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共8篇)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1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作者: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孙琳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添加日期:10年01月07日
社区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社区处在维护稳定、调处矛盾、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南京市社区工作,不久前,市委组织部城市组织处组织了兰州市街道社区学习考察组,到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所到之地,感触颇深,尤其是国家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南京的社区建设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南京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规范政府领导,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 <怏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南京市和谐社区评价细则》等,形成1+X文件体系,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居民自治、劳动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学历标准、居民幸福指数等各项事务纳入统一考核体系。玄武区街道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提升区域内群众幸福感和人文素质的新目标,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和谐发展首善区的新定位;创新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社区工作准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公开等制度;实施资源整合;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的新框架,在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代理制”、“综合援助制”、“全员培训制”等规范化的制度。
二是规范公共财政预算和投入,为社区建设奠定物质保障。南京市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通过成立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街镇负责、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一面把社区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区县财政优先安排社区工作经费、人员待遇经费以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保证每年每个社区5-8万元的工作经费投入;同时出台楠京市和谐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提供。从今年起,市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市级专项资金,对工作经费保障到位、办公服务用房达标、达到和谐社区示范标准的区县、社区及对社区稳定开放服务资源的驻区单位,给予奖励。从而基本完善了市级财政为引导、区县财政为基础、镇街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为今后的和谐社区建设奠定长效的物质保障。南京玄武门地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累计投资182.8万元租借社区办公用地,耗资49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达7200m2的街、居两级社区服务设施,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提供了相当优厚的长效资源。
三是探索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与制度,自治取得新成效。南京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组为领导核心,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以社区工作站为服务层的“一个核心、三层自治体系”的工作运行机制。在三层自治体系内,还探索了社区听证会、居民论坛、金点子信箱等社区自治途径,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元管理体制和“议事、听证、公示、民情反馈”四项制度,规范了社区民主自治程序。并且在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聘用专职社工,承接各部门、机关在社区中开展的工作,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对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植,促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向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玄武门区台城花园社区建立的社区常任委员制度,由6位社区常任委员在社区自治事务上承担起主要责任,实际上是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明确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边界。
四是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提升社区素质。南京市在对社区工作者配备、人员待遇、工作经费、阵地建设的标准进行规范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提升文化层次和服务水平,达到政治素质强化、文化结构优化、年龄逐步年轻、性别比例合理。同时,坚持统一、统筹发展,在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市基本实现社区信息软件统一和城乡社区全覆盖,社区台帐等信息资料逐步电子化。2001年至今,南京已累计投入社区硬件建设、办公等各项经费7亿多元,“十一五”期间,将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标准,使每个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不少于6人。玄武门区街道各个社区电视、VCD、电脑等电教设备基本都配备齐全,条件好一些的还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等,有些社区党建电教工作开展得较好,具备了自己制作电教片的能力,并能及时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
二、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加快社区建设的紧迫感。
南京市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直接体现在社区建设的成果上。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就社区阵地建设来说,兰州市社区办公用房窘迫制约着社区各项工作上水平、上档次。进入二十一世纪,兰州市还有很多社区办公用房停留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水平,相当数量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难。一些辖区单位对社区工作不了解、不支持,缺乏资源共享意识。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时不作统一规划,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社区办公用房这一老大难问题,只有规划部门在新建小区时,对社区办公用房作出统一规划,才能彻底解决。希望辖区单位和规划部门解放思想,为社区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南京社区建设之所以搞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来,无论社区工作者,还是社区居民,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有了共鸣的基础。社区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相比之下,我们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倍努力。
(三)深化拓展,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的社会环境。
南京经验表明,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特色之路。南京市社区建设起步虽晚,但有自己的特色成果。“民情流水线”工程就为推动兰州社区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要紧扣“察民情”这个关键点,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抓住“解民忧”这个着力点,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立足于“集民智”这个支撑点,着力构建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着眼于“赢民心”这个落脚点,努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社区工作的合理化、有序化。
“权小责大任务重”是社区建设一大难点,居委会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身份,在社区公共事务中扮演着全能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基层民主和加强社区管理的双重职责。由于角色和职能的内在冲突,居委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和两难的境地。民主与管理是社区工作的两大主题。本质上,两者是一致的,基层民主发展了,有助于加强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加强了,可以为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居委会同时承担民主与管理的双重责任,造成了居委会在角色上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市委已出台了“权随事移,费随事转”的有关规定,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社区还是承担了更多的行政职能,从而导致了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无所适从,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极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社区居民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在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聘用专职社工,承接各部门、机关在社区中开展的工作,把居委会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加快对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扶植,促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向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做好工作,进一步赢得各方对社区工作的支持。
