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法学院

2024-11-28

中欧法学院(共10篇)

中欧法学院 篇1

2012年中欧法学院毕业庆典的致词

● 张思之

主席,两位院长,诸位老师,同学们!

中欧法学院今年毕业庆典,气氛热烈,充满活力。应邀躬逢其盛,谨表示我发自内心的祝贺!

学院在两方一流法学家统领下,秉持独立精神,坚持自由思想,弘扬校苑正气,培育纯净学风,取得了硕士获硕果的业绩,双学位获得者高达51%,学院为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新兴,为中国大陆大学教育的健康成长,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宜庆宜贺。

我们有理由认为,今朝硕果将转为明日良种,在社会这个更大而又全新的环境里,植于沃土,发芽绽花,重结硕果。种子是新事物之源,新生命之本,是改天换地造福人类的必要条件。同学们各项元素兼备,事业功成有期,可喜可祝。

祝贺之余,虑及前路不免艰辛,会遭坎坷,又愿袒露心曲,心语相赠,兼申期待之情。

一、中外大师往往聚集涌现的宏伟景观证明:独自奋斗会出成果,毕竟协同合作力量

更大。

李—杨破解宇称守恒定律的成就,是协同合作的产物,借诗人意境相喻,这是众星的相互照耀,不是孤星的片刻闪烁。彼此照耀,而不挤轧,灿灿群星于是映天穹一派辉煌。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不同时期为人类奉献了那么多大师,堪称群星闪射,宇宙因他们的光照

乃更形美妙!

诸君作为校友,在事业上互勉互助,互切互磋,何其重要!即使情侣,也不必沉醉于往日的痴情相拥,而宜致力于终生的并肩携手。大家共同坚持学院学风,通过实践,力争形成新的“学派”,为中国法学的成长发展尽心尽力,这是多么辉煌的前景!总之一句话,把力量凝聚起来:未来,人类的未来,倚仗诸位青年才俊改变世界的合力!

二、不必惧怕环境不能尽如人意。居安思危,古有明训。“危”的品种繁杂,唯社会危机带根本性,应首先关注。作为有责任感的法律人,应竭力弄明白“危”在哪里,怎样去转

危为安?

都市生活,莺歌燕舞;社会上层,诸多腐败,这些已是常态;但另一方面,弱势群体,民生维艰,边远僻乡,困苦依旧。何以解救,请思良谋;职责之内,幸获良策!

三、现行一元化领导体制的运行畅通难阻,重要领域的高度垄断收网益紧。针对现实,一方面应对多元化的客观需求和各种分治的合理愿望,做出学术判断;一方面在各自涉足的领域事事遵循普世价值,处处顺应时代潮流,握准行动指南。

谁逆历史潮流,谁是千古罪人。这是公理,诸君牢记。

四、恐怖的实施名目常变常新,免予恐怖,谈何容易!我的切肤之痛是黑云压城黑暗笼罩。暗夜摸索,险恶处处,企盼诸位燃起丝丝光亮,划破暗夜,树起座座灯塔,引航千

帆。这是当今才俊的使命。诸位妙手铁肩,自由的光芒终将普照!

五、诸君风华正茂,“生命诚可贵”;然而为维护真理,坚持正义,献身价更高。

生命的价值不在安适、不在久长,而在于活得有意义,关键在于应有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支撑。西南政法大学文正邦教授“法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的格言,与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歌古今呼应,同气相求。法律人,无论职业,不关长幼,面对邪恶当道,不法横行,如果失却骨气,丢弃正气,是否就该视为可悲,认为可耻?

我与诸位年轻朋友共勉,咱们好自为之。

六、院领导告诉我,今年有51%的毕业生将做律师,高兴之余,说几句关于律师的话,供朋友们了解情况。

什么是律师实务?依我看,律师实务是维护人权的重要法宝,解决问题的手段,传达

心灵的艺术,实施法治的支柱;它是一门研究细节的学科。

律师作为职业,是谋生的源泉,但要先义而后利,与商业化绝缘;律师作为事业,承担着责任与使命,故应同泛政治化划清界限,做到出泥不染,铁骨铮铮,忠于职责,终生

不渝。

刑事辩护是弱民冤众的亟需,是律师工作的窗口,不论专攻哪项具体专业事务,都有

必要适当参与,因为它还是“入门”的捷径。

辩护会因争权而与控方交锋,否则不能抑制、制约公权力的恣意滥施;为此要做到:言其所应言,辩其所当辩。坚持原则,坚守底线。辩护又会因维权而需要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控方)交流,借以增强法律的魅力与感染力,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代民维权的需要,为此又应注意节制有度,止其所不得不止不能不止。也要善于妥协,学会留有余韵。

辩护的重点、策略与方法会因案而异,而其功能则可借庄子格言概括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应抓住的要点则是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依据证据判断其是否真实,而后提出

问题,以利于解决疑点、难点。发现—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关紧要。

怎样才能使辩护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一定的高度?从技巧层面考察,还要善于表达。根据目前的实际,我讲四点:书面表面要有文采,讲逻辑;口头表达要善应变,富激情:

总之是要动人,要有感染力。

归纳起来,可见辩护涉及各类问题,关涉各种谋略;涉及多种学科,联结许多领域:入门不难,做好不易。我体会解决之道在于尽可能地学些法外的学科,诸如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等等等,是有益有效有用的。

做好律师,难易兼有,但实践中有一条最关重要,那就是:坚持法律至上,寸步不移;

其它什么至上,子虚乌有。严格依法办事,就会无往不胜!

七、“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东方先贤古训;

“知己无知”,是西哲苏格拉底遗教:两相参照,发人深省,坚持奉行,受益终生。

知识的确是无边无涯的海洋,我一生连一粟都没学到,面对在座诸君,心怀惭愧。请

诸位汲取我的教训!

八、人缺激情难成大事业。

激情蕴含思想,讲究方法,要求执著,是艺术,非盲动。国色天香,柔情似水,会饱有激情,才女林昭,恰是典型。儒雅之士,风度翩翩,仪态彬彬,会满含激情。伽利略跪听对他的判词,立起时犹自喃喃:“地球还是在转动呀。”千古绝唱,绝唱千古,执著已臻极致,激情贯彻始终。细想林昭、伽利略的斯情,实源于明道,又不计其功,故敢以身殉。

而一些徒托空言或者只讲蛮干之流,则与激情两分,常属胡闹!

情未了,言有终,我该收口止住了。

此刻,出发号令待发,依稀可见离人“轻轻的招手”,有的“挥一挥衣袖”,或者相约微风黄昏,低拂依依杨柳,仰望星空,共赏云浮月明。离情别绪,谁告我流向何方?

别矣!

然而——,然而谁能忘今日庆典,谁会忘师恩如山、友情似海?同学们一定会齐声高

歌:

看今日中欧法学院学子,明天一定是社会栋梁。

谢谢大家!谢谢!

2012.6.27

* 张思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欧法学院 篇2

加强标准化国际教育和培训是推进中国标准化事业迈向国际、深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中欧标准化学院 (以下简称CESI) 是由北京市质监局、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等中方联合单位与英方 (由威尔士政府外交部门负责牵头、大学联盟和相关大学配合) 共同设立的标准研究、教育和培训机构, 已经成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批“标准化硕士”, 第二批现正在英国学习中, 第三批即将在9月24日开学;组织和承办了多次国际标准化培训活动。CESI还针对国际标准发展动态、WTO/TBT技术领域进行追踪和学术研究、不断推进标准化教育和标准化职业发展培训, 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从事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在此, 围绕CESI的创建情况和教育体系等方面, 本刊记者特采访了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 (HXQC) 国际教育负责人吕小华。

记者:请问中欧标准化学院 (CESI) 创建的基础和初衷有哪些?

