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初识画王

2024-08-24

第5课 初识画王(共7篇)

第5课 初识画王 篇1

第7课 初识画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

2、让学生认识画图的界面。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进入和退出画图。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需要设定画纸的大小。[教学准备] 优秀绘画作品的展示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平常同学们都是把画画在什么地方?(纸上)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计算机画出来的画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优秀的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画图”。

二、启动“画图”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记事本”,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启动“记事本”的方法。

生:演示。

师:我们能不能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启动“画图”工具?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电脑上试一试。

生:学生操作。

师: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法,并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今天老师要教给同学们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双击桌面上的图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三、认识“画图”的界面。

师:在同学们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都会让你们准备些什么? 生:颜料、铅笔、橡皮、绘画纸、调色板等。

师:那么用“画图”来画画,是否也需要准备呢?教师介绍窗口各部分的名称。工具箱:好比我们的文具盒,里面有橡皮、铅笔等我们所需要的工具。颜料盒:好比我们自己的颜料,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所需的颜色。画布:就好比我们的绘画纸。我们可以在上面画出非常精美的图画。前景色和背景色、滚动条、提示栏。

师:相邻的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画图”各部份的名称。

三、调整画布大小。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画图”的界面,它想得真周到,把我们所需的工具都准备好了。只不过有一样需要我们自己来准备,那就是准备自己需要的的画纸(画布大小的设置)。

教师演示。(画纸宽:733象素,长:450象素)学生练习。

四、退出“画图”

师:请一个同学用关闭“记事本”的方法来关闭“画图”。(如果需要保存就按“是”,不需要保存就按“否”)

五、学生巩固练习。重新打开“画图”,并设置画布的大小,然后关闭窗口。

六、教师总结。

七、拓展。

在“画图”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改变画布大小的作用,请同学们找一找,仔细观察画布边缘的小方块,看他们有这个作用吗。

生存训练第5课远离意外伤害 篇2

“意外伤害”是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对人们健康和生命造成的损害。我国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包括跌伤、碰伤、扭伤、锐器刺伤、交通事故、烧烫伤、动物咬伤、中毒、触电、溺水、意外窒息和爆炸伤等。意外伤害的发生会给人们身体和心理、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严重损害。

室外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点——

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嬉戏追逐,乘车时将头手伸出窗外,都可能会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

游乐场:很多高速运转的游乐设施可能会导致高空坠落、摔伤或者轧伤的意外:那些看似安全的游乐设施,也可能成为意外伤害的“隐患”:乘坐水上游乐设施可能会发生因嬉戏而落水的意外。

大型商场:光滑的地板以及锐利的柜台边角,可能会导致跌伤或者撞伤;拥挤的人流,可能会引发踩伤或者走失事件。

江河湖海边: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以及大人的陪同下独自去游泳,可能会导致溺水状况的发生。

不要以为只是在室外才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在室内同样危险。

室内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点:厨房、卫生间、客厅、阳台、窗台。

室内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表现为:中毒、触电、坠落、跌伤、烫伤、刺伤、碰伤、窒息、溺水等。

小贴示:在了解了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点以及主要的表现后,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特别是在高发点,更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因为大部分意外伤害是可以通过增强主观防范意识而避免的。

波比: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几乎无处不在。来得突然,难以预料。虽然可以通过增强主观意识来预防,但当意外发生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呢?

切割伤及刺伤:先挤出少量血液以冲洗掉伤口上的细菌和尘垢,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对于较大的伤口,止血后用清洁的布覆盖并立即送医院处理。

烫伤:用冷水(或淡盐水)清洗烫伤部位,对发生在四肢和躯干上的创面,可涂上紫草药或烫伤药膏,外用纱布包敷。

扭伤或红肿:早期将扭伤处垫高,采用冷敷、施压,避免伤处活动。在伤后48小时内,不可做热敷。冷敷可减轻肿胀,同时用绷带包扎扭伤部位。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和固定受伤关节。也可帮助减轻肿胀。

被宠物咬伤:应及时清洗伤口。首先,用大量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如果伤口较深要想办法深入内部进行灌洗(如用注射器注水冲洗),尽量减少病毒的侵入。并在24小时内到防疫站注射疫苗。

