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校庆(精选8篇)
中国矿业大学校庆 篇1
中国矿大校庆晚会节目单
主持人
瞿弦和(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周 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开场:龙狮舞
教练:张安君 王涛
表演: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1、舞蹈《鼓舞飞扬》
创作:岳新明
指导教师:岳新明 刘振
表演: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打击乐队
2、歌舞《百年辉煌向未来》
编导:丁瑞华(国家一级导演)
演唱:曾静(国家一级演员、两届全国音乐电视金奖获得者)江胜明(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铜奖获奖者)
表演: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舞蹈团
3、大合唱《中国矿业大学校歌》、《中国矿业大学之歌》 声乐指导:宁峰(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奖者)、郑志兰 演唱:中国矿业大学教职工合唱团、大学生合唱团
4、朗诵《弦歌百年》
朗诵:贾雨岚(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表演奖获得者)阿木古郎(全国首届大学生朗诵大赛最高奖获得者)王和平(话剧影视演员)
胡林妍(全军主持人大赛金奖获得者)
5、表演唱《我们的校园》
编导:丁瑞华
演唱:赵世伟(CCTV小品大奖赛银奖获得者)
表演: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舞蹈团
6、朗诵《情系京华》
朗诵:殷之光(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朗诵艺术家)
7、情景歌舞《一曲难忘》
复排编导:李燕宁
演唱:“小白狼”组合(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奖选手)“黑哥们”组合(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奖组合)
舞蹈: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
情景表演: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舞蹈团
8、相声《劳动号子》
表演:王谦祥(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文化奖”获得者)李增瑞(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文化奖”获得者)
9、小合唱《勘探队员之歌》
编导:丁瑞华
声乐辅导:宁峰
演唱: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合唱团
手风琴演奏: 隋星、许一冉、申新(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师生)
10、朗诵《川江记忆》
导演:王和平、薛天智(CCTV小品大奖赛最佳导演奖获得者)
朗诵:王和平(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
郭凯、苑国强、贾伟(中国矿业大学学生)
11、舞蹈《巴山夜雨》
编导:何少伟(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全国舞剧、杂技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奖获得者)表演: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
12、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泉水叮咚响》
演唱:卞小贞(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13、舞蹈《赏荷图》
编导:王寒晗
指导教师:王寒晗、徐登峰
舞蹈: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舞蹈队
14、歌曲《校园歌曲联唱》
演唱:王洁实(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
15、舞蹈《快乐的节日》
表演: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
16、朗诵《百炼成钢》
朗诵:阿木古郎、胡林妍
17、合唱《我们矿大人》、《两地书.母子情》
声乐指导:宁峰、郑志兰
导演:李燕宁(2008奥运会开幕式升旗仪式编导、指导老师)
朗诵:郭仪 于超轶(中国矿业大学学生)
演唱:中国矿业大学教职工合唱团、大学生合唱团
18、领唱、合唱《矿工万岁》
领唱:郑 植(CCTV小品大赛银奖获得者)
合唱:中国矿业大学教职工合唱团、大学生合唱团
19、器乐曲《辉煌》
演奏:“新古典”女子器乐组合20、舞蹈《激情红与黑》
舞蹈: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
21、表演唱《中国矿大我的家》
作词:隋星、房华强
作曲:隋星
指导教师:隋星、朱文
演唱: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
王馨、王然、李伟、张凯鹏等
22、机械舞《talent robots》
改编排练:岳志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
表演:中国矿业大学舞空间机械舞团
岳志强 李韦 郑浩文 李中强等
23、舞蹈《太极扇》
表演: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艺术团
杨宗敏、于沛君、贾金萍、况川琳等(本节目获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器械集体项目”一等奖)
24、歌曲联唱A《美丽家园》、B《欢笑的日子》
演唱:王馨 指导教师:张谨
演唱:宋国旭
25、舞蹈《热土》
编导:居彦辰
指导教师:居彦辰
表演: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舞蹈队
26、街舞《我的矿大》
编导:念云华(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闭幕式导演、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创作银奖、CCTV小品大奖赛最佳导演奖)
表演: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街舞团
黄伟 张新斌 张慧 鲁鑫等
27、原创校园歌曲联唱(词曲作者均为中国矿业大学师生,演唱:中国煤矿文工团青年声乐演员)
A《梦开始的地方》
作词:李茜
作曲:杨静 张舒
演唱:宫政
B《我愿》
作词:卞康兰、曹延葳
作曲:杨静
演唱:何巍巍(CCTV小品大奖赛银奖获得者)
C《你在我心中》
词曲:田猛
演唱:左炜(CCTV小品大奖赛银奖获得者)
姚绿绿
28、舞蹈《青春》
编导:何少伟
表演: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
29、歌曲《青春波尔卡》
演唱:春天(CCTV“星光大道”周冠军、新人新作大赛金奖)
30、歌曲《仰望星空》
演唱:胡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
31、歌曲《纯情年代》、《有没有爱无所谓》
演唱:黄鹤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
32、舞蹈《翔》
编导:何少伟
表演: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舞蹈团
33、朗诵《永恒的太阳》
朗诵:贾雨岚、阿木古郎、王和平、胡林妍
34、歌曲《共和国之恋》
演唱:孙禹(国家一级演员、美国瓦格纳国际歌剧比赛金奖获得者)编舞:李燕宁
舞蹈:中国煤矿文工团舞蹈队
中国矿业大学校庆 篇2
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的大连海事大学, 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办的晚清邮船部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
1953年, 原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为大连海运学院, 时为我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百年校史就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百年的缩影。据悉, 大连海事大学目前拥有48个本科专业, 覆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6个一级本科专业门类, 构建了具有中国航运特色的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在校生近2.5万人, 办学规模、学科类别和办学层次已居世界航海类院校的前列。近50年来, 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6万名。
中国矿业大学校庆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庆大学精神大学理念
大学校庆本是学校为庆祝其成立周年而进行的纪念性活动。然而,中国一些大学的校庆因为其重形式轻内涵、重场面轻学术、重官员轻师生而广为社会诟病。反观国外一些大学校庆的做法确实值得人们称道。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大学校庆,特别是不能只认为国外大学的种种模式和思想是唯一正确的,而忽视了中国大学的历史成长环境和背景。笔者认为,一方面中国大学校庆确实要克服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内涵不足的缺点,另一方面又确实需要彰显中国大学的发展成就和价值内涵,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庆文化。
