综述性论文范文

2024-12-30

综述性论文范文(通用8篇)

综述性论文范文 篇1

文献综述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学者积极的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贾爱英在《浅议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从会计职能、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三方面来剖析会计监督“弱化”现象,并提出应对这一现象的对策。

刘松林和王争在《关于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现状和会计监督的对策分析三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规划会计监督秩序,完善法规体系,提高会计监督队伍素质和科学的监督方法在应对会计监督“弱化”是行之有效的。

潘玲萍的《会计监督论略》一文,从会计监督的定义、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入手得出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会计监督: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强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督促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张瑛的《现代企业会计监督探讨》立足于会计法,提出的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的观点为出发点,论述了加强和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加强单位内部日常会计监督等措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张艳芳的《论会计监督》就会计监督的内涵、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及如何强化会计监督进行了阐述。根据会计的职能及会计工作的特点,针对目前个别单位会计监督弱化及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会计监督的角度提出观点:(1)强化会计监督对防腐倡廉有重大作用;

(2)强化会计监督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完善;(3)强化会计监督,可以真实反映企业运作情况。

王莉的《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从会计监督的含义入手,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会计监督的几点治理措施:(1)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2)发挥各经济执法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综合执法体系(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是实现会计监督的人员保障。

上述关于会计监督的已有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会计监督的研究面较窄,但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述性论文范文 篇2

在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遗失或没有实现的需求和需求变更的影响常常可能被忽略,而系统很小的变化往往会造成重大安全和可靠性问题,从而导致整个软件开发的失败。需求追踪,作为需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确保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未遗漏任一需求或任一需求变更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符合合同与规格说明,保证整个软件工程实施的正确性。

然而在许多实际系统的开发中考虑到成本的关系却往往忽视了对需求进行追踪,从而导致开发后期软件结构需要重新变化,大量代码需要重新编写,跟需求追踪的成本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有些系统一开始考虑到了需求追踪,但是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摆设或者是合同必须的一部分,并没有对需求追踪的方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应用。还有一些系统也从提高系统质量的角度进行需求追踪,也采用相应的一些需求追踪的方法对需求进行追踪,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因此,对需求追踪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到一条能对需求进行明确需求追踪的线路,对软件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需求追踪的定义和分类

1994年,Gotel和Finkelstein在文献[1]中通过实际调查并分析了需求追踪问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Gotel等人在对需求追踪问题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际调查和分析之后,给出了需求追踪的完整性定义,即“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前后两个方向描述并追踪需求的能力”。根据Gotel等人对需求追踪问题做出的总结,他们把需求追踪分为两个方向:前向追踪和后向追踪。前向追踪是指从书写文档形式的需求(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追踪到需求的来源,后向追踪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从需求文档确定后一直到软件发布过程中的各种制品之间的追踪。在前向追踪和后向追踪概念的基础上,Jarke又给出了四类需求追踪能力链[2]。如图1,客户需求可向前追踪到文档形式的需求,这样就能区分出开发过程中或开发结束后由于需求变更受到影响的需求,这也确保了需求规格说明书包括所有客户需求;同样,可以从需求回溯相应的客户需求,确认每个软件需求的源头。需求可以向前追踪到需求对应的下游制品,从而确保制品满足每个需求;同样,可以从下游制品回溯到相应的需求,了解每个制品存在的理由。

3 需求追踪在应用方面面临的问题

根据对国内外文献关于需求追踪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需求追踪在应用方面面临着三个问题:

3.1 如何根据不同职责参与者来确定各自追踪关注点。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参与人员由于他们本身的职责和目的不同,他们所要获取的需求追踪性信息也不相同。项目经理关心的可能是需求与需求之间的追踪关系。而软件工程师或程序员他们所关心的则是软件开发细节方面,比如需求跟制品的之间的追踪关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和使用追踪信息,所以在制定需求追踪方法和策略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获取需求追踪信息的项目参与人员可能不是实际使用它的人。如何根据不同目的的项目参与人员来确定各自追踪关注点成为需求追踪应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如何根据以确定的追踪关注点确定追踪对象。

在确定了不同的项目参与人员各自的追踪关注点以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追踪什么?也就是拿什么作为追踪对象才能保证在锁定的关注点里面进行有效的追踪。然而,在需求的层次上,需要追踪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事先追踪者并不能确定要不要对这个对象进行追踪,只有用到这个对象的时候才能够确定追踪这个对象对于这个追踪者的关注点进行有效的追踪如何根据以确定的追踪方向确定被追踪对象又是需求追踪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如何在确定的追踪对象的情况下确定追踪对象之间的追踪关系。

确定了所要追踪的对象以后,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确定追踪对象之间的追踪关系。追踪对象之间如何进行追踪,是利用追踪对象名字之间相似性进行追踪,还是利用追踪对象属性进行追踪,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许多追踪对象的属性并没有规范化,就这更给需求追踪的过程增加了难度。进一步的来说,需求追踪必须使用专业化的工具记录、管理追踪和进行更新的影响分析,但是,有效的需求追踪工具却很缺乏。所以如何根据以确定的追踪对象确定追踪对象之间的追踪关系也是需求追踪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 需求追踪的方法概述

