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24-06-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共9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篇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6年)

2013年04月07日 23:18:51 来源:巩留县教育局

为切实增强我区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提高未来新疆城市和农牧区发展的人力资源质量、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07〕18号)及《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新党发〔2011〕2号)精神,制订本计划。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教育理念发生积极转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渐成为共识,一批具有鲜明办学思想、注重学生综合发展的学校脱颖而出。

——新型体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课程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多维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锻炼打下基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课程、校本体育教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自治区、地州市、学校三级联动的阳光体育竞赛活动,基本实现“人人有运动,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比赛”,每年有百万人次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已成为各族学生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场地生均面积继续增加,体育设施器材达标率达到85%,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专职教师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按照国家规定配备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自治区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齐抓共管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初见成效。建立健全自治区学校体育联席会议制度,教体结合作为我区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传统优势,继续得到有效推进。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要、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不达标;学校、家庭、社会仍普遍存在过度看重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和锻炼时间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与标准化教育发展要求不相匹配;青少年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耐力、力量素质等指标明显偏弱,视力不良检出率、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居高不下。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增进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社会培养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朝气的合格人才。

(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与实施自治区教育发展战略、推进自治区教育标准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体育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各方参与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足等问题。主动争取并依托国家的有关项目,改善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实现四个满足,即:使其能满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能满足青少年课外文体活动的需要,能满足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满足我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协调统一发展的需要。

促使青少年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视力不良检出率、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三、项目和举措

(一)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计划。l、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课时规定及国家关于“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中小学必须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确保每周至少两节体育活动课时,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要制定实施“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方案,并向社会和家长公布。

2、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健康发展的新要求,认真执行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认真实施自治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我区大中小学层次分明、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保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3、打造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到2016年,在全区高校建设1-2门自治区级体育教育的精品课程,在中小学至少建设10门自治区级体育与健康教育示范课程。鼓励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本地、本校特色,积极探索内容丰富、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建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修订并完善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应依据评估指标,对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二)学校阳光体育与教体结合推进行动计划。

l、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两次以上全校性特色项目体育比赛,打造自治区、地州市、学校三级相互连贯、逐级提升,又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阳光体育竞赛,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全体学生,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使阳光体育赛事成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品牌。

2、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加强类型多样的体育社团建设。依托“快乐活动日”平台,3年内实现60%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的目标,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使其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发挥组织和保障作用。

3、构建大中小学校课余训练体系。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引领,形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中学优秀运动队和中小学体育项目传统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运动队管理、学生运动员招收和培养、优秀专业教练员进校园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教体结合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体系,切实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保障水平。通过规范管理,构建符合教育和体育规律的全区大中小学生竞赛管理体系,打造全区大中学生体育精品赛事。围绕“大运”、“中运”战略,建立自治区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拔、管理、运作机制,积极组团参加全国性学生体育赛事。

4、突出足球和冰雪运动两个优势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足球普及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加强教体结合,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推动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深入开展自治区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继续加大创建“自治区足球示范学校”工作力度,激发各族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积极性;积极推动我区学校冰雪运动的深入开展,为各族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冰雪运动环境,在全区中小学校创建100所“冰上运动示范学校”的基础上,逐年扩大冰雪运动项目学校的范围和经费投入,促进我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三)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

1、加强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在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和干预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地州市、学校在体质监测和干预方面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各地州市、各县(市区)至少建立一个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本地州市和各县(市区)学校的学生体质监测和干预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并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体质健康监测服务;在学校试点建设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配备标准化的体质监测设备,形成自治区、地州市、学校三位一体的体质监测网络体系。

2、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在中心城区试点开展规定时间内随时、多次、择优进行体质测试,形成全区常态化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提高学生积极开展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完善现有体育中考制度,高考体育综合分制度,切实保障学生体质状况的持续改善。

3、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全覆盖和公示制度。各地要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要确保测试工作覆盖100%的学生,上报数据工作100%按期完成,切实做到应测必测,应报并报。确保国家及自治区抽查复核数据与各地上报数据相符。各学校每年定期公示各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及总体结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公示各地测试数据上报情况、抽查复核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自治区将根据国家要求公示各地测试数据上报情况、抽查复核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对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实际情况,提出干预建议及相关措施。

(四)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1、配齐配足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应科学合理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体育活动课、课间操(早操)、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队训练和管理等折算成课时,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根据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和“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有关要求,自治区每年在招聘特岗教师中招收不低于15%的体育教师。学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07〕18号)有关要求,为体育教师户外工作统一购买适用、顶用、好用的服装及防护用品。

