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情》的阅读答案

2024-08-02

《生死情》的阅读答案(精选11篇)

《生死情》的阅读答案 篇1

生死攸关的烛光

A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B

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C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③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下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⑤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⑥正当她踏上最后的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放回文中A、B、C哪一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2.“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这两个“秘密”的用法相同吗?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 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

4.根据情节发展,按顺序概括出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5.你觉得文章这样结尾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处。这段文字是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骗过德军的搜查。这个交待引出了下文的故事,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2.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形容词。

3.夸张 紧张 仇恨 残暴

4.大儿子杰克借口抱柴,拿起烛台往外走;小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端走烛台。

5.好。这种结尾使文章在高潮中自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魔鬼漩涡中的生死母子情 篇2

比尔卡纳托河上遭遇“魔鬼”

鲁伯特夫妇的人生似乎离不开探险旅行,他们相识于探险途中,也因探险而结为夫妻。1997年夏天,身为艺术家的布里奇特从苏格兰的爱丁堡来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在一次徒步旅行中她认识了当地的一位小伙子鲁伯特——萨尔茨堡的一位体育老师,他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探险旅行家。

1998年,志趣相投的两人结为夫妻。婚后鲁伯特和妻子布里奇特游历了许多惊险而有趣的地方。2003年3月,鲁伯特夫妇精心策划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穿越美洲的探险旅行,这一次他们将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6岁的儿子雅尼克(鲁伯特前妻所生),4岁的儿子法比奥和2岁的女儿奥利维亚。

2003年3月7日,鲁伯特一家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出发,沿着美国西海岸一路南行顺利地进入了墨西哥,然后,靠着他们那辆野营车,穿越伯利兹境内崎岖不平泥泞不堪的土路,途经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最后进入哥伦比亚,历尽艰险后顺利地抵达了南美大陆。

2003年6月1日,他们从秘鲁首都利马出发,11天后抵达了印加峡谷的比尔卡纳托河。面对拦在他们面前的大河。布里奇特提出租一艘木船,由她带着三个孩子冒险顺河而下,为的是让孩子们增加一些对大自然的了解,而鲁伯特则驾驶着汽车在岸上跟随他们。鲁伯特有些担心,但布里奇特坚持:“不会有事的,河水看起来很温和……”孩子们也嚷嚷着坐船,于是鲁伯特开着车去向河边的土著人租了一艘大约5米多长的桦木小船。

经过简单的准备,6月12日中午,布里奇特帮三个孩子穿上了救生衣,然后上了小船,她和丈夫约定在下游的喀巴里镇会合,估计天黑的时候能够到达。15分钟之后,鲁伯特便开车消失在河边的丛林里。布里奇特一边照看着几个孩子,一边操纵着船桨,由于当地最近阴雨连绵,因此河水猛涨,最深的地方达到了近20米。水流看上去很急但是一切都似乎十分正常,一路上雅尼克和法比奥唧唧喳喳地比画着沿岸的景色,气氛平静而惬意。过漩涡吞噬野牛的恐怖事件。

很快,布里奇特驾着桦木船顺流到了一片狭窄的水域,河道弯曲复杂,水流也陡然急了起来,水中不时还冒出一截截棖树呀岩石。雅尼克探出身子兴致勃勃地捞起着船边的枯树枝,就在此时,布城奇物突然发现河水泛起了白花花的水纹,仿佛河底有什么或西在搅动似的,她心里一紧,加快了划桨的速度,然而越往下走水面赵不平静。“魔鬼漩涡!”顿时大惊失色——她看到了一片大小不一的漩涡!

迫近的危险弥漫了整个河面

事实上,布里奇特夫妇在穿越比尔卡纳托河上的游时,就常听当地的士著人谈起过河流里会有“魔鬼”,能将整条船吞没!当时他们付之一笑,认为那只不过是士著居民没有科学依据的臆想而已。但现在布里奇物却有一丝不祥的预感,土著人口中的“魔鬼”可能就是指这诡异的漩涡!

此时,布里奇特惊恐地看到水面上大约500米区域以内散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漩涡,小的直径几十厘米,大的直径足足有三四米。作为一个定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旅行家,布里奇物清楚地知道漩涡将会改变船撊进方向,并产生巨大的吸咐力,在亚马逊河流域中就曾经发生过漩涡噬野牛的恐大怖事件。

布里奇特一边招呼雅尼克和法比奥抓牢船上的绳索,一边仔细观察着河水。水面上的枯枝、腐叶和杂物沿着漩涡逆时针的旋转方向被急速吸入河底,更可怕的是大小漩涡竟然会再次组合成更大的漩涡,让河面的水势变得极为复杂。布里奇特倒吸一口冷气,她万万没想到会遇上如此艰难的关口。但她已别无选择,为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闯过此劫。

桦木船在布里奇特的操控下右冲左突,从漩涡间顺流而下,因为河道越来越狭窄,使得河水更加湍急,桦木船一次次偏离了航道,船头时而撞向岩石,时而打横在河中心,雅尼克和法比奥也在这不同寻常的气氛中感到了紧张,他们懂事地看着妈妈,并将年幼的妹妹护在船舱最深处。然而他们还是没法逃脱魔鬼般漩涡的摆布,桦木船首先是不可控制地陷入了一个较大的漩涡里,布里奇特赶紧划桨试图;中过漩涡,但船体很快在漩涡的中心打起了转,螺旋状的漩涡张着巨口将四周的一切都吸了进去,所幸桦木船的大小和漩涡的直径差不了多少,船体只是被旋转得严重左倾,法比奥一不小心从右边被甩到了船的左舷!惊恐顿时弥漫了整个船舱。布里奇特明白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改变桦木船的方向了,她一边安慰着被吓得大叫的孩子们,一边找寻着可能摆脱困境的办法。

