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两型校园”事迹材料

2024-06-03

创建“两型校园”事迹材料(共9篇)

创建“两型校园”事迹材料 篇1

创建“两型校园”事迹材料

上学期以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我校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校园建设,建设节能环保,资源管理优化的新型校园,培养崇尚文明,道德高尚的新型中学生。

为确保我校“两型校园”创建活动的贯彻落实与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胡承祥为组长的“两型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团委书记蒙春艳,青年教职工代表覃梅、唐八

一、舒剑。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由团委书记负责主要工作的实施。

首先,从宣传入手。我校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班级专刊等多种形式先进行了创建“两型校园”的宣教活动,并且时常在国旗下讲话时间及两操时间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校围绕创建“两型校园”开展了多项工作:

一、开展活动

上学期我校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学校通过“演讲比赛”、“母亲节礼物评比”、“感恩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实施了“感恩”教育,营造了“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一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本学期我校又以“学文明礼仪,创和谐校园,做文明使者”为主题开展了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并于9月26日进行了启动仪式,我校还将于12月以“文明礼仪”为主题举办一场文艺演出。我们要求各班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主题班会,再出一期文明礼仪专刊,并进行了评比。还在学校花坛、食堂、楼道等醒目处,安置或张贴宣传标语。在学校花坛的标语教育学生爱护绿化树木;在食堂的标语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不要浪费粮食,不要乱倒饭菜污染环境;楼道上的标语教育学生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安全,我们还组建了“文明监督岗”来监督、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节能环保

1、我校在教职工会议上经常强调,老师要以身作则,办公室及教室里要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做到人离电断。并且推行了无纸化办公,在多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尽量用电子邮件联系工作,用电子课件备课、授课。

2、我校团委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四月份学雷锋,我校学生代表到社区敬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们带来了文艺节目,自制小礼物,并且帮他们打扫了卫生。六月份帮助社区向居民发散宣传节能、节电、节水、环保知识的宣传单,使居民在日常行为中保护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三、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校园环境优美,清洁干净,享有绿色校园之美誉。这几年在校园建设工作中着重进行了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的打扫,我校配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绿化树木的修剪及绿化区的卫生,校园的卫生打扫是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并对垃圾进行了固定、集中收容,不渗漏,不流失,不扬散。

总之,两型校园的建设顺应了时代的步伐,更是体现了我校的活力与生机。我校将“两型校园”创建活动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学生养成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

创建“两型校园”事迹材料 篇2

关键词:高校,两型校园,对策研究

1 两型校园的含义

两型校园的说法源于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 是指在生产、创建、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以节能减排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为重点,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种需要。因此, 两型社会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 相当于一个细胞, 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一层薄膜, 可以互相渗透, 学校依靠社会生存发展, 同时也影响社会发展, 学校是个小天地, 社会是个大世界, 学校小天地的创建必须融于社会大世界的创建中, 两型社会创建向高校提出了两型化建设的要求。

资源节约型校园, 就是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提升学校办学效益, 能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校园, 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创建、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校园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优良,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环境优美, 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2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举措

两型校园是两型社会的缩影, 是两型社会创建在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中的反映。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武汉市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创建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 是高校紧跟时代、贴近形势、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从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 武汉市高校就大力推进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学校领导重视, 创建两型校园的运行机制

武汉市大部分高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规章制度, 制定出有关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度, 将两型校园创建的目标及措施落实到各单位和各教职工, 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 使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例如,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创建责任。分析学校管理流程, 将资源节约和环境财产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 健全工作职责, 经常开展工作检查, 防止资源浪费, 维护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活动, 实践“两型”创建。教育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节电、节水活动, 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饭菜做起。学生设置废旧电池回收处, 实施废纸回收;加强管理, 从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电器的节能入手, 重视教学、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和养护;注重节能降耗, 注重公共资源的节约;制定相关评价标准, 评选先进团体和个人, 推动“两型”学校创建的深入。这些具体方案的出台, 在制度上有力保障了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展开与顺利推进。

2.2 注重宣传教育, 构建两型校园创建的文化氛围

高校不仅应注重教书育人, 而且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 武汉市高校在创建两型校园的过程中, 都注重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突破口, 重视人文创建, 通过加强对师生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 强化全员节约和环保的意识,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 以两型校园创建为主题, 开展系列讲座和讨论, 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对创建两型校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使全体师生养成节约、环保的观念和习惯。宣传部门利用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校内舆论阵地,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每个师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组织开展创建两型社会、两型校园主题实践活动, 如召开环保专家讲座倡导无烟校园,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技能比武、举办低碳环保时装秀、环保知识竞赛、环保节能行动、志愿服务等, 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2.3 采用先进技术, 积极推进科技节能

信息时代的校园不可能离开信息化、技术化的管理, 而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就是校园信息化的见证。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 武汉市大部分高校已开始采用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 就是在学校范围内, 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 并可以利用银行转账系统, 实现银行卡和校园一卡通的转换。师生可以直接将钱转到校园一卡通上, 避免了随身携带现金的不安全因素, 卫生方便。同时部分高校也开始试用“IC卡浴室收费系统”、“隔膜式脚踏沐浴器”、“延时自闭阀”等节能新设备、新技术, 甚至采用红外线人体感应控制器来控制卫生器具用水的开闭。此外, 在学校基础创建过程中, 也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融入到新建筑的设计和老建筑的改造工程中, 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体系。新落成的建筑在供电、供暖、上下水系统等方面均选择了低耗、低排、高效节能设备和器具;同时, 还加强科技改造, 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3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与“两型”要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校园面积、在校生人数和教职员工人数急剧增多, 能耗需求随之不断增加, 各学校公共费用支出, 特别是能耗方面的支出费用急速增长, 造成办学成本不断上升, 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直接加剧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1 思想认识不够充分, 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流于形式

