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翻译的作品

2024-06-09

穆旦翻译的作品(共8篇)

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1

穆旦的写作风格分析

568班龙萌10016850852

在写现代汉语的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有穆旦这个人和满腔带有爱国主义的诗。我对中国文学没有什么涉猎,但是此次了解穆旦的很多很多,钦佩、赞叹,任何多的华丽丽的辞藻都描述不了他的出色,任何黑暗都掩盖不住他的光华。

一、穆旦的个人资料、分析

一)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只有59的生命的他在短暂的一生充分发挥了了他的光与热,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后,他就从未停止过他文学创作的步伐:日寇侵凌,穆旦写下了《哀国难》;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后于1945年9月,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十年之余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此间他还担任过担任助教、中校翻译官、主编、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员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作者分析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

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通过这两句我就能了解到穆旦也是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像中国的共产党员一样愿意为祖国人民付出一切、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的诗集、文学作品也能够充分的看出他对于祖国的热爱。穆旦作为一个诗人,他在现代主义这条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承认。

二、作品分析

一)主要作品及译文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13岁就开始诗歌的穆旦突然停笔写作,有人认为是江郎才尽,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为当时政治气候所迫。

二)作品分析

1、少年老成、未老先衰

穆旦在小学二年级写了一篇短文《不是这样的讲》,其内容如下: 呜呜呜—呜呜呜—

汽车来了

母亲挽着珍妹的手 急忙站在一边

见汽车很快的过去了

珍妹忽然像母亲说道:“这车怎这样的嗅呢?要不是车里的人多,吃

饭过多,放的屁吧!”

母亲摇摇头 掩着嘴笑道:“不是这样的讲,这汽车的嗅味,正是他主人家内最喜爱的气味呢!”

这篇短文文字虽然稚拙,其思想锋芒却咄咄逼人,穆旦日后善于观察和讽喻世相的能力也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他一二年级的文章,有些人可能会说心态未免太过于苦大仇深,其实这也是穆旦的一个写作特点,穆旦早期的许多作品的文字所显露出来的都是苍凉、悲切的意味,有人甚至感觉到他未老先衰。正如他《漫漫长夜》中写道:我是一个老人/我默默的守着/这弥漫一切的/昏乱的黑夜,多愁善感也许是诗人独具特色的一点,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以触到他们那柔软的内心那喷薄欲出的文字,像大多数人一样,穆旦正是一个天性敏感而多情的诗人。

2、色调灰暗而滞重、音情沉郁而顿挫

饿——

我底好友,它老是缠着我在这流浪的街头。

软软地,是流浪人底两只沉重的腿,一步,一步,一步„„

天涯的什么地方?

没有目的。可老是

疲倦的两只脚运动着,这样更加有力的、真切的说出底层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为他们鸣不平,这样也能更强烈的 显示出控诉的力量。这首诗艺术手法比较简单、粗朴,但是也并非毫无特点。首先,这首诗的起结突兀而发人深省,以第一人称切入,避免了复述而产生的隔膜感。

3、受英国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

具有这个特点的代表诗作有《从空虚到充实》,特别是在诗中出现的戏剧性的对话:

这时候我碰见了Henry王

他和家庭争吵了两三天,还带着潮水上浪花的激动

疲倦地,走进咖啡店里/又舒适地靠在松软的皮椅上

我该,我做什么好呢,他想

对面是两颗梦幻的眼睛

沉没了,在圈圈的烟雾里

我不能再迟疑了,烟雾又旋进脂香里

一只递水果的手握紧了沉思在眉梢:我们谈谈吧,我们谈谈吧。

虽然在文字方面,穆旦表现出来的是毫无前进方向,但在危险的考验面前,穆旦毫不退却。而这正是穆旦在精神上非同一般的地方。他对个体自我与诗歌艺术的独立精神的坚持和追求,如果说在三、四十年代是一种不愿随俗的“自说自话”,那么到了政治现实和意识形态全都高度一体化的一九四九年之后便显示出桀骜不训的异端色彩。穆旦关于个体自我的孤岛意识表现得极为强烈。

四、总结风格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散文化,却又属于自己的写作特点,绝不随波逐流。在汉语新诗史上,诗人穆旦犹如一座一度被历史的云雾所残酷湮没的孤岛。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汉语新诗史上诗人穆旦曾以其孤立个体的声音与历史的主要潮流对抗过;而对抗的结果则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被排挤到历史的边缘,乃至被无情地湮没的悲剧。直到死前也没有得到平反。

近几年,穆旦作为一个汉语新诗史上具有独立意义的诗人逐渐冲破历史的迷雾,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对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坚持,对自我灵魂的严峻正视和探索;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所表现的敏锐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借鉴和对汉语新诗所做的大面积的实验与革新;他的丰富的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诗篇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穿透历史的力量;这一切犹如一座瑰丽无化的宝岛在云开雾散后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召唤着人们去探索他丰富、深邃的奥秘。

