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2024-10-24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精选6篇)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篇1

附件:

开展“红盾双保”执法行动实施方案

开展“红盾双保”专项整治行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精神,全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红盾双保”专项整治工作,要结合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集中开展打假保健康、治劣保安全的“红盾双保”专项执法行动。充分利用《特别规定》,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食品集散地和城乡结合部为区域重点,集中打击制售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通过专项整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实现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二、工作重点

(一)加大对假冒劣质食品等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一是加强对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食品集散地的监管巡查力度,重点查处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及以假劣商品冒充真品的现象(烟、酒、营养保健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的检查力度,对生产和销售劣质熟食品的窝点,一经发现立即取缔;突出查处假冒仿冒名优食品注册商标、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大对各类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无照经营行为,尤其是无证照经营食品行为。

(二)加强食品检测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一是加强集贸市场食品监测,对监测出的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二是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开展以包装食品、腌制食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的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经营行为。三是严把食品入市质量关,积极推进农村市场标准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农村市场秩序。

(三)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社会监督。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此次“红盾双保”专项执法行动中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一是联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新闻媒体,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可能危害消费健康、安全的商品或服务,通过调查取证,发现问题的,立即要求问题产品撤柜、相关服务项目暂停并进行整改,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二是针对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和难点及一些新兴消费领域,组织具备专业知识、热心维权事业的行业专家、学者点评,促进企业自律,切实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三是紧密配合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在消费调查、消费者投诉、工作检查中发现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发挥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披露,公开批评。

三、行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2008年5月19日——5月25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召开会议,制定实施方案,整合执法资源,排查线索,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二)行动时间:5月26日——6月30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专项执法行动的重点内容和整治重点,集中时间、集中执法力量组织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方案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执法行动计划和措施,务求扩大专项执法行动的影响,形成执法声势。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知识,提高经营者和全社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自觉倡导诚信经营理念,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执法环境。二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经营者树立以守法诚信为核心的经营观念,遵守公平竞争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标本兼治,长效监管。要进一步健全“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县以上登记机关和工商所(分局)属地监管双轨制,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的经营动向,切实把好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关口,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是否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分类监管,进一步实施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和公示制,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充分运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建立的严重失信“黑牌”企业数据库,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戒力度。

(四)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注意整合执法资源,主动加强与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加大对跨地区和跨部门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红盾双保”专项执法行动,注重社会效益与工作成效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此次专项工作取得成效。各地于7月10日前,将专项行动的总结和典型案例,报省局公平交易局。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篇2

江苏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明确改革的重点项目,通过自主研究、专题调研、项目论证、观摩研讨等形式,有序推进。同时,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改革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组织名师报告会、建立名师工作室、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等方式, 培养改革新人;继续加强课程基地建设、数字化学习试点和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工作,锤炼改革人才。

同时要求各地各级领导围绕教学难题的瓶颈突破,亲自调查研究,抓规划、抓项目,抓落实;制定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规范改革项目的申报、答辩、论证、评审。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将学校组织教学改革实绩列入教育督导与学校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教师教学改革实绩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的内容。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篇3

疑难问题解答专辑

江苏省苏州工商局 2005年8月22日

一、对有限公司擅自设立分公司的行为,是否只能按照国家工商局†关于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处罚,能否按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处罚?或者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处罚?

答:首先,仅就个案而言,对于有限公司设立分公司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这一客观事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查处时,按照定性、违法主体的不同,一般有两种办法:

(一)以‚有限公司擅自设立分公司‛进行定性,查处的违法主体是依法设立的有限公司,违法事实是‚设立分公司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的行为。

为了建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确认企业法人资格,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国家于1988年出台了†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其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所有的‚企业法人‛这一经济主体的登记行为。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这一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的组织和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于1993年专门出台了†公司法‡。与†公司法‡相适应,为了规范公司登记行为,国家于1994年出台了†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根据法律规定,同一违法行为同时 违反几部法律规范时,出现法律适用上的法律竞合,此时,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适用法律的原则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

相对于†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而言,†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是一部法律效力级别相同的、新的特别法,仅对‚公司‛这一特殊的‚企业法人‛的登记行为进行规范。因此,对公司擅设分公司的违法行为,无论是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还是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都应当适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年国家总局83号令)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依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登记管理。‛,亦明确表明,对公司登记进行规范应适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二)以‚无照经营‛进行定性,查处的违法主体是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的‚分公司‛,违法事实是‚分公司‛的经营行为。

为了严历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无照经营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国务院于2003年出台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对无照经营行为从法律上予以定义,并明确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各类‚无照‛经营的职权,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办法‡是一部规范无照经营违法行为的专项法规,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时,当然可以适用。但†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无照经营行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是法律的转致适用条款,利用立法技巧,将散见 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中关于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的条款实现有机的统一,是对†办法‡法律效力的扩展与延升。也正是因为该条款的规定,导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时如何适用法律产生分歧。究其原因:虽然中国的法律体制仍不健全,但是,几乎每种无照经营行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执法实践中,对†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理解并适用上,仍需区别对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从事无照经营的主体多种多样,无照经营的范围、项目也各不相同,这就会出现对于同一主体从事的某种特定范围的无照经营行为,在†办法‡之外,尚有多部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主要分为主体法和行为法两种),且规定的内容各不相同,工商部门在适用†办法‡的转致条款时,就不知道到底应转致适用哪一部法律规范。笔者认为,虽然†办法‡对此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根据特定行为对社会已造成的、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程度,如既有主体法,又有行为法进行规范的,适用法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如果无照经营的范围涉及到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按照无照经营的行为为标准,确定适用相应的法律规范(行为法)。如,不论是个体户还是公司无照经营危险化学品,都应转致适用†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

2、如果无照经营的范围不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按照无照经营的主体为标准,确定适用相应的法律规范(主体法)。如,公司无照经营服装的,适用†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

当然,本题中的‚分公司无照经营‛的法律适用比较特别。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均未对‚分公司‛ 无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虽然从广义上理解,公司不仅包括其本身,还包括其设立的分公司,但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尤其是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们仍将分公司与公司进行严格的区分(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专章规定了分公司的登记)。所以,执法实践中,如果分公司无照经营的范围涉及到前臵审批的,应转致适用行为法;如果分公司无照经营的范围不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则可直接适用†办法‡。

但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以‚有限公司擅自设立分公司‛定性,还是以‚分公司无照经营‛定性,违法行为都只有一个,按照‚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只能择一定性处罚。

二、如何理解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工商部门在受理相对人复议申请的过程中对受案范围主要依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予以受理。由于法律没有对具体行政行为定义,造成现实工作中,凭工作人员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来判断,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不该受理的予以受理,要么该受理的不受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列举了十一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上级行政机关应依法予以受理的情形,既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亦包括‚行政不作为‛。具体应如何理解把握,笔者认为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领域虽然比较广,但决不能超出国务院的‚三定方案‛所确立的职权范围,也不能超出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职责范围。因此,在决定是否受理当事人的行政复议申请时,应重点围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进行把握,只要是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履行职责的不作为,当事人提出申请复议的,应予以受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方面

1、本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本机关申请行政许可设立、变更、终止,本机关未履行法定程序,申请人对此不服提起行政复议的;

2、本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所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对此不服的,这里应包括属听证告知范围而行政机关未履行听证告知程序的,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的;

3、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实施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而提起行政复议的;

4、企业财产抵押登记时,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行政复议的;

5、企业或其他经营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提出行政复议的;

6、企业、其他经营组织或个体工商户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提出行政复议的;

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当事人提出申请复议的;

8、消费者认为行政机关未依法受理其投诉而提出申请复议的;

9、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违法行为,而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不作为申请复议的;

10、申请工商机 关依法落实有关政策,减免相关费用,工商机关未予减免(残疾人、下岗职工优惠政策),当事人提出申请复议的;

