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4-05-24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共10篇)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

10 到海边去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词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懂得课文从几个方面谢海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会用“什么向哪儿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词语,会读,会写,能理解词语意思。

2.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用新句式仿写句子。

四、教具准备:

词卡、大字课文、挂图

五、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大海的景色很美,你们想去海边看看吗?那就随老师到海边看看。

2.半数课题:10 到海边去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挂图,初步认识大海。

2.出示放大课文,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3.板书生字词:

海滩 极 海浪 推着

涌 望 轮船 行驶

飞翔 贝壳 依依不舍

4.教师范读词语。

5.依次教学生字的读音。

6.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推、望:用动作演示,结合句子意思理解。

极、依:举例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

哗、哗:时指海水涌来的声音。

7.指导书写。

8.读词语,打指语。

9.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三、巩固练习

组词:

涌( ) 轮( ) 驶( )

翔( ) 壳( ) 推( )

四、课堂小结

这课的生字较多,课后同学们要多写一写,记一记。

五、作业

默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默写词语:

海滩 海浪 贝壳 轮船 飞翔舍

推着 行驶 依依不舍

二、学习课文

1.集体读课文。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讲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提问: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讲了些什么?

(3)学生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4)集体读第一、二自然段。

(5)小结:这段是将海滩上的景象。

4.讲读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

(2)问题:“我们向大海望去”,看到了什么?

(3)看到这些景象感觉怎么样?(海,太美了!)

(4)说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讲读第四自然段:

(1) 读第一自然段。

(2) 问: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

(3) 集体读第四自然段。

6.讲读第五自然段:

(1) 读课文。

(2) 问:这段话中哪一个词表现出小朋友非常热爱大海? (依依不舍)

7.通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说说课文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默写词语:

海滩 海浪 推着 涌来 轮船

行驶 飞翔 贝壳 依依不舍

2.熟读课文。

二、练习背诵

1.老师示范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如何背诵。

3.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试背。

4.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三、练习

1.拼音练习。

(1)出示习题。

(2)知道拼读。

(3)指名学生读一读。

(4)集体读。

2.读拼音,打指语,写词语。

(1)出示习题。

(2)指名学生读一读。

(3)指名学生填写词语,师生评议。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三题。

第四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默写第三自然段。

二、练习

1.第三题:

(1)出示习题:

读读讲讲下面的词语。

海边 海风 海滩 海浪

海面 海鸥 大海

(2)指名学生读词语。

(3)讲解词义。

(4)集体读词语。

2.第四题:

(1) 板书习题:

把下面的词语排成通顺的句子,加上标点。

在海滩上 许多贝壳 拾了 我们

向海滩 海浪 一个 涌来 一个 推着

(2) 让学生读词语。

(3) 让学生试着把词语排成句子。

(4) 师生评议。

(5) 学生读句子,进一步理解句意。

4.第五题:

(1) 板书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天和海连在一起。

( )天和( )的海连在一起。

海滩上有贝壳。

海滩上有( )的贝壳。

我们离开了海边。

我们( )离开了海边。

(2) 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

(3) 师生评议。

(4) 集体读一读。

5、第六题:

(1) 板书习题:仿写句子。

海浪 向 海滩 涌来。

( )向( )( )。

(2) 老师举例。

(3) 引导学生说句子。

(4) 小结。

三、作业

四、五、六题。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通过指导看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好。在对本课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目标的培养,让学生产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懂得每个句子的顺序,并懂得两个自然段的顺序。教育学生向韩小宁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

3、会用“什么时候,谁还在做什么”句式说、写句子。能正确回答问题,把答话连成通顺的话。

4、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提高正确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力。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会读,会写,能理解生字词,学会用运。

2、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懂得句子和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和先后顺序。

3、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意思。

2、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用具:

大字课文、词卡、挂图

五、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教学生字词。

1、板书课题:7 我自己做

2、出示放大课文,要求学生默读,并找出生字词。

3、板书生字词:

秦 韩 宁 郑 敏 抄

4、教学读音。

5、指名学生读,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6、讲解词语的意思。

秦、韩、郑都是人的姓。

“抄”可举例让学生理解。

7、指导书写。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课文中写了谁和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课外作业。

2、默写生字词。

秦 韩 宁 郑 敏 抄写

二、学习课文

1、板书课题,由课题导入新课。

2、学习第一段:

(1)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3)回答下面的问题:

谁叫大家做数学题?