她注意到每个漩涡在自身逆时针旋转的同时,仍然沿着河流的方向急速移动。布里奇特单手拿着桨,期望能够借助外力冲出漩涡,或者顺水流出漩涡区,恰在这时,桦木船进入一片回转水域,河道有了一个90度的拐角,而右手岸边则倒下了一截粗大的水柳枝。布里奇特暗自盘算着这或许是个难得的机会,她可以抓住水柳枝让船改变方向,借此避过漩涡的吸咐力。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桦木船经过水柳的刹那,布里奇特用手一把抓住了树干,然而她显然低估了水流和漩涡的巨大合力,旋转的桦木船急速顺流而下,布里奇特不仅无法把持船体的走向,而且被拽离了船舱。“妈妈!”法比奥和雅尼克惊恐地叫了起来……

布里奇特看到大事不好,急忙松开了抓住水柳的手,但还是晚了。在巨大水流的带动下,再加上旋转的力量和几乎已经跌出船舱的布里奇特的重量,桦木船顿时翻转过来!尖叫声中三个孩子都落入了河水,在混乱间布里奇特还来不及看清孩子们的方位便被呛了几口水,一时间尖叫声、呼救声弥漫了整个河面,而布满水面的恐怖漩涡则像一个个陷阱,等待着将生命吞噬……

舍身救子 比尔卡纳托河情证母爱

布里奇特疯狂地呼喊着三个孩子的名字,所幸孩子们都穿着橘红色的救生衣,醒目地标示了他们的方位。布里奇特深知必须尽快将孩子们救上岸,否则一旦落入漩涡就会像落叶一样被吸入“地狱”。

2岁的女儿奥利维亚在布里奇特的右手位置哇哇大哭,显然已经呛了好几口水了,她的两只小手无助地在水面上胡乱抓划着,布里奇特赶忙游了过去一把揪住女儿的救生衣,朝岸边冲去。很快她拖着女儿奥利维亚到了岩岸边,将女儿安顿好后,布里奇特来不及喘口气,叮嘱了几句便又掉头救另外两个孩子。

然而,此时雅尼克和法比奥已被河水;中出了几十米远,布里奇特心急如焚,她埋头奋力游向下游,恍惚间,布里奇特听到了雅尼克的呼叫声:“妈妈,救我……”等到布里奇特赶到时,自己去口突然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拉入了漩涡!

原来,雅尼克和法比奥正是被这个巨大的漩涡吸进了黑洞,布里奇特发现漩涡的直径足有四五米,他们仿佛陷入了一口大铁锅,被一种无名的力量驱动着旋转,并不停地向河底陷落,而他们身体四周则散布着枯枝、水草甚至野生动物的尸体,看着这些东西很快被漩涡吞没,布里奇特心里一阵恐慌,她知道很快他们也会被吸入河底。

头顶的天空似乎越来越远,这让布里奇特意识到自己也在陷落,雅尼克和法比奥两个橘红色的身影就在她的脚下。“不能这样!我一定要救出孩子!”布里奇特心里默喊,她观察到漩涡中心就是致命区域,而越是小而重的东西下陷的速度就越快,或许是救生衣的缘故,他们三人下降的速度虽然不算快,但仍是朝着死亡奔去!

没有时间考虑什厶了,布里奇特和两个儿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她无法伸手抓住他们,更谈不上将孩子们甩出漩涡了,她别无选择,只能想办法尽快下降,赶到孩子们的身下……布里奇特扯下身上的救生衣,顿时感到漩涡的吸力陡然增大,她顺着水流的旋转方向扭动着身体只想尽快下降!下降!她被无情地吸进了漩涡的中间地带,也迅速地降到了雅尼克和法比奥的身下,她已经能够抓住雅尼克的腰带了。布里奇特咬着牙一把揪住雅尼克,然后奋力向上推,她所处的位置离水面大约有2米的样子,雅尼克明白了妈妈了意思, 自己也弹腿向上游去……雅尼克在挣脱漩涡的刹那猛蹬了一下,布里奇特用肩扛住儿子的腿用力一推,终于,雅尼克出去了!

此时,布里奇特已经精疲力竭,但她知道还有法比奥需要自己的帮助。她再次鼓起力气,托起了正在自己左肩方向的儿子。法比奥没有哥哥那样的力气,布里奇特只能使劲蹬着水,努力向水面靠近,但显然漩涡的吸力远远大过她的力量,布里奇特两手托起法比奥的腰,用尽了所有力气推了一把,法比奥竟被推出了漩涡,然而布里奇特却在反作用力下越陷越深,在越来越黑暗的漩涡中间,布里奇特浑身瘫软,再也没有力气挣扎,她陷入了黑暗……

《生死情》的阅读答案 篇3

②当赶来的意大利海岸警卫队发现他安全地裹在毛毯里时,这位船长竟拒绝返回游轮。甚至还拙劣地辩称是不慎滑落到救生艇里的,再也无法爬回到船上。由于一系列玩忽职守的行为,斯凯蒂诺成为意大利“最招人恨的人”。因为他违背了百年来海上航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遭遇海难时,船长必须是最后一个离开船的人。