11、当事人对工商机关违反‚五严十宽‛‚禁止三乱‛等相关规定不服提出行政复议的;

12、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其他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出行政复议的。

第二、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有关规定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行政复议,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行国务院各部委、包括国家工商局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认为该规定不合法提出行政复议;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认为该规定不合理,不合法提出行政复议;

3、基层分局依据乡、镇人民政府对当事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认为该规定不合理提出行政复议的。

第三、不予受理的范围属于下列情况,复议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行政申请,应当不予受理

1、相对人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执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不合理而提起行政复议的;

2、非本级行政机关管辖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向本机关提出的行政复议的;

3、超过复议期限,而提出复议申请的。

三、申请人、第三人的范围如何界定?†行政复议法‡在第六条和第十条对申请人和第三人作出了规定,但具体工作中对谁有权提起复议和谁是第三人都是凭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比如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十一)项规定,是否只要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认为我们的具体行为侵犯了他的权益都可以申请复议,而不管事实上是否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答:

一、行政复议申请人

(一)行政复议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要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2、公民作为申请人必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凡年满18周岁、精神正常的成年人都可以认定为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提出复议申请。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死亡时,其近亲属为申请人。

3、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必须具备依法成立的条件。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生变更或消灭时,根据权利义务连续性的原则,由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申请人。

(二)工商行政复议申请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工商部门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如行政处罚中的被处罚人;

2、工商部门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间接对象,即与该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并非该具体行政行为直接针对的另一方权利人。如超市因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受到工商机关的处罚,虽然消费者不是被处罚人,但却与该处罚有利害关系,因为该处罚有可能偏袒超市,而未对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应有的、足够的保护。

3、工商机关所裁决的与工商行政管理活动有关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如工商机关责令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人赔偿被侵权人损失。

二、行政复议的第三人

(一)作为行政复议的第三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第三人必须同正在进行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即该具体行政行为可能影响其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的权利义务。

2、第三人参加的行政复议是由其他公民、法人或组织的申请行为而引起的。第三人与申请人的身份不能由同一个主体同时享有。

3、第三人只能在行政复议持续过程中参加行政复议,如果复议尚未开始,或者复议程序已经终结,则不存在行政复议的第三人问题。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的复议案件,第三人主要有以下五种:

1、在某些行政处罚案件中,受处罚人不服行政处罚而申请复议时,受害人可作为第三人;或受害人不服行政处罚而申请复议时,被 处罚人可作为第三人。如超市因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受到工商机关的处罚,超市不服申请复议时,消费者可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2、在某些行政复议案件中,同申请人所受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另一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作为第三人。如经销商因销售不合格复合肥而受到工商机关查处,如果该经销商不服该处罚申请复议时,该批复合肥的生产厂家可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3、在不服工商机关就当事人双方之间有关的民事纠纷所作出的裁决而申请复议时,一方当事人是申请人,另一方当事人为第三人。如注册商标争议裁定。

4、工商机关因越权处罚被申请复议时,被越权的行政机关可以作为第三人。如工商局越权查处生产领域复合肥质量案件,被处罚人申请复议时,质量监督局可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5、受工商机关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作为第三人。如因同一违法行为被处罚的两个共同违法行为人,其中一人申请复议,另一人可作为第三人。

四、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实践中,是否可借鉴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对违反法定程序,或者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结果相同,但主要事实或者主要理由有改变的,应不受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限制?如果做出原具 9 体行为的行政机关自己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后,是否可以重新立案查处?

答:行政复议机关是在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是基于下列情形: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2、适用依据错误;

3、违反法定程序;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因此被申请人在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就应避免出现上述情形。

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款是对被申请人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限制和约束。法律禁止被申请人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满足以下两种情形:

(一)同一的事实和理由。这里的事实是指被申请人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事实,理由是指被申请人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判定是否是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主要看其主要事实和理由是否一致,主要事实和理由一致就属同一的事实和理由;

(二)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如果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对主要事实和理由作了部分的改变,如搜集了新的事实,采信了新的证据,适用了新的法规,就不属于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但若仅对认定事实的表述方式作些改变,实际仍依据原来的事实和理由,则属于同一的事实和理由。

有个例外,被申请人因违反法定程序被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受该规定的约束。

如果做出原具体行为的行政机关自己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后,那么该具体行政行为尚未生效,并未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为了制止违法,行政机关当然可以重新立案查处,这也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五、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五)项所指‚违法经营‛行为能否适用该†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对‚无照经营‛的处理规定?或者按照该†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转致适用其它法规按超经营范围处理?国家工商局†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应该如何理解?

答:†办法‡将第四条第一款第(一)至

(四)项列为无照经营行为,第(五)项列为违法经营行为,而第十四条罚则从字面上看,针对的是无照经营行为,没有包括第四条第(五)项行为。但这显然不是立法本意,因为†办法‡第四条是这样表述的:‚下列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许可审批部门查处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五)项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规定的,许可审批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罚‛。因此,从整个法条及立法宗旨看,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五)项所指‚违法经营‛行为能够适用该†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对‚无照经 营‛的处理规定,或者按照该†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转致适用其它法规按超经营范围处理。这与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规定也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冲突。

六、个人、企业承包、租赁其他企业(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等)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如何定性,合法或非法的依据是什么?如双方约定由承包(租赁)者自负盈亏,这是否构成出租、承租营业执照?

答:目前,无论是乡村集体企业,还是城镇集体企业、国有企业,都有许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但是,我国用以调整承包、租赁经营的法律却很不完备,只有1988年2 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同年6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以及1990年2月24日对两个条例的修改决定。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法律。

根据†承包经营条例‡和†租赁经营条例‡规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指在不改变企业性质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即(发包方)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租赁经营是指在不改变企业性质的条件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租方将企业有期限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方式。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过程中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调动经营者的积极 性、打破企业的大锅饭、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承包、租赁经营‛一词,已被广泛地使用,如企业内部的一些分支机构的承包,也叫承包经营。还有一些为了逃税,把纯属厂房、场地、柜台租用,也说成承包经营。‚承包、租赁经营‛一词,已达到了广泛,甚至滥用地步。个人、企业承包、租赁其他企业(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等)从事经营活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以下方面:

1、有悖于企业法人制度的一般原理。

2、危及了交易安全。

3、损害了企业利益。

4、也相应地损害了职工利益。

因此,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前提下,所谓的‚承包、租赁经营‛,由双方约定由承包(租赁)者自负盈亏,实际上就是承包(租赁)者独立核算、经营中使用发包(出租)者营业执照的主要登记事项,承包(租赁)者经营状况未纳入发包(出租)者财务进行统一核算的一种‚挂靠经营‛关系。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应当对个人、企业承包、租赁其他企业(不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类违法行为按照企业登记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予以查处,发包(出租)者构成出租、出借营业执照行为,承包(承租)者构成无照经营行为。

七、申请人在复议过程中,是否不承担任何证明责任? 答:不对,申请人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第五章‚证据‛中明确写明了行政诉讼‚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而†行政复议法‡并没有 明确写明行政复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但这两部法规的制订都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其立法本义、精神是一致的。对此,我认为应当依据行政复议法有关法规的条文、精神,同时比照行政诉讼法规的原则、精神,在实际中进行加以掌握。首先,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即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应当承担主要举证责任。

