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2024-10-17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精选11篇)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1

课题

锡林郭勒大草原

计划课时

内容分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欢腾的场面描写,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理解、感悟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感受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锡林格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草原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时让学生感悟草原之美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局面。我打算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突破:

(一)结合插图,引导感知。

(二)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解读文本内容,把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图像。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本对话,理解主题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达成共识。

(四)读中学写,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文本内容,又训练学生仿写技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歌唱了草原上哪些美丽的事物?

2、指名反馈。

3、揭题,板书课题。

4、教师简介锡林郭勒大草原。

听歌曲,看图片

交流感受

学生读题

情景导入,介绍锡林郭勒草原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认真读课文,读准每个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反馈,逐项完成。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广阔 覆盖 不仅 雄鹰 安闲 偶尔 牧民 没过 鞭子 铺向 铃铛 挥舞 散发 散落 百灵鸟 撒欢儿

①指名读,集体评议正音。[注意后鼻音、多音字“散(sàn)发,散(sǎn)落”,没(mò)过,撒(sā)欢儿]

②教师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

阔:“门”要写得略大,里面的“活”要写饱满。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教师抽生评议,并适时在评议中指导朗读。

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和同桌比赛读课文,看准读得正确、流利。

认读词语

齐读词语。

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书写难写字。

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字形特点。写字时对于字的笔画、结构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感知感悟。同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巩固练习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书写生字,读课文

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听写生字词,同桌互改。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

了解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尤其是学困生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如果给课文分段,应该分为几部分?

相机板书:

广阔美丽1-2

锡林郭勒大草原

欢腾3-4

自由轻声读课文

广阔美丽、欢腾

两部分:

(1-2)广阔美丽

(3-4)欢腾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文路。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

2、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 草:

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①闭眼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睁开眼睛,谈谈你的感受?

②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

③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B.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②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

C.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绿得广阔!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绿得美丽!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

③你还从哪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

(2)湖水: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就像一块块神奇的宝镜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什么疑问吗?

③师生共同解疑

④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

(3) 野花: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不单单有这些种类的花,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③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④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3、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4、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

5、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6、指导学习3、4自然段

①默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小结:看,你们抓住了重点句“……锡林郭勒大草原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很快就理解了第四段写了什么。

③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就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一起去大草原感受那里欢腾热闹的场面吧!

看过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④雄鹰飞翔,百灵歌唱,马驹撒欢儿,黄羊飞奔,多热闹的场景,把他读出来。

课件出示:矫健的雄鹰地(),百灵鸟在()地()。成群的牛羊()地()。小马驹()地(),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的(),()地(),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

⑤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在草原上嬉戏,小牧民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这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想一想:小牧民为什么要放声歌唱?

他歌唱草原的什么?

⑥指导朗读

7、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小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默读课文

划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读句子

我们不论向哪个方向看,眼前都是一片青翠的绿色,多漂亮。

有感情地朗读,评议。

读句子

草长得很高

茂盛

想象说话

多种形式读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

齐读句子

读句子

湖水清澈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读句子。

花多,美,香

在《草原之夜》音乐声中欣赏花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

口头填空练习

评议

读1、2自然段

是按野草、湖水、野花的顺序写的

<, P class=MsoNormal>

默读3、4自然段

汇报句子

看录象

交流感受

口头填空练习

爱草原

美丽广阔、欢腾热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四、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指名汇报

明确说话练习的要求

练习说话

展示

评价

注重学生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收获,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总结收获

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学习收获

回顾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摘录好词句。

2、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抄写词语或句子。

背诵课文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广阔美丽 野草

锡林郭勒大草原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小牧民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2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3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4

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那里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闻名的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欣赏那里独特的风光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介绍锡林郭勒草原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广阔美丽、欢腾)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为题材,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大海的歌》、《帽子和鸟窝》、《吹泡泡》是精读课文,《沙滩上的童话》是略读课文。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培养学生在玩中仔细观察的习惯

4、学习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清楚

5、随文会认33个字,会写38个字。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2、培养学生在玩中仔细观察的习惯

3、学习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清楚 课时安排:

大海的歌

3课时 帽子和鸟窝

3课时 吹泡泡

3课时 沙滩上的童话

2课时 语文百花园一

3课时 机动

2课时

1、大海的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第二课时 小组讨论

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A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第三课时

1.复习会认字。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观察、讨论、评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3.检查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教学反思:

2、《帽子和鸟窝》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字,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

体会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他对小鸟的爱护.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帽”和“窝”:

1.板书:帽子

学习“帽”:怎样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字形,强调“帽”的右上是“曰”不是“日”;右下是“目”,也不是“日”。

2.板书:鸟窝

学习“窝”:引导学生思考:“窝”是什么偏旁(是穴宝盖,不是宝盖头。)

二、出示课题、质疑:

1.板书: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2.齐读课题:帽子和鸟窝。

3.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会。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他的字音是否读准,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3.纠正字音:

4.指名回答问题: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5.解答问题:现在知道为什么题目叫做“帽子和鸟窝了吗”?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卡片。

2.强调易错字:

慌:右边容易加点。

耍:与“要”区分。

挠:右上边不要加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帽子和鸟窝》这篇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课题中的帽子是谁的?他把自己的帽子送给小鸟做窝,是不是他不想要了?

