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精选8篇)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1
篇一:《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篇二: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2011-11-27 22:20:42)转载▼ 标签: 教育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思考
很多成功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都认为读书, 尤其是少年时代的读书对自己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鲁迅先生就认为, “写作无非是多读几本书而已”。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几篇文章, 是很难满足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和鼓励小学生进行阅读, 并让其形成一种习惯, 从而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要通过为学生读书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寻求各种阅读渠道, 比如图书馆、阅读角等, 让其在读中体会乐趣, 在学中增长才干。小学生课外阅读从“阅读”到“悦读”, 实现的是一种习惯养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 小学生自读积极性低
当前, 很多小学生自读积极性低, 对一些课外阅读不感兴趣, 尤其是对一些名著了解不多, 仅有的一些了解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老师对作品没有要求, 或者是没有明确布置作业情况下, 学生们不愿意读名著, 或者说对课外阅读提不起兴趣, 反而对漫画和流行小说等兴趣浓厚。同时, 教师在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不足, 导致学生主动读书比较少, 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学课文阅读相关内容。
2. 小学生阅读质疑缺乏
小学生阅读, 尤其是课外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融化和吸收的过程。但是小学生阅读绝不是人云亦云, 也不是照本宣科,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目前小学生阅读中思考严重不足, 尤其是对其中的精美语言、内容编排等思考不足, 对文章内容缺乏质疑, 在疑问时也比较浅显, 寻求解疑不到位。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思考是针对老师的提问, 比如参加故事会、朗读比赛等。
3. 小学生阅读写练不衔接
对小学生来说, 写和读是相互联系、紧密链接在一起的, 尤其是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 没有相互之间的探讨, 没有教师的指导, 阅读一翻而过, 甚至于仅仅看插图, 这样是起不到作用的。课外阅读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读和写结合不紧密, 大部分小学生还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对文章补充写作和改写的习惯。读和写不能融合造成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过于分散, 不能整合, 课外阅读的相关性、激发性和辅助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对课堂教学无法形成明显的支持作用。
4. 小学生阅读指导评估不足
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得到积极指导, 避免在小学生选择读物方面的盲目。对阅读内容, 教师首先要熟悉, 才可以在教学中对课外阅读进行适当指导。但当前对于课外阅读, 教师没有高度重视, 因此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评估指导。
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1.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需要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培养, 因为小学生兴趣点比较庞杂, 尤其是在当前各种辅导班充斥的情况下, 兴趣激发对小学生更显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 比如在《草虫的村落》教学中, 可以建议学生阅读相关读本, 并提出身边有哪些昆虫, 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在课堂教学《女娲造人》中, 可以让学生阅读《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孟姜女》等民间故事。在学生阅读兴趣上进行积极引导, 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每一课之前, 教师可以从课外对相关链接资料进行收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阅读活动, 比如阅读故事会、朗读比赛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会学生质疑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学会思考。实际上, 思考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语言的认知, 另外一方面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文章中精美的语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而精彩的文章内容可以对学生理解课文和感悟人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小学生课外阅读要形成自己的思考, 教师必须积极开展指导。比如, 对《鸟的天堂》相关课外阅读中, 让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神奇动植物资源等进行思考, 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概念;在《黄果树听瀑》的课外阅读指导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区域水电开发带给自然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些延伸性思考。3.写练严密结合
读书和写作是结合在一起的, 尤其是对课外阅读来讲, 因为没有课文引线, 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天马行空, 无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布置一定的作业是必要的。比如在《迷人的张家界》相关课外阅读中, 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收集我国神奇的自然景观, 并将自己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同时, 要制定课外阅读写作计划, 让学生依据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此外, 进行读写比赛也是促进阅读和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之一。读写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写的兴趣, 尤其是激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4. 积极促成评价
小学生阅读需要形成积极性评估, 因为在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检测的情况下, 往往无法保质保量完成阅读任务, 而且非常有可能导致阅读兴趣被消磨的结果。教师在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估时, 可以采用讲故事、读书会、展评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和比赛查阅资料速度等方式和方法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的作用在于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 促进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比如通过讲故事进行阅读评估时, 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故事迁移,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
总之,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自身强化, 是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塑造。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会形成, 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以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娟小学生阅读动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0期
[2]徐钟灵浅析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18期
[3]张国全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13期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3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发掘音乐作品的情趣特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而开放的评价,又能够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三、研究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1.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可以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让学生去看、去听,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