在需求追踪的研究领域,人们都试图使用各种方法与模型来指导需求追踪的实践从而解决需求追踪的难题。下面介绍几种前人对需求追踪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B.Remesh和Matthias Jarke在对26个组织进行了4年的调查后,提出了需求追踪参考模型[3]。需求追踪参考模型定义一个统一的、可供项目参与人员共享的需求追踪模型,以帮助他们管理需求追踪信息。用户需要选择参考模型中的相应部分,针对现有项目对其做出修改和调整,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在其方法中,Ramesh把实施追踪的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端用户,这类用户利用追踪表把追踪信息的各种组成部分连接起来,他们把追踪性简单的看作为项目投资者的一种要求,而不是项目的需要。另一类是高端用户,这类用户在要求实现低端用户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需求管理,设计分配,一致性检验,理由管理。参考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提供如何定制适应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可追踪性信息,因此没有充分地解决项目的特定需要。因为对所有的RT信息全部获取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可追踪性的获取和使用必须适应于项目的特定需要,由此提高成本-利益比。另外,由于不同的项目参与人员对需求和其演变起到的作用不同,忽略这一信息将严重影响需求追踪的使用。

Jane-Cleland-Huang、Carl K.Change和Mark Christensen提出一种基于事件的追踪方法[4]。管理可追踪性机制的最大困难来源于被追踪的制品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这种方法在事件—通知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解决可追踪性更新问题的方案。在基于事件的可追踪性方法(EBT)中,需求和其他阶段的制品通过publish-subscribe的关系关联起来,其中需求承担了publish的角色,而依赖于它们的其他阶段的制品作为subscriber。当需求改变时,这一事件被公布给一个事件服务器,相关的通知被传送给所有的相关订阅者。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起始点是建立在已有的一套需求和可追踪性关联关系上,它没有说明如何将它应用在一个全新的开发项目上,因此,它不能用来获取初始的需求追踪信息,必须和其他的方法一起使用才能完成需求追踪的任务。

张闯等人提出一种利用语义模型的需求可追踪性的实现方法[5],把从需求获取到软件需求说明的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它们分别为顶级需求开发、用例需求开发、需求分析、需求说明开发、测试用例开发和需求管理,从而找出每一阶段的语义元素和联系。在其方法中,语义网络模型用来描述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和需求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制品之间的知识关系。通过顶级需求语义模型、用例需求语义模型、需求分析语义模型和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制语义模型可得到供设计使用的软件需求说明,在这4层语义网络中,建立和描述语义模型的数据结构和确定查找,从而保证需求了阶段各语义模型中元素的可追踪性。该方法描述了需求分析阶段各种制品和元素的关系,并用关系数据库对需求分析过程中的制品进行存储和管理,它是需求过程中一个较好的模型和处理方法。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它仅局限于追踪需求分析阶段的各种制品和元素的关系,如果能把需求分析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图(类图,顺序图,ER图)同其它过程中元素关联起来,这种方法就会更完善。

Ian Spence和Leslee Probasco在Rational公司发表的白皮书中提出可能的几种通过用例进行需求管理的可追踪性策略[6]。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任何开发流程都隐含一定量的可追踪性,这些可追踪性通常由流程中制品之间的关系提供,比如在RUP中,设计模型中的用例实现可以追踪到实现它们的用例。而且,用例驱动的开发包括一系列相互关系的模型,用例模型,设计模型,实施模型以及测试模型之间都有隐含的可追踪性的关系。然而,仅有隐含关系还不能够满足软件开发的要求,明确的可追踪性通常也是开发过程必须的。例如系统特性(直接满足某一需要的系统功能或特征)与用例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例模型与用例文档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增加制品之间明确的可追踪性会显著提高开发成本。因此,在建立需求可追踪性流程时,需要做出重大决定之一就是确定所需的可追踪性级别,以及达到该目标需要多大的明确可追踪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给项目增加明确的可追踪性成本之前,需要建立可追踪性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评估。Ian Spence等人提出的几个策略分别是唯用例模型(Use Case Model Only)、特性驱动用例模型、用例是对软件需求说明的一种解释和用例模型和用例模型调和多重软件需求集。通过几种策略的优缺点比较,作者认为特性驱动用例模型是适合RUP开发的最有效的可追踪性策略。在特性驱动用例模型中,用例模型和补充说明形成了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需求说明(SRS)。需要(为了证明购买或使用的合理性而必须解决的业务问题)和系统特性记录在前景文档(Vision Document)中,并追踪至用例。如果它们没有在用例模型中反映出来,则将它们追踪至补充说明。在这个策略中,用例模型作为软件需求的主要声明,它通过补充说明加以完善,因为补充说明囊括了用例本身难以描述的软件需求。这种策略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用例和传统需求管理方案所提供的好处,同时尽量减少它们的缺点。但是这种追踪策略没有考虑到基于用例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制品(如顺序图,类图等等)与用例的关系,难以通过此开发策略严格保证每个需求被正确实现和没有实现多余的功能。

