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标记词好端端(精选4篇)
主观化标记词好端端 篇1
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
本文运用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古今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进行比较研究,着重探讨汉语被动式跟其他语言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作 者:石毓智 Shi Yuzhi 作者单位:410081,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 刊 名:民族语文 PKU CSSCI英文刊名: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年,卷(期): ”“(3) 分类号:H1 关键词:主观化标记词好端端 篇2
汉语中表示概数的标记词有很多, 如双音节的“上下”、“左右”、“前后”等, 这些大多由空间范畴隐喻 (metaphor) 而来。单音节的概数词如“多”、“把”, 还有一个就是“来”。关于概数词“来”的语义与用法, 自吕叔湘先生 (1957) 发表《试说表概数的“来”》至今已有十余篇专文问世, 综合已有成果, 他们共发现并讨论了“来”的四种常用格式:
A式:数词+来+量词———30来斤
B式:数词1+来+数词2+量词———一百来万张
C式:数词+量词+来+形容词———20公分来长
D式:数词+来+二+数词+量词——十来二十个/千来两千条 (1)
有的文章在这四类中的某一类或几类中又分出小类, 如从A式中分出“数词+来+量词+‘重、大、长、宽、高、厚、深、远’等积极义量度形容词”。另有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数 (量) 词”后“来”表示概数范围的问题。但是这些文章都没有提及“来”的另一特殊的使用格式“数+ (量) +来+的/地”, 笔者 (2009) 对此有过粗略讨论, 本文又有新的认识, 对此拟做重新论述。
2. 概数词“来”和助词“的”的邻接共现
用在数词或量词后面表示概数的“来”在唐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 如:
(1) 谁家洛浦神, 十四五来人。 (唐·杜牧《书情》)
(2) 花帽铢来重, 绡裳水样秋。 (宋·杨万里《观迎神小儿社》)
而表概数的“来”与助词“的”共现的用例则始见于明清时期用北方方言写作的白话小说中, 如:
(3) 九公道:“不是么, 那是为你干女儿去要的么!谁知他才两来的月就掉了呢, 倒叫我空喜欢了一场。 (《儿女英雄传》)
(4) 李纨探春道:“今儿从早起闹起, 已到三更来的天了。” (《红楼梦》)
(5) 这是一片旱苇塘, 这块苇塘二里来的地, 是方家公众的, 这家三分, 那家五分, 共合是二里来地长。 (清·小说《三侠剑》 (中) )
这个时期“来”和“的”开始共现邻接, 但是主要构成“数+量+来+的+名”格式, 今天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达此义的格式则一般为“数+量+来+名”, 即“的”空缺, 如例 (5) 可改为:
(5) ˊ二里来地
但是, 例 (3) 和例 (4) 改为如下的说法似乎难以接受:
(3) ˊ两来月 (?) →两个来月/俩来月 (√)
(4) ˊ三更来天 (?)