波比:以上几种处理办法。只针对一些小的意外伤害。遇上比较严重的意外事故,请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第1课 初识因特网(最终版) 篇3

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基本常识课,主要让学生对因特网及功能有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让学生对上网行为规范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文明上网,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打好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牢记上网行为规范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遵守。难点:正确认识网络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因特网是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是搜索、处理、发布交流信息的现代信息网络。②了解因特网的基本功能。③牢记上网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看因特网基本功能演示,了解因特网的强大作用。②通过例举计算机犯罪实例,警示学生牢记上网行为规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就是“因特网”。对这个名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那因特网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1页第一部分内容。带着老师的问题开始阅读因特网简介这部份内容。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因特网。

2、学生说: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来说说你了解的因特网吧。

3、因特网把全世界都连接在了一起,有了他,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搜集、发布、交流信息。那因特网有哪些具体功能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因特网的用途

1、请上过网的同学回忆一下,你都用因特网做过什么?

2、聊天、玩游戏只是给我们休闲娱乐的,这只网络功能很小的一部份。我们不但可以用他来帮助我们学习,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呢。

(1)电子邮件(E-mail)。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2页电子邮件的介绍。(2)除了收发电子邮件,我们通过因特网还能干什么?

教学反思

获取信息; 传送信息; 打国际长途电话; 网上看电影; 论坛学习讨论; ……

活动二:感受因特网

1、做一做,浏览网站。

(1)双击桌面上的“Internet Exploer”图标,打开浏览器。

(2)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按回车键或单击“转到”图标,就要以打开我们输入的网站。

2、试一试,浏览以下网站。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分别打开以下网站,并简单浏览该网站内容: http://的信息?回答:在该网站中有几个栏目?查看每个栏目名称与栏目中的文字标题内容的对应关系 活动二:浏览首页信息

1、问:什么是首页?自读课文第28页内容。

2、试一试:

打开“中国少年先锋队”网站的首页。

数数在该网站中有几个栏目?查看每个栏目名称与栏目中的文字标题内容的对应关系,体会栏目分类的作用。活动三:浏览网页的信息

1、问:什么是网页?自读课文第28页内容。

2、网页中有哪些媒体信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

3、做一做,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网页信息。启动IE 输入网址,按Enter键 打开“外国童话故事”栏目 单击“老妈妈”文字链接 ……

(指导学生)

4、试一试,浏览央视国际网站(http://)

(3)中学生科技网(read.net)

师引导: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在上网浏览信息时,要学会判断和甄别信息,从中选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收藏,而不能泛泛地什么都收藏。讨论:当收藏的网址越来越多时,我们该怎么办?

小组合作,尝试一下“收藏夹”中的“整理收藏夹”都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请同学们将刚才收藏的网页分类整理好。

这个网站是不是很有意思,想收藏起来吗?对于喜欢或常用的网页,为了下次用时不必再搜索,我们可以把它“收藏”到收藏夹内。操作要点:

(1)进入“卡秀”的网页

(2)点菜单项“收藏”→“添加到收藏夹”(3)在“名称”栏中输入“卡秀”,单击“确定” 想一想?当下次要游览这一网页时,怎么办?(你有几种方法?)任务完成了吗?棒极了!数数看,你收藏了几个?

活动二:保存网页

1、做一做,保存网页。

(1)启动IE浏览器,打开“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首页。(2)打开一个要保存的网页。

(3)单击“文件”下拉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

(4)在“保存在”框中选择保存该网页的文件夹(如“我的文档”),在“文件名”框中输入文件名。

(5)单击“保存”按钮。

小组合作,参考课本第60、61页的操作步骤。学生交流,师补充指导。操作要点:

(1)单击菜单“文件” →“另存为”

(2)输入文件名,保存在F:盘的“初中”文件夹内。(3)单击“保存”按钮。

快去看看,“我的文档”文件夹内有你保存的文件了吗? 任务完成了吗?嘿,不上网也能看网页了!是不是有些神奇?