南京社区建设之所以搞得好,就因为南京的社区工作者找到并满足了社区的需要,解决了社区问题,培养了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成了社区整合,改善了社区生活质量,因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培养了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了社区的领导人才,促进了社区的进步。因此,我们要紧抓党组织建设的“提升线”,规范办事程序、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要按照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的作业程序,配套建立民情受理情况公示、办理过程跟踪监督、办理结果公示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四套跟踪监督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要大力建设“一门式办公”,“一
站式服务”的社区电子居务大厅,在街道社区网站(网页)上专门设立“民情流水线”服务窗口,公布电子邮箱,居民可以直接在服务窗口上反映问题,街道社区通过网上办公为居民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在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困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引辖区单位和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2
一、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国外成功经验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鼓励及推动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业活动
从上世纪80年代年起在查尔斯王子的大力倡议下, 英国实施了王子“青年创业计划”, 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架设良好平台。该计划为创业大学生们提供资金扶持、网络支持、技术和咨询指导等帮助。
法国落实了“青年挑战计划”。据统计, 已有数万创业大学生申请和参与该计划。“青年挑战计划”实施后, 对三万人的九千余个项目提供了总金额达2889万欧元的资金支持。
德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投融资和税收政策, 还实施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
(二) 构建政府、高校、大学生及民间机构四位一体的创业平台
很多国家政府除了充分利用政策杠杆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以外, 还对一些企业、民间机构、高校等资源进行积极整合, 采取有效的措施, 帮扶大学生成功进行科技创业。在日本, 构建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企业“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的“实务—教育连接型实践训练系统”, 成效显著, 这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为了推动高校与地方伙伴及社会商业支持之间密切联系, 英国成立了由高校和政府下属的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该机构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专业课程中的科技应用能力。委员会除了开展创业理论研究之外, 还向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无偿的商业连接服务、创业咨询、资金资助和市场推广等项目, 同时也为决策部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关键信息。
(三) 将大学生科技创业实际运作与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密切结合到一起
美国政府将大学生的科技创业计划竞赛与风险投资有机结合, 政府提供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基金资助创业的大学生。雅虎公司杨致远先生通过自己对网络科技的成功构想, 获取了四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进而获得了高达几百倍的投资回报率及公司近7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这样的例子在美国不胜枚举, 都是风险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的结果。法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效果同样有不少亮点, 有数百家创业投资机构为大学生们创业提供着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英国设立了用于大学生创业扶持的高等教育创新专门基金。
二、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国内成功的做法
(一) 资金支持
西安市出资5000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支持大学生们科技创业, 大学生们经过培训创业以及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后, 可以获得额度不等的银行低息贷款0—50万元;大连的大学生享有“保姆式”科技创业服务, 在全市市级以上30余家的科技孵化器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 凡是吸收的优秀科技创业项目, 一律免收房屋租金和物业管理费, 配备专业创业导师, 同时, 免费提供近万平方米的创业场地。沈阳对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 提供财政贴息;为了给应届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 上海早在2006年起帮助“学生创业老板”, 每年出资1亿元支持科技创业, 市政府已连续5年累计投入5亿元, 作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帮助“书生老板”走出困境;吉林省科技厅为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提供便利, 出资200万元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专项经费。
(二) 地方政府出台了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
浙江省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多方面支持, 如宁波市政府、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 为创业交流、项目融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又如, 在杭州市创建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 组织科技创业项目走进校园;丹东多项政策鼓励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深圳在全国率先立法促创业;张家口市组织开展了千名团干部对千名创业者进行帮扶, 成功促进该市创业活动;山西省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了小额贷款项目;重庆发布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手册, 重庆大学生创业可享受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 等等。
三、国内外经验对南京的启示
(一)
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是营造浓厚氛围, 加大南京大学生科技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创业者充分理解与创业相关政策的优惠条件, 在全社会大力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其次是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最后是政府政策的支持, 如对南京大学生创业加大财政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产品采购放低门槛或对项目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建立鼓励、引导、支持和服务创业的政策措施及工作机制。
(二) 在南京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支持活动
改革大学的教育理念, 在大学要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政策、知识和技能;加大对创业骨干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南京市高校优秀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聘请具有专业经验的兼职教师给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指导, 如技术专家、孵化管理者、法律专家、风险投资家、职业经理人等, 使大学生得到行之有效的创业指导和广泛的创业知识;高校应注重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通过实习、讲座、论坛、模拟、合作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创业教育课程要以实践导向、立足市场, 使学生懂得市场竞争的各类规则以及需要注意的陷阱。
(三) 鼓励南京企业积极参与南京高校创业教育活动
南京高校可以在南京企业设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同样南京企业可以在南京高校创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南京高校可以请创业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群体组成高校大学生创业导师, 给大学生们提供产权交易、财务顾问、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 或者提供工商、税收、项目评估审批、信贷等一系列服务, 使创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导, 避免走弯路。
(四) 南京政府、民间组织和高校要共同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
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都为各自国家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平台。南京需要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包括一个由政府、民间组织、各种风险投资中介机构、银行组成的高效运作平台, 促使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政府和高校做好创业者的资金引入担保人, 以促进投资企业进大学, 资助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实现双赢;为了免除大学生创业者后顾之忧, 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者失业保障管理体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为了减少大学生创业的损失和风险, 南京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常建坤, 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 2005-12-28 (11) .
[2]郭丽君, 刘强, 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 2008, (01) .
