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

2024-11-08

生死教育(精选12篇)

生死教育 篇1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 名称多样, 概念表述不一, 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

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现代人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 其始于欧美地区20世纪60年代, 在70年代得以普及。而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生死观教育的概念, 有学者把它界定为:所谓生死观教育, 即是通过生与死的连接, 建立起生与死之间的内在张力, 揭示死亡的本质与意义, 建立生命与死亡的神圣性与生命的尊严, 引导受教育者由死观生、向死而生、提高生命与死亡的品质, 从而推动完美人格的形成。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 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去透析死亡, 真正了解死亡的本质与意义, 了解与死亡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文化科学知识, 坦然面对死亡, 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其二, 赋予生命神圣性。通过揭示生与死的必然联系, 使人懂得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并真正意识到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并有尊严地死去。其三, 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命运的生命情怀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 其终极关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 从而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至能主动地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从生死的关系以及我国生死文化来看, 要真正实现其终极关怀, 目前应更多地在关注死亡的话题上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

从追问死亡中领悟生命

生与死代表着生命过程的两极。生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 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 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创造生存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就在于人对其生命意义的精神性追求。生命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中, 才会显得充实、美丽。

有生必有死, 这本是任何生命现象存在的自然规律, 人的生命现象也不例外。老子在论生死时说“出生入死”, 即是说, 生命现象从一开始就是生死相伴的在出世而生的时候就向着入地而死的方向发展。海德格尔也认为死在基本本体论意义上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对于死之于生的意义, 周国平曾说“没有死, 就没有爱和激情, 没有冒险和悲剧, 没有欢乐和痛苦, 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 没有死, 就没有了生的意义。”海德格尔也主张人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先行到死”, 只有预先领会到死, 在有生之年对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认真的领会与选择, 才能从各种可能性中解放出来, 不错失良机, 不吃后悔药, 不使危险的因素威胁到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死亡就像一面镜子, 从死亡的镜中看到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历程和生命的美好。因此, 死亡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死亡使人的生存时间成为最稀缺的东西, 使生命具有了最宝贵的价值。以死观生, 人更能充分地领悟和把握人生的价值, 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 促使自己在有限的一生中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让自己创造的价值滋润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段时间。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只有死亡概念才可以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哲学信仰把死亡当作一种一直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努力”, 这种信仰要求我紧紧地把握“当前现在”, 促使“我按照超越存在的尺度永不停歇地从事实践, 从而使当前现在对我来说更为鲜明”。一个人认真思考过死亡, 就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 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界限, 也只有在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 他才能体验到生命及其意义。

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之可能切入点

当代大学生中因缺乏对生活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乃至以自杀、吸毒、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 面对“人生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等问题, 大学生感到困扰重重, 普遍缺乏对生命的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人生追求层面上, 更多的人由于缺乏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层理解, 片面追求感官快乐, 缺乏一种对生命内涵的深度追求。

我们的教育虽然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强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长期以来却没有把学生引入到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中去。种种迹象表明, 如果不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引导, 便极难达到培养一代新人的目的。基于此, 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切入谈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死观教育。

1. 引导大学生对死亡的深层理解

中国历来有“未知生, 焉知死”的生死观传统, 而随着人类理性觉醒程度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正视“人固有一死”的客观事实。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见证、旁观或经历过生与死, 但大学生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仍然感到困扰, 诸如:“什么是死?死意味着什么?生命为什么有死?人应该怎样对待死亡?面对死亡是恐惧、疑虑, 还是积极乐观面对?”他们对死亡已不再陌生, 缺乏的是对死亡意义的深层理解。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或在大学生中谈论死亡而不是回避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德格尔认为, 只有认真面对死, 把死当作自己本己存在的可能性, 才能把握自己本真存在的方式, 以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性展开和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高校生死观教育要以死亡为切入点, 扎根于生命。就我国教育的现状, 在进行生死观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应正面地、理性地进行死亡的教育二是确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育学生拥有生死智慧, 而不是一味地倡导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由此而产生对死亡的“蔑视”;三是面对社会媒体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尤其是影视片中凶杀暴力等残害生命的现象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四是对学生中发生的自杀、杀人、死亡等事件, 尤其是在学生中存在的自杀想法,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应有的引导。

另外, 对生与死的深层理解应该涵盖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 应培养大学生的苦难、死亡意识。要创造一定的逆境, 磨练学生的意志, 使他们体会生命的艰辛;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引导他们对人和事理解、宽容, 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和打击的耐挫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2. 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探寻心理深层的精神世界

生命价值 (value of life) 是指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完整的人的生命价值。判断生命价值的依据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生命本身的质量, 即内在价值二是某一生命对他人、社会的意义, 即生命的外在价值。增强学生的生命力和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意识。

人不同于动物, 就在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在生命意义的问题上, 海德格尔认为应当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 “人就是一种领会着存在的在者”。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人生意义有两个内涵:一是幸福, 如果一个人活得很幸福, 可以说他活得是比较有意义的。另一个内涵是德性, 即道德和信仰, 这是人生的神圣意义。人对意义的追求是个无限的过程, 一个意义终结另一个意义又会出现, 人生命的历程就是意义追求的历程。崇高、美善的意义可以使生命活得更丰富、更有内涵、更精彩。因此, 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认识和追求真、善、美的意义, 使他们在意义体验、追求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去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意义的融合。

3. 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生命是一种责任, 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 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自杀、杀他等行为其实就是缺乏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在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培养上, 高校应让学生首先自我肯定, 忠实于自己, 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心。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 才可能对其他人、其他事情负责, 才会珍惜生命。应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有尊严的, 要善待自己的生命, 并且由此推己及人, 善待一切生命。另一方面, 高校还应教育学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拥有自己生命的权利, 尊重他人的生命权才能保证自己生命权利的完整性。

4. 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信仰

信仰, 是人们对其所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一些学者曾郑重指出, 最可怕的是大学生没有信仰, 因为“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 不辨方向, 没有目标, 随波逐流, 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信仰是内心的光, 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而当代大学生在那些代表着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等问题的认识上, 权威和优越意识的心理积淀浓厚, 缺乏一种超越这些世俗桎梏的生命信仰, 或者由于缺乏正确积极的人生信仰, 故而失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生活因此暗淡无光, 甚至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因此, 高校应呼唤大学生生命信仰的重建。这种信仰来自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神圣至上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敏感。

结语

以上通过对生与死, 尤其是对死的分析探讨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通过生死观教育, 让学生了解生与死的关系和各自的意义, 旨在使大学生拥有整合生命、生活与人生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与反省自己的生命与死亡, 进而能肯定与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价值。高校通过生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 让学生从生命的诞生、成长、死亡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从生到死的“不可逆转”, 从而更加爱护与珍惜生命, 尊重他人生命的生存与发展, 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能泰然处之, 学会欣赏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状况下的生命之美。这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生死教育 篇2

就我而言,对安全教育警示片总有种本能的排斥,其实并非反感此类教育,只是害怕看到在速度与麻木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惶恐自己匪夷所思的臆想,更是不敢面对过去的伤痛罢了。

正如影片《生死劫》中所述:“旦夕之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死神眷顾,彩色的人生刹那褪成黑白”,字字珠玑直戳内心深处,当一块块白布下孤独的灵魂,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一句句苍白无力的惋惜和“对不起”以及那惊人的死亡数字呈现在面前时,引发了中心员工一阵阵的惋叹,一向坚强的人儿似乎被血淋淋的惊心动魄触碰到了内心的柔软,偷偷儿抹去了泪水,继而目不转睛地观看着,心中不住的默念―开车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可存有侥幸心理―予以抚慰不安的心绪。

很快,三十分钟的安全警示片在一片唏嘘中落下了帷幕,但时间的节点并未使我的心绪停滞,反而不断驱使着我回到过去,回到那份不愿触及的悲伤中。八年前,交通事故犹如猛兽般瞬间吞噬了我的老师,那是一位随性豁达且兢兢业业的好老师。虽已过十年有余,但他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模样和如同父亲对孩子一般“恨铁不成钢”的声声痛斥却历历在目,响彻心扉,就像电影一样在记忆的时光中呈现着幸福与欢乐!我不禁潸然泪下,试想着:如果没有那场生离死别的事故,恩师已是娇妻在旁,儿女膝下,享受着本该有的温暖。可生活总归属于现实,现实中没有如果,无情的人祸摧毁了这个幸福的小家,活着的.人却沉浸于悲痛中艰难的生且活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悲剧总是在时代快速的变迁中上演着,“安全的重要性”也随之愈演愈烈,广为熟知。“‘让’出平安,‘抢’出祸端”、“珍爱生命在于遵守交通规则”等人尽皆知的安全宣传标语,是时代的呼吁,更是脆弱的生命最为深处的呐喊!