二、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翔翔非常想要自己的帽子?把这些语句画出来。

三、分组讨论交流。

四、小组汇报讨论情况,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1.感悟一:课件出示: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指名对比读句子,感受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启发想象:翔翔心里怎样?他在想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问:在这之前他们什么心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发现帽子丢了前后不同的心情。练习朗读。

2.感悟二:

(1)大家又爬上了山坡,帮翔翔去找帽子。

(2)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又”:此时他们一定觉得怎样?(累、渴)

(3)联想自己玩累时的感觉,说说如果你的帽子不见了你会怎样?

(4)练习读三自然段。

3.感悟三:

(1)对比朗读,感悟孩子们追的时间长,路途远,始终没有停下歇息。从而体会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孩子们追到松树林里。

(2)指名朗读、评议。

4.感悟四:

(1)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了。

(2)理解“挠挠脑袋”:为什么挠脑袋?心里怎么想?

(3)理解“无可奈何”:想像一下翔翔走的样子,表演体会。

5.感悟五:

朗读6、7自然段。以读代讲,评议理解翔翔和小朋友着急的心情。重点体会:“几根”、“又细又长”、“举起、”“挑哇,挑哇,”等词所表达的心情。

6.归纳:

翔翔和小朋友太想找回这顶帽子了。他们不仅当天不顾劳累不顾饥渴,爬山、追松鼠,而且第二天还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够帽子。眼看就要够着了,结果却怎样呢?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二、理解翔翔和小朋友对小鸟的爱心。

1.出示文字:

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听翔翔的,我们听听翔翔的!

2.合作朗读,感受心情。

3.总结:虽然翔翔和小朋友极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对小鸟,他们放弃了。由此看出他们更爱什么?

4.你们喜欢翔翔和小朋友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5.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如果拿回帽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三、布置作业:

1.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做:(1)自己也为小动物做一件事。(2)收集关于爱护、保护动物的故事。教学反思:

3、吹泡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进一步感受泡泡的美。

2、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课文内容。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6

1.孩子们,课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好吗?(出示多幅春景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2.以诗引诗。

师:孩子们,这么美丽的画面,能让你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呢? 生:我想到了()代诗人()写的《》,请大家跟我一起背。(唐)贺知章《咏柳》(唐)王驾《雨晴》(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唐)杜甫《绝句》

师: 杜甫通过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师板书课题,齐读)(2)理解绝句(课件出示)

大家知道什么是绝句吗?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师:(课件出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

(3)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起来,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事先没有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二、初读古诗

杜甫曾经居住在成都,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诗人,修建了“杜甫草堂“以作纪念,很多年前的一个春日,诗人杜甫在浣花溪边散步,看到了这片生机勃勃的春色,便用诗歌画下了这莺歌燕舞,绿柳垂丝的春天!(出示杜甫草堂美景图片,让生欣赏)

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回到那个春日,沐浴在那明媚的春光中?(生:想)要想观赏到这样的美景,我们首先得把诗歌的字音读准。(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请你来给大家读读自读提示,提醒一下大家。(出示要求)

2.检查朗读。完成之后能主动做好是特别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读书的情况。(请两个读,生齐读)

3、学习生字。

孩子们,你们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那老师从诗句中找出来一个字,看看你还认识它吗?(出示翠)同学们,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翠呢,其实是一个形声字,羽表意,它的篆书形体像羽毛,表示与鸟有关;发萃(cuì)声,萃指的是草丛生,有绿意,表示翠鸟羽毛为青绿色。所以翠它的本意指的就是翠鸟。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翠字呢?在《说文解字》中,凡是“羽”在上者,都不带钩儿。羽字在上钩收起,例如:翼、翟、羿。所以我们写翠的时候,羽下面的钩要去掉。翠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以竖中线为轴,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翠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翠字。引导生说:(羽写在竖中线的两边、横中线稍微靠上的地方。卒的点正好在横竖线的交汇处,它的横正好在横中线上,人在两边,要写得对称,翠字下面的一横要写的宽些,最后一笔竖正好在竖中线上。)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用展台展示两个学生的,一个好的,一个中等的)(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字写对的给一星,位置写对的给两星,既工整又美观的给三星。4.读古诗。

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翠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这也是绝句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出示诗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读出223的节奏来,有着重号的要重读。

(孩子们你们特别注意到了诗的停顿和节奏,咱们再来读一读好不好)5.对对子游戏。

师:我们从这学期开始就一直在背诵《笠翁对韵》,它十分讲究词语的声律与对仗,读起来就像一首动听的歌。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过渡:大家对得可真好!其实,《绝句》这首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而且诗中还蕴含着很多优美的对子呢。我们一起来玩个对对子的游戏,好吗?我出上联,大家对下联。怎么样?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 生:一行白鹭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

师:窗含西岭千秋雪 生: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窗含西岭 生:门泊东吴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下面男女生合作,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6.师:好了,孩子们,读得快乐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欣赏诗中的美景吧。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出示图片)大家快看,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谁来跟大家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板书)师: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风景。

2、感悟前两句。

(1)师:老师介绍两个新伙伴给大家认识一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黄鹂翠柳的图片)师: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生:我看见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唱歌。如果学生没有说的很完整,比方说漏掉“两只”“翠绿”,就提醒他们:孩子请把话说完整。)

师:你能找到藏在这幅画中的诗句吗?(课件出示第一句诗句)师质疑:为什么是两个?“只”在古代汉语里是不做量词用的。

(2)指导朗读。

师:两只小黄鹂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啊?

