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交》

2024-08-04

《生死之交》(共12篇)

《生死之交》 篇1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采用了独特的轮回方式创造了一个多维视角, 通过写地主西门闹被镇压后, 经历六道轮回, 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及大头儿蓝千岁的多维的轮回叙事视角见证了中国农民50多年的当代历史进程, 也完成了历史变迁下佛性对人性苦难的拯救”。 (李明刚, 2009:234) 《生死疲劳》向世人展示了灵魂不死, 因果业报、六道轮回等典型的生死观。作为一名美国文学翻译家, 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在翻译《生死疲劳》时, 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是自己对中国生死观的熟知以及如何将这一独特的文化信息译入目的语文化, 为有着不同宗教背景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本文对《生死疲劳》原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 重点考察葛浩文对中国生死观的理解以及在面临中西方宗教文化特别是生死观差异时, 如何翻译与之相关的文化负载词。

一、《生死疲劳》中的生死观及相关词汇翻译

1.在佛教传说中, 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 接受阎王的审判。阴间也称冥界, 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间, 汉代出现了道教中的“阴曹地府”之后, 人们有时也称阴间为阴曹地府。“地狱”虽然也是人死亡后灵魂到的地方, 但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狱只是阴曹地府的一部分, 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 因此在《生死疲劳》中, 多数情况下葛浩文都把阴曹地府译为“the underworld”如,

(1) 我猜想, 你的冤魂不散, 在西门家大院上空逗留片刻, 便直奔阴曹地府.My guess is, your spirit hovered about the scene in the ximen estate compound for a while before heading back to the underworld…

有时, 葛浩文也会根据语境灵活翻译。如在以下例句中阴间被分别译为“the netherworld” “the afterworld”

(2) 你不但考虑人世的事, 还要考虑阴间的事…not limited to affairs of the mortal world, but included concerns of the netherworld…

(3) 她说如果我在她死后杀生, 会让她在阴间受苦。She told me that if I every killed anyone or anything after her death, she would suffer torment in the afterworld.

在这两句中“the netherworld”与“the mortal world”相对, “the afterworld” 承接“after her death”。

2.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罗王所掌控, 其中阎罗王居十殿阎罗之首。十殿阎王麾下还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及鬼卒等。《生死疲劳》中多次提到阎王 (爷、老子) 、判官、牛头马面、孟婆及鬼卒等, 葛浩文将他们分别译为“Lord Yama”“judges”“Ox Head and Horse Face”“Granny/Madame Meng”“attendants”, 具体如下:

(1) 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 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

I know I earned the unspoken respect of many of Yama’s underworld attendants, but I also know that Lord Yama was sick and tired of me.

“阎王”来自佛教梵文, 通常英译为Yama, 葛浩文则加了“Lord”以强调其在阴曹地府中的领导地位。

(2)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 然后一拍惊堂木…until one of the judges leaned over and whispered something in Lord Yama’s ear.

(3) 阎王…用不耐烦的腔调说:“牛头马面, 送他回去吧!”Lord Yama…with what sounded like impatience, commanded:“Ox Head and Horse Face, send him back!”

(4) 难道那比蒙汗药还要峻烈千倍的孟婆亡魂汤, 竟然对你没有作用吗?Do you mean to say that Granny Meng’s amnesia elixir…does not work on you?

从以上例子看出, 葛浩文为了向读者介绍和传递原语中的文化异质成分, 对这些阴曹地府的成员基本采取直译的方法。

3.六道轮回 (Six Realms of Samsara) 理论是佛教的重要理论, 意思是人的灵魂在阴曹地府 (冥府) 接受审判后, 会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 人们称之为投胎转世。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作善业的生于三善道 (人道、阿修罗道、天人道) , 作恶业的堕于三恶道 (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世间芸芸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 犹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 生和死不过是永无休止的轮回中的必然环节。

《生死疲劳》中的地主西门闹在被枪毙后, 就在畜生道和人道轮回, 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蓝千岁, 因此相关表达非常丰富, 如

(1) 轮回。葛浩文根据不同的语境分别译为

1) 到了地狱, 该当剥皮揎草, 到畜生道里去轮回!

Then, when you arrive in hell, you deserve to have your skin flayed, be stuffed with grass, and be dried before you are reincarnated as a lowly animal!

2) 但你毕竟是她生出来的——这生死轮回的奥秘, 我越想越糊涂。…but she’s the one who gave birth to you—the more I ponder the mysteries of this wheel of life, the more confused I get.

3) 轮回多次, 说实话我也不太经常地能把自己与多年前那个倒霉蛋西门闹联系在一起了…After several rebirths, I didn’t mind admitting that I’d pretty much stopped linking myself with that poor bastard Ximen Nao of many years before.

(2) 投胎、转生。

1) 本殿这次法外开恩, 安排你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去投胎。I will bestow a special mercy on you by sending you to be reborn in a distant, stable country.

2) 阎王爷咋就这么不公道, 让你投胎为驴呢?How unkind Lord Yama has been to turn my cherished husband into a donkey.

3) 我知道自己已投胎为猪…我的心中充满愤怒…I didn’t need to look at myself to know that I’d come back as a pig this time …

从以上例子看出, 葛浩文在翻译投胎或转生时比较灵活, 没有固定的一种表达.

4.在轮回过程中, 一个人有三世:当下所存在的状态称为今生, 前一个轮回的生命体成为前世, 下一个称为来世或来生。轮回理论认为前世的业力产生今生的果报, 今生的业力又报应在来世, 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身心活动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 这后果叫做报应或业报 (retribution for Karma) ”, 犹民间所谓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生死疲劳》中也反复出现三世及世报的思想, 如

(1) 前世或前生、今世或今生、来世或来生

1) 可你不是一般的牛, 你的前世曾是一个人啊…but you’re no ordinary ox- you were a man in your previous life!

2) 你不但考虑人世的事, 还要考虑阴间的事, 不但考虑今生的事, 还要考虑前世和来生。…not limited to affairs of the mortal world, but included concerns of the netherworld,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在以上例子中葛浩文把三世分别译为“former/past/previous life”“present life”及 “future life”。

(2) 因果报应。

1) 普天之下, 千百万数, 难道这些人都做了恶事遭此报应不成?

I wondered, Was it possible that every one of them- of us-committed such evil acts that this was the treatment we deserve?

2) 蓝脸说, “强取豪夺, 你会遭报应的。”猎头乔飞鹏笑着说;“轮回报应, 那是骗老太太的鬼话…” Lan Lian said, “You’ll pay for taking what doesn’t belong to you.” The hunter just laughed. “ Reincarnation and retribution are nonsense people use to trick old ladies…”

二、葛浩文在《生死疲劳》中的翻译风格

葛浩文认为, 翻译是两种语言折射出的两种文化的传递, 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葛浩文的翻译风格, 有人认为“翻译莫言作品最多也最精确。”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原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发现,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葛浩文倾向于使用直译的策略, 让读者在合适的语境中自己推断出隐喻意义, 尽量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灵魂不死、生死轮回、业报的生死观;正如他在2002年《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写作生活》中所说“如果非要把中国象棋翻译成外国人熟悉的国际象棋, 这是很愚蠢的”。但另一方面, 葛浩文也意识到虽然中国的佛教和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基督宗教都相信灵魂不死说, 但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去甚远, “基督教虽也视‘死’为‘新生’, 但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 乃是一种脱去尘世的劳苦, 卸下俗世的重担, 解除肉身的捆绑, 斩断繁杂的纠缠的新生。”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读者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共享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 对此, 葛浩文有时会采取意译的策略, 翻译时放弃晦涩的纯宗教词汇, 尽量选取常用词汇来予以解释, 以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 同时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下灵活处理。《生死疲劳》是在西方世界最受瞩目的莫言作品之一, 对莫言终获诺奖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对文化负载词特别是宗教相关词汇的翻译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Howward Goldblatt.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 2008.

[2]姜小玲, 施晨露.莫言得奖, 翻译有功[N].解放日报, 2012.

[3]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8) .

[4]林孔华.从此生死两相依—浅思基督教丧礼[J].天风, 2007 (8) .

[5]莫言.生死疲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6]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 2013 (5) .

[7]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J].文学遗产, 2007 (1) .

[8]文军, 王小川, 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 2007.

[9]薛胜智.论《西游记》俄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兼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

[10]秦焰.英汉.汉英宗教词汇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生死之交》 篇2

而子女,子女都在远方,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甚至身在海外。谁活着都不容易,想开口要点什么,话还没到嘴边,算了,还是算了,不要给他们添麻烦。

没有经历过老的`人,无法明白伴的重要。

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李大仁的妈妈早年丧夫,白叔追了她几十年,她始终不肯答应,最后被白叔的一句话打动,白叔承诺,他不会走得比她早。

你千万不要走得比我早,留下我一个人,来忍受漫漫长夜,来忍受冷冷孤清。

有一次,我无聊就问老梁:“如果我得了绝症,你给我治吗?”

他说:“治,倾家荡产也得治。”

我又问:“那如果你得了绝症呢?”

他说:“算了,还是别治了,省点钱给你们孤儿寡母过日子。”

婚姻是什么?