生死教育 篇3

【关键词】生死观教育公安院校 互联网+教育

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概述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简单的关注知识学习到关心整个生命成长,“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但要从西方学习经验,更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财富。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其中关于生命、死亡方面的论述不知凡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智慧。诸子百家对于生死观的认知各有侧重,造成了中国人往往采取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处世态度和文化性格上的多重性[2]。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表示“未知生焉知死”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些话貌似是对于死亡的讳言,其实彰显的是孔子理智冷静的人生态度,所以他才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坦然与豁达。“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后的孟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刚烈勇毅的生死观。荀子则将“死”和“礼”充分结合起来,提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3]朱熹认为不能“安于死”而“有愧”于生。新儒家代表梁漱溟则说:“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4]。”

作为先秦显学,墨家的生死观更有一种贴近平凡人的壮阔与豪迈。“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吕氏春秋·上德》记载钜子孟胜及弟子殉城即是明证。而对于身后之事,墨子强调的“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价值观也充分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对于老庄思想而言,生死观的认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子将人类的生命放在宇宙中进行考察,把人看作是宇宙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道家的生命价值观中,个体的生命存在就是最高的价值。”[5]然而他也并不否认生死皆是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庄生鼓盆”的典故则表现出道家对天地万物包括生死的齐一态度。“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死生存亡之一体”,这也正是其无惧生死,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法家生死观则是从“定理有存亡”的角度来理解死亡的本质,并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勾连了现象与本体,从而获得了一种理智到残酷的理念。此外,法家尤其是韩非子特别强调了个人的生死要服从于国家的存亡,为国赴死,为君殉难是每个人的应有之义。

上述种种不过是对诸子当中一些代表性流派的生死观念稍做概括,内容之宏阔,可见一斑。如果能将其融入公安院校大学生品质教育的范围内,不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生命维度,更遑论这同样也是建设我国精神文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以此方式进行教育可谓一举数得。

二、生死观教育之于公安院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据《2011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统计,2011年上海全市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5起,其中自杀事件就有32起[6]。有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自杀死亡率达到十万分之二十,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呈逐年上升趋势[7]。一时间人们纷纷质疑,当前高校大学生是怎么了?为什么大学生对于生命不管是自身还是他人这么冷漠?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纷纷抬头。对于“生”和“死”的问题,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根本不会深入思考。而像“人死如灯灭”“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样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自身和社会无疑都是危险的。到底为何而生?如何去生?死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正如别尔嘉耶夫在他的著作《人的命运》中写的:“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意义,就是因为有死亡这件事,假如人间没有死,人生的意义就消失了。人的道德经验意义,统贯他整个一生,主要是他处身于一个知道有死的地位。”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生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使其对学生产生影响力。

生死观的教育最初是以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形式出现的。Bensley(1975)将其界定为:“这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该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探讨,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8]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名为论死,实为论生,旨在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老病死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追求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9] 。

生死观教育对于公安院校来说有着比普通院校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与警察这个特殊职业相伴生的往往是负面的情绪、疲惫、汗水甚至鲜血,警察面临的常常是社会、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一方面,很多民警为了工作,昼夜不休息,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执法时防护意识不强,导致在抓捕罪犯或者救援的过程中不幸牺牲;另一方面,也有极少一部分警察利用手中权力任意妄为,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是对生命价值不够尊重的表现。

在培养未来警官的时候就要刻意引导,尽可能避免重蹈覆辙。生死观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是职业素养培育的要求。比如公安专业里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刑事科学技术》,其中各种鉴定、检测都和生命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射击搏击类课程训练的技能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保护善良无辜的群众。配枪的意义在于担当与坚守,所谓手执利器,心怀悲悯。而一些诸如自救、救援类的课程更是体现了死亡教育价值的本质。

其次,这是理想信念培养的要求。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品评,不是看他们是否能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诵党章,而是要看其实际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底线,有准则,有敬畏。如果他们能從内心深处认可生命的意义,理解死亡的价值,进而反思自己的言行,那么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再次,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时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只有明确了生命的价值后,才能保持源源不竭的动力,并且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解决各种困难。

三、互联网视域下的实践分析

“互联网+教育”的风潮催生了慕课、微课、私播课等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们的共性是在网络世界线上运行,故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各种组合,也形成了共同的理论支撑。尤其从慕课教学对生死观融入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其中生动而不乏深刻的视频,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及课后及时的答疑解惑,学生的思考撰文,这一系列活动使得整个慕课教学过程实现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的无缝链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下面以传统文化生死观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随机将学生分成8~10个小组。

第二步,在导入环节以毒品危害展示、灾难性事件的自救与救援、遇到侵犯时应对的简短视频,给学生设定一个心理预期后引入生死观的问题。

第三步,要求学生观看儒、墨、道、法、禅五种思想生死观的视频,每一段视频大致3分钟左右,内容高度凝练概括,突出前文所述的每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以蔡志忠先生的漫画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力图达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第四步,在每一节微课之后,留给学生讨论和写下要点的时间。所有微课完结后,组织学生组内讨论,对所有观点进行品评。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第五步,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归纳和升华。此外,还可以给学生网址,要求他们在课下观看名家对于传统文化中各流派生死观的详细讲授,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供配套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写出心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必将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上述案例可见,慕课的积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慕课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共享,更多的是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千变万化,充满吸引力。在经过繁重的专业课和警体课学习后,不少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传统满堂灌的课程难以为继。慕课可以采用动漫化、影视化等方式进行,引发学生的兴趣。

其二,公安院校学生由于警务化管理,学习时间碎片化,此时微课就体现出其优势。因为微课短小精悍,时间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并且一节微课只讲述一个知识点。这就使学生实现了充分利用小块时间学习的目的。

其三,慕课的出现,使得课堂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摆脱了时空的限制。教师要求学生先看各种微课,然后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互相探讨,引发思想碰撞的火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化深入,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

在学习者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学习需求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本文的教学实验仅为引玉之砖。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不再仅仅把慕课简单地看作调节课堂的视频辅助,而是从观念的范式上变革原有教学的方式。正如库恩所说:“只有在范式上获得转换,才能够在实践上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和突破。”[10]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6.

[2]杨喜添.中国传统生命教育观探析[J].教育导刊,2008(09):33-36.

[3]高长山.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203.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48.

[5]董京泉.老子道德经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8.

[6]2011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OL].http://www.shmec.gov.cn/web/wsbs/webwork_article.php?article_id=68845,2013-06-06.

[7]周德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60-62.

[8]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4):44-47,34.