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2

因此, 在英语影视作品名称翻译中, 通常也可以遵循以下三种常用的翻译处理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偏商业化的译法。一方面, 可以达到向观众准确地宣传和介绍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的目的;另一方面, 也能让英语爱好者体会到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之间的转化的美感, 从中欣赏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一、直译法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片名翻译, 首先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看懂影视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忠实准确地将原片标题翻译出来。这样的翻译常常能让观众一目了然, 欣然接受。如Robinhood (《罗宾汉》) , King Arthur (《亚瑟王》) , The Kiss of the Dragon (《龙之吻》) ,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 First Blood (《第一滴血》) , Cold Mountain (《冷山》) , True Lies (《真实的谎言》) , Dances with Wolves (《与狼共舞》) , Perfect Storm (《完美风暴》) , Sahara (《撒哈拉》) , Up in the Air (《在云端》) 等这些翻译都是比较直接地将原片名翻译出来, 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影片的内容, 也保持了影片的格调。

但是, 如果有些影视作品名的翻译与原文相差甚远, 不仅给人以错误的提示, 甚至完全混淆或扭曲原影视作品的意思。比如说由苏珊·萨兰登主演的影片White Palace描写不同阶层之间的男女恋爱故事, 剧情非常朴实, 演员的表演也很自然到位。本片导演路易斯·曼杜奇在影片的前半部还是拍出了很不错的情调, 对两人对立鲜明的个性:温文优雅和美艳热情也做了很好的戏剧性发挥。可是这部电影的名称翻译却让喜爱电影的朋友们大失所望。《情挑六月花》这个译名不仅降低了电影的水准, 而且使观众误以为是一部粗制滥造的言情片。后来, 又译者将之改为《人间有情》, 虽然又一定的局限性, 但毕竟将电影的主旨健康地表现了出来。所以说, 在很多时候, 电影翻译工作者要本着对观众高度的责任态度来完成翻译任务。

二、意译法

同直译法相比, 意译法在影视作品的翻译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对影视作品的翻译, 可以通过合理归化的手法, 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翻译出来。既尽量按照中国的文化特点进行调整, 又将片名翻译得尽可能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口味和审美标准, 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例如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Pretty Woman (《风月俏佳人》) , 有些地方将它直译为《漂亮女郎》, 尚可接受;但有些地方却翻译成《乌鸦变凤凰》, 未免有些差强人意, 毕竟太缺乏书面语言的美感, 只让人感到口语的粗俗。而且“乌鸦”这种动物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不吉祥的象征, 所以如果以这个名字出现, 估计会吓退很多品味高级的观众。还有不少根据剧情意思来翻译的比较优秀的作品, 如:Ladykiller (《奶师杀手》) , 17 Again (《重回17岁》) , Speed (《生死时速》) , The Terminal (《幸福终点》) ,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生逢七月四》) , Vanilla Sky (《芳草天空》) , Flawless (《完美无瑕》) 等。

在翻译影视作品片名时, 除了要尊重原片名所指的意思以外, 还可以作适当的处理, 表现出一定的美感。比如美国影片Blood and Sand传到中国以后, 用了《碧血黄沙》这个非常具有情景味道的译名, 是观众很快地联想到了西部、大漠、荒凉等与影片相关的字眼。没有只是简单地、直截了当地翻译成《血和沙》, 相信前者比后者吸引到了更多的观众, 从而保证了影片一定的票房率。深受中国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Bugs Bunny”是华纳公司的力作, 片中的主人公是全球孩子们都熟悉的人物, 这部动画电影有两个译名, 分别是《兔宝宝》和《兔八哥》。相比之下, 后者更能体现出兔八哥妙语连珠、俏皮逗人的个性。

三、偏商业化的译法

影视作品也是具备相当可观商业价值的商品。在今天电影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作品名称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眼球成了影响票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片名翻译时, 译者要考虑到一定的商业价值。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大片, 动辄斥资上亿美元的巨资拍摄而成, 但是如果译者因为译名失败, 很有可能会导致影片票房的惨淡和制片方严重的经济损失, 都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负责任的翻译工作者, 在片名的翻译时, 既要考虑忠实于原片内容, 又要考虑到译名是否会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 从而保证高额的票房回报, 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在2008年, 有一部由导演伊桑·科恩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No Country for Old Man (《老无所依》) , 就是凭借这个精心翻译的片名, 挑起了观众强烈的观看欲望, 最后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争相观看的热潮。片中警长埃德·贝尔代表片名中的“Old Men”, 他在对一连串的杀人事件进行调查, 并努力保护Moss的安全。但是, 让Bell感到无力绝望的是, 本来是维护社会制安的执法者, 现在却变得束手无策, 完全失去了作用, 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追踪到冷血杀手, Moss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老Bell一面惊异于社会的变化、人性和法制观念的没落, 一面感叹世界已超出他们的控制之外, 怀念那曾有的公正和人性的温暖。所以, 这部片名的翻译很有深意, 它并非向观众想象的那样俗套, 而是真正体现了在这个社会上, 我们所珍惜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尺度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 当困难发生时, 我们无所依靠, 取而代之的是茫然和绝望, 只有少数的人还在维护着最后的荣耀和正义, 所以说, 这个作品的翻译是非常成功的。