可见, 今天普通话里的概数格式“数+量+来+名”并不是“数+量+来+的+名”通过省略助词“的”简单变来的, 我们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概数的语形,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法化演变路径。“数+量+来+的+名”这一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所保留,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只是在老舍不同时期的作品里检索到13例此类格式和用法, 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一种北方方言用法。如:
(6) 我给你个好主意:起上一只会, 十来个人, 至多二十个人, 一月每人两块钱, 你使头一会;这不是马上就有四十来的块? (老舍《骆驼祥子》)
(7) 虎爷租的三间屋是西房, 院中大小一共七家儿, 孩子有三十来的个。 (老舍《牛天赐传》)
(8) 以朋友对待他, 虽然他既是个乡下人, 又给他们种着地———尽管只是三亩来的坟地。 (老舍《四世同堂》)
(9)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的岁, 他已经很大很高,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 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老舍《骆驼祥子》)
(10) 这真让祥子的心跳得快了些!真要凑上三四十块, 再加上刘四爷手里那三十多, 和自己现在有的那几块, 岂不就是八十来的? (老舍《骆驼祥子》)
对比例 (6) 和 (7) 发现, 同样表示人数的大概数量, 却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 如“十来个人”和“三十来的个”。我们认为这跟“来”与数词搭配以及“来的”与数词搭配表概量的规则有关, 该问题后文再述。
对比例 (6) — (10) 还发现, 实际上这5个用例中共使用了四种具体的概数格式:
A.十来个人———数+来+量+名
B.四十来的块/三十来的个/二十来的岁———数+来+的+量
C.三亩来的坟地———数+量+来+的+名
D.八十来的———数+来+的
这四种格式除了A在今天的普通话中使用外, 其他三种或使用于近代汉语, 或使用于现今北方的部分方言。方言情况如:
【来地】<数量>表约数, 相当于“上下”、“左右”。晋语。山西文水【lai22ti35】、离石【】、榆次【lai11ti35】二尺~∣他今年三十~。 (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P2515)
【来的】济南【lε51 ti55】用在百、千、万的后面表示超过这个数:二百~∣三千~∣五万~∣两万五千~。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济南方言》P139)
再如笔者所在乐陵方言, 属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 山东方言西齐片, 德州方言的东片, 上述C和D这两种形式在当地口语中十分常见, 当地人口语中将“来的”读作[lai ti], 相当于普通话“左右”、“上下”。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询问—估计、推测性回答”话轮中, 如:
(11) A:他今年有多大年纪了?
B:50来的。 (或:50岁来的/50来岁。但此种语用中不能回答:50来岁的)
再如:
(12) A:北京离济南有多远?
B:800里来的。 (或:800来的)
例 (12) 实际上又是一种格式, 可称为格式E:数+量+来+的。我们认为, B、C、D、E四种格式可以互相转化, 它们之间具有语法化关系, 下面将做论述。
3.“来的”与数词的组配规则及“来的”的词汇化
概数词“来”和“来的”与数词的组配规则是不一样的。“来”的格式和规则是:
格式1:数+来+量+ (名) 规则:数词必须为10的整数倍
格式2:数+量+来+ (名) 规则:数词必须为小于10的正整数
如:
(13) 他买了三十来斤大米。 (√)
他买了三来斤大米。 (×)
他买了三斤来大米。 (√)
而“来的”使用的格式和规则较为复杂多样:
3.1 格式1:
数+来+的+量规则:数词必须为10的整数倍, 如例 (5) (6) (8)
3.2 格式2:
数+量+来+的+名规则:如果名词所指可离散, 数词将不受10整数倍的限制, 否则须为10的整数倍, 如例 (7) “三亩来的地”可接受, 因为“地”可分割, 具有离散性 (discrete) , 此外如“三个来的馒头”等亦可。但绝不能说“三个来的人”, 因为“人”不可再分割, 不具有离散性。
3.3 格式3:
数+来+的规则:数词必须为大于10的自然数
如:
(14) 那位老人今年有八十来的。 (√)
那位老人今年有八十一来的。 (?)
