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flash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初识flash教学设计 篇1
《初识Flash》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Flash软件更新也较快,因此,在教学中我选用Flash CS6作为教学用的软件。
Flash是一款优秀的动画软件,要学会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节课主要讲解Flash动画的几种常见的类型,包括逐帧动画、遮罩动画、补间动画(补间形状、补间运动、传统补间)、引导动画和语言控制,其中语言控制的难度较大,在这节课不作过多讲解。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对电脑接触得还比较少,尤其是农村里的孩子,有些学生可能基础还不足,也有可能第一次接触Flash,要学习Flash这款软件的使用还比较难,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尽量做到简化、通俗易懂,有些概念可能不是非常严谨,因为过于严谨学生可能听不懂,只要求学生大致有个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Flash动画有初步的认识。
2、激发学生对Flash和计算机的兴趣。知识结构设计:
(当鼠标移动到其中一个类型中,在下方即会出现相关知识,点击可进入其中的一个示例。补间动画和语言控制点击没有示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个比较优秀的Flash动画,激发学生兴趣。
二、展示《认识Flash》课件
简单介绍课件,这个课件就是用Flash做成的,片头主要用到补间形状和遮罩层。
三、开始进入知识结构页面
1、鼠标移动到“逐帧动画”上,讲解“在时间轴上逐帧绘制画面内容称为逐帧动画。”然后点击进入示例。
2、遮罩动画就像一张纸挖一个洞,透过洞可以看见后面的内容,“洞”和“内容”都是可以移动的。点击进入示例。
3、补间动画可分为:补间形状、补间运动和传统补间运动。
4、补间形状:改变基本图形的形状或颜色,并创建中间过渡而实现的动画。点击进入示例。
5、补间运动:改变实例的位置、大小等并创建过渡而实现的动画。可以改变路径创建曲线运动。点击进入示例。
6、传统补间运动只能创建直线运动。点击进入示例。(此时,学生可能会提问:
1、什么是补间?
2、补间运动和传统补间运动有什么区别?回答:
1、补间即中间过渡。
2、区别不仅仅是上面一点,传统补间头尾都有关键帧,而自CS4之后的补间运动在后面是没有关键帧的,并且可以看到和更改运动路径。)
7、引导动画:让对象沿着一条路径运动。点击进入示例。
8、语言控制:通过编写程序语言来控制动画的播放。因为难度较大,这里不作讲解。
9、结束课件。
四、老师操作演示动画制作过程。
结合逐帧动画、补间形状、补间运动、遮罩动画和引导动画,制作一个综合实例,最后加上一个播放和停止按钮控制。课堂小结:
Flas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动画软件,其应用领域也很广泛,如果你有一些计算机基础,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动画,如果还不会,没关系,先稳固一些基础再学也不迟。
饶斌
初识flash教学设计 篇2
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成长。思想品德的教学必然要求以发展为纽带, 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 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不是要教师像以往一样要求学生怎么做, 以往都是纯粹的“说教”式的空洞教育, 纯粹的一味“灌输”知识,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 心甘情愿地去怎样做, 因此必然要求避免大而空的大话, 套话。要求学生“唯真”, “唯美”, 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 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没有充分的准备, 要想上好一堂课, 是不可思议的, 尤其是现行的教材, 还有日益见识丰富, 视野开阔的学生, 再加上教师知识的日益老化, 因此, 教师必须将“课前———课后———课堂”从长远着手, 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
一、课前
课前“首批学生, 然后批教材, 最后批自己”。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 多多结合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规律, 结合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 在此基础上, 教师去寻找相关资料, 收集符合学生实际的资料,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批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吃透教材, 用活教材, 用好教材, 发挥教材的最大力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批自己的目的是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 授课风格, 将教师自己完整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氛围中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学前教师最为充分的准备, 是上好一节课的必备条件, 这一点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 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 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 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二、课堂
教学核心的环节关键是课堂上要精备巧备教材, 吃透教材,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最为重要的阵地。
1. 利用网络, 丰富资源。
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更加能够从视觉, 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知的欲望, 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将学生所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 集文字, 图片, 名言警句, 思考题目融为一体, 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形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多媒体的优点在于更能够将这一特征淋漓尽致地, 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我们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候, 就补充了大量的图片, 关于植物的, 那生机勃勃的绿色, 那活蹦乱跳的动物, 那干涸的大地, 那潺潺的流水, 那起飞的鸟, 那河流里的游鱼, 将这一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既形象, 又生动。学生在如此环境的熏陶下, 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一张恰到好处的图片有时会胜过千万句的语言力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图片, 还是文字, 还是音乐, 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盘棋, 仔细斟酌考虑。
2. 优化设计, 重在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 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 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 真正消化了, 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 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 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 在有效的时间内, 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 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 学生的学法, 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 资料的巧妙运用, 问题的设计, 教材的补充, 内容的深化, 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 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 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上课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必然要求师生互动, 只有师生互动, 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互动, 在于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如采用自设置情景, 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论坛, 谈体会, 谈心得, 收集资料, 自主演讲, 开展活动, 辩论会.同样, 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学会调空情绪》, 首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将喜怒哀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表现是为了体会。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理由呢?你们会采用怎样的方式解决, 学生“看情绪”, 学生自由讨论, 自主发言, 自设情景。让学生谈心得体会, 情绪的调整方式。教师在指导这一过程要注意加紧契机, 在适当的时候,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经过长期这样的互动, 潜移默化, 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 德育智育, 相得益彰。
