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志摩诗

2024-05-30

读徐志摩诗(共10篇)

读徐志摩诗 篇1

《天国的消息》

可爱的秋景!无声的落叶,

轻盈的,轻盈的,掉落在这小径,

竹篱内,隐约的,有小儿女的笑声;

呖呖的清音,缭绕著村舍的静谧,

仿佛是幽谷里的小鸟,欢噪著清晨,

驱散了昏夜的暗塞,开始无限光明。

霎那的欢迎,昙花似的涌现,

开豁了我的情绪,忘却了春恋,

人生的惶惑与悲哀,惆怅与短促——

在这稚子的欢笑声里,想见了天国!

晚霞泛滥著金色的枫林,

凉风吹拂著我孤独的身形;

我灵海里啸响著伟大的波涛,

应和更伟大的脉搏,更伟大的灵潮!

读徐志摩诗 篇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许多优秀的古典诗作之所以能历时久远, 经过时代的披沙拣金到现在仍有夺目的艺术光彩, 令人百读不厌、熟读成诵, 是因为它们往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如果我们给意境下一个涵括性定义, 那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透发作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徐志摩的感情世界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 既有对精神家园的眷恋, 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既有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沉浸于爱情的快乐, 又有失恋的痛楚和饮泣, 这就决定了徐志摩诗歌内容也是庞杂的。徐志摩崇尚“独抒性灵”, 他的感情是鲜活而流动不息的, 他那天赋的才气保证了他能将这样的个性感情寄于适合的载体, 描绘出一个个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般偏于人与自然的交流, 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地位, 诗人们善于体贴物情, 移情入境。徐志摩是自然崇拜者, 他认定“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竭力提倡回归自然, 认为只有大自然是圣洁的、美的。因此, 在诗作中, 他非常善于创设从自我感受入手, 寓意于物, 寄情于景的境界。如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康桥的景色:夕阳中的金柳, 康河的柔波, 水底招摇的青荇, 树荫下的水潭……富有层次、美不胜收的意象组合起来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那是因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离他初别康桥已有六年之久, 这六年中他经历了社会理想的破灭和爱情的风风雨雨。尽管他初时踌躇满志, 曾要“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当他再次告别康桥时, 也只能是惆怅而悒郁地告别“康桥”文化和浪漫幻想。于是, 诗人的笔下,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至于“彩虹似的梦”, 也“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徐志摩无法找到新的方向, 只有留恋和沉湎那“波光里的艳影”与“河畔的金柳”, “挥一挥衣袖, 作别西天的云彩”。景因情而生, 情因景而浓。又如《沙扬娜拉一首》中“赠日本女郎”, 诗的伊始, 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 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 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 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 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 像吸进了水莲花的香气一样。“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次最美的移译, 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 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 千种风情, 尽在不言之中。那种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 被诗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徐志摩的另一些诗作, 诸如《她是睡着了》、《康桥再会吧》、《月下雷峰影片》等亦创设了独特意境, 这里不再详作分析。纵观徐志摩的这些诗篇, 自然景物无不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投射对象, 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他灵魂的呼吸。进入作者的诗意境界, 我们可以感觉到他脉搏的跳动, 听见他轻轻的慨叹, 看见他像云彩一样漂游的身影, 甚至我们也会像诗中那些美丽景物一样跟着诗人心绪的节奏浅吟低唱。徐诗这样的意境, 在气韵上是和我国古典诗歌意境相贯通的。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往往是作家寓浓烈的感情于自然的结果。“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上举的一些例子皆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都因为成功地创造了意境而极易引发读者共鸣。徐诗意境的承继关系是明显的, 这一点也因徐志摩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而得到公认。他深谙这种感情表现体式的个中之味, 在新诗中得以发扬。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由于汉语不同于西方语种的语法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里, 意象可以直接拼合而无需连接的虚词, 这样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连一个画面, 有类似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的效果。有些诗人本身就是画家, 如王维、王冕等, 作品中更有诗画结合的神韵。徐志摩不少诗作也采取了这种手法, 以《沪杭车中》为例, 这首短诗有对火车外秋景一段精彩的速写:“一卷烟, 一片山, 几点云影, /一道水, 一条桥, 一只橹声, /一松林, 一丛竹, 红叶纷纷……”由远及近, 由朦胧到清晰, 有静有动, 有色彩有声音, 一幅美丽的图画瞬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意象表面上似乎互相没有关系, 但在深层勾连着。细加分析, 这些在特定的环境———从火车窗外捕捉到的意象组合, 排列整齐, 似乎有急促的节奏感, 加之作者在诗的开始和结束都加以点题, 我们就会很深刻地体悟到诗人“匆匆匆!催催催”的人生感喟。试比较元代马致远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那段作品中亦有一段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象组合:“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同样是描写秋景, 节奏却是缓慢的, 反映出一种惆怅、凄凉的情绪。虽然表现感情与徐志摩诗作是不相同的, 但表现手法都是靠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意象组合,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和对空白进行再创造的可能, 余味涵泳不尽。

