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1hello第二课时(精选13篇)
unit1hello第二课时 篇1
必修四第三单元:
编号:
使用日期:
姓名:
教师评价:
《阁夜》教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探究诗中情感与主旨。
2、掌握情感主旨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二、课堂探究:
探究诗中前两联抒发的情感。
⑴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⑵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三、达标训练
探究诗中后两联抒发的情感。
1、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2、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必修四第三单元:
编号:
使用日期:
姓名:
教师评价:
unit1hello第二课时 篇2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鸟岛(第二课时) 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鸟 岛 窝 多 爱鸟
鲸 第二课时 篇4
先锋小学 袁春
教材分析:《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PPT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介绍了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是读一读相关的段落,然后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再悟一悟你所找到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说一说 板书:读——找——悟——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他有关鲸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2——7自然段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合作学习: 要求:
1、本段是怎样介绍鲸的有关知识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们组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指导学习进食和呼吸段落 预设:
第2段 鲸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 陆地——浅海——海洋——漫长 从哪些地方可以鲸的进化过程很漫长?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漫长的感觉 第4段 进食
请你们说一说鲸是怎么进食的? 分类别
须鲸 齿鲸 虎鲸 分别是怎样进食的?组内成员一人说一种
老师发现你们这组同学的汇报形式不一样,你们三个同学分别介绍须鲸、齿鲸、虎鲸是如何进食的?这就是我们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 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须鲸 齿鲸进食的具体动作 动词填空 想象动作
引导学生从内容上和表达方式上进行汇报
你觉得鲸进食的过程怎么样(生动 有趣)从哪些地方看出生动有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说明文并不是一味的枯燥无味,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也是生动有趣,非常形象具体的,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作者对鲸 的喜爱。第5自然段
说说鲸是怎样呼吸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6自然段 怎样睡觉的?为什么这样睡觉
第7自然段 鲸是如何繁衍后代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小结:说明文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一种食物,总结说明方法
三、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读一读 辨一辨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 须鲸吃虾和小鱼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鲸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几头聚在一起。
四、运用说明方法
请你运用课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写一段话介绍一下学校的操场、教学楼等,用上2-3种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准确、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体现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上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首先读一读相关的段落,然后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再悟一悟你所找到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说一说,也就是读——找——悟——说。第二个环节是根据以上学习方法,分组学习其他段落。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合作学习:本段怎样介绍鲸的有关知识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时,老师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学习完后,请小组进行交流汇报:你们组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重点引导学生分别从内容上和表达方式上交流写鲸进食和呼吸的段落,因为这两段语句生动,学生会发现说明文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他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作者在语言表达上非常形象具体。第三个环节是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出示三组句子,比较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会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是放手让学生去说自己的见解,我发现学生说得还不错。这再一次让我认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有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去解决。第四个环节是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说一段话介绍一下学校的操场、教室等,要求用上三种以上的说明方法。一开始,学生并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的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最后我引导学生从操场的大小、颜色、操场中间的篮球场、国旗和边上樟树和涂鸦墙等来介绍,学生一下就说得具体了。从总体上看,本节课思路清 晰,流程合理,对如何教说明文做了一个示范。
《麻雀》第二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保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维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麻雀》一文,谁能借助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渡:师讲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件展示小麻雀掉下来,猎狗露出牙齿的内容)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此时,你紧张吗?你最担心谁的命运?
二、自主探究:
1、第三自然段(小麻雀):
(1)课件出示描写小麻雀的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2)指导朗读。
(3)做课后练习三,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写具体的?