台湾的国民住宅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3
关键词:台湾;国民住宅;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49-03
1国民住宅在台湾兴起并延续至今的原因
台湾的国民住宅是由政府建造或在政府的资金帮助下建造的一种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促使国民住宅在台湾兴起并发展的原因有多种,一下着重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原因分析。
1.1经济方面的原因
国民住宅作为一种保障性住房其供给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从1987年开始,台湾结束了经济低迷期,房价迅速上涨,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以台湾省内房价最为昂贵的台北为例(如图1所示),从1987年开始,房价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台北市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幅。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在岛内,无论是房价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还是房贷支出占每月收入的比例,都在不断攀升。尤其在台北市和高雄县,房价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都在8倍左右,也就是说,全家人要8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买上住房。而台北市和高雄县的房贷也超过了当地居民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1.2政治方面的原因
1969年台湾当局迫于内外压力举办“中央民代”增补选,这被认为是台湾首次重大的民主化事件。从1987年7月15日开始台湾实行解严,解严后社会团体的民主抗争和社会保障要求日益强烈。1989年8月26日,在台北市的主要街道上,数万名民众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地价暴涨造成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购买住宅。这场运动就是由当时刚刚设立不久的台湾住宅运动团体“无住宅团结组织”发起的。在1990年3月召开的台湾省土地问题的会议上,这个团体也提出了积极的提案,对后来的台湾土地住宅政策影响很大。
2与国民住宅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
台湾国民住宅的首部正式立法是1957年颁布的《兴建国民住宅贷款条例》, 1975年制定的《国民住宅条例》为日后的相关立法奠定了基础,之后产生的、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包括《国民住宅条例施行细则》、《国民住宅出售出租及商业服务设施暨其它建筑物标售标租办法》、《国民住宅贷款办法》、《中央国民住宅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国民住宅社区管理维护办法》、《国民住宅管理维护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等。每部法律的颁布时间、名称和主要内容如下表1所示。
从第一部国民住宅法规诞生以来,台湾当局对几部主要的国民住宅法律法规不断进行修正,仅在2005年,就对《国民住宅条例》、《国民住宅贷款办法》和《贷款人民自建国民住宅办法》等几部法律进行了修正。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国民住宅法律体系。
通过《国民住宅条例》《贷款人民自建国民住宅办法》《台湾省奖励投资兴建国民住宅作业要点》等法律,国民住宅的几种主要提供方式也逐渐形成。具体包括公费建造以平价出售或出租给低收入者、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营建或让居民贷款自购或自建(由国民住宅基金提供利息补贴)等多样化的提供形式。
3国民住宅在台湾的实施情况及评价
虽然台湾当局早在1947年就开始了国民住宅的开发建设,并于1954年设立了“行政院”国民住宅建设委员会,但是在1975年《国民住宅条例》颁布之前国民住宅建设发展一直很缓慢,1947年—1975年总共只建造了110534套住房,平均每年仅建造4500套,这一阶段主要是银行贷款居民自建。1975年,台湾当局颁布了《国民住宅条例》,并制订了1976年—1981年国民住宅开发计划,计划以公费兴建的方式完成107000套住房。6年计划结束时,只完成了72438套,达标率为67.7%。1982年,台湾当局又制订了1982年—1985年4年开发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由公营机构建造100,000套住房,鼓励民营方面建造140,000套住房。建成的公共住房由于价格并不便宜,大部分没有售出,台湾当局不得不考虑降低4年计划的建房指标,并大力加强促销的措施。1988年台湾当局又制定了“中低收入住宅方案”。1989年以后以综合开发和银行贷款居民自购为主,国民住宅的提供方式虽然仍得力于政府基金支持,但提供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由政府直接建造提供的国民住宅越来越少。
虽然国民住宅在台湾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台湾当局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它在台湾住房的总供给中所占的比重只有5%—8%左右,真正能够申请到国民住宅的家庭很少。虽然国民住宅几乎都是分成小单位出售的,但有时价格并不便宜,而当价格便宜时,供给量又严重不足,因而国民住宅对缓解中低收入者住房难其实很有限。
必须承认,台湾当局在提供国民住宅的观念和方式上是不断发展和改进的,但是国民住宅供给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土地征用困难。随着台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台湾人多地少,在城市地区想征到足够的建房用地并不容易。1976年—1981年国民住宅开发计划之所以未能按时完成计划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征地遇到了困难。
其次是国民住宅在出售和出租之后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国民住宅条例》中的规定,国宅住户若将其住家出租于他人,经政府通知违法后,承租人须尽快搬走,若经过三十天仍未处理,政府将强制收回住宅。但是国宅住户将国民住宅转租给学生以赚取房租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他们被检举之后花钱请承租学生暂时离开,等政府查验完,再通知学生回来,或要求学生假冒房东的亲戚,借这个方式逃避嫌疑。还有人将国民住宅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具体形式包括买卖“让渡权”权利金,转手赚价差,投资店面等。这些都让国民住宅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国民住宅的供给存在着以上问题,再加上台湾当局近年来对住房保障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台湾当局近年来对整个住房保障政策作了调整。2005年台湾“内政部”制定的《整体住宅政策》中提出了尊重多元与差异,鼓励民间共同参与,兼顾市场效率与社会正义等原则,甚至第三部门的作用也被考虑进来。其中关于国民住宅优惠贷款申请的相关规定如表2所示。
4台湾国民住宅建设经验对内地住房保障的启示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与住房保障的相关立法。虽然内地关于住房保障制度已经产生了一些政策法规,但是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规定基本属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还没有提高到国家法律的地位。在这种状况下,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和管理很容易出现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状态。应当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层次,尽快制定《住宅法》,为住房保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提供过程中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保障性住房的提供过程中政府除了为保障性住房提供资金,主要充当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和第三部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峰,杨钊等.关注台湾民生:住房贵不贵民众买房压力大不大[DB-OL].中国新闻网.
[2] 川漱尤义.台湾的住宅问题与住宅政策[J].台湾研究集刊,1992,(7).
