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

2024-09-06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通用8篇)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 篇1

农村暑假实践报告

学院:江南大学实践人:***

地址:安徽省某某市时间:2009年8月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对邳州市村庄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得出结论:

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

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

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

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

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

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

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也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

今年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

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

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还有家里购置电脑的。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

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这是现在农村很普遍的现象,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

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所以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却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所以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结束语: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 篇2

一、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2009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7.3%。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等六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30.8%、74.7%、10.5%、65.8%、75.0%和32.4%。

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18个指标看,2009年全省实现程度达到100%的有六项指标,比上年增加了两项,即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农民信息化程度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超过50%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69.3%、农村养老覆盖率53.6%、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0%和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80.0%等四项指标。实现程度不足50%的指标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小城镇人口比重19.5%、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20.0%、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平均预期寿命27.3%、居住质量指数28.4%,常用耕地面积变动情况33.3%、尤其是森林覆盖率只有14.1%,其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36.6%)。

二、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

(一)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30.8%,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2009年,按以2000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7元,比上年增加97元,增长3.2%,实现程度为23.4%,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39.6%,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9.3%;小城镇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9.7%,实现程度仅为19.5%。

(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4.7%,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类主要指标的实现程度看,近年来,山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迅速开展,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广大农民普遍受惠。在2008年底,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就已全部覆盖,实现程度达到100%;2009年,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进展速度加快,试点县由22个增加到27个,其中,17个县已列入国家试点县,参保人数达到75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到的养老保险金也由上年的30元提高到55元,全省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达到53.6%,比上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实现程度为20.0%,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表明山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的提升,收入分配结构在合理区间内,其实现程度为100.0%。

(三)人口素质保持稳定。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0.5%,仍保持上年水平。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2%;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岁,小康实现程度为27.3%,与全面小康的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表明山西农村人口素质基础欠佳,特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目标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65.8%,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来看,山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达到了小康要求的标准,实现程度为100%;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旅游、休闲等享受型和娱乐型消费增加,农村居民家中彩色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2009年全省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7.11%,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达到100%;农民信息化程度为75.5%,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达到100%。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步伐较为缓慢。2009年,山西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4.2%,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8.4%,同比也只提高1.2个百分点,与小康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在农民居住质量指数指标中,住房面积和结构两个指标发展较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8平方米,95.0%的农村居民住上了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已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自来水供应、卫生厕所普及、住宅外道路硬化等指标值偏低。2009年山西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的农户分别仅占10.0%和2.0%。因此,未来几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将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五)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发展。

2009年,山西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监测结果看,2009年,山西农村民主法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5.0%,在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其中,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76%,实现程度为70%,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为80%,实现程度为80%。

(六)资源环境改善任重道远。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32.4%,与上年持平。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全省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为0.1%,实现程度为33.3%,为近年来实现程度较高的年份。山西水资源缺乏,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保障社会经济的增长,山西实行最严格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全省农业用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逐年降低。2009年,全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比上年减少了334立方米,实现程度达到了小康标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山西森林覆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4.1%,实现程度仅为-36.6%。可见,保护资源环境任重道远。

三、推进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一)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压力大。

农民收入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赋予的权重达20%。保持农民持续增收也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虽然近几年山西省在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加大强农惠农工作力度,倾力支持“三农”发展,在落实国家各类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购置农机具补贴额度,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但从目前形势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一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全省工业企业重组整合尚未彻底完成,一些地区尚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阶段,部分企业还在筹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家庭经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较大。近几年, 受原材料上涨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一直保持着持续攀升态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不仅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直补等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形成推动力。

(二)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较慢。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第二位的重要指标,占有12%的权重。虽然近几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民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停留在7.5年, 实现程度仅为6.3%,离全面小康还有93.7%的距离。要提高这个指标值难度很大,一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优秀教师匮乏,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少之又少,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难度加大。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困难较大。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是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的又一重要标志,特别是居住质量指数居第三位,占到11%的权重。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山西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特别是贫困地区较多,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依然十分落后。目前山西还有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有64%;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只有10%;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还不足3%,而这3项指标的全面小康标准分别是80%、70%、70%。因此,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四)农村城镇化水平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偏大。

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反映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山西是个农业省份,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二是本地煤矿企业作为山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经过治理整顿和重组整合后吸纳能力正在趋弱;三是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比较低。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山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39.6%,需下降4.6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全面小康值;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9.7%,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9.5%,是仅有的4个实现程度在20%以下的指标之一。

