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课程总结

2024-09-01

设计史课程总结(精选8篇)

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1

计史

课程总结

文史学院09级广告(2)班黄春梅

20092850 2011年12月16日

中外设

中外设计史课程总结

又到了期末结课的时候了,不得不说说自己的感受。而给我最大的体会便是,这是一门愉快的课程。

先谈谈我对这门课——《中外设计史》,名字很好很强大,有关其学习必要性的理解吧。现在我们已经大三了,作为广告人的后备军,业已学习了不少有关设计的课程,比如平面设计基础、数字图片处理、企业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等,尽管如今我们对设计下的分支有了微观方面的接触,但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对设计的一个宏观的历史性的认识。

今天的强大和明天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与革新。若要将一个事物了解得更为透彻,那么探究者必然要对它的历史渊源、它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都弄个明白,至少也不能让自己茫然不知。换言之,设计本就是历史长河中的又一部巨著,它深深嵌于每一个时期的人文物质发展之中,我们无法只去看它今天的模样,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枝头上重新见证它的萌生、成长、成熟,这样我们才对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掌握和预见,当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设计的其他分支以及有关设计的其他课程。所以,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的悉心讲授,这给我们带来的在学习和今后研究上的指导与帮助必将是您乐于见到并因此感到欣慰的。

第二个让人愉快的就是老师的课件图多字少,并能配备宣传视频却能同样达到声情并茂、全面的讲授效果,非常感谢老师“体贴”的课堂准备十分有效地促进了我们对课堂的快速吸收。当然,我们也很“乖巧”地以“广告人敏锐的眼光”来快捷挖掘图片亮点和视频信息。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造物主的神奇啊。它不仅创造了世间万物,更赋予了人类绝无仅有、无可衡量的思维与智慧,使他们得以随着历史向前的车轮不断改造一切物质环境,并创造了精神文明,来求得生存与最终享受。于是,设计由此而生。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最初的设计便是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改造活动开始的。这一时期的设计以物质生产为依托,并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石器工具的出现正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开端,这个时候的设计作品仅仅只是专注于工具的实用性。但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工具的种类和样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工具外表的美感,并把实用性和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

设计是一种建立在美的审视基础上的物质创作,美的创作才是设计。所以我个人认为,人们早期的在工具制作上的审美追求的萌芽才是设计的真正开始。虽然这种美的自觉性追求要晚于实用性方面的考虑,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意识却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的,这种自觉性的审视意味着人类关于精神文明思维的萌生。设计便从这一萌生的延续中在物质世界和文明世界之间扮演着连接融合的角色。包括今天如此娴熟精致的设计作品我都很喜欢,它们适应了这个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生活便利,并带来美的享受,才会为我们所接受。

在悠久的历史中,我觉得中外的设计风格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虽然同样地,都是受当时的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但在设计象征的表现形式上并不尽相同。古代的中国人喜爱以鼎、符、玉佩、玉璧、莲花等来显示地位和宗教,那些动态的历史则用文字、书画予以叙述;而外国多爱用连环画似的石壁或石柱雕刻去讲述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比如图拉真纪念柱。

相较于中国的设计文明,我更赞叹外国对待设计的态度。他们虔诚地向一切艺术文明致以敬意,为世间所有物种的存在感到惊叹,所以他们的作品都包含着对已有生命的信奉,寄寓着对未知生活的张狂想象,这样的艺术灵魂便能经久不衰,也最能传承。纵览西方国家的设计发展史,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的设计可以很坚定地继承过去的艺术思维,乐意于去保留完善,他们会愿意有新的思想,愿意去学习新的艺术,更愿意让外面的新事物融于自己的艺术元素之中,却不会摒弃历史,这种独特是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也必然让他们因此得到世人的尊重。

反观中国,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丢掉了太多东西,诚然伟大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比辉煌、曾经一度让世界瞩目的文明财富,但当愚惰滋生,精粹不再延续,历史不再传承,繁荣嘎然而止,我们的设计又将以怎样的优势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呢?没有灵魂的艺术不是艺术,失去特色的设计必定无人铭记,看看花木兰,看看中国功夫,看看熊猫,这些我们不及外人看透的珍贵,所以放弃那些画虎不成的设计风格吧,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认识尽管浅显,却是我真实的课堂记忆。设计方面的历史在高中时候的历史课上有所涉及,可从来一带而过。而这个课程给我的设计感触和思索是迥然不同的。我没有百分百的听课,但我有了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定的想法,我感到愉快。同时也感谢老师在这最后的机会给予我们如此宝贵的“言论自由”。

另一件愉悦的事情就是老师的无作业教学,这真真是“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呀。这不仅实现了老师最初的无压力课堂的诺言,也让我们觉得无可言传的轻松。借此发一下牢骚吧。本学期我们实践课实在太多,大小作业一件一件接踵而来,且几乎每一个都附带着“丰富的查阅背景”,直让人烦恼不已。这里又不得不感谢一下老师这一无私的人文关怀啊,为我们的中外设计史这门看似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多少活泼轻松的元素。

最后,我想说,在如今氛围紧窒的扭曲信息时代,已经鲜少有那么些让人精神充满活力的东西了。愉悦的事物应当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请老师继续保持您课堂上的各种愉快的元素,就像您坚持保留那头特色的长发一样。而我们也将本着愉悦的心情永远记住那些愉快的瞬间。

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2

作为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要想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做好自己的设计, 吸取前人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给未来以指导, 在设计史的学习中了解设计的历史发展进程, 了解设计发展史上的事件、人物、作品乃至思想, 这一切已经作为专业知识构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每个设计学子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