其次,在被申请人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的基础上,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也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申请人应当证明其提出的复议申请符合法定条件,包括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以及证明申请人有资格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等;作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的复议申请资格证明等,比如: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法人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等,如果超过了了法定的申请复议的期限,应当提交有关正当理由证明应当中止、或者延长相关期限的证明。如果申请人是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提出行政复议的,那么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办案程序暂行规定‡第一条‚接待人员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交以下材料‛的内容中就有: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有关证明材料、申请人的资格证明等。†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的若干意见‡第十条对复议申请人的身份作出了具体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了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制作或者没有送达法律文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只要能证明该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依法受理‛,这些都体现了复议申请人应当承担上述举证责任。另外,比照†行政诉讼法‡,当事人的这部分举证责任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一)、第(二)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一、第二款中也有规定。第二,申请人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的,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事实提供证据。†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办案程序暂行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申请人提出赔偿请求时,未提供有关证据或未明确赔偿方式、赔偿数额的,承办人应及时与申请人联系,要求其提供证据并明确赔偿方式、赔偿数额。‛可见申请人在复议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应提供有关证据。此处所指的证据,个人认为应当是指证明损害后果是否存在的证据,而不是证明具体行政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同样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第三项规定,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的事实‛。按字面理解,似乎原告必须同时损害和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中仅规定‚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可见考虑到申请人证明因果关系的难度较大,而免除了申请人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责 任。顾而,从立法精神的一致性来讲,个人认为在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行政赔偿的申请人,应当承担对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事实提供证据的举证责任。这样把握比较符合立法精神,也便于在实际中操作。第三、申请人对其在复议申请中提出的新的(在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提出过)主张、申辩、理由、陈述,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查阅了一下有关行政复议的法规条文,都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但对照行政诉讼法规,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中都指出:原告或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指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的,被告经法院准许可补充相关证据。从字面上看这两条是对被告补充证据的条件作的规定,但也可以看出申请人提出的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证据是申请人本人来举出的,这也是申请人的举证责任之一。那么同样在行政复议中,既然是申请人提出的新主张、理由,在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依据和其他相关材料中是体现不出相应的证明材料的,自然应当由申请人自己来举证。其实申请人的这部分举证责任与我下面将列出的第四点(复议机关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或补充证据)是有所竞合的。之所以将它单独列出,是因为在实践操作中碰到过类似情况。而且个人认为这一举证责任的分配,突出体现了行政复议法的立法目的:既要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要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两者应当平衡。

第四、申请人对行政复议机关要求提供或补充的证据应当承担相 应的举证责任。行政复议法规定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但同时又规定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人员调查情况。†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的若干意见‡第四十条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办案程序暂行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二款都体现了复议机关在必要时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而证据持有人负有协助、配合的义务。这其中也包含着复议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过的、新的理由,有权要求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类似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中也有规定: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那么当事人也自然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所以,我认为如果行政复议机关要求申请人提供或补充证据的,申请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八、†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行政复议机关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如果在复议决定中,只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认定,而对赔偿事项采取回避,另行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请求赔偿,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答:这种做法不可行。

如果单单从行政赔偿的途径来看,复议机关对赔偿事项采取回避,并不影响当事人主张自己的赔偿请求权,当事人还可以通过行政赔偿诉讼来请求赔偿。比如,†国家赔偿法‡第十三条规定‚逾期不予赔 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对行政机关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又决定不予赔偿,或者对确定的赔偿数额有异议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复议机关采取回避措施与‚逾期不予赔偿‛、‚决定不予赔偿‛的后果是一样的,当事人仍旧可以通过行政赔偿诉讼申请赔偿。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是可行的。但是,根据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这种做法却是违法的,违反了行政复议程序。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而复议机关只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认定,对赔偿事项采取回避,这种做法可视为逾期不予决定,其实质上属于‚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也就是超过了行政复议的法定期限不作答复,违反了法定程序。†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九条不仅在第一款规定:对申请人申请复议时一并提出的行政赔偿,复议机关在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还在其第二款规定:申请人没有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复议机关在撤消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也应当责令被申请人进行行政赔偿(条文中提到的返还财产、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赔偿价款都属于行政赔偿的方式)。可见无论申请人是否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行政复议机关都应当依照复议程序对违法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在行政复议有关法规中,我们都能看到此类规定。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的若干 意见‡第五十七条第二款‚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确认违法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同时责令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决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办案程序暂行规定‡第十八条第二款‚申请人没有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但承办人认为需要对行政赔偿问题进行审查的,参照前款规定办理‛。另外,如果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被申请人依法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也应作出不予支持的行政复议决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的若干意见‡第五十九条亦明确作出规定),而不能简单地采取对赔偿事项臵之不理、回避的方式,否则也属于逾期不作决定或超过复议决定的法定期限,违反了复议程序。†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复议机关‚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在该条第二款中,还对申请人没有提出赔偿也作出了同样规定。由此,立法本意是要求复议机关必须对赔偿作出决定。总之,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行政复议机关在认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也要对赔偿事项作出决定: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应当决定被申请人依法赔偿,认为被申请人依法不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作出不予支持的决定,并都要告知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通过诉讼途径请求赔偿。如果仅仅对具体行政行为认定,而对赔偿事项不作决定、简单地采取回避的话,就违反了行政复议程序规定,属于没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按照†行政复议法‡第三十四条,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应当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九、对进入复议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法‡不但要求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且要对其合理性进行审查,合理性审查是基于行政机关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在日常行政处罚案件中,往往存在案件在事实、定性、程序等方面均符合合法性的要求,处罚也在法定幅度之内,那么在复议审查时如何对案件处罚的适当性进行准确把握? 答: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根据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可以根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政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政行为的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包括对事实性质、处罚种类、处罚幅度、处罚方式、处罚时限、情节认定和是否执行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把双刃剑,它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工商职能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也会产生滥用职权、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等方面问题。

†行政复议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自由裁量权审查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该法的第二十八条上,在法律用词上表述为‚滥用职权和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有这两种情形的,复议机关可以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对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在工商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们在作出行政处罚时,总要结合行政相对人的违法情节、手段、目的、主观意图、违法经营额、违法所得、社会危害、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裁量相对人的行政处罚。在行 政复议中,复议机关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定性、程序、处罚幅度、种类都符合合法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审查,并对案件处罚适当性准确把握:

1、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立法目的。那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是‚合法‛的观点,是对‚合法‛的曲解。如果不符合立法本意,即不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即使在法律、法规幅度范围内,也是不合法的,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只能是应当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平等对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一视同仁地适用法律,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在同一行政处罚案件中,对情节相同或相似的共同当事人的处罚,不能因为违法事实和法律适用以外的因素如背景、关系、情面、阻力等而因人而异、厚此薄彼、处罚不同。

3、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遵循先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同一类违法事实的处理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前后的行政处罚应当一致,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应当相当,不能反复无常、倚轻倚重,当然,这个‚先例‛应当是合法的‚先例‛。

4、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责罚相当。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复议机关应当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手段和行政处罚目的之间是否协调一致进行审查。比如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所列情形的违法行为,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对违法情节轻微,没有造成社会危害的一 般性违法案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首犯不罚‛,予以警示,或予以单处而不并处;对情节严重、政府关注、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5、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说明理由。在行政复议中,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举证时,建议复议机关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复议机关确定其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对说不出理由、理由阐述不充分或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应认定为滥用职权。‚理由‛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实依据,二是法律依据。

省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在法定范围内对处罚幅度进行细化。那么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就应当结合辖区内具体情况,下级局在行政处罚中应按照上级局规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进行处罚。在复议审查中,上级局就完全可以依据制订的裁量办法来对下级局的案件处罚的合理性进行审查。超出了规定的幅度,即可认为不合理,但不宜因此撤销原行政处罚,建议发相关的建议书给相关单位要求其规范行为,但如果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则可以撤销原行政处罚决定。

十、†行政复议法‡规定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复议法规定,决定予以受理时是否一律要向当事人出具书面受理通知书?(法律未作明确规定);如需要,则作出受理通知书的日期如何确定?(是法制机构收到申请之日,还是决定受理之日)答:†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除前款规定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因此,经审查符合复议法规定,决定予以受理时不必一律要向当事人出具书面受理通知书,因为即使不发书面受理通知书也不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没有书面的通知书也不违法。但建议有书面的受理通知书,且从内部规范,提高要求的角度来讲,要求各级复议机关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时,要有书面的受理通知书,一是更规范,二是这符合省政府法制办有关行政复议案件归档的要求。

受理通知书的日期应当为‚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申请之日‛而非决定受理之日。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收到申请之日‛是指收到申请人正式的合法有效的申请文件为准,如果当事人提出复议申请有关材料不全需要补充的(如缺授权委托书等),应当将当事人补齐相关材料交受理机构之日,作为复议法所指的‚收到申请之日‛。执法主体类

个体工商户的法律性质如何?办案中对个体工商户怎样书写当事人?