一、中外大学的组织结构差异决定了办校庆的主体不同
反对校庆的人认为,西方大学比较务实,不流行校庆甚至没有校庆,而中国大学喜欢搞校庆主要是好大喜功,欲借校庆之名行敛财、铺张之实。这个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指认了社会上一些中国大学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实际上,搞不搞校庆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其差别背后是一种结构差异。
拿牛津大学来说,它确实没有校庆。但不是因为牛津大学的人有多么务实,而是因为牛津大学创办已有800多年,建校日期已不可考。尽管牛津人组织了一场校史考证活动并得到了7卷资料,但仍然没有找到确切的日子,没有日期校庆也就无从谈起。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深层原因是牛津大学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大学是完全不同组织运作模式。
牛津大学创建之时没有规划统一的校区,当时学生和教师都租住在牛津城内不同地方。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就采用独立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逐渐建起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学院”的组织结构,至今仍保持着这一传统。每个学院的风格迥异,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而牛津大学本身的主要职能则是统一向外代表各学院,统一安排全校课堂讲授及讨论会,以及统一颁发毕业文凭等工作。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协调性、事务性机构。所以就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和所属学院的关系远超过了与牛津大学本身。每所学院又都有准确的皇家宪章许可的生日(大学学院除外),导致没有校庆的牛津大学却有着丰富多彩的院庆活动。
换句话说,牛津大学没校庆,是因为它是一个完全由各个学院独立履行教育职能的大学。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牛津大学这种组织结构在国外大学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中国大学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结构,学院是作为大学主体的二级单位来定位的。所以,中国大学校庆的主体必然是学校,校庆是一场共同参与的全校性活动。
同时,笔者倒是觉得牛津大学无校庆这件事可以反过来想想:恰恰是牛津大学当初没有建立一种校庆纪念的惯例,最终导致了建校日期被遗忘。这正体现了人类历史要建立节日纪念活动的必要性,即将某种价值意义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约定俗成的办法固定进社会历史。
二、中外大学的历史背景差异决定了校庆价值导向不同
国外知名大学当然也有校庆。比如2011年哈佛大学就举办了建校375周年的校庆活动。推崇国外大学校庆的人认为,国外大学校庆注重学术氛围,注重反思历史,反映了大学应有的精神内涵;而中国大学校庆则注重典禮仪式,注重成就总结,缺点就是形式大于内容。这个看法有正确的一面,但也忽视了中外大学历史背景差异所带来的价值导向不同。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西方,我们所认知的大学精神都有着强烈的西方色彩。西方大学最早起源于培养神职人员,神职人员对上帝负责而不服从于世俗,这就形成了西方大学独立于世俗影响之外,虔诚于学问研究的传统。一直到今天,西方大学仍然把不受社会世俗影响作为其主要的价值理念。比如哈佛大学在350周年校庆时,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曾表示希望获得邀请并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结果遭到了哈佛大学校长的断然拒绝。
中国真正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要比西方晚的多。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内忧外患、迫切希望能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知识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同民族、国家的振兴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大学从建立之初起,就不是单纯的为学问而学问,更不是一个精神的“伊甸园”,而是为了培养近代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建设人才,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强烈的社会符号和政治符号意义的原因。比如北京大学之于五四运动、清华大学之于庚子赔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大学更是紧密的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历经多次院系调整;改革开放后,高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完备的体系和自身的特色。可以说,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包含了高等教育的历史,中国大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贯穿在这些职能中的终极价值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是根本区别于西方大学价值观的。因此,中国大学的校庆侧重的不是象牙塔内的精神自足,而是社会历史使命的成就检阅,是创建一所大学目的价值的体现。
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庆文化
基于中外大学的差异,中国大学校庆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西方大学校庆的模式,而是应当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庆文化。
一是将成绩总结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教学设施硬件大幅改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高校规模日渐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等等。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早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校庆无疑要充分展示这些成绩。
但同时,从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讲还远远没有完成,甚至对于当下的时代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校庆不但要体现成绩,更要体现时代对于中国大学的要求和期许,反思发展过程中的曾经的失误,探讨解决各种制约发展的问题。
二是学校主导与师生参与相结合。中国大学校庆容易走偏的一个表现是学校领导层面和行政工作人员忙活校庆,把校庆作为一种行政事务。而广大师生参与度不高,更多的是以一种被动参与的方式加入其中。
构建中国特色的校庆文化就要把校庆当做一种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把校庆内含的精神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把个人学习、研究活动所包含的个体目标追求同整个大学所代表的民族、国家使命要求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庆不仅仅是对于建校日的纪念,更是重温建校的历史目的。这是中国大学在近现代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所独具的精神价值。
三是学术活动与政治影响相结合。国外大学的校庆活动的重点是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这一点现在中国大学校庆也基本涵盖了。当然从学术层次和规模上各个高校不尽相同。但同时,中国大学校庆实际上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起着传播教育政策、阐述国家教育理念的作用。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已经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庆典活动,而是具有国家意志的国家活动。在这样的校庆场合,国家领导人提出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阐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其深刻的影响远远超过一场庆祝活动本身。
总之,由于中国大学的组织结构、建校的历史背景和承载的历史使命与国外大学有着显著的不同,注定了不能完全用国外大学的价值理念来看待中国大学的校庆文化,中国大学的校庆不仅仅是对于建设好大学本身的精神激励,更是凝聚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号召。突出中国大学的价值理念,大力弘扬为国家民族办教育、干科研的精神,才是中国大学举办校庆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卢新伟,蔡国春.解读大学校庆的价值:组织文化和仪式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09(05).