2、试一试

将有关病毒的科普知识网页保存在电脑“我的文档”文件夹中。

三、总结 课后练习

1、查寻一个介绍蓝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网站。

2、从中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网页,收藏到收藏夹里。

3、下载一页介绍乔丹的网页保存到“我的文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11课 保存网页中的信息

教材分析

“信息的保存”是现行高一《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一定windows基础操作和word2000文档编排的基础下学习本课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节的第一课时就要求学生熟悉IE窗口的组成,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查询自己所需信息。这节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网页上有用的信息(网页、图片、文字)进行保存,是本书的重要一节。掌握信息保存的方法与相关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下载网页、图片、文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网上搜索信息、保存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教学重点、难点:网页上图片和文字的保存 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策略设计:

据教学的对象、目标、重难点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设置一个总任务,然后把总任务定格在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上,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协作完成,把任务细化的工作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浦城,但你们了解浦城吗?谁能说说你所认识的浦城? 你们知道浦城的由来吗?(打开已准备好保存在桌面上的网页,并找一位同学阅读)质疑:大家刚才看到的网页,但老师并没有上网,却打开了一个网页,我是怎么做到的? 对,我们可以把网上的资源事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这就叫下载。那么,怎样把我们喜欢的网页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呢?那么你能否依照这个方法保存一下你喜欢的网页呢?

活动一:保存网页中的文字内容

1、做一做,保存文字内容。

(1)启动IE浏览器,打开“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首页。

教学反思

(2)打开一个需要保存文字内容的网页。

(3)用鼠标选定要保存的文字内容,使它高亮显示。

(4)右击选定的文字区域,单击弹出快捷菜单中的“复制”命令。

(5)打开Word程序,单击工具栏中的“粘贴”按钮,网页上的文字就被粘贴到Word文档中了。(6)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输入适当的文件名,再单击“保存”按钮,该文件就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了。

2、试一试

浏览“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将有关大熊猫的文字内容保存到自己电脑“我的文档”文件夹中。

3、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开始上网,搜集信息并下载到自己的机器上,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共性的问题请大家停下来集中讲解。

4、汇报交流,巩固加深

自学结束后学生分组整理搜集的信息并向大家汇报,其他同学根据汇报做适当的点评。

活动二: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1、布置新任务,拓展知识面

刚才大家练习了下载网页中的文字,如果我们要下载的网页中的图片应该怎么做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引出,如何将需要网页中的图片保存下来。

由学生自学课本66、67页内容,学习保存网页图片。由老师讲解网页中图片的保存方法。然后根据本组刚刚确定的专题,进一步收集家乡在自然景观、人文特点、经济、气候等方面资料通过网上邻居传给组长,由组长汇总制作成一个小报刊。我们来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搜集下载的资料最多,介绍最精彩!

(下载网络信息的规律:打开保存对话框——选择保存的位置——给文件起名——单击保存按钮)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努力,学会了网上图片、文字以及网页的下载。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几乎是你想要的应有尽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让因特网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12课 申请电子邮箱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电子邮件的概念;

2、电子邮件的特点及与传统邮件的比较;

3、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4、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教学重点: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邮件地址

课前准备:多媒体控制软件、邮寄过的信封、学生使用的课堂笔记、教学课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给你的亲朋好友写过信吗?(学生谈谈)……平时你们有寄过信件或贺卡吗?传统的邮寄形式比较繁琐,限制也较多,如果我想寄一些声音、电影呢,能不能实现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得靠它来实现。黑板上老师的地址是我的电子邮箱(板书),它有个好听的网络名字叫“伊妹儿”,我希望从这节课以后,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E—mail伴随你的成长,同学们有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因特网上写信。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1、做一做,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

(1)启动IE浏览器,进入www.yeah.net网站。

(2)单击“注册”按钮,打开创建新的免费邮箱的网页,依照网页上的提示,为自己取一个用户名,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3)开始填写用户名和验证码,最后单击“确定”。

(4)为了保证E-mail地址的惟一性,如果你填的用户名已经被别人注册过了,则电脑会出现如下的内容让你重新填写相关内容,然后再“确定”。(5)用户名注册成功以后,会出现下面的密码填写。

(6)如果申请成功就会显示如下网页,单击“登录邮箱”就可以进入邮箱了。

现在,你就真正拥有了一个电子邮箱了。把自己申请到的邮箱填在笔记上。

2、试一试,收集同学及老师电子邮箱的地址

3、小结

从上面我们申请的电子邮箱来看,E-mail的地址由三个部分组成:用户名、分隔符、域名。采用的是“用户名@域名”的方式。

教学反思

4、注意事项

用户名:一般是账号所有者姓名的某种缩写形式,是你可以任意选择的,但是要符合用户名的命名规则。分隔符:“@”该符号用来将用户名和域名分开,表示用户命名的邮箱建立在“@”后的服务器上。