就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来看, 在不同层次的设计教育中, 大都开设了设计史的相关课程, 将其作为专业课程或者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记住一些不同时期设计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产品不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设计史的学习能更好地认识设计, 最终能促使他们做出好的设计。有的学生把这些让他们感到乏味无趣的课程比喻成“鸡肋”, 根本引不起他们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授课内容繁冗、选用教材陈旧、师资队伍缺乏等等。在实际的设计史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 深入分析课程内容, 从而建立起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首先, 在设计史的授课内容上, 总体采用按时间顺序讲解, 具体内容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 使学生容易从整体上把握其特点。如包豪斯, 对包豪斯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的影响是划时代的, 包括设计思想、设计实践、设计风格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等多方面, 是设计史课程的重点内容,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可以从包豪斯的建立及其宗旨、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以及包豪斯的历史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内容设置, 让学生全面了解包豪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巨大影响和深刻意义。

其次, 在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对设计风格的认识和理解。一种设计风格的流行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背景, 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文化的, 而不同设计风格形成的因素也有不同的侧重, 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同, 因此设计文化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 必须把设计风格给学生分析透彻, 包括该风格的起源、核心的设计思想和突出特征等等,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调动这些风格的造型元素去做设计。比如风格派的形式手法就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及所有平面设计的特征完全剥除, 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称为“元素”;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 但在新的结构组合中, 单体元素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对于非对称性的深入研究与运用;非常特别的反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及中性色。学生全面了解了这些特征, 便能更好的理解风格派最有影响的设计家之一里特维尔德的设计——红蓝椅, 从而对这种设计风格有一个更为深刻地认识。

再次, 在设计史的授课方式上,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随着高校教学设施的完善,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室, 电脑、投影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板书, 这极大的扩展了教师的授课方法。特别是在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图片、视频资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感受。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对课件的制作要求, 要力求设计合理、表现自然、操作方便。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视频资料, 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探索·发现》、《人物》等节目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最后, 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的气氛。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授知识才易于被学生接受, 也乐于被学生接受。课程讲授应该立足于教材, 但是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因此在每一个专题的讲授过程中, 应该尽力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作为补充, 并通过灵活的方式向学生传达, 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世纪20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装饰艺术运动, 其装饰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有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的影响、非洲和南美洲的原始部落艺术的影响、几何形的影响和舞台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来表述这些影响因素,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 “创造”、“创新”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词语, 而在“创新”的呐喊声中也掩盖了很多人的盲从和惰性, 我们不能把这些词语看成是简单的口号, 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真正的去实施, 设计史的教学也不例外。生动的、发展的、多元的设计历史进程不应该被程式的、平面的、有限的表达出来, 它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 更应该是多层次的。教书育人, 老师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教授技能, 在设计史的教学中,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作为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做为一个设计师, 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关心他人, 才能善于发现问题, 才能有热情去用设计的方式为社会“解决问题”, 而不仅仅是赚钱。

总之, 历史是人们对以往过程的总结, 设计史也是如此, 它是对以往设计历程的总结。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这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 “以史为鉴”。设计史的教学, 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 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丰厚, 这样才能开阔视野, 加深文化艺术修养, 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许佳.谈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J].装饰, 2003, (3) .

[2]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J].装饰, 2006, (10) .

浅谈设计史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设计史教学改革方法途径学习意义

设计史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比喻成一个人的两条腿,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设计实践活动上的不足。在众多的设计理论课程当中,设计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学科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把握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其理论修养与审美能力,为将来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想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做好自己的设计,吸取前人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给未来以指导,在设计史的学习中了解设计的历史发展进程,了解设计发展史上的事件、人物、作品乃至思想,这一切已经作为专业知识构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每个设计学子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

就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来看,在不同层次的设计教育中,大都开设了设计史的相关课程,将其作为专业课程或者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记住一些不同时期设计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产品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设计史的学习能更好地认识设计,最终能促使他们做出好的设计。有的学生把这些让他们感到乏味无趣的课程比喻成“鸡肋”,根本引不起他们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授课内容繁冗、选用教材陈旧、师资队伍缺乏等等。在实际的设计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深入分析课程内容,从而建立起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首先,在设计史的授课内容上,总体采用按时间顺序讲解。具体内容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使学生容易从整体上把握其特点。如包豪斯,对包豪斯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包括设计思想、设计实践、设计风格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等多方面,是设计史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可以从包豪斯的建立及其宗旨、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以及包豪斯的历史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内容设置,让学生全面了解包豪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巨大影响和深刻意义。

其次,在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对设计风格的认识和理解。一种设计风格的流行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文化的,而不同设计风格形成的因素也有不同的侧重,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同,因此设计文化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必须把设计风格给学生分析透彻,包括该风格的起源、核心的设计思想和突出特征等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调动这些风格的造型元素去做设计。比如风格派的形式手法就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及所有平面设计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称为“元素”;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中,单体元素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对于非对称性的深入研究与运用;非常特别的反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及中性色。学生全面了解了这些特征,便能更好的理解风格派最有影响的设计家之一里特维尔德的设计——红蓝椅,从而对这种设计风格有—个更为深刻地认识。

