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精选8篇)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1
诗词五首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象并揣摩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难点)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交流学习这首诗歌后的心得。【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1.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乐府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3.疏通诗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何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二、合作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塑造的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2.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3.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②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③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乐府诗的特点之一);④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乐府诗的特点之二);⑤创作风格——现实主义(乐府诗的特点之三)。
三、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总写十五从军 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伤悲荒冢累累 泪沾衣裳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诉衷情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本词的大意。
2.找出本词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感情。(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概括本词主旨,并谈谈作者的哪些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抗金将领。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朗读本词。3.了解词的内容。
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词意。
二、合作探究
1.体会“未”“先”“空”蕴含的情感。
明确: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2.怎么理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话?
明确: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的爱国深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3.小结本词的艺术手法。明确: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迈,壮志成空。②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洲,投闲置散。
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
4.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本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作者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三、板书设计 诉衷情上片回首当年 着眼现实 下片年老体衰
壮志难酬杀敌报国雄心壮 年老体衰空自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2.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3.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词风豪放,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2.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朗读本词。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有人说“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语双关,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上片望神州 北固楼 千古事 长江流写景 下片万兜鍪 战未休 谁敌手
孙仲谋怀古感慨兴衰 赞美孙权 讽刺当朝
满江红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的主旨。(重点)2.学习词人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难点)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3.朗读本词。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二、合作探究
1.《满江红》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分别归纳词的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惆怅。
3.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满江红 秋瑾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朝天子·咏喇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2.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首散曲的主旨。(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著有《王西楼乐府》。
2.背景知识。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3.朗读散曲。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曲意。
二、合作探究
1.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喇叭虽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者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
2.概括这首散曲的主旨。
明确: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这些宦官的痛恨情绪。
三、板书设计
朝天子·咏喇叭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身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 吹伤那家借物咏怀 讽刺宦官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夜雨 湿屋
群童抱茅 秋风破屋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首是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疑问探究: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
《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
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
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
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它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四、学生自主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1、《赤壁》中运用的曲笔有哪几层含义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尤其巧妙,不是承接上句,去感叹赤壁之战的壮观,也不是直接去赞叹前代英雄人物功业的宏伟,而是假想赤壁之战的另一个结局。这是极妙的曲笔。从中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含义:
第一,诗人从反面落笔来写,推想如果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整个历史态势就要发生变化,它强调了这次大战的重要性;
第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间接地描写战争胜负的转换和历史形势的变化,用东吴两个美女受侮辱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失败的结局,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
第三,这两句诗颇有调侃的意味,诗人似乎过于强调东吴取胜的偶然性,周瑜不正是借助东风,才出尽了风头,成为一代风流吗 其实,诗人在这里只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它似乎还包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意思。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诗的首联叙述了自己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就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调是沉郁的话,尾联就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气贯长虹,催人奋进。
五、小结: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表达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赤壁》虽为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六、课堂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第一、二、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刘
禹 锡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
壁
杜
牧
咏史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过
零 丁 洋
文
天 祥
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八、背景知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二
课
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苏东坡同样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清朝词论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
