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通用8篇)
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 篇1
首先要介绍一下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和是一家全国性的认证机构。俄罗斯联邦工商会既不是国有的,也不是一家商业性质的机构,他的主要职能是联合自己下属的所有会员,来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目的。俄罗斯联邦有单独的法律规定,对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作出解释。
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会员包括全俄罗斯范围内的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其中包括了所有行业,工业、内外贸易、农业、金融、服务…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组建,主要是为了协调发展网络思经济、构建现代化工业,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协调经营者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协助俄罗斯境内及境外的经营者解决他们遇到的相关问题。
俄罗斯联邦工商会自组建起发展迅速,他一共有172个地方性商会,其中包括82家以洲为单位的商会,和75家以城市为单位的商会。会员大约有26000家,下属160个全国性行业协会,350家区域性行业协会。在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领导下,有个行业领导组建的管理部门,顾问部门和其他以下社团大约有615家。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商业往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找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各地方工商会交换工作经验。在工商会每年的例会上,都会邀请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俄罗斯国家标准制定局等级观的领导来参加,来协调解决动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争议,并且共同选择更加合适的战略。
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长期战略发展的前提下,工商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提高,在俄罗斯开放经济的大前提下,工商会的工作有了更大独立性。工商会对于经营者、经营单位,也包括外国经营单位所能提供的服务更加广泛。如果在以前的工作当中,工商会的工作重点仅局限于一些固定商品,那么现在这个商贸主题得到了扩大,每年工商会所发放的源产地证明数量大大增加(约40万份),并且这部分工作得到发展(大概有100家工商会现在可以独立处
理这个问题)。
在国有经济发展方面,质量检验检测证明的发放,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工商会下属设立了30个行业管理局。这些行业管理局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同相关行业国家职能部门协调,修改并且完善相关条例,维护本行业内部企业的利益。
协调小型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工商会的主要工作方向。考虑到这个经营团体的重要性,工商会协同各地方工商会一起为小型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综上所述,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现在的主要工作目的和方向有以下几点:
- 维护俄罗斯企业,俄罗斯联邦工商会所属会员的利益
- 相对国家机构及权利机关,保护并且维护行业协会及小型企业的利益
- 积极参与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及修改
- 在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下属会员感兴趣的范围,组建独立的鉴定审查机构
- 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捍卫俄罗斯国有企业的基本利益
- 在俄罗斯工商会组建保卫国有商品及服务的系统
- 以第三方协调的形式,协助更快地解决商业民事纠纷
- 扩展工商会提供的服务形式,改善工作形式,加快工作效率
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可以提供以下服务:
- 商品检验
- 财产检验及估价
- 提供在对外贸易中所需要的相关证明(原产地证明等)
- 保护知识产权
- 出具人力不可抗拒情况证明
- 信息咨询和法律咨询
- 出具非国家部门的商品检验检测证明,价格认证,以及可信任贸易伙伴认证
- 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下属法庭 (国际仲裁法庭,商业仲裁法庭,海洋仲裁法庭,体育仲裁法庭,海损鉴定协会)
俄罗斯工商会的一个主要工作方向是注册认证外国公司驻俄罗斯办事处。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任何一家在中国正式注册的法人机构都有权利在俄罗斯境内设置自己的办事处。注册认证外国公司办事处,或者另外一个说法是发放外国公司设立办事处的许可,是俄罗斯工商会的最主要工作之一。
在俄罗斯联邦工商会领导同意并且签署设立或者延期办事处的申请后,外国公司需要根据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交费规定缴纳费用。 自4月2日至今,俄罗斯工商会一直延用以下收费标准 : 一年 --- 1500美圆,两年 --- 2500美圆,三年--- 3500美圆。
在外国公司支付费用后,俄罗斯工商会将向外国公司发放办事处设立许可,其中包括开办期限及允许办公人数(一般不会多于5人)。
在公司领导决定登记延期办事处的情况下,需要准备以下文件:
- 由公司领导亲自签署的办事处延期申请。
- 根据要求填写办事处在俄罗斯境内的工作报告。在报告中需要附加上一次的`许可复印件,办事处在相应机构登记的登记证书复印件,办事处按照税务局规定每年4月15日前上交的利润税报表复印件。
- 两封来自俄罗斯企业的有关延期办事处的介绍信。
- 由公证处公证的首席代表任命书复印件。
根据第1074号规定,在以下情况外国公司办事处的经营权利将被终止 :
1. 在规定日期结束,并且代表处没有提出延期申请的情况下
2. 在办事处对应总公司关闭的情况下
3. 在办事处违反相关登记机构规定,或违反俄罗斯法律的情况下
4. 根据开办办事处总公司的规定
在外国公司关闭办事处的情况下,需要向俄罗斯联邦工商会提供以下文件 :
1. 公司关闭办事处的决定,需要阐明关闭原因。
2. 由办事处首席代表签署的申请,要求关闭按照总公司要求开办的驻俄罗斯办事机构。同时还需要提供税务局及城市管理局提供的对此办事处没有任何追加责任的证明。
依据办事处所提供的文件,外国公司注册部将准备相应的文件,提交到俄罗斯工商会各必要部门。在办事处返还登记卡及所有相关有效登记文件后,外国公司登记部会向办事处提供关闭证明。
1. 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外国公司认证部为了协助中国公司驻俄罗斯办事处更好地完成工作,所提供的必要服务。
对于在俄罗斯工商会注册的外国办事处,外国公司认证部都会对其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其中包括提供专门的注册员,为办事处工作人员办理护照及签证,协助完成海关的一部分相关问题。在俄罗斯联邦工商会所发放的办事处开办许可中,包括了办事处办事人员数目的限定额度,所有在办事处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单独的认可。工作人员身份认可由俄罗斯联邦工商会批准,办理时间需要2-3个月。在办事处工作人员结束工作后,需要向俄罗斯工商会外国公司认证部提交书面离职申请,并且归还工作证。同时外国公司认证部的工作人员还会协助办理办事处工作人员家属来俄的签证邀请(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家属及未满18周岁的子女)。
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任何一个来到俄罗斯的外国公民,都必须在进入俄罗斯境内3天内(除去休息日和节假日)都必须到俄罗斯当地移民局登记注册。一次和两次入境工作签证的日期为90天,自递交日起需要21个工作日。根据国家法律要求,自8月25日起,所有邀请函由邀请单位经俄罗斯内务部统一办理。根据办事处的要求,外国公司注册部将为办事处相关领导及贵宾办理一年多次往返签证邀请。并且帮助办事处工作人员办理莫斯科一年多次往返工作签证邀请和移民局登记。同时也帮助办事处工作人员为其家属及子女办理一年多次往返签证邀请。一年多次往返签证办理期间,必须出具一年多次往返签证的正式邀请函,并且根据邀请函所注明的日期一年内有效。在护照有效期过短,办事处工作人员工作证有效期过短,办事处有效期过短的情况下,签证有可能被缩短有效期限。
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 篇2