3.4 格式4:
数+量+来+的规则:同格式2规则
3.5 格式5:
时间词+来的规则:时间词数量多为整数或半数
如:
(15) A:昨天几点散的会?B:五点来的。/五点半来的。 (√)
可见, “来的”与“来”无论在使用格式还是在与数词的组配上都有很多的不同。我们认为, “来的”是从“来”经过语用化的语法化而最终完成词汇化的。
首先, 汉语中数词和量词的结合一般是很紧密的, 而表示概数的标记词往往位于数量结构之后, 如“50岁上下”、“20斤左右”。如果后面有数量指称的名词, 则需要借助结构助词“的”构成向心结构的短语, 如“50岁上下的老人”、“20斤左右的苹果”。可是, 概数词“来”的常规用法 (处于数量结构之间) 似乎打破了这个一般句法规则。尽管“来”的常规用法可以构成“数+来+量+的+名”格式, 但是概数标记词位于数量结构之后具有很强的规则性, 所以很容易将此规则类推到“来”的用法上, 即创造出“数+量+来+的+名”新语序。这样的新语序, 一方面满足了数词和量词关系紧密需要邻接的要求, 同时又不违反中心名词前往往需要插入结构助词“的”的短语规则, 结果实现了概数“来”用法的更新。更新是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生成机制。
其次, 概数词“来”具有黏着性, 它需要借助助词“的”以及后面的名词发挥作用, 否则不自足。如“20斤来”不自足, 不同于结构自足的“20斤左右”。所以, 在现实语境 (realistic context) 或者话题化 (topicalization) 的句子中, 名词可能因作为话题被提前, 或隐含, 或省略, 如此就构成了“ (名) +数+量+来+的”的形式。当“来的”经常连用出现在句尾, “的”又没有实在的语义, “来的”就有了词汇化的可能。在“来”黏着和“数+量+左右/上下”模式的双重作用下, “来”和“的”逐渐关系紧密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强烈趋势) , 经过长期的使用就融合 (fusion) 而词汇化, 表示“左右、上下”。此时, “的”已不再是结构助词, 而是“来的”中的一个词内成分了, 久之“来的”便固化为了数量词的后置词 (postposition) 。
再次, 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而一些临时性的借用量词进一步加重了这种界限模糊的程度。当开启一个询问性的话论时, 询问的对象可以是名词性具体之物, 也可以是名词性具体之物的某个属性。作答者出于话语关联的目的, 答语中往往会重复询问者话语中的关键词, 即同形回指, 如下面例 (16) 中的关键词“地”。当问及数量时, 这种语用规则也会发生作用, 同时受到常规格式“数+来+量” (如“二十来岁”) 的影响, 很容易类推出下面例 (17) 这样的答语形式。
(16) A:那一片是多少地?B:[三亩来]的地。 (“地”是名词)
(17) A:那个人有多少岁?B:[二十来]的岁 (数) 。 (“岁”是名量词)
(17) ˊA:那个人有多少岁?B:[[二十]来的]。
例 (16) “三亩来的地”中非自足数量结构“三亩来”和名词的修饰关系通过结构助词“的”予以实现, 当数词为10的整数倍时, 量词可缺省, 即可形成如例 (17) “二十来”这样的非自足数词结构, 这时例 (16) 和 (17) 中“来”和“的”尚属跨层结构 (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但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 。在话题句中, 当答语者借助语境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作答的时候, 常常会省略与询问者话语中相同的关键词, 此时借助现实语境并不会导致话语关联系的中断, 于是就形成了例 (17) ˊ这样的简约形式, 在使用频率的促动下, “来”和“的”的跨层边界逐渐取消了 (boundary loss) 。不过, “数+来的”这类格式在估计推测“年龄”和“钱”的数量时最为常用。如:
(18) A:你看我的衣服值多少钱?
B:我猜, 二百来的。
之所以这种简约形式多用于“年龄”和“钱”, 是因为这两个“量”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度之高为其他“量”所不能比。如同汉民族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肉”是“猪肉”一样, 一提到“肉”他们头脑中最先激活的语义内容就是“猪肉”, 属无标记项。同理, 因“年龄”和“钱”的高频使用, 使得“数+来的”在人们的心理印迹上与“年龄”和“钱”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可见这种简约形式的形成与理解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使用频率的影响。一旦这种语义关联常规化以后, 指称其他事物的“量”如果省略其中的“量词”, 在没有充足语境信息的条件下其可接受度就会大大降低, 如:
(19) A:那堆衣服有多少件?
