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材料

2024-07-06

儿童读书材料(共15篇)

儿童读书材料 篇1

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儿童读书材料 篇2

如果说冰心的经典语句“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成为了人们指导儿童阅读的一条重要法则的话, 那么, 《忆读书》则是冰心一生的阅读经验的梳理与总结, 其中涵盖了儿童阅读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从听到读:儿童的文学接受途径

冰心回忆其读书时, 提到舅父每晚给他们读一段《三国演义》, 成为她自己后来啃读《三国演义》的缘由, 并由此走上了阅读的探索与发现之路。日本童书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一所大学演讲时, 被问及“怎样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呢, 还是靠画”时, 他回答:靠耳朵。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听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听者阅读的兴趣, 它本身也是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

儿童时期的文学接受, 不仅要“看”或者“读”, 还要“听”。儿童的阅读通常是从“听”开始的, 譬如儿歌, 就是适合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幼童不认字或识字不多, 当他们无法独立阅读的时候, 成人的吟唱、阅读或讲述, 就是他们最好的文学启蒙。很多国家都有家庭阅读时间或者睡前讲故事的传统, 这是儿童最初感受到的, 伴随有浓浓亲子关系的阅读氛围与阅读习惯。

童年听读往往可以开启一个人一生的阅读之路或者文学之路。童年听读不仅可以发生在家庭环境中, 还需存在于幼儿园、小学校园中, 特别是对于家庭阅读环境薄弱的儿童, 以及正在学习阅读还不能自主阅读的低幼儿童, 学校或班级的听读活动, 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补充。

二、从动机到动力:兴趣激发是最重要的

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可能是有意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是, 通常要从儿童可能感兴趣的某本书开始, 或者说这本书需带有某些儿童感兴趣的文学特质。譬如冰心提到的《三国演义》, 其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 具备讲述的适合要件。当然, 讲述人的语气、神情、动作等等, 都会影响到讲述的效果。冰心的舅父大概是个常常给孩子讲故事, 又擅长给孩子讲故事的人。

但是, 舅父每天晚饭后只讲半个钟头, 冰心听得津津有味, 又欲罢不能, “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在母亲的催促下, 含泪上床”。几番下来, 冰心“咬了牙”, “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

在家庭阅读和学校阅读中, 我们有时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激发。譬如教师选择一个或几个有趣的片段在班级内讲述, 或者把讲述戛然停止在人物命运的某个关节点上, 从而引发学生在好奇心与探索欲下进行后续的自行阅读, 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关于阅读兴趣与趣味, 周作人早在1920年《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强调, “小学校里正当的文学教育, 有这三种作用: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多年后的今天看来, 这依然适用。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先是顺应和满足, 然后培养并指导, 最后唤醒新的兴趣与趣味, 即兴趣贯穿始终。

三、从一本到一类:阅读兴趣的横向迁移

在《忆读书》中, 冰心提到: 因为看了《三国演义》, 引发了她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于是又看了《水浒传》;因为看了《茶花女遗事》, 于是产生了对于林译小说的兴趣。儿童阅读通常是这样的, 譬如看了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 而对其创作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因为看了某主题或某题材的作品, 而对这一类作品可能产生兴趣。

在今天的儿童阅读指导中, 我们有时会提及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问题。在语文课上, 一些教师也会考虑拓展阅读的问题。譬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后, 教师会推荐学生去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学习《盘古开天地》后, 教师会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神话故事等等。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 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从模糊阅读到阅读品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冰心在初读《三国演义》时, 很多字不认识, 读得比较困难, 甚至出现把“凯”读成“岂”的情况, 但是, 渐渐地, 她发现自己“居然越看越懂”。这其实不仅是冰心一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是我们很多读者的阅读体验, 有时一些字词不认识不明白, 并不妨碍我们对整体或者主要内容的理解。随着阅读的推进, 无论是读者通过联系上下文也好, 前后勾连也好, 原来不太明白的、有疑问的, 后来就可能渐渐明白、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而且, 我们也不建议在不妨碍大意理解的情况下, 逢生字就查字典的做法, 因为这样会干扰阅读的情绪状态与心理状态。阅读中, 读者会不知不觉地习得某些方法策略, 并且运用这些方法策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内容。

在阅读能力提升中懂得了品鉴。冰心说:“书看多了, 我也会挑选, 比较。”譬如, 看了《三国演义》、看了《水浒传》, 被关羽、诸葛亮、鲁智深等人物打动的时候, 便感觉这些作品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 阅读也是如此, 书读得多了, 便有了语感的习得、有了文学素养的提升, 慢慢也就懂得了品鉴。

人生经验帮助我们深化阅读。阅读, 不仅仅需要阅读者本身的阅读经验, 还要受阅读者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的影响。譬如, 同一本书, 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 阅读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冰心十二三岁看《红楼梦》, 更多关注到的是其中人物的情绪状态、性格气质, 但是到了中年以后, 冰心才发现自己终于尝到“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主张儿童模糊阅读。面对一篇作品或者一部书, 刚开始有些不懂, 没关系, 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 慢慢地就会理解的。