[9]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先秦儒家生死观与大学生生命教育 篇4

关键词:先秦,儒家,生死观,大学生,生命教育

先秦儒家哲学是道德哲学、生命哲学, 亦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在今天仍然有其不容低估的时代价值,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要义

( 一)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其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

关爱生命, 重视人生价值, 是儒家仁学的一大特征。儒家学者在充分认识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后, 他们提倡人们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二)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其超越死亡的理想境界

先秦儒家对生命价值反思的起点和归宿点, 是为弘扬“仁”为崇高目标的伦理道德。尽管自然个体的生命有限, 但理性的生命却可以长存。孔子经常教诲弟子, 应当为崇高的道德价值而牺牲生命, 当仁和感性生命发生根本冲突时, 不惜“杀身成仁”, 死亡并非肉体的消亡, 只不过是个体的结束, 而其精神却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 有更大的存在价值, 那便是“仁”。

( 三)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其对生死意义的辩证把握

李平先生指出: “儒家思想的要义, 可以概括为重和谐, 重人本, 重道德, 充满着忧患意识, 贯穿着力行精神。”[1]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正是具有忧患意识, 才有了仁、义、诚、信等理想精神诉求, 使人们可以在忧患之中永远立于不惑。

孔子从人生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忧患意识。他指出: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自先秦至今, 这种精神不断被继承发展, 形成了一种与中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的忧患意识。因此, 忧患意识便成为儒家人生价值观的简洁表述。

( 四) 仁者爱人、天人合一是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孔子学说中的仁, 既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包含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定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先秦儒家十分注重人生价值, 它一方面把人生价值归结为社会价值, 认为个体应当为家庭、国家、社会尽一定的义务, 并把这当作人生的生活理想。因此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审视人们的价值实现。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存在自身盲目性与局限性, 所以儒家提出了超越性的终极人生关怀———天人合一。

先秦儒家生死观是一种理性对待生命和死亡的哲学, 它对于生命的安顿、困惑及如何面对死亡做了详细的解答。近年来, “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 这是教育回归到生命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 从而创造生命的精神价值, 最终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崇高境界的教育活动。实现生命价值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尤其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意义更为重要。先秦儒家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思想资源

近年来, 大学生自杀现象不断出现, 也反映出大学学生生生生命命教教育育的的缺缺失失。。据据相相关关学学者者调调查查研研究究, , 如如今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生命教育文化的缺失。先秦儒家生死观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 一门生命哲学,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内涵, 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自孔孟以来, 历代儒学大师都高度肯定人生命的存在价值。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到荀子的人之“最为天下贵”都是一脉相承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超越死亡的理想境界。正是这种生死观, 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们引以为荣的精神支柱, 从屈原的“以死明志”到文天祥的“宁死不屈”, 都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悲壮的人格美。“忧患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 以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因此, 先秦儒家生死观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生命, 实现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

三、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方法论借鉴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即树立和谐的理念, 也就是塑造和谐的人, 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生”而且在于“命”, 二者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对于“生命”可以理解为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修养, “生”不只是“自然生命”, 同样与“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息息相关。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孔子看着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 抒发对天地过往的感慨、对日月如梭的惋惜、对朝夕交替的感叹, 觉得这一切都会像流水一样远去。这既表现了儒家对生命的敬畏, 对时间的珍惜, 也流露出孔子看淡名利的追逐。这是先前儒家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值得借鉴的方法。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以先秦儒家生死观为指导, 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 达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如今, 很多大学生不注重饮食卫生, 作息时间颠倒, 更谈不上提升自身修养。因此, 借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养生之道, 可以不断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价值归属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生死观, 不管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 还是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 其价值和意义都非常大。生命教育的根本是对博爱的追求, 体现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善如流”之人, 必定有效仿的对象, 哪怕是踩着“长者”的脚印行走, 也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些人是把道德情操高尚和价值观念正确的前人作为榜样, 并努力完善自己, 希望及早成为他们的后继者。这种现象体现出大众化的价值归属———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思想, 弥补自己对生死观念认识的不足之处。只要付出努力一定能收到想要的结果, 然而要想得到明显的改善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 因此这种提升境界的方法既是稳定的、行之有效的, 又是漫长的。

每一个希望自己成为富有修养之人的人, 都会自觉地“从善”; 每一个道德高尚之人也会被人学习仿效, 对于先秦儒家生死观也是如此。子曰: “德不孤, 必有邻” ( 《论语·里仁》) , 这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结果, 也是最好的前提和方法, 更是我们对于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作用能力直观的看法———因为“德不孤”, 所以“必有邻”; 只要“德不孤”, 肯定“必有邻”。以先秦儒家生死观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材”, 每一个大学教师都是“德不孤”的“长者”, 学生们会不自觉的成为老师的“邻”, 这也是对于价值归属理解的最好证明。

五、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构筑精神家园

先秦儒家生死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死智慧, 其中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思想, 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 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把先秦儒家生死观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 可以让学生在体会先秦儒家文化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先秦儒家生死观的研习不仅不是思想境界的倒退, 反而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回归和传承, 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因此, 学习先秦儒家生死观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为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历史素材; 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系, 形成纵贯古今的文化脉络;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 充实大学生精神生活;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发现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当然, 我们在学习和利用先秦儒家生死观的有利之处的同时也要舍其不足之处。如儒家比较注重个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而对个体生命价值重视不足; 面对生死, 儒家的“舍生取义”实际上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等。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文化散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生死教育 篇5

原创: 庄镇凤

每一个人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踏在岁月的长河上,一点一点地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灵魂的不断升华,直至死亡。没错,我们人类的终点站就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逃避这个问题,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未来,谈论国家美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始终会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没有所谓的“未来”,我们迈向的,一直是死亡。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受挫的时候,在我们心灵平静下来的时候,在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我们都深思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梦想,梦想是为了什么?梦想是一种渴望。而渴望是人的一种欲望,是一种灵魂需求。那么再进一步,灵魂为什么要有需求?我想,是为了填补寻求为什么活着而不得的空虚吧!人,总是得要有一种信仰,支撑着他过活。因此,有人说活着为了家人、责任、奉献……

《生死无尽》中讲述的就是余德慧教授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他迈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说,年轻时迷信【科学】,对看不见的【精神】置若寡闻,当时研究的是“没有心的心理学”,那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知识游戏,拯救不了生命的烦忧。后来他慢慢转向,开始安静地看人,而这几年他更走近安宁病房去,看尽生死之间的各种故事,对生命、对死亡、对人的心灵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书中,他探寻活着的滋味,也思索善终的真意。他谈童年记忆中的雨声、谈安宁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谈虚无洪流中的心灵之光、谈潜意识和梦境,他引用卡缪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托尔斯泰的 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佛学及禅学经典……借此告诉我们:生死之间没有边界,过去和未来也在此刻的瞬间。生命是以“我们”作为起点,而不是“我”.人活着是跟其他人紧紧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广阔世界的一种皈依与返回。生命宛若似水年华:所有的快乐、悲伤、圆满、缺憾,以及瞬间与永恒。不需要可以拥有什么,重要的是去品尝一切。

读《生死无尽》,与其说像是在与智者说话,不如说是思想汇入了奇妙的海洋,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谈及活着的问题:我们不愿意对生命说谎,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本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活着。最本真的态度是把“活着”当做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后半生还很长,不用着急,每天都虚度着岁月,消磨着时光,似乎对于我们来说,这一辈子依旧是缓慢的时序。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把死亡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知道活着。我认为,我们偶尔也需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对活着提出“濒临”的对策,也就是将生死的界限抹掉,在任何时候的瞬间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死亡和存活的同时存在。若喜,则生死同喜;若悲,则生死同悲。活着,意味着瞬间生命出现与死亡。此生,真的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秒我们还存活在所谓的世界上,可能下一秒,我们就是面临死亡,死亡和存活是并存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在活着里的死亡,太过热切于活着,最后总会被证明是一件蠢事。就像是古代帝王总想寻求永生,千秋万代,最后不过是从云端摔落,跌得遍体鳞伤,虚梦一场,化作一抔黄土罢了。

我们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次死亡。就如书中讲到,现世的活着,是基因不断组合中,一刹那之间形成的一个暂时现身的东西。我们刚好存在同一个时代,不过是意味着我们彼此曾在此世的相同时间共处,我们有了同一时间的游戏。我们彼此因为机缘而联系在一起,我们恰好在同一时间而存活,因为血缘,即基因的亲近,我们依赖着父母和亲人,因为某种情感的共鸣,我们和其他人有了解不开的丝丝缕缕,因为灵魂的触动,我们会爱上一个人。似乎,我们接受了这个世界规则,不知道是谁灌输进来的,是谁规定了法则,我们得不到答案。我们只是一昧地接受,我们的一生:诞生在世界上,学语言,学走路,学会自理生活,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等待死亡。我们似乎绕进了一个怪圈,以至于我们走走停停,看不清终点,看不清世界的本质,把生命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沉溺或哀怨,等待一个神明的救赎。