徐志摩诗歌在意象、意境的选择倾向性或者说他的审美模式和欣赏趣味与我国古典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夜、明星、月、云、清风、夕阳、流水、花、松、杨柳、春等是徐诗最常见的意象, 由此构成的意境, 比如, “月夜听琴”、“夏夜鸣蝉”、“笙箫洞吹”、“杜鹃啼血”、“空谷幽兰”、“春草黄花”、“西风落叶”等, 或寄别情离绪, 或道闲情雅致, 或言羁旅行愁, 或抒爱情况味。自《诗经》、《楚辞》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的文人雅士惯有的典型感情宣泄方式大致如此。徐志摩自幼即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 且又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 不论他以后受西学的影响多深, 他的诗作还是向我们表明了他骨子里存在的士大夫品格。

除了意境外, 徐志摩诗歌美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富于音乐性。毋庸置疑,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并刻意追求的传统。当然, 新诗在形式上自由度大大突破了古典格律的束缚, 徐的长处就在于自由的形式中保持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无论是段落句行的安排, 音节和音节的组织, 还是平仄押韵, 徐志摩都相当注重节奏感和旋律感, 并与内在情感的流动相切合。如《雪花的快乐》, 全诗分四段, 每段五行, 前两行每段换韵, 后三行则都用音色响亮的ang韵, 这样, 整齐中富于变化, 读来朗朗上口。作者还有意识地重复“飞扬”这个意象, “飞扬, 飞扬, 飞扬”, 形成反复, 仿佛在模拟雪花漫天飞舞的场景, 因为“扬”字音节响亮有力, 又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 这就暗合了作者快乐向上的情绪节奏, 读来惬意舒畅, 极富感染力。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 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 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 (那就是诗化) , 才能取得诗的认识……”反观前文提到的《再别康桥》, 全诗七节, 每节四行, 每行两顿或三顿, 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 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 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有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正充分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以上对徐志摩诗歌传统诗美进行的一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他的抒情诗作, 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对徐诗的基本评价。因为, 徐志摩的一些功利性较强、批判社会现实力度较大的诗作, 如《叫化活该》、《一条金色的光痕》、《庐山石工歌》等, 往往流于直白, 流于浅显, 不具有历时性的艺术魅力。他的抒情诗作代表了他创作最高的艺术水准。在当时新诗由于其所谓的“先锋性”和“后现代性”而逐渐将自己束缚住一个个形而上怪圈的今天, 我们研究徐志摩诗歌的成功之处就显得很有意义。毕竟, 中国诗歌几千年历史可滋取的营养太丰富了;毕竟, 中国广大读者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鉴赏习惯定势。那么, 在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生吞活剥已显得举步维艰时, 新诗为什么不可以向传统找回自己的生命力呢?徐志摩的诗正是美在这些地方, 超脱、优美而不同凡响。

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 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传统诗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2]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10.