Jane Cleland-Huang等人[7]提出了一种方法,通过有策略地采用不同种类的可追踪性技术来使投资回报最大化,使因演化带来的风险最小化。提供了一个用于不同种类可追溯性的原理,描述了一个可扩展的框架,然后定义了确定项目级跟踪策略的过程。Jane Cleland-Huang等人[8]提出了三种将支持信息集成到算法中的策略,提高动态需求可追溯性的性能。这三种策略包含层次化建模、对产物逻辑聚类和对可能性网络的半自动裁剪。Joao Paulo Almeida等人[9]提出了一种方法框架,以简化需求和不同模型之间关系的管理。他们提出了一种模型之间一致性的概念,并讨论如何将这种概念集成到模型转换关系中去。但是需求之间有交集,甚至互相包含,导致和需求相对应的模型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也不能很好的表现实际需求的情况。Ahmed M.salem[10]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动态需求跟踪模型,这种模型适用于小项目也适用于大型项目。这些方法中普遍对需求的表现很模糊,很难实际应用。

目前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自动追踪需求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信息获取技术得到需求在不同阶段产物上的关联性,然后根据这些关联性来管理需求可追踪性。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得到全部的关联性关系,用recall和precision两个指标来衡量方法的有效性。Recall表示获得的正确关联性关系占产品线中所有关系的比例,precision表示获得的正确关联性关系占所获得的所有关系的比例。通常为了得到90%的recall,precision一般在10%~40%。因为有未被管理的需求追踪关系,其中某些需求变更时将不能贯彻到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的所有制品上去。

通过以上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已对集中主要的需求追踪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上述的需求跟踪方法总体说来成功的极少。有些在开始阶段做得还比较好,随着开发进度的加深,渐渐不能坚持到最后阶段,原因是传统的方法很耗时、而且也不实用。传统的需求追踪方法的缺点有建立不必要的追踪制品又不能准确维护这些制品;集中精力于前端写可理解的文档,但延误了编码和发布产品的工作;认为完成了重要的工作,但是实际上时间耗费在维护追踪矩阵上;建立了一个改变过程管理,但是实际上使得改变更难实现。

5 结论

在软件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里,从一开始的捕获并定义需求,到最后提交一个符合质量要求的系统,整个开发团队的工作都是围绕需求而展开的,需求的可追踪性在对于保证一个软件系统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需求追踪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但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近年来,在需求获取中大量应用了用例的方法,用例建模逐渐成为十多年来软件需求获取中最为重要的技术,用例作为需求获取的媒介,它可以为需求追踪提供依据,从而避免了需求层次上追踪对象的不确定性和追踪对象之间无关联性,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建立用例在用例驱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可追踪性对于保证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成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otel,O.C.Z.and Finkelstein,A.C.W.An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Prob-lem,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Colorado.

[2]Jarke,Matthias.Requirements Trac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1(12):32-36,1998.

[3]Toward Reference Models for RequirementsTraceability Ramesh,B.;Jarke,M.;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27Issue:1,Jan.2001.

[4]Jane Cleland-Huang et al.Event-based traceability for managing evolutionary change.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29Issue:9,Sept.2003.

[5]张闯,唐胜群,王策.利用语义模型的需求课跟踪性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工程,2004.

[6]Ian Spence,Leslee Probasco.Traceabilit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Requirements with Use Cases.Rational Corporation.

[7]Jane Cleland-Huang et al.A Heterogeneous Solution for Improving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of 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A].In proc of the12th IEEE 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Conference(RE'04)[C].

[8]Jane Cleland-Huang et al.Utilizing Support Evidence to Improve Dynamic 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A].In proc of the13th IEEE 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Conference(RE'05)[C].

[9]J P Almeida,et al.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Conformance in Model-Driven Development[A].In proc of the10th IEEE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Distributed Ob-ject Computing Conference(EDOC'06)[C].

国内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趋势

20世纪80年代,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从西方引入到我国,从本世纪初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起来,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概念的研究。2000年李亦菲在中国教育报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005年任长松对探究式学习定义: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定义的理解越来越明晰,定义越来越准确。如任长松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明确提出有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等特征。

(二)对探究性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的研究上。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提出的,他的功绩主要在于根据他的同化模式有助于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从不同维度对人的学习进行分类,为探究学习实践中有效地选择、应用乃至创造具体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标准,他提出的“组织者”的概念,也为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也有一些学者从探究性学习的科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的角度来阐述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失范问题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从国外移植到我国的,必然存在文化、环境、理解偏差等问题。对探究过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问题泛,导致学生提出很多不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超出学生们的能力水平等;方法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多种看法与假设,不分学科,不辨求真、求善、求美,都自然地用实际经验去证明;结论泛,出现了学生基于原有经验的结论,出自内心所想,教师不参照教学目标,不考虑教育立场,一律做出肯定、积极、鼓励性评价。另外,存在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偏差,如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理解的偏差,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过程”理解偏差,对探究性学习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理解的偏差等。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当前的探究学习应以获得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教学结构为中介,用学科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法的理论。