(五)资源环境亟待改善。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过度的挖掘和无序的开采,已经给山西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减少,空气严重污染,矿难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如何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山西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2010年省财政厅已拨付资金4.3亿元支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还要将其长期化、制度化,确保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聚集效应。二是要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三是加强并规范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四要大力发展本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要加快农村教育网点的系统建设和合理调整,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第三要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学有所教。

(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 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我国目前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农村五保金、低保金等资金的发放相继增多,涉及农村五保低保资金的职务犯罪现象日渐严重。为了更好地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检察院2010年来所办理的涉及农村五保低保金职务犯罪案件9件12人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预防对策。

一、主要特点

(1)犯罪主体均为村干部。因为村干部受乡镇政府委托,承办农村五保、低保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掌握着代领和代发五保金、低保金或存折的实权,这为其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2)犯罪对象均为五保金、低保金。由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五保金、低保金也相继增多,但是相应的审批和发放制度却没有相应的跟上,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地方,对这些资金的发放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做法,这给在第一线经办这些资金的村干部的违法犯罪有机可乘。

(3)犯罪手段直接。在该院所查办的9件涉及农村五保低保资金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均是利用代领和代发五保金、低保金或存折的便利,直接截留、冒领五保金、低保金。

(4)犯罪传染性强。调研中发现,此类犯罪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某一个村的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获得了好处之后,其他村的村干部也会竞相效仿。如我院查办的黄关镇龙吟村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报、截留手段,将该村的部分五保金予以私分,该镇陡水村、正江村等村干部得知后,也采取同样手段截留本村部分五保金、低保金予以私分。

(5)窝案、串案现象严重。在所查办的涉及农村五保低保资金职务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多,村支部或村委全“一班人”一拍既合,共同合谋侵吞、截留五保低保资金,中饱私囊,从而造成此类犯罪较多的窝案串案。

二、原因分析

(1)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法纪意识、为民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涉案的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如我院查办的12名涉案人员,高中文化的仅为2人,6人为初中文化,4人为小学文化。此外,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制教育、廉政教育相对很薄弱,一些村干部既不学法也不懂法。甚至有个别村干部认为工资低,截留点低保金、五保金出来发点补助,没有什么大不了,被发现了最多将钱退出来,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是违法犯罪行为。

(2)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没有得到切实履行。涉案村多为山区村,各自然小山村之间交通不便,各个村干部分管各个自然小山村,村民大会、村资金管理小组等一些有效的基层民主制度根本无法贯彻实施,造成村财务管理混乱,给了村干部贪污犯罪可乘之机。还有村干部换届选举工作没有按照法律严格进行,造成一些村干部任职期长达十几年,长期缺乏民主制度监督的工作环境也为村干部贪污犯罪提供了方便。

(3)农村五保、低保工作缺乏透明度。由于村委干部不严格按照规定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导致群众对低保、五保等工作认识不足,对享受低保、五保情况不清楚,无法进行监督。如在办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五保户对自己应领多少五保金根本不清,村干部给多少就领多少;在低保金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4)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督乏力。一是农村五保、低保对象的确定和审核等基础性工作的监控制度管理不严,落实不够具体。现行制度主要侧重于工作流程的规定,缺少对统计、上报、发放等环节的实际监控和防范制度,为一些村干部套取五保金、低保金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配备往往较少,工作量大,人员变动快,致使审核流于形式。三是不同岗位的村委干部之间相互勾结,联手作案,形成权力利益圈,共同截留、私分农村五保金、低保金。四是乡镇政府与县民政局的双重管理体制导致业务监督出现空白,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预防建议

(1)加强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素质。通过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让村干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法律意识、廉政意识,真正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农村五保低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首先要建立乡镇民政干部定期、不定期调查走访制度。其次要坚持两榜公示制度,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标准、程序评议审查农村低保对象。此外,还要加大农村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设置举报信箱或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以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村民监督管理机制,监督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资金管理等制度贯彻实施。县、乡级财政要加大对边远山区民主政策贯彻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负责村委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基层组织人员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和监督落实工作。县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五保低保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对五保低保资金申报、审批、发放等环节实行公示公开、“阳光操作”,使广大农村群众家喻户晓。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五保低保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审核和监督,严防虚报、冒领、截留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村困難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救助。

(4)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涉及农村社会保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力度,集中力量优先查办、快办快结,以查办案件的成效构筑法律威慑力防线。检察机关要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配合,加大打击力度,严肃查办村干部职务犯罪,促进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真正落实。此外,检察还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检察建议和积极警示教育宣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

参考文献:

[1]孙岳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探讨——以富阳市为例.《桂海论丛》,2008(6)

[2]徐仲军,匡锦华,江健.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法制与社会》,2010(22)

[3]宫厚军.浅析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8(5)

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篇4

一、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xx省xx市费县xx镇xx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三、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2、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对国内所有村子进行调查,若大农村,我们只见一斑了吧!