更多的例子还有, 比如:Face Off (《夺面双雄》) , The Scen (《闻香识女人》) , 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史》) ,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战地情人》) , Wild at Heart (《我心狂野》) 以上的翻译充分考虑到汉语语言的特点及一定的商业目的, 以吸引不观众的眼光, 达到良好的票房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那些优秀的英语影视片名的翻译, 大多是在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基础上, 巧妙灵活通过直译、意译或商业化等译法等来处理的。当然, 片名的翻译首先要能反映原片名的意思, 也就是说要首先忠于原意, 然后恰当地通过文化的对等转化意译, 或偏商业化等处理法进行巧妙的加工和润色, 这样的片名翻译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翻译工作者在进行影视作品名称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能本着为观众负责的态度, 在影视名称的翻译上下功夫, 那么就能为广大的电影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翻译出贴切传神的影视名称。这样, 就不仅能够向观众准确地介绍影视作品, 还能让英语爱好者体会到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之间的转化的美感, 从中欣赏到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从而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也希望广大的英语爱好者能够积极投身到这项有趣的工作中来, 集思广益, 为我们的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金隄.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3

关键词:穆旦;诗歌;主题

中图分类号:I041;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0-02

穆旦是我国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有人甚至认为穆旦在诗歌翻译中的成就要超过其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我们纵观穆旦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穆旦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断断续续的状态,在20世纪30、40年代曾经创作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70年代中后期又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而在50到70年代,作者基本没有诗歌创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1953年诗人回国后,深感国内诗歌创作缺乏现代气息,而致力于诗歌翻译,希望把一些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思想引入中国。当然,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957年开始,作者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陷入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使作者不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舒缓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诗歌翻译。应该说,穆旦在这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而“忽略”的诗歌创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也正是近20年的诗歌翻译工作,对作者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个人的最高境界。比如,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春》、《夏》、《秋》、《冬》正是写于1975年,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冬》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1]。从数量上看,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高峰,但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后期才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当前的研究者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穆旦受到长期的政治压迫和人格扭曲,当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时,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与激情。二是长期的翻译工作使他在思维及创作技巧上产生突破,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翻译对于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的,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创作主题内涵的影响应该最大[2]。

我们首先看一下穆旦诗歌创作前期的主题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现代文明带给人的心灵冲击。二是探寻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罪恶”的拷问,改变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的“从虚无到充实”。此外,还有对当前知识分子心灵的剖析,《玫瑰之歌》、《我》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一主题与作者前20年的经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前20年经历的概括。作者一方面感叹时代的巨大压力,同时又不停拷问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灵归宿应该在哪里就成为作者诗歌的主题[3]。爱情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又一主题,在《诗八首》中,作者对此进行探索。穆旦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对民族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在《饥饿的中国》等诗作中,就显露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深担扰,而这种担忧背后,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我们观察穆旦的后期作品可以发现,其主题内涵远不如前期丰富,更多的是表现对人生命题的思索,是关于生命的目的、生命的普遍意义这些人生的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作者表现了强烈的对理想主义的反叛,而在70年代后期则表现出一种平淡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从何而来,仅仅是作者20年的人生经历吗?当然不是,这一转变明显与作者的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关系[4]。从翻译对象看,穆旦翻译的对象大都为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拜伦、济兹、布莱克等人是穆旦比较关注的。我们分析这些浪漫主义待人的作品可以发现,无论是布莱克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雪莱对生命生存的忧郁担扰,拜伦对人生的洒脱思考等,无不透露对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这与当时国内的新诗创作中更加注重技巧与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同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会悟中,穆旦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吸引了,并对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转变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没有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穆旦追求的是一种神话般的浪漫,在诗歌中无不渗透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虽然在50年代创作的一些诗作如《葬歌》、《问》等也对生命的问题进行过一些反思,但是受民族复兴、祖国建设热情的感染,作者更多的带着一种快乐的、简单的、充满灿烂渴求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但是从1957年开始,作者开始经受了长达20余年的政治压迫,莫须有的罪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穆旦在经受肉体痛苦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助,不知道命运的终点在哪里。穆旦在自己的回忆中曾经提到,在受到压迫的最初的日子里,只能依靠这种理想和浪漫去抵抗命运的捉弄,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整个人都感到了一种虚脱的无助,那种迷惘,那种无助使作者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使作者不敢再去碰触一些能引起其悲伤的作品,作者急需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食粮来慰藉生命。所以,穆旦选择了热情的歌颂生命价值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并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翻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唐璜》、《欧根、奥涅余》等诗作能成为穆旦在这个时期特别喜欢的诗歌翻译作品与此有着很深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这些浪漫主义诗作的翻译,展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在无法通过诗歌创作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诗歌翻译表现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公正的抗争。尽管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有一些无奈的虚无和悲剧色彩,但从总体看来,作者表达的主体依然是对光明的追求,这都给无望中的穆旦带来了很多安慰和鼓舞[5][6]。