五、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孩子的阅读环境, 包括社会阅读环境、学校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环境。具体来说, 孩子的阅读环境又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情境等。从《忆读书》透露的家庭环境来看, 至少在冰心7岁前后的那段时间, 舅父每晚给孩子们讲故事, 而母亲的笸箩里也常常放着几本《聊斋志异》。11岁搬去和祖父同住后, 祖父的桌上则摆放着林琴南老师送的《茶花女遗事》。冰心的母亲在思想上开明自立, 常常订阅《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等;舅舅是同盟会会员, 时常收到朋友寄来的新书。冰心不仅能读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还可以看到上海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 还有一些外国小说等。可见, 冰心的家里时常有随手可取、随时可拿的阅读资料。

英国作家、阅读研究专家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特别提出:大人要为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书, 且这些书是可以接近的, 可以使用的。譬如体验浏览的乐趣, 在书店、图书馆或自家的书架前, 信手拈来, 随手翻翻, 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然而, 在一些学校, 虽然建有图书馆或阅览室, 但是不对学生开放, 或者图书极其陈旧, 导致图书的储备与陈列形同虚设。

缅甸儿童:读书?难啊! 篇3

一晚在曼德勒(Mandalay,华人叫瓦城)的茶档乘凉,电力突然中断,街灯也熄了,整条街只有食档烧柴的火光。一阵嘘声尖叫后,隆隆的发电机声渐渐盖过了附近几棵树上归鸟纷乱的吱喳。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算是每日断续的有电力供应,不过晚上很多商店还是靠点蜡烛营业。从仰光坐火车到曼德勒经过的小城镇,入夜后很多是漆黑一片。

在缅甸,比较像样的餐馆都冷清得像面临倒闭,有生意的地方是路旁的茶档。茶档至少有十几个员工:冲茶、洗杯、清洁、侍应——几乎一律是童工——男童。

一个童工给我端来支蜡烛。一般茶档的台凳都很矮:木台不足两英尺,凳不足一英尺。那童工干起活来就很得手,只见他在充满二手烟的空间灵巧地端茶、抹桌子、端烟,很勤快,我们不禁问他:“你今年多大?”

那童工不懂英语,邻桌一个中年男茶客替我们翻译,然后告诉我们:“12岁。”

一阵风吹熄了烛光,那童工立刻走来替我点燃,他经常拿着一个打火机,替买烟的茶客点烟。

有天傍晚坐三轮车游城,途中请车夫在茶档喝杯茶,他指着茶档的童工说:“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在这里打工养家,每月工资二三千缅币,包吃住。年纪小的大概只有八九岁。读书?怎有钱?”车夫说,跟着又说现在连茶也喝不起了。

“25缅币一杯茶,我每日的收入有时还不到200缅币,怎能坐茶档?”接着他指指在路旁垃圾堆徘徊的拾荒小童,说:“能在茶档打工也算不错了。”

拾荒维生

在路旁垃圾堆拾荒的孩子,在仰光和曼德勒随处可见,男孩女孩都有,很多赤着脚,通常他们都背着一个和他们身高相若的尼龙袋。坐长途汽车回仰光时,车一开入长途车站,就有十多个孩子涌到车旁。原来他们只是想要乘客喝完瓶装水后剩下的胶瓶。

除了在大城市看到童工外,乘火车和长途汽车经过小城小镇,都会看见顶着水果或鸡蛋叫卖的男孩女孩。坐长途汽车经山路时,还看见有童工在筑路。

学习不易

缅甸军政府长期关闭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只是间歇性重开。最近连大学也重开了,不过只上了一个半月课,就举行考试,然后和其他学校一起放假。

缅甸军政府的教育政策,除制造大量童工外,还制造了大量的补习学校。在曼德勒我们居然还有幸在一间补习学校当了半小时“跛脚”教师。那是间很受欢迎的补习学校。200平方英尺没有灯没有风扇的小屋坐着和站着70个学生。坐在长凳上的,身体挤得一个紧挨着另一个,大部分学生都流着汗,神情迷惘地看着不断说着缅甸语的老师。在教室外,看到这情景,我立刻叫伙伴去看。怎知那老师一见了他,就抓了他上讲台,说:“你跟学生讲讲话,让学生有机会跟外国人练习英文。”然后自己溜出了教室。见到我,又说:“你也去跟学生谈谈吧。”

学生的年龄由17~25岁不等。我问他们为什么来学英文。

“我希望能当导游。”一个说。“我也是,学好英文才能当导游。”

“为什么想当导游 ?”我们很奇怪地问。

“当导游可以赚很多钱……”

“一天可以赚20美元……”

20美元相当于在官办学校教书的月薪。但看来想做导游也要有相当的背景和资源,那间补习学校每日上课一小时,每月收费2500缅币。导游除懂英语外,还要持有军政府发的牌照。

补习学校的上课时间,听说是随着军政府灵活调动,正规学校开课,补习学校就在清晨和黄昏进行,正规学校关闭,补习学校就在正规学校的上课时间补习。听过几个家长这么说:“现在读书的孩子也真可怜,早上6时至8时上补习,8时至下午3时上正规学校。3时半至5时是补习,晚上还要学英文。”

补习学校外,就是一些特殊学校。在曼德勒参观过一间有冷气和游乐场的幼儿园,每月收费5000缅币,教的科目有四个:英文、缅甸文、中文、电脑。后来听说,仰光也有相似的幼儿园,不过月费要2万缅币。

国际儿童读书日 篇4

第九周4.3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内容跟我们大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我说几条名人名言,然后请大家猜一猜,我要说的到底是什么。

