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标记

2024-10-13

时间标记(通用5篇)

时间标记 篇1

0 引 言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在占有重要位置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大量的数据打交道,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等等。因此,要想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能否准确高效地与数据打交道成为了一个关键要素[1,2]。因此提出一个新的专注于数据的收集的算法。此算法提出的情景是:在数据源不停地传送数据来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保证所收集的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数据源,并且数据是最新的。现在以智能楼宇中的传感器数据收集为例。假如某个收集数据的传感器每间隔t时间就收集一次数据并将此次数据上传至数据服务器,考虑到传感器众多,每个传感器也在不停地收集数据,从而给数据打上时间标记(用于标记传感器获得该数据的时间)和传感器标记(用来指出该数据来自于哪个传感器)。在后面的计算环节就要考虑如下问题:在一个算式中进行计算的数据在时间间隔上要满足什么要求;如何保证参与计算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传感器;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数据收集环节,剔除伪数据,把合法的数据为每一个算式整理出一个数组或队列,从而达到方便后面的计算环节的目的。

1 问题描述

下面还是以智能楼宇中一个房间用电能耗数据的计算来说明问题。在一个房间中安装多个传感器,分别收集照明用电数据、空调用电数据以及电器用电数据,然后把它们相加就得到该房间的总用电数据。从传感器过来的数据是一个结构体,至少包括用电数据、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时间以及获取该数据的传感器编号。同时,为了满足计算的合理性及网络传输延迟等情况,在本文中约定以上三个从不同传感器得到的结构体数据中的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时间的两两时间差都不超过5秒钟方可进行相加运算。若有某两个数据的时间差超过5秒,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决定是舍弃时间上最早的数据还是不采取任何动作等待后续新数据到来才进行相加。

接着以下述一种可能存在于真实场景中的情况来讨论问题:照明用电在t时刻传过来数据L1,在t+t1(t<t+t1)时刻传过来数据L2。这时就要做出一个抉择,是保留数据L1,还是保留数据L2,或者同时保留L1,L2 若是保留L1,缺点显而易见,若是空调用电数据AC1和电器用电数据A1在t+t2(t+5<t+t2<t+t1+5)时刻传过来,很显然此时的数据不能相加,因为三项数据不满足时间上的约定,L1数据比AC1和A1早了5秒钟以上。若是保留L2,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总用电量T=L2+AC1+A1。但如果草率地舍弃L1,那么可能会造成数据的浪费,因为数据L1就没有得到利用,那么在(t-5,t+5)这个时间段内就可能没有得出数据结果。因为,假如在t3(t<t+t3<t+5)时刻,得到空调用电数据AC2和电器用电数据A2。在这种情况下,总用电量应该有2个结果,分别是T1=L1+AC2+A2和T2=L2+AC1+A1。当然,在对数据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采用保留L2舍弃L1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数据要求严格的情况下,就不能随意地舍弃L1,而是要用一种方法同时保留L1和L2,用于后面的计算。本文就为同时保留L1和L2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法,即时间窗口方法。

2 动态数据结构

2.1 时间窗口的数据表示

何为时间窗口,时间窗口如同一个面向对象语言中的类。首先有一个链表或是数组用来盛放一个个结构体数据。其次有一个interval字段。这个字段的作用是用于限制时间窗口的长度,即是这个时间窗口中的任意两个结构体的currentTime值的差不超过interval的值。

这个interval的值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的。若在实际情况中对数据的精确度比较高,就是要求参与运算的数据的时间差很小,即尽量保证所涉及的数据是近乎在同一时刻产生的,那么就可以把interval值设置得小,可以是毫秒级别的。反过来说,如果数据量比较小,比如要间隔一分钟才会生成一批数据,那么这个值就可以设置得比较大。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interval值大小的设置还会有另一个影响,那就是影响时间窗口的移动速度。因为一旦新来数据的时间值不能满足时间窗口的要求,那么就会销毁旧的时间窗口并新建一个时间窗口,该新建时间窗口所盛放的数据在时间上就较新,这就是时间窗口的移动速度。简而言之,interval值越小,时间窗口的移动速度越快。原因很简单,因为interval越小,那么这个时间窗口被填满或被销毁的速率越快,因而时间窗口的移动速度就会变大。interval值越大那么时间窗口的移动速度就越慢。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每个时间窗口中再增加一个count字段,这个字段用于标记时间窗口中已有的结构体数据的个数。如果每个时间窗口盛放的数据个数固定,那么count可以随着每个结构体数据的到来而自增一,当count值达到预先设置的个数即意味着数据书记完毕,可以把时间窗口里的数据提交给处理单元用于处理等。若每个时间窗口盛放的数据个数不固定,则count字段不是必须的,而是根据需要自己添加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类中增加其他的字段。举例来说,假如在一段时间内,由于某种原因,时间窗口一直都无法收集到某个时间段完整的数据,一直都在不断地销毁时间窗口,创建新的时间窗口,那么此时,我要考虑给数据源或者数据管理平台反馈一个值,以通知管理者去做相应的检查、修复,或者在安全等级较高的情况下直接发出警报。

2.2 结构体数据的表示

在本文中,每个结构体包含两个字段:currentTime和ID。在其他的场景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添加其他字段。currentTime用来标记这个结构体数据的时间属性,是这个结构体数据诞生的时间。这个字段不仅可以标记其所属的结构体数据的时间属性,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这个currentTime字段来对时间窗口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排序。本文就采用了这种实现方法。

至于ID,用于表示这个结构体数据是由哪个传感器产生的,这个字段的存在可以保证每个时间窗口中的结构体数据都来自于不同的传感器,不会出现一个时间窗口中存在同一个传感器的多个数据的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时间窗口中的结构体数据可以无序的,也可以是有序的,既可以用currentTime来排序,也可以用ID进行排序。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进行调整的。往一个时间有序的时间窗口中插入结构体数据时很方便,可以直接使用数据结构中的有序插入的方法[1]。在本文中,将遵循以下的约定:根据currentTime的先后对结构体进行排序,根据结构体的ID来标识结构体数据的唯一性。另一个字段ID的作用则是很明显的:标记这个结构体数据的来源。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每个时间窗口中的所有结构数据来自于各不相同的数据源。

3 时间窗口操作

3.1 新建时间窗口

如上文所述,时间窗口就是一个盛放结构体数据的类,新建一个时间窗口就是实例化这个类。

3.2 时间窗口插入数据

Step1 现假设有2个时间窗口TW1 和TW2,初始状态这两个时间窗口均为空,没有任何元素。现在第一个结构体元素S1到来。由于先前两个时间窗口均为空,那么很显然S1将会被成功地插入到时间窗口TW1中。S1的到来将会初始化TW1的初始时间,那么以后到来的结构体元素Si在时间上必须满足大于S1的currentTime,且小于currentTime+interval。

Step2 第二个结构体元素S2到来,寻找合适的位置插入。插入的算法如下:

(1) 首先尝试把S2插入到TW1中。根据S2的sensorId来判断是否已有相同sensorId的结构体元素Sj(在当前情况下Sj就是S1)存在于TW1中。此判断将会产生两种结果。

(2) S2不存在于TW1中。那么接下来就要判断S2的currentTime是否满足前文所述的条件,既大于Si的currentTime,且小于currentTime+ interval。很显然,这个关于时间的合法性也将会产生两种结果。

(3) S2的currentTime也满足要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S2就可以被插入到TW1中,需要注意的是S2在被插入到TW1 中时要注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序插入到合适的位置[3,4,5]。

(4) 不幸的是,S2的currentTime不满足时间上的要求,那么此时S2就不能被插入到TW1中。不过,由于此时TW2为空,那么S2可以成功地被插入到TW2中。

(5) S2存在于TW1中,那么此时在TW2为空的情况下,S2可以成功地被插入到TW2中。显然,此时TW2的头元素就是S2。

下面讨论两个时间窗口均不为空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性比较复杂,涉及到时间窗口的销毁和重建。假设TW1中有元素S11,S12,…,S1m;TW2中有元素S21,S22, …,S2n。假设此时结构体元素Sk到来。按照惯例,首先尝试把Sk往TW1中插入,若不成功再尝试往TW2中插入。插入算法如下:

(6) 判断TW1中是否有某个S1i的sensorId与Sk的sensorId一致的情况。

(7) TW1中没有来自同一个传感器的数据,即Sk的sensorId与TW1中的所有sensorId都不相同。那么,接下来,判断Sk的currentTime是否满足S11.currentTime < Sk.currentTime < S11. currentTime+interval(注意,TW1和TW2中的所有数据都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那么S11和S21的头元素就是时间上最早的结构体元素)。同样的道理,这个判断会产生两种结果[1]。

(8) Sk的时间要求也满足,那么,把Sk按照它的时间插入到TW1的合适位置[1]。

(9) 假如Sk的时间不满足TW1的要求,这样就拿Sk去试探TW2,看它能否顺利地进入TW2。这个试探的过程与试探TW1是一样的,首先判断Sk的sensorId在TW2中是否唯一,其次在判断Sk的currentTime是否适合于TW2。若以上两个条件Sk都满足,那么Sk就将顺利地进入TW2。若Sk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那么就要进行下面一个步骤:销毁TW1和TW2中时间较小的那个窗口(即比较S11.currentTime和S21.currentTime),在实际的程序中始终让TW1的头元素时间早于TW2的头元素时间,然后新建一个新的时间窗口TW3,最后,把Sk插入到TW3中。因为TW3为空,毫无疑问,这一插入动作可以顺利地完成。销毁旧时间窗口新建新时间窗口的步骤将在下文中介绍。

(10) TW1中存在一个某个S1i,这个S1i的sensorId字段与Sk的sensorId字段相同,那么接下来转到步骤(9)。

3.3 销毁时间窗口

下面来介绍销毁一个旧时间窗口并新建一个的过程。因为根据早先的设计,TW1的时间(既TW1的S11的currentTime)早于TW2的时间,那么销毁的就是TW1,然后新建一个TW3。从TW1的第一个元素S11开始进行下面的步骤。检查S11的sensorId是否已存在于TW2中,以及S11. currentTime 是否满足S21. currentTime < S11.currentTime < S21.currentTime+interval,若以上两个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就把S11插入到TW2的正确位置;若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就直接删除S11,放弃这个结构体元素。对TW1中的所有结构体元素,按照上述的步骤,以此判断能否将S1i插入到TW2中,对于满足条件的S1i,根据它们的currentTime字段把它们插入到TW2的正确位置;对于那些不能完全条件的S1i,直接将它们删除。完成对所有S1i的处理后,TW1就成为一个空的时间窗口了,那么此时它就成为TW3了。这样它就可以接纳新的结构体元素了。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程序处理中是有一点差别的。若Sk不能被成功地插入到TW1和TW2中,就把TW1假想成TW3,然后直接把Sk插到TW1的第一个元素的位置上。然后所谓的销毁TW1就是对TW1中除第一个元素(Sk)外的所有元素进行处理,判断他们能否被插入到TW2中。不过这种处理方法就会产生另一问题:在前TW1中的顺序依次添加到TW2的末尾位置。这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把TW1清空了。接下来,把TW2中原先的结构体移动到TW1中。这一移动过程分两步完成:首先把TW2中原先的元素按照它们在TW2中顺序依次添加到TW1中,添加完成后就可以把这些元素依次从TW2中删除。

至此,如何把一个新来的结构体插入到时间窗口的过程就已叙述完毕了。

4 结 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时间窗口概念以及相关操作,包括新建时间窗口、数据插入时间窗口、以及销毁时间窗口。通过时间窗口算法处理带有时间标记的数据,可以为后面的计算环节提供尽可能多的在时间上也较新的合法数据。时间窗口算法对时间间隔和收集数据量的多少都是可调节的,具体数值根据具体场景进行设置。本算法在有大量数据的场合,如智能楼宇、股票证券市场、银行业务,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昱佳.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2):161.

[2]张俊虎.IVDQP—物联网内基于兴趣向量的分布式查询处理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1):207.

[3]严蔚敏,吴伟民,等.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Donald Ervin Knuth.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2:Funda-mental Algorithms[M].New Jersey:Addison-Wesley,1968.

[5]Donald Ervin Knuth.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Vol3:Sorting and Searching[M].New Jersey:Addison-Wesley,1973.

时间标记 篇2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1]。时间- 空间标记反转脉冲(Time-Spatial Labeling Inversion Pulse,TimeSLIP)技术是一种无需使用对比剂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提供生理状态下的血流信息,反映血流灌注变化,因此可有效地检查肾功能损害[2]。本研究采用Time-SLIP技术对CKD患者进行肾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其分支显示情况,研究其在CKD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 年9 月~2014 年6 月于我院肾内科就诊的CKD患者31 例,其中男13 例,女18 例,年龄28~77 岁。根据2002 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布的《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中关于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分期标准[3],将31 例患者分为5 组:CKD1 期(5 例),CKD2 期(6 例),CKD3期(8 例),CKD4 期(6 例)及CKD5 期(6 例)。本文采用校正后的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公式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GFR[m L/(min·1.73 m2)]=186×[ 血肌酐(μmol/L)×0.0113]-1.154× 年龄-0.203×(0.742,女性)。

同期选取13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6例,女7 例,年龄26~63 岁。纳入标准:① 没有肾脏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史;② 没有腰痛、浮肿、血尿、尿路刺激征等肾脏疾病临床表现;③ 各项化验检查正常;④ 影像学检查正常。为了严格满足此点,在对该组进行检查前先进行肾脏常规T1、T2 加权扫描,扫描发现异常时即被剔除;⑤ 近期没有服用肾毒性药物。所有患者均无磁共振检查禁忌症,扫描前病人准备,去掉所有金属异物,并进行均匀呼吸和屏气训练,患者以棉球塞耳,降低噪声对其造成的影响。