2、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体育教师任职条件和岗位专业标准,提升体育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骨干教师、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加快中青年体育教师向特级教师发展的培养;研究制定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教师的分类管理、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要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鼓励体育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促进一线体育教师通过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开展体育学科名师基地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建设好体育学科名师基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队伍;扶持一批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实施百名体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自治区将分3年共培训100名中青年体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各地州市、县(区、市)要层层组织开展体育老师的培训工作,到2016年底要完成对辖区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所有体育老师的一轮培训工作,通过团队定期培训、交流、互动,创新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4、加强学校体育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培训,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得到有效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体卫艺工作职能部门。

(五)学生健康促进基础设施及保障机制建设行动计划。

l、实现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标准化。根据教育部等印发的《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试行标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标准化发展需求,各地制定本区域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规划,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均衡化和标准化发展。

2、建设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各地会同当地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建设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将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十二五”全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自治区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训练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标准化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项目重点训练基地。

3、完善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和表彰机制。加强学校体育专项督导,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实施细则和指标,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并予以公告;建立“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及“两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对无故挤占体育课、不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要求的学校,取消两年内评选综合性先进和示范性学校的资格;对相关学校校长,取消两年内评选个人综合先进和提升校长职级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连续两次违反规定的校长,给予行政处分;对情节极其严重的校长,免去其行政职务。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效能建设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

5、完善学生运动伤害防范和处理机制。加强学生运动伤害防范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学校运动场地器械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水平。落实《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12号令),依法妥善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6、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要统筹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利用现有渠道,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建设投资计划,并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组织开展体卫艺和国防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从2013年各地要公示体卫艺国防教育经费的总额、使用情况及所占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自治区也将公示各地州市体卫艺国防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篇2

意见指出, 多年来, 各地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有力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总体上看, 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各地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 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 初步配齐体育教师, 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基本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意见要求, 各地要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要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 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要加快教师结构调整, 多渠道配备好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 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到2015年各地要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 要纳入教学工作量。

意见提出, 各地要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根据意见, 各学校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地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要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 合理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 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 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篇3

(2014—2016年)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和《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指导计划的通知)》,(沈教发(2013)68号)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特制定我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一、目前状况

近年来,我校贯彻落实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力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标准,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自2009年冬季合校以来,我校每年持之以恒举办一次大型运动会。两次小型比赛,形成了我校竞技体育特色。

——阳光体育在我校蓬勃发展,“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升学生自觉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重分数、忽视体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体育器材场地设施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兴趣小组管理松散等,这些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 项目,以重普及、促提高为原则,坚持体制机制的完善,着眼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促进体育艺术教育发展,为实现学生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而努力工作。

三、项目和举措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设计划

1、要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要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2、要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和学校运动场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做到“学校安全得到保障、对外开放时段得到保证”两方面兼顾。

3、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线,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课外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开拓社会优质资源,加大合作力度,提升学生体育发展空间。

4、加大第二课堂实施力度。注重课内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阳光体育与教体结合推进行动计划

1、以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多种形式比赛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元化、多层面、多渠道的青少年体育比赛平台,开展更多、更好、更安全、更便捷、更有实效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与活动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塑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学校体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

2、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田径、排球、篮球、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项目普及的基础上,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抓好校园篮球、校园集体舞、排球等项目,结合我校传统优势,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扩大体育传统项目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传统项目锻炼。

3、按照“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让每位学生真正掌握2项体育技能的要求,参加县局开展的体育艺术“2+1”评比、体育特色学校、学生体质测试优秀单位的评选表彰等,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蓬勃有序开展。

4、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督导力度,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道德情操、文化知识为重点,促进体育特长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5、全面促进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确保每年春季田径运动会、春秋两季排球赛的正常开展和活动质量。

6、加强体育场地硬化和净化工作,特别是篮球和排球场地,加强沙坑、跑道、投掷场地的专用化建设。

(三)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行动计划

1、学校每年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期末家长通知书。

2、体育教研组要完善学生体质健康配套建设与监控制度,实现与学校医务室在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中的联动,促进学生日常科学锻炼和良好品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3、学校体育教研组与医务室共同探索管好、用好、利用好体质监测各种仪器,有效发挥利用各种仪器的功能和应有效能,建立健全 学生身体健康档案,为指导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施教,引导学生科学健身做出贡献。

(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1、加强体育教师、兴趣小组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的力度,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精湛的体育人才队伍。

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配备,有计划的引进体育教师,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合理计算工作量,提高薪酬,建立同工同酬机制。

3、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要纳入教学工作量。继续为体育教师户外工作统一购买适用的服装和防护用品。

