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留守儿童汇报材料(共9篇)
县留守儿童汇报材料 篇1
县教育局“留守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 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县教育局“留守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关工委的指导下,各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留守儿童的工作决非一蹴而就之事,留守儿童的问题仍然很多,现状不容乐观。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外出打工农民的不断增加,我县出现了一个突出问题,大量青壮年农民远离家乡,把幼小子女留在家里,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初步统计,到2011上半年,我县有留守学生达18281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21.3%,其中在学校寄宿的留守学生达2618名, 留守学生女生达9042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生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成为缺乏父母有效监护、家庭亲情温暖和良好家庭教育影响的“留守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很多过着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日子,这些代为抚养的人大多数关注的是孩子的基本生活,而对孩子的困惑、性格、兴趣、心理、需求过问得少,导致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亲情缺失。
例如实验小学男生贺长久。在他生下来不到3个月时,父母就外出打工,至今已历时11年,这11年里,奶奶成了他 的主要依靠。在别的小孩看来,贺长久很少说话,胆子又小,也很少与小伙伴们玩耍,除了马马虎虎做作业,总是在院子里抱着家里的那条小狗。父母回来,贺长久从不亲近他们,他脑海里没有父母的印象。贺长久说自己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牵着手上街,有泡泡糖吃,有饮料喝,有玩具,有漂亮新衣,而他没有。平时他几乎没有父母的音讯,没有父母的确切地点,没有父母的电话号码。他不能写信,不能打电话……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缺失,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直接的问题。从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95%的孩子认为“能和父母在一起才算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父母在一起才是最开心的事”;80%以上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孤单;近52.6%的孩子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90%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不常年在外打工,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
烈要求。父母的亲情对孩子的哺育,有如雨露对禾苗的滋养。心理健康受损。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缺少了沐浴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父亲或母亲与孩子沟通少、交流少,而监护人对孩子在生活、物质上给予的多,在精神、道德上关怀的少,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倾向难以察觉和纠正,对性格的缺陷和心理障碍更无法了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形成了一张无形而严密的心理屏障,变得精神空虚、沉默寡言、内向孤僻,与同学少交往,部分人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甚至变得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少数甚至暴躁、好斗、打架。如***镇小学五年级学生唐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由爷爷奶奶代管。进入五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暴力狂”。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同伴或家长每天都会向班主任状告他;几乎每周他都会有一次对他人的身体伤害。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
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老师多多教育帮助,但老师对他耐心教育和帮助似乎不起作用,他变得起来越易怒、暴躁。有一次他“犯事”后,班主任让他给他的父母打电话,不知道在通话中他的父母亲对他说了些什么,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两天他几乎能自律,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故意惹事了。当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班主任给他父母亲通电话告状!后来老师才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他们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诉他,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父母的亲情感染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营养。行为偏差。
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少年,行为自律能力本身很差,多数监护人忽视了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引导,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大的过错,一般采取认可态度,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以“不出事就行”为最大的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
常常会走出家门,有的走进网吧,沉溺于上网和电子游戏;有点甚至交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朋友,于是学会抽烟、喝酒,甚而染上早恋、赌博等不良行为。例如,实验小学学生刘含,现年十一岁,父母外出打工几年没有回来,家里只剩下他和一个年越七旬,体弱多病的老爷爷。平时,爷孙俩仅靠经营马路边一个烟摊维系生活。刘含一边要照顾爷爷的生活起居,一边还要埋起头干家务活,又要兼顾学习,课余、双休日就去帮爷爷守烟摊。年少的他难堪重负,产生了想休学的念头,并开始混迹于游戏厅、网吧。后来,经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给他生活上的帮助和学习上的信心,小刘含才免于失学。通过与老师的结队帮扶,刘含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三、我们对“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健全机构,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制度
我县高度重视全县留守儿童工作,首先从制度上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给予保障。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教育局按照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县留守儿童群体的实际,完善了四个机制:一是建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留守学生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二是建立了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责任制。即:留守学生所在学校与其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学校和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三是建立了留守学生情况报告制。学校校长在工作汇报中,要专门报告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对带有普
