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托书

2024-08-21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托书(精选9篇)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托书 篇1

1. 有助于推进基层民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 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依法推进的过程中, 应注重选举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提高选民参选率及选举实效, 使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真正成为一种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的民意表达和政治选择机制, 使民众的根本利益通过选举得到有序而合法的体现。

2. 有助于提高村民自治质量

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环节, 是村民自治“四个民主”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的核心内容。村民依法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直接关系到村委会成员的组成, 关系到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 进而影响到整个村民自治的质量。只有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选民参选率, 扩大选民的参与范围, 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3. 有助于完成全民建成小康社会法治指标

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5大方面39个指标构成。民主法制指标包括基层民主参选率、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4项。基层民主参选率目标值为95%以上。目前, 我国各个省份对本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统计监测评价时基层民主参选率均以基层村级民主参选率为准, 因此村委会选举参选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项法治指标的实现与否。

二、村委会选举村民参与状况及存在问题

1. 选民登记率不平衡

参选率是衡量选举民主化程度的标志, 但对于参选率的考察不应脱离选民登记率, 选民登记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民选举权利的落实。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和惯例, 具有选民资格的村民只有参加选民登记才能参加村委会选举, 因此, 选民登记是对村民选举权的确认和保障。调研的6个区、县 (市) 第十届村委会选举选民登记率平均为68.1%, 6个区、县 (市) 选民登记率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选民登记率较高的双城、尚志分别为96.3%、90%, 较低的通河、五常分别为58.6%、43.6% (见表1) 。选民登记工作艰巨而复杂, 村民选举委员会要在居住分散、地广人稀的村落一家一户地登记选民既费时又费力, 能够使选民登记工作达到90%, 实属不易。但不能忽视的是调研的6个区、县 (市) 共有31.9%的选民没有被登记。如此多选民没有被登记, 排除当地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影响, 因选民参选率的计算以登记选民作为基数, 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些地方注重参选率而忽视登记率也会影响选民登记率。

2. 选民参选率偏低

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释》中规定基层民主参选率计算公式为基层民主参选率=基层组织参加投票的选民/选民总数100%, 因具有选民资格的人只有经过选民登记才能成为行使选举权的选民, 因此选民总数是登记选民人数, 而非具备选民资格人数。根据这一公式计算, 调研的6个区、县 (市) 选民参选率最高的阿城为93.8%, 参选率较低的双城、尚志分别为77.4%、77.7%, 平均参选率为81.5% (见表2) 。这一数值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规定的基层民主参选率95%以上的目标值差距较大, 这些区、县 (市) 2020年如期实现目标值压力较大。此外, 调研的6个区、县 (市) 选民参选率与其他地区同届村委会选举以及本省往届村委会选举相关指标相比, 数值均偏低。江苏省已全面完成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选民参选率为95.2% (选民登记率为98.87%) 。黑龙江省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选民参选率为88.1%, 第九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无全省统计数据, 大兴安岭地区参选率为92.17%。因此, 如何能够将分散的、没有多少民主传统的农民组织起来参加选举、提高选民参选率仍将是调研的6个区、县 (市) 政府推进基层民主工作的重点。

3. 外出务工人员参加选举方式单一

根据《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 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的, 可以采取邮寄选票的方式参加选举, 也可以由本人申请, 经村民选举委员会同意, 书面形式委托候选人以外的选民代为投票。调研的6个区、县 (市) 中, 尚志通河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选举方式采取邮寄选票、传真投票方式外, 阿城、双城、延寿、五常均采用委托投票方式。因委托选举需要书面形式, 因此有些原本参与意识不强的外出务工人员因这种方式比较繁琐而放弃投票, 外出务工人员弃选的比例直接关系到选民参选率的高低。根据外出务工人员难以返乡投票的实际, 不断创新外出务工人员投票方式, 解决部分选民人在外地但又想亲自投票的问题, 是提高选民参选率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村委会选举选民参选率的对策建议

1. 改变选民登记方式, 培育选民民主意识

选民登记, 是选民要求行使选举权利, 选举机构依法审查和确认公民是否拥有选举权利的过程。选民登记应包括两个程序, 首先是公民依法到选举机构进行选民登记, 确认选举权利;然后是选举机构对前来登记的公民进行选民资格审查, 确认其是否享有选举权利。公民只有在通过选举机构的选民资格审查并进行登记后, 才能成为选民, 行使选举权利。从理论上讲, 对于是否参加选举还是放弃选举, 决定权在选民。选举机构主动为选民进行登记, 就有可能侵犯公民的政治权利。多年来, 我国采用的选民登记方式都是主动登记, 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形成了“要我选”的意识。选举机构应改变工作方式, 让村委会选举登记回归它的权利本质, 转变村民“要我选”的观念为“我要选”, 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尽管选举机构不宜主动登记选民, 但仍需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公民到选举机构进行选民登记。选举机构应在村民委员会选举期间采用标语、横幅、墙报、宣传册、宣传车、短信、微信、上门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的法规、政策, 引导村民依法正确行使权利, 积极投身村民选举活动。

2. 拓宽参选途径, 保障选举期间外出人员的选举权

扩宽参选途径是保障选举期间外出人员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选举期间选举机构要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亲友传达等方式动员外出务工的选民回乡参选, 或邮寄选票或委托亲人投票。也可以尝试通过电话、短信、网络语音视频工具等现代通讯方式或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设置投票箱等方法, 进行选民登记和直接投票, 方便选举期间外出人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提高选民登记率及参选率。

3. 规范选举过程, 保障选举的公平公正

贿选、暴力威胁选举现象的存在败坏了选举风气, 损害了选举的公平公正, 影响了村民对选举结果的信任。乡 (镇)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应该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设立举报电话, 公开接受选民的信访举报, 对贿选、暴力威胁等选举行为积极调查处理, 充分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活动的公平、公正。除此之外, 要重视选举操作层面的规则和技术细节问题。选票的样式、选举的流程等操作层面的选举规则和技术问题缺乏规范, 会导致选举的无序与失范。因此, 在村委会选举工作中既要注重维护实体公正也要注重规范选举程序, 从而提高选举的公信力。