域名:提供E-mail服务的邮件服务器的名称。如果说“用户名”就是“收件人”名字的话,“@”后面的域名则像是从邮局寄信的时候所写的地址。活动二:打开自己的邮箱

1、做一做,打开电子邮箱

(1)启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你的邮箱域名所在的网址,打开网页。

(2)在网页上找到邮箱的入口,在登录界面上输入自己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

三、作业

1、收集你的同学的电子邮箱。

2、填写自我评价表,并把它裁剪下来交给老师。

3、回家后给你的同学尝试着发一封电子邮件或给老师发一份电子邮件,让老师能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家。

教学反思

第13课 编写电子邮件

教学要求:

1、学习编写电子邮件及发送邮件。

2、能在邮件中插入贺卡。教学重难点:

编写邮件的基本操作步骤。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肯定都写过信,寄一封信到收信人收到信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可是,今天我们学的电子邮件,既不用买信纸、信封、邮票,还可以足不出户地寄信,不到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信。你说,多么神奇呀!

二、教学活动

成功申请邮箱后,就可以进入邮箱收发邮件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编写电子邮件。活动一:写一封电子邮件寄给老师

1、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http://www.yeah.net,按“Enter”键打开邮箱界面。

2、在“用户名”和“密码”文本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按钮,进入邮箱页面。3、在页面在侧单击“写信”按钮,打开写信页面。在“收件人”文本框中输入老师提供的邮箱地址,在“主题”文本框中输入邮件主题。

4、在文本框中输入邮件的正文内容。(内容提示:问候老师)

活动二:在电子邮件中添加一张贺卡

我们除了在电子邮件中写文字外,还可以添加附件,附件可以是文档、图片、声音、软件等。现在我们就来给老师发一张贺卡。

1、做一做,给老师发一张贺卡。自学课文P77-78。

2、根据课文介绍的步骤合作完成作业。

3、交流操作步骤。

提示:如果来不及写完信,可先存入草稿箱,等有时间时打开继续写。

4、试一试,用电子邮件给你的同学发一张节日贺卡。(课后完成)活动三:将写好的电子邮件发送出去

1、做一做,发送保存在“草稿箱”中的电子邮件。自学课文P79-80。

(1)单击左边的“草稿箱”,在右边窗口打开“草稿箱”网页。

(2)单击“草稿箱”网页中邮件的主题“我有自己的电子信箱了”一行文字,打开该邮件。

教学反思

(3)单击“发送”按钮,该邮件连同附件一起发送出去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2、合作完成作业。

3、交流反馈。

提示:点发送以后界面有什么提示。

4、试一试,打开前面存放在草稿箱中写给你同学的电子邮件,检查一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内容,然后发送给你的同学。(课后完成)

三、作业。完成“试一试”。

教学反思

第14课 收电子邮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收邮件、看邮件,懂得如何下载附件和整理邮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电脑操作,和对电脑的爱护与保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学会收邮件和整理邮件。教学难点:懂得如何下载附件和整理邮件。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拥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后,一定很候知道老师或同学有没有发送电子邮件给你,想知道他们在电子邮件里说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收邮件、看邮件和整理邮件吧。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学习收电子邮件。

收电子邮件同样也要先打开电子邮箱,才能知道有没有邮件寄来。

1、做一做,收电子邮件。教师讲解:(1)启动IE,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http://wwww.yeah.net”,打开“网易yeah.net”信箱网站的首页。

(2)输入自己用户名和密码,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

(3)单击左上角的“收信”按钮,在右边窗口中打开“收件箱”网页。

(4)单击“收件箱”网页中邮件的主题“信已收到,你真棒”。打开该邮件,阅读邮件内容。(5)单击附件的文件名,打开附件内容。

注意事项:许多病毒是通过邮件的附件进行传播,因此,对来历不明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它的附件。

老师示范后学生自己学习操作。活动二:下载附件

一般情况下作为附件的文件往往是电子邮件的重要内容,需要从电子邮箱中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