读徐志摩诗 篇3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2000年时徐志摩的故事被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如梦如歌般的人生往事。

1897年初,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的一户地主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取名徐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望子成龙,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0月,他就回到家乡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结婚。

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1915年10月,徐志摩和14岁的张幼仪在父母的包办下结了婚,这段婚姻算是经济政治联姻。1916年秋,徐志摩继续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转入北大就读。与第一次进京时隔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再次来到了北大上学。

1918夏天,徐志摩赴美国留学。留学之前,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同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与林徽因之间若即若离的淡淡情愫由此萌发。

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但此时的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不久张幼仪怀有身孕,徐志摩却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传统的张幼仪坚决不同意,徐志摩一走了之,不知去向。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了儿子彼得,当从医院回家后,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露面了——来找她签离婚协议。其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徐志摩得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一起了,急着回国追求她。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寻访小石虎胡同

怀着对心上人的美丽憧憬,1922年底徐志摩来到了北京。来到北京不久就在石虎胡同7号(今小石虎胡同33号)好春轩住下了,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传说,胡同里原来有座古庙,庙前有座石雕小虎,胡同因此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易名为“小石虎胡同”。

小石虎胡同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院。7号院在明代为延陵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清初,这里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右翼官房;雍正三年改为右翼宗学,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后来梁启超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小石虎胡同很好找,原来中友百货大楼(现在的汉光百货)的北侧短短的一截小巷子便是。来到这里,远远的便看见胡同南侧原本的西单民族大世界被整个用围挡包裹了起来,看起来是要改建,其中一家店正用喧闹的大喇叭奋力的进行最后的甩卖。正巧这家店外墙上,我找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的门牌。短短的一截胡同,很快便走到了尽头,在胡同的右侧一株巨大的古树和建筑物几乎融为了一体,这应该就是被称为“京都古枣第一株”的枣王吧,据说它已有600多年历史。

徐志摩匆匆回国,想追回心上人,可此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订婚,并且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志摩的执著与尴尬。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7号,就是徐志摩住的地方,另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门上贴一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

小石虎胡同 诗歌事业的新起点

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他写道:“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我收拾一筐的红叶,露凋秋伤的枫叶,铺盖在你新坟之上,——长眠着美丽的希望!”那凄美飘落的红叶是否也象征着他发现林徽因爱上梁思成之后,那完全破灭的希望呢?

1924年春,徐志摩在石虎胡同好春轩住处的墙上挂了个牌子,上书三个大字:“新月社”。新月社的前身,是徐志摩与朋友们两周一次的聚餐,大家饮酒赋诗,有时徐志摩还表演京剧和昆曲的唱段来助兴。

时间变换,沧海桑田,曾经的辉煌都已散去,现在的小石虎胡同33号已被商业的洪流所包围,被市井的喧阗所征服,不知这里的旧物是否还记得当初新月社的才子们翩翩的风度,飘逸的朗诵,是否还记得,徐志摩写下的那首诗,那首优美的《石虎胡同七号》:“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小娃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东松树胡同 与陆小曼热恋

徐志摩创立新月社后,还在东松树胡同创建了新月社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有梁启超、林长民、胡适、林语堂等,以及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沈从文等。后来,徐志摩从石虎胡同搬到了东松树胡同,新月社与新月社俱乐部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这里,徐志摩除了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外,还经历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恋情,与名媛陆小曼坠入了爱河。

陆小曼其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陆小曼与年轻有为的王赓将军结婚。陆小曼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王赓工作繁忙,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而且在当时风气初开的潮流中,他们还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

1926年农历7月7日,徐志摩和陆小曼举办了婚礼。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启超证婚,梁启超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徐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启超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此后,徐志摩曾在上海和南京的一些大学里担任教授,还办起了《新月》月刊,成为新月派的灵魂人物。其间,他曾再次来到英国剑桥,在回国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再别康桥》。

