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和职业

2024-05-15

价值观和职业(精选8篇)

价值观和职业 篇1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现状,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决策有用观的重构思路以及重构中注意的问题。本文研究认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是共生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两者存在的共同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提升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

【论文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价值 会计信息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 互动机制 重构

引言

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导向下,信息是否决策有用直接决定了信息提供者的竞争地位。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加工者,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作用与地位。市场中不断出现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怀疑甚至不相信这一信息源的有用性,最终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下降(王跃堂,2001王海民等,2004)。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如何重塑市场对会计人员及会计信息的信心,关键在于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将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讨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以及会计信息的价值,最终提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途径。

一、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及会计信息价值的现状

(一)会计人员的公众形象堪忧

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和美国资本市场一连串丑闻使得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会计学界、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此,会计人员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会计人员似乎成了舞弊与造假的“代言人”,甚至在公众心目中会计人员的造假能力成为其会计水平的衡量标准。舞弊与造假等行为大大违背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二)会计人员的企业内部形象下滑

在会计人员所服务的企业内部,部分公司管理层人员以及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认为会计部门并不能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或创造直接的价值,从而对会计人员的存在价值有一定怀疑,甚至认为会计存在只是制度性的安排。同时,会计人员在薪酬上也不能获得重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除了与管理层人员以及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偏见有关外,也与会计人员自身在企业决策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关。

(三)会计信息价值的降低

在决策有用观的影响下,是否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成了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计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因为会计造假使会计人员的形象下降,从而也带来了会计人员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价值下降。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但不能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甚至还会导致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长此以往,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失去了信心。

二、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界定与分析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从其存在性角度来讲,可分为积极价值与消极价值而从其所获补偿的角度来讲,可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1.会计人员职业的积极价值与消极价值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职业的积极价值是指会计人员职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价值。介于代理关系的存在,公司外部的相关利益者需要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因而作为这一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会计人员能够提供公司相关利益者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就具有积极价值。

会计人员职业的消极价值是指会计人员职业因为制度规定而存在的价值。出于制度规定,要求所有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因此,企业配备一定的会计人员从事财务信息的生产,这种情况下对会计人员职业的需求是出于制度安排的需要,笔者称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的存在价值为消极价值。

2.会计人员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一项资产的内在价值指其未来所能获得收益的现金流的折现,会计人员是一项特殊的资产,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职业的内在价值在于其工作期间对企业所做贡献的大小。但这一贡献的大小无法直接评价,只能通过对其所创造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作用的评价来实现对其内在价值的评价,而这一作用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的外在价值应该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这一价值往往可以表现为公司给会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外部相关利益者对其所呈现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价值的肯定。

如今,会计人员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会偏离其内在价值,很多情况下会偏低,如许多公司给予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普遍较低外部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在较大程度上不予肯定,一方面公司及外部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没有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甚至丧失自我,最终导致职业内在价值的下降。

(二)会计信息的价值

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下,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否能为预期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使相关利益者在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陈胜蓝等,2006),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于会计人员所生产的信息对公司状况披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如虚假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来说,即使其数量再多也是没有价值的,甚至会误导相关利益者做出决策,在此情形下,拥有虚假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这一点正是在现实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人员质疑的根本原因。

(三)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外在的影响因素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在会计人员职业价值无法直接度量的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因此,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一体的。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互相影响的,具有共生性。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因而其生产行为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也就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反之,因为会计信息的价值才使会计人员职业的存在有意义,会计信息的价值也就是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外在体现。会计信息在生产及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管理层压力、社会公众的压力以及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又有来自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公司业务性质、政治经济环境等。

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的中间区域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如诚信、独立性、客观公正等及业务素质如职业判断、制度遵循等决定了其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反过来,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及其对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也影响了外界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认识。

图2的外围区域为对这一互动机制的影响因素。从公司内外部角度来说,在公司内部,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压力,从而可能会威胁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公司业务环境的复杂性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对规制的正确运用及其职业判断。在公司外部,社会公众的压力也可能会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生产过程,而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的职业倾向。在发达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可能要面对更多的职业选择。还可以从主客观角度对以上因素进行分类,其中管理层压力及社会公众的压力为人为因素,而公司业务环境及政治经济环境为客观因素。

三、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

(一)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动态重构的基本思路

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重构与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是一体化的,也是共生的,两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对两者的价值重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为出发点,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价值为出发点,但无论以谁作为起始点,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其核心内容。动态重构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在图2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之间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而这一循环中的动力源为外部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迫于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要

求,从一个循环方向来说,会计人员通过不断提升对职业操守的遵循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效用,从而最终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从另外一个方向来说,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对信息质量起到监督作用,特别是专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种监督作用更为明显,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从而使会计信息价值得到提高。但这种监督作用最终会反馈到会计人员,引导会计人员生产具有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价值的肯定无疑会映射到对会计人员价值的肯定中去(课题组,2001柏子敏,2007)。

(二)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的具体措施

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的具体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会计人员自身出发,建立以会计人员职业前景为目标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相关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价值观。

1.建立以会计人员职业前景为目标的价值观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公众很难直接了解企业的状况,大部分情况下只有通过解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状况。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如图3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制能为外部第三方所观察,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质却难于观察。是否能够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制,独立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时,许多会计人员往往会丧失独立性,屈从于管理层的意志。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在为了求得短暂的利益时(如为了保住职位,获得一时的奖励等)而往往屈从于外界的意志,但必须要看到,这种短暂的利益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会计人员的职业前景为代价的。会计人员在根据管理层意志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歪曲信息本来的面目,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的价值降低。长此以往,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丧失了对会计人员诚信的信心,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将不再得到认可,这对于会计职业发展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捍卫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保持会计人员在信息提供中的竞争地位,将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每一位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的价值观。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两方面入手。