1、做一做,下载附件。教师示范:

(1)单击附件名称右边的“下载附件”,弹出“文件下载”对话框。

教学反思

(2)单击“保存”按钮,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3)在“保存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我的文档”文件夹,单击“保存”按钮。这样,你们就能成功下载了。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三:删除邮件

我们要养成整理电子邮箱的好习惯,学会删除过期无用的邮件和来历不明的邮件。

1、做一做,整理邮件。教师示范:

(1)单击左边的“收件箱”按钮,在右边窗口中打开“收件箱”网页,列出收到的所有邮件。(2)单击某一邮件前面的小方格,勾选它。(3)单击“删除”按钮。

2、试一试,将同学发来邮件中的附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然后删除同学的来信和其他无用的邮件。(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完成“试一试”

教学反思

第15课 争当网络文明公民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过程与方法: 讲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明、安全地使用计算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了解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如何去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绿色上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在网络上浏览查找下载信息,那么,我这里有个问题问问大家,你觉得网络上的内容多不多啊?但是实际上,在网络上还是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的,它会影响我们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为了更好的为了我们的网络世界,我们要做好各种预防措施,那如何做到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

1、做一做,列举网络负面影响的具体例子,说说如何使自己不沉迷网络游戏。播放课件:网络负面影响的案例。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

活动二:文明上网、保护自己

网络上的信息量很大,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网上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内容,也有不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内容。那么,对于网上那些不适合我们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2、分组讨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你应该做到那些?

3、出示(课件):预防网络危害,应该做到:(课本第87页)

4、学生讨论,再说一说。

(1)你会约见网友吗?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2)你会辨别出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吗?

第5课教案 篇4

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往很活跃,范围很大,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较频繁。如:朝鲜半岛诸国与唐朝往来较多;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玄奘西去天竺学习佛经以及唐朝对外交往带来的影响等史实。

2、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众多的地区、民族和国家共同发展构成的,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国家不论是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有更快的发展,才能推动全人类共同的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门前的合影,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还引导学生分析课本22页的小诗,以此导入新课的教学。

2、多媒体课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新罗与唐朝的交往;日本与唐朝的交往(鉴真东渡);以及天竺与唐朝的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从古至今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代作为东亚文明中心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习玄奘及鉴真身上坚忍不拔的品质,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走对外开放的路线。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写教案,学生课外查阅相关史实。【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朗诵课本22页的小诗: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穿金门策。这首诗是顾云赠送给新罗朋友崔致远的一首离别诗。884年,在中国长期留学的崔致远即将回国。这首诗描写了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求学,6年后考中进士的情景。

放映世界上有名的唐人街图片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合影。

教师提问:唐朝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唐朝除了与新罗交往之外,还与世界上的哪些地区和国家有密切的往来?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什么重视对外合作和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以崔致远为例介绍唐与新罗的交往。

2、引导学生对比新罗在唐朝时期的服装与唐装的异同,以及学生举例,总结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都对新罗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展示遣唐使船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4、展示日本的服饰、茶道、文字、建筑、钱币等图片,再与中国相比,引导学生分析中日两国交流带来的重要影响。

三、鉴真东渡

1、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介绍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鉴真5次东渡都没有成功,第6次才成功,到66岁才到达日本,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大家去学习?”

2、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四、玄奘西行

1、展示《西游记》中的人物,提问: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主角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哪个人物?

2、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3、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五、唐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1、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及其辽阔的疆域。

2、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巩固小结:

教师简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有关鉴真或者玄奘的人物小传记。

【板书】

第5课、唐朝的外交

一、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遍及的地区

二、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三、唐朝与日本的交往:鉴真东渡

四、唐朝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行

五、唐朝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5课园林。探究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领域。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可谓“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教学中探求苏州园林的“精、巧、灵、雅、意、美”是课程的重心,建筑技巧和造园手法则是支撑园林精髓的基石。

1.教学路径

欣赏——以图片和视频形式赏析江南园林。感受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写意山水”的审美要素。

了解——了解江南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质和江南园林的发生、发展。对比江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差异。江南园林典型特质的形成原因和江南园林中各种建筑、审美、文化元素的组成。了解江南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园林。