4、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到2016年要对全校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做好定量学习记录、细化评价机制,并计入绩效评估考核;鼓励体育教师多参加有关的各类培训班和相关业务学习活动。

5、加大对外交流,开拓视野,选送优秀体育老师、学生参加县、市的体育比赛,为扩大视野和提高技能搭建平台。

(五)体艺工作保障机制建设行动计划

1、机构保障

一是对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改组;组长 副组长 组员体育教研组成员 教师代表

二是进一步发挥好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每学期召开两次学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布置、协调、检查和总结学校体育工作。向家长、社会、上级主管部门如实及时公布、上报相关内容。

三是在学校体育的深化推进中,把宣传引导、活动开展、完善项 目、体质监测、表彰奖励作为学校体育特色深化的有效措施。

四是对兴趣小组实施动态管理,实施动态的工作指导和检查。五是对青少年儿童体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把“三课两操两活动”和学校体育项目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积极迎接教育督导机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参加排球等各类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2、思想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围绕提高青少年儿童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目标,实行教育重心转移,即由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为重视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是提高学校体育活动吸引力。加强课内与课外执行力度,以“三课两操两活动”、学校体育兴趣小组创建、体育特色项目营建及体育活动开展为抓手,进一步激发青少年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是调整与完善项目布局,拓展体育活动项目品种,为广大青少年体育项目的普及与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组织保证,满足青少年儿童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3、经费保障

一是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合理资源配置。要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保证学校公用经费中10%用于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

二是在经费投入上,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育比赛、学校评比、教师培训、考核激励等,采用过程指导与检查、结果奖励的办法,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保障。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力度,结合我校体育三年计划及项目发展需求,继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改建和体育场地增建,在改建和增建过程中,使场地建设兼顾项目普及的使用需要。

蒲团中学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篇4

(2013-2015年)

蒲团中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体育,根据国务院转发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要始终坚持育人宗旨,以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磨励意志、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出发点。

(二)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改进体育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指导学生科学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广泛开展群众性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加强学校课外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四)安全性原则。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总体目标

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每人至少参加2项阳光体育项目,用3年时间,通过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发课程,努力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研质量,使硬件建设、管理水平、师资配备、教研水准满足“阳光体育”运动发展需求,确保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20%以上的学生达优秀以上等级。

四、重点工作

(一)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充分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到2013年,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20%以上的学生达优秀以上等级。

2.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档案制度。学生的测试成绩要记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卡和学生素质报告书;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评选。

3.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同时要加强数据分析,逐步实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从备课、教案、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入手,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打造高效课堂。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地域特点,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增强吸引力,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抓好体育课外活动。坚决落实“两操两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加大课外活动力度,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时间,充实内容,多设简便易行、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大力推广广播体操,开发推广特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拔河、武术等,严禁挪用或挤占课外活动时间。

(三)致力培养学生体育特长

积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能、发展个性创造条件,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传统模式,创编群体性、趣味性竞赛项目,增设阳光体育项目,扩大参赛人数,突出健身、怡情、娱乐功能。

1.每年举办一届运动会,组织一次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

2.每学期要经常举办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单项竞赛活动。

3.要成立有助于学生提高体育技能的各类兴趣小组,组建班级代表队、校级代表队,组织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切实保证体育特长生必要的训练时间,积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4.抓好体育传统项目训练。学校以省级传统项目小足球、田径为重点内容,健全组织,确定专人,制订训练计划,保障训练场地、时间、器材和经费,抓好项目的训练。

(四)创建“阳光体育运动示范学校”

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积极创建“阳光体育运动示范学校”,以创建工作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上台阶、上档次。

(五)搞好体育课程建设

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开发1至3项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六)抓好体育教改教研

1.完善体育评价制度。发挥导向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改革,探索以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

2.探索长效机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科学、高效的“阳光体育”运动实践模式,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形成“阳光体育”运动“蒲中模式”、“蒲中经验”。

3.健全教研班子。由教导处牵头“阳光体育”教研工作,形成“主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的“阳光体育”校本教研队伍。

4.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完整的课题研究体系:申报并完成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设立多个校级课题。

5.搭建交流平台。在校刊上开设“阳光体育”专栏,使其成为学校和教师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的平台,推动教研教改工作深入开展。

(七)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引进优秀体育专业教师,培训现有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使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实施学生“阳光体育工程”的需求。

1.配齐配足专业教师。根据我校体育师资队伍状况,通过教育局选调配备专职体育教师,2013年学校师资配备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合理梯队。

3.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升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提高教育技巧和智慧。

(八)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3年内完成学校的运动场地改造及运动设施更新,确保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1.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力度。