请听好: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作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以上都是外国的著名作家说的,在我国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言名句,例如,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陆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请同学们告诉我,今天老师讲话的内容跟什么有关系啊?对了,大家都很聪明,跟书有关。

国际出版商协会在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简称“世界图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今年世界图书日的主题是:阅读丰富人生,共享阅读乐趣。

同学们,在我们滁州,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它的由来就是因为山上有个醉翁亭,是欧阳修办公读书的地方,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啊?对了,就是琅琊山。琅琊山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就是因为欧阳修在此读书办公的原因。

我们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经典诵读”,今年六月份,学校将继续举办校园“经典诵读”。目的就是激励同学们努力读书,读好书。读书使我们知识更加丰富,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读书,使我们的头脑更加灵活;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吧,因为,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好的书就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古人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读书,我们有如此美丽的校园,到处都是读书的好去处。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正是读书的好时节!赶快行动起来吧,让书香弥漫校园的各个角落!让书香伴我们一生!

儿童读书笔记 篇5

哈克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

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

《观察儿童》读书心得 篇6

行为可以在自然的情景中观察到。

行为发生的时候,可以被记录下来或编码。

记录行为的观察者是客观的、无偏向的。

行为用清晰、明确的术语来描述,无须或几乎不需要观察者的介入。

2、观察方法有:叙事/自由描述,检查清单/预编码类,时间抽样/结构化描述,追踪/结构化描述 ,饼图和直方图/结构化描述。

3、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儿童读书材料 篇7

一、创造来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 并认为儿童的教育来源于生活。因此,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就要用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儿童在生活中所接触或感兴趣的事物, 对他们进行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教育要寓教于生活。本园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个美观、健康、环保的活动环境,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提供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材料, 使他们拥有一个美好、愉快的幼儿园生活。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也注意各领域的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 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从而做到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让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基于这个原因, 教师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 寻找儿童感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创造能力的材料。经过不断探索, 教师发现儿童每天使用的牛奶盒、牛奶盖子都可以利用到他们的美工活动中。于是, 教师通过查找资料, 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变废为宝的材料, 如吸管、盘子、光盘、纸筒、纸杯等……这些东西平时用完了人们会马上把它们丢弃, 但其实这些废旧物品质地好并且利用率高, 又便于收集, 是很好的制作材料。所以, 教师要融入环保教育理念, 利用废旧材料的直观、具体、形象等特性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从而让他们动手创造出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新作品。

首先, 教师鼓励儿童们回家收集各种废旧材料, 大家一起比一比谁收集的多就给谁奖励。过了一个星期后, 儿童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 为课题的展开打下了基础。然后, 教师让儿童们把材料进行分类摆放 (在摆放的过程中也是让他们熟悉材料的机会) , 他们马上投入其中, 忙得不亦乐乎。从此以后, 儿童们每次进园不忘带上一两件自认为好玩儿的东西, 美工区的“百宝箱”瞬间就被他们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而每次儿童们带来的废旧材料, 他们都会像宝贝似的捧着走进幼儿园, 见到老师就开始炫耀, 这是某某带来的, 可以做小狮子、小鱼, 那是某某带来的, 可以贴在小花、小树上……通过收集材料, 增强了儿童的环保意识, 培养了儿童节约的好习惯, 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 更进一步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废旧材料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把材料运用于课堂中, 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加乐于探索, 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并进而使他们的创造欲望获得满足感。本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特色, 有的是以纸盘为主, 有的是以光盘为主, 有的本学期让儿童收集废旧报纸。这样, 教师就可利用报纸开展多种美工活动, 如“有趣的撕贴画”“小背心”“报纸娃娃”等。

如“有趣的撕贴画”这节手工课, 教师通过图片观察提问, 并让儿童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特别, 进而感受几种不一样的撕贴方法, 激发儿童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活动之前, 教师先让儿童欣赏了一幅粘贴的画儿, 并让儿童分析这幅画与平时画的画儿有什么不同, 从而使儿童明白了原来废旧报纸还可以用来贴画, 贴完了还可以再画。最后, 教师让儿童相互评价总结, 效果非常好。从儿童的作品中, 教师发现儿童们想象力非常丰富, 他们有的把报纸撕成了一朵花儿, 有的拼成了一个小房子, 还有蜜蜂、太阳、树林、城堡等。本次废旧报纸的利用很好地激发了儿童的兴趣, 使儿童都愿意加入到美术活动中, 活动效果也很好。

因此, 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激发儿童创造性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儿童生活中熟悉的废旧材料, 会更能激发他们创作的浓厚兴趣。可以说, 儿童对生活直接的感知体验, 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它是儿童创作的源泉。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让家长多带儿童出门, 去感受自然界的美, 感受生活中的美。同时, 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儿童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 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自然美、创造美。

三、废旧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

作为教师, 要做一位有心人, 心中要时时刻刻都有变废为宝的意识, 积极收集、整合废旧材料, 并以身作则, 才能成为儿童的榜样。在自主游戏活动中, 教师利用废旧物品投入到儿童的游戏中, 把废旧物品再次利用做成成品或半成品玩具供儿童游戏, 使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废旧物品的意义。