武汉市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两型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师生员工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一些师生员工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淡化了, 奢侈思想滋生了, 节约行动弱化了, 浪费现象增多了。有一些高校在两型校园的宣传力度上也不够, 对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问题, 只满足于会议开了, 文件发了, 活动搞了, 不重视落实过程和结果, 想问题、办事情缺乏节约精神。再加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导致部分师生认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只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 与个人无关, 由此也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现象的产生。

3.2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管理实施不够到位

武汉市部分高校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 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关的监督惩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因素, 造成空调、通风等设施的能耗增加, 非节能型灯具、洁具的使用也造成能耗的浪费。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要么一、二级计量表不全;要么水、电、气长期处于敞开供应状态, 无专人管理, 尤其是无人教室灯长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测算, 这部分公共场所的照明约占高校总电耗的30%。此外, 有些高校在基建投资项目上盲目求大求全, 搞“形象工程”, 依赖巨额贷款创建新校区。高校的校区在分期分批创建过程中, 基础设施形成了以区域为中心、分块而立的局面, 运行及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投资效益与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与此相适应, 配套设施也呈区域状分布, 不合理的能源供需状况, 增加了能耗。

3.3 创建活动缺乏新意, 缺少学科和实践支持

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 武汉市高校基本是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 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组员, 成立两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并通过各个管理层级将活动落实贯彻到各位教职工及学生中, 由此而形成一支两型校园建设队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标准和办法, 狠抓落实登记、公示、管理等措施, 进行定期分析, 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 以增强学生节水、节电、资源综合利用、爱护花草树木、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意识;通过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优美校园的责任感;张贴两型校园建设提示语, 营造两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水、电、气的管理, 减少办公用支出, 加强通信管理、车辆管理、行政管理、基建管理, 降低运行成本。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型校园的建设, 却没有体现出作为创建两型校园的主体即高校, 这一特殊性, 使得两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学科技术支持而缺少新意。

4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对策

4.1 创建两型校园文化, 进一步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 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 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这是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文化基础。当前, 我们应大力创建两型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创建中进行春风润物、潜移默化的两型社会教育。通过创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 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与两型社会创建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产生共鸣。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 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审视高校工作、管理学校、教育学生和优化环境。通过多种宣传和教育渠道, 强化两型校园创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形成浓厚的两型校园文化氛围, 使广大师生主动地将两型校园创建的责任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自觉行为, 从而为两型校园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努力形成两型校园教育特色, 进一步提高武汉市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明确创建两型校园的工作内容, 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创建两型校园的重要性和对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进而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2 健全校园管理制度, 完善两型校园管理机制

武汉市高校应在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资源管理规定和奖惩制度, 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体措施上应该做到四点:一是计划管理, 保证需要。如校园基础设施创建与维护改造、设备材料的购置等按计划管理, 以提高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施工与重复购置、减少浪费。二是量化管理, 定额用能。如对学生公寓用电、用水实行核定指标, 超标付费;对校内经营单位、家属区、本校教学科研等单位能源用户按照“定额用能, 超标自理, 节能归己, 节约奖励”模式进行分类收费。三是成本核算, 企业化运营。如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实体和实行成本核算的项目, 将能源消耗纳入成本, 实现全成本核算。四是价格管理, 减少浪费。推行阶梯式用能价格, 用水、用电超指标越多、单价越高, 以节约用能、降低资源消耗。五是监督管理。对学校内的能耗、水耗等情况进行审计, 重点加强日常运行管理, 为能源节约提供依据, 并建立能效公示制度, 将学校的能耗、水耗调查统计和能源审计结果予以公示, 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同时将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纳入到二级管理考核体系中, 使得各学院、各部门的资源占用或使用情况与本学院、部门的利益挂钩, 提高各学院、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观念, 迫使各学院、各部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想办法堵塞漏洞、节约开支、提高办学效益, 以达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4.3 加大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力度

两型校园创建领域宽泛, 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 教学活动也应成为渗透两型文化、两型社会、两型校园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畅通渠道、巩固阵地, 武汉市高校要开展渗透式教育课, 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 加大学科渗透力度, 将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具体而言, 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途径, 是指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创建的理念于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在创建两型校园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例如,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 即寓两型理念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的,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会受到一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在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 通过阐述和讨论本专业领域的历史与传统、所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 帮助学生超越技术层面的狭隘性, 跳出专业看专业, 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专业问题。

4.4 努力拓展两型校园创建的有效途径

就当前的两型校园创建而言, 首先, 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校园创建。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因为, 只有坚持深入实践, 才能获得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真知灼见。其次, 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创建, 使网络成为两型校园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开设网上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专栏、论坛, 通过集思广益, 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 使广大师生积极地参与到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之中, 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参与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教育。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 消除炫耀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状态, 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荣辱观, 进而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最后, 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进行两型校园教育。要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使广大学子没有后顾之忧,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建设之中。

创建两型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命题, 可供借鉴的经验还不多。武汉市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 加大两型校园创建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整合力度, 广泛开展两型校园创建活动, 要以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引导, 紧紧围绕高校学科专业评估工作,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对创建两型校园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全面性指导;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两型校园创建, 为新时期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通过武汉市高校的两型校园创建, 推动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 为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鑫芳.如何使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入校园[J].中国环境管理, 2006 (3) .