2015年,完成学校塑胶运动场改造任务,并按要求配备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需的测试器材,学校场地器材达到《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要求。

2.完善学校体育器材配备。

(1)学校2013年底前按《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配齐配足体育器材。

(2)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需的测试仪器设备,学校要在2013年年底前配备齐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组长由赵振华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田金华担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教导主任姜治锋任办公室主任,体育教研组长严胜焱任副主任。

(二)确保经费。设立“阳光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用于“阳光体育”的基本开支和事业发展。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阳光体育”工作。

(三)课程奠基。成立“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开发校本课程,突出本校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格局。

(四)师资保证。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提供必要条件,落实待遇,加大培养力度,形成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能力出众、作风踏实的体育师资队伍。

(五)评价引导。将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纳入综合考核评价的核心内容;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评优。探索体育教师评价新机制,把参与“阳光体育”工作情况纳入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和职称评定方案。

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篇5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将石首打造成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教育中心,根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转变干部队伍作风的新常态,把规范各类管理制度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点,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提升教体形象的突破口,为把石首建设成为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总目标:教体系统风清气正,管理制度系统规范,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形象大为改善。

2016年,干部教师队伍的作风明显转变,教体系统风清气正;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管理工作、评估工作等体系的管理制度。

2017年,管理队伍团结协作、尽职尽责、服务水平高、执行能力强;校长队伍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善管理;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好、师表形象佳、教学能力强、工作实绩优。各级学校过程管理规范、文化氛围浓厚、课改成效显著、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形象大为改善:学前教育等级提高,小学教育特色鲜明,特殊教育医教融合,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考质量名列荆州市前茅,高考质量进入荆州市第一方阵;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等活动蓬勃发展。

三、行动措施

(一)“严纪律、立规矩”行动。

(牵头科室:办公室,责任科室:人事科、监察室)

1.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政治纪律的核心是“服从”,组织纪律的核心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生活纪律的核心是“洁身自爱”。要践行教体系统的“三严三实”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从教,教学要实、育人要实、做人要实。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作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信念,外化成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要弘扬内化于心的奉献精神、俭以养身的立德精神、勇攀高峰的勤学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团结务实的合作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2.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要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制度要形成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管理工作、评估工作等体系。

(二)“转作风、树形象”行动。

(牵头科室:监察室,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后勤办)1.转局级领导作风。严格落实局领导包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局领导要深入联系学校调研指导工作,与联系学校班子成员开展谈心活动,要将所联系学校重点工作完成的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联系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校园安全出了问题,或联点学校发生了造成极其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要追究联系局领导的连带责任。2.转机关工作作风。把机关定位为一个服务部门,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人员招聘、招生宣传、职称评定等方面当好参谋、疏通渠道、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大讨论,站稳群众立场,涵养为民情怀,树立务实作风;设立监督点、公布投诉电话,营造根除机关“中梗阻”的氛围;建立评议机制,强化内部考核,形成基层群众评议机关的长效机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机关每个干部实行定岗定责,奖优罚劣。

3.转校级领导作风。强化校长“任期制”、“交流制”和“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制”,造就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学校管理队伍,形成优胜劣汰的选拔任用机制。校级领导要代主科,走进课堂,参加教研活动,解决教学问题。要每天集体办公,及时交流、反馈并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结对一个中层干部和一个教师,帮他们解决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4.转教师队伍作风。打造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要把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月,要利用教师节大力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我最喜爱教师”的先进典型。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对违规办班、推销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加大对违纪违规教师的惩处力度。不断优化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和学校绩效考核。

5.转后勤保障作风。坚持季度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后勤管理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好信息反馈制度,每月分片到学校召开学生代表会,开展问卷调查,切实掌握学校伙食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情况。完善明察暗访制度,不定期对各学校食堂经营状况进行暗访,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三)“抓培训、强素质”行动。

(牵头科室:人事科,责任科室:进修学校、教研室)1.开展校长培训,提升办学水平。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业务素质培训,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课程执行力与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制度,采取校本研修、校际交流、集中培训、学习考察、远程培训、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管理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较高的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市教师实施全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名师“坐诊”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形式拓展的教师业务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教师业务考试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系统组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名师选拔、管理和使用工作,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论坛、名师博客、教学观摩、学术讲座、师徒结对、送教下乡等形式,加大“点对点”对口帮扶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重科研、促高效”行动。

(牵头科室:教研室,责任科室:基教科、电教馆)

1.发挥教研室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学习培训制度、教研水平考核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学科教研活动规范制度、学科教学质量提升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蹲点式调研,为基层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好脉、找对因、开好方。定期组织教研员上示范课、研讨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多种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改变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关注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和沟通;要改变过于“划一”“克隆式”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要改变过于强调考试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关注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