没有步入婚姻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这种没有血亲却又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是共同的父母,孩子是共同的孩子,财产是共同的财产。

我们一起养大子女,一起送走父母,再一起接受终将到来的衰老和离别。

神圣,而庄重。

因为每一段婚姻走到最后,都是生命对生命的托付。

足记:“生死”与“被生死” 篇3

先来说说足记的部分数据吧,截至3月22日,足记App的DAU超过300万,且增长还在持续,日PV达到2亿,日新增用户接近200万,累计总用户量也已经突破千万,新一轮的融资起价亦已在千万美元这一级别。

幸福来得太快,总有那么一些猝不及防,让这场故事显得更具真实感。

产品的路线斗争

“大片模式”是点睛之笔——一周之内,微博相机、友拍(人人旗下图片处理应用)都直接抄了过去,Camera360更是推出了KTV模式的字幕效果——创始人杨柳自己也对媒体略显无奈地表示,“足记在社交媒体上火爆后,我看到美图秀秀的移动总裁登录进足记,发了一张似是在巴黎游玩的图就走了,当时我就想,完了,他们肯定要做什么。美图秀秀算是国内最好的P图工具,我想,他们肯定也很快去做这一块东西了,他们可能比我还敏锐,果然,他们就迅速做了类似的功能。”

但是随着用户和资本的齐力推进,围绕这项功能的矛盾也愈加显效。

足记的应变,本是妥协与坚持并行,其团队的共识为:

“既然大家喜欢‘大片模式’,就把这个功能深度优化。”于是足记在迭代时将“大片模式”的入口前置,使其成为默认选项,方便了那些慕名而来的用户。

“‘大片模式’终究会审美疲劳,所以产品的宏观方向,仍然需要服务那些留下来的用户。”因此,基于足记的核心价值——用杨柳的话来讲,是“地点故事+电影取景”这种文艺场景需求的实现——这才是战略层级的定位。

不过,这种急中生智的权衡之道,并不能让蜂拥而至的VC满意。

一名与足记团队接触后的投资人说得非常直白:“增长带来的势能,如果不懂得如何充分利用,那就是对幸运眷顾的浪费,也会提高投资回报的风险”。

简而言之,VC希望足记能够顺势而为,将国产式的粗暴滤镜功能延伸到极致,以美图秀秀这种娱乐类型的工具应用为参照,做大用户规模,进而开始下一轮融资。事实上,这也是侧重务实的一个选项,对于足记团队希望引导用户前往电影的取景地去拍照、交友,大多数VC的反应是“中国远未拥有足够支撑这种需要的中产阶层”。

然而,在这场价值观的碰撞里,VC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待价而沽的是“网红”足记,VC至少在仪式上需要表现出诚恳和尊重,同时还得提防同行的夺爱。

目前,两边都还在慎重评估对方。

是意外之喜,也是噩梦

声名鹊起给足记带来的不止是意外之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噩梦,足记团队根本没有计划迎接如此量级的用户与流量,就像一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不断有乘客被挤下车,留在车内的乘客也难以获得舒适体验一闪退、超时、卡死、崩溃、无响应、信息丢失——除了不断通过应用内通知、微博和微信向用户道歉之外,足记团队将一切力气都用在了克服技术难关上。

他们能够接受用户因厌倦而离开,但是问题绝不能出在待客之道上。

燃眉之急的时候,足记不得不关闭或降级了App的部分非核心功能,全力抢救服务端的性能。杨柳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邀请各大云服务商提供入场全程服务架构开发的服务,这让足记在上海的办公室里多了一支“国际纵队”:来自金山云等多家云计算公司的工程师——他们多半是杨柳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聚在一起,协力帮助足记解决服务器问题。

作为足记选用的云服务供应商,青云Qing Cloud从北京派遣了4名资深工程师,在介入诊断之后,青云发现主要原因出在足记业务架构的水平扩展能力上,足记团队只有3名工程师,其中两名是做iOS和Android应用开发的,很多架构上的代码都是杨柳的一个朋友兼职帮忙写的,谁也不曾料到这会埋下巨大的隐患。

一名工程师用一个比方来描述足记发生的问题:“就像一个公园,外面的访客和里面的空间其实并没有失衡,但是因为售票入口只有一个,所以所有的人流都卡在入口这里,外面死活进不来,里面又没有充分利用。”所以青云又从私有网络的部署着手,将流量负载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云服务器的敏捷和灵活,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自动搞定所有突发问题,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会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的数据,足记在服务器上设置的硬盘空间写满了,都没有人意识到该去调整容量。”

除了应用服务器的水平扩容之外,青云的工程师将工作职能范畴也扩大到了足记的业务端上,比如数据库读写分离,调整缓存结构,优化SQL语句、引入非关系型数据库、调整影响CPU占用率的代码等。经过昼夜不息的优化,足记的后端系统已经进入稳定时期,资源负载趋于均衡,流量也稳定在每天30%的增长幅度。

“小步快跑”是很多创业公司备加推崇的技术理念,但是如果欠缺长远眼光,就很难回避这种“顺风路上扯后腿”的境况。在一次媒体访谈中,马克·扎克伯格也透露过,自己在初期创立Facebook时也是以千万级负载来要求网站架构的。

这场始料未及的灾难,也让足记开始招聘CTO这一岗位一尽管有人吐槽,这难道不是在创业之初就应该有的人选吗?

他们如何看待足记

关于“足记现象”,有些来自业内的评价,或许值得一听。

前快捷酒店管家产品经理朱坤在足记刚刚开始流行时就评价说,“足记这款产品,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杯具’。整体产品太重,爆火的功能太容易被嫁接在更适合它的其他产品上了”,这或许是最无悬念的—语成谶。

前网易相册产品总监、旅行游记应用蝉游记的创始人郭子威对足记的定义是“一款快速流行然后快速消失的产品”。在他看来,旅行社交本身获得市场认同的可能性相当低,而向娱乐工具发展,足记可能又缺少团队基因,所以“生死一线,横竖都难”。另外,郭子威还提起了画中画这款App,“一个月横扫App Store十几个国家的摄影榜NO.1,风头无双。一个月后音量渐小,3-6个月后几乎从市场消失。工具的品牌沉淀和使用习惯是决定性的。”

迅雷的产品总监兰军认为足记高度符合完形心理学——这是一个起源于德国的心理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它的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所以足记正是利用用户对于电影的经验,产出了具有共鸣的作品及传播。”但是兰军同样认为,足记如果要往关系和平台方向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罗辑思维CTO快刀青衣建议足记应当瞄准的不是旅行爱好者这一群体,而是“想用旅行来秀自己来装逼的群体,甚至可以尝试虚拟出行”,如果完全定位在真实的旅行社交,“那么未来的路子会比较窄,特别是变现之路会特别艰难”。

界面的社交产品总监马贺则对足记的赞赏多于疑虑,认为业界过早唱衰足记只是出于一种经验主义的惰性,“产品将一种高成本(逼格)的体验做得非常廉价,而这在中国市场是通吃的技巧”。

遭遇媒体与大众口中的“生死”

关于“现象级产品”,大多数人的感知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当产品风靡社交网络时,给人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在使用,到了产品退烧不再具有强烈的存在感时,又让人觉得好像已经无人问津。

在媒体对足记的轰炸中,“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脸萌”是常见的标题,而脸萌对此则是哭笑不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团队成员表示,无论是脸萌还是2013年以来的大多所谓“昙花一现”的移动应用,其实活得都要比业界想象得要好,“毕竟那么大的用户增长,即使留存率再低,因为基数够大,不可能一下子就跌到水深火热的地步”。

最后,他认真地说,媒体固然可以热衷于研究因肥胖引起的癌症,但其结论在非洲的难民营里可能一文不值。

(作者系逐鹿网创始人)

《生死疲劳》解读 篇4

《生死疲劳》目录前的“主要人物表”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西门闹与蓝解放。笔者读完作品后却萌生一念:这二位虽是本书的叙事主人公,在穿针引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经历“六道轮回”被冤杀后先后转世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大头婴儿的西门闹,几乎贯穿始终;但此二人皆非寄寓作者理想精神的核心人物,“原西门闹家长工”、“解放后一直单干”、“全中国唯一坚持到底的单干户”蓝脸才是莫言理想精神的化身。

蓝脸的原型是莫言六七岁时就读的学校旁边的一位农民。这位农民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运动相对抗,被很多人打骂,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一直坚持到最后。历史证明了这位农民是正确的。这位农民身上表现出的有价值的个性恰恰与作家莫言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莫言在回顾《生死疲劳》的创作历程时,曾说: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在集体驱力背景下,作家能够坚持“有偏见”的“讲真话”,“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这样写”,又何尝不是有价值的个性?