(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自身的担心。
(5)出示课件:描写小麻雀和猎狗的句子。指导分角色朗读。
2、第四五自然段(老麻雀):
(1)过渡:这么凶猛的猎狗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却又退回去了。出示课件。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有老麻雀的维护)演示课件。(仅是猎狗与老麻雀的画面,无动画)
过渡:老麻雀是怎么做的?使得猎狗退回去了呢?(出示课件: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2)仔细默读这两段话。看看,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下画上记号,将你想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的旁边。
(3)比较句子(打在纸上)引导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演示动画)
A、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
B、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以上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4)理解“强大的力量”句子。
(5)教师激情点拨:母爱是母亲对小朋友无私的爱、广博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发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突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身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情感吗?(生自由读、指名读,熟读成诵)
三、读议课文六、七自然段
1、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指名读六自然段,评议朗读。)
2、师:猎狗向后退,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3、师述: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种爱就是世是最伟大的母爱。(出示课件:母爱)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溢爱心的人,当他看到这一幕,同样为之感动。《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打在纸上)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溢活力。”同学们,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读到这儿,你对母爱一定有新的体会。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写好后站起来大声读出来。
4、反馈。
第二课时前言 篇6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前言、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分析物理教材的特点,总结历届同学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技巧。鼓励大家对于新的科目在继续发扬认真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提高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
(2)学习习惯培养及作业、实验要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鼓励大家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难点:物理科目的分析及兴趣的培养,物理学科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气体打火机、手钳、茶杯及气球等教具。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教师导学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什么是物理学呢?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1、二个典故:(1)温水煮青蛙(2)03《读者》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内容在最后参考文献)
2、物理学科的特点:
有利因素:与生活联系紧密实验多(纸锅烧水)动手勤死记硬背的少 不利因素观察少(很难形成物理模型)死记硬背 物理就是“悟理”不学成“雾里”
二、学生自学
1、学生代表朗读《温水煮青蛙》、《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
2、学生读《献给同学们》,归纳物理学科的特点。
三、作业要求
1、作业要求:钢笔书写、书写认真、按时交送、有错必纠。
2、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认真思考并及时记好笔记(知道学习目标)。
3、课后及时巩固。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因所教学课程比较多,因此:上午的作业 下午上课课外活动前交齐,下午的作业 第二天打预备钟(上课前)交来,以便老师批改。
四、学法指导
物理学习指导
1.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2.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2)会想。
上述例子中两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回顾前面的知识,木块压在海面上,海绵凹陷,即产生形变,说明木块对海绵有压强。类比一下,水喷出来,说明水对瓶子侧壁有压强,且水越深压强越大。那么如果倒入其他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中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惟有动脑思考,才能实现思维升华。
(3)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4)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
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学运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3.重视思维方法
(1)方法迁移。
初学物理,你会读到《摆的故事的启示》,同时,你第一次接触了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渐渐地,你从“研究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等实验中,领会了控制变量法的真谛,而这个方法是贯穿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始终,可以这样说,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你的初中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光的传播规律,老师教你画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可真的有“光线”吗?当然没有,只有“光”,没有“线”,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假想的。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磁感线”、高中的“质点”、“电场线”也是“建立物理模型”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曹冲很聪明的运用了“等效替代”这个物理思想,船上所放石头的重力就等于大象的重力,“化整为零”,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难题。“合力”、“总电阻”等概念也都运用了这个方法。
初中物理中“路程-时间”图像是学习高中运动力学图像和其他图像的基础。初中物理是为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打基础的,所以你还要学会下列研究方法:累积法、类比法、比较法、归纳法、图像法、列表法等。
(2)知识迁移。
物理课程系统分为五个部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除了光学相对独立,其他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物质、运动、能量把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要从整体上把握物理教材,明确知识在本单元、本册教材、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注意前后联系。
4.重视知识应用
物理从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归生活,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回归生活。