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群策群力。四是建立了关爱留守学生应急机制。即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当地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力求让留守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全面育人,为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评价方式,培养留守学生的自尊、自信。
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学校改变了“以考试论英雄、以分数排座次”的评价方式,采取学习成绩和特长展示相结合、充分肯定学生点滴进步的评价方式。将每学期的评优评先转变成每周、每季度开展,如:各班认真开展评选“每周之星”等活动,力求让每一位留守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同伴和师长的认可和肯定中自信成长。
2、家校共育,突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留守学生的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
较低,与学生间代沟较深这一客观实际,我县学校每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集中培训,对教师家访做出明确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每期家访面不得低于70%;二是家访时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访”,“访”要与“导”相结合,重在“导”,即,教师不但要向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该监护人的实际,对其进行家教知识的个别辅导。通过几年的努力,监护人在育人观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以往教师在与学生的监护人交谈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啊!请你给我管紧些。”现在多数监护人在与教师交换意见时,不但能充分向老师反映孩子的进步和亮点,而且在谈话结束时,还能说上一句“老师,拜托你再帮我多作鼓励。”也许这些监护人并不知道“赏识教育”这个专业术语,但他们已经在实践“赏识教育。”
3、建立亲情专线,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空间。
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设立专线,为留
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课外活动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了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针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等心理驿站,并组织学生接受专题教育。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题辅导,以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的质量。我县中小学初步形成了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品德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缓解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开展寓教于乐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明辨是非与社会交往能力;开展安全防范教育活动,锻炼留守儿童自救保护的本领。让留守儿童通过教师和集
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例如我县安邦小学积极开展“和、文、翰、行、仁、智”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举行“读、品、悟”快乐阅读、学生艺术节、“show我风采”主持人大赛、学生社团等活动,有意识地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并利用“阳光心语”广播站为留守儿童送去“心灵鸡汤”和生日祝福,使他们生活在和谐进取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
开展“1+2扶贫扶志”活动。即:一名教师重点帮扶两名贫困生或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对家庭贫困的要在经济、物质上给予帮扶;对道德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重点关爱,经常与其交心谈心,以爱心感化。教师在确定帮扶对象时,优先考虑留守学生。
开展“手拉手”结队活动。留守儿童回家后,往往是自由的,因为代理监护人对他们的管理较父母亲管理子女要宽松得
多;但他们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因为对他们而言,“父爱”、“母爱”、“亲情”等词语只是一些缺乏情感体验的空洞的文字符号。学校让留守学生与同自己朝夕相处的伙伴“手拉手”结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都有一个能讲心理话、能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地方;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
在团市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竹篙小学留守学生与成都棕北小学的学生“手拉手”结对;隆盛小学留守学生与成师附小的学生“手拉手” 结对;使农村的留守学生有机会与城市的学生通过书信交流思想、讨论学习。竹篙小学还与成都棕北小学组织了“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联谊活动,让城乡儿童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和交流。2011年8月,我县教育局还与有关部门联合承办的成都市关爱留守学生•彩虹列车“爱的团聚”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并组织了43名留守儿童到广东东莞与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团聚。这次“爱 的团聚”活动实现了孩子们与父母团聚的梦想,使留守学生和外出务工的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温暖。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唱红歌、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演讲、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选好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联系大学生志愿者、蓝光集团团支部等,到学校开展“我们是朋友”主体班会。让学生感到学校和班级是个温暖、温馨、友爱的大家庭。群策群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立体式关爱网络
一是警校共育,培养守法公民法制意识。
警察到学校任兼职法制付校长,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二是与乡镇政府、妇联共同开展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
三是争取市团委、妇联等单位支持,建“留守儿童之家”。团委、妇联为孩子们送来了书籍、电脑、电视等设备,丰富了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精神生活。四是与县人口计生局共同开展“计生牵手母子情、家校互动万里行”活动。该项活动2008年先后在土桥、赵家、三溪试点以来,学校将留守学生教育与流动人口服务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信息互通由无到有和由少到多的转变,并于2009年在全县逐步推广。五是充分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定期邀请老干部、知名人士到学校对留守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理想教育;邀请政法系统的同志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是推进学校寄宿制建设。我们配合相关部门,尽力创造条件,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尽量让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在学校,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群体中成长。