秦老师叫大家做几道数学题?

韩小宁做好了多少道数学题?

韩小宁还有几道数学题没做出来?

(4)总结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秦老师叫大家做数学题,韩小宁做好了五道题,还有一道题没做出来。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说说每句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句:韩小宁还在做数学题。

第二句:郑敏华叫韩小宁抄他的作业。

第三句:韩小宁没有抄。

第四句:韩小宁做好了这道题。

(3)说说韩小宁是怎样做出这道题的?

韩小宁认真地看了看题目,想了又想,就做出了这道题。

(4)总结这一段的段意。

(5)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向韩小宁学习,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复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理清第二自然段的内在联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背诵课文。

二、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1、集体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秦老师叫大家做六道数学题,第二句话是说韩小宁做好了五道数学题,还有一道题没做出来。

第二自然段有四句话,第一句先说下课了,韩小宁还在做数学题,说明这道题比较难。第二句话再说郑敏华叫韩小宁抄他的作业。第三句话是说韩小宁说他自己做。第四句话是写韩小宁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做出了这道题。这四句话联系紧密,不能颠倒。

三、指导朗读

1、让学生熟读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每句话。

3、教师泛读。

4、教师领读。

5、分组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四、小结

我们说话做事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课文中的句子也是一样,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先后之分。在学习课文时要学会弄清他们的先后顺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拼音练习

指导学生拼读音节。

二、读下面的词语,在写一句话。

做好了--

做出来了--

1、读词语。

2、让学生说句子,鼓励学生多说句子。

3、师生评议。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放学了,韩小宁还在做数学题。

( ),( )还在( )。

1、读例句,总结句式。

2、老师举例:下课了,小明还在教室里读书。

3、让学生说写句子。

4、师生评议。

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大家做数学题。

大家做( )道数学题。

( )叫大家做( )道数学题。

( ),( )叫大家做( )道数学题。

1、让学生独立填空。

2、指导学生比较每句话的异同。

3、做一些拓展练习。

五、看图回答问题,在连成通顺的话。

放学了,韩小宁还在做什么?

郑敏华说什么?

韩小宁怎么说?怎么做?

1、先指导学生看图。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3、连起来说一说。

六、作业。

二、三、四题。

教学后记: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很贴近,很多学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太难,学生掌握很好。词语的发音也较好。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3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看完了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请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有位朋友觉得那是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我们的。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朋友去看看秋天的雨究竟怎么神奇了。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看了这么美的秋雨图我们就一起来看到课文大家根据提示自由地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并注音

把句子读通,并给段落标好序号

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开火车找多音字宝宝

钥匙柿子喇叭衣裳粮食

菠萝趁机衔来邮票扇哪扇哪

写“邮、爽”

引导观察字的顺序(先结构再关键笔画)

带领写字

生练写(提醒注意写字的姿势)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秋天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文章中,作者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写出了他的感受,自己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同桌交流看看找的对不对。

讨论这几句话是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讲读第一自然段

钥匙--秋天的雨怎么会是一把钥匙(板书钥匙)你家用钥匙干什么?秋天的雨这把钥匙是用来打开什么--秋天的大门(板书打开大门)哦,我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下了秋雨,秋天就到了)秋雨这把钥匙真神奇啊!把第一句齐读一下

秋天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夏天很炎热,前不久下了几场雨,我们就感觉现在的天气凉爽多了,秋天,就是这样趁你没留意,不知不觉地、轻悄悄地来了。