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徐志摩入不敷出。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在北大兼教,赚些外快贴补家用。1931年初,由于“上海生活于我确实不相宜,再兼北方朋友多,加以再三的敦促”,徐志摩回到了北京,陆小曼则不愿随徐志摩前往北京。这期间,两人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

《生活》徐志摩诗赏析 篇4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诗评:

好的诗都是用真诚和生命写就的。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悲剧性的, 或苦难的人生经历或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美不仅是作家艰苦劳动的结果,也 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至牺牲为代价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样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难”。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诗人在全诗一开始便以蓄 愤已久的态度点题“生活”。作者避免了形象化的直观性的话语,直接采用感情色彩非 常明显而强烈的形容词对“生活”的特征进行揭示,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不满甚至仇 恨。社会本来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现在却被剥夺了各种美好的方面, 简化成也就是丑化为“一条甬道”。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 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的蜿蜒”曲折、险恶、恐惧。

然而更可悲的是人无法逃避这种“生活”。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人只要活着, 就必须过“生活”;现在“生活”成了“一条甬道”,人便无可选择地被扶持在这条绝 望线中经受痛苦绝望的煎熬:“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前方”是什么呢?诗人写 道:“手扪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几句诗仍 然扣着“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总的意象,但是却把“甬道”中的感受具体化了。 在这条甬道中没有温情、正直、关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扶壁而行,感受到的是 冷壁和冷壁上的粘潮;这里没有空气,没有出路,没有自主的权利,象在妖魔的`脏腑内 令人窒息,并有时刻被妖魔消化掉的危险;这里没有光明,一切丑恶在这里滋生、繁衍, 美好和生命与黑暗无缘,而丑恶总是与黑暗结伴而行。对人的摧残,身体上的重荷与艰 难还是其次的,气氛的恐怖以及信仰的毁灭、前途的绝望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的精神; 最后两句诗正揭示了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

这首诗很短,却极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得以实现与诗人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 抒情视角有直接关系。在本诗中,诗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这一意象为 出发点,把各种丰富的人生经验浓缩为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陷入”——“挣扎”: ——“消灭”揭示着主体不断的努力;而“毒蛇”、“冷壁”、“妖魔”、“天光”等 等意象则是具体揭示“甬道”的特征,这些意象独立看并无更深的意义,但在“生活” 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组合起来,强化了“生活”的否定性性质。诗虽小,却如七宝 楼台,层层叠叠,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美的艺术世界。

我们应该突破语义层,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和痛苦的诗人心心相印。

面对生活的种种丑恶与黑暗,诗人拒绝了同流合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其中挣扎; 挣扎就是抗争,挣扎需要力量和勇气,而面对强大的不讲完善与美的对手的挣扎命中注 定是要失败的,因此,这种挣扎除了需要与对手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之外,还必须面对来 自自己精神世界的对前途的绝望的挑战;这正如深夜在长河中行船,要想战胜各种激流 险滩,首要的是航行者心中要有一片光明和期待。这首诗正是诗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对 经验世界与人生的反省,是对生活真谛的追问。然而诗人自我追问的结论却是不仅对世 界,而且对自己既定追求的绝望,这样产生影响的不是发现了世界的丑恶,而是发现了 自己生活的无意义,于是诗人在最后才说:“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最可悲的就是这样的结局:个人主动放弃生活。放弃的痛苦当然从反面却 证着对生活的热烈期待,但这种对生活的最热烈的挚爱却导致对生活的根本否定,生命 的逻辑真是不可思议。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最好剖析还是诗人自己的话:“人的最大悲剧 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你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 (《自剖》)这首诗的好处不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作为心灵的艺术,其感人之处在于它 昭示了生命的艰难、选择的艰难。