摘要:本文对哈尔滨市2个区 (阿城、双城) 、2个县 (通河、延寿) 、2个县级市 (尚志、五常) 的第十届村民委员会选举选民登记率、参选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选举方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改变选民登记方式、拓宽参选途径、规范选举过程的对策建议。

民政部发布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 篇2

规程明确,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人数应当根据村民居住状况、参加选举村民的多少决定,不少于三人,以奇数为宜。除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外,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也可参加选举。

规程对选举竞争作了详细规定。按照规程,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职设想,回答村民提问。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选举竞争活动,包括在指定地点公布候选人的选举竞争材料、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并回答村民问题,有闭路电视的村,可以组织候选人在电视上陈述。选举竞争材料和选举竞职陈述主要包括候选人的基本情况、竞争职位及理由、治村设想、对待当选与落选的态度等。

根据规程,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中应当有适当的妇女名额,没有产生妇女候选人的,以得票最多的妇女为候选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当选人中没有妇女,但委员的候选人中有妇女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应当首先确定得票最多的妇女当选委员,其他当选人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

在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方面,规程规定,本村1/5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启动罢免程序。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本刊编辑部根据人民日报资料整理)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篇3

简报

第101期

山西省第八届村民委员会

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2009年1月3日

我省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

女性参选参政工作亮点多

为了确保“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的规定落到实处,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女性进“两委”工作,呈现出许多亮点。

亮点一:联合下文,使换届选举工作有依据。忻州市和临汾市换届领导组以明传电报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妇女参选参政工作的通知”;运城市、长治郊区、陵川县、沁水县、左权县以组织部、民政局、妇联等单位联合发文的形式,着重要求确保女性进“两委”;长治市、晋城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太

原小店区、原平市、平陆县以民政局、妇联两单位联合发文形式,要求确保女性进“两委”。

亮点二:深入基层进行指导,使换届选举工作有目标。选举工作开始后,我省各级妇联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进行指导,召开有关女性进“两委”专题会议,鼓舞了女性参选的积极性。

亮点三:进行督导检查,保证女性进“两委”工作落到实处。在换届选举工作中,晋城、阳泉、吕梁、长治、运城、忻州、大同、临汾市、县两级妇联积极协助换届领导组深入各乡村进行督导检查,做到了逢会必讲女性进“两委”工作,为女性参选营造了良好氛围。

亮点四:做好妇女培训工作,保证参选女性有实力。为了保障妇女参选不输在提名候选人这条“起跑线”上,各市妇联采取典型示范、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妇女增强参政意识。同时鼓励女能手、女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妇女及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女性参加村“两委”委员的竞选。在换届选举工作前,长治、临汾、运城、忻州、晋城、阳泉、吕梁市以换届为契机,提前做好优秀妇女培训工作,确保了女性参选率。

亮点五:制定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女性竞职演讲,为换届选举工作营造氛围。朔州市山阴县规定任职1年以上的女大学生村官要参与“两委”班子竞选,新任女村官必须介入换届工作,接受实践锻炼。在选举前,山阴县各乡镇还以村为单位,组织候选

人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见面会”,扩大女性候选人的影响范围。

亮点六:注重调查摸底,为换届选举工作做准备。选举工作启动之初,吕梁市妇联下发了《全市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女性进村“两委”基本状况调查表》,摸清了底数,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了真实情况。汾阳市妇联还对女性进“两委”的现状及村妇代会主任、双学双比女能手、种养殖能手、妇女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妇女及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女性的基本情况进行摸排,建立了农村妇女人才数据库,为做好换届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临汾、运城两市妇联也提前对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情况做了摸底,做到心中有数,为起草妇女参与“两委”选举方案做了积极准备。

亮点七:领导重视,为换届选举提供组织保证。大同、朔州、晋城、阳泉、吕梁、长治、运城、临汾、忻州等市委领导都明确要求,在党组织和村委换届领导组的领导下,要落实好新一届村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力争有更多的女性担任村主要领导职务。

亮点八:典型突出,使广大妇女学有榜样。闻喜县礼元镇西古赵村女大学生村干部李秀琴在12月5日的选举中,全票当选该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成为闻喜县大学生村干部当选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第一人。榆社县云竹镇桃阳村网络文化站站长王芳近年来依托网络,为乡亲们办实事,受到大家的爱戴。

在此次换届中,王芳当选为该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肩挑”。

报:张宝顺、王君、申联彬、任泽民、杜玉林、金道铭、王雅安,民

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省委组织部,省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成员。

发:各市、县(市、区)委书记,各市组织部,各市、县(市、区)

民政局。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报告 篇4

一、月日以后,全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结束,全乡共有选民人,此次登记选民人,参加投票人,参选率达.%,本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应选村委会干部名,实际选举名,当选率.%。当选主任名,副主任与委员名,其中女干部名,平均年龄.岁。村委会干部中党员名。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名占.%,高中文化程度名占.%,综合素质高于上届。

这次选出的村委会干部交叉任职的名占%,连任干部名,占.%。

通过检查可以看到,各村在第七届村民换届选举工作中,都能依法操作,严格法律程序,从改选村民代表、选民登记、到五个公告的发布都能体会到依法办事的严肃性,从各村参加选举人数来看,除了在外务工人员不能回乡参选外,只要能够行走的人员都能到主会场参加选举,不能行走的选民也投了流动票,充分体现到选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二、乡组织人员逐村检查时发现各村新产生的村委会领导班子已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与老村干部履行了交接手续,虽然竞争激烈,但由于选举程序规范合法,没有引起社会动荡,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宣传氛围浓厚,责任明确,纪律严明

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开始,各村就按上级的要求通过挂横幅、帖标语、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发动,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使广大选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进行正式换届选举工作之前,乡党委政府就多次召开乡政府干部职工、各村两委工作人员会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明确换届选举工作过程中的纪律,使广大参选者与众多选民充分认识到依法选举是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主要特点。