1.2 扫描方法

使用TOSHIBA Excelart Vantage 1.5T磁共振成像仪和配套的8 通道Speed相控阵体部线圈对患者进行扫描。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先行腹部常规T2 轴位压脂、T1 轴位横断及冠状位稳态自由进动(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扫描,以确定肾动脉水平和肾动脉走行范围。Time-SLIP技术采用三维真稳态自由进动FFE3D2.6_SSFP(True 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 序列, 此序列由采集范围(Scan Area)S1、Time-SLIP脉冲(Time-SLIP Position 280 mm Thickness)S2 两部分组成。根据腹主动脉和肾动脉的位置,S1 以肾动脉为中心,沿腹主动脉冠状或斜冠状面单块多层扫描;S2 框上缘与肾上级平行。扫描参数:TR 5.2 ms,TE 2.6 ms,层厚3.0 mm,层间距0 mm,层数32~36, 黑血翻转时间(Black-Blood Time of Inversion,BBTI) 为1200~1500 ms, 矩阵(Matrix) 256×256, 翻转角120 °, 扫描视野(FOV) 380 mm×380 mm~420 mm×420 mm,使用并行采集技术(Speeder Flag),相位编码方向(PE)为2.0,激励次数(NAQ)为1。在呼吸门控下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约4~6 min。

1.3 图像处理及评价方法

扫描结束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得到三维肾动脉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MRI医师对Time-SLIP肾动脉分支进行评价分析,并取得一致意见,主要观察肾动脉及叶间动脉的显示并进行分级评价。对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的评分标准为:主干为1 分,一级分支为2 分,二级分支为3 分,三级分支为4 分,三级以上分支为5 分。如有副肾动脉,以主肾动脉分支显示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pa分析比较两位医师对肾动脉分支显示评分的一致性,Kappa值>0.75 为一致性好,0.4 ≤ Kappa值≤ 0.75 为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 为一致性差。同时,对正常组及CKD各组间肾动脉分支评分行两两比较多重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支显示情况与CKD分期的相关性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成功完成Time-SLIP肾动脉磁共振扫描,且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健康志愿者及CKD患者的MRI扫描图像,见图1。



注:a.女,35岁,正常对照组,肾动脉显示边缘锐利,分支显示佳,评分达5分;b.男,28岁,CKD1期,肾动脉主干、分支均清晰,评分为5分;c.女,48岁,CKD2期,肾动脉主干、分支显示佳,评分为4分;d.女,77岁,CKD3期,分支显示尚清晰,评分为4分;e.男,47岁,CKD4期,肾动脉主干显示尚可,分支显示不佳,评分为3分;f.女,47岁,CKD5期,肾动脉只显示主干,且显示不佳,无分支显示,评分为1分。

对于肾动脉分支的显示,两位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好(0.642 ≤ κ 值≤ 1),结果见表1。

CK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KD1 期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肾动脉分支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2~5 期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肾动脉分支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KD各组间比较:CKD1 期与CKD2 期肾动脉分支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肾动脉分支显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见表2。

注:其中,dij=Ti-Tj为前后两组间肾动脉分支评分均数的差值。

肾动脉分支显示与CKD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用Kendall系数客观衡量,肾动脉分支显示与CKD分期呈中高度相关(P<0.01)(表3)。

注:χ2=113.645,P<0.001,说明Kendall系数有意义;Kendall系数c=0.751,u值=3.957,P<0.01。

肾动脉分支评分与血肌酐SCr呈显著负相关(r= -0.874, P<0.01),见图2,与GFR呈显著正相关(r =0.748,P<0.01),见图3。

3 讨论

3.1 Time-SLIP技术的成像原理及优势

Time-SLIP序列是无需使用对比剂,采用时间- 空间双重标记的基于SSFP序列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其成像原理是在数据采集前先应用一个选择性翻转脉冲,抑制掉背景信号,并施加一个选择空间翻转恢复脉冲,被反转脉冲标记的血流呈低信号流出,区域外未标记的血流呈高信号流入,同时被抑制的背景信号逐渐恢复[4]。Time-SLIP序列有以下优势:① 亮血序列与流入效应有机结合;② 自由呼吸成像,最大病人舒适度多样化;③ 采用呼吸门控可有效克服运动伪影;④ 多种技术背景抑制更有利于提高血管- 背景对比;⑤ 能提供生理状态下的血流信息,适用于流速快、循环比较复杂的血管,如肾动脉、颈外动脉、门静脉及肺动脉等[5]。肾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且肾脏毛细血管床的压力很低,这样就确保了无论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肾动脉都有稳定的血液流入,这在客观上为TimeSLIP肾动脉成像提供了可能性。

3.2 CKD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与病程进展的关系

病理学上,CKD受损肾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损伤及肾小管间质损害,包括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球后毛细血管灌注及肾小管内液体流量减少、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联合作用,可影响肾脏内水分子扩散及微循环灌注[6]。CKD早期仅仅处于肾储备能力下降期,可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随着CKD病程进展,此时肾脏病理改变为肾小管壁的明显增厚、坏死、肾小球硬化及纤维化改变,使得肾小球血管阻力增大,血流灌注减少[7,8]。血流量减少一方面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另一方面造成肾小管缺血甚至变性坏死从而引起肾功能障碍。当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至CKD氮质血症期甚至肾功能衰竭晚期时,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导致肾单位破坏、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坏死及肾间质受累范围越来越大,使得肾血管逐渐受压,肾动脉逐渐变细和坏死,最终肾血管的阻力越来越大,而血流量则越来越少,血流速度越来越缓慢,严重影响肾动脉分支显示。

3.3 Time-SLIP技术在CKD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Time-SLIP技术在CKD分期中的价值研究甚少。本研究发现,CKD患者肾动脉分支显示与CKD分期呈中高度相关,与血清肌酐水平(Scr)呈显著负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显著正相关,即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能够间接反映CKD病程进展程度。随着CKD病程进展,患者Scr越来越高,而GFR越来越低,此时肾动脉分支显示也越来越差。本研究中,CKD1 期与CKD2 期间肾动脉分支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但随着病程进展,各期肾动脉分支显示无统计学差异,推测其原因,可能与CKD早期肾脏病理可能未出现改变有关。

总之,利用Time-SLIP技术对CKD患者进行肾动脉扫描,在不使用任何对比剂的情况下,就能顺利完成肾动脉成像,其分支显示情况与CKD进展程度有关。Time-SLIP技术对CKD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价肾功能的一种无创检查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Time-SLIP)技术在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31例CKD患者[CKD1期(5例),CKD2期(6例),CKD3期(8例),CKD4期(6例)和CKD5期(6例)]及13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均接受常规MRI检查和冠状位Time-SLIP肾动脉扫描,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由2位经验丰富的MRI医师对各组肾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并与CKD分期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CK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KD1期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肾动脉分支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2~5期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肾动脉分支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KD各组间比较:CKD1期与CKD2期肾动脉分支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肾动脉分支显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动脉分支显示与CKD分期呈中高度相关(P<0.01),肾动脉分支评分与血肌酐(SCr)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利用Time-SLIP技术进行肾动脉成像对CKD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价肾功能的一种无创检查手段。

关键词: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慢性肾脏病,肾动脉分支

参考文献

[1]Perico N,Codreanu I,Schieppati A,et al.Prevention of progression and remission/regression strategies for chronic renal diseases:Can we do better now than five years ago?[J].Kndney Int Suppl,2005,(98):S21-S24.