再次,在设计史的授课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随着高校教学设施的完善,現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板书,这极大的扩展了教师的授课方法。特别是在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图片、视频资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感受。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课件的制作要求,要力求设计合理、表现自然、操作方便。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视频资料,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探索·发现》、《人物》等节目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最后,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的气氛。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授知识才易于被学生接受,也乐于被学生接受。课程讲授应该立足于教材,但是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因此在每一个专题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尽力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作为补充,并通过灵活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世纪20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装饰艺术运动,其装饰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的影响、非洲和南美洲的原始部落艺术的影响、几何形的影响和舞台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来表述这些影响因素,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词语,而在“创新”的呐喊声中也掩盖了很多人的盲从和惰性,我们不能把这些词语看成是简单的口号,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真正的去实施,设计史的教学也不例外。生动的、发展的、多元的设计历史进程不应该被程式的、平面的、有限的表达出来,它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更应该是多层次的。教书育人,老师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在设计史的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作为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做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关心他人,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有热情去用设计的方式为社会“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赚钱。

世界现代设计史复习总结 篇4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1.“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设计的开端)2.“新艺术”运动(法国,19世纪末开始,承上启下)3.“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尝试)

4.“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0世纪20年代开始,20世纪设计的核心)5.“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二战后兴起,20世纪50——70年代风行,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

6.设计多元化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二讲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本讲主要内容: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风格、意义及其影响

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与“水晶宫”

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概念、意义及其影响

1、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设计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造成了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上艺术与技术分离的局面。这场运动的契机是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运动的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这场运动的风格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2、“工艺美术”运动风格

(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的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

(三)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四)主张诚实的、诚恳的设计,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

3、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开始,范围扩展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其设计风格涉及到平面设计、家具设计、陶瓷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方面面。

(二)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情调协作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使它不可能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同时,它又过分注重装饰,增加了生产费用,使它的设计不可能真正为平民大众所享有。因此,它只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

(三)工艺美术运动毕竟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设计改良运动,成为西方现代设计艺术蓬勃发展的良好开端。在“工艺美术运动”感召下,欧洲大陆终于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设计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与“水晶宫” 1.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

英国伦敦1851年举行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会上展示的工业产品外形相当粗陋,显示了机械化工业生产的弊端及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从反面刺激了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出现。2.“水晶宫”

“水晶宫”是1851年世博会的展厅建筑,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它是一座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圆拱形大厦,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在博览会上深受各国来宾赞赏,会后被完整的拆迁到赛登汉(Sydensam,伦敦南部),1936年毁于大火。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开创了钢铁和玻璃两种新材料的应用。

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1.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的设计思想

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著名的设计改革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

①希望重新振兴工艺美术的民族传统,反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中世纪的、哥特式的、自然主义风格。

②进一步提出设计的民主思想,主张设计为大众服务,提倡中世纪行会的协作精神。

③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否定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希望回到中世纪设计讲究手工艺精湛的局面。

④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设计事务所,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2.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的设计风格

清新自然,简洁,以功能为主。

3.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的代表作品——“红屋”

第三、四 讲 “新艺术”运动

本讲主要内容:

一、“新艺术”运动的概念、风格及其影响

二、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和安东尼·高蒂的贡献

三、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和察尔斯·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四、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的概念、风格及其影响

(一)新艺术运动的概念

1.新艺术运动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时间大约在1895—

1910年,长达10余年,涉及欧美十余个国家,后来逐步被“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所取代。它是设计上一次非常重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形式主义运动。

2.新艺术运动设计范围十分广泛,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绘画,在现代设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20世纪初的设计开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新阶段,成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3.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等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也是对工业化风格的一种强烈反应,重视传统手工艺,放弃传统装饰风格,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获得装饰动机。

4.新艺术运动受到日本装饰风格,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和浮世绘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多用曲线和有机形态。

5.新艺术运动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这与法国家具设计家萨穆尔·宾在1895年开办的设计事务所的名字——“新艺术之家”有关,评论家取其中的“新艺术”为名来称呼这个席卷欧美的设计运动。

6.新艺术运动影响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欧及俄罗斯和美国。在各国产生的背景相似,但各个地方的风格和名称却不尽相同,在奥地利为“分离派”,德国叫“青年风格”等。

(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及其影响

1.虽然“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在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这点上,所有卷入这个设计运动的国家都是相同的,它的装饰性的、手工艺的方法依然是陈旧的。

2.它所采用的方式,比如装饰、自然主义的风格等等,使这场运动依然是为豪华、奢侈的设计服务的,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

3.对于曲线的重视和强调,使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平面特征,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东方艺术影响痕迹,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风格的痕迹。这场运动风格细腻,装饰性强,因此常常被成为女性风格。4.“新艺术”运动是世纪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承继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和设计探索,希望在设计矫揉造作风气泛滥的时期、在工业化风格浮现的时期,重新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复兴设计的优秀传统。

5.这场运动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时期,旧的、手工艺时代接近尾声,新的时代、工业化的、现代化的时代即将出现,因此从意识形态上看,它的兴起预示了旧时代的接近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的即将来临。它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过渡阶段。

二、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和安东尼·高蒂的贡献

1.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是最为极端、最具有宗教气氛的,最著名的设计代表人物是建筑家安东尼·高蒂。他的风格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有强烈的象征性。2.安东尼·高蒂的设计作品(1)文森公寓(2)居里公园(3)巴特罗公寓(4)米拉公寓

(5)高蒂最重要的作品是“圣家族大教堂”——他为之投入了43年之久,并且至今仍然没有完成

三、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和察尔斯·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1.格拉斯哥设计风格形成,主要奠基人有察尔斯·马金托什、赫伯特·马克奈、麦当那姐妹,他们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主要首脑人物是察尔斯·马金托什,他们的风格注重各种植物纹样的装饰。2.察尔斯·马金托什的设计风格和代表作品(1)设计风格 主张直线、主张简单几何造型,主张黑白色等中性色计划。他的探索为机械化、批量化、工业化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马金托什是一个联系“新艺术”运动之类的手工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关键过渡性人物。(2)代表作品 高背椅子