谁能带着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

老师范读,大家感受下秋天是不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

全班齐读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4

一、教学要求:

1、对学生进行拼读带后鼻韵母的训练,提高读后鼻音的拼读质量。

2、对同偏旁的字进行归类、组词。

3、字、词、句的训练。

4、连句成段,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只有把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好,才能清楚地表达一件事。

二、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

把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好,清楚地表达一件事。

五、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练习第一题。

1、板书习题。

2、教师示范读音节。

3、让学生自由读。

4、指名学生读,老师指导学生的读音。

5、集体读。

二、练习第二题。

1、出示习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成词语。(见书本)

2、提示学生写出带此偏旁的字,在组词。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4、师生评议。

三、练习题第三题。

1、出示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头戴( ) 眼看( )

脚穿( ) 手搓( )

2、师生一起说说可以填哪些词语。

3、指名学生填写。

4、师生评议。

5、集体读一读。

四、作业

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音节。

2、组字组词。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再读一读。

1、出示习题:

(1)同学们( )六道数学题,韩小宁( )五道数学题,放学了,韩小宁( )数学题。

(2)郑敏华( )数学题,看见韩小宁( )数学题,说:“我( ),你抄我的吧!”韩小宁说:“不,我自己做。”

2、讲清题目要求。

3、让学生独立完成,又不懂的,再仔细读题,弄懂后再填。

4、指名学生说一说。

5、师生评议。

6、集体读一读。

7、拓展练习。

四、作业

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填空:

同学们( )六道数学题,韩小宁( )五道数学题。放学了,韩小宁( )数学题。

郑敏华( )数学题,看见韩小宁( )数学题,说:“我( ),你抄我的吧。”韩小宁说:“不,我自己做。二、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写法。

1、板书习题:

例:郑敏华做完了数学题。

郑敏华把数学题做完了。

(1)他们给大家看自己画的画。

(2)蒋小芸在竹竿上晾手帕。

2、讲解例题,让学生知道这种句子怎么改。

3、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补充练习。

5、小结。

三、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

1、板书习题:

小八路头戴军帽。

小八路身穿军装。

小八路胳膊上戴着臂章。

2、分析三句话:三句话的主语相同,在合成长句时,把后面的两个主语省略,每个短句之间用逗号隔开。

3、指名学生做一做。

4、师生评议。

5、补充练习。

四、作业

五、六题

第四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改写句子。

支梅在绳子上晾衣服。

2、把三句话改成一句话。

小红头上戴着帽子。

小红手上戴着手套。

小红脚上穿着皮鞋。

二、把下面的句子拍成一段通顺的话,再读一读。

1、板书习题:

( )接着,她在红领巾上擦肥皂,用力搓手帕。

( )她先把红领巾放在水里浸湿。

( )李晓红的红领巾脏了。

( )最后,李晓红把红领巾漂洗干净。

( )然后,他用清水把红领巾漂洗干净。

2、集体读句子,想想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3、根据每句话的意思,说说哪句话在前,哪句话在后。

4、指名学生把这几个句子排起来。

5、师生评议。

6、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

三、作业

第七题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5

在上一讲的内容里,我们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观察与分析图形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这一讲中,主要介绍如何分析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例1观察分析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5,9,13,17,();

(2)10,12,16,22,();

(3)1,4,9,16,();

(4)2,4,8,16,();

8

(5)4,5,7,11,19,()。

分析与解分析一列数的变化规律,一般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进行相同的四

则运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中找到规律。

(1)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差都是4,所以应填21;

(2)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它们的差依次为:2,4,6,那么下

一个差便应该是8,所以应填30;

(3)由于1=1×1,4=2×2,9=3×3,16=4×4,所以下一个数应为5×5,填

25;

