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10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及思想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弘扬祖国历史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环球旅游公司新开辟了京张铁路旅游专线,现正在招导游,你来当导游好不好?你不会,没关系,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能行。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这个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思想和杰出才干。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大声地朗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让学生画出有关句子自己再读一读。

2、理解这一段中的重点句:

⑴ 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⑵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

① 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要挟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投影:

②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外国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⑶ 指导朗读: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要在指导学生理解以上两个重点句的同时,指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两个重点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⑷ 在帝国主义极力阻挠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在理解了重点句之后,可以说出詹天佑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有杰出才干的人。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说说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找到文中描写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的语句。教师可帮助学生将这些归纳为三方面的困难: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和设备缺乏。

3、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没有屈服,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詹天佑一面经常以一定要修好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高度责任感鼓励工作人员;同时虚心求教,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亲自勘测绘图计算,克服勘测线路的困难,利用两端同时凿进和中部凿井法,加快隧道工程的进程,缩短了工期,并设计了人字形的线路,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困难。)

⑴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先让学生将前面画出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特别要注意这句话。

①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从这句话学生可以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②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通过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可以体会到这句话讲的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因为这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一条争气路,这条铁路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这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⑵ 詹天佑对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这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智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安排:

① 让学生读懂这一段文字,说说什么叫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什么叫中部凿井法?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明白了,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简单示意图。

② 引导学生联系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施工有什么好处?

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勘测工作极其周密,没有丝毫差错。从而更能体会出詹天佑的科学态度和杰出的才能、智慧。

⑶ 对于青龙桥附近火车爬坡的问题,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刚才学习开凿隧道这部分内容的三个步骤自己学习。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也可以制作简单的模型示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投影上面这句话,然后提问: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的杰出贡献集中反映在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险恶环境,能想方设法、依靠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修筑了京张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干。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为国为民担风险,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

五、拓展延伸,选择完成

1、写一篇读后感。

2、读一篇讲述爱国人物事迹的文章。

【板书设计】

詹天佑

勘测线路

杰出 开凿隧道居庸关、八达岭

设计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一)请大家欣赏天鹅图片。

(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天鹅有着美丽的外形,是纯洁高雅的象征。)

(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生读)

师: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寻找原因,在课文中做些批注。

(二)读中体味,品词析句。

1. 找到写“天鹅的故事”部分,朗读并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试着描述自己在朗读时所表达的情绪。(2)比较其他同学的朗读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2. 你认为这个故事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呢?(用“读———说”的形式交流。)

3. 品析中指导: (1)加提示语朗读,演示出天鹅的“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表现出力度。(2)同学们都已经看清楚了老天鹅的举动,那么,你们明白老天鹅这一系列行动的意思吗?(3)推敲两个比喻:———为什么说老天鹅“像石头似的……”?天鹅那般美丽漂亮,这种比喻恰当吗?———镜子般的冰面说明什么?(4)体验:请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象征那只老天鹅,随着课文的内容,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痛)再来一次,(更痛)———体验老天鹅第二次、第三次……撞击冰面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5)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他的天鹅,当你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的?当他们第二次看到老天鹅撞击冰面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第三次撞击冰面,冰面上出现了裂痕,还有满冰面的羽毛和鲜红的鲜血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他们被感动了———他们也加入了撞击冰面的行列,而且鼓舞着,叫喊着。(6)高高飞起,又重重落下的老天鹅,犹如一块石头,你觉得老天鹅和石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重———石头重。它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和石头一样重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重重地扑打,力量是巨大的)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天鹅,无畏的天鹅。硬———石头硬,天鹅也硬。孩子们,身体硬,但毕竟老天鹅是血肉之躯呀,到底是什么比身体更硬呀?(精神意志硬)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意志?(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坚决破冰的意志)无情———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冰冷的、无情的,那老天鹅呢,难道也是无情的?(对冰面无情,对无情的命运无情,对自己无情)但对谁却有着火一般的情?(对同伴,为了天鹅群的生存,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4. 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顽强、意志坚强、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希望……(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3)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4)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1.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从“鹅”字的演变,感悟文本主题:以前这个字是这样写的,“我”字在上,“鸟”字在下,好像人骑在鸟的身上,对鸟很不尊重。其实人和鸟是平等的,现在这样的写法已经废除了,是这样写的,“我”字在左,“鸟”字在右,这就是现在的“鹅”字写法。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由“鹅”字的古今演变,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7~12自然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师:想听听爷爷的芦笛声吗?(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自读自画)