③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科斯塔·康科迪亚”号巨大船身严重倾斜,大半没入水中的震撼画面时,全世界的人不约而同地将其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冰海沉船的惨烈场面联系到一起。近代历史的海难中,许多船长坚守到最后一刻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诵。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一百年前“泰坦尼克”号船长E.J.史密斯。

④112年4月14日漆黑冰冷的那个夜晚,当他和船员们将妇孺送上救生艇后,自己却已无法脱身。当死亡逼近,他们仍坚守岗位,伴随着驻船乐队《上帝离我们更近了》的歌声,锅炉爆炸,电力中断,船身断为两截,海水将这些英勇的人卷进大西洋的深渊。

⑤更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30年,一位名叫罗伯特·罗耶的船长驾驶的捕鱼船在阿拉斯加海域触礁沉没。当海水涌入舱门,船身急速下沉时,三位船员被迫跳船逃生。但罗耶船长坚守在舵手室向海岸警卫队呼救,成为他们后来获救的关键。在海水中漂浮了3个小时之后,罗耶船长和他的船员终于被救起,但不幸的是罗耶由于头部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⑥那么,船长必须坚守到最后的规矩从何而来?据史学家考证,它可追溯到1852年,当年2月的一天,英国皇家海军运兵船“伯肯黑德”号在南非开普敦海岸触礁,船长萨尔蒙德立即指挥先将妇女和儿童送上仅有的三艘救生船,而所有士兵则整齐列队在甲板上等待命令。直到船身断成两截,船员和士兵们落入水中后,船长仍命令他们不得靠近已经下水的救生船,因为这可能导致已经满员的小船倾覆,最终船上642人中,仅有13人生还。包括船长在内所有高级船员全部遇难。

⑦几个月后,英国皇家海军宣布授予船员烈士称号,而“妇女儿童优先”的英勇之举也备受褒扬并从此成为约定俗成的做法。

⑧不过在斯凯蒂诺的家乡,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仍相信这位船长并非贪生怕死的`逃兵,不应过多苛求他在生死关头的决定。美国《波士顿邮报》称,对于公众而言,海难不仅是事故,也是一场活生生的戏剧。不幸的是,这场剧中船长只有两个角色可以选择:英雄,或懦夫。然而,即便一船之长也是血肉之躯,要求他们也压制自己求生的本能是否现实?

⑨研究近代海事历史的学者指出,坚守岗位、将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船长要远多于那些弃乘客于不顾的船长。而在法律上,虽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明文规定船长必须最后一个离开沉船,但都要求他们恪守职责,最大限度确保乘客的安全。

⑩通常一艘船悬挂哪国国旗,就受到该国法律的约束。根据美国的海事法律,弃船逃生的船长不会受到刑事指控。但如果船长逃避责任导致乘客死伤,依然要面临过失杀人罪名。而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船长弃船则有可能被认定为触犯刑法。意大利的法律人士称,如果斯凯蒂诺玩忽职守和谋杀乘客的罪名成立,将有可能最高被判12年监禁。

11海事安全专家相信,即便斯凯蒂诺能免于法律上的制裁,也不太可能再度指挥游轮或货轮,因为其声誉上的损失已难弥补。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发生后,在法律范畴之外,还有道德的制约。

12美国马萨诸塞州海事学院院长、海军上将理查德·尔诺认为,不顾乘客安危弃船的行为触犯了海上约定俗成而不容妥协的铁律,“这不仅仅是海上的规则与传统,更关乎责任。”

(摘自2月3日—9日《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谢来)(有删节)

1.文章第③至⑥段列举了近百年来遭遇海难时船长们行为表现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4分)

2.文章第⑧段至结尾写“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事件发生后的各方反应,这样写的效果如何?(5分)

3.“新闻报道无论怎样客观,总隐藏着作者的主观倾向。”那么,本篇新闻中作者的主观倾向是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种倾向?(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作用之一是和“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事件作对比——1分,以表明

此次事件中船长弗朗切斯科·斯凯蒂诺的行为与约定俗成的“规则与传统”——1分——相违背——1分;作用之二是为了说明海难发生时船长必须坚守到最后的规矩由来——1分。)

2.(答案:①使文章内容更真实——1分、客观而全面——1分;②强调了船长斯凯蒂诺的行为所引起的法理、情理、传统之间的冲突,2分,进而引起人们的思考,1分。)

慈母情深阅读答案 篇4

震耳欲聋——文中指母亲工作的地方声音嘈杂,耳朵都快被缝纫机声震聋了。

2、用“ ”划出文中的一句排比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为养家争分夺秒地工作,十分辛劳、忙碌;“我”对母亲心疼、热爱。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连续三次“我的母亲”说明“我”因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而震撼,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我鼻子一酸”,是因为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内疚;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而内心激动,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省略了“我”跑出去后的情景。

为什么说“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答:因为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两次给“我”钱买书,满足“我”读书的愿望。如果再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的慈爱之情。所以……

3、课文内容填空。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环境)描写,看出(母亲工作环境差,工作很辛苦。)

“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这是对母亲( 外貌)的描写,道出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是对母亲的(动作 )描写,看出是一位(贫穷、辛苦)的母亲。

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母亲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对母亲(语言 )的描写,从中看出母亲的(爱子之情、深明大义、 通情达理)。

4、想想作者写了什么事来表现“慈母情深”,为什么用“慈母情深”做课题。

答: 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

悲情帝王阅读题答案 篇5

(1)第二段引用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赋予了诗句怎样的新含义?(3分)