2.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有效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渐渐影响学生的。例如,在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春天会有什么大自然的声音?学生踊跃的回答:春风的呼呼声、春雨的滴答声、春雷的轰隆隆声、春水的哗哗声。并引发学生加以模仿。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有助于启发学生,使他们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把握学生参与体验
1.认识学生差异,以激励为主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关键是如何对待。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熟悉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得到发展。(1)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2)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3)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不能让班上音乐表现较差的学生沦为陪读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让他们答问要留心为他们创造能够获得成功和自尊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回答以往只有好学生才能回答的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把简单的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能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教师只需鼓励“你的耳朵很灵”“你解释的很准确!”就可以给他学习上无穷的力量,调动他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发挥其潜能
维果斯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证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可能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寻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发挥,帮助学生勇敢迎接挑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舞蹈方面有特长,有的同学在声乐方面有特长,甚至还有的同学会吹漂亮的口哨,有的同学演奏乐器很棒等,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应创造他们发挥创设创编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各自的自信心。
五、研究结论——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动一动、练一练、唱一唱、欣赏欣赏,来体验、感悟音乐的魅力。在动、练、唱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生间平等商讨的气氛、友好争吵的乐趣,可以使学生在与同伴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中增进友谊,增长智慧,发挥想象创造能力,以学生互动为中心是师生互动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功能。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欣赏乐曲时,我经常会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比赛,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听完后,我提出:我们看哪一组能听着音乐看着图画做出与音乐和图画相关的动作?各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积极动脑、团结互助,发挥各自的长处谁都不甘落后。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也会多了。
六、研究成果——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在音乐素质上有差异,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进行单一评价,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树立评价标准,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勇于创新、是否敢于质疑、是否与其他同学积极合作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实践中,我用“我的音符汇”(表现好得高音谱号等音乐记号一个)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期结束,教师以此作为音乐成绩评定依据,获得音符多的同学得优秀。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乐于学习,勇于创新,你追我赶争奖章。每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学们都知道只要积极参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好成绩,增强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七、问题与思考
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多学科大都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1.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音乐教学的研讨主题有“小学音乐课堂常规训练”“歌曲与舞蹈的整合”“音乐课堂有效评价的设计”等。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一般来说,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我一直从事六年级音乐教学,每每教到相同的课题时,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更好的设计。如《茉莉花》一课我可以上到3课时,从茉莉花的来源到地方版本的茉莉花,从中国的茉莉花小调故事到普契尼的《图兰朵》剧情;从民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到童声合唱的茉莉花的对比……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不仅是作为音乐教师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更有力地提升了我们音乐教师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教育。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书目单一:休闲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少了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消费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在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多媒体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
少。
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研究意义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使孩子终生受益。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研究内容
“小学课外拓展策略 ”是指教师从学生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
现阅读的个性化。
四、研究方法
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既定的研究目标,在各年级的相关班级相关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资源的拓展,通过分析综合,达成一个个研讨专题,使其目标更切合实际。
2、个案研究法。教师在班里选择典型个体,进行跟踪考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点带面地形成共性策略。
3、实验法。选择不同的班级或小群体,通过多学科、多层面的实验剖析,综合其特点,运用相应的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探索学科、年级的最佳策略。
4、另外,我们还将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方法,采用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使本实验的数据具体,可信。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前期工作:2012年5月—2011年7月。
(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0月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4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2)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
(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
(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人员
组长:宋莹
副组长:路玲娟
组员:全体五年级语文教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
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方法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方法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
方法
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八、研究后的思考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5
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埭小 王曹英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开展课外阅读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迪智慧、锻炼才能的一条主要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所以,我提出“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探讨科学的读书策略的指导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理解为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激发小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读书学习活动质量。