3、师生交流。

4、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找得真准,这悠扬的笛声会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氛围,感受大海的温柔与狂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与成长的味道。每次笛声会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近强强,和他一起聆听,一起感受。

(点评: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身临其境地感受芦笛的有趣和声音的动听,并且设计了优美的导语,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第一次笛声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请找出有关句子。

2、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3、师:转眼苇叶葱茏的五月到了,强强的愿望实现了——教师引读二、三节。

4、此时,强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

5、学生答后欣赏美图,再指名读。师:强强来到了爷爷的身边,与海鸟同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让我们齐声朗读,读出海边的美,读出强强内心的快乐。

(点评:语文学科重在读,而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只要把文章“读进去”了,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以读为主,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他们真切体验到海边的美,体验到强强的快乐,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初步体验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句析段,体验情感。

1、第三次笛声响起又是在什么时候?他听到了吗?

2、交流后多媒体出示句子:“强强从未经过这样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眬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

(1)指名读。师:“漫漫长夜”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2)让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当时夜晚海边的可怕。

(3)能用你平时积累的一些词句来形容夜晚海边的情景吗?

(4)师:你们真会学习,爱读书善积累,能举一反三。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感到大海发起怒来真令人胆战心惊(教师相机用媒体出示大海发怒的画面)。

(5)谁愿意再来把这些句子读好?

(6)如果你在黑夜中来到了这样的海边,孤独一人在小屋里会怎样呢?

(点评:当学生的思维由课文转向课外时,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在别处读到的相关内容自己的独特感受,较好地延伸了课本内容,丰富了积累,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与之心灵碰撞,情感交流。)

3、在这风狂浪大的恐怖夜晚,我们的小主人公又是如何表现的?

(1)师:请画出描写强强的句子,再轻轻地读几遍,静下心来体会他的心情。

(2)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读出强强的焦急、害怕。

(3)师:是呀,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他担忧着,焦急着,恐惧着……他想到了什么?现在你就是强强,来设想一下。

(4)就在这时,又是什么让强强不再害怕了?教师引读12、13自然段。此时强强听到的仅仅是笛声吗?他似乎听到爷爷在对他说些什么呢?

(5)师:不管爷爷说的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讨论:强强在大风大浪之夜心里害怕、焦急、紧张,而他为什么一开始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呢?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6)师: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课文,深入到强强的内心去想了。是的,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永远记住爷爷的这句话——(齐读)

(点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阅读个性,给予学生思维、表达的自由,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拓展、延伸,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朗读中“活”起来,“立”起来。)

(四)总结升华,续编故事。

1、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2、教师赠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齐读。

3、如果几天以后,强强又独自一人在小闸屋面临暴风雨的洗礼,他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点评: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鼓励学生续写故事,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

《詹天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教学准备】

课件,代表火车头的学习用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理清脉络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要挟,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嘲笑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詹天佑——不怕……线路

2、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讨论: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

二、深入研读,感悟爱国

1、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1)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2)、交流品读以下几句:(课件出示)

①:“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A: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扣住“亲自、始终、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等词语来谈体会。

B:听老师说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

预设:

生1:詹天佑不怕困难;

生2

詹天佑聚精会神的测绘.生3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背影、布满血丝的眼睛。

C: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多危险呀!他为什么不去安全的地方呢?

②: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B: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绝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③: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A:指名交流。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修筑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看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B: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

C:赛读。要读出詹天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2、研究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进一步体会“杰出”的智慧和爱国精神。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默读5-6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说说火车是怎样爬坡的?

(1)这样两端凿进施工会有什么困难?难怪詹天佑他要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难怪他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2)既然中部凿井法能够缩短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3)火车经过青龙桥时,詹天佑有设计了“人”字形路线,那火车怎么爬坡呢?