四、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

1.奥地利“分离派”运动和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都是从“新艺术”运动中发展出来的设计运动,但是这两个运动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设计原则发展,从简单的几何造型,从直线的运用上寻找新的设计发展方向,因此它们应该被视为界于“新艺术”和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

2.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的主要设计家——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1)贝伦斯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被视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早期的设计也受到“新艺术”风格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探索性设计阶段。

(2)贝伦斯的代表作品:

德国电器集团(AEG)的厂房建筑(1909年)

第 五 讲 装饰艺术运动

本讲主要内容:

一、“装饰艺术”运动的背景和风格特点

二、“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异同

一、“装饰艺术”运动的背景和风格特点 1.装饰艺术运动的背景

20世纪初,在大工业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形式下,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了解到适应时代的必然性,他们不再回避机械形式,也不回避新材料(如钢铁、玻璃等),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这场新的设计探索活动被称为“装饰艺术”运动。2.“装饰艺术”运动风格

(1)注重材料的质感和光泽

(2)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

(3)色彩设计中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 的视觉印象。

二、“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异同(1)形式特征上的“同”:时间上都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与发展;都肯定机械化生产,采用新材料、新技术;都在设计中注重简单几何外形的运用

(2)意识形态上的“异”:装饰艺术运动发轫于法国,强调装饰,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因此它仍然是为权贵的设计,其对象是资产阶级;“现代主义”运动发轫于德国,否定装饰,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因此它是左倾的、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

第 六 讲 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本讲主要内容:

一、现代主义设计概念、思想特征、设计风格

二、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及其设计作品

三、德国工业同盟及其宗旨

四、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五、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一、现代主义设计概念、思想特征、设计风格

1.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的发展,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国。它是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不但深刻影响到20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时对整个世纪的各种艺术、设计活动都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设计运动,包括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的了解都应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2.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特点:(1)民主主义

主张设计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希望通过设计来改变社会的状况。

(2)精英主义

不是为精英服务的,但却是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

(3)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现代主义在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大起大落的动荡时期,希望通过设计建立良好社会,改变大众生活,所以他们的设计探索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成分和乌托邦主义成分。3.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点(1)功能主义特征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3)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注重设计的实用、经济性目的

二、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及其设计作品

1.勒·科布西耶——马赛公寓、朗香教堂

2.沃尔特·格洛佩斯——包豪斯校舍、法古斯鞋楦工厂

3.密斯·凡德罗——西格莱姆大厦、巴塞罗那椅子 4.佛兰克·赖特——流水别墅

三、德国工业同盟和现代设计运动的萌起 1.德国工业同盟成立

1907年,穆特休斯、贝伦斯等人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国工业同盟。这个组织的形成,标志着德国现代主义的发轫。2.德国工业同盟的宗旨

(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2)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3)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4)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6)主张标准化的批量化

四、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一)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定义

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20世纪初期年代。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注重简单几何结构。

(二)构成主义的代表设计师及其作品

1.埃尔·李西斯基——海报,《红契子攻打白色》 2.塔特林——第三国际塔

塔特林在1919-1920年完成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

五、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一)风格派简介

“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和设计家建筑师在1917年到1928年之间组成的松散设计团体,其中主要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是凡·杜斯伯格,维系这个组织的中心是《风格》杂志,其主编也是凡·杜斯伯格。

(二)风格派设计特点

1.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和绘画等的特征完全拨除,变成最基本的几何元素单体

2.把这些几何单体重新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在新的结构组织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可视性 3.注重非对称式的研究和运用

4.特别注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三)风格派的思想主张

1.坚持艺术、建筑、设计的社会作用,努力将它们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

2.认为普遍化和特殊化,机体和个人之间有一种平衡,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

3.对于改变机械主义、新技术风格含有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精神 4.坚信艺术与设计具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具有改变个人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力量

(四)风格派的设计代表作品

1.盖里·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子 2.蒙德里安的非对称式绘画

3.凡·杜斯伯格轴线确定式建筑预想图

(五)凡·杜斯伯格设计思想

致力于在荷兰国内发展一种中性的、现代的风格,主张“少风格”,减少主义的简单几何结构、没有色彩的中性的计划,全力研究新的国际主义,主张用更加简单、更加国际的术语来建立国际风格基础

第 七 讲 包 豪 斯

一、包豪斯成立

二、包豪斯的变迁

三、包豪斯的设计风格

四、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贡献

五、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一、包豪斯成立

1919年4月,包豪斯(Bauhaus)成立,沃尔特·格洛佩斯出任第一任校长。包豪斯专门培养新型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1933年停办。

二、包豪斯的变迁

(1)第一个校址在魏玛(1919——1924),校长格罗皮厄斯1919-1928(理想主义),1928离开包豪斯

(2)第二个校址在迪索(1925——1932),1928年汉斯·迈耶1928-1930(共产主义)任校长(1927年,建筑系开始招生,汉斯·迈耶主持这个系的工作)

(3)第三个校址在柏林(1932——1933),校长密斯·凡·德罗1930-1933(实用主义)

(4)1933年,希特勒上台,包豪斯被迫封闭

三、包豪斯的设计风格

(1)注重满足实用要求

(2)注重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

(3)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和,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

(4)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5)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四、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贡献

(1)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设计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完整的奠立起来。

