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活动总结

2024-11-11

诗歌创作活动总结(共9篇)

诗歌创作活动总结 篇1

一、漫漫求索路

第一阶段:酝酿、起步

在调查准备过程中,我们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询问、访谈、调查,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

1、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诗,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大部分的同学都曾蒙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力的证实了一点:儿童诗歌创作的实验,顺应了学生的强烈愿望,学生对诗歌兴趣,给活动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虽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但对诗歌的认识肤浅。有的一无所知,有的只凭,感觉认识到诗歌有语言凝炼,顺口(押韵)、有激情、回味无穷&&的特点,可见,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这也给活动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3、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冲动与盲目性,对诗歌的特点认识不足,认为写诗歌很简单、很容易,可以一挥而就,所以虽然都曾有过创作诗歌的经历,但从学生即兴创作的作品看,缺少内涵,不讲技巧。其中,只有10%的学生,能按诗歌的形式借事、借物、借景抒情,有70%的学生能写出朗朗上口的三、五名诗,有20%的学生,思路混乱,语言零散,找不到诗的感觉,他们不知道诗歌创作要讲求循序渐进。平时,只知道烦恼时写,高兴时写&&认为写出来的就是诗歌,只知抒怀,不讲文字表达,其实这种冲动,确实是我们诗歌创作必备的激情,而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底蕴积累、诗歌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也恰是我们所需要加以辅导和重视的地方。在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我们教研组成员进行了综合分析,整理,并针对性地制定了第二阶段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探索、求知

在这一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一开始,我们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读背大赛、诗歌朗读比赛、诗歌常识多少竞赛,出图文并茂的诗歌小报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

2、俗话说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丰厚的积累,哪来创作的基石?所以,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摘抄、并定期交流、加大学生诗歌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诗歌创作的底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内化诗歌的语言。

3、通过对大量诗歌作品的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逐步训练学生掌握诗歌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通过对典范的儿童诗歌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认识诗歌具有: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特征,并引导学生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进行比较,感觉诗歌重视抒情、强调意境的语言表述方式等,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

4、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实验教师经常带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广阔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陶冶学生的性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安排具有一定主题的诗歌茶话会。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创作诗歌的欲望。

5、鼓励一部分有创作天赋和对诗歌有特别爱好的孩子,率先步入创作天堂,以此带动和诱导更多的孩子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第三阶段:感悟、创新

这一阶段,我们加大了对优秀儿童诗歌作品的评析、感悟、欣赏的力度;通过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留心感受身边的万事万物,并激发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激发创作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创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中选取创作素材,积极投身于创作活动中。而且及时评析、反馈学生作品,让学生在不断交流、讨论、评点过程中总结、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作水平及其相关能力。我们寓创作于鉴赏之中,寓创作于活动之中,扶放结合,仿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诗歌与生活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去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童眼看世界,产生真知、真觉;去生活中发现真、善、美,陶冶性情。学生创作激情高涨,而且文思如泉,大量的诗歌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整个一、二、三阶段的活动,在紧张而忙碌中度过,但我们教研组成员回顾走过的艰辛,看到活动过程中良好的运作趋势,个个更加信心十足,而且一个个鲜活的经历和体验给我们每个成员,都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快慰。

第四阶段:对比、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诸方面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阶段,为了对比活动前后,六年级全体学生创作水平的差异,和其它诸方面能力的悬殊,我们不仅搞了访谈调查、问卷测试,并将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观察记录和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

1、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诗歌的研读兴趣浓厚,常常手不释卷;学生整本整本的读书笔记中有精美的诗句摘抄,有精彩的诗句评析;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创诗、评诗蔚然成风。

2、学生的阅读、赏析、感悟能力大大增强。表现在:学生能对诗歌的音韵和谐、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感悟。

3、创作能力明显提高。活动初期,学生对诗歌的认识非常肤浅,只能写几句支离破碎的零星小诗。而现在,大量的学生优秀诗歌作品如雨后春笋。这些作品,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不论是方法和技巧,都是十分难得的。

4、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偕同发展。孩子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情操得到了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学生语言、行为健康文明;个性、品格健康向上;谈吐文雅,有修养,有品味;校园文明歌谣层出不穷,文明风气悄然形成;亲情、友情、师情得以突显和张扬。

第五阶段:整理、总结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用点点辛劳换来了硕果累累。

1、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学生的创作能力、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等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创作激情,已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学生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目前为止,学生尝试创作的诗歌作品获奖的有30余篇。在这些稿件中,有抒情诗,有叙事诗,有有韵诗,有无韵诗,还有的是自由体的散文诗,形式不同、内容各异。

3、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认识水平等诸方面能力大幅度提高。

语言、行为,健康、文明;个性、品格、健康向上,谈吐文雅、有修养、有品位。知识面广,观察力、想象力强,善于发现美、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独到见解。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吾将上下索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儿童诗歌的研究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证明,诗文化确实能铸造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心智,提升孩子的品位。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只有把取得的宝贵经验介绍和推广出去,把资料达成共享资源&&真正让儿童诗歌成为所有学生成长的乐园,儿童诗歌的创作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诗歌创作活动总结 篇2

