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20小儿垂钓教学设计(共6篇)
四下语文20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篇1
《小孩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蓬头、垂纶、遥、应等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小儿垂钓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理解它们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爸爸去钓过鱼,或是看到过别人钓鱼?说说周围是什么样的景色?
2、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里,唐代诗人胡令能来到这河边散步,他看到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引入古诗,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释“垂”字,指导写“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应站稳了。)
(1)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谁来读读这个字?组词:垂直 垂柳 垂钓
(2)什么是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读了题目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小孩钓鱼的事。)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件事?我们一起来轻轻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出示诗中的生字进行检查。zhì lún 蓬头 稚子 垂纶 cè méi
侧坐 莓苔 借问 遥招手 不应人
(1)指名读。(2)齐读词语。(3)描红:稚 侧(4)齐读古诗。
(二)品读古诗。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师: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的准确、流利,真不错。现在请大家默读2遍古诗,边读边想:(1)诗中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2)你觉得诗中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2、交流:(1)你觉得诗中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① 小孩非常可爱、非常顽皮、②做事很认真、很专注。(板书可爱、认真。)③这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从哪看出孩子很小。解决“稚子”一词。)
(2)你从诗中的哪看出小孩非常可爱。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侧映身。”
①这一句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孩很可爱?
②蓬头:头发很乱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小草。苔:苔藓植物。
(3)谁不能结合具体词语或图画具体说一说?
诗意: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4)刚才我们都认为诗中的小孩又可爱、做事有认真,咱们谈了小孩的可爱,现在谁说一说你从哪看出这个孩子做事很认真、很专注呢? 出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5)为什么?“路人借问遥招手”是怎么回事?
“路人”是过路的人,“借问”是想要像孩子打听一下路;(让孩子想象路人远处要怎么问,小孩才能听见?谁来?)
(6)“应”、“不应人”是什么意思?“遥招手”是怎么招手?(谁来表演一下给大家看一看。)
(7)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你为什么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体会是怕吓走小鱼,所以没有回应路人。)
(8)这两句子诗意: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9)这两句写了孩子什么样的心情?小孩想说而不能说,心里很——(着急)。谁来读出孩子这样的心情?(10)谁能联起来说一说整首诗意。
小结: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分角色演一演。(11)写一写路人和小朋友的对话过程。
三、作业:完成小练习册
板书: 小儿垂钓
天 真 可 爱 专 注 认 真
课堂练习。
1、背一背诗歌;
2、写一写路人和小朋友的对话过程。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篇2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比较喜欢主动探究问题。
这首诗浅显,借助书面上的画面,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背诵古诗。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谈话导入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一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做诗了。在他的诗中,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小儿垂钓》。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读古诗,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课件出示会认字卡片认读。
钓 蓬 稚 侧
莓 苔 招
3、出示会写字的生字卡片。(1)指导写字。(2)认真读,观察字形。(3)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合作探究
1、默读古诗。
(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2)“小儿”指什么人?“垂纶”指什么? “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齐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3、齐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多媒体出示第一句诗的情境图,同学们我带你们看看那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
2、仔细看小孩什么样?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边说边引导学生看图上对应的地方。
4、教师范读第一句。
5、这个小孩多么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指名读。师评价:读的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多种形式读第二句。
7、师生互动表演。(1)创设情境。(2)进入情境。(3)模拟表演。
8、指导读。师生接读。指名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读一读这首诗吧。2.读给同桌听。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全班配乐齐读。4.古诗新唱(播放录音)。5.课件出示“我会填”,同学们来做。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位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池上》······ 2.读一下这几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篇3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3)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样子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侧坐莓苔草映身。专心致志
神态路人借问遥招手,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篇4
苏教版古诗《小儿垂钓》,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全诗是这样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板书完诗题后,直接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发现教室里突然鸦雀无声,看来孩子在预习时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我等了大约30秒时间后,有两三个孩子举起了小手,他们有过钓鱼的经历,联系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其他孩子听了他们的答案后都随声附和。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孩子们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他们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孩子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孩子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篇5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四下语文20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
二、教学要求:
小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不解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学生齐读题目。、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背诵课文。、默写《池上》。、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四下语文20小儿垂钓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四下小儿垂钓教学设计07-05
人教四下语文教学总结10-21
鄂四下语文教学计划05-11
四下语文园地习作教学反思05-18
语文四下教案07-07
四下语文试卷01-19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08-21
四下语文期末复习01-03
补充习题四下答案语文08-26
四下复习资料语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