(4)因为2=2,4=2×2,8=2×2×2,16=2×2×2×2,因此下一个数应为5

个2相乘,填32。也可以这样分析: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相邻前面数的2倍,

所以空白处填16×2=32。

(5)由于5-4=1,7-5=2,11-7=4,19-11=8,观察1,2,4,8这列数,

一个数的2倍便是它后面的数,所以8后面应是16,而19+16=35,所以应填35。

对于一列数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经常是对这列数进行某种运算,然后依次将运算

结果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转而考察新的这列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原来那列

数的变化规律。

例2观察下面各数列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7,14,10,12,14,9,19,5,______,______;

9

(2)7,8,10,______,22,38;

(3)5,14,41,122,______;

(4)1,2,3,5,8,13,21,______;

(5)1,2,2,4,8,32,______。

分析与解(1)表面上看这列数规律不明显,那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只局限于“相邻的

两个数”之间,仅对这两个数依次进行计算、比较结果。现在我们隔着看,将这列数

分成两列数,即

7,10,14,19,______;

14,12,9,5______。

第一列数7,10,14,19,它们相邻两数之差依次为3,4,5,所以下一个数应为:

19+6=25;而第二列数14,12,9,5,相邻两个数的差(大数减小数)依次为2,3,

4,所以第二列数中下一个数应为:5-5=0。

因此,两个空格中的数依次为25、0;

(2)“空项”出现在一列数的中间比出现在这列数的最后分析规律要困难一些,

因为这列数在“空项”处断开,则我们分析这列数的变化规律时,往往也在此断开,

不易往下进行。解这类题的步骤一般是将“空项”两边的几个数的规律先各自找出来,

然后再在“空项”处试验填数,看看此数填进去后,能否使前后两边数的规律统一起

来。

10

在这列数中,前面三个数中相邻的两数之差为1,2,后面的两数之差为16,如果

插进去一个数,将会又产生两个差,即1,2,______,______,16,不难看出这两个

空分别填4,8,就使差所构成的这列数1,2,4,8,16规律统一,而10+4=14,14

+8=22,所以应填14;

(3)观察相邻两数,发现5×3-1=14,14×3-1=41,41×3-1=122,也就

是说前一个数的3倍比后一个数多1。所以应填365;

(4)前面两个数之和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3,2+3=5,3+5=8,5+8

=13,8+13=21,所以应填34;

(5)前面两个数之积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2,2×2=4,2×4=8,4×8

=32,所以应填256。

例3观察下面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出各题中所缺的数:

(1)26 7 11 4

44()1 4

35

5

6 4

11

(2)2 6 1 3

310 2 5

4()3 1

1 114 6

分析与解(1)填这种题中所缺的数,要注意联系行与行、列与列之间数的规律。观

察这三行数,发现第三行的2倍正好等于第一行与第二行的和。因此,空格处填5×2

-7=3;

(2)观察这四列数之间数的规律,发现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数的和等于第二

列。因此,空格处应填4+3+1=8。

例4在下列各图中填出所缺的数:

(1)如图1:

(2)如图2:

(3)如图3:

12

(4)如图4:

分析与解(1)作这种题一般先看一个图形中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看其他图形中

的数是否也有这个关系,最后使几个图形中的关系统一,便找到了规律。

注意到圆中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积,因此第一个空白处应填(13+8)

÷3=7,第二个空白处应填7×2-5=9;

(2)用外边三个三角形内的数去凑中心三角形内的数,实际上,外边三个三角形

内的数的积等于中心三角形内的数的2倍,因此,空白处应填4×3×6÷2=36;

(3)注意图中“拖拉机”的后轮(圆)与“拖拉机”之间有空隙,所以用其他三

个数进行运算,设法使结果等于“后轮”中的数。规律是:两个三角形中的数之差(大

数减小数)与正方形中的数相乘,结果应等于圆内的数。所以空白处应填(5-4)×3

=3;

(4)设法用三个小圆内的数进行运算,使结果等于大圆的数。规律是:三个小圆

内数的和等于大圆内数的一半。所以空白处应填(5+6+9)×2=40。

13

通过对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对一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一般的思考步骤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