吕小华: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控制现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竞争的焦点之一, 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话语权的竞争呈愈来愈激烈的态势, “中国标准国际化、国际标准中国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其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地位与经济总量不相匹配,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引领中国标准化发展的进程已成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 英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大量企业在进入我国市场的过程中, 我们迫切需要对所涉及的产品性能、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解和熟悉, 并通过加强中外双方的合作, 形成国际产业链, 以降低制造和研发成本, 增加竞争优势。鉴于英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以及其拥有众多的人才和技术、经验的优势, 经过我们的考察与研究, 认为在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大学第二校园区 (也是欧洲最大的创新科技园) 筹建CESI, 是恰逢其时的。通过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将CESI打造成为中国标准化活动登陆欧洲以及世界标准领域的桥头堡, 是非常有意义的。

CESI是由北京市和威尔士政府、国内外高校、企业共建的一家以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为中心, 集教育、培训、研究、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研学机构。其根本宗旨是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 着力推动“将北京建设成为高端标准化人才的聚集区, 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活跃区、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区、城市管理标准化的示范区”的标准化战略。

记者:CESI目前的业务规划是怎样的?

吕小华:CESI的业务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紧跟国际标准发展动态

CESI将充分利用在英国本土注册的优势, 积极派出研究人员参加英国和欧洲的各种国际标准组织论坛和会议, 以建立广泛的业界联系。尤其是和各国标准组织保持紧密合作, 在新标准未正式发布之前, 就了解和掌握新标准的研发动态, 以供中国国内参考和做好先期准备。

(二) 研究解读国际标准

CESI可以担负深入解读相关国际标准的职能。利用地处英国的地理优势, CESI可以方便地聘请国际标准制定组织的相关工作组来本院解析标准制定的原因以及目的, 以帮助正确理解相关标准的内涵。

(三) 培养研发国际标准人才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发项目, 积极培养和锤炼中国自己的研发队伍。通过招收本地员工和从中国选派员工结合形成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团队。邀请国际标准组织资深专家, 对员工进行各种强化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对中国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选派的标准化人才进行短期培训;为中国的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学术研究院所选拔和输送合格的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将一些高端的国际化人才先吸引到CESI, 再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中国和远东地区国际标准平台做国际人才储备, 为国际专家落户中国搭桥牵线。同时, 可以选拔一些优秀的英国本地毕业生到中国培养和实习, 创新中英间人文交流的新途径;与中国国内大学合作开展2+2本科和硕士学位的标准化专业课程, 培养国际标准的双向人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国际接轨的关键, 通过英国斯旺西大学与中国国内大学的合作, 联合招生和培养专门的国际标准化学位人才将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关键, 也是CESI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 辅助国家 (区域经济体) 、地方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 与国际接轨

利用本地资源和邀请国际标准组织一起采用国际规范、运用新思路, 进一步帮助完善中国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体系, 从而使中国标准化的建立流程逐步纳入国际轨道。

(五) 承担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咨询和研发

标准的制定和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要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 就需要标准研究机构和相关方, 以相对准确的动态发展眼光去预测未来的趋势。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比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 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 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避免急于求成, 期盼一步到位, 强行向国际标准靠拢而导致欲速而不达的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要避免标准滞后, 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要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 参照国际标准, 创造性地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标准和阶段性的推广方案。

CESI可以承担对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的研发与咨询, 对一些前沿的, 重大的标准的制定提出符合国际规范的案例参考, 以确保标准的建立符合国际化、地方化的目的和原则。

(六) 加强国内外标准组织的交流

通过定期组织峰会、论坛以及双方或多方互访等形式, 加强国内外标准组织以及各国工作组的交流, 从而加强中国与国际间的互动。

(七) 参与、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

加强和国际标准组织、各国标准工作组的合作, 加入、参与和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 使中国在世界标准组织活动中更有实际意义的话语权。尤其要根据国内先进技术、服务以及人民需求, 引导和建议国际标准组织制定有效的符合世界标准体系的新型标准。

(八) 承担中英政府间合作项目

一方面CESI会积极申请中英政府间的一些合作项目, 如中英科技桥等;另一方面, CESI也会主动提出一些研究建议并寻求政府的支持, 如中欧和中英贸易技术性措施咨询、政府行政能力研究, 英国NHS系统研究等供中国政府决策参考。

记者:CESI的核心课程有哪些?师资力量及整个教育体系设置是怎样的?

吕小华:国际标准化管理硕士课程致力于培养具备标准化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此专业目前是全球唯一定位于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硕士专业。CESI课程的落实顺应了世界各专业领域从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竞争趋势, 也符合中国政府对具有专业技术背景和国际标准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战略规划。

英国标准协会 (BSI) 参与CESI的课程的策划, 并由BSI专家参与授课, 因而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联系更为紧密, 使学生直接对接国际标准制 (修) 订平台。CESI的课程不仅包括管理学的综合知识、标准化知识和理论, 更加注重通过实际操作模块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目前该专业隶属于斯旺西大学商法学院。

现阶段CESI共设置三个学期的课程。

第一学期重点学习管理的四门核心课程:市场营销、金融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管理理论和实践;

第二学期重点学习标准化知识, 包括标准化基础和术语、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认证认可。

第三学期是毕业论文,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两个报告。

记者:从您所了解到的, 国外的标准化教育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吕小华:根据我们对英国及欧洲教育领域的市场调研, 目前, 世界上尚无专门从事国际标准化培训的大学院校, 而仅有荷兰的鹿特丹大学和法国UTC大学设有与国际标准相关的少数专业课程。这也正是CESI选取的独特市场切入点, 选取在中国人才紧缺且教育培训领域还不够完善健全的国际标准化领域, 这既可以为CESI带来广阔的发展环境, 更是CESI所拥有的巨大的潜在市场。我们将致力于将标准化学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专业化培训研究机构, 成为国际标准化人才的顶尖培训机构。

而纵观国际标准化教育的发展态势, 当前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将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战略任务, 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推进;

针对不同目标对象的标准化分类教育成为主流, 同时针对不同教育类型进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和教学方式的探索也将成为下一步标准化教育研究的重点;

政府、产业、教育界之间的广泛合作和交流将是未来标准化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标准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 标准化人才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

目前, 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非常突出, 在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探索阶段。CESI在具体分析国际标准化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 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推进:

充分考虑标准化的跨学科特性, 强调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利用英国与欧盟政府的标准化教育资源优势,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标准化复合人才, 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引进更多海外高层次标准化人才。

借助产学研政一体化教育模式促进标准化人才能力提升。现阶段拟开展以下教育模式:一是与首都标准化组织机构和各级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共建标准化实习基地;二是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加强课内与课外的互动;三是与国内外标准化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四是邀请国内外标准化机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专家和高层管理者通过会议、论坛、和讲座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 实时把握国际标准发展动态。

链接:CESI核心课程内容摘录

国际标准模块

1、模块介绍/概述/了解学生对这个模块有什么样的理解/他们想要从中得到什么以及希望学到什么?

2、对国际标准进行介绍。

3、什么是标准?标准为什么是重要的——对商业和贸易而言。

4、标准的类型和政策, 国家的、国际的、强制性的、推荐性的等。怎样、何时和在哪里应用;

5、如何使用标准对合规性进行审核。认证、自我评定、验证、确认和适用标准的识别;

标准的应用

1、执行过程/评审和符合性/成本效益分析/战略/在安全关键系统中标准的应用/实例。

2、标准的开发 (包括与国际标准化专家进行的专题研讨)

3、开发过程及国际表示法/标准的国际分类 (ICS)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 /欧洲标准 (EN ISO)

中欧商学院:创业必修 篇3

上海红枫路699号,安静优美的中欧商学院。2009年新学期一开始,MBA学员们就发现,跟以往课程设置不同,必修课中新加了一门三个学分的创业学。“现在金融危机,形势不好,找不到工作可以自己创业嘛。”几个学员相互打趣。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学员开始考虑创业了。

中欧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五年前就开始教授创业学。不过,创业学的开办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学教育是个非常新鲜的领域,国内较少商学院重视。虽然很多学员非常感兴趣,但真正创业的很少,一些学员还没有毕业,世界五百强公司已经开始向他们招手。那时,张维炯就在想,这门课有没有开的必要?