[2]杨耀华.浅论两型高职院校建设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8) .

[3]杨家海.浅谈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J].潍坊学院学报, 2007 (7) .

创建“两型校园”事迹材料 篇3

五市一中创建美德阳光校园事迹材料

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51年,经过六十一年的风雨兼程和历史积淀,历经一代代一中人的自强不息和薪火传承,我校现已成为五大连池市的一所品牌学校。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学校本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结合本校实际,通过一系列以人为本的“阳光环境”的打造和“美德教育”的实施,初步形成以“阳光美德”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管理上以人为本、激扬生命、提升人格、释放潜能,教师愉悦工作、创新进取,学生愉快学习、和谐发展,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校园已经真正成为“传播美德思想、成就阳光行为、传承阳光文化”的美德阳光校园。

(一)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生1947人,学校网点布局合理。校园周边环境良好,周边附近无游戏机室、歌舞厅、台球室、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校园内设施齐全,教育技术装备、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配备基本达标,现有各学科 实验室设备、教学仪器配备也基本达到要求。学校本着为师生创设宽松、舒适、温馨、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使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立领导班子岗位责任制,工作中坚持有计划、有布臵、有指导、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考评机制,领导班子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和科学决策能力,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威信。

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实行教师聘任制,通过开展了“岗位大练兵”系列活动,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教师应有的良好形象。同时,在教师队伍中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营造“厚德、尚真、博学、善导”的氛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力求使全体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到依法落实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十不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和个性差异,有效地遏制了歧视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形成了一心一意干工作,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狠抓教育教学,教学质量逐年攀升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目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和谐治校”之路,积极构建“平安校园”、“洁美校园”、“书香校园”,形成了“文明向上、勤奋求实”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和“文明朴实、博学勤思”的学风。

2、坚持依法治校。明确依法办学、科学管理的相关规定、程序和学校制度化管理措施,能够依法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无违法现象,无严重违纪现象发生。

3、强化德育的首要地位。建立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健全了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做到岗位分工和职责明确。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并按步骤加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德育常规工作,坚持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开展“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系列活动。

通过升旗仪式、组织班团队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的评选活动,使学生文明程度和行为规范合格率明显提升。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社区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落实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制度。加强德育课程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关心他人的良好思想、心理品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校还通过新生入学的行为训练、校园艺术节、开学典礼、毕业式、足球赛、队列比赛、跳绳比赛,拔河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还组建了田径运动队、篮球队、舞蹈队、器乐队、美术和围棋等活动小组,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4、狠抓常规教学工作。学校的教学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要求。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做到了开齐、开全、开足各类课程,保证学时,配齐专任教师。课程安排管理有总课表、班级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等。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重视音、体、美、健康教育等考查学科 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有健全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机制,定期进行质量分析会,提高全校教师的质量意识;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研究教学的意识;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定期进行公开课教学,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定期开展师德演讲,教学经验研讨等活动。

通过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稳步提升,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成果更加明显。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集中练兵和自主练兵相结合,形成了在教研中开展科研活动,在科研中解决教研问题的良好局面,有效地发挥了教研组、学习团队的引领作用,教研作用。学校还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音乐室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的意识。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各学科电教手段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加强了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法规。通过体育课、体活课、大课间,基本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 动时间。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每年给学生体检一次。落实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学校每天组织学生做两次眼保健操,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5%。

(四)、精心营造“美德阳光校园”

阳光是可以温暖身心而又充满活力的因子。阳光般的校园目之所及应是漫卷书香和幸福的收获体验,是师生和谐共长的乐园。为了使我们的教育真正焕发阳光般的魅力,我校经常以家长、孩子的需求去审视和发现当前教育的不完美,致力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设。

人作为文化的产物,都生存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德育功能。本着“让文化氛围充满校园,让多彩校园处处体现教育”的原则,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与发展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走廊上学生用自己创作的画进行装点;楼道旁装贴师生撰写的文明妙语和环保语录;教室里推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处雕塑,每一块标语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进行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为学生营造的最具吸引力的阳光,我们让学生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去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 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我校把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做为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来自校园的温暖。这是我校建设阳光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心连心、促和谐、十个一活动,并将此项活动列作学校的传统项目,要求全体行政领导,党员教师、团同同学结对,定期会给予自己的牵手对象经济或情感上的关怀,让爱心在五市一中校园无限发展和传递。

大力推行“书香校园行动”,强力打造书香校园,举办系列读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活动中接受教育,明白事理,提升师生的精神和品位,努力提供健康、快乐、美好的阳光校园文化生活,培养积极向上、尚进、尚书、尚美、尚善的阳光生活态度;形成和谐、尚美、包容、高品质的阳光校园文化;