B:二十件来的。 (√)
B:ˊ二十来的。 (?)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格式“数+来+的+名”→“数+来+的+量”→“数+来的”是结构助词“的”逐渐向词内黏着成分词汇语法化的连续统过程, 当格式中的“名”或“量”不再出现且“数+来的”可以单独作答句法自足的时候, “来的”就彻底词汇化了。这一过程至清代已经完成, 如:
(20) 赵得胜说道:“我将家业要回来才一年来的, 所有一切的事还都没办理就绪呢, 对于这宗事还没有工夫进行呢。 (清·小说《三侠剑》 (下) )
目前“来的”只是在部分方言口语里发生了词汇化, 尚未进入普通话系统。尽管上述有关“来的”词汇化的例句还不够丰富, 但其词汇化的完成已是事实。下面再列举两例 (来自网络) :
(21) 昨天去医院例行检查, 大夫说宝宝有7斤来的。这7斤来的是个什么概念, 到底是够了7斤还是差一点点呢? (博客:“7斤来的”的喜悦和困惑, 2007年7月19日)
(22) 谁说我120-130斤来的? (网帖)
(23) 绝对的不准……那天我还瘦了5斤来滴…… (网络语言中常把“的”写为“滴”, 含浓厚的方言色彩)
另外, 我们认为概数标记“来”的语义应发源于动词“来”。动词“来”发展成双音节方位词“以来”,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使用中还通常简略为单音形式“来”。如:
(24) 27美元的IPO股价曾一度暴涨5倍, 以破天荒的高达354%的涨幅创造了纳斯达克5年以来的最佳业绩。 (电脑报)
(25) 从近十年来的文献看,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双音节方位词“以来”用于表达时间量, 但单音方位词“来”在量范畴的使用领域得到了扩展, 它不再局限于具有时间起始点和终结点的一个过程表达, 而是可以用于各种大概的量, 由此语法化为一个概数标记。如果说在时间量的表达上“以来”和“来”还具有共通性可互换, 那么在时间之外的量表达上, 二者有了明确分工, 同时也就为“来”和“的”词汇化提供了一定的语义和语用条件。
4.“数+量+的+名”和“数+ (量) +来+的+名”中“的”的性质
现代汉语常规格式“数+量+名”有时可加入“的”变换为“数+量+的+名”, 无论其中的“量词”是专职量词还是临时借用量词都有此类情况出现, 但以借用量词最为常见。如:
(流了) 一身的汗 (坐了) 一屋子的人 (欠了) 一屁股的债
(干了) 一年的活 (看了) 两小时的书 (走了) 一天的路
(26) 张文学是牧奎村有名的贫困户, 他因妻子长期病卧在床, 欠了一屁股的债, 家里缺吃少穿的, 生活紧紧巴巴。 (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8�1.txt)
(27) 本来只想请两三位同志座谈一下, 结果来了一屋子的人, 有老师, 还有学生。 (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5.txt)
以上这些数量结构完全可以去掉其中的“的”, 但对比后发现, 加入助词“的”和不加入在语用上是有些许差别的, 那就是“的”前的数量结构需要重读造成一个对比焦点, 这样加入“的”后对发话主体而言会有一种“主观大量”的内容隐含其中。以上用例都在着意强调“汗”“人”“债”“活”“看书时间”“赶路时间”之多的语用义。如在北大CCL语料库中, “一屁股的债”13次, “一屁股债”50次, “一屋子的人”36次, “一屋子人”49次。这个语用义与量词本身所指的范围大小关系不大, 如将“一身的汗”换为“一脸的汗”, 主观大量的隐含意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所指范围发生了转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既然“数+量+的+名”中的“的”是一个主观大量标记, “数+ (量) +来+的+名”中的“的”是否也是如此呢?通过考察实例发现, 这个推断不成立。如:
(28) 一斤白丸子, 破着值了一钱;两副带子, 值了一钱二分, 两幅画, 破着值了三钱:通共六钱来的东西。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上) )
词语“通共”是“共计、一共”的意思, 但该词多用于指主观小量, 近代汉语的用例和笔者所在的方言区都多有这种用法。再如:
(29) 你通共才赢了一摊, 就要这般性急, 不要停回输得多了, 朝我讨起饶来。 (清·小说《九尾龟》)
(30) 你通共才好几亩庄稼啦! (沙汀《困兽记》)
例 (29) (30) 中的“才”更进一步从形式上印证了“通共”所标记的主观小量义。