(2)工业产品设计用现代材料进行批量生产,奠定了现代主义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面貌。

(3)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第一章。

五、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奠定了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创立了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课的基本结

构,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使视觉教育第一次牢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2)确立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过程

(3)建立了和工业企业界的联系,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让学生亲自体验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4)开设有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门设计课和理论课,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方式已在世界的每一个设计院校延续

第 八 讲

工业设计的兴起和现代设计的职业化

本讲主要内容:

一、美国的工业设计

二、流线型运动

一、美国的工业设计 美国工业设计的奠基人 1.沃尔特·提格

2.雷蒙·罗维——可口可乐玻璃瓶、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火车头(流线型)3.亨利·德莱佛斯

4.诺尔曼·贝·盖迪斯

二、流线型运动(1)流线型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在工业设计中它最早应用于汽车设计,但到20世纪30、40年代,流线型设计被广泛用于产品、家具等设计之中,一时成为一种风尚。

(2)这种主要为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而采用的风格,改变了产品设计的外观,颇具现代感,带有浪漫的美学特征,也成为新世纪速度的象征。流线型风格尤其受到美国设计师的青睐,在30、40年代的美国产品设计中,很多采用流线型式样的产品其实并不需要流线型的功能,所取的无非是一个时髦的形式而已。

第 九 讲

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

本讲主要内容:

一、波普设计运动

二、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

一、波普设计运动

(1)波普设计是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设计风格,波普艺术风格主要是把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些内容进行组合,反映出大众文化的面貌,它打破了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它具有知识分子反叛正统、反文化的精英

立场。

(2)波谱设计都具有夸张、奇异、富于想象力的造型;色彩单纯、鲜艳;有一种玩世不恭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游戏特色。

二、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

1.欧洲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

2.国际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的联系和区别(p225)(1)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

(2)二者在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注重理性、注重功能、反对装饰、单纯、冷漠。

(3)二者在意识形态和思想动机上则完全不同。

现代主义设计是一场知识分子的理想化运动,主张设计为广大民众享有,改变设计为权贵的立场。

国际主义设计与美国的丰裕社会结合,这种原本具有民主色彩的设计就变成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成为具有强烈资美国本主义特征的、代表金钱与权利、代表企业的设计。

第 十 讲

世界现代设计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

二、意大利的现代设计

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

1.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包括芬兰、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五个国家,这个地区的设计比较注重传统风格,传统和现代结合,具有人情味和手工艺传统,把功能和美观完美的结合起来,其设计成为优雅设计的代名词。2.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1)斯堪底纳维亚的设计重功能也重形式的美感,他们擅长在 传统和民间的样式及自然的造型和色彩中获得设计的灵感

(2)设计师喜欢采用自然的材质,注重材料生命的纹理和温暖的肌理感(3)设计单纯、稳定、舒适、实用

(4)在产品设计中把重功能、重理性和细致的做工、简洁的形式美感结合起来,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又展示出典雅的审美效果。(5)注重技术美学和人体工程学因素。

(6)设计重传统,但他们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符号和形式,而是把传统精神和现代形式相结合。

二、意大利的反设计运动

意大利设计主流风格和激进设计运动并存 1.意大利设计主流风格

(1)既有现代主义特征,又有意大利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2)既有设计的高技术性,又保存了相当手工艺的优良传统(3)既有高度理性色彩,又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和人情味。

2.意大利“ 反设计运动”

(1)在20世纪60、70年代,意大利的一些激进设计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成立了一些激进设计组织,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反设计”运动。他们把设计当作表达意识形态,弘扬个性和直击社会的手段,通过刺激、新奇的设计来表达他们的设计观点。(2)“反设计”运动提倡“坏品味”或者任何非正统的风格,反对正统的国际主义设计,反对现代主义风格,通过历史风格的复兴、折衷主义和波普风格来破坏与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关的美学和道德标准。这是一股具有强烈反叛味道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乌托邦”运动,由于这股激进的设计思潮脱离社会实际,也脱离市场和工业生产规律,70年代,随着社会**因素的逐渐消退,反设计运动也消退了。3.反设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艾托·索扎斯(书架)

十 一 讲

世界现代设计

(二)本讲主要内容:

一、德国的现代设计

二、美国的当代设计

一、德国的现代设计 1.德国设计特点

重功能、重理性,善于运用科学技术,重视产品质量,强调秩序感、逻辑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的设计特点 2.乌尔姆设计学院

(1)1953年,在二战的废墟上,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他们发展了包豪斯的传统,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新理性主义设计思想。

(2)乌尔姆设计学院最大的贡献是它完全把现代设计,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坚决的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科学技术的立场上培养设计人员,设计在这所学校内成为单纯的工科学科。(3)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目的是培养工业产品设计师和其他现代设计师,它首先从工业产品设计上进行教育改革。

二、美国的当代设计的特征

(1)实用主义、商业主义(2)折衷主义、多元化(3)非精英主义

(4)平面设计上的幽默性

(5)对于世界流行风格的兼容并收特点

第 十 二 讲 后现代主义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衰退

二、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主义(狭义)风格

四、后现代时期的设计风格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衰退

1.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

2.但是国际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受到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主张的影响,在50年代下半期逐步发展到形式上的减少特征,为了达到减少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的要求,不但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开始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开始式微。(波谱设计、反设计)

二、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时间概念)

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基本上可以说,自从7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的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入后现代时期。2.“后现代主义”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即指后现代时期的各种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活动和风格,(包括解构义、“高技术”风格、建筑风格、狭义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等等)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指的是具体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风格首先从建筑上衍生出来,逐步影响到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它主要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的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装饰性修正。