例如2010年起,三星镇港青学校,将来自本县9个乡镇和广元、简阳、广汉、青白江等市区的“留守”学生或特困生实行寄宿制。“留守学生之家”的学生,每周1-5都在学校吃住、并在课余时间分别安排有生产实践、艺术、电脑、球类等培训活动,在校期间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他们的生活、卫生、洗衣被、牙膏、牙刷、叠被子等生活管理,每晚还有三名男女老师分别住在学生宿舍负责安全,包括深夜起来给学生盖被子等。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习惯、健康状况、学习成绩85%以上的学生都有明显进步、提高。因地制宜,开展技能培训,为留守儿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组织留守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和种植大户,体验创业的艰辛与幸福。通过***职中、技师学院、川锅技校培养留守学生的劳动技能。目前,我县14——17周岁留守学生在培 816人,培训后已顶岗实习369人。专业分布主要在铆焊、机
械加工、计算机、电工、服装设计等,就业主要分布在川锅厂,淮口工业园区,富士康,攀成钢、北京东坡酒楼等。不断探索,加强理性思考
留守学生是一个新出现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在还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通过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科学的、形之有效的学校特色和文化。如:竹篙小学开展的“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交往自信”主题活动,深受省教育学会专家好评;撰写的论文《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儿童教育》、《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慎防步入误区》等相继刊载于国家核心教育期刊《中小学管理》、《小学校长》杂志;该校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在成都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交流,并受到团中央首肯。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在长期内不可
避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系统、有机地解决问题。
加强统筹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建议强化留守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检查和考核,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留守学生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及管理,加强协调和监督;县教育部门要继续总结成功经验,深入研究相关管理办法,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团县委要配合建设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各级“关工委”要将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个时期的重点,配合、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妇联要进一步完善“寸草心”等活动,引导建设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活动中心,填补社会教育“空白”;计生部门要加大对“优生优
育”的帮扶力度,加强对相关制度的研究;各乡镇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扶持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向政府各部门、村、组、社会延伸,形成全社会都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格局。各级政府要加强义务教育的执法力度,敦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加大扶助力度,切实提供生活保障 建议政府研究制定贫困留守学生救助政策,由教育或共青团等部门牵头,建立留守学生救助基金,统一筹集和管理社会的捐赠,使救助帮扶转为经常性的工作。
整合公共资源,加强配套工程建设 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整体规划中,有计划地配置寄宿制学校相应的设备设施。县政府要结合学校规划建设,成立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和食堂的改造
步伐,全面落实“校安”工程。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编制,设立专项教育管理资金,加强对住校学生的管理,让更多的适龄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建议政府成立专项资金,协调各种力量,在重点乡镇、重点学校建设“留守学生之家”,提倡城镇社区和各村建立“留守学生之家”或活动中心。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各基层“关工委”、学校“关工小组”要动员更多的离退休人员和志愿者为留守学生服务;建立健全“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监管服务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必要的培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网吧管理执法力度,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净化育人环境。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留守问题”与“三农问题”相生相伴,解
决“留守儿童”问题,关键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外出务工人数,让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因此,各极政府要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抓好资金的引进;要根据“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建设的要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就近就业、在家创业;既能让农村剩余劳动力照顾管理好自己的老人和子女,也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解决好留守问题。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净化育人环境。严禁在中小学周围开设“三室一厅”。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留守学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将依法落实教育
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应承担的职责,群策群力,形成有效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留守儿童之家”汇报材料 篇2
淝南乡姚圩小学校园人文气息浓郁,是一所有特色的乡镇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秀的老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尤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实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我们的做法是:
一、摸清现状,分析实情
淝南乡姚圩小学位于淝南乡姚圩村,人口35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多,我校有234名学生,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专项调查工作,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留守儿童”总数为160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8.4%,但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却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牵动着广大教职员工的心。