(1)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会计人员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在一定情形下尽可能减少外部影响,如管理层的压力,并寻求对其作相关解释宣传的机会。同时,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该维护自身的职业前景,保持在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外部形象,也才能使其产品——会计信息得到外部使用者的认可,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

(2)从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树立以提高会计信息生产能力为目标的职业规划,不断加强后续学习,正确理解各种规制的要求。同时,应该不断掌握会计信息生产的新的处理手段。如加

强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等,最终生产出符合外部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产品,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

2.建立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价值观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务报告目标的重心由过去的“受托责任论”发展成为“决策有用论”(Scott,William R.,2000)。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外部使用者而言没有决策有用性,其价值必然会遭到质疑。在这一重心转换中,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衡量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换。迫于管理层压力而生产的虚假会计信息以及不能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显然很差。会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对各项规制的遵循以及对各项政策的选用都应该以提高决策有用性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提高其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价值,也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

四、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近年来,在计算机、通信以及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展给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例如,计算机的发展使会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处理效率更高,更能快速及时地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通信及网络的发展则为会计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外部使用者就会计信息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会计人员及时掌握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而采取相应措施,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会计人员对这些技术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其作用就会适得其反,反而会降低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的价值。

(二)组织变革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为适应企业经营发展而出现的组织形式多元化也给会计信息的生产带来了挑战。虚拟组织,网络组织等使会计信息的生产及提供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能够处理好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影响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及会计信息的价值。

(三)外部机构监管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生产者博弈的结果,但是作为规制的制定者以及市场的监管者,如准则委员会、证监会等,其对会计信息生产者的监管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最终影响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KirschenhEiter,1999)。

五、结论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会计职业活动,会计人员的职业劳动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计职业价值的高低,第一在于其包含的劳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量)第二在于其劳动效果(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重心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能否为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衡量会

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下,高质量的信息才能达到决策有用的目的,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组织变革为会计人员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重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提升会计人员的自我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为未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价值观和职业 篇2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法宝

当我们心存疑惑地打开世界经济发展史,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要把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当成一个国家首件大事来抓。世界上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闻名于世, 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实现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人非常重视手艺, 认为“手艺人”也有光明的前途。德语中有句古语是:“手艺能从土壤中获得黄金。”因而人们重视职业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渊源。人的观念决定着未来, 德国政府一贯坚持生产者兴国的战略方针,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德国1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职业教育的占总人数的57.8%, 大学以上学历的占13%。德国高质量地普及职业教育, 不仅为企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实用性科技人才, 而且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 经济实力占居欧洲首位。瑞士被全球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其国际竞争力和人均总产值居世界前列, 这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小国家, 生活在阿尔卑斯山的大峡谷里, 稳重而又保守的表面背后, 拥有着许多世界顶级的企业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成功聚集了世界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各行各业的巨头都挤在这个资本密度最高的国家。瑞士国土面积仅有4万平方公里左右, 在这个730万人口的国家, 放眼望去几乎没有多少自然资源, 是靠什么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呢?他们能够拥有众多独一无二的品牌因素是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在于瑞士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 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在很早的时候就能预见到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 要发展经济改变民族惨败命运,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和有力地实施科学建国方针, 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瑞士的职业教育不仅量大而且质量高, 在2006年评选出全球最优秀的100所大学中, 瑞士共有5所大学榜上有名, 其中2所大学都是瑞士职业教育的典范, 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的比例为70%, 从20岁青年持有证书的百分比统计看, 2000至2005年持职业教育证书占68%, 在这个世界最富有的国家里, 纯粹完成学术教育并且指向大学的高中学生仅为同龄人的19%, 这些数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 瑞士的经济奇迹不是依仗的高等教育, 那么, 高度普及职业教育就应该是其成功法宝, 不仅为其提升本国综合竞争和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也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投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韩国也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贫乏的国家, 面积约为9.9万平方公里, 人口多达4300万。朝鲜战争曾使韩国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韩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成功实现工业化, 一改过去贫困不堪、前途暗淡的形象而屹立于世, 成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行列。其主要途径除了适时调整积极发展战略, 引进先进技术外, 更重要的是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通过职业技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家评价韩国经济快速崛起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目前, 职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主体。在欧盟15个国家中, 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 发达国家达到70%。近来, 英国也总结历史教训, 重新确认从14岁开始职业选择的可行性, 努力扩展和加强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这些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依靠职业教育获得成功, 从而有力地印证了全球市场选择的结果。瑞士联邦全国教育局长联系会议秘书长莫里茨·阿尔奈特曾经无限慷慨地说过:“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尖子, 还要培养职业尖子, 即各行各业的尖子, 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 要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成功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经济学家沃根认为:“教育训练是走向经济成功的唯一道路, 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之一。因为一个不能开发其人民的知识技能的国家, 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国家,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这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创造经济奇迹不变的法则。

二、职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素质教育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 中小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全国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996年“九五”计划中再次明确指出, 要改革人才教育模式,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008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努力实现把健康和能力还给学生, 这一系列措施都说明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但在现实实施过程中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其根本原因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不可能顺利实施。