三、对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对比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比较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后,出现了如下的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完全不同;而一些学者则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深化,而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有学者提出我们不应该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对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来看,起初的研究结论大多是极力推崇探究性学习,并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在之后的研究中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在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产生了争议,几种观点如下: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性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它应该包含探究性学习;还有观点认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提出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等观点。通过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认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基本相似的学习方式。

四、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开展以来,我国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一直努力在各学科,诸如数学、化学、物理、科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对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一直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原则。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首先集中于,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开展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教学思路的设计,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的不同形式、策略及差别的研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等。如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并提出科学教育也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等。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针对各不同学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异同点进行了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五、探究性学习研究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有进一步发展: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现阶段,尽管探究性学习课堂掌声一片,笑声一片,赞扬声一片,但是几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探究的过程是不是合理,是否产生偏差,产生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发挥了探究学习的优势等这些方面都无法进行监督及评价。其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衷、价值、意义没有进行跟踪评价和测评。目前的现状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注重了开展,而没有注重结果。因此,以后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将会更关注于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性及如何保证有效性的实现。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上的研究。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环境是在开放性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思想开放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有组织、有条理的组织资料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学校里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不注重事物发展过程及发展程度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特有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用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是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无疑这种评价方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没有意义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要注重探究过程、学生思维发展。并且终结性评价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不能给予很好的反馈。然而,发展性评价就可以及时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对探究性学习的每一步,都能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并能有益于探究性学习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亦菲,中国教育报.2000-11-18.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77.

[3]时延辉.重庆工学学学报[J].2005(8):124-126.

[4]徐学福.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J].教育学报, 2009,5(2): 21-25.

[5]雷震,张殷全,张建化.论探究性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性[J].2005(5):16-18.

[6]李亦菲,杨宝山.如何认识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学科教育,2002(12): 34-37.

中国与世界重大节日综述范文 篇4

1月1日元旦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7日皖南事变(1941)

1月8日周恩来逝世(1898-1976)1月9日文天祥殉难日(1236-1283)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9)

1月11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纪念日(1851)1月21日列宁逝世(1870-1924)1月27日宋庆龄诞辰(1893-1981)1月28日

1月31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2月1日

2月2日

2月4日

2月7日

2月9日

2月10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9日

2月21日

2月24日

2月28日

2月29日

3月1日

3月3日

3月5日

(1879-1953)

3月8日

3月12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21日

(2001)

3月22日

3月23日

3月24日

3月27日

3月28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岳飞殉难日(1103-1142)北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1949)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954)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世界湿地日世界抗癌日国际声援南非日(196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日俄战争爆发(1904)国际气象节情人节中国12亿人口日(1995)邓小平逝世(1904-1997)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第三世界青年日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国际海豹日(1983)全国爱耳日(2000)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周恩来诞辰(1898-1976)斯大林逝世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中国植树节(1979)孙中山逝世(1866-1925)国际警察日(节)马克思逝世(1818-1883)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国际航海日中国国医节(1929)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巴黎公社纪念日(1871)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世界儿歌日世界睡眠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76)世界水日(1993)世界气象日(1960)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茅盾逝世(1896-1981)中小学生安全日高尔基诞辰(1868-1936)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996)

4月1日国际愚人节刘志丹逝世(1903-1936)全国爱国卫生月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董必武逝世(-1975)

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反“四人帮”运动(1976)

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48)世界戒烟日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

4月12日人类第一次飞越地球(1961年苏联加加林太空航行)4月14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试验成功(1981)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15日——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1995)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渡江战役 纪念日(1949)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世界法律日列宁诞辰(1870-1924)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亚非新闻工作者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

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

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

4月末完整周星期三国际秘书节(1955)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国际示威游行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科技传播日 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马克思诞辰(1818-1883)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世界微笑日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第二个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2000年第二次开始救助贫困母亲日(1997)

5月14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1)

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8)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1980)

5月19日全国助残日

5月20日全**乳喂养宣传日(1990)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1)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

5月29日宋庆龄逝世(1893-1981)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

5月间嘎纳国际电影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0)

6月3日林则徐虎门禁烟(1839)

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1972)

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

6月11日中国人口日

6月13日电视首次播出纪念日(1925)

6月14日世界献血日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

6月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父亲节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894)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

6月26日

日)

6月29日

6月30日

7月1日

7月2日

7月4日

7月6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

7月7日

7月11日

7月20日

7月26日

7月28日

7月31日

8月1日

8月5日

8月6日

8月第一周8月8日

8月11日

8月13日

8月14日

(1900)