3、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能力,使小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4、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研究对象与步骤
研究对象:黄埭中心小学分部 四(2)班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3~2011.4),成立课题小组,课题组人员学习相关材料,并调查学生阅读现状,立档,以备以后对比、分析。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1.5~2011.11),按照课题组研究的思路,逐步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了解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变化,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修改下一步的目标、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1.12~2012.3),整理材料,准备结题,课题组人员写总结论文和心得体会。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这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及收获,这样的调查,主要是为了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且这个调查必须是经常的,不间断的。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
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读书数量、所读书目、读书体会、收获等情况,掌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发展情况。
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即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形成、提升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经验。研究过程(具体做法及实践初步体会)
(一)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研究
(1)阅读量少是制约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阅读量少必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就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小语大纲特别强调“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认读汉字的重要方法是朗读,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也是朗读,掌握语言,领悟汉语规律的重要途径还是朗读。
实践早已证明,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分析、机械训练不但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磨灭了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劳而无功,得不偿失。如果没有阅读中的“量”则无法达到学习结果中的“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调查表明,学生对课内外阅读的兴趣仍不高。原因优秀是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学生阅读困难等多种原因,朗读这个最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过于死板,不能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这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朗读训练。如在朗读中创设意境,扮演角色朗读、范读、领读、分组读、男女轮读等方式。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调查表明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仍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行为方式或倾向。印度有一句颜语:“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所以学生阅读的不良习惯除学生自身克服不够外也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重复训练,坚持不够有直接的因素。由此就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找不到好词、好句、有关的句段或相关问题。更领会不了词语搭配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规律。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1、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增加现有阅读量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俗话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个人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技艺,就要多读书,读百家书,学百家艺,这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学会收集书中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应以童话、故事、军事、科技、文学、名人传奇等方面书籍,这是因为“童话”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阅读兴趣,懂得故事中的寓意,从中受到启示和教
育;“故事”中一些情节可打动孩子的心灵,进而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故事特点容易口述,这样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军事、科技方面书籍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进步有所了解和认识;文学类书籍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如名家名作被选入语文教材中《匆匆》、《春》朱自清、《海上日出》、《小鸟的天堂》巴金、《落花生》许地山等一些文章,读后就能着实让人感受一种美,一种快乐。
2、激发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情意感召法。既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法。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风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评比激励法。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
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3、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实效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化内涵。中年级段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如 “采蜜集”、读书手册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圈、划、点、注、评、摘等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有深度的阅读,懂得如何去品味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
阅读时常见的读书方法有五种,分别为精读法、浏览法、速读法、选读法及批注阅读法。
(1)精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2)浏览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3)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
(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5)批注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
4、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教师可以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二是班级可以统一订购一两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报刊,或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做为统一指导的读物。这里,我们可以把学生订阅的《时代学习报》作为统一的读物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
5、推动班级阅读活动的一些做法
(1)规划班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
学期开始,就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图书角益处大,调动每个同学为充实图书角献计献策,并定期鼓励学生充实图书角,如每人每月带一本课外书送到图书角。
(2)善用阅读课
我们每周有一节阅读,我将这一节阅读课分阶段地根据需要安排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
①阅读指导课
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②阅读汇报课
第一步:学生准备汇报提纲。
提纲包括:A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题目、作者。B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C主要收获:包括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思想教育及其它知识等。D疑问、困难或建议。在汇报中,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即可,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特点来介绍……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即使幼稚可笑,教师也要给予鼓励。