[3] 赵毅.台湾的住房规划和建设[J].城市,1991,(2).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4
[摘要] 上海、青岛等地成功地造就了一支有影响的企业家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第一,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第三, 培育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造经营管理人才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发展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认证中心,建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加强社会化选聘人才工作力度,促进国有企业内部人才的横向交流与合理流动。第四,逐步试行任职资格制度,引导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职业道德可靠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才队伍。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管理 人才建设
上海、青岛等地国有企业非常重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他们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大力抓好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企业经理人才评价中心的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适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管理体制,培养造就了一支有影响的企业家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上海等兄弟省市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家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广东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教育培训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省属企业“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培训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措施如下:
1.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积极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究、开放式教学等方法,按照企业家培养工程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培训和“菜单”式服务;加强EMBA教育,邀请成就突出、理论素质高、在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家讲座,让“企业家”培训“企业家”。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大出国培训工作力度。选择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商学院和世界500强些企业作为学习培训的定点基地,分层别类组织优秀人才赴海外交流实习,让经理人在学习培训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把教育培训和选拔使用、人才信息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紧迫性,帮助经理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创建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企业。三是保证教育培训经费。企业教育培训投入确保不低于企业工资总额的2.5%,国资委应从每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另外再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
2.加强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引进、培养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后备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应摈弃传统的固定式和贴标签式方法,引进竞争和淘汰机制。在省属企业中,每年可以从各企业表彰的优秀经营管理人员中按一定比例、条件和职能岗位,挑选一定数量的人选进行考评,考评信息进入当年的后备人才信息库,每年优选一次,采取开放式和动态性评选,目的在于跟踪考察业绩优秀的经营者,从各方面重点培养,作为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后备人才。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
考核评价是选拔培养的基础和导向,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体系和评价模型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营业绩,二是能力和潜力,三是职业操守和道德记录。开发科学的评价技术和评价工具,准确地评价出一个经营者的业务知识、性格特质、能力倾向、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发展潜力等,为科学的甄别、选拔、培养、任用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要科学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首先要用先进的绩效评估方法如平衡记分卡(BSC)等,综合评价经营者的经营成果;不仅要评价财务指标,也要评价非财务指标,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其次,对于财务指标,不仅要评价其利润总额、销售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数量,也要评价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财务质量,更要引用经济增加值(EVA)方法评估其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及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位置。
2.指标权重体系。对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同的评价指标占有不同的权重,即使是同一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层级、不同的行业,对指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每一个指标在不同情况下的权重是不同的。要在充分调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权重体系。
3.评价模型体系。在科学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适应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级、不同规模及行业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常模)体系。
三、培育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造经营管理人才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
1.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评价认证中心。发展广东省企业经理人评价推荐中心,整合全省人才评价机构资源,打造全省企业经理人才工作服务平台。该中心应具有以下职能:(1)研究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为省属企业领导班子选拔任用提供测评服务。(2)研究开发《省属企业经理人资质认证系统》,包括资质评价体系、资质管理办法等,为省属企业试行任职资格制度服务。(3)受托承办社会公开招聘企业经理人才的活动。(4)面向海内外进行人才的长期跟踪评价,建立动态的、开放性的企业高中级经理人才管理信息库。(5)组织落实省国资委关于企业经理人的教育培训规划;同时面向社会为各类企业提供高中级经营管理培训。(6)发挥主导作用,研究制定面向全社会的经理人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营造行业自律的机制和环境。(7)建立广东职业经理人服务网站等。
2.建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广东省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以下简称信息库)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档案信息库,立足于省属企业,面向全社会,主要内容包含:基本档案信息、职务升迁信息、职业变动信息、关键事件信息、教育培训信息等,囊括入库人员的所有非保密性的人事信息。可以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建立信息库:(1)评荐中心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可以采取面向社会招聘和专门物色等方式,收集、搜寻各类经营管理人员的信息,筛选后入库;(2)具备资格的经理人才自荐,申请入库进而接受评价。(3)国资部门或企业委托将其现有经理人员入库并接受评价。
信息库的使用主体是省国资委及用人单位,采取分级授权的保密管理办法。信息库应具有以下功能:(1)查询功能。提供多种视图与索引,方便用人单位进行浏览查询,根据用户指定查询条件,精确查找出相关的人员信息。例如:根据姓名、职务、所属单位等查找;根据年龄段查找;根据知识结构查找等,并能提供多条件组合查找。(2)统计功能。用户可自定义选择统计范围,定义统计项目,系统自动列出统计报表。(3)搜寻推荐功能。经营管理人才的搜寻推荐是信息库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信息库根据企业对经理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库内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搜寻,从经评审具备任职资格的高级经理人才库中,自动列出符合选拔条件的人员,由用人单位和经理人才作双向选择。
3.加强社会化选聘人才工作力度,促进国有企业内部人才的横向交流与合理流动。首先是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吸引一批人才。加大市场化选聘企业经理人才工作的力度,扩大了选人的视野和范围,在省属企业班子或二级企业领导班子中拿出一定职数,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各级企业的领导班子和后备队伍。加强市场化配置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实现组织直接委派到市场优选、组织考察选聘用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用人机制转变,广泛吸引和发现人才,把更多的社会优秀企业经理人才吸引和积聚到国有企业中来。其次,应促进国有企业内部人才的横向交流与合理流动。要把全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指导企业拿出一定的岗位进行全省国资系统竞争上岗,应促进国有企业内部人才的横向交流与合理流动,提高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效能。
四、逐步试行任职资格制度,引导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粤发[2005]15号)明确指出:“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逐步试行任职资格制度。”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评价系统,开展对经营管理人才的资质评价,按照“个人申报、中介评价、企业聘用”和“自愿申报、评聘分开”的原则,对适合于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人才进行鉴别与评价,授予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建立一套科学的任职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形成任职资格的层级结构和晋升与激励机制。在省属企业中逐步试行任职资格制度,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职业道德可靠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启示雁塔 城市建设管理新经验 篇5
来源: 西安日报2009-09-29专题报道
景观街区建设如何才能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兼顾?如何让广大市民理解并支持景观街区建设工作?如何管理已经完成升级改造的街区„„城市景观街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雁塔区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雁塔实际,总结提炼出一套务实管用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启示之一:把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地区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助推器。