(4)从詹天佑的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用自己杰出的智慧和才干报效祖国。

他用自己杰出的智慧和才干报效祖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上个月的25日晚9点10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升入太空,以后几天又在太空中成功地进行了多项科学考察,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啊!它又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的国家是最棒的。

三、总结全文

过渡:那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怎样呢?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1、总结课文: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你的自豪,读出你的扬眉吐气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把感受深刻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

2、想象写话: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已过去了一百年,但他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非凡的创造才能仍激励着我们。假如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前,你会想些什么?请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勘测线路

一丝不苟

詹天佑

开凿隧道

------吃苦耐劳

爱国

设计线路-------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5

设计

第二时

教学目标:

扣住语言文字诵读、感悟、体会,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

通过上节的学习,你知道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修筑京张铁路的吗?

师生交流。

(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詹天佑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这节,我们将深入文,透过修筑京张铁路中的点点滴滴来感受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板书:杰出

爱国)

二、品词析句,感悟人物。

詹天佑杰出的才能、爱国的热情,融入了他修筑铁路的三事中了,谁来说说这三事?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学习第四自然段

.勘测线路是修筑铁路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出示引读: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第4自然段,看看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用批注写写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读学习。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詹天佑说的话,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从詹天佑说的话中你体会出什么?(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严格要求、高度负责)

指导朗读。那就请你读出他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正是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奠定了修筑好京张铁路的基础,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来感受一下。

(2)他是这么说的,又是如何做的呢?

从他的做法中你读懂了什么?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请你读好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怕环境恶劣,更不怕危险)请你读好这句话。

不管条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詹天佑克服困难、风餐露宿)请你读好这句话。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詹天佑不辞劳苦、夜以继日)请你读好这句话。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詹天佑身为工程师并没有高高在上,却不耻下问,多么谦虚啊)请你读好这句话。

他身先士卒、不怕危险、夜以继日、不耻下问,凭着这样的精神怎么会修不好京张铁路呢?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再来感受一下。学生齐读

(3)了不起的詹天佑,他这样说这样做源于他的一个信念,出示:“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引读:这是„„失掉信心。从他的想法中,你明白了什么?(修筑好铁路的坚定决心,爱国之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失败,会带来什么后果啊?会遭到讥笑,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更会使全国人民都抬不起头来。

师叙述:就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他,遇到困难永不言弃。所以,不管条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他是在想„„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叙述: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时他又在想„„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叙述: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此时,他还是在想„„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正是詹天佑坚定的决心,爱国的热情,使他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勘测线路。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在接下来的修筑过程中,詹天佑仍然遇到了很多困难,请你读读文、6自然段,看看詹天佑是如何克服困难开凿隧道的?在纸上画画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再看看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想想火车是如何开上陡坡的。(出示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指名上黑板画画开凿隧道示意图。(老师已经将居庸关、八达岭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我想请两位詹天佑上黑板来画画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4.点评:画对了吗?詹天佑,我想问问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开凿隧道啊?(因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有采用这种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画对了吗?你这是什么开凿法呀?怎么和他的不一样?请这位詹天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是竖井开凿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为什么这样设计啊?(因为八达岭隧道长约1100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缩短一半的工期)师:缩短工期就意味着可以提前竣工,用行动来给你些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当詹天佑和施工人员来到青龙桥附近,施工又到了一个大难题?指名说困难。(由于坡度大,火车无法开上去。)教师板书青龙桥附近地形。

6.师叙述:詹天佑心想:设计隧道?不行,不符合设计隧道的条。要不把这个陡坡铲平点?也不行,用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了。如果这坡度变缓就好了,他就这样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谁来说。

教师画示意图,边问:为什么采用“人”字形线路设计?为什么采用两个火车头?