一、社会历史的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白话文运动开始兴起。西方诗歌是在新文化运动之中介绍到我国的, 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从事翻译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广大人民积极与腐朽政府的统治抗争, 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开始追求新的生活与理想。当时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 现代思想萌发的时代, 人的个性意识摆脱封建思想枷锁, 从而最终获得自由与解放。徐志摩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表现为信奉自由, 敢于斗争, 追求个性。在家庭和爱情上, 徐志摩也敢于与传统抗争。有学者这样描述徐志摩的第一次婚姻, “申如先生自是另一层考虑, 按张家的财势权势, 幼仪能配以志摩, 真是求之不得的如意婚姻, 志摩也不能读一世书而不做事, 有了这门贵亲, 儿子的前途还愁没个展望?志摩有了大出息, 也为徐家门庭光宗耀祖了”, 由此可见, 徐志摩的第一次婚姻是由传统家长制强加给他的, 没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爱人。于是, 他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 为了自由而抗争, 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这些都是他深受“自由至上”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

二、个人成长背景和诗歌翻译历程

1897年1月15日,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位富商的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 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的陶冶使他在童年就具备了聪慧的灵性, 严格规范的私塾教育又为他将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1918年夏季, 徐志摩完整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并且和当时许多爱国青年一样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他开始在克拉克大学攻读社会学, 第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学习, 并且获得了硕士学位。两年后, 为了追随罗素的哲学思想, 他放弃了博士学业, 辗转来到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期间, 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哲人, 之后还认识了哈代、威尔斯、卡本特、曼斯菲尔德等许多英国著名诗人和作家。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罗素热爱人类与自由的哲学思想以及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 激发了徐志摩的灵感, 他开始翻译自己热爱的诗人的文学作品, 开始迈出了通往世界文学殿堂的第一步。

根据记载, 1921年初到英国留学时, 徐志摩最早开始发表诗歌翻译作品。在这个时期, 他对诗歌翻译的难处深有体会。实际上, 在其整个翻译理论框架之中, 徐志摩的所有观点都是围绕这一论题而展开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尽管徐志摩一直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但由于他营造的理想过于完美, 因而最终也未能超越甚至未能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经过四年的翻译实践, 1925年8月徐志摩的《一个译诗的问题》发表在《现代评论》上, 他在此文中表达了诗歌翻译方面的主要观点:“翻译难不过译诗, 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 也不单是他的神韵, 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 像颜色化入水, 又得把形式化进神韵, 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在徐志摩看来, “形”与“神”的高度完美的统一才是诗歌翻译的真谛。除了积极从事诗歌翻译实践外, 徐志摩还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

三、诗歌翻译成果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已经开始进行诗歌写作与翻译, 当时他发表了八篇诗歌作品, 其中除了《草上的露珠儿》外, 其余七首均为译诗。在《小说月报》十五卷第三期上, 徐志摩公开发表了《征译诗启》, 呼吁海内外人士翻译西方诗歌, 以引介给中国读者。他一面提倡国人进行诗歌翻译活动, 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进行翻译实践。徐志摩的一生共翻译60多首诗歌, 有66首被正式收入《徐志摩诗全集》和《徐志摩译诗集》, 其中51首为英文诗, 另外15首是非英语国家诗人的作品, 由徐志摩依据其英语译文转译而来, 含美国、英国、法国、希腊、波斯等诗人的作品, 主要有哈代、莎士比亚、泰戈尔、拜伦、惠特曼、布莱克、济慈、歌德、席勒、萨福、罗彻斯特、勃朗宁、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二十多位。

四、诗歌翻译活动对其创作的影响

在西方诗歌创作实践中, 徐志摩堪称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中的先行者, 其诗歌被认为是多种多样的“西洋诗体”首位尝试者, 是“新月派”诗歌流派的创始人。其诗歌翻译对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借鉴西方诗歌格式。

“徐氏热情地‘努力于新体制的输入和试验’, 先后尝试过散文诗、叙事诗、自由诗、新格律诗、十四行诗、打夯歌诗、对话体诗歌等多种诗体形式。成功率极高;而无论用何种体式, 都力求形式的总体完整性‘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如《康桥, 再会吧!》,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是一首标准的西洋体诗。这首长达一百行的诗歌不仅是徐志摩的首个西洋体诗, 也是中国诗坛的第一首西洋体诗, 西洋诗与中国的习惯不同, 一般每行字数相等, 而标点不在句末而在每行中间。由于第一次见到西洋体诗, 在编辑排版时成了参差不齐的无韵诗, 徐志摩专门前往进行了一番说明与解释, 按照西诗体式重新刊载, 使得西洋诗体和他自身都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在“西诗东渐”的进程中, 徐志摩不再一味追求西方化的形式, 而是在借鉴西诗体式的同时, 追求与中国语言特征的和谐衔接, 在辞藻、音律、节奏上精心雕琢, 重视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使诗歌格律更加完善, 诗歌技巧更加成熟。

2. 崇尚浪漫唯美主义。

徐志摩非常喜欢19世纪英国浪漫派的文学创作风格, 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与借鉴。“他喜欢济慈的‘他一想着了鲜花, 他的全身就变成了鲜花’的想象力达到最纯粹的境界;他惊羡雪莱创作《悲歌》时, ‘雪莱变了云, 还是云变了雪莱’的与自然谐和的魔术。他说:‘一是 (指雪莱) 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 一是 (指济慈) 静、幽、甜熟的、缓慢的、‘奢侈’的死, 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两者他都喜欢。”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 这些类似的意象占了绝大部分, 处处弥漫着浪漫主义风格, 如《月下待杜鹃不来》、《月夜听琴》、《雪花的快乐》、《落叶小唱》等作品, 其中不仅诗艺、诗味、诗思与英国浪漫派极为相似, 而且生命意象、自然意象、爱美意象处处可见:风、云衣、鲜露、黄昏、秋月、杜鹃、桥影、落叶、雪花、新娘……灵动的情思和比喻仿佛浑然天成, 体现出徐志摩诗歌独特的意境与韵味。