技术要领:思想解放,敢为人先;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2007年4月,雁塔区委、区政府立足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实际,战略性地在全市率先实施城市景观街区建设。以改善城市形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城市价值与竞争力,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西安市2008年提出的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雁塔区无疑在全市先行了一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对雁塔区的景观街区建设工作,明确提出高标准、精细化,要做就做最好的要求。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也对雁塔区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将管理好城市、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作为主要工作职责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他们要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多出经验、多做贡献。
为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作顺利开展,雁塔区以景观街区建设为抓手,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区委还将部门和街办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作纳入全区年终目标综合考评,严格考核标准和细则,使其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加大倾斜,全力保证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作的经费,充分利用区基础建设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向开发银行贷款,积极争取市上城建资金与驻地单位的资金支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并严格按照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使用城市建设和管理维护资金。
启示之二:把景观街区建设作为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品位化、精细化的突破口,通过“精耕细作”不断挖掘发展潜力。
技术要领:着眼未来,重视细节;创新机制,全面提升。
“在做预算的时候,我们都要仔细计算每一项工程所需建材的用量、运费、总价及损耗,甚至将所需物品的品牌、型号、单价等信息也要明确标注在施工图上。”据雁塔区景观街区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样既便于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更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确保改造达到预期效果。”
景观街区建设之初,雁塔区从领导到干部便从低层次、片面化的工作模式中跳出来,全面树立起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品位化理念。在具体操作中,他们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强化整治,打造精品、长效持久,区街联动、分级负责,创新机制、走向
市场五项基本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对城市建设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各个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建立市、区、街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市级部门的联动协作,加强各相关部门和各街办之间的联动,充分调动沿线产权单位的积极性,及时沟通,减少重复劳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架构,细化区、街、社区的事权和职责,精心打造基层城管执法队伍,率先展开市容管理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形成各级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新格局。同时,率先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与市级平台的对接,成立了雁塔区城市管理远程监控指挥中心,试运行一年来共发现案件4806起,查处率为100%,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启示之三:把关注人的需求作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区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灵魂。
技术要领: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施工;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城市景观街区建设带给雁塔人最大的收获便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与提升。长安立交南边过街天桥的楼梯由于距离西安音乐学院的围墙过近,将学校门前的人行道几乎完全占据,使过往行人通行十分不便。在对长安南路进行提升整治时,区街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与涉及到的产权单位西安音乐学院等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反复沟通,经过不懈努力以及数十次的上门走访,雁塔区街干部打通道路方便群众出行的决心和深情,最终赢得了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与大力支持,不仅同意将学校围墙向校内“挪”了5米,为行人“留”出一条近9米宽的人行道,还将原来的实体墙改为铁艺透景墙,校园里的茵茵绿地也使长安南路增色不少。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将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和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换位思考,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情,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改造每个环节,反复与相关单位、个人进行交流协商,公示规划设计,公开建设工期,强化工程监管,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同时做到不扰民,最终赢得辖区群众与驻地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为把城市景观街区建设工作做得更好,雁塔区委、区政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后多次与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单位代表座谈,广泛征求市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形成多支力量共同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的新局面。
雁塔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市场引导,以人为本;亮点突出,特色鲜明。作为全市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城区,没有先例可循的雁塔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篇6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
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在规划环节,该市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5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环节,注重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总结经验,促进全面推广。例如在白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健全机构,切实加强白果村全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领导。双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白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白果村设了现场指挥部。同时,永安镇也成立了白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经济发展组、文化休闲旅游组、基础设施建设组、风貌整治组、现场办公室等,各组分别由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02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五、抓好试点,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目前,全市各有关部门都在积极筹划,力争从各个环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作为主管全市规划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我局已在都市区和远郊区县选择10个区域试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总结各类地区的经验。同时,按照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在都市区和远郊区县选择几个区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标准实施试点工作。我们将在全市试点工作中,积极发挥规划工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精心做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服务工作。认真分析、协调解决规划环节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切实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 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 生态社会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7
一、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一)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41年实施的劳动者养老保险制度。二战后,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整个社会及农村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开始酝酿建立面向农民、个体经营者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195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国民养老金法”,把原先被排除在工薪阶层之外的农民、个体经营者等强制性的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规定凡满20周岁以上,60岁以下的农民必须加入国民养老保险,并从1961年开始全面实施缴费型的国民养老金,自此日本进入了“国民皆年金”的时代。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为了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新变化,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补充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于1985年大幅修改了“国民养老金法”,使国民养老金成为全体国民共有的“基础养老保险”。经过几次改革,日本国民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在保障包括农民在内的国民生活的养老福利、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国民养老金的重要补充,197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劳动者年金基金法”,并于1971年1月开始实施。该养老金是专门针对农民而设立的,其目的一是与国民基础养老金一样,保障农民退休后生活的安定和提高农民的养老福利;二是该养老金制度也兼有农业政策的特点。日本农业在高度经济增长期出现了食品自给率的下降、耕地利用率低下、抛荒地增多、农业人口的老龄化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稳定国内的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为此需要确保稳定的农业生产主体,必须通过养老保险这样一个社会福利政策保障农民的养老生活,提高年轻人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以稳定农业生产。因此,农民养老金自1971年实施以来,主要采取农业经营权转让养老金的形式。其鼓励农民达到退休年龄后离开土地,把土地权利和经营权一并转让给继承人。农民养老金的加入采取自愿性原则,完全尊重农民个人意愿。是在支付其国民养老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支付的,因此,性质上是国民养老金制度的重要补充。