进行同样的某种四则运算,将它们的运算结果依次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通常这列

数的变化规律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这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从而了解原来那列数

的变化规律。

2.有时要将一列数分成两列数,分别考察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

3.对于几列数组成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同学们灵活地思考,规律没有一

成不变的,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方法接着分析。

4.对于找到的规律,那么它应该适合这列数中的所有数,不能只适用于前面几个

数,而不适合于这列数中的其他数。

5.对于那些分布于某些图形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

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入手点。

练习二

1.观察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64,48,40,36,34,______;

(2)4,7,9,11,14,15,19,______;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6

画法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来。

92

分析与解(1)图3(a)能一笔画,因为该图中所有的点全是偶点。它的一个画法是:A

→B→C→D→E→F→G→E→B→G→A。

(2)图3(b)能一笔画,因为该图中只有两个奇点。它的一个画法是:C→D→E→F

→G→H→A→B→G→C→B→F。

(3)图3(c)不能一笔画,因为该图中奇点的个数超过两个。

例2图4是一个公园的道路平面图,要使游客走遍每条路且不重复,问出、入口应设

在哪里?

分析与解依据题意可知,此题实际是一笔画问题。由于要设出口和入口,所以首先应

确定有没有奇点,若有,有几个。

因为图4中只有E、I两个奇点,所以该道路图可以一笔画,只要将出、入口分别

设在这两个点,游客就可以从入口处进入公园,不重复地走遍所有道路,而且从出口

处离开公园。

93

例3图5中的每一个图形,最少需要几笔画出?请你按所得的结论一一画出。

分析与解依据前面所得到的结论,“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

因为图5(a)中只有2个奇点,所以它最少需要一笔画出。

图5(b)中有4个奇点,它不能一笔画。把图5中的(b)和(a)比较,可知(b)比(a)

多了一条线段AB,所以,可先一笔画出(a),再画一条线段AB,就可画出图5中的(b),

因此可知图5(b)最少需要2笔画出。

图5(c)中有6个奇点,它可在图5(b)的基础上再画一笔,所以,图5(c)最少需

要3笔画出。

图5(d)中有8个奇点,它可在图5(c)的基础上再画一笔,所以,图5(d)最少需

要4笔画出。

具体画法见图6:

说明:(1)一个图形的奇点数目一定是偶数。这个问题在这里不论述,以后再学习。

94

(2)通过例3我们知道,一个连通图如果只有2个奇点,至少要1笔画出;如果有

4个奇点,至少要2笔画出;如果有6个奇点,至少要3笔画出;如果有8个奇点,

至少要4笔画出。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K个奇点的连通图,至少要(K÷2)笔画

出(这个结论的证明有待于今后去完成,但同学们可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与“一笔画”的问题有关,这里我们暂时不讲,以后你会

逐步学到。

(4)不能一笔画的图形可以改成一笔画,关键是把奇点的个数减少到2个,办法是

在两个奇点之间加一条线。加线的方法是比较多的,只要是在两个奇点之间加线,斜

线、折线都可以。请你把图5(b)、(c)、(d)改成一笔画。

练习十二

1.图7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标,你能一笔把它画出来吗?请试一试。

2.请一笔画出下列图形(图8)。

95

3.图9的图形能否用剪刀一次连续剪下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4.图10是一个大型花池中小路的平面图,你能否不重复地一次走完所有的小路?

进、出口应设在什么地方?

5.图11中的四个图形,各至少需要画几笔?请分别画出来。

6.请你把上题图11中,不能一笔画的图形改变成能一笔画出的图形。

自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6分,共60分):

1.观察图1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96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所缺的数:

48,24,72,36,108,();

3.观察图2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4.在下面加法算式的空格内,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5.在下面除法算式的空格内,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6.下面算式中的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

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请问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成立?

