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指一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课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指导写“集”。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能句子,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3、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指导并范写“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2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 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 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的过程中, 为了保护自己, 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 由矛想到了炮口, 把两者结合起来, 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 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用事实说明道理, 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同时, 这篇课文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 词句简洁易懂。课文题目以“集合”二字为眼, 最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进行文题照应, 再次点题明义。而且文章结构紧凑, 如第二自然段描述紧张危急的关头, 用“如雨点般”说明攻势凶猛, 无法招架。有了前一句的缘由交代, 才可能有后面的急中生智, 进一步产生智慧和发明创新的思维。第三自然段顺利地诞生合二为一的思想。第四自然段思维进一步发散, 最终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诞生发明成果——坦克, 写发明过程到说理顺理成章。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 这是矛, 这是盾, 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 同样, 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 这是甲骨文的“盾”, 后面一人双手拿盾, 非常形象, 这是金文, 再是小篆, 最后是楷体, 再请看“矛”字…… (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 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 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 (生自由练写)
师:来看看这位同学书写的。请看“矛”字, 已经写得不错, 如果横钩写得再稍长一些, 注意下面一笔是弯钩, 这个字就会更漂亮。
再请看“盾”字, 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 第二笔是竖撇, 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 先写“矛”:横撇点横钩, 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 (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 “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 一起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 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 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于是,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像这样对课题进行一定的扩充也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 (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 翘舌音“戳”。 (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 (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 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 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 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着来读这些词语呢, 左边读“矛”, 右边读“盾”;左边进攻, 右边自卫, 试一试。 (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 右边是“盾”, 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 发明了坦克。 (课件演示集合过程)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并试着完成学习单。 (生默读课文, 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填写的。 (实物投影) 他认为发明家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盾太小了”, 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 (用红笔删除)
师: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做一个铁屋子”。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可以用“造”铁屋。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 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 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 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发明家, 我当他的朋友, 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 (师用双指当矛, 生用书当盾) 我这根是锋利的矛, 拿好你的盾。
我的矛左刺——, 右刺——, 左刺——, 右刺——, 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 再左刺——;再左刺——;右刺——, 下刺——……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 “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 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此时还在气喘吁吁, 其实这就是“难以招架”的表现。抓住这些关键词, 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 谁再来读读? (指名生读)
师:对方的矛越刺越快, 越刺越猛, 一起读—— (生有感情齐读)
师: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发现的问题是——生接:盾太小。
师:解决方法是——生接:造铁屋。
(师在黑板上画铁屋)
师:接着往下看。他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进攻。我们看, 这是铁屋, 可是 (演示铁屋变乌龟动画) , 拿起书本, 一起读读这段话:可是—— (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填写的解决方法是“开个小洞, 伸出进攻的矛”, 观察这位同学的“矛”和书上的“矛”,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位同学的“矛”字没有双引号, 书上的“矛”字有双引号。
师:真会发现。“矛”在这里为什么又加上双引号?
生:这里的“矛”不是真正的矛, 而是指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 在这里“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师在黑板上画枪口或炮口) 没有引号的同学请加上。
师:发明家最后发现的一个问题是——?这位同学填的是“不能动”, 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会跑。
师:解决方法是装轮子, 安履带。 (在黑板上画轮子和履带)
师:请把自己的表格修改得尽量简洁。 (生自由修改表格)
师:发明家正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不断地解决着问题, 发现“盾太小”, 他是这样解决的, 一起读——
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对关联词, 谁发现了?
生:是“如果……就……”。
师:他继续发现铁屋子无法进攻啊!请你还是用“如果……就……”来说说他的解决方法。
生:铁屋子无法进攻啊!如果在上面开个小洞, 伸出进攻的枪口或炮口就可以进攻了。
师:最后, 他发现铁屋子不会跑呀!请你再用“如果……就……”来解决。
生:铁屋子不会跑呀!如果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就可以跑啦!
师:就这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请看, 这就是最早投入使用的坦克。 (出示图片) 如果你是发明家, 你是否认为它已经十全十美了呢?
生:不是!
师:老师也这么认为, 比如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哪位发明家能用“如果……就……”的句式来帮我想想办法?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里面装个检测距离的设备, 就可以发现远处的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坦克顶部装上望远镜, 坦克就有了一双“千里眼”啦!