我国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产业集群, 因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影响而难发挥产业集群的协作和规模效应, 但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却以很少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企业合作的优势备受关注。国外学者马歇尔等对集群的知识溢出及其创新合作进行了分析[1,2,3]。国内学者田中伟等对集群企业合作形成进行多角度的研究[4,5,6,7,8,9,10,11,12,13,14]。以上学者虽从多角度研究了集群内企业合作, 但探讨集群内企业合作激励机制的很少。我国区域 (1) 产业集群与中国传统社会区域划分有着经济依附和社会归属关系, 企业合作既有基于市场交易的利益性互惠合作, 也有出于血缘、地缘、习俗、传统等因素的情感性合作, 常以较少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协调合作的发展优势, 给集群内企业带来很多市场与科层组织所不具有的效用或利益。但这种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并不都是基于经济利益, 纠纷的裁决也不完全是诉诸于制度化的执行机制, 使企业合作出现的无序更难以控制, 要实现集群内多企业间制度化合作, 必须建立一个更加中立的、有实施规模经济的第三方激励机制来替代依赖于多边声誉的关系性契约 (2) 。在参与市场竞争中, 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依靠关系性契约无法再增进收益时, 为推进集群内企业集体选择进而增进企业整体利益,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驱动下形成具有集群内集体惩罚激励功能的第三方合作激励机制——商会, 发挥有效地监督潜在交易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并记录和传递企业合作中的不诚实信息, 威慑集群内一些有机会主义行为的企业, 为企业间合作提供了一个合作激励框架, 进而激励集群内所有企业实现了制度化的合作。尽管这种区域产业集群内商会组织的裁决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但也可以解决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争端, 激励多企业间实现制度化合作。基于此原因, 本文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对区域产业集群内多企业间合作激励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从温州商会的形成及其激励机制发挥激励作用的过程的实践角度, 分析温州商会是如何发挥激励机制而有效地监督潜在的集群内交易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限制集群内有机会主义行为的企业, 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个制度性合作激励机制, 进而激励区域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间实现长期合作合作, 提高集群内所有企业收益和集群的绩效的原因, 最后希望通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 (温州民间商会) 的分析中找到区域产业集群内多企业间实现制度化合作的激励机制模式, 能为集群内企业间合作激励制度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2 区域产业集群内多企业间合作激励机制 (商会) 的理论分析
2.1 合作博弈模型引入
合作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稀缺性资源, 只要满足一定重复博弈条件, 就可能出现企业间合作现象。为了满足在重复博弈下出现合作现象的条件, 企业间需要通过持续合作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激励机制——商会。商会从性质上看是一种合作激励机制, 而区域产业集群的特殊属性, 使企业间通过重复博弈形成的集体惩罚作用促使合作均衡成为可能, 这就为商会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下面对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实践中是怎样经过多次重复博弈, 通过集群内企业间合作时普遍认可的集体惩罚作用激励企业间走向合作并达成协约, 从而形成多企业间合作的均衡, 并将其制度化, 即形成商会的过程进行理论分析。
假定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1和企业2在交易中有两种选择:合作 (达成协约) 和背叛。每个企业都是在不知道对方选择的情况下, 做出自己的选择。由此形成了“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在区域产业集群内交易企业“囚徒困境”博弈中:①当企业1选择合作时, 企业2有两种选择:合作和背叛。企业2合作时, 二者收益均为R=3, 即选择 (3, 3) ;企业2背叛时, 企业1事先并不知道企业2的背叛而选择了合作, 故遭受损失, 收益为S=0;企业2则获取收益T=5, 即选择 (0, 5) 。②当企业1选择背叛时, 企业2合作时遭受损失, S=0, 企业1获取收益T=5, 即选择 (5, 0) ;企业2背叛时, 两个同时遭受损失, 二者收益均为P=1, 即 (1, 1) 。“囚徒的困境”既揭示了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能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 甚至会得到相当差的结果, 如表1所示。
由以上博弈的结果可得:在产业集群内, 企业在一次博弈中所选的一定为企业总收益最少的策略, 所以找寻企业合作激励机制就落在重复博弈过程中。
2.2 区域集群内多企业间合作激励的重复博弈理论分析
本文研究对象是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 故设定企业1与企业2同处于一个区域产业集群, 因此在集群内稳定的环境中, 这种博弈会经常发生。那么二者间的博弈就进入重复博弈。所谓重复博弈实际上就是某种博弈的多次重复进行构成的博弈过程。当第一轮博弈结束后, 合作企业1发现企业2背叛而遭受损失。在第二轮博弈中, 企业1可能会“报复”性背叛, 而企业2可能采取“合作”, 这样企业1、企业2的收益值恰巧对换。第三轮可能会出现双背叛。第四轮又可能出现前几轮选择中的一种, 这样循环往复。
重复博弈中的企业每一次选择策略依据的是上一轮博弈的经验, 都把新一轮博弈的收益看作为前一轮博弈收益的一部分, 即新一轮博弈是前一轮博弈的收益权重, 记为r (0<r<1) , 表示在每一次博弈中的收益都是对前一轮博弈的收益的折扣系数。假定在企业1选择合作的情况下, 企业2第一轮背叛获得的收益为T;由于企业2的背叛, 企业1在第二轮博弈对企业2进行永久性惩罚, 因此企业2在只能选择背叛, 则在不考虑贴现率的情况下, 第二轮应得收益值为rP;第三轮是r2P;…… 由此可知, 在此情况下假设企业2在长期重复博弈中的收益总和为U2 (背叛/报复) , 则
又因为0<r<1, 则有:
在企业1选择合作的情况, 企业2也选择合作策略时, 企业2与企业1有相等的收益, 即:
又由“囚徒困境”假定前提条件可知:T>R>P>S.当企业1选择对企业2的永久性报复时必然:
则有:
假定R=3, T=5, P=1, 在此假定条件下, 则有0.5≤r.也就是说, 当0.5≤r时, 企业2才会选择合作策略。
假定重复博弈中的企业每一次选择策略依据的是上一轮博弈的经验, 当企业2交替选择“合作”“背叛”策略时 , 企业1根据企业2上一次的策略, 选择自己的策略, 即当企业2上一次合作, 企业1就会合作, 当企业2上一次背叛时, 企业1则会报复, 这种情况下, 企业2的收益值为:
则
在企业1惩罚企业2的反复无常的情况下, 则有:
可得:
假定R=3, T=5, S=0, 在此假定条件下, 则有0.67≤r.也就是说, 当0.67≤r时, 企业2才会选择合作策略。
由“囚徒困境”的原理可得:若企业1对企业2使用永久性报复, 企业2收益为最小值, 所以必有:
即
假定P=1, T=5, S=0, 在此假定条件下, 则有r≤0.25。也就是说, 当r≤0.25时, 企业2才永远都不会选择合作策略。
综合式 (5) 、式 (6) 可得:
这就说明企业2经过重复多次博弈后发现:
并且企业2就会逐渐走向合作。
由以上论述可知, 在一定条件下, 同出一个产业集群的企业经过重复博弈会逐渐趋向合作。这一条件是各企业衡量近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结果, 即:当企业所期望的长期收益大于企业短期背叛所得到最大收益时, 企业才会选择长期合作的策略。
2.3 区域集群内多企业间合作形成的 激励机制 (商会) 理论分析
激励企业合作的实质是提高企业选择合作的可能性, 企业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合作收益与背叛收益的比较, 企业所期望的合作收益大于背叛收益时, 企业才会选择长期合作。由以上可知, 企业的收益与r的值有关, 那么用u表示合作收益与背叛收益之差, 则有:
当企业1选择对企业2的永久性报复时, u值为:
当企业1惩罚企业2的反复无常时, u值为:
假定R=3, T=5, P=1, S=0, 则有:
对u求一阶导数:
由此可得:合作收益与背叛收益之差u与r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增加r的值是促进集群内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r (0<r<1) 表示在每一次博弈中的收益都是对前一轮博弈的收益的折扣系数。可以看作企业重复博弈中的反应函数值, 由于重复博弈中企业每一次选择策略依据的是上一轮博弈的经验, 由此可设企业的经验函数rn=φ (rn-1) , 经验函数具有几个重要特征, 可以建立三个相关的假设来说明:
假设1:φ具有连续性。
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连续过程, 上一次的博弈经验会影响本次博弈的决策, 而本次决策, 又会成为下一次博弈的经验, 所以φ具有连续性。因此, 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企业经验的积累, 即增加r的值。
假设2:φ具有递增性。
经验是在长期中积累得到的, 所以随时间的增加, 经验也必然增加, 即rn-1≤rn.因为随着企业博弈经验的增加, 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小, 并且背叛的成本逐渐变大, 所以r的值逐渐变大, 进而使集群内各企业都有长期发展的愿望, 以来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合作愿望。
假设3:φ具有可加性。
经验的本质是信息集的建立, 经验是信息的获得和加工处理能力的提升, 而信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在集群内实现共享。因此信息集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各企业的经验值, 并且降低企业信息收集成本。
由上述论证可知, 商会这种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信息集 (企业信息共享平台) 和背叛惩罚机制来增加u的值, 进而对促使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交易过程的合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现这一激励机制长期稳定的最优途径就是将合作激励机制进行制度化。从商会形成的微观基础角度来看, 商会是一种合作激励机制, 生成过程是企业间合作激励的演进, 职能是能更好地促进企业间的合作, 实现共享合作收益。商会通过对背叛的严厉惩罚和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等具体措施, 来创造长期稳定的企业间合作环境, 进而促使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趋向合作。商会作为激励机制的激励职能体现在:
第一, 保障产业集群整体利益必须大于其每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即对集群内每个企业来讲, 存在着具有Pareto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 集群内企业收益函数均为凸函数。
第二, 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博弈环境。长期稳定的博弈环境可以增强集群企业的长期预期, 进而把企业博弈推进无限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 无限重复博弈的结果趋向合作。另外, 稳定的博弈环境为企业根据企业策略制定提供便利, 增加了策略制定的连续性, 进而保障了φ的连续性。稳定的博弈环境有助于企业经验的积累, 进而保障了φ的递增性。φ良好的连续性和递增性, 使r的值保持在较大的水平, 进而增加了集群内企业趋向合作的可能性。
第三, 提供高效的合作保障机制, 加大单边背叛行为成本。高昂的单边背叛行为成本保障了ui>0, 合作机制的制度化, 极大地增强了对单边背叛行为惩罚的可信度, 避免背叛行为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风险, 抑制单边倾向。另外, 合作保障机制可以提高集群的准入门槛, 以保证集群的合作环境不受侵扰。
第四, 保障有效的信息沟通, 降低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商会有利于企业间信息的共享, 信息对称程度越高, 企业就越是相互了解, r的值越大, 企业的决策就越趋于理性。另外, 商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集, 来简便信息的收集, 进儿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收集成本, 相对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激励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在理性驱使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长期博弈, 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内企业自发组织的集体激励机制——商会。商会的建立一方面保障了ui>0, 另一方面使r的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激励制度化的结果, 商会保障了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理性决策趋向合作, 激励集群内所有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
3 区域产业集群内多企业间合作激励机制的实例分析:以温州民间商会为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温州民间商会是在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而崛起中, 温州民营企业家为进一步增进本阶层企业间合作而创造的制度化的合作激励机制, 实现扩大和保护本阶层或群体的利益。下面从温州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在实践中是怎样经过多次重复博弈, 走向合作并达成协约, 从而形成企业间合作的均衡, 并经过长期合作实践形成企业自发组织的激励组织——民间商会及其制度化发挥合作激励作用的过程进行分析。为了分析的方便, 本文把温州民间商会发挥合作激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并且把温州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按其信誉程度分为两类:一类为信誉程度较高的企业, 用企业1表示;一类为信誉程度不好的企业, 用企业2表示。
第一阶段, 集群形成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间的尚未形成合作激励机制。温州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各个行业都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不顾产品质量, 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竞相杀价, 有的企业则干脆仿冒他人产品, 侵犯其他企业的合法权利。恶性竞争和侵权行为确实给这些贪利的企业短期内带来巨大收益, 但却给大多数遵守市场规则的同行企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会带来“逆淘汰”现象, 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在这一阶段的博弈过程中r的值过于小, 集群内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如图1所示。
第二阶段, 集群形成非正式激励机制阶段。温州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意识到, 单个企业是嵌入在整个集群网络中的, 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产业链条都非常集中, 采取合作的方式能获取相应的信息和资源, 因为每个企业价值的实现都和整个产业共同体有关, 它的形成、积累和运作都会受到整个产业网络的掣肘, 甚至一些龙头企业也离不开整个行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支持。因此为了制约机会主义倾向的企业。集群内企业自发形成的一种缺乏完善制度的非正式规则的约束。非正式规则并不能对组织成员形成完全有效的制约, 在这一阶段的博弈过程中r的值也是不高, 如图2所示。
第三阶段, 集群内形成民间商会阶段。产业集群内企业间自发性形成的合作机制是建立在个体理性选择的基础上, 但是当组织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 需要确立集群内全体会员企业议定并认可接受的正式规则, 以便强制性规则的执行, 借助于依据制度建立的独立于所有企业的第三方激励组织 (民间商会) 的强制力的执行来保障。温州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合作中, 通过多次利益上的重复博弈, 形成了由民营企业家自发自愿组建起来的民间商会, 这一阶段, 由于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一套基于群体自愿遵守的制度规范和纠纷化解机制, 成为具有合作激励功能的正式规则。民间商会构建了规范化的制度, 基本上按照这种制度来履行, 已渐趋于一种制度治理。进而r的值得到保证, 如图3所示。
分析温州民间商会发挥合作激励的过程发现, 该激励机制有效地提升了企业间的合作水平, 推动了企业之间从关系性契约走向制度化合作。温州民间商会的制度化合作不同于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而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重复博弈而形成的合作均衡, 在一个区域内是以正规方式发挥作用并由一个被企业普遍认可的第三方激励机制以有组织制度保障的予以执行, 对集群内什么是违反规则的行为做出裁决, 以一种正式化的方式维护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 起到了合作激励作用。温州服装商会就是一个典型, 该组织就在较好的选举制度以及决策制度基础上, 先后制定了会长办公会议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办公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人才、质检等管理制度, 不仅如此, 这些制度并不是一种文本摆设, 而是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 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 为温州服装业的合作重组壮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 温州商会为企业应诉的18起案件中, 已结案14起, 胜诉11起, 胜率达到了79%。
4 结论
在市场交易中, 多个企业长期相处于一个特定区域, 在理性驱使下的交易过程中企业间经过多次反复的长期博弈, 认为建立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激励机制, 对促使集群内企业间交易过程的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实现这一激励机制长期稳定的最优途径就是将合作激励机制进行制度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 产业链在经济地理空间上是集中的, 在产业链的不同的环节上存在大量的企业, 企业间的合作信息或不合作信息容易传播, 并使得这些信息的真伪容易判别, 集体惩罚就非常有效, 集群内部任何一家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会遭到其它企业的集体惩罚, 甚至是把它赶出集群组织, 因此, 能够维护集群内多企业间稳定合作。
温州民间商会做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内多企业间合作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激励企业间实现了制度化合作。但这种区域性产业集群内的商会在关系性契约资源逐渐消解的情况下, 非正式规则的约束机制要能不断提升组织功能, 激励多企业之间的长期实现制度化合作, 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需要成熟的正式规则的制度援助下才能形成更科学高效的合作激励机制。
早期商会与企业 篇3
经济管理除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微观经济管理以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管理 。笔者认为,中国改革深化要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政府管理应当从微观经济管理层面逐步退出。政府退出后的“大社会”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由一系列社会有机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以商会组织为代表的工商社团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应是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社团(例如商会与同业公会)的良性互动。此观点可从近代中国商会组织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得到验证。