答:个体工商户从法理上和法律上说仍然是自然人性质的经营 者。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经以工商个字[2000]第12号文认为个体工商户是经济组织,但该文因与†民法通则‡相抵触而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废止。

198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41条规定,‚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在民事诉讼中,应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中注明系某字号的户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文书中可以以此为参照。

综上所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个体工商户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四节的规定,按公民对待,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当事人。

企业登记类

1、企业的生产场所需要登记吗?

答:只要是企业在异地设立的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或场所,都须进行登记。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无论是登记注册的公司,还是企业法人,其住所只能有一个。企业在其住所以外地域用其自有或租借的固定场所设点从事经营活动,应当根据其企业类型,办理相关的登记注册。

2、分公司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如何处理?

答:分支机构(分公司),是指企业法人投资设立的、有固定经营场所、以自己名义直接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 民事责任由其隶属企业法人承担的经济组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中分支机构含义界定的答复‡(工商企字[1997]第222号))。

据此,让人对分公司能否承担法律责任产生疑问。实际上,凡是企业出现问题,都去处罚法人,往往成本太高,也不现实。因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企业法人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能否作为行政案件当事人的请示的答复‡(工商[1997]第174号)认为,企业法人设立的分支机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但是,分公司能够承担责任,并不是说,分公司独立承担责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认定违法主体有关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1999]第233号文)认为,企业法人设立的经济组织可以作为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当该经济组织不能完全承担有关行政责任时,应由其所隶属的企业法人承担。

因此,对分公司违反上述规定设立分支机构的行为,应按照无照经营的有关规定对分公司予以处罚(†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没有对分公司进行处罚的规定),分公司不能完全承担有关行政责任的,应由设立该分公司的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无照经营类

1、未年检企业继续经营,可否按照无照经营查处?

答:†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三条规定,企业年度检验是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定制度。该†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企业未参加年检不得继续从事经营活动。对未年检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可公告告 知其申报年检,逾期仍不年检,吊销其营业执照。虽然未年检企业不具备继续经营的资格,但仍有营业执照,只不过是营业执照处于拟制状态。对企业的该行为,不能按照无照经营查处。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否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处罚第四条第(五)项‚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否处罚†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五)项所指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有照无证‛行为,目前存在着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可以适用的罚则是第十四条,而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的是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第四条前四项都明确指出该种违法行为是无照经营行为,独第五项不称该种行为为无照经营行为。同时,†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还规定,‚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而且,其他相关行政许可法律法规也大多规定了对违反该种许可的处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能处罚‚有照无证‛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法官也持这种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处罚‚有照无证‛行为,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规定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内的第四条第(五)项所指行为可以肯定是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行为,不然,何以在此进行规定。二是第四条开宗明义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包括‚有照无证‛在内的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该条规定解决了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对‚有照无证‛行为的管辖权问题。三是第十七条规定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可以依据第十四条处理‚有照无证‛行为,虽然该条只规定了许可审批部门可依此处理,但是,同一法规中的条款的适用应当是统一的,除非法规作出除外规定。也就是说,第十四条的罚则对‚有照无证‛行为也同样适用,这就解决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有照无证‛行为适用罚则的问题。四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除†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外,皆无对‚有照无证‛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若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能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处理‚有照无证‛行为,则该†办法‡所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有照无证‛行为没有丝毫意义。

不正当竞争类

经营者利用广告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这种行为,既构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虚假宣传行为,同时也构成了†广告法‡所指的虚假广告行为,而两项法律的罚则又不尽相同,则具体适用法律时应如何把握两者的区别?

答:†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界定和表述,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的界定和表述基本相同。因此,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如以广告形式对商品的质量、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应 按†广告法‡定性处罚;如以广告以外的其他方法对上述内容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则应按†反不正当竞争法‡定性处罚。

但是,利用广告形式作为手段,对商品的质量、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其目的是限制其他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则须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定性处罚。

产品质量类

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生产企业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伪造或者冒用厂名、厂址等行为是否有权查处?

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臵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1]57号)精神,原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划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的,有权依法对商品及经销中的商品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即使是对于标有‚厂家直销‛的商品出现伪造厂名、厂址或者冒用厂名厂址行为的,工商部门即可依法查处。因此时产品已进入流通环节,生产企业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对此种流通环节的销售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关于处罚销售者伪造产地的规定‛来处罚生产企业。

2、销售者销售非自己伪造产地、厂名和厂址的产品,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答:销售者销售自己伪造厂名、厂址的产品,可直接根据†产品 质量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关于销售者销售非自己伪造厂名、厂址产品的行为,通常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同上直接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其根据是,虽然第五十三条仅规定对伪造产地、厂名和厂址的处罚,没有规定对销售非自己伪造产地、厂名和厂址产品的行为的处罚。但第五十五条规定,‚销售者销售不知道伪造产地、厂名和厂址且如实说明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行为可以处罚,据此,当然可以认为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包括对销售非自己伪造产地、厂名和厂址产品的行为的处罚。此种观点为通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从产品标示入手。†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第三十三条规定,‚销售者应当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也就是说,销售者具有检验产品标示是否真实的义务。同时,†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四条又规定了对销售不符合标示规定的产品的处罚。据此,对销售者销售非自己伪造产地、厂名和厂址产品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四条进行处罚。

3、A企业产品的实际生产地在B地,商品包装上却将产地标注为A企业所在地,该种行为是否违法?

答:产品的产地,在国际贸易中也被称为产品的原产地、原产国,它是指产品的最终制作地、组装地、加工地。†产品质量法‡未规定产品的产地必须标注。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产品的产地才能成为必须标注的内容,如†商标法‡第四十条规定,‚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 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标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

产品的产地虽然不是必须标注的产品标识,但标注产地时,也应当真实、合法,不得伪造。一般地,国内生产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其产品的产地应当以产品最终制作地、加工地或者组装地作为产地。而不论产品是否是异地委托加工,或集团公司的异地分公司、生产基地加工的。如果产品制作完成后,又在异地进行分装、包装检验等辅助性加工的,其产品的产地不变,仍按该产品的主要制作地、加工地、组装地认定产品产地。因此,实际生产地在B地的A企业产品应当标注B地的产地。否则,构成伪造产地。

商标广告类

注册商标使用人(被许可人)在该商标转让后继续使用该商标是否为商标侵权?

(某注册商标的权利人A将其商标许可B使用,在使用期未满时又将商标转让给C;C在受让商标后,不同意B继续使用该商标。现在三方就B是否能够继续使用该商标发生争议。)

答:本案中,商标权人A与被许可人B签定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合同一旦生效,B随之就获得了该商标的使用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关于‚注册商标的转让不影响转让前已经生效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效力,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的规定,A与B签定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无除外条款),不因转让人A与受让人C的转让关系 而影响其效力,也就是说,B目前继续使用该注册商标不构成商标侵权。

案件定性类

对加油站加油不够份量,如何定性处罚?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规定,‚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和伪造数据,给国家和销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该†细则‡第六十条规定,‚本细则第五十一条规定的行政处罚,也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该†细则‡对加油站的上述计量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法律适用类

国务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上级机关的文件可否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制订的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行政法规以及规章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布,并具有特定的形式。2002年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定,行政法规的制定须经过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等程序,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公布施行。对规章的制定,相关规定也有类似要求。国务院、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发布的一般文件,并非严格按照上述程序进行起草和发布,不是行政法规和规章,通常称其为法规性文件和规范性

文件,它们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但是,它们作为上级行政机关发布的决定、命令布臵的任务,下级行政机关必须落实。

办案程序类

1、公司出具的鉴定有法定效力吗?