3.抓好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教学研究,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要强化中考、高考研究,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组建各学科的考研小组,准确把握课改的方向,适时调优复习策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全力实现中考、高考成绩新的突破。

(五)“强管理、提质量”行动。

(牵头科室:基教科,责任科室:教研室、督导办公室、电教馆)1.树立质量第一理念。积极营造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狠抓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教学工作。学校和教师要站在对学生终生发展、健康成长负责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方式、规范办学行为,以教学为中心,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围绕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分析现状,制定规划,落实措施,通过抓微观、抓具体、抓落实,强化集体备课制度的落实,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强化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有效辅导、有效考试等教学常规管理,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全程管理与监控,努力夯实质量提升的基础。

3.实施培优补差计划。积极实施优生培养计划,采取奖学、助学等办法留住优秀学生,小学要利用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平台发现优秀学生,初中要结合素质测评及毕业考试发现优秀学生,高中要建立培优留优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加强学法指导、开展课外辅导、实行跟踪指导、优化表彰奖励等举措培育优秀学生。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结对子等形式来带动学困生,注重情感投入,强化反馈辅导等办法,提高学校整体学业成绩。

4.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全市中小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自测、抽测、统测的全面规范监测体系,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中小学教学监测数据库,强化监控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及时矫正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全程监控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教学常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等实施监控,对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纠正,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5.构建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立教育质量管理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建立教育督导团,加强督政、督学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成立教学常规视导小组,坚持每月对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和校长深入教学一线情况进行抽查通报,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在全市初、高中学校每个学科选拔一名骨干教师组成“毕业班导师团”,实现一线教师与专职教研员优势互补,形成最大合力,坚持对初、高中毕业班调研、视导制度,通过专题调研,随堂调研,提高复习环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六)“创特色、树品牌”行动。

(牵头科室:督导办公室,责任科室:基教科、职成幼科、计财科、体育科、电教馆、后勤办)

1.打造名品校园文化。要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目标,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切实抓好校园环境美化、文化品位提升。要从校园生活、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及校园媒体设计等,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实现“一校一景”、“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名品校园文化。

2.开展特色品牌学校创建活动。通过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树特色、创新教育思想展特色、探索教研教改及师资培训立特色、优化校本管理创特色等路径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因校制宜,办出特色。组织教育专家团队,对一批学校(园)进行“一对一”蹲点帮扶打造,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批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特色学校(园)、品牌学校(园)。

3.开展体育品牌创建活动。以每年的“8.8全民健身日”、“毛主席题词纪念日”、“十一”等为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竞赛活动。调动单项协会的积极性,以篮球、游泳、广场舞、门球为活动载体,创建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推动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范化建设,新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举办校园足球省级试点工作,创建青少年体育品牌。

四、行动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指导。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单位 “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实施。

(二)制定行动计划。各中小学校(园)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及行动措施,以保证行动计划的有序实施。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也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中涉及到的内容制定行动计划,确定目标和措施。

八乡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总结 篇6

一、基本情况

我校有1 班办幼儿班,教师配备达标,各室配备达标。现有在园幼儿数14人,幼儿班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且管理规范。

二、主要成绩

我校幼儿园基本上满足了学前教前教育的需要,解决了学龄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解决了少数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在园幼儿数占全乡适龄儿童的95%以上,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达到了国家标准。

2016 年以来,我学校十分重视幼教工作,认真贯彻国省、市、县有关加快发展幼教事业的指示精神。幼儿园的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网络培训。为逐步落实保教常规起到了很大作用。本学年,学校不定期对各幼儿园进行督查,还多次组织幼教教师参加了上级幼教会议、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园环境、硬件、师资有基本达标,办园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存在问题

幼儿教育设施简陋,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今后管理

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要求,要面向世界,面向为未来,面向现代化,针对我校幼教工作的实际,八乡小学决心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让留守儿童个个都能入园,使我校幼教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要求做到三统一,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课表,统一收费标准。

2、强化理沦学习,提高幼师业务能力,积极组织园长、幼师参加各级幼教专业学习。

3、督促各幼儿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明确规定。

4、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一生一档,校园互动,强化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八乡小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篇7

(2008---2010)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儿童自身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宗旨,为创设科研推动幼儿教育的条件,促使全园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更好更快地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情况分析