[2]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2008(04).
[3]陈凡. 牛津为什么从来不搞校庆[N].新京报,2012-10-27(B06).
[4]翟继军.大学校庆功能浅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5]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2008(04).
大学校庆校长致辞 篇4
光阴流转,岁月如歌!在这阳光灿烂的五月,xx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55周年华诞!我们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1956年,为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需要,xx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在紧迫简陋中创立,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开端,开始了在曲折中探索前行的艰难办学历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围绕农机行业办学,到六十年代克服重重困难办学求存,到七十年代拨乱反正重获新生,再到八九十年代深化改革开拓创新,xx工程学院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几度起落,几迁校址,数易校名,曲
折发展。1998年,由原xx师范专科学校、xx建材工业学院分院、xx市职工大学、xx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的xx学院以崭新面貌跨入了xx省普通本科高校行列。步入新世纪,xx工程学院与xx学院合并组建xx理工大学,开启了学校飞速发展的新纪元。xx理工大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是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成长的历史,是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而不断壮大的历史,是一部几代xx理工大学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奋进史,是一部xx理工大学人胸怀理想、励精图治的创业史!五十五载砥砺奋进,五十五载春华秋实!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xx理工大学人豪迈奋进的创业豪情!掀开了xx理工大学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全体xx理工大学人植根学校深厚精神底蕴和优良传统,用卓越智慧和不懈努力,奉献,务实,创新,突破,共同谱写了xx理工大学发展史上的精彩华章!55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人才培养
任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加强教学基本要素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设计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xx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从成绩卓著的专家学者,到扎根基层的技术人才;从掌舵企业的管理精英,到蜚声海外的体育健儿,十几万毕业生遍布全国、世界各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发展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为母校增光添彩。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列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55年来,学校始终牢记科学研究责任,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不断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项目研究,着力推进成果应用,在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化工、矿物资源、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近70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等85项;荣获各级科研奖励近500项,其中2006至2009年,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09年,学校顺利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55年来,学校始终牢记服务社会使命,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重大战略,探索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了鲜明的服务理念和深厚的服务传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胜利油田、齐鲁石化、xx铝业、新华制药、鲁泰纺织、北汽福田、中国重汽、五征、时风等大
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实质合作关系,与济南、青岛、xx、德州、滨州、烟台、滕州、招远等市、县,开展了全方位合作,联合成立了50多个研究机构。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工程技术研究院、xx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回首过去,我们深味创业的艰辛、发展的坎坷和成功的欣喜;展望未来,我们满怀自信的豪情、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希望!当前,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先后颁布,高等教育步入内涵发展的快车道。以顺利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标志,学校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到一个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以学科建
大学校庆策划方案 篇5
学院坐落在北国春城长春市,设有正阳、和平、西安三个校区,本部位于皓月大路1606号,北临长春公园,环境优美。占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0万册,各种教学实验设备3000多台(套),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6000多个,计算机网络构建了良好的数字化校园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
一、活动背景
为了回顾学院历史,展示办学成就,展望美好未来,扩大知名度,激励师生、校友爱校荣校的精神,增强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办学的热情,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学院决定筹备启动合校周年庆。
二、活动主题
共建母校,展望未来,提高学院社会知名度。
三、活动目的
本活动主以宣传学院知名度为目的,让更多社会在校高中生以及家长了解学院发展,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更深的认识--工商学院,对学院的感情更深。
四、活动对象
--工商学院全体师生及能够请到的长春市各界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介。
五、活动时间
20--年7月1日上午 8:00——12:00
六、活动地点
--工商学院正阳校区操场
七、活动内容策划
(一) 庆典前期准备工作
1、从学院各个分院选拔一百人组成方队练习方阵走步,教职员工也选一组,并排练一组鼓号队。
2、要求各个分院出一组优秀的文艺节目,有自己特长想要表演的可积极报名。
3、从学生中挑选优秀女生作为礼仪小姐进行培训,以供庆典服务用。
4、联系--大学等各个院校学生可为我院庆典友情出演一些节目。
5、联系新闻媒介,争取可以在长春电视台新闻广播可以播报我们的庆典大会。
6、向个层邀请的领导干部发邀请函。
7、向社会征集发传单,公众吸免费入场观看节目