第二步: 学生汇报,教师调控。
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换起学生汇报的兴趣,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再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评价,以达到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老师要做好小结,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注意的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提高。
六、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通过有关实践,学生掌握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二)教师方面
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阅读教学得到优化。经过指导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旧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大力倡导新型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教师也从中受益。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1)研究中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而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有待于加强个案研究,建立起个案追踪档案。(2)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长期地搞好语文课外阅读教育。
(二)建议:
(1)能够在本校内有组织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课题成果,及时发现不足。
(2)对于课题研究能够有更多的理论支持与政策支持。
荐荐荐荐口研语怎
样语究
交性文
写际学结
结课习题
结结题题
题题报报报报
告
告
告
告
小学课外阅读结题汇报材料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是“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刘景峰,我来自阿荣旗六合小学。下面由我做结题汇报。
一、课题的产生。
六合小学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距中心城市那吉镇60公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家长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对孩子的成长重视程度也不够,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庭环境及外界不良因素(如电视、网络游戏)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较大,与城市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整体偏低,城乡教育差距很大。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同样公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我校决定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彻底扭转我校贫穷落后的工作局面。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五、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指标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指标我们远远没有实现。每当我看见学生放学回到家里,马上完成老师课上布置的家庭作业,无所事事,要么沉迷于电视中的动画片,要么三五成群玩卡片、弹玻璃球时,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看看书,学习呢?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酝酿产生了,就是搞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坚持科研要贴近教学、服务教学,使学生受益终生,严格规范课题研究的程序,坚持求真务实的研究原则。
三、简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概况。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为课题组组长,成员要求必须是中高年级语文老师,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老师参加的课题组。设置了4个实验班,3个对比班。
研究目标从“趣、量、法、评”四个方面梯度上升。(即:兴趣读、大量读、得法读、品评读)使学生最终养成五个习惯。(即购书借书的习惯,养成到时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
为了落实研究目标,我们主要开展了“三共读、四时读、五个一”读书活动。(三共读即: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四时读即:晨间自由读,课堂指
导读,午间休闲读,睡前放松读;五个一即:每天花一小时读书,每天背诵一个成语或一条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等,每周背诵一首诗歌,每周讲一个故事或一篇美文给同伴或家长听,每月读一本书。)这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读书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加强横向联系,多渠道,多方位读书指导,形成一体化培养方式。
四、研究过程中主要活动简介。
1、早在课题申报之前,我们就对3—6年级165名学生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全面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学生和家长,问卷收回之后,我们立刻对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形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成功召开了由旗教育局和培训中心领导参加的课题开题报告会。会上,沈局长对课题的立项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工作意见,使我们受到了鼓舞,看到了研究的希望。这次会议上,明确了人员分工,还公布了较为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
3、召开了中期阶段性总结暨全面实施动员会。在会议上,课题主持人对前段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客观地谈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工作部署。
4、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读书潜能,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之星”的评比活动。对读书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物资奖励。
5、“快乐成长,快乐读书节活动”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高潮部分。家长老师都一致认为,花钱买玩具的学生少了,舍得买书看的学生多了;放学玩耍的学生少了,认真读书的人多了;学校真正成为诗书乐园。我们因势利导,举行了“课外阅读语文知识竞赛”,以此来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
6、召开了全校语文教师参加的课外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会议上,老师们畅所欲言,积极互动,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好的做法。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研究措施。
五、研究成果及内容。
1、建立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2、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3、研究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资源的整合策略。
4、出版发行了学生创作作品集《蒲公英文集》。该文集收录了学生作品100余篇。
5、录制了课外阅读教学的展示课和常态课光碟。
6、我们为全校的3—6年级每名学生建立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以此,对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跟踪研究学生的成长足迹。
7、师生个人成果。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师生大量获奖。我本人撰写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写作的观察、积累、表达力》论文在山西省省级刊物《新课程》2013年第7期发表。
孙宝章老师的论文《小班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与教学策略探讨》在《东方教育》2013年第9期发表。
一年来,总计教师发表各类论文8篇。不一一赘述。
学生孙秋鹏、张欣、王金娜的习作获内蒙古小作家协会作文大赛三等奖,学生贾新茹的作文获大赛一等奖,另有18名学生获得优秀奖。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我校课外阅读的研究侧重于学生课外读书习惯的养成,目的是培养学生时期乃至走向社会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终身教育。让学生读书成瘾,有时间就看书,有了钱舍得花钱买书。围绕这个目的,把研究工作做大做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件事:关注学生的纵向成长,关注学生的横向互动。
怎样关注学生的纵向成长?我们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阅读书目、读书方式、读书态度、读书效果,记录下来,对照《课外阅读培养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观察指标的完成情况,真实反应他们的成长历程,以便检查、分析、总结、改进、提高。