在本班开展的“娃娃家”中, 教师用儿童平时吃剩下的牛奶盒作为废旧物品做成一张张沙发, 利用海绵和碎布缝成包子、馒头等;在“嘻哈华润”区域中, 儿童从家中带来的牛奶箱、饮料瓶、薯片筒成了他们学会买卖的玩具;在“益智区”里, 教师投放了塑料瓶盖子、火柴棒等, 让儿童练习分合、排序, 并通过搜集各种各样的塑料瓶子, 进而让儿童学习按颜色、大小、高矮、粗细的特点进行分类, 训练他们的感知;在“美工区”里, 教师投入了大量废旧材料如报纸、光盘、圆筒等, 方便儿童选取, 做成自己想做的手工艺品。记得在“丰收的季节”这个主题活动中, 教师引导儿童用瓜子壳、果仁壳、花生壳等材料制作种子粘贴画, 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有的贴成了一个运动中的小人, 有的创造出一个海底世界,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嘻哈琴行”这一自主游戏活动中, 教师用不织布做成钢琴、果冻盒做成哑铃、方便面桶做成小鼓等, 让儿童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无论哪个区, 教师都应投放废旧物品, 若有损坏的物品要及时更换或增加, 这样才能吸引儿童活动的兴趣。同时, 由于这些废旧物品品种多、操作性强, 并且大部分是儿童收集的, 他们会倍加珍惜。

四、把废旧材料作为家园合作的一个平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让家长更加明白收集废旧材料的意义, 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工作, 本园在去年的国庆期间开展了“我爱祖国”亲子手工比赛活动, 教师们鼓励儿童与家长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创造再利用, 制作出各种新颖、美观的美工作品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手工亲子制作活动很成功, 各位家长们都积极参与, 上交的作品也很丰富, 有的家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火箭、坦克、灯笼、中国结等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物品, 作品活灵活现, 形象逼真。特别是本班小朋友小Z制作的花瓶, 是利用废旧报纸先剪成一片片的叶子形状, 再在叶子上面涂上各种颜色的颜料, 最后再把一片片花瓣粘贴起来, 并固定在矿泉水瓶子里, 非常美观大方。由此可见, 家长很重视这次活动, 更是用心陪伴孩子去完成。通过这次家园合作, 让家长了解了本园的课题特色, 同时也拉近了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亲子感情, 让儿童有了绿色环保的意识。这次亲子手工大赛活动丰富了儿童的生活, 提高了儿童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也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五、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中玩。教师将废旧材料与儿童的学习生活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能让儿童具有环保的意识, 并且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 由于儿童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因而这些废旧材料不仅能启发儿童的灵感, 而且能开发儿童的创新潜能, 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新颖、独特的作品。

摘要:从创造来源于生活、废旧材料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废旧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把废旧材料作为家园合作的一个平台四方面研究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儿童创新能力, 以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废旧材料,幼儿园,环保意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莉.当前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及指导中在的问题与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6) .

[2]黄玉红.幼儿分区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1) .

[3]李雯.幼儿园废旧材料的开发与利用[J].甘肃教育, 2015 (09) .

[4]杨敏.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15 (19) .

班级读书会 儿童阅读的新支点 篇8

一、选书:未雨绸缪几多优

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所以,在开展班级读书会之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选择推荐工作。

绘本阅读:广而告之。 一本好的绘本,孩子会百看不厌,教师可投入感情读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

童书聊读:一片福田。 童年与童书相伴是幸福的。一段段温暖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真诚的讲述,笑声中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孩子们从精彩的故事中获得友情、生存、自由等话题的提升。

传统经典:花样阅读。 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二、共读:八千里路云和月

班级读书会要在一定自由度的前提下形成阅读的向心力,在儿童与文本之间形成纵横坐标的融合,寻找阅读的最佳发展区。

导读要神往。 正确的导读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其实强调了教师导读的必要性,因为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不会有儿童对阅读的热爱。

问题要感性。 阅读前教师的问题不仅能使新旧知识联结起来,还能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倾听习惯。就文学阅读而言,问题有时比获得答案更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才会有更深的认识。

形式要活泼。 优秀的儿童文学就在于它具有生动的故事性,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教师要充分引导孩子们体会书籍中的这些乐趣,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讨论:世说新语书墨香

指导阅读,是班级读书会的重要环节。小学阶段的班级读书会不一定要有记录,教师组织读书会的目的应该是引发学生读书的感觉、乐趣和感悟。

课内讨论:一本书的探讨。 看完一本书,每个学生心中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看法,举办一个简单的讨论会,引导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思想进行讨论,是让学生从书本中得到提高的最佳途径。

家校互动:一个主题的对话。 如果说一本书的探讨是有深度的学习,那么一个主题的对话该是有广度的主体阅读了,可以组织学校、班级、家庭一起参与。

课外自主:习惯养成。 在课外自主阅读指导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要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思想决定行动,构思决定成效,班级读书会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有助于共同打造“儿童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班级读书会这个新生事物,必须好好经营,通盘考虑,把它变为推动儿童阅读的有力助推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观察儿童》读书心得 篇9

本书共有7个章节。当阅读完第一章后,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以下两点:一、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二、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这与我们正在进行的观察记录相吻合,先以白描的手法来进行观察记录,再链接指南进行分析,最后给予回应指导。

在第二章中“以书面/叙事风格记录为例”与我们现在观察记录非常匹配,但又更加全面和完善。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以及注意要点:一、制定合适的目的和目标;二、记录,应尽可能当事情赈灾发生着,你应该全心关注你感兴趣的那些方面,因为你不可能记下儿童所做的一切;三、结论,应该概括地叙述你观察到了什么,与你期待发现什么(即你的目标)相呼应;四、评价,应该将你的发现与你的目标年龄群体应有的表现相比较;五、建议,观察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帮助儿童完善其技能。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我们能看到什么?”“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通过观察儿童,帮助他们?”在书的开头,四个问题让我陷入深思。观察过很多儿童,但好像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自己。