为什么穆旦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会逐渐增加,无论是《智慧之歌》、《友谊》还是《爱情》、《理想》,都表现出对人生美好的歌颂。在诗歌中,作者赞美理想、赞美友谊、赞美爱情,认为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困苦,但困苦挫折之后一定会是灿烂的彩虹。同时穆旦还认为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的生命尊严应当得到尊重。在《智慧之歌》中,虽然作者认为“走到了幻想的尽头”,但并没有通常所应有的悲伤,作者在诗作中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迷人的理想没有了,青春的爱情消逝了,喧腾的友谊流失了,但毕竟这些美好东西都曾经存在过,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欣喜与激动。人生的痛苦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所以诗人不愿意也不能容忍自己随波逐流,而是更愿意在人生的困境中去寻找心灵的智慧[7]。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智慧之树”,通过智慧之树的生长、繁茂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穆旦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很难看到沉郁苍老的心态,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情怀。endprint

如果说以上这些在《智慧之歌》中反映还不够清晰的话,那么在《理想》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体味到作者浪漫主义情怀。穆旦认为理想在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可以不穿衣服,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春天的灿烂,秋天的丰硕;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声响”;穆旦认为,人的生命是干涩的,但是有了理想、友情、爱情等滋润,才会逐渐丰腴起来。当然,作者没有把理想想象的过于简单,对追求理想的过程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理想是个迷宫”,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才能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同时代的诗歌不同的,穆旦的诗不是一味的表达乐观和从容,在乐观和从容的背后,凝炼了对生活的种种思考,也就是说穆旦的乐观和从容是以抑郁和痛苦作为底色的,这种底色的铺垫就是来源于其深沉的精神内涵。从这一点上看,穆旦也是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的,拜伦、普希金、雪莱等人对生命生存的思索无一不是以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为底色的。穆旦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冥想》,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虽然感叹生命之无奈、生活之复杂,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悲凉不能自拔,而是在这种深深痛苦中发掘生命的意义[8]。

可以这么说,从诗歌创作主题内涵来看,穆旦的诗作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可嘉就认为,穆旦的诗30、40年代有一种深沉雄健之美,但里面充满了敏感的情绪和焦灼的感情,所以我们说穆旦的诗在40年代更多的是“受难者的作品”;但到了70年代以后,穆旦的诗作中痛苦的人生情结已经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肃穆地人生探寻。这种转变,既是作者人生磨砺的结果,也有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的原因。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提炼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7.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3〕(英)弗·科莫德.意象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6,69.

〔4〕(英)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1.

〔5〕王佐良.论穆旦的诗.穆旦诗全集[C].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6〕(英)庞德.回顾.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98.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3.

〔8〕(英)里尔克.诗是经验.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97.

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 篇4

由于方言的表现方式深富多样性,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这些以方言为特色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与标准语作品不同的翻译问题。

方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鲜明而不可替代地存在,但是其书面语言的流传程度却远远不似口语那样广泛。

文学作品还是以标准语作品为主导,方言作品相对数量较少。

也正因此,方言作品的翻译实践不足,对于方言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相较艰难。

此外,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保留原有的语境和文学氛围,又不损害方言的典型特征,是一个难题。

方言作品中常常存在叙事与对白的风格反差,以此来烘托出语言气氛,然而在翻译中,若无一种明确对应的方言体系,那么两种不兼容的语言之间的生硬转换,势必要破坏掉这种微妙而又独特的语言表现力。

翻译史上最成功的方言翻译者是马丁・路德。

1522年,马丁・路德用中东部德语翻译了《新约》,1534又翻译了《旧约》。

对此,翻译学家杨平评价道:“路德的《圣经》翻译不仅促进了德国语言的标准化,而且还把《圣经》带到了千家万户和平民百姓手中,同时还对翻译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马丁・路德的翻译使得普通德国人的语言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张力,清晰又强烈。

翻译理论家奈达对于方言的翻译深有研究,奈达认为,“如果一个文本是用非标准用法的方言写成的,译者就面临着在目标语中找到正确的对等语的困难。”

而翻译学家纽马克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了方言文学作品翻译的三个要素:表明语言的俚语用法、强调社交的阶级约束、指明地域的文化特征。

本文谨就一个典型的英美方言文学作品为例,探讨一下方言翻译技巧中所蕴含的语言力量。

2 翻译实例研究――以《即将成人》为例

理查德・赖特曾被誉为美国第一位知名的黑人作家和非裔美国文学的先行者。

赖特之所以被人赞誉至此,不仅仅因为他所表现出的卓尔不群的文学天赋,更因为他一生不懈的奋斗。

非裔黑人的身份使他对于种族歧视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因此生发出反抗的斗志。

正如拉尔夫・埃里森说的那样:“赖特身体力行地把美国黑人自我消亡和‘走向地下’的趋势转化为勇于直面世界的意志;他的发现赤裸裸地拷问着美国社会的良知。”