三、后现代主义(狭义)风格特点(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2)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3)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四、后现代时期的设计风格 1.“高科技“风格

2.解构主义风格(p342)3.后现代主义风格 1.“高科技“风格(1)“高科技“风格特点

高品位的、技术性风格,强调工业技术的特征。这个风格的特点是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也就是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分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以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高科技”风格给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机构部件以美学价值。

(2)“高科技”风格代表作品

理查·罗杰斯——蓬皮杜文化中心

2.解构主义风格(1)解构主义概念

所谓解构主义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在建筑领域开始,其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弗兰克·盖里。

(2)解构主义是具有很大个性、随意性和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判。

世界现代设计史上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约瑟夫·伯克斯——“水晶宫” 2.威廉·莫里斯——“红屋” 3.安东尼·高蒂的设计作品(1)文森公寓(2)巴特罗公寓(3)米拉公寓

(4)高蒂最重要的作品是“圣家族大教堂” 4.察尔斯·马金托什——高背椅子

5.彼得·贝伦斯——德国电器集团(AEG)的厂房建筑(1909年)6.勒·科布西耶——马赛公寓、朗香教堂

7.沃尔特·格洛佩斯——包豪斯校舍、法古斯鞋楦工厂 8.密斯·凡德罗——西格莱姆大厦、巴塞罗那椅子 9.佛兰克·赖特——流水别墅

10.塔特林——第三国际塔(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11.盖里·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子 12.蒙德里安的非对称式绘画

13.雷蒙·罗维——可口可乐玻璃瓶、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火车头(流线型)14.艾托·索扎斯——书架

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5

战后设计重建:1.技术性的——德国、日本、美国、瑞士2.艺术性的——意大利、英国、斯卡迪纳维亚国家

战后设计理论探讨:1.价值创新——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2.合适设计——如优良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设计组织的努力——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年展

20世纪50年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力量

汉宁森——PH灯具

丹麦的维纳——“椅”、中国椅、孔雀椅

20世纪60

B&O 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40~50体现来确定

美国:

成效的手段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

伊姆斯——餐椅-早年研究胶合板的成果——安乐椅及其垫脚凳

沙里宁——设计中常常出现有机的形态,这标志着现代之一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作品“胎”椅、郁金香椅,都是有机设计的典范——“决不能去追求离奇”

英国:

英国现代主义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是1944年成立的英国工业设计协会

伊斯戈尼斯——莫里斯牌小汽车

当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一种设计美学,对于办公机器等得设计也有较大影响,它的基础仍然是功能主义,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使其又具有弹性及有机的特点,它又被称为新国际现代主义,源于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50年代在英国得到了很大发展

英国当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雷斯——“安德罗普“椅——罗宾戴——可叠放椅、电视机

既注重产品的外观造型又强调产品的技术结构和实用性,是英国工业设计师的重要特点——如 戴森设计的吸尘器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其有三种形式:功能型废止 3.质量型废止

在20世纪50

罗维提出了MAYA

20世纪50科结合。

意大利的设计特点是由于形式上

1.优良设计的影响 2.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的影响

意大利设计的中心是米兰

作品:

打字机、便器、摩尔的雕塑设计、柯伦波的可拆卸牌桌及塑料家具总成、萨帕的工作台灯、办公家具系统、法拉利跑车、乔治阿罗麦奇摩托及逻辑缝纫机等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德国在战后发展了以强调技术表现为特征的工业设计风格

1947年德意志联盟重新成立

1951年工业设计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鼓吹简洁的形式,为优良产品制定了一套功能主义的标准

1953年乌尔姆造型学院成立

马尔多纳认为:一个典型的产品设计师能再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各个要害部门里工作 布劳恩公司产品的三个一般性原则:秩序的法则、和谐的法则、经济的法则。作品有——白雪公主之匣、高保真音响系统、台扇

联邦德国设计史上的另一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的传播与推广

设计怪杰科拉尼设计的具有空气动力学及仿生学特点的实验飞机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日本现代设计的特色——传统文化与高技术的平衡

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

公司识别计划

IBM——兰德设计

壳牌石油——罗维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新技术新材料

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6

---浪淘沙令鉴赏

英语061 沈婕

浪淘沙令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此词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开篇引首之词,由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所作。此书以描述北宋末年中国社会中下层农民起义由兴起,高涨直至失败这一历史事件为轴线,表达了作者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以及通过历史而寄托的胸怀和志向。