(2)第三段说:“还是别叫他李后主吧,就叫他李煜。”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2:文章称李煜为“悲情帝王“,请具体说明作者这样称呼他的原因。(4分)

小题3:文中先后引用了李煜的两首著名的词作《浪淘沙令》和《虞美人》。作者引用这两首词的用意有何不同?试联系上下文加以说明。(6分)

深洞生死情 篇6

这一天,是厂里公休。上午范小雅和他的男朋友李阿多一起来到郊区游玩。他们手拉手一边沿着山路向前走,一边说着悄悄话。走到一片果林时,李阿多说:“我去方便一下。”随即跳入了林中,范小雅则径自向前方走去。

李阿多方便完,从林子里钻出来,咦!小雅不见了。“小雅,小雅……”李阿多一边大声喊着,一边向前一阵猛跑,来到一个山洞前,这是备战需要改建的防空洞。他环顾左右,突然眼前一黑,刚要惊叫,才觉出是一双柔软的手,接着就是一阵亲吻。

好半天,两人才恢复常态,李阿多故意生气地说:“你干吗躲起来呀?我差点儿找不到你。”范小雅说:“我这不是和你闹着玩嘛。咱们捉迷藏,看看你是否能找到我。”李阿多说:“你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你。”然后两人又忘情地亲吻起来。

就在两人忘乎所以时,走过来一个老人。两人听到脚步声后,便赶紧跑进了山洞,躲起来继续亲吻。由于这对恋人亲吻得太投入了,直到大铁门“吱嘎嘎”响起,才发现不对,只听“咔嚓”一声,铁门被锁上了。两人跑向大铁门,大声呼喊,可任凭他们喊破嗓子,老人就是没有回头。

这时李阿多突然想起一件事,忙对范小雅说:“这个老人是防空洞的看门人,他的耳朵在战场上让炮弹震聋了,我们就是喊破天,他也听不到。”

“可今天是我妈的生日啊!我爸妈要是见不着我会急死的。都怪我,跑进这个防空洞里干什么呀!”

“着急也没有用”,李阿多安慰范小雅,“明天老人来开了门,我们给妈妈补过生日,好不好?暂且在这住一夜吧。”

“也只能这样了,也许老天爷故意让我们在这住一晚吧。”范小雅无可奈何地点头。

第二天,天剛亮,李阿多和范小雅就在铁门边等着老人来开门,可是等到中午了,仍然未见老人过来。“这个老头儿,咋不来开门呢?”范小雅忍不住地咕哝。

“也许今天不来了吧。”李阿多忧心忡忡。

范小雅闲得无聊,就在防空洞里闲逛,发现铁门外的水泥墙上贴着一张纸,踮起脚尖细细地读起来。突然她“哇”地哭出了声。李阿多不知为何,走过去一读,脸就变得灰白,一屁股坐在了墙边。

“我的妈呀!我要死在这儿了。呜呜……”范小雅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原来墙上那张纸是一张时间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此防空洞七天开一次门。也就是说,他俩在洞里要等上整整七天!七天,能坚持得住吗?

见范小雅哭得一塌糊涂,李阿多觉得自己在危难中应该有男子汉的样子,他拉起范小雅,鼓励道:“咱们进去找找有没有吃的。只要有吃的,我们就能坚持到最后。”

范小雅一想有理,说:“对呀,这么大的防空洞,还能没有吃的?‘深挖洞,广积粮’,哪有光有洞没有粮的。”

两人在门洞边找到了一个旧的手电筒,拧开一看,灯光红红的,但总比没有强多了。这个洞又深又长,洞两边还都有岔路。他们找啊找啊,终于看到了一堆袋子,袋子边上还有一个铁饭盒子,可掏出来一看,竟是水泥!

两个钟头以后,他们一无所获地回到了原点。不要说食物,就是一滴水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天,这对恋人已毫无激情,两人能做的就是贴在大铁门上,通过铁栅栏向外看世界,渴望有新的奇迹发生。大约中午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人影。

那个人越来越近,那是一个女人,她敞着怀,露出灰黑色的瘪瘪的乳房,她一边走一边念叨着:“儿啊,你死得冤枉啊……妈来看你啦。儿啊……”

李阿多大声地叫着:“你儿子在这里!我是你儿子!快来看看我……”

范小雅也跟着喊:“你儿子在这里,快来看看,砸开锁就看到了!快砸锁啊……”他们狠命地晃着大铁门,大铁门“吱吱嘎嘎”地嘶响着。

女人向着大铁门走来。李阿多和范小雅高兴极了,他们有救了!

女人跑到了铁门前四五步远的地方,一转身冲向了旁边的松树林里,嘴里也高一声低一声:“儿啊,我听见你的话了。我来了……你别着急啊……”

白高兴一场,原来是一个疯婆子啊!两人的情绪从巅峰跌到了谷底。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倚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节省尚存的不多的体力。两人的谈话还在继续,内容多半是对往事的回忆。这一对恋人是师徒关系,范小雅跟李阿多学开机床。范小雅出徒了,两人也成了恋人。李阿多从食堂打来饭菜,总把肉分给范小雅吃。范小雅要是不吃,李阿多就瞪眼吓唬她;范小雅的爱好就是帮李阿多洗工作服,李阿多要是拒绝,范小雅就拧他裸露的皮肤。讲到动情处,两人都唏嘘不已。

范小雅说:“正好,我在阳间做你的媳妇,在阴间还做你的媳妇。”

李阿多说:“我死了以后,你千万要记住,把我外套脱下来,盖在咱俩的身上,让我感觉到你还在我的身旁。”

范小雅歪了一下嘴,说:“你咋知道我死在你的后面?你能掐会算吗?”