中国留美作家刘再复曾评价莫言说:莫言本人完全是文学中人,离政治很远也不太懂政治。他浑身都跳动着作家的良心,他从不回避黑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于数十年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政治荒诞现象,他都给了充满正义感的回应……如果真要从“政治标准”苛求,把莫言放回“文化大革命”中,那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大毒草”,红卫兵有足够理由对莫言进行十次“檀香刑”和一百次“牛棚”处罚。

莫言并非把批判现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出发点。他自然地关注人性、呈现人性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属性,因为关注得真诚,写得真实,又自然地显现出罕见的批判性力度。“并非把批判现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出发点”,“自然地关注人性、呈现人性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属性”恰是莫言创作个性的社会价值所在。由此不难看出,莫言的性情表白与刘再复的外在感知与评价在“有价值的个性”点上迸发出强烈的共振。正是由于莫言在三十余年的写作中执着于有价值个性的追求,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才幸运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我手写我口”,莫言这种精神生命情愫倾注在《生死疲劳》的创作中,倾注在蓝脸身上,不只使自己“可以感受到一泻千里很畅快的感觉”,也使读者伴随着小说中人物历史命运的多舛产生真情的奔涌。

作品中的蓝脸原本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从关帝庙前雪地里捡回家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年龄,无名无姓,西门闹抱回家救活后因其“左脸上有巴掌大的一块蓝痣”,故赐名“蓝脸”,收为长工。土改后,雇农成分的蓝脸娶了西门闹的二姨太迎春为妻,生下了儿子蓝解放,再加上西门闹与迎春生养的金龙、宝凤,五口人在一起生活。“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分给了蓝脸八亩地,从此,蓝脸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土地。然而,心怀感恩的蓝脸却以“政府章程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为由,拒不入社。1965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春天”,为了“消灭最后一个单干户”,村党支部书记“洪泰岳动员了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言善辩的女人”、“心灵嘴巧的学童”轮番上阵,劝蓝脸一家入社。在巨大的压力下,蓝脸让妻子迎春领着金龙、宝凤带着四亩八分地加入了人民公社,自己到县里、省里上访———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在陈县长写的介绍蓝脸情况的书信上批了几行字:“尽管我们希望全体农民都加入人民公社,走集体化的道路,但个别农民坚持不入,也属于正当权利,基层组织不得用强迫命令、更不能用非法手段逼他入社。”蓝脸将此信“装在玻璃镜框里,悬挂在墙上”,争取到了单干的权利,儿子蓝解放贪图“好玩”也坚持留下来与父亲单干。五口人分成了两拨,原来“被集体的土地包围着的八亩地只剩下三亩二分,狭长的一条,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道堤坝”。文革初起,十六岁的蓝解放被排斥在红卫兵之外,“备受冷落”,“自卑,耻辱,焦虑,嫉妒,渴望,梦想”“汇聚心头”,“为了加入革命洪流”,响应“更大的、更高级的热闹”的召唤,蓝解放“低下了高贵的头”,背叛了生身父亲蓝脸,带着“一亩六分地、一张犁、一架耧、一头牛,加入了人民公社”。蓝脸没有被“入社之后不干一天重活,轻活不想干就歇着享点清福”的许诺所诱惑,也没有在“我们要抹掉你这个黑点”的死亡恫吓面前所屈服,面对“老婆分居,儿子离去,唯一不背叛自己的牛也被强行拉走”,坦然“从那间屋子里搬出,睡在了牛棚里。他在牛棚的角落里垒了一个土灶,用一个钢盔权充铁锅。”“没有牛拉犁耕田,他就用镢头刨地。一个人无法使用那辆独轮车往地里运粪,他就用扁担箩筐搬运。没有耧播种,他就用小镢刨出沟,用葫芦头做成播种器点播。”从1967年至1981年,蓝脸就这样固守着自己的“一亩六分地”,固守着自己独立性的信念,固守着“走自己的路”,固守到“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施!当“整个高密东北乡,整个高密县,都在夸”蓝脸是先知先觉时,蓝脸激动不安地说:“我不是圣贤,毛泽东才是圣贤,邓小平才是圣贤”,“圣贤都能改天换地,我能干什么?我就是认一个死理: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硬捏合到一块儿,怎么好得了?没想到这条死理被我认准了。”“从今之后,我也可以在太阳底下种地啦……”“这块坚持了五十年没有动摇的”“一亩六分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几乎成了专用墓地”———蓝脸连同他“缸里的麦子、绿豆和口袋里的谷子、荞麦以及梁上吊着的玉米”葬在这里,“西门闹和白氏葬在这里”,迎春“葬在这里”,“驴葬在这里,牛葬在这里,猪葬在这里”,“狗”葬在这里,“猴”葬在这里,“西门金龙葬在这里”,合作葬在这里,秋香葬在这里,春苗葬在这里,庞虎葬在这里,王乐云葬在这里,庞抗美葬在这里,西门欢葬在这里,蓝开放葬在这里,庞凤凰葬在这里———正如同蓝脸墓碑上的碑文:“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一亩六分地终于成为“朝拜祭奠”之地。

这一亩六分地不只是历史洪流中蓝脸违背思潮执着于有价值个性的丰碑,更是众人追随社会潮流奔波劳碌一生后的安息栖宿地与魂灵归宿所在!五十年的潮起潮落,五十年阴晴圆缺,五十年的生离死别,莫言用如椽大笔把有价值个性这一理想化精神挥洒在蓝脸这个小人物身上。从相貌到思想到言行,蓝脸曾经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类不合时宜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的中流砥柱。

《生死疲劳》中,蓝千岁在说野猪刁小三时曾感慨:“我感到这个杂种身上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野精神,这野精神来自山林,来自大地,就像远古的壁画和口头流传的英雄史诗一样,洋溢着一种原始的艺术气息,而这一切,正是那个过分浮夸的时代所缺少的,当然也是目前这个矫揉造作、装嫩伪酷的时代所缺少的。”我想,这正是莫言借历经六世轮回的蓝千岁之口抒发的自己内心的感慨,也是众多心有灵犀读者的感慨!行笔至此,耳畔响起《生死疲劳》开篇前的引语:“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摘要:<正>“《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

参考文献

[1].杨小滨,《<生死疲劳>:魔幻当代史》,《新京报网书评》2012年10月13日

《生死之交》 篇5

原创: 庄镇凤

每一个人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踏在岁月的长河上,一点一点地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灵魂的不断升华,直至死亡。没错,我们人类的终点站就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逃避这个问题,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未来,谈论国家美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始终会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没有所谓的“未来”,我们迈向的,一直是死亡。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受挫的时候,在我们心灵平静下来的时候,在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我们都深思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梦想,梦想是为了什么?梦想是一种渴望。而渴望是人的一种欲望,是一种灵魂需求。那么再进一步,灵魂为什么要有需求?我想,是为了填补寻求为什么活着而不得的空虚吧!人,总是得要有一种信仰,支撑着他过活。因此,有人说活着为了家人、责任、奉献……

《生死无尽》中讲述的就是余德慧教授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他迈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说,年轻时迷信【科学】,对看不见的【精神】置若寡闻,当时研究的是“没有心的心理学”,那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知识游戏,拯救不了生命的烦忧。后来他慢慢转向,开始安静地看人,而这几年他更走近安宁病房去,看尽生死之间的各种故事,对生命、对死亡、对人的心灵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书中,他探寻活着的滋味,也思索善终的真意。他谈童年记忆中的雨声、谈安宁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谈虚无洪流中的心灵之光、谈潜意识和梦境,他引用卡缪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托尔斯泰的 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佛学及禅学经典……借此告诉我们:生死之间没有边界,过去和未来也在此刻的瞬间。生命是以“我们”作为起点,而不是“我”.人活着是跟其他人紧紧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广阔世界的一种皈依与返回。生命宛若似水年华:所有的快乐、悲伤、圆满、缺憾,以及瞬间与永恒。不需要可以拥有什么,重要的是去品尝一切。

读《生死无尽》,与其说像是在与智者说话,不如说是思想汇入了奇妙的海洋,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谈及活着的问题:我们不愿意对生命说谎,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本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活着。最本真的态度是把“活着”当做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后半生还很长,不用着急,每天都虚度着岁月,消磨着时光,似乎对于我们来说,这一辈子依旧是缓慢的时序。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把死亡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知道活着。我认为,我们偶尔也需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对活着提出“濒临”的对策,也就是将生死的界限抹掉,在任何时候的瞬间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死亡和存活的同时存在。若喜,则生死同喜;若悲,则生死同悲。活着,意味着瞬间生命出现与死亡。此生,真的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秒我们还存活在所谓的世界上,可能下一秒,我们就是面临死亡,死亡和存活是并存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在活着里的死亡,太过热切于活着,最后总会被证明是一件蠢事。就像是古代帝王总想寻求永生,千秋万代,最后不过是从云端摔落,跌得遍体鳞伤,虚梦一场,化作一抔黄土罢了。

我们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次死亡。就如书中讲到,现世的活着,是基因不断组合中,一刹那之间形成的一个暂时现身的东西。我们刚好存在同一个时代,不过是意味着我们彼此曾在此世的相同时间共处,我们有了同一时间的游戏。我们彼此因为机缘而联系在一起,我们恰好在同一时间而存活,因为血缘,即基因的亲近,我们依赖着父母和亲人,因为某种情感的共鸣,我们和其他人有了解不开的丝丝缕缕,因为灵魂的触动,我们会爱上一个人。似乎,我们接受了这个世界规则,不知道是谁灌输进来的,是谁规定了法则,我们得不到答案。我们只是一昧地接受,我们的一生:诞生在世界上,学语言,学走路,学会自理生活,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等待死亡。我们似乎绕进了一个怪圈,以至于我们走走停停,看不清终点,看不清世界的本质,把生命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沉溺或哀怨,等待一个神明的救赎。