四、存在的问题

1、第七届换届选举工作虽然全部进行,但由于村区划调整时由两村或多村合并在一起,干部人数多,职数少,引起激烈的竞争,致使个别村委会成员在选举中得票不能超过应参加选民过半数的现象,有个村村委会只选出两名村委会成员,个不足额的村,村选举委员会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同意不再补选。

2、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家参选的人数相对偏低,实际参加只达总登记选民的.%。

3、由于选举竞争激烈,所有的村都没有委托投票人员进行投票。(这是各村选举委员会研究决定的)。

五、建议和体会

1、村委会换届选举虽然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但牵涉面大、涉及广泛,因此选举工作不得马虎,必须高度重视。

2、各村在选举后,要按照选举时,竞选职务所承诺的事情与群众兑现,尽力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 篇5

选举办法

(仅供参考)

为规范本社区第九届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保障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时间安排

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间为8月1日至8月31日,选民登记时间为8月 日至8月 日,候选人推选时间为8月 ××日,选举日为2014年8月日,投票地点设在。

二、居民委员会职数

本届居民委员会设主任1人、委员人,共人组成,其中有1名妇女成员。

三、选举方式

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直接、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

四、选民资格

在选举日前已满十八周岁的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五、候选人条件

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

(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热心为居民服务;

(三)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带领居民共同致富;

(四)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五)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六、候选人提名方式

选举居民委员会,由选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候选人人数应当分别比应选人数多1人。

每一选民所提名的候选人人数不得超过应选人数,每一职位栏提名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该职位无效。每一选民不得同时提名同一人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职务候选人,同时提名同一人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职务候选人的,该被提名人无效。选民不得委托他人提名。

提名计票采取“下加法”,即同一选民被提名两项以上候选人职务的,其高职位得票数不能成为正式候选人的,可以把高职位得票数计入低职位得票数中。

七、委托投票条件

登记参加选举的居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委托本社区有选举权的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兄

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和赡养关系的亲属)代为投票。委托人必须在选举日前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凭选民证领取委托投票证,投票选举时,受委托人必须亲自到现场凭委托投票证领取选票。每一登记参加选举的居民接受投票不得超过3人。提名为居民委员会候选人的,不得接受委托。委托投票应当办理书面委托手续。

八、投票方法

投票采用固定投票站和流动票箱相结合的方式。固定投票站设立秘密写票处,每个固定投票站和流动票箱有3名以上工作人员负责看护。

九、选举程序

1、登记参加选举的选民都必须凭选民证领取选票,委托投票的要凭委托投票证领取选票。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投票的视为弃权。

2、选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投弃权票,也可以另选其他选民。同意的在候选人姓名下符号栏内划“○”,不同意划“×”。如需另选他人的,在候选人姓名后方空格内填写另选人姓名,并在其姓名下符号栏内画“○”。

3、等于或少于应选名额的选票有效,多于应选名额的选票无效,任何符号不划的为弃权票,胡写乱画无法辨认的选票为废票。不许划同一候选人担任两种或两种以上职位,如划同一候选人两种或两种以上职位,该选项作废,其他划对的职位视为有效。未按规定符号填写,但能表达选举人意向的选票视为有效。难以辨认的选票,由选举委员会认定。采用“下加”办法计票。

4、投票结束后,将所有票箱集中到中心投票站,统一唱票、计票。收回的票数多于发出的选票数,选举无效。收回的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数,选举有效。选举居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居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居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5、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在选举日后十日内进行。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主任、副主任的当选中有妇女的,委员的当选人按得票多少顺序确定;没有妇女的,委员的当选人以下列原则确定:

(一)有妇女获得过半数赞成票的,应当首先确定得票最多的妇女当选,其他当选人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

(二)没有妇女获得过半数赞成票的,应当在委员的应选名额中确定一个名额另行选举妇女委员,直到选出为止,其他当选人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

本办法由居民选举委员会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执行。

本办法经2014年8月 日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生效。

××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托书 篇6

关键词:村民选举,参与意识,法律思考,中国

为了更好地保障广大村民的选举权利, 及时处理好选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纠纷, 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的法律环境,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村民选举权利救济制度, 建立有效的对村委会选举纠纷和违法行为的处理机制,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下相关制度来达到上述目标。

一、必须营造实现村民选举权利的法律环境

1. 强化村民责任意识

由于农村村民文化水平较低, 绝大部分农民不知道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人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承担一定的责任。法律赋予了选民以选举权, 同时也就要求选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选举指导小组和村委会选举小组在选举大会上要着力强调责任意识, 要引导村民从村集体利益的高度来看待选举权, 要正确处理好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要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位置。

2. 引导村民“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烈的趋利动机, 使得一些人不择手段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权力常被视为获取利益的最好手段。“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升官发财”等类似的封建特权思想在当今社会又沉渣泛起, 这种封建遗毒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公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做官”意识, 意识到担任村官是为村民服务、为集体的发展与稳定作贡献, 真正作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3. 培养村民民主意识

首先, 切实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教育。村民要加强学习, 正确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价值, 要正确行使权利, 其选举动机要摆脱派性和私利。在选举前, 必须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指导小组成员、上届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有效的培训。其次, 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质, 使其能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每次村委会选举, 都是一次很好的民主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增强选民的民主意识, 而对行使民主权利能力的提高, 还要靠各级组织加强对村民的民主素质的培训和引导。我国选举制度的中心任务是在于能通过公民最广泛的参与, 选出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人来。鉴于此, 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利委托的过程。当前农民并不缺少民主诉求, 关键是所进行的选举能不能对他们的利益产生正面效应。因此, 必须在加强思想教育上下工夫, 以提高选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觉悟和能力, 使其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民主诉求, 选出能够保护和代表自己利益的当家人。

二、应当着力改进与完善我国村民选举权利救济制度

1. 必须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诉讼救济制度

要建立起完善的村委会选举诉讼救济制度, 目前可以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 根据村民意愿争取尽快制定统一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并在该法中确立村委会选举诉讼救济制度;另一方面将现有的刑法和三大诉讼法加以修改, 使其扩大适用于村委会选举, 尤其是将相关行为纳入现行刑法“破坏选举罪”和现行民事诉讼法选民资格案件的规定。刑事诉讼救济中, 应将刑法第256条的规定扩大适用于村委会选举。具体说来, 可将现行刑法第256条明确为:“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政治性选举过程中,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同时, 立法者应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和认定标准, 如对“贿选”的认定。对其他破坏村委会选举、严重侵害村民选举权利、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也可以明确规定在刑法中。