(采用“人”字形线路设计,减缓坡度,采用两个火车头,增加动力。)

7.指名上黑板演示。(现在,我请一位列车驾驶员来把火车开过这座山。)

恭喜你,开过这个陡坡啦,更恭喜詹天佑,他的设计成功了。

8.无论是竖井开凿发,还是“人”字形线路设计,都可谓是巧夺天工啊,从这些设计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一个拥有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人。)

难怪人们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整体概括,升华主题。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不满四年就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事给了那些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这个四年里,你可知道詹天佑经历了多少磨难?这是老师收集整理的一段资料。(出示)默读。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面对困难,他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总是想:(师引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2.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假如你来到青龙桥车站,站在詹天佑铜像前,你会如何赞叹?

你真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修筑的京张铁路使中国人扬眉吐气。

你真是杰出的工程师,多少创新设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你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

三、外作业

.收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读一读,深入了解詹天佑这个人物。

2.制作一份关于詹天佑的小报。(电子小报、手抄报均可)。

附板书

勘测线路

詹天佑

开凿隧道

杰出

爱国

《詹天佑》教案第二课时 篇6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我们学过《长城》,假如有一天有机会乘上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趟火车去饱览长城的景色,当火车经过长城的脚下的青龙桥车站时,你就会看到月台旁矗立一座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看到这尊铜像,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畅谈)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怀念他?他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学生简谈)

二、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读文。

三、学生汇报,老师适时归纳概括板书。

爱国:受命于危难之时

勘测线路

杰出: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四、找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自由分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这几部分。

五、交流汇报。

汇报设想:

1、汇报险恶的社会环境,体现其爱国。(模拟招标会)

2、竞赛美读第四节。(老师适时引出全班的.朗读高潮)

3、画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施工方法。

4、演示“人”字形线路。

(在汇报中适时完成读书任务)

六、写赞歌。

(在帝国主义的讥讽声中,在清政府的腐败万能下,詹天佑战胜了险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建成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条铁路。这样的伟人,我们应该把他留住,留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每个人在心中用一两句话赞美他。)

六、播放录象资料,进行课外拓展。

七、延伸: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复习巩固

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了一块长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里,他要让弟子们干什么呢?(指名说)

二、深入文本,自主感知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默读,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个词语可以感受到?

(2)“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就是说什么?(指名说)

(3)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严肃、命令的语气。

(4)指名读,齐读。

2.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话后,怎么去做的呢?

3.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批注。提示: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一下当时弟子们的表现;也可以写写对弟子们这样做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

4.交流。

5.师小结:尽管弟子们很认真地在找那一穗最大的麦穗,但他们的目光短浅,不能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到最后落得个“两手空空”。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他首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怎样呢?

(2)交流。(失望、生气)

(3)指导朗读。(根据不同感受读出不同语气)

7.过渡:失望也好,生气也罢,这都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他是要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默读,思考苏格拉底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读,齐读。

(3)这里的“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的意思相同吗?

(4)小结。

8.过渡: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他让弟子来麦田仅仅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吗?他想让弟子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自读。

(2)指名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面对机会,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错失良机,一种是——不失时机。

(4)小组讨论:这里的“最大的一穗”、“那颗粒饱满的麦穗”、“眼前的麦穗”分别指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把握眼前的机会,追求远大的理想。

(6)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

(7)总结:大哲学家就是大哲学家,他通过这样小的事情向弟子们,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从中让我们可以感悟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充满智慧、循循善诱)

(8)齐读这段话。

四、展示反馈,拓展提高

1.学习有关机会的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2.自己写一句有关机会的凡人名言。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8

1设置情境。CAI播放地震视频,配读"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

2进人情境。(课件映示图片)

(1)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2)幸存者在搜寻生命迹象;(3)在地震中遇难的老师和学生的尸体;(4)谭老师的妻子在擦拭已经离开人世的丈夫手上的血迹;(5)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救出了四名学生,而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下的是这最后的姿势。

3揭示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课的开始就营造出一个震撼学生心灵的场景,为“感动”染上底色,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有利于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走近细节、走近人物。

二、品昧细节。感悟谭老师的一言一行

1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用“——”画出四处场景描写的句子,用“——”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2这些场景描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如果说场景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灾害来临时令人窒息的气氛,那么课文中对谭老师言行的细节描写则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感动与敬仰。

4从“课桌摇晃”到“楼房倒塌”,这人间惨剧共用了多长时间?短短的几秒钟,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引读两处细节描写)

5灾难来得太突然,也来得太快了,快得让谭老师只留下了三句话和三个动作,从中你能读懂什么?从三个动作中你能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6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谭老师仅仅是通过言传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吗?