随机采访:小黄鹂,你在说些什么啊?那你的心情怎么样?请读出你的高兴来。(指导朗读“两个黄鹂鸣翠柳”223节奏,注意“鸣”这个动词要重读。)谁还愿意来读?大家一起来读。

(3)师:近处的柳树上有欢快歌唱的黄鹂,那么远处的蓝色的天空中有什么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蓝天白鹭图)。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见了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古人是不用“蓝”字来描写天空的,他们一般说青天或者苍天。这里的青是什么意思?(蔚蓝)

师:白鹭在蓝天飞翔,作者用了一个“上”字,这个“上”字让你有什么感觉?(白鹭飞得高吗,远吗)请你来读一读,让它飞得更高一些。哪位同学能让白鹭再往上飞高一点?(请学生朗读)

师:“上”这个动词要重读,读出223的节奏,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再大声些,让白鹭飞得再高些。

师:真是一群欢快的白鹭啊!

(4)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师:孩子们,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聪明的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了吗?(学生汇报)

师:对,黄鹂与翠柳,黄绿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再加上黄鹂鸟那清脆宛转的叫声,可真是有声有色。(板书:有声有色)(出示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那你能不能用自己语言来描绘一下眼前这美好的的画面。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柳,()鹂,()鹭,这真是一幅()的画面。

师: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是多么清新自然的一幅画啊!你们喜欢吗?(生:喜欢)此时,大家已经和诗人心意相通了,诗人也很喜欢这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你们的喜欢吧。

4.感悟后两句。

(1)师:看过高飞的白鹭,诗人的视线开始往下移,另一番景色出现在他眼前。(课件出示雪山)

师: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这千年不化的雪山?(草堂窗口向远处眺望)

杜甫透过这窗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生:①我看到了翠柳。

②我看到了白鹭。

③我看到了雪山。

师:如此美的景色,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还是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含就是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我们说:一般人才能含着什么东西,例如嘴里含一口水、草珊瑚含片。这儿用了“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就像是窗框衔着这幅美丽的画一样。孩子们,这个“含”字用得妙不妙,可真妙啊,让我们一起齐读第三句诗,读出“含”字的妙处。(2)引导学生做诗升华,体会“千秋雪”

师:假如是一年,雪没有融化,诗人或许就会这样写:窗含西岭一秋雪 师:假如不是一年而是十年呢?(窗含西岭十秋雪)师:假如不是十年,而是百年呢?窗含西岭百秋雪

师:千年之后雪还是不化。所以杜甫才这样写道——(生:窗含西岭千秋雪)师:对,这就叫做千秋雪。这里的千指的是整整一千年吗?(虚数,指的时间长)5.学习第四句诗

这千年不化的积雪让诗人心中赞叹不已,此时他视线下移,又被什么景象吸引到了呢?(课件出示万里船)(1)理解诗意。

师:这些船是从哪里来的?(东吴)

师: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师:东吴离这里远吗?(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万里)

这里的万里是整整一万里吗?(虚数)

师:那“万里”指的是距离遥远,“万里船”又是指()。

师:那这些船只是停靠着还是在江中行驶着的?你从诗中的哪个字看出的?(泊)

西岭的千年积雪在窗中映照,东吴的航船停泊在门前的江中。孩子们,谁能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出它们优美的意境来呢?要注意“含”“泊”“千秋”“万里”这些动词和数量词都要重读。还有,“千秋”“万里”都是词语,读的时候,中间不能停顿。6.诵读古诗。

(1)这首诗的每句话都是一幅画,四句话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景,大家觉得美吗?让我们看着图片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课件依次出现四张图和诗句,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2)孩子们,有人说杜甫的这首诗是一幅独特的画面。大家找找看,哪些句子写的是静态的画面,哪些句子写的是动态的画面?(生回答)既有动,也有静,这就叫做---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

7、小结 :孩子们,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随机(其实,一首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所以才称其为诗歌,有人就把这首诗谱了曲,唱了出来,大家想不想听听?)真好听啊。

让我们合上书,再来感受一下这阳春三月的美丽景色。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7

《说话算数》

计划课时

1课时

《说话算数》是本本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说话算数既是传统美德,又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品质。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是从最简单的“说话算数”来讲守信的问题。事情不大,围绕着龙眼和山里红展开,圆圆只是“忘了”说过的话,表哥只是说了就能做到,但是这一差别却使圆圆心情沉重,“羞愧极了”可见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从这一点上看圆圆也还是个好孩子。