早期商会组织体系建设
从唐至清以行会为主
中国的工商社团历史悠久,最早在隋朝就有记载了。从唐王朝起就有很多文献保存下来。唐王朝令从事工商业的同行业者聚居于同一市区之内,规定各行设“行头”或“行首”,为官府收缴赋税,协助官府平抑物价,管理市场,规定本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规格等。这些组织担负起了中观经济管理的职能。
到宋朝,工商社团组织有了更大的发展。各地工商业者大多按行业分别建立自己的团体,或称“行”,或称“团”。其首领称“行首”、“行头”或“行老”,必须得到官府的认定。其职责一方面与唐代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又代表本行与官府打交道,增加了维护本行同仁自身利益的功能,并协调商品的生产与买卖,以及处理本行其他业务问题。
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会馆、公所、堂、会、宫、庙、殿等为名等行会组织,它们主要以一定的章程和约定俗成的法规约束会众,执行行业协调的职能、扶贫济困的福利功能、祭祖拜神的聚心功能等。不管这些工商社团名称如何,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旧式的行会组织,往往受到地域限制、行业影响相互之间联络较少,内部运作机制也往往受到旧时行帮陋规的影响。
到20世纪初,一种新的组织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1902~1903年,在上海等工商業比较发达的城市和江苏、湖南、山东、河南、山西、福建等省份先后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1904年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颁布《商会简明章程》26条,正式在全国劝办商会。《商会简明章程》给了新式的工商社团合法性地位,承认工商社团可以合法地在全国发展。
有了法律地位,商会这一新型民间工商团体依法在各地相继成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正式商会,其势力和影响也为全国商会之最。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商会已普及到除蒙古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大小商会总数近1000家。
商会克服了旧式行会以地区帮派和行业划分的狭隘性,是一地各业全体工商业者的共同组织,其活动以振兴、保护工商业为中心,其内部治理结构更具现代性。原有的行会加入商会是完全自愿的,任何行会只要交纳一定数额会费,即可推举行董入商会做会董或是会员。
清末在一些新行业中出现了以公会、商会等命名的新型行业组织,例如在上海1905年出现了书业商会,1908年出现了专事为机器面粉厂采购小麦的办麦公会,1910年报业同行组建日报公会,保险业同行组建保险公会,仪器文具业同行组建教育用品公会,1911年布厂业主组建中华布厂公会,类似还有皮货商业公会、北市花业工会、棉业公会、木器商会等30多个。
民国年间的商会组织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各种社团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初年成立的经济社团共有100多个,它们共同的宗旨是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就业别构成而言,有工业、矿业、商业、交通、农业、渔业、手工业、土产业等,其中工业团体48个,约占总数的46%;商业性团体41个,约占总数的39%。这些经济组织的广泛活动,为商会及同业公会的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民国成立后的首部《商会法》,后又于1918年4月颁布了《工商同业公会规则》及《工商同业公会规则实施办法》,饬令各地筹建同业公会,明确给予工商同业组织以合法地位,并开始对工商同业团体进行制度规范。北洋政府一方面鼓励新式工商社团、新式商会组织的成立,但也同时允许旧有的行会组织照常办理,所以清末民初可以说是工商社团的新旧并存时期。
国民党政府掌握政权以后,很快又重新修改了《商会法》和《工商同业公会法》。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商会法》和《工商同业公会法》,规定“工商同业公会以维持增进同业之公共利益及矫正营业之弊害为宗旨”,要求一地同业行号在7家以上时均要依法组建同业公会。该法明令旧式行会组织必须改组成新式同业公会。
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上述法规,明确了新型商会、同业公会的法人地位及相关责权利,使得新型工商社团组织和运作更加规范,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提高,加强了工商社团的权威性和组织力量,有助于这类组织在更广大地区城镇的推广,各地进入了同业公会改组、整顿与成立的高潮阶段。据1930年上海市的统计,法规颁布之后,改组合并及新组织之同业公会数目共170个,由原来的公所等旧式行会组织改组者有140个,占80%以上。此后到1936年底上海同业公会增至236家,新组织者比重上升。到1933年止,全国同业公会数已达6000家。到1938年,尽管已进入抗战时期,全国工商同业公会数仍然超过1.3万家。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可以说是新型工商社团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同业公会成为商会会员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工商社团有同业公会,也有跨行业的商会。从1918年、1929年两个有关工商同业公会的法规条文,以及从民国时期一些地方商会与同业公会的实际关系来看,同业公会是商会的基层组织。例如上海市商会拟订的《同业公会章程通则》在第四章中明文规定各同业公会“受上海市党部之指导、市社会局之监督”,“为上海市商会之会员”。
1931年2月,天津市商会主席张仲元将指导同业公会作为商会职责之一,“公会成立者,虽己有40余业,而内容幼稚,与夫一切设备不甚大健全者犹多,皆有赖本会之指导,兹拟对各业之己成立公会者检查纠正,稗使日益健全。”但是一些地方仍有同业公会游离于商会之外。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立法会议上提出应修改《商会法》,限令所有同业公会必须加入商会,得到上海市商会的通电赞同,倡导“现在急宜赞同马委员之主张,向主管院部一致表示,请其早日实施。”
1936年6月上海市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健全商人团体,同业必须加入公会,公会必须加入商会”案,认为“非加增公会商会权力,使同业一律入公会,公会一律入商会,不易推行尽利”,因此建议《商会法》应增列条文,“改为公会成立后,必须加入商会,公会非解散不得自由退会,且规定商会有辅助各业组织公会之权”。同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各省商会联席会议,主张商会对于“同业公会之组织及整理有指导监督之责”,“同一商会区域内之工商同业公会,均应加入商会为会员”,“未能组织同业公会之各公司行号,亦得加入商会为商会会员”。这些提案由联席会议选派代表面呈国民党政府,受到实业部肯定。
1938年1月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修正商会法》明确规定各同业公会均应加入该区域之商会,增强了强制性的规定。可以说,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商会组织体系建设已大致成型,并已基本取代了旧式行会组织。
不同于旧式的行会组织,早期商会一般都以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由会员大会选举会董或委员等,再由会董或委员等推举会长等领导干部。各级选举遵循“依格选举,宁缺毋滥”的原则,按照民主方式进行,可以说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走上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早期商会的经济管理功能
商事仲裁
当代企业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有法院和仲裁委员会调解,而近代中国政府把商事仲裁的权利交给了商会。商会组织在调解各类经济纠纷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纠纷主要由地方官府衙门审理,各级衙门为钱债细故,常敷衍延宕,有时则贪赃枉法,或不懂装懂,胡断乱判,使经济纠纷不仅得不到合理解决,反使商人涉讼破费,身受摧残,甚至倾家荡产。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事纠纷增多,矛盾更加尖锐。清政府终于在1904年颁行《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普遍设立商会的同时,规定商会有权调处商事纠纷。各地商会成立时,均把受理商事纠纷、保护商人利益写进章程,并设立理案处、评议处、商事裁判所、商事公断处等机构,以处理各类经济纠纷。商会理案破除了葡伏公堂、刑讯逼供的衙门积习,以理服人,秉公断案,主要采取倾听原、被告双方申辩,以及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剖明道理的办法予以调解息讼。
由商会受理的经济纠纷最多的是钱债纠纷案,其次是行业间争执、劳资纠纷、假冒牌号、房地产继承、官商摩擦、华洋商人纠葛等。商会在调解商事纠纷方面所作的努力及显著成效,不仅广受工商业者的欢迎和赞誉,而且也获得官方的首肯。例如,清末商部在颁发给苏州商会的一份札文中曾提及:商会已卓有成效地理结了大量钱债讼案,“其中时有曾经纠讼于地方衙门经年未结之案,乃一至该会评论之间,两造皆输情而遵理结者,功效所在,進步日臻”。
后来北洋政府专定《商事公断处章程》,又颁布《商事公断处办事细则》,各地商会的商事仲裁功能继续得到政府的肯定,一些地方商会原来无商事公断处的纷纷创设公断处,一些商会原有的理案处、评议处也改组为公断处。商事公断调解工商企业间经济往来矛盾,为促进工商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会的商事仲裁保护了工商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商会的凝聚力;还有助于消弭当事人之间的冲突,成为当时保障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对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均着重要意义。