97

7.下面算式中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

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当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成立?

8.移动一根或两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9.图3能一笔画出来吗?如果不能,请你添上一根线段使它能一笔画出来。

10.把下面的十进制数改写成二进制数: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7

1.图 10 中,“+”字的横与竖都长 6 厘米,问“+”字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图 11 是由三个长方形组成的,图①的长是 128 厘米,宽是 64 厘米;图②的长、

宽分别是图①长、宽的一半;图③的长、宽分别是图②长、宽的一半。列综合算式用

最简单的方法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

3.图 12 是小聪和小明家所在地区的平面图。图的上面部分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

120 米;下面部分是一个长方形,长是 400 米,宽是 200 米。实线表示公路。小聪沿

公路到小明家,每分步行 80 米,小聪多少分可以走到小明家?(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

式解答)

130

4.图 13(a)、(b)是两块木模的平面图,(a)的上部是边长 20 厘米的正方形,下部

是长方形,长 100 厘米,宽 40 厘米;(b)凹下的部分是边长 20 厘米的正方形,外部的

长方形长 100 厘米,宽 40 厘米。

①用简便方法求这两块木模图的周长共是多少厘米?

②用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两块木模图拼成一个长方形,问拼得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

少厘米?

5.图 14 是一个零件的平面图,图中每一条最短的线段均长 5 厘米,零件长 35 厘

米,高 30 厘米,这个零件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131

6.图 15 是一个锯齿状的零件,每一个锯齿的两条线段都长 2 厘米,求这个零件的

周长。

四、植树问题

春天是绿化环境的最好季节,在植树、栽花中也有数学问题,这就是怎样决定栽

树、栽花的棵数。

你想了解植树、栽花中的数学吗?你想学会怎样决定栽树、栽花的棵数吗?请看

下面的例题。

例 1 有一条堤全长 600 米,从头到尾每隔 5 米栽一棵国槐,可栽国槐多少棵?

分析与解 要以两棵国槐之间的距离用作分段的标准,堤全长可分成若干段。由于堤的

两端都要求栽树,所以要栽的棵数比分成的段数多 1。

(1)以 5 米为一段,堤的全长可分的段数是:

600÷5=120(段)

(2)栽国槐的棵数是:

120+1=121(棵)

综合列式计算:

600÷5+1=121(棵)

验算:

132

5×(121-1)=5×120=600(米)

计算结果与已知条件相符,所以解题正确。

答:可栽国槐 121 棵。

例 2 两座楼房之间相距 40 米,每隔 4 米栽一棵雪松,一直行能栽多少棵?

分析与解 要以两棵雪松之间的距离用作分段的标准,两座楼房之间的距离可分成若干

段。这道题不同于例 1,两端不需要栽种(因为不能紧挨着楼房的墙根栽树),所以要

栽的雪松数比分成的段数少 1。

(1)以 4 米为一段,40 米应分成的段数是:

40÷4=(段)

(2)栽雪松的棵数是:

10-1=9(棵)

综合列式计算:

40÷4-1=9(棵)

验算:

4×(9+1)=4×10=40(米)

答:一直行能栽 9 棵雪松。

133

例 3 有一个圆形花坛,绕着它走一圈是 120 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 6 米栽一棵丁香

花,再在每相邻的两株丁香花之间等距离地栽 2 株月季花,可栽丁香花多少株?可栽

月季花多少株?两株相邻的丁香花之间的 2 株月季花相距多少米?