细思,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看了一半的书,有多少买了又不穿的衣服,有多少丢弃在回忆里的悔恨,又多少次曾在寂寥的夜晚忍不住埋进自己的臂弯,止不住心疼地抱住自己……心中仿佛追求着什么,却又空荡荡的;想抓住什么,滑过指缝的却是挽留不住的似流水的无奈。于是,尽管我们常常被一堆物质包围和亲朋好友关心,但依旧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孤寂。每每到这,我们总会分外想珍惜大雨中为我们撑伞的人,帮我们挡住外来物的人,在黑暗中默默抱住自己的人,都自己笑的人,陪自己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自己的人,陪自己哭过的人,在医院陪自己的人,总是以自己为重的人,带自己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自己的人。我们像是渴望触碰太阳的人,想紧紧地拽住最后一根稻草,企盼着如冬阳般的温暖可以救赎自己整个灵魂的寂寥。不至于彷徨,不至于无措,不至于迷失在人流中。

当某天,我们第一次遇见死亡,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不再是影片中寥寥几个片段时,那会是我们第一次看见揭开死亡的面纱。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有着深刻共鸣的亲友,我们会被悲伤和无助淹没,会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隔绝灵魂的墙,是如斯可怕的事情,让人可恨又无可奈何。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交际不多的人物,我们会对死亡视而不见,认为不过是世界又减轻了一个人口压力罢了,在葬礼上,我们依旧笑看岁月,谈论下次放假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两种情况相同的是,逝去的人,终将会被我们遗忘。是否真是忘川河的神秘威力,抑或是孟婆的巧思造就?于是给予了我们一个可笑的理由——我们要看向未来,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什么是未来?我们从未拥有过未来,我们拥有的一直只有现在!

人性,或许,本来就是冷漠的代名词。只有在面临自身危险的那一刻,才会真正去碰触,人,不得不死亡的事实吧!我们总是兴味地注视着某些事物:子女、事情、工作或者休闲。每个人总是在某些频道里生活着,一个他愿意驻留的地方,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以及他愿意与之相与的人群。

但是,我们逃避不了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某年某天某刻,也许是嗅到一种熟悉的气味,也许是听见同样的台词,也许是经过某个地方,我们仿若脱离了世界的喧嚣,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脚尖延伸至心脏,充斥着自己的感官,唤醒了自己沉寂许久的灵魂,回顾自己走过的时光,恍然如梦。有人曾经比喻过,人生不过是梦一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恍恍惚惚间,有时我们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夜梦里,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剥掉堂吉诃德,我们什么都不是。昨晚夜里,梦见我听人们说话。有人说很悲愤,有人说很诚挚。我问,为什么这样说、那样说?人们回答我,如果我不这样说,我就没有我‘这边’的感觉,我‘这边’的世界;如果你不那样说,我就没有‘那边’的感觉、‘那边’的世界。我说话是我的世界。你可以赞美我的话、我的世界;你可以诋毁我的话、我的世界;如果你连诋毁 都不愿意,你根本连我存在的世界都不肯承认。你完全没有资格这么做,做人就是活在世界,就是说话”,也就是说,余德慧教授认为,人所生存的文化层正是人作为“堂吉诃德”的所在之处。梦境是粗糙、原初的心,只有从梦境这里,我们才脱离文化层的制约,反身看到文化层在我们的存在之中。

时间就是活着。我们在时间里头,而不是在时间之外。

生死时速 篇6

厦门郑一泓(先胜)河北刘殿中

(1999年11月9日弈于江苏镇江)

仙人指路对起马局

1、兵七进一马8进72、马八进七车9进1

3、相七进五…………

双方轻车熟路,仅三个回合便形成仙人指路对起马局的布局阵势。红方除上左相外,也可相三进五,将形成另一种攻防体系。

3、…………卒7进14、马二进一象3进5

5、车一进一车9平46、车九进一马2进3

7、兵一进一士4进58、车九平四(图1)车1平4

如图1形势,双方在前段都积极出动子力,布置最佳阵营,现在红双马灵活,双车形成霸王车可随时出击。黑方收肋车形成棍车加强进攻力量。如改走车4进3,车四进五,卒3进1,车四平三,卒3进1,黑方不易控制局面;另如改走炮2进1防止红车进卒林,则炮二平三牵制黑7路线,亦是红方好走。

9、车四进五卒5进1

拱中卒打通中线,意在为7路马寻找道路,也是下风中的上策。

10、炮八进四卒3进1

升炮过河进一步控制卒林线;黑方兑卒,无可奈何。

11、兵七进一马3进512、兵七进一马5进3

13、相五进七炮8进414、仕四进五…………

先补一手,防止黑方炮8平5击中兵后形成空头炮的优势。

14、…………卒5进1

坚定自己的进攻立场,大胆喂卒,算准以后可从容吃回中兵。

15、兵五进一前车进5

面对中兵的诱惑,却视而不见而加快大子的出动速度,乃明智的选择。

16、相三进五前车平717、兵五进一车7进1

18、车四退四车7平619、仕五进四炮8退2

以上几个回合,黑方积极运车,调整子力位置,兑车后使红方多走一步废棋,再把中兵打死,双方局势已经相差无几。

20、仕四退五炮8平521、炮二平三炮2平1

开炮避开红方兵七进一拱炮打马的得子手段。

22、炮八进一马7进823、车一平四马8进9

24、炮三退一车4进725、车四进四炮5进2

双方已经进入到激烈的残局角斗中,黑炮镇顶被红方视为“眼中钉”,如不及时拔掉,将后患无穷,遂进车捉炮欲与之交换;黑炮升二步正确,如炮5进1,则车三平七,车4平3,车七平五,车3退2,马一进三,黑有失子之忧。

26、车四退二马9进7

27、马一退二车4平3

28、马二进三炮5平329、车四进五车3平2

30、马三进二象7进931、车四退五车2退1

32、相五退七马3进533、兵七平八车2退3

34、车四平五马5退3

回马避兑保持兵种齐全,原以为红方会车五平七,车2退1,这样发展下去黑方多一7路卒,占优。红方却果断弃炮搏象,大胆进攻,实出黑方预料,从此局势急转直下。依笔者之见,此时应车2退1,车五进一,交换后,可成和局。

35、炮八平一…………

大胆弃子搏杀,使黑方防不胜防。

35、…………炮1平936、马二进三…………

跃马踩象兼踩炮,不但可得回失子,而且白赚双象,从此进入优胜残局。

36、…………炮9进337、马三进五士5进4

38、车五平七炮9平539、相七退五马3退5

40、马五进三将5平441、车七进一炮5进1

42、炮三进二…………

升炮一可防止黑炮5平7打马,二可平炮二路沉底叫将,从此叩开胜利之门。

42、…………车2平443、车七进五将4进1

44、车七退一将4退145、炮三平二马5退7

46、炮二进五

“快乐植物”生死门 篇7

这是抵抗入侵吗?别逗了,现在是和平年代。难道是军事演习吗?太天真了,那都是荷枪实弹真家伙。那一定是反恐行动?错!这是一次大规模“扫毒”行动。那个小村庄,就是广东陆丰博社村,一个臭名昭著的制毒村。

为什么警方要采取如此大的力度惩治这个村庄?归根究底,因为毒品,实在是太坏了。

魔鬼曾经是“天使”

在《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里,我们见识到了一个医术如神的扁鹊。先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伪,即便古时候有这么牛的医生,也绝对不会太多,许多疾病都不能根治。至于外科手术,更是痴心妄想,因为没有麻醉药,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病人也会疼个半死。直到三国时华佗研制出了麻沸散,才解决这一难题。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据史书记载,华佗给病人服用麻沸散,就能顺顺利利地完成外科手术了。可惜这个药方后来失传了,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华佗临死前把自己的医书给了看押他的狱卒,但是狱卒的老婆怕摊上大事儿就一把火给烧了。后人对麻沸散的配方做过无数种推测,其中一种推测就含有鸦片。

鸦片,是由一种叫罂粟的美丽植物提炼而成。它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大约在汉朝时候经由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在那之前,西方一些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罂粟种植历史了。

为什么要种罂粟呢?因为聪明的古人发现,罂粟中的成分,有着让人心情愉快、安神、减轻痛苦的神奇功效,更是美其名曰“快乐植物”。于是人们种植罂粟,并从中提炼出鸦片。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和罗马的书籍中就出现了对鸦片的详细描述。古埃及人曾把它当作治疗婴儿夜哭症的灵药。

不作死就不会死

鸦片这个东西可是让古代西方的医生们乐坏了,他们可没有扁鹊那样的医术,许多疾病他们根本束手无策。与其不能根治病人,眼巴巴看着他们“哎呦”声不断,至少也想办法让他们疼痛轻一点也好,所以医生便会给病人们开鸦片作为药物。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名医盖伦,就曾提到鸦片可以治疗头痛、目眩、中风、腹痛、发烧、忧郁症等多种疾病。在英文当中,鸦片的翻译是drug,而它的本意就是药物。