(二)20xx年农村现状调查

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去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但生活费用的支出去不见得少,意外的病灾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了,又有多少家庭困苦不堪呢?

拿种瓜来讲吧,一颗瓜上苦只结一个果子,这个果子往往会又大又饱满,而一颗瓜上苦结两个果子则往往不会结得太大,而结三个四个五个则往往根本就长不成果子,因为根吸收养分的能力是有限的。

暑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中部,辖2镇6乡,158个村,总人口14.6万人,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其中农业区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农业办公室是农村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对全县的农村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表现在搞好农业区划,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实行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提供依据;负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操作规程——即监督实施进行工程管理和资金的协调工作,后期的工程验收工作,资金的预算和决算等。例如XX年5月份县农业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安排:

第一抓好坡改梯工程的县级验收工作;

第二抓好“两基”联系学校帮扶工作;

第三抓好帮扶村联系工作;

第四指导抢收抢种工作;

第五抓好农广校的招生工作;

第六迎接州对象县的坡改梯验收工作。

由于台江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均徘徊在4万吨左右,为了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农委政府把以工代赈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解决全县“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中之重来加以落实,在省州农办的指导下,台江县农办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合理布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完成了工作任务。XX年州下达给我县的任务是3600亩,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全县共完成工程面积3725亩,占州下达任务的103.5%。其中坡改梯土2338亩,中低产田改良3102亩,恢复水毁540亩,建设配套工程小水池3个560立方米,小山塘1个1050立方米,排灌沟2条1.6公里,累计投入工日7.312万个,挖填土石方13.84万方,投入资金204.2万元,其中省州投入资金108万元,县财政配套1.2万元,乡自筹15万元,农民投工投资折合80万元,投入水泥887.5吨,新增耕地1612亩,治理恢复保护耕地1811亩,雨季年新增粮食81万公斤,增钱120万元,受益达1804户9130人。

我的实习期间是在七月末和八月初,正值农闲时节,农办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一般只是办公室领导到实施坡改梯的乡镇视察领导。而办公室里就只是学习文件精神,写写工作的年中总结,协同县植保站和气象局等搞好农村的防治病虫害和防洪抗旱的工作。

二熟悉行政机关办公情况

台江县农办是农村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部门,由主任室、副主任室及书记室、综合办公室、业务办公室这四个办公室组成。实习期间,恰好是农闲时节,农办也是没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当时办公室的党政机关报纸很多,我便结合本专业所学知识,抓住热点问题阅读报刊,从中了解了不少时事,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诸如“三农问题”的理解。

三积极参与农办工作

由于办公室人员对计算机操作不是很熟悉,于是本人便协助完成电子文本的处理工作。例如7月27日打印排版完成了《XX年至XX年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自查报告》,8月2日协同办公室人员顺利接收来自县气象局的一组关于今年洪灾的图文资料等。

根据台计通(XX)44号文件精神,我们自XX年7月19日至26日,对我办组织管理实施使用的XX至XX的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金到位情况

XX我办共获拨入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资金26万元;XX我办未获以工代赈项目资金;XX我办获拨入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二资金投向

(一)XX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资金26万元,资金主要投向南宫乡汪江坡改梯工程点,其中:水泥等物资支出17.15万元;直拨工程款8万元;管理费支出10.85万元。

(二)XX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投向南宫乡展平坡改梯工程点,其中:物资支出1.32万元;直拨工程款11万元;管理费支出0.68万元;兑现工程款7万元。

三项目实施效果

(一)XX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资金与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资金共同投向汪江坡改梯工程点。改工程点竣工面积300亩,其中良好面积300亩,良好率100%;砌筑护堤1061米,石方量2734立方米,项目全部种植黄竹茶。

(二)XX南宫乡展平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竣工面积848亩,其中优质工程面积360亩,优质率42%,良好面积410亩,良好率48%;合格面积78亩,合格率10%;项目配套设施小水池2个,容量50立方米,耕作便道2200米。配套设施建设资金5.44万元,由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项目梯带宽度1.8至2.5米;项目全部种植苦丁茶。