李阿多已经体力不支,微弱地说:“我是听人说的,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男人能扛四天,女人却能挺五天。这是男人与女人的天生区别……你可要记住,一定要脱下我的外套,盖在咱俩的身上……你要是不脱,到了那边我用眼睛瞪你!”

范小雅大颗的眼泪“啪啪”砸在李阿多的手背上,其实,去天国的路上,晚一步早一步是一样的。

到了第六天的夜里,李阿多意识模糊了。他突然说道:“小雅,脱,脱我的衣服……”他边说边开始脱身上的外套,可刚脱了一半,就再没有力气了,“咕咚”一声倒在了水泥地上,停止了呼吸。

范小雅无声地哭了,她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不管如何,自己死前也要了却李阿多的遗愿。

范小雅费力地帮李阿多脱下外套,她突然觉得衣服有点重,一摸口袋,发现几个小小的野果,范小雅潸然泪下,大叫道:“我的阿多呀!”

李阿多是个特别有心的人,在来的路上,他曾顺手摘了几个野果。在大铁门毫不留情关闭的那一刻,他明白了,这几个野果只能让一个人活下来,而对他来说,选择是唯一的,那就是救小雅!

李阿多知道,如果马上把野果拿出来,范小雅肯定不肯独自收下,所以他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关头,才让范小雅帮着脱衣服。只要一脱衣服,范小雅就会明白了。

第七天的上午,港城的警察和厂区的保安都出动了,他们四下寻找李阿多和范小雅。

范小雅的父母也带人来到郊区的山路上,范大妈喘了一口粗气,指着前方的苹果林,说:“昨晚我做了个梦,就是在这儿碰见小雅的。”

梦是梦,现实是现实,但现实确实是有一个穿旧军装的老人迈着军人的步子,朝着防空洞的大铁门走去。

很快,就从防空洞里传来呼救声:“这里有人……”范小雅终于得救了,那几个野果既是爱情的见证,也是救命的法宝。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阅读题答案 篇7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 “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生死情》的阅读答案 篇8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2、失败时有人伸出一只手来为你擦泪,会好过成功时无数人伸手为你鼓掌。

3、世上不爱的理由有很多:忙、累、为你好、性格不合、距离远了、没有感觉了等等,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想和你在一起。

4、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底线,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人他会一点一点磨消你的底线,当你没有底线的时候,你就完全被别人控制。

5、生命是华丽错觉,时间是贼,偷走一切。

6、知道时间不可能停留,就没有必要伤春悲秋;知道感情不可能刻意,就不会为了谁寻死寻活;知道孤独总是如影随形的,就不会在某一些时刻难以自制;知道遗忘总是必然的,就不会为一时的忘却伤感;知道过去始终是存在的,就没有必要遮掩和炫耀;知道美好总会在将来的某一刻消逝,就要好好把握现在的每一刻。

7、我从不担心我努力了不优秀,只担心优秀的人都比我更努力。

8、无论别人有多好,我们都不要羡慕。要只和自己的过去比,这样就会一天比一天快乐,同时,你还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心里也会得到真正的安宁。

9、你自寻烦恼,因为你自视太高。

10、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每个人都要不停地做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总听有人说,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如此怅然。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11、幸福五大原则:心中无恨、脑中无忧、生活简单、多些付出、少些期待。

12、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桃姐》

13、我相信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在它们看不见的那一面。

14、明明是活在现在,你却念念不忘着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坚持携带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人生就如此拖泥带水。单纯地活在当下,当下其实无所谓是非真假:没有是非,就不必多虑;没有真假,就无须念念不忘又忧心忡忡。(经典语句 )那无是非真假,不就像在做梦一样吗?是呀,就单纯地把你的人生当成梦境去执行吧。

15、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的过去,让开始的重新开始。

16、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开满梨花的树上,永远不可能结出苹果。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高挂天边的彩虹,永远无人能够触摸。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就像火车的轨道,永远不会有轮船驶过。我想你了,可我,真的不能对你说。怕只怕,说了,对你,也是一种折磨。

17、我想所谓爱情,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的情绪,在同一个频率。

18、我们的痛苦,源自无止的欲念、无尽的攀比、无休的争斗,那些曾经的得失、胜败、悲欢,总让我们难以释怀。让欲望淡些,所有的拥有终将失去;让心态宽些,你爬得再高终要下来。

19、不要让钱成为障碍,好的生活没那么贵。动手去实现离你最近的可行梦想吧。

《生死情》的阅读答案 篇9

A、 绝症女孩捐献器官,

陌生小伙闯进生命禁区

1989年3月,郑谨玲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农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长年多病,母亲是聋哑人,生活难以自理。但穷家出才女,2005年郑谨玲以优异成绩,考取商丘市第四高中。

2006年8月初的一天,郑谨玲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倒在操场上,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生命仅剩半年时间。

面对数十万元的治疗费,郑家陷入了绝境。得知自己的病无钱救治时,郑谨玲告诉父亲:“爸,我不是有俩肾吗?可卖一个……”