鸦片真的能根治这些疾病吗?当然不可能。鸦片的作用只是减轻痛苦和制造幻觉。但是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不以为然,不仅将它作为药物,甚至以吸食鸦片为消遣娱乐。

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当吸食鸦片成为了日常行为,其弊端便显露无疑。吸食一段时间鸦片后,一旦停用就会出现可怕的戒断反应:没有感冒却会涕泗横流,没被人打却精神不振,没有劳累却四肢无力……

与此同时,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作用相近的药物也相继问世。他们虽然有很好的镇痛和致幻效果,却都难脱上瘾的可怕后果。它们在为人们治疗疾病的时候,在让人忘却痛苦和恐惧的时候,也能使人的生命在麻醉中枯萎,在迷幻中毁灭。可悲的是,人类的自私与贪婪又一次战胜了理性与道义。早期的殖民者在禁绝本国人民吸食鸦片的同时,却把灾难引向了整个人类。

医学发展至今,一些药物的上瘾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医学的发展也没有达到包治百病,对于一些特别痛苦的病人,鸦片、杜冷丁等药物至少能让他们暂缓疼痛,所以在医疗中这些药品可以使用。可这些药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到的,只有拿着医生开的特殊处方才能买到。

一方面,药用的drug继续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消遣用的drug却在危害着人类。

一吸千古恨,回首百病生

许多人贪图毒品带来的虚幻快感,而去接触毒品。可毒品太容易上瘾了,太多人第一次碰上它就一辈子戒不掉。有人可能会说,一辈子好几十年呢,哪有那么夸张呢?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许多人的寿命因吸毒而打折,而且还是跳楼价。

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就有23万人因毒品死亡。长期吸毒,人的身体很容易就被搞垮,免疫力低下、骨瘦如柴、体弱多病,一点小病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甚至有的人吃完毒品就立刻心力衰竭而死。除此之外,现在许多毒品都要用针管注射使用,这就使得吸毒者成为了患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此之外,吸毒者不仅身体瘦了,钱包也跟着瘦了。毒品都贵得很,而且上瘾后吸食会越来越多,因为难以戒除,人们的钱包最后也变得皮包骨头,直至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

吸毒者更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身体虚弱,吸毒者本身工作能力低下,而且有哪个正经的工作单位会雇佣一个吸毒人员?当家里的财产消耗一空的时候,为了继续“吸毒”,一些人只能铤而走险,或偷或抢或骗,做出更加危险的行为。

一个吸毒者是一个社会安全的隐患,许许多多吸毒者就是许许多多的隐患,当无数小河流的水聚到一起便能形成滔天洪水。旧社会的中国,便是鲜明的教训。

对毒品的严格控制,已成了各国的共识,各国都有法律明令禁止毒品贸易。比如我国的相关法律就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超过50克的海洛因或者冰毒就会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死刑,而那不过是两三个棒棒糖的重量。

既然毒品危害这么大,干嘛要吸毒,戒了不就得了。但这,谈何容易。

在瘾中,身不由己

吸毒就像谈恋爱,一旦投入其中便沉醉不已,而想要分手就会异常痛苦。但相比痛苦,爱情更多地带来的是美好,而毒品却不能。毒品是瘾君子不折不扣的坏恋人。

上山容易下山难,上瘾容易戒瘾难。想象一下你身边抽烟的人,有多少人曾扬言戒烟,可又有多少最后真正能戒掉?烟瘾如此,网瘾如此,毒瘾更如此。

在外表看来,换上各种瘾的人很正常,但是在上瘾者的身体内部,却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之一,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通过生物课,我们都知道神经元是由树突、轴突和细胞体三大部分组成的,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发霉的勺子:轴突是勺柄,细胞体是勺,而树突就是勺子上面发霉长出的无数枝桠。在微观视角下看我们的大脑,就是有无数这样的怪勺子组成的勺子森林。

当毒品的化学成分进入神经系统之后,会对特定的神经元产生刺激,这些神经元上的树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生长,这些勺子上的“霉”便长得又厚又密。它们就像无数张嗷嗷待哺的小嘴,等待着毒品带来的刺激。都说犯瘾的感觉像是百爪挠心,其实说百爪挠脑更加贴切。

这些神经结构的变化,正是“戒瘾难”的生理结构基础。其实,烟瘾、网瘾、酒瘾等上瘾行为难戒也都和神经结构的变化有关,而毒品带来的瘾最强烈。

和人谈恋爱不合适还可以换人,但和毒品谈了恋爱的话,它死活都不会同意分手。成瘾之后,如果停止吸食毒品。在生理上是无精打采、麻木抽搐、鼻涕泪水到处流,在心理上是对舒适奇妙的感觉和记忆恋恋不舍。更讽刺的是,当使用毒品一段时间后,神经系统会对毒品产生耐受性。所谓耐受性就像我们连续吃糖太多,就不再觉得那么甜了,这时候吸食毒品带来的快感已不复存在。骑虎难下的吸毒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的痛苦,只能继续和那个混蛋恋人继续谈恋爱,被其折磨、受其剥削、直至死亡。

生命在迷幻中毁灭

根据现有的信息,我国统计在册的吸毒人员有240万人之多,但据估计我国实际吸毒人员已超过千万。越来越多的吸毒者是在14、15岁开始吸毒的,更有甚者还不到10岁。许多吸毒者自述,当初不吸第一口好了,吸上了就完了。为什么呢?都因为人们傻傻的好奇和盲目的自信。

好奇,是看着别人吸毒觉得很好玩儿,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加之明星和电影的影响,就傻傻地认为吸毒是酷毙了的行为。但事实上,电影那是演戏,有吸毒镜头的电影,在国外都是不让给青少年看的;而那些明星,如果毒瘾犯起来也是累累若丧家之犬,一点都不酷。

自信,是人们总以为自己没上瘾。每次吸都告诉自己,我只是心里想而已,还没上瘾,下次我说戒就能戒。可事实上呢?这就好比每一次寒暑假都告诫自己,“明天不能玩了,该写作业了”,结果却总拖到最后几天没命地狂补作业。等人们幡然醒悟,想到要戒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单凭自己的能力已经不能戒毒,只能去戒毒机构了。

学生早恋,尚且被许多人反对,和毒品“早恋”更是绝对不允许,不仅“早恋”不应该,根本上说和毒品“恋爱”就不对。所以,毒品面前,每个人一定要对第一口说不。更要警惕别人给你的陌生食物、药品和开过封的饮料,哪怕这些人是你的朋友。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毒品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更不要学吸毒的明星,他们成名是因为能力而非毒品。

黑莓生死决 篇8

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与自己的最大股东枫信金融艰难谈判两个多月后, 亏损累累而且独力难支的加拿大智能手机制造商黑莓公司眼看着对方将抛来高达47亿美元的收购金额,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就在约定竞购截止日的当天, 枫信金融却宣布放弃收购交易, 理由是找不到支持收购的足够资金。幸运的是, 已经绑在一条绳上的枫信金融面对身陷困局的黑莓没有完全撒手不救。在日前黑莓推出的发行10亿美元可转换债券的计划中, 枫信金融承揽下了2.5亿美元的购买量, 余下部分则由其他机构投资者认购。

按照发行方和认购方的协议, 黑莓的可转债有效期为7年, 持有者可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转换成公司普通股, 如果全部转股, 该部分流通股将占黑莓普通股总股本的16%, 如此看来, 黑莓这次的放血式押注的确不小。值得关注的是, 在推出可转债计划的同时, 黑莓董事会还作出了罢黜公司首席执行官索斯滕·海因斯的决定, 并启用具有华人背景的程守宗担任临时CEO。黑莓背水一战的决心蔚然可见。

10亿美金无疑为黑莓的翻身企图争取了一点时间, 至少能够苟延残喘。另外, 黑莓手中目前还握有近26亿美元现金, 而且由于没有负债, 黑莓短期内应该是花钱无忧。然而, 为了应付手机销售疲弱不振、用户快速流失以及存货囤积和高达40%的裁员, 黑莓又不得不大把烧钱。市场一致的预计是, 如果黑莓不能新辟盈利通道, 未来18个月里将消耗殆尽其目前所持有的全部资金。

黑莓当然明白自己的财务险境, 于是在向市场融资的同时, 也在不遗余力地向政府化缘。据悉, 黑莓已经寻求加拿大政府提供的10亿美元退税款, 而在不久前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中, 黑莓公司称将在2015财年上半财年收到加拿大政府的5亿美元退税款, 显然, 鉴于目前的财务状况, 黑莓希望能提前拿到这笔款项。依据加拿大国内的税收政策, 一家处于亏损的企业可以请求政府降低最高前20年盈利时期的纳税比例, 从而支撑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

然而, 仅仅依靠外部输血或者啃老本的方式实际上很难扭转黑莓的市场颓势。在上一财年累计亏损6.46亿美元之后, 2013年前三季度黑莓累计亏损超过了11亿美元, 而且亏损窟窿逐季扩大。与惨淡的财务收益相并行, 黑莓的市场销售状况也江河日下。权威机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 黑莓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跌入了最低谷, 仅剩1.5%, 与前一年还有630万的黑莓用户相比, 2013年却只有250万用户愿意留在黑莓身边。

