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山之石攻发展之玉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2024-05-16

以他山之石攻发展之玉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以他山之石攻发展之玉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篇1

“三变+异地置业+扶贫”模式

以他山之石攻发展之玉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为解决农村当地创业就业资源较少,群众增收致富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钟山区围绕“建成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区”的目标,积极探索“三变+异地置业+扶贫”模式,将城市优质创业就业资源和有发展优势的景区资源提供给村集体和农村贫困人口,并给予资金的扶持,帮助边远落后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一是拓宽思路,入驻景区创业带富。月照社区金钟村利用省级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资金100万元,自筹8万元,在邻村旅游形势大好的月照养生谷景区租用2栋房屋进行内外装修,打造赤吱嘎山庄农家乐,使财政扶贫资金变为金钟村扶贫资产。山庄分餐饮区和客房区,餐饮区有包房9间,可同时接待150人就餐;客房12间,可接待18人住宿。建成后,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市场经营主体运营,每年村级集体保底分红17.5万元,其中:70%用于扶持贫困户、留守儿童、贫困老党员等特殊弱势群体,剩余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受益贫困人口15户49人。

二是整合资金,城区商铺村级共享。以区物业管理公司为平台,整合区财政资金5140余万元,在市中心区“派华星城”购置6943平方米商铺,为全区44个村各分配了1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产权属于村集体,交由区物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以上,所得收益用于本村发展、民生改善、贫困户增收和“两无人员”的生活保障,受益贫困农户316户847人。

三是培训技能,乡村劳力异地转移。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异地就业工作模式,依托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培训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四校合一”平台,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成立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为培训结业的贫困群众提供岗位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荐、聘用上岗等基本就业服务,让贫困群众走出家门,进入学校,掌握一定技能后,走进景区、走进城镇,实现异地就业创业。同时建立健全入城就业平等制度,农村贫困群众进城就业创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解决入城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成效

一是有效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了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让农村特别是贫困户分享城市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通过政府引导,阳光操作,有效避免获取和享受公共资源凭关系、走后门的漏洞,斩断了滋生腐败的利益链条。

二是有效增强发展动力。村集体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发展动力,农村群众特别是广大贫困群众,更加信赖村级党组织,村组织的服务力、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金钟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集体经济累计达230余万元,解决就业10人。

三是有效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异地就业逐步转变了村民单靠种植、养殖为生的传统习惯,让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进入城市工作,获取工资性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全区共有贫困群众280余人在旅游景区、特色街区、停车场、公园绿地等从事保安、保洁、环卫、销售等工作,人均可增收2000元/月。

三、启示

一是“三变”改革是抓手。政府引导把城市资源、景区资源让利村集体和贫困群众,通过平台运作和用好“三变”政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二是创新方法是路径。各级广大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干、解放思想干、甩开膀子干、拎着帽子干的“四干”精神,坚持在基层创业、在一线创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异地置业、发展实体、抱团发展等多措并举的多元化联动发展的路子,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群众需要是根本。扶贫先扶智,充分考虑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通过培训使贫困群众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就业习惯,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获取稳定收入。“三变+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模式

钟山区“五式”工作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钟山区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决战决胜“五个一批”中的关键一批、首要一役,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钟山区计划搬迁1001户4151人。2016 年第一批搬迁安置点5个,共搬迁754户3200人(其中贫困户503户1700人),计划2016年底建成搬迁入住;第二批搬迁安置点2个,共搬迁247户951人(其中贫困户126户424人),计划2017年3月底前建成搬迁入住。目前,7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概算投资4.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占投资计划的68%。

一是“镶嵌式”安置。钟山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农旅文一体化”的理念,提出“镶嵌式”规划建设安置点的思路,在统筹考虑景区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将移民安置点“镶嵌”在景区、城市、集镇、园区周边,借助这些区域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及形成的业态,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有利于搬迁户就业增收和共享区域公共服务、文明成果。

二是“开放式”设计。按照“区域特色、群众意愿、宜居宜业”和“开门搞设计”的原则,征求搬迁群众的意见建议,在设计上充分融入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突出建筑风格、文脉传承、民俗风情、业态布局的差异性和实用性,避免“千村一面”和“因搬致贫”,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三是“三变式”推进。采取搬迁农户和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房的方式,在严格执行易扶政策(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基础上,根据搬迁贫困户人口情况,设计不同的户型,由公司融资扩大建房面积,按照农家旅馆、酒吧等进行打造,使每一栋房屋都兼具农户居住、旅游度假、实体经营等功能,房屋一楼产权办理给农户用于居住,二、三楼产权归公司所有,用于商业运作回收成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农户可以按照成本价回购二、三楼产权用于居住或自主经营。同时,引导搬迁户将原有的耕地、林地、宅基地等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从中获取收益分红。

四是“一体式”配套。坚持将安置点纳入美丽乡村“1+N”升级改造范围,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教育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广场、停车场、学校、卫生院、浴室、理发室、公厕、农村电商、干部联系室(老年学校)、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型社区,让搬迁农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幸福一辈子。

五是“托底式”保障。以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四校合一”为平台,对搬迁农户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聘请作为乡村旅馆的保安员、服务员、炊事员,或推荐到辖区内景区作为观光车驾驶员、导游员等,获取工资性收入,月收入均在1800元以上。同时,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制定收费标准,农户可使用居住部分的房屋经营“农家餐馆”、特色小吃等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取经营性收入。

上一篇:2022五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班书工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