教育的价值在于关爱每一个生命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离不开阳光,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阳光的普照。每一个一中人都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阳光的心态,对生活、对生命才会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成人、成才,才能提升人生境界。这是我们的育人目标,也是我们办学的执着追求。

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

创建文明校园事迹简介 篇4

---叶堡镇阳兀川小学创建文明校园事迹简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阳兀川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始建于1862年,位于秦安县北叶堡镇庞宋村。学校服务半径2.5公里,服务人口约4000人。学校现有教师18人,其中男4人,女14人;本科14人,大专4人,学历合格率100%;本学期在校学生224人,其中男生110人,女生114人。设6个年级,6个教学班。

学校占地面积9357平方米,建筑面积1587平方米,生均7.08平方米。藏书5200册,生均23册。学校固定资产约186万元。建有合格的一体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图书室、仪器室、音乐、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体育器材室等。各班建立了图书角。校园内硬化面积1600平方米,绿化面积1860平方米。

近年来学校确立以“思想决定行为、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为校训,坚持“以立志教育的读书活动带动学校整体工作向前发展”的特色发展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二、学校环境建设

2013年筹措资金,投资金额12万多元,硬化了从庄里到学校的道路。2014年,投资金额达35万多元拆除了学校所有的D级危房,修建20间教职工宿舍。2015年学校在上半年做通了水路,硬化了三条主路,硬化面积300多平方米,用彩砖铺平了教学楼下面的学生活动场地,面积450多平方米,修缮了部分破旧不堪的围墙,共104米。8月份又投资金额13万多元,硬化学校操场1200多平方米。“双联”的县人大副主席陈秦生和双联单位县司法局给学校送来了3付乒乓球案,让学生和老师都告别了老旧的水泥台案,用上了新的乒乓球案。学校目前占地面积9357平方米,学生224人,生均占地面积41.77平方米。达到了完全小学33.82平方米/生的标准;学校现有1个篮球场地、3个乒乓球案及一个排球场。操场能满足全校师生同时做操和开展体育活动。

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配齐了多媒体、图书室、一体机教室、音乐、美术教室。我校为大力推进贯彻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中,提炼出代表本班精神的主流文化,凝结为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名片”,悬挂在教室门墙壁。“班级名片”分四个模块:一是科任教师照片、教师寄语;二是班名、班级目标、口号、班训;三是“我们这一家”的合影;四是创“三星”学生照片,“三星”即为:孝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使班级面貌换然一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对世界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公民和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广大公民和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16学我校开展了高年级和低年级分段的经典诵读。低年级段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为主,高年级段分别选择《中华成语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大学》等经典作品,由语文科任教师负责组织每周统一的诵读。学校组织了舞蹈队,排练了以经典诵读为题材的配乐诗朗诵《七律·长征》,在六·一儿童节表演中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5年,教育部便出台了文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写入政策层面。为此,在学区领导的大力倡导、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我校将一块空地改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感恩菜园”。学生除了在教室内接受传统知识教育外,学校也应重视发展“自然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感恩菜园”的建设旨在让学生能有更活跃自由的空间,发挥他们探索求知的天性,寓教于乐,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下课后,能够到学校的菜园里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感悟生命。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他们看到一颗稻子是如何生长时,便能体会古诗里“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学会珍惜、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当他们收获了自己种的瓜果后,便能深切体会生物书里“植物是怎么生长的”道理,懂得尊重生命;当他们知道每种瓜果蔬菜的营养价值,便会和家人分享,懂得健康生活的意义。另外,针对学生们对网上虚拟的“开心菜园”情有独钟,课余会花很多时间上网,在“菜园”里播种、浇水、施肥、采摘,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开展这一活动,不但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而且弥补了“四体不勤”的缺失,可以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接触自然,有更多的时间动手实践。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农耕文化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教育学生知恩、感恩优良品德的形成。通过狠抓学校硬件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师德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和综合治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教师素质优化,教育服务优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特色鲜明”的目标,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声誉日隆。学校先后有1名教师被秦安县授予“优秀教师”称号,3人被评为乡级“德育工作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乡级“优秀少先队员辅导员”,8人被评为乡级“优秀教师”,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2人获得优秀奖。教师有3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4名学生在县级各类竞赛获奖。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将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去迎接灿烂辉煌的明天!为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个性化”而不懈努力,用生命的赤诚诠释着教育创新的今天,描绘孩子生命发展的美好未来。

2017.6

文明校园事迹简介

叶堡镇阳兀川小学

创建法治社区事迹材料 篇5

漓江路社区东起金山路,西至解放路,北临人民路,南接湘江路,地处召陵新区繁华闹市,交通便利,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11298人。近年来,我们漓江路社区在天桥街道党委的支持和领导下,漓江路社居委一班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方针,以普法为基础、以治理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依托社区面向居民,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社区居委会法制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群众、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加强。

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加强居委会民主法制化建设 “五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漓江路社居委依照街道党委、办事处“五五”普法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社区建设“依法建制、以制治理、民主管理”的原则。切实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的工作思路。

二、立足社区宣传阵地,努力营造良好的普法教育氛围

漓江路社居委干部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按照法律进社区的标准,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努力在全社区营造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依据本辖区的实际,围绕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中心,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橱窗、黑板报、专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2008年社区拨出专款建立了专门的法律图书专柜、固定的法制宣传栏,组建了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开展群众性法律服务,成立了治安联防队、调解委员会、法律咨询服务队,各种机构的建立为社区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