体验——体验和感受江南园林,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一形态特质。体验古代江南园林中“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的人物思想特质,体会园林中题咏、匾额、楹联等文化元素的精神内容。

应用——以江南园林中的一个点进行深入探究,寻根溯源。假山、池塘与中国画中的山水写意;漏窗、花格与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回廊、曲桥与中国文化中蕴含品质等。对比他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寻求江南园林中的审美真谛。创造——以江南园林诸多审美元素中的一点展开,深入解读从造园到中国绘画,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觉作品。

2.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3 课时,第一课时以江南园林中的审美节点展开,探求以点及面地层层深入。以江南园林中的一个点进入,如漏窗、假山、回廊等,以点及面展现园林中的“精、细、巧、雅”。第二课时从江南园林中的中国绘画的审美再造谈起,将造园中的布局、营造和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情境相对应,建立对江南园林中审美元素的认知。第三课时从造园者和居住者的角度进入,探寻江南园林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验江南园林中的“意和美”。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四、教学内容要点

1.江南私家园林主要的建筑特色:江南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条件造就了私家园林,从公元前6世纪发展到鼎盛成熟的明清。时间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大批园林艺术家,也使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独具匠心,丰富多样,形成以山水为中心,粉墙黛瓦、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整体建筑特色。

2.江南园林中的重要建筑元素与园林意境的创造:在江南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有厅、堂、楼台、榭、轩、斋、廊、舫等,同时有墙、洞门、空窗、漏窗、铺地等建筑小品。这些建筑构成不仅具有居住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化的游赏空间。于是建筑元素就有了营造园林意境的重要功能。依据“意在笔先”的原则,江南园林在造园上就有了以入门避曲空间、以山水变换空间、用建筑分合空间、以植物呈现空间等表现形式,形成了开合有致,虚空交替,入门宛如世外桃源,咫尺间山高水远的视觉语言。

3.江南园林中的传统画意:江南园林中布局构筑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原则上,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山水诗文盛行,社会风气和人文风气对造园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宋以后文人画深入社会,也深深影响到江南园林的造园活动。从园林的布局、造景到匾额、楹联都具有了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使园林由“诗情画意”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同时画家文人对造园的介入更强化了园林中山水写意的人文气息。

4.江南园林中的主题和精神意味: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中,充满着老庄的思想。这些“自然、无为”的隐逸之风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江南园林从发展脉络上看,其园林的主题正是体现了这种“隐于市”的隐逸主题。园林中建筑景观的设计和题名也具有隐逸的主题,更以楹联的形式来作进一步的诠释。造园者、参与者、园主等人所具有的隐逸精神形态,因其极强的人文特质而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江南园林的造园有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5.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质:江南古典园林实现了住宅与园林在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在满足居住、休憩、游赏需要的同时,将对自然的精神追求最大化地移植到园林中,使园林具有了堆山、叠峰、凿池等模拟缩写。巧用借景,突破空间局限,丰富景色;衬托相映、虚实对比、虚远具体、空灵实在,形成园中景物的虚幻与层次。曲径通幽、随形而变、依势而曲的景致变化,使园林空间更为丰富。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

查阅和了解江南私家园林中著名园林的艺术特色,比较皇家园林,了解江南园林中的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重要造园元素的特点。了解不同时期江南园林造园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体验这些因素对江南园林的影响。

二、交流与探讨

寻找例证。将江南园林所蕴含的人文情境的场景和中国山水画作对比,体会江南园林中缩景模拟的山水写意,从小景、小品、窗格、题咏、花草植物中寻找应对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人文思想,体会江南园林中的深层意味。

三、创意与制作

江南园林是从画中走出来的,所以江南园林的景致随处都是可以入画的,以线描、速写的形式记录园林的一角,配以自己对园林认识的文字,完成对园林的初步认知。寻找园林中最具有特点的景致、物件,由点展开,呈现园林的人文风貌,制作和绘画相结合,形成大型活动式场景,完成江南园林的再创造。教学评价建议

1.本课在教学中,赏析的核心是引领学生进入江南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文化情趣之中,并通过对这一境界的体验,赏析园林中的建筑之美、文化之美,以便浅析江南园林背后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之美。

2.作业设计中的重点是以点带面地展现对江南园林的理解和视觉感受,建议着重由园林向其他艺术形式的转变中展现“园林”的韵味。

参考案例

课题一:江南之韵——从漏窗说起。

一、教学目标

1.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

2.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

3.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4.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

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

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

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

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

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

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

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学生创意草图。

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

四、课后延展

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

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课题二:韵律与写意——园林中的元素再造。

一、教学目标

1.园林中建筑与园艺植物、山水的韵律与写意。

2.中国画中水墨与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3.基本完成与漏窗相结合的整体装置的创作。

二、教学要点

1.为什么苏州园林又被称作是“山水园林”?