师:真有想法!发明家们, 你们从坦克身上还会发现什么问题, 又会如何解决?请你还是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说说,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发明家先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飞, 如果能装上一对翅膀, 坦克就能在空中自由飞翔, 更好地攻击敌人了!
师:想法不错, 但老师发现坦克很笨重, 不太容易飞起来, 怎么解决?
生:如果在坦克上加装一个强劲助推飞行器, 坦克就很容易飞上天。
师:噢!你是说像发射火箭时那样加装助推器, 即使坦克很笨重也可以很快飞上天了。不错, 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发现敌人的地雷, 如果给它装上扫雷探测器, 作战人员就更安全了!
生:这样的坦克还不够先进, 如果给它穿上特殊服装使它会变色, 比如在沙漠里或其他地方, 坦克就可以更好地隐蔽自己了!
师:想法太棒了!给他掌声!
生:这样的坦克不会隐身, 如果我们用一种特殊材料制作坦克使它会隐身, 坦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攻击敌人, 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啦!
师:很好!比刚才变色的坦克更先进了!
生:这样的坦克能源不够用, 如果在上面加装一个太阳能转换器, 坦克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能源, 就能更大威力地攻击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攻击力还不够强大, 如果它能很好地利用核能源, 就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了!
师:不简单!如果能同时考虑怎么使坦克更环保, 就更好了!
师:刚才你们发现的问题, 其实有的已经解决。一起来看看现在比较先进的坦克。 (出示坦克图片加介绍) 坦克身上的很多问题还有待于你们继续去发现, 去解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 我们知道了坦克不仅仅是矛和盾的集合, 更是多种事物的大集合。
师:请打开“课堂作业本”第43页, 先完成第4题, 再完成第1~3题。
生完成作业, 师巡视, 现场批改。比较两个句子, 引导学生知道前面先写发现的问题, 再用“如果……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句子意思更完整。生修改自己的句子。
师:同学们, 生活中关于“集合”的奥秘还有很多, 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理性十足。我反复在思考:面对三年级的学生, 我应该通过课文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呢?初看课题, 不禁想问这矛和盾的集合指的会是什么?读完文本恍然大悟, 原来课文讲的是坦克的发明过程。内容虽然简单, 但细读之后却令人回味, 我想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吸引学生们阅读思考, 从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而唤醒童真童心, 领悟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 是本堂课的首要任务。
(一) 字词教学, 扎实有效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它们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有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 字词教学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只是浮光掠影, 一读而过, 只停留在读“音”阶段, 词语的意味没有得到开掘。本堂课上, 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起步, 以生为本, 正确把握字词教学的内涵和规律, 从了解汉字演变到指导书写, 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对词语进行了分类比较, 在两个圆中的两组词语分别说明了矛的长处——进攻, 盾的特点——自卫, 重叠部分写上“集合”二字, 巧妙地把数学中集合的知识运用于语文之中, 学生对课文中“集合”的理解从抽象到直观, 印象深刻, 而且对课文也有了一个正确的整体感知。
(二) 阅读理解, 童真童趣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而阅读是个性的行为。课上, 让学生紧扣“集合”一词, 思考“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深入地默读课文, 填写表格, 理清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用“如果……就……”的形式说说发明家的想法,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整个过程中, 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 在读书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 主动地质疑解疑,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 有效拓展, 活跃思维
这样的一篇文章, 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赋予文本科学精神, 教会学生具有科学思想的头脑, 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本堂课的设计, 在学生领会发明家是如何一次次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引领学生拓宽思维, 想想坦克还会存在什么问题, 准备如何解决, 联系生活实际, 使课内向课外延伸, 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 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激活的同时,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畅所欲言,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3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重点)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难点)
三、学习方法指导:
质疑、理解文中关键词、交流讨论。知识链接:
坦克(Tank),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①认真看书中的插图: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2.读写课题:矛和盾的集合。3.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抓住重点词句。(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③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A.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明白了“左抵右挡、招架、自卫、履带、庞然大物”等词的意思。
2.我会用“进攻、紧张、左抵右挡、自卫”等词语说一句话。3.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4.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B.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讲发明家把()、()合二为一,发明了(),告诉人们()。2.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本文由()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然段;第二部分是()自然段;第三部分是()自然段。
(三)、激发知识冲突
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五、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2.资料袋:
坦克: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
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六、当堂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Máo dùn jìn gōng zhāo jià tǎn kâ
()()()()jí hã wū guī dà xiǎn shãn wēi()()()2.形近字我巧辨。
宿()坦()炮()缩()担()泡()神()架()攻()伸()驾()功()3.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发明家(),在与朋友()时,由()的长处想到了()。
4.模仿秀:
a.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哇哇 哗哗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b.我会写
相信你一定会写得更精彩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如„„般„„:
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固然:
七、课后反思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重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三、学习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四、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讨论这两个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
启发?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A.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先带着第一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④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⑤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⑥小组讨论。
⑦集体汇报交流,读课文。
⑧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B.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C.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1.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
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2.小组展示自己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现个性。
(三)、激发知识冲突
课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自由读文说一说。
五、知识拓展延伸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六、当堂检测:
(一)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
1.对方的矛如 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还是。2.坦克把盾的、矛的,在战场上。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 一身,谁就会是。
(二)句子沙龙(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改为“被”字句)
2.无情的大火把那片树林烧得精光。(改为反问句)
(三)我知道
读了课文以后,我明白了()。
(四)我还受到了不少启发:
1.大城市里坐公共汽车的人太多,太拥挤,就制造(公共汽车。
2.我们写字写错了再找橡皮太麻烦,就生产了(3.为了读书写字时保持正确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5
小故事 大智慧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来源。
注: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一写。
过程:
一、小资料
坦克,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一种全履带装甲战斗车,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护、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可以很据作战任务而携带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等弹药。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
二、字词
积累同类型词汇:
三、读课文,填表格,了解矛和盾的集合(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
几个步骤?
它们分别是?
启示:
发明过程:
四、初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请在书上画一画。
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课本主要内容总结:
现实事例:
五、课文好词赏析:
仿写句子:
你也试试吧!
小结练习:
(1)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矛和盾集合的“产物”。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6
课前活动
按图猜成语“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上课
一、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故事,板书课题
书写:跟老师一起写。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进攻、自卫
师: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教师将课题写完整。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3、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盾的()和矛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
二、了解“集合”起因
1、发明家是怎么想到利用矛和盾各自的长处,把它们合二为一,集合在一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场比赛吧!出示比赛段落。“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指名朗读
2、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用笔画下来(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我们也来一场这样的比赛。我是发明家,你们的矛呢,我们比赛喽。来,你们的矛如雨点般向我刺来,我左抵右挡,还是招架不住。
我们来换一换,现在你们是发明家,我是你的朋友。这是我的矛。开始刺了,上、下、左上、右上、右、左……
随机采访 生的感觉
(理解难以招架)
4、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了,能不能读出来。学生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集合的过程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在这么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办法? 生回答
师板书“盾太小
铁屋子”
2、出示“铁屋子图片”发明家躲在铁屋子里,如果这一回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会怎样?生回答
想到这样的办法,发明家实在是太高兴了,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发明家的想法。生读句子。
3、做成了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发明家接下来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默读课文3.4两个自然段,完成表格。学生填表格 发现()办法()交流
理解“矛”
这里的矛指的是什么?理解双引号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
板书:无法进攻
枪(炮)口
4、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了一起,这样发明家还是觉得不满意。他又发现了什么问题?生回答
想出的办法是? 板书 不会跑
装轮子安履带
出示履带图片,简介功能。
5、发明家就是从这场比赛中得到了启发,一步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因为他看到问题,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就与众不同了。现在也请你们做做这位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发明家。端起你们的书,老师和你们合作读2—4段。师: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生读。想到这个办法,他实在太高兴了,可是---生读。做缩头乌龟可不行,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又有办法了----生读
6、讲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集合结果 大显神威
1、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怎么样?学生说
“大显神威”
2、自由读第五小节,边读边画出能表现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生回答。这就是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想不想看看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一段坦克作战的录象
4、厉害吧!你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5、坦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威力无比,很是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谁?
6、夸夸发明家吧!
7、想一想这个坦克真的是十全十美,没有问题了吗?