1973年农民养老金的实际加入者为105万人,1975年高峰时达到116万人,以后开始减少,甚至一度出现停顿萎缩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参保条件相对比较苛刻,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农民养老金财政补助的比例依据参保者的年龄及参保年限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加入者必须满足三个要件:年龄在20~55岁之间;具有一定规模以上土地的名义权;必须是国民养老金的加入者。而日本农民家庭中拥有土地名义权的通常是户主个人,这样限制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加入。同时因为该制度采取现收现付制,随着农业人口的兼业化与老龄化,出现了难以维持的情况。于是2002年对“农业劳动者年金制度”进行了大幅修改,出台了更利于农民加入的优惠政策。如只要是未满60周岁的国民养老保险的加入者,年从事农业的天数达到60天以上,即使没有土地名义权也可以加入,这样真正从事农业的妇女、继承人也有参保资格,扩大了参保人的覆盖面;保险费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缴费确定型,保险费金额设定在2万日元到6万7千日元的范围内,允许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由选择。支付的保费可成为扣减全额社会保险费的对象,因此可减少所得税和居民税的纳税额;如果是政府认定的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农业经营者,还可以享受保险费补贴的优惠。这些优惠激发了农民参加保险的热情和积极性。2002年加入农民养老金的人数是7万人,政府希望在2009年增加到10万人。根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1月末,实际加入农民年金的人数累计达到9万4千多人。虽然距希望值尚有距离,但制度本身的运转是成功的。
(二)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虽然日本在1961年把排除在工薪阶层之外的农民、个体经营者等强制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但是农民与工薪阶层养老保险在保费负担和保障水平之间存在水平差异。如农民加入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加入40年且年满65岁时可领取的养老金人均最高限额仅每月7万日元左右,夫妇俩人合计只有15万日元左右。而工薪阶层夫妇享受的厚生养老金达23万日元以上,再加上工薪阶层加入的其他养老保险和人身保险等,月平均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农民。而农村老年夫妇的月平均生活费需要25万日元左右,显然仅靠国民基础养老金满足不了基本生活。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缩小工薪阶层与农民在养老保险金额上的差距,使农民的养老生活质量得到保障,这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大目标。
这个目标使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备的最大特点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针对性强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农民可享受的社会养老保险除国民基础养老保险、农民养老金外,还可以自愿选择农协的人寿互助险、或其他商业保险。农协是日本最大的农民合作组织,职能涉及到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信用合作、互助保险等广泛领域。日本90%的农户以各种方式参与农协的各项事业中。农协的互助保险分别针对人、车辆和住宅,保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其中人寿互助险缴费完全由农民个人负担,政府不提供补贴。基金投入市场运营。截至2007年,181万农户参加了农协的人寿互助险,覆盖了全体农户的60%多,充分体现了农协与农民是经济利益共同体的特色。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之二是国家立法,为制度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日本是一个重视法律建设的国家。很多重大社会政策的实施都是法律先行,在法律的约束下稳步推行政策的普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也是如此。“国民年金法”以法律形式强制全体国民都加入养老保险,有效保障了农民可以享受基本的国民养老金。在强制性的基础上,“农业劳动者年金基金法”又给农民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但政府的各种奖励扶持措施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法律的保障和政府巨大的财政支持使农村多层次、多类别的养老保险得以有效运行。
二、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
1. 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69%。8000万多的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000多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左右。而且,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变化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迅猛,而且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和累进性。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强度比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可能都要激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突破了1亿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而其中的75%集中在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需要赡养的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养老负担重。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社区养老、商业养老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建立社会化的,覆盖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仅是农村老年人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的安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 社会公平的需要。
建国五十多年间,国家采取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和发展工业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农业积累,农业与农村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通过建立项目齐全、标准较高、且个人不用负担任何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而国家对农民的社会福利的承诺微乎其微,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及作为国民应有的待遇,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显著,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经济机构。这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也有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理。
3.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2004年开始,国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进而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户实行直补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措施促使农民的现金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农民人均年现金收入达到了3234元左右。2008年提高到了5737元左右,增长了70%多。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已经达到万元的水平。随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也将逐步释放出来。
3.国际社会的经验。
一般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以后的产物。从国际上来看,在类似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就较早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因此,无论从国内需要还是国际社会的经验看,毋庸置疑需要建立惠及农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关键是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日本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自1992年开始试点推行农村养老保险,但由于保障水平低、国家责任过轻等问题,进展得并不顺利。2003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新的尝试,进而从2006年,在北京、江苏等一些富裕地区地试点运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保险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制度探索,各地在制度模式和财政补贴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点尝试,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制度模式和补贴方式。建立模式统一、普惠制的农村养老保险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1. 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过程中应立法先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决定其具有强制性的原则,而只有法律法规才能起到强制性保障的作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不但体现在参保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对保险费额度等细节的强制规定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不信任等原因,农民投保时一般选择最低档次的保费,出现了领取的保险金额只有几元的情况。因此,必须依靠法律法规,规范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养老生活。
2. 突出政府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居民的政府,政府掌握的财政资源也具有公共性。因此,社会保障不是城市居民的专利品,应当谋取包括农民在内的公共福利。而且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现行的农村养老模式都是以农民自收自支为主,但是农民收入普遍偏低,难以满足保费必须定期交纳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政府成为农民养老供给的主体,负担起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重任,增加财政支出,让农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3. 分步骤、有计划地建立立体化、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社会结构、面临的社会问题,使制度设计在现实中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可操作性。就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条件建立如日本那样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所以我国先从试点开始,在一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农民缴费为主,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先行在县级城市试点运行了养老保险。其特点是没有普及到广大的内陆地区,而且保险水平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全民性的,能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也可参考日本的模式,在继续加大力度普及覆盖全体农民的基础养老保险的同时,探讨面向收入水平高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着手设计符合他们条件和需要的农民养老金制度。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如农民工基层,被征地农民群体。虽然农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框架基本确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从长期来看,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需要公平对待一亿多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群体,探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林明德.日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J].世界农业,2004(5).