《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发展学生的智力, 两者缺一不可。新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认知规律, 教材的内容有现实性, 针对性, 重在取材于生活的实际, 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一定要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这是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而在《把握学习新节奏中》就是典型的将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的一个典范,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 享受学习的乐趣, 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 学生要学会挑战困难, 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让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为健康优秀的中学生, 为自己未来建设祖国, 做出贡献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
初识香港设计圈 篇3
我在1980年代初期刚刚开始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时候,“设计“这个词在国内还不通用,在美术学院里,就是“工艺美术“而已,具体到平面设计,叫做“装潢设计“,什么室内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时装设计等等,在国内还没有听说过,我在国内一些学院讲现代设计,曾经还出现过有人公开反对叫骂的情况。
国内设计圈很小,和境外也是完全隔绝的,因此,我是從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进入美国设计理论的圈子,并且会在美国的最好的设计学院工作二十多年。从因果关系想想,其实所有的结果纯属偶然。不过说到如何走上国际设计圈的过程,还是开始于香港、开始于香港理工学院的一个圈子。
1984年,香港理工学院太古设计学院院长迈克·法尔和设计理论教授马修·透纳来广州美术学院访问,那时候香港算是境外地区,学院正式访问是很大的事情,因此我们通过广东省外事办公室,请他们住在解放北路的省迎宾馆北楼,规格很高。他们来学院交流几次,感觉我们的设计教育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但是也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活力,希望能够加强理工和广美的学术联系,因此他们回去香港之后邀请我去香港理工讲学,同时也邀请了我们的院长高永坚老师,设计系的负责人尹定邦老师去访问。办了几个月的手续,终于成行,那是我第一次在理工设计学院讲课,主题是当时中国设计发展的情况。
透纳最先来广州,他年龄和我差不多,虽然是英国人,和我的经历却颇为相似。也是学历史出身的,也做设计,他对香港现代设计兴趣颇大,当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比如研究郑可先生1930年代在香港开创设计事务所,研究何、石汉瑞这批早期设计家对香港设计的贡献,有很多重要的成果,我们一见如故,我当时正处在研究设计史的初期,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不太清楚,透纳给我很大的帮助,带了好多资料给我,我之后去香港理工学院讲学,也是他一手安排。而院长迈克·法尔是英国皇家设计协会的负责人之一,一个很体面的英国绅士,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曾经参加过多次空战,失去一只眼睛。英国在1944年就筹集工业设计协会,他是最早的成员之一,这个协会属于英国皇家协会组织,现在叫做设计协会。因为出道早,见多识广,对当时的我给予了很多指导,非常有帮助。
香港设计界当时还处在一个上升时期,作为英国最老牌的殖民地之一,那个时候的香港还是英国人管理,设计上的主流也受到英国人的影响。我到理工之后,头几天基本都在英国人的圈子里面,这个圈子里以英国人最多,除此之外是英语国家的学者,是一个英语世界,形成一个实力很强的力量,主持了整个学院的专业教学工作。他们很客气地希望我能够参与他们的研究、教学。这批英国人大部分不懂中文。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教产品设计的阿兰·博伊斯、玛格丽特·严,而留学回来投入这股力量的有林衍堂、李德志这些老师。这是我在香港认识的第一个设计圈子,基本全部是“学院派“的人物。
当时香港理工的设计学院叫做“太古设计学院“,因为太古集团给予很大的支持。学院的基础课程基本是香港设计师担任,我在1984年去讲学、访问的时候,理工设计学院在现在的红砖大楼里,而基础部的老师是在旁边一个旧的小学建筑内,感觉是大楼的这批英国老师和基础部的老师来往不太多。
李德志带我过去基础部参观,在那边认识了设计界的一批重要的人物,比如奠定香港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王无邪、毕子融,他们已经用构成基础取代了原来美术学院的素描、色彩这类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综合教学,对做设计的学生影响很大。
初识flash教学设计 篇4
小学信息技术《初识flash》教学反思
趣味导入部分,我以纸质的动画册作为导入点,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提问学生动画是由什么构成的,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学生在思考中开始了解动画的组成是由一连串有变化规律的图片构成的,因此,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会使用flash绘制图片。
在新知讲授环节,通过使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比较flash和画图软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类比在画图软件中的工具箱来学习使用flash的工具箱。在此过程中邀请学生自己创作图形。
在使用flash软件之前,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打开flash软件的方式以及在进入flash软件前出现的提示框,让学生了解在提示框中可以打开先前做过的flash文件,同样也可以新建一个新的flash文件。由于是一款新的软件,因此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老师在学生操作的时候可以简单地辅助他们,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安排学生交流讨论flash软件与画图软件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学生可以感觉自己的喜好绘制不同的作品,在完成作品后提交,挑选有特色的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同时可以请作品展示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制作的,以及设计的想法。
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下面就是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1.在导入部分最好能够简洁明了,并且与讲授的主题“插入图片”相衔接。
2.安排任务最好能够贴合学生的生活或者是迎合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需求来设计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任务形式可以多样化,组织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课堂的学习氛围。
初识画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2)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并初步认识工具箱中各种工具。(3)学制“铅笔”、“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4)掌握保存文件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画图作品和学习“铅笔”、“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画图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图程序的操作,进一步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4.行为与创新
学习保存作品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件保存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画图”窗口特有的组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1.(教师机以学生绘画作品设置为背景)同学们,觉得老师的桌面背景怎么样?为什么?老师告诉大家,这幅图躲藏在“E:学生”这个文件夹中。我们刚学过设置桌面背景,你能设置这个图片为桌面背景吗?
2.刚才同学们在设置图片的时候看到在“E:学生”这个文件夹中看到很多好看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觉得这些图怎么样?
这些图不是用画笔画出来的,不是画在纸上的,而是直接在计算机上用“画图”这个程序画出来的,神奇吧,没有纸笔照样能画出美丽的图画。想不想认识“画图”这个朋友?如果你和他成为好朋友,画出的画可能比这些还要漂亮。
二、新授 1.启动程序
听到过这个朋友的名字过吗?画图,在什么地方见过?他躲起来了,找一找,能把他找出来吗?学生演示。
如学生找不出来,教师演示打开“画图”程序。让这个朋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操作打开程序。我们每一次都要经过这么多步骤才能找到画图朋友,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学习建立快捷方式。
2.认识画图窗口
这个朋友已经来到我们中间了,想不想和他交朋友?先跟他打个招呼:画图,你好!见到他,有没有觉得眼熟?长得和谁有点像?哪儿长得像?哪儿不像?