自1998年创建绿色幼儿园起,我园就坚持不懈地把环保教育融入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并将环保教育与二期课改的主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富有梅川幼儿园特色的环保教育活动中,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体验到保护周围环境的快乐,因此我们一直想以环境教育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但因师资力量欠缺及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而迟迟没有开展科研工作。近来,我园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12名教师总人数中,编制内教师从原有的8名增加到11名,仅1名外聘教师。35岁以下教师从1人增加到4人,本科学历从无到现有3人在读,大专学历10人,这为尝试科研实践提供了人员基础。另外我们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经验,大部分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工作,这对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想借助区科研领军人物,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有力地推动我园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帮助教师树立“科研引领教研”思想,鼓励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教育科研的方法,提高教师开展课题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将开展以童话为载体校园园所环境文化的教科研活动。

二、指导思想

以科研带动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观念为指导,坚持“科研为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服务”的工作方向,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的基础上,以童话为载体开展以科研为指导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为提高梅川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而努力。

百度文库

三、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的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努力构建一支具有良好的教科研素质、立志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科研队伍,推出具有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总结,打造具有我园特色的以童话为主的园本课程,以童话环境、童话课程、童话创作的核心价值加速梅川幼儿园争创一级幼儿园。

四、阶段目标

第一年(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提高科研引领教研意识,组建课题组,以点带面开展课题研究,并将个体科研经验辐射为全园教师共同的教科研资源,增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

2、创设能为3-6岁幼儿所理解的、能与之互动,能让幼儿体验真善美的童话环境。

第二年(2009年9月~2010年8月)

1、不断优化教育科研队伍,以园长为科研组组长,骨干教师担任科研分管小组的副组长,其他教师担任各科研组的组员,做到人人参与,上下互动,形成科研合力。

2、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实施对教育科学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和成果展示,逐步以童话故事教学、童话剧的创作等方面的成果展示,来为教师的专业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搭建展示的平台。

第三年(2008年9月~2011年8月)

1、加快园本课程开发运用,在教育科研初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具有梅川幼儿园特色的以童话为主的园本课程,并进行推广和运用,促进童话教育在我园的全面展开。

2、完善“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建设,在教育科研初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具有梅川幼儿园特色的以童话为主的园本课程,并进行推广和运用,促进童话教育在我园的全面展开。

五、主要举措

1、建立科研小组,筹备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科研工作在我园得以顺利的开展,切实提高全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做好三年园务工作的全面规划的同时,加强我园科研工作的部署,加紧建立科研小组,为确保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以园长为科研组组长,骨干教师担任科研分管小组的副组长,其他教师担任各科研组的组员,做到人人参与,上下互动,形成科研合力,开展以童话为载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教育科研中,园领导明确各个科研成员在科研工作中的职责,加强管理,明确要求,将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研工作、与师训工作、幼儿的终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实在在地推动梅川幼儿园的发展。

2、完善科研管理,开展科研工作

(1)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是推动园教育科研活动展开的有力保障。我园科研组将对以童话为载体的科研工作进行研究,并按程序对课题进行开题申报、立项、过程研究、结题论证、成果展示等,对参与课题研究并取得成绩的教师个人予以奖励,以此不断地推动我园科研工作的发展。

(2)实施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工作,定期请区里科研专家来我园指导科研工作,接受专家的点评,听取专家的建议,建立教育科研工作改进实践、优化实践的奖励机制,将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考核相结合,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3)园里做好科研工作的基础培训,指导教师将教育科研与平时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另外做好教育科学研究的提高培训,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培训活动,将区里的精神带回来,提高我园科研活动的质量。

(4)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实施对教育科学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和成果展示,逐步以童话环境的创设、童话故事教学、童话剧的创作等方面的成果展示,来为教师的专业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搭建展示的平台。

(5)建立建全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机制,将有梅川幼儿园特色的童话教育科研成果以故事表演、童话剧表演、童话木偶表演等方式加以传播,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借助社区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园的发展。

3、实施课题研究,重视科研成绩

(1)实施课题研究,依托专业的力量,借助区科研领头人的智慧,进行童话教育科学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可行性和创造性。

(2)重视课题研究分阶段的总结和成果整理,适时由课题组长向组员们进行小结与反思,并部署下一阶段的科研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园领导引导教师借鉴各类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尝试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扎扎实实地有教科研推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

(1)加强我园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围绕童话教育科研,促进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捕捉科研中的难点和关键点,突破以往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加大研究的力度,提高研究能力。

(2)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她们在科研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以童话为载体的科研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观摩的方式,形成专业引领的合力,促进园内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3)完善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的运作,将教育科研纳入师训和教研的范畴,面向全园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工作。

(4)以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在研讨、交流、观摩、讲座中提高培训的效果,使教师在科研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中,体验到教科研在实际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提高认识,使专业水平和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提高。