8月22日

8月26日

8月27日

9月1日

9月3日

9月8日

9月9日

9月10日全国土地日(1991)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8)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全国科普行动日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国际建筑日(1985)亚洲“三十亿人口日”(1988)国际体育记者日茅盾诞辰(1896-1981)朱德逝世(1886-1976)国际合作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世界人口日(1990)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美国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1969)世界语(言)创立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非洲妇女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恩格斯逝世(1820-1895)国际电影节(1932)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1945)世界母乳喂养周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我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纪念日(1896)世界左手日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邓小平诞辰(1904-1997)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孔子诞辰(前551-前47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1958)世界扫盲日(1966)毛泽东逝世(1893-1976)秋收起义纪念日(1927)中国教师节(1985)世界预防自杀日(2003)

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87)中国脑健康日齐白石逝世(-1957)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

9月19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公民道德宣传日(2003)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月21日国际和平日(2002)

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69)

9月24日国际聋人节(1958)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第三个星期二

9月第三个星期六

9月第四个星期日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10月1日

节(1990)

10月2日

10月4日

10月第一个星期一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10月8日

10月9日

(1936)

10月10日

日(1992)

10月11日

10月13日

10月14日

10月15日

10月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2日

10月24日

10月25日

10月28日

10月31日

每年重阳节

鲁迅诞辰(1881-1936)快乐节日网建站日(2001)世界旅游日(1980)国际和平日1981 1981至2001年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国际聋人节(1958)世界心脏日(2000)世界海事日中国国庆节(1949)国际音乐日(1979)国际老人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1949)世界动物日(1949)国际住房日(198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90)全国高血压日(1998)世界视觉日国际左撇子日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世界居室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世界视力日声援南非政治犯日世界镇痛日(2004)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世界保健日国际教师节 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1884)世界标准日(1970)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1984)世界粮食日(1979)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世界消除贫困日世界更年期关怀日鲁迅逝世(1881-1936)世界骨质疏松日(1997)世界传统医药日(1992)国际口吃日(1998)联合国日(1945)世界发展信息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作战(1950)世界男性健康日(2000)世界勤俭日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1989)

11月1日万圣节

11月7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1917)

11月第一周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2000)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992)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1946)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866-1925)白求恩逝世(1890-1939)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1946)

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1996)世界问候日(1973)11月24日

11月25日

11月28日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3日

12月4日

12月5日(12月7日

12月9日“

12月10日

12月11日

12月12日

12月13日

12月第二个星期日

12月15日

12月20日

12月21日

12月24日

12月25日

12月26日

12月29日

综述性论文范文 篇5

《石硫+碱催化合剂》二代浸金药是在一代产品基础上,经过近千次的实验,与长期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配方结构,使药剂的适用矿种和浸出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

《石硫+碱催化合剂》是一种在金矿浸金过程中,最新的无毒无污染的浸金药。

它的浸金率正常情况下比氰化浸金效果要高2%以上。

适用矿种比氰化更广,包括氧化矿、原生矿、氰化尾矿、金银矿、银金矿、硫酸渣、硫铁渣、高硫化矿、高砷高铁矿等。

浸金费用,0.5-2克/吨的低品位矿石,药剂费用在7-9元一吨。

浸出周期:堆浸 5-8天;池浸(喷淋、滴淋)5-12天;槽浸2-3天;搅拌(全泥、炭浆)

4.5-20小时。

对PH值的使用要求应控制在12以上。

调整PH值可使用CaO生石灰和NaOH火碱。

金的吸附,所能使用的活性碳、锌丝、树脂等,都可以使用。

同等条件下,矿石的浸出费用,比氰化的浸出费用要低。

药剂使用上比氰化更容易掌握和控制。

生产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设备不用做任何更换和添加,只要换掉药剂就可正常生产。

堆浸(喷淋、滴淋)工艺浸出时间只需要5-12天,浸出率75-98%。

池浸工艺浸出时间需要3-5天,浸出率75-98%。

槽浸工艺浸出时间需要2-3天,浸出率75-98%。

全泥搅拌(炭浆)工艺浸出时间,需要4.5-20小时,浸出率75-98%。

高砷高铁氧化金矿,不需要焙烧等预处理,直接浸出,浸出率94%以上。池浸浸出率94%以上。

高硫矿浸出率75-95%以上,不需要焙烧等预处理。

硫酸渣、硫铁渣,搅拌工艺银的浸出率80%以上;金浸出率95%以上。

堆浸生产中,1.1-1.2吨《石硫+碱催化合剂》浸金药,可喷淋7500-10000吨的(0.4-2克/吨)低品位矿石。实验中加大药剂量,以缩短浸出时间和检测药剂对矿样的浸出效果。池浸药剂使用量,比堆浸增加0.008%-0.009%,具体用量以最佳用药量测算为准。