2.山水在中国绘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3.为什么山水画的形式会表现在苏州园林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精神因素和客观因素)

4.造园者又是通过哪些造园元素将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在园林建筑中的呢?

5.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创作园林漏窗

三、创作思考

1.叠山、理水、种树、植花,因势利导的园林建筑中有着怎样的中国写意绘画的神韵,怎样通过一个局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2.植物的选择在苏州园林中有何意义,人文的情怀和国画写意表现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欣赏创作作品

3.中国写意绘画中“墨色”是如何应用的?

4.要求找出透过漏窗所看见的一个片段,运用水墨写意的方式,画一幅山水花鸟的局部写意作品。

5.写意的核心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什么?

四、课后延展

1.如果说江南园林是一幅风雅的写意,那么皇家园林又是什么呢?

2.在写意而风雅的江南园林背后蕴涵着怎样的人文特质和风俗画卷?

3.设计和建造园林的人,和那些曾经的园林主人对园林会寄托着怎样的情怀?

课题三:造园者说——艺术与人文的对话。

一、教学目标

1.苏州园林建筑中造园者是怎样实现“借景造园”这一园林特质的。体会理解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与造园技巧。

2.比较体会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理解造园背后的文化情境。

3.寻找苏州园林中最能反映古代文人精神面貌的建筑和场景,理解苏州园林中的人文情怀。

4.运用线描描绘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苏州园林中局部的“描写”。

二、教学要点

1.苏州园林中反映人文情怀的建筑和场景是借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2.叠山理水、题咏扁额,不同的园林会有哪些不同的造园主题,背后的个体人文情怀又有什么不同?如拙政园、狮子林的造园主题。

3.是什么样的客观原因形成了苏州园林中各自独特的园林特质呢?画家、文人参与设计吗?

4.从园林的建筑到园艺,苏州园林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和人文内涵?

5.园林的主人又都是些怎样的人呢?

三、创作思考

1.体会和寻找最具苏州园林代表的园林局部场景,这些场景同时可以反映出园林的建筑风貌和艺术特点。

2.寻找不同园林中各自的特质和造园主题,描绘可以代表这些特质和主题的园林场景。

3.一个局部场景,可以是一个亭角,也可以是透过圆门的山水景色,它们都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4.山水园林的重点是山水,怎样表现才能反映最典型的这一特点?

四、课后延展

1.园林中事物的象征意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怎样的联系?

2.造园中的设计建筑技巧和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

3.你了解西方园林艺术吗,和苏州园林比较,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关链接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现存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主要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的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全园漏窗共108 式,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无一雷同,环山就有59 个,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院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有乡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院小品。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 号,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等。西部主体建筑,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等。

狮子林至今已有650 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9 条路线,21 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附简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园林、理解园林达到喜爱与神往的境界。

操作目标:能在造型创作中灵活运用一些园林艺术元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园林的造型要素。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苏园六记》的片段视频。

新课导入阶段

(一)投影图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外观及内部苏州园林庭院“明轩”的图片。

(二)教师说明:明轩是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造园工匠应邀在大都会博物馆建造的访古园林庭院,她的母本是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

(三)学生思考:在大都会博物馆展示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四)归纳:书本小卡片,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话题拓展阶段

苏州这方土地为园林建造提供了什么条件?

结合《姑苏繁华图》来分析苏州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工艺水平以及当地的物产为园林建造提供的有利条件。

(一)我们身边的园林遗存。

结合图片欣赏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

(二)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了解古人造园理念。

问:古人是按照什么理念来建造这些园林的呢?