教学

目标

1、认识10个字,并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2、结合课后思考题,引导边读边想,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读书思考、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要有说话算话、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教学

重难

运用“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要有说话算话、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依据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课后思考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吃过什么水果?学生说自己吃过的水果。龙眼和山里红也是两种水果,谁能介绍一下这两种水果的样子。

2、这两种水果之间还发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3、板书课题:说话算数

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认识龙眼和山里红。

齐读课题。

谈话,拉近师生、生本的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利用生字条,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老师用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自由读一读。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认读词语词语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评议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为下步学文做好铺垫。

三、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开始圆圆为什么说“我说话不算数”?后来,她为什么说“我说话也是要算数的”?

2、围绕思考题,组织讨论交流。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启发引导。

4、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抓住“笑成了一朵花、忸怩不安、惊喜”等词语,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划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组内交流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班内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合作中进一步探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四、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1、再读课文,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圆圆和林林是什么样的孩子?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话算数或说话不算数的情况?

再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举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在品读中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五、作业。

摘录课文总的好词佳句

积累词语句子

丰富学生的积累

板书设计

24、说话算数

诚实守信

圆圆 林林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8

S版三年级上册《帽子和鸟窝》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翔翔和小伙伴们在草地玩耍时,把帽子丢在了草地上,结果帽子被松鼠带到了高高的松树上,他们发现鸟儿要在帽子里做窝,就决定把帽子送给鸟儿的事。文章旨在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自然。本文故事性强,富于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道理也易懂,学生乐意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学习。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他对小鸟的爱护.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学,到课文中找答案。【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以这种方式解法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易于再现自己的生活场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只要大致说清楚就给予肯定,说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帮助补充)。

3、归纳:课文讲的是翔翔的帽子丢在草地上,结果被松鼠带到了松树上,鸟儿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就决定把帽子送给鸟儿做窝的事。【设计意图】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并且边读边圈出本课生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和难读的地方多读两次。

2、学生自由学习生字,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记字。

3、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4、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注意遇到的多音字“挑(tiǎo)下来”。同学间互相指正点评。【设计意图】生字会成为理解课文的绊脚石,所以重点突破。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区别“蓝”和“篮”、“耍”和“要”的字形。

“帽”字右上不要写成“日”或“曰”字,它的中间一横和最后一横都与左右竖画相离。

“慌”字不要多写一点,“竿”字第二横比第一横长。【设计意图】由于课文较长,部分学生可能形成阅读障碍,所以继第三个环节之后,强化记忆,直接突破。这样有利于品读课文。 五、细读课文 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句子与同桌一起读,读出感情,互相解疑。【设计意图】利用最后五分钟,将已学会的生字融入课文当中理解,并且通过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还可以激起学生课余讨论的话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3、查找有关鸟儿搭窝的资料。

板书设计 帽子和鸟窝 读 问 思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耍( ) 冒( ) 坡( ) 何( ) 蓝( )

要( ) 帽( ) 波( ) 河( ) 篮( )二、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慌(huāng huàn?) 缠(chán chǎn) 坡(pō bō)

孵(hū fū) 吊(diāo diào) 鼠(shǔ sǔ)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引入新课

1、指名朗读各段课文。

2、师生评议。【设计意图】检验学习效果,为进入新课做准备。

二、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

1、全班齐读课文结尾两段,说说帽子的结果如何。 2、学生就结尾提出问题: 翔翔不喜欢自己的帽子吗?不想要自己的帽子吗? 突破:课文的哪些文字告诉我们翔翔喜欢自己的帽子?边读边讲。反复读,表现出急切的语气。(从“惊叫”“无可奈何”等词语可以看出翔翔急于拿回帽子,心里很着急,原因也许是他很喜欢这顶帽子,也许是他害怕妈妈责备,也许是帽子有特别的意义…… )3、直入重点翔翔那么喜欢他的帽子,却为什么要把帽子送给鸟儿做窝?此时他是怎样想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翔翔的确爱自己的帽子,可是他更爱鸟儿,帽子能帮助鸟儿做一个舒适的窝,这使翔翔感到高兴和自豪。)4、重点朗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 ① 翔翔一摸脑袋,惊叫起来:“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要读出着急的语气。) ② 松鼠!一只大松鼠!(惊喜、激动) ③ 翔翔说:“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要读出高兴、自豪的语气。) 5、扩展研读。课文里有许多写得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既具体又生动,你能找出来吗?找出来多读几遍,能背下来就更好。

学生读文找句,教师随机指导。

你喜欢翔翔和他的小伙伴吗?为什么?