[设计意图]设计以“感受——感悟——感染——感动”为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在对细节的品读中悟情品文,理解谭老师一言一行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声音撞击,丰满谭老师的人物形象

1地震摧毁汶川东汽中学,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当13日22点12分,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读一读课文第8~10自然段,那是什么样的情景?救援人员、被救学生和谭老师的同事都说了些什么?从他们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课件映示救援人员的话:“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你能想象当时救援人员是什么心情吗?

3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情景,默读想象当时的画面,从话语中你感受到什么?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哪怕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4你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一段文字?

5如果救援人员描述谭老师遇难后的情景让我们悲痛欲绝,那么亲眼目睹谭老师遇难时的学生又会说些什么呢?

6课件映示被救学生的话:“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为什么获救的学生当时只说了一句话?

7从楼房倒塌那一刻到救援人员发现了谭老师和他的四个学生,大约过去了34个小时,在这个时间里。刘丽红、赵刚、张松林、黄婷婷四位同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会想到什么?

8补白:获救的学生后来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二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当时我们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刘丽红她们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在鼓励他们。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9指名朗读老师的话。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补白再现了获救学生回忆的一个片段,引领学生接触鲜活的人物形象,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内心,与教材对话,与人物对话,再通过探究、交流、想象、朗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事理感受,熏染学生柔软的情感,寻找真诚的感动,为学生打造强壮的精神骨架。

四、情境渲染,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1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常常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时他也是最疼爱学生的人,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小的石头他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引读)“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引读)“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谭老师用对学生的爱、对职责的恪守,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命,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只有一岁半的女儿……

3通过映示字幕,设计情境,引领学生朗读:

(1)当他不满两岁的女儿拉着妈妈的手,哭喊着要爸爸时,(引读)“他的女儿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了,看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引读)“人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看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如今,校园里、教室里再也(引读)“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看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配音朗读是打动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引读对学生内心形成强烈的撞击,唤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激情和潜能,生成厚重的体验。顺着学生的情感发展,再转入“诉说应答”,必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五、缅怀英雄,送谭老师一路走好

1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用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他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用我们的爱与努力去回报他们。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英雄深深的敬仰之情加入到送别的队伍中……

2教师朗读送别资料。(配乐《血染的风采》)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9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祖国的强盛使广大侨民倍感自豪的感情。

教学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祖国的强盛使广大侨民倍感自豪的感情。

一.引导揭题

(配乐《友谊地久天长》师声情并茂)

(依次展示军舰图)师叙述:有这样一种说法,国家兴旺看海洋,国力强大看海军,海军发展看军舰。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中国人民海军也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我海军舰艇编队频频越洋出访,肩负国家军事外交的重任,向世界扬我国威军威,展示一个东方强国坚不可摧的气魄。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次友谊航程的第一站--美国圣迭戈海港。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了解本次出访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取得了哪些收获呢?快速默读课文,想好后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音乐停)(学生默读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二.教学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说。(师随即板书: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使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

师:同意吗?(指板书)“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课文是用哪一自然段具体描述的?“使华侨倍感振奋与自豪”又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指名学生说

(打出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课件出示: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

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指名说。

师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出访确实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交流

说说看,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

随机出示教学。

A、“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赶来争睹中国军舰的风采。一连几天,圣迭戈军港洋溢着欢乐友好的气氛。”

指名学生说体会。

是呀,美国人民对中国军舰有史以来第一次来访充满一种热情,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中国海军呢?(出示军姿图)仔细观察一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B、“中国海军舰容整洁,士气高昂;水兵们举止文明,充满自信,给美国海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生生评议(读出水兵的帅气)——齐读

课件出示:

美国海军军官称赞说:“你们以卓越的精神和无上的光荣,代表了你们伟大的祖国。”

谁想试着做一回美军军官来称赞一下,把文中的称赞读好。指名读(由衷称赞)

指名一小组读

师小结:从美国军官的称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已经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

C、“在美丽的圣迭戈海滩,两国官兵伴随着悦耳的美国乡村音乐,一起野餐,一起在沙滩上进行排球和拔河比赛。他们还举行了联欢会,两国海军乐队共同演奏了《人民海军向前进》、《越过海洋的握手》等中美乐曲。……你好,中国!”