职业教育已融入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目标是就业,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 给学生以谋生手段和出路。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经济的教育, 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其办学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其特点灵活而开放, 重视多元合作、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快, 专业设置、课程取舍都建立在大量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使教学规划既符合当前市场需要, 也要符合教育规律, 还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方法注重个人基础和特点, 因人施教, 重点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 以达到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跟市场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特点, 不断更新,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层次, 迅速提高教学艺术与教育品味, 使教学过程都在减少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落差, 使学校教育融入社会, 教学切入经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升的阶段, 国家政策在立法、经费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继续加大倾斜, 使管理、设施、规模都上一个新台阶, 各种新开发的专业、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初步形成特色专业竞芳菲的盛况,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 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发展发展方向和空间, 为学生的成长、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育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无处不体现对生命的珍爱与尊重。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 包括人的心灵、智力、思绪和情感。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科举考试”之后, 形成浓厚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思维定式, 这种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隐形文化传统, 深刻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选择。当人们心怀成为“名门”“望族”的希望和梦想之后, 对分数、名校的崇拜已经达到“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应试教育下孩子虽在“四面楚歌”的局面和氛围中努力学习, 却远离了本属于他们特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导致身心素质发展不堪一击。在洞悉应试教育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那么改善学生的发展现状已刻不容缓。人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积累及漫长的等待,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道出育人缓慢的过程, 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五彩缤纷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格局, 个性发展使生命充满生机与魅力, 那么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学生从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局面中解救出来。从自身特点出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假如我们改变教育思绪的色彩和亮度, 就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端正的心态、和谐的心境。职业教育就能给予家长和学生一份面对未来的镇定与从容, 从而逐渐淡化应试教育, 使教育植根于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 回归到教育规律的路径上。

三、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1996年5月15日《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时代, 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时代, 更是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 将抓职教视为抓经济、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时代, 还是一个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阶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急待发展的大国。温家宝同志曾经深沉地概括了中国国情:“一个很小的问题, 乘以13亿, 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 除以13亿, 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强调在自然资源即将殆尽, 社会日趋动荡的全球背景中, 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选择,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备受各国普遍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过度增长, 严重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就业需求, 从而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打造出企业的主力军, 使产品的技术和科技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减小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达到有效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目的。

现在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优先位置, 党和政府颇具有战略目光, 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和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温家宝同志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温家宝同志的讲话中无不流露出他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拳拳之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其着眼点是为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的繁衍生息, 使教育体制健全而充满活力, 以缓解当前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由此可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无法改变教育, 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如果大家对教育的看法都改变了, 那么, 教育的改变也就不远了。一个伟大的理念永远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与另一个时代的预言;无数个伟大的理念犹如璀璨的繁星, 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宇宙。迎着新时代的霞光, 人人都在激动地眺望职业教育光明的未来, 当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我们内心溢满激情, 当教育改革的春风撩起经济的复苏, 掀开人们传统思想的蒙尘, 历史将会沿着理性的车辙以沉稳的步履从容向前, 因为引导它的是人类用生命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理念之光。我们相信理念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伟大的理念的照耀下, 人类才得以穿越种种误区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实, 2006, (2) .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1-07.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赵宪宇.教育的忏悔[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价值观和职业 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10-04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从教育学上讲,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1]。从哲学上讲,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2]。由此可知,价值取向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倾向,又是一种人格倾向,即价值取向可以有不同的主体,主体既可以是社会、群体,也可以是个体;价值取向是选择的结果,其需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需要和存在之间的各种价值关系中不断选择;价值取向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应然价值取向指应该满足价值主体哪些需要,实然价值取向指实际满足了价值主体哪些需要。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价值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这种价值设定、价值预期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即在教育价值主体自身与教育客体之间所具备的若干价值关系中,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方案,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教育需要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主体和作为主体的教育在其实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他们和他们的活动结果中所实际遵循、指向、建构和实现的价值关系[3]。

当前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职业性价值取向和教育性价值取向[4];社会取向、个人取向、企业取向、学校取向[5];市场性取向、公益性取向[6];实利主义取向、实用主义取向、生利主义取向[7]。总体来看,目前学者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探析在研究视角上多是从价值主体、价值类型等静态角度进行,而没有从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角度来探讨,尤其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关注不足,缺乏从实施可行性角度对价值取向实现途径的探讨,使得价值取向缺乏现实根基和可行性,导致价值取向脱离实际,失去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此,需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或个体基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在面对和处理职业教育内部矛盾及外部关系时,对教育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手段不断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意向或倾向。由此可知,分析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角度把握职业教育价值的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主体的需要及其对职业教育的理想来把握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容及内容的选择;三是针对不同时空条件下职业教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来分析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四是从不同时空条件下特殊矛盾的变化来反思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来探寻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指职业教育价值主体基于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着眼对未来的追寻,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希冀来建构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通过对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追寻价值理想。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理想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目的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育者对教育活动充满希冀和向往,这种希冀和向往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为人们的努力指引方向、决定行为取舍,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总是指向未来的,指向理想的;同时,教育活动的长周期性、教育结果的多因性和迟效性等特点也要求其必须面向未来,不能跟在实践后面亦步亦趋;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加快,职业产生和消亡速度加快,更应着眼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具有理想性。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的表现形式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在教育对象上,要求职业教育把全体社会成员纳入教育视野,追求人人公平地接受其所需要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内容上,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追求显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把知识由显性知识扩展到隐性知识,由知识生产延展到知识应用,提高了知识的价值,扩大了知识的功能;在教育目的上,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最终回归教育的本质,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在教育对象上,体现在为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创造接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共有七种智能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类型[8]。普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较单一,仅仅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没有针对不同智能类型而设计不同标准,这对具有其他智能类型优势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职业教育面向所有智能优势类型的人,尤其是普通学校教育不重视的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智能类型的人,为不同智能类型优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应用

在知识类型上,根据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知识存在的形式不仅包括可以表达、记录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需要理解和默会的隐性知识[9]。隐性知识需要大量的练习和体悟来掌握,不同于显性知识可以存在于公众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之中,隐性知识只能存在于个体之中。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积累与传播知识,在知识积累与传播过程中是着眼于知识创新还是着眼于知识应用,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野。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在价值取向上是学术性的,而职业教育以隐性知识为其知识学基础,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扩展了知识的功能,使得知识的价值得以全面实现,在价值取向上是职业性的。