“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公平。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而且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体现;不仅是对不断发展的劳务经济的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组织保障,构建网络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学校校长马利任组长、副校长常青云任副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及各班主任任成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教育科研为切入点,走特色办校之路,开始探索和尝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学校构建了立体育人网络:一是寻找代理爸爸和妈妈;二是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师生员工多位一体,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
我校先后出台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人员职责》、《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我校一直以来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工作保障机制:
1、完善教育责任追究制,实施了“楼道值勤制”、“五分钟报告制”、“全员育人导师制”、“课堂督导制”,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确保育人安全一流。
2、学生测评,学情调研,重过程,重竞争,重协作,确保育人服务一流。
3、校园、教室,净化、亮化、美化,确保育人环境一流。
4、每期召开“留守儿童”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及安全工作现场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表彰会,评选“先进代理家长”、“先进育人工作者”、“先进班集体”,确保育人奖励机制一流。
四、拓宽思路,活动育人,开展“十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儿童档案袋,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视机和DVD机、一台计算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安排一名老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在“家”中开发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一名代理家长
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老师必须作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5、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班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6、谈一次心。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7、读一本好书。老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代理家长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9、过一个快乐的生日party。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记入档案(同生日的人数多时,开特别座谈会),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广播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10、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师、代理家长引导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校作了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
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多,教师相对较少,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县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努力践行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谨遵“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浴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汇报材料 篇3
汇 报 材 料
堰口中心校 2010.12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汇报材料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本,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教育留守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工作汇报如下。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记录簿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记录簿,通过联系记录簿制 1 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班级内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电话1部、电脑1台、电视机1台、桌凳、书刊100多册,报纸3种,并配备了体育器材,如: 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绳,踺子,哑铃,象棋、五子棋等。
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7、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 2 作的进度和质量;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中学留守儿童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篇4
中学留守儿童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中学留守儿童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地处,许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了众多的“留守孩子”。
在我校16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中,留守学生274人,占在校学生的34,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为120人,他们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2岁。这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叔叔、大伯生活,有的兄妹相依。由于家庭管理不到位,加之周边环境复杂,这些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创新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实行“三先”、“三多”的工作方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同志为组长、政教主任同志为副组长、校团委书记辅导员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组,具体工作由团总支牵头负责。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计划,确立了学校、班主任、教师各级责任制。首先由各班主任走访调查,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集中报送到学校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贺瑞老师处。再由老师分类存档。对留守儿童,学校实行“三先”、“三多”的工作方法。
“三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多”即: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为了把“三先”“三多”落到实处,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一再强调,并把关注关心留守儿童作为教师考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全校16名班主任,50多名任课教师人人都成
了“代理家长”,共同承担了268名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成了孩子生活的贴心人、成长的守护着。