8、从社会个单位拉赞助。
(二) 现场布置
1、会场主席台安排10排4列座椅以供院领导、长春市干部及个赞助单位领导干部新闻记者等重要人士就坐。
2、进校门摆放校史校情有关的图片、大字报,展现一些从我院从去的一些优秀学生优秀成绩,与我院历年的一些丰功伟业。
3、台前划分一区域,庆典大会共摆设800张座椅,并划分为1区、2区、3区、4区,中间搭建舞台以供表演。
4、台上方由一气球拱门包围上方写上“热烈庆祝--工商学院合校四周年”。并用气球拼成图案用以装饰。
5、台两侧挂两条条幅,内容向学院师生进行征集,
6、校外大门外布置10个高空气球和彩带(左右门各方五个)
7、贵宾需要经过到主席台的路铺50米的红色地毯。
(三) 庆典现场
1、市领导、各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新闻记者也参加,全校师生出席
大学校庆征文 篇6
物换星移,时序更替,从1950年10月创建山东师范学院到198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山东师范大学,再从20xx年迁校长清校区至今,经过几代山师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23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的排头兵,进入全国师范院校的先进行列。
建校xx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8万多名合格人才。
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源头,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成长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的山东师范大学,植根齐鲁文化之沃土,汲取泉城人文之灵韵,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熔铸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谱写了以教书育人、创新发展为主旋律的华美篇章,为科教兴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个甲子,见证了山师人的艰辛与奋斗,体悟了山师大精神的博大与坚厚,分享了山师大的光荣和梦想。
xx年来,我们的老师始终勤教善教、甘为人梯,我们的学子始终严谨笃学、立志成才,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届届相传。
xx年来,山师大35000余名师生员工同舟共济,用“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铸造了山师大今天的荣耀。
xx年来,山师大默默无闻为祖国教育做多贡献,用无悔的执着谱写出了一页页光辉,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山师学子。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
xx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淀下沉沉履步;xx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抒写出精彩华章;xx年锲而不舍,这里已成为人才的摇篮;xx年上下求索,这里已成为长清湖畔璀璨的明珠。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
往事如歌,未来如诗,如椽大笔写不完激情岁月,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深情,长歌豪迈待我们挥斥方遒。
愿山师人能继续植桂培兰不仰千种绿,栽桃育李尤钦万顷材。
中国矿业大学校庆 篇7
校庆, 即纪念学校建立的庆典, 是高校梳理其建校的历史脉络, 回顾办学历程, 升华治学精神, 提高社会声誉的重要时刻。我国各地高校众多, 每所学校的建立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校庆能够回顾历史, 更重要的是能将师生、校友、社会各界的目光吸引、凝聚在一起, 共同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 校庆既是一种纪念, 也是一个塑造、推广学校形象的最佳契机。
电视宣传片作为在短时间内浓缩大量视听元素, 塑造国家、企业、学校、团队形象的重要宣传手段, 已经被公众认可。在校庆之际, 通过校庆宣传片梳理学校从创办以来的风雨历程, 回顾学校的办学成果, 向校友、师生传达高校特有的文化属性和大学精神, 是塑造和推广高校形象的良机。校庆宣传片也已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校庆不可或缺的宣传手段之一。例如清华大学《大学之道, 源远流长》、华南理工大学的《甲子华章》、西北大学《西序春秋, 弦歌百年》等为校庆创作的宣传片, 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从校庆的整体规划来看, 宣传片是高校校庆众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也是学校形象辨识系统的一部分, 其受众主要为返校校友, 参会来宾, 更加注重学校整体形象的传达。用更长远的眼光看, 宣传片在校庆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也将作为招生宣传、迎接评估、汇报工作的重要方式,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宣传片在声画处理上既要为主题服务, 满足校庆的需要, 也要着眼未来, 承担塑造学校形象的任务。
因此, 在策划和制作校庆宣传片的时候, 要明确为校庆主题服务, 要注重唤起校友师生的求学记忆, 唤起对校园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共鸣和认同,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同质化的制作思路和方法, 避免高高在上的宣教口吻, 力求突出学校特色, 增加学校的亲和力, 平衡主旋律宣传的严肃庄重与片子内容的思想性、灵活性、可看性。
二、对福州大学建校55周年宣传片创作过程的分析
(一) 明确定位, 着重体现学校的辨识度
一部献礼校庆的高校宣传片, 应当做到历史资料与现实场景有机结合, 同时广泛调动各专业师生的积极性, 与创作团队沟通合作, 才能在有限的制作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拍摄效果。作为献礼福州大学建校55周年的校庆宣传片, 创作团队在策划此片时, 选择了解说词先行的手法, 根据解说词来设计分镜头, 采用画面配合解说词的方式, 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学校建设的成果。
其次, 控制时长。策划校庆宣传片的时候, 由于受到传统创作理念的影响, 常常会先入为主地希望能够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学校形象。但事实上, 一部二三十分钟的宣传片, 不仅不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 反而容易模糊重点, 冗长的叙述也极易产生审美疲劳, 使得学校形象不接地气, 有距离感。因此, 福州大学将校庆宣传片的时长确定在15分钟以内, 力求去粗取精, 避免千校一面, 以展现学校特色, 提高学校的辨识度。
(二) 段落叙事层次分明
在明确了上述定位以后, 创作团队在拍摄和编辑过程中不断调整画面组成, 解说词字斟句酌, 数易其稿, 最终将校庆宣传片的时长定为14分钟, 以《崛起东南的福州大学》为主题, 共分为4个段落, 分别以“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服务社会的平台”、“文化传承的高地”四个方面反映学校建立55周年来的办学成就和建设成果。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学校建校55周年以来培养的优秀人才,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各类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 也包括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 使观众从宏观上对学校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包括现有的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奖项等。第三部分着重介绍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所作的努力, 包括与各级政府、企业、国内外高校之间进行的合作, 意在体现大学服务社会的精神。第四部分介绍了福州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通过培养校园文化品牌, 开展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表现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密切联系。四个部分重点突出, 有机结合, 注重层次和逻辑, 将大学精神贯穿始终, 塑造积极向上的高校形象。