家里突然停电了,你还会像小时候那么害怕吗?八成是保险丝烧掉了,快去看看。百米赛跑时,为何要求计时员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你学了光速比声速大很多,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距离?在雨雪天气路滑时,如何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与惯性、摩擦有关。如何判断戒指是否纯金?测量质量与体积,计算密度,查密度表对比吧!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你会豁然明朗,生活到处是物理谜语,等待你去解开。
(2)课外研究。
物理世界是真实的,也是丰富的。猜想一下,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无声的世界》幻想文章即刻出炉。城市现代化,玻璃墙面的楼房越来
越高,黑夜越来越亮,刺眼的光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那就去想一想《如何减少光污染》。《如果没有摩擦》、《自行车上的物理》……调查报告,课外制作、课外探究都能把物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你带去研究的欢乐与惊喜。
(3)学科交叉。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典故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成语谚语中描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你可以从语文中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可以从历史中体味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你尝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5.重视情感倾注
(1)合作。
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有些物理问题,单独思考会回答不全面,此时需要集体的智慧。有些实验一个人无法操作,就需要两个人,甚至四个人一起分工协作完成。有时答案五花八门,则需要集体讨论,找到真理。
(2)坚持。
学习物理要能吃苦,爱因斯坦说,“成功是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学习物理要有想法,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地球”。学习物理更要谦虚,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物理必须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系统把握,循序渐进,不搞突击。
【参考文章】
“温水煮青蛙”的著名故事,被很多人引用过。大意是这样的: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水中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热水中热死。
青蛙真的有那么蠢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做了一次这样的实验(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正好在这个班):同学们两三位一组,分配一个容器和一只青蛙,文火加热,使水温缓缓升高,以符合“温水煮青蛙”的基本条件。同学们激动而焦急地看着显示水温的温度计和容器中的青蛙。当温度缓步升到60度时,开始有青蛙跳出。水温到65度的时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一个不拉地全部跳出来了。
女生物老师说:“青蛙在水温升到60多度后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你们要记住,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那位朋友告诉我说:“那次实验改变了他一生,让他懂得理性思考是何等的重要。”
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比尔盖茨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比尔盖茨所说的“成功人士”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甘心。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人要学会用望远镜看世界,而不是用近视眼看世界。顺境时要想着为自己找个退路,逆境时要懂为自己找出路.二.学习力强.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主要的是,学习,其实是学与习两个字。学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三.行动力强。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行动不一样,结果才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不犯错误,一定会错,因为不犯错误的人一定没有尝试。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善于总结,然后再做,一直到正确的结果出来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杰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没有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业的。要先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有超过所得的价值,别人才会开更高的价。
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沟通无极限,这更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技巧。一个好的团队当然要有共同的愿景,非一日可以得来。需要无时不在的沟通,从目标到细节,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沟通的内容之列。
六.诚恳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关键是大家都要开诚布公地谈清楚,不要委屈求全。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观。曾经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一面 第二课时 篇9
一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词
二、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阿累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与鲁迅先生的一次珍贵的会面。会面的地点是内山书店。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1)那么,本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认真阅读,并在书上作标记,然后回答。
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讲解:因为在暗处,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的特写的`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的现实,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5)“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朋友、同志、父亲、师傅和战士)。
(引导学生识别本段的表达方式。叙、议、抒结合。)
(6)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
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 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解词(注释)
后记:1.在分析对书店、鲁迅的描写过程中,要把批注中的思考题带着理解。
2.(前面)
一面 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篇10
能正确掌握句型i’m hungry. i’m thirsty. i want some….? yes, please. no, thanks.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上列句型。
教学准备:单词图片,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step1 songs and rhymes
step2 revision
1.t: what do you do with water?
s:i wash my hands with water.
i wash…with water.
2.t:(出示以前学过食物的图片)what’s this?
s:…
t: have some…
i am hungry. have some meat/rice/chicken/fish…
i am thirsty. have some milk/water/juice…
step3 presentation
1.t:(出示图片)teach the words: bread, butter, sausage and egg.
s repeat.
t:i want some…(出示句型)
i am hungry. i want some…
unit1hello第二课时 篇11
师: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呢?