(1)老师这里有两张他们联欢时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中国海军和美国人民联欢的场面。交流。(中美两国士兵及其家属联欢时的友谊)

课件出示这段话。思考:从哪里感受到了友谊?

交流。

其实,千言万语就汇聚成四个字:“你好,中国!”你觉得应该怎么读?(朴实、热情、真诚)饱含深情地读好这句诚挚地问候。

(3)四人小组比赛读,试着读出中美两国水兵联欢时的友谊。读的好的给朋友做个示范。

(4)指名一小组读——生生评议(读出联欢时的友谊)——齐读(配《越过海洋的握手》

师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中美两国水兵联欢时的友谊。

齐读第2自然段。

过渡语:这次来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请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这个振奋人心的场面老师有一段中国海军阅兵的图像资料,你们要看吗?(播放视频)好好的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进这个画面,你们能吗?

四. 教学第四自然段。

1.刚才老师看了你们读书时的表情,听了你们读书时的声音,知道你们的内心是不平静的。那就告诉老师你们此刻的心情,好吗?(生汇报)

哪儿让你自豪了?指名学生说

随机出示:当雄姿英发的中国水兵穿着洁白的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五星红旗和中国海军军旗的引导下,昂首阔步地走在美国大地上的时候……欢呼雀跃。

让学生自己说哪儿感觉自豪,师相机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激动不已,哪儿又让你感动了? 指名说

出示:“一位华侨激动地说……他抚摸着锃亮的……扬眉吐气啊!

根据学生地回答,依次出示重点词语。(激动、兴致勃勃,抚摸,热泪盈眶,扬眉吐气)

(师范读)

想读就站起来读吧!让我们一起读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振奋与自豪吧!

(生朗读课文)

五.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师:(出示航程图)离开了美国圣迭戈,我海军舰艇编队又先后访问了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留下了一道蔚蓝色的航迹,真是一次友谊的航程。(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五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老师这儿有二个课外活动建议(出示):

1、你对过渡段了解吗?课后找一些文章读一读,看看哪些用了过渡段?自己习作时也可以学着用一用。

2、请你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看书读报等方法,收集有关国防的知识,看一看你对我国国防了解多少。(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起)

板书

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

友谊的航程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课件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怎么才能欣赏到那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抓关键词进行品味,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就要注意这样几个词——

课件二: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体会到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赏心悦目,后面的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课件三: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仔细体会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攀、爬——蹲、竖一对、两根——一个个青、红、碧绿——

师: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语,再读的时候就有了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课件四: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课件五: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品味重点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几段话,画一画你认为有意思的词,写一写你的品味。

自读自悟,读读画画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从“率领”体会母鸡的神气,从“耸、大踏步、走来走去”体会雄鸡的“派头”;从“从不吃惊”想像鸭子游戏的情景;

体会“天高地阔”——

教师引读:他们在门前吃晚饭,放眼看天边,进入眼帘的是——

抬头看天空,看到的——;向晚的微风吹过,真是——

从“月明人静”体会静宁静,从对纺织娘叫声的描写体会声音的好听,从“甜甜蜜蜜”体会他们的幸福。

师: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作者的感叹——

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背诵积累语言

师:想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怎样的,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一个个生动的词语涌出他的笔端的时候,他的眼前一定随之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请带着这样的感情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试着背下来。

三、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1.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黄河,走近艄公,进一步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动人的风采。请齐读课题——(生读)黄河的主人。

2. 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反复朗读品味。

二、 分享成果,内化中心

1. (出示:“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一个小而轻的羊皮筏子怎么可以看出艄公的勇敢?从哪个词语看出的?它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轻到什么程度?“汹涌的激流”是什么意思?“鼓浪前进”是什么意思?