(三) 全景展示校园建设
建校55周年以来, 福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多个校区, 占地5200余亩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为了更全面地反映55年来的建设成果, 创作团队从校史馆、档案馆和老校友处收集来一批珍贵的黑白照片, 真实再现建校之初, 学校的初创者们筚路蓝缕, 白手起家的艰苦岁月。同时, 团队赶赴多个校区取景拍摄, 用一批标志性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唤起不同时期校友对学校的共同记忆, 唤起老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的灵魂在于其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八字校训和学校历代相传的“三种精神”通过景观石、人物雕像、历史照片等形式表现, 用符号化的方式将学校建校以来一辈辈福大人身上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出来。
在拍摄过程中, 创作团队广泛调动了在校师生的力量。各个学院和各机关部处积极协调, 开放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平台供取景, 展示了建校以来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 在拍摄期间抓住了如毕业典礼、新生入学、军训等一些特殊的时间点, 从最能反映师生风貌的校园活动拍摄真实场景, 让画面内容更加多元化。
三、实际效果和不足之处
(一) 实际效果
在校庆前夕, 创作团队完成宣传片的拍摄, 并将其制作成DVD光盘, 赠送给参加校庆的返校校友。同时, 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在校庆期间举办了宣传片的首发仪式, 邀请了本地媒体参加发布会, 返校校友代表、共建单位代表和师生代表共同在现场观摩, 并在校史馆循环播放全片, 迎接返校校友的参观。
在校庆系列活动结束以后, 宣传片的传播使命仍在继续。在校际交流、学生活动、各项评估评比中, 该片都继续承担着向来宾介绍学校简况的任务。
(二) 不足之处
1、播放、传播渠道较窄
参加校庆活动的主要来宾是来自各界、各地的返校校友。因此, 宣传片的成片作为校庆礼包的一部分赠送给返校校友, 并给各学院作为资料保存。尽管在校庆期间举行了宣传片的首发仪式, 并且在校史馆循环播放。但是显然, 在学校的特定场合公开播放是主要的播放途径, 却也是单一的播放途径。由于学校网站网络视频建设的不足, 想要收看校庆宣传片却又缺乏渠道的校友、在校师生无法通过官方网络的方式收看。
2、与新媒体的结合不够紧密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试图通过学校的官方微博、校报学生记者团的微博、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将校庆宣传片推广出去。然而, 由于受到校庆主题的时限性, 新媒体的传播在校庆之后的宣传效果相当有限, 在后续的传播中较为乏力。另一方面, 虽然宣传片在教师员工和校友中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但是作为学校官方出品的宣传片, 受到片子主题、内容和叙述风格的限制, 宣传片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结合的不够紧密, 在学生群体中反响一般, 因而失去了人数最多的传播个体的支持。
因此,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 让校庆宣传片在校庆之后仍然能作为向外界推广学校形象的重要途径。比如, 让师生校友能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进行点播收看;将宣传片推广到学校各院系、各级学生组织的微博、微信, 能够即时点播、分享、推送;与视频网站合作, 将宣传片发布到视频网站的高校频道, 让校庆宣传片也能进行网络化、社交化的传播, 继续发挥其对高校形象的塑造能力。
摘要: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 一所高校的形象往往能够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本文拟以福州大学宣传部策划的福州大学55周年校庆宣传片为例, 试分析校庆宣传片塑造高校形象的作用, 并通过对创作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分析, 反思不足之处, 试为当前传播语境下的高校校庆宣传片创作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校庆,宣传片,高校,形象,传播
参考文献
[1]郭艳梅.试析国内高校宣传片的创作[J].品牌, 2013 (9) :66-67
[2]刘海, 李晓明.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2) :42-45
[3]蓝晓霞.高校形象宣传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34-35
[4]丁亮.微电影与宣传片对促进高校形象传播的研究比较[J]东南传播, 2014 (5) :86-87
校庆“三”“百年” 篇8
(一)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大学生活的母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年9月8日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从1962至1968年,我在那里生活了6年(本应1967年毕业,可分配时已到了1968年的夏季)。6年的大学生活让人感慨万千。有幸在历史系目睹大家风采,亲聆教诲,让人终身受益。白寿彝先生(讲授《史学概论》)的高屋建瓴,何兹全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文选》)的渊博宽厚,杨钊先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古拙,刘家和先生、李雅书先生(讲授《世界古代史》)的谦和、娴熟,龚书铎先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深邃,刘宗绪先生(讲授《世界近代史》)的睿智,回味无穷,吸纳不尽。还有些老先生如赵光贤、朱庆永、刘启戈等,因诸多原因有的未上课,有的甚至连面也未曾见过,但那声望却是不胫而走的。
何兹全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蜚声中外,却毫无"大家"的傲气,无论对学生还是同仁,都是诚于心,笑于形,亲敬之感油然而生。90年校庆时同窗好友陈琳国(是何先生的博士弟子)夫妇陪我一起去看望先生,先生虽已80高龄,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如当年。当时学校流传着一段何先生的佳话:先生为北师大90年校庆捐了一笔钱,他的弟子闻知,建议有关方面不要接受,因为先生生活虽然并不拮据,平日却十分节俭,连皮带断了都要缝好再用,不忍心先生解囊。一向慈祥和善的先生得知此事,斥责弟子们"多管闲事",坚持己意,先生风范,可见一斑。今年5月8日,山西大学百年校庆时,学校请来了何老先生的公子何芳川先生。何芳川专攻世界史,博导、教授自不必说,还是刚卸任的北大副校长。可是当我自我介绍是何老先生的学生时,他马上接口说:"那我就是你的大哥,可以吧?"这不仅使我"升格",更使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在"历史系百年成就展"室,有一幅1982年中国非洲史研讨会在山大举行的照片,他兴致勃勃地寻找着43岁时的"他",不时风趣几句,虽满头白发,却一片纯真。在留言簿上的署名是"后学何芳川"。这次到山西,携夫人同来,但夫人一应开销坚持自付;与陪同相持不下时,每每搬出何兹全先生作"盾牌",声称"家父有言"......早就听说何芳川在北大有"平民校长"之美称,短暂的接触,实实在在地填补了耳闻之"虚"。何兹全先生当年任北师大历史系副主任时,虽无"平民主任"之说,但在我们心中他既是师长也是同行,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是一种"零距离"的尊敬。在何芳川身上,我看到了又一个何兹全先生。大概这也可以叫作"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我为此感到骄傲!