赖特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即将成人》正是这样一部以种族压迫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的男主人公戴维是个黑人少年,在青春期中,除了经历同龄人共有的烦恼之外,还因其肤色而备受苦恼。

这篇小说以种族和成长为主题,着重刻画了一个黑人少年成长时期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其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大量使用了黑人英语方言。

整个叙事过程中交替运用黑人英语方言和标准英语。

在非裔美国文学领域,这种语言交替的叙事风格是场景的,黑人英语方言的运用使原文对于这位黑人少年的描述更加生动鲜活,黑人英语方言所内秉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特征在字里行间传达给读者,极大地还原了一个黑人少年的原貌。

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的描述,使得这篇小说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翻译这篇小说时,如何尽量地保留原文中通过方言与标准语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那种语境的渲染,是一个难题。

在《即将成人》中,黑人英语方言和标准英语各自起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其中黑人英语方言重在表现戴维的内心,并刻画他与家人的互动。

因此,不能直接将方言内容用跟标准语相同的译文形式表达出来,因为这势必会破坏掉原文所营造出的对黑人内心世界的强烈感染力。

例如,在第一段赖特就使用了方言和标准语结合的表达方式:

Dave struck across the fields,looking homeward through paling light.Whut’s the use talkin widem niggers in the field?Anyhow,his mother was putting supper on the table.Them niggers can’t understand nothing.One of these days he was going to get a gun and practice shooting,then they couldn’t talk to him as though he were a little boy…

这段话中第一句使用标准英语:“戴维沿着田野走去,透过越来越黯淡的光线望向家的方向”,这句话直接翻译为汉语即可。

而第二句是戴维的心理活动,则使用了黑人方言,词汇的拼写跟语法的使用全都有悖标准语的规范,两句穿插间,黑人特有的泼辣发音和毫不在意语法规则的语言习惯一下子跳脱出文本,给读者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一下子便把一个对世俗有些蔑视、教养不是很好甚至略有些粗俗的黑人少年的心理状态呈现了出来。

这里,需在汉语文本中选择合适的对应语来替代英语中的方言。

例如将第二句译为:“跟他们这帮子黑鬼在地里说话有啥用?”

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将读者置身于标准语的语境中,而此时戴维内心活动中的方言与文雅得体的标准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读者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亦即整个社会的非有色人种――与戴维之间的社会层次差异,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深入观察戴维的内心,将一个与白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黑人少年直接送进读者的心中。

这种强烈的语言渲染力就是依赖于方言的使用,因而译文想要完美地还原原文中的感情和文化背景,就必须要注意对这些方言进行特别处理,为其选择相对合适的汉语对应词汇和句式。

再如,戴维作为黑奴,与身为种植园主的白人吉姆的对话中,也存在标准语与黑人英语方言的穿插。

此处,吉姆拥有绝对居高临下的地位,完全没必要以黑人的语言习惯同戴维交流,因而他的台词全都是标准语;而戴维则早已深深习惯于黑人的语言和生活,也并未因同“白人老爷”的对话而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也或许,他根本就无法改变。

于是这段“土洋杂合”的对话,仿佛在无形中暗示了两人身份地位的天壤悬殊,也无形中透露出吉姆的不屑:

“What’re yuh doing here so early?”(你这么早在这里做什么呢?)

“Ah didn’t know Ah wuz gitting up so early,Mistah Hawkins.Ah wuz fixin t hitch up ol Jenny n take her t the fields.”

面对种植园主的询问,戴维的回答简直可以使刚入门的翻译者发疯――偌长的句子里连能看得懂的单词都没有几个!

而实际上,正是这种用词习惯,字里行间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黑人少年戴维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在说话的时候,压根不知道自己口里说出来的到底是哪些词,他的语言能力完全是自幼鹦鹉学舌地从父母口中传承而来。

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 篇5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百余年来,一直向前发展,名家名译辈出。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象。一些译者越来越糊弄读者,而读者也越来越不相信译者,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我们应该庆幸,前辈们已经将大部分世界名作译出,可供我辈分享。

基于对经典译作的崇敬,也为了与大家交流翻译作品阅读的体验,豆瓣有网友整理了一份《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见下),将国内著名翻译家,翻译代表作整理。既然是不完全,也就是说,此名单还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希望好之者多多参与。

英语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严复:《天演论》。周瘦娟:《军人之旅》、《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

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 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注:《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李文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江枫:《雪莱诗选》。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

注: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林疑今:《永别了武器》。杨必:《名利场》。

法语 苏曼殊:雨果《惨世界》即《悲惨世界》。赵少侯:莫里哀《悭吝人》、《伪君子》等、莫泊桑主要名篇,都德《最后一课》。许渊冲:《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埃及艳后》、《追忆似水年华》第三部等。罗新璋:《红与黑》等 注:《红与黑》共有20多个译本,罗玉君(女),黎烈文,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郝运等。