像: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
不像:工具箱——相当于文具盒,装着画画的各种笔、工具等。
画图区——画画的纸 颜料盒——画画的颜料
画图告诉我们,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是它最重要,最宝贝的东西,那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好不好。逐一让学生读一读。至于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我们以后会慢慢了解。
现在好朋友画图想考考大家有没有认识他的宝贝工具。你看,点击菜单栏文件——单击打开——找到连线这个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图给我们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们要把左边的工具和右边的名称用线连接起来。想想,用工具栏中的什么工具能做到?大家试一试。
3.画数字
有的同学好像有点迫不急待了,那我们赶紧画起来好不好。不过这张画上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要画字可没有地方了,怎么办呢? 新建、橡皮擦、清除、改变画纸的大小
(出示已画好的数字)今天,我们先来尝试一下画字,我们看工具栏中有很多的工具,用什么工具能把这些字画出来呢?铅笔或刷子,注意颜料盒。学生尝试,指名演示。学生再操作完成十个汉字。
展示一个学生所画的字,他画错了,如果画在纸上可以用橡皮擦掉,现在怎么办呢?
可以用橡皮擦工具擦。
计算机可聪明了,他记录了你的每一步操作,做错了,可以退回一步。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尝试用另一种工具画出阿拉伯数字。关注刷子的状态。纸张太小了,怎么办?自己试一下 拖动画布边缘的小方块 菜单栏“属性”命令 “放大镜”?
(工具箱的显示和隐藏。)4.创作
如何你想让你的第一幅画变得漂亮一点,你想再添加点什么? 5.保存作品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用铅笔工具进行画画了,这是我们创作的第一幅图,一定要把它保存下来,到这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回过头来回味一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如何保存呢?
有学生会的学生演示,否则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保存。6.退出程序
作品完成了,我们也要和画图这个朋友再见了,如何关闭“画图”程序? 学生退出。
三、课堂总结
初识《电子表格》教学设计 篇6
黄骅市第四中学 高树峰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了解EXCEL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EXCEL工作簿、工作表、活动单元格等有关概念;
3、掌握工作簿的建立、保存和打开等操作;
4、掌握在Excel中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有关概念。
2、能对工作表进行基本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
自学法
模仿学习法
演示法与讲授法
任务驱动法
提问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实例、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表格数据处理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期中考试后要计算各科成绩,那么你怎么把这些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呢?那么平均分又怎么算呢?算完了之后如果我还想知道这个班学生的名次呢?处理的时候又是这样处理的呢?是一个个的处理吗?(可以让学生用笔试试)你们觉得这样处理的速度怎么样?这仅仅是几个人的成绩,如果是一个班的成绩,甚至一个学生的学生成绩呢?这样显然是不行的,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软件:电子表格EXCEL2000。
电子表格EXCEL2000是OFFICE组件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财务、行政、金融、统计等领域,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的输入、计算和输出,直观的数据统计图表显示,实现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
(二)新课教学
1、介绍几个实例,展示EXCEL2000的一些功能
2、提问:结合以前学过的Word2000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思考EXCEL2000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练习EXCEL2000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指名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尝试启动EXCEL2000的方法:(1)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按钮(2)执行“开始—>程序—>Excel”命令 学生尝试退出EXCEL2000的方法:
(1)用鼠标单击Excel2000主窗口右上角的×符号(2)执行“文件—>退出”命令
3、想一想EXCEL2000和WORD2000的窗口界面有何异同,结合教材,认识EXCEL2000的窗口界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许多学生没有学习信息技术教材的习惯,让学生明确教材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的帮助,因此在课堂再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看教材),4、指名学生对进行介绍。
5、介绍单元格、行、列、单元格地址
(1)教师讲解:EXCEL2000的窗口界面由许多矩形网格组成,这一个个网格我们称之为:单元格。鼠标单击则可以激活单元格,这时,在它的周围出现深色的矩形框,你可以在里面输入文字或数据,也可以修改该单元格中已有的内容。
每个单元格在表中都“有名有姓”,我们称其为“单元格地址”,它以数字为行标,以字母为列标。比如当前单元格位于第一行、A列的单元格地址就为A1。一个工作表最多包含65536行,256列。
(2)让学生单击任意的单元格,观察编辑栏里有何变化。得出单元格地址的概念(3)教师口述某些单元格地址:E8、H19、B列等,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快速指向相应的单元格
(引入编辑栏、单元格和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单元格的地址来表示某个单元格的习惯)
6、建立新工作簿
(1)学生看教材,尝试自己建立新工作簿
(2)简单介绍工作簿、工作表,以及工作表的表示方法。
当我们每次启动Excel时,系统将会自动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工作簿Book1.xls,一般而言,一个工作簿可以包括多张工作表,每张工作表中都可以存放数据和图表,在当前工作表标签中显示的就是当前工作簿里每个工作表的名称。默认的有三个:Sheet1、Sheet2、Sheet3,单击Sheet1标签,就能激活并进入相应的工作表。这时,这个被激活的工作表就称为当前活动工作表,我们可以对它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等操作。如果把Book1比作一个练习簿,那么工作表Sheet1、Sheet2、Sheet3就好像是练习簿里三页空白的练习纸一样。一个工作簿最多可以包括255个工作表。
(3)指导学生看教材的提示板,让学生观察,理解工作簿、工作表之间的关系。
7、保存工作簿
由于学生已有word操作的基础,让学生自己完成保存操作。并以“成绩统计表”为名称,保存在“d:学生练习”下。(要求小组内进行合作,先做完的同学帮助组内较慢的同学)
8、请学生思考,如果要建立我们的成绩统计表,应该怎么样设计,有哪些内容,先进行行和列的布局分析。动手进行数据输入,并进行同名保存。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针对Excel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回顾本节课内容,复习怎样启动、关闭excel,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地址等的概念。
2、Excel中可以处理哪些数据,如何输入数据、如果输入有错误时怎么办?(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也可以看书找答案,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所讲的 “成绩统计表”(基本练习)
2、建立“图书采购清单”并保存在“d:学生练习”下。(基本练习)
初识flash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是对目标的正确解读