在观察方法上,书中说道要安静地坐着,尽可能地不引起丝毫的注意,若与儿童互动,他们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在我之前的观察中,当我拿起笔和本子要记录时,孩子看到了觉得好奇,开始关注我在做什么,我一时不知如何解释,我的行为对他们的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书中的方法是,避免和孩子有视线接触,如果他们意识到你在写东西,那你可以说你在做作业。在今后的观察中,我会运用此方法。

记得导师曾经说过,在观察时,应该只记录事实,记录每一个细节,不要有遗漏,记录时不要解释,使用描述性的词句,避免使用判断性或解释性的`词句,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在评价时,可以将自己的发现与目标年龄群体应有的表现相比较,根据权威的发展常模和理论来比较,也可以将某个个体和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儿童相比较。在建议上,主要是为了提出帮助促进儿童发展的策略。

书中认为,越早通读记录下来的草稿,尽快地将草稿补充完整,那么观察记录就变得很容易完成了。这是我在日后记录中需要注意的,有时候因为别的事情无法及时梳理草稿,时间久了容易忘记细节,影响观察记录的具体与客观。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所有的孩子都依随一个相同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但相互之间在速度上并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以其自身的步调成长着。如果我们要提供最好的机会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有怎样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合适的环境。我认为,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发展水平,但也不能完全以标准为标准,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没有唯一的标准。

通读全书,再来思考开头的四个问题,就变得清晰了。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篇10

近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平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儿童读书材料 篇11

关键词:综合材料 艺术表现 绘画

一、综合材料艺术在儿童美术课程中的转化

在艺术发展史中,成年人的材料创作是从起初的模拟自然形体转化到以材料自身属性作为媒介语言的存在和画面材质语言的表现。这是一个创作观念和接受观念都遭遇强烈转变的一场革命,起初,艺术家是为了对传统绘画中创造虚假空间的背叛,直至走向了把材料创作本身作为一种表现,脱离了对物象的描写而独立存在,实现了艺术是观念的表达,也实现了艺术创作可以有各种可能性和表现性的情况。

西方艺术院校的材料试验课的目的,是触觉的体验和想象力的转换,从立体主义开始到实物艺术直至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等,更是注重艺术的创作过程、行为和体验而不是创作的结果,艺术家对不同材料的运用造就了不同的艺术时代。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博伊斯认为,成为实物的作品本身毫无意义,那只是他在体验过程中使用的道具,他只对体验的过程和经历本身感兴趣。

从材料到体验,艺术史上如此巨大的改变,对于儿童却不会有创作观念难以转换的限制,以及强烈的用材料模仿自然形体的心理和审美上的惯性要求。同时,西方艺术院校的材料试验课提倡的体验和想象力的转换,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和追求,因为这与儿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一致。关注儿童的艺术创造最重要的是不能将对成年人作品的喜好和评价标准套用在儿童作品中,儿童能够感知理解和表现材料本身的特性,并不受自然物象的干扰,而成年人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转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儿童能够实现真正的偶发作品,但作为成年人则需要创造“偶发”艺术。

因此,在儿童的艺术课程中,传统的教学策略得到了调整和改善,本案例以一对双胞胎兄妹为试验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课程转化和教学实验观察。

二、一对双胞胎儿童的美术综合材料课程实验

1.实验研究的目的:缘于儿童对材料的接受、理解和再创造过程中意图的表现,本实验通过综合材料的运用,刺激儿童的想象、改变儿童的概念,打破单一材料对绘画的限制,探讨儿童能通过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创作带给儿童在智慧、情感、知觉、审美、生理、创造性和社会感等七个方面的成长。

2.实验研究的对象:同样生活背景下的一对5岁的双胞胎兄妹,哥哥叫小米、妹妹叫小麦,在进入该实验班级之前两人都没有任何美术方面的学习和引导。小米、小麦属于异卵双胞胎,所以在双胞胎兄妹身上并没有发现很多双胞胎与生俱来的相似性,有的只是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

3.其他说明:小米和小麦2008年出生于哈尔滨,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绘画。由于环境和各项条件都相同,二人容易实现比较与观察。哥哥小米对于单纯绘画的部分兴趣不足,对材料创作的部分非常热衷,思维天马行空,很少被束缚。妹妹小麦非常喜欢绘画的部分,对材料创作的部分也同样喜欢,思维活动中规中矩,很少有发散性思维。

4.实验研究的时间:从2011年10月——2013年4月共60次课,1.5小时/次课。

5.实验研究的课程策略:以综合材料参与儿童绘画创作,使用大量参与式艺术教学活动及主题课程让孩子勇敢表达,引导孩子不断熟练掌握和自由运用多种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运用多种专业的艺术材料和生活材料,让孩子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完成体验的过程,通过对纸立体、泥塑、软陶等多种材料的感受与创造。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资料让这对双胞胎兄妹和其他儿童一起了解生活中的某一对象,研究者引导儿童自由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观察与讨论后,儿童进入绘画记录阶段,研究者需要鼓励儿童用画笔将自己观察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进入材料表现阶段,儿童可以自主选择材料,表达对所描绘对象的理解和创造。当然,任何的创作与表达其前提是观察,课程阶段的设置也可转化为从观察到材料表现再到将你所表现的材料作品画出来这样的课程顺序。