四存在问题综合XX至XX以工代赈坡改梯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一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由于资金有限,项目工程配套设施资金没有同步拨付,影响了工程进度和效益的整体发挥。

(二)管理费用支付偏高,突破了国家承担力资金3%以内的标准。

五下步工作整改

(一)我办今后在实施坡改梯项目建设所需办公等工作费用,要严格控制在国补助资金的3%以内安排解决,不得突破,争取用有限的资金,保证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强与计划、财政、审计的协作,全力加大提高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使坡改梯项目资金用在项目建设上,保证资金出效益。

(三)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重视,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坡改梯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四以农办为突破口全面了解县况

台江县XX年上半年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一是畜牧养殖产业按照“三统两分一保”的管理模式扩大了人工牧草养殖和示范农户。二是稻田生态渔业工程完成5060亩。三是已开工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和示范村。四是完成苦丁茶的种植。五是继续调整和优化优质产业的布局。

另外,台江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取得了以下的成就:一是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二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三是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四是产业机构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五是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六是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突破。七是人才开、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工作力度加大。

五发现农办问题

在农办实习的短短两周时间,我从中还是发现了农办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第一出现人员编制关系化。县农办共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书记、司机为各一名,办公室普通职员6名,这其中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职员,她是刚从省城以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暂时找不到工作而挂靠在此。究其原因,原来她是办公室副主任的女儿。如此简单随便的就将一个学武警的大专生就“挂靠”在了农业办公室。

第二工作效率比较低。一天我在办公室里看一个“乡镇各种申请”的文件夹,这是乡镇向县农办所递交的各种申请,日期冲XX年的2月7日到XX年的5月19日,公有申请书38份,申请的目的大多是为了修路桥,修复水毁农田水利设施和民房等。而申请的一般都是水泥、资金、胶管、发动机等相关的配套设施。我注意到很多申请书都是折了又折的,带着泛黄的泥土的颜色,打印的申请书也是涂涂改改的,那里寄托了多少乡镇人民的渴盼。但是,单位规定,只有得到了办公室主任签字的申请才能得到资助,在这38份申请书中,能有领导批条的也只是6张,况且,从申请书上所写的日期到领导批条的日期是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的是隔了一两个月,有的甚至是隔了一年的。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效率确实不高。

“什么是教育?对于国家而言,是通过教育的孕育使民族获得发展的能量;对个体而言,那就是人对命运及其发展过程的关注”一个学者这么说。

在农村的教育,乡下人经常发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不仅在地理上与他们地区相隔甚远,因此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被割裂,这不仅仅导致了文化体验的贫困,而且也使人们离开农业地区。事实上,学校教育很大情况下,都是鼓励人们抛弃乡村,加入都市人口的行列。

在家乡,每年都有一千多人考入大学,而家乡依旧山河破裂,就像被吸干了乳汁,输尽了血液而倒在了路旁的母亲时,没有人回来,我无言以对。

故乡如慈祥的母亲,并不在意儿子们学成是否归来,依然高昂的送他们上路。

农村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篇6

今年镇里下达上级住房政策,规定农村不允许修盖平房,并规划出居住楼房建筑用地。估计该项目将会很快启动,农民现在已经开始挂号买房,每户缴纳2万元即可获得一户新建楼房。配合城乡一体化征地政策农村楼房改造的步伐将会很快。

近两年镇政府提出建立无公害韭菜与大枣重镇的口号,并建成了千亩无公害韭菜示范基地,配备冬季暖棚将使农民从中获取很大利益。县级政府开发金牛湖旅游项目并在逐步完善。市级政府开始打造山东省最大农贸市场。可以看出各级政府依托优势建立起的项目惠及农民绿色无污染,是对于十八大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有力措施。有可能极大财政对减少重污染企业的依赖,有利于改善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我注意到乡镇已建立起环卫管理站,主要业务之一是分类收购农村的生活垃圾,此举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方便农民生活改善村容村貌。

社会风气在改善,社会安全环境成为主抓工作之一。各个商场超市烟酒的销量走低,饭店酒店的奢侈之风有所改善,据做生意的同学爸爸所讲他们应酬时已经不好意思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我们县提出建设平安县城的目标,公安部门开始严抓严打社会不安定因素,一大批打手、流氓团伙被抓获归案,力度不同以往。

家乡建设蒸蒸日上的同时,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

今年在建筑工地及铁道部门打工的农民工的工资大多被拖欠半年之久,回家过年只能拿着一半的工资回家。这些开发商、承包商的资金绝对是足够的,但是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丧心病狂的拖欠农民工工资。俗话说戏子无情,可是现在哪个演艺界明星不是感谢自己的衣食父母,承包商的利润由辛苦工作的农民工创造,他们却如此报答衣食父母。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绝对有所下降。