Black Berry曾以安全性与商务性成为全球政商人士的首选, 而且凭借着良好的邮件和即时通讯服务以及全键盘的便捷功能, Black Berry将黑莓推到了六年前的巅峰位置。然而, 面对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固执的黑莓却不愿意顺应潮流做出改变, 如一味坚守全键盘的经典设计, 不仅使产品无法容纳更大的屏幕, 而且导致迟迟拥抱触摸屏技术, 同时对于邮件服务的迷恋, 使得黑莓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应用软件少得可怜, 后来的应用商店也没能吊起消费者的胃口, 黑莓的智能手机生态系统由此不断被边缘化。

就在黑莓自我欣赏和固步自封的同时, IOS、谷歌安卓、苹果i Phone以及后来加入阵营的微软Windows Phone等各路劲敌从四面八方对黑莓形成夹击与围攻之势, 直至将黑莓逼到墙角。根据IDC刚刚公布的数据, Android手机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占到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80.6%, 而与黑莓一直相抗衡的Windows Phone平台凭借诺基亚Lumia系列强劲发力, 其第三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77.6%, 将黑莓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同时, IDC的数据显示, 安卓移动操作系统今年第三季度所占市场份额为81.3%, IOS为13.4%, Windows Phone则上升到4.1%, 而黑莓只有3.7%。

面对着竞争对手疯狂的圈城掠地, 黑莓曾在两年前推出Playbook平板电脑以试图为自己解围脱困, 但无奈销售惨淡, 黑莓财报反而雪上加霜。仓促之际, 黑莓于2013年上半年推出了全触屏、大镜头的黑莓10, 然而, 此时的移动系统生态早已形成, 和很多后入者一样, 黑莓进入到了一个拥挤的市场, 最多也只能成为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小众玩家。最新财报显示, 黑莓2013年三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80万部, 其中黑莓10的出货量仅270万部, 与黑莓高层原先预估的数千万部出货量相距甚远。问题的关键在于, 据IDC的一项调查显示, 16%的美国人打算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购置移动设备, 其中六成以上的人将会购买苹果的i Phone或是谷歌安卓手机, 3%的人将选择微软Windows Phone手机, 而倾向购买黑莓手机的人不到2%。黑莓要赶上苹果和谷歌显然不易。

然而, 黑莓还会挣扎, 而挣扎的过程就是未来选择方向的努力。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得到了10亿美元的债券融资额, 还是调动手中26亿美元现金量, 抑或是争取到了10亿美元的退税款, 对于黑莓而言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黑莓必须寻找到新的发展战略。动态地分析, 未来黑莓的发展有两种可能, 一是由于旗下的手机业务消耗的现金最多, 而且恶化的速度最快, 黑莓可能将手机业务拆分, 同时由于Black Berry拥有众多的专利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不排除黑莓会出售手机品牌;二是选择由硬变软, 从一家手机生产厂商转向企业服务, 这样既可抛掉包袱, 也可利用专利组合寻求盈利。

内衣终端生死劫 篇9

1.代理制粗放运作

代理制的运作模式是内衣市场目前深陷困境的第一原因,代理制的大流通、大批发的粗放运作,导致品牌对于市场的掌控力不从心。代理商怕厂家和终端亲密接触会将自己架空,而厂家对代理商运作市场的能力又很难满意,于是,厂商博弈乐此不疲。

2.内衣产品的同质化

这是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话题,老生好生惭愧。同质化一直以来都是内衣品牌难以摆脱的短板, 是国内内衣品牌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这就造成品牌自身在整个渠道都没有任何差异化的竞争力,更不要说对消费者了。

3.品牌建设的乏力

概念营销满天飞,功能健康包治各类妇科疾病,大大小小的内衣都号称内衣健康专家,不但美体而且治病,且慢?—中国的女性有这么逼么?

4.运营系统不完善

在基于代理制这种大批发、大流通的粗放运作之下,品牌商的运营系统始终是围绕着代理商在转,围绕着如何把货压给代理商,所以我曾经说过,目前内衣品牌所谓的营销不过就是转移库存的话。

5.终端组合式店铺吸引力不足

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购物体验,组合式店铺都不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购物需求,一个狭小、杂乱的空间将难以承载现在的品牌零售发展的要求,面对各类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的产品,你说这是体验式消费么?再者,当消费者一走进店铺就面对导购员从培训大师那里学来的各种所谓的销售技巧的狂轰滥炸时,你觉得这是在购物么?当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能治各类妇科疾病的内衣,你说这是在购物呢还是在医院的妇科门诊?

说实话,短期解决这些问题很难, 只能给大家一些思路参考:

1.股东制:比如盐步某品牌,让代理商入股,把代理商变成股东,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品牌商和实体之间的冲突。

2. 配送制:可以让代理商成为品牌电商的配送中心,让代理商在电商中获取收益。

造船生死劫 篇10

2012年2月1日,直接反映国际间贸易状况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下跌61%,为1986年8月以来的最低值。全球航运产业链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寒潮。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船厂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51.9%,约有30%的企业没有接到订单。

开工不足、企业破产、老板跑路、产能过剩的背后,中国造船业生机何在?

明星企业倒下

浙江省宁波白峰小镇沿海,高耸的船坞兀然而立,散乱的堆场摆着一堆船用钢材,工人宿舍一片萧瑟。这是恒富船业的造船基地。2011年10月下旬,恒富船业以及蓝天造船公司宣告破产。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上旬,温州传出浙江东方造船集团董事长陈通考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消息。南通惠港造船公司也在2012年3月被迫倒闭。

这些倒下的都曾是当地的明星企业。

2003年开始,航运业进入强劲的增长周期。2006年到2008年,中国造船业受到资本热捧,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登场。随后几年航运市场上一船难求,所有的造船厂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一切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往事。进入2011年,全球干散货、原油、成品油、集装箱运价指数急剧下跌,全球航运市场一片萧条。

连锁反应

惨淡的造船形势,也影响了一些新船厂的运营。业内人士透露,华远海工是金融危机中投资30多亿元新建的一家民营造船厂,原定于2012年3月建成开业,可因迟迟接不到订单,该公司开业时间已拖至7月份。

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行政部副部长崔建新说:“船东变得挑剔了,不愿意接船。船在我们手里一天,就多一天港口停靠费、管理费。”

更严重的是,很多船厂遭遇到船只弃单现象。

东方造船遭遇弃单后,曾决定自己做船东,从韩国向中国运送工业物资。

“航运业不景气,造船企业只能这样挽回一点损失,慢慢度过危机。”宁波市物流行业协会会长王鲸行表示。

宁波某投资公司老总沈国军投资的船厂也因为船东弃船,剩下一艘4000吨的散装货船。“现在船就停在舟山港,每年还要花100多万元去保养,如果再这样下去,也只能去注册一个公司跑海上运输了。”沈国军说。

业内人士表示,跟去年浙江舟山、台州等地沙滩船厂倒闭潮不同,那次多是游资临时拼凑的小型船厂,而这轮倒闭的船厂却是经营多年的造船企业,而且规模并不算小。

订单危机

危机源于订单不足而引致的资金链断裂。

船运业萧条,产能过剩,融资成本过高,这些都缠绕着刚刚起步的中国船企。

“造船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业内人士指出,“一条小船动辄数百万美金,大船以及海洋工程项目更是需要几亿的美金。必须要订单资金填补流动中的资金缺口。

此外,在造船业,船东会按“里程碑”式分段付船价。船舶建造的准备阶段,船厂所获预付款只有40%以内,因此一直需要挪用下一艘船的预付款来临时填补项目所需的运转资金。一旦拿不到订单,也就没有了流动资金,船厂的资金链便会变得紧张。

目前,具有中国船谷之称的南通面临着无米可炊的境地。福建省7成船企保持低水平生产、手持少量订单,或者陷入开工不足和停产的困境。

据行业分析,2012年1月份,全球新接订单同比下滑71.1%,是全球船市5年来最差的开年数据。在中国,2011年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下降51.9%。2012年1-2月,全国承接新船订单同比下降40.1%;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24.7%。

新船订单获得如此之难,以致有船厂愿意只拿10%~15%的预付款,剩余的船款待交船时再行支付。这一变化更是加剧了船厂的资金流动困难。

“现在资金链非常紧张的船厂占了50%,资金紧张的也有40%,只有10%的造船厂资金相对宽裕。”明德重工董事长季风华认为。而南通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部副总王树波则认为这组数据太乐观,“资金链很紧张的比例恐怕要高得多”。

资金压力加大

雪上加霜的是订单锐减的同时,信贷进一步加紧。

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是,早在2009年,工信部就曾发出警示,我国造船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造船业已成为一些银行“有保有压”中“压”的板块。

国内外银行也收紧了航运与造船业的信贷投放。南京武家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朱宗龙表示,在2011年明显感觉到银行的放贷收紧了,即使有新船订单,拿着合同去做信用保函时,程序也被拖得很久。

目前船企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对当前经营好的企业是锦上添花,可以提供贷款;而对经营困难、迫切需要银行支持的企业来说,获得银行雪中送炭难度较大。

江苏道达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建元称,船市很可能要到2014年以后才会反弹,在此之前,企业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支持下去。