6.案例教学内容:

(1)《舞龙》

材料:蜡笔、纸杯、珠子、粒粒土、扭扭棒、刮画纸、彩色沙纸、双面胶、订书器、筷子。

知识:中国传统舞龙的相关习俗,历史起源和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传说故事。

作品的生成和解释:龙本身是幻想出来的形象,试着完成“龙”这个形象后,根据基础的特征,有助于儿童举一反三,学会创造很多动物,比如:狼、狗、老虎等。这种形象的含糊性使儿童本身就面临一种创作,儿童在创作过程中也没有像与不像的压力,轻松的状态有助于儿童的发挥。

根据观看的舞龙人视频和图片小米和小麦开始制作“龙”,两兄妹商量着制作完舞龙回家跟自己的父母玩儿舞龙游戏,但是谁都不想制作龙的身体,所以最后两个人都制作了龙头。小米的理解龙应该是非常凶悍的,黄和紫颜色的搭配让龙的眼睛看起来非常有神,用剪刀把彩色砂纸剪成尖牙的样子,将龙牙表现的非常锋利时不时还挥舞几下,假装咬自己的胳膊。而小麦说自己做的是一个漂亮的龙妹妹,包括牙齿都是跟彩虹一样的颜色,小麦似乎将龙须当做龙呼吸用的东西,说这个必须放在前面,不然会无法呼吸。故事里提到龙的龙珠对于龙非常重要,小米用扭扭棒将一个珠子固定在龙的嘴里,而小麦用筷子和珠子制作了龙珠棒棒糖。他们试着创造的不是龙基本的形象,只是专心于试着改变龙的龙珠的位置和龙的性格特征。

(2)《足球比赛》

材料:水粉颜料、蜡笔、沙子、乳白胶、纸屑。

知识:足球的基本知识,历史起源和一些相关的有趣的故事。

作品的生成和解释:用沙子、混合乳白胶和揉碎的纸屑混合在一起制作泥,再加入绿色水粉颜料用来表现绿茵场的草皮。对于这次的内容,他们看起来非常兴奋,在观察图片和视频的时候就着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画,跃跃欲试的描述自己想画的场景。但是真的拿笔开始画的时候,小米和小麦都陷入了思考。显然,头一次面对场景中的多人物,他们不知该从哪里画起,这时,研究者的介入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可以引导他们选择先从场景或最想表现的东西开始描绘(明确选择题的答案,能够让学生不困惑)。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材料与方法的掌握,研究者开始尝试在这幅画种引导这对兄妹让画中的人物动起来,儿童起初都偏好直立的躯干,让他们脱离直挺挺竹竿一样的人物画还是显得比较困难。小米喜欢尝试,有时会陷入某些尝试而脱离主题,但是好在这次他的尝试是让人物动起来,所以画面上出现了很多人物。开始的画人物的时候,小米是从守门员开始的,在设计守门员的时候,小米还念叨着:这是守门员是卷发,但是当其专注于人物的运动上的时候,似乎小米完全忘了设计人物的脸。开始的几个人物4、10、11号球员都无法改变运动员身体的轴状样式,其实让他们改变自己原有已经非常熟练的技能是非常难的,开始尝试改变基本上都从手脚开始尝试,因为这样最安全的,不会直接改变计划的核心部分。研究者引导小米试着把身体的位置动一下,后来出现了5号球员的姿势,小米显得很满意,自己感觉运动员动起来了。对于人物位置的排列非常巧妙,几个人的组合成稳定三角形。球门安排在画面左边,画面的右面人数先对较多,这样画面看起了非常稳定。完全没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布局,没有黄金分割点等理论基础的束缚,小米同样可以表现非常完整,看起来非常舒服的画面,这是小米无意识审美的表现。

在小麦绘画作品看,她认为事情是不互相干扰的,在小麦在球门前画守门员的时候纠结于有些线条触碰到了最初的图形而烦恼。透过他们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的是超出图画本身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思想谋划和心理活动。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他们的画面内开始出现内容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跟哥哥小米不太一样小麦对画面的改变持谨慎的态度,在描绘守门员的时候小麦费了些力气,对于守门员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很多线条非常纠结,所以在设计下一个运动员的时候小麦选择了不会与其他线条触碰的位置,也只是尝试改变了运动员的四肢的位置,实际上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这也是很不容易的改变。在我看来这并不奇怪,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他们习惯性的运用他们已经使用过,并得到很多次肯定的方法,尝试改变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不容易的。

三、七个领域中的评价与儿童的成长

在上述课程中,参与实验的儿童虽然观看同样的图片、视频资料,但是每个孩子的感受和注意到的点都是不同的,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互相启发、充分挖掘潜在思维的变化,更大限度的扩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儿童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经常能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在儿童需求下引导性教学,这与教师僵硬的灌输性教学相比,效果差别巨大。显示出,主动知识是儿童创作表现时所最为关注的东西,而被动知识是儿童具有但不能表现的部分,这是教育意义之所在。教师要引导、利用、催化儿童的个人经验完成被动知识的转换。当孩子开始观察后,便可以自如的进行表现,自然的加入自己想象。上述课程策略中,一段课程前后关系的调整,实际上包含了从教学方式的转换到创作思维的转化等太多的内容。