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这首词,领会词的内容。
2、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3、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疑问探究:
1、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
2、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说明]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明]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既然如此,就不必悲
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说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有不同见解。
五、自主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学生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说明]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
同样给人民带来灾难。作者的认识难能可贵。
六、小结: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作者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作者爱旷达乐观的胸怀。
2、《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曲。
2、研讨与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 养 浩
意踌躇: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三、简介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诵读古诗,畅谈体会:
(一)诵读(节奏
情感
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五、再读古诗,独立思考:
1、朗读词的上阕,说说词中所写的塞下那些秋景,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2、朗读词的下阕,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合作探究:
1、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渔家傲 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2、说说诗中也写到了哪些塞外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七、当堂完成:
背诵《渔家傲》
1、自由背
2、同桌互背
3、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
渔家傲
雁
边声
景
千嶂
长烟
景交融
落日
孤城
思家忧国、壮志难酬之情
荒凉、萧瑟的西北边塞之景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5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2)浑欲不胜簪 ..(3)黑云压城城欲摧(4)折戟沉沙铁未销 ..(5)殷勤问我归何处 ..2.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号,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人称 “杜工部” “杜少陵”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并称“。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3)李贺,字长吉,因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有“ ”之称。
(4)《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合称为“ ”,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5)《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宋代(朝代)女词人,号。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4.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物我合一境界的名句是:。(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春望》 ”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4)《赤壁》中表示议论,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的句子是:。(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7.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8.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10.(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1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12.(常德中考)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4.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1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16吉林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16.“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016武威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18.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19.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2016杭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0.《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1.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如此,这样(2)简直(3)坍塌(4)销蚀(5)情意恳切
2、D(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3.(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2)少陵野老 诗圣 李杜(大李杜)诗史(3)诗鬼 李白、李商隐(4)樊川居士 小李杜(5)李清照 易安居士 婉约
4.(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B)6.“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7.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8.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9.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中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1)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11.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12.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13.D 14.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15.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16.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17.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
18.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19.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6
一、积累和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6分)荆jí()忸怩()叱()骂凌(侮鼾()息轻xū()厮()守遮蔽()拯()救 窒()息
摇曳()污浊()
2、下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瓦菲:房上瓦缝里长的草。咒语:说希望人顺利的话
B、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C、些微:没有厮守:互相守着
D、典押:典当隘口:山口
3、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工作最多的人往往最珍惜时间,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不但为了实现
这个目标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是在犹豫不决中浪费时间。因此,有效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且也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课文理解错误的是()(2分)
A、《长城谣》抒发诗人对祖国大陆浓浓的思念之情。
B、《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
实经历和真切感受。
C、《樵父,别砍那棵树》本身是写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
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D、《致空气》是一首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成的叙事诗。
5、仿照句子,完成下列诗句。(5分)
(1)妈妈,您时刻都能让我感受到您的爱;
在的时候,在的时候,在的时候。(2)请模仿下列形式,任选生活中事物,写两个句子来借物喻人,要有一定的意义。例:麦穗——空虚者的头,总是昂得最高。气球——总是破,因为有人不停地吹。
造句:1、2、6、下面诗节选自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请将“胆识”、“爱情”、“抱
负”、“性格”四个词语,分别填在各节诗的横线上。(4分)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超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二、阅读题(48分)
(一)(13分)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3分)
2、请找出文中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怀念的诗句。(3分)
3、为什么诗人“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3分)