6、总结延伸: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关心它们,爱护它们。翔翔用自己的帽子为鸟儿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窝,你们要为鸟儿做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设计意图】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结尾入课,引起课堂讨论,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的细节,是为“庖丁解牛”之法。 三、实践作业 1、办一期手抄报,以保护鸟儿为主题。 2、做一件有益鸟儿的事情。【设计意图】将课文的主题升华,融入生活实践,紧扣时代脉搏,使孩子的故事从简单的故事情节走到广阔的生活当中,使文章不单单成为文章,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帽子和鸟窝 鸟窝 帽子 拖走 追逐 挑 放弃 作业设计 课文理解和句段练读

翔翔和小伙伴举起又细又长的竹竿,挑哇,挑哇,眼看就要挑着帽子了。忽然,一只美丽的鸟儿衔着几棵干草,飞进帽子里。“这只鸟要干什么?”“它要在帽子里做窝。”“做窝?是要下蛋吗?”“下了蛋,是要孵小鸟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翔翔说:“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听翔翔的,我们听翔翔的!”

孩子们丢下竹竿,又一窝蜂地跑下山去。

1、照样子写词语。

又细又长 又_____又_____ 又_____又_____ 又_____又_____

2、翔翔既然这么喜爱自己的帽子,为什么又不要帽子了呢?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 3、如果在回家的路上,你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抓着一只小鸟,正拔它的羽毛,你会怎样做?用一段话写下来。 作者简介 杜雪莹,女,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十二年来,于大同市城区二十三校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以来,兢兢业业,爱岗敬业,被评为大同市教学能手、大同市教学标兵、大同市优秀教师,多次荣获城区优秀教师、城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曾承担公开课,多次在各类赛讲中获奖,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授课以趣味性、知识性、条理性、文学性见长,深受学生喜爱。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9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白胡子老人的聪明智慧,激发阅读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弄清白胡子老人是用什么办法把“年”兽赶跑的?他的办法又是怎么想出来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问:大家喜欢过年吗?为什么?过年前一天叫什么?那天晚上,家人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吗?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1、朗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

传统 牲畜 躲避 腊月 闯进 爆竹 气宇不凡

来历 异常 风俗 整夜不熄 耀武扬威

三、理解词语。

气宇不凡:很有气度,不同常人。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四、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传说中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之夜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位白胡子老人想办法赶跑了怪兽。从此,年年除夕,人们都照着老人教的办法聚在一起守岁,后来就成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年”。

五、布置作业。

1、“年”到底是种怎样可怕的怪兽?

2、白胡子老人到底想出什么办法居然把如此可怕的怪兽吓跑了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看课件:“年”是怎样形成的①认识“年”这种怪兽②学生简要说一说

二、学习课件

1、看课件:认识年、说说年

2、结合课文,说说年的危害及人们怎样对“年”的害怕(第二自然段)

3、小组学习讨论探究(第3 至5 段)

A、白胡子老头是用什么办法把“年”赶跑?

B、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C、从这件事,你有什么体会?

默读课文,能回答的在书上做上记号,有疑问的地方打上?或是在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上自已的体会。

4、小组讨论交流交流

①白胡子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年”怎样来的,结果怎样走的

③赶走“年”的办法

④好词理解并说一句话:精神矍烁、气宇不凡、耀武扬威、安然无恙、七嘴八舌

5、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6、拓展:家乡过年的风俗或者不同地区的过年风俗

三、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

2、将自已了解到的家乡过年的风俗整理一下,写在我的采集本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10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渊、豪、属、企、摄、扰、塑等。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及南极风光片等。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块神秘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神奇的自然现象,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你们想知道这个神秘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吗?

2、请看大屏幕:这种动物就住在这个神秘的地方,它叫什么名字?它是哪里的主人?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南极,一片净土》

二、学习新课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

3、自学生字,利用查字典,相互交流来学习生字。

4、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是怎样做的?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

(1)“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这已成为所有到南极的人们的共识。

(2)“请不要捡石头!”“请不要挑企鹅!”“请注意,不要踩坏苔藓!”“即使是因为拍摄需要也不允许!否则,将不允许您再上船!”

(3)“为我们驾驶小船的卡地亚小姐不顾风流风浪,执意去追赶那只漂得很远的塑料袋,直到捞上来为止。”

4、抓住重点句子交流、讨论、朗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考察队员及旅客的行为,体会“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的共识。

(2)船长的话说明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必须这样做。也表明船长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意识很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也才能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

(3)通过船主和驾驶小船的卡地亚小姐的言行,感受人们保护南极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为。

5、朗读课文

你喜欢哪句话或者哪一个自然段,请读给大家听。

三、话说南极

1、同学们除了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南极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南极的知识,搜集资料全班交流。

2、老师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资料。

四、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南极令世界各国向往,向往它丰富的自然资料;南极令科学家们迷恋,迷恋它那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象,让我们像科学家们那样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我们祝愿

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祝愿地球的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命题作文,给地球妈妈的一封信。

七、板书设计

南极,一片净土

{没有带走(一滴水、一块石头)

不能动(一石、一水、一草、一木)

请不要(捡石头、逗企鹅、踩苔藓)}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篇1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略读课文《赵州桥》及《语文百花园四》。从内容上看,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二、教材分析:

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描写祖国的山河景观的秀美壮丽,表达了赞美祖国的情怀。阅读这些文章令人赏心悦目,获得美得感受。

三、学情分析:

进入本单元学习的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和事情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在阅读课文中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自然界的好奇之心也会得到增强。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认识37个生字,会写40个字。2.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背诵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第2自然段,《赵州桥》第二自然段。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5.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6.通过辨析形近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练习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读读背背古诗《鹿柴》。阅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练习介绍家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难点:

1.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3.用本单元景物描写的方法,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

六、教学措施: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写作当中。

2.从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句子有先后顺序。

3.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指导,让学生逐步做到正确、美观。

4.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5.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以往形成的良好习惯,并做到常抓不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13、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14庐山的云雾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16、赵州桥

语文百花园四

1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串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2)解诗题(3)明诗意(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我会拼。

liǎnɡ àn cuì lǜ tínɡ bï chuānɡ hù()()()()

2、组词。

寺()岭()船()帝()诗()铃()般()啼()

3、多音字组词。

zhāo()bï()huán()朝 泊 还

cháo()pō()hái()

4、默写古诗。早发白帝城

。。绝句

。。

5、用下面的词语组词,再写一句话。

须 需 飘 漂

6、背诵并默写古诗。

7、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简小精悍,处来记忆黄金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而上古诗对于我自身来讲又是最没有经验可言的,所以我试着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例如: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又说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是一个过渡语,能让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能对古人笔下的春天产生兴趣,既而有学习的欲望。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

14、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读懂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4仿照课文,练习画或写自己见过的云雾。5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6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描写方法。

7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重难点: 1抓住重难点词句,读懂段落内容,体会庐山云雾的神奇、变幻多端。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练习仿写。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就说山吧,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名山吗?

2、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今天我们要走近四大名山之一的庐山,去欣赏那里最有名的云雾。

4、板书课题《庐山的云雾》,齐读。

5、认识生字“庐”。

二、初读课外、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句子)

2、分段指名读,纠错正音。

3、逐段认读生字词,并引导上下文初步理解字词意思。

4、学生正确、流利地再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一、谈话导入:

师讲过:位于我国江西省内的庐山的峰奇山秀、瀑布溪流景色秀丽闻名中外,尤其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么在这众多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云雾)你从那领悟到的?(尤其)谁能给“尤其”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读读第二句话并突出这个词吗?理解“变幻无常”,正是有这变幻无穷的云雾,才让庐山更显神秘,谁来用这种神秘的感觉读读第三、四句话。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多)

4、闭眼想象在山上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仙境。

5、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话.三、精读第三节

1、庐山的云雾除了多还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板书:千姿百态

3、理解“千姿百态”,哪些语句具体描写的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你在书本上用曲线画出来。

师小结: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写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

4、师读总述句,生读分述句,体会总分关系

5、刚才同学们读时觉得这些语句把云雾写得怎么样?(生动、形象)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得这么生动、形象呢?(打比方)

6、作者把不同位置的云雾都比成了什么?

快速读课文,体会老师请你来回答。

7、你最喜欢哪一处的云雾,指名读,老师出示相应图片,指导读出感情。

8、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

9、指名画不同位置的云雾,其他同学在本上画。

10、师介绍省略号和分号的用法

11、讨论总结学法:

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朗读体会云雾特点(用小黑板出示)

四、自学课文第三小节

1、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相似之处。

默读,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检查自学情况

①这段中心句是什么?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②理解“瞬息万变”

③你从哪些词语或语句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

2、从哪儿可以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多呢?

3、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最后的省略号,它表示什么?

4、想想看看还会变出哪些模样?

5、出示句式: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7、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再次感受庐山的迷人景观

领悟写法:仿写云雾。

五.总结全文、仿写云雾

1、总结: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美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多彩、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到庐山游玩吗?

2、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云遮雾照的庐山,真让人流连忘返,你想说点什么? 4.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篇课文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热爱

瞬息万变 赞美

六、作业设计:

1、我会拼。

jǐnɡ sâ xiù lì yïu qí biànhuànwúchánɡ()()()()zēnɡ tiān lǒnɡ zhào mánɡ mánɡ qiānzībǎitài()()()()yì pǐ màn bù mí màn liúliánwànɡfǎn()()()()

2、组词。

景()秀()尤()漫()影()绣()优()慢()姿()笼()芒()幻()资()茏()茫()幼()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变()无常 腾云()雾 千()百态 瞬息万()一泻千()四蹄生()云遮雾()流连忘()随()飘荡()的云雾()的大海()的天幕

4、连一连。

一条 冰山 一匹 轻烟 一座 玉带 一种 白马 一顶 绒帽 一缕 感觉

5、填空。

庐山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

;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品读词句,理解感悟,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学完这两段后,我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积累了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积累奠定基础。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歌唱了草原上哪些美丽的事物?