细思,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看了一半的书,有多少买了又不穿的衣服,有多少丢弃在回忆里的悔恨,又多少次曾在寂寥的夜晚忍不住埋进自己的臂弯,止不住心疼地抱住自己……心中仿佛追求着什么,却又空荡荡的;想抓住什么,滑过指缝的却是挽留不住的似流水的无奈。于是,尽管我们常常被一堆物质包围和亲朋好友关心,但依旧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孤寂。每每到这,我们总会分外想珍惜大雨中为我们撑伞的人,帮我们挡住外来物的人,在黑暗中默默抱住自己的人,都自己笑的人,陪自己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自己的人,陪自己哭过的人,在医院陪自己的人,总是以自己为重的人,带自己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自己的人。我们像是渴望触碰太阳的人,想紧紧地拽住最后一根稻草,企盼着如冬阳般的温暖可以救赎自己整个灵魂的寂寥。不至于彷徨,不至于无措,不至于迷失在人流中。

当某天,我们第一次遇见死亡,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不再是影片中寥寥几个片段时,那会是我们第一次看见揭开死亡的面纱。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有着深刻共鸣的亲友,我们会被悲伤和无助淹没,会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隔绝灵魂的墙,是如斯可怕的事情,让人可恨又无可奈何。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交际不多的人物,我们会对死亡视而不见,认为不过是世界又减轻了一个人口压力罢了,在葬礼上,我们依旧笑看岁月,谈论下次放假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两种情况相同的是,逝去的人,终将会被我们遗忘。是否真是忘川河的神秘威力,抑或是孟婆的巧思造就?于是给予了我们一个可笑的理由——我们要看向未来,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什么是未来?我们从未拥有过未来,我们拥有的一直只有现在!

人性,或许,本来就是冷漠的代名词。只有在面临自身危险的那一刻,才会真正去碰触,人,不得不死亡的事实吧!我们总是兴味地注视着某些事物:子女、事情、工作或者休闲。每个人总是在某些频道里生活着,一个他愿意驻留的地方,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以及他愿意与之相与的人群。

但是,我们逃避不了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某年某天某刻,也许是嗅到一种熟悉的气味,也许是听见同样的台词,也许是经过某个地方,我们仿若脱离了世界的喧嚣,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脚尖延伸至心脏,充斥着自己的感官,唤醒了自己沉寂许久的灵魂,回顾自己走过的时光,恍然如梦。有人曾经比喻过,人生不过是梦一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恍恍惚惚间,有时我们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夜梦里,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剥掉堂吉诃德,我们什么都不是。昨晚夜里,梦见我听人们说话。有人说很悲愤,有人说很诚挚。我问,为什么这样说、那样说?人们回答我,如果我不这样说,我就没有我‘这边’的感觉,我‘这边’的世界;如果你不那样说,我就没有‘那边’的感觉、‘那边’的世界。我说话是我的世界。你可以赞美我的话、我的世界;你可以诋毁我的话、我的世界;如果你连诋毁 都不愿意,你根本连我存在的世界都不肯承认。你完全没有资格这么做,做人就是活在世界,就是说话”,也就是说,余德慧教授认为,人所生存的文化层正是人作为“堂吉诃德”的所在之处。梦境是粗糙、原初的心,只有从梦境这里,我们才脱离文化层的制约,反身看到文化层在我们的存在之中。

时间就是活着。我们在时间里头,而不是在时间之外。

《生死抉择》 篇6

李高成亲自负责展开调查工作,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只要过得硬就不怕有人做文章,但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中纺厂的问题犹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从现任厂长郭中姚为首的领导班子到退下来的不少老干部都牵扯其中,更让他震惊的是这中间还有四弟和妻子吴蔼珍。

李高成为破解中纺迷团,夜访老工人夏玉莲,孰料被郭中姚殴打了一顿。重拳打醒了李高成。郭中姚一伙有恃无恐的行为让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更坚定了他把问题查到底的决心。

在市委书记杨诚的支持下,调查工作深入进行。郭中姚等人不甘示弱,他们一方面在李高成50岁生日那天悄悄送去了30万元的巨款,另一方面搬出李高成一向敬重的省委副书记严阵来打击他清查的决心。面对上级领导的压力和势必舍弃的妻子,李高成陷入极端的痛苦与震撼之中,为了坚持党的原则,他必须做出痛苦的抉择……

这部改编自小说《抉择》的影片讴歌了一批以李高成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在反腐斗争的大事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可贵精神。这决不是一部追随政治潮流的应景之作,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深刻揭示当前反腐倡廉斗争严峻性和复杂性的警世之作。

本片由上影著名导演于本正执导。于导演曾有多部影片获得奖项:《日出》(百花奖,1985年),《紫红色皇冠》(童牛奖,1987年),《走出地平线》(“五个一”工程奖,1992年)。影片主要角色李高成的扮演者是近年刚刚被人们熟悉的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王庆祥,王庆祥因有一副酷似日本影星高仓健的冷峻、刚毅的外表,多在影视片中扮演正面的干部形象,他的主要作品有:《走过柳园》、《波涛汹涌》、《儿科医生》。影片中扮演李高成妻子的是多年来在影坛较有影响的演员左翎,近年由她主演的《情满珠江》、《深圳人》等电视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市委书记杨诚的扮演者是中央实验话剧团的演员廖京生,他是一位近年活跃于影、视、话剧舞台的优秀演员,他主演的主要作品有:《欢乐英雄》、《总统套房》、《苍天在上》、《太阳红》等。

(责任编辑陈小珀)

导演:于本正

主演:李高成……王庆祥饰

杨诚……廖京生饰

吴蔼珍……左翎饰

严阵……王振荣饰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1、市长李高成来到中阳纺织厂,受到老工人的欢迎

2、面对他当年一手提拔的厂领导班子,李高成忽然觉得很陌生

3、繁忙的工作,使李高成忘记了自己的生日

4、面对李高成家名贵的花卉,杨诚对李高成有了误解

5、杨诚与李高成之间的隔阂终于烟消云散

6、省委严副书记借书法劝李高成停止追查

7、李高成没想到妻子吴蔼珍也牵连到腐败之中

生死教育 篇7

一、《生死疲劳》中的生死观及相关词汇翻译

1.在佛教传说中, 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 接受阎王的审判。阴间也称冥界, 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间, 汉代出现了道教中的“阴曹地府”之后, 人们有时也称阴间为阴曹地府。“地狱”虽然也是人死亡后灵魂到的地方, 但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狱只是阴曹地府的一部分, 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 因此在《生死疲劳》中, 多数情况下葛浩文都把阴曹地府译为“the underworld”如,

(1) 我猜想, 你的冤魂不散, 在西门家大院上空逗留片刻, 便直奔阴曹地府.My guess is, your spirit hovered about the scene in the ximen estate compound for a while before heading back to the underworld…

有时, 葛浩文也会根据语境灵活翻译。如在以下例句中阴间被分别译为“the netherworld” “the afterworld”

(2) 你不但考虑人世的事, 还要考虑阴间的事…not limited to affairs of the mortal world, but included concerns of the netherworld…

(3) 她说如果我在她死后杀生, 会让她在阴间受苦。She told me that if I every killed anyone or anything after her death, she would suffer torment in the afterworld.

在这两句中“the netherworld”与“the mortal world”相对, “the afterworld” 承接“after her death”。

2.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罗王所掌控, 其中阎罗王居十殿阎罗之首。十殿阎王麾下还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及鬼卒等。《生死疲劳》中多次提到阎王 (爷、老子) 、判官、牛头马面、孟婆及鬼卒等, 葛浩文将他们分别译为“Lord Yama”“judges”“Ox Head and Horse Face”“Granny/Madame Meng”“attendants”, 具体如下:

(1) 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 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

I know I earned the unspoken respect of many of Yama’s underworld attendants, but I also know that Lord Yama was sick and tired of me.