3. 哈代的影响。

徐志摩在诗歌艺术内容和创作技巧上深受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影响。在哈代的杰出诗歌作品之中, 几乎没有两首诗的格律是类似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哈代仍然在格律方面努力探索。他之所以没有找到合适优美的格律, 一方面固然应归咎于他的教育背景,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传统正日益瓦解, 哈代作为一个英国人, 同时又是一位著名诗人, 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徐志摩的创作《灰色的人生》与徐志摩译的哈代的《致人生》都描绘了文学的本质, 描写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也就是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徐志摩认为“人生是苦的”, 他认为深沉的痛苦和悲哀深深地蕴藏在人生的本质之中, 他相信生命的本质是悲哀而不是幸福, 痛苦而不是快乐, 是拘束而不是自由。他从哈代身上获得了巨大的能量, 不停地运用各种各样诗体形式和格律来进行试验。他的诗歌包括十四行诗、无韵四行体诗和歌谣, 运用民歌节奏、抑扬格、抑抑扬格, 采用独特的格式与新颖的韵律。他创立了具有明朗格调的新式对偶句, 以重读单音字奏效, 并且引进了鲜明的英国风格。尽管一生短暂, 但他也像哈代一样, “至终仍在进行摸索”。

参考文献

[1]陈琳, 张春柏.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8 (12) .

[2]陈琳, 张春柏.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 2009 (10) .

诗歌朗诵活动总结 篇3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个人诵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活动阶段总结一下: 为了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我首先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背诵中华古诗文,这样既增加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又能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指导的有效性。

其次,我根据学校要求确保了开展“经典诗文朗诵”的时间。具体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课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按时背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

(2)每周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用于对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辅导。到每周五最后一节课,让学生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词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赛;

再次,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的措施得力。具体主要措施:

(1)、为班级推荐10首古诗,供学生参考选用。

(2)、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吟诵古诗词评先表优活动,对在吟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

(3)、背诵数量: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确保15—30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标准。

(4)、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等各种时间,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5)、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一发现典型,就做班内宣传,从而树立身边的榜样。

(6)、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文的浸润,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和作文指导上灵活恰当地运用古诗文,引导学生使用古诗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把学生在背诵、活学活用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记录,进行宣传并完善素质档案。

诗歌活动总结 篇4

本周,我们班在老师的领导下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条理性,我们先了解诗歌进而收集诗歌,举办了诗歌朗诵大会,最后还自己创作诗歌呢!在这其中我最不能忘怀的就是诗歌朗诵大会。

因为我猜拳输了,所以便是由我们小组为首登台,我们小组站好队形就开始朗诵了,刚在台下还是好好的,但一上场有个别组员就全忘了动作,甚至还笑场了,令我哭笑不得,也许是我教的动作太主观化,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性格吧!所以出来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然而,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小朱同学是表现得最好的,他就那样帅气地站着,认真地把诗人的朝代和名字报出来,因为他,我们组赢得了不少的掌声,真的很感谢他呢!归坐后,我们看其他小组的表演都个性十足,不过不知是不是我们开了个不好的笑场龙头,接下来的小组竟也全笑场了,结果,整个诗歌朗诵大会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这一次的诗歌大会,每一组都太重视动作的编排,而疏忽了诗歌朗诵的情感,这一点是我们的不足。可令我大开眼界的时每个小组编排的能力都很强,节目也相当的精彩。从诗歌朗诵大会中,我收获了不少东西,我看到了小组之间团结的信念,赢得了同学的友谊,更增长了自身的见识,真可谓是受益良多啊!

诗歌美文朗诵活动总结 篇5

经典诗词朗诵比赛活动总结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号召, 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创设诵读氛围。

为了使学生收获颇丰,我们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专栏,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

二、时间与形式。

1.利用每周晨读课时间诵读经典,每班可自行选择书目的内容。形式可多样化,如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

2.为减轻学生背诵经典的负担,我校采取见缝插针“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这种积少成多加巩固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小预备的时间,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引导学生多种形成诵读积累习惯,指导学生认真领悟,多种形成展示对古诗文诵读意境。使学生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并通过背、写、画、唱、演、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三、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得到提升。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开展诵读活动中就精心设计了一次展示活动,生动展示了学生对古诗、《论语》的掌握情况,同时结合学生中有几位书法写的特别好,画画得好,也把他们融入活动中,给有这样特长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我们选择有气势的一首歌,让诵读与歌曲相融合,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诵读水平。学生对这一次活动记忆深刻。

当然,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四、收获和体会。

1.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同时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2.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德育内涵,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陈沆诗歌创作简论 篇6

陈沆 (1785-1826年) , 原名学濂, 字太初, 号秋舫, 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 蕲水 (今湖北省浠水县) 巴河镇陈家大岭人。

太初先生出身于蕲水望族, 这是一个世代书香的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饱读诗书, 却屡试不举, 后郁郁而终。祖父陈士珂, 多学博览, 虽举于乡, 却不愿为官, 终生未仕, 只是以教书授徒为生。父亲陈光诏, 字金门, 清乾隆己亥 (1779年) 举人, 历官知县、知州。其为官清正廉洁, 善政颇多, 口碑极好。他曾藏匿湖南平江白莲教起义胁从人员名单不上报, 使数百人免遭诛连, 县民甚感其德。