3.在教育目的上,体现为其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面向不同的人才智能类型、在知识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创新与应用关系上意见相左,但他们同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只不过是起点和途径不同,其终极目的是统一的。

总之,职业教育为不同优势智能类型的人创造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职业教育着眼于知识应用,拓展了对知识的类型、知识的功能、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方式、知识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等不同于追求高深学问的普通教育的全新理解;职业教育在不同的起点上,以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追求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的最终理想,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作为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了目标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即教育公平的实现、知识价值的拓展、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实践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离开实践根基、脱离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引领就无从谈起。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的。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指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以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围绕职业活动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情境性和操作性。职业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当指向职业、面向实践,扎根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扎根于职业教育主体发展实践;职业教育的内容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经受实践的考验,由实践来检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的方法要求将不断变化的实践作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依据,以实践主体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实践性的表现形式

1.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产生并指向实践和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实践决定了人才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代际传承,使个体能够适应技术发展对岗位职责的要求,促进人的职业能力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产生于实践,职业教育价值产生于实践。职业教育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实践,不能脱离职业教育活动实践,这是由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决定的,否则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在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中各价值主体在斗争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其实践性是面向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当面向实践,面向实践的发展。

2.反映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由社会生产实践来检验

质量标准是对存在满足需要的描述、背反和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认识,是对职业教育现状和职业教育满足人们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程度的认知结果,其是否符合客观存在,能否真正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即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其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质量标准是对存在需要满足的反映,而实践决定了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的需要来源于实践,人的生存状态及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人的思维,人可以想象各种美好的生活,产生任何奇异的愿望要求,但想象和愿望能否成为人的现实需要,取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人类实践活动,这些条件和活动决定了哪些想象和愿望能够实现,哪些可以部分实现,哪些根本无法实现,只有那些经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实现的愿望,才转化为人类的有效需要。其次,实践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对职业教育现状是否满足生产发展及人们职业能力提高程度的认知结果,应当由实践来检验。第三,人的需要满足过程就是经由实践将人的需要具体化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努力的过程,人的需要的满足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反映人需要满足程度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

3.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发展决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实践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其价值取向首先是职业教育实践主体发展的取向,反映实践主体发展状况,把实践主体发展作为价值诉求。同时,职业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所关注的范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孕育了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可能,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实践主体包括职业教育者和学习者,实践主体的发展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实践主体发展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的领域范围,实践主体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起点和水平,实践主体发展诉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实践主体发展速度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标准的变化更新。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立足于职业教育实践、立足于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现实发展。同时,反映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面向实践和实践发展,必须经由实践检验和完善。因为脱离了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只能是画饼充饥,成为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离开实践主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反而会失去主体的参与热情,更枉谈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提升。概言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指明了职业教育价值的来源渠道、检验标准和路径选择,为职业教育价值实现提供了现实视野,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可行性提供了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立足于实践,又超越实践,对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源于对职业教育理想的追寻。在职业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中,需要以追寻理想来加强导向,以立足实践去区分不同维度和发展阶段,不断实现理想价值取向与实践价值取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2:1593.

[2]张红.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33.

[4]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5]洪国慧.谈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8-10.

[6]杨光.坚特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J].教育研究,2004(12):44-47,51.

[7]候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08(3).

[8]Gardn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9][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1-113.

The Idea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Jun-hong, ZHOU Zhi-gang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istinction between ideality and practicality. The “educational” es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ideal state of its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requir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ursue educational equity, expand knowledge value and realize people’s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while the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state and show clearly the practical source, inspection standard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ant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pursue the ideal to guide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distinguish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value orientation based on practice, an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ideality and practicality.

价值观和职业 篇4

职业价值观类特征 适合从事的职业 型

不受别人指使,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作家、编剧、演员等、心理咨自由型 “城堡”,不愿受人干涉,想充分施展本领。询师

受尊敬欲望很强,追求虚荣,优越感也很强,渴望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欲望得不到各类检验、营销、行政岗位职小康型 满足时,由于有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员

而很自卑。

想当上组织的一把手,飞扬跋扈,无视他人的行政主管,公务员、自主创业支配型 想法,为所欲为,且视此为无比快乐 者、营销

对诸如平常的幸福、一般的惯例等毫不关心,一心一意想发挥个性、追求真理;不考虑收入、教师、医生心理咨询师、各类自我实现型 地位及其他人;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尽力挖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 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并视此为有

意义的生活。

热心公益事业,富于同情心,把他人的痛苦视教师、医生、心理咨询师、护志愿型 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士、福利机构工作者 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

认为立足社会的根本在于一技之长,因此他们技术型 医生、各类工程技术人员 专研一门技术,认为靠本事吃饭既可靠又稳当

一个人往往具有多种价值观,在职业发展决策中,所选职业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注意:

1、不要赶时髦,随大流;

2、不要一味地求体面,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

3、不要纯粹地图实惠,盲目追求高薪高酬的职业;

4、不要刻意寻“热土”,要看到发展趋势;

5、不要只图轻松,缺失事业心;

6、不要只求发展,一味地追求个人兴趣的满足;

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篇5

4.健康,包括身体与心理:工作能够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工作能在宜人环境下进行,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事务。

5.收入与财富:工作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在达到较高标准后,依然愿意继续投入,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有能力购置自己梦想的东西。

6.独立性:在工作中能有弹性,能按自己的意愿及方式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工作,不受别人的控制和监督,并能运用创造力改变现有的秩序、产品和做事方法。