2. 羊皮筏子没有被吞没,还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读到这儿,你又感受到什么?

3. 这就是黄河上的艄公!他正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这就是黄河的主人。

4.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害怕、惊讶、激动、兴奋、紧张、担心……)

5.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指导读好“啊”的三种读音。(第四声,兴奋、激动;第二声,惊讶,难以置信;第三声,担心)

6. (师引读)“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我们平时心里感到害怕、紧张、惊讶、激动、担心,往往数数速度会越数越快,音量会越数越响,谁来试着数一数?

7. 这六个人,就如同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贴着”水面,这水面是平静的吗?那这六个人呢?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上坐着这么多人,还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却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漂流”而不沉。读到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8.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作者赞叹的难道仅仅是这羊皮筏子吗?

9. 黄河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羊皮筏子那令人提心吊胆的惊险,无不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是他让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出示中心句,齐读)

三、 品析词句,理解文意

1. 写艄公沉着的表现时,作者抓住了他的动作、神态来进行描写,具体神态是专心致志、小心、大胆;动作是撑、注视、破浪前行!

2. “专心致志”说明艄公撑筏子的时候非常地投入,不敢有半点马虎,黄河水势非常湍急,而且变化异常,这写出了环境的险恶,再者他身系着乘客的安危,责任重大,所以不得不小心面对。但他的技术是高超的,才能大胆地破浪前行。

3. 乘客们的谈笑风生也能反映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艄公为乘客保驾护航,娴熟的技艺就像给乘客吃了定心丸,确保了乘客的安全)

四、 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 看,艄公来了。面对他,你想说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艄公的精神?(叶欣面对“非典”;缉毒警察面对歹徒;消防战士面对险情……)

2. 像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他们都有艄公的这种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才能一次次战胜艰险,一天天走向强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3.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风采,还领悟到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五、 作业超市

1. 喜欢积累的同学,摘录描写黄河和艄公的词句。

2. 喜欢讲解的同学,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向家人和朋友介绍黄河的主人。

3. 喜欢写作的同学,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赞一赞自己敬佩的人。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起——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我们先读读这几组词语。 (出示)

从天而降 一泻千里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慕名而来 流连忘返

师:词语也是有生命的, 让我们再次走近它们。 (读第一组词语)

师:站在这从天而降的瀑布面前, 你听, 这声音像什么?

生:如虎啸狮吼, 似山崩地裂。

师:这气势正如第二组词语, 我们来读。

师:这样的奇观, 谁不想一睹为快?读———

生:慕名而来, 流连忘返。

师:这样的风景, 谁看了还肯离去?读———

生:慕名而来, 流连忘返。

师:连起来读这几组词语, 它在你的头脑中会变成了什么呢?

生:变成了一幅画。

师:你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头脑中的这幅画吗?

生:雄伟壮观。

……

【评析:教者将表现昔日瀑布气势的三组词语拎出来, 以复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层层递进地诵读, 读出了词语的温度, 读出了词语的生命, 更读出了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那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

承———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师: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就是我们文中所描述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去领略一下它的卓绝风姿。

出示:“原来,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师:这是一条普通的瀑布吗?

生:不, 这是一条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师:句中哪个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生:咆哮而下。

师:读这个词,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瀑布声?

生:震耳欲聋、山崩地裂……

师:还有哪个词也给你这样的感受?

生: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师:读这样的词语, 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怎样的情景?

生:汹涌的河水接连不断地从山顶上倾泻而下……

师:你想起了哪样的诗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真不愧是闻名天下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啊!来,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雄奇壮美。

师:让我们为它设计一条广告语吧, 让普天下更多的人能一睹它的风采。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真是人间仙境, 世外桃源, 快来一睹它的风采吧!

生: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评析:教者紧扣重点词句, 并以此为突破口, 从瀑布的声音与形状两方面加以解读, 激活了学生的想象, 深化了学生对此瀑布的感受。学生情感欲罢不能, 感情一触即发, 一句句精彩纷呈的广告语便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转———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想再去看看这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吗? (多媒体出示瀑布图片)

师:你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

生;它不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吗?怎么变成这样了?