故此,融资能力和自身实力将是造船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国际差距

近日韩国媒体报道,韩国2011年获得全球一半以上的船舶订单,订单总额超过中国,雄踞世界第一。时隔3年,韩国超越中国,重新当上世界造船业的龙头老大。

当前,亚洲是世界造船业的中心,中、日、韩三国造船占世界造船总量的九成以上,三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对比一直颇受外界关注。

南通市长青沙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南4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船厂。他认为:“中国的造船业与韩、日差距不小。最大的差距是观念,韩、日追求精益求精,执行着十分严格的标准,而我们执行标准有随意性;韩、日有着很好的设计深度,在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拥有绝对优势;中国从业人员素质不如韩、日,韩、日从设计者到一线工人有着统一的制造理念。”

不过,中国造船业也有着自身的优势。王志南认为,虽然说造船业属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密集型的行业,其实最根本的优势还是劳动力价格。

“我们的劳动力价格仅为日本的1/10、韩国的1/6,不过低效率和管理不善,影响着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转化为实际优势。”王志南说。

王志南等船企负责人也期待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应有个统一的政策导向,在行业预期、金融政策上给予企业指导和支持,这些也都是韩国政府曾经做过的。另外,市场的事交给市场,给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和融资环境。”

升级之难

陷入困境的造船企业大多属于低端的船舶制造,缺少技术含量。

一些有眼光的浙江造船企业早已经转型。2012年1月,在宁波奉化的太平洋集团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的船坞上,两艘高端海洋工程船下水试航,成为行业重大新闻。

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枫元表示,这种高端的海洋工程船的设计和建造以前基本都集中在欧美,其首制船由中国的造船厂建造,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高技术含量的船只,也给浙江造船带来巨额的利润。

与国内一些崛起的船企相比,浙江造船最稳定的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其他小船厂要快速转型并取得收益,可能会比较难。”宁波市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仁祥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

船舶行业不景气,民营船企应该如何面对?

“我们计划细分市场。我们厂制造海工维护船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另外要维护一支核心团队,利用这个时期派员工去日本培训,以期提高造船品质和效率。”王志南对此很有信心。

据悉,修船业的利润水平在20%左右,高于造船业的5%到10%。

而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的打算是,少接整船订单,多接船舶分段制造的业务。这家船企并不打算裁员。“我们要把工人养起来,度过危机,等船市回暖后,让船东们知道我们的实力。”崔建新说。

“未来船市和船价将持续低迷,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等市场依然活跃,符合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的节能环保型船舶看好。”福建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黄祥顺说,“船企应不求做大,只求做好。”

中国远洋2011年收录了104亿元巨亏,马士基航运则亏损了6亿美金。随着航运市场的恶化,船东大面积遭遇亏损,这导致已定船舶支付困难,或是降低预付款,或是推迟交船。

水下洞穴生死劫 篇11

一次险象环生的水下探险经历

在墨西哥尤卡坦州的大溶洞地区,分布着许许多多洞穴体系。43岁的水下探险家韦斯·斯基尔斯是一位有着3000次潜入水下洞穴经历的老资格探险家,此时他正面临着风险与机会之神的诱惑。

斯基尔斯全身的装束好像是要准备进行一次太空旅行似的——水下呼吸罐绑在身体两侧,调节软管、照明灯和导绳挂在腰间。此行他要潜入18米以下,那个洞穴密布的水下世界。他先游了一会儿,大致了解了一下水下面的地形,然后踯躅了几分钟,因为水下有一个烟囱状的竖洞,和一个轮胎一般大小,小到极有可能被卡在那儿动弹不得,但它实在是诱人,里面到底什么样?尽管斯基尔斯已是水下探险界的老行尊了,但依旧按捺不住好奇心。

于是斯基尔斯松开呼吸罐,一个夹在两腿中间拖着,另一个用手高举到脑袋上,然后一寸一寸艰难地把身体塞进洞里,然而一进入洞中,斯基尔斯就发现,那原来是个恰似棺材的死胡同,而且洞内极小,斯基尔斯不得不把脸紧贴在岩壁上,双脚蜷曲成一团。

“我会死在这儿吗?”斯基尔斯不由地打了个冷颤。

“一定要保持冷静。”多年的经验告诉斯基尔斯,越是身处险境,越是要保持冷静。

他意识到,惟一的出路就是尽量紧缩身体,然后尽快钻出“地狱”。但只有脱光身上的全部装备,身体才有可能钻出去。而且险情不仅如此,斯基尔斯还发现一个呼吸罐已经用光了,另一个也只剩下了一半。时间紧迫,他必须在氧气耗光前钻出洞穴,否则必死无疑。

斯基尔斯屏住呼吸,迅速褪下装备,然后使劲扭动身子,终于挣脱出洞,然后又奋力套上全套装备,不愧是老手,技术熟练。突然,让他恐惧万状的事出现了:带氧气的那个呼吸罐居然脱落,滚回洞中。“这下真的完了。”斯基尔斯懊恼不已。没有呼吸罐就意味着死神即将降临。斯基尔斯只得又无奈地钻进洞里,在黑暗中心急火燎地摸索呼吸罐,幸运,居然找到了。待到斯尔斯再次钻出洞口,冲出水面时,氧气仅剩下几分钟的量了。真险!

危险与刺激并存

20年来,佛罗里达州高泉地区的一个洞穴探险小组已经陆续解开了佛罗里达蓄水层的一个又一个洞穴学之谜。洞连洞,隧洞通隧洞,他们钻遍了佛罗里达的水晶一样清澈的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的水量大约占整个大湖区全部水量的1/3。

韦斯·斯基尔斯就是这些潜水员中最有经验的人员之一。在他只有15岁时,他就开始了第一次洞穴探险。7年后,他总结创造出许多洞穴潜水探险的安全规章,如今,这些规章是国家洞穴学学会颁发洞穴潜水探险资格证的必考项目。

今天,斯基尔斯和45岁的皮特·巴特合伙开办了“喀斯特环境服务公司”——一家咨询公司,除其他服务项目外,还绘制了佛罗里达蓄水层的无数隧洞的地图。作为一位探险家,斯基尔斯从事了多次地球上最雄心勃勃的洞穴潜水探险。而且从16岁开始,在12年时间里,斯基尔斯救了30名潜水员的命。他曾经一次救起3兄弟。“当我发现他们时,他们的手缠绕在一起,”斯基尔斯说。“那真是一次艰巨的任务。弄不好,整个家族就要断香火。”

随时都有命丧水中洞穴的危险,那到底是什么使斯基尔斯认为值得冒这种风险?

斯基尔斯毫不犹豫地说,地下水洞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后前沿之一。它们是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人探索过的美丽与奇观之所在。在其他人眼里也许只不过是一个黑漆漆的洞,可在斯基尔斯眼里却是“空旷的高速公路”,因而极想第一个驾车上去,进入一个永无止境的洞穴系统,开始一次充满未知的远征,要么发现一个新的隧洞谜宫,要么发现自己的坟墓。

在多次潜水经历中,有一次奇遇犹令斯基尔斯难忘。在佛罗里达州的瓦库拉泉井地区一个地下97.5米深处,他和他的队员们抵达了一个山丘的顶部,发现一个净空高达52米的巨大空间。在它的中央,横卧着一块2米见方的纯白色大石头。

“那块巨大的石板是一面《21世纪的太空奥德赛》的磐石镜像,”斯基尔斯回忆道,“它震撼了我,就像在电影里一样,我们在探索另外一个世界。我们都惊呆了。我们把那个地方命名为磐石屋。”

盲目冒险,只有死路一条

在洞穴潜水,“干任何事情都必须加双保险”几乎成了所有水下洞穴探险者的一个共识。潜水员的装备支撑着他的生命,每一个潜水员都要把呼吸罐、调节阀、照明灯和计算机等物品带在身边。当然,绝对不可失灵的装备是人的脑袋。当潜水员钻入深水中时,他们要承受被称为“知觉收缩”的心理压力或者“感觉器官超载”的考验。

“你会产生进入地球中心的感觉,”斯基尔斯解释道,“你知道你已经达到正常经历的极限,但是,你无法知道你究竟走了多远。登山时,你可以看见山顶,知道那个高高在上的目标。在水下洞穴探险中,没有人知道底下有什么。你无法确定自己走了一半还是3/4的行程。未知实在让人消受不起。而且一旦你在水下迷失了方向,从理论上说你可以循着呼气上升的方向确定水面在哪方。但问题是在水下洞穴中,你的气泡被黑暗完全吞没了。”

通常,斯基尔斯运用“馅饼理论”来评估风险。馅饼比喻潜水员可用于解决问题的最大潜力或资源。随着他往下潜,每一次挫折就意味着失去一块馅饼。一不小心,呼吸罐就会掉下碰在潜水灯上,并把潜水灯打碎,这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块馅饼。如果他失去的馅饼太多,就必须放弃下潜。如果没有失去,也就用不着在真正发生紧急情况时绞尽脑汁了。

斯基尔斯在19岁时就首次把馅饼理论用于实际。那时,他和谢克·埃克斯利(他创造了多项深潜世界纪录,1994年在墨西哥潜下274米时死亡。)一道在佛罗里达的蓝泉进行的一次下潜中首先运用了这一理论。