当时外方院长提出,这应该是个发展趋势,在美国顶尖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约五分之一的老师跟创业课程有关。张维炯也认为,创业学是能够培养一批创业家的,而创业家又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内最稀有的一种资源,创业学会在国内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这得到了其他教授的一致认可。

于是,除了张维炯之外,中欧从美国、西班牙请来两位创业学教授,先熟悉中国情况,后开选修课。2009年,各方面条件成熟,中欧最终把创业学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现在看来对这门课非常必要。即使学生现在不创业,可是上过创业课、写过商业计划书,当他在大公司遇到玻璃屋顶,想出来创业时,就相对容易。”张维炯说道。

跟很多商学院创业课程的纯理论教育不同,中欧更重视实战案例分析。“我上过13次课,除了一次考试,12次都有案例。”张维炯说。不仅自己讲习案例,张维炯还要求学生写商务计划书,每4人一组,一个班大概有15个商业计划书,并请来创投基金领导、企业家给他们做评价。

很多从零开始创业、或者已经创业到一半的学员,碰到问题了,就借助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跟张维炯讨论,如果不服气,修改后再交给张。此外,中欧的MBA或EMBA学员。在毕业之前都要写一篇课题报告,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创业计划。在张维炯的办公桌上,有十几本学生上交的商业计划书或课题报告,每一篇前面的导师意见栏里,张维炯都用红笔密密麻麻地写了十多条意见。“我是不客气的,批得一塌糊涂对他们有好处。我指导的课题报告中,至少有10个已经变成了企业。”张维炯说。

曾李青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2007年夏他创办的男子服装定制网站“拉特兰”,就是把自己的课题报告变成了商业现实。不过,2006年,曾李青的这篇课题报告被张维炯批得一塌糊涂。一年后,曾李青把张请到自己的公司,“张老师,当时你把我们的作业批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把企业做起来了,而且当时你看到的很多问题,我们都避免了。”

与很多人对中欧专注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刻板印象不同,张维炯说:“我们很喜欢学员创业,因为创业是对整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中欧商学院希望能够像哈佛、斯坦福一样,通过创业学课程建设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比例。“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创业家。”

评审团点评:

多年来坚持以培养创业家为己任

其他入围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長江商学院

北大青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中欧法学院 篇4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在成都就能读到世界级MBA/DBA的机会!

中欧国际MBA工商管理硕士总裁班招生简章

俯瞰全球 一流品质 亚洲第一

全球学术 卓越视野 群英荟萃

联合主办

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世界华人企业全球投资联合会(WEGIA)

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

中欧国际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是一所由中欧国际商学院投资集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Investment Group Limited)和世界华人企业全球投资联合会(World Chinese Enterprises Global Investment Association)等大型国际学术教育机构共同创办的、专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非赢利性国际性商学院,被纳入全球五大商学院之一。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以国际水平为中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及合作能力的商业领袖和知名企业家。为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服务,并促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欧国际商学院的现任院长为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25位美国国际集团总裁、美国哈弗大学客座教授詹特斯·巴施德(Jeters Basde)博士。

中欧国际商学院院长为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25位美国国际集团总裁、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客座教授詹特斯·巴施德(Jeters Basde)博士。

 中欧国际商学院(英文简称CEIBC)以培养一流的面向全球,适应经济一体化趋势、参与中国国际经贸合作进程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基本宗旨。主要从事高层管理型教育、企业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咨询等多个非学历教育领域的教育产业服务。近年来,中欧国际管理学院与其它院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课程和非学历教育课程。

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及管理界的精英,引入完善的国际教育方式和管理学知识体系,吸收欧亚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工商管理理论精华,融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本土化实践于一体;以远距离和面授辅导的方式提供下列的非学历课程教育:  中欧国际MBA工商管理硕士  中欧国际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 中欧国际DBA工商管理博士  各种企业总裁的行业性培训课程

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拥有严谨的教学管理体系,多数专业课程采取学分制,学生可自由选择进修的方式和选修的课程。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以国际水平为中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及合作能力的商业领袖和知名企业家。为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服务,并促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 C)学术总顾问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罗伯特·劳伦兹(Robert Lorenz)教授

二十余年来,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肩负着服务中国的历史使命,面向世界和大中华地区,结合前瞻的管理创新理论,与中国企业运作的成功经验与实际需求,在亚太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高级管理精英和成功的企业家。

中欧部分学术委员会与MBA师资专家团名单

罗伯特·劳伦兹: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 C)学术总顾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罗伯特·劳伦兹(Robert Lorenz)教授。詹特斯·巴施德:现任中欧国际商学院院长,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25位美国国际集团总裁、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客座教授詹特斯·巴施德(Jeters Basde)博士。

王经挺: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 C)管理学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教育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发展学博士

吴志刚: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 C)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原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联合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郑 婷: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 C)教授,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经济学和心理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组织行为学和行政管理学硕士和博士

付凯埠: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 C)特聘教授,院管理学教授,国家人事部人才培育中心高级讲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

高志堂: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原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高级咨询顾问,原世界华商智库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郑 刚: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咨询专家,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经济学院教授。

李明仁: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管理学特聘教授,原国家经济创新发展部主任,著名投融资专家。

李岘港:中国经营管理科学院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财经商学院特聘教授,新加坡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资深企业管理和投融资专家。

郑 戈: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财经学院和管理学博士,资深企业管理专家。李 征: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管理学教授,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经济学和金融 学双博士。

贾富林: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世界华商企业投资促进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国际高级经济师、著名金融业专家。

黄征华: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管理学博士,中英合作国有企业改革项目首席顾问,资深管理咨询专家。

高林祥: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家高级注册管理咨询师。国家资深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吴 京:新加坡财经大学教授,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国际经济发展学院教授,国际经济学家和策划学专家。

黄高丽: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中国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国际知名财经学专家,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厉高远: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金融学教授,中国行业经济发展研究学会会长,著名金融管理专家。

郑伶俐: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教授,中国社会民营经济创新研究所所长,著名投融资策划专家,高级策划师。

本MBA工商管理博士研修班的师资阵容中,汇集了复旦大学、沃尔顿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伊利诺斯大学及国内本土院校等著名高校专家教授,以及知名企业高层领导,政府高级官员等。

中欧MBA工商管理硕士费用标准:

 培训费:120000元/人(含报名费、教学培训费、中欧国际商学院俱乐部活动12次的费用等)。

 教材与资料学杂费:10000元/人  场地服务费:8000元/人

 考试评审费与注册公告费:10800元/人

一共约148800元/人

(具体收费标准详见具体开班招生简章)

中欧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优势:

1)终身免费听课(复学)。

2)发放全球通用的中欧学位毕业证书(中英文版)。3)汇聚国内外导师、专家和学者,一个咨询交流学习的平台。4)国内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企业课程。5)一个汇聚6000余名中欧国际商学院企业家俱乐部会员的人脉资源平台和商业平台。6)可申请成为中欧国际商学院研究员。7)能给你带来解决管理、经营问题的机会。8)学员层面高,都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多。......中欧国际商学院部分师资正在为中欧国际商学院以国际化水准为标准做研讨

中欧MBA课程研修班服务方式和培训与认证收益

价值一:参加国内最为前沿、系统和有效的学习,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所有核心模块,36天企业管理技能训练,接受36天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学制一年半;同时此次报名还享有终身免费听课(复训)的机会。

价值二:学员经学习完所有课程并修完所有学分后,可通过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由分院及国际学术认证委员会通过,全球通用,由中欧国际商学院颁发的《国际MBA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证书》(中英文双语证书),电子注册。

价值三:立刻进入拥有6000余名中欧国际商学院企业家俱乐部会员的人脉商圈平台、共享中欧海量资本平台。立刻免费参加中欧全年举办的12次中欧国际商学院企业家俱乐部活动,进入国际国内强大的商业人脉平台。

价值四:可通过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的全国网络,进行全国性跨区域的专业交流和猎头服务。

价值六:在中欧国际商学院企业家俱乐部内为会员及所属企业提供优惠的专家咨询与诊断服务。

 中欧国际商学院部分导师专家正在展开研讨会

 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C)为学员开展深层次文化交流活动

中欧国际MBA硕士课程体系与主要科目

MBA工商管理硕士研修班的课程共有14门必修与选修课程:   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财务分析与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与实务 项目管理 管理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与实务 管理决策与商务策划学概论 企业信息化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生产管理与动作原理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组织行为学