[2]Miyazaki M,Akahane M.Non-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established techniques[J].J Magn Reson Imaging,2012,35(1):1-19.

[3]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evalu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J].Am J Kidney Dis,2002,39(2 Suppl 1):S1-S266.

[4]许晓岚,黄丙仓,李欢欢,等.Time-SLIP技术在肾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2):158-162.

[5]Utsunomiya D,Miyazaki M,Nomitsu Y,et al.Clinical role of non-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J].Circ J,2008,72(10):1627-1630.

[6]Xu X,Fang W,Ling H,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kidney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initial study[J].Eur Radiol,2010,20(4):978-983.

[7]赵建.MR功能成像对慢性肾脏病肾脏损伤的临床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时间标记 篇3

关键词:从属语标记“的”,核心标记“之”,后置,前置

有关现代汉语语法论著在分析带“的”的定中结构的时候, 涉及定中结构“A的B”是二分还是三分, 结构助词“的”是后附性成分 (即后置性的成分) 还是介接性成分的争论, 有关争论往往也涉及对结构助词“之”的分析。举例来说, “北国的春天”是分析为“北国的/春天”还是“北国的/春天”?“北国之春天”是分析为“北国之/春天”、“北国之春天”还是“北国/之/春天”?这一问题至今未有定论, 很有必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王力 (1985:181—188) 认为, “的”字是修饰品的后附号, “之”字是联结词, 所以可以说“这本是我的”, 不能说“这本书我之”。朱德熙 (1961) 在分析“的”字的时候, 指出在“A的B”一类格式里, 只能说“A的”修饰B, 不能说是A修饰B, “的”是后附性的而不是介接性的;并以汉语中存在的“S1的, S2的, ……Sn的M”一类格式 (如“真的、善的、美的东西”、“白的或黑的裤子”) 来证明, “S的M”只能二分为“S的/M”。戚晓杰 (1999) 专文分析了定中结构“A的B”中的定语不是“A”而是“A的”的几点理由。总的来看, 把定中结构“A的B”看作二分之结构、“的”是后置于“A”的从属语标记 (dependent marking) , 我们认为是可以成立的, 本文拟在有关论著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

与以上的观点不同, 崔应贤等 (2002:67—68) 认为“的”是介接性成分的观点, 刘丹青 (2003:86、157、311、316) 以及刘丹青 (2005) 一文的附注认为“之”与“的”一样是 (后附性的/后置性的) 从属语标记的观点等,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崔应贤等 (2002:76) 认为:“肯定‘的’字是前附性成分, 会引发一系列的难题。” (1) 文中以含有“的/之”的骈合结构为例等进行了论证, 我们觉得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辨析。

把“A的B”与“A之B”的结构切分等同或类比起来的方法, 以及认为“A之B”是二分的“A之/B”的观点, 都是值得商榷的。

刘丹青 (2003:69、74—76、237) 在分析联系项原则时, 指出在含有连词的并列结构中, 连词作为联系项其实也只与并列肢中的一方有着成分关系, 如英语中, 加进停顿后只能是“John, and Bill”, 日语中只能是“Taroo to, Hanako”, 也就是说, 其中的连词在英语中前置的, 在日语中是后置的, 汉语中的“张三和李四”从结构上分析也是两分的 (张三/和李四) , “和”在本质上是加在后一个并列肢上的, 是前置性成分 (试比较:张三, 和李四/张三、李四, 和王五/*张三和, 李四) 。这启发我们:“A之B”结构中的“之”作为联系项居于定中之间, 无论把“之”分析为连词、介词或助词, 它作为粘着成分也是附着于“A”或“B”中的一个成分, 或者说与其他的一个成分的联系相对来说更紧密。联系张敏 (2003) 、张玉金 (2005) 及其所引参考文献来看, 结构助词“之”的语法化, 一般认为结构助词“之”是由代词“之”虚化而来的, 虚化之前的结构如“麟之趾” (意思“麟它趾”) 只能分析为“麟/之趾”, 虚化后的结构有人认为可分析为“麟/之趾”或“麟/之/趾”, 但一般不认为“之”已经虚化到后附于定语的“麟之/趾”结构。我们从二分的观点出发, 更倾向于认为原结构还是二分的“麟/之趾”, 只不过此时的“之”已不是代词, 而是前附于中心语的定语标记。这种定语标记与现代汉语中“老王这书”中的“这”一样是核心标记 (head marking) , 只不过“这”在此是兼用为定语标记, 而“之”已虚化为纯粹的定语标记了;又如“大门之前、天亮之前、两年之后”中的“之”也可以看作定语标记, 单说的“之前、之后”等中的“之”可以看作已进一步虚化了的构词成分———从中也可以看出“之”并不是像“的”一样是后附于定语的标记。再联系崔应贤等 (2002) , 以及张谊生 (2000) 所举的含“之”的骈合结构看,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A之B、之C”之类的骈合结构的例句 (如:梅之欹、之疏、之曲/中国之大、之复杂) 却没有“A之、B之C”之类的结构 (*梅之、竹之疏, *中国之、美国之大) , 也说明“之”与其后的中心语联系更为紧密。 (2) 换言之, 在定中结构“A之B”中, “A之”不能单独成立, “之B”也一般也不能脱离“A”而存在, 骈合“A之B、之C”中的“之C”前也可以看作是省略或隐含了“A”, 从这方面看把“之”看作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的介接性成分是可以成立;但这与我们从结构的松紧的角度把这一定中结构切分为“A/之B”的分析, 从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这涉及到对“介接性”的不同理解。如果把“介接性”理解为“A之B”只能三分为“A/之/B”, 则是另一回事。) 。再退一步说, 即使把“A之B”分析为三分结构, 也不能由此证明“A的B”也是三分结构, “的”与“之”不能作简单的类比。

张谊生 (2000) 、崔应贤等 (2002) 提到“的”字也有脱离定语而前附于中心语的现象, 如:

(1) 我, 我特别喜欢你, 的手。 (刁斗, 《证词》)

(2) 因为从那里面, 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 (鲁迅, 《热风·祝中俄文字之父》)

这一现象是不是可以肯定“的”是后附性成分的观点呢?