二、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作稳步前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育人问题上最怕三分钟热度,想起来就做一阵子。为了能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
每日一问。每天要给每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关怀的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和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爱就在身边; 每周一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话一次以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每月一通。每月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反映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计入成长记录袋;
每季一会。以班级为单位,每季对留守儿童的委托家长培训一次,增强代理监护人责任意识及知识能力; 每期一评。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一次评价,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并评选先进工作者。
学校还在全校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具体有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帮扶等形式,并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爱心人士、留守孩子、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大家说体会,讲心得,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断向前。
三、把“留守儿童之家”建成孩子真正的温馨的“家”,我校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互联网、亲情电话,配置了音响、图书、爱心雨伞、常用药品等,还有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象棋、跳棋等活动器材,具备了家的硬件。在“家”的经营维护上,我始终把“亲情”当做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在社会上,人就像一粒粒沙子,本来是互不依靠的,亲情就像粘合剂一样,把大家聚合在一起。为此,我们每逢节假日都会开展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亲情补偿:在班级内、团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跟踪,专门听取他们的倾诉,及时了解他们心理动态,通过课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等形式,缓解他们对亲情的心理饥渴,力争把父母缺少他们的亲情补偿回来。
节日关怀: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充分理解留守孩子在节假日对亲情的思念和渴望。因此每逢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我们总是想在孩子前面,老早地准备好节日礼品。一枝柳条、一个粽子、一只鸭蛋、一块月饼、一粒糖果都备含着关怀和情谊。能力提升:我们还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拔河、乒乓球,组织公益活动、联欢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
锻炼自己,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农村集市,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为了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和地方乡、村及派出所的联系,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比如,5月至10月,我校多次积极配合派出所铲除了学校周边的游戏室、录像厅,台球室,净化了周边环境。另外,针对孩子道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用活动增强“家”的吸引力,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和生命的热情,开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新天地
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亲情为核
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别样的风采。
1、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团组织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如:书法小组、足球队、篮球队、舞蹈小组、故事演讲赛等。每周都有活动,具体由学校团组织辅导员贺瑞负责,保证每一次活动的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孩子乐学上进。开展“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读好书、唱好歌”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孩子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
3、将读书竞赛活动常规化。把读书活动与教育活动相衔接,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通过即兴回答、书面答题等形式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培养孩子主动阅读、健康阅读的兴趣,并能学有所用。
4、充分利用元旦、植树节、清明、五.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
儿童既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和美化,又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5、积极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能力。我们始终把培养留守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辅导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教给孩子们做饭、叠被、洗衣等一系列家务活动的能力。孩子们参与兴趣浓厚,自主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6、寻找契机,一切为了孩子。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机会或事例很多,只要注意寻找,就不难发现可用来因材施教的材料。例如:以某个人的生日为契机,大家一起送上祝福,让他心存感动;再如,在班级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等活动。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就是温暖的集体。总之,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下,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多次受到社会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我校被授予“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贺瑞老师被授予
县留守儿童汇报材料 篇5
各位领导:
古井中心中学坐落徽酒名镇——古井镇,古井中心中学多年来,坚持教学质量是生命的原则。抓一流管理,出一流质量,育一流人才。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04年升入一中、二中计划内首次突破百人大关。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2009年升入一中、二中计划内突破200人,2012年再续辉煌,升入一中、二中计划内216人(其中珍珠班2人,希望之星班3人,二中宏志班8人),再次荣获全区公办中学第一名,已连续七年居全区之首。近年来由于本镇有大批农民工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逐年增加,目前,留守儿童多达66多名。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家庭教育环节薄弱,平时少言寡语,学习情绪低落,成绩偏低,有的甚至因管教不严沾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本年度,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教育留守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之家”情况工作汇报如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学生量大面广。农村学生居住分散,难以有效的集中管理。