具体授课计划请详见《中欧MBA硕士/DBA博士(四川省栋梁工程)公益总裁班》授课计划表 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班课程特色

 强大的师资阵容和独具特色的MBA精品课程体系:

 教学模式先进,培训内容实用,注重联系参训人员的产业实际的前沿案例教学  打造广泛互助的商务网络平台

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班培训时间安排

 学制一年,原则上每月进行2次授课(分为两个双周日集中授课,共3天),全年12月共13次36天课程(可三年内免费循环滚动听课)。

 全年免费参加12次《中欧国际商学院企业家俱乐部》沙龙活动。

报名手续与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掌握基本商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公关等知识企业界管理人士均可,交本人近期一寸和二寸照片各3张及身份证、学历证复印件2份,填写报名申请表。

主办单位:中欧国际商学院

中欧苏州校友常熟行 篇5

10月28日,中欧苏州校友会来常参观考察。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谢鸣,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飏陪同参观考察。王飏介绍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常熟历史文化悠久,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常熟经济较为发达,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幅。市委、市政府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常熟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各项富民指标全省领先。王飏欢迎中欧校友们与常熟加深沟通,增进友谊,更多了解常熟,对接今后事业发展,促进双方共赢。

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在内的中欧校友会成员在常期间参观考察国家级常熟大学科技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非赢利性中外合作高等学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目前拥有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11000余位。中欧校友会成立42个地区分会,其中国内有34个分会,校友网络已遍及全国并发展到海外。

常熟市政府外事办公室

观《一桥飞架中欧》有感[推荐] 篇6

2014年是亚欧大陆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展开元首外交计划,提升战略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制定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为主题的四座桥梁沟通历史与未来,展开中欧史的新篇章!

视频中讲述了法国和中国的微妙关系。不久前,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任近一年后,终于以第一位西方大国元首的身份访问中国。而这次外交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访问了法国,共同庆祝双方建交五十周年。

看完这个视频我非常想探究法国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众所周知,在中法双方的政治巨人毛泽东和戴高乐共同的战略眼光下,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而且是顶住美国的压力。自此这个“外交红利”俨然成为中法两国外交特殊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时过境迁,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国力对比都已经今非昔比,在双方表面热烈的外交辞令下,却掩盖不住双方关系已越来越趋鸡肋的现实。

首先,回顾上次法国访华,正如法国《世界报》封面评论所言:这是已经58岁的奥朗德一生中第一次访问中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连续六年年年访问中国,而且仅仅在2012年就访问了两次!尤其不同的是,默克尔在中国一待就是五天,第一次出访的奥朗德却仅仅是37小时。这和他去年第一次访问印度的安排相当。而随行的企业家(五十三位)甚至还少于访问印度之时(六十余位)。

要知道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份量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在法国的外交份量。这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奥朗德出访中国时间短暂紧凑,从长达一年的准备和紧张只有两天的日程安排,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法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现状——友好,正常,但并不那么如漆似胶。所谓“友好、正常”,这不过是双方关系已是鸡肋的外交包装罢了。

中法关系从“特殊”到“正常”,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双方国力的变化。这正如清朝外交第一人李鸿章所言:“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处友,彼此皆有相当资格,我要联络他,他亦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已一无地步,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

虽然今天法国仍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界核大国,也是世界经济前五强。但和中国相比,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法国的经济总量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十年前中国还落后于法国),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1.27%,而德国在中国市场的高达5.33%。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265亿欧元,占全部逆差的40%。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以来,法国不思变革(或者难以变革),是少有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国家。到现在,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达到90%,失业率更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还有一个指标值的一提,军事一向是一个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准,经济困难下的法国军事开支逐年减少,到今天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今天的世界已不同于冷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经济实力。法国显然已经不再具备和中国平起平坐打交道的重要筹码。我们试想,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另一个国家要求投资和更多的采购时,它的地位何在?(奥朗德刚到北京就呼吁中国投资者到法国去,越快越好,以解决法国的失业,并承诺“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限制都将被取消”,观察者网头条《坐着红旗来赶集》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朗德此次访华的目的;还要实现双方的贸易平衡,即中国要更多的购买法国的产品,他上任后就承诺将在2017年时使法国外贸收支平衡)。

除了德国和欧盟,排在法国外交名单后的国家依次是美国、非洲、中东、亚洲。亚洲,不仅有中国,还有日本、印度和东盟。

同样的,对于中国而言,外交第一位的是同为太平洋国家的美国。其次是亚洲各邻国,这其中又以俄罗斯为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欧盟。这又包括中法、中英、中德关系。如果说过去,中法关系具有超越其他国家的优先性,但现在,其重要性已经低于中德关系。再往后

自然是资源丰富的中东、非洲乃至拉美。

其次,就是双方的政治文化和伦理不同。中法建交之后,曾多次发生冲突。但每一次都是法国单边挑衅,而不是中国侵害了法国利益。比如向台湾出售武器、干预西藏事务、借口人权对中国进行制裁等。国之交往,贵在诚信和持之以衡。假如以投机心态处之,朝令夕改,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双方则无法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所以,今天的中国,对于处于困境的法国,恐怕真正的心态也是应付了事:面子上做的光彩,重要的里子却无。毕竟,谁都难以保证下一刻,法国又会是以什么脸面示人。这方面,法国给中国的教训已经太多了。那么何以中国仍然非常“重视”法国总统的来访。

一是法国现在虽然成事不足,但败事还是有余。现在中国既面临美国的“战略东移”,也面临着东海和南海的争端。此时的中国,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中国不指望法国在这些冲突中站在中国一边,至少也希望它保持中立。

二是中国对法国有所回报,自然也令法国投桃报李。这在外界看来自然是法国的屈服和让步。既然法国这样的强国也和中国合作了,那么其他国家就更断了挑战中国的念头了吧。这其中,英国人应该是看在眼里酸在心里。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不顾中国反对会见**,结果一直受到中国冷落。这正如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曾任英国外交官的布朗(Kerry Brown)如是表示:“过去,英国可以在人权和**喇嘛等问题上固执己见,但现在,对中国来说,这就像拍掉背上的一只苍蝇。”

三是经济上虽然法国的重要性降低,但仍然有互惠的空间。法国的核能、空客、环保产业,对中国依然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和美国是竞争关系。这自然可以成为中国对付美国的一张牌。

还需要指出的是,法国在西方阵营还是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经常做些独立于撒克逊英美体系的事,这对于现阶段尝试建立多极体系的中国而言,还是有共同立场的,也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再者,中国和西方发生摩擦,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是在非洲。法国作为非洲最重要的前宗主国之一,中法关系呈现给世人的亲切和热络,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在此一领域的压力。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希望中法乃至中欧的关系能越来越好

中欧合作遏制细菌耐药 篇7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在启动会上说, 近年来, 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细菌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控制细菌耐药刻不容缓。中国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去年启动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今年, 卫生部还将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欧盟卫生与消费者政策委员达利达利表示, 过去20年里, 滥用抗生素及新型有效药物的缺乏, 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现象的发展。在欧盟, 每年细菌耐药性造成25000人死亡。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 欧盟每年因耐药性导致的附加医疗护理和生产力损失高达15亿欧元。欧盟将每年的11月18日设立为耐药日, 并于去年11月发布了细菌耐药控制行动计划, 提出了12条具体措施, 包括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 加强医院、诊所和其他场所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倡导密切合作以研发新型抗菌剂, 发展或加强预防及控制耐药性的多边和双边合作等。

“中欧”:历史还是现实? 篇8

一如犹太人的超国家特性,罗特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但第一次大战爆发,他便和以后以波兰的表现派诗人成名的约瑟夫·威特林(一八九六——一九七六)一起志愿从军,于一九一六年八月入第二十一狙击大队报导班,被派到东部战线是在一九一七年春天。一九一八年底曾一度返维也纳,但随即又到加里西亚去探望母亲。由于怕被新爆发的乌克兰、匈牙利内战卷入而被征召,绕道回到维也纳。当时的体验都写在小说《不断的逃亡》(一九二七)里。