相比之下,当代的法院和仲裁委员会在调解商事纠纷方面有一定的劣势。由于法院和仲裁委员会都由法律人员组成,在调解纠纷时可能会遇到无法解决的行业性、专业性问题,而商会往往集中了行业专家,他们更专业、更懂行。以汽车追尾事故为例,汽车追尾事故中,是刹车失灵导致的追尾,还是操作不当追尾之后刹车失灵,这需要一定的汽车行业专业知识来判断,单纯的法学知识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商会组织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专门的金相检验等方法鉴定事故原因,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制订和维护行规
为了规范行业市场和行业活动,清代工商行会组织往往由公所会馆的会董议定有关行规章程。有些行规内容较为细密,涉及生产经营上的各个环节,从生产组织的形式和规模、原料的获得和分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业务的承接、销售的范围、度量衡的标准、货物的价格、结帐的日期到同行之人福利和相互关系等等无所不包。此外,行规往往还对产品规格、质量、原料分配、度量衡使用进行统一规定。
民国年间,商会组织也把制定和维护章程和业规作为管理会务的依据,制定和维护业规成为工商社团更好地整合同业力量,维护市场秩序,增强运作绩效,实现行业自治自律的重要保障。但是这一时期的业规与行会时期在内容以及执行方式上有很大区别。
民国时期的业规内容多是根据行业经营习惯而制订的,主要涉及到营业、价格、契约、交易等同业公认的规则,多由同业公会经过会员大会公议拟定,然后报上级主管官署备案生效;行规业规也并非一成不变,各业业规都规定,在业规执行遇到窒碍时,得由同业公会或社会局核准修改。行规、业规实际上成为近代中国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业规的执行必须有奖有惩,赏罚分明。奖惩制度的有关条款多已包含在业规之中,但奖惩的执行确实是同业公会的一个难点。同业公会是属于民间性的自治性组织,本身并无法律执行权力,主要依赖于同业自觉与公信推进会务。如果遇到会员不服惩罚者,同业公会可以报告政府部门协助执行。
国民党政府统治初期曾认为各业行规“往往含有垄断性质”,企图一概否认行规的合法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经全国各地商会及同业公会的一再吁请,国民党政府转而承认行规在规约同业上的效力,同时要求商会组织加强对行规的审核和修订。此后各地方政府及商会、同业公会掀起了大规模的“重整行规运动”。
“重整行规运动”中,各地工商同业公会往往注重制订具体的生产和质量标准,以维护行业信誉。例如,上海市制药业同业公会制定制药信条8条,强调“制药厂应有政府许可执照或注册证书;制药厂应有相当设备,不可有名无实;制药厂应有专任负责之药师,制品要精,不可粗制滥造;药物含量应准确,须适合中华药典或规定之标准;原料应纯净,非药用原料,决不可搀用作伪;工场保持清洁,消毒更宜慎重。”公会会员“如有违背政府法令、公会章程及制药信条,要受国家及公会严厉制裁。”
近代商会组织还经常与价格欺诈、虚假广告和冒牌假货等经营行为进行斗争。例如,上海的国产机制呢帽问世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上就出现了许多冒牌商品,上海草呢帽业同业公会先后在报上公布有关商标名称,采取协同监督等方式以防止冒牌假货事件的再现,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正当经营的会员商户。在反对假冒伪劣方面,商会组织作为内行,往往能及早击中假冒商品的要害,有效地保护了正当经营的会员商户和消费者的利益,收到很好的效果。
制定和维护行规、业规是中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当代商会组织缺乏这些功能。
为会员企业服务
近代工商社团将服务会员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工商同业公会往往重视为同业会员进行市场交易提供便利,以集团力量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为降低同业的交易成本,利于业务及信息交流,培育行业市场,不少同业公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设立交易所或建立公共市场。
例如上海机器面粉公司公会在1916年就设立了面粉贸易所,“凡同业之买卖交易,每日均在该所营业”。该所采期货交易形式,凡面粉、数皮交易均由贸易所制成期票,由厂商与买客直接订明交货付价期限,由买卖双方签印成立。此后由于同业交易增多,于是又在原贸易所基础上扩建成立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
又如,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银根紧缺,金融动荡。上海银行公会成立了上海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由会员银行各自缴存一定的财产,发给公单、公库证、和抵押证等信用工具,以此来灵活同业间的资金融通。联合准备委员会的成立,起到了集中准备,调剂盈虚,实现同业互助以安定金融的作用。1933年 1月上海银行公会又成立票据交换所,使得银行的各种票据清算节约了人力,缩短了时间,减少了大量票据清算费用的支出。联合准备委员会和票据交换所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银行业向近代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近代工商社团都十分重视兴商学、开商智。在参加近代世界激烈的“商战”中,华商屡遭失败或常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在总结失败原因的过程中痛感掌握新式工商业知识对发展工商实业的重要性。因而,上海商务总会成立时拟定的试办章程中,将调查商情、研究商学列为该会的一项宗旨。从1904年到1912年短短几年间,经上海商务总会倡导而由所属各行业创办的实业学堂就有十多所。苏州商务总会成立之初也制定了详细的实业教育规划,其试办章程规定要先筹设商业学堂和商学研究讲习所“以开商智”。
参与解决全局性的经济问题
近代商会及同业组织还参与解决近代一些跨行业或全局性的经济问题,以缓解经济危机。例如1916年北洋政府下令中國、交通两行停兑现银,上海中行分行抵制这一倒行逆施政令,上海总商会支持这一抵制活动,发布公告要求各商号对中国银行发行之钞票一律照办,维持市面。每当遇到经济波动,或因政治或社会危机对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时,商会组织往往成为缓解危机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每当旧中国政府及地方军阀等横征暴敛,盘剥工商企业时,商会组织往往也成为工商企业抵制盘剥的代表。
现实意义:解决双失灵问题的新思路
1990年代以来,以“NGO”、“NPO”为对象的“第三部门”(Third Sector)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逐渐热起来,并且很快传入了中国,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一理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明确提出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的问题确实存在。可以说,经济学史上的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提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强调了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当代第三部门理论打破了沿袭已久的“政府—市场”两分法模式,提出了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在近代中国复杂曲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商会组织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中国也存在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近代工商社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经初步总结,在中观经济管理方面:
一、商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相比有着独特的三大优势:专业、民主、节支(尤其是节省财政开支)。这种工商社团的管理优势在当代依然存在,应该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二、近代中国政府给予商会组织商事仲裁权的经验,将跨行业的商会与同业组织分开来立法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三、工商社团的发展在解决高学历人才就业方面也有重要意义。近代工商社团的会长、副会长等往往是在工商企业家中选任,但是社团的日常运转往往需要另外聘请专职的秘书或秘书班子来进行,当时大多从高学历人员中选聘中观经济管理是介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之间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强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整经济达到平衡;宏观经济学强调,在市场失灵时,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失灵;而中观经济管理强调,市场经济中会出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并存的双失灵现象,例如假冒伪劣、赖债失信等,解决这些问题工商社团组织可起到积极作用。虽然中观经济管理还未作为一个学科独立出来,但其重要性正在日渐彰显。
。近代工商社团选聘的专职人员中也出了不少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私营企业获得合法地位后,不久就出现了大发展势头。预计当代工商社团也会出现类似的发展趋向。如果能够在近几年能给工商同业组织单独立法,使其参与中观经济管理等职能得到法律承认,其数额将会很快发展到全国十来万个,再加上跨行业的商会组织等,所需高学历人才将达到数十万人。这些人才在这些岗位上同样会为中国的发展作出必不可少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宏观和微观管理都在加强,鼓励社团发展,发挥工商社团的中观经济管理功能是解决双失灵问题的一个新的思路。
Q:中国真正的双失灵应该在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尤其在近十几年以来发展到极致。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这么严重的双失灵现象?