7.爱、家庭、人际关系:体贴、关心他人,与别人分享,协助别人解决问题,与上司和同事保持融洽愉快的工作关系。

8.道德感:与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宗教观和工作使命能够不相冲突,紧密结合。

9.欢乐休闲:希望工作时间缩短、假期增长,工作不影响休闲生活。充分地享受生命,结交新朋友,一同享受美好时光。

10.权力:能够控制、教导、指引和影响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思去行动。

11.安全感:能提供安定生活的保障,工作权、经济收入、心理需要、社交关系具备稳定性,远离突如其来的变动,即使经济不景气也不受影响。

12.自我成长:提供独立思考、学习与分析事物的机会,在智慧、知识与人生的体会上有所上升,成为特定领域中的专家,成为他人的顾问。最终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13.利他助人:在工作中为他人提供帮助,为集体的成就和社会大众的福利付出努力;自己的付出对团体有所帮助,别人因为你的行为受惠颇多。

职业价值观

我们只想得到什么,却从没想过放弃什么。其实决定未来的是:第一,你想要什么;第二,你有什么;第三,你能舍弃什么。其实最后是你能舍弃什么才决定了你是否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你所不能舍弃的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价值观是职业方向选择的基础,引导我们追求所想要的东西,追逐自己的梦想。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目标取舍的基础,使我们面对诱惑不会迷失方向,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面对职业选择,我们依据的不是价值观,而是职业价值观,也就是职业锚。这是指个人在不得不作出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价值观以及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通常来说,影响一个人职业锚形成的因素包括:个人工作经历、个人需求动机、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对于职场新人而言,由于缺乏与职业环境的互动和深刻体验,不了解生活、工作、职业、事业的真正含义,很难通过职业锚进行职业规划。

找到你的职业锚

任何技术都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团队角色往往无法替代。在职业发展中,你还要考虑在团队、公司、社会、生活圈中,你希望充当什么角色,是做老大,还是做军师,这就是你的角色定位,而这是由职业价值观决定的。

职业锚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清楚反映出个人的职业追求与抱负,对于个体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比如安全型和服务型职业锚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最高、管理型和自主型职业锚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低。个人择业必须考虑职业锚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管理型职业锚的人适合从事行政岗位,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的人适合从事业务岗位,安全型、服务型职业锚的人比较适合做教师,而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是创新型职业锚的人。

1.技术/职能型

这种类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个人技能的不断提高及其应用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专业领域的挑战,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专家,获得别人的尊重。升职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提升能力的一种手段。他们出于自身个性与兴趣考虑,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中的成就。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2.管理型

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他们的职业经历使得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被提升到那些一般管理性职位上去所需要的各种必要能力以及相关的价值倾向。他们追求并致力于职务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独立负责一个部门,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成果。具体的技术型工作仅仅被看成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3.自主/独立型

这种类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不愿像在公司里那样彼此依赖,希望最大限度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发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和独立。他们同时有强烈的技术或功能导向,但他们不同于简单技术型定位,他们不愿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师、自由撰稿人、小型公司的所有者。

4.安全/稳定型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这种职业定位,他们最关心职业的长期稳定与保障性,因为能够预测到稳定的将来而感到放松。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体面(而不是客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制度等付出努力。他们关心财务安全,忠诚地完成老板安排的工作。尽管他们有时能达到很高的职位,但并不关心具体的工作内容。

5.创业型

创业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公司或产品(或服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他们愿意去冒险,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也在学习并寻找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会去创立自己的事业。

6.服务型

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状态、通过新产品消除疾病。。。。。。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

7.挑战型

喜欢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对他们而言,工作就是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的变化和突发的困难,如果事情变得太容易,它马上变得非常厌烦。

8.生活型

职业价值观个人特质 篇6

目前法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新时期下年轻法官在业务方面的培训齐全,却缺乏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和职业价值观培养。现有的年轻法官培训机制缺乏对年轻法官新特点的研究,甚至漠视年轻法官在新时期下存在的新特点,对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建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培养,特别是基层法院的年轻法官,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极易让他们产生迷惘和疑惑。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年轻人,常常也感到对职业价值观的模糊,同时在和其他年轻法官交流的时候,也发现绝大部分年轻法官普遍缺乏对法官这个职业的价值观和荣誉感,而仅仅把法官当成一种普通的职业。近年来法院年轻法官流失现象严重和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培养年轻法官的职业价值观和荣誉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法官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法官执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后,法院系统已经迎来新一代法官。总体上看,年轻法官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渴望平等。如何针对年轻法官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年轻法官给法院队伍建设带来的问题

大量的年轻法官在司法为民的战线上,默默的维护着人民的权益,守卫着法律的尊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年轻的法官走上了审判岗位。他们为法官这个群体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基层法院的队伍建设带来了问题。

1、宗旨意识淡薄。表现在不能正确理解“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和“和谐司法”的内涵与要求,对 “案结事了” 具体办案要求认识模糊,对“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缺乏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只注重法律效果,不注重社会效果。

2、职业核心价值观模糊。对法官职业的不尊重、不敬畏,考入法院仅仅是为了谋生,被动式工作,没有工作目标和计划,上下班分得十分清楚,下班后一般不会考虑工作上的事,偶尔安排加班极不情愿,对法官核心价值观不认真学习、品味、体会,不了解其内容和本质要求。

3、“金钱观”思想严重。表现在青年法官对金钱的态度不端正,对工作与待遇的关系搞不清楚,常用金钱衡量工作,对一些职责范围外的院内公共事务不过问、不了解,也不理解,一幅事不关己的旁观心态。如个别年轻干警就抱怨自己能力强、干得多,在待遇上却没有得到比别人多的实惠。也有的将自己的待遇与发达地区或国企职工相比,认为付出多,收获少,产生消极情绪。