答:营造具有自然情趣和艺术美感的城市山林。

(三)展开解说。

1.对比拙政园平面图与凡尔赛宫苑的平面图。

2.通过环秀山庄的视频与自然山涧的比较体会城市山林的感觉。

3.通过园景与绘画的比较感受园林如画的艺术美感。

创作尝试阶段

(一)画家笔下的园林与园林实景的比较,提出园林是立体画卷得概念。

(二)请同学们用现场准备好的材料尝试参考照片描绘园林。

(三)作业展示、点评。

第5课教学设计 篇6

第5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课标分析:在经济建设取得初步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发展,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教材分析】

经济发展又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也为下一课的三大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工业发展有一些体会,因此本课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要容易一些,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工业发展的资源,追根溯源引导学生认识建国初期工业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要好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归纳、概括及综合分析其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证明了中共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引导学生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点解读:为了工农业生产能顺利进行,需要宪法的保驾护航,同时工农业发展又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经济基础。

处理方法:新宪法的性质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主义”特征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直接结论。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难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处理方法:同上。【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对比临时宪法与正式宪法的异同,理解正式宪法的真正含义所在。

2、教师讲述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法: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难点问题教师讲解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顺利展开和解决问题,保护和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复习“一五”计划的成就

导语:为了给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在逐步展开,颁布新中国第一步正式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新闻链接:

资料一:2012年3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们通过行使审议权、提议案权、选举权、表决权、质询权、罢免权等权利,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资料二:2012年3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进行审议,并做出相应的决议。

问题1:根据资料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什么权力?又有什么义务? 教师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出的决议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效应,必须遵照执行。

学生阅读教材:

要求:掌握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通过的宪法及新宪法的性质。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学生根据教材介绍,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1:这部宪法能否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请用数据说明你的观点。问题2:请用宪法中的原话解答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什么人?

问题3:结合政治所学解释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什么?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内容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问题:4:根据宪法内容分析,新中国追求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什么?希望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

问题5:根据上述四个问题你能判断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吗? 教师解释:《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 ①产生方式不同:

1949年,共产党邀请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及华侨等方面代表共635人,组成政治协商会议。与当年9月29日,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7章、60条。在内容上规定了建国初期国体、整体、军事、外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开会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毛泽东任委员长。3月,毛泽东把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提交给起草委员,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征求意见并修改,政府委员会于1954年9月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1954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4章、106条,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章节。1954年的宪法的规定比较完备,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内容和规定得到有效的实施。

②根本不同:《共同纲领》不是真正意义的宪法,在1954年以前,《共同纲领》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为以后正式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蓝图。

设计思路: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的性质属于政治专业名词,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主义”特征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直接结论。而《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由教师解释更合适,学生还不能从一定的高度把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经济上,“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成了现有的政治体制。他们通过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

A、发展重工业 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培养建设人才 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2、1956年,一座宏伟的汽车城——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立。下列与其相关的事件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行农业合作化 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中共八大的召开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其中心是()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第一机床厂 D、宝山钢铁公司 5、1957年,一座连接了南北交通的长江大桥在什么地方建成?()A、武汉 B、沈阳 C、长春 D、鞍山

6、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颁布了《共同纲领》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7、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8、拓展延伸 走访身边的老人,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的家乡有哪些重要建设成就? 【教学反思】

1、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区别,否则学生会混为一谈。

2、本课内容总体上学生还是较感兴趣的,特别是与现在生活关系密切的时事、经济发展概况、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等,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备课时要把历史的现实作用放在一定的位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史是有用处的。

第5课 我的童年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

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

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 灰黄)

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屏显)灰黄的童年就是 的童年。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教师总结: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了灰黄就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是心灵的孤独。这个苦难分为两个方面: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板书:生活的苦难 精神的孤独)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

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教师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适时补充:(屏显)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赋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2.品读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屏显)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3.品读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给“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带泪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种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增加下面的内容: 屏显: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

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5.品读第五部分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板书:以苦为乐、受用不尽、习以为常)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屏显)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屏显)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教师小结: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板书:一代大师)

五、关照自我,说童年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 生谈自己的童年。

布置作业: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你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把我们自己的童年也写出来吧,题目也可以叫做《我的童年》。下课!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家庭

父辈 生活苦痛

“享受”(吃食)灰黄 识字 精神孤独 离乡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下一篇:知名品牌介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