A: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多方面还是政府在起作用,市场的作用还是很小。过去的理论提倡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问题。但是会不会出现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的情况?以往经济管理理论回避“双失灵”问题,而实际经济生活中却存在“双失灵”问题。我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假冒伪劣”和“赖债失信”这两大顽疾就是“双失灵”问题存在的例证。
中国的双失灵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以前也有。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以后,经济利益多元化,我们相对的机制没有跟上,制度也不健全,雙失灵问题就突出了。解决双失灵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市场都不可行,需要依靠社会其它更健康的力量。国外也在研究双失灵的问题,美国学者提出第三部门理论,就是要解决双失灵问题。
Q:西方的商会组织是怎样发展的?
A:西方的情况跟中国大致相似,中世纪就有行会组织了。行会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抑制过度竞争。因为中世纪市场狭小,每一个行业,不管是毛纺织业,还是皮革业的,市场规模有限,如果有一家发展得太快,其它企业就会倒闭,因此,它以行会的力量抑制竞争。
商会组织在中世纪存在了好几百年,但它的作用范围有限。在新兴市场上行会组织管不到的空隙,新的生产力就会得到一些发展,发展以后又会影响到旧的市场。以中世纪欧洲为例,在意大利、西班牙行会组织的力量很强,其工商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荷兰、英国这些国家因为处于边缘,行会组织力量弱,新的工商经济反而发展起来了。新兴的工商业者也需要联合起来,所以出现各种新社团,这些新社团对旧式行会组织形成冲击,并逐步占据欧洲市场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各国政府逐步立法对工商业社团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Q:近代商会组织内部是怎样管理的?
A:商会本身的管理各个地方不一样。有的小地方实力雄厚的商人可能垄断商会领导权,但是到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独家垄断不可能了。大城市商会内部的民主程度比较大,内部管理相对来讲更加民主、更加开明,很多东西都是公开的,所以留存的档案比较多。
Q:近代商会是怎样制定行业规则的?
A:唐朝规定一个行里面必须要选一个“行头”,或者“行首”,“行头”或者“行首”制定行规,这个习惯延续下来,到明清时行规已经相当严密了。也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问题。西方也是这样的,强大行会组织的很多行规是为防止竞争的。随着西方工商业的发展,旧式行会势力不强的城市反而发展起来了,他们发展起来以后成立新的行业组织,又冲击旧的组织,形成新的行规。
中国发展到了商会组织时候,往往是沿用过去的一些行规。国民党掌权时期曾经想要否定旧有行规,引起各地原有行会的反对,不管是旧的行会组织还是新的公会组织、商会组织都一致反对,国民党政府只好妥协让步。到了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和商会组织各自让步,掀起了“重整行规运动”,形成了很多新的行规。
近代政府的治理能力很差,但假冒伪劣没有现在那么多,这里面近代严密、细致的行规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我们缺乏中观经济管理,需要把这个补起来。
Q:近代商会在早期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A:商会组织的社会责任问题,实际上一开始就有。首先,商会成立起来为会员企业服务,实际上也就是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第二,会员企业的一些纠纷涉及到社会更广泛的层面,比如劳资纠纷、钱债纠纷、华洋纠纷等等,因为社会责任是多层次的,这也是承担了一部分的社会责任。第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遇到灾害时,很多公益事业是商会组织发起的。第四,兴办不同的学堂,还包括办一些报纸等,这也是社会责任的一方面。
Q:经济体量以及文化形态是否对商会组织有影响?
A: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利益就越是多元化,多元化会产生活力,也就是社会的分化。在社会分化的同时,我们需要一种纽带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整合起来。靠什么来整合?商会组织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各个文化里面都会有一批精英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集体主义倾向比较重,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重。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是讲究整体效果的文化,我觉得它反而会帮助新的组织发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部分,发挥好了应该说是有助于新的社会整合。
Q:我们国家最近20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类似于冶金协会的组织能起到作用吗?这些组织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 篇4
新华网悉尼4月13日电(报道员胡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贸促会)13日在悉尼与澳大利亚商会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息交流、团组互访、项目合作等领域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商务参赞凌桂如,以及中国贸促会山东、山西、四川、重庆等分会会长及企业界人士见证了协议的签署。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董松根在协议签署后表示,中澳两国近年来在贸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进展,中国对澳投资涉及能矿资源开发、运输、贸易等领域。他建议未来中澳两国贸易投资合作应继续深化能源矿产领域,拓宽服务业领域合作,加强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合作。他表示,中国贸促会致力于推动中澳两国企业界交流,努力打造务实有效的交流机制与平台。希望能够为两国工商界之间做实事,为两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澳大利亚商会会长罗杰·伍德表示,中国贸促会在中国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企业希望在农业、肉制品、奢侈品、葡萄酒等领域能够出口中国,希望中国贸促会给予必要的帮助。他说,澳大利亚商会希望与中国贸促会签署合作协议后,两国企业充分利用双方提供的各项服务,不断探寻合作共赢的机遇。
兄弟商会合作协议 篇5
缔结友好商会合作协议
一、合作双方
甲方:上海市江苏商会灌南分会 乙方:上海市滨海商会
会
二、合作目的
为加强江苏商会灌南分会、上海市滨海商会的经济联系,促进两会经贸、商务往来,建立友好合作平台,发挥双方经济、人才优势和特色,双方在平等、友好和自愿的基础上制定本协议。
三、合作条款
第一条 建立相互信任、学习、交流和互动的机制,为办好商会相互借鉴经验,交流信息、适时举行两家商会会长会晤,交流和借鉴内各自商会发展的好的思路和好的做法,会晤年不少于两次。
第二条 建立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相互提供家乡所在地区的经贸、文化信息资源,投资、商务、旅游项目资源,积极促成合作意向。
第三条 建立互访考察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对方组织投资、商务、旅游考察团到所在家乡考察交流,寻求优劣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促成意向达成及协议签署。拟定每年联合主办社团组织品牌文化主题和商贸投资主题的活动各一次,带动两地商会会员间的交流并促成合作。
第四条 建立与两地政府部门、江苏商会组织的密切联系,建立灌南与滨海两地的经贸联络服务平台。在江苏商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年终将两家商会的互动合作情况以会议或简报形式向江苏商会做出汇报。
第五条 加强两会会员的互动交流,定期邀请对方参加会员联谊、项目培训活动。
第六条 建立各自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各自商会的网站、电子商务手册、商会会刊等多种媒体,交流信息资源,借鉴先进经验,提高各自商会的运作效率和办会水平。
第七条 实施中如有不适或需修改补充的条款可随时商讨修订。第八条 本协议自双方签订之日签字盖章生效,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江苏商会备存一份,有效期为三年,届满时可再商续签,条款解释权由双方共同解释。
四、合作双方签字(盖章)
甲方:上海市江苏商会灌南分会
代表:
(签字、盖章)
乙方:上海市滨海商会
代表:
(签字盖章)
商会运营框架方案 篇6
一、商会宗旨
二、业务范围
三、商会各部门职责
秘书处下设四部一室,四部的负责人在商会日常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遇有重要会务工作或重大商会活动要分工不分家,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四、加入商会的好处及益处
(一)人脉网络
人脉就是最大的财富。凡成功的企业人都懂得人脉比金钱更重要。鉴此,在同一商会内,也许是同一地区的人,也许是从事同一行业的商人,而你一旦加入商会,就等于成了商会交际圈内的人,且由于地缘关系,交往、沟通更为方便,只要你有心,很快就可以组建先起对你有用的人脉关系网。
(二)信息渠道
当今是信息的社会。做生意需要及时掌握政策信息、投资信息、项目信息、产销信息、价格信息、人与人之间了解的信息等。商会作为一个商人的团体组织,它所拥有的平台,使之成为沟通渠道和信息的汇聚地点,其信息量远比个别商家多得多。参加商会不仅可以获得商会秘书处提供的商业信息,还可以从政府部门、企业家和乡亲间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对你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将会有大的帮助。
(三)宣传窗口
个人在社会上必须有声誉;一个企业在社会上必须有信誉。而这声誉和信誉的获得,除依靠个人日积月累的为人行事,靠企业自己的宣传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赢取外,如果加入商会,依托商会的网站、刊物和会议、活动场合的宣传,那就会取得花钱少收效大的宣传效果。宣传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根本之源。
(四)求助平台
加入商会,你就有个互求的平台,可以借助商会业内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渠道和商会内其他企业界人士拥有的公共关系资源,帮你协调,甚至解决你在经商过程中遇到的寻找土地、项目、资金、产品销路、乃至种种维权事项。
(五)话语权
目前:许多民营商人有钱,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话语权也不大,除非你是特大老板。但你一旦加入了商会,情形就大不一样。诉求、维权举动,通过商会,由商会出面,其话语的分量,就与你单体奔走呼吁大不一样。除外,商会还具有推荐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政协、人大的功能。你加入了商会,当了商会的领导,就有这种机会,而这恰恰是你提高你的社会地位,取得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最佳途径。
五、会员发展规划
1、通过邮寄邀请函到企业;
2、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邀请企业入会;
3、成立会员发展部针对性发展会员;
4、组织交流会、培训会及论坛等,要求老会员邀请新会员;
5、邀请领导、专家到企业指导,同时发展会员;
6、参加每年大型会议及会展,直接面对面发展会员;
7、点对点,面对面深入企业,商会为会员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形成良好口碑宣传,吸纳新会员。
六、宣传手段
1、网站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传播媒介,收集、整理、研究和发存各类经济、技术、市场和会务、政策等信息,建设相关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发布。
2、杂志
商会会刊作为商会的平面刊物,是商会连接会员单位,传达信息服务会员单位的重要媒介。商会会刊传达了商会信息、新闻、活动等,通过杂志的运作,不仅为商会树立形象、吸引优秀企业,还发展会员,为会员寻找合作客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品牌宣传
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 篇7
行业协会商会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行业协会商会发展迅速, 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自律、创新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 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还存在政会不分、管办一体、治理结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创新发展不足、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 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展, 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 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理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厘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 加强综合监管和党建工作, 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社会组织。创新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激发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提升行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式, 按照去行政化的要求, 切断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商会之间的利益链条, 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自主运行、有序竞争、优化发展。