生:书上写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生:郑和远航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生: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狂风呼啸 奔腾咆哮 波峰浪谷”,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用自己的或是书上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风浪险恶的画面)
师: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踊跃发言)
师: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地读出词句,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这险恶的风浪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5自然段)。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出使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生:海盗的袭击。
生:有随时丢掉生命的危险。
生: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个伟大的航程,还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航程。
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教学抓住“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词串,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咀嚼,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以及航程中充满了危险,为理解远航的意义埋下伏笔。
二、 借助词串,读活人物
1. 出示词串: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
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
师:读这组词语,你脑海中浮现的是谁的形象?是同一个形象吗?如果不是,那么郑和的哪一种形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我看到的郑和是威武雄健的,从“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这几个词语中就可以体会到。
师:(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映入眼帘的有什么?(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
师:请再读: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读出威武雄健来。
师:当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看着这浩浩荡荡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600多年前,咱们中国就有了这样一只船队,你的内心又做何感想呢?再读: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读出自豪来。
师: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你听……再读: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读出自信来。
师:就这一句话,我们读出了威武、自信、决心、自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三读“……启航!……”读出威武、读出自豪、读出自信。体会郑和的心情,读出我们的感悟,郑和高大威武的形象也自然而然竖立在我们面前。
2. 词串串起郑和远航的深远意义。
师:(出示第4自然段:“……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读读,说说哪些地方看出亲切友好?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板书下列一组词语:
递交国书赠送礼品表达友好
热烈欢迎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惊叹不已名扬海外纷纷换取
读这组词语,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师:这就是当年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的一幕幕场面。出示补充资料: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读了这段资料,你又想到了什么?填空:郑和远航,给各国带去了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里所出示的一组词串,让学生透过词语想象画面,使得平躺的文字站起来,丰富起来,立体起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自己体会到郑和带去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产,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中国的友好与和平。
3. 词串串起郑和远航的探索精神。
★ 感受郑和精神——勇于探索
(师出示第5自然段:“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
(1) 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2) 这里不仅有风浪的险恶,更有海盗的袭击,然而郑和是如何面对的呢?
(3)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眼界。”
★ 感受郑和精神——执著探索
(师出示第6自然段:“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
(1) 请大家关注这段话中的数字,从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什么让郑和鬓发全白?
(2) 补充阅读:“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牛首山南麓。终年62岁。”此刻,你对郑和的形象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理解?
(3) 资料出示:87年之后,哥伦布两只小船200多人发现了美洲,114年之后,麦哲伦3只小船300多人发现了好望角。读这两句话,联系课文,郑和在你的心中的形象更丰满了吧!
★ 感受郑和,表达情感
(1)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
(2)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人,郑和公园重新塑造了郑和的雕像。你看,郑和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面对着高大的雕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郑和说。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3) 课件屏幕出示:面对着高大的塑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郑和说……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
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
(4)课文学习完了,让我一起来记住这个名字,那就是——郑和!
【设计意图】最后用词串将郑和形象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底。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点带面,以读促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3.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懂得“金子”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课文,理解彼得淘金失败,种花却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真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让我们一起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带有“金子”这个词语的句子都找出来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每人读一句。
2.在上一节课中,通过这五句话,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还将借助这五句话来认识彼得这个人,来了解彼得和金子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文的标题是《金子》,故事情节也是紧紧围绕彼得找金子来展开的,无疑,“金子”是文章的关键点。通过课文中五句带有“金子”一词的句子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体现出了教者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感悟
1.埋头苦干,淘金失败。
(1)我们先来看前三句,都是写没找到金子,却分成了两段来写,这是因为第一段写的是谁?(生:淘金者们。) 而第二段写的是谁?(生:彼得。)根据内容的不同来构段,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淘金者和彼得,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目标或梦想一样,都想找到金子;结果也一样,都没找到金子。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梦想。)
【设计意图:先找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为接下来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作铺垫。】
(2) 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但都没有找到金子。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
师生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句子的朗读。
是啊,一个“不甘心”让我们读出了一个更能坚持的彼得。谁能读好这一句?
是啊,“埋头苦干”看出了他的劳动强度之高,“几个月”看出了他坚持的时间之长,“几乎挖遍了整块土地”看出了他的工作量之大。谁能读好这一句?
虽然彼得淘金失败了,但是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自然段。板书:努力。
【设计意图:与其他淘金者相比,彼得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教者精选比较点,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真切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结:彼得如此勤劳,却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找到,看来要想实现梦想,光靠勤劳是远远不够的!