2、学生思考,指名反馈。

3、教师揭题,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4、教师简介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1)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认真读课文,读准每个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文中生词,利用字典、词典,联系句子,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4)和同桌比赛读课文,看准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反馈,逐项完成。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广阔覆盖不仅雄鹰安闲偶尔牧民

没过鞭子铺向铃铛挥舞散发散落

百灵鸟撒欢儿

①指名读,集体评议正音。[注意后鼻音、多音字“散(sàn)发,散(sǎn)落”,没(mî)过,撒(sā)欢儿] ②齐读词语。

③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④教师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

阔:“门”要写得略大,里面的“活”要写饱满。

⑤学生书写难写字。

(2)分段指名试读课文

教师抽生评议,并适时在评议中指导朗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在阅读中初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进行语言积累。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用当“小导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课前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师:这是什么地方?

生:读课题。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老师读课文,想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听读后反馈。

师: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抽生答,师板:[美丽欢腾]

3、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问: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师:课文哪个自然段概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和欢腾这两大特点?

指名反馈。(文中第3自然段)

(3)齐读第3自然段。

(4)师小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前半句总结了前一部分的内容,后半句提示了下一部分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叫过渡段。过渡段在一篇文章里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1、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

师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先来感受一下草原的美丽。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第1、2自然段。读后请用“——”划出总写草原美丽的句子,用“○”圈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草原上的景物的词语。

(2)指名反馈,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

方法:图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重点词句。由文字想象、展现画面,再由画面还原成文字,感情诵读达到会背。

① 师:文中哪句话在总写锡林郭勒大草原是美丽的?

②齐读。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③师:在这广阔的草原上,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④指名反馈。师板:[野草湖水野花] ⑤学生读各个景物对应的句子。

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

方法: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

野草

师:请男同学读写野草的句子,想想:野草美,美在哪儿?(学生自由发言)a、抓“满眼、一直铺向远方”,体会野草的绿和草原的广阔。师板:[绿] b、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没过”。(让学生起立,比划草有多深。)体会野草深和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师板:[深] c、全班感情朗读这句。

湖水

师:请女同学读写湖水美的句子,想想:湖水美,美在哪儿?(学生自由发言)a、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师板:[清亮] b、版画演示,引导理解“嵌”。

方法:师出示先挖出湖水的草原版画,边复述课文边把“湖水”卡进“草滩”间,演示后由学生讲出对“嵌”的理解。

(师:请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老师把这一洼洼宝镜般的湖水卡入高低不平的草滩间,这就是嵌进去。)

(生:把较小的物体卡入较大物体的凹处,这就是“嵌”。)c、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 d、指名朗读,其它同学感受。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读书就是要这样边读边想象,就能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谁来读读?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湖水的神奇、美丽吧!e、全班感情朗读这句。

野花

师:这宝镜般的湖水映出了蔚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映出了飞翔的雄鹰,映出了青青的野草,还映出了美丽的野花,野花又美在哪儿?请齐读写野花的句子。(学生自由发言)

a、出示图片,欣赏花儿,感受野花的美丽迷人。指导朗读。

课件一:野花图山丹丹花牵牛花铃铛花图

师:看,草丛中的野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真多,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花多,打上圆点。(各种各样)师板:[多] 师: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野花多,还为我们展现了野花的什么美?(颜色、气味)师板:[美、香] 请把这句话中写颜色的词语打上圆点。(鲜红、粉红、宝石蓝)

b、看图,引读:草丛中开满了()的野花。有(),有(),还有(),散发着()。

师:这句话是抓住了野花的哪些特点来写具体的?(种类、颜色、气味)c、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练习、展示、评价

师:那就让我们学着文中抓特点来描写景物的方法,请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课件二:

春天到了,()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还有(),散发着()。

同桌练说,班内交流,师适时点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静静的草原多美啊!那一碧千里的野草,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让它们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我们一起来背背,不会背的悄悄地看看书。

2、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欢腾景象。

(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独立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学习提纲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用“○”圈出这段话中描写的事物的词语。

3、同桌说说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了草原的欢腾景象。

(2)检查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文中所描写的物与人:雄鹰、百灵鸟、牛羊、小马驹、黄羊以及蒙古包与牧民。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草原的欢腾。

课件四:欢腾的草原图片

方法:出示图片,从图中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找文中的句子,用上“因为有„„,所以我感受到了草原的欢腾”的句式来介绍。师板:[飞翔、唱、嚼、蹦、跑、放歌]

四、总结课文,畅谈感受

师: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是美丽的,这美丽的草原因为有飞翔的雄鹰,欢歌的百灵,安闲的牛羊,撒欢的马驹,狂奔的黄羊,放歌的牧民,所以草原欢腾起来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点评,激发学生对草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它的美丽和欢腾吧!