大战后,罗特在维也纳与波尔加(A.Polgar)和基希(E.E. Kisch)等从事新闻工作。这个时期的他属于同情俄国十月革命的左派。跟他以后宣扬崩溃了的多民族国家多瑙河帝国是活在超国家精神中的犹太人的真正的故乡这一君主主义主张对比,人们称这一时期的罗特为“红色的罗特”。但他又于一九二0年六月转移到新兴的世界都市柏林,以一个新进的随笔家和专栏作家活跃在黄金的二十年代的世界舞台上。一九二三年当了著名的《法兰克福报》的特派员遍历欧洲各地。从革命后不久的苏联,从新独立的波兰,以及从欧洲各大国际都市寄回用德语写的生动新鲜、美丽耐读、散发着感伤情怀的纪行文,大大地提高了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名声。

在接触到苏联的现实以前,罗特是一个把欧洲精神的新生寄望于革命的“革命的浪漫主义者”。但一与苏联的现实接触,他失望了,发出“俄罗斯将走向美利坚”这一名句,逐渐淡化参与政治的心情,愈益增强他对崩溃了的祖国多瑙河帝国的乡愁情怀。

他在奔波于欧洲各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又在旅途的旅馆里或咖啡馆里从事小说的创作。《蜘蛛的巢穴》(Das Spinnennetz,一九二三)通过秘密结社的内幕描写了纳粹抬头的秘密。《萨伏伊旅馆》(Hotel Savoy,一九二四)形像地描述了抱着对西欧社会的憧憬但终于在边境地区腐烂下去的东部犹太人的悲哀。《不断的逃亡》(Fluchr ohne Ende,一九二七)描写了摇摆于东欧与西欧的一个战争复员者的典型。在东欧,由于意识形态至上,人变成了革命的工具;在西欧,上流社会的颓废,显然无可救药。作者以后的命运似乎在这一小说中已被预见到,因之它与《拉得茨基进行曲》(Radetzky Marsch,一九三二)一起成为跟作者的名字分不开的代表作。《椎帕与他的父亲》(Zipper und sein Vater,一九二八)刻画了大战后“失落了的一代”的实情。《约伯——一个平凡的人故事》描写了住在加里西亚僻村的一个虔信的犹太人教师一家的苛酷命运,提出了酷像世界性名指挥班斯旦一家的艺术家移民问题。

他以犹太人特有的本能早就嗅到纳粹主义的野兽性,所以希特勒一上台便离开柏林,开始流亡。流亡期间,跟当时的进步作家S.茨威格、E.E.基施等过从甚密,与茨威格还长期保持着密切的通信关系。出乎对纳粹德国的憎恨和对欧洲将来的绝望,他认定,走到这样的野兽性是近代欧洲历史的时代错误。只有弗朗兹·约瑟夫皇帝统治下的多瑙河帝国才能实现多民族共存,是超国家的犹太人以及真的欧洲人的理想王国。对他来说,奥地利具有超国家的性质,是象征精神上的贵族的国度,是与卑俗的民族主义的普鲁士德国因此也当然与纳粹德国截然对立的。

罗特的一生和作品贯串着对祖国奥匈帝国的无限怀念和对否定这个多民族国家、破坏泛欧文化的狂热民族主义的强烈愤怒。正如他的祖国前辈作家格里尔帕扎(F.Grillparzer1791—1872)所一语道破:近代欧洲历史是从“人道主义经由民族主义走到野兽性”的道路。而正走到最后阶段时,他正好作为出生在东部边区的犹太人,不得不体验到第一次大战、祖国的崩溃、纳粹的抬头以及疯狂的蛮行,导致他的作品贯串这个特征。由于受古老奥地利的精神和文化的薰陶,他热爱并追慕奥匈帝国,这跟他对故乡和犹太文化的眷念一道,构成了他终生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因此他既被称为古老奥地利诗人,又被称为东部边区犹太民族的诗人。

说到这里,就可以明了,为什么在一九九四年九月罗特百岁冥诞前后,出现了空前的纪念罗特热潮(不仅发表纪念文章,重印罗特作品,还拍了好几部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此时此刻纪念罗特,还只是由于他的文笔优秀,更在于当前时势使然的罗特的时代和政治意义。

一九九○——一九九一年以后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阵营相继不复存在。除了奥地利共和国弹丸之地以外的广大的前多瑙河帝国大多国家和民族纷纷宣布放弃原有制度而向往西欧,一时多瑙河帝国文化圈又被提了出来。经历了从哈布斯堡王朝帝国的崩溃、各民族国家的独立、纳粹的暴力等漫长而痛苦的时代后,东欧各国各族人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回顾起当时的多瑙河帝国来。

在多瑙河帝国里,以维也纳为中心,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考(波兰)、列姆堡(乌克兰)、克劳森堡(罗马尼亚)、雷巴哈(南斯拉夫)、托里亚斯特(意大利)等一系列都市曾组成一个网状系统。在这一个系统中,几百年来相异的文化不断地接解与交流。现在,这些都市的大部分,是德国城市又不像是德国的,是斯拉夫城市又不像是斯拉夫的,是拉丁城市却又不像是拉丁的,还不如把它们统统叫做德意志—马扎儿—斯拉夫—拉丁—犹太式城市恰当些。这样形成的万国城市是典型的中欧式城市。中欧(Mittel-Europa)不同于中央欧洲(Zentral-Europa),是几百年历史过程(主要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产物,也非若东欧(Ost-Europa)是东西对抗中硬被一方划进去的。十九世纪正是中欧式文化的顶峰灿烂时期。东西欧分离后,在多瑙河帝国网络中形成的共同文化生活,在东欧大多被打上“资产阶级的”、“颓废的”或“民族主义的”烙印被一一否定。但在事实上,“中欧”没有消失,一直还活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这些前多瑙河帝国统治下的民族和国家除了在市场经济方面面向西欧外,文化上似又在寄望于“中欧”的复活了。这是他们的历史眷念。在哈布斯堡帝国时代,就已有由多瑙河各国成立联邦——“多瑙河联邦”之梦,就是想把哈布斯堡帝国的各民族独立国家重编为联邦的构想。自从帕拉茨基(Frantiek Palack,一七九八——一八七六)以来就不断有不少“中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热衷于实现这个构想。帝国崩溃后,这一构想又一再地被以各种形式提了出来,一直到今天。“中欧”一词所含的精神深层面,是不容忽视的。

约瑟夫·罗特既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家庭。他带着一小提箱,把削尖了的一打铅笔和三、四十张纸张插进并没什么出色的灰色大衣的口袋里,像游牧民那样,从一个旅馆到另一个旅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流浪下去。他写下了意味超群的小说,见证了多民族国家奥地利的崩溃,度过了纳粹的疯狂年代,然后死了。

然而他的死并不像他的作品《伪造的秤砣》里的度量衡检验官艾本修茨的死那样,“大家都说,连一只鸡也没因他的死去而伤心衷叫。”他死去了一百年,他的作品和理念又在中欧大放光芒。

索罗斯中欧大学演讲《未来的路》 篇9

我已经集中讲了相关反身性(reflexivity)的问题,即当事者的思维与现实情况的双向关联,以及我所强调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观念对现实情况形成的因果关系。但这两种影响都很奇怪地被忽视了。这些影响给事物加入了不确定因素,结果是除了非常简单的情况以外,几乎不可能预测未来。

但我们仍然可以大略估计几种情况,并评估其可能性,也可以提出希望得到的结果。我在这两方面都做过,而且是多次尝试。的确,我可以称为是专家,作为投资者,我专注于预测(prediction);作为公益慈善家,主要是为解决问题开处方(prescription)。我前者做得成功,足以支持后者。今天的讲座我想从预测和开处方这两个方面来谈。

当下所处的时刻,不定因素的范围异常广泛。我们刚刚渡过了二次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个危机在量上大得多,质上也与以往的危机很不相同。可作相关比较的,是1991年日本发生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至今尚未恢复;还有就是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与日本情况不同的是,那次危机仅限于一个国家,而这次危机卷入了全世界。与大萧条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允许让金融体系垮台,而是给它上了人工生命维持器。