陈沆自幼勤奋好学, 聪明颖悟, 5岁入塾, 由祖父亲自教授。10岁随父至湖南任上读书, 以诗赋见长。12岁开始习举子业。15岁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县试、府试、院试皆名列第一, 取为秀才。学政鲍星阅其试卷, 击节叹赏。嘉庆十八年 (1813年) 乡试考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 进京会试, 考中贡士。随后在保和殿的殿试中, 因其策论阐述中庸治国的道理, 洋洋洒洒, 剖析透辟, 笔力奇健, 气势雄浑, 有如长江大河, 被取为一甲第一名, 即“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二年 (1822年) , 赴广东任乡试主考官;次年, 回京充礼部会试同考官。不久, 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卒于任上, 年仅41岁。后归葬于巴河镇望天湖调军山南麓。

陈沆有“楚之才子”的美誉, 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 (周锡恩《陈修撰沆传》) 。在京师期间, 与董贵敷、姚学塽、包世臣、龚自珍、魏源等人交往甚密, 常在一起讲学论道, 诗文唱和。他对龚自珍非常钦佩, 称赞其古文为“奇宝” (陆献《简学斋诗存跋》) ;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 “有所作必互相质难, 斯达于精而后已” (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 。同魏源结有《简学斋·清夜斋手书诗稿合刊》诗集。魏源在《跋陈沆简学斋诗》中评陈沆的诗说:“空山无人, 沉思独往;木叶脱尽, 石气自清;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成连东海, 刺舟而去。渔洋山人能言之而不能为之也。太初其庶几乎!其庶几乎!”[1]

陈沆学识渊博, 精通经史, 既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 又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著述颇丰, 有《简学斋诗存》四卷、《简学斋诗删》四卷、《简学斋馆课赋存》一卷、《简学斋馆课赋续抄》一卷、《简学斋馆课试律存》一卷、《简学斋试律续钞抄》一卷、《诗比兴笺》四卷、《近思录补注》十四卷等。世传之《白石山馆诗》, 则是诗人诗稿的手录存稿, 所录之诗均见《简学斋诗存》。此外, 《蕲水县志》卷二十二的《艺文志》, 录有陈沆《咏史乐府》13首, 则为集外诗。今人辑校有《陈沆集》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

陈沆文采亮拔, 诗歌创作独辟蹊径, 自成一家。其作品内容充实, 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其中不少诗歌反映了嘉庆 (1796—1820) 后期与道光 (1821—1850) 初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之一的《卖儿女》写道:

河南一片荒荒土, 满眼流离风又雨。年荒父母竟无恩, 卖尽田地卖儿女。可怜父与母, 泪落心内苦。岂不恋所生?留汝难活汝。往年生儿如得田, 今年生儿不值钱。卖女可得青蚨千, 卖儿不足供一餐。大车小车牛马走, 儿啼呼父女呼母。役夫努目刀在手, 百口吞声面色朽。此时父母死更生, 食尽还增骨肉情。月黑风寒新鬼哭, 饥魂一路唤儿声。

嘉庆十九年 (1914年) 春天, 陈沆从北京南下经过河南, 见到河南灾民的悲惨遭遇, 写了这一组诗, 此诗为组诗的第一章。诗中以平实的语言, 辛酸的笔调, 活灵活现地将平民百姓在灾荒之年哀苦无助, 卖田地卖儿女, 生离死别, 凄凉悲惨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人不忍多读, 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组诗的另外三章《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 同样揭露了清朝统治者不关心老百姓疾苦的罪行, 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如写于嘉庆十四年 (1809年) 的《有感 (闻广东荒歉, 海寇未平) 》曰:

传闻南海事全非, 十室炊烟九室稀。须识治兵先治吏, 自来防盗在防饥。噩鱼大可为文遣, 沙蜮终难出水飞。寂寞江湖风雪里, 有人投笔念征衣。

“南海”过去乃南国的富庶之地, 如今却“事全非”, 饥寒遍地;更遇海寇、盗贼猖獗, “十室炊烟九室稀”, 得此消息, 诗人坐卧不安, 念念难忘那些“江湖风雪里”的老百姓。再如其写于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 的《扬州城楼》云:

涛声寒泊一城孤, 万瓦霜中听雁呼。曾是绿杨千树好, 只今明月一分无。穷商日夜荒歌舞, 乐岁东南困转输。道谊既轻功利重, 临风还忆董江都。

以前的扬州可是生意兴隆、“绿杨千树好”的繁华之地;而清朝统治者和商人们不仅重利轻义, 加重对百姓的盘剥, 而且一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致使如今的扬州商业凋敝、市面萧条、“明月一分无”。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 以登临扬州城的亲眼所见, 揭露了嘉 (庆) 道 (光) 年间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希望能有像董仲舒那样以道义为重、不计功利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表现了诗人的鲜明爱憎和深沉的忧时伤世之情。此外, 他的《朝城》《兰阳守风》《汝宁夜雪》《濮州道中》《兰阳渡》《苦寒行》《江夜》《秋霖三首》《徐州问黄楼已不可登矣》《悯旱》等诗作, 或揭露社会的黑暗, 或抨击吏治的腐败, 或反映民生的凋敝, 或同情百姓的遭遇, 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济世救民的情怀。所以, 魏源认为诗人的此类作品有“香山乐府之遗”[2]。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 能够具有这样突出的平民意识, 实在是难能可贵, 也为后来的士大夫树立了榜样。