例 (1) 并不能否定“你的手”应切分为“你的/手”的规律, 它只是作者个人故意违反一般语法规则, 有意造成听者误解的一个特殊个案。至于例 (2) 之类的骈合结构, 据张先生分析, 它只在早期现代汉语中时有所见, 在当代汉语已近乎绝迹。这种含“的”的前置式骈合结构的出现, 与当时白话文的发展不够成熟完善有关, 是当时的鲁迅等一些作家在书面语中对含“之”的前置式骈合结构的模仿的结果 (其中不乏把“A的B”与“A之B”的结构混为一谈的语感) 。但这种模仿并不符合汉语中的“的”是后附的、从属语标记的内在发展规律, 所以后来才被淘汰。

总之, 我们认为, 在定中结构中, “的”是从属语标记, 是后置性成分;“之”是核心标记, 是前置性成分。含“的之”的前定中后的定中结构都可采用二分法, 分别切分为“A的/B” (如:北国的/春天, 幸福的/家) 、“A/之B” (如:北国之春天, 幸福/之家) 。

参考文献

[1]崔应贤等.现代汉语定语的语序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2003.

[3]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 2005, 1.

[4]戚晓杰.关于定语与结构助词“的”关系的思考.东方论坛, 1999, 1.

[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新1版) .商务印书馆, 1985.

[6]张敏.从类型学看上古定语标记“之”语法化的来源.语法化与语法研究 (一) .商务印书馆, 2003.

[7]张谊生.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汉语学习, 2000, 5.

[8]张玉金.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殷都学刊, 2005, 2.

时间标记 篇4

关键词:新型DNA分子标记,RGAs标记,RMAPD,SRAP,TRAP

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是指能够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是DNA水平上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大多数DNA分子标记以电泳谱带的形式表现个体之间的DNA差异[1],是生物分类学、育种学、遗传学和物种起源与进化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DNA分子标记有以下优点: (1)具有较强的多态性;(2)直接以DNA为表现形式。不受环境、季节限制,不受个体发育阶段的影响,不存在基因表达与否的问题,没有组织及器官特异性;(3)许多分子标记表现为共显性;(4)数量的丰富性;(5)表现为“中性”;(6)经济方便和易于观察记录[2]。

根据北京农科院王军等[1],通过检测手段或相关技术,将分子标记划分为三代四类:

1 第一代分子标记技术

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现最早的RFLP标记。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 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由Grodzicker等于1974年创建,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最早的分子标记。RFLP是由于DNA中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识别序列中出现碱基的变异而导致酶切位点的增减所引起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基本原理是:将DNA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大小不等的DNA片段,电泳分离、Southern印迹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用放射性标记探针与膜上变性DNA杂交,放射自显影,显示出不同材料的多态性图谱。RFLP标记呈共显性遗传。该技术步骤繁杂,工作量大,且DNA的需要量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RFLP技术的应用[2]。

2 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

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根据所用引物的差异,该类标记又分为随机引物PCR标记和特异引物PCR标记,随机引物PCR主要包括RAPD标记和ISSR 标记等,特异引物PCR包括SSR标记和STS标记等。第二类为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DNA标记。这类标记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限制性酶切片段的选择性扩增来显示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如AFLP标记等,另一种是通过对PCR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酶切来揭示扩增区段的多态性,如CAPS标记等。

2.1 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

2.1.1 随机引物PCR标记 (1)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是由Williams和Welsh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分别研究提出的一种分子标记,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一种可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以样品DNA为模板,以一个人工合成的随机寡核苷酸序列为引物,通过PCR非定点扩增DNA片段,用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3]。RAPD具有技术简单、检测迅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容易、DNA样品用量少的特点,但RAPD为显性遗传,存在共迁移问题,并且重复性较差。可将RAPD转化为SCAR标记,SCAR通常为显性标记,通过转化可以增加RAPD标记的稳定性和信息量[4]。(2)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内部简单重复序列): ISSR分子标记是由Ziet kiewiez E于1994年创建的,是在微卫星分子标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ISSR基本原理与SSR相似,利用人工合成的16~18个核苷酸重复序列作为引物,对SSR之间的DNA序列进行PCR扩增。ISSR在引物设计上比SSR简单得多,不需知道DNA序列即可用引物进行扩增,又可以比RFLP、RAPD、SSR提供更多的遗传信息,现已在遗传作图、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进化、系统发育等研究方面被广泛应用。但ISSR作为一种显性标记(部分共显性),多数情况下不能区别一个位点扩增的DNA片段,且不同物种SSR不同,造成引物在筛选上具有相对的不随机性[5]。

2.1.2 特异引物PCR标记 (1)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由Litt M,等于1989年创建的。简单重复序列6~8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置上。由于重复次数的不同及重复程度的不完全造成了每个位点的多态性。根据其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再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可显示不同基因型个体在这个SSR位点的多态性[6]。(2)STS(Sequence tagged Site,序列标记位点):STS标记是由OlsonM于1989年创建的,是一种等位点的标记,在不同基因组间具有特异性,它是将RFLP标记技术转化为基于PCR的方法,通过设计一对长度约20bp的特异引物,对基因组DNA 进行扩增,该方法在设计引物时也需要测序,但是,一旦获得引物,STS 法就变得和RAPD 一样简单、迅速[1]。

2.2 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DNA标记

2.2.1 限制性酶切片段的选择性扩增来显示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1)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1993年由荷兰科学家Zabeau等创建的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利用PCR技术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方法[7]。AFLP的基本原理是对DNA限制性酶切片段进行选择性扩增。具体操作为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后,形成分子量大小不等的限制性片段,再将双链人工接头(artificial adapter) 连接在这些DNA片段的两端,形成一个带接头的特异片段,并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扩增片段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8]。

2.2.2 对PCR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酶切来揭示扩增区段的多态性 (1)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放大剪切序列多态性):CARS标记是1993年由Paran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流程是:先作RAPD分析,回收RAPD片段,克隆和测序,再根据该序列设计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鉴定出与原来的RAPD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该标记为共显性遗传。由于CARS标记使用的引物长,因而实验的可重复性高,因此比RAPD和其它利用随机引物的方法在基因定位和作图中的应用要好[2]。

3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分子标记

第三代分子标记是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分子标记,如SNPs标记。(Simp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单核甘酸多态性)

同一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之间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核苷酸的差异,从分子水平上对单个核苷酸的差异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和DNA芯片技术引入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者可同时对成千上万个克隆测序,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和显示最终结果。目前,检测SNPs标记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①随机扩增DNA(RAPD)法,②DNA芯片(DNAchip)检测法[1]。