傅雷:巴尔扎克作品《葛朗台》《高老头》等,《约翰克里斯托弗》。方重:乔叟翻译大家。萧三:《国际歌》。

李建吾:戏剧翻译,莫里哀作品为主,《包法利夫人》。王道乾:杜拉斯作品《情人》、《琴声如诉》、《广场》、《物质生活》、《杜拉斯访谈录》、《拉辛与莎士比亚》等。

罗大冈:罗曼罗兰《母与子》、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鲍文慰:拉伯雷《巨人传》。

李青崖:首个白话翻译莫泊桑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大仲马《三个火枪手》。注:《三个火枪手》译者还有周克希(译名作《三剑客》),伍光建(译名作《侠隐记》;莫泊桑《俊友》译者有李青崖,何敬(译名作《漂亮的朋友》。郭宏安:《局外人》。王道乾:《地狱一季》、《彩画集》。

德语

张威廉:德国文学翻译名家,包括小说、童话、文论、诗歌等。钱春绮:德国诗歌翻译名家,包括歌德诗歌、席勒诗歌、尼采诗歌、《尼伯龙根指环》、《恶之花》、黑塞诗歌等,《浮士德》流传最广。杨武能:《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托马斯曼《魔山》、《里克尔抒情诗》。绿原:《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米沃什《拆散的笔记簿》等。注:《浮士德》的翻译者有郭沫若、周学普、顾寿昌、梁宗岱、绿原、杨武能、董问樵,钱春绮等十余个译本。

傅唯慈: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1984,动物庄园》、《基督最后的诱惑》(合译)、卢森堡《狱中书简》。高中甫:《莱辛寓言》、《茨威格小说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冯至:海涅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尔克作品。注:德语翻译家还有叶廷芳,张玉书,韩世钟等。

俄语

瞿秋白:高尔基《海燕》,其它俄国作家作品。冯春:十卷本《普希金文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99年获得俄国政府普希金奖章。草婴: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上海文艺),肖洛霍夫全集等。顾蕴璞:《叶赛宁诗选》等。陆蠡:《罗亭》。

飞白:俄国诗歌翻译,包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徐磊然:法捷耶夫《毁灭》、普希金《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多为人民文学出版。力冈:《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梅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行漫记》(后来有董乐山)。巴金: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屠格涅夫《父与子》、《木木》。王智量:最早翻译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还译有《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宁娜》等。

汝龙:建国后契诃夫作品主要翻译者。其他包括《复活》《罪与罚》等 满涛:果戈理《果戈理小说戏剧选》、别林斯基作品主要译者,契诃夫《樱桃园》。韦从芜: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作品(但多从英文直译)。余振: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焦菊隐:契诃夫戏剧作品多种。

戈宝权: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是普希金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孙用:普希金《上尉的女儿》。黄裳:《猎人笔记》。朱雯:《苦难的历程》。金人:《静静的顿河》。

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语等

但丁《神曲》翻译者:钱稻孙(片段),王维克(第一部完整汉译),朱维基(英文转译),田德望(最全面)等。

吕同六:翻译邓南遮的作品,现当代意大利文学的主要翻译者。王央乐:西班牙语翻译家,主要有《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聂鲁达《诗歌总集》、赵德明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选》等拉美西班牙作品。李俍民:乔万尼奥尼《斯巴达克斯》。陈中梅:埃斯库罗斯悲剧,荷马史诗。

罗念生:古希腊戏剧多部,亚里士多德《诗学》、《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注:荷马史诗的译者包括杨宪益、罗念生、王焕生、陈中梅、傅东华等。叶君健:安徒生童话。

注:安徒生童话译者有叶君健、林桦。杨绛:《堂吉诃德》(直译)。注:杨译之前,《堂》皆为英法转译,杨后,《堂吉诃德》1990s出现更多译本,其中董燕生,孙家孟等为佳。

杨周翰:贺拉斯《诗艺》。杨宪益:《奥德修纪》、维吉尔《牧歌》。王永年:《十日谈》,《博尔赫斯集》,《在路上》。

日语

周作人:《伊索寓言》、《枕草子》、《平家物语》、《希腊神话故事》等。丰子恺:《源氏物语》。叶渭渠:小林多喜二主要作品,川端康成《雪国》等主要作品,日本文学在中国主要推介者。唐月梅:川端《古都》,三岛由纪夫《春雪》等主要作品。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林林:日本俳句翻译。

娄适夷:芥川龙之介小说,最早翻译井上靖小说。申非:继周作人后翻译《日本狂言选》,与周合作《平家物语》等。

印度文学

季羡林:《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金克木:《我的童年》(泰戈尔回忆录)、《云使》(迦梨陀娑诗歌)、《伐致诃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与赵国华、席必庄等合译《摩诃婆罗多·初篇》。