徐志摩是一位飘然来又飘然去的诗人(《再别康桥》),似乎潇洒浪漫,实际上他承受着太多的心灵重荷。在这首诗中,他对生活和人生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事实上他并没有抛弃生活,而命运却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是,诗人的诗久经风雨却还活着,它用艺术的美好启示我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读徐志摩 篇5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想飞>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以一篇文章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的.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 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读了<想飞>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 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著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想飞>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读《徐志摩婚恋传奇》后感 篇6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听到一些关于对徐志摩的舆论,除了对他的诗的议论之外,都是说他花心。其实我很惭愧,因为我也相信了这些舆论了。这本书主要讲了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历程,总的来说是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其中的曲折,不可否认的是这真的是一个传奇。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个妻子,在她16岁时已经嫁给了徐志摩,而徐志摩也不过是19岁。其实他们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制度婚姻,在婚前双方的父母都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而且他们都深爱着对方,这在书中谈到的当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他和幼仪在一起的那段时光可以看出来的。然而正是因为徐志摩对“爱、自由、美”的强烈追求,在他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林徽因,盖过了他对幼仪的爱,他开始追求林徽因,甚至在最后他和张幼仪离婚了。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真的很心痛,心痛他们曾经那深深的爱。同时我也有点怪徐志摩,怪他不懂得珍惜。其实我挺同情张幼仪的,当我看到徐志摩为了和林徽因一起,不惜牺牲他们的婚姻时,可以说那时我对徐志摩的讨厌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林徽因,一个天生有着诗人气质的女孩儿,对诗的热爱可想而知。当她听到整整长她10岁的徐志摩发自内心的那些燃烧着火焰的诗句,还有那沸腾的热情,她很喜欢,同时她也很害怕。毕竟“爱”这个字眼于16岁的她还十分陌生。这时,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不能再像母亲一样被歧视、冷落,所以她对他望而止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书中说失去了张幼仪,徐志摩就失去了家,而失去了林徽因,他就如同失去了魂!因为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则宣告他追求“美、爱”的失败。这时的徐志摩如同变了个人似的,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正是由于他的多情才成就了他的诗才。

凌叔华是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未遂时认识的,当他一看到她,便从心地喜欢这个女孩。看到这里时,我非常地气愤,徐志摩,怎一个“花”字了得???当他们通信了一段时间后,徐志摩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陆小曼,随着对陆小曼的钟爱,他渐渐地忘记了凌叔华。他开始追求陆小曼,但是谈何容易,毕竟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追求美、爱、自由,他认定了陆小曼就是他的追求。最后他成功了。

看了这本书,我要说的是“成也陆小曼,败也陆小曼”,或许这对于陆小曼来说是有点冤,但是我觉得这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结合是徐志摩的追求爱、美、自由的成功,但是陆小曼本人的生活习惯却把这个成功渐渐地掩盖了,以至于他把他的生命也献给了这婚姻。婚后,她开始堕落,乱花钱、抽大烟、过着奢华的生活,因为徐志摩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她对生活的享受,他开始有点无奈,但是由于他爱她,也没有怎样说她。读到这里的时候,渐渐地,我把对徐志摩的不满全都转移到了陆小曼的身上。我开始欣赏他,因为他那单纯的信仰,一个人追求一种信仰不容易,一直坚持追求更不容易!

读《木兰诗》有感 篇7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仍感触颇深。《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并说明了一个事实:妇女一样能够尽忠,一样能够为国家效力。现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于是决定舍弃女儿身,替父从军。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木兰骑上战马,渡过黄河,越过燕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到达军营。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凯旋归朝,木兰放弃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的生活。可当她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木兰的形象,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