太初先生不仅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还用不少篇章反映了当时一些正直的中、下层官吏忧郁苦闷、贫困潦倒的现状。如他的七言古体《大人命赋二首》 (《赁屋叹》《典衣行》) , 就反映了他的父亲作为一名正直而又爱民的县令, 除了朝廷俸禄之外则别无索取, 结果却摆脱不了穷酸的困境:早年, 其父为长沙令, 携家赴任, 因俸禄不多, 顾了生活就没有房屋住, 只得许以千金之价租赁几间房子;可“穷官无钱”, 又凑不齐租金, 致使“屡遭屋主逼”。屋主“有时拍案怒且嗔, 惊我雁雏出复匿……两月还君一月租, 三年累我千金债。吁嗟乎!赁屋艰于买屋居, 私逋逼迫如公逋。”即使这样, 他还认为:“世间寒士贫无屋, 每逢风雨冻折足。今我赁屋有屋居, 日受逼迫犹为福。” (《赁屋叹》) 见此苦情, 实在令人酸楚;见其怀抱, 确实让人钦佩!只是可悲得很, 他们不仅没有房屋住, 有时也没有饭吃。适逢“有客千里来, 瓮头无酒厨无柴。阿母唤儿勿徘徊, 犹可一醉头上钗。” (《典衣行》) 身为县令, 其生活境遇尚且如此, 更何况那些普通的民众呢?

其父如此,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三十生日都门自述》 (五首之五) 云:

十五试茂才, 三十犹潦倒。众人怜泣璞, 良友勖怀宝。苟得非所欣, 居贫讵为矫。荣华等拾芥, 当路胡太巧。忍持圣贤书, 易汝温与饱。浮念苟一牵, 方寸不自保。白云纷满怀, 此意岂枯槁?

另如《送徐南墅归蕲水》《曲江闻刘芙初前辈死耗哭之以诗·一自成名后》 (二首之一) 、《立秋后一日送董小槎前辈归南》等诗作也透露出他和友朋们的那种失意、穷愁和苦闷的心情。陈沆后来就是中了状元, 功名已经到达顶峰, 却因他太耿直, 又不喜逢迎拍马, 到头来只能是空有一腔抱负和满腹安邦治国之策, 无法施展, 无所作为, 官阶不过五品, 俸禄难以养活家人。但是, 通过这些作品, 让读者也看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那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有的善于逢迎应对, 溜须拍马, 结果左右逢源, 飞黄腾达;有的忠于职守, 忧民忧国, 却不为当权者所用, 升迁艰难, 久困于下僚。有的残酷盘剥, 巧取豪夺, 生活奢靡, 千金买笑;有的安于本分, 洁身自好, 俸禄之外分文不取, 结果生计艰难。时人就称赞他“怀抱深远, 立心忠厚”[3], 读其诗, 往往令人“孝弟之心油然而生”[4]。

陈沆一生为了功名, 为了生计, 奔走大江南北, 写有大量的山水、纪游、咏物诗, 为时人称道。请看其《雨后舟行》:

春江一雨嫩寒催, 水上油云拨不开。忽被东风吹散尽, 好山无数上船来。

诗中语言平实质朴, 格调清新纯正, 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神情闲适旷达、精神畅快爽朗的境界。

又如其《江边黄鹤古时楼得楼字》云:

黄鹄矶头望, 长江第一楼。难招天上鹤, 独占古时秋。远引梅花笛, 高临杜若洲。云随荀费去, 月照晋唐游。不改青山色, 无边白水流。酒家犹绕郭, 诗客总停舟。地已成仙界, 人谁在上头。茫茫今昔事, 搁笔问闲鸥。

全诗写得气势雄阔, 敦厚深沉, 表现出一种孤傲峭拔的品格, 是历代吟咏黄鹤楼诗中的佳作。

再看其《白莲花》写道:

濯濯夭姿水一方, 秋风送吹满湖凉。烟波淼淼花如梦, 露夜亭亭月有香。偏向淤泥完素质, 不施粉黛俨明妆。清吟一洗尘中眼, 采得琼英孰寄将。

在这里, 诗人着力描绘莲花的妖娆、洁白和清香, 高度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可以说, 这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当时就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经济凋敝、积弊丛生的污浊世界里, 他不仅能够做到洁身自好, 不与“污泥浊水”同流合污;而且能够“一洗尘中眼”, “偏向淤泥完素质”。这对一个正身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中、下层封建官吏来说, 确实是不容易的。

另外, 他的《舟行偶作》《夜抵刘山人家》《宁乡山中早行》《渡河遇相识寄家书》《中秋洞庭泛舟歌》《游福德山寺》《孝感道中》《灵泉寺》《寒溪寺》《岳阳楼》《探梅》《咏梅》《洞庭舟中望君山》《郡城晚望》《晚渡清河口》等等作品, 也都是山水、纪游、咏物等方面的佳作。

诗人的一些赠答之作, 大多都富有真情实感, 如《项师竹张馥亭自麻城来访欣然有作》:

快雪天易晴, 萧然独成醉。梅间一雀噪, 双双故人至。知我相念深, 感君远来意。前夜江上风, 舟来亦不易。相逢且为欢, 谁问别后事。空山不知寒, 星月同寤寐。

诗中叙写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 正当诗人苦闷独饮、对友人“相念深”之时, 友人却不惧“江上风”, “双双”乘舟突至;于是, 好友们欢聚一起, 举杯痛饮, 畅叙“别后事”, 以致“空山不知寒, 星月同寤寐”。字里行间可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另如《到湘阴哭张一峰姊丈》 (五首) 、《中秋饮李双圃寓斋放歌》《送魏默深归湖南》等作品, 亦都写得情真意切。因而, 魏源称他的此类作品“情至诗自真, 无心于杜而自杜”[5]。