基层党组织涣散早已经是大众共识。党中央提出改进作风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力度可谓空前巨大,但是基层干部仍然怀有侥幸心理,依靠孩子老婆秘密收取礼物。更有甚者为高利贷提供保护伞,这已经是我们镇人尽皆知的秘密。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 篇7

一、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㈠每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的农业产业, 并引进了业主

邻水县冷家乡挖断山村主要种植花椒, 该村90%以上面积都种植花椒。2003年10月引进重庆巴南区的一家业主, 企业按照每年3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给农户, 以租种他们的土地。该村除了花椒产业外, 还有西瓜、蔬菜、生猪产业。花椒年产值6万元/公顷, 纯收入至少有3万元/公顷, 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邻水县观音桥镇主导产业为脐橙, 引入农业企业“瑞龙”, 按照每年4500元/公顷的租金租种农民土地, 由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同时, 综合利用土地, 脐橙树下套种蔬菜 (西瓜、南瓜、海椒) , 大业主带小业主。观音桥镇七村种植脐橙、西瓜、蔬菜 (豇豆、丝瓜、苦瓜) , 三八村种柚子树、西瓜, 倒朝门村种植脐橙、葡萄、西瓜。并作好宣传工作, 个人都用电话彩铃推荐西瓜、专门有人维护网站。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种植藕、茄子、海椒、杂柑。引进成都业主周得富种植藕, 他承包了30公顷土地, 按每年6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农民, 所产海椒则与郫县豆瓣厂挂钩销售。岳池县乔家镇董家村发展磨菇生产, 尤其是大力发展稻田菇, 充分利用土地和废弃的稻草, 并建立专业合作社, 引进业主重庆旭旭公司, 提供技术指导、产品收购, 并且还请北京三安集团的专家入住指挥。镇政府对农民生产磨菇实行补贴, 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蘑菇生产外, 还种植苦瓜、以色列番茄, 发展蔬菜产业;推行农用设施机械化, 买微耕机40多台, 实现无牛操作, 在基地尽可能使用机械设施, 喷药、补水用机器, 减少人力支出。广安市龙安乡主要种植龙安柚, 目前该村已经注册了龙安柚商标,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产品销路好。广安市协兴镇引进种植、养殖方面的业主, 租种农民的土地每年12000千克/公顷粮食的标准补偿, 自然风险由业主承担, 目前全镇已有业主200多个。

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村庄开始美化

主要是涉及修村级公路、农村便民路、“一建三改” (沼气池建设, 改水、改厨、改圈) 、房屋美化等方面。邻水县挖断山村总共500多户, 2007年农居美化300多户, 并修晒坝2800米, 修便民路11公里, 新修沥青路2.2公里, 上半年建沼气池60口, 文化活动室1个。观音桥镇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06年、2007年分别修主干道路、沥青路7公里和4公里, 连通了7个村, 有便民路146公里;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 修蓄水池、建自来水池共160多口, 80%的村民吃了自来水。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尊重民愿, 请重庆大学建设院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到每村的具体建设时, 由农民根据自己哪个地方种庄稼多而决定在哪些地方铺设便民路, 铺路所用的石板路材料由政府负责车拉到村口, 具体铺设由老百姓负责;并兴建蓄水池、沼气池, 已经建180多口室内沼气池, 这种新型的沼气池上面是猪圈, 洗手间的废水都流到沼气池中, 既环保, 又少占用土地;结合旅游开发、民房特点复古, 建立居民集中居住区, 该区目前有12户人家。岳池县乔家镇廖坝村建沼气300多口, 有的村每家一口, 并搞好庭院经济。广安市协兴镇, 每户居民一栋新房、一个沼气池、一口卫生井。

㈢环境、治安建设初见成效

农村的环保问题也同样重要。生产、生活废弃物等如果直接投放到大自然中, 会造成土地质量变坏, 影响作物生长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村里设置垃圾箱, 实行集中清运;搞人、猪分居地试验, 实行分户养殖、集中管理。广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每个村都建立警务室, 使偷盗、拐骗情况大大减少, 社会治安良好。目前农村里搞生产的多了, 打牌的少了, 封建迷信少了, 环境、治安状况大大改善。