在我看来,《木兰诗》的精神内涵就在于对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肯定。对于像木兰那样的巾帼英雄的赞美。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男尊女卑的现实。我们还应该学习木兰舍小家为大家,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舍身精神。木兰区区一介女子,却将自己生命中最好的十年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这种“舍小我,顾大我”的做法,不得不说是一种气度,一种豪迈。这种豪迈带给我们的,无疑是一个令人倒背如流的道理:要为国为民,以祖国为上。而这种理念并不仅仅只是由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宋朝的岳飞,身负“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南征北战,退敌无数,却被那时的圣上联合身边小人秦桧害死。近代的刘胡兰、江姐,都谱写出了一曲曲美丽的颂歌„„时代更替,历史轮回,唐,宋,元,明,清„„中国的改朝换代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英雄之辈却泛出不穷。无数身怀大志、豪迈的先人,用无数次行动证明了这个被无数人证明过的理念——精忠报国!当我们望着祖国的旗帜雄伟地升起时,我们心中也应当闪过这种理念。我们的报国之志,已经不能像前人那样南征北战,击退大敌来实现——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知识谱写一曲曲赞歌!今后,祖国的科技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那时,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新一辈的力量!

读木兰诗有感 篇8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我似乎被木兰这种感恩知孝的行为所牵制住了。

传说当时她的父亲重病在身,且年纪又大了。想想那个时代的人该有多么痛苦啊!唉……两国之间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呢?难道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吗?那样子,百姓们不就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吗?

我暗自在心中叹道:幸好我没出生在那个年代啊!不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的质量可真是令人难以接受:摆摊贩卖些小物品和蔬菜,却要缴收地摊费,交不起的还要挨别人的打骂;有的人家里本来就贫穷,却还要向朝廷纳税。我只能说:百姓所受的苦和罪,取之于这个国家的“主持人”---皇帝。

木兰感恩知孝的精神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

想想那十二年来,他是如何度过的?她是每晚都穿着盔甲睡觉吗?那盔甲多硬啊,她怎么能睡得着觉?难道是一个人一个帐篷?不可能的啊,士兵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啊!难道她就不怕她的身份被揭穿吗?要知道参军打仗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事啊!更何况是一个弱女子呢!若是被发现了,还要砍头的呢!

这十二年来,她用她的执着,用她的勇敢,用她的机智,用她的坚强,保住了自己的身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她战功赫赫,却从不贪图名利,想想那些年来,她受到了多少严厉的训练啊,多少的责骂和鞭打啊!

木兰替父出征的故事感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正是她那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才能让她有着这么伟大的举动啊!

是啊!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读李白诗有感 篇9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到排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想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中的艰难。离筵上瞻望程,只觉得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子的诗读后感 读海子的诗有感 篇10

我本是不了解海子的,但一次偶然,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诗集,我开始对这个看似平凡的男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质朴安和的微笑背后,恍若掩含了无尽的坚韧与执着。海子是美好的,从《亚洲铜》到《献给太平洋》,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静静诉说着。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觉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他喜欢太阳,可有时太阳的光太过耀眼,令人无法直视;“妈妈,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踏黄昏/我知道你日渐衰老。”而对于温暖的母爱,海子显得很是偏执,他沉溺其中,同时又患得患失,害怕触手可及的光在眼前消逝。《海子的诗》很多作品都是以身边的人为模子创作的,例如《四姐妹》这便是描述的海子求而不得的四位姑娘,它的最后 几句是这样说的,“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忧伤是没有尽头的,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几句诗反映了海子内心的苦闷、无助,细细品读之后,竟有一种压抑之感,郁结心头。然而又是这样一个人,又在这之后创作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之前对比承接之下,竟有种绝处逢生、雨过天晴之庆幸。乌云散开,迎接大地的,是微暖的曦光与绚美的彩虹。

海子爱着世界的同时,也厌恶着。他是矛盾的结合体,却始终如一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曾写道:“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人的一生大概是疲惫的,但在这疲倦中,同样也包含着快乐。海子孤寂的生活在世界上,踽踽独行,犹如梦里,他不愿被惊醒,因而悄然离去。莎士比亚曾说过:“诗人和疯子,都不属于红尘十丈的人间。”大抵就是这样吧。

上一篇:谷雨节气早安祝福语下一篇:直机关落实“两个责任”现场推进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