坚持法制化、非营利原则。加快行业协会商会法律制度建设, 明确脱钩后的法律地位, 实现依法规范运行。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明确权力边界, 实现权力责任统一、服务监管并重。按照非营利原则要求,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服务行为, 发挥对会员的行为引导、规则约束和权益维护作用。
坚持服务发展、释放市场活力。提升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推动服务重心从政府转向企业、行业、市场。通过提供指导、咨询、信息等服务, 更好地为企业、行业提供智力支撑,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坚持试点先行、分步稳妥推进。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开展试点, 设置必要的过渡期, 积极探索, 总结经验, 完善措施, 逐步推开。根据行业协会商会不同情况, 因地因业因会逐个缜密制定脱钩实施方案, 具体安排、具体指导、具体把握, 确保脱钩工作平稳过度、有序推进。
二、脱钩主体和范围
脱钩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与其主办、主管、联系、挂靠的行业协会商会。其他依照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与其主办、主管、联系、挂靠的行业协会商会, 参照本方案执行。
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业协会商会纳入脱钩范围:会员主体为从事相同性质经济活动的单位、同业人员, 或同地域的经济组织;名称以“行业协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联合会”、“促进会”等字样为后缀;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会团体法人。
个别承担特殊职能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 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 另行制定改革办法。
三、脱钩任务和措施
(一) 机构分离, 规范综合监管关系
取消行政机关 (包括下属单位) 与行业协会商会的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关系。行业协会商会依法直接登记和独立运行。行政机关依据职能对行业协会商会提供服务并依法监管。
依法保障行业协会商会独立平等法人地位。按照有利于行业发展和自愿互惠原则, 对行业协会商会之间、行业协会商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代管协管挂靠关系进行调整, 并纳入章程予以规范。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优化整合, 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调整行业协会商会与其代管的事业单位的关系。行业协会商会代管的事业单位, 并入行业协会商会的, 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核销事业编制, 并入人员按照行业协会商会人员管理方式管理;不能并入行业协会商会的, 应当与行业协会商会脱钩, 根据业务关联性, 在精简的基础上划转到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管理, 并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与行业协会商会合署办公的, 逐步将机构、人员和资产分开, 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业协会商会职能。
(二) 职能分离, 规范行政委托和职责分工关系
厘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剥离行业协会商会现有的行政职能,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业务主管单位对剥离行业协会商会有关行政职能提出具体意见。
加快转移适合由行业协会商会承担的职能。行政机关对适合由行业协会商会承担的职能, 制定清单目录, 按程序移交行业协会商会承担, 并制定监管措施、履行监管责任。
(三) 资产财务分离, 规范财产关系
行业协会商会应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单独建账、独立核算。没有独立账号、与行政机关会计合账、财务由行政机关代管或集中管理的行业协会商会, 要设立独立账号, 单独核算, 实行独立财务管理。
对原有财政预算支持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 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发展。自2018年起, 取消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财政直接拨款, 在此之前, 保留原有财政拨款经费渠道不变。为鼓励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加快与行政机关脱钩, 过度期内根据脱钩年份, 财政直接拨款额度逐年递减。地方性行业协会商会的财政拨款过度期和过度办法, 由各地自行确定, 但过度期不得超过2017年底。用于安置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财政资金, 仍按原规定执行。
按照财政部门、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有关规定, 各业务主管单位对其主管的行业协会商会财务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和清查登记, 厘清财产归属。财政部门会同机关事务主管部门按照所有权、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制定行业协会商会使用国有资产 (包括无形资产) 管理办法, 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同时确保行业协会商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行业协会商会占用的行政办公用房, 超出规定面积标准的部分限期清理腾退;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部分暂由行业协会商会使用, 2017年底前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及有关规定清理腾退, 原则上应实现办公场所独立。具体办法由机关事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四) 人员管理分离, 规范用人关系
行业协会商会具有人事自主权, 在人员管理上与原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单位脱钩, 依法依规建立规范用人制度, 逐步实行依章程自主选人用人。
行政机关不得推荐、安排在职和退 (离) 休公务员到行业协会商会任职兼职。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 (离) 休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在职工作人员, 不得在行业协会商会兼任职务。领导干部退 (离) 休后三年内一般不得到行业协会商会兼职, 个别确属工作特殊需要兼职的, 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退 (离) 休三年后到行业协会商会兼职, 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方可兼职。
对已在行业协会商会中任职、兼职的公务员, 按相关规定进行一次性清理。任职的在职公务员, 脱钩后自愿选择去留:退出行业协会商会工作的, 由所属行政机关妥善安置;本人自愿继续留在行业协会商会工作的, 退出公务员管理, 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在行业协会商会兼职的公务员, 要限期辞去兼任职务。
行业协会商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与工作人员签定劳动合同, 依法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人员的工资, 由行业协会商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定。行业协会商会及其工作人员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和缴存住房公积金。
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 使用的事业编制相应核销。现有事业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分流人员仍执行原定政策。
(五) 党建、外事等事项分离, 规范管理关系
行业协会商会的党建、外事、人力资源服务等事项与原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单位脱钩。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的党建工作, 按照原业务主管单位党的关系归口分别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国资委党委领导。地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的党建工作, 依托各地党委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已经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构的, 可依托组织部门将其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整合为一个机构。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后, 外事工作由住所地省 (区、市) 人民政府按中央有关外事管理规定执行, 不再经原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单位审批。行业协会商会主管和主办的新闻出版单位的业务管理,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人力资源服务等事项由行业协会商会住所地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承担。
四、配套政策
(一) 完善支持政策
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引导政策, 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鼓励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 向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和其他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及时公布购买服务事项和相关信息, 加强绩效管理。
完善行业协会商会价格政策, 落实有关税收政策。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委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定相关立法、政府规划、公共政策、行业标准和行业数据统计等事务。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指南制定、行业人才培养、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第三方咨询评估等方面作用, 完善对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机制。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有关行业统计数据, 按原规定报送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商会应按原渠道向行业管理部门报送相关行业数据和信息。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行业公共信息交汇平台, 整合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有关数据, 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服务, 为行业协会商会提供必要的行业信息和数据。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在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交流、企业“走出去”、应对贸易摩擦等事务中, 发挥协调、指导、咨询、服务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协助政府部门多双边经贸谈判工作, 提供相关咨询和协调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搭建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等服务平台,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 完善综合监管体制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立法工作。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后, 按程序修改章程并报民政部门备案。健全行业协会商会退出机制, 在实施脱钩中对职能不清、业务开展不正常、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协会商会依法予以注销。鼓励和促进行业协会商会间公平有序竞争。