歌剧

周枫:翻译了《被出卖的新娘》、《弄臣》、《卡门》、《唐帕斯夸勒》、《乡村骑士》、《蝙蝠》、《阿列科》等歌剧,《阿伊达》、《托斯卡》、《魔笛》、《黑桃皇后》等作歌剧电视脚本用。刘诗嵘:翻译了《茶花女》、《驯悍记》、《灰姑娘》、《马克白》、《西西里的钟声》、《威廉.退尔》、《乔孔达》、《丑角》等22部国外歌剧名著及《窈窕淑女》、《悲惨世界》等4部音乐剧。徐宜:将中文向国际输出,把《中华民族乐器》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向苏联音乐界介绍中华民族音乐。翻译了《西方神剧和歌剧咏叹调集》、《法尔斯塔夫》、《费加罗的婚礼》、《浮士德》、《沙皇未婚妻》、《丑角》、《蝙蝠》、《唐·乔凡尼》、《伊戈尔王》、《叶甫根尼·奥涅金 》、《鼻子》等歌剧。

注:周枫、刘诗嵘和徐宜人称我国近现代歌剧译配三大奠基人。

其它

纳训:《一千零一夜》

穆旦诗八首 篇6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的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延伸阅读:穆旦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7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用分析是最为重要的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语语用学的研究的典范,对译本进行语用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英语语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需重视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内容等的生动传神的翻译。文学著作中人物情感、态度或周边环境氛围等,都在传达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特别是在文学作品评论中,作者的观点更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作者态度的表达也是审美观的表达,同时也是作品人物内心和情感倾向的体现和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表达出不同意境的美感,令读者有不同的精神感受。文学作品的翻译正是通过这种意境或口吻的表达来展现作者的情感、审美以及精神层次。在文学作品中,口吻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倾向,口吻还是作者对作品人物阐述自己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语言方式,此外口吻还能勾勒出人物内心情感和行为方式。口吻作为文学作品审美意象中的一部分,是一部作品表达的情感品质。

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用分析

译者翻译文学作品时,意境是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是一种抽象的感受。因此,对于翻译人员来说,英语语用分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够确保译本符合原著情景,确保语法和结构正确,保证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1、语气词的运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语气词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文学作家来讲,在艺术创作时会利用不同的方式、态度和语气来传神的描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确保作品独居艺术魅力。这就造成不同文学作品中出现不同的口吻和意境。例如在《无名的裘德》中:“嗯,我的男人!我很匆忙,所以你必须尽快离开。你知道我是谁吗?是的,我想。医生,我知道啊!我知道我看到的到处都是!这是被公认的慈善家!”哈代对小说人物和细节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述。语气助词的运用更加凸显韦尔伯特的无耻,也彰显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时内心的波动和变化。

2、虚拟语气的运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虚拟语气的运用尤为广泛。通常虚拟语气出现在疑问、命令等句式中,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语气或某种意愿。例如在小说《简·爱》中虚拟语气的运用,“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这是作者内心思想和意愿的一种表达。

3、引语的运用

英美文学作品中,引语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情节发展,都是以引语的方式进行描述。它可以是直接的描述,也可以用带着引号来表达,这种引语运用更加自如。

4、祈使句的运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祈使句用于表达命令、请求、警告、禁止等口吻。通常表达命令的语气和口吻。例如《理想丈夫》中,彻弗莉对切尔顿说:“我很认真,假如你按照我的话去做,我会重金酬谢你……我希望你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楚的认知!”这句话暗示彻弗莉对切尔顿的要挟。

5、反问句的运用

反问句通常表达的是一种疑问或不满的情绪,在英美文学小说翻译时也有强烈的语言色彩。例如在《简·爱》中“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丑陋、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错了!”“谁说现在是冬天?你在我身边时,我感到百花齐放!”作者运用反问的方式,将简·爱的自尊自爱对爱情的执着勇敢刻画的淋漓尽致。再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既然从头到尾都错了,他怎么知道别人背的什么诗?不知道哪首诗,又怎么说背错了呢?”作者通过反问句让语言更具童趣,更加生动活泼,读者也能感受这份童趣。

三、英语文学作品口吻的翻译技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获悉口吻在文学作品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作者写作风格等。笔者认为下面两种途径可准确再现原文的口吻。

1、措词

措词是词语的准确使用。作者在措词时通常会很谨慎,不同的措词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效果。适当的措词能够更好的再现原著风格特点和口吻。有的翻译读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并不能翻译出原著的口吻,或者不能很好的体现作者的审美。

2、增加汉语语气助词

文学作品在翻译中适当加入汉语语气助词,例如:啊,吧,吗,呢等词语,能够再现原著的口吻。这些语气助词出现在不同位置,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口吻。例如:“It is a long way off,sir.”“No matter———a girl of your sense will not object to the voyage or the distance.”(Jane Eyre)翻译:先生,路很远啊!不怕的,你是个懂事的姑娘,应该不在乎远行吧!汉语的语气助词能够再现小说人物的风格和口吻,实现动态平衡,体现汉语的艺术魅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英美文学著作中还是汉语作品中,口吻在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上都尤为重要。读者通过阅读原著可以了解口吻感知作者的写作特点,译者一旦在翻译中出现纰漏,原文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全面的了解原文背景、作者写作特点,此外译者还要精通汉语语法知识和习惯用语,做到形神兼备。口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翻译过程中不易掌握,有时口吻是通过暗语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所以,译者能否精准的理解原著,并将其传神的翻译出来,将是译文质量高低的关键。适当的翻译口吻会重现原著的经典和独特特点,会使译文更加吸引读者,这就会使目的语和源语的读者都有相同的审美体验。因为英汉语言特点存在差异,译文不可能完全表达出原著的情感和特点,但是译者应尽力在翻译中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交流和解密的过程,也是传神的表达作者意图和口吻的过程。《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同时它也是英美文学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简·爱》译本的经典对话、措词、句式等语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恰当的口吻翻译可以重新原著的写作特点,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领略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简·爱》,英美文学,口吻翻译,语用