三、努力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

建立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体系是衡量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标准,也是社区居民的基本要求。社区在开展各项法律服务活动中,牢固确立了“以法为准、利民为本、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从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根本出发点,认真抓好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以法律服务站为辐射点,认真调处居民的矛盾纠纷。社区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服务站,聘请社区内法律从业人员定期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社区配备了专门的法律顾问,咨询电话号码在社区公示,法律顾问常年无偿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社区还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援助工作站,极大方便了社区群众了解法律援助政策,解决法律问题,申请法律援助。

四、强化综合治理工作,创造和平社区

组织了由低保对象组成的社区护安队、党员义务巡逻队和应征青年治安义务巡逻队三支队伍,对社区重点地段实行24小时昼夜巡逻和轮流值班制度,并切实加强了看护楼院、民调、帮教和暂住人口管理,定期召开社区治安形势分析会,研究防范措施,做到治安信息反馈快捷、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加强了社区的治安防范,维护了社区稳定。特别是加强专职治安巡逻队和应征青年义务巡逻队的管理,健全了社居委干部带班、巡逻队员签到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辖区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建双拥模范城事迹材料 篇6

合力推动双拥工作科学发展

——XX市创建“省双拥模范城”事迹材料

XX市下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78个行政村、7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85万,各类优抚对象47685人。近几年来,我市广大军民紧紧围绕全面推动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相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相结合,开展双拥工作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 ‚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亮‛的双拥创建要求,军民携手同心,政府统筹兼顾,合力推动全市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同步创新、同步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感情为基础、靠教育来引导、用法规作保障的双拥工作新路子,形成了‚跨地域拥军、让可爱的人成为富裕的人‛等双拥特色,1999年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2001年评为江苏省‚科技拥军先进单位‛,1995年、1998年、2006年连续三次命名为‚江苏省双拥模范城‛,1997年、2000年、2003年、2008年连续四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宣传教育广泛深入

领导重视、班子过硬、机构健全、人员精干是我市双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效保证。在双拥工作组织保障与宣传教育工作中,我市注重做好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认识到位。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入政府的‚一把手工 1 程‛,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通盘考虑,牢固树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热诚关心并大力支持驻军部队的改革和建设。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扩大、经济建设面临困难日趋增多的严峻形势面前,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把双拥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及时提出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双拥经费优先保障、涉军问题优先解决、军队发展优先支持和军人事务优先办理等‚涉军五优先‛工作思路,在市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不破坏军事设施、不侵占军事用地,确保民兵训练经费足额拨付,支援驻军部队建设专项经费全额保障。

二是机构建设到位。我市成立了由26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担任正副小组长,并按照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小组成员,形成了党政军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双拥组织体系。坚持每季小组会,每月办公会,定期召开议军会和军地联席会。全市各镇(区)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均建立了双拥服务机构,从事双拥工作的专兼职干部68人,双拥志愿者队伍遍及城乡,在全社会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双拥组织和服务网络。2006年,市双拥办按照规范化建设‚六有‛标准(即:有编制,有列编专兼职主任或副主任,有专门的办公用房和必备的办公设施,有必要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有管理规范的文档资料,有健全的规章制度),高规格建成融声、光、电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办公室,被评为‚苏州市双拥办规范化建设‛ 先进单位。

三是宣传发动到位。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爱党爱国爱 2 军的政治热情,我市按照‚坚持方向,丰富内容,拓展领域,注重实效‛的双拥宣传思路,不断加强硬件投入,将市中心唯一的步行街命名为‚双拥街‛,在全市各交通主干道的醒目位臵设臵双拥标志牌,在超市设臵‚双拥专柜‛、制定服务公约。节日期间,街道、路口、车站等人流量多的公共场所增设双拥标语和双拥电子屏。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常年开避双拥专栏,3年共播报各类双拥稿件1000余件。2008年7月,市电视台驱车4000余公里,跨越安徽、山东、河北、北京、上海等地,实地采访八位XX籍士兵的军旅故事,联合推出了《站好岛城第一哨,当好奥运升旗手》等八集系列报道,用摄象机镜头记录下了军营中普通XX士兵的军旅生活与训练场景,向观众展示了和平年代下军人的风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军部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双拥典型、双拥经验,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军地双方踊跃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国防形势报告会‛、‚国防知识演讲赛‛、‚军事一日生活‛、‚‘全国双拥模范城’揭牌仪式‛以及各类双拥活动。市烈士陵园按照省级烈士陵园的标准及园林化、公园式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改造扩建,如今已成为集烈士褒扬、传统教育、园林游览于一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3年接待瞻仰单位(团体)200多家5万余人次。

二、拥军工作扎实有效,军民共建富有成效

按照‚对方所需,尽己所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积极进取,实事实办;军地联手,无偿支持‛的共建原则,我市全力支持驻军部队现代化建设,呈现四大拥军热点:

强化科技拥军。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 3 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我市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人才优势,开展‚送科技进军营,送文化进军营,送法律进军营,送服务进军营‛的四送活动,给驻军部队赠送电脑、组建Internet网站,建设自动化电子指挥系统和电子值勤监控系统。沙洲工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市科技局积极参与部队现代化建设,组织老师、专家深入部队开展科技攻关,帮助驻军解决在新装备运用、信息化建设和军事训练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市人才中心、教育部门专门开办技能培训班、学历函授班和科技知识补习班,常年为驻军举办计算机网络、厨师、电工、物流、数控等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官兵能尽快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市图书馆、科技博物馆免费为官兵开放,让官兵及时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广开门路,为部队科技强军、科技兴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重实事拥军。近年来,我市先后出资3500余万元,新建XX武警中队、市消防大队和市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为95954部队修筑混凝土结构的‚拥军路‛,为部队官兵提高伙食标准。2006年底,市政府投资800万元,为市消防大队购臵一辆壹柒泡沫车和一辆32米云梯登高车,有效提高了部队战斗力。2008年,我市再次投入7150万元,原地翻建市人武部办公楼、易地新建XX边防检查站办公大楼。每逢八

一、春节,市、镇(区)各级党委、政府分别组团慰问驻军部队,跨地域走访周边部队,3年共赠送慰问金592.6万元。

引导企业拥军。我市充分利用舆论导向作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民营、个私等非公有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与驻军开展共 4 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公益事业联办、区域治安联防、思想工作联做、共建企业文化,共育‚四有‛新人等活动,实现企业发展与部队建设互利‚双赢‛。江苏永联、市保意家交电等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创业致富的同时,努力践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思想,勇于承担国防义务,积极支持部队建设,热心为部队和优抚对象做好事办实事,3年来赠送各类物资及慰问金达180多万元。2008年7月,我市举办了 ‚XX市迎‘八一’拥军爱民专场招聘会‛,国泰波迪曼服饰有限公司、骏马集团等40家用工单位,为转复退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了647个工作岗位,有效地减轻了退役士兵、现役军人家属、子女的就业压力。一些个体劳动者协会等民间组织团体,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对辖区内办理工商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重点优抚对象、退伍军人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减免规费。

普及社区拥军。为使双拥工作更好地瞄准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我市地圆满完成全市农村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新时期新阶段的双拥工作‚六进基层‛(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连队)的要求,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居委会,就近、量力、对等与驻军部队签订共建公约,开展结对帮扶。把杨舍镇长安社区作为基层双拥工作典型,推广经验,规范运作,动员社区为部队建设出力尽责,动员驻军部队与社区弱势群众开展帮扶共建,推动军民两方互办实事。全市军民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倡导爱民、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引导军民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在社区和军营形成讲文明、知荣辱、讲正气、5 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我市双拥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为进一步融洽军地感情,市双拥办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合宣人武、宣传、妇联、团委等部门,发掘基层双拥潜力,在全社会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双拥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热爱港城、建设港城、保卫港城的政治热情,使之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协调XX‛建设的神圣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带头、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双拥新格局。2007年举办的‚相约永联.双拥情‛大型文艺晚会在中央电视7套军事栏目进行了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3月,市领导出席东海舰队‚XX舰‛授旗命名典礼,并亲切看望‚XX舰‛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刻苦训练,掌握过硬的军事技术,使‚XX舰‛早日成为保卫祖国海疆的响亮品牌。2008年2月,市委黄钦书记带队赴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与部队领导进行座谈,并参观多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3号测量船。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根据‚2008中国(XX)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总体安排,东海舰队某部‚XX舰‛到港访问。期间,我市先后组织700余名市民参观 ‚XX舰‛,邀请舰艇官兵参观市容市貌,并观看‚2008中国(XX)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

驻军部队视驻地为第二故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返哺于人民,积极参与‚双带双扶‛、红星助学、结对扶贫、抢险救灾、无偿献血、义务植树、学生军训等活动。市人武部发起的‚双带双扶‛(带头创业致富,带动共同致富,扶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扶助贫困小学和特困学生)活动,至今已吸 6 纳1270名民兵、801家企业实体,年筹措社会公益资金630万元,为地方群众解决就业岗位11多万个,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和特困生480户(人),得到了省军区的表彰。2008年春节期间,一场特大雨雪席卷港城,市区道路积雪深厚、冰冻严重,给群众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群众的困难就是无声的命令。驻军各部队官兵主动请缨,与政府取得联系,连夜派出200多官兵顶风冒雪,急赴市区主要交通干道清雪除冰。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一时间,市消防大队派遣9名官兵,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充分发扬XX消防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尽最大努力抢险救援,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四、政策法规落到实处,优抚安置扎实到位

目前,我市共有重点优抚对象1679人(其中烈士遗属65人,因公牺牲军人遗属26人,病故军人遗属44人,革命残疾军人432人,在乡老复员军人681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69人,参战涉核退伍军人362人),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属558人。这确保这部分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我市持续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让可爱的人成为富裕的人。

及时调整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我市先后出台了《XX市拥军优属工作补充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优抚政策、办法。实行抚恤定补标准自然增长制,每年调整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截止目前,城镇和农村烈属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344和1194元,城镇和农村因公牺牲军人家属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194和1045元,城镇和农村病故军人家属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045和896元;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后入伍的在乡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分别享受737元、688元 7 和638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人每月可享受638元;革命残疾军人按照伤残等级和伤残性质的不同,每人每年享受3583元至35827元不等的抚恤补助金。参战涉核人员每人每月享受130元;老复员军人遗属每人每月享受410元。