5、投入科研资金,提供科研保障

(1)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切实保障,我园每年按一定的预算并支出科研经费,用于进行科研活动的各项专用,保证教育科研在计划内有序

地开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篇8

一、具体做法

1.村总支部规范“三会一课”的开展工作,对全体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根据部分党员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情况,各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改为在村民小组党员家中召开,村总支全体委员参加,具体解决各支部存在的问题。

3.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对象由支部负责培养考察,村党总支负责指导。

4.引导全体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会维稳等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三年来的行动,xxx党组织的全体党员普遍性提高了党员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达到了合格党员条件,并吸收了三名党员,大大加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力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让整个村庄面貌换然一新。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三年行动计划 篇9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部署,推动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我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核心区,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总体部署,发挥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和示范引领作用,以昌九一体化为支撑,着力实施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城镇联动发展、重大平台建设、开放合作提升、创新驱动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生态文明共建“八大行动”,提升昌九地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把昌九地区建成“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增长极。

(二)对接路径。

1.构筑“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依托南昌航空口岸、九江港口岸和长江水道,主动对接中欧国际班列和海上丝绸之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和大规模“走出去”工程,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境外能源矿产基地。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努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生态合作重要平台。

2.聚焦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建设。统筹推进长江九江段、鄱阳湖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加快建设昌九生态“双肺”,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打通对接沿江省市的水陆空关键通道,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集聚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转型升级示范区。

3.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对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依托沿江、沪昆和京九重点发展轴线,形成沿线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强公共服务合作交流,全面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4.做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聚焦聚力赣江新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大力推进昌九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产业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年起势头。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对接融入工作机制,强力推进纳入行动计划的重大生态、交通、产业等项目建设,赣江新区获批建设,形成一批对接“一带一路”的机制平台,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建设,密切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合作,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良好势头。

两年大进展。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巩固,水陆空综合交通优势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赣江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规模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参与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建设取得突破,昌九地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不断强化,昌九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年见成效。全面打通与周边省份的关键通道,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日趋显现,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的样板区、综合交通走廊的枢纽区、现代产业走廊的优势区,赣江新区建设持续推进,昌九城镇群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交通互联互通行动。

1.构建联江通海的水运格局。推进长江中游江西段6米深水航道建设,加快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建成长江九江段一级航道、赣江湖口至南昌段二级航道,形成干支有机衔接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支持九江港、南昌港建设,重点推进九江彭泽、南昌龙头岗等港区以及铁路专用线、疏港公路建设。促进九江港与南昌港分工合作,加强九江港与上海洋山港等国内重要港口的接驳运输与合作,打通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通道。

2.建设畅通周边的陆路交通。建成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推进安九客专、昌吉赣客专、昌九客专等铁路建设,加快实现南昌、九江至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1—2小时,至上海、广州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至北京6小时。推动南昌始发的赣欧(亚)国际铁路货运通道常态化运行,打通九江经武汉、重庆对接“渝新欧”、“汉新欧”等“陆上丝绸之路”通道。建成昌九大道二期和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全面对接沿江和周边省份高速公路网。

3.打造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完成南昌昌北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启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加密南昌至乌鲁木齐、西安、厦门等国内干线航班,开辟南昌通达东南亚、欧美国际航线,大力提升昌北国际机场枢纽地位。推进共青城、修水等通用航空机场规划建设,支持九江机场升级改造,探索航空旅游、航空物流等通用航空综合利用模式。

4.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整合共享交通通道和枢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形成“两港(空港、河港)四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高速公路网)”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和空铁联运,推行客运“一票式”和货运“一单式”联程服务,提升多式联运水平。推动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运输效率。

(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1.建设沿江临港产业集聚带。引导大体量、大运量、大进大出临港产业向九江沿江地区集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船舶制造等临港制造业,加快推进沿江石化产业园、沿江汽车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

2.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深化与中航工业战略合作,加快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推动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联盟,加快汽车整车扩能和新产品开发,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南昌新材料产业研发中心和九江新材料生产集聚区,共同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硅基LED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打造“南昌光谷”。发展壮大南昌青山湖区、共青城市和瑞昌市、德安县等服装产业基地,建成重要的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3.大力发展新兴成长产业群。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建设中国电信中部地区云计算中心,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应用与发展。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农业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3D打印、新一代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4.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10个以上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左右的物流园区。推进南昌电子商务国家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壮大南昌红谷滩金融商务区、金融产业服务园和九江八里湖金融服务区。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构建以南昌、鄱阳湖、庐山为核心的昌九特色旅游圈。促进健康养老与生态观光、医疗旅游等领域融合互动,培育一批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