用药剂量,可根据矿石中金、银品位加以调整。品位每增加2-3克,用药量增加0.01%-0.012%。最好的浸出效果是保证药剂在水中的浓度达到千分之一以上,为节省用药,不应过多增加浸泡的用水量。具体使用情况会随着对药剂特性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效率会得到提高。

生产中的废水,当矿物中有害元素含量低时,可重复使用以降低药剂使用量。

二代浸金药,可根据矿石成分,对应的使用抑制药剂或氧化剂等,以提高浸出率。

综上所述,《石硫+碱催化合剂》是目前唯一无毒无污染的浸金药剂,浸出方式适用于堆浸、池浸、槽浸、全泥搅拌等,药剂使用比氰化物更容易掌握和控制。不需要另外增加设备的投入,浸出率比氰化物还要高。浸出时间短。适用矿种比氰化物更广,特别是对之前氰化物无法直接处理的高砷高铁、高硫化矿等成功处理,无毒无污染浸金药剂的应用前景更加乐观明朗,它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

生产实践显示,只要小样实验满意,大规模生产中,浸出率不但稳定,而且还会比小样实验高几个百分点,这个特性,是其它浸金药所没有的!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对氰化物的使用控制更严,无毒浸金药剂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更将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对环境保护做出杰出的贡献!

排水性沥青路面综述 篇6

文中介绍了排水性沥青路面与其他类型沥青路面的区别,排水性沥青路面的排水工作原理以及功能特点并就排水性沥青路面与常规沥青路面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说明排水性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安全性、环境保护和经济性,必将在今后的高等级沥青路面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 者:李健 魏如喜 作者单位:李健(天津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魏如喜(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综述) 篇7

1 组织发生

LPD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LPD与雌、孕激素

LPD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文献报道LPD主要发生于妊娠及产后[2],部分患者有服用避孕药或伴卵巢功能性肿瘤病史,一旦终止妊娠、停止用药或肿瘤切除,LPD多可自限,也可在下次妊娠分娩时再发,由此说明LPD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或机体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相关。超微结构显示,雌孕激素共同作用较单一雌激素作用细胞增生活跃,雌激素诱导孕激素受体表达,促其激活是LPD生长机理之一[3]。孕激素及泌乳素是子宫肌瘤生长的促进因子,孕酮使肌瘤中细胞成分、细胞有丝分裂率、细胞增殖相关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明显升高;泌乳素通过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肌瘤细胞起促有丝分裂作用[4],这也证明了性激素对LPD样结节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1.2 LPD与腹膜化生

近年来也有绝经期妇女、非妊娠期、未服避孕药者、男性及幼儿发生LPD的报道,说明雌、孕激素并非LPD发生的唯一原因,故有学者提出腹膜化生学说[5,6]。陈忠年等[7]提出LPD系腹膜化生性改变,这种改变的发生机制与苗勒管上皮及腹膜在胚胎时均起源于体腔上皮有关,腹膜的间质及其下的结缔组织保留了向苗勒管分化的潜能,当腹膜受到某种刺激时,其下的结缔组织可向膜间质及平滑肌组织分化。有学者认为:LPD为体腔下间充质多灶性化生引起[8],概括为3种学说:原始体腔干细胞化生;平滑肌成纤维母细胞化生;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增生、分化、生成平滑肌细胞。另有学者[9]对LPD进行电镜观察,提示为多灶性发源于腹膜下多潜能的间充质细胞。

1.3 LPD与生长因子

研究发现,许多生长因子与平滑肌瘤发生有关。研究较多的有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发现雌孕激素通过刺激EGF、IGF的产生而维持肌瘤生长,细胞培养证实BFGF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肌层细胞均有致有丝分裂作用[10],说明生长因子对LPD有潜在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生、血管形成和维持瘤体血供来完成。

1.4 LPD与遗传

子宫平滑肌瘤有种族遗传倾向,有报道[11]约50%发生在黑人女性,有多种染色体畸变,包括点突变及染色体丢失和增加。通过对LPD进行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基因研究,Quade等[12]认为其与子宫平滑肌瘤增生相似,为衍生于单个肌细胞的单克隆肿瘤,染色体结构也异常。在研究的4例LPD患者及42份标本中,发现X染色体杂合子缺失,核型异常包含7、12和l8基因位点畸变。Dimitrios等[13]发现绝经后LPD患者中,LH受体存在于组织血循环、肌细胞、肌动静脉管壁内。由于LH及FSH受体上升,促使雌激素受体(ER)基因转录及孕激素受体(PR)和蛋白表达增强,造成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增多。Garcia等[14]报道了一种显性遗传病也伴有LPD,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及胞外基质的研究。细胞遗传的多相性,涉及不同体细胞突变。克隆的增殖先于细胞遗传学的重排。虽然血中E及P水平未见上升,但结节局部ER、PR表达增强,并定位于肌瘤细胞核与胞浆中,在多种肽类生长因子以自分泌及旁分泌方式作用下,介导受体基因诱导肌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增进体细胞突变的繁衍,促进LPD细胞弥漫性生长。