足额发放各类优待金和立功奖励金。按照《关于调整义务兵等优抚对象优待奖励办法的通知》(张政办[2009]9号)文件规定,2009年春节期间共优待义务兵家属788户,‚三属‛117户,六级以上残疾军人129户,优待总额为724.5万元。对32名荣立军功的现役军人、245名获优秀士兵的义务兵发放奖励金12.048万元,为201名曾立过二、三等功的在乡老复员军人发放荣誉金10.266万元。根据《关于下拨城乡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中央补助资金的通知》,为每户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180元,计30.204万元。每年春节、八一期间,我市为123名年满60周岁的参战涉核人员发放1500元的节日补助金,给全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发放每人500元的慰问金。

着力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为使优抚对象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我市在吃透、领会上级指示精神,把握政策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出台符合本市实际的《XX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实施细则》:对六级以上在乡残疾军人、带慢性病回乡老复员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中的孤老,医疗费由政府全额补助。七至十级残疾军人伤口复发所需医疗费用由工作单位或民政部门予以支付。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其他重点优抚对象,由政府代缴参保费,其当年门诊、住院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按参保规定报销(补助、补偿)并享受社会医疗救助后,确保其门诊个人自负部分不超过30%,住院 8 个人自负部分不超过20%。

妥善解决农村老退伍军人基本生活。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督促镇、村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老退伍军人,将他们列入维稳重点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镇(区)领导亲自管、村级干部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对主要上访牵头人实行包干,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讲清国家优抚政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加强生活困难退伍军人经济救助。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农村老退伍军人,及时纳入低保;遇突发事件的,及时临时救助;住房条件差的,及时给予帮建,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从根本上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坚决防止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确保一方稳定。2008 年,我市共投入资金50.81万元,帮助17户重点优抚对象建房48间,为24户优抚对象家庭修缮房屋,改善住房条件。另外,出资10.2万元,为98户优抚对象及子女实施帮困助学;出资58.63万元用于优抚对象临时生活困难补助。

顺利开展退役士兵安置培训工作。按照‚以货币安臵为主,就业安臵为辅,强化配套服务,取消城乡差别,实现一体化安臵‛的安臵办法,3年来,我市共接收退役士兵1190人,其中复工复职人41人,自谋职业1149人,自谋职业率为97%。为使退役士兵能掌握一技之长,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XX市2008年冬季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技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优势,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师资高、教学条件好的XX市职业中心校,定点开展退役士兵培训工作。将电工、数控、计算 9 机网络和物流等四门市场需求大、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利于自主创业、适合退役士兵学习的专业作为培训重点。目前,所有满足参训条件的181名退役士兵均参加免费培训,参训率为100%。同时,我市认真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收安臵工作,严格落实政治、生活待遇;进一步妥善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帮助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

荣誉只是起点,事业永无止境。全市军民将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要求,以此次争创‚省双拥模范城‛为契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双拥创建工作,打造具有XX特色的、反映时代要求的双拥品牌,谱写新时期军爱民、军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壮丽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XX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文明创建申报事迹材料 篇7

1、积极向上,团结友爱。

我班是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在班级里尽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节系列比赛中,我们班的同学不怕困难团结合作,获得佳绩。

2、师生关系融洽,家长满意度高。

七(6)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是一个积极进取,严谨求实的班集体;是师生关系融洽,尊师重教的班级;是家长满意度非常高的班级。同学们在课堂中专心听讲、努力与任课教师互动,在课间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在课外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本学期的两次家长会,家长到会率100%。期末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测评100%满意,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为优秀。

3、积极开展班级活动,丰富班级生活。

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区事迹材料 篇8

市爱卫办:

我市在2006年拟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和健康教育三个关键环节,始终把爱国卫生工作作为推进生态园林城镇建设进程的头等大事来抓,使城镇卫生环境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水平得到了同步提高,各类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项卫生工作指标均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标准。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思想到位,切实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领导

我们充分认识到“爱国卫生运动”不但是一项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也是促进市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已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为此我市专门召开了“爱国卫生”动员大会,白波市长在动员讲话上指出:当前我市城镇改造升级攻坚战的主要任务是十项工程的建设:实施好道路升级、植树绿化、房地产开发、公园建设、公厕升级、排水、亮化以及文化宫、老宾馆维修等。其中绿化、道路、排水三项工程是最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

“爱国卫生”工作覆盖面广,工程量大,涉及部门多,需要许多部门分工合作,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城镇环境升级会战指挥部,下设10个专项工作推进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推进落实。指挥部成员亲自上阵,切实加强对整个攻坚战的同意指挥,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知道施工进度和质量。各推进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动作,把工作作到实处。

市爱卫办除了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深入到基层单位、检查指导“爱国卫生”工作,使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创建市级卫生先进市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

落实爱国卫生工作有许多硬件指标,例如:道路的升级改造、街道下水道改造,自来水的改造、人行道的铺砌,休闲广场的建设及配套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到位。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缺口,市委、市政府在我市十分危困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都加以了解决。

我市共投资大量资金,新增几百盏路灯,亮化了XX;对三十条主次、巷道的砂石路面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全市303条巷道进行了清理整修,改造自来水XXX延长米,清理庭院XX户,改造公厕X座,清理楼道XX个,净化了XX;号召职工群众义务植树XX万株,绿化了XX;新建休闲广场