2、留守学生监护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中大多数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情感溺爱和知识缺乏等原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至于由亲戚代管的孩子,更由于亲疏关系的原因,使其不敢放手管理,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常常忽略孩子其他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父母监护权的缺位,使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有所丧失,缺乏对社会的好感,甚至导致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3、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村的青壮年背负生存之重负不得不向城市转移。
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领导小组,专门对贯彻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建立了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培训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师。
三、积极试点,建设“留守儿童之家”
在学校房舍比较紧缺的情况下,腾出了房子,设立了活动室、翻新图书阅览室等活动阵地。对房子进行了粉刷,购买了图书、文体用品、桌椅板凳,我校在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电话、电脑、电视机、桌凳、书刊、报纸等,并配备了体育器材,如:羽毛球、拍,乒乓桌,乒乓球拍、跳绳、毽子、象棋等。这些改善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之家成为留守儿童的乐园。
四、广泛动员,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队伍
我校积极发动教师组建了1支留守儿童管理团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对 “留守儿童之家”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吴怀玲老师。
五、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我校积极探索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运行机制,不断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记录薄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记录薄,通过联系记录薄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4、开放留守儿童之家。
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课外活动时间,对留守儿童开放留守儿童之家,并由李伟、芮淑霞老师值班。
5、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资助帮扶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诸佛庵中学留守儿童之家汇报材料 篇6
诸佛庵中学留守儿童之家自查情况汇报
我校所辖的诸佛庵镇,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父母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留守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家庭教育成了一个盲区。如何解决外出民工的后顾之忧,给“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环境,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我校为了解决农民工外出而引发的各种教育问题,在通过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有依赖、学习有进步、成长有关注、生命有阳光”的良好环境。
就我校来说,2011年春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00人,留守儿童274人,其中双亲外出的又占了留守儿童总数的75.6%,单亲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4.4%,在校住宿生留守儿童占住宿生总数56.3%,在家投靠祖父母、外靠祖父母等的走读生占学生总数的43.7%,全校留守儿童中,无人监护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8.6%。从违章违纪的学生人数看,留守儿童比例过大,严重地影响了良好校风的建设与发展。他们无人监护,染上网恋、吸烟涵酒、打架斗殴、早恋和不服从管教等不良行为的人数不在少数。从成绩来看,优秀的占留守儿童学生总数的13%,较好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0.4%,中等偏下的占留守儿童总数56.6%。这给我校的教育增添了一个新的负担。
我校自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以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学生”活动,为“留守儿童学生”搭建了温馨港湾。实行了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同时开通亲情电话,呼唤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以实际行动弥补了留守儿童学生心理的空白。
近年来,通过探索,我校形成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建设和管理。具体做法是:
措施一:由关工委牵头,组织班主任调查留守儿童人数及分析心理活动,期初将结果汇总,提出措施,对疾帮扶。安排体育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两次关于留守儿童的阳光体育活动,认真组织留守儿童课间一小时的课间活动,以年级为单位评出1、2、3等奖并发奖,对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在校广播播放宣传,安排语文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两次作文演讲比赛,演讲比赛题目以中学生文明礼仪和感恩为主题,题目学生自拟,全体留守儿童参加,评出1、2、3等奖给以奖励。安排美术老师开展绘画大赛,以亲情校园为主题,评出创作比较好的留守儿童作品,学校给予奖励并积极向上级推荐。
措施二:我校全体党员心系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贫困留守儿童,要求全体党员向贫困留守儿童献出一份爱,用这份爱定期关爱学校的每一位贫困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安心学习和生活。
措施三: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其子女有其监护责任,学校要求他们在外务工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其子女的监护责任,要求他们定期回家看望子女,关爱子女,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措施四:学校首先解决留守儿童的住宿和生活,积极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为学校的留守儿童搭建一个完美的家。利用国家“两免一补”和“寄宿生补助”资金,首先解决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补助。学校以班为单位分名额,认真督促班主任落实,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考评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
措施五:建立留守儿童个人跟踪档案,全面准确掌握家长外出和临时监护人的有关情况及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定具体的联系方式,将留守娃父母的联系方式挂在年级办公室,及时家访,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老师和父母的爱,定期开通亲情免费电话,电话为0564--5516007,积极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措施六:启动留守儿童德育教研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主题班会,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每学期各班根据实际情况举办以“亲情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不少于2次,以实际行动弥补大批缺乏亲情的留守娃问题,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含义。