或许因自幼喜好文史,在北师大,不仅对历史系,对其他文科系的名家也非常景仰。如中文系的黎锦熙、黄药眠、刘盼遂、穆木天、李长之、葛信益、启功、钟敬文诸先生,政教系的陶大镛、马特,教育系的瞿菊农、朱智贤等众多老先生,虽无缘耳提面命,却心仪久之。每看到他们有新作问世,总要翻看翻看,似乎不懂也是一种满足、一种享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书店里看到启功先生新出版的一本诗词集,全部手书,甚为喜爱,可惜锦囊羞涩,无缘致喙。当年给我们讲写作课的是中文系的齐大卫先生,尚年轻,但极其敬业,讲授杨朔的《荔枝蜜》,绘声绘色,至今历历在目。我从一个偏远的县城第一次到北京,一切甚感新鲜,头回作文,写了篇大意是北京美、北京人的心灵更美的短文,齐先生在课堂上夸奖了几句,几使我萌生转系的念头。还有教英语的蔡文萦先生,偶尔几句鼓励的话,就使人受益匪浅。历史系资料室的马香雪先生,平常很少说话,只是埋头整理卡片,后来才知他是精通英、法、意等多种文字的行家里手,在翻译方面颇有造诣。时在图书馆政史阅览室工作的杨国昌先生,工作尽职尽责,还经常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他当了全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长,我才知道他原来是经济学专家。
我对陈垣老校长的敬佩之心近乎虔诚。老校长与历史系关系特殊,进校前我就看到过他对历史系毕业生的讲话,听到过"四世同堂"的佳话。到了师大历史系,才逐渐感受到老校长的学识与威望的魅力。大约是1963年,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在程今吾副校长的主持下,学校搞了个书展,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图书馆大厅中央的一张大圆桌上,密密麻麻摆放着的全是老校长一人的著作,有许多精品是他个人出资印制的。那时,我才开始懂得什么是"学富五车",什么是"著作等身",什么叫"大师"。当时师生中流传着许多老校长如何对史书"如数家珍"的轶事,让人折服,惊叹不已。遗憾的是那时老校长已80高龄,平时住在校外,很少到校,六年里未能亲自聆听老校长讲话。有一次,老校长来校参加声援非洲人民的一个大会,声明是让助手宣读的,我们只能在操场远远地看见他模糊的身影,然而那也是极大的满足,因为老校长是"国宝"级的人物!
北京毕竟是北京。六年里,每逢"五一"或国庆,常有幸远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在历史博物馆,聆听郭沫若先生讲郑成功;纪念"一二·九",在人民大会堂目睹蒋南翔部长做报告;中苏论战,戎子和来校描述如何唇枪舌战;中印边界冲突,从硝烟弥漫的前线回来的解放军军官介绍怎样克敌制胜;柴德赓先生讲《王鸣盛与钱大昕》的口才与风采,陈瀚笙先生介绍印度研究时的厚重与无华,陈强先生表演"黄世仁"的滑稽与可笑,中山公园的音乐会,国庆仪仗队的演练,天安门广场的狂欢......一切好像发生在昨天。有一次,似乎是外交部的乔冠华先生来校做报告,我与一位同窗被安排作记录,两个小时下来,手指发直,可那兴奋却溢于言表,因为头回坐到了主席台的角落。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也有国家体操队、乒乓球队、举重队、田径队、战友文工团等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到校表演,有幸目睹王维俭、庄则栋、陈镜开、吴浮山、胡松华等人的风采。记得胡松华演唱时,起初他一首一首地唱"语录"歌,大家则不依不饶地一遍又一遍地鼓掌,直到那清脆嘹亮的《赞歌》回荡在北饭厅,才得以收场。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牛津大学的教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就是每周把几个学生召集在一起,教授抽着烟,把烟喷向学生,系统地喷了四年,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生。......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一流的学者,就是被这种氛围熏陶出来的。"我想他这里强调的就是一流大学那种宽松、和谐、活泼、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万千的师大学子们就是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吸纳营养,成长壮大,以母校为骄傲,为母校增光。
在师大的后两年适逢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书是无法念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另一幅景象:"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阴阳怪气,北京五大学生"领袖"的穷争恶斗,学子的无知,老先生的厄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倍受折磨......学业大受影响,却也多了一番但愿以后再也不会有的阅历。
(二)
忻州一中是从1902年成立的"秀容书院"绵延下来的,也跨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1956至1962年在那里的六年中学生活,保留着我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
忻州一中当时叫忻县一中,忻州、定襄合并时又叫忻定一中,校址也多次迁移。在我的记忆中解放时在老城东北角的"火神庙"附近,后迁到老城的西南坡上,到1956年我上中学时刚搬到城北约两三里处。粉红的围墙,整齐的教室,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名目繁多的运动器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那就是童话里的世界。那时,学校和老城之间,全是庄稼地,冬春视野开阔,夏秋一片绿黄。我的家在城内,上下学常是一路小跑,路旁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学校盖大礼堂,我们一趟一趟从附近匡村的砖窑上背砖;学校号召积肥,我们披星戴月,一大早沿着乡间小路拾粪;大炼钢铁,我们曾在上学的路上被拦截到铁厂砸矿石;除"四害"时,我们也曾在上课时间到庄稼地里敲锣打鼓赶麻雀......在那童心正盛的日子里,一切都涂着一层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初中的41班,在同年级8个班中年龄最小,也调皮至极。有的住校生晚上光着屁股在操场周围的杂草丛中捉迷藏;有的竟然爬到宿舍的房顶上东游西逛,到处乱窜!一次上语文课,我们把一位姓李的老先生气得对着窗户讲了45分钟,因为下面一片吵吵声,而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后来,教代数的董有为先生当了班主任,他管理学生很有一套,不卡不压,不愠不怒,却把一团乱麻拧成了一股绳。一群十四五岁的小孩,无论是全校的歌泳比赛还是广播操比赛,都能捧回冠军奖状,就连踢毽子比赛也让高三的"大"学生"俯首称臣"。有一年冬天,拔河成风,我们班和隔壁高一个年级的同学较上了劲,每逢争夺战,全班齐上阵,硬要把那根又粗又长的绳子盘到我们教室的后边。也许就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调动起了学习的劲头,我们那个班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同年级前茅,就连1962年高考,凡考上重点大学的,都是当年41班那群"调皮小子"。那时候,调皮归调皮,考试却极其规矩,"偷看"比小偷要丢脸万千倍,为大家所不齿。每临考场,必目不斜视。