事实上,我们当今所面临的信贷和杠杆问题(credit and leverage problem)的深度和广度比30年代要严重得多。1929年时美国的信贷余额(credit outstanding)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0%, 到1932年增长到250%; 而2012年初是365% – 这还不包括30年代时金融市场上尚未存在而如今广泛使用的衍生品(derivatives)。但尽管如此,人工生命维持器居然奏效了。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不到一年,金融市场已经稳定,股市也已回升,经济显示复苏迹象。人们想回到一切照旧的情况,把 2012年的崩溃只当成是一个恶梦。

但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 “再次衰退”(double dip),而我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2年还是2012年。

有这种观点的绝不止我一个人,但我的观点与目前的主导情绪不一样。复苏的时间越长,就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复苏;但是据我的判断,这种主导情绪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是典型的远非均衡的状况,此时人的感知往往落后于现实。更复杂的是,这种落后于现实是双向的。一方面,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次危机不同于以往 – 我们是处在一个时代的终点。另一方面,其他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未能预见到复苏反弹的程度。

混乱和困惑不只是在金融界,它延伸到整个国际舞台。

前苏盟帝国垮台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其他大国或国家联盟可以挑战其至高无上的国力。但是这种“单极”(uni-polar)的世界秩序未能持久。当布什总统为显示美国的威力,以不实之词为借口入侵伊拉克时,其效果与他的意图适得其反。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一落千丈,其结果是混乱的国际金融体系加之以不稳定的国际关系。此后终将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将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的程度受美国的控制和左右。

为了理解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我们需要一个不同于以往所熟悉的那种理念框架。有效市场假定论把金融市场孤立看待,完全不考虑政治因素。这是一种曲解。像我已经多次提到过的,在市场的无形之手背后,有一个有形的政治之手,在制定市场运作的规则和条件。我的理念结构关系到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受永恒有效规律主宰的市场经济学。我把金融市场看成是历史的一个分支。

二战后重建的国际金融体系并没有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其倾侧与不平衡是有意设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是按控股公司的形式组建的,其中富国有不成比例的投票权并且控制其理事会。这使处于该体系边缘的国家比位于体系中心的国家处于劣势。

该体系从初建起就一直受美国控制。在布雷顿(bretton woods)会议上,尽管英国凯恩斯勋爵(lord keynes)提出了该体系的建议,但是是由美国代表团团长哈里.怀特(harry white)具体操作的。从那时起,我们从几乎全面监管的体系变成了几乎完全无监管的体系;这些变化由美国主导,而且所谓的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仍在继续引导这个体系。

尽管由华盛顿共识制定的法规条例理应对所有国家平等适用,但美国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者,却比别人“更平等”。实际上国际金融体系是一个两个等级层次(two-tier)的架构:能用自己的货币借贷的国家是该体系的中心,而借贷要由硬通货之一来决定的国家是这个体系的外围。如果某个国家遇到困难,可以得到援助,但条件很苛刻,这对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核心本身受到了威胁,那么该体系的维存则成为第一位的优先考虑。

这种情况在1982年的国际银行业危机中第一次发生。如果债务国被允许拖欠付款,银行体系将崩溃。因此国际金融权威机构联手,采用了我当时称为的 “合作出借体制(collective system of lending)”。借贷国不得不滚动延续贷款(roll over loans),使债务国能得到足够借款支撑债务。最终结果是,债务国被推进严重衰退,拉丁美洲的发展因此被推迟十年,而银行体系得以赢利而摆脱困境。当银行建立了足够的储蓄时,这些贷款则被重新组合为所谓的布雷迪债券(brady bonds),其余的损失由银行销账。

1997年类似情况再度发生,但那时银行已经学会审查贷款, 不至被迫采取合作出借的做法,而绝大部分损失不得不由债务国承担。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模式:债务国受制于严厉的市场戒律,但如果体系本身受到威胁,规则通常暂停执行。其整体失败将使该体系陷入危险的数家银行得到保释。

XX/2012年的金融危机与此不同,因为它起源于核心国,而外围国家是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才被卷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面对的是一个新的任务 – 保护因核心国风暴而受影响的周边国。该组织没有足够的资金,但其成员国很快联合行动募集了一万亿美元。尽管如此,应对局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imf的设立是为了应对政府部门的问题,而这时信贷的短缺主要影响的是私营领域。但总的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承担这一新的任务上做的相当出色。

中欧法学院 篇10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亚欧大陆桥,一头连着中国,一头牵着欧洲。

中国,欧洲,两者加起来,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经济全球化之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势,把双方紧紧相连。其关系走向,牵动世界格局。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阿姆斯特丹,应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邀请,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开启欧洲之旅。威廉-亚历山大在机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在威廉-亚历山大陪同下检阅仪仗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

11天,84场活动。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发展,就在如诗如画的阿姆斯特丹拉开帷幕——

这一高密度、快节奏的访问,开创了中国外交史的诸多第一: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荷兰,首次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到访欧盟总部。

这一高规格、全方位的访问,深化了中欧关系史的诸多领域:中法之间,传承半个世纪前破冰建交的勇气,在“知天命”之年谋划两国关系“向哪走、怎么走”;中德两国,不再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中比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酝酿已久,欧洲期盼多时。习主席上任以来,欧洲密切关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精彩亮相,发出热情邀请。

中欧从未相互走远。历史深处,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驼铃声声。近现代,政治、经济、人文,千丝万缕,水乳交融。

中欧从未如此相近。元首外交,提升战略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对接利益契合点。中国同四国关系有了新的定位:中荷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法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德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比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走近彼此,欧洲更加认同中国发展道路,理解中国执政理念,合作意愿更为强烈。这意味着欧洲看待中国的视角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

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最后一站,比利时的布鲁日。布鲁日在弗拉芒语中的意思是“桥”。地点,“欧洲政治精英的摇篮”欧洲学院。习主席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欧政策,主题词也是“桥”:

“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史新一页,中欧梦大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一座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

外交礼仪,一叶知秋,见证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3月22日至25日,荷兰。习主席专机一入国境,两架战斗机旋即升空、如影随形,进行护航,湛蓝苍穹划下三条友好的航迹。

机场,飞机还在滑行,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王后莅临迎候。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荷兰史无前例。

阿姆斯特丹王宫,国王为习主席到访举行盛大国宴。“白领结”宴会,欧洲王室高规格礼遇。两国元首深入交谈,长达4个小时。次日,国王和王后为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举行私人午宴,王后热情邀请彭丽媛到家中做客,继续畅叙友情。

3月25日至28日,法国。欢迎仪式选在象征法兰西荣耀的荣军院广场,国歌嘹亮、军队威武。从荣军院到爱丽舍宫,奥朗德总统和习主席共同乘车。大道宽阔,树木挺立,146匹骕骦,146名虎贲,护送中国贵宾,马蹄声清脆,久久回荡在巴黎上空。

当晚,爱丽舍宫,群英荟萃,奥朗德就任以来举行的最盛大国宴,他逐一为习主席介绍嘉宾。“中国梦”、“改革开放”„„嘉宾们纷纷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共同描绘中法友好图景。

凡尔赛大特里亚农宫,这个戴高乐将军之后政府未曾使用的宫殿,为中国贵宾打开大门。奥朗德总统为习主席夫妇举行私人午宴。仅接待法兰西共和国最尊贵客人的厅堂,匠心独运布置了“中国红”。

《费加罗报》评论说:法国“力求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放过万分之一的细节,做到了极致”。

3月28日至30日,德国。默克尔总理和先生绍尔,为习主席夫妇举行家庭式晚宴。烛光摇曳,清茶飘香。温馨氛围中,两国元首畅谈合作、纵论天下。

3月30日至4月1日,比利时。战斗机再次护航,迪吕波首相亲临机场迎接。“欧洲之都”敞开了友好怀抱。从习主席专机落地之时起,比利时王宫顶上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是这里第一次升起外国国旗。英姿飒爽的仪仗队,精神抖擞的马队,彰显了主人对中国的尊敬。

访问期间,菲利普国王夫妇几乎全程陪同,参观大熊猫园,参观沃尔沃根特工厂,在欧洲学院演讲。菲利普国王郑重授予习主席比利时最高级别勋章——利奥波德大绶带勋章。一个细节让人感叹,参观大熊猫园时,菲利普国王夫妇、迪吕波首相均提前多时抵达。离别时,菲利普国王夫妇在布鲁日广场举行隆重欢送仪式。