在关注学生的纵向成长的同时,我们更关注学生的横向互动。做到了“三个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五召开课外阅读汇报课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受,与同伴分享自己读书成果,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
七、课外阅读的学术价值。
习惯是一个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语文学科来说,就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书的习惯,人就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人一辈子不知所措。本课题概括来讲,就是培养人养成一生读书的好习惯。
八、课外阅读的应用价值。
1、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活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阅读不仅具有认识功能,而且影响着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对照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定性和定量的理论阐述和实践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没有很好地落实。切实落实《课标》的要求,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
2、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记忆积累的黄金时间,课外广泛阅读,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思考,感悟人生,能使他们生活视野开阔,文化修养加强,个性心理健全。
3、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良好课外阅
读习惯的培养,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语文科研队伍,推动学校和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九、问题与后续研究的设想。
由于我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研究时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例如“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到底以什么为标志,这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因为阅读活动不仅仅牵涉到学生外显的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阅读品质。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其外在的行为习惯与成年人所认为的“良好习惯”明显相反,但他们的阅读效果却是相当好。有些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表面上看,其行为可以称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但阅读的效果却很不理想。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到底应该是从阅读的效果来认定,还是应该从外在的阅读行为来认定呢?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我校的教学成绩徘徊在全旗中下游,办学条件是全旗最差的一个,部分班级教室还没有告别“生火炉子”的时代,下一步,我们将该研究的成果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到各年级非实验班。提高我校的教学成绩,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校,关心、支持我们,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通过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养成自主、自学的习惯,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至今为止,我们的后续研究工作还没有停止,今年年初,我们把这一科研课题又申报了区级课题,更为艰巨的研究工作仍在等着我们去进行,希望各位评审专家老师,能给我们一点信心,支持我们的工作,以便更好地全力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去。
谢谢市教科所领导、谢谢专家老师!
阿荣旗六合小学课题组
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篇7
经过在我校的问卷调查, 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为主, 自己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2.70%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3.90%的学生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 阅读名著或科普类的学生较少,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待培养。4.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关于作文的图书。5.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来源较狭窄, 基本上是看自己买的或跟同学借, 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不高。有70%学生家里存书在10本以下, 或没有一本课外书。
针对以上情况, 怎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改善阅读现状,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班集体中, 良好的阅读环境、浓厚的阅读氛围能在学生中产生“场”效应。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中,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1.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用, 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
学校图书室藏书很多, 但学生很少到图书室借书, 利用率很低。开展课外阅读以后, 图书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需要, 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 设立班级图书角, 营造书香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觉得买不起书, 有些学生觉得借书难,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到图书角, 同学之间互相轮流阅读, 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3.家校配合,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 因此,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开展课外阅读前,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短信等途径与家长协商, 让家长共同参与课外阅读实践, 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 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 明白读书的意义, 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1.善于引导, 有效推荐。
二战期间, 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 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其财富、人口、土地, 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 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言令人深思。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 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 善于阅读的民族。小学生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 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 我们向学生推荐读本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种体裁。要读童话、寓言, 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当代作品, 也要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 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 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1) 抓住学生兴趣爱好, 有效推荐读物。现在的孩子喜欢“笑话集”、“脑筋急转弯”这类型的书, 我就推荐《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 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2)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推荐读物。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宇宙探索》、《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