4、享乐主义突出,奉献精神缺乏。表现在对于好玩的活动积极参加,反之则消极对待,甚至找理由推脱,怕吃苦,怕吃亏,没有奉献精神。如对于单位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则强烈要求参加,对组织参加义务植树、义务扫地等活动则千方百计找理由推脱。又如在应急队大练兵活动中,对于有点危险性的动作,作为年青人身体条件相比年长的要好得多,应主动担当,但个别年青干警对安排置之不顾,好像安排上断头台似的,避而远之,见老同志用笨拙僵硬的身体努力完成动作时,作为年青人不汗颜、不惭愧,反而笑观。

5、自我认识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表现在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没有认真剖析,常有怀才不遇的想法,对基层法院条件差、待遇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特别是到法庭,面对单调的工作和甚至有些荒凉的生活环境,感到困惑、迷惘,不适应。如有的年青法官被安排到法庭,整天面对繁琐的小矛盾小纠纷,觉得很屈才,认为自己一肚子学问无用武之地,殊不知小案子大智慧,没有一个办案能手、调解能手是从办小案开始的。个别年青法官认为自己是法学学士或硕士,看不起中老年同志,但从近年来基层法院调研文章刊登、宣传稿件采用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中老年同志写的,青年法官被采用的廖廖无己。各基层院表彰的办案能手、调解能手也绝大多数为中老年法官。

6、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表现在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个人有余,服从组织不足;摆不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强调自由有余,遵守纪律不足;摆不正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强调局部有余,服务大局不足。如有的青年干警就组织对其的工作安排,不能正确对待,经常抱怨,甚至阳奉阴违,如果组织要求严格,则认为是磨灭个性的发展。在遵守组织纪律方面,眼光总是向落后的看齐,认为爱讲怪话的是性格耿直,认为对组织安排爱发牢骚的是敢于说话,没有正确的认识,也不能自我严格要求。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1、教育原因:一是家庭教育重个性培养,缺乏综合性教育。年轻法官的成长环境较好,一般随其个性发展,不注重后天性格的修正与重塑,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比较突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在学校接受教育重成绩,轻综合素质教育。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具体生活中连一根电源线都不会接,火线、零线分不清楚。有的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但在公共场所却随地乱吐、乱扔。

2、社会原因:受市场经济影响,在价值取向上物化比较明显,“为钱工作,工作为钱”的错误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正因如此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过于强调自我,贪图享受,个人自由大于组织纪律、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的错误认识也在个别干警身上体现出来不能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与独立审判、独立审判与服务大局的关系,认为院领导过问敏感案件是干涉、领导把关是损害独立办案、请示汇报是损害公正。

3、组织原因:一是政治思想工作不到位,尽管各基层法院都设有政工科,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政工科多流于做工资报表、职级晋升、抓教育活动开展,对于新进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深入开展,停留在表面,导致少数青年法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对新进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多元化、长期性教育,少数青年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核心价值观;三是法院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浓,对青年法官不能产生影响;四是从严治院落实不到位,重制度建设,轻落实的现象比较普遍;五是工资待遇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现实购房等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年轻法官的新特点

很多基层法院八、九年甚至十几年没有招新,如今面对年轻法官的大量进入法院工作所日益凸显的新问题,很多法院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都还在用以前惯用的队伍建设机制去管理现在的年轻法官。从岗前一直到岗后,重点培养的是年轻法官的业务能力,而在思想上缺乏对年轻法官新特点的研究,甚至漠视年轻法官在新时期下存在的新特点,对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建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培养。直接导致的就是吸引力低下,好不容易招来的人很快就流失了。大部分“80后”法官对于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新时期下的80后法官有何特点?

(一)思想开放,独立思考能力强,但是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

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往往可以兼容多种观念,并不强烈排斥其他思想,但是他们相当多数欣赏西方的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解却不够透彻,这成为了当前年轻法官思想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多数年轻法官的思想和价值观尚处在未定型时期,而在这一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由于缺乏组织上的有益性引导,因此在他们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没有打上法官职业价值观的烙印。

(二)对于政策的理解力不够。

年轻法官大部分都是法学科班出身,在正规法学院校接受了系统培训,具有较为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其专业能力比起他们的前辈刚到法院时要强上许多。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会碰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现象,自觉不自觉的会用纯法学理论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法学理论、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在年轻法官中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但是,对于国情、政策、农村风俗等一些法律之外,却和司法实践息息相关的东西,却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年轻法官都普遍认为这些法律之外的东西应该排除在司法审判之外,有些年轻法官甚至把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对立起来看待。导致年轻法官在办案过程中过分的注重法律效果,机械办案,而缺乏对社会效果的关注。在实际生活中,法官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希望并渴望有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法官参与案件讨论的积极性非常高,十分热衷于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期望对方能接受或人同。自主和独立意识比起前辈有着明显增强,因此对于法院强调的纪律性在他们眼里多多少少会有点被束缚的感觉。因而在管理上很难找到一种能在所有年轻人身上通用的标准和方法。同时年轻人易情绪化的特点在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体现,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如果在思想上缺乏引导,十分容易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畏首畏尾、意志消沉的负面心理。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年轻法官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法官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法官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在.年轻法官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年轻法官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调查中发现,与年轻法官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反而不这么强烈。由此看来,法官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