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该条虽然是对诉讼过程中的证据的规定,但同样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案中的调查取证适用,因为我们作出的行政行为(办理的案件)都可能进入行政诉讼程序。

依照上述的规定,公司作为非法定的鉴定部门,也不具备法定的鉴定资质和鉴定条件,其出具的鉴定结论当然不是上述†规定‡所指的鉴定结论。但是,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全部采用这种严格的鉴定要求,在某些具体条件下也存在着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条件不允许,例如假冒某厂生产的服装,国家没有这样的鉴定机构;二是鉴定成本太高,鉴定部门通常采用一些较为先进和专业的设备以及限于严格的鉴定程序,鉴定费用也相当可观。

因此,对假冒某经营者品牌之类的案件,可直接请该经营者出具鉴定结论,是否假冒其品牌,本人当然有发言权。但是,大多数案件,例如涉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案件还是应当请法定的鉴定部门出具鉴定结论。

2、办案中可否请质量鉴定机构抽样取证?

答:†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抽样取证是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收集证据的方法,是一项行政执法行为,当由行政机关采取。通常,质量鉴定机构大多是中介机构,不具备行政权力的属性,无权进行抽样取证。当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案过程中限于技术因素,请质量鉴定机构到现场封样,进行鉴定也未尝不可,但是不能认为这是代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进行的抽样取证。

3、当事人拒绝或者不配合检查,行政机关如何处理?

答:该问题是当前所有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都十分关心的一个普遍问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法活动进行调查,当事人拒绝或者不配合检查,法律规定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其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当事人接受检查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其拒绝检查的法律责任。例如†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十一)项规定,‚拒绝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除责令其接受监督检查和提供真实情况外,予以警告,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其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当事人接受检查的义务,但没有随之规定拒绝检查的法律责任。例如†商标法‡规定,对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饶。但是,当事人不履行其上述义务,†商标法‡没有规定相应的罚则。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法律法规的立法模式。对此,目前也只能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有关当事人应当给予协助,不得拒绝。对拒绝、阻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行处理。

4、当事人擅自转移查封、扣押的物品,执法部门如何处理?

答:查封、扣押是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定权利。一旦物品被查封、扣押,物品的所有人就暂时失去了处分权,物品归行政执法机关管理。当事人擅自转移查封、扣押物品的行为,有的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如†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三条规定,‚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如果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相应的罚则,可以作为下一步‚从重‛处罚的情节,或者根据上述†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移送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

5、当事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字,如何保证笔录的证据效力?

答: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暂行规定‡规定,‚被询问人应当逐页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有类似的相关规定。但是有的当事人在做

了笔录后拒绝签字,对此,办案机构可以分别根据上述两项†规定‡的第十九条和第十条的规定,在材料上注明,并通过其他证据来证明执法程序合法正当;同时该当事人未签名的书证、物证等应与该案的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以证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

复议诉讼类

消费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消费投诉不作为是否为复议(或诉讼)的受案范围?

(消费者A向某药店B购买了一盒保健品,回去后发现该保健品存在质量问题,遂用挂号信向药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举报。两个月后,A以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未处罚药店B,也未向他颁发举报奖为由,向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现在上级机关对是否应当受理该复议申请存在争议。)

答: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第51令,第86令修订)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消费者投诉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对经营者的消费欺诈行为,依照†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处理;二是对经营者的其他违法行为,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处理;三是受理消费者申诉的案件属于民事争议的,进行调解。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的对象须是下列两个方面的事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一是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二是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作为侵权其合法权益。

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消费者申诉的两种法定方式:一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这种针对违法者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行政不作为)并不针对申诉人,也就不可能侵犯其合法权益;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调解行为不具有强制力,没有外部法律效力,因而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另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没有颁发举报奖更谈不上是具体行政行为。因此,本案中,消费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消费投诉行政不作为,这不是复议(或诉讼)的受案范围。安徽

一、食品监管方面:

1、对食品质量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时,为什么要适用†食品安全法‡第77条规定而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第18条规定? 答:†食品安全法‡较†产品质量法‡属于特别法,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原则,对食品质量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首先适用†食品安全法‡。

2、‚食品经营企业‛是否不包括个体户?‚食品经营者‛才包括个体户?个体户是否仅需索证,而不须建立查验记录制度? 答:1.†食品安全法‡中所称的‚食品经营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而‚食品经营者‛包括个体工商户。

2.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经营企业与其他食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义务作了强制性与鼓励性的分列,即,食品经营企业以外的食品经营者需查验供货者许可证或者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3、餐饮饭店销售非饭店自制的酒水饮料,是否由工商机关监管? 答: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餐饮饭店随餐销售非饭店自制的酒水饮料,属于餐饮服务环节。

4、食品流通许可证的颁发不以健康证明材料为要件,但在监管时又需要查验健康证明材料,应如何掌握? 答: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材料不是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要件,在监管时如果从业人员不能提供健康证明材料,工商机关可以对经营者依法查处。

5、†食品安全法‡中对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经营者所经营的食品是否应视为违法物品并全部予以没收?查处无证、无照经营散装食品的违法行为,法律如何适用?

答:1.按照法律规定,对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应当予以全部没收。

2†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对于无证、无照经营散装食品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处罚。

6、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销售者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是否应当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销售明知:二是不符合安全标准? 答:1.十倍赔偿的规定,并不是必须要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要把生产者和经营者区别对待:

2.对于生产者而言,只要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就要赔偿消费者损失并支付十倍赔偿金:对于销售者

而言,只有‚明知‛销售,才赔偿消费者损失并支付十倍赔偿金,否则只履行赔偿损失的责任。当然,赔偿金额经营者可以向生产者追偿,消费者也可以要求生产者支付十倍赔偿金。

7、销售的食品的标签没有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的情形适用何法律查处? 答:对此,工商机关可直接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销售的食品的标签上标注了生产许可证编号,但该许可证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情形的,工商机关可以依照该条例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8、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食品经营的,是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还是按照†食品安全法‡处罚? 答:适用†食品安全法‡第84条规定处罚。

9、普通食品广告宣传治疗作用或保健功能如何适用法律?适用†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处罚时,如何计算违法所得? 答:1.†广告法‡有规定的适用†广告法‡.†广告法‡没有规定的适用†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

2.对违反了†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而在†广告法‡中无具体处罚条款的行为,一般按照†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15条处罚。在处罚时,应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第4条、第9条计算广告主违法所得:根据†工商行政管理 38 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第6条、第9条计算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违法所得。

10、工商部门对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生产或餐饮服务、流通经营的能否查处? 答:对无证且无照从事食品生产或餐饮服务的,或者无证且超工商登记经营范围从事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质检、药监部门应依†食品安全法‡规定进行查处,我们工商部门不宜再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进行查处。发现情况应及时告知质检、药监部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所设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涵盖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所设定的处罚种类,且前者设定的处罚幅度更重。但对于有证无照从事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应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查处。

11、食品安全法生效后对松香沥青褪禽毛如何处罚?水产品经营户先在其居住地进行泡发等初加工,然后一部分拿到市场零售,一部分直接送到(销售)定点餐饮经营户。当事人在泡发海参、清洗‚牛肚‛过程中使用了工业火碱,如何适用法律法规? 答: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132760—2007)已于2008年6月1日生效。该标准第3 l条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第3.4条规定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是‚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润滑、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用松香沥青褪禽毛时,是将松香沥青作为加工助剂使用。但该标准所允许的加工助

剂中,并不包括松香或沥青。因此,用松香沥青褪禽毛制作的食品,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所禁止的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对经营此类食品的,可按†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进行查处。也可以适用†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农产品销售者清洗、整理、加工、保鲜、包装、储存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对被污染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如果情节较重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依据刑法移送公安机关。

12、保健食品属于食品吗?工商部门应该如何监管?