[2]孙娟娟.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工作,2009(1).
[3]刘慧明.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5(9).
[4]河原昌一郎.中日两国农村高龄化的现状和课题[R].日本东京:一桥大学,2008.
[5]郑成功.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8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经济体制;税收制度;金融市场
随着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上海进入加速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时期;但是,与以洋山深水港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集装箱吞吐量稳定发展等硬实力相比,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软实力仍然不尽如人意,尤其与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境外航运中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香港、新加坡、伦敦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税收制度、法律环境、金融外汇等方面的经验正是上海需要借鉴的。
1境外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建设
1.1经济体制
香港实行自由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以私有制为主,并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香港企业具有完全自主权,自由投资、经营、决策和发展。政府公营部门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只是私有经济的社会辅助部门或辅助经济力量。在自由经济体制下,政府倡导自由经济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低税政策、自由通航政策、人员自由流动政策等。政府奉行确立已久的“尽量扶助、减少于预”政策,其首要功能是尽可能提供有利营商的条件,包括个人自由、法治、廉洁而高效率的公营部门和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等基础“软件”,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新加坡实行的是在政府指导下的、开放性的、自由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同样以私有制为主,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但新加坡政府垄断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业,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与私营企业进行合作和竞争。新加坡以自由经济政策为基础,实行贸易自由、兴办企业自由、金融自由、通航自由等多种自由经济政策。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积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英国实行混合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产权方面实行私有制与公有制的混合,在资源配置方面实行市场机制与宏观间接调控相结合。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自由企业制度。目前,英国企业以公司制、合伙制、单人业主制等组织形式构成自由企业制度的基本结构。在自由企业制度下,每个人都有权利创办和经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英国经济资源配置以灵敏的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政府运用必要的宏观间接调控手段(主要是需求管理)进行调节。
1.2税收制度
香港采用一级税制,即在香港政府的一级财政体制下,相应设置一级税务机关。税法由立法部门的律政司制定。作为全港税务最高行政机关的税务局负责执行税法,并且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以就税收法规修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财政司对执法的具体工作不直接干预。税务局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工作,并将征、管、查等3种职责分开,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征管机制。香港实行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的税收模式。直接税主要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组成,目前征收的税种有利得税、薪俸税、物业税和遗产税等。间接税主要有印花税、消费税及几个零星税种。香港不征收增值税、销售税和资本增值税,除了对烟酒等特殊商品之外,不征收进出口税。并且,只有源于香港的收人才须课税。在保证基本税收收入的基础上,香港政府通过减税减费等手段鼓励航运企业在港发展,例如为了鼓励船舶所有人在香港注册船舶,香港政府规定,只要是按照香港《商船(注册)条例》注册的国际运营船舶可以免征利得税。
新加坡政府是单层次政府,不设地方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各项事务,税务署负责国内税务,机构设置精简。新加坡的税收制度具有税种少、税制结构简单的特点,主要税种有所得税、财产税、印花税和关税等。曾为重要税种之一的遗产税于2008年2月15日废除。新加坡对消费税的征收相对较少,消费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烟草、石油产品和酒类,只有汽车、烟草、酒类和石油产品等极少数产品需缴纳进口税。为了维持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新加坡向航运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并制订一系列税收激励计划,如面向具备资质的船舶投资公司(船舶租赁公司、海事基金和海事信托)、船舶投资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或信托管理人)的海事金融激励计划,面向具备资质的船务物流企业的船务物流企业计划,面向海外贷款的船旗转换优惠计划,以及面向非新加坡本土企业的双重减税计划等。
英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税收收入和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全国的税收立法权由中央掌握,地方只对属于本级政府的地方税才有征收权及适当的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等,并且这些权限受到中央的限制。英国的税收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内收入局和关税与消费税署,前者负责直接税的管理,后者负责间接税的管理。英国的税制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现行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增值税、国民保险税、石油收入税、遗产和赠与税等。
1.3法律环境
根据“一国两制”的相关规定,香港延用普通法法律体系。按照《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可自行制定有关航运的法例。香港的航运和商业仲裁法例相当完备,其中,香港的《仲裁条例》被公认为是最先进的仲裁法例之一。全球不少顶尖的国际律师行因此以香港为基地。作为国际海事组织联系成员,香港在国际间有关航运公约的议事论坛上也积极发挥影响力。