(三)城镇联动发展行动。

1.加快发展两个都市区。建立南昌大都市区发展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增强南昌市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承载功能,构建一小时经济区,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九江市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等周边县市发展,培育九江都市区。

2.积极建设三条城镇带。加强九江与宜昌、荆州、岳阳等沿江城市分工协作,打造沿江产业走廊和重要的休闲旅游城镇带。以南昌、长沙为中心,建设沪昆沿线城镇集聚区,构建连接全省东中西的重要经济发展轴。依托京九通道和昌九大道,推进昌九城镇带建设,建成全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带。

3.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为中心,辐射带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联动,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协调、生态文明共建以及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四)重大平台建设行动。

1.启动赣江新区建设。高起点推进新区规划和建设工作,以主要交通通道和鄱阳湖水系为依托,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空间。着力承接沿江沿海高端产业,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努力把新区建成现代化滨湖临江新城。

2.加快两个先导区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全面推进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推进电子信息等临空型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建设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共青先导区深入推进省直管县、“大部门制”、金融创新等改革试点,加快共青城科教(大学)城建设,发展小镇经济,力争2018年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3.壮大产业承载平台。推进4个国家级开发区做大做强,争取2018年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小蓝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加快18个省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争取到2018年形成3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申报建设1—2个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转型升级示范区。

(五)开放合作提升行动。

1.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实施大规模“走出去”工程,支持钢铁、冶金、水泥等行业骨干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鼓励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抱团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省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建立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

2.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接合作。推动与上海、江苏、浙江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建设彭泽“飞地产业园”,探索产业整体转移等新模式。推动加入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体系,促进昌九地区绿色农副产品、优势工业品进入长三角地区。深化南昌与武汉、长沙战略合作,支持九江与湖北、安徽沿江市县联动,建设赣鄂皖长江两岸合作发展试验区。

3.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投资贸易环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服务模式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展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提高通关通检效率。加快南昌综合保税区建设,按期封关运行;支持九江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共青城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或保税仓库。

(六)创新驱动协同行动。

1.加强协同创新支撑。以南昌高新区、九江经开区等园区为主体,加强与上海张江、武汉东湖、长株潭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成体系地建设研发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985高校等开展科技合作,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争取组建15家左右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研发和国际间的科技交流。

2.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众创空间,争取到2018年新增各类创新平台20家、众创空间50个。建立健全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发明、创新成果投资科技型企业,探索金融支持创新发展模式。

3.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每年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

(七)公共服务共享行动。

1.加强教育合作。支持昌九地区高校跨区域整合资源,设立教学、培训和科研分支机构。推动南昌大学等高校与武汉、长沙等地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学科共建等合作。加强昌九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建设共青城科教(大学)城等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集团。扩大昌九地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的覆盖面。

2.推动医疗卫生合作。完善昌九地区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机制,推进两市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发达地区大型综合型医疗卫生机构在昌九地区布点。依托省卫生信息平台,推动昌九地区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卫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推动建立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3.推进文化繁荣。支持昌九地区文化市场组建联合体或演艺联盟,与武汉、长沙等深入开展市场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合作办好“中三角演艺联盟”、“中三角公共图书馆联盟”、“中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加快江西出版集团与湖北、湖南出版传媒企业合作,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4.开展社会保障合作。推进昌九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继续实施昌九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武汉、长沙等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合作。加快“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扩大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推进与湖北、湖南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八)生态文明共建行动。

1.有序开发利用九江长江岸线资源。统筹推进岸线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廊道建设,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划定沿江地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红线”,防止沿江水资源过度开发。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构建沿江生态屏障。

2.切实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严格控制湖体核心保护区,有效管控滨湖控制开发带。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升鄱阳湖水资源调节功能。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建设,到2018年,昌九地区实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以上。

3.加快建设昌九生态“双肺”。在昌九西部生态涵养区(“绿肺”)加大植树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力度,新造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景观带,保护生态公益林,提升森林生态品质。加强昌九东部生态涵养区(“蓝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湿地生态与鸟类资源监测体系,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推进南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支持九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4.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推进南昌新建区、湾里区和共青城市、武宁县等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区)建设。继续实施昌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水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积极推动建立长江重要支流和湖泊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昌九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工作,研究重大政策举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建立省部协同机制,争取重大项目和事项纳入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加强与重点省市的沟通协商。

(二)抓好任务落实。南昌市、九江市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本着统筹推进、远近结合、积极引导、滚动实施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省直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帮助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上一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组合图形教案下一篇:引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化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