“阎王”来自佛教梵文, 通常英译为Yama, 葛浩文则加了“Lord”以强调其在阴曹地府中的领导地位。

(2)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 然后一拍惊堂木…until one of the judges leaned over and whispered something in Lord Yama’s ear.

(3) 阎王…用不耐烦的腔调说:“牛头马面, 送他回去吧!”Lord Yama…with what sounded like impatience, commanded:“Ox Head and Horse Face, send him back!”

(4) 难道那比蒙汗药还要峻烈千倍的孟婆亡魂汤, 竟然对你没有作用吗?Do you mean to say that Granny Meng’s amnesia elixir…does not work on you?

从以上例子看出, 葛浩文为了向读者介绍和传递原语中的文化异质成分, 对这些阴曹地府的成员基本采取直译的方法。

3.六道轮回 (Six Realms of Samsara) 理论是佛教的重要理论, 意思是人的灵魂在阴曹地府 (冥府) 接受审判后, 会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 人们称之为投胎转世。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作善业的生于三善道 (人道、阿修罗道、天人道) , 作恶业的堕于三恶道 (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世间芸芸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 犹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 生和死不过是永无休止的轮回中的必然环节。

《生死疲劳》中的地主西门闹在被枪毙后, 就在畜生道和人道轮回, 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蓝千岁, 因此相关表达非常丰富, 如

(1) 轮回。葛浩文根据不同的语境分别译为

1) 到了地狱, 该当剥皮揎草, 到畜生道里去轮回!

Then, when you arrive in hell, you deserve to have your skin flayed, be stuffed with grass, and be dried before you are reincarnated as a lowly animal!

2) 但你毕竟是她生出来的——这生死轮回的奥秘, 我越想越糊涂。…but she’s the one who gave birth to you—the more I ponder the mysteries of this wheel of life, the more confused I get.

3) 轮回多次, 说实话我也不太经常地能把自己与多年前那个倒霉蛋西门闹联系在一起了…After several rebirths, I didn’t mind admitting that I’d pretty much stopped linking myself with that poor bastard Ximen Nao of many years before.

(2) 投胎、转生。

1) 本殿这次法外开恩, 安排你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去投胎。I will bestow a special mercy on you by sending you to be reborn in a distant, stable country.

2) 阎王爷咋就这么不公道, 让你投胎为驴呢?How unkind Lord Yama has been to turn my cherished husband into a donkey.

3) 我知道自己已投胎为猪…我的心中充满愤怒…I didn’t need to look at myself to know that I’d come back as a pig this time …

从以上例子看出, 葛浩文在翻译投胎或转生时比较灵活, 没有固定的一种表达.

4.在轮回过程中, 一个人有三世:当下所存在的状态称为今生, 前一个轮回的生命体成为前世, 下一个称为来世或来生。轮回理论认为前世的业力产生今生的果报, 今生的业力又报应在来世, 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身心活动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 这后果叫做报应或业报 (retribution for Karma) ”, 犹民间所谓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生死疲劳》中也反复出现三世及世报的思想, 如

(1) 前世或前生、今世或今生、来世或来生

1) 可你不是一般的牛, 你的前世曾是一个人啊…but you’re no ordinary ox- you were a man in your previous life!

2) 你不但考虑人世的事, 还要考虑阴间的事, 不但考虑今生的事, 还要考虑前世和来生。…not limited to affairs of the mortal world, but included concerns of the netherworld,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在以上例子中葛浩文把三世分别译为“former/past/previous life”“present life”及 “future life”。

(2) 因果报应。

1) 普天之下, 千百万数, 难道这些人都做了恶事遭此报应不成?

I wondered, Was it possible that every one of them- of us-committed such evil acts that this was the treatment we deserve?

2) 蓝脸说, “强取豪夺, 你会遭报应的。”猎头乔飞鹏笑着说;“轮回报应, 那是骗老太太的鬼话…” Lan Lian said, “You’ll pay for taking what doesn’t belong to you.” The hunter just laughed. “ Reincarnation and retribution are nonsense people use to trick old ladies…”

二、葛浩文在《生死疲劳》中的翻译风格

葛浩文认为, 翻译是两种语言折射出的两种文化的传递, 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葛浩文的翻译风格, 有人认为“翻译莫言作品最多也最精确。”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原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发现,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葛浩文倾向于使用直译的策略, 让读者在合适的语境中自己推断出隐喻意义, 尽量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灵魂不死、生死轮回、业报的生死观;正如他在2002年《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写作生活》中所说“如果非要把中国象棋翻译成外国人熟悉的国际象棋, 这是很愚蠢的”。但另一方面, 葛浩文也意识到虽然中国的佛教和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基督宗教都相信灵魂不死说, 但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去甚远, “基督教虽也视‘死’为‘新生’, 但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 乃是一种脱去尘世的劳苦, 卸下俗世的重担, 解除肉身的捆绑, 斩断繁杂的纠缠的新生。”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读者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共享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 对此, 葛浩文有时会采取意译的策略, 翻译时放弃晦涩的纯宗教词汇, 尽量选取常用词汇来予以解释, 以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 同时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下灵活处理。《生死疲劳》是在西方世界最受瞩目的莫言作品之一, 对莫言终获诺奖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对文化负载词特别是宗教相关词汇的翻译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Howward Goldblatt.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 2008.

[2]姜小玲, 施晨露.莫言得奖, 翻译有功[N].解放日报, 2012.

[3]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8) .

[4]林孔华.从此生死两相依—浅思基督教丧礼[J].天风, 2007 (8) .

[5]莫言.生死疲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6]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 2013 (5) .

[7]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J].文学遗产, 2007 (1) .

[8]文军, 王小川, 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 2007.

[9]薛胜智.论《西游记》俄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兼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

《生死疲劳》解读 篇8

《生死疲劳》目录前的“主要人物表”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西门闹与蓝解放。笔者读完作品后却萌生一念:这二位虽是本书的叙事主人公,在穿针引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经历“六道轮回”被冤杀后先后转世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大头婴儿的西门闹,几乎贯穿始终;但此二人皆非寄寓作者理想精神的核心人物,“原西门闹家长工”、“解放后一直单干”、“全中国唯一坚持到底的单干户”蓝脸才是莫言理想精神的化身。

蓝脸的原型是莫言六七岁时就读的学校旁边的一位农民。这位农民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运动相对抗,被很多人打骂,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一直坚持到最后。历史证明了这位农民是正确的。这位农民身上表现出的有价值的个性恰恰与作家莫言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莫言在回顾《生死疲劳》的创作历程时,曾说: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在集体驱力背景下,作家能够坚持“有偏见”的“讲真话”,“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这样写”,又何尝不是有价值的个性?