“不,闺女,还是卖爸的肾吧。”父亲看着病危的女儿,老泪纵横。

“不,还是卖我的吧,这个家还要你支撑着,我一个女孩子干不了体力活。” 郑谨玲笑着劝说父亲。那天的午饭热了又凉,凉了又热,可父女俩仍是没有争论出个结果。然而,医生告诉郑谨玲,国家法律不允许买卖人体器官。希望之门悄然关闭了,但这个要强的女孩儿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怨天尤人,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她决定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2006年9月,郑谨玲说服家人,郑重地将捐献眼角膜的申请寄往河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她同时还表示,如果病治不好,自愿捐献出全身所有能用的器官。

不久,在北京打工的马玉彬从网上看到郑谨玲的故事后,被她的善举深深打动。按照上面留的手机号码,马玉彬发了一则手机短信:不向病魔低头,胜利属于强者!她很快回复:有了你的关照,我会笑对人生!此后,二人开始了短信交流。她告诉他,她有两个姐姐,可遗憾没有哥哥,她多么希望得到兄长般的厚爱啊!马玉彬爽快地答应了。

马玉彬今年22岁,河北保定市定州市清风店吴村人。2006年年初,他只身到北京找工作,最终在亲戚的帮助下才在一家文化交流公司就职。这之后,马玉彬以她的名义,开始向北京的一些慈善机构求援。然而,因为郑谨玲不在北京,与马玉彬又非亲非故,他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拒绝。就在马玉彬为她的骨髓移植费四处奔波的时候,她的病情加重了,因实在筹集不到医疗费,郑家已准备放弃治疗。

听到这消息后,马玉彬的心快要碎了!他不甘心眼睁睁看着这位深明大义的姑娘被病魔夺走生命。

这天,马玉彬打通她的电话:“谨玲妹,你不能放弃治疗呀!”电话里,她强颜欢笑:“玉彬哥,生死由命,我认了。为了给我治病,家里已欠下几万块钱,再也借不到一分钱了!”

一天,马玉彬在电视里看到一位北京的白血病患者得到社会救助后,经骨髓移植治疗转危为安。“对,我可以到河南‘化缘’,帮她闯过难关!”

马玉彬决定马上辞职到商丘给郑谨玲募捐治病。

2006年10月14日,马玉彬带着随身换洗衣服,怀揣2000元现金来到了商丘市柘城县中医院看望了她。像冥冥之中约定,二人见面后双手紧握,泪如泉涌。“玉彬哥,我拖累你了。”瘦骨嶙峋的她勉强坐起来,双眸像透亮的清泉。马玉彬的心一阵悸动,一种从未有过的、难以言说的痛楚涌了上来。

“多好的姑娘呀,我一定要挽救你的生命。”马玉彬暗暗发下誓言。

每天“化缘”回来,马玉彬坐在床边陪她说话、讲故事、唱歌逗她开心。郑谨玲胃口不好,他每天采购新鲜蔬菜和水果,葡萄去掉皮,苹果切成一片片送到她嘴里。目睹马玉彬所做的一切,以前不怎么理解的她的家人被感动了。郑父动情地说:“女儿遇上玉彬这么好的人,是她的福气!”

B、紧急狙击死神,

一个人的战斗惊天动地

刚开始募捐十来天,马玉彬很快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他决定到上海姐姐家去借生活费。

在上海姐姐家里,当马玉彬说出他已辞职在为商丘一个陌生女孩募捐治病时,姐姐愣了片刻,随后她高兴地说:“姐支持你!”返回商丘时,姐姐送给他4000元钱。

不久,姐姐告诉了远在河北的父亲,玉彬辞掉北京的工作,只身一人到河南商丘,帮一个女孩募捐医药费去了。当时,父亲为儿子的举动感到震惊。后来想想儿子长大了,他这种举动是正确的,表示支持。当天晚上,父亲与玉彬通了电话,问他什么时间回来。马玉彬说治不好小女孩的病,就暂时不回家。父亲嘱咐他说:“你在外好好照顾自己,特别是为小女孩募捐的钱,咱一分钱也不能动,如缺钱就说声,我给你往卡上打。”

在马玉彬外出“化缘”时,郑谨玲曾多次唱过《祝你平安》,她想用这首歌来寄托自己心里最真切的情感。是他在自己和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实实在在将爱心和温暖默默地传递给自己。她流泪了,望着马玉彬,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对生命的渴望:“玉彬哥,我不死了,我要好好活着,我不能辜负这一颗颗沉甸甸的爱心……”

一个多月的奔波,马玉彬明显消瘦了,她心疼不已。她郑重地对马玉彬说:“玉彬哥,我不能再拖累你了。你回北京吧。”

马玉彬生气地说:“你在说什么呀?你要有信心,你会康复的。你一天不治好病,我一天不离开河南,不离开你!”

尽管沐浴着阳光,她渴望能活下去,可无情的病魔摧毁了她生的希望,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在医院治疗近5个月,郑谨玲病情仍没好转,医院曾为她下两次病危通知。医院考虑到治疗条件有限,12月8日下午,郑谨玲被转至开封儿童医院。住院当天,就给其家人下了病危通知书。

在开封儿童医院,马玉彬透过病房的玻璃,看到郑谨玲那痛苦的表情后,抱着头默默在门口流泪。最后,他不听医生的劝阻来到郑谨玲床边为她擦泪:“你要坚强些,这么多人关心你,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玉彬哥,如果我醒不过来,我是不是就去了天堂?”

