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2024-08-22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共7篇)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篇1

辨题材 看提示 明意象 品语句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林晓

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

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晚唐诗人,生活在**年代,其诗多为忧国思家,如《春望》;陆游,爱国诗人,其诗多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明意象,挖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常见的意象有: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杜鹃、大雁——传达凄凉、悲伤、孤独、思念;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能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如,【2007年河南中考(实验区)卷】(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3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解答此题,抓住“归雁”这一特定意象知: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品语句,悟感情。

古诗词中,情感是诗人词人的归宿。分析不同句子,感悟诗词感情: 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如,【2011年广东湛江中考卷】(杜甫《望岳》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题: 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往往体现诗句要抒发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其表达意思,“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览”,观看。结合这些词语意思,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

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如,【2009年河南中考卷】(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表达会更生动、更含蓄。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这首词的下阕,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综合这两个典故意思知词人: 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又如,【2011年河南中考卷】(李白《行路难(其一)》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从这点来看,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201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向往超凡脱俗,但又说“何似在人间!” 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弄”一字传神,请问妙在何处?

3、你的同桌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情绪低落,你可以引用词中的哪一句来安慰他?请说明你引用的理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根据诗歌的第一句说说诗人“难”的含义?

6、“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呢?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句,试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任选一个方面予以赏析。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引用了两个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字字珠玑,其中“钩”和“锁”最为传神,试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10、“剪不断,理还乱”一句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何新意呢?

11、“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请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处境领悟作者心头那不同寻常的“一般滋味”。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诗歌叙述了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压”和“开”用的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两个字好在何处?

13、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

14、“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引用了什么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予以分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一句有何作用?边塞的秋景“异”在哪里呢?

17、同样是边塞秋景,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这首词描绘的秋景有何异同呢?

18、试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

19、词的下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政治失意,丧妻别子,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而萌生了超脱尘世的幻想;但又马上意识到天上高寒,人间温暖。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的圆缺,在于各自珍重,词人最终还是热爱赞美人间。

2、“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采用拟人写法,显得具体、生动、形象 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句话蕴含了这样的哲理: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幸福,悲欢离合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常态,痛苦和快乐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在转化中才能够看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符合同学此时的处境。

4、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5、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6、“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诗人借此烘托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

7、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丝”和“思”谐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忠贞不渝。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蓬山,用此来突出追求道路的艰难。青鸟,就是希望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以此表达了内心强烈的相思和痛苦。

9、,钩,“如钩” 的残月从形状上看是缺憾的,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冷落凄清的感情同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气氛。锁,凄惨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 “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10、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现引申为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处理。

11、“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李煜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12、一个“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开”字,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13、这两句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1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暗示驰援的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15、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借此写出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参考答案:

16、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

17、同是边塞秋景,都不失雄阔。“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千嶂里,长烟落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雄阔的塞外风光,而“孤城闭”又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1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19、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篇2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 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 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 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 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 定位了诗歌的题材, 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 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 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或是托物言志, 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 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 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 愿斫五弦琴。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 一面唱“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 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所以, 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 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 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 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 虚心扎实, 坚强不屈 (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 , 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 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 怀才不遇, 讽喻现实, 追慕古人, 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 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 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 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 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 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 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 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 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 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 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 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 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 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 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 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 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 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 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 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 秋日黄昏, 江面上寒鸦点点, 给人增添愁思。可是, 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 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 悠悠不尽流向远方, 古诗以水喻愁, 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 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 故人身影已尽, 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 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 鉴赏是要倍加细致, 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 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 其中动作 (细节)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 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 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 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 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 “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 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 于是“手捻花枝”, 似要握春于掌, 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 转眼已经残红凋谢, 遍地狼藉, 无奈, 只能放手, 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 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 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 面对千山急雨, 诗人敞开笼帘, 更是敞开了胸襟, 平静地卧于榻上, 任凭大雨咆哮滂沱, 不禁让人拍手称叫, 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 再结合诗文本身, 理解诗歌不但快捷, 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 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 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 杜甫流寓西南一带, 居无定所, 生活落魄, 每日甚至饮粥度日, 几经辗转, 后来到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 在城西浣花溪畔, 建成了一座草堂, 有了稳定的生活, 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 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 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 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诗人从燕子落笔,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 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 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 后“一举登第”等, 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 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 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 就是典故的解释, 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 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诗歌阅读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篇3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定位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所以,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怀才不遇,讽喻现实,追慕古人,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古诗以水喻愁,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故人身影已尽,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鉴赏是要倍加细致,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于是“手捻花枝”,似要握春于掌,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转眼已经残红凋谢,遍地狼藉,无奈,只能放手,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面对千山急雨,诗人敞开笼帘,更是敞开了胸襟,平静地卧于榻上,任凭大雨咆哮滂沱,不禁让人拍手称叫,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再结合诗文本身,理解诗歌不但快捷,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典故的解释,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篇4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2.(2005·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参考: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毕生心愿——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三)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注释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释个别难懂的词语,这对理解诗句很有帮助;一是介绍作者情况或写作背景,这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抒发了三种感情: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全诗思想感情的把握。该诗写得较为含蓄,诗中只有一个“泪”字暗示感情,可结合注释中的“安史之乱”与“曾困居于此”两个信息点。另外,要注意“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四)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五)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问: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六)、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思念家乡;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的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第三,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五)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首先,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六)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有“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古诗情感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审题

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答题

(1)答题时特别强调:

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注意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主要题型 1.情感概括题

6(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词人感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词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词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点拨 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如:答案: 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原因)的喜悦(感情基调);②宦海沉浮(原因)的悲惋无奈(感情基调); ③离别在即(原因)的愁绪(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2.情感分析题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 情感分析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有据。关键词句、重要意象与诗歌层次是分析时的重要抓手。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3.情感评价探究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说,最后两句应作反笔看,是诗人无可奈何心理的写照,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 看法。

答案(示例一)同意。诗人后期在穷愁潦倒中度过,他将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由恬淡,是他无可奈何心境的流露。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篇5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用“三十功名尘与土”来感叹自己多年劳苦奔波,人海浮沉所成就的低微,一事无成也。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多含有自况壮行跋涉千里的豪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1.评价主旨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言在此而意在彼

2.品析语言风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崛峭拔)、沉郁(深沉蕴藉);直率(奔肆率直);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含蓄(藏而不露);清新(清秀奇丽);风趣(幽默诙谐)等。

3.赏析描写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比较;映衬反衬;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以古说(讽)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领悟作者情感:——看似无情皆有情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篇6

如果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瀑布的奇观。诗文亦然。诗文所以忌平铺直叙,贵能波澜起伏,究其实质也是感情落差的把握问题。

最常见的拉开感情差距的表现方法是:从反面写来。譬如,唐?王昌龄的《闺怨》就是这样写的。明明是表现闺中少妇的满腔愁绪,却偏偏要从“闺中少妇不知愁”写起。再如骆耕野的新诗《不满》,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这样的特点。此诗着意写人们对四化,其实也是对改革的满腔热望,却从对这也“不满”,那也“不满”落笔,所以别有一种摇曳人心的艺术魅力。

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手法。王夫之《薑斋诗话》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刘熙载在《艺概》里,则把这种加大感情落差的艺术手法,称为“衬跌”。他认为“词之妙全在衬跌”。这个“跌”字,即是跌落之义,是对感情落差的非常形象化的说法。

强调一般的习惯心里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能使欣赏者有出人意料之感,而造成较大的感情落差。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可以为例。这首套曲开头渲染出一种大事将临,好戏就要上演的气氛和神秘色彩。特别是当作者写到“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匹头里几面旗舒……”时,人们在心理上会习惯地认为,这将有贵人来到。此时,人们起码是怀着要么敬、要么畏的感情的。可是当“贵人”走到跟前“覷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原来是从前明抢暗盗、敲诈勒索的刘三(刘邦)。套曲前后感情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从而造成一种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展示抒情人物心灵瞬间的剧烈变化,不用说,也能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这样的特色。