2 临床表现

LP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文献报道的病例几乎全部为手术后或术中经冰冻病理被诊断[15],约35%的患者因发现盆腔包块就诊。有症状的患者多伴有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表现为相应的症状,如月经过多、小腹下坠、压迫症状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症、性交痛等,还可因LPD自发破裂出血或卵巢囊肿扭转发生急腹症。在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时,可发现腹膜表面有灰白色或灰红色结节,多位于子宫、输卵管、卵巢、大网膜、肠管、肠系膜、子宫直肠陷凹或腹壁的腹膜下,也可见于膀胱表面、肝包膜、横膈,酷似恶性肿瘤的腹膜播散,但不伴腹水,也没有坏死现象,另有累及阴道及阑尾系膜者,少数患者可发现淡黄色或血性腹水[16,17]。

3 诊断

由于LPD是发生在腹腔内的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有类似恶性转移行为,但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及体征,故术前近乎100%误诊为恶性肿瘤并广泛转移,病理检查即可证实结节的良性平滑肌本质。腹腔镜下活检应做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4 鉴别诊断

LED术前很难诊断,手术医生常误诊为恶性肿瘤,甚至病理医生也常与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相混淆。LPD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4.1 子宫平滑肌肉瘤

主要来源于子宫肌层及子宫血管壁平滑肌纤维或由子宫肌瘤恶变转移而来,也可原发于腹膜。巨检见肉瘤于腹膜表面种植,呈浸润性生长,肉眼呈鱼肉样,多有坏死出血,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多形性及核分裂相。而LPD位于间皮下,呈膨胀性生长,核无异型性,核分裂相罕见。核分裂相<5/lOHPF为LPD:5~9/10HPF为潜在恶性:>10/10HPF为平滑肌肉瘤。williams指出,当光镜检查难以鉴别退化的LPD和平滑肌肉瘤时,可经电镜检查确诊[12]。

4.2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在极为罕见情况下,良性子宫平滑肌瘤可转移到静脉,也可转移到盆、腹腔淋巴结,当发生在盆腔时常见于园韧带或髂静脉处,有的甚至可转移到肺,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肺部结节[18],病理及组织形态为良性。LPD则弥漫分布于腹膜壁层和脏层,发病常与女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4.3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型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与种植时限相关,分为色素沉着型和非色素沉着型两种,前者呈紫蓝色或黑色结节,为典型病灶;而早期病灶则无色素沉着,但较前者更具活性,并有红色火焰样、息肉样、白色透明变、卵巢周围粘连、黄棕色腹膜斑等类型[19],无明显的结节。镜检见内膜腺体与间质,常与LPD并存。

4.4 术后纤维瘤样病变

瘤细胞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为主的分化良好的自限性肿瘤样病变,虽浸润性生长但无浸润破坏能力及转移等。

4.5 恶性肿瘤腹膜种植转移

组织形态具有原发肿瘤结构,病变位于腹膜表面但不被覆间皮,呈浸润性生长而形成广泛粘连,常可找到原发肿瘤。

4.6 腹膜间皮瘤

原发于腹膜脏层及壁层,有向腹腔内突入生长倾向。临床表现为局限性包块或弥漫性小结节,无自限性。组织学细胞均有双向分化结构,常为实性包块,为不规则的复杂乳头,腹水中可有异型性间皮瘤细胞[20]。

5 病理

5.1 大体所见

其特点是灰白色或灰红色小结节弥漫分布于腹膜的壁层及脏层,结节表面光滑、质硬、边界清楚,由几毫米至十几厘米大小不等,数量可达数百个[17]。

5.2 镜下所见

结节主要由纵横交错的梭形成熟平滑肌束组成,在间皮下膨胀性生长,细胞细长,无核异型及核分裂相。发生在围产期或伴有内膜异位症时,在平滑肌细胞间可见到蜕膜细胞或内膜的间质与腺体[8,17]。

5.3 超微结构

电镜可见具有成熟平滑肌细胞的所有特征,并具四型细胞:即平滑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蜕膜细胞,细胞浆内存在肌动蛋白丝、肌凝蛋白丝、散在致密小体及边缘致密斑等结构,胞质纤细并见脆弱连接的特殊复合物,也能鉴别肌性或末梢神经鞘之差异[8,17]。

5.4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结节内含有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和结蛋白,ER、PR多为阳性。为区别肌瘤的良恶性,可进行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 eactin, SMA)、全特异性肌动蛋白(pan-muscle-specific actin, PMSA)、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及与恶变或转移相关的细胞角蛋白S-100、CD34等检查[8,17]。