答:保健食品的概念,根据GBl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属于食品。保健食品具有食品性质,如茶、酒、蜂制品、饮品、汤品、鲜汁、药膳等。所以保健食品属于†食品安全法‡调整范围,其他三类都不属于†食品安全法‡调整范围。对于保健食品市场工商部门如何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

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保健食品的广告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行为依法处理。而对于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或销售宣传材料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第五十条规定,也应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13、销售的散装食品未标明保质期或者生产者名称等的如何处罚? 答:一般来说,散装食品是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时,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是食品经营者的一项法律义务。目前来看,超市销售的散装食品目前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散装食品标签上未标明保质期和生产者名称等二是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没有区分销售,且没有在标签上标注最早的生产日期和最短的保质期限。针对此类行为,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已作出明确规定,如果食品经营者违反规定,工商部门可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1)责令改正,给予警告。(2)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3)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14、对于需低温冷藏的食品,经营者没有按照食品标签要求贮存,该如何处理? 答: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食品一部分是要求低温保存的,由于有的

经营者图省事或者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来贮存、销售食品。为此,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以及第四十九条对食品经营者贮存食品,销售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以及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作了专门的规定,对于不按照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1)责令改正,给予警告。(2)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3)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15、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未标注‚贮存条件‛的能否处罚? 答:贮存条件可以提醒消费者在特定条件下贮存,防止食品变质。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六)贮存条件。对于贮存条件,不同的食品标注的不一,例如有:常温下保存、避免日光直接照射、低温(?一?度)冷藏保存、保存于阴凉干燥处等等。对于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未标明贮存条件的行为,可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处罚。由于‚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没有对贮存条件作出格式性的规定,因此,只要是标签上含有贮存条件方面词语的,都应该视为标注。

16、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而租赁商场、超市内柜台经营食品的,应该如何处罚?可以同时处罚商场、超市吗? 答:要看以谁的名义销售开发票。首先,对于未取得许可从事食品经营的,理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处罚:其次,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

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五十二条第二款同时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如果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违反有关规定,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1)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2)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17、对于食品经营企业进货时未查验许可和相关证明文件的,如何处罚?

答: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实行统一配送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不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也是保护食品经营者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避免因盲目采购不安全食品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一旦造成食物中毒和人身伤亡事故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的,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以下处罚:(1)责令改正,给予警告:(2)43 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3)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18、移动公司预存话费送食用油需要办理食品流通许可吗? 答:不需要办理。移动公司预存话费送食用油是属于附赠式有奖销售,是一种赠予行为,不属于经营行为。对于此类行为的监管,工商部门只能对其质量问题进行监管。

19、已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饭店经营酒水、饮料等是否需要再取得食品流通经营许可? 答:如果是饭店设有专门的柜台,也对外销售酒水、饮料等,就必须取得食品流通经营许可证:而饭店对内所提供的酒水、饮料等属于餐饮服务本身的内容,不属于‚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不是其制作加工的食品"的范畴。因此,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经营许可。20、工商部门对食品相关产品安全如何监管? 答:所谓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相关产品只规定了生产环节的一些监管措施,但未涉及流通环节。这表明工商机关不应按该法对流通环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监管,但并不意味着工商部门对其无管辖权。工商部门除可按†产品质量法‡对其质量等问题进行监管以外,还可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21、工商部门对食品添加剂市场如何监管?对销售过期食品添加剂能否查处?

答:†食品安全法‡只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未涉及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那么,是否可以认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一样,也实行分段监管的体制,是否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也适用†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经营者的具体规定,采用相同的监管措施呢?作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商机关不应按照†食品安全法‡对流通环节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监管,但可按†产品质量法‡对其质量等问题履行职责。对销售过期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查处。

22、经营着私自涂改食品生产日期的行为如何定性? 答:按照†食品安全法‡86条的规定定性处罚。

23、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如何区分? 答:经营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食品安全法‡第2条第二款规定: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简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没有规定许可制度。所以经营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办理食品流通许可。

那么,哪些产品属于食用农产品呢?目前法律法规尚没有明确具体的列举性规定。这就给工商执法人员在履行食品流通许可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带来了困难。一些地方参照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商建发[2005]l号)所附的†食用农产品范围注释‡(以下简称†注释‡)来界定食用农产品的范围。†注释‡将‚食用农产品‛界定为‚可供食用的各种植物、畜牧、渔

业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并把米、面、食用油、酱腌菜、茶叶等产品都列入了食用农产品范围。笔者认为:†注释‡中对食用农产品的界定主要是从税收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的角度制定的,没有充分考虑食品安全的因素。†注释‡将米、面、食用油等食品列为食用农产品。不利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不能用†注释‡中的标准界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用农产品。理由如下:食用农产品的范围应站在质量安全的角度,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参照†产品质量法‡、原†食品卫生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涉及质量安全的相关法规来界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以上规定只是一个笼统的规定,没有做具体划分。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精神,参照其他产品质量法规来界定食用农产品的范围。一是参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该法将产品的概念定义为‚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换个角度讲就是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属于食用农产品。但仅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处理以便利用或销售,按习惯应视为‚农产品或食用农产品‛。二是参照原†食品卫生法‡关于卫生许可的规定。原†食品卫生法‡是一部专门调整食品卫生质量的法律。†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许可制度是从原†食品卫生法‡中的卫生许可证制度演变过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卫生部在†关于贯彻落实(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卫生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6】72号)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及范围(供填写食品卫生许可

证参考用>‡(附件2)中将办理卫生许可证的食品范围定为23种,并将油脂、酱腌菜、米面杂粮及其制品、预制肉制品、预制水产品等食品纳入卫生许可范围。三是参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该†条例‡第2条规定了‚国家对生产下列重要工业产品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一)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米、面、食用油、酒类等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加工食品‛。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录中将28类食品列入名单,其中有粮食加工品(小麦粉、挂面、大米;谷物加工品,如高梁米、小米、糙米、黑米等;谷物碾磨加工品,如玉米碴、荞麦粉、燕麦片等;谷物粉类制成品,如生切面、饺子皮、通心粉、米粉等)、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等)、茶叶(毛茶除外)及相关制品、蔬菜制品(包括酱腌菜、蔬菜干制品、食用菌制品)、蛋制品(包括经腌制或糟腌或卤制等工艺加工制成的蛋制品)、水产制品(干制水产品、盐渍水产品等)、豆制品(腐乳、豆豉、纳豆等发酵性豆制品,豆腐、干豆腐、腐竹、豆浆等非发酵性豆制品)、蜂花粉及蜂产品制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产品制品)等产品。也就是说上述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实施生芒许可证管理的工业产品,既然列为工业产品。显然就不属于农产品。综上所述,区分食用农产品与食品的界限,重点看三个条件:一是是否经过农业生产环节和收获环节以外的加工:二是是否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要求办理‛卫生许可证‛;三是是否被列入工业生产许可证目录。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食品就不是食用农产品。工商部门监管食用农产品质量应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职责分工执行。

24、如何判定依据†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采取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 答:1.在处理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时,应适用†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采取强制措施。

2.在处理涉及除食品安全以外的产品质量问题时,应适用†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采取强制措施。

25、无证无照销售侵权食品的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了食品安全、无照经营和商标三个法律规定,如何适用法律? 答:如食品安全法第84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干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14条规定: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商标法第53条规定: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 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2条规定: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罚款数额为10万元以下。对上述违法行为的罚款处罚裁量标准是不同的,按照择其重处罚的规则,又涉及到行为罚的不同,如依法予以取缔、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以及没收违法所得的等处罚,只适用一种法规难以完全表述。如只按照商标法一种法规进行处罚,就不能表述对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内容。为了更准确的适用法规,在办理上述无证无照销售侵权食品案件时,违法行为虽然触犯了食品

安全、无照经营和商标三个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应适用食品安全法、商标法查处,不应再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二、查处商标侵权方面

1、对擅自将他人已取得外观设计专利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的行为,工商机关是否有权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处罚?是否需要移送专利部门?