„„

中国,有过四方来朝的辉煌,也曾历经屈辱苦难。今天对中国国家元首的礼遇,对习主席的热情接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的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敬重,对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的倚重,对中国秉持公正公平的国际立场的赞赏。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德国那场备受瞩目的演讲,习主席就从这打开话题。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那段永不磨灭的苦难,沉淀在民族记忆里。世界专注倾听,饱经沧桑的中国,对和平、对发展的珍惜、期待、执着坚守。

两场意味深长的即席问答,同在柏林。

一是同默克尔的记者招待会。世界格外关注国际热点里的中国声音,德国记者问到了乌克兰问题。

习主席坦然作答:“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私利。”“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二是在德国发表演讲之后。主持人意犹未尽增加了提问环节。国防预算、南海争端,问题接连抛出。

“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里昂,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曾留下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革命先辈的足迹。怀揣着救国图存梦想,他们一路向西,探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

徜徉在整洁的陈列厅,习主席不由放慢了脚步。泛黄的照片上,一个个目光坚毅、风华正茂。他们日后或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领军人物„„

凯旋门。一段同历史的无声对话。

习主席走向纪念碑,为阵亡将士敬献花圈。阳光打在肃穆凝固的天空、军号悠然而起。

挂满勋章的二战老兵,那清癯的脸上,写满了刚毅和自豪。

国防部老兵事务部长告别时候说:“一战时很多中国人来帮助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

习主席说:“现在和将来都要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一座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

大国崛起的历程,必然是走向开放的历史。

当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蔓延肆虐,中国以实际行动同欧洲共克时艰。患难见真情。对中国的开放进程,欧洲给予了更多期待和信任的目光。

习主席此访,适逢欧洲经济走向复苏之时。

访问期间,中国同四国累计签署110多项协议,700多亿美元。对两场签约仪式,印象尤其深刻。

法国,签约仪式耗时颇长。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中法合作春意满园。联合研发、联合投资、联合生产、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比大单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从合作深度中折射出的相互信赖。

德国,很多记者抓拍了两国领导人低声交谈的镜头。每签一个项目,默克尔常会补充几句合作背景。中德签署关于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德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默克尔对习主席幽默感叹:“欧盟对外一个声音说话,但也像在一个班上念书的孩子,看到好的东西也希望去争抢。”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梳理双方合作的主题变迁,过去中国到欧洲招商引资,现在是欧洲纷纷来中国招商引资。贸易流、人才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十年间,沧海桑田。

一路走来,习主席对中欧务实合作望闻问切、有的放矢。

荷兰,国虽小,能量大,连续11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荷兰国宴,云集200多位各界精英,一一唱名,握手交谈,他们对深化合作强烈渴盼。

400多年前,西方掀起第一波中国热,荷兰商船载着茶叶、丝绸、瓷器,打开了欧洲市场。“可以说,荷兰是中国同欧洲相互认识的窗口,也是中国同欧洲开展合作的门户。”同吕特首相会谈时,习主席把现阶段双方合作重点放在了“最关乎民生的农业和水利问题”上,希望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法国,中欧合作的追赶者。中法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奥朗德总统依然感叹差距,认为法中贸易现状同两国关系水平不匹配。同习主席共见记者时,他这样点评法国的贸易逆差:“法中共同的愿望是,以扩大贸易而非减少份额来实现平衡。”

对深化同中国合作,法国民众的情感表达炽烈。里昂政府晚宴厅门口,布置成了“法国食品超市”,当地居民盛情邀请习主席尝奶酪、品红酒,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德国,中欧合作的压舱石。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30%。同习主席共见记者时,默克尔总理表示:“德国支持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欧商签自贸协定,就像我们的邻国瑞士所做的那样,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杜塞尔多夫,中德合作的一个缩影。两国400多位企业家,齐聚工商界晚宴。习主席谈起“家门口”感受到的合作成果,谈起“德国质量”同“中国速度”的对接。他更登高望远,从全球角度看待合作:“如果因为惧怕外部竞争而固守藩篱,甚至建立起新的围墙,恐怕将错失通过合作共同引领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的良机。”

车行一小时,习主席前往杜伊斯堡港。一路流水潺潺、草木芊绵。港口是渝新欧铁路大动脉的终点。满载货物的火车隆隆进站。从重庆出发,向西、再向西,沙漠、戈壁、城市、乡村,沿着丝绸之路,古老商道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比利时,中欧关系锲而不舍的发展者。沃尔沃根特工厂,中国、比利时、瑞典三方互利共赢合作的一个典范。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前,习主席细致询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感悟。

“共促中比经济、科技、人文合作‘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同首相迪吕波会谈时,习主席着眼于比利时的科技优势,期待中国科技强国战略中引来欧洲的科技创新智慧。

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亚欧两大市场。去年9月访问中亚期间习主席提出的这一倡议,在欧洲同样赢得广泛关注。

从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到主动选择敞开大门;从一路追赶全球化大潮,到提出合作倡议应者云集。中国的话语权扎根于中国的实力,也有赖于领导人的战略胆识。

习主席对中国开放历程,有着深邃思考:“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合作不再是简单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有更多内涵。”„„

合作,也是民间友好的一座桥。

习主席访问了法国梅里埃公司。阿兰·梅里埃深情讲述了三代人的中国缘,忆及半个世纪前岳父保罗·贝利埃的中国情,他至今念念不忘:“岳父对在北京展览卡车,甚至比女儿

出嫁还上心”。正是这位保罗·贝利埃,成为向中国引入汽车技术的第一人,受到周恩来总理赞誉。建交50周年之际,阿兰·梅里埃出任庆祝活动法方赞助委员会主席,希望为中法友好再添一份力。

足球,东西方共通的语言。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青草芬芳,阳光绚烂,孩子们朝气蓬勃,绿茵场上争先恐后。中国对外友协的民间外交公益项目“彩虹桥工程”,让黄土塬下山山峁峁中的“足球孩子”,有机会来到温婉的莱茵河畔,接受专业训练。

习主席微笑着望着他们在球场上奋力奔跑、积极攻防。看到好球,他带头鼓掌。一个孩子问道:“您看好哪支球队?”他殷切地说:“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

一座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访问期间的一个热词。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

每一站、几乎每一次会谈,到访国领导人都会提及这个词。很多人谈起他们阅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感受,对中国改革力度、广度、深度表示高度赞赏:“这是开放的、务实的、面向未来的、高瞻远瞩的、令人钦佩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进程,走进了第36个年头。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若从“舒曼计划”发表算起,已划过64个年轮。

“中国同欧盟都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都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而解决的问题很多是相同、相似的”,习主席对中欧的改革进程有深邃思考:“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欧洲要推进一体化进程,是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尊重双方改革道路,借鉴双方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

欧洲眺望中国,那个拿破仑眼中“沉睡的狮子”已经苏醒,正昂首奔跑,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形象。站在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吹响改革的总号角,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问得最多的是领航中国改革的感悟,习主席坦诚作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始终保持着清醒沉着,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孜孜以求的探求中达到目标。”

对欧洲改革发展,习主席同样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

元首间的友谊,植根双边关系,也植根治国理政的智慧交锋和交融。

默克尔赞赏中国的建设成就,并询问:“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

习主席答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在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的私人午宴,讲到肩负的历史重任,习主席动情地说:

“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虽然我们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

良久,威廉-亚历山大国王赞叹说:“我完全完全赞同你的观点。”他又说:“我们两国人民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

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三大机构怀抱舒曼广场,交相辉映。

3月31日,长达5个小时里,习主席先后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谈会见。

欧债危机冲击下,世界对欧盟的作用和前景,存有不同声音。他们十分关心中国态度。习主席明确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始终支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舒尔茨会见时,习主席一番即席讲话,深刻道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索:

“虽然中欧选择的道路不同,但追求持久和平繁荣是我们共同目标。我们坚定自信,但不固步自封。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对改革进程的沉着冷静,对改革目标的坚定执着,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走来,走向未来。