从前面所述陈沆的实际创作来看, 他做到了既不墨守古人, 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却出之自然, 语言琢炼则达于质朴, 才情流溢而气韵深沉。因此, 受到时人的一致推崇。陈衍在论述道光以来诗歌时, 就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 并指出其诗“字皆人人能识之字, 句皆人人能造之句, 及积字成句, 积句成韵, 积韵成章, 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 又皆后人欲言之意, 欲写之景, 当时嗣响, 颇乏其人。[6]”由此可以看出陈沆诗歌在近代诗歌中的独特地位。当然, 我们也应看到, 陈沆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 诗作多性理色彩, 诗质诗味较以前都要逊色一些。

魏源是陈沆的“讲学最契之友”, “有所作必互相质难, 期达于精而后已” (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 。他曾在《简学斋诗集·序》中说陈沆“好言诗而不轻作诗, 尤不肯轻存诗”;必反复修改,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后又在《跋陈沆·简学斋诗》中说:“秋舫之诗, 好命余阅”, 而其“改诗如改过, 虚心实力无留难”;故“每易辄胜, 其为卷凡三, 而亦每卷必进”。由此亦可见出陈沆作诗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

从陈沆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来看, 的确有着自己明确的追求。他在《简学斋论诗》中就明确提出:“敦厚诗中意, 深思义有加。音原安以乐, 体乃正而葩。芑是力孙草, 兰为孝子花。萃苓思养土, 桃李悟宜家。”“送客依依柳, 怀人采采葭。性情骚悱恻, 文字汉萌芽。”并强调指出:“自有和平听, 非徒绮丽夸。千秋鸣盛事, 根本在无邪。”这里可以看出, 诗人是将敦厚、纯正、平和与无邪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的。这种诗美原则与他在《诗比兴笺》中表达的创作观也是一致的。

《诗比兴笺》既是中国古代比兴诗的一个选注本, 也是陈沆为矫正“性灵派”颓靡浮滑之弊而撰写的一部颇有影响的诗论专著,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一部重要的诗学文献。

陈沆认为, 比兴只是手段, 言志才是目的, 即所谓“文章本无始, 大道贵自然”[7];“文字非苟作, 有物乃足尊”[8]。他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 “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之诗, 使读者知比兴之所起, 即知志之所之也。[9]”该书选择了学人们公认属于比兴体的汉、魏乐府诗以及六朝与唐代的五、七言古诗等四百多首, 以郑玄笺注《诗经》的方法, 逐一进行笺释。其笺释突破了传统的注重义理、辞章、考据的诗学批评方法, 不拘泥于前人古法, 亦不斤斤于文字的训诂, 却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研究得十分透彻, 又结合诗作的内容, 探求作者写作的本意, 纠正了不少前人评释的误解与偏见。因此, 魏源认为:“蕲水太初修撰, 兰蕙其心, 泉月其性, 即其比兴一端, 能使汉、魏、六朝、初唐骚人墨客, 勃郁幽芬于情文缭绕之间, 古今诗境之奥阼, 固有深微于可解不可解者乎![10]”陈衍也指出:《诗比兴笺》“真能拨云雾而赌青天, 缒幽沉而出井底, 由先生既深于诗功, 核于史事而胸次雅亮, 文笔高洁, 又足以发明之, 学者不可不肄业及之也。[11]”

由于《诗比兴笺》选诗、评诗的角度、标准以及所选诗中蕴含的祈向, 承继王夫之衣钵处颇多, 故时人推之为“船山劲敌”[12]。也正是因为陈沆在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独到新颖的论诗方法与诗学主张, 使他的《诗比兴笺》一书受到学人们的普遍推崇, 一版再版, 广为传播;从而使它在中国诗歌理论的批评史上也占有了一席重要地位。

总之, 陈沆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尽管他的诗有的写得清新秀丽, 有的写得抑郁悲苦, 有的写得冷峻辛辣, 有的写得峭拔豪迈, 但都能巧用比兴, 直抒胸臆;文字上则行如流水, 明白如话, 这就使得他诗歌的主题十分鲜明, 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 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注释

1[1]魏源《跋陈沆简学斋诗》, 《魏源集》 (下册) , 中华书局1976年版。

2[2]陈沆《河南道上乐府四章》诗后评语, 《简学斋诗存》卷二。

3[3]汪均之《跋简学斋诗》, 《陈沆集》附录。

4[4]叶名沣《简学斋诗存序》, 《陈沆集》附录。

5[5]陈沆《到湘阴哭张一峰姊丈》诗后评语, 《简学斋诗存》卷一。

6[6]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 第30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7]陈沆《古风》 (八首之二) , 《简学斋诗删》卷一。

8[8]陈沆《杂诗》 (二首之一) , 《简学斋诗存》卷一。

9[9][10]魏源《诗比兴笺序》, 《陈沆集》附录。

10[11]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 第29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诗歌教研的活动总结 篇7

我校一贯本着“承接传统,直面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的宗旨,我们做到的第一点:所有教师首先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背诵中华古诗文,这样师生就能共同发展成长,既增加了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又能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指导的有效性。其次,我校确保了开展“经典诗文朗诵”的时间。

具体时间安排:

(1)利用上午上课前20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

(2)每周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用于对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辅导。

到每周五最后一节课,让学生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词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赛;

(3)在每天中午的学生练字时,将当天早上所吟诵的古诗词,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4)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

(5)每学期集中举行两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古诗词背诵、演唱表演等活动。

再次,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的措施得力。

具体主要措施:

(1)为班级推荐100首古诗,供学生参考选用。每学期,学生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可自由拓展优美诗文10—20篇。