分析与解 在圆周上栽树时,由于开始栽的一棵与依次栽的最后一棵将会重合在一起,

所以可栽的株数正好等于分成的段数。由于每相邻的两株丁香花之间等距离地栽 2 株

月季花,所以栽月季花的株数等于 2 乘以段数的积。要求两株相邻的丁香花之间的 2

株月季花相距多少米?需要懂得两株相邻的丁香花之间等距离地栽 2 株月季花,就是

说这 4 株花之间有 3 段相等的距离。

(1)以 6 米为一段,圆形花坛一圈可分的段数,即是栽丁香花的株数:

120÷6=20(株)

(2)栽月季花的株数是:

2×20=40(株)

(3)每段上丁香花和月季花的总株数是:

2+2=4(株)

(4)4 株花栽在 6 米的距离中,有 3 段相等的距离,每两株之间的距离是:

6÷(4-1)=2(米)

综合列式计算:

134

(1)120÷6=20(株)

(2)2×(120÷6)=40(株)

(3)6÷(2+2-1)=2(米)

答:可栽丁香花 20 株;可栽月季花 40 株;两株相邻的丁香花之间的 2 株月季花

相距 2 米。

以上三个例题所涉及的问题,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的解题要点

(1)在没有封闭的线路(例如:一条直线、折线、半圆等)上植树。

如果头尾两端都可以种植一棵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 1;

如果头尾两端已经种树(或两端不必植树),再在其间种树时,那么植树的棵数应

比要分的段数少 1。

(2)在封闭线路(例如: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种树。因为头尾两端

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就等于可分的段数。

例 4 育英小学三年级有 125 人参加运动会入场式,他们每 5 人为一行,前后每行间隔

为 2 米。主席台长 32 米,他们以每分 40 米的速度通过主席台,需要多少分?

分析与解 从表面上看这道例题和前面的三道例题完全不同,但从实质上看,它是植树

问题的逆解题目。根据已知条件“三年级有 125 人参加运动会入场式”和“每 5 人一

135

行”,可以求出共列队多少行。每行相当于已知的树木棵数,“前后每行间隔为 2 米”

相当于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求出树列的全长,即入场式队伍的全长;再

用入场式队伍的全长加上主席台的长度就是每个人通过主席台所走的路程;最后用每

个人通过主席台所走的路程除以行进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通过主席台所需的时间。

(1)三年级入场式列队的行数是:

125÷5=25(行)

(2)三年级入场式队伍的全长是:

2×(25-1)=48(米)

(3)三年级入场式队伍的全长加上主席台的长度,即每个人通过主席台所走的路程

是:

48+32=80(米)

(4)通过主席台所需的时间是:

80÷40=2(分)

综合列式计算:

[2×(125÷5-1)+32]÷40=2(分)

答:通过主席台需要 2 分。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8

例1顺序观察给出图形的变化,按照这种变化规律,在空格中填上应有的图形。

分析与解本题目所给出的八个图,其形状都是箭。所以可以肯定空格处的图形也是箭;