五、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野草:绿、深

美丽湖水:清亮

野花:多、美、香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欢腾飞翔、唱、嚼、蹦、跑、放歌 作业设计:

1、我会拼。

ɡuǎnɡ kuî ɡuānɡ mánɡ línɡ dānɡ bù jǐn()()()()ān xián ǒu ěr mù mín qí mǎ huī wǔ()()()()()bǎi línɡ niǎo jī línɡ shān dān dān pū kāi()()()()

2、组词。

铺()芒()铃()闲()捕()茫()岭()闭()偶()尔()挥()奇()遇()弥()辉()骑()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草原()的湖水()的野花()的世界()地飞翔()地歌唱

4、填空。

(1)、草丛中开满了 的野花。鲜红的,粉红的 宝石蓝的,散发出。

(2)、草原不仅,还是个。

5、造句。

不仅„„还„„ 教学后记:

搜集有关资料充实课文内容,教学中以从不同方面感受草原的美丽为主线,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赵州桥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具: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的引入。

你也许观赏过大海,游览过公园,却没想到在我们河北省赵县的河上还有一座建造独特的石拱桥,它就是赵州桥。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观赏这座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

(一)出示挂图,借助配乐范读课文。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想一想每段的主要内容。

(三)指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四)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以字带词,指生读。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读读写写课后3题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读一读。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句、段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出示投影)

问:①“创举”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一个创举?(提示:赵州桥建造700年后,在法国太克河上有人造过类似的石拱桥,早已倒塌了)

②这种设计指的是什么?

③指生读一读这部分课文,看谁读得最准确。

2、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出示投影)

问:①坚固、美观各是什么意思?

②哪些语句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谁读一读?

③赵州桥的美观表现在哪里,谁再读一读?

④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出示投影)

①理解“缠绕”、“抵”、“回首遥望”的意思。

②指生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突出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③照样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说一句话。

4、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学生再读课文,举几处用词准确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课堂小结:(思想教育)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三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的问题。

(二)1、学生试着复述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3、听写生字、词语。

(三)作业:观察一处有特色的建筑物,用一段话有顺序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9、赵州桥 作业设计:

1、把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画去。

设计(shâ mî)横跨(kuā kuà)杰出(jiã jiē)历史(shǐ sǐ)遗产(yí yín)安济桥(jì jǐ)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石拱桥()的图案()的水花()的大桥洞()的才干()的遗产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闻名()雄伟()节省()坚固()美观()创举()

4、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 :有的刻着两条互相,嘴里吐出 ;有的刻着,前爪 相互抵着,各自 ;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似乎都在,真像 一样。

5、读句子,兵用带点的词语造句。(1)、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 了石料。

教学后记:

教学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让全班同学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赵州桥或其它一些桥梁的资料。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

这一次的课前预习,我一改往日的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看科普书、上网等都是孩子们喜欢做的事,于是,我就投其所好,通过这些渠道将资料收集好,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要求:

1、辨析形近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练习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读读背背古诗《鹿柴》。

4、阅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

5、练习介绍家乡。

重点、难点:

1、正确辨析形近字。

2、介绍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比一比,在组词。

1、认读四组形近字。

2、比较它们的不同。

3、指名扩词后纠错,然后读一读。

二、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1、读题明题意。

2、读题中例句,掌握合并句子的方法。

3、学生齐读例句,再次感受合并的方法。

4、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合并句子的练习。

5、教师小结:平时说话、写话时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就是由同一个主语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时,后面的主语就可以适当省略。

三、读读背背古诗《鹿柴》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认识多音字:柴、鹿柴。

5、理解诗题:鹿柴——表示一个地名。

6、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7、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给大家介绍介绍。

8、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9、练习背诵古诗。

10、认识诗人王维: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创作的许多古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与田园风光的。

11、师生交流王维创作的其他古诗。

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阅读平台”与“能说会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走走、看看、问问,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与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雨中的树林

1、谈话导入。

2、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3、精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神奇。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在这四小节的诗歌中,主要是围绕哪一个小节进行描写的?

6、教师总结:诗歌按照从总到分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中树林发生的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受到了雨中的树林犹如一个新奇、美妙的童话世界。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能说会道——谁是最佳小导游

1、指名认读本题中的提示。

2、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任务。

3、学生独立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4、指名反馈,联系介绍家乡。

5、集体评议,指导学生进行清楚,有序地介绍家乡,突出家乡的美丽或可爱。

6、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介绍,交流。

7、各小组推选一名小导游,在全班交流、介绍。

8、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举手向小导游提问,请小导游认真回答。

9、全班评议:十佳小导游。

10、教师总结:家乡有勤劳善良的人民,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家乡有有趣的风土人情,家乡有我们幸福的家园,我们不仅要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我们还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家乡、美化家乡。

三、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笔下生辉”。练习描写身边的一处景物。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自己身边的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习作要求。

1、教师导言:细心的孩子一定能够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树林、小河、田野、道路、建筑„„,今天我们就来练习动笔赞美它们。

2、教师板书:介绍一处景物。

二、观察表达,口头介绍

1、说说你最喜欢身边的哪一处景物?问什么?

2、出示提示,引导观察、说话。

3、学生按提示独立观察,准备描述。

4、指名反馈。

5、集体评议。

6、同桌互相介绍,互相评议。

三、理清思路,动笔写作

1、教师导言: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所说的再整理一下,然后动笔开始写作。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检查,进行个别指导。

3、作品展示、评析、练习修改。

上一篇:《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大纲下一篇:学校运动会学生开幕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