普通法是新加坡政法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继承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并因此享有英国制度中内在的稳定性、确定性和全国统一化特质带来的益处。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DR)在新加坡的重要性快速增长。谈判、调解和仲裁是ADR在新加坡的3种主要实践模式。为使新加坡成为国际主要的纠纷解决中心(如伦敦、纽约和巴黎),新加坡政府设置制度和基层架构支持这项事业。1986年,新加坡加入《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在此公约下,每一个缔约国都被要求承认和执行另一个缔约国作出的仲裁裁决。在新加坡作出的仲裁裁决在超过120个司法管辖主权中都有潜在执行力。《国际仲裁法令》吸取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的《国际商事仲裁模范法》,使《纽约公约》获得法律效力。
伦敦是国际海事法律服务中心。在解决海事纠纷方面,英国法律的应用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法律都要广泛。这体现在海事保险法、仲裁法、租船运输
格式合同等海事行业制度的制定上。伦敦聚集大量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海事机构。至少有15个国际组织的总部设在伦敦,其中包括联合国下属唯一的专门海事机构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总部。
1.4金融外汇
香港和新加坡都实行自由汇兑制度,没有物价管制和外汇管制。香港货币市场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无论实行何种汇率制度,本地资金和外国资金均可自由进出没有限制。香港也是世界上银行机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全球百强银行中有74家在香港开展业务。香港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同业市场,并以金融机构的批发活动最为活跃。香港的股票市场交易产品种类繁多,普通股票、期权、认股权证、单位信托基金、债券等一应俱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香港的银行体系,确保以高度专业水平发挥银行的功能以及维持货币和银行系统的稳定。在香港,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十分普遍。银行为企业提供各类贷款融资,以满足不同业务需要。政府并未对银行提供信贷融资订立任何准则,业界通常有自己的内部规则。
英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完整,功能完善。英国金融机构众多,世界最大的10个金融机构有4个(汇丰银行、苏格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劳埃德银行)在英国。英国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伦敦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之一,每天的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0%。伦敦在国际金融和商业中的关键性角色始于18世纪-19世纪英国主导世界贸易时期和英国帝国主义崛起时期,其国际地位在其国内经济衰退之后依然保持不变。
1.5贸易投资
在香港,一般进出口货物无须缴付关税,也不设增值税或服务税。除管制类物品应课税并需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方可进口外,一般货物不受进口配额或其他进口证规定限制。香港对货物的进出口经营权并不设限制,任何香港机构及个人均有办理进口和出口货物的权利,而该权利无须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或登记。内地企业在香港开设的公司亦享有上述同等权利。
香港对本地及外商投资公司一视同仁,实行“少干预、无补贴”政策。这一政策具体表现在:对内地机构、组织或个人在香港投资并不设任何限制;除了投资需要受到政府监督的行业之外,政府并没有制定投资产业政策及相关目录;没有规定外商投资专项必须要有本地业者参与;没有特别针对外商的投资审批程式;除了投资者必须申领牌照或许可证的某些业务或行业之外,对大部分新投资项目不设任何管制。“少干预、无补贴”政策的前提是所有公司必须遵从《公司条例》的相关规定。
2境外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航运软环境建设对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香港、新加坡、伦敦在航运中心软环境方面的建设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其中,香港和新加坡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开放自由的经济体制和简明合理的低税率税收政策是其成功的两大主要因素。开放自由的经济体制和自由经济政策带来的是金融、外汇、贸易、投资、通航等方面的便利。作为最早的国际航运中心,虽没有足够吸引人的税收制度,但是自由经济体制下的伦敦是海事立法、海事仲裁、海事金融衍生品等的发源地,对海事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话语权。上海要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航运中心,就必须在税收制度、法律体系和金融保险服务这3个方面发展创新。
2.1制订航运企业税收激励计划
上海政府可适当采取产业政策倾斜措施,为航运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制订税收激励计划。一方面,通过税收的适度优惠,吸引境外著名航运企业及金融、保险机构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争取外资航运金融、法律和保险机构的亚太区总部落户或迁移上海;鼓励国内金融、法律和保险机构研究开展航运服务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制度改革为我国航运企业创建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一改革主要体现在采用目前航运大国通行的税收制度——吨位税收原则,即以船舶吨位为基准,而非根据公司经营利润征税。
2.2完善海事法律制度。提升海事法律人才水平
海事法律起源于英国的惯例法,在国外海事司法中,很多裁判都是依据海事判例和惯例作出的。在我国,《海商法》属于民法的一个分支。在实际司法裁判中,凡《海商法》没有规定的,只能适用民法原则。民法原则无法体现海事法律的特殊性,以民法原则作出的判决有时会导致不合国际惯例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海事司法在国际上的公信力。此外,我国涉外法律人员仅掌握涉外实体法知识、缺乏国际私法知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缺陷也是我国涉外争议解决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要实现我国海事案件审判的国际化,除了完善海事法律制度、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之外,还要提高海事法律人才队伍的国际私法水平。
2.3丰富航运金融保险产品,培养复合型人才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推荐阅读:
澳大利亚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10-13
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07-14
南京工业大学考研复习经验10-28
南京大学双证mpa经验10-02
关于南京审计专硕考试经验分享05-16
考研经验 南京审计学院审计硕士考研06-27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考研经验分享专题09-12
南京忠信交通建设集团10-16
南京购房落户条件及申办流程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