由此可见, “数+ (量) +来+的+名”中的“的”与主观大量无关, 该格式既可以用于主观大量, 也可以用于主观小量。如果例 (28) 采用话题句来表达, 那么就会成为“ (这些) 东西通共六钱来的”, 这就是“来的”词汇化最合适的语法环境。当“的”由结构助词语法化为词内成分时, “来的”表示主观估计和推测的主观性就增强了, 而“来的”正是语法形式主观化的一个结果。诚如沈家煊 (1998) 所言, “不少语法现象是语用法‘凝固化’的结果”。
5. 结语
综合以上讨论, 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概数词“来”在与结构助词“的”邻接共现后形成了共计五种具体使用格式;
2) 这些格式的口语化程度很高, 多见于早期的白话小说以及今天北方的某些方言中, 如晋语、济南话;
3) 受话题化等语用因素的促动, “来”和“的”不需借助其后的名词就可实现句法结构自足, 为其词汇化创造了句法环境条件, 当此种用法凝固后, “来的”的词汇化过程就完成了, 此过程最迟完成于明清时期;
4) 格式“数+ (量) +来+的+名”中的“的”与主观大量无关, 不同于表示主观大量的“数+量+的+名”。
参考文献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980
江蓝生《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 《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
刘利《对“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一文的两点补充》, 《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
曹小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概数词“来”》, 《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3期
王明仁《表概数的“来”的语义和由来》, 《词库建设通讯》1997年第5期
张谊生《概数助词“来”和“多”》,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马彪、王大新《数 (量) 词后的“来”表示多少》, 《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
曾炜《流行于广东的句末语气词“来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 《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主观化标记词好端端 篇3
【关键词】主观性形象 主观问题 语法研究
一、英语的主观化问题
英语的主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在很早以前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国际语言学大师的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就曾解释过,他的研究就是建立在我们平常对语言的表达上面,同时,他也指出,对说话情景的分析或者是研究,需要说话的双方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分析结果。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利用客观方式来完成,例如,一起事件及参与这起件事的人都被推至“舞台”( on-stage) 上,然而作为“基础”(ground)的成分却丝毫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意思。这种现象充分的向我们证明,对于某些词汇而言,它们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主观化境地。
二、英语主观化问题的语法研究
为了更好地分析英语语法标记、语法搭配和语法结构的主观化问题,我们分别对be going to,let us、let alone,I think 这 3 种语法进行讨论。
1. be going to 语法标记
a. Mary is going to see a movie.
b. Mary is going to visit her mother.
c. A fire is going to destroy that house.