作者开头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的感情是多么地潇洒、激昂、豪壮,大有一展卓越才华的气势。可是,当作者想到,杰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壮志难酬时,感情一落千丈。郁闷,甚至消极、颓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正是这巨的感情落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和胸中的积愤。把握了这种感情落差,就能更好地欣赏此诗。

把握抒情人物此时与彼时迥然不同的行为与表现,也能造成极大的感情落差,取得较好的抒情效果。尚方的《男兵讲叙的故事》在艺术表现上以此见长。这首诗共六小节三十五行,前面五行以调侃口吻,讲述一只老鼠窜进女兵宿舍所引起的一场虚惊:“女性在户籍上注销不了的弱点/被放在耗子黑亮的小圆眼里/无限地放大/乞求母亲保护的呼叫”。直到一个小男兵听到“呼救信号”,“用扫帚代替重武器/送葬尊贵女性的冒犯者”时,“女兵们失重的心/才从失态的惊恐向日常的文雅/滑落”。然而,就是这群见了一只闯进来的耗子都怕的女兵,在后来的一天:“《人民日报》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提到她们/她们和男军人一起/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地区/严惩了进犯祖国的挑衅者”。这也就是这首诗的结尾几行。

有道是,怯弱者的勇敢,往往愈其勇敢,也愈觉侵略者的可憎。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前面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一只老鼠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上做文章,正是为了把感情落差尽可能地拉得更大。

理解诗词内容,把握思想情感 篇7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理解内容 把握情感

古典诗词鉴赏在高考中是一个难点,分值八分,在高考阅卷中,我阅过这道题,考生的平均分也就是四分,甚至三分。在日常学习中,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观点态度、语言风格等都让学生一筹莫展。不少教师觉得古诗词鉴赏教学收效不明显,学生是干教不会,启而不发,老师是想方设法,吃力不讨好。其实,我觉得还是不得法,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还是能收到效果的。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查,85%学生表示根本读不懂古诗词,更别谈鉴赏了。他们迫切要求老师帮助他们先读懂读诗词的字面意思,再理解隐含的意思。我觉得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把读懂古诗词做为古诗词鉴赏的第一个要突破的难点。

读懂古诗词,亦即理解诗词内容,把握思想情感。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诗词内容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总结出一些方法,愿与大家商榷。

一、借助题目,挖掘信息

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有时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如《过山农家》(顾况)、《新晴》(刘攽)、《夜宿田家》(戴复古)、《题李凝幽居》(贾岛)、《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等等。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启发思路,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李白之清新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陶渊明之冲淡平和,王维之诗中有画,韩愈之深奥险怪,苏轼、辛弃疾之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婉约含蓄等等。有些作者的特殊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内容。如杜甫、韩愈、苏轼、李清照、陆游等。再者,诗人所属不同的时代的特点、气象也会在诗中有所反应,如魏晋、唐、宋、南宋、明等。

三、利用注解,获得帮助

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后面加注释的不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造成理解的障碍;生僻的字,加注解便于识别;典故标明出处,便于理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争议的文字或理解,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四、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古代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

①句式倒装,词类活用。

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②省略成分多,跳跃性强。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原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原诗: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五、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古人非常重视炼字,特别是格律诗。要抓住所炼之字和诗眼,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一些数量词、虚词、叠词、拟声词和表颜色的词)

六、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七、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

八、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屈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像"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诸如此类的审美心理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种言外之意和感情色彩。

九、调动知识积累,串联意象,发挥想象,按内容大致归一下类别

送别抒怀诗 羁旅乡愁诗 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咏物言志诗 边塞征战诗 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等等。

上一篇:简爱英文读后感400字下一篇:案例:小学音乐《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