解读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正确解读教材, 理解编者和专家的意图, 深入了解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 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完成教学目标的提炼。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照抄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 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 这样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导向性缺失, 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脱节, 甚至摒弃目标, 只凭经验跟着感觉走。对于《初识画图程序》这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 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 该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二单元 (“有趣的画图”) 第二课的内容, 是在第一单元“初步感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鼠标操作的基础上, 开始系统教学应用软件的第一课时, 是画图系列软件的初始, 也是今后学习其他软件的重要铺垫。第二,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 系统自带的“画图”程序是一个标准的Windows7软件, 在操作技能上也只需要鼠标的支持, 是适合小学生首次接触应用软件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入门材料。第三,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他们喜欢画画, 更喜欢电脑, 用电脑绘画的“画图”软件对他们来说无疑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对电脑绘画技术与传统的绘画技法的融合还需要有机融合。因此, 过程与方法上的教学目标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案例:三维教学目标片段。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识别画图程序的基本界面, 正确认识橡皮、铅笔、刷子等基本工具的作用和特点, 并能熟练使用橡皮、铅笔、刷子绘图工具进行绘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经历应用画图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操作乐趣和技术优势。
重点:能正确运用橡皮、铅笔、刷子等绘图工具进行绘画。
难点:对刷子不同笔头、粗细、颜色的选择。
●教学设计是对情境的合理创设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运用中去理解它、掌握它。基于这种观点, 在教学时我们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形成素质。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往往动辄以“抗震救灾、保钓行动、奥运会”等为载体。这种主题的情境创设大而广, 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往往会造成教学效果浮于表面, 看似热闹的教学场景, 其实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并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 对于《初识画图程序》一课而言, 教师要创设怎么样的教学情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第一, 从学生认知发展和对前一个教学单元以及第六课的内容上来分析看, 学生主要学习了计算机外观和桌面的认识、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浏览器窗口的操作, 特别是通过用鼠标指挥计算器的练习, 使学生在认知发展上不可避免产生一种迫切希望运用鼠标操作其他软件的需求和冲动。第二,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三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善于模仿、爱幻想及天真稚气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以动画故事情节为切入点,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此, 关于动画故事的情境创设就符合了学生在认知与心理这两方面动态的需求。
案例:情境创设片段。
教师播放一则讲述一只因人类破坏森林而无家可归的小鸟的动画故事, 激发学生“关爱自然, 呵护生命”的意识, 从而引出为小鸟重建家园的主题情境开展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看过哪些动画片?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动画故事, 你们想看吗?但老师有一个要求, 看时要细细品味, 结束后是要谈谈自己的感想的。
师:想一想小鸟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环境被破坏, 小鸟失去了家园。
师: (出示小鸟流泪离开的画面) 你们想让小鸟留下来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为小鸟重建美好家园。
师:同学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机中的画图程序为小鸟重建家园, 让小鸟留下来。 (板书:初识画图程序)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任务的阶梯分解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 结合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使设计的任务按知识的难易级差递升,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为使任务设计呈现一定的层次, 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 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 以使任务设计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各个小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 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 组成一个任务链, 以帮助学生顺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在《初识画图程序》一课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 从教学目标出发, 学生要认识画图程序的基本界面, 学习使用铅笔、刷子、橡皮这三种基本的绘画工具, 但不能单一肤浅地在这些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停留, 学习还应该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有所提升, 如综合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思想方法。第二,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并非全都是“零起点”, 课堂上学生的不同认知起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完成相同难度的任务, 不但会挫伤认识起点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那部分认知起点低的学生也会被畏难情绪所笼罩。为此, 设计从知识和技能到过程与方法再到情感态度体验的阶梯性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阶梯性任务片段。
任务一:为小鸟擦除眼泪、清理家园。
师:请同学们打开桌面名为“小鸟的家园”的图片文件。
小鸟流着眼泪多可怜呀!你能帮它擦去泪水吗?
学生尝试操作并请学生示范。
教师进一步提出清理家园的任务:擦除沙漠中的垃圾。
学生尝试清除。
教师小结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方法与铅笔相同, 可以擦去画错的和不需要的内容。
任务二:给沙漠披上草坪。
师:家园清理干净了, 如果我们能把沙漠变回原来的草地, 小鸟一定会很高兴。你能做到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完成?
教师请一位学生用铅笔工具尝试画草坪。发现铅笔适合画线条, 不适合大面积涂色。
师:刷子工具有多种不同的笔头, 该选哪个呢?
学生自主尝试找出适合画草坪的笔头。
教师小结刷子工具不同笔头的使用方法, 喷枪、蜡笔、颜料刷、水彩笔刷和记号笔适合涂色, 其他的笔头能画出笔触不同的线条。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笔头把草坪画完整。
学生自由完成草坪涂色。
任务三:为小鸟的家园重新种上树木。
师:光有草坪小鸟会留下来吗?我们还能画些什么?
生:树木。
师:说得真好。那么可以选择什么工具来画树?
教师及时出示两张范画 (枝叶较少的小树和枝繁叶茂的树) , 引导学生辨别各自适合的描绘工具。
师:这两棵树有什么特点?猜猜各自可用什么工具来画。
生:前者用铅笔, 后者用刷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经师生讨论得出结论:铅笔适合表现细节勾勒轮廓, 刷子则具有多种不同的笔头和丰富的文理效果更适合绘图着色。我们必须根据绘画内容的特点合理使用工具才能画出漂亮的图画。