答:第一个问题,是。根据†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和第五条第(二项)的规定,工商机关有权对已取得外观设计专利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的行为进行处罚,但必须遵循一事不再罚款的原则。

第二个问题,否。对于此种行为,专利部门可以从保护专利权的角度,根据†专利法‡进行监管;工商部门可以从保护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权的反不正当竞争的角度,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监管。

2、在查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案件中,如当事人不服工商机关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其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期限分别是多少?如当事人不服工商机关的行政处罚,其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期限分别是多少? 答: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复议期限适用†复议法‡第九条规定的60日,诉讼期限适用†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规定的三个月;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复议期限适用†复议法‡第九条规定的60日,诉讼期限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15日。

3、对于销售翻新手机行为如何定性? 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涉及到商标侵权的,适用†商标法‡;涉及产品质量违法的,适用†产品质量法‡;不好认定的,可由法定的第三方鉴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工商执法人员在现场发现涉嫌侵权商品,可否在没有商标权利人鉴定的情况下实施强制措施?对无法找到商标权利人鉴定的涉嫌侵权商品如何认定? 答:根据†商标法‡规定,对有证据证明属于侵权商品的,可以实施强制措施。对经营者经营少量的涉嫌侵权商品,要求经营者提供证据有权经营,如提供不出证明且价格明显低于正常价格则认定为侵权商品。

5、对当事人无过错、无过失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行为如何定性处罚。

答:根据†商标法‡第56条第三款规定,可以免除侵权人对权利人的赔偿责任,但不能免除行政责任。

6、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非法经营额如何计算?‚非法经营额’’与‚货值金额‛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 答:

1、参照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执行。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篇4

一、总体目标

针对我区市场秩序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抓好五个“重点”。一是以冷链食品为重点,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行为。二是以燃气领域整治为重点,着力排除特种设备风险隐患,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为重点,严厉打击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四是以整治经营活动中乱评比乱排序为重点,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五是以保障农村地区药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从严从快查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确保在短期内取得较大实效。

二、主要任务

“春雷行动2022”采取“5+2”模式,即在全区统一部署开展“食品安全”“质量安全隐患整治”“未成年人保护”“打击乱评比乱排序”“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安全”5个执法子行动。同时,结合我区实际,确定“护粮行动”和“市场收费乱象整治”两个执法行动为重点整治内容。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立足自身职责,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做到有特点、有效果、有落实。

(一)食品安全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以冷链食品为重点,按照“查处一批、曝光一批、规范一批”要求,针对社会反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食品,加

大案件查处力度,曝光典型案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公开整治信息,形成打击问题食品的高压态势,促进食品安全质量得到总体提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行动重点:一是重点查处不落实冷链食品进货查验、消毒等主体责任的违法行为。采购、贮存、销售及使用来源不明、票据不全的冷链食品,无“三证明一报告(海关检疫证明、进货票据、消毒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和追溯信息以及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仓证明的进口冷链食品,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出售未按规定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等违法行为查处。二是重点对象治理。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学校食堂、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不落实加工操作规范、进货查验、培训考核、人员健康管理等违法行为查处。三是重点品种治理。强化对大宗、高风险食品安全抽检,开展对“两超一非”食品(超范围、超限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三无”食品(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过期变质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宣称特殊功能的普通食品以及特殊食品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违法行为查处。四是网络食品安全治理。加强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线上线下监管,开展对无实体店、无照无证、使用假证、冒用证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大对网络食品第三方平台不落实主体责任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开展对“网红餐厅”食品安全监督执法过程直播活动。五是打击粮食购销领域违法行为。重点查处扰乱市场秩序、违法交易行为,严处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粮食食品、“不宜储存粮”流入口粮市场等严重违法行为。六是重点食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以整治

“山寨”酒水饮料、节令食品为重点,严厉打击市场混淆、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七是深化“长江禁捕、打非断链”。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严禁采购、销售和加工非法捕捞渔获物,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行为,严查违反国家“十年禁渔”政策要求的食品经营违法行为。

行动重点:一是开展燃气领域气瓶、公用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加强对液化石油气瓶充装、检验单位的现场监督检查执法,重点打击非法充装、未按规定实施充装前后检查记录制度、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充装、对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进行充装和超核准范围检验、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检验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燃气压力管道法定检验,严肃处理在建燃气压力管道未履行安装告知,未依法进行安装监督检验、使用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公用管道的行为。加强燃气领域相关特种设备的监管,以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以及供气供暖相关锅炉、压力容器和工业管道为重点,严肃查处使用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开展岁末年初特种设备安全执法检查。按照省、市、区安委会部署的岁末年初百日安全大会战要求,加强风险分析研判,聚焦人员密集场所、化工危化品行业和工贸行业在用特种设备开展执法检查,加强重点时段、重要场所的特种设备监管,打击违法违规生产、使用特种设备行为。三是开展燃气具等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整治专项执法检查。加强燃气具、燃气泄漏报警器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产销售企业监督抽查力度,加强线上监测、线下排查,深入挖掘违法违规线索,依法对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燃气具生产经营单位予以处罚,化解燃气源头安全风险和重大隐患。四是开展冬春消防安全相关产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加强消防安全相关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消防器材、彩钢夹芯板、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电动自行车及动力电池和小太阳、热暖设备等冬季取暖用品,覆盖线上线下,及时发现质量不合格产品,排查质量安全隐患,严厉查处生产、销售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震慑。

(二)未成年人保护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贯彻落实国、省、市、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国未保组〔2021〕1号),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执法检查和典型案例曝光,查处一批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更加优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行动重点:一是加强未成年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以校园及其周边为重点,从严整治校园周边设置酒类销售网点的行为,督促酒吧、网吧、餐馆、商超、便利店等经营者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设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的标志。严厉查处婴幼儿配方食品虚假宣传和经营无合法进口证明食品行为,强化用于未成年人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加强未成年人产品质量监管执法。开展未成年人玩具、用具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大儿童玩具、学生用品、校服、眼镜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组织开展强制性儿童用品认证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证照经营和经营有毒有害、“三无”等不合格产品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执法。着力排查整治大型游乐设施风险隐患,严厉打击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明令淘汰或报废的大型游乐设施的违法行为。四是查处不落实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政策的价格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动物园等场所,以及城市公交、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不落实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政策的价格违法行为。五是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涉烟行为的监管执法。按照职责分工,查处经营者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使用自动售卖设备销售烟草制品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人涉烟违法行为。

(三)打击乱评比乱排序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结合新修订的《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依法严厉打击在乱评比乱排序发放牌匾、证书中的虚假违法广告、作虚假或引人误导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以及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评比、排序方式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着力加强行政指导,规范经营行为,引导企业规范竞争、守法经营。

行动重点:一是严厉打击通过乱评比乱排序发放牌匾、证书等形式进行虚假宣传,以及商品广告或者服务广告中有关的曾获荣誉、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等违法行为。二是重点整治乱评比乱排序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查处经营活动中通过虚构奖项、荣誉、称号或对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市场混淆、商业诋毁等违法行为。以新修订的《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正式施行为契机,面向经营者和消费者加大普法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三是严厉打击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定过程中以评比、排序方式违规收费以及借承担相关职业资格认定工作违规收取除考试费、鉴定费以外其他任何收费的行为。