民事诉讼救济中, 一方面应将民事诉讼法中解决选民资格案件的特别程序扩大适用村委会选举, 另一方面还应扩大民事诉讼中选举争讼的范围, 把候选人资格等案件纳入民事诉讼法的调整范围, 增加对村民选举委员会违反选举法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程序的规定, 并可增加对侵害村民选举权利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行政诉讼救济中, 应将行政机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违法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可诉范围, 这里所说的村民委员会选举诉讼救济是指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发生的侵害村民选举权利、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进行救济的诉讼;村民认为应有行政机关在村委会选举中侵犯村民选举权利所应负的行政责任的规定, 并可建立违法行政行为的行政赔偿制度。.

2. 必须健全村委选举的人大监督救济制度

人大监督救济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村委会选举活动进行的有权监督。人大行使村委会选举监督权的法律依据除宪法规定外, 还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8条的规定。该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 保证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各省级选举法规也基本上都有关于对各级人大在村委会选举中行使监督权的规定。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方式有:第一, 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指导村委会选举的工作报告, 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必要时做出相应的决议、决定;第二, 撤销同级政府关于村委会选举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第三, 受理群众的上访、申诉和意见, 责成有关部门认真办理, 限期报告办理结果;第四, 在人大会议上依法提出质询案;第五, 组织对于村委会选举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根据调查报告做出处理;第六, 组织代表进行执法检查或视察。

3. 大力加强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及行政处分途径建设

行政指导、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都是村委会选举中解决选举纠纷和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 因而也构成对村民选举权利的救济。很多省级村委会选举法规都只规定了对村委会选举违法行为的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制度, 而没有规定行政处分制度, 这是不够完善的。因为行政处分是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 是对他们行为的制约。不规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村委会选举中滥用权力, 实践中大量出现的乡、镇政府侵犯村民选举权利的案例就是明证。完善这三种途径, 需要严格明确有权指导村委会选举工作的具体的行政主体及其职责和工作程序, 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4. 尽快完善乡村关系法律制度

村民自治过程中严重的违法选举大量存在, 这严重地削弱了村民选举参与意识。如何保证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效的合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有效的赏罚制度。

从现实的角度看, 不可能完全消除乡行政权与村自治权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 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构建稳定、规范的良性关系模式, 使二者之间保持平衡。首先, 政府应建立健全选举法律, 对基层政府职能作以科学的界定和划分。在目前的中国村民选举中, 还未形成一部完整科学的覆盖全国的选举法。因此政府在遵循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精神原则的前提下, 应制订一系列健全的、与其他部门法相互协调的操作性强的选举办法和实施细则, 对村委会选举中政府、村委会、村民三方面的权力和义务给以详细规定, 确保村委会选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加强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双向监督。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发起者和参与者均为农民自身, 但是目前因为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 农村的村民选举还未常态化, 需要政府的适度介入指导, 才能保证其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作用方式应该是成为村民选举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宏观指导和规范村民选举的各项操作, 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规避。同时, 对于基层政府在选举中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处于受作用者地位的村民也应有监督政府的权力, 既要监督政府回归农村社会的权力是否真正复位, 又要监督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是否合法, 防止政府失职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确保自身权利的实现。再则, 提高村民素质, 保证村委会选举质量。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村民选举是事关广大农民自身的民主大事。但是由于经济落后, 村民民主意识的未完全开发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整体低下, 乡村信息的闭塞, 传统的畏官、依附、忍耐思想还残留在广大农民的头脑之中。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 村民往往将选举理所当然地看成是政府和乡村精英之间的“游戏”, 在选举中无所谓和“搭便车”的思想便泛化开来, 对政府的各种违规违法操作要么习以为常、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默然处之, 民众监督功能的丧失纵容了基层政府的各种违法违规操作的产生。所以, 要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参政能力、民主意识的修养, 让其知晓和防止政府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自己在选举中的各项权利。总而言之, 基层政府应该变执行者的角色为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 真正做到还权于民。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 村民自治的精神就是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选举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村民依法民主选举的村委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 应该对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依法解决, 对出现的法律的真空应该及时弥补, 以提高村民的选举参与意识, 规范村民的选举行为, 使选举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郑永流, 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从参与到选举:扭曲的村民自治 篇7

村民自治何以是中国经验

为什么说村民自治是中国经验呢?首先是因为这个事实的影响足够广泛和重要,它牵连着共和国前30年的农村集体化和后30年的村庄自治。它影响着八九亿人的生活——村民每三年选举一次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然后再通过村委会、两委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来决定村庄的大多数事务。

村民自治是中国经验,更因为它是一个独立于以往的中国政治发展经验的新想法和新实践,在中国之外也无从上到下系统推进的类似工作。这个想法和实践是什么?可以听听当时的历史实践者如何描述:

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民主,不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早在1953年,决定建立城市街道委员会的时候,即提出并经中央批准:街道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权组织。它的任务,主要是把工厂、商店和机关、学校以外的街道居民组织起来,在居民自愿的原则下,办理有关居民的共同福利事项,宣传政府的政策法令,发动居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和向基层政权反映居民意见。居民委员会应由居民小组选举产生,在城市基层政权或其派出机关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工作。但它在组织上并不是基层政权的“腿”,不应交付很多事情给它办。居民委员会就是这样在城市办起来的。但是,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过去一直没有推广到农村。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的十三大报告讲到“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指出“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所以,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既是宪法的规定,也是党的主张。

——《彭真文选(1941-1990)》第606页。

彭真的这段话可以看作党和国家对村民自治制度设计的总纲。村民自治的理念、立法精神都可以从这段话中找到源头。

把村民委员会同政府加以区别,使它真正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总之,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情,都依法由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自己决定,自己办理。至于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村民当然必须履行,村民委员会也应该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群众是顾大局的,只要他们真正懂得了,绝大多数是会自觉自愿遵守履行的。所以办好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就会加快,政府工作的很多困难会减少。