一座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

追寻历史脉络,探索文化基因,感悟民族精神。

柏林,一场与汉学家和孔子学院代表的座谈,一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也是一次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思索。

“找到正确答案的钥匙,还在对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理解。芝麻开门,答案就在这里。”习主席说。

听完汉学家代表发言,习主席从容讲述他眼中的“文化认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他讲起对中国的偏见:“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时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他说到“盲人摸象”:“看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落论’这样的说法,要抱着一种平常心,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开放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文化自信,尽在一个个访问细节之中。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和比利时王室举行的盛大国宴。中华文化风采,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在法国,与奥朗德总统共同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座谈会时,习主席逐一罗列法国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名字。台下法国听众激动不已,奥朗德总统带头喝彩鼓掌。

在德国,他讲述了读《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我走了30华里去借这本书,书的主人走了30华里来取回这本书。”

荷兰,郁金香的国度。彭丽媛应邀为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国泰”这个中国名字,寓意中荷国泰民安。

中欧关系发展,始终伴随着东西方的文化认同,如同两条交汇的河流,奔腾不息。

“中法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明显默契总有一天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厚的合作。”半个世纪前,中法关系的开拓者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正是站在民族文化与国家关系无法割裂的战略高度,共同揭开了中法关系划时代的一页。

从里昂中法大学,到戴高乐基金会,访问中,文化交流和中法友好难分彼此。99岁高龄的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历时27个春秋,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九旬高龄的艾莱娜女士十几年风雨不辍,坚持到中国驻法国使馆教授法语课„„习主席深有感触:“文化亲近感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

中比人民珍贵友谊,同样离不开文明的共荣。2009年,习主席在会见阿尔贝二世国王时,向他赠送了一本珍贵相册,其中收录着半个世纪以来比利时王室成员的访华照片。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巍峨的长城、高耸的大雁塔„„一张张照片,记录了比利时王室成员同中国深厚友情的历史瞬间。

习主席夫妇同菲利普国王结下深厚友谊。他们并肩漫步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仿佛置身一幅中国水墨画。

中国,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关于文明的演讲,浸润着习主席对中华文明深沉的深思——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布鲁日欧洲学院,关于中欧青年人交往的寄语,表达着习主席对中欧未来的期待——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飞架一座前所未有的友谊合作之桥,把中国和欧洲人民的共同梦想更紧密地联通起来。(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丁原洪:习主席访欧透出的深意

这次习主席访欧,是十八大以来他第一次访问欧洲,对推动中欧关系十分重要。最大的深意不仅在于推动中欧关系,还在于表现了我们在外交上的一种全球战略。

当前,我国国力逐渐增强,已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因此,要有一个全球的规划与战略。我认为,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筹划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国家的全球战略。

实际上,十八大以来,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布局上实施了很多新的重大举措。习主席就任一年多来,我们在外交上推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也出现了新的外交局面,应该说外交成就非常显赫,这是举世公认的。比如习主席讲了“新型大国关系”,讲了周边外交,讲了全球治理问题,现在,我们又访问欧洲,可以说我国外交布局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这种全球战略,从此次习主席访欧过程中就可看出端倪,它有三大支柱:

第一,在政治上,我们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比如这次我们选择访问的四个国家,既有法、德这样的大国,也有荷兰、比利时这样的欧洲小国,但我们一视同仁,都很重视与对方的关系。

第二,在经济上我们主张世界所有国家共同繁荣、互利共赢,这次习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是中国欧盟建立关系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为什么访问欧盟?因为就中欧关系来讲,欧洲是很重要的一方,中欧经济的共同繁荣对世界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会谈时,习主席就特别强调要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第三,在人文领域,我们主张各种文明的融合而不是对抗。这次习主席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在中国领导人是从没有过的。习主席还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用中国的俗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阐述了我们的这一理念,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这体现出中国要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或者说在人文领域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而在当下,我们的这个全球战略,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比更具有道德感召力。美国的全球战略,政治上,它要坚持霸权,根本不考虑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经济上,要以它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文明上,它主张“文明冲突论”,而我们恰恰相反。

从这一点来看习主席的这次访欧,就不仅对推动中欧关系有重大意义,而且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意义。(作者是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华网评:习主席欧洲之行——中国外交的里程碑

习近平主席最近对欧洲的访问,在这个古老大陆上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十一天的行程安排极为饱满,出席一个峰会、莅临两个总部,访问四个国家,出席的各种活动加起来近90场。这次访问创造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许多首次,更为重要的是,习主席在访问中就国际政治和国别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整个国际社会为之耳目一新。访问体现的欧洲外交、峰会外交、总部外交和文化外交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访问是中国“欧洲外交”的大手笔。去年习主席访问了俄罗斯、亚洲、非洲、拉美,并在美国加州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特别会晤。今年首季对欧洲的访问,是去年中国外交顶层设计的延续。通过这次访问,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得到了深化和完善,运筹大国关系更加游刃有余。习主席到访的荷、法、德、比四个欧洲国家,对欧洲一体化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个国家都是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发起国,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对增加中欧理解有独特 的作用,法国和德国被称为欧盟的双发动机,对中欧合作有关键作用。荷兰是欧洲的门户和欧亚大陆桥的西端,习主席是访问荷兰的首位中国国家元首,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是两国政府发表的首份联合政治文件,建立的“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对中荷关系的首次定位。习主席访问法国期间双方发表的双边关系的中长期规划,是站在中法建交50年历史的高度、为未来50年中法合作打下基础的承上启下的战略规划。访德期间发表的联合声明,是指导未来5-10年中德关系的纲领性文件。访比期间发表的“关于深化全方位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是对中比关系的首次定位。这一切,都使这次访问具有了“中欧关系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这次访问是中国“峰会外交”的又一次精彩表现。利用峰会提出自己的全球治理主张是中国峰会外交的一大特点。习主席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从战略、全面、持久的角度阐明了国际核安全事业的基本方向。这是国际社会首次有政治家提出核安全观。理性,突出的是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协调,阐明的是核安全领域国家自主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并进,强调的是发展与安全、权利与义务、自主与协作、治标与治本的并进不悖。这一核安全观的战略性,在于其指出了只有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合作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及核扩散问题。这一核安全观的全面性,在于其阐明了人类发展与核安全的关系。这一核安全观具有持久性,在于其强调了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要把核安全进程纳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实现核能持久安全的发展。多边搭台、双边唱戏是中国峰会外交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习主席利用核安全峰会搭建的多边外交平台,与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多位国家元首进行了双边会晤,就乌克兰、朝鲜半岛、叙利亚、伊朗核问题等重要热点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就双边合作问题进行了务实的探讨。

这次访问又是中国“总部外交”的拓展。除参加联合国会议外,中国国家元首过去很少到国际组织总部。去年习主席访问非盟总部,可以说是开创了“总部外交”的先例。这一次,习主席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总部,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联合国专门机构总部和欧洲联盟总部,扩大了中国“总部外交”的实践。总部外交的功能在于通过访问,既可以表示对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其所有成员国传递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跨文化平台,习主席在这里向国际社会传递的“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和而不同”、“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等重要思想,指明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宗教和睦相处的必由之道。习主席在欧盟总部总结的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基本特点,指出的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发展之路,提升了中欧关系的性质。习主席访欧之际宣布的中国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提出了中欧关系的新定位,展现了中欧利益融合的新深度,拓展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领域,同时也就涉我核心利益对欧盟提出了新要求。

这次访问体现了文化外交的鲜明特点。中国和欧洲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双方都从对方文化中汲取了精华,获得了启迪。在欧洲讲文化,是找对了地方,选对了听众。习主席在到访的每一个地方发表的演讲都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在法国,习主席论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萨特,谈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塞尚、罗丹。在德国,习主席谈歌德、席勒、海涅,论莱布尼茨、费尔巴哈、黑格尔以及巴赫、贝多芬。习主席的中西融汇、旁征博引征服了听众,拨动了欧洲民众那敏感的文化心弦。在心灵的碰撞和互动中,在文化的交融和互鉴中,中国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变得清晰起来。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多少年之后,学者们在撰写中国外交史时,习主席的这次访问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

上一篇:《电压,电阻》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说课稿下一篇:第12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