㈣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民主意识教育

邻水县挖断山村共有900多劳动力, 在外务工的有400多人, 而在本村务工的年总收入达10万元, 其主要在花椒厂务工及种植西瓜。该村对农民进行针对本村企业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生活习惯改善 (环境卫生的打扫等) 的培训。邻水县观音桥镇7村利用浙江商人传授种植技术, 但是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浙江商人不愿意传授技术。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搞“五星文明户”的评选, 增强居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每村派出7人~8人学种植杂柑技术, 农民采取托管方式把柑橘托管给他们, 进行统一的施肥、除草, 并按照每株每年0.5元的标准收取托管费。岳池县乔家镇在农民中培养业主、带动农民发展, 农民在发展产业方面享受和村干部一样的待遇, 可以组织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 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广安市协兴镇采取清除生活陋习、封建迷信, 开展育新风、育新人的活动。

㈤基层干部班子的培养得到重视

邻水县冷家乡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作用, 针对农村目前面临的基层组织人才缺、待遇低, 要选出一个好的干部很难的问题, 主要采取活动室阵地建设, 通过一地派一个大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水平。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民主管理上有所加强, 进行领导班子调配, 派干部到村上指导, 把业主培养成干部, 在群众中找出战斗力强、威望高的人当干部, 进行双向培养, 既解决了干部待遇低的问题, 又能更好带动农民致富。该镇共有113个业主, 有2/3以上的村干部当业主, 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带头统一销售农产品。岳池县乔家镇采取干部当业主、业主变干部的方式发展产业, 镇上有12个干部, 11个当业主, 村干部也有2/3的当业主。同时把村干部能否带动自己、群众致富作为考核标准, 改变工资结构, 除了人均每月500元收入之外, 另外的270元是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考核, 带领农民种的越多, 提成的也就越多。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㈠“空心村”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难度大

随着农村人口迁到城镇以及公路沿线, 原来的村落不复存在, 出现“空心村”。迁到公路沿线的居民修建房屋会占用大量好的耕地, 而且农民自己还随处建房, 居住分散, 新修的房子无传统民居色彩, 这就要求应该在这方面做好规划。目前很多干部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认为要分层次、分梯次进行规划, 分年度实施规划。如邻水县冷家乡的乡长认为要把村社分为启动村和重点村, 启动村先找出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 进行申报, 然后在启动村中找出重点村。规划先行是共识, 规划得调整土地。但是我国土地政策30年不变, 许多农民小农意识较强, 竞相要地成为发生农民纠纷热点, 且大量外迁农民在农村都保有土地。因此, 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产业化都需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

㈡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认识有误区, 出现政府唱主调的局面, 甚至某些地方有时政府帮做, 农民冷眼旁观, 全由政府包干。并且在建设过程中, 最终受益者农民对“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基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大部分的观点是“政府让怎么做, 就怎么做”。还有一些做法也让农民不理解,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如由于政绩工程的影响, 一些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负责修路、修房子、买家具等;新农村建设开展时一般先选择公路沿线展开, 各个村在具体开展时农民不能得到同样的条件, 某些村的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钱,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转变老百姓的观点, 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 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则是一个面临的新课题。

㈢资金缺乏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少, 尤其是广大西部政府财政收入本来就很少, 投入更显不足。广安市在启动新农村建设时, 每个村由县上投入资金10万元、市上投入资金15万元, 专项资金加项目资金财政总共投入25万元, 用这些资金对每村进行修路、改水、改厕、改圈、文化建设等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沉重,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公路沿线及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展开, 如果要逐步推广到偏远村则会需要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农民大量投入, 农民负担变相地增加。从邻水县挖断山村看, 国家每投入1元, 农民投入则是3元~4元。而老百姓收入水平、土地大小不一样, 有些收入少、土地面积多的家庭, 就存在困难, 对于每户5000元~6000元投资额, 20%~30%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实现“一建三改”每家也需投入1000多, 一个村需要投入50多万元。在方家沟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新修一套房子要9万元, 而农民外出务工一年的净收入只几千元, 这样农民务工收入全花在房子上面了, 使农民负担增加。虽然政府采取措施, 没有钱的就出劳动力等, 每天补贴10元~15元, 但农村剩于劳动力几乎是老人和小孩, 大部分人只好选择出钱, 这就又出现房子很新而无人居住的现象。

㈣农村劳动力缺乏, 空置房屋多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60%左右均在外务工, 剩下是以老人、小孩为主体的人群, 致使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都是专门到外地去招聘工人, 同时留守的老少人员在农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 缺少精力去照管种植的作物, 新农村的主体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还有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家中房屋空置, 对其也要进行美化、保持统一的效果, 但几年之后房屋还是无人居住, 前期的投资就白费。甚至有些房屋主人已经迁移出去, 但仍然保留破烂的房子在宅基地, 这些房子的存在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㈤农民的教育问题