4 几种新型分子标记

4.1 RGAs标记(Resistance Gene Analogs,抗病基因类似物)

RGAs是用基于抗病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基因组得到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的新型的分子标记。尽管基因间整个序列的同源性不足于用RFLP杂交检测,但抗病基因中存在的这些保守区域为在其它植物中进行PCR扩增和分离RGAs提供了机会[9]。

4.2 RMAPD标记(random microsatellite amp lify polymorphic DNA,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

利用RAPD引物和微卫星上游或下游引物结合,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探索更有效的揭示所有微卫星及其他DNA遗传多态性的方法,以期获得研究DNA多态性的新的分子标记方法。因该方法同时利用随机引物和微卫星引物进行扩增,暂时定名为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10]。

4.3 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SRAP标记是基于PCR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基因外显子里G、C含量丰富,而启动子和内含子里A、T含量丰富的特点设计两套引物,对开放阅读框架进行扩增。此技术具有简便、稳定、中等产率和容易得到选择条带序列的特点,在基因组中分布均匀,适合于不同作物的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和遗传图谱构建[11]。

4.4 TRAP标记(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

TRAP是由HUJG等于2003年从SRAP技术改进而来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其原理是借助大规模测序技术产生的庞大生物序列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信息设计引物,对目标候选基因序列区进行PCR 扩增产生多态性标记。此标记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稳定性好、效率高的特点。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植物的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标记、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11]。

分子标记作为新的遗传标记,具有比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同工酶标记显著的优点,因此自分子标记诞生短短20多年间,已发展了许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育种、连锁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与克隆和物种鉴定等方面。尽管分子标记有许多优势,但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不能满足作为理想的遗传标记的所有要求,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分子标记技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军,谢皓,郭二虎,等.DNA分子标记及其在谷子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20(1):76-80.

[2]王晓梅,杨秀荣.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0,7(1):21-24.

[3]邓俭英,刘忠,康德贤,等.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研究中的应用[J].种子,2005,24(3):39-42.

[4]胡学军,邱正名,李金泉.RAPD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十字花科蔬菜研究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5(3):107-110.

[5]杨玉玲,马祥庆,张木清.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树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18-24.

[6]孙琦,孟昭东,张发军,等.SSR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玉米研究,2006,14(1):37-39.

[7]罗培高,任正隆,张怀渝,等.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前景[J].作物研究,2001,19(4):406-410.

[8]伍春莲,孙敏,王颖,等.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禾本科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作物研究,2001(4):48-51.

[9]钟鸣,牛永春.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锈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保护,2000(2):32-35.

[10]蓝贤勇,陈宏,张永德,等.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方法—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J].遗传,2006,28(1):78-84.

论话语标记“好” 篇5

关键词:话语标记,好,语法化

引言

1.在现代汉语中“好”的用法比较复杂。吕叔湘 (1980) 、邵敬敏 (2005) 等都作过相关论述。李晋霞 (2005) 认为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 主要有四种“好”:

A.性质形容词, 有“优点多的, 使人满意”之义, 在句法功能上常做定语和状语。如:

(1) “温故而知新”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B.助动词, 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充当状语, 相当于“可以、以便”。如:

(2) 你留个电话, 到时候好通知你。

C.程度副词, 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 表示程度深并带有一种感叹语气。如:

(3) 他好想回去看看那生他养他的地方。

D.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 常出现在复句后分句的谓语成分前, 具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 意思大致相当于“便于、以便”。如:

(4) 地整平了好种庄稼。

为了行文方便, 我们将上述几个“好”分别用“好1” (如例 (1) ) 、“好2” (如例 (2) ) 、“好3” (如例 (3) ) 和“好4” (如例 (4) ) 来表示。

其实, 除了上述几个“好”之外, 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第五个“好” (好5) , 它无论是从词性还是从意义角度来看, 都不宜归入以上四种“好”中的任何一种。 (1) 如:

(5) 语境:张老师走上讲台。

张老师:好, 同学们不要说话了, 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

(6) 语境:在课堂上。

老师:……同学们课后把下一课预习一下, 然后把这节课的课后练习做一下。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吧。

(7) 语境:医院里医生在给病人看病

病人:我感觉头有点晕、嗓子也有点痛。

医生:嗯, 张开嘴, 让我看看你的喉咙。啊, 发炎了, 你也有点发烧, 是感冒。好, 我先给你开点药, 你回去先吃吃看。

以上三则例句中的“好5”在运用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频繁出现在口语中, 在句中的位置相对比较灵活, 可以出现在句首, 也可以出现在句中, 有时和其他词一起出现在句尾, 有时单独出现。 (2)

2.在句中没有句法意义, 不参与前后语句句法成分的构建, 换句话说就是“好5”的有无, 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前后语句在句法上的合法性。如例 (5) 中, 前面的“好”的有无并不影响该句的合法性。而例 (1) 中的“好”则不宜省略。

3.在句中没有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 “好5”只是为话语的理解提供信息标记, 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传递的是一种有助于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

4.在韵律方面, “好5”因其功能的不同其韵律特征亦不同, 如下表所示:

2.根据Schiffrin (1987) 、Blakemore (2002) 以及刘丽艳 (2005) 等学者的研究, 这类“好”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据考察, 较早对话语标记“好5”进行讨论的主要是美国学者Miracle (1991) , 其博士论文深入地分析了“好”的话语功能。其后, 如邵敬敏、朱晓亚 (2005) 将“好”的话语功能分为三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 并对“好”的历史演变轨迹以及区别不同功能的形式标志做了简单探讨。此外, 许家金 (2009) 对青少年汉语口语中“好”的话语功能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我们认为前人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 但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好5”的位置与功能;二、“好5”功能使用频率差异及原因解释;三、“好5”的语法化轨迹, 文章的最后还有个结语。

一、“好5”的位置与功能

作为话功语能标表现记的“好5”在句中出现韵的律位特置征相对比较灵活, 既可以出示意现开在始句首、句中还可以简出短现不在拖长句、尾较。少叠为用此我们以北大语料同库意为应答研究语料的主要来源, 可另以外叠人用们日常口语交际以及前示人意的结束论文语料也是我不们重参读考、可的以对叠用象、。后常在停我顿们搜集整理的语征料询中意, 见作为话语标记的“好稍5带”升共调出、现可1以2延0次长。其中出现在话轮开端68次, 话轮中间38次, 仅有14次出现在话轮结尾, 具体统计见下表:

1.1 话轮开端

话轮开端主要有两种类型:首话轮开端和非首话轮开端。所谓首话轮开端是指口语交际过程中的第一个话轮, 它通常标记交际活动的开始;而非首话轮开端则是指口语交际活动中, 除去第一话轮之外的话轮。 (3) 根据我们所搜集整理的语料, 我们发现, 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既可以出现在首话轮开端, 也可以出现在非首话轮开端.