马玉彬无语。

“哥,如果我去了天堂,我会为你唱歌。每天,你都能听到从天堂里传来的歌声。”说着,她哼唱起那首《祝你平安》。

马玉彬将脸藏在手掌心里,掌心里顿时一片泪水的清凉,他的声音疲倦地从掌心里传出来:“不,咱们谁也不去天堂。”

“哥,你又瘦了,你亲人不在身边,俺家的人就是你的亲人。你不能太累了,这样会把你累垮的……”郑谨玲抚摸着马玉彬的手说。

“不累,你放心吧,我明天就到开封街头为你募捐……”马玉彬说完,抬抬那400度的近视眼镜框,仰起头离开房间。

c、 天堂传来歌声,

和你相伴的日子我不寂寞

马玉彬到开封的当夜,他和郑谨玲的二姐郑玉莲在一家复印店印制了2000张宣传单。随后,他在网上寻找开封的合适的募捐地点,躺在病床上的郑谨玲被病魔折磨得撕咬被褥,嘴里一直喊着“玉彬哥哥”。

这时,医生把马玉彬找去,告诉他谨玲的生命没有几天了。郑谨玲得知检查结果后却表现得很平静,她叮嘱马玉彬说:“哥,我走了以后,你要多多保重。”马玉彬含着热泪说:“你不要再说傻话了,你会好起来的。”

“有你相伴的日子,我好幸福。”郑谨玲哽咽着说:“如有来生,我做你的小妹!”

12月11日下午,马玉彬准备到商丘把行李带来,瞒着郑谨玲到了开封汽车站,郑谨玲的大姐郑玉静的一个电话,又让他回到医院,因为谨玲又在念叨他了。

回到病房,马玉彬安慰郑谨玲说:“我不会离开你,只是想把行李带回来,你还记得上次我到上海时那个约定吗,很多人都说我不会回来,我不是回来了吗……”

她努力地点着头说:“玉彬哥,快点回来!”这天晚上,她迟迟未能入睡,她靠在玉彬的肩头,似有很多话要说。轻抚她睡去,可刚迷糊了一会儿,她却喊着:“玉彬哥,我舍不得离开你!”梦醒时分,她一脸的幸福。

12日上午,马玉彬与郑玉莲一起回到商丘,在收拾行李期间,忽然接到一位马先生的电话,说准备给郑谨玲捐款,马玉彬因此没来得及返回开封。

下午,她一直念叨“想见彬哥”,大姐郑玉静在给玉彬联系的同时,并劝她说“玉彬快回来了”。13日上午10点,郑谨玲的病情加重。10点20分,医护人员对她全力抢救。半小时后,郑谨玲带着遗憾走了,走时喊着:“玉彬——哥——”

“小玲走了”,刚进开封市区的马玉彬,突然接到郑玉静的短信。

简直是晴天一个霹雳!马玉彬感到天好像要塌下来了。霎时,眼泪刷地流了出来。“不是约定好的吗?怎么说走就走了呢?”马玉彬赶到医院扔下行李,跑到病房,看见她戴着眼镜安详地躺在床上……

“小玲——,你不是答应哥回来吗?知道会这样,我就不会离开你……”马玉彬的泪水滴在郑谨玲的衣服上,用手抚摸着小玲的额头。

《生死情》的阅读答案 篇10

为什么遵义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的会议,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2:

1、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实际上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2、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遵义会议对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和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纠正,都是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4、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参考答案3:

因为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参考答案4:

因为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并因此而彪炳史册。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史称“正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敌人力量强大、党的各项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而基本否认他和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遵义会议的最大功绩,是改变了中共中央的领导。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会后张闻天根据会议讨论内容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明确指出李德和博古执行了“左”倾军事路线,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的重大损失“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随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由此,结束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对全党的领导。

参考答案5: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军事战争等重大问题,并确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1931年9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路线时期,其最大恶果就是排挤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样一来,原来胜利发展的革命形势遭到全面破坏,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损失。中央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完全照搬苏联红军的正规战战法,把过去苏区反“围剿”的经验抛得干干净净,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中央红军主力退出中央根据地,被迫长征。

在历史危急关头,遵义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的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是劳而无功的。”会议认为:“在目前中国国内战争的阶段上,在我们还没有大的城市工人的暴动,白军士兵的哗变的配合,在我们红军数量上还是非常不够,在我们的苏区还只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在我们还没有飞机大炮等特种兵器,在我们还处于内线作战的环境,当着敌人向我们进攻与举行‘围剿’时,我们的战略路线当然是决战防御,即是我们的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为了寻求决战的防御,为了转入反攻与进攻的防御。”

遵义会议肯定和确立了毛泽东决战防御军事路线的战略战术原则。刘伯承回忆:“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拨正了中国革命航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开始

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决策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在遵义会议后的转变,就是党的高层干部从失败中逐渐得到了经验、提高了觉悟,结束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也认识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养成了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纠正“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当时由于电台无法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中共中央在没有请示共产国际和没有得到共产国际批准的情况下,在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地撤销了

“三人团”,批判和否定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对红军的最高指挥权,认为“特别是华夫(李德)同志的领导方式是极端的恶劣。军委的一切工作为华夫同志个人所包办,把军委的集体领导完全取消,惩办主义有极大的发展,自我批判丝毫没有,对于军事上一切不同意见,不但完全忽视,而且采取各种压制的方法,下层指挥员的机断专行与创造性是被抹杀了。”

独立自主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住手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议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一九三一年的,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改变了中国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成熟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始