(3) 课内外相结合, 有效推荐读物。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学习了《揠苗助长》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 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以活动促阅读,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 开展“校园童话节”活动, 让学生讲童话, 写童话;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唐诗三百首》后, 开展赛诗会活动, 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 有些自己创作小诗, 气氛热烈。“课外阅读小报展评”、“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 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 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 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 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3. 充分发挥“书香”老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空余, 教师也要多读书, 特别是读孩子们喜爱的书, 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 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与学生开展阅读讨论, 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如在一次中队开展的“唐诗朗诵会”上, 我吟诵了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 语言优美, 意境深远, 我和着乐曲《春江花月夜》美美地吟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大眼睛, 如痴如醉, 不时发出赞叹“老师读得真好!”“这首诗真美!”“我也要背这首诗”……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不言而喻, 显而易见。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才能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 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阅读习惯: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 不能今天看, 明天又不看, “三天打鱼, 四天晒网”没有连续性;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如字典等的习惯, 同时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三是养成圈点勾划, 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有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五是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四.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 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读多作固然重要, 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确实解答, 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一项“授之以渔”的工作, 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方法:一是用多种方法阅读, 如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阅读中思考, 不能只停留在“读”上, 要设疑善问, 带着问题阅读;三是合作中阅读, 阅读后要与别人展开交流讨论, 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四是有选择地阅读, 要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 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如在作文, 学校黑板报, 文艺活动等, 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实践尝试,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变化,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了。到图书室借书的同学明显增多, 课外阅读时间充裕, 根据家长的反映,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少了, 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了;二是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能坚持每天读书看报, 并逐渐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三是有了较高的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 阅读量不断增加, 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在阅读时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 他们开始关注书中人物, 思索书中的社会问题, 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会欣赏, 学会运用, 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投掷;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老师们在进行投掷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组织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投掷教学活动设计单一,设计的投掷活动简单没有童趣,最突出问题是多数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将投掷动作的要领教给幼儿。因此,本人认为只有完善老师对投掷动作要领的掌握和投掷教学的组织,才能帮助孩子掌握投掷动作技能,提高孩子对投掷活动的兴趣和投掷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大班幼儿投掷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环节设计组织进行研究,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投掷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投掷动作的要领,提高幼儿的投掷水平和对投掷活动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通过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研究,集中解决投掷要领学习问题,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投掷动作的要领。
2.解决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怎样运用方法的问题
3.通过教学环节设计组织的研究,提高幼儿对投掷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计划阶段:明确和分析问题、制定实践研究计划。实施阶段:主要以教师的实践开展研讨活动,研究过程中随时收集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整理,以点带面、推动全园的研究进程和研究的实效性。反思与调整阶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组织教师提炼策略、论证方法,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
2.案例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及时交流。案例研究促进了教师关注幼儿学习反应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观察研究幼儿学习特点的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在课题实施前,我们课题组就对参加课题的全体老师进行专门充分的理论学习,加强体育教学法、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教学有效性等理论知识和投掷动作技能的学习。课题组积极争取机会让教师们得到外出学习机会或是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听取了陈冬华教授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有效性》报告,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促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提高。出去学习的老师回来以后都要向课题组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传播新学到的教学科研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提出一些经验和建议,并通过网络平台http://www.thjy.org/wangxinchen/default.aspx与全组老师和其他幼儿园的老师一起积极探讨,对改进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启发和帮助。
(二)开展投掷教学有效性研究活动
1.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查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新《纲要》理念下投掷活动有效性的理解。
(1)投掷活动有效性应突出体现投掷活动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投掷活动面向全体幼儿,要以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投掷活动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3)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孩子有效学习。
(4)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体育器材、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3.影响投掷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08-28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12-17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11-12
3-廖夏婉-小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结题报告)12-19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07-05
抓重点词句理解句子_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11-20
如何有效指导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