目前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较少, 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漂亮的房子、好的道路。但是农民的思想、教育跟不上, 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量新型农民, 然而目前对农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村上产业的一些简单技术的培训上, 对“乡风文明”仅仅局限于爱清洁卫生, 而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问题等均未纳入。不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只讲究房子样子比较新是不行的, 某些地方甚至会出现“返贫现象”。

三、要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

㈠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新农村建设在韩国用了30年时间, 西方国家是上百年的时间。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多次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出,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贯彻的过程。广安市每年搞60个活动村, 51个重点村, 从计划到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急功近利;在建设过程中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多做实事, 为百姓谋福利, 不能简单的以GDP论英雄, 要在基层做第一线的实事;重点村应该选择基础好、村班子好的启动村, 不能只做公路沿线、产业基础好的村子, 还要逐步推广到其他偏远的农村地区。

㈡需要深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公路修好了, 交通便利了, 农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物质、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 农民的意识会更先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公共品投入, 产业支撑是关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一村一品”, 避免了产业雷同、销售不畅的局面。每个村只有确定出主导产业, 有了产业支撑, 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而确定好主导产业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及效益。对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收益, 如果放弃粮食生产而发展其他种植业, 可能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这次参观的这些村有些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如倒朝门村的柑桔、龙安乡的龙安柚都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文章。而有的村却是完全靠政府补贴 (岳池乔家镇董家村的磨菇每袋政府补助1元) 而形成的产业, 且种子、种苗价格昂贵 (如方家沟一个青见杂柑种苗34元, 岳池董家村一株苦瓜苗5元) , 一旦政府补贴取消后, 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则尚待观摩。因此,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利用市场信息, 应先找对销路, 计算投入、产出比, 再发展生产。

㈢要跳出三农看三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农工部门的在负责实施, 而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还涉及到旅游、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 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组织。要以工促农, 城市支持农业, 使小城镇成为新的增长极,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各上级领导重视, 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 多种工作同时展开, 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早日完成。

㈣培养好的领导干部, 增强风险意识, 避免权利寻租

基层干部的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层干部是方向标, 领导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要选好村支领导干部, 选好带头人。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素质, 目前特别要利用好选调的大学生资源;要多为农民的利益着想, 多做实事, 不急功近利, 不搞政绩工程;要加强领导能力。

目前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无投入、产出分析, 且县、镇、村之间存在认识的误区, 缺乏统一指挥, 来一个领导实行一套。上一级统一安排发展的某种产业, 村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也不知道究竟成本多少, 都是建成后再进行核算, 这样就导致最终受害者是农民, 也挫伤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在引进业主之后, 村干部本身水平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有效的管理业主, 加上进入某地的业主都有一定背景, 一旦市场行情不好, 风险出现, 业主逃走, 剩下的烂摊子难以收拾, 农民利益无法确保, 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在引进业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岳池县实施的干部当业主, 从业主中培养干部, 带动农民发展的新型做法,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收入待遇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地的业主诚信可靠。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寻租, 需要正确引导, 加强监督。

㈤全面推进农村社保、医保工作

农村社保、医保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绝大部分农民进城后, 还保留有农村土地。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健全, 对这些农民来说, 土地就是他们最大的保障。他们保留土地, 保留农村房屋, 并通过流转方式, 不让土地荒废。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低、城市房价高, 最终仍然会回到农村去, 对于他们的养老、医疗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加快了城市化, 农民进了城, 就解决了问题。农村医疗费用高昂, 医疗设施缺乏, 使得封建迷信解决疾病的风气抬头。政府需要主动承担责任, 推进农村医疗这个公共财政的政策, 不要再让农民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