忻州一中也有一批让人骄傲的老师。也许是处于铁路沿线的缘故,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清华、北师大、南京大学的都有,这使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就像一间封闭的房屋开启了许多窗户,射进了缕缕灿烂的阳光。来自清华的罗明昆先生,讲数学干净利落,每节课只讲二三十分钟就交代得一清二楚,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交口称赞;语文老师杨廷钧,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提到了《荡寇志》,好奇心竟驱使我千方百计在一位同学家里找到了一册缺头少尾的旧本子,借来浏览;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的李良和先生,古文底子很厚,是学校的"活字典",有一年元旦晚会,大家请他吟诗,他双手一张说:"我有两只手,好诗无一首。"虚怀若谷的作风赢得了阵阵掌声;狄子中先生的英语,语法交代得很清楚,1962年高考,考文科的同学凡是上了山西大学的,都念了外语系;章乃彬先生刚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课余常在操场踢足球,又给我们投射了些许足球文化的影子。那时的老师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些许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山大中文系毕业的王仁玉老师,患风湿病,上课拄着拐杖,但常常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预先把要讲的重点写到黑板上,有时累得满头大汗,但从未见他坐着讲课。有一回,为了鼓励学生练笔,号召大家写"万字文",竟然给我的作文打了99分!那不过是些东拉西扯的东西,可却促使我暗中在语文上使了劲,还悄悄地在《忻定小报》、《云冈文艺》上发表了两三首小诗。遗憾的是上大学后我再没有见过王老师,听说他后来调到太原十中,"文革"中不堪羞辱,切腹自尽。此噩耗曾让我唏嘘不已。我一向对教师动辄斥责学生"笨蛋"、"蠢才"极为反感,因为稚嫩的嫩苗需要的是精心呵护,不是狂风暴雨!王老师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一中的王法成老校长。我上中学时,他由地区教育局局长调任忻县一中校长。老人学识渊博,治校有方。在新盖的礼堂里,学子们席地而坐,一上午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辩证法;早自习,他会突然随意叫几个学生到办公室,询问英语单词,掌握情况;早晨,我们跑校生拼命地往学校跑,生怕校门口遇上检查迟到的那位个子不高、戴一副深度眼镜、不苟言笑的老人。当时的师生对老校长是畏而敬之。一听说"老校长来了",谁也免不了"心跳脸变色";可是在背后,无人不对老校长的所作所为点头称道。1959年我念高一时,他独具慧眼地把四个班的外语分成了英、俄两个语种,我所在的高16班和17班学英语,这一举措当时在全国也属罕见。我到师大历史系时,全班40位同学,念英语的只有4人,分别来自四川、浙江、北京和山西。那时一起上英语课的还有中文系、教育等系的,几个系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人。我调到山西大学任教后,通过培训、考试,有幸出国深造,细想起来,与王法成老校长当年的高瞻远瞩不无关系。
早就听说老校长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和外语系,是老资格的"双学位"获得者,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保德县长等,但仅耳闻而已。最近,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出了两本书:《山西大学百年纪事史》和《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纪事》在"1938年(民国27年)"条下对老校长有专门介绍,读后方知传言毫无水分,兹照录如下:"王法成(山西大学理学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保德委员会干事、岢岚中心区秘书与组织部长、岢岚专员公署财政科长、保德县长。1946年,国共和谈三人小组抵晋绥时,作中共代表英文翻译。"(见《纪事》第149页)山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贵春先生在为两书所写的"前言"中指出:"面对着国家与民族的危亡,山西大学的师生们、校友们用自己的热血和身躯谱写着抗日的篇章。"大批山大师生、校友"留在了山西,参加了牺盟会、决死队、战动总会"。在他所列的战动总会工作的10人中,"王法成"的名字赫然在目。他还指出,"山西大学的师生们和校友们在抗日前线、在敌人后方、在各抗日根据地,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解放而努力工作者,他们发扬山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而英勇不屈地战斗着!"(见《纪事》第5-6页)读到此处,我深深地为我们的老校长而骄傲,为山西大学而骄傲!不幸的是"文革"中,老校长却备受摧残,癫狂而死......
忻州一中的教学设施在当时也属一流。在实验室,我第一次看到了显微镜下的昆虫翅膀;从图书室,我第一次接触了《国语》、《战国策》之类;音乐课上我学会了唱"小杜鹃叫咕咕";体育课使我懂得了打垒球的规则,还迷上了乒乓球,后来又加入了"校队",有幸同当地的高手"过招",如今又成了老年健身的一"宝"!那时,学校给每班配有二胡、笛子等乐器,让学生课余拨弄,同学中能拉个曲、吹个调的大有人在。回想中学时代,只是在高三时为了应考,放弃了一切爱好,"蓬头垢面"在树丛中死记硬背,着实吃了一番"苦",其余的日子都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不像如今的孩子,娘肚子里就得听音乐、学英语,又吃苹果又补钙,操心过度;一背上书包,就重担在肩,如牛负重,将来能否成为贝多芬、张大千姑且不说,先倒失去了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三)
第三个"百年"校庆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山西大学。它的前身是1902年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是我国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今年5月8日,浓彩重笔的庆典使山大人感受了百年老校的自豪与自信。
我与山西大学的关系是从1978年调到历史系后开始的。眨眼间,我在这里已度过了24个春秋。这24年,可谓五味俱尝。受"文革"影响,毕业后的我,整整在社会上混了10年,把大学学的一点东西都还给了老师。"文革"后登上大学讲台,又得教世界史,个中甘苦,只有业内同仁可知。山西大学虽然比不上全国的名牌院校,但历史系也有一批功底厚实的老先生。如周传儒、马非百、梁园东、阎宗临、王辑五、罗元贞等长期在历史系执教,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为师生所敬仰。王辑五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53年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所著的《中国日本交通史》被誉为"至今仍未见可以替代"的著作;另一部专著《亚洲各国史纲要》曾是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何芳川先生在《世界历史》2000年第4期上发表的《迎接中国世界史研究新纪元》一文中指出:"王辑五、何肇发、朱杰勤、陈瀚笙、季羡林、周一良先生的著述,培养了一代年轻的学人,奠定了我国亚洲史研究的最初基石。"阎宗临先生是瑞士伏利堡大学的博士,并曾在该校执教。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授、系主任等职,在当时"草盛豆苗稀"的世界史园地,荜路褴褛,辛勤耕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记得60年代初,有一次舅父马作楫家来了一位老人,见舅母正在厨房操持,便信口吟出"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诗句,态度祥和,满口五台话。第一印象是为人和善、学识渊博,事后才知是阎宗临先生。那时我正念高中,敬佩之心自在不言中。可惜我调到山大时,老人已病瘫在床,无缘受诲。罗元贞先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大等校教授。先生精于诗词,1952年曾致书毛主席,建议改《长征》诗中的"金沙浪拍云崖暖"句中的"浪拍"为"水拍",毛主席亲笔回函致谢,被师生称为毛主席的"一字师"。江地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捻军史专家,《剑桥中国史》称他是"治学严谨的中国史学家",在师生中也威望甚高。我第一次给78级上《世界近代史》时,同时上《中国近代史》的就是江先生。当时自己初登大学讲台,和这样一位学界前辈同台"献艺",压力可知。所幸有同事和学生的鼓励,才算闯过教学关。作家韩石山先生曾对系友说过一句话:"能够到山大历史系读书应该感到自豪!"确实,山西大学历史系有一批造诣不凡的学界前辈,也有一批奋发向上的可畏"后生",厚重的文化传承和底蕴是历史系的骄傲,是山大人的骄傲!