措施七:择优确定“党员代理家长”人选。采取“党支部牵线、自主选择、好中选优”的方式,全体党员教师在学校党支部的才组织下成为“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关爱结队,真情扶助留守孩子,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通过生活上的细心照顾、学习上的悉心指导、心理上的耐心引导,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措施八:充分发挥学校作用,给“留守儿童”以特殊关爱。建立“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成员有工会、关工委、政教处、教导处和总务处,明确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措施九: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设心理咨询室,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在学校得到及时纠正。
措施十:开展“在课堂上当教师,在生活中做父母”活动,组织、引导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班主任代理家长”,组织留守儿童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他们多交朋友,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和学习生活中享受到家的温情,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措施十一:利用春节长假集中外出务工家长返乡等有利契机,举办有针对性的家长座谈,鼓励他们在外务工时经常用书信、电话等与女子联系,用亲情填补留守子女孤寂的心灵。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好的表现通报给在外务工的父母。
总之、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搭建了一个成长成才的平台。展望未来,学校任重而道远,只有充满爱心,付诸爱的行动,勇担教育责任。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党员和班主任代理家长责任制、不断和探索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助时代的东风,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活动,以此来修补我校留守儿童缺失的爱。利用多种途径抓好“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坚定“以人为本”发展的方向,深化新时期教育改革力度,积极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献计献策,为建设和谐霍山提供好教育保障。
县留守儿童汇报材料 篇7
汇 报 材 料
潮泉镇位于肥城市东北部,地处纯山区,辖11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总人口2.2万人,其中妇女劳力4384人。被确立为全市妇女儿童邻里互助工程试点乡镇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该工程作为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调查摸底,建档立案。
活动开展之初,镇妇联将对全镇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放到首位,通过谈心交流、逐户走访等方式,摸清和掌握了全镇11个行政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立了潮泉镇留守妇女儿童信息库。目前,全镇共有14岁以下留守儿童 人,妇女劳力4384人,其中,留守妇女 人。
从登记情况来看,全镇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安全感低。这个群体遇事缺少主见,做事缺少劳力,有事缺少帮手,难事缺少救星,她们迫切需要社会大家庭的关照和服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成绩不理想,或心理脆弱等各类问题。
二、结对帮扶,关怀进家。
为进一步深化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为留守家庭提供帮助和服务,潮泉镇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留守妇女儿童邻里互助工程活动的意见》,推动关爱帮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在留守儿童关怀工作中,我镇注重引导各村吸纳有条件的志愿者、教师、党员、村委会成员成为留守儿童关怀小组成员,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思想动态及生活情况,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开展家访,并依托各村留守儿童活动站给以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在我镇柳沟村,有一对特殊的混血儿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是本村人,名叫张泽勇。妈妈名叫玛利亚,是地地道道的阿根廷人。张泽勇在阿根廷出国劳务时与玛利亚相识相恋,生下了可爱的混血儿。孩子大了之后回到柳沟村上幼儿园,他们的父母则双双回到阿根廷工作,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现如今,两名孩子就读于潮泉镇中心小学,马上就要升入二年级了。我村妇代会主任赵洪平负责两名孩子的关怀工作,她时常将两名孩子带到留守儿童活动站,看画报,读书,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这对混血儿成绩优秀而且性格开朗。
在留守妇女帮扶工作中,我镇则采取了四种帮扶模式,灵活推进留守妇女帮扶工作。一是留守妇女自主模式,在留 守妇女之间结对互助帮扶。由各村妇代会组织经济条件好、种养技术过硬、热心奉献的留守妇女与弱势留守妇女结成帮扶对子,在技术、农忙、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与关心和帮助。二是合作社技术带动模式,由合作社或技术员帮扶留守妇女。各村结合本村农业经济发展实际,由各樱桃、养殖、金银花合作社及掌握种养技术过硬的技术员对留守妇女展开帮扶,村委会也可在农业技术培训上向留守妇女倾斜。在这种帮扶模式中,我镇红润樱桃合作社、孤山蛋鸡养殖合作社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三是优秀妇女扶助模式:由各村妇女先模人物帮扶留守妇女。积极动员各村在增收致富、道德评议等方面的妇女先模人物志愿帮扶留守妇女,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这一帮扶模式中,涌现出孙楼村设施樱桃种植能手张新华这一典型人物。张新华的设施樱桃大棚位于潮泉镇观光路沿线,是在有8年树龄的露天樱桃园基础上经改造、扣棚建设而成。棚长100米,宽20米,高8米,占地3亩,大棚设计完备,建筑标准高。由于常年吃住在棚内对樱桃进行管护,张新华早已成为一名樱桃种植能手,对控制温度、光照、湿度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这些技术,她毫不保留,全部原原本本传授给了村里的留守妇女姐妹,受到了她们的一致好评。四是兴趣爱好凝聚模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妇女丰富农闲生活。各村可组织有戏曲、十字绣、文体队等兴趣爱好的留守妇女结成帮扶小组,在农 闲时节丰富广大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整合资源,开拓创新。
在互助活动开展中,我镇还注重引导各村主动对上争取各级党政部门支持,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其他活动进行帮扶。一是广泛动员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儿童心理专家、“代理妈妈”、“巾帼志愿者”等参与到全镇邻里互助工程中来,拓宽活动涉及范围。二是将互助工程与和谐平家家庭创建活动、春蕾计划、贫困母亲救助、增收倍增行动、妇女之家建设、远程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开拓思路,创新形式,促进互助活动向纵深推进。
县留守儿童汇报材料 篇8
我校有教学班 9个,340 名在校学生,留守儿童180人。“留守儿童”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这一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县、镇妇联等诸多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专门腾出4间楼房,100多平米的场所,为留守儿童设立了阳光心灵室、亲情联络室、综合活动室。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爱心家园从以下几个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组长:李波 校长