——同上,第610页。

这段话中,彭真论述村民委员会(指作为管理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以及它组织开展自治的方法。

可以看出,村民自治反映的确实是一个属于当代中国的独特想法:它和国家政权层面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奉行的单一制行政体制不同,是独一份的在基层社会的自治;它也不同于西方的地方自治,其实它是由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国家体制开放出来,由基层社会组织自身生活的一种治理方式。这种方式将本可以由基层政权控制的基层公共事务交给人民直接管理,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一种群众性自治,基层政权则对自治事务实行指导。

从彭真这段话出发,我们也可以想见依法展开的村民自治实践进程要处理的问题,由于自治范围是村,如果自治事务开展起来,村民的自治权利进一步具体化,必然会要求明晰所包括进来的村民的身份,自治的办法也必须更为具体。自治也必然会对明晰村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与党组织的关系提出要求。

彭真这段话中提出的直接民主的原则就是自治办法的总纲,不让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腿就是处理乡村关系的基本原则,支持村民自我管理就是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村民自治这一中国制度的独特实践就是顺着如何找到自治办法,如何处理乡村关系,如何处理村自治组织和党组织关系的脉络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实践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原初的想法,使得这一经验是否需要继续都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本文着力的是恢复这一经验中最重要的“直接民主”,它要求一种有更多村民直接参与的制度安排,它应该在新条件下主导未来的村民自治实践。

可以具体点来看村民自治已经走过的实践进程。在家庭承包制确立之初,村庄秩序曾经一度特别混乱。198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现为宜州市)三岔公社合寨大队(现为屏南乡合寨村委会)果作自然村的6个生产队85户农民,以户为代表,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第一届果作村民委员会。农民自己选出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并制定《村规民约》自我管理,让中央政府看到了改善农村秩序的办法。1982年宪法修订就把村民委员会写到了《宪法》里,规定农村实行基层群众性自治,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从国家的角度看,为什么可以放手让农民自己这么干呢?国家无力去管,农民能自己管好,何乐不为呢?第二个原因则是,中国共产党历来有这样一个想法: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大!在文革结束,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对需要扩大民主的体会特别深。由此,村民自治成为整个放权改革的一部分。村民自治逐步探索出通过“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来逐步实现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的办法。四个民主声誉很高,被说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980年代村庄失序,选出村民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为村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1990年代之后,村民自治变得面目不清。民主选举得到持续加强,有关法规日臻完善,村民在村民自治框架内求公共事务自决、要公共参与权利的意识大为增强,但是因为农村人口外流、农民参与能力限制等原因,村庄公共决策仍然是村委会几个人说了算,或者是由村民代表在两委会(党支部和村委会)主导下决策。在村庄公共物品提供上,多数村庄由于集体经济乏力和乡镇的过度汲取,无所作为;少数的村民代表,或者不是正式村民代表但却是精英的农民,抗税或者上访;村民自治的历史作用似乎丧失了。群众性自治还是一个可欲的目标吗?

今天则是一个更加不清晰的时代。农业

税不用交了,更无须抗税,政府还给发钱,农民当然很满意了,有上访也是局限在有限的内容上,比如土地征占,乡镇不法行政等,尽管上访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区域上大面积的上访和不满没有了。更令农民高兴的是,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农民要大发展,国家为了扩大内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帮助农民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靠农民自己干,现在国家支持农民干,甚至国家想主导农民干,要怎么发展国家给整个村进行规划,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样的家电,享受什么样的文化,你想什么,国家都想要替你规划规划,这是一个农村的“积极发展期”。

但在这样一个积极发展期,村民自治目前的办法更多呈现出的却是消极性,村民自治既然追求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此时它完全可以在帮助国家的努力和农民的需求对接上发挥更大作用。但是,放权让利的中国改革给出的基层社会组织的空间和村民直接参与的群众性自治并没有得到充分成长。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发展”面对的是村民自治的能力不足,或者说是村民的自治能力不足。作为中国经验一部分的村民自治亟需重新阐释和定位,以加入城乡统筹的新一轮发展。

村民自治真实和重要的

经验是参与式民主

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一度向主流的国家民主和选举民主制度看齐,搞村民自治的民政系统官员和基层实践者甚至有到美国去观摩总统大选的经历。由此产生的问题,第一是部分村庄选举竞争性过强,出现暴力或贿选。我们都知道贿选不公正,难道农民就不知道?如果你是靠贿选上台,你还有什么公信力呢?村民的反抗是什么呢?不信你。小则消极对付,激烈的就公开叫板。“农村贿选严重”的判断不是说中国的村庄有10%或者20%的选举贿选,递个烟、请吃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但真正塞钱的比较少,但是塞钱的数量令人瞠目结舌。而且,更严重的是它败坏了村民自治的声誉,影响了村民对制度的信任和效能感。第二个问题是村委会无所作为或无力决策,没有办法有效动员村庄的内部资源,无力形成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村庄都存在。但是也不排除部分村庄可以实现内源式发展。如果村民自治在帮助村庄动员自己的资源发展自己的公共品上无所作为,村民自治的作用就大打折扣。

那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经验的一部分,其真正的重要之处在哪里呢?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它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一度被人们理解为“基层民主”。“基层民主”的含义是什么?基层民主的意思是说村庄的民主是整个国家民主的基础和必要准备。作为为了国家民主化准备条件的基层民主,它就暗含了“脱离乡村发展”的倾向,那么在实践上它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在实践上,选举程序越来越民主。选举程序非常发达,但是选前动员和选举目标仍然不能被选举程序所规范,贿选无法治理。过分突出选举后,因为选举是依法选的,村委会上台以后怎么干,村民就管不了了。村民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罢免,罢免程序很严格,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联名或者五分之一的村民代表联名,才能启动罢免案,启动以后还得多数村民都得同意才能罢免掉。在一个精英主导的村庄,村委会完全可以化解这种努力,即使启动了,成功实现罢免的也很少。村民代表会议,它本应该是一个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机构,但是因为精英很容易和村干部之间达成某种利益的交换,所以村干部完全可以不怎么为村民操心,就在家睡大觉,或者少数情况下甚至危害村民的利益。这样一种选举民主、精英民主观念导向下的基层民主发展趋向,它其实暗含了不利于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的趋势。