在山大历史系,我教世界近代史,懂点英语是情理中事。但过去学过的,经过十年动乱,基本上还给了老师,一切得从头做起。已届不惑之年,却得硬着头皮记单词、练口语,苦不堪言。第一次到北京考EPT,听懂的只有"number one"、"number two"之类......其余一片空白。幸运的是在外语进修班遇到的老师都是山大外语系的英语"高手",诸多外教不说,外语系的常风、高健、彭阜民、聂崇信诸先生,就是颇多建树的专家,从中受惠良多。高健先生辅仁出身,中英文底子很厚,他的译著《英诗览胜》、《培根论说文选》等,颇得世人赞许。彭阜民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尤擅汉译英,他的《郭沫若剧作选》在英译本受到广泛好评。1986年,他到美国访问,在美国人家里做客,主人惊诧地问他在何处学的英语?因为女主人是希腊裔,在美国生活了二三十年,照主人的说法是"也不如彭先生讲得好!"有一年,太原电视台让我翻译电视剧《唐王开基》的剧情介绍,我不谙深浅,冒昧地接受下来。译出后,心里没谱,拿去请彭先生过目,彭先生几乎重译了一遍。我起初把题目译成"How the ta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彭先生改为:"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Tang Dynasty"。优劣高下,自不待言。从那时起,我才逐渐领悟到点翻译ABC。
在外语培训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德高望重的常风老先生,他的学识、风范,堪称楷模。常风先生系榆次常家第15代后人,清华外语系毕业,三四十年代曾协助朱光潜先生主办京派重要刊物《文学杂志》,在学界崭露头角,与钱钟书、萧乾等过从甚密。常先生曾任北大西语系副教授,山大外语系教授、系主任等,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一身仙风道骨。出版的集子取名《弃余集》(1944)、《窥天集》(1944,1998)、《逝水集》(1995)、《彷徨中的冷静》(1998)等,或许不无寓意。钱钟书是先生北大时的同窗挚友,吴晗是其夫人郭吾真先生的清华同学,但常先生夫妇从不向人提起这些;钱钟书先生弃世时,先生发唁电,人们才对此略有所闻。80年代初我听先生讲课时,常先生已70高龄,但精神矍铄,一口流畅的英语连续讲一个上午,不事休息,讲桌上连一杯水都不放,倒常提醒我们随时"方便"。有一次,我对英文《全球通史》里的一段话在理解上有些困惑,便把两种理解的译文附原文呈交先生请教,没想到几天后收到先生复函,钢笔行书密密麻麻两页,详细阐述了他的看法,因为是竖写,行文中的英文是把纸横过来写上去。其不苟精神令人岂止感佩!有一次,某刊物创刊40年,想请先生写几个字,先生坚辞,谦称自己"不会写"。谦恭之风,常萦徊脑际。有一年春节,我去给先生拜年,临行,先生非送到楼下不可,并说"这是我的规矩!"山西大学百年校庆,他虽年迈多病,与外界接触甚少,却与夫人各捐200元,以表心迹。可惜老人未能目睹庆典,以93岁高龄猝然离世!常先生的夫人郭吾真先生是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早在1992年,就在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慨然解囊,捐资1万元设立郭吾真奖学金,至今已奖励9届,惠及40余位学子。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虚怀若谷、待人以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山大学人的骄傲,也值得我们这些后学者深思!
转瞬间的60个春秋里,18年在学校念书,25年在学校教书;其间,有37年是在上述三所有"百年"历程的老校度过的,这是一件乐事。为庆贺山西大学百岁,我诌了几句打油诗:"坎坷长征路,荆棘世纪程。九曲十八弯,感慨万千重。云横山川晦,天高日月明。海纳百川时,老树沐春风。"我想,大学之"大",不在地盘大小,学生多少,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能容纳千家百派的氛围,让学子们的思想张开翅膀。只有这样,"求实"、"创新"、"勤奋"、"严谨"之类才能真正体现,而不至于流于"套话"!希望我们的学校愈办愈好,我们的后代愈长愈壮!
2002年6月于山西大学
(责编 周边)
【中国矿业大学校庆】推荐阅读:
中国矿业大学10-15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10-07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知07-09
中国矿业大学第42期大学生高级党课培训班结业考试试题07-03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举办“弘扬爱国精神,践行青春使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06-20
探电气前沿,扬实践创新---中国矿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海华电子电器设备07-22
矿业投资10-14
云南矿业10-15
矿业公司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