2、法官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意识等。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分析发现,随着社会的转型, 法官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法院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法官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法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法官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合作精神、工作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绝大部分法官都会因为执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心理引导很重要。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法院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法官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法官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法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法官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就要引导法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提高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高尚的法官职业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法官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保证法官能够顺利、及时、充分执业法官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法官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提高法官对挫折的认知水平。于此同时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4、科学抓好岗前培训工作,确保培训效果,严格执行组织纪律,规范言行举止。岗前培训是“80后”法官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此时是从大学学习结束迎接正式上岗的一次最有针对性的学习,其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对法官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组织上应当高度重视,在选择培训老师、培训内容和培训纪律要求上,必须高规格、高要求,确保这一阶段帮助青年法官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官职业道德以及法官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为其在工作中逐渐领会并牢固树立打下坚实基础。在执行纪律要求和规章制度时,必须杜绝“好人主义”,必须牢记“严是爱,宽是害”的警句,在整个法院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带动促进青年法官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

5、适时谈话交心,树立正确心态,营造法院良好文化氛围。各法院的院领导应当将与法官谈话交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在谈话交心中了解其思想动向,发现偏离组织要求的,及时纠正,并通过谈话交心,帮助青年法官对当前的司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估量,对从事的司法事业准确的定位,告诫法官,选择法官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使命和担当,面对群众的司法需求,一定要学会正确看待得与失,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树立法院是我家的强烈的整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有意义的形式,将法官职业精神溶入到具体工作中。

提高待遇,“从优待警”。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切实解决,一是解决法官的食宿。法官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在这一特殊时刻需要组织给予特别关心,有条件的尽可能在院部提供住房,没有条件的给干警合租房或解决一定限额的房租费,建立职工食堂,切实解决青年法官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后顾之忧。积极争取干警加班补助经费。在新时期的特殊要求下,各项任务特别繁重,加班已成为常态,尽管绝大多数法官对于加班有无补助都不计较,但作为组织应积极争取,解决加班补助经费,做到奖惩分明。要细化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平时业绩与个人晋级、任用挂勾,对于不思进取,不用心工作,造成工作失误或被动的,要予以惩罚,做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青年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杜绝被动式、应会式工作现象的发生。

价值观和职业 篇7

中职阶段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

人的职业理想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长大后自然形成的, 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实践的深入, 身心发展的成熟, 尤其是伴随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等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各种职业的了解, 在成人引导和社会教育影响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的期望等, 将个体愿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形成的。职业理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心理想象和设计规划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时期 (出生~14岁) ;探索时期 (15~24岁) ;确定时期 (25~44岁) 。美国学者萨帕认为, 中职时期是职业探索初始阶段, 是个体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会主动参与班级或社团的各项活动, 从中尝试、检验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并寻找自己较喜欢、觉得能胜任的职业范围, 探索自己可能的就业或创业方向。在这个时期, 如果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就会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德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强调:“立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 成功随着工作来, 这是一条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美国哈佛大学在研究中发现, 有清晰的近长期目标的人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生活得好, 事业有成;而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的人则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生活一般或很不如意, 事业平淡或工作不稳定。唤醒学生的尊严感, 使学生学会关心, 关心自我与他人, 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 是学校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在中职阶段, 学校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意义非凡。

第一,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本世纪中叶, 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教育学生胸怀祖国, 立志成才, 确立职业理想, 刻苦学习锻炼, 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 是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近十年来, 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中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少学生学习目的、职业前途不明,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习惯不良, 诚信、敬业、责任心缺乏, 实践能力不强。而兴趣、习惯、诚信、敬业、责任心、能力等恰恰是技能型人才最宝贵的素质, 也是影响人的一生成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据笔者对2 191名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 对“职业指导课对你现在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的作用大吗?”的问题, 57%的学生表示很大或较大, 35.1%的学生表示一般, 7.9%的学生表示较小或无所谓。也就是说, 九成多学生关注职业指导课, 希望从这门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必须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突出实践教学, 注重养成作用, 强化生本教育, 要教育学生了解“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和“我该做什么”, 正确认识学习与工作、职业与人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树立较为远大的职业理想。这对于学生明确学习与工作的目的意义, 端正学习与工作的态度, 激发内在动机和兴趣, 调动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 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 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也是青少年学生的理想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对于学生而言, 对其一生起作用、影响其一生的不是某种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是理想、信念、情感和价值观。为此, 学校应抓好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 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美德建立自尊、自信;要调节学生的心态, 使其身心健康、情感和谐、意志坚强;要优化学生的个性, 使其自由意志获得体现, 各种需要、潜质、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手段。

而在现实中, 青少年学生职业理想的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 在小学, 80%以上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初中, 有职业理想的人下降到50%, 到高中, 有职业理想的人不足20%。不少初、高中 (中职) 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 (或就业) 时不知所措, 更多地听从他人的安排;有的上了高中 (中职) 或大学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高中 (中职) 或大学毕业了还弄不清自己该做什么。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 缺乏职业理想, 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兴趣缺乏, 动力不足, 对人生和职业前途感到困惑迷茫, 做事敷衍塞责, 没有责任感, 得过且过, 自控性、辨别是非和抗诱惑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 在做人做事上存在不少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者对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导致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薄弱和缺失。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实际上是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符合学生成人成才的实际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 从小学就开始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而我国内地目前仅在高校和中职学校才开始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在小学、初中阶段, 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还是一项空白, 在中职学校, 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还很乏力。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 是价值观或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职业理想受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职业理想也不同。如果认为人生即享乐, 将人生看作纯粹的人的生理需要, 其职业理想即为能赚大钱, 满足物质消费需要;而如果持“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就会以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为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提供内在强大的精神动力。