中国留美作家刘再复曾评价莫言说:莫言本人完全是文学中人,离政治很远也不太懂政治。他浑身都跳动着作家的良心,他从不回避黑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于数十年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政治荒诞现象,他都给了充满正义感的回应……如果真要从“政治标准”苛求,把莫言放回“文化大革命”中,那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大毒草”,红卫兵有足够理由对莫言进行十次“檀香刑”和一百次“牛棚”处罚。

莫言并非把批判现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出发点。他自然地关注人性、呈现人性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属性,因为关注得真诚,写得真实,又自然地显现出罕见的批判性力度。“并非把批判现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出发点”,“自然地关注人性、呈现人性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属性”恰是莫言创作个性的社会价值所在。由此不难看出,莫言的性情表白与刘再复的外在感知与评价在“有价值的个性”点上迸发出强烈的共振。正是由于莫言在三十余年的写作中执着于有价值个性的追求,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才幸运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我手写我口”,莫言这种精神生命情愫倾注在《生死疲劳》的创作中,倾注在蓝脸身上,不只使自己“可以感受到一泻千里很畅快的感觉”,也使读者伴随着小说中人物历史命运的多舛产生真情的奔涌。

作品中的蓝脸原本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从关帝庙前雪地里捡回家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年龄,无名无姓,西门闹抱回家救活后因其“左脸上有巴掌大的一块蓝痣”,故赐名“蓝脸”,收为长工。土改后,雇农成分的蓝脸娶了西门闹的二姨太迎春为妻,生下了儿子蓝解放,再加上西门闹与迎春生养的金龙、宝凤,五口人在一起生活。“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分给了蓝脸八亩地,从此,蓝脸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土地。然而,心怀感恩的蓝脸却以“政府章程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为由,拒不入社。1965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春天”,为了“消灭最后一个单干户”,村党支部书记“洪泰岳动员了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言善辩的女人”、“心灵嘴巧的学童”轮番上阵,劝蓝脸一家入社。在巨大的压力下,蓝脸让妻子迎春领着金龙、宝凤带着四亩八分地加入了人民公社,自己到县里、省里上访———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在陈县长写的介绍蓝脸情况的书信上批了几行字:“尽管我们希望全体农民都加入人民公社,走集体化的道路,但个别农民坚持不入,也属于正当权利,基层组织不得用强迫命令、更不能用非法手段逼他入社。”蓝脸将此信“装在玻璃镜框里,悬挂在墙上”,争取到了单干的权利,儿子蓝解放贪图“好玩”也坚持留下来与父亲单干。五口人分成了两拨,原来“被集体的土地包围着的八亩地只剩下三亩二分,狭长的一条,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道堤坝”。文革初起,十六岁的蓝解放被排斥在红卫兵之外,“备受冷落”,“自卑,耻辱,焦虑,嫉妒,渴望,梦想”“汇聚心头”,“为了加入革命洪流”,响应“更大的、更高级的热闹”的召唤,蓝解放“低下了高贵的头”,背叛了生身父亲蓝脸,带着“一亩六分地、一张犁、一架耧、一头牛,加入了人民公社”。蓝脸没有被“入社之后不干一天重活,轻活不想干就歇着享点清福”的许诺所诱惑,也没有在“我们要抹掉你这个黑点”的死亡恫吓面前所屈服,面对“老婆分居,儿子离去,唯一不背叛自己的牛也被强行拉走”,坦然“从那间屋子里搬出,睡在了牛棚里。他在牛棚的角落里垒了一个土灶,用一个钢盔权充铁锅。”“没有牛拉犁耕田,他就用镢头刨地。一个人无法使用那辆独轮车往地里运粪,他就用扁担箩筐搬运。没有耧播种,他就用小镢刨出沟,用葫芦头做成播种器点播。”从1967年至1981年,蓝脸就这样固守着自己的“一亩六分地”,固守着自己独立性的信念,固守着“走自己的路”,固守到“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施!当“整个高密东北乡,整个高密县,都在夸”蓝脸是先知先觉时,蓝脸激动不安地说:“我不是圣贤,毛泽东才是圣贤,邓小平才是圣贤”,“圣贤都能改天换地,我能干什么?我就是认一个死理: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硬捏合到一块儿,怎么好得了?没想到这条死理被我认准了。”“从今之后,我也可以在太阳底下种地啦……”“这块坚持了五十年没有动摇的”“一亩六分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几乎成了专用墓地”———蓝脸连同他“缸里的麦子、绿豆和口袋里的谷子、荞麦以及梁上吊着的玉米”葬在这里,“西门闹和白氏葬在这里”,迎春“葬在这里”,“驴葬在这里,牛葬在这里,猪葬在这里”,“狗”葬在这里,“猴”葬在这里,“西门金龙葬在这里”,合作葬在这里,秋香葬在这里,春苗葬在这里,庞虎葬在这里,王乐云葬在这里,庞抗美葬在这里,西门欢葬在这里,蓝开放葬在这里,庞凤凰葬在这里———正如同蓝脸墓碑上的碑文:“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一亩六分地终于成为“朝拜祭奠”之地。

这一亩六分地不只是历史洪流中蓝脸违背思潮执着于有价值个性的丰碑,更是众人追随社会潮流奔波劳碌一生后的安息栖宿地与魂灵归宿所在!五十年的潮起潮落,五十年阴晴圆缺,五十年的生离死别,莫言用如椽大笔把有价值个性这一理想化精神挥洒在蓝脸这个小人物身上。从相貌到思想到言行,蓝脸曾经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类不合时宜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的中流砥柱。

《生死疲劳》中,蓝千岁在说野猪刁小三时曾感慨:“我感到这个杂种身上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野精神,这野精神来自山林,来自大地,就像远古的壁画和口头流传的英雄史诗一样,洋溢着一种原始的艺术气息,而这一切,正是那个过分浮夸的时代所缺少的,当然也是目前这个矫揉造作、装嫩伪酷的时代所缺少的。”我想,这正是莫言借历经六世轮回的蓝千岁之口抒发的自己内心的感慨,也是众多心有灵犀读者的感慨!行笔至此,耳畔响起《生死疲劳》开篇前的引语:“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摘要:<正>“《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

参考文献

[1].杨小滨,《<生死疲劳>:魔幻当代史》,《新京报网书评》2012年10月13日

“快乐植物”生死门 篇9

这是抵抗入侵吗?别逗了,现在是和平年代。难道是军事演习吗?太天真了,那都是荷枪实弹真家伙。那一定是反恐行动?错!这是一次大规模“扫毒”行动。那个小村庄,就是广东陆丰博社村,一个臭名昭著的制毒村。

为什么警方要采取如此大的力度惩治这个村庄?归根究底,因为毒品,实在是太坏了。

魔鬼曾经是“天使”

在《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里,我们见识到了一个医术如神的扁鹊。先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伪,即便古时候有这么牛的医生,也绝对不会太多,许多疾病都不能根治。至于外科手术,更是痴心妄想,因为没有麻醉药,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病人也会疼个半死。直到三国时华佗研制出了麻沸散,才解决这一难题。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据史书记载,华佗给病人服用麻沸散,就能顺顺利利地完成外科手术了。可惜这个药方后来失传了,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华佗临死前把自己的医书给了看押他的狱卒,但是狱卒的老婆怕摊上大事儿就一把火给烧了。后人对麻沸散的配方做过无数种推测,其中一种推测就含有鸦片。

鸦片,是由一种叫罂粟的美丽植物提炼而成。它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大约在汉朝时候经由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在那之前,西方一些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罂粟种植历史了。

为什么要种罂粟呢?因为聪明的古人发现,罂粟中的成分,有着让人心情愉快、安神、减轻痛苦的神奇功效,更是美其名曰“快乐植物”。于是人们种植罂粟,并从中提炼出鸦片。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和罗马的书籍中就出现了对鸦片的详细描述。古埃及人曾把它当作治疗婴儿夜哭症的灵药。

不作死就不会死

鸦片这个东西可是让古代西方的医生们乐坏了,他们可没有扁鹊那样的医术,许多疾病他们根本束手无策。与其不能根治病人,眼巴巴看着他们“哎呦”声不断,至少也想办法让他们疼痛轻一点也好,所以医生便会给病人们开鸦片作为药物。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名医盖伦,就曾提到鸦片可以治疗头痛、目眩、中风、腹痛、发烧、忧郁症等多种疾病。在英文当中,鸦片的翻译是drug,而它的本意就是药物。

鸦片真的能根治这些疾病吗?当然不可能。鸦片的作用只是减轻痛苦和制造幻觉。但是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不以为然,不仅将它作为药物,甚至以吸食鸦片为消遣娱乐。

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当吸食鸦片成为了日常行为,其弊端便显露无疑。吸食一段时间鸦片后,一旦停用就会出现可怕的戒断反应:没有感冒却会涕泗横流,没被人打却精神不振,没有劳累却四肢无力……