师:你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

生:它那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的气势哪里去了?

出示:“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奄奄一息, 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师:读着这段文字, 哪些词语深深地触痛了你的心?

生:无奈、生命垂危……

师:奄奄一息的老人是怎样的老人, 生命垂危的老人又是怎样的老人?如果赛特凯达斯瀑布就是这样一位老人, 你从它的脸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双黯淡无光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它毫无血色的嘴唇。

师:你能感受到老人心中的感受吗?

生:悲痛。绝望。无奈。

师:曾记否, 昔日的它从那高高的悬崖上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而今—— (生读)

师:还记得, 过去的它就像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英姿勃发, 而今——— (生再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 你想问些什么?

生:过去的它是那样的雄伟壮观, 而今, 却逐渐枯竭, 这是为什么呢?

【评析:营造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强烈反差, 引领学生想象这样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它的眼睛、它的嘴唇、它的呼吸、它内心的感受, 学生带着这份落差感进行想象,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内心里的疑问自然生发出来。】

合———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师:这雄伟的景观, 竟然与我们不辞而别, 到底怎么回事?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

生:因为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毫无节制地用水, 所以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师:什么是“毫无节制”?

生:“毫无节制”是想怎么浪费就怎么浪费, 白天哗哗地流, 晚上还是哗哗地流。

师:是呀, 原本世界上一条流量最大的瀑布, 转眼间, 就近乎枯竭了。这就是毫无节制啊!

生:因为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 所以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

师:什么是“乱砍滥伐”?

生:“乱砍滥伐”就是想砍伐多少就砍伐多少, 不管是成材的还是未成材的。

师:是呀, 原本还是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森林, 转眼间, 就变成一棵棵可怜的树桩了。这就是乱砍滥伐啊!

师:科学家们预测, 过不了多久, 瀑布将完全消失。听到这样的消息, 你心情如何?

生:震惊。痛心。

师:和我们一样震惊和痛心的还有巴西总统菲格雷特, 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他们汇聚到大瀑布的脚下, 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 (指名读第7自然段)

师:在葬礼上, 巴西总统菲格雷特都说了些什么? (指名读第8自然段)

师:听着巴西总统菲格雷特这饱含深情的悼词, 大瀑布不禁发出了深沉的哭诉, 它在向谁哭诉?哭诉些什么?拿起笔写一写。

生:它对乱砍滥伐的居民说:“你们乱砍滥伐, 把我上游涵养水源的森林都砍光了, 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你们真愚昧啊!”

师:其实,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大自然这样的哭诉声。来, 打开补充资料看一看。 (交流相关资料)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了葬礼, 如果人类再这样疯狂地掠夺、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那么明天, 这样的葬礼将为即将消亡的人类自己举行, 记住这刻骨铭心的一幕,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詹天佑》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3

【主要的教学模式】

主要的教学模式(名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我觉得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完善的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努力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同时,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上教师就应该做到三个不,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主要的教学环节】

1、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2、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3、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4、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5、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具体教学设计:

【课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展开,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对和平的呼唤。学习本组教材目的是让学生的精神经受洗礼,心灵受到震撼。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缅怀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读来催人泪下。教学本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潜心读书、朗读体会、语境想象、拓展资源中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情感。从而构建能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完善的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努力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同时,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上教师就应该做到三个不,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顾信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心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2、能力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⑴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不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⑵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⑶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情感目标: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既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3、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⑴ 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要做如下的导学:

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平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的向往。

② 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构建睹物思人的语言表达场景,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

③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⑶ 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 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⑶ 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做如下引导:

① 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 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的目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更能充分地表达心中强烈的感受,读起来入情入境。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1、爸爸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汇报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文本和图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战争的危害。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更易激发起学生对和平强烈的渴望。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让学生再饱含深情地齐读雷利的呼声,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雷利的呼声,从而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再次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

五、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倡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上一篇:教务处岗位风险备忘录下一篇:2019科目一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