参考文献

[1]李心艳.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5(03)

[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连洁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36)

穆旦翻译的作品 篇8

【摘 要】基于跨文化的视角,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了赏析,并提出西方文学作品汉译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 西方文学 文化差异 鉴赏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现象才会产生。本文从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翻译的角度,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赏析,总结出西方文学用汉语翻译时的几点注意事项。只有更准确地翻译西方文学,才能真正提高西方文学的鉴赏能力。

一、跨文化和文学作品阅读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的现象才会产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不用的历史背景下积淀起来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立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使人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夹杂很多个人的感情,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常常使人们忽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文学作为人类抒发情感、陶冶情操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展现着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利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当中,文学作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形态加以展现,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方便地让世界各族人民在跨文化领域展开交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流入我国,我国社会大众得对西方文学逐渐重视起来,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也有了较大进展。众所周知,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科学、合适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曾经说过:“真正的学习语言就必须要多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了如指掌。”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就以我国来看,虽然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文学翻译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在翻译质量上却亟待提升。要知道,翻译不仅仅是对异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语言艺术进行完美的解释、最大限度的还原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字美感。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表述恰当得体,正确传播文化、同时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尊重观众的审美感受。

二、跨文化阅读下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赏析

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富含西方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部著名的文学著作从跨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例如,美国著名文学作品《阿甘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往往会产生困惑,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人生比喻为巧克力,而如果对西方文化稍加深入理解,便可以知道其中缘由。原来西方的巧克力大多为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各不相同。但没有任何标识提示你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所以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之滋味。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述了以为老人独自出海捕鱼的壮观场景,老人在抓捕大鱼的.过程中精疲力竭且被迫同鲨鱼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鲨鱼叼走了老人所抓捕的大鱼,只剩下空空的鱼骨。这一故事是海明威先生根据以为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所改变的,故事简洁明了,主要表现的是老人敢于冒险、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一个恶劣环境下不可战争的桑迪亚哥的形象,这一伟大形象是西方文化中一直都较为推崇的民族精神――冒险精神。

世界著名讽刺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个高尚的人贯穿始终,这个人就是“笑”。《钦差大臣》作为果戈理的代表讽刺喜剧,以社会冲突为剧情基础,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黑暗、腐朽和荒唐。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雄形象,他违背宙斯的意愿为人类盗取太阳神车上的火种,宙斯知道后震怒,决定用严酷的刑罚来惩罚他。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将普罗米休息这一神话故事作为创作背景,如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埃斯库罗斯对宙斯与普罗米修斯间的战斗展开了详尽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权、勇于争斗的英雄形象,这与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雅典平民追求自由的斗争。同样的,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一作品中将宙斯统治被推翻后的新世界作为描述重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罗马统治者对人民无限制的压迫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不满,所以雪莱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无限向往。

除此之外,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杜兰在《The world has not dispersed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源于美国19世纪的一个小故事,美国部分酒吧为招揽顾客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午餐,但获得免费午餐则必须要购买他的啤酒。所以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酒吧老板写下了这句话。

三、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汉译策略

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着较大区别,主要在于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需要从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西方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在翻译过程当中要充分尊重西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习俗,而且还要尽力还原最佳的语言文字,才能够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时就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人名去翻译,而是要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背景进行翻译,如“卑鄙势力的小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允许回国,但前提是要自己写一份申请,申请必须在飞行员清醒的状态下才算数。”但需要注意的是,飞行员发疯后根本无法保持清醒,其本质就是相矛盾的。因此,在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当中都经常性地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名词来比喻尴尬矛盾的境地,而如何对这一名词进行合理恰当的翻译则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自传》中曾经出现过“Grinding wheel”一词,如果直译则是“砂轮”,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语境与社会背景,翻译为“上当”则更加恰当合理。其实这一次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富兰克林总统在孩提时期在农场上转动砂轮磨东西,有一个陌生男人夸赞富兰克林并让他帮忙磨斧头。小富兰克林非常高兴不能并帮那个男人将斧头磨好,结果那个男人在拿到磨好的斧头后一走了之,富兰克林发现自己上当了。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在注重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更加精准地理解外国文化内涵,利用最为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了解外国文化、传播本土文化,从而在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时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2]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_第一单元__除__法下一篇:难忘的第一次 - 第一次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