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共中央最高决策层。毛泽东政治地位上的变化,为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全面系统思考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参加遵义会议的杨尚昆回忆:“中国共产党人几经挫折和失败,经过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才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正确的领导集体。毛泽东同志从一个主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成为主导全党全军的领袖,是一个充满斗争和艰难曲折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主张逐步深入到全党,他在粉碎敌人‘围剿’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全军所接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像恩来同志这样一些党的负责人,在血的教训面前,以党的利益为重,胸怀宽广,服从真理,坚决拥护和信赖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共产国际过度依赖、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认识不深,没有形成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指出:“遵义会议之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朱周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以后,又加了陈云同志。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当时的职务虽不是最高领导人,但在党和红军最主要的军事斗争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毛泽东长期处于军事斗争的第一线,他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得到了红军指战员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尊重,同时张闻天、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人又非常尊重毛泽东的意见和建议,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决策中实际上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王若飞与刘少白的一段生死情 篇11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少白与中共党人王若飞同志由相知到相交,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至今传为佳话。

1928年秋,王若飞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会议之后,被选派为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1931年回国后,党派他到绥远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0月,王若飞在包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押在归绥(今呼和浩特)第一模范监狱。当时,正在北平的刘少白"虽身处嫌疑,犹自热情地爱护那些在地下活动和救济那些身陷囹圄的革命党人"(刘少白《入党自愿书》)。当他得知王若飞被捕的消息后,即利用与傅作义的私人关系,多次找其当面洽谈,要他从长计议,尽快释放王若飞。虽经长时间游说奔波,但终因案情重大,傅作义不敢作主,未能成功,可也为狱中的王若飞争得了不少优待。

1937年1月,刘少白由绥返晋。5月,王若飞经党营救,在太原出狱,住在东二道巷永定路2号(党的北方局所在地)。其间,刘少白与王若飞过从甚密,情谊日增。王若飞不止一次地对家人说:"刘老伯的女儿刘亚雄,是我党较早的经得起考验的女党员之一,他本人亦为党做了不少工作,我是非常敬重他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饱经战火洗礼、又经与王若飞等共产党人长期共事的刘少白,历经漫漫长路的跋涉,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希望,于是,他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要求。经北方局研究,一致认为他已具备入党条件。1937年8月初,由王若飞和安子文介绍,刘少白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便于工作,经刘少奇批准,刘少白为秘密党员,组织关系直接与王若飞联系。自此,他与王若飞之间又注入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情谊。

1938年,时任兴县农民银行(后改为西北农民银行)经理的刘少白,为了学习陕甘宁边区银行的经验,于6月间从晋西北来到延安。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极其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老朋友、老同志,特地搞了一瓶酒,做了几样菜款待他。王若飞还领刘少白面见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谢觉哉等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在听了王若飞对刘少白革命历史和他领导的金融工作情况的介绍后,当即对刘少白的工作给予嘉勉,并指示北方局负责同志尽量帮助他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这次延安之行,刘少白受到极大鼓舞,与王若飞的友情也由此而进一步加深。

1942年5月,刘少白与牛友兰率晋西北士绅参观团再次来到延安。在这里的50多天里,诸士绅受到延安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分别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林伯渠议长等中央党政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参观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市区的38个机关、工厂、学校等。在王若飞受中共中央委托召集的座谈会上,刘少白热情洋溢地畅谈了这次参观的感受,深深为解放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所感动。为了加强士绅们的思想政治学习,王若飞还给他们每人赠送了一套《联共(布)党史教程》。尤其令他感奋的是,在王若飞的特意安排下,刘少白第二次面见了毛泽东。当毛泽东主席得知他此次赴延安携带子甥3人准备入学,却因住房紧张难以收留时,当即嘱托王若飞:"没有窑洞可以再挖,刘老先生的孩子一定要收下!"在毛泽东和王若飞的亲自关怀下,刘少白的3个孩子全部住进了保育小学和抗属子弟学校。

1946年4月8日,参加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等,因全国停战协定、人权保障以及政治协商和关于和平建国等项决议之实现横遭国民党的阻挠破坏,为与党中央商讨对策,在由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的途中,因天气恶劣,飞机迷失方向,不幸撞在兴县境内的黑茶山上,同机乘坐的叶挺、邓发、黄齐生等全机人员也尽罹难。当时刘少白正在延安参加全国解放区代表大会筹备会。这位历经战乱磨难、又亲自体验过解放区和平幸福生活的革命老人,当他正准备为久别的老战友接风洗尘之际,孰料噩耗传来,顿使他悲痛欲绝。他亲自参加了延安各界迎接遗体仪式和追悼大会,并担任"四八"烈士治丧委员会委员。他除在《解放日报》上撰文《悼王若飞诸烈士》外,并在延安3万人隆重悼祭大会上悲痛陈词:"我是兴县人,诸烈士在兴县遇难,使我更加悲痛,现在听到晋西北人民提议改兴县为若飞县及改岚县为博古县等,我特别赞成。可以永记革命先烈,也是我们晋西北人民的光荣。"随后又以泪蘸墨,代表晋绥边区临时参议会、行政公署,为"四八"烈士敬献挽联:

"瞻彼愁云惨雾兮绝壁荒山,

何世途之艰难兮如设陷阱;

痛诸革命巨子兮忠肝义胆,

为民主而终始兮共吊国殇。"

上一篇:大学生英文励志名言警句下一篇:美术学科课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