在方向上,每一行图从左至右都顺时针旋转90°为下一个图形的方向。依照这样的

规律,第三行第三个图中的箭头应朝上;图形的数量变化反映在箭尾处,在同一行中,

每旋转90°箭尾上的“羽毛”将减少一对,依照这个规律,空格中的箭,其尾部的

“羽毛”没有了,成了光秃秃的一支箭。如图2。

例2依照下面图3中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在空格中填图。

分析与解我们按花盆、花茎、花叶、花朵四部分逐步观察。

(1)花盆花盆的形状每一行都是由三种形状组成,所以第三行中所缺的形状便是

应填的图案中的花盆的形状;花盆的颜色在同一行中都是由黑、白、画有斜线的三类

组成,图中已有白、画有斜线的二色,所以应填的花盆为黑色。见图4中的(1)。

(2)花茎花茎的形状为鱼钩状。每一行中花茎的方向都是由两个向右的和一个向

左的组成,第三行中已有一个向右的和一个向左的,所以应填的花茎的方向为向右的。

见图4中的(2)。

(3)花叶先观察花叶的数量,每一行中都是有两个有花叶、一个没有花叶,第三

行中已有一个没有花叶、一个有花叶,所以所填图案的花叶应有两个。再观察花叶的

方向,每一行中花叶的方向有两种,即向上和右平展,所以所填图案的花叶的方向为

向右平展。见图4中的(3)。

2

(4)花朵前面两行中每一行的花朵分别为圆、正方形和心形三种形状,所以第三

行中所填图案的花朵应为圆形。见图4中的(4)。

经过对图形四部分的分析,空格中应填的图形应为图4中的(4)。

例3按规律填图。

分析与解先找出第一行中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再依照此规律,在空白处填画所缺的

图形。

从图5的第一行可以看到:当左边的图形变化成右边的图形时,图形外部的圆变

为图形的下半部,且圆变成半圆,白色变成画有斜线的。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

原来图形的外部有形状、位置、颜色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所以,第二行左边图形的外

部的正方形应变为空白处所填图形的下半部,为半个正方形,且画有斜线。

3

再看第一行中原图形的内部,正方形的大小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变成斜

放着的正方形;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正方形是画有斜线的,现在变成了白色。

根据这些变化规律,第二行左边图形内部的正方形应变为空白处所填图形的上半部,

为白色正着放的正方形。

根据上面的分析,空白处所填图形如图6。

例4按照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空白处应是什么样的图形?

分析与解先看图中不变的部分。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图形中大小两个正方形没有变化,

因此可以肯定空白处的图形一定是大小两个正方形,位置是一里一外。

变化的部分可以分为两部分:

(1)图形中的直线段部分,其变化规律是每次顺时针旋转90°u65292X因此空白处图

中的直线段应是图8的形状。

4

(2)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在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左右两边交替出现的,因此空白

处图中的阴影部分应在小正方形对角线的右边。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画出空白处的图形,如图9所示。

例5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

分析与解很容易从图中看出,(1)、(3)、(4)的形状相同,只是位置和颜色不

同。

(1)

(3)

而且三角形与圆的颜色互换了一下。

1

(4)

5

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2)和(5)是一组图形,图形的形状相同,位置和颜色发生了变化。

2

(5)

而且大小两个长方形的颜色互换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2)与(5)配对,(1)与(3)配对,因此与众不同的图形

是图10中的(4),如图11。

例6下图中,哪个图形与众不同?

分析与解这五辆汽车的车窗一致,车轮一致,车底一致,差别在车头与车身上。

从车头看,(1)与(3)相同,由两条直线段组成;(4)与(5)相同,由一条

曲线段构成。只有(2)与众不同。

从车身看,(1)与(2)相同,由两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构成;(4)与(5)

相同,由三条直线段构成。只有(3)由一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构成。

6

从车头、车身这些特征比较出来的图形,理由不足以说服人,我们把车头、车身

综合起来考虑,发现(1)由四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组成,而(2)、(3)、(4)、

(5)由三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组成。因此,与众不同的汽车是图12中的(1)。

练习一

1.观察下图13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2.观察图14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3.在题目后面给出的四个图形中,哪一个图形填在空白处能符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15)?

7

4.在图16中,按变化规律填图。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9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一篇童话故事,看故事中的小鸭子、小鹰会干什么,它们的本领是怎么学会的?

2、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让学生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

(三)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四)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如果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五)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感悟故事内涵。

(一)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学生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二)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段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2、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3、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我去游泳。

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4、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三)自己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2、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学生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引读:小鸭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词语卡片:几天、学会。(教师板书:学会游泳)你能想象一下小鸭学会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从读中领悟小鸭的妈妈为什么让它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表演。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2、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素材。]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写生字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学写自,让学生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学生范写、讲评。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作业

(一)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二)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鸭妈妈小鸭学会游泳

自己去吧

鹰妈妈小鹰学会飞翔

课后反思:

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朗读中感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让学生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吗?接着学生看图说图意,让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帮助下学会本领的?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学生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学生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教师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的本领,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三、让学生自主地感情朗读

学生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在读小鸭的话时,应该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每个学生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四、让学生自主地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演。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还能增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学本领要自己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0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男孩

教育知错就改

上一篇: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报告下一篇: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