1.1.1首话轮开端一个完整的交际进程通常包括交际活动的开始、继续和结束。当“好5”用于首话轮开端时, 其主要功能是标记交际活动的开始,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示意开始的话语标记。当说话人说出“好5”时, 他就与听话人建立起了一种互动关系, 受话人通过话语标记“好5”所编码的程序意义, 通常会作出如下推理:说话人A打算说出话语B (B是指“好5”后面的内容) , 而这话语B也正是双方交际的一部分。 (4) 如下文的例 (8) 、 (9) :

(8) 语境:李老师走上讲台。

李老师:好, 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主要讲……

(9) 语境: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开场。

主持人:好, 谢谢大家。各位好, 欢迎来到我们今天《对话》节目的现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我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对话嘉宾——曾仕强先生, 掌声有请。

在以上两则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常用于课堂、电视访谈等需要讨论问题的场合, 发话人在整个交际进程中通常居于相对主导的地位。例 (8) 中李老师在课堂中相对学生而言居于主导地位, 他通过说出话语标记“好5”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课堂上。例 (9) 中主持人在整个访谈中对谈话的内容、方向具有支配地位, 他通过说出话语标记“好5”来获得首轮话语权并以此来引导整个话语向前推进。

1.1.2非首话轮开端当话语标记“好5”出现在非首话轮开端时, 其功能相对比较复杂, 主要表现为示意开始、示意结束和同意应答等三种话语功能。这里的示意开始与我们1.1.1节所讨论的大致相同, 这里不作详细解释。示意结束主要是指说话人使用一个或连用几个话语标记“好5”来暗示话语的结束或者转换话题。而同意应答是指受话人单用或连用话语标记“好5”来暗示说话人自己接受对方的意见、观点或要求。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用例分别阐述。

非首话轮开端的话语标记“好5”虽然也具有示意开始的功能, 但这里的示意开始功能与处于首话轮开端的“好5”不太相同, 它具有承接上一话题, 并对此话题作进一步阐述的功能。换句话说, 此时的“好5”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这里的启下功能即是示意开始的功能, 但示意开始的内容是承接着上一话题而来的。如下文的例 (10) :

(10) 语境:英语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听写单词。

老师:还有15分钟, 我们来听写第一单元的单词……我报了啊。

学生: (稍有停顿) 好, 报吧, 老师!

例 (10) 中, 老师要求学生听写单词, 学生稍作准备后, 用话语标记“好5”来示意老师可以开始了。“好5”后面的内容是承接第一话轮的内容而来, 是对上一话轮话题的继续。

非首话轮开端的话语标记“好5”还具有话题切换功能, 即示意一话题的结束而转换至另一话题。这里的示意结束一般表现为被动的强迫结束。如例 (11) :

(11) 语境:在办公室辅导员与一学生谈话。

辅导员:你怎么回事儿?又旷课。这周已经两次了, 还想不想毕业了?

学生:老师, 我这次是真的感冒了, 上一次是……

辅导员:好好好, 我现在马上去开会, 你先回去好好想想吧。

上例中在非首话轮开端辅导员通过连用三个话语标记“好5”来迫使学生结束自己的话语, 紧接着他将当前的话题内容——学生旷课从交际前台撤出, 并切换至另一个话题内容——自己要开会。

处于非首话轮开端的话语标记“好5”还具有同意应答的话语功能。在会话分析过程中, 同意和应答常预设着一个前提, 即同意、应答的前面一定存在着发话人发表的某种观点或提出的某种请求或要求等。而作为话语标记“好5”正符合这一特点。如例 (12) 中前一话轮是一个命令式的要求:妈妈要求小明放学后早点回家, 而后一话轮中小明在话轮开端处使用话语标记“好5”明显是对前面妈妈要求的回复。

(12) 语境:妈妈要求小明放学早点回家。

妈妈:下完课早点回家啊, 不要总那么晚才回家。

小明:好, 知道了。

1.2 话轮中间

“好5”用于话轮中间时, 其功能也表现在示意开始、示意结束和同意应答三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这里的示意开始与示意结束功能是并存的。王艳 (2011) 指出, 话轮内的“好5”兼有“结束上文”和“开启下文”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位于话轮中间“好5”其功能可以概括为示意结束兼示意开始功能、单纯的示意结束功能以及同意应答功能。如例 (13) 、 (14) 、 (15) :

(13) 语境:医院里医生在给一病人看病。

医生:请你张开嘴, 让我看看你的喉咙。啊, 发炎了, 你也有一点发烧, 是感冒。 (稍有停顿) 好, 我先给你开一点药, 回去按时间吃, 多喝开水, 多休息。如果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再来看看。

(14) 语境:在课堂上。

老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程度补语、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之间的区别。好, 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课吧。

(15) 语境:小张请求小明小李帮他买张游戏光盘。

小张:我跟你讲一下名字, 然后, 你帮我去买一下不就行了, 只要两块钱对不对?

小李:我不知道是不是的哦, (稍有停顿) 好好好, 我给你买, 你讲吧, 什么名字?

例 (13) 中, 话语标记“好5”位于话语形成的一个断裂处, 它的存在使之前医生诊断病情这一话语告一段落, 在告一段落之后, 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话题——医生给病人建议。因此, 位于话语断裂处的话语标记“好5”扮演的是“结束上文”兼“开启下文”的功能, 即示意结束兼示意开始的功能。例 (14) 中老师使用话语标记“好5”向学生示意讲课到此结束, 这种结束是一种自我标示的结束, 表明谈话人对整个谈话内容的放弃而后并未开启一个新的话题。例 (15) 中, 小强要求小李帮他买张游戏光盘, 小李稍有犹豫, 连用三个话语标记“好5”同意答应了小张的请求。这里的“好5”通常含有一种不情愿的感情色彩, 这可以从同一话轮里“好5”之前的内容得知。 (5)

1.3 话轮结尾

话轮结尾的话语标记“好5”通常用于说话者向听话者征求意见。此时“好5”后通常接疑问语气词“吧”、“吗”之类的词语。 (6) 许家金 (2009) 将其称为话语标记“好”的衍生形式, 其构成的整体上的功能相当于“好不好”、“行不行”等。如下文例 (16) 中小李请求小张把数学参考书带给他, 但他并不确定小张会不会答应他的请求, 所以在话轮结尾处他使用话语标记“好5”的衍生形式“好吧”向小张征询意见、请求确认。

(16) 语境:小李与小张在电话。

小李:你明天上学把你的数学参考书带给我, 好吧?