完善政府综合监管体系。制定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民政部门依照相关登记管理法规, 对行业协会商会加强登记审查、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 强化对主要负责人任职条件和任用程序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的资金和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管, 并会同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对行业协会商会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和监管。税务部门对行业协会商会涉税行为进行稽查和监管。审计部门对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价格部门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及价格行为进行监管。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论坛、评比、达标、表彰等活动, 要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 并接受监督。各行业管理部门按职能对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政策和业务指导, 并履行相关监管责任。其他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按职能分工对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监管。党的各级纪检机关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探索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完善信用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承诺制度, 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的信用记录, 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对行业协会商会的信用情况开展社会评价, 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信息公开和年度报告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行业协会商会要按照建立现代社会组织要求, 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行业协会商会章程审核备案机制, 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 健全会员大会 (会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 制度, 建立和健全监事会 (监事) 制度。落实民主选举、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制度。鼓励选举企业家担任行业协会商会理事长, 探索实行理事长 (会长) 轮值制, 推行秘书长聘任制。实施法定代表人述职、主要负责人任职前公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在重要的行业协会商会试行委派监事制度, 委派监事履行监督和指导职责, 督促行业协会商会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行业政策。所派监事不在行业协会商会兼职、取酬、享受福利。
五、组织实施
(一) 建立工作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国管局、全国工商联, 成立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 (以下简称联合工作组) , 负责组织实施本方案, 推进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 指导和督促各地开展脱钩工作。联合工作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 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各地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和工作组, 制定本地区脱钩方案, 负责推进本地区脱钩工作。
(二) 明确责任分工
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本方案和职能分工, 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各级发展改革、民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脱钩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抽查监督, 审计脱钩过程中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逐个制定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实施方案, 落实各项工作, 并向社会公开。
本方案印发后一个月内, 有关部门分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制定关于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调整的实施办法, 明确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的具体任务, 切实加强党对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的领导;中央编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提出关于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涉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的意见;外交部提出相关外事管理工作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民政部牵头制定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财政部会同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协会商会资产清查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财政部提出逐步取消财政拨款的具体操作办法, 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购买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的具体措施;国管局、中直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清理腾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占用行政办公用房的具体办法。
为适应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后的新体制新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综合监管办法。
(三) 稳妥开展试点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由民政部牵头负责, 2015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批试点, 2016年总结经验、扩大试点, 2017年在更大范围试点, 通过试点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后全面推开。按照兼顾不同类型、行业和部门的原则, 第一批选择100个左右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脱钩试点。各业务主管单位于2015年7月底前将推荐试点名单报送民政部, 并逐个制定试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实施方案。方案报经民政部核准、联合工作组批复后实施, 其中须有关部门批准的事项, 按管理权限和职能分别报批。各试点单位要在2016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试点, 由联合工作组对试点成效进行评估并认真总结经验, 完善配套政策。
地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由各省 (区、市) 工作组负责。各省 (区、市) 同步开展本地区脱钩试点工作, 首先选择几个省一级协会开展试点, 试点方案报经民政部核准、联合工作组批复后实施。各地要在2016年底前完成第一批试点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报联合工作组。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完善试点政策,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稳妥审慎推开。
(四) 精心组织实施
脱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商会要高度重视, 严明纪律, 做好风险预案, 确保如期完成脱钩任务。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推进脱钩工作, 规范工作程序, 建立考核机制, 确保工作有序开展。要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 形成良好舆论氛围。脱钩工作中遇有重要情况和问题, 要及时向联合工作组报告。
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 改进工作方式, 构建与行业协会商会新型合作关系;建立和完善与行业协会商会协商机制, 在研究重大问题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时应主动听取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指导和支持, 及时研究解决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行业协会商会要加快转型, 努力适应新常态、新规则、新要求, 完善治理结构, 规范自身行为,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强化行业自律, 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积极反映会员诉求, 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真正成为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
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 篇8
本次“2014中国商业地产与国际零售商投资洽谈会暨中欧商业地产投资发展论坛”以会议、展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协助国内商业地产发展商、零售商,脱离品牌、形象同质化现象,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前沿商业形态。中欧商业协会作为与各国驻华使馆和商会拥有长期深入广泛合作的机构,此次邀请了为数众多的国际奢侈品牌,以及还未进驻中国的欧洲知名一线品牌出席。
本次洽谈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商业地产开发商、零售商、投融资机构及相关联企业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商业与地产合作的良好模式与长远发展之路。法国高端零售业、意大利知名购物中心运营商LARRY SMITH公司和商业地产佛罗伦萨小镇、意大利鞋业协会、英中贸易协会、德国投资贸易总署等欧盟商会带来的众多未进驻中国的欧洲知名时尚、家居品牌,在此次大会上纷纷亮相。中国商业地产项目华贸中心、华业·新北京中心、首创奥特莱斯、东都汇·澳门街等项目参与了为期两天的展览,达到了展示品牌、交流洽谈、资源对接的目的。
本次盛会不仅代表了中国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发展需求,也满足了国际零售商品牌进入中国的需求,由此突破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商业招商、发展的瓶颈,是一场全方位、多角度、高规格、高水准的商业地产招商大会。
业界权威鼎力支持
在本次活动开幕式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表示:“过去十年,包括商业地产在内的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商业物业供应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商业建筑面积将达到3亿平方米,国际零售商有望达到4500家。从现在到2025年,海外将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购物中心的总数将超过1万家。在这样的机遇和背景下,我们举办这次投资洽谈会,目的就是邀请大家为中国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介绍各个国家的主题,开展零售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的推介,实现国际零售业与中国商业地产的零距离对接,进一步拓展为国内外企业服务的渠道。”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专业地产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国华置业董事长房超则指出:“商业经营未来面临的有两大问题,一个是传统创新,一个是互联网创新。这两点最终都指向‘引领与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这一主题。商业平台的效能要素是设计和组织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实现客户至上、极致体验,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平台层面,传统商业和电商是殊途同归的,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未来商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与商会合作方案】推荐阅读:
企业商会09-01
企业商会演讲材料08-02
企业商会服务协议10-03
企业招商会主持词08-19
兄弟商会合作协议10-16
招商会合作方发言稿12-27
商会年会晚宴主持词与商会年会讲话01-05
招商会策划方案05-19
小型招商会方案05-19
各地商会会长活动方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