(2)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吟诵古诗词评先表优活动,对在吟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

(3)吟诵数量: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确保15—30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标准。要求学生参与面100%,达标率95%。

(4)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广播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5)、积极协调科任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一发现典型,就做校内宣传,从而树立身边的榜样。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 篇8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们了解诗歌文化,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1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

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

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2

这次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周来的种种活动历程,有着许许多多的事情令我回味。

这一周来,我阅读欣赏了大量的诗

歌:中国古诗有《诗经》的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等等。现代诗有俄国诗人叶塞宁的《白桦》、艾青的《太阳的话》、儿童诗《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等等。

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们就用诗歌表达情感了。比如:一个人老了,可用青丝变白发来形容。在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山穷水尽疑无路是最好的修饰。现在我很喜欢背诵古诗。

我还学会了写诗。我尝试着写了一首儿童诗,诗的名字叫《致小狗》。这首诗是我模仿课文上的《致老鼠》来进行改写的。首先,我把小狗们的外貌特征都描绘了出来:一双大大的眼睛,明亮而透彻。一副好好的心肠,忠实而善良。接下来。我写了希望和小狗们交朋友的想法。假如有一天我能精通它们的语言,要教会他们讲究卫生、见面要有礼貌。还会教会他们其它动物的语言,让他们成为好朋友。最后我做了个总结:我喜

欢你们,小狗。我写的这首小诗虽然很幼稚,还是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是讲评并在家长会上展出。

我们还举行了一个是个诗歌汇报的活动,我们几个小同学上台向大家朗读了一首诗,李白的将进酒。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展示了一首诗最后,我想说的是:生活处处有诗歌。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3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

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

王家新诗歌创作的发展 篇9

第一个阶段:王家新诗歌创作初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作品显稚嫩。主要作品有《在山那边》、《桥》、《石头》、《我走向萌芽》, 等等。以《在山那边》为代表。此时他的诗趋向于“蕴藉的间接的把热忱包裹在意象之中表述, 把对生活的关切包括在具体的情感和情绪之中表达, 对世界冷静思考, 用较抽象的或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来简洁概括”。

《在山那边》是王家新的成名作, 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诗中的主人公面对绵延不断的山外之山, 目标总是投向望不见的海, 寻找向海之路。“小时候”他“常伏在窗口疾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妈妈说是海, 就这样“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 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结果他哭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但这个“美丽的、用信念凝成的海”却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在山的那边, 是海吗?/是的, 朋友呀, 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这道山顶的那边, 就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山的那边是海, 这海就是人的价值。在生存斗争停止了的新社会, 应当歌颂人性美, 尊重人的价值, 表现人的感情。可是十年动乱却否定了人的价值, “文革”结束后面对这样的现实, 作者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人”的内容是什么呢, 人受挫后又应该追求什么呢?诗中给予了回答:人不同于动物, 有人性、情感, 有属于人的独特价值。人在受到挫折后应该追寻一个全新的世界, 毁灭中求再生。诗人经历了人汇总, 又面临着人转折的时代, 他响应时代的召唤, 把真诚的眼光投入到现实, 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前进与光明, 梗阻与挫折, 在渗透着昨天的泪痕与血斑中又十分渴望明天, 渴望从毁灭中获得再生。在《石头》这首诗中, 他写到圆明园的残石横阵的废墟上, 在“一片渐冷却的焦土”上, 死神被石头绊了一跤, 这石头就是“一个民族一个人格:作响的骨头”, 当天空下“焚烧着死火的时候, 当岁月和废墟一同被凝固的时候”, 你是“顽强摇撼着风暴的肩头”。这是圆明园废墟的描写, 也是王家新再生的一个缩影。王家新生于1957年, 正当他“天天向上”时,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十年动荡, 毁掉了他心的黄金时代, 毁掉了他的幻想, 毁掉了他心目中的圆明园。当青春的船只被海浪打翻以后, “再也不想当哥伦布, ”“我只要走向森林”, 走向故乡, 走向山里……粉碎“四人帮”后王家新考入武汉大学, 这时他发现渐冷的心灵废墟上还有生命, 在死神焚烧的灰烬里还有格格作响的石头, 在新的环境里“需要重新开始, 需要向更大的难度和困惑挑战, 需要在内部聚起更坚定的根, 需要把自己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 需要以新的创造回答今日世界”, “需要向昨天告别”, 需要再生。就这样把十年动乱的历史做为前进的跳板, 通过对圆明园废墟上石头的描写, 抒发了自己在十年动乱的毁灭之后寻求再生, 在心灵废墟上获得了不屈生命的情感。

第二个阶段:王家新诗歌创作中期,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 此时他就已具有全国性影响与声誉。主要的作品是《冻土地》、《一个城市的远景、中景、近景》、《一个人和他的海》、《秋叶红了》、《从石头开始》、《星空:献给一个人》、《献给太阳》、《草原》, 等等。此时他的诗明显受朦胧诗影响, “以象征、隐喻为主要手法, 把语义的传达作为自己根本的艺术目的”———即诗歌最终“统摄、指向于某种思想的内涵和情感意义的传达”, “诗人把人看作是世界的主体和中心, 把自己看作人的意义、价值和世界的价值的发现者、追求者”。此外王家新还创作了有别于朦胧诗而颇具禅宗意韵的组诗《中国画》。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结束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开始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结束了计划经济, 开始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各种“变奏曲”融进了正在跃动的巨大激流中, 当然也融进了王家新的诗中。如《无题》中“爱的小径, 不喜欢笔直地穿过树林, 它总是在行人渐多的地方, 突然折向, 一个不为人知的草坪”。这里的爱若指爱情的爱, 当然是很好的, 因为“漫长的海岸线正是以它的曲折引人入胜”;如果指爱祖国、爱人民就应当是笔直的;如果是爱真理也是可以的, “暗中可以寻找光明”。作者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思辨力, 用这种内容上的多义性和朦胧性发出的魅力, 吸引读者向他靠拢, 把作者———信息源、作品———信息贮存库, 读者———信息接受三者统一起来了, 让人们去补充各自带着特殊性又带有规律性的多姿多彩的人生经验, 去品赏他作品中发出的信息。《从石头开始》, 石头坚硬、沉默、少变的物质特征颇令诗人偏爱, 在这首诗里, 石头似乎象征着某种坚守———信仰的坚守;某种孤独———精神的孤独;某种见证———时代和历史的见证:某种沉思———深入而静默的思考。