6 治疗及预后

综述性论文范文 篇8

关键词: 二语写作 纠正性反馈 反馈方式

1.引言

纵观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随着“过程教学法”的深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了“反馈”这一概念。何为反馈?教师反馈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激励和巩固知识(Vygotsky,1978)。Keh(1990)将反馈定义为“读者向作者提供输入,为作者修改文章提供信息,产出基于读者的文本(reader-based prose)”。反馈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作文语篇层面的反馈,包含内容和组织结构;二是针对作文表层语言错误的反馈,包含语法、词汇、拼写、大小写等(郭翠红,秦晓晴,2006)。20世纪70年代,过程教学法盛行的时期,教师及研究者普遍地认识到教师反馈的重要性(Hyland & Hyland,2010;Guo&Qin,2006)。近三十年,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外二语写作研究的焦点,国内学者的研究开始的较晚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这方面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国外纠正性反馈研究

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外二语写作研究的热点。Truscott和Ferris关于书面纠正性反馈的争论,拉开了国外对二语写作中的反馈进行广泛研究的序幕。Truscott(1996)坚持认为纠错反馈无效甚至有害,应当被舍弃;而Ferris(1999)不仅指出了Truscott研究的局限性,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Ferris,1995;Ferris et al.2000),以证明纠错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准确性。基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2.1纠正性反馈是否有效

第一类关于纠正性反馈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一些研究显示,纠正性反馈对学习者帮助很大。Fathman和Whalley(1990)研究发现受到纠错反馈后的学生很少再出现语法错误。Ferris(1997)考察了47名水平较高的英语二语学习者的110份学期论文第一稿的批注和最终评论,研究结果显示,批注对二稿的修改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在Ashell’s(2000)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形式上的准确性,后测分析也表明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于语言形式上的反馈。然而,也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纠正性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中语言的准确性没有益处(Kepner,1991;Polio,Fleck,&Leder.1998;Robb,Ross,&Short reed,1986;Semke,1984;Sheppard,1992)。在Semke’s(1984)的研究中,把学生分成四个组:直接反馈组,符号反馈组(学生自我纠正),只评价内容组,最后一组直接反馈和评价内容相结合组。最终发现三个反馈组和内容评价组在语言准确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2何种反馈方式更有效

第二类关于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效果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和教师都偏爱直接反馈。Ziv(1984)对4名纽约大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显式和隐式反馈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显式反馈对学生帮助大于隐式反馈,尤其在句子层面,因为接受显式反馈的学生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句子的问题。Ferris(2000)通过对学生二稿写作的调查,分析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效果,发现接受直接反馈的学生二稿写作优于接受间接反馈的学生。Komura(1999),Rennie(2000),Roberts(1999)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然而,也有很多研究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间接反馈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准确性或者达到和直接反馈类似的效果。Lee(1997)认为教师直接纠错行为虽然意图是好的,但是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反馈。Ferris和Roberts(2001)调查了72名英语二语学习的大学生,将其分为3组,标出错误类型组,只画出错误组,无反馈组。分析二稿后发现,三组无区别。Robb等人(1986)将日本某一大学的大学生分为4组,显示反馈组,标出错误类型组,只画出错误组和批注组,结果是所有组都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

3.国内纠正性反馈研究

国内对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起步较晚一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渐关注反馈。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是否显著

国内学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研究探讨存在分歧。一方面,不少研究表明书面纠正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时表达的准确性。陈晓湘、李会娜(2009)研究了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李竞(2013)采用样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了EFL背景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都表明教师的纠正性反馈对学生写作语言准确性及写作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不显著。贝晓越(2009)通过8周的实验,考察在多次重复写作任务的条件下教师反馈的效果,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确定纠正性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3.2从不同反馈主体及不同的反馈方式研究反馈效果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表明,书面纠正性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在二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提高语言准确性和二语写作水平。国内目前也有很多相关研究,主要有不同反馈主体的对比研究,杨苗(2006)和杨丽娟等(2013)的研究表明,学生能有效地利用教师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修改作文。两种反馈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但反馈的侧重点和有效程度不一样。第二类是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效果研究,主要研究者有:张玮、邓跃平(2009),陈晓湘、李会娜(2009),姜琳、陈锦(2013)。此类研究的结论并不相同,目前尚无何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更好的定论,原因在于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往往只考虑了反馈方式这一变量而忽略影响反馈效果的比他变量。另外,苏建红(2014a,2014b)的研究探讨了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因素。还有一些学者考察了学习者对反馈态度的看法和态度问题,宋铁花(2011)、邱兆杰(1997)、李竞(2011)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4.结语

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性不足,实证性研究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多纰漏;实验设计的变量对学习者个体差异考虑不全面;研究的内容重复性较多。到目前为止,关于纠错方式是否有效、哪种反馈方式更有效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未来该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应采用多维度的研究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深入考察影响纠正性反馈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Ashwell, T. Patterns of teacher response to student writing in a multiple-draft composition classroom: Is content feedback followed by form feedback the best method?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9:229-255.

[2]Ferris,D. R.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commentary on student revision. TESOL Quarterly,1997.31(2):316-337.

[3]Truscott,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 Language Learning,1996.46:326-368.

[4]陈晓湘,李会娜.教师书面修正性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5):351-358.

上一篇:夜色正到深处时作文700字下一篇:浅谈煤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