8、出示水陆两栖坦克
夜视仪坦克
9、正如我们课文最后一段写的……学生一起接上读最后一段。说得多好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篇7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观察法 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 大显神威)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板书设计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2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认识矛和盾。
2、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板书:矛进攻
坦克
盾自卫)
2、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大显神威”。
①找出形容坦克威力大的词语。(大显神威)(板书)
②读课文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齐读。
3、学习1-4自然段,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②轻声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发明家思考过程的词语和句子。
③交流、发言
(比赛-难以招架-盾太小-铁屋子-开小洞-装上轮子、履带-坦克)(板书)
④根据所画的词语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
⑤朗读。
4、句式练习
①出示例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②仿写:如般。
5、学习第六自然段,明白道理。
①从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你有哪些启发?
②齐读。
三、作业
1、阅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搜集其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比赛-难以招架-盾太小-铁屋子-开小洞-装上轮子、履带-坦克
教案设计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 篇9
苏利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3.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件):矛和盾集合变成了什么?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对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板书:坦克)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板书:盾 自卫、矛 进攻 合二为一)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件)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请大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应的句子,再读读!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自由读,齐读)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1.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么威风。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默读 1—4段,边读边思考。
2.反馈、交流:源于一场比赛,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比赛的紧张危急?(课件出示)
3.你能读出比赛的紧张吗?(指导朗读)
4.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指名读。
(1)发明家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是什么?指导朗读。
(2)请生评一评这个想法怎么样?
5.你们都赞扬发明家的想法好,但他自己却不满意了。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1)“固然”什么意思?(2)为什么不满意呢?
小结:这里发明家只把盾的优点体现出来,而矛进攻的优势却一点也没发挥。所以,你会怎么读?(指导朗读)
6.看来,只有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才能更加厉害!你有好办法吗?(请生自由发表意见)
发明家是怎样改进的呢?齐读第4自然段。
小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势集合,发明了坦克。这就是——矛和盾的集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齐读课题)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嗯,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五、总结
课文通过矛和盾集合变成坦克这个事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这是一种表达方法:用事实说明道理。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2--4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5自然段我主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来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样一个道理。告诉学生要像发明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最后拓展,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从来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反思一: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结构清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并给学生留下了自学的空间。教学始终围绕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教学难点展开。从一开始的听写词语,选择其中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到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这一环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让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一直到最后,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突破以上这一教学难点。反思二: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发明家是怎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不断地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找关键词完成表格,理解了文本语言,也了解了坦克发明的过程。但在按表格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让生说一说。
反思三:
过多地关注了教学内容,忽视了段的教学,教学时,可让生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完一段可让生说一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反思四:
夸发明家这一环节可放到学生复述完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之后,这样教学就更紧密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10
第一小学
闫乾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题
同学们,大家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人物,据说他有72变,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当中,很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人们的想象和事物的集合。比如:电瓶装在自行车上,就变成了方便,快捷无污染的电动车。轮子装在椅子上就变成了轮椅。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优点与另一事物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叫集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集合《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2.解题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并进行说明。
二、反馈问题生成单
三、出示中心议题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启示:选
选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画
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
谈
谈一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读
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四、反馈交流
过渡:发明家怎样发明坦克的呢?
馈点一: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1、带问题自读课文1——4自然段。
2、朗读、感受比赛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起因?(比赛)(2)、画出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3)、朗读,谈读后感受(紧张、激烈……)
(4)、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理解“雨点般、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5)、把握上述字词,指导朗读。
过渡:“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理解“关头”,发明家有什么想法?
3、读悟议“想法”
(1)、出示“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的想法。(2)、“盾太小了”———“铁屋子” 读,发明家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
发现“盾太小了”,读出感叹语气;解决办法:铁屋子,“如果……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读出高兴语气。
(3)、安全但不能进攻——-“枪口或炮口”
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填表:发现问题“安全但不能进攻”,解决问题“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适时交流引号、破折号的作用。(4)、“还要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生交流解决)
4、交流“发明”,观看坦克图
小结: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防守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坦克,再读1-4自然段。
出示坦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
馈点二: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出示片段:“1916年……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朗读,谈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朗读指导。
4、观看坦克作战视频。口语训练: 过渡: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发明家)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观点)馈点三:“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是的……
1、出示“是的,谁……胜利者。”
2、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
(1)、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2)、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拓展: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出示图,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4、齐读“是的,谁……胜利者。”
五、布置作业:摘录这一课的好词好句。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矛和盾的 篇11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秋天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07-0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0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07-0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一教学设计10-19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12-15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2-1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