“那是一个大热天,当时我显得有点迫不及待。”斯基尔斯回忆道,“谢克开始奋力下潜,我几乎赶不上他。这时,我的调节阀开始漏水,但是,我还能呼吸,只是氧气自由流动起来有点难。因此,我向谢克打灯光,让他看见我的调节阀在冒泡。他朝我看,表情好像是说,‘我的所有调节器都在冒泡呢,没什么大不了的。’”

“让谢克失望是我最不愿意的,”斯基尔斯继续说,“但是,我已失去太多的馅饼,我必须停止下潜。”

这一决定是斯基尔斯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就由他来领潜,而不是跟潜了。

成功与失败往往一念之差

无论在哪儿下潜,斯基尔斯都从不独自潜水。尽管他的头脑始终存在着两种声音:一是独领风骚的声音,再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声音。仿佛有人敦促他要取得更大的成功,但也有人劝他不要潜入深渊。在临近高泉地区的阿苏尔洞穴体系中,有一次,他听从了错误声音的摆布,那次的经历差点让他丧命。当时他强行进入一个洞口只有45厘米的洞穴,那是足以把胸腔挤破的小洞口。然而,夺取成功的声音坚持说“前进”,他自己也确信,通过洞口就会是宽阔的隧洞。

但是,他错了。他使劲往里钻,大约有15米,一直未见开阔的口子。这时,他的氧气供应装置突然冒出一股湍急的气泡,呼吸罐与调节阀脱落了。糟糕的还不止这个。由于他一味往里钻,搅起的淤泥浊水,使得能见度几乎为零。他在黑暗中摸到了辅助调节阀,一把将它塞进嘴里,然而,辅助调节阀也在喷气,并且开始漏水了,这可把他吓坏了。

打退第一股回撤的紧张情绪后,斯基尔斯又竭力抓起第一个调节阀,赶紧吸几口,可是已经没气了,也就是说他的呼吸罐成了空罐。只有靠辅助调节阀了,但辅助调节阀流出的却是污水、泡沫和空气的混合物。他发觉,用舌头使劲抵紧出气口,还勉强可以吸到一点点空气。每吸一口,他就得计一次数。

为了保存每一口空气,斯基尔斯集中心思不停地开、关呼吸罐。每一次开关,他都必须特别注意不要分不开水和气,不要被呛着。他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撤退:打开呼吸罐,吸气;关掉呼吸罐,划几下,停下来,接着重复以上动作。

“我知道我正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他说,“我给自己挖了一座淤泥的坟墓。如果任何东西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不能控制呼吸的节奏,我就会死在下面。”

由于有水下洞穴数百小时的经验,斯基尔斯几乎懂得处理任何紧急情况。“洞穴潜水始终伴随着危险,但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他说,“在死神降临的气泡包围下,我们要有驱鬼祛魔的本领。”

2008,企业的生死劫难 篇12

企业的两个崩塌年——1997年和2004年

崩塌1997

有人称, 1997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在此之前的三年里, 联想、海尔、长虹等本土企业依靠价格战和高举民族品牌旗帜, 在家电、饮料等消费品领域中节节取胜。企业家们沉浸在“500强梦想”中, 政府及企业的信心已近爆棚。想不到的是, 在此十余年之后的2008年也只有联想勉强进入了世界500强。

在这年, 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及中国企业界的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事件, 让很多企业的梦想如泡沫般幻灭。亚洲金融风暴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一一发作, 金融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展现出了它凶狠和强大的破坏性的一面。这自然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经济和民众心态, 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 那些超速发展而对风险毫无预警的著名企业都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出现“雪崩”。

这些企业其中包括, 因为一个带有戏剧性的偶发事件而全面崩塌的三株集团、具有“标王”之称的由于“白酒勾兑”丑闻而走向末路的山东秦池酒厂、自称为是“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而又能几次咸鱼翻身的史玉柱旗下的巨人集团。这一年, 那个一心想以日本八佰伴为榜样, 在连锁商业领域独具风光的郑州亚细亚公司同样也陷入了绝境。年底, 广州太阳神公司也由于创始人怀汉新的辞职而江河日下。

从另一方面来讲, 亚洲金融风暴给中国企业变革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那就是, 中国的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仿效日韩企业。企业观察家说:“这个中国式转轨在1997年十分微妙地出现了, 并最终把中国带进了一个国家商业主义的时代。”在这个1997年, 其实也有人创出了商业兴奋点, 丁磊、王志东和张朝阳把中国带进了“互联网元年”。还有就是后来被视为“企业家偶像”的华为老总任正非, 在这一年, 还没有什么知名度的他提出了一个“基本法”, 日后, 这个“基本法”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制定的第一部企业管理大纲。

崩塌2004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 中国历次宏观调控都有相同的“规律”, 那就是:经济过热造成能源紧缺, 引发激烈的争夺, 于是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的所有制企业进行调控和再分配。而在这种调控和再分配中, 国有企业、跨国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获得的政策待遇“等级”不同。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这种现象几乎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 形成了30年来的经济周期。”

这次宏观调控的警笛是在2003年底鸣响的, 大闸是在2004年的4月份正式拉下。跟历次宏观调控一样, 总有一些人会靠近“倒霉”一词。在这一年, 铁本公司由于违规建设等五大问题被高调处理, 成了2004年度宏观调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同时铁本事件被认为是本轮调控的分水岭, 此后, 众多民营企业在钢铁、电解铝及水泥等行业的投资项目纷纷搁浅。

有观察家回忆说, 2004年, 随着宏观经济的骤然趋冷, 一个几乎没有悬念的伴生事实就是股票市场的雪崩。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的德隆集团, 在数周内, 股市就将其过去5年所创造的奇迹和纸上财富全数抹去。

在这一年, 昂然进军上游垄断企业的民营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而那些对宏观调控缺乏防范经验的企业也付出了惨重的学费。除了铁本和德隆之外, 之后的几年内相继爆发了重大危机的大型民营企业还有IT业的托普、房地产业的顺驰, 以及顾雏军接手的科龙和张海收购的健力宝。

过冬?

2008年, 刚过一半, 每个企业就都体会到了其中的困难, 大牛市的轰然破灭、货币从紧政策、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连锁反应也在企业中得到了体现。有人说, 在未来的2~3年里, 中国企业界会不会出现过往的几次低谷的悲喜?我们不得而知, 按理说, 中国企业界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济周期应对经验, 但是, 每次低谷总还是有人挺不过来。如何过冬, 也许每个企业都应该找对属于自己的方法。

在这一年, 任正非第三次提出“冬天论”。

华为自身极为低调, 任正非明确要求要少接触甚至不接触媒体, 而在冬天的预报上却声音洪亮。有媒体说, 任正非在2000年第一次提出“冬天论”时, 在中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做企业的人的感受;联想集团新帅杨元庆把这篇文章发给所有中层干部, 要求认真学习;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公司成立十周年大庆之前, 向下属推荐阅读本是任正非针对企业内部做出的一份冬天的预警, 却让整个中国企业界感到寒意的影响力。

正是我国宏观调控严峻之年, 也是我们的企业出现第二次崩塌的2004年, 而相对于IT业却是一个“暖冬”, 国内互联网企业大批奔向复苏的纳斯达克, 整个IT行业也开始乐观起来的时候, 任正非第二次提出“冬天论”, 任正非这次做了一个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暂周期上的预测。而在2008年, 他第三次提出了“冬天论”。他说, “对经济全球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与华为“冬天警告”不同的是, 位于长三角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 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企业——飞跃集团却在面临着一个真正的冬天。它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20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这句话的沉重意味。飞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典范, 创办人邱继宝低调而务实, 2002年前后,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

基去飞跃调研称之为“国宝”。在2006年来京参加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的邱继宝,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还称对非洲市场充满期待。在今年的5月底, 该公司突然被曝“资金链断裂”:因欠下巨额贷款, 民间借贷本利之和也达上亿元, 银根紧缩之下, 飞跃再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加之债权人逼债, 顿时陷入困境。因而也引来“2008将是缝纫机行业洗牌之年”之说。

近期, 同样位于长三角的又一个知名企业倒掉, 有“公路大王”之称的上海茂盛集团董事长刘根山因挪用公司注册金及涉嫌骗贷而被警方羁押。

7月, 国内最大的袜业公司之一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突然失踪, 浙江义乌昔日的明星企业“金乌集团”, 如今因数亿元巨债而面临“土崩瓦解”。据称, 金乌集团并非个案, 目前在义乌已经有近三成民营企业资金断链。更让人担忧的是, 更大的民企“倒闭潮”正在全国蔓延。

从今年的4月, 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可怕的产业惊恐和企业外迁, 到六七月份, 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也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局面。这些以往具有“野生经济”之称的民营企业, 在这种危机时刻, 金融机构的支持和介入便显得十分重要。

有人把坚持惜贷政策的政府与渴望资金的民营企业比喻为两个把头浸在海水里的人, 现在就看谁先沉不住气了。不过从现在的景象看, 民营企业的“内伤”显然已经造成。从而可以看出, 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向“过敏”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眼下, 正在经历2004年以来最严峻的生死考验。

上一篇:社会综合治税下一篇:成功的脚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