副组长:苑玉华 副校长
闫超 副校长
成 员:全体教职工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4931196。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在阳光心灵室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爱心妈妈”。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并定期开放亲情联络室,让孩子们和父母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利用综合活动室,设立留守儿童学习辅导日,开展“大学.家园手拉手”、建立支教点等志愿服务,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开展科普教育和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内容。
下一阶段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发挥爱心家园的作用,让留守儿童拥有更灿烂的笑容。
丰阳镇中心校
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9
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文件精神,**省印发专门工作方案,在全省部署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本文结合全县留守儿童摸底结果和走访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建议。为全面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现对相关村镇、学校200名儿童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有关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本调查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留守流动儿童的父亲在外省务工的占22、6%,母亲在外省务工的占22、5%,而父母双亲都在外务工的54、9%。留守流动儿童父母亲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具有初中、中专(含高中)和大专以上三类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5、6%、20、5%、2、9%,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情况来看,从事技术工的占19、9%,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的只占1、8%,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占78、3%,他们因缺少知识和技术,往往只能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 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调查走访发现,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较差。6、5%的留守儿童连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52、1%的留守儿童月生活费不足300元。7、8%的留守儿童生病时没人照顾。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家长的探访频率的严重偏低。59、4%的家长一年仅回家探访一次,12、8%的家长回家探访频率超过一年。此外,留守儿童长期无法与法定监护人共同生活。59、1%的留守儿童与祖辈亲人共同生活,13、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11、3%的留守儿童与哥姐一起生活或寄居亲戚朋友家中。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比例更高。在笔者调查走访的对象中,过去两年内有51%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兴趣相对不足。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八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62%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个百分点。
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突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体系根源。**县是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全县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父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离手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背景根源。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据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根源。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教育体系根源。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5、关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制度体系根源。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未能确立,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未能强制依法履行到位;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统筹协调、督导监督、宣传引导、摸底排查、帮扶联系等工作职责未能有效落实到位;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不够,相关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深入,安全防范和动态管理机制不完善;此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行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的全面性还有待加强。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于实施源头治理,关键在于构建长效关爱机制。
(一)加强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源头治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在落户准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措施。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责任体系。一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监护、教育职责不到位,造成重大伤害的,要依法追究监护主体责任。二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现有服务阵地,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四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
【县留守儿童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单龙寺乡留守儿童活动室汇报材料专题07-11
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08-02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11-02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10-03
3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迹材料06-11
星星家园园长关爱留守儿童事迹材料07-20
古沛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汇报07-02
大河镇脑上小学关爱留守儿童事迹材料09-04
出川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情况专题调研报告材料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