㈥需要考虑解决农村后续劳动力

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 篇8

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紧迫性

(一)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日趋激烈,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是风险性最高和危险性最大的时期。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发生动乱。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发生了政治动荡与社会不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启动了全面系统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使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社会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系统的异质性空前增加,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由于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多种原因,保持农村稳定有着特殊而迫切的意义。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小平同志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农村稳定在整个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亨廷顿在其研究中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其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对政治体制来说,城市内的反对派令人头痛但不致命。农村的反抗派才是致命的。得农村者得天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初期,稳定的基础是在农村。”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局面是稳定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农村长期积淀下来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解决,农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干群矛盾比较突出,农村贫困状态没有真正改变,农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少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所以,当前农村的社会稳定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重点研究和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这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代替了人民公社时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然而,由于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到位,村支两委关系和乡村两级关系尚不规范,导致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第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性运转的管理机制系统作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中,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如缺乏乡村社区发展和管理的参与机制、缺乏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缺乏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致使农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积怨过深、突发事件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村社会管理理念存在缺陷。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重管制、轻服务,服务理念缺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深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政府要么简单地对农村实行国家社会一体化的社会控制,要么从便于向农村汲取资源出发实行严格的社会管理,没有为农民提供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式单一、手段简单粗暴。大多是强迫命令式的,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由此可见,基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落后,基层社会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基层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化解,这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也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及维稳成效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新变化,推动制度创新、寻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舟山市在渔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和综合服务的效率。

(一)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

从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开始在渔农村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它融合了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成功做法,并充分运用了“网格”和现代数字技术,是三者结合的产物。

(1)实行网格化定位,落实责任区域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村域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设置网格。网格范围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100~150户为一网格。在实施过程中,每个网格都对应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块块、点面结合转变,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

(2)实行组团式联系,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各层面管理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并吸收渔农村老干部、优秀联户党员、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注重团队管理服务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注重团队成员各领域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团队成员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通过组建团队,将乡镇(街道)辖区内各种管理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3)实行多元化服务,完善服务体制

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体制,将管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各团队牢牢把握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这一核心,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通过多种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联系服务群众。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民生,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引导群众创业创新、如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进一步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4)实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数据平台

运用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等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汇总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使政府可以随时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还在数字平台上开设服务团队成员个人“民情博客”,记录团队成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心得体会、难点疑点、意见建议等,促进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困难互帮,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维稳成效

1.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和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政府对群众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详细,查询信息也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普陀区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作用,以网格为单位,通过数据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区内网格系统数据库中的7431名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上门走访或电话咨询,在第一时间内摸清了全区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的情况。通过全面有序地做好受“问题奶粉”影响小孩的排摸和治疗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减少了重大项目的推进阻力

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委、政府与民众有了更好的沟通渠道,增进了理解。群众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设项目也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镇金沙五星级温泉酒店建设,因部分群众不愿意拆迁而进度受阻。自“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通过多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妥善地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终于用真情和行动感动了群众,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3.畅通了群众利益的诉求渠道

网格服务组成员经常性深入走访群众,嘘寒问暖,了解民情,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如白沙乡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视察民情、解决民难,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着力实行解决问题、每月集中走访、每月工作例会等三项制度;勾山街道开展“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4.消弭了干部群众的情感对立

通过团队成员经常性入门串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逐步消除了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困难也愿意跟团队成员反映。截至目前,普陀区各服务团队通过下村走访群众,征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达1403条,已经解决1164条。通过一件件细微事情的解决,改变了群众当初观望、怀疑的态度,使这项工作得到了认可,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舟山渔农村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践模式,在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上,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我们要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为本,强化服务行政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我们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强调“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利观与亲民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把心思用在为老百姓排除困难上,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网格化管理是基础,组团式服务是关键,落脚点在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与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量事例显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细小而实在的服务工作来赢得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群众把我们干部当作知心朋友,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基层干部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确立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才能做到这一点。

2.创新工作载体,及时化解矛盾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政府把党员联系群众、农村老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个载体的资源优势,力求做到为民服务更全面、惠民机制更长效。例如在构建网格体系时,由政治性强、素质较好的联户党员来担任小组长,同时,把各小组长开展走访和联系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对联户党员工作考核和实施党员星级管理的评定标准。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还积极创新服务手段,采用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办“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以座谈交流、双向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平时一些简单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诸如建房、生育、就业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的事项,由网格服务组长负责向社区(村)和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后进行答复;对于各职能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汇报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对分管领导不能解决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分管领导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经乡镇班子会议研究后提出解决办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创新工作载体和服务手段,建立与公众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及分层分类解决问题机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矛盾纠纷的积压和激化,真正实现“察民情、解民忧、顺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公民精神“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也意味着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关系是公共治理得以运转的社会与道德基础。所以治理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善治、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际上也蕴涵着对共同治理与公民精神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形式,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其实践中,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退休机关老干部、医护人员、教师、民警与农村党员等的作用,组成乡村社区网格服务团队。很多人一方面作为网格内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组团服务的成员为公众解决问题,这对于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和公共意识,实现协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一篇:关于四年毕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今天的邹城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