师:请你根据自己画的内容合理选择工具, 把树画完整。比一比谁画的家园小鸟最喜欢。
学生尝试操作。
●教学设计是对评价量规的科学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 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积极热情、多角度地观察和评价, 发现他们的潜能, 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潜能。据此,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会在课的末尾组织学生对个别作品进行评价, 一般为基于口头表达的评价, 或基于相关学习平台的评价。基于口头表达的评价, 看似有部分学生参与, 但最终还是以教师的观点为主, 评价重在对作品好坏的甄别, 而且其时效性低, 评价结果难以长久保存, 评价的最终效果不明显。相对而言, 基于学习平台的评价则改进了基于口头评价的部分缺点, 但目前各类学习平台尚未完善, 一般以星级评分辅以文字评价为主, 往往是为评价而评价, 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随意性较大, 究其原因, 还是缺少了具体的标准和科学的量规。在《初识画图程序》这一课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作品评价量规的开发, 可以围绕“为小鸟重建家园”这一情境内容, 在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一个好的家园要具备怎样的要求”这一问题, 并用简洁明了、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 让学生在具体的作品制作过程中加以参考。第二, 评价量规的使用方式分析, 从学情出发来看, 让三年级的小学生运用学习平台来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 会受制于文字输入和网络应用的限制, 但光进行口头评价其结果又难以长久保存, 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水平提升。而从为小鸟清理家园, 重新铺上草坪, 画上小树到家园的美化, 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 只是经历过程中的体验和想法不同而已, 每位学生都有想法可讲, 有经历可诉。为此, 先组织学生参照量规进行自评、小组互评、作品推荐展示, 再进行师生点评, 学生二次创作修改, 按这样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作品评价,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方法。
案例:学生作品评价片段。
1.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人人参与互相学习。
师:请同学们参照评价量表先进行自我评价, 再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如下表。
2.作品推荐展示, 介绍作品中的优点。学生按以上的评价量表进行讨论, 推荐出组内的优秀作品,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师生点评, 分析作品可进一步改进之处。对展示出来的学生作品, 教师应先肯定优点和长处, 再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可以如何改进提升。
4.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修改, 继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
初识赵无极 篇8
他一头白发,白得发亮,眼睛笑的时候眯成一条线,但眸子仍然透出亮光来。他的笑没有声音,只是含蓄地微笑。他眼角有深深的皱纹,但笑起来却像孩子一样单纯。他的手很软,但有力。我想是油画笔把他磨炼出来的。他说话声音很轻,句子简短,神情专注。他注视你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使你感到一股巨大的定力,把你和周围的一切都凝固了,收入他的眼底。我想他就是用这种眼神来看世界的。他已经看了六十年,似乎把一切都看透了,因此,他显得那么平淡宁静。这是一位对自己的艺术魅力充满自信和对艺术真谛大彻大悟的老人。
他的自传是用法文写的,已经有一个台湾中文版。但他对那个版本不满意。我说还有更多他没有看到的关于他的文字,造成读者对他片面的误解,或者对他如隔雾看花。我提出编辑一本最完备的权威性的自传,包括所有他的文字,让中国读者通过他的自白而不是别人的评说对他有一个全面直接真实的了解。
他说,画家是用画来说话,自己说得越少越好,这是他向来的观点。
我说,正因为他说得那么少,他自己的这些文字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就更加珍贵。中国的读者需要这样一本书。
他笑了笑,表示理解我的想法。他说具体细节可以与他夫人弗朗索瓦兹讨论,他不管这些琐碎的事情,只管画画。
弗朗索瓦兹是个与他性格完全不同的法国女人,精明干练,说话直率,甚至有点咄咄逼人。赵无极的自传就是与他夫人合作完成的。这种合作方式在西方艺术家自传中很普遍。但它确确实实是赵无极的自传,记录了赵无极六十年的艺术追求和思念故土的心路历程。
本世纪初以来,和向西方求真理的思想先驱者一样,中国的艺术家也不断有人去西方学习。其中影响最大的如林风眠、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人,他们除了介绍西方艺术的功绩之外,在创作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画的改革上,数十年来影响深远。而赵无极则走了一条相反的路线,他是以西方的油画形式来体现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如他所说,他是在西方,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重新找到了艺术的本源。中国的传统始终在他内心里活着,而使它解放出来并成为新的创造力的却是巴黎。他在东西方之间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并以他特殊的机遇和个性的方式达到了前人所无的境界。因此,他成功的道路,他被人理解特别是为国人所理解的过程就更其艰难。他的自传是理解他诠释他的最重要的文本。如果说读他的画如同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那么,读他的自传可以找到一条进入这个世界的门径。
弗朗索瓦兹还提供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法文版的《赵无极访谈录》。这是赵无极与多位西方艺术评论家对话的记录。最早认识赵无极艺术价值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法国艺术评论家。他们从多方面开掘了赵无极艺术的内涵。而赵无极也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把自己的艺术见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这些对话录成为赵无极自传中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要真正认识赵无极,不能不读一读这些对话录。
赵无极自传是从他离开中国三十七年后第一次重返母校开始叙述的。他这次返乡的目的是给一个全国青年美术教师讲习班讲学,他是想为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尽绵薄之力,同时,他“感觉是在为父亲尽孝道”。这次旅程促使他动笔写回忆录,但他没想到还有一个副产品,当年的学员、天津画家孙建平把他的讲课内容全部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赵无极知道有这么一个文本,但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把这个文本提供给他。他大段大段作了删节,说当年学生们受苏联影响太大,千篇一律,他觉得非常难改过来,只能反复讲,让他们能接受,但讲得太多了,如要发表,得删去许多。他还是那句老话,艺术家应当多画少讲。但这份讲课笔录仍是关于赵无极的珍贵的原始资料,可以作为他自传的补充。
有人告诉我,弗朗索瓦兹是个不好打交道的谈判对手,但这一天我们却谈得很顺利。这要归功于我的朋友邢啸声教授。他是赵无极的老朋友,这天屈尊做我的法文翻译,由于他的沟通,我们很快就决定了这本书的框架和所有细节。
这天的谈话非常有趣,赵无极先生和邢晓声先生一会儿讲中文,一会儿讲法文,而弗朗索瓦兹只会讲法文,我只会讲中文。当赵无极先生与邢晓声先生谈话时,我与弗朗索瓦兹只能讲几个单词,配上手势。四个人交错着讲话,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分别时,赵无极先生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
苏科版教学设计初识画图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43~4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
2、让学生认识画图的界面。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怎样进入和退出画图。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需要设定画纸的大小。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这些绘画的图片都是小学生用电脑画出来的画,同学们想不想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画图”。
二、课堂探究
1、启动“画图”程序。
(1)师:同学们,我们在美术课上画画要准备好什么呢?