与此同时,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作用相近的药物也相继问世。他们虽然有很好的镇痛和致幻效果,却都难脱上瘾的可怕后果。它们在为人们治疗疾病的时候,在让人忘却痛苦和恐惧的时候,也能使人的生命在麻醉中枯萎,在迷幻中毁灭。可悲的是,人类的自私与贪婪又一次战胜了理性与道义。早期的殖民者在禁绝本国人民吸食鸦片的同时,却把灾难引向了整个人类。

医学发展至今,一些药物的上瘾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医学的发展也没有达到包治百病,对于一些特别痛苦的病人,鸦片、杜冷丁等药物至少能让他们暂缓疼痛,所以在医疗中这些药品可以使用。可这些药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到的,只有拿着医生开的特殊处方才能买到。

一方面,药用的drug继续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消遣用的drug却在危害着人类。

一吸千古恨,回首百病生

许多人贪图毒品带来的虚幻快感,而去接触毒品。可毒品太容易上瘾了,太多人第一次碰上它就一辈子戒不掉。有人可能会说,一辈子好几十年呢,哪有那么夸张呢?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许多人的寿命因吸毒而打折,而且还是跳楼价。

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就有23万人因毒品死亡。长期吸毒,人的身体很容易就被搞垮,免疫力低下、骨瘦如柴、体弱多病,一点小病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甚至有的人吃完毒品就立刻心力衰竭而死。除此之外,现在许多毒品都要用针管注射使用,这就使得吸毒者成为了患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此之外,吸毒者不仅身体瘦了,钱包也跟着瘦了。毒品都贵得很,而且上瘾后吸食会越来越多,因为难以戒除,人们的钱包最后也变得皮包骨头,直至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

吸毒者更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身体虚弱,吸毒者本身工作能力低下,而且有哪个正经的工作单位会雇佣一个吸毒人员?当家里的财产消耗一空的时候,为了继续“吸毒”,一些人只能铤而走险,或偷或抢或骗,做出更加危险的行为。

一个吸毒者是一个社会安全的隐患,许许多多吸毒者就是许许多多的隐患,当无数小河流的水聚到一起便能形成滔天洪水。旧社会的中国,便是鲜明的教训。

对毒品的严格控制,已成了各国的共识,各国都有法律明令禁止毒品贸易。比如我国的相关法律就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超过50克的海洛因或者冰毒就会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死刑,而那不过是两三个棒棒糖的重量。

既然毒品危害这么大,干嘛要吸毒,戒了不就得了。但这,谈何容易。

在瘾中,身不由己

吸毒就像谈恋爱,一旦投入其中便沉醉不已,而想要分手就会异常痛苦。但相比痛苦,爱情更多地带来的是美好,而毒品却不能。毒品是瘾君子不折不扣的坏恋人。

上山容易下山难,上瘾容易戒瘾难。想象一下你身边抽烟的人,有多少人曾扬言戒烟,可又有多少最后真正能戒掉?烟瘾如此,网瘾如此,毒瘾更如此。

在外表看来,换上各种瘾的人很正常,但是在上瘾者的身体内部,却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之一,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通过生物课,我们都知道神经元是由树突、轴突和细胞体三大部分组成的,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发霉的勺子:轴突是勺柄,细胞体是勺,而树突就是勺子上面发霉长出的无数枝桠。在微观视角下看我们的大脑,就是有无数这样的怪勺子组成的勺子森林。

当毒品的化学成分进入神经系统之后,会对特定的神经元产生刺激,这些神经元上的树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生长,这些勺子上的“霉”便长得又厚又密。它们就像无数张嗷嗷待哺的小嘴,等待着毒品带来的刺激。都说犯瘾的感觉像是百爪挠心,其实说百爪挠脑更加贴切。

这些神经结构的变化,正是“戒瘾难”的生理结构基础。其实,烟瘾、网瘾、酒瘾等上瘾行为难戒也都和神经结构的变化有关,而毒品带来的瘾最强烈。

和人谈恋爱不合适还可以换人,但和毒品谈了恋爱的话,它死活都不会同意分手。成瘾之后,如果停止吸食毒品。在生理上是无精打采、麻木抽搐、鼻涕泪水到处流,在心理上是对舒适奇妙的感觉和记忆恋恋不舍。更讽刺的是,当使用毒品一段时间后,神经系统会对毒品产生耐受性。所谓耐受性就像我们连续吃糖太多,就不再觉得那么甜了,这时候吸食毒品带来的快感已不复存在。骑虎难下的吸毒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的痛苦,只能继续和那个混蛋恋人继续谈恋爱,被其折磨、受其剥削、直至死亡。

生命在迷幻中毁灭

根据现有的信息,我国统计在册的吸毒人员有240万人之多,但据估计我国实际吸毒人员已超过千万。越来越多的吸毒者是在14、15岁开始吸毒的,更有甚者还不到10岁。许多吸毒者自述,当初不吸第一口好了,吸上了就完了。为什么呢?都因为人们傻傻的好奇和盲目的自信。

好奇,是看着别人吸毒觉得很好玩儿,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加之明星和电影的影响,就傻傻地认为吸毒是酷毙了的行为。但事实上,电影那是演戏,有吸毒镜头的电影,在国外都是不让给青少年看的;而那些明星,如果毒瘾犯起来也是累累若丧家之犬,一点都不酷。

自信,是人们总以为自己没上瘾。每次吸都告诉自己,我只是心里想而已,还没上瘾,下次我说戒就能戒。可事实上呢?这就好比每一次寒暑假都告诫自己,“明天不能玩了,该写作业了”,结果却总拖到最后几天没命地狂补作业。等人们幡然醒悟,想到要戒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单凭自己的能力已经不能戒毒,只能去戒毒机构了。

学生早恋,尚且被许多人反对,和毒品“早恋”更是绝对不允许,不仅“早恋”不应该,根本上说和毒品“恋爱”就不对。所以,毒品面前,每个人一定要对第一口说不。更要警惕别人给你的陌生食物、药品和开过封的饮料,哪怕这些人是你的朋友。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毒品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更不要学吸毒的明星,他们成名是因为能力而非毒品。

黑莓生死决 篇10

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与自己的最大股东枫信金融艰难谈判两个多月后, 亏损累累而且独力难支的加拿大智能手机制造商黑莓公司眼看着对方将抛来高达47亿美元的收购金额,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就在约定竞购截止日的当天, 枫信金融却宣布放弃收购交易, 理由是找不到支持收购的足够资金。幸运的是, 已经绑在一条绳上的枫信金融面对身陷困局的黑莓没有完全撒手不救。在日前黑莓推出的发行10亿美元可转换债券的计划中, 枫信金融承揽下了2.5亿美元的购买量, 余下部分则由其他机构投资者认购。

按照发行方和认购方的协议, 黑莓的可转债有效期为7年, 持有者可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转换成公司普通股, 如果全部转股, 该部分流通股将占黑莓普通股总股本的16%, 如此看来, 黑莓这次的放血式押注的确不小。值得关注的是, 在推出可转债计划的同时, 黑莓董事会还作出了罢黜公司首席执行官索斯滕·海因斯的决定, 并启用具有华人背景的程守宗担任临时CEO。黑莓背水一战的决心蔚然可见。

10亿美金无疑为黑莓的翻身企图争取了一点时间, 至少能够苟延残喘。另外, 黑莓手中目前还握有近26亿美元现金, 而且由于没有负债, 黑莓短期内应该是花钱无忧。然而, 为了应付手机销售疲弱不振、用户快速流失以及存货囤积和高达40%的裁员, 黑莓又不得不大把烧钱。市场一致的预计是, 如果黑莓不能新辟盈利通道, 未来18个月里将消耗殆尽其目前所持有的全部资金。

黑莓当然明白自己的财务险境, 于是在向市场融资的同时, 也在不遗余力地向政府化缘。据悉, 黑莓已经寻求加拿大政府提供的10亿美元退税款, 而在不久前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中, 黑莓公司称将在2015财年上半财年收到加拿大政府的5亿美元退税款, 显然, 鉴于目前的财务状况, 黑莓希望能提前拿到这笔款项。依据加拿大国内的税收政策, 一家处于亏损的企业可以请求政府降低最高前20年盈利时期的纳税比例, 从而支撑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