(四)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针对我区农村地区药品(含医疗器械、化妆品)零售和使用环节问题突出、乱象较多的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产品开展检查整治,加强风险防控,从严从快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提升农村地区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行动重点:一是重点检查农村地区非药品冒充药品违法行为。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非药品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非药品产品的名称、包装、说明书明示或暗示有治疗疾病作用,非药品销售时非法宣称医疗功效等行为,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假劣药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开展农村地区医疗器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点对乡镇医疗机构、药店、超市(含小卖部)、宾馆、集贸市场等区域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经营无医疗器械注册证、从无资质供应商采购医疗器械、无证经营(备案)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开展违法产品来源追溯调查,深挖非法流通渠道和生产黑窝点;强化行刑衔接和部门联动,建立与公安等部门联络协调机制,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三是加强儿童化妆品监管。以儿童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为重点,突出对镇(街道)和城乡结合部化妆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经营未经注册备案、非法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超过使用期限、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的儿童化妆品等行为。

(五)“护粮行动”执法行动

行动重点:一是加强涉粮物资监管执法。围绕化肥、农资、农机等涉粮物资,深入开展巡查检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肥料、农膜等违法行为。二是做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处置。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意见》(德办发〔2021〕6号)要求,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食品生产企业。三是加强价格违法行为监管。建立辖区国有粮食企业和基层粮库检查台账,收集梳理存在的价格问题。加强对粮食购销领域价格垄断线索收集,及时依层级上报处理。严肃查处不明码标价、不执行最低收购价、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计量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对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等计量违法违规行为,对计量器具漏检、到期未检、提供虚假检定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五是加强对涉粮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厉打击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粮,生产经营不合格粮食加工品等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畅通投诉举报,实时受理和回应群众关注的涉粮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信息,记录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向社会公示,实施联合惩戒。

(六)市场收费乱象整治执法行动

行动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区关于加强涉企收费监管、减轻企业负担的决策部署,严厉查处违规收费行为,推动各项价费政策落实落地。聚焦社会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查处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收费、教育、医疗、商业银行、交通物流、通信领域、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商会等不明码标价,不合理加价,强制服务,转嫁费用,搭车收费以及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推动收费主体强化自律意识、合规意识,规范收费行为。

行动重点:一是整治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收费。持续督促供水供电供气企业全面梳理自查现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停止收取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纠正强制性收费,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加强供水供电供气工程安装、维护维修领域的价格监管,着力查处收取不合理费用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整治医疗机构乱收费行为。整治医疗机构违反规定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强制服务;重复收取一次性卫生材料费;销售高值植(介)入类医用耗材,超过规定的价格水平或加价率销售;公立医疗机构是否执行药品、耗材零差率以及其他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情况。三是整治商业银行违规收费。严肃查处与贷款捆绑,强制收取“财务顾问费”“融资顾问费”等费用,将收费作为贷款发放条件的行为;不落实小微企业“两禁两限”政策的行为;将商业银行自身应承担的抵押登记费、押品评估费等相关成本转嫁给企业承担的行为;不落实国家及总行层面规定的对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等行为;不执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等行为;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和价格政策的行为。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责任担当,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春雷行动2022”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市场监管工作。要强化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建立“春雷行动2022”联合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压实到人,任务落实到岗,确保行动协调顺畅、运转有序。

(二)完善机制,创新方式。

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市场监测、情况通报、形势研判等工作,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执法,建立健全案件移交移送、行刑衔接和行纪衔接等工作制度。聚焦突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因时因势强化监管措施,精准化解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等安全风险,科学有序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规范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深化“互联网+监管”,充分利用技术平台手段,加强追溯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充分发挥各部门强强协作的叠加效应。

(三)扩大影响,加强宣传。

要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格局,不断扩大“春雷行动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篇5

一、2011年红盾护农工作任务:

(一)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不具备资格经营的农资经营单位,净化市场经营环境,坚决取缔地下黑

窝点。

(二)全面落实农资监管“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批发企业电子台账制度,健全农资索证索票制度,实现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监管。

(三)重点检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零配件等经营场所,严厉打击生产、销售过期、无效、变质、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

(四)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以加大农资商品经营行为和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为切入点,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坑农害农的案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建立农资监管日常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形成农资商品市场日常监管与日常巡查制相结合、与属地管理相结合、与预警制相结合的农资监管体系。

(六)强化农资经营信用分类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完善落实信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诚信经营意识。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2011年红盾护农工作,特成立思南县工商局红盾护农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底),主要开展四项工作:

1、积极各工商所对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肥料)进行抽检。

2、春节前后各工商所组织召开辖区农资经营户座谈会,以会代培,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和农资监管“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的培训。

3、自2月20日—3月底开展以“红盾护农保春耕”的专项整治行动。主要对辖区农资经营户情况进行摸底造册,规范经营主体资格,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全面落实农资商品“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零配件为重点,查处大案要案。

4、开展宣传活动。确定3月份为红盾护农集中宣传月,重点宣传农资商品质量知识、识别劣质农资方法,结合“3.15”宣传月活动,通过印发宣传单、组织进市场、下农村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红盾护农行动的相关内容,力争在“3.15”期间使宣传活动达到高潮,推动红盾护农行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第二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6月),主要开展四项工作:

1、以市场巡查为契机,切实落实“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和“农资经营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2、配合农牧科技局对农药进行质量抽检。

3、各工商所要对辖区内的农资经营户进行信用分类评定、复验,建立农资经营户信用分类监管和咨询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4、在6月底开展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零配件等农资商品为重点的 “红盾护农保秋收、保秋播”行动,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哄抬物价或压价压级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坑农害农的等违法行为,查处农资大要案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第三阶段(2 011年7月至2011年11月底),主要有三项工作:

1、积极配合农牧科技局对农药市场商品质量进行抽检。

2、认真做好农资经营户进行信用分类检查验收工作。

3、10月底至12月初各工商所以辖区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农机具及零配件为重点的“红盾护农保秋收”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具及零配件行为,确保农民秋收顺利完成,同时开展秋粮收购市场大检查,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压价压级,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

第四阶段(12月),巩固成果、完善提高。各工商所要对各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自查总结,要及时收集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分析疏理典型案件,总结全年红盾护农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上报。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宣传,搞好协调配合。各工商所要利用各种形式,集中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法规政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日进行宣传,使农资经营者和广大农民了解农资市场的法规政策,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供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好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

(二)强化市场巡查、切实落实农资商品“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各工商所要认真学习领会《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对“两帐两票一卡一书”落实不到位的,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三)加大查办大案、要案的执法力度。各工

商所要集中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农资市场拉网式大检查,特别是要认真做好“红盾护农保春耕”、“红盾护农保秋播”、“红盾护农保秋收”三次专项整治行动。对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公开曝光,全力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以教育群众,震慑不法行为。

(四)加强工作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县局市场巡查督查组要定期不定期

开展工作督查,对工作不到位、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执法行动实施方案-江苏工商局 篇6

此次专项行动分为“清新居室”执法、重点建材产品执法两个部分。其中“清新居室”专项执法以油漆涂料、人造板等室内装饰材料产品为重点产品, 重点打击涉及室内装饰材料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建材产品执法以钢材、水泥、砖、防水材料等大宗建材产品, 特别是“五水共治”工程涉及的排水管等产品为重点产品, 重点保障涉及“五水共治”工程用建材产品的质量安全。

此次专项执法行动, 浙江绍兴市、县二级质监部门将切实加强与公安、建设、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 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形成并加大执法合力;同时, 浙江绍兴市质监局将通过对区、县 (市) 局的重大案件督办和指导协调, 提高此次专项执法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开展此次专项执法行动, 该局将集中查处建材产品质量违法行为, 督促企业认真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 不断净化辖区建材产品市场经济秩序,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减刑假释最新规定下一篇:小学数学听优质观摩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