师:和美术课上一样,我们要使用电脑画图,也要先准备好画图的工具。画图的工具在哪里呢?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记事本”,那么老师将要请一位同学上台边操作边讲解是怎样打开的,帮我们大家都复习一遍。
(2)师:刚才那位同学操作讲解都很到位(老师表扬)现在老师要告诉你们啊其实“画图”和“记事本”它们是邻居,它们都在“附件”里,下面就请每位同学自己试着打开“画图”。
教师板书: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2、认识“画图”窗口
(1)师:在前面第四课一起认识了“我的电脑”窗口,同学们还记得它的窗口有哪四部分组成的呢?噢,有同学已经不记得的了,那么赶快将书本翻17页看一看。
请同学对照“画图”窗口来比较: 窗口的第一行(蓝色区)叫“标题栏” 在“标题栏”下面称之为“菜单栏” 在“菜单栏”的左面是“工具栏”。
(2)师:在同学们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都会让你们准备些什么? 师:那么用“画图”来画画,是否也需要准备呢?教师介绍窗口各部分的名称。工具箱:好比我们的文具盒,里面有橡皮、铅笔等我们所需要的工具。颜料盒:好比我们自己的颜料,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所需的颜色。画布:就好比我们的绘画纸。我们可以在上面画出非常精美的图画。
(介绍小窍门:状态栏,鼠标移到工具图标上会显示名称,在状态栏中会显示功能)
(3)师:请同学们尝试工具箱里的各个工具,有什么作用,完成P33的实践园。
(4)画布大小的设置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画图”的界面,各部分都齐全,把我们所需的工具都准备好了,只不过有一样需要我们自己来准备,那就是准备自己需要的画纸,请同学们阅读P34的画布大小的设置。师演示。(画纸宽:800像素,长:600像素)
师:在画图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改变画布大小的作用,请同学们找一找,仔细观察画布边缘的小方块,看他们有这个作用吗? 师演示。
(5)补充小知识:师扩充讲工具箱的显示与隐藏:“查看――工具箱”(6)学生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一定想要用画图工具来画图画了吧,那就请你选择1—2种你最喜欢的工具在画布上作操作尝试。(画太阳、云朵等)
3、退出“画图”程序
师:使用完“画图”程序后,要正确地退出“画图”程序。师:请一个同学用关闭“记事本”的方法来关闭“画图”。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用大胆尝试,鼓励大家说出自己尝试的结果。
师:如果需要保存就按“是”,不需要保存就按“否”
三、课堂总结
【欣赏电脑画优秀作品】
教学案例:初识画图 篇10
《初识画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画图”模块的教学内容。“画图”模块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解了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初步掌握了键盘和鼠标的操作技能后,学习应用“画图”窗口各项工具。而本课是“画图”模块的起始课,是学生掌握电脑绘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应用软件,教材设计了启动“画图”、认识“画图”、退出“画图”三个内容的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学习,能用《画图》帮助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应注意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让学生认识了解画图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工具箱中的工具。
能力目标: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能根据画图的需要设定画图区的大小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画图工具。
【教学难点】根据画图的需要设定画图区的大小。【教学策略分析】
1、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四年级学生,他们鼠标操作还不够熟练,但对画画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教材把“画图”程序作为学生首次接触的应用软件及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入门学习材料,既充分考虑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电脑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边画画边熟练鼠标操作,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大纲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画图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工具箱中的工具。通过学习,能用《画图》帮助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实践、自我研究,渗透学法指导,本课教学采用“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实践操练”,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学、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形成探究欲望。
1、师:这几年,我们无锡的变化很大,建成了很多现代化的小区。小明家今年也买了一套新房子,瞧!(出示空平面图)
2、师:小明想自己设计自己的房间,可这设计图要用电脑完成,小明可不会啊,他想到同学们已经在学电脑了,所以想请你们帮忙。要在电脑上画出房间设计图,我们必须要学会一项新本领,那就是会用画图软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神奇的画图世界。板书(揭题:初识画图)
3、师:看,这就是画图软件的图标(出示“画图”图标),它的样子是一个笔筒里放了几枝彩色铅笔。
5、看清楚了吗?它在哪里,谁能找到它啊?动手找找看(板书:启动)
6、指名示范,集体打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导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向学生渗透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
二、认识画图窗口
1、师:(课件演示)画图窗口和其它应用程序一样,也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老朋友了。这里老师给大家再介绍几位新朋友,他们分别是工具箱、颜料盒、画图区(板书:窗口)
2、师:下面请同学看看自己的窗口,认识一下这几位新朋友。(学生电脑工具箱、颜料盒没有显示)
3、没找到,我们只要单击“查看”菜单,分别单击“工具箱”和“颜料盒”命令就可以了。试着操作一下。
4、师:找到了吗?下次知道怎么操作了吗?
【设计意图: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经常会不小心把工具箱、颜料盒隐藏掉,但又不知道如何再显示出来。因此在课前教师故意先把学生电脑上的工具箱、颜料盒隐藏掉,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它们找出来,利用“捉迷藏”式的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画图区的大小
1、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你们窗口和我的有什么不同啊,生:老师的大,我们的小。
2、师:对啊,我的画图区大,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调整。
3、学生尝试操作。
4、反馈。
①通过拖动的方法来拉大画图区。
② 通过属性来设置大小
【设计意图:如何根据需要设置画图区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个别同学通过尝试操作实践,联系窗口操作的知识有可能会用拖动的方法调整窗口的大小。而通过属性设置窗口大小的方法,学生一般不容易想不到,因此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的形式,但这里关键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比较等方法,领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小组合作,认识画图工具
1、师:(课件出示工具箱)看“工具箱”里有好多的工具,想记住它们吗? 教师演示如何认识出示直线工具。
出示直线工具的图片,把鼠标移动到直线工具上,看,它叫直线工具,我们单击选定它,发现有什么变化吗?(被选定的工具按钮是凹下去的),还有什么变化?
2、师:这叫工具状态选择器(板演),是用来确定所选工具的类型、大小和范围的,使用它可以使我们的工具更富于变化,在这里表示的直线的粗细。同样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工具(选择矩形工具)他也有工具状态选择器,我们单击拖动发现出现了一个长方形,这是矩形工具。
3、师:请同学们选择一到两个工具,来认识一下,用一用。并且把你的认识工具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好,开始。
4、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5、反馈。
【设计意图:认识画图工具箱的各种工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这么多的工具如果一一讲解显得单调、乏味,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采用先教师演示如何认识直线工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这些工具的名称以及用法。既避免了教师的繁琐讲授,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评练结合,创作图画。
过渡:房间打扫好了,接下来设计房间,卧室里最主要的家具是什么?(床)
1、画床需要什么工具?(矩形)师示范选中,这床放在哪里好呢?(生交流)
2、学生第一次设计作品。
3、交流作品。重点:你在房间里设计了什么家具,用上了什么工具?
4、师:你还想在房间里放置什么家具?(学生说)画好了小组里互相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好吗?