作者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文学之开篇犹如音乐之开曲,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和流向,好的开篇往往寄予了作者深刻的创作灵感和目的。浪淘沙令作为《水浒传》这一小说体裁的开篇,在解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读者着眼于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上,而忽视了作者创作的本身和真正的意图,其实,只要我们结合作者背景和作品内容加以细细揣摩,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作者是以政治的角度,历史的心境进行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颇像一部史书。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其对《水浒传》的评论中就有提到“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详细解析浪淘沙令,个中奥秘,亦可略见一斑。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看那山林深处,有多少潇洒才智之士隐没其中;“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这些人不关心功名利禄,只专注于吟诗作赋,并以超脱的态度,评议历代的兴亡;“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评议前王后帝,认为占据中原地区的才是真正的霸主,于是战国七雄为角鹿中原,统一中国而纷争不断;“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朝代的兴亡如易折的柳枝般脆弱,(我的)身世犹如一叶扁舟,漂泊不定;“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古来总是有很多已经得到功名利禄的人,或不断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还有一些因政治黑暗而躲避功名利禄的人;“ 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转瞬间日月更替,沧海桑田,世界全变了;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我)一直都很惊讶于古人所谓的爬到树上去找鱼,模仿穷途末路的猿猴,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选择树木, 以及伤弓之鸟,见曲木而恐惧远避;“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还不如暂且饮尽杯中之酒,而后再听一首新曲。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朝代更替之快的感慨,兴亡如脆柳,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在转瞬间灭亡,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秦始皇打败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便处于风雨飘摇中;元朝是当时世界上领土板块最大的国家,曾一度打到多瑙河一带,最后也免不了被颠覆的命运。在感慨国家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叹息,感叹自己身世浮沉雨打萍,虽然惊讶于古人所述求鱼缘木,穷猿择木之事,而自己却实则做着这等愚蠢之事,如上文作者生平所述中提到作者曾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作者为自己投错旗而感叹,这点在恐伤弓远之曲木句中亦可体现,曲木在古时为无用之木,而远在文言中译为长之意,弓与长相合即为张(张士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隐含在文字中的为自己因投错旗而不得志的叹息。而在词的最后“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不管朝代如何更替,自己的命运如何不济,都不要苦苦纠缠,郁结于胸,就暂且饮酒听曲,顺其自然,由此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豁达的心胸。

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7

目前开设家具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中基本上都会选择家具史、家具材料、家具构造与工艺、家具造型、家具设计与开发等知识点。无论哪种教学方案经过实践都会发现一些问题, 并且用人单位反映刚从事家具设计工作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一些缺点: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尤其是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 设计出来的作品很多无法投入生产。

家具史通常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家具史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家具和西方古典家具的演变过程, 包含中外家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形成、演变的基础知识;家具史课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人文艺术, 以及交叉学科和家具设计今后的发展趋向,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外家具文化的熏陶, 从中领略和树立有关历史唯物与辩证唯物观点。由于理论性强, 通常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会结合多媒体手段, 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显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一、家具史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家具史在整个课程体系 (家具设计专业) 或者一门课 (家具设计) 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并且由于理论性强, 教师往往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或者会单纯的记忆一些时间、人物、作品名称等等, 记忆时间不长, 机械记忆的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后续的课程或者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不能融会贯通, 不能将从家具史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应用;与外国大专院校的家具设计专业进行交流活动的时候, 会觉得国内学生与国外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学习家具史的必要性

既然家具史的学习效果不好, 为什么还要学习家具史, 甚至于在课程改革中还尝试增加家具史的比重, 这就要考虑家具史学习的必要性。

多年的家具设计教学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家具史是家具设计的理论基础, 而在家具行业中动态的竞争是行业永恒的主题, 理论是竞争最有效的工具, 掌握家具史知识是学好家具设计理论的前提。因此家具史不但要学, 而且要学得好。

1. 研究和分析中外家具史可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著名学者、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谈到家具研究时曾说过:“既然有志于家具研究, 最好能写出一部《中国家具史》。但要称得上‘史’, 谈何容易, 除了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家具与品种、造型、制作、用材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论述外, 还应阐明其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家具的使用情况等等。”从王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一部家具史所蕴涵的知识范围之广。家具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家具逐步演变成了蕴含人类文明精神的文脉,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家具风格不同。研究和分析中外家具的历史演变和不同风格, 可以学习到前辈艺人和设计大师是如何设计、制作家具的, 几百年, 甚至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才有了很多存世的精品, 在学习家具史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设计大师们走过的道路, 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 有过那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在学生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2. 学习中外家具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家具——明式家具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 而明式家具设计发展的高峰与近代中国家具发展的停滞与落后形成巨大的反差, 欧洲工业革命后, 西方现代家具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北欧设计学派的异军突起与意大利设计的大放光彩, 更加激发学生汲取历史教训, 学习现代设计思想和西方先进技术, 开拓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之路。

3. 学习中外家具史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现代家具设计创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历史的明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现代家具设计的创作, 通过对家具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通过对中外优秀的家具文化遗产的讲述来启迪学生的设计思想, 培养创新的设计思维, 扩展现代家具的设计与创造。在工作实践及教学中我们都提倡设计要创新, 但是创新的出路应该在于继承, 并且在继承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深谙历史的发展, 才能理解文化的内涵,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以家具史为教学核心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长期的教学经验使我们对家具设计课程不断的调整, 提高了家具史在课程体系 (家具设计专业) 或者课程中 (家具设计) 的比重, 希望以此能带动家具设计的教学, 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1. 家具史课程的内容增加后, 真正成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原有的课时使教学只能停留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表面, 学生通过家具史的学习可以知道时间、地点和人物, 调整后在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家具史的部分, 但是不一定去记时间、地点、人物等, 而是要真正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内涵,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产生引导作用。除了讲述原有的中国传统家具和西方古典家具的演变过程, 还讲述中外家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形成、演变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流派特色等知识外, 又增加了家具设计大师们的成长历程以及主要设计思想, 甚至增加某些家具相关的艺术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 的学习, 使学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 使家具史真正成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在家具史学习中, 结合案例教学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 如设计方法论、现代艺术史等。

学习家具史, 对经典作品要能非常熟悉, 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全部了解。能深刻理解一个设计作品诞生的前因、过程与结果, 在了解具体案例的同时介绍设计的过程, 掌握了设计的方法, 举一反三, 学习历史不是单纯的讲史, 而是从中寻求创作的规律, 为艺术设计实践所用, 学习史论中合理的创作方法、创作思路, 学习艺术创作的精神, 才能够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的敏锐性, 才能让学生即使在课程结束、学习其他课程, 乃至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依然可以受益。