小张:嗯, 好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 作为话语标记“好5”的话语功能是比较复杂的。其功能随着它在话轮中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位, 置有时甚至还会出次现数 (交次叉) 现象。大体百分来比看 (, %首) 话轮开端的话话轮语开标端记“好5”主要功68能是示意开始;处5于6非首话轮开端的话具轮有中示间意开始、示意结38束和同意应答三种32话语功能;而处于话话轮轮结尾中间的“好5”除了14具有示意结束和同12意应答功能外, 有总时数还具有示意结束兼120示意开始的功能;1处00于话轮结尾的是话语标记“好5”的衍生形式, 其主要功能是征询意见。其功能列与所处话轮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好5”功能使用频率差异及原因解释

2.1 “好5”功能使用的频率统计

根据以上的论述, 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主要有示意开始、示意结束、同意应答以及征询意见四种话语功能, 但它们在使用的频率上存在着差异。从我们所搜集的120例语料来看, 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用法分别是示意结束、同意应答, 而示意开始与征询意见功能相对较少, 用数理上的不等式表示就是:同意应答>示意开始>示意结束>征询意见。具体频率统计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在功能使用频率分布上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现象。那么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文章在2.2部分我们试图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2.2 “好5”功能频率差异的原因解释

由上表可知, 话语标记“好5”的主要功能是同意应答和示意开始功能, 占其所有功能中的近80%。之所以这两种话语功能占据绝大多数,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话语交际中的礼貌性原则起着重要作用。邵敬敏、朱晓亚 (2005) 、许家金 (2009) 指出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具有一种积极应对功能。我们知道, “好”在意义上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 在其虚化为话语标记“好5”时也难免会带上这种色彩义的印记, 所以这种积极应对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褒义色彩的保留, 是人的认知心理的长期演化的一种结果。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 当发话人提出某种观点、要求或请求时, 受话人若同意、接受对方的这些观点、要求, 出于礼貌性他会更倾向于使用话语标记“好5”以显得自己的态度更加积极。同样, 当说话人示意自己将要开始某段话语时, 他通常会在开始前直接说出话语标记“好5”以提醒受话人集中注意力或停止某种行为。如例 (8) 中李老师走进教室向学生示意自己要开始上课, 他只用一个“好5”就使学生停止讲话等行为,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相比说出一堆强硬的话语而言, 直接使用话语标记“好5”显得更经济更礼貌。Gu (1990) 、Lietal. (2001) 、Zhu (2003) 也都认为, “好”的话语标记用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日常交际中求“和” (如, 和为贵, 和睦) 的礼貌考虑。

话语标记“好5”用作示意结束功能在我们的统计中只占16.6%, 这主要是缘于交际双方在地位上的差异, 而这种双方地位不平等间的交谈通常又是违背礼貌性原则的。上文我们提到示意结束包括主动结束和被动结束两种形式。但无论是主动结束还是被动结束, 示意结束的一方在整个话语交际中都占据着支配低位, 由他决定着什么时候放弃或结束整个谈话。如例 (11) 中, 辅导员在整个谈话中占据着支配地位, 他使用话语标记“好5”迫使学生不要再作出任何解释。在某种程度上, 辅导员的这种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这种迫使学生结束话语的行为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礼貌性原则。例 (14) 中老师对什么时候停止讲课具有一定的支配权。而像这些交际主体地位间的不平等除了在课堂、访谈等场合出现外, 在我们实际交际中交际主体间的地位大多是平等的, 出于礼貌性一方一般也不会使用话语标记“好5”迫使另一方结束话语交际。所以综上我们认为,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 交际主体间地位不平等的情况相对较少以及它对礼貌性原则的违背是导致示意结束功能的话语标记“好5”使用频率较少的重要原因。

用于征询意见的话语标记“好5”在我们所搜集的语料中出现的频率极少, 只占5.9%。这主要是因为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它本身并不具备征询意见的功能, 这种功能只是它的衍化形式“好”加上部分语气词所具有的, 所以人们在话语交际中需要向对方征询意见时一般很少使用它。据我们观察, 说话人在向对方征询意见时更多会倾向于使用像“行不行”、“好不好”等这样的结构。

三、“好5”的语法化轨迹 (7)

邵敬敏 (2005) 对功能词“好”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了相关探讨, 并指出功能词“好”是由形容词“好”发展演变而来。我们赞同邵敬敏先生的看法, 认为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是性质形容词“好”语法化的结果。据邵敬敏先生考察, 在近代汉语语料中,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近似于话语标记“好5”用法的用例较多。但有时“好”前也会有副词等词语修饰。如例 (17) 、 (18) 、 (19) :

(17) 唐师道:“与你取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好么?”

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西游记》第一回》

(18) 行者道:“似这等可祭得过么?”

老者道:“忒好, 忒好!祭得过了。”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19) 阮小二道:“我的酒钱一发还你。”

店小二道:“最好, 最好。” (《水浒传》第十五回)

从以上三则例子中, 我们能够推断出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中都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标记“好5”。例 (17) 中非首话轮开端虽然连用的三个“好”, 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保留了性质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例 (18) 、 (19) 中“好”前都出现了“忒”、“最”等副词性修饰语。而这些都是性质形容词“好”的语义还未完全虚化的佐证。所以综合功能和意义两方面, 它们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标记语。

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标记“好5”主要出现在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 如巴金的《家》以及鲁迅的《呐喊》。如例 (20) 、 (21) :

(20) “好, 你带他出去罢, 我给他闹伤了。”祖父歇了半晌才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 又把眼睛闭上了。 (《家》)

(21) 不准我造反, 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 ——好, 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啊!我先要告你一状, 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 ——嚓!嚓! (《呐喊》)

以上两例中的“好”一个出现在话语开端, 一个出现在话语中间, 从意义上看, 它们已经不再具备性质形容词“好”的概念义;从功能上看, 它们起的是一种衔接话语的功能, 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传递的是一种有助于理解话语的程序意义。由此看来, 此时的“好”已经完全虚化为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语。

四、结语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语料库和统计分析,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在话轮中出现的位置与功能的复杂的对应关系。从出现的位置来看, 主要有三种:话轮开端 (包括首话轮开端和非首话轮开端) 、话轮中间和话轮结尾;从功能上看, 主要有示意开始、示意结束、同意应答以及征询意见四种, 而在位置与功能的对应关系上, 它们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呈现出一种交叉分布的格局 (如上文所述) 。此外, 鉴于话语标记“好5”的不同功能在频率分布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对此, 文章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相关解释。最后文章从历时角度简单的描述了话语标记“好5”的虚化轨迹:认为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是由性质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但在清代白话小说中它还尚未完全虚化为话语标记语, 直到现当代, 在一些白话小说中作为话语标记的“好5”才广泛出现。

参考文献

[1]邵敬敏, 朱晓亚.“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中国语文, 2005 (5) .

[2]余芳.“好”的虚化动因探讨[J].文教资料, 2007 (34) .

[3]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 2000 (4) .

[4]陆恩.汉字“好”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06.4.

[5]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 2005 (1) .

[6]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D].山东大学, 2006.11.

[7]王艳.汉语“好”的篇章功能分析[D].湖北师范学院, 2011.10.

[8]刘丽艳.汉语话语标记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1.4.

[9]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6.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11]Zhu, Hua.Looking for face.Journal of Asian PacificCommunication, 2003, 13:313-321.

上一篇:级联型变流器下一篇:轧钢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