一处,设置了花坛,香化了XX;粉刷临街楼面,规范了镇内临街店铺门面,整顿了不规范牌匾块。

我市的综合市场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工作之前,秩序较为混乱,卫生情况令人担忧,为解决上述问题,市政府领导主动与市场管理者和业主进行协商,在多方的努力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建立市场,改造后的市场井然有序。

我市开展创建爱国卫生活动的主要成效有:

一、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创建爱国卫生城镇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尤其是群众看到我市政府在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群众谋取利益,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这也无形中提高了政府的威信,从而有利于政府在群众中开展各项工作。

二、改善了干群关系

通过创建爱卫活动的开展,不但加强了政府自身领导班子的建设,树立自身的形象,基层干部为职工群众办了实事好事,职工群众非常感激,对市委、市政府信赖之情增加了,有效促进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

三、群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

自从开展创建爱国卫生

工作开展以来,工厂企业负责人、私营企业业主、广大群众

和中小学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参与创卫工作,表现出极高的“创卫”热情。创卫办对群众的积极建议都逐一落实解决。按市内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大力推进

“创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善环境。“创卫”成功,代表着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自我市开展创卫工程以来,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致使许多客商纷纷前来洽谈投资项目。近一两年来,我市招商引资的数目成为历史新高。目前,我市的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旅游业、绿色食品、木材精深加工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完全都得益于我市近几来的创卫工程的实施,基础服务功能的完善,市内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香化效果显著,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谐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卫生环境。

文明村创建事迹材料[推荐] 篇9

龙凤镇英勇村位于大庆龙凤湿地南侧,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5000亩,山林893亩。全村共有农户641户,总人口2641人。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8630元。为进一步加强文明村工作建设的开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我们按照富裕、文明、整洁、有序的总体要求,英勇村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和党员及村民代表会议,统一全村上下思想认识,把文明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办,并且,按照创建标准,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并提交全体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全村上下统一思想,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相应的工作责任。

一、做好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多元化。英勇村有六千亩土地,农业生产一段时间内在英勇村会占有重要位置,虽然经过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英勇村有一部分农民靠种植特色作物富裕起来,但农业生产以大粮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转变,今年在上级政府大力推广棚室建设的政策指引下,英勇村通过原价转包方式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000余亩,承包给棚室建设者,用于发展设施农业,今年建设棚室667栋,其中温室127栋,冷棚540栋,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当年生产紫薯、莴苣、山药等特色蔬菜4000公斤、绿色蔬菜6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设施农业发展一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值,二是使英勇村养殖业的大量粪便得到很好利用改善了村屯卫生条件,三是促进了村民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四是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打破了英勇村种植格局,英勇村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二、强管理村级管理规范化 英勇村三资管理完全按照上级政府的规范要求认真落实每一项措施,企业承包、资源发包公开竞价;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投入一事一议;重大事项随时公开;村民需要了解的事项增加公开项目。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广泛征求意见,最大限度的维护绝大多数村民利益。

五、制定了党风廉政制度。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村级班子的作风建设。村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和良好形象。

三、建设施计生医疗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今年英勇村在上级政府资金支持下,新建400平方米卫生所一座,增加了诊疗室、心电室、妇幼室、计免室,医疗设施逐步完备,村民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投资5万元改善了计生服务室设施,以利于更好的服务村民,英勇村今年已申报国家级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文明村创建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各个方面,村两委会把整治工作结合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调动党员干部对文明村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任务落实,责任明确,各项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物质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1、显现三大优势,创建文明村条件基本成熟。村级班子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通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创建文明村的各项基本条件。

2、环境整治建设。结合镇村庄环境整治活动,整顿环境卫生。生活垃圾、露天粪缸、生活用水、垃圾的堆放进行了集体整治。到目前为止,全村露天粪缸基本上全部取缔,在生活垃圾上,在村主干道上每隔200米配备一个固定垃圾箱,方便村民投放生活垃圾,全村农户垃圾收集率96%。并聘请了4名保洁员,对村道、沟渠卫生进行管理;三是:整治好水环境。一方面,通过抓好农村二次改水,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村民100%用上了合格的自来水,使我村的环境卫生、生活用水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村庄文明环境整治,在提高基础设施的同时,改善和强化村民环境意识,提高村民参与社会事业,形成齐抓共管新风尚。

(1)村务规范。村级组织工作制度健全,村级重大决策程序完善,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了村级管理,(2)组织建设。村级支部和村委班子坚强有力,勇于开拓,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干部既能独立工作,又能团结协作,在新农村建设中能真正起到骨干作用,一是强核心。针对我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村党支部认真协调好两套班子的关系,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民主集中。二是强素质。以党员之家为阵地,通过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选送年轻有为的青年到各类培训班参加学习。三是强管理。村党支部做到全村共走一盘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工作统一协调,运行有序。四是强实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规范盘活集体资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持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村民收入。

(1)村庄绿化。村庄绿化主要是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道两侧实现全面绿化。我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2)卫生改厕。全村农户基本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村卫生改厕率不断提高,全面取消露天粪坑。

(3)清洁能源利用。全村农户积极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基本普及了燃气灶具的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入户率逐年提高,有效的减少了废气污染,提高了村庄环境质量。

四、加强法制建设培养遵纪守法新型农民

上一篇:美丽的校园六年级作文650字下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