3. 家具史结合案例的学习方法。

设计类的课程培养计划都是比较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否则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把家具史和设计方法论结合, 分析案例的时候融入设计方法论的知识。在进行课程实践或者综合实训环节, 不要求学生做原创设计, 而是选择中外家具史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改良设计。使学生在后期实训环节中, 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实物制作,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工艺方面的知识, 完成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总之, 高等教育主要是方法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 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教, 一方面靠课堂外的练。课程改革与课程调整还不是主要方面,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到了设计方法才会帮助学生以后能顺利的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王辉, 滕明堂.正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理论教育;中国轻工教育;2009年第01期

[2]朱晓莉.艺术设计人才个性与个人创造力的缺失及成因分析;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2006年

[3]Hazel Conway;编著《设计史》

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 中外服装史 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重实践轻理论,尤其在职业技术院校,常把艺术史论知识与应用技术对立起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强但创新思维潜力差,缺乏发展后劲。普通高校办学定位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时,正确处理艺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关系,重视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外服装史”课程为切入点,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引入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一边播放ppt图片或手绘示意图,一边讲解,说明服饰的特点、历史背景、在服装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在艺术设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其重要原因是对该课程的实际用途不明确。我们曾经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认为服装史课程不如设计、打版、工艺课程实用,所以学不学无所谓。上设计课学会画效果图,能够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上打版课学会制版;上缝制工艺课学会做衣服,这种学习能够收到立竿见影成效,而服装史讲授的是古人的服饰,实际用处看不到摸不着,因此不愿多下功夫学习。

学习动机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首先应该解决专业需要的问题。一是从专业知识结构出发,明确课程目的。二是从设计师工作特点入手,让学生了解服装设计师不仅会画效果图、能够制版变设计为实物,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观察社会思潮,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的服装。要懂得,创新不仅是发明,还包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提取历史服饰设计元素的能力,认识服装发展规律,开拓创新视野,而学习中外服装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三是通过国内外大师借鉴历史服装的成功例子,说明学习“中外服装史”课程的重要性。最后以教师自身通过研究服装史给服饰创作带来的启发以及审美水平提高的事例,说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实际效果,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往专业史论课课堂上只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进行传授,缺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个体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很低,很难使学生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发生变化,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教学形式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教师提出看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变课前准备为课堂自学,比过去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明显。由于艺术类学生课后实践作业多,很少有学生认真预习史论内容,通过这种形式,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二,反馈自习效果。要求学生表述预习问题的答案,允许小组成员加以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的成绩,通过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认真自习,学有所得。第三,教师以点评的方式引入授课,抓重点、破难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由于教师重点教授的内容是学生自习过程中的疑难点问题,因此听课目的明确,注意力容易集中,教学效果较好。

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引导部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要求太高。此外,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脉络清晰地进行授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专注、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争取达到理想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并取得优势地位的愿望和动机。而工作学习中的孰优孰劣,只有通过评价才能进行判断。考试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区分的主要手段。但对“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来说,考试不应该是惟一的评价方法。在突出应用技术的教学中,过于强调考试,对擅长形象思维、更愿意动手实践的服装设计学生来讲,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评定学习成绩更客观、更具可行性,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十分有益。笔者认为,适用的评价形式主要有四种:

1.课堂考勤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前者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后者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由于史论课程直观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缺课请假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利用外部动机的作用如把课堂考勤作为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则能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增强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课堂考核

作为学生,都有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并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分组演讲,使学生从客体变为主体,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演讲结束后,由教师提出考核标准,师生共同对演讲内容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用表扬多于批评的形式对学习结果进行点评。整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编辑、表达能力,又使每个成员在尽全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努力的过程中形成集体荣誉感,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3.作品展示

学习中外服装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借鉴历史服装元素进行设计的能力,把设计作品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可以对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学习诱因,使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应用考核

长期以来,“中外服装史”课程的作业和借鉴设计练习都通过平面效果图表现,停留在概念的应用上。为了突出知识转化的训练,要求学习小组在设计系列作品中做出成衣进行展示,是考核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用考核成绩应占学生总成绩比例的50%,这对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具有积极作用。

四、课程设置系统化,强调知识的应用性

“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学经历了从抽象地记忆服装历史知识到提高学生借鉴能力的转变。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完成设计训练时没有实际应用的经验,无法将效果图做成实物,存在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要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转型,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如何按照这一要求进行改革呢?思路如下:

1.科学地设置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时,“中外服装史”课程应在学生具备了设计表达能力、具有结构设计工艺基础的前提下与专题设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通常在大三下学期开课。

2.课程互联设计

专题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面料的认识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款式设计的创新能力、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法绘制服装效果图及服装平面款式图的能力。学生通过运用面料语言将所设计的服装制作出来,通过直观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创意,才能实现动脑、动手两种能力的同时提高,为此后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以及“服饰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准备。此外,鉴于以往服装史借鉴设计训练中很多学生作品画得好看却无法做出成衣的情况,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与专题设计课程教师合作设计互联教学形式,也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思路。

3.课程成绩互认

在专题设计课程的项目中从历史服装中寻找灵感,以小组为单位,5人一组,每组一个系列,每人负责一款,做出的成衣的考核成绩既是专题设计的成绩,又计入“中外服装史”课程成绩中,使学生在学校就有艺术史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工作体验,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这样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方面克服了史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专业课程之间孤立展开、学生因作业重复负担过重等缺陷,也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取长补短,形成教学的合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初三中考前动员会的发言稿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小学综合实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