上面的三个例子分别阐述了不同的意思,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三句话进行讨论。首先,从a 中的 be going to 我们可以看出,对说话人的表现并不是通过come之类的词实现的,而是通过go这一词语实现,由此得出结论,一个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其实与它要表达的事件呈现出来的客观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b进行研究,可以发现,b这句话完全是主观性的,具体而言就是“为了使说话者的表达过程与在表达过程中涉及到的参照点有关联,说话者的思想就必须保证是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进行的”。最后要说的是c,c的主观性程度是最强的,因此这种方式的语法可以直接的流露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通过对这三种情况的讨论,我们对语法标记有了更深入了理解,有利于对英语主观化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 let us 语法搭配。在英语语法的搭配学习中,通常Let us 是固定搭配,多次在聊天的场合中出现。Let us 和let's明明是一样的单词组成,然而意义却有着区别,譬如,同样表达着祈使语气,let's给人的感觉却是有着劝说的功能。Let us go,will you?和Let's go,shall we?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从表面看起来是相同,可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前者是指倾听者并不是在说话人的同伴之中,被当做了go 的主语。而后者却是说话人和倾听者一起作为let 和go的主语,所以,我们可以准确的说,Let's 是英语语法化方面的一种进步,具体原因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语句会提前设想一个将会出现在对话中的倾听者,说话的人虽然在涉及到let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劝说的意思,但是它最重要的功能却是对说话者的支持,只不过这种支持有种屈从的含义,第二种情况就是,let's 在表达意思时的作用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通俗的说,let's 表达意思时是不包括倾听的人的,之所以用到这词语,多半是用来当做一种人与人交谈过程的一种提示,让说话人能够意识到倾听者的存在,或者在说话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所改变时也会用这个词语,作为转折的标志。第三种情况并不常见,这种情况下的let's 相当于说话人自己对自己说话,与well,fine等意思相近,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语句的标志。
3. I think语法结构。I think 这种语法结构十分的常见,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近几年来,随着语言领域的研究人员在英语方面的进步,我们对I think 这一常用搭配的用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think引导的大多数主句中我们可以发现,I是作为第一人称从由think 组成的语句中被选择出来的,因此I think 这个固定短语可以插入很多的结构。Thompson 等人研究后发现I think在大学生的会话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出现的概率十分的高。
三、结束语
结果显示,语言主观化与语言主观性这两者有着很大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语言的主观化就是对语言主观性现象的不断研究。对于语法的主观化问题,其真正的目的,意在考察人们说话的意图和主观评价等,这些都是作为研究语言主观化的根本依据。不难发现,在一些例子中,语法的主观性用法甚至可以加强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因此,语言主观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深深影响着说话人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兵转.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J].外国学刊,2011, (3):76-80.
[2]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31-34.
“鲁化之春”主持词 篇4
1、不拉长音,要平视,忌仰头;
2、上场动作要快、要利落、有力量;
3、话筒与嘴保持合适距离;
4、报完幕不鞠躬;
5、从胸中往外吐气。
一、开场舞蹈之后,主持人出场:
(孙)尊敬的各位领导、员工朋友们,(合)大家好!
(胡)又是一年好收成,(璐)又是一年喜洋洋,(刘)又是一年欢聚一堂;(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在集团和公司党委的带领下,万名员工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创造了鲁西化工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孙)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向一年来为公司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员工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祝福我们鲁西化工的每一个家庭和和美美、幸福安康!
(刘)震天的锣鼓响起来,(璐)喜庆的歌儿唱起来;
(胡)在这充满豪情和激情的喜庆时刻,(孙)2009年新春联欢晚会”和大家(合)见面了。
(刘)请欣赏由贺艳春为大家带来的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踏歌(合)起舞”
二、伴随着踏歌起舞的结束音乐,由六名大专班的女孩子作为天使从舞台的对角线跑到台下,为观众朋友们抛撒吉祥物。
同时。第六化肥厂的小品 “怎么会是你?”道具上场。
三、《怎么会是你?》表演结束后,主持人走下舞台,现场发挥:“
(胡)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在刚才的小品中出现的救人英雄马林,他的人物原型就坐在我们观众朋友的身边,他就是咱们第六化肥厂保卫科的马庆福师傅。
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英雄,马师傅,您好,感谢您能够奋不顾身救助落水的老人。您不但在实际工作中护卫着企业财产的安全,而且还用实际行动为社会的一方平安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公司争了光,为大家伙争了光。此时此刻,您能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吗?
(马师傅):俺觉得,俺这样做是应该的,如果每个人碰上这种事,都会去救老人的。再说,俺在鲁西化工干了十啦年啦,对企业的感情厚着哩,在厂里,俺好好干工作;出了厂门,俺也得给企业争光,给企业露脸。大家伙说说,俺说的对不!