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根据学生富于想象、向往未来、渴望成才但又不知如何走好自己人生道路的特点, 学校可从实际出发,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安排,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首先, 要让学生了解自己。通过班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及职业能力测试等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 可以通过查询、听报告、外出参观或实习锻炼等方式,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行业、企业、专业, 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再次, 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及职业进行选择, 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最后, 要让学生按计划自觉行动, 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奋斗, 这是实施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的是, 学业及职业的选择, 志存高远是可贵的, 但不根据自身条件、不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选择, 所确立的职业理想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要教育学生把个人兴趣、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树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帮助学生练好内功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想象和设计, 涉及择业和立业两方面的内容。这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 根据多方面情况做出选择、调整和修正。在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贯彻“德育为先, 能力本位, 全面发展”的原则, 既要做学生人生规划的导师, 又要做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员, 更要做学生思想成长的辅导员, 还要做学生职业创造的引路人。要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各学科教学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练好内功。这些内功主要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 如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发展兴趣、个性表达、自学能力和习惯等; (2) 思想道德能力, 如追求真理、勤劳致富、乐于奉献、诚信、敬业、合作、责任心等; (3) 积极创造能力, 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探索、勤于劳作创造等; (4) 坚持实行能力, 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等。其中, 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 思想道德能力是核心, 积极创造能力是关键, 坚持实行能力是保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职业理想, 学生是主人, 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要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尊重学生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要, 承认其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 结合个人的兴趣、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自主做出选择, 确立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超越性需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全面提高素质, 发展个性特长。

形成职业理想教育的整体合力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社会教育是重要条件, 只有三方协调统一, 形成整体合力, 效果才会好。为此, 教师要敬业爱生, 言传身教, 以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指导家长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 教给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 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 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各行业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应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 树立典型, 弘扬职业道德精神, 使人们心中形成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勤劳可致富的信念, 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唯利是图等错误观念。社会各行各业在选拔用人上要按德才兼备的标准执行,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净化社会环境。

摘要:职业理想是人的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阶段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最佳时期。当前, 在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应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务实而具体的职业理想, 将其作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工作重点抓紧落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指导他们做好生涯规划,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帮助其练好内功, 形成职业理想教育的整体合力。

关键词:职业理想,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海恩.关于“中学生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研究[EB/OL].[2012-11-19].http://gd2009.teacher.com.cn/VserLogcommoit.aspx?VserlogID=20917.

[2]郑和钧, 邓京华, 等.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钱景舫, 孙玫璐, 蒋文立.生涯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迟希新.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J].人民教育, 2009 (20) .

[5]边晓丹.80%高中生无职业理想哪个环节出了问题[N].杭州日报, 2010-06-29.

价值观和职业 篇8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个体所持职业价值观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职业行为选择?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初步尝试,就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其教师职业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进行比较研究职业价值观调查采用Super编制,经修订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本量表共52题,每4题组成一个职业价值因子,共计13个职业价值因子,要求被试对每个题目做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五种判断,分别用5、4、3、2、1 五个值表示。。

一、研究结果分析

1.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点。先计算每个被试在各价值因子上的重视程度,其值由各因子所包含的四个题目的得分和除以4得来,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的统计。以4、3.5两个值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价值因子均值分为三级,处于第一级的是成就需求、关系需求、独立需求,他们都达到或超过比较重要水平;处于第二级的是智力刺激需求、经济需求、地位需求、利他需求;而对安全需求、舒适需求、管理需求、变化需求、交际需求、美感需求等六项价值的评定刚刚超过一般水平。

2.喜欢教师工作和不喜欢教师工作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喜欢教师工作”和“对教师工作有兴趣”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想到教师职业就觉得心烦”组的各价值因子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在经济需求、交际需求、舒适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1.927、-2.673、-1.957、-4.338;显著水平分别为0.056、0.008、0.052、0.000。

3.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毕业后就去当教师”和“立志终生从教”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毕业后,先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工作,实在不行,再考虑当教师”组各项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毕业后就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在成就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才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T值为2.875,Sig.为0.005)。而在管理需求、交际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是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显著高于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2.633、-2.579、-3.175,显著水平分别为0.005、0.009、0.011、0.002。

4. 不同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群体的教师职业认知比较

统计方法与对职业价值观的统计相同,比较“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表明,在13个价值因素中只有两个因素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22);二是经济价值,其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经济价值评价反而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39)。

比较“愿意选择教师职业”和“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因素的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 Sig.=.008);二是美感价值,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美感价值评价也明显高于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 Sig.=.044)。

二、讨论

根据我们的测试,这些大学生首先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肯定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干扰,同时,大学生也认为工作中能和领导、同事愉快相处是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事情。

根据对“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比较,说明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各界联系广度、工作的轻松、自由及工作的客观环境、工作内容的变化性不能满足部分大学生的需求。对“你的工作比较轻松,精神上也不紧张。”得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这些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只是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对工作的高收入和低压力并不存在不合理的期望。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更好的工作客观环境及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是积极的,无可厚非的,他们不喜欢教师职业并不表示他们的价值观存在问题。

根据对“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和“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比较,发现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更希望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物的管理支配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更希望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更追求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但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较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成就需要更少。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合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两项研究,表明不喜欢教师职业、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对理想职业的经济、社会交际、管理、舒适及变化等方面的价值需求显著高于喜欢教师职业、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在上述五个方面不能满足部分师范生的职业理想。由于社会交际、管理、舒适及变化需求在全体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追求中并不是很重要,不喜欢教师职业和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对它们的重要性评定也没有达到4(即比较重要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是职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不是影响职业态度和职业选择行为倾向的主要原因?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因为,情绪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情绪又影响行为倾向。这部分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否定情感和不选择行为倾向是不是由于他们具有对教师职业的否定性认知呢?根据我们对这同一群体的教师职业认知评价测量,表明除成就价值、美感价值以外,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不是造成对教师职业的消极情感和不选择倾向的主要原因。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反而比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经济价值评价高(Sig.=.039),但尽管如此,这种价值仍然不能满足他们的理想。

上一篇:孙睿《路上父子》读后感下一篇:业界观察:CEM能否取代C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