5、学生二度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再次创作,补充设计图)
4、第二次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5教师小结画图工具的功能,其实画图工具不仅可以设计房间还可以画出许多漂亮的图画,不信,你看,展示其他各类作品,拓展学生思路。
课后,你最想用画图工具作什么?(交流)下节课老师希望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全课的“高潮”,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创作、交流启发、二度创作以及一些电脑小组成员优秀作品的展示”等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退出画图程序
过渡:图画画好了,现在我们要退出“画图”程序(板书退出),当我们单击“关闭”按钮时,屏幕上出现一个问我们“要不要保存图画”的对话框,①要保存,单击“是”,这时又会弹出一个文件另存为的对话框,具体如何保存,我们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学习。
②不保存,单击“否”就不保存我们的图画,直接退出了“画图”程序。③单击“取消”就是既不保存图画,也不退出“画图”程序。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退出画图程序的教学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过程,通过讲授和实践,学生一般能很快领悟到其中的操作和区别。】
六、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认识了“画图”程序及窗口的组成,学会了“画图”工具的简单操作,知道了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画图”,让我们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画出更漂亮的画。【教学反思】
1、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完成为小明设计房间的任务展开,将认识画图的窗口以及工具等小任务置于这个大情景中。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初识罗卡角 篇11
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葡萄牙在拉丁语中有“温暖的港口”美誉。它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西临大西洋,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多万。地处欧洲大陆最西边,而“罗卡角”则在欧洲大陆最西端,那里只是整个欧洲大陆板块的一个点,一个岩石与海浪的角落,一片盛开着绿草黄花的崖边。
在人类航海史上,从达·伽马、迪亚士,到麦哲伦、哥伦布,都是从葡萄牙实现他们航海远洋、发现新大陆梦想的。400年前里斯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中心,1255年里斯本成为葡萄牙帝国的首都,15世纪末是葡萄牙和里斯本最繁荣兴盛时期,葡萄牙航海家们的庞大舰队驰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及南美洲。
罗卡角山崖隆起,谷地低陷,汹涌的大西洋波涛猛烈地冲击着陡峭的崖壁,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更显得气魄雄伟。经历千百年风霜,这块危崖嶙峋的岬角伸向苍茫无边的大海,宛如一个孤独的守护神。此时没有哪位诗人能够描绘大西洋的百年沧桑。直到16世纪,葡萄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卡蒙斯在搏击大海的征程中创作了史诗《葡萄牙人之歌》,罗卡角才一扫往日荒凉、失落的阴霾,一跃成为欧洲探险家开拓新世界的支点。
“欧洲之角”的标志是最具震撼力的一座用岩石堆砌的十几米高的纪念碑,石碑上印着准确的地理坐标和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的诗句“陆地止于此,海洋始于斯”。它矗立于天地之间,面朝大西洋高高地举起基督的十字架,保佑着航海者的平安;在隆起的长满野草和鲜花的海岸上,从一栋栋朴实无华的白色平房中冒出来一个戴着“小红帽子”的贝伦灯塔,格外醒目,为东来西往的航海者导航。金属十字架与贝伦灯塔唇齿相依,共同守护着罗卡角。在“欧洲之角”旅游局,游客可花5欧元买一张由葡萄牙政府加印的“到此一游”官方证明。
往北,放眼眺望是辛特拉山区,它由一系列狭窄山峰组成,峰顶是花岗岩。辛特拉山从里斯本一直伸到大西洋岸边。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温暖如春,植物四季常青,历史上是皇家著名的避暑胜地。山顶之上,耸立着葡萄牙旧时王朝的夏宫——贝纳宫。大航海时代持续到15-16世纪。贵族们在城内和山上盖起了漂亮的别墅。皇城变成了皇家贵族的主要休假胜地。西班牙统治时期,朝廷遗弃了辛特拉。19世纪,摄政王布拉干萨女王玛丽亚二世的丈夫费迪南德二世把这座修道院改建成贝纳宫,王室回迁使辛特拉再次兴旺。优越的地理条件与环境,吸引了许多富人和艺术家。
踏上辛特拉森林区的小道,蜿蜒曲折,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笼罩在奇异而神秘的气氛中。这一带山峦起伏,山上覆盖了非常丰富的植被,是辛特拉自然公园的一部分;穿过古树参天的盘山路来到精雕细凿的宫殿入口处,猛抬眼,一尊巨灵海神雕像矗立在门头,空气中似乎弥漫着冒险的气味。绿树森森的树木中,隐藏着不少历史上在美洲发迹的豪商巨贾留下的数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宫殿与城堡以及精美的宅邸、甬道和秘境般的花园。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略显陈旧,显露斑驳,但仍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而任何建筑一旦刻上了岁月的痕迹就拥有了一种醇厚的文化底蕴。
辛特拉是19世纪第一块云集欧洲浪漫主义建筑的土地。费迪南德二世把被毁坏的教堂改建成城堡,这一建筑集中了哥特式、埃及式、摩尔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同时在建造公园过程中,又引进了许多国外树种与本地树木混合栽种。另外,他们把在萨拉附近盖的豪宅都统一盖在道路的同一侧,使它们的景观与公园和花园的景观交相辉映,这一切对欧洲景观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为它创造了一个特别的类别——文化风景类。因辛特拉山区山道弯曲、狭窄和险峻,还有微微的海风,这里还是里斯本最大的摩托车俱乐部摩托爱好者飙车的天然跑道和训练场地。
罗卡角的浪漫情怀其实来自现代人对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美好记忆的留恋,几个世纪以来,多少恋人、夫妇、老人到此一游,见证爱情。从中体验初恋时的热情,品尝蜜月时的温柔,回忆家庭生活的浪漫,见证一生婚姻的美满。
站在巨石崖上,日光从迤逦的云朵中照射下来,面对大西洋的汹涌波涛,强劲的海风吹得我的衣服紧贴着身体,头发也乱了。悬崖下浩瀚的大西洋一片澄蓝,波光粼粼,罗卡角笼着几分神秘。寻着航海探险的足迹,在这里,一天天,一年年,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消失了。这不禁使人想起葡萄牙的探险家们,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在连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去挑战这茫茫未知的大洋呢?