如果回到历史经验,难道村民自治一定要发展到这一步吗?一定会导致这种偏向吗?实在不是,冤枉了农民的伟大创造。江泽民曾经到小岗村考察,在小岗村他说,我们中国农民有三大创造,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一个是乡镇企业,第三个就是村民自治。这三个都是农民自己做起来的,做起来确实解决了当时很大的问题。那农民难道那么傻吗,他们自己做的制度难道是为了约束不了村干部,村干部在家睡大觉我也没有办法吗?从村民自治发源地广西合寨的经验,以及法律确认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来看,其中内含的是上面不再派干部,党支部也不再指定,村民自己来选,选出来的村干部干什么呢?当时有一个村规民约,虽然以惩罚为主,但是它是为了改变当时失序的情况。选出来的人就是要为村民解决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突出的问题,而且是大家一起参与进行管理,村民自治是以村民直接进入公共事务管理决策为核心的。

为什么会发生以直接选举为核心的偏向?从历史经验来看,选举是村庄处理公共事务的一个前提条件。当时没人管公共事务了,农民要自己选出人来管,当时的核心其实不是选举,因为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干部也是选的。选村委会和选生产队干部的区别在于,选出来的人做的事情不同了,生产队长要管生产,而选出的村委会要管分地后新冒出来的一些社区公共事务。

随后的实践过分突出选举,选举变成为选而选。只要是直接选举出来的人,是被法律认可的,乡里想撤不行,村党支部想规劝他也不行,村民对他不满意,说“你要按村民的利益办”,他不办也没有办法,各方面的制度保证当选村委会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如何严格选举程序,对候选人提出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如何确保村民的选举权利。在过分突出选举的情况下,一是从工作布局上对选举之后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无力去规范和想具体的办法,第二是过分突出当选权力的权威,使得之后要求村干部进行民主决策变得困难。

这种片面的民主观直接导致了工作思路的片面。民主好像只有一种选举民主为核心的民主,民主的主体好像只有精英。村里的事情怎么定,不可能让全体村民决策,也没有必要让全体村民决策。村庄大事是少数人决定,即使扩大到村民代表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村民。精英民主的思路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专家的论证,学者说村民大会不易召集,应该经常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组织法期定了村民会议必须授权给村民代表会议决策,但是由于没有具体规定,村民代表会议无授权就开始决策了。

这种注重选举和精英决策的制度安排,其实已经偏离了村民自治萌芽时村民的真实需求和国家设立村民自治制度对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设定。法律制度规定一直试图遵从村民自治的制度精神,无论是1987年试行法,还是1998年正式法,都是将村民委员会(指全体村民组成的村民委员会)明确定义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把村民会议作为村民自治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其直接民主形式和主要权力作了明确规定。在力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彭真那里,对村民自治是这样解读的:“没有群众自治,没有基层直接民主,村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不由他们直接当家作主办理,我们的社会

主义民主就还缺乏一个侧面,还缺乏全面的巩固的群众基础。”工作思路上对较为单一的直接选举制度和村民代表间接决策的推崇,导致了上述思想未能完全落实,在理解村民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侧面”和“群众基础”上不能全面深入。村民自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搞好了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贡献。它无须去倒逼高层民主,也无须对国家民主层面上的代议民主提供经验。它只要做好自己的直接民主就够了,而且,就是莫大的贡献。有了基层自治的中国民主,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民主化。而误入精英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村民自治,不可避免地耗蚀村庄的内聚力,有部分对村庄公共权力行使方式不满的村民,甚至开始了背离共同体的迁徙或上访。这意味着治理主体开始脱离村庄共同体。共同体解体了,村民没有了,还有自治可言吗?目前村民自治主要的偏向是民主观上的狭隘:选举核心观和间接民主观。这使得“三自”的自治目标和村庄内源发展的前景无法实现。

村民自治的方向调整和制度改进

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方向需要做两个明确的调整。第一,原来是为了国家民主化的基层民主,现在要变成为村民自治的参与式民主。

因为是为了国家民主化的基层民主,所以,村民自治按照适用于国家民主思路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办法进行了多年的制度创新,形成了以选举民主为中心、村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民主模式,这种模式在造就形式化的权力授予和制约体系、形成一系列间接民主技术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村庄共同体,使得乡村自治的基础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要把村级民主制度实践的方向放到村民真正参与到村级公共事务决策的方向上来,以决策民主为核心来构建村级民主模式,和“基层民主”导向时期的精英民主、间接民主的民主导向不同,它是一种参与性的民主,追求让村民更直接地参与决策,以落实村民决策参与权力为中心,而不是选举权利为中心。这样的民主模式直接服务干社区自治,民主制度运行的主要目的是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它要非常关注共同体意识的维护和共同体事务的自我决定。

第二个方向调整是,原来是为了乡村秩序的村民自治,现在要变成为乡村发展的村民自治。

在原来的村民自治中,自治取向仅仅限于村民自己维护村庄的社会秩序,保证村民间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一种消极的自治,但是,村民的需求更多是在村庄共同体内部求得共同发展,体现为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原来的制度设计在这方面规定粗泛,实践中也没有多少办法。当前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的大政策下,也由于村民权利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社区共同发展的需求大大增强。村民自治制度对这种形势的回应理应是为了乡村发展的制度建设。

可以简单地说,原来的村民自治以选举为中心时关心的是选出当家人,由他来维持村庄秩序,构建的是一个精英维持组织;新的村民自治则要以决策为中心,关心的是让每个村民贡献出才智和资源,要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村民发展组织。为了乡村秩序的村民自治现在需要扩展成为乡村秩序和乡村发展的村民自治,它要有一个积极发展的功能,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村民自治要为村怎么发展来做工作。

这两种方向的改变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心的转变。这里我提出两个关键性的制度安排改进。