引读:六个月后……
【设计意图:这段总结性的话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下一环节“智慧”的出现埋好伏笔;一是承上启下,将教学自然、顺畅地引向下一环节。】
2.发现变化,若有所悟。
(1)彼得最后找到金子了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有关“金子”的句子。(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彼得后来是怎么找到金子、实现梦想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到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前文讲彼得没有找到金子,而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又说彼得找到了金子,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这一环节的设计设置了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师生交流。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他若有所悟?谁来读一读彼得所发现的土地的变化?土地和小草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物,彼得能注意到它们的变化,这说明什么?是的,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多么重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彼得的发现。板书:发现。
2那彼得悟到了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现在你就是彼得,告诉大家,你悟到了什么?
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全过程:
A.虽然这里没找到金子,但是———(这土地很肥沃。)
B.因为这土地很肥沃,所以———(我可以用来种花。)
C.如果我把花种出来了,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D. 如果人们都来买我的花,那我就———(能拥有财富。)
E. 如果真是 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同学们,你们跟彼得一样,也非常善于分析和思考,你们把省略号里彼得的想法都说出来了!板书:思考。
【设计意图:初读过后,教者用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严谨,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一环节主要通过精准的文本解读,紧扣“若有所悟”这一关键词来带动段落的教学,借助思维发展点来丰富学生的感受。】
3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说了多少个“如果”?若是把这些“如果”都放进句子里,这段话还好不好听?是的,他心里这么多的想法,作者只用了两句话、两组关联词语就写出来了,我们写作文时也应该像这样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再读读这段话,感受句子的通顺与连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的通顺与连贯,将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跟前一次的读的初步感知相比,这一次的读主要是理清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这段话很短,读好却不容易。这些都是彼得的思考,读的时候语速应该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范读) 谁也会像老师边想边说?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次的朗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出思考时的语气特征,使朗读实现质的提升。】
5不管是善于发现还是善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智慧的彼得 。板书: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彼得成功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至此,“努力”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都已板书到了黑板上,学生对于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3.培育花苗,找到真金。
(1) 彼得在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之后开始培育花苗,五年以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五年,1825天,知道这1825天彼得是怎么过的吗?
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写话练习,写完后两组各找一人进行展示,两人的展示合起来正好是一段完整的话语。可根据时间展示2~3组:
1大热天,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风雨过后,许多花都被打倒在地,彼得_____________;,彼得 ___________……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2不久,花开了!彼得站在花田边,他看到原本只长着一层小草的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着这一切,彼得开心地笑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设读写结合点,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扎实的 训练。这一训练指向明确,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角度练习,训练效果佳。】
(2)看着这些花,看着自己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财富,彼得的心中充满了骄傲。谁来读读彼得的话?这句话中的金 子指的就 是———(鲜花)
还从哪儿能看出彼得非常骄傲?(唯一)“唯一”的言下之意是什么?第一自然段当中不是说还是有个别的幸运儿挖到金子了吗?那些人挖到的金子跟彼得的真金有什么不同?
小结:别人得到的金子早晚会用完,彼得的真金却是致富的方法,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怪不得你会骄傲地说———(引读课文最后一句。)板书:致富的方法。
【设计意图:彼得所说的“真金”到底是什么?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者再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彼得的真金与极少数幸运的淘金者找到的金子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3) 彼得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当时失望离去的淘金者都来向他讨教:彼得先生,你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假如你就是彼得,你会怎么回答呢?