(胡)马师傅说得真是太好了,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像马师傅一样爱岗敬业、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我们鲁西化工人个个都是好样的,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一定会在鲁西大地上愈开愈艳!
好,请大家继续欣赏具有民族风情的“数花”表演。
四、“数花”节目表演结束后,(刘兴国、孙正璐上台)
(刘)正璐,刚才表演的数花,你感觉怎么样?
(璐)好啊,又好看,又好听。
(刘)那你知道数花的来源吗?
(璐)这你就难不住我了,数花主要起源于宁夏、甘肃和青海三省,并被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
(刘)说到地方特色啊,我想起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家喻户晓的一种戏曲。(璐)什么戏曲?
(刘)豫剧啊,而且还有一位曾经参加过梨园春戏曲大赛的擂主今天也来到了现场。
(璐)那就请他们快快上场吧。
(刘)好,下面请欣赏由彭传兰、张秀芹、高玉冬组合的豫剧联唱《鲁西团队美名传》。
五、(孙)有一种情难以割舍,那是亲情;有一种情铁面无私,那是厂情。厂情亲情两分明、大事大非要分清。请欣赏音乐剧《厂情 > 亲情》。
六、《鲁西化工再创新》
刘兴国打着竹板上台(竹板这么一打呀,咱把节目夸。今天演的节目呀,个个顶呱呱…)(胡)紧随刘兴国上台,“哎!刘兴国啊,暂停暂停,我这耳朵可快受不了啦!”(刘)你不知道吧?我可是在台下练了整整两天了,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献个节目,乐和乐和!
(胡)还乐和呢,就你这水平,大家能乐起来吗?你听我的:新一年的方针目标在眼前,精简高效、整合资源,来把优秀的团队建;安全环保,项目建设又好又快的大发展,定能把最佳效益来实现。说的怎么样?
(刘)你的水平我就不打分了,还是听听咱们第四化肥厂的师傅们打的竹板,那才叫棒呢!
(胡)有请四厂的师傅们表演群口锣鼓快板“鲁西化工再创新”
七、现代舞:
(孙)青春的气息,永远蓬勃向上;青春的旋律,永远舞动时尚;
展示青春的风采,展现青春的力量;与青春共舞,心永远年轻。
八、《都是为了一个家》
(刘)说到家,说到家的感觉,每个人心头都会荡漾起层层温暖的涟漪和浪花,这浪花里蕴藏着孩子可爱的脸庞,老人慈祥的目光,还有来自鲁西化工大家庭的浓浓的关爱之情。
请欣赏 刘广洪孟琦表演的小品《都是为了一个家》
九、音、诗、画《鲁西化工之歌》
(刘)30年的历程短暂而又漫长,30年的风雨艰辛而又幸福;
30年手握手 同舟共济;30年心连心 同心同德;
鲁西化工的30年,是前进腾飞的30年,是发展辉煌的30年。
请欣赏“音、诗、画”表演《鲁西化工之歌》
十、结束曲《万家灯火》歌伴舞
五彩缤纷的焰火 星光灿烂的银河//神州大地啊 万家灯火 //
照亮了鲁西化工的百年征程//照亮了大江南北的丰收村落//送去温馨和团聚 //带来吉祥和欢乐
歌曲第二段时,所有演员上场摆造型亮相。
主持人上场分别说出2007年的方针目标
(刘)新的一年新的企盼(胡)精简高效、整合资源建设优秀团队(璐)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孙)安全环保、加速发展实现最佳效益(胡)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紧紧围绕在公司领导班子的周围,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合)努力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十一、《鲁西化工之歌》大合唱
(胡)下面有请公司领导上台
(孙)请全体起立,放开我们嘹亮的歌喉,歌唱我们挚爱的鲁西化工,我们的前程(合)无比灿烂,美好的生活(合)地久天长!
(胡)2009年新春联欢晚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