第一是真正确立村民会议并强化其作用。村民会议是落实村民参与决策权力的关键场所。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中,一定要突出村民会议的权威和功能。村民会议的运行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村庄重要事务要在村民会议或在村民会议授权召开的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决定,并且要明确哪些职责不能授权,并且确保村民会议能用适当方式收回对村民代表会议的授权。村民会议要能正常召开并发挥作用,还特别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召集制度,要解决当选的村委会或者党支部不召集就无法开会的问题。对于村民会议的开会制度也要做出原则性规定并鼓励各地探索。村民会议由于村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增加,参会村民数很难达到法定人数,所以很难召开。在浙江温岭试验的村民恳谈会制度通过将协商民主的一些原则和精神嵌入,试行了中立主持人制度、参会人员随机选拔制度、事先信息发布制度、问卷调查决策制度、观察员制度等,有效地实现了普通村民对决策过程的参与,可以作为村民会议开会制度的有益借鉴。

第二是进步改进村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方式,真正使农地地租和农地转非农用土地增值收益成为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过去的村民自治之所以没有带来村庄自治和乡村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虽然选了村干部,但是村里没钱没法做事情,村庄对村民也没有凝聚力。

要恢复集体土地所有制村民按份共有的本义。现在很多村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这导致了什么情况呢?在经济发达的村,很多农民住在城镇,但是在农村仍有承包地,但是很多90后没有承包地。要使每个村庄成员都有一份地,面临着高昂的土地调整成本。村民集体所有的含义应该是按份共有集体土地的收益。因此,村民不一定要都有一份地,但是,凡是村民就应有一份土地收益。在这种理解下,应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来统一整理农地并发包,村里人优先承包,谁出价高谁承包。农民以自己按份共有的所有者身份从集体的农地经营收益和农地转非农用增值中分利。有了新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村民组成村庄共同体就有了确切的内容和凝聚力,村民自治也有了切实的经济基础。

为此,需要在本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中明确定义“村民委员会”

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导讲话 篇8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第八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主要是安排部署当前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对此项工作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抓好落实。在此,我强调三点:

一、强化思想认识抓换届选举

村(居)两委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组织,最基础的组织,也是最关键的组织;是加快通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和主导力量。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大事、要事、急事,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三农”工作全局,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特别是今年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期、矛盾凸显期、转型变革期和全面开启“”发展新时期进行的一次换届选举,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要对它的重要性、特殊性,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有足够的认识。

(一)要从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高度来强化思想认识。

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强不强,能不能发挥好作用,关键在基层干部。总体来看,我县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是好的,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中担当重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依然存在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高;一些干部思想工作作风不扎实,带领群众致富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群众中缺乏威信,有的甚至还与民争利、以权谋私;个别地方“两委”班子还不够协调,互相拆台、内耗,缺乏战斗力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要通过这次换届选举,把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吸纳进基层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基层班子、强化基层队伍、夯实基层组织。

(二)要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强化思想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以村(居)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中,不尊重民主权利、不善于运用民主权利的现象并不少见,特别是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上,没有实行阳光决策、民主管理,这反映了我们完善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村(居)民自治中,民主选举是前提,民主选举搞好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换届选举,又是村(居)民参与最广泛、最直接、最生动的一次民主法制教育和民主实践活动,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护和引导好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热情,培育他们的民主意识,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意义重大。

(三)要从推进全县加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来强化思想认识。

坚持“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发展要求,促进通江加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实践证明,哪个乡镇村级组织建设得好,村“两委”战斗力强,工作推进就顺利,辖区也很稳定,工作局面也很好打开,预期目标就能实现;哪个乡镇村级组织建设不好,村“两委”的战斗力不行,工作难度就大,矛盾越积越多,工作难以落实、推进,就会影响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次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就是要解决好班子问题和带头人问题,为推动通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细化工作措施抓换届选举

换届选举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和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国家、省、市专门下发了相关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经县委、县政府审定的《通江县第八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已印发给大家,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前期准备要充分。一是加强选举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基本程序知识;引导候选人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理性公平竞争,努力形成和谐选举的良好局面;加强选举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实际操作的规范化水平。二是制定好选举工作方案。各乡镇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的社会结构变化、人口流动、基层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等社情民意,制定好选举工作方案,做好选民名单登记。特别是难点村、重点村,对村情复杂、干群矛盾突出以及历次选举中问题较多的村,要按照“一村一案”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选举工作方案和工作预案,加强工作力量和指导力度,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各地要进行村(社区)财务清理和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届满审计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审计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因未落实审计责任制度而影响选举工作的,严格问责追究。

(二)工作指导要细致。各乡镇要认真总结以往换届选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好关键环节。要加强调研、区别村情、分类指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积极稳妥地抓好换届选举工作。对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村,要派得力干部或工作组进驻,找准原因,化解矛盾,夯实基础。对街道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搞好选举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社区直选。

(三)选人标准要严格。明确候选人条件,从源头上把好村(居)干部入口关,是保证换届选举成功的关键。各乡镇要对候选人应当具有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道德品行等提出明确要求,把好村(居)级班子的“入口关”,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提名为候选人,坚决防止品行不端、作风不实、口碑不好的人进入村(居)委领导班子。要提倡和鼓励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县乡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村党组织成员参与竞选;注重从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优秀人才;要提倡把更多的女能人选拨进村(居)委班子,优化村班子成员结构。要倡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但必须从村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宜兼则兼,宜分则分,不搞“一刀切”。

(四)组织纪律要严肃。要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党章、法律法规和条例政策,教育他们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工作纪律,自觉做到“六个必须、六个严禁”,防止和抵制各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一是必须做到依法依章参选,严禁以贿赂、欺骗、威胁、暴力、伪造选票、砸毁票箱、撕毁选票、冲击选举会场等手段破坏和妨害选举。二是必须做到有序竞选,严禁参与或指使他人操纵选举、避会抵制、跟踪监视、虚假委托、张贴大字报、分发传单等不正当活动。三是必须做到公平竞争,严禁用诬告、造谣、诽谤等手段对参选人进行恶意中伤。四是必须严格财务管理,严禁突击花钱、私分公共物款。五是必须严格规范党员管理,严禁在换届前频繁接转党组织关系、突击发展党员。六是必须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严禁不交印章、不交账本、不交档案、不交事务。对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贿选行为要“有报必查”、“露头就打”,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形成打击不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五)后续工作要跟进。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统计、汇总、上报选举结果,建立健全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档案。要及时抓好新当选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上岗培训,组织他们认真加强政策法规和纪律学习,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要及时做好落选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关爱离职离岗的村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舒心地退下来,支持新班子开展工作。要帮助督促新老班子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指导各村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完善村级组织机构和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三、强化组织保障抓换届选举