然而, 仅仅依靠外部输血或者啃老本的方式实际上很难扭转黑莓的市场颓势。在上一财年累计亏损6.46亿美元之后, 2013年前三季度黑莓累计亏损超过了11亿美元, 而且亏损窟窿逐季扩大。与惨淡的财务收益相并行, 黑莓的市场销售状况也江河日下。权威机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 黑莓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跌入了最低谷, 仅剩1.5%, 与前一年还有630万的黑莓用户相比, 2013年却只有250万用户愿意留在黑莓身边。

Black Berry曾以安全性与商务性成为全球政商人士的首选, 而且凭借着良好的邮件和即时通讯服务以及全键盘的便捷功能, Black Berry将黑莓推到了六年前的巅峰位置。然而, 面对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固执的黑莓却不愿意顺应潮流做出改变, 如一味坚守全键盘的经典设计, 不仅使产品无法容纳更大的屏幕, 而且导致迟迟拥抱触摸屏技术, 同时对于邮件服务的迷恋, 使得黑莓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应用软件少得可怜, 后来的应用商店也没能吊起消费者的胃口, 黑莓的智能手机生态系统由此不断被边缘化。

就在黑莓自我欣赏和固步自封的同时, IOS、谷歌安卓、苹果i Phone以及后来加入阵营的微软Windows Phone等各路劲敌从四面八方对黑莓形成夹击与围攻之势, 直至将黑莓逼到墙角。根据IDC刚刚公布的数据, Android手机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占到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80.6%, 而与黑莓一直相抗衡的Windows Phone平台凭借诺基亚Lumia系列强劲发力, 其第三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77.6%, 将黑莓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同时, IDC的数据显示, 安卓移动操作系统今年第三季度所占市场份额为81.3%, IOS为13.4%, Windows Phone则上升到4.1%, 而黑莓只有3.7%。

面对着竞争对手疯狂的圈城掠地, 黑莓曾在两年前推出Playbook平板电脑以试图为自己解围脱困, 但无奈销售惨淡, 黑莓财报反而雪上加霜。仓促之际, 黑莓于2013年上半年推出了全触屏、大镜头的黑莓10, 然而, 此时的移动系统生态早已形成, 和很多后入者一样, 黑莓进入到了一个拥挤的市场, 最多也只能成为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小众玩家。最新财报显示, 黑莓2013年三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80万部, 其中黑莓10的出货量仅270万部, 与黑莓高层原先预估的数千万部出货量相距甚远。问题的关键在于, 据IDC的一项调查显示, 16%的美国人打算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购置移动设备, 其中六成以上的人将会购买苹果的i Phone或是谷歌安卓手机, 3%的人将选择微软Windows Phone手机, 而倾向购买黑莓手机的人不到2%。黑莓要赶上苹果和谷歌显然不易。

然而, 黑莓还会挣扎, 而挣扎的过程就是未来选择方向的努力。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得到了10亿美元的债券融资额, 还是调动手中26亿美元现金量, 抑或是争取到了10亿美元的退税款, 对于黑莓而言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黑莓必须寻找到新的发展战略。动态地分析, 未来黑莓的发展有两种可能, 一是由于旗下的手机业务消耗的现金最多, 而且恶化的速度最快, 黑莓可能将手机业务拆分, 同时由于Black Berry拥有众多的专利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不排除黑莓会出售手机品牌;二是选择由硬变软, 从一家手机生产厂商转向企业服务, 这样既可抛掉包袱, 也可利用专利组合寻求盈利。

爱在生死边缘 篇11

任程伟(饰林志浩)主要作品:电视剧《大雪无痕》、《绝不放过你》

王 艳(饰叶小楠)主要作品:电视剧《还珠格格》、《明星制造》、《武林外史》、《少年张三丰》

朱宏嘉(饰武布克)主要作品:电视剧《还珠格格》、《致命邂逅》、《武林外史》

肖 辉(饰谢鸿雁)主要作品:电视剧《罪证》、《九九归一》

电影《没事偷着乐》

杨 雪(饰武咪咪)主要作品:电视剧《非你不可》

导演:安战军 主要作品:电影《红棉袄·红棉裤》、《大峡谷》、《美丽家园》等

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警察李‘酒瓶’》、《筒子樓》等

编剧:杨海波 主要作品:电视剧《刑警本色》、《新闻小姐》、《红岩》等

改编:许建梅 主要作品:电视剧《危剧时刻》、《真心英雄》等

作曲:李海鹰 主要作品:电视剧主题曲《外来妹》、《背叛》

歌曲《弯弯的月亮》、《走四方》

演唱:动感男孩青春四组合

摄制: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电视台

西安长安影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

青春 阳光 激情 浪漫

这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爱的故事

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120急救中心医生的电视剧

故事梗概

三个毕业于同一所医学院的师兄弟,走进了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来的120医疗急救中心。林志浩(任程伟饰)对医疗急救事业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这一切缘于他年幼时失去父爱的痛苦;缘于骨子里的那一份正直与爱心;缘于在医学院实习时,因救护方式不当造成他的同学叶小楠(王艳饰)的好友——一位才华横溢的舞蹈高材生高位截瘫,为此导致其绝望而自杀的悲剧。好友武布克(朱宏嘉饰)和武咪咪(杨雪饰)兄妹具有敢作敢为的性格以及对事业与友情的赤诚。而农村出身的师兄唐自军(朱冠铭饰)怕回到以前的贫困,怕被他人窥见其内心深处的卑微和脆弱,贪欲使他绞尽脑汁苦心经营,为此付出不应有的悲惨代价。而当一切都向林志浩他们露出笑脸之时,他却倒下去了……

该剧充满阳光,以青春、健康、珍惜生命为主旋律,通过一批工作在120急救第一线的年轻群体,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人生、事业、理解与爱情观,充分体现了120紧急救护工作者争分夺秒,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新理念。

内衣终端生死劫 篇12

1.代理制粗放运作

代理制的运作模式是内衣市场目前深陷困境的第一原因,代理制的大流通、大批发的粗放运作,导致品牌对于市场的掌控力不从心。代理商怕厂家和终端亲密接触会将自己架空,而厂家对代理商运作市场的能力又很难满意,于是,厂商博弈乐此不疲。

2.内衣产品的同质化

这是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话题,老生好生惭愧。同质化一直以来都是内衣品牌难以摆脱的短板, 是国内内衣品牌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这就造成品牌自身在整个渠道都没有任何差异化的竞争力,更不要说对消费者了。

3.品牌建设的乏力

概念营销满天飞,功能健康包治各类妇科疾病,大大小小的内衣都号称内衣健康专家,不但美体而且治病,且慢?—中国的女性有这么逼么?

4.运营系统不完善

在基于代理制这种大批发、大流通的粗放运作之下,品牌商的运营系统始终是围绕着代理商在转,围绕着如何把货压给代理商,所以我曾经说过,目前内衣品牌所谓的营销不过就是转移库存的话。

5.终端组合式店铺吸引力不足

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购物体验,组合式店铺都不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购物需求,一个狭小、杂乱的空间将难以承载现在的品牌零售发展的要求,面对各类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的产品,你说这是体验式消费么?再者,当消费者一走进店铺就面对导购员从培训大师那里学来的各种所谓的销售技巧的狂轰滥炸时,你觉得这是在购物么?当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能治各类妇科疾病的内衣,你说这是在购物呢还是在医院的妇科门诊?

说实话,短期解决这些问题很难, 只能给大家一些思路参考:

1.股东制:比如盐步某品牌,让代理商入股,把代理商变成股东,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品牌商和实体之间的冲突。

2. 配送制:可以让代理商成为品牌电商的配送中心,让代理商在电商中获取收益。

上一篇:内地西藏班下一篇:铁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