【设计意图:当“努力”和“智慧”两个词语都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对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将这一认识进一步强化,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
三、小结升华
同学们,彼得的梦想从未变过,他在经历了失败后,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找到了创造财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真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像彼得那样,用智慧和努力实现梦想,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真金。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总结升华。】
掌声第二课时 篇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去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2.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掌声》,——生齐读课题。
2、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掌声?(指名说)同学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小英鼓掌的呢?课文第四小节就描写了大家为小英两次鼓掌的经过,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的这一小节,找出同学们为小英鼓掌的句子,用“~~~”划出来。看谁找得准。
3、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4、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5、交流,出示句子:
6、同学们为什么两次给小英鼓掌?两次掌声又给小英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二)探究变化原因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同学们两次给小英鼓掌。第一次,是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可引读)这一次,大家为什么会给小英鼓掌呢?还是请大家读课文,读2——4小节,看看在鼓掌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把描写小英表现的句子画出来。
A.交流讨论第一次掌声
1、找出直接描写小英表现的句子。指名说,出示句子。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2、体会小英走上讲台的不容易。
这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小英的表现,大家再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再想想这几句话该怎样读?自己练练。
3、指名读
出示第一句: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指名读:
师描述: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英曾经是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她害怕别人看到她的缺陷,一直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轮到小英上台演讲的时候,同学们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角落。当大家把目光投向她的时候,小英立刻低下了头。[板书:自卑忧郁]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引导学生走进小英的内心,细细体会小英此刻的心情。指名朗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引读过渡,指名读,评价读,再读,女生齐读。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小结:刚才我们读了这两句话,体会到了小英矛盾、害怕、为难的心情。下面捧好书,我们一起读好二、三小节,再次体会小英复杂的心情。(齐读二、三小节)
指名读,教师描述,指导朗读。尽管从教室的一角到老师的讲台,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一起读好这句话。
小英一开始是不敢走上讲台,现在终于走上了讲台。从这个“终于”中你看出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看到小英走上讲台,你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也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小英能够克服心里的害怕,从犹豫、矛盾中走上讲台,多不容易啊,我们应该为小英感到高兴啊,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谁能够把小英的这种读出来?(指名说)
4、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出示第一次掌声)
引读:对于我们来说,走上讲台可能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可是对于小英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谁再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那掌声热烈、持久,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指名说)[相机板书:鼓励、尊重„„]
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所以,(引读)当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同学们要说的太多太多了,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是那么迫切,所以,那掌声——热烈、持久!所有的男生再把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出来。
小英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鼓励、理解、安慰啊。这掌声是多么地及时啊!当掌声响起的时候,小英感动了,小英流泪了。如果你就是小英,听了同学们掌声,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名说)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B.交流第二次掌声
1、(出示第四小节后半段)引读: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2、(想象经久不息的场面!)这一次,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能不能想象出那是个怎样的场面?
3、这一次,同学们为什么给小英经久不息的掌声呢?同学们又想通过这 3 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指名说[板书:赞美„„肯定]
小英不但完成了这次演讲,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同学们又一次把肯定、表扬、赞赏送给了小英,那场面是多么感人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4、如果说,第一次掌声给了小英勇气和力量的话,这一次,同学们的掌声又带来了什么?[板书:自信]从小英的微笑中你知道小英在想些什么?
5、有了同学们的肯定,小英变得自信了。从红着眼圈走上讲台到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谁来读好第四小节。(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好这段话。(齐读第4小节)
(三)感受小英的开朗和自信
1、有了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变得自信了,变得活泼了,还变得——乐观开朗。(引读第五小节)
2、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起去读一读这句话: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3.同学们,小英还会有些什么表现呢?请用上下面的句式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小英不再忧郁了。上课时,她
;下课了,她 ;不管在学校的任何时候,她。
4、小英变得自信、开朗了![板书:自信开朗]我们真的为小英感到高兴啊!
这是多么神奇的掌声啊,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迈出成功的一步。难怪,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多媒体出示小英的信,引读)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四)总结掌声的内涵
1、你觉得掌声像什么?打个比方说一说(指名说)
2、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 4 用什么方式呢?(指名说)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3、是啊,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爱,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离不开掌声。反过来也一样,在别人需要鼓励、安慰、赞美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所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说:齐读。
4、读了《掌声》这一课,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还选了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掌声陪我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
(出示小诗)师或生范读
学生配乐读。
掌声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活; 掌声似一缕春风,轻拂着我们的心灵。掌声是一份真爱,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掌声是一股力量,给我们信心和勇气。
掌声中,我们和勇敢作伴,和信心牵手; 掌声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珍惜别人的掌声吧,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因为,那是爱的音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四、板书设计
掌声
自卑
(鼓励、肯定)
自信
忧郁
【unit1hello第二课时】推荐阅读:
unit1hello第三课时10-16
第二课时01-12
1 第二课时07-02
水第二课时05-26
《鸬鹚》第二课时05-30
家第二课时教案07-05
《东方之珠》第二课时05-17
猫第二课时教案05-21
氮和磷(第二课时)06-05
春第二课时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