这次换届选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人民群众关注度非常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科学安排,按照“发展要加快,过渡要顺利,秩序要稳定”的要求,切实把换届选举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各乡镇要把换届选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搭好班子,落实责任,强力组织,搞好协调。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到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指导工作,化解矛盾。组织、监察、民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多到乡镇、村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要强化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热情参与、理性参与、依法参与,为换届选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消极应付、指导不力、处臵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酿成重大事件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发展主调。开展基层换届选举,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工作,加快发展。要立足发展抓选举,抓好选举促发展,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组织选举,围绕提升发展能力选好人员;特别是在选举期间和选举前后,各项工作不能断档、脱节、减速;特别是有重点建设任务的村社,乡镇要加强指导、组织和督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注重统筹协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要发挥好指导、协调作用。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当好参谋、助手,认真做好选举工作中的事务性和后勤保障工作,并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认真指导新一届村(居)委会建立健全制度,尽快正常运转。公安部门要组织力量,积极协助维持换届选举工作的秩序,严厉打击和惩治破坏选举工作的不法分子。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配合,齐心协力做好换届选举工作。

(四)促进和谐稳定。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选举过程是矛盾最易激化、高发的时期,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对此要充分准备,深入了解情况,做细预防工作,及时掌握各类影响选举的不安定情况和倾向性苗头,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高度重视换届选举期间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妥善地各类矛盾信访问题,不能因为选举出现信访反弹,不能因为选举忽略矛盾化解,不能因为选举出现任何形势的集访、群访和越级上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严格工作监督。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县、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换届选举的监督。同时,要充分发挥选举委员会和群众的力量来监督选举工作,要积极探索舆论监督和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选举监督员等形式,加强工作监督,确保选出的人组织满意、人民满意、社会满意。

同志们,第八届村(居)民委换届选举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扎实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换届选举任务,造就一支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委托书 篇9

实 施 方 案

为了切实做好沟西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关于认真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宗艾镇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镇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好配强村委会班子,优化结构,激发活力,提高素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步骤

沟西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1月8日-11月16日)

1、成立机构(11月8日-11月9日)。为了确保这次换届选举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选举委员会,由村支部委员吴卫国任主任,负责本次换届选举组织协调及办理具体业务。

2、摸底调查(11月10日-11月12日)。积级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本村的人口、户数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基本情况,掌握村民对村委会成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村干部的选举思想动态等社情民意,以及家族、宗族、黑恶势力等有可能影响和干扰村级组织选举的情况。

3、制定方案(11月13日-12月14日)。精心研究制定本村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换届选举工作会议。

4、宣传引导(12月15日-12月16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县、镇、村三级选举方案,制定本村选举办法。

第二阶段:选举阶段(2011年11月17日-12月12日)

5、选民登记(11月17日-11月19日)。所有选民在户口所在地的村进行登记。要加强与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联络沟通,保障村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村民选举委员会要依法进行选民资格审核和确认,杜绝错登、重登、漏登现象的发生。对有特殊情况的选民登记和资格认定,村民选举委员会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必要时可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6、选民公示(11月20日)。统一张榜公布选民名单。

7、发放选民证(11月21日-11月25日)。公布选举时间、选举地点,统一发放选民证。

8、酝酿提名和推选候选人(12月1日-12月8日)。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于换届选举工作的始终,引导村民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标准,把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

律法规,公道正派、作风民主、群众公认、组织协调能力强、致富带富能力强、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人提名为候选人,重点要选准配强村民委员会主任。鼓励农村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农民、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通过法定程序参与竞选。根据我村人口和户数确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1人和委员4人组成,其中设一名女委员。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村民选举委员会于12月6日主持召开村民会议,以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式进行预选,按照各职务候选人的得票多少确定正式候选人,得票多者为正式候选人。候选人确定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调整或变更。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时,其在村民选举委员会中的任职资格自然取消,所缺名额从上次推选结果中依次递补。

9、公布候选人(12月9日)。村民选举委员会要采取一定方式,对正式候选人进行公示,客观公正地向村民介绍正式候选人的情况,组织候选人同群众见面,介绍治村设想或竞职承诺,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禁止私下拉票。要加强对候选人治村设想或竞职承诺的审核把关,其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其他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要引导候选人围绕发展经济、完善管理、改进服务提出方案和措施,防止出现为当选进行个人捐助村级公益事业比拼加码的现象。对候选人承诺捐助村内集体的资金或物资,不应由候选人在选举前或选举后私自决定分配方案,要待换届结束后,采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讨论决定。

10、投票选举(12月12日)。选举时要积极动员、组织选民参加选举大会并亲自投票。投票选举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设置秘密划票间,确保村民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主表达选举意愿。要严格按规定要求规范委托投票,禁止投票现场临时委托。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召开选举大会,集中投票。根据居住居住情况,主会场设在沟西村,并在沟东、寨东、寨北三个投票站;年老、病残不便到会的村民,设流动票箱。同时,要坚持“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的原则。当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者当选,当出现同一职位的两位候选人得票数相等而不能确定谁当选,或者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的情况时,应另行选举。已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有效,参与村民委员会工作。投票结束后,应立即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并予以公告。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2月13日-12月15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结束之后,做好新老班子的交接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及时上报选举结果,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资料的立卷归档,于2011年12月15日前将工作总结和换届选举工作结果报送乡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事关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事,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充分发扬民主,增强工作透明度。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广大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选举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选民意见,切实保证每一位选民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对选举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要按照选举有关规程及时间要求向选民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

上一篇:冬季预防煤气中毒下一篇:工作个人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