5—6岁的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线条、绘画内容看似幼稚,却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他们从关注自己到体验身边的人,体现了他们情感和社会感的成长;画面中点线面的位置以及较好的装饰分配感觉都能够呈现出儿童无意识状态下的美感倾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儿童在一个场景的描绘中细节会越来越多,材料制作也越来越细致,代表了他们智慧成长的状态。此阶段的儿童因为没有良好的空间发育,他们不知道物体在空间中的联系,这时,材料创作的重要作用就变得更加明显,儿童对材料的控制启动了视觉的感应,进而促进了知觉的成长;儿童开始有意义的创造形体并习惯新思考,主动参与创造,有创造力的儿童会以毫不犹豫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念,不受外界的影响。

儿童读书材料 篇12

与春天有关的四首儿童诗

【教学年级】

二年级

【设计理念】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儿童诗应是引领孩子走进诗意世界的使者。将四首与春天有关的儿童诗作为此次读书会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 触摸春天的美好, 体验想象的神奇, 品尝童诗的趣味, 由此激起创编童诗的兴趣, 尽情地抒写童年的诗行。

【教学目标】

1.读诗诵诗, 感受诗意春天, 领略儿童诗独特魅力。

2.激发创编儿童诗的兴趣, 展开合理的想象, 写写自己心中的春天, 给春天“照个相”。

【教学过程】

一、观景

1.我们来猜个字谜:三人同日去看花。 (课件演示答案:春)

2.春天就像个魔术师, (板书:春天) 她一来, 就能把世界变得很美很美。你们看, 这是春姑娘给我们带来的几张照片, (出示春景图若干幅) 会想起什么词语?说说吧!

3.老师也找了一些, 我们来读读。 (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第二组:百鸟争鸣, 莺歌燕舞;第三组:冰雪融化、泉水叮咚。)

4.你还会想到哪些诗句? (指名说)

5.老师这儿也有几句, 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和诗句都在夸春姑娘, 你瞧, 她多高兴呀!

6.赞美春天的不仅有词语和古诗, 还有很多儿童诗呢! (板书:儿童诗)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儿童诗读书会。 (板书:读书会) 我们这个读书会怎么开呢?春姑娘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你们看, (课件出示:赏诗读诗做诗) 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课始, 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春天”, 从铺垫情趣基调入手, 举“春天之象”, 入“童诗之境”, 唤起学生对儿童诗的阅读期待, 做好学习准备。

二、赏诗

1.好, 那我们先来赏诗。打开这本儿童诗集, (课件出示两首诗) 这两首诗是金波爷爷写的, 金波爷爷是谁呢?

2. (出示人物图) 金波爷爷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 今年已经70多岁了。50多年来, 他出版了70多部儿童诗、歌词、童话等, 很多作品被收入我们语文和音乐课本, 他还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呢。

3.作者我们认识了, 再来读读诗题。 (齐读:笋芽苞) 你们看过笋和芽苞吗?它们长什么样, 谁来说说? (尖尖的, 小小的, 埋在土里……)

4.那金波爷爷是怎么写的呢?来, 自由地读读这两首诗。 (生自读)

5.你喜欢这两首诗吗?说说为什么? (生说读诗感受)

6.在金波爷爷的眼里, 笋和芽苞还仅仅是植物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跟我们说的比比看, 有什么不同。

7.把笋当作人来写, 金波爷爷真会想象。那我们来喊喊笋娃娃, 好吗?

8. (课件演示:笋芽拱土) 看, 它听见了。它拼命地拱, 想来打听, 打听什么呀? (引说)

9.哟, 芽苞也着急了, 我们喊喊它吧!它也会张开笑脸, 迎接春天的。

10.觉得怎么样, 儿童诗很有意思吧?再来看两首, 自由读读。它们与刚才的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呢?你有什么话想说? (都是写春天的, 并且都进行了想象, 很有趣。) (板书:会想象有趣味)

【设计意图】文像共生的呈现方式, 妙在想象语境的营造, 将“文体特点”水乳交融地植入其中, 让语感和境感在诵读中得到了融合。童诗之美, 童诗之趣开始从文本蔓延到了学生心里。

三、读诗

1.儿童诗就是要读, 越读越有味。那下面我们就去——— (读诗) 。挑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读给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趣味。

2.同桌互读。

3.谁愿意来展示展示? (指名读, 评议。)

4.想要展示的同学太多了, 我们一起来试着读读。每人只挑选一首, 听到春姑娘的呼唤后, 就站起来读一读。笋娃娃们, 你们在哪儿?快来读诗了。 (若干学生读《笋》)

5.芽苞宝宝们, 快出来呀, 我们读诗了。 (若干学生读《芽苞》)

6.谁在贴春天的广告呀?快来念念吧。 (若干学生读《春天的广告》)

7.醉了的小树, 快醒醒, 我们读诗了。 (若干学生读《树喝醉了》)

8.真有意思。我们四人小组合作着来读读吧!你们想怎么读? (指名说:开火车读, 拍手读, 做动作读。)

9.小组准备并上台表演。 (师评议:真是一群可爱的笋宝宝。芽苞听了你们的呼唤一定会快快长出来的。春天也会贴广告, 真有意思。听得出来, 你们醉了。)

10.不同的方法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其实, 还有很多读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叠读。不知道什么叫叠读?好, 我来找个学生, 我们俩读一小段, 大家注意认真听。 (师生合作读《芽苞》)