《秋叶红了》是此时的代表性作品。这里的“秋叶”蕴含着一种磨砺之后的成熟。“这不是从少女脸上浮现的/那一抹青春/这是霜打之后人生的颜色”, 这是那种经历了全部人生, 并战胜了种种痛苦磨难之后得以完成的形象。岁月的伤痕、默默生长的年轮, 才是最真实的生命记忆, 它孕育着秋叶的深红、绿色的希望。秋叶红了, 这是那顽强生长出来的生命之火在寒冷中的燃烧, 这是凤凰涅磐后的再生, 在火的洗礼和净化下, “那些敢于死中求生和有骨头的人/经过热情和痛苦的焚烧只会更加坚实”。这不是死亡的挽歌, 而是生命的赞歌, 命运的严酷并不能挫败他们的生命意志, 在秋叶炽热的召唤下, 在悲伤之后, 他们依然微笑着赞美生活、热情地投入生活, 那是因为, 他们看到, 在秋叶深红的背后, 是树木落下的绿色风帆, 这是一种生命的超越, 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这是一首生命之诗、人格之诗。

此时他的诗在意象和语言的组合上, 在历史的反思和人生价值的组合上, 在理性因素和感情因素的组合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诗人还应进一步将自己真实感情深究进艺术的饱和, 让读者能从平静的画面、强烈动荡的激情、直抒胸臆的议论及凄楚哀惋的心情中走向藏着诗歌宝矿的地质层, 给读者更多的、有益的真善美的信息, 体会到更多属于诗人个人的特质。他的诗有序方向是奋斗与追求、思考与探索。风格高亢、恢宏、沉郁。同第一个阶段一样, 他仍是这个时代的儿子。

王家新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诗歌正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三阶段, 他已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主要作品有《瓦雷金诺叙事曲》、《守望》、《词语》、《帕斯捷尔纳克》、《伦敦随笔》以及诗片段系列。此时他的诗歌给正在沉沦的中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其他随波逐流的所谓的“诗人”不同的是, 他的诗歌一边描绘着时代给他带来的冲击, 一边对抗时代, 关注着人类的精神状况。现实一日千里的变动, 王家新以诗人的心灵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通彻地感受到诗歌和诗人被人遗忘、漠视, 乃至耻笑。“在同胞们尚未满足之前, /你同他们奢谈什么是诗歌, 或者人性?”“智者早已放弃, 而我也渐渐羞于, 对人说我是一个诗人, 甚至对我们唯一的孩子”。与此同时, 王家新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外交困的处境, 他关注诗歌受到的现实冷遇:“这就如同一个时代, 动词们/相继走开, 他卸下的名词/一堆堆生锈, 而形容词/是在铁轨间疯长的杂草”, “这就是被我们自己遗忘的灵魂/一个夜半的车站:没有任何车辆到达也没有任何出发” (《火车站》) 。他关注诗歌在现实面前失去飞翔的想象、浪漫和诗性:“我昨晚写下了:雪, 今天它就在城市上空下来了, 这不是奇迹, 相反, 这是对一个诗人的惩罚和提醒, 你还能写什么?” (《反向》) 他传达诗歌表达的尴尬:“纯洁的诗人!你在诗中省略的/会在生存中/更为狰狞地显露, /那是一排闪光的狼牙, 它将切断/一个人的生活, /它已经为你在近处张开。” (《瓦雷金诺叙事曲》) 。王家新题为《转变》的诗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朝诗人转过身去的现实的认识和感受。诗人所遭遇的漠视与迷茫, 不仅仅纯粹是诗歌在现实的失落, 而且是整个时代, 整个社会巨变中物欲的狂涌对精神的淹没和抹杀。但最具代表性、最深刻地书写了时代的精神苦痛的, 还是与《转变》同一时期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这两首姊妹篇。前一首里的“蜡烛在燃烧/我们怎能写作?/当语言无法分担事物的沉重, /当我们永远也说不清”, 和后一首里的“这就是你, 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检验我, 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都极为真切地表述了变换时代的诗人与时代境遇的关系, 具有某种震动人心的精神的深度和强度。而“你的嘴角更加缄默”则加强了《练习曲》以来的那种命运的厚重感。

第三个阶段的诗歌代表了王家新的诗歌创作成就。此时王家新一方面关注着时代, 对抗着时代, 一方面又“摒弃了那种在早期朦胧诗中常见的‘代言人’冲动, 而代之以对‘个人’的声音的挖掘”。这种充满了个人内省性质的写作, 既介入了对时代的追问, 又保持了独立的个人的立场和角度, 是“个人化”写作的典型。

上一篇:介绍愚人节的英文作文下一篇:以笑容为话题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