4、揣摩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冷眼看人间恩怨
(二)(8分)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2分)
A.海浪B.海岸C.礁石D.坚强者 2.诗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2分)
A.风掠过B.水蚀过C.刀砍过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个孤傲者的形象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2分)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三)(9分)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2分)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3分)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4分)
(四)(14分)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就在寻常一天,竞意外发觉县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县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且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险,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4分)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它的事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3分)
3.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4、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三、作文(30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读懂上述材料,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600字。
答案:
1、棘níchìlíng hān yèzhuó嘘sībìzhěngzhì
2、B
3.①删去“不但”②“而且”改为“而”,或删去“而且”③删去“也”
4、D(抒情诗)
5、(1)在为我做好一桌饭菜的时候,在给我洗净衣服的时候,在给我端来一杯热茶的时候。在我生病您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时候.。
(2)例:篮球——总是堕入圈套,因为有人拍你。竹——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节。
6、“性格”、“抱负”、“胆识”、“爱情”。
二、(一)
1、拟人,威武、古老的长城。
2、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3、因为诗人把长城看承祖国的象征,思念祖国的强烈感情使人哭泣、激动。
4、(1)每一个隘口曾经历过多少次战斗,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
(2)无情,没有感情,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对长城来说都只是昙花一现不为所动。冷眼,严峻而冷静的眼光,旁观者的眼光。
(二)1.C2.C3.A4.B
(三)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四)1.(1)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2)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2、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3.①要点有: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②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答成“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也可以)。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7
珍藏
那枚贝壳是我前几年去厦门时得到的。那一天,我和爸妈到海边吹海风,遇上了一位正在捡贝壳的阿姨,她拎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许多贝壳,五彩斑斓。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手里的袋子上有个洞,几个贝壳从中蹦了出来。
我跑过去捡起掉在地上的贝壳,走上前道:“阿姨,您的贝壳掉了!”阿姨接过我手中的贝壳,笑着从袋子中挑了一个最漂亮的贝壳,放在我手里,她说:“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枚贝壳送给你,希望你以后也还能像这样还做一个好孩子!”我望着阳光下那枚有些闪眼的贝壳,郑重地点了点头。
自那以后,我一直遵循着那位阿姨说的去做。而那枚贝壳,便成了我的珍藏。
记忆
再往后,每每遇到乞丐,我便将自己仅剩的几枚硬币丢进乞丐面前的碗里,听着那“叮叮”的声音;每次在大街上看见遍体鳞伤的硬币,就将它捡起,交给老师,看到老师明亮的眼睛;每回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就主动起身让座感受着全车人赞许的目光……每做一件好事,我就把那枚贝壳拿出来,迎着阳光,熠熠生辉。或许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那枚闪闪发光的贝壳。是它在鼓励我,让我一直做一个好孩子。
珍藏的记忆
可物转星移,随着搬家,贝壳也被我拾到一个箱子里束之高阁了。有珍藏变成了尘封。再遇到乞丐想施舍时身后传来一阵严厉的声音“现在有几个乞丐是真穷?快走快走!”当我想捡起地上的钱币时,耳畔滑过一丝不屑的声音“这点钱也拾起来充公?”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时,听到有人窃笑:“自己本来坐地安安稳稳,现在自讨苦吃,傻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做的“傻事”越来越少,却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成长,意味着得到,也意味着失去。在一次次得与失的抉择中,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长大了。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篇8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感受前3幅图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过程】 活动
一、自主先学
1、根据课前预习,积累本课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黄晕()婉转()披蓑().... 抖擞()酝酿()....
2、朱自清,字,代表作品如散文《 》《 》等。
3、本文描写了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的 之情。
活动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对春 的盼望和兴奋喜悦心情。第二部分:(2-7)分写——绘春。全面细致地描绘出、、、、、、六幅图画。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的、、的特点。
(二)、具体探究赏析第2、3、4自然段。
1、“春醒图”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春草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草?春草有什么特点?
3、“春花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花?春花有什么特点? 活动
三、当堂检测(共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每字1分,共9分)yùn niàng()dǒu sǒu()黄yùn()liáo()亮 hōng()托 朗 rùn()wǎn()转
2、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依次描绘了六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末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9分)
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找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其中虚写的句子是(2分)。
课后反思:
二
【学习目标】
1、感受后3幅图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过程】
活动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活动
二、合作探究
1、“春风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风?春风有什么特点?
2、“春雨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
3、“迎春图”主要突出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4、“颂春”部分作者分别把春天比喻什么?突出春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活动
三、质疑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古诗句?请背诵并收集整理。
活动
四、当堂检测(共30分)
1、分别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感官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8分)(1)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2、找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颂春”部分作者分别把春天比喻什么?突出春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6分)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连续两句关于春草或春花的古诗句。(4分)
5、运用下列词语(词语的顺序可打乱,不限制前后),写一段描写性文字,不少于30字。(6分)
落叶 蝴蝶 天高气爽 蓝天白云 菊花 绿色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案(语文版)09-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08-14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黄鹤楼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07-2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06-02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05-27
100测评网[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与评估07-13
《爱莲说》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07-06
第一单元整体说明语文版八年级下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