“初识鲁迅”人教版六(上) 篇12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共由四篇课文组成。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不同体裁来刻画鲁迅这一人物形象。透过这四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爱憎分明、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奉献的伟人。整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都是紧紧围绕鲁迅这个专题设计的。
本组教材在描写人物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还有“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教材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授课时,本着“理解与运用并重”的原则,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体悟思想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积累运用语言”这三个方面大胆取舍,上好精读课和略读课。精读课“以例悟法”,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和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略读课“依法自学”,在运用、巩固方法的同时,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本单元的19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通过品词析句、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人物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领悟把“写人的文章”写具体的方法,学习“体会含义深刻句子意思”的一般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其中的2、3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读课教学过程:
《少年闰土》(1课时)
一、预习汇报,整体感知
1.师:(出示鲁迅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对他有哪些了解?谁来简练地谈一谈?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地认识鲁迅。谁来说说这一组课文有哪几篇课文?我们就先来学习鲁迅的作品,学习小说《故乡》中的一个片段《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
3.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闰土的哪几件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感悟,体会特点
(一)学习“瓜地刺猹”
1.师:为什么“瓜地刺猹”时,闰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请大家读读瓜地刺猹的句子,边读边思考。(自主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
2.出示句子,班内交流。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交流时,如果学生能拿自己和闰土相比,谈闰土的勇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实际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来谈,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抓住词句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若学生谈不到位,教师要引导品词析句。
师: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同学们,把“捏”换成“握”行不行?为什么?
(让学生分别做“捏胡叉”“握胡叉”刺猹的动作,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捏”更能说明月夜的静、动作的轻、刺猹的灵活准确,从而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勇敢)
师(小结):一个“捏”字,就把闰土的机智勇敢、月夜环境的优美写得活灵活现。听了你们的交流,老师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配音吗?(出示画面和句子,学生练习诵读)
(3)指生读,评价读。
引导学生读出捏胡叉的轻、刺猹时的猛、色彩的美。
(二)学习“雪地捕鸟”
师:“雪地捕鸟”也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闰土是怎样来介绍雪地捕鸟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现在你们就是闰土了,请仔细读读捕鸟的句子,一会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好不好?
1.出示句子,学生练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指生介绍捕鸟经过,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加深对闰土的了解。
师或生(请教表演者):请问闰土,你为什么非得下了雪才去捕鸟呢?(抓住“短棒”“大竹匾”等关键词,从表演者解答“为什么这么做”中体会到闰土的能干。)
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对闰土“语言”的描写,使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跃然纸上。
(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其实,闰土知道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知道哪些?(学生找到:“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正如书中所说——(出示句子,齐读)
师:“往常的朋友”指的是谁?“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怎么理解?
小结:看来,要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板书方法)
三、总结板书,归纳学法
师:鲁迅先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他抓住少年闰土的四件事来写,紧紧扣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当然还有外貌、神态等等,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那么鲁迅的侄女周晔、陌生的青年读者阿累,他们又是怎样描写鲁迅的?鲁迅在他们眼中又是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教学中,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文中对“瓜地刺猹”时动作的描写和“雪地捕鸟”时语言的描写,让学生品词析句,下工夫使学生学透,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对于“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及“我”和闰土的情感变化,则略去不讲。
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来体会人物特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从而为学生自能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略读课教学过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1课时)
一、回顾学法
师:在《少年闰土》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怎样来体会人物特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我们还知道了怎样来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
二、出示学案,自主学习
三、集体交流,纠偏改错
1.交流“内容概括”。注意提醒学生:概括小标题一定要简练。
2.交流“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师出示段落:“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让学生结合搜集来的资料谈体会。如果学生谈不到位,师可补充背景。
师:这一故事中,伯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交流“学习表达”。
“救助车夫”中动作描写比较简单,引导学生透过这些动词,进一步体会鲁迅对穷苦人的关心。
当学生找到《一面》中外貌描写的句子后,师投影出示所找句子,让学生谈: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鲁迅的外貌,从他的“瘦”中知道了什么?最后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
“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四、诵读《有的人》,升华感情
师:学习了这几篇课文之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你怎么说?他虽然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很多很多,人们永远怀念他。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
出示《有的人》,学生自由读。思考:鲁迅先生是哪种人?
师:对鲁迅先生这种人,人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崇敬、爱戴)对待“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这种人呢?(痛恨、鄙视)
指生有感情地读,读出对“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这种人的恨,读出对“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这种人的爱。
[设计意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导学案紧紧围绕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体会人物特点”和“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两个方面来设计,让学生“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
方法运用是对方法的巩固和深化。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时,均采用略读课的形式,让学生依法自学,没有了教师泛泛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教学用书》中建议学习这四篇课文用6-8课时,而我仅用2课时,节省了近3/4的课内学习时间。余下的时间,让学生或拓展阅读有关鲁迅专题的书籍,或抓住动作、外貌等进行片段仿写,省时高效。]
评析:
毕老师在60分钟里,指导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和学生共读了三篇课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做到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少年闰土》的教学,毕老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感受,然后由学生的回答直奔重点,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在感悟人物形象时渗透了学习方法。她用了词语比较法,通过比较“捏”“握”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听朗读配音,使闰土形象更立体化;接下来背诵段落,让闰土活在大家头脑中;“雪地捕鸟”,请学生讲捕鸟方法,让学生之间互动,体会闰土的能干;最后,抓住重点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特别是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含义。这样,在少爷和农家孩子的对比中,凸显了闰土形象。该抓的基本上都抓了,该练的都练了,渗透了学法指导,比如怎么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怎么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等等。
接下来,自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自学。我非常倡导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学案里边,毕老师要求学生做了四件事:第一件,给伯父生前的四件事加个小标题,这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是最缺失的,这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第二件,让学生说说鲁迅在周晔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青年读者阿累眼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又和国际上要求培养学生对人物做出评价能力相吻合。第三件,让学生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培养学生对重点词句做出解释的能力。第四件,关注文本里“动作”“外貌”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表达。这四个题目非常好,既有层次,又直指高年级阅读能力的重点,渗透了理解、学法、表达的指导。既得意,又得言;既学文,又悟法。在用时最少的课内,把精读课上得最实。
第四篇文章,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鲁迅,培养评价能力,使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由“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到“敢和黑暗旧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最后上升到“把一生交给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到“活在我们心中的伟人”,人物丰满起来,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学习写人的文章,是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的。
【初识flash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识画图》教学06-08
初识电脑教案05-14
高一作文初识12-02
初识scratch教案06-18
《初识Scratch》教案09-14
初识鲁迅鲁迅课件10-12
第5课 初识画王08-24
初识“WPS演示” 教案11-05
《初识人工智能》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