11.听明白了吗?咱们一块来试试。 (师生对读)

12.还可以配上音乐, 把它们唱出来呢。 (配乐唱《笋》)

13.太有趣了, 读着读着, 唱着唱着, 我们也都醉了。

【设计意图】同桌读、小组读、个性表演读、叠读、唱读, 各种方式的诵读, 让读诗的过程趣味盎然。学生所读出的不仅是和谐的韵律, 美好的情怀, 富有童趣的想象, 也是自己的感受与个性。

四、做诗

1.儿童诗多有意思呀!只要张开观察的眼睛, 插上想象的翅膀, 就能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你们是不是也动心了呢?也想当一回小诗人吧!我们就来———做诗。 (出示组图指名说)

2.是啊, 柳树长出了绿头发, 小鸟在枝头歌唱。多美的春天, 让我们也试着说几句吧!

3.出示诗句:

春雨

春雨是酒,

柳树摇头晃脑,

它醉了。

春雨是酒,

花儿________,

它醉了。

春雨是酒,

________,

它________。

【设计意图】创编是一种文化个体化活动。每个学生都在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和童诗, 呈现了属于孩子自己的言语境界、言语情怀。

五、拓展

1.小结:小诗人们真了不起!其实儿童诗很多, (出示翻书的课件, 展示目录) 不光有写春天的, 还有反映我们儿童生活各方面的, 都充满着童趣。谁愿来点播一首? (生点读)

2.有意思吧, 课后, 还可以收集、积累相关的儿童诗, 也可以把我们的大作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展示一下。

【设计意图】课内得法, 课外获益。作业布置在此表现为一种无痕的点化、无形的熏习, 课堂之旅归于童诗之途。

【评析】

美好的春天, 易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抒写春天的诗行。她以读书会的形式, 将儿童诗引入课堂, 用富有童趣与诗性的教学语言, 紧扣“赏诗、读诗、做诗”三个环节,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品味。学生想象的阀门被开启, 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整个读书会就是一首诗, 一首教师、学生、文本互动共享的诗。

崔峦老师提出“诗歌、散文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意境美、意蕴美、语言美。鼓励学生创造美”。纵观全课, 不难看出教师正是在“趣”字上着力, 引领学生涵泳于这“四美”中。

趣, 在诵读

在这次读书会上, 各种形式的诵读, 将学生反复浸润在文本话语形式中, 使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这样带来轻松自如的童真状态, 与童诗所表现的童真之趣具有同构性, 使学生的心灵与童诗产生了更多的共鸣点, 是文化走进个体心灵的一条捷径。

趣, 在想象

课之伊始, 教师出示图片, 让学生说相关的词语、诗句, 由景及文, 并联想象;赏诗环节, “笋芽拼命地拱, 想来打听什么”一问让学生深入文本, 造境想象;读诗环节, 学生们入情入境有滋有味的表演读, 正是对话诗人, 角色想象;做诗环节,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 编织诗行, 补充想象。

儿童读书座右铭 篇13

2.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

3.惰能致贫。

4.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6.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7.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9.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0.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1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

1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3.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14.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7.学会三天,学好三年。

18.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19.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海涅

20.拥有书籍就是教养的证据吗?果然如此,谁在教养上足与拥有满屋子书籍的书店主人抗衡。——路基亚诺斯

21.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2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儿童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篇14

有一则故事,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金丝雀与蝙蝠》。这则寓言主要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不幸的事发生后,后悔是徒然的。我认为这个寓言所反映的道理正是我所应该好好领悟的。不幸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后悔什么?事情既已成定局,我们也束手无策。仔细回顾回顾,每一件不幸的事,不都是直接或间接与自己有关?不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吗?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后悔,不过是给自己的心里增加一旦负担罢了。与其自己后悔,倒不如行动起来,争取弥补一切,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自从读了这则寓言以后,我才发觉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多么的白目。后悔只不过是一种让自己不愉快的思想,而并非行为。我应该做的是付出行动,弥补这一切。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书笔记 篇15

今天我想以一位家长的身份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悟:

我的孩子现在有一个令我头疼的毛病就是咬指甲,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打手、讲危害、转移注意力等等,结果都没改掉这个坏毛病。当我看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案例:12岁的女孩丽萨想改掉咬指甲的坏毛病。她首先要学习的是,留意到自己什么时候在“做”,或者最好是能够在没做之前就能有所察觉。这种察觉能够让她有意识的用一个另外的行为来取代咬指甲的习惯。丽萨自己有个主意,她一旦注意到自己在咬指甲或者想去咬指甲时,就就去用自己的手指做点儿什么事儿。她自己提议,要把指甲锉刀一直带在身上,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锉刀来照顾指甲而不是用牙齿咬了。为了帮自己记住这么做,她甚至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指甲锉刀挂在脖子上,这样就能随时取用了。

看完之后我很高兴,我知道该怎样帮我的孩子改正了。首先在孩子开始学习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之前,我让她学着觉察咬指甲坏习惯出现的时机和次数。只有当孩子开始能够觉察到自己正在“做”的时候,才有可能用另外的行为来取代坏习惯。其次,我让她想想再次咬指甲时,用什么方法代替。她想到的办法是用另外一只手抓住这个手指,挤压它。就这样我们实验了一段时间,她咬指甲的次数越来越少。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儿童小故事下一篇:被表扬的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