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政治处的思想汇报格式(共8篇)
法院政治处的思想汇报格式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法院政治处承担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兼顾全局的工作,每一件事情都事关干警的切身利益,每一个环节都影响法院的工作大局,因此做好政治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从大处着眼、细处着力,抓实五个环节,即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两项服务、加强三个协调、突出四个重点、发扬五种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法院工作大局这个中心
政治处是法院工作正常运转的枢纽部门之一,政治处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院的全局,这就决定了政治处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法院工作大局这个中心来展开,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从法院大局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问题,统筹谋划工作。
强化两项服务——强化为领导服务、为干警服务
法院政治处既为领导服务,又为干警服务,但归根结底是为干警服务。要大力实施领导满意、干警满意工程,既兢兢业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勤务兵”,又当好干警的公仆,坚持把对上服务与对下服务统一起来,为党组服务与干警服务结合起来,在为领导服务中体现党组的群众路线,在为干警服务中体现党组的决策和要求,在上级要求和下级需求之间找到准确的切合点,达到上级要求与下级需求的统一。
加强三个协调——加强内外、上下、左右三个层面的协调
(一)加强对外联络,做到内外协调。基层法院许多工作需要县级各单位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有了他们的配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二)加强纵向联系,做到上下协调。一是加强上下两级法院的联系,争取上级法院的业务指导,政策倾斜,及时做好上传下达,落实要求、布置工作。二是加强与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联系,主动参与全县中心工作,积极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多请示多汇报,争取县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三是加强法院内部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普通干警之间的上下联系,及时传达落实党组的决策部署,深入干警中去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把握新动向,做好信息反馈,协助领导深化和调整工作思路,形成上下齐心、步调一致、执行到位的工作默契。(三)加强横向沟通,做到左右协调。法院政治处地位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和职责的独特性决定了政治处工作要加强协调沟通。协调沟通要有章法,要将原则性、灵活性和权威性有机统一起来。
突出四个重点——突出抓好队伍建设、规范化建设、法院文化建设、形象建设四个重点工作
法院政治处负责全院人事工作、队伍建设、宣传教育、法官等级晋升、工资等工作,可谓纷繁复杂,但是在这众多的工作中,不能平均用力,要学会“弹钢琴”,要做到扎实常规工作保稳定,突出重点工作创特色,更好地推动法院的长足进步。
(一)突出队伍建设这个重点,提供强劲发展动力。(二)突出规范化建设这个重点,保证法院良性发展。(三)突出法院文化这个重点,提高法院竞争软实力。(四)突出形象建设这个重点,营造宽松外部环境。
发扬五种精神——发扬无私奉献、求真务实、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政治处工作人员要吃得苦,耐得劳,甘于平淡、乐于奉献,默默地为干警做好事、做实事。(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政治处工作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实在,把每一项工作做落实,不能湖光掠影、跑马观花,否则就起不到实际效果,甚至误大事。(三)发扬严于律己的精神。政治处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言慎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投机取巧。(四)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政治处工作人员要把各项具体工作做实做细,保证忙而不乱,细而不慢、精益求精。(五)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政治处工作要不断创新,要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气象。要积极向领导提出符合客观情况和发展趋势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办法,使工作更加贴近领导要求,更加贴近干警实际。
汇报人:本网
时间:**年**月**日
法院政治处的思想汇报格式 篇2
一、一手抓“知识传授”
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我们走的是“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第一步:是什么?这步主要告诉学生一些知识原理和概念、基本道理等等。第二步:为什么?这步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有计划地准备好所要提问的一系列问题, 提问应注意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逐步深入。第三步:怎么做?可以说这一步包含大量的内容信息, 是考查学生对知识能力运用的一步, 是培养学生在各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步。这步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的一步, 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学以致用”, 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课程。它作为中学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 与其他各门课程具有共性, 即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同时,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 及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涉及到一些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较为抽象、空洞, 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加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爱好不浓, 普遍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面临困境的政治教师除了“抓知识”外, 还面临着“抓教学方法”的挑战。
二、一手抓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满四十五分钟, 不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 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
在这些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案教学法”应运而生。所谓的学案其实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稿, 是教师集体备课 (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备考试) 的结晶。这对于我们政治教学来说, 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洋思中学自90年起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 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 (升入省级重点中学) 达70%以上, 居泰兴市之首, 学校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和“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称号。从1999年开始, 东庐中学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改革, 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 终于摆脱了困境, 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其成功经验被称为“东庐经验”。再来看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从1998年开始, 一年一大步, 五年进中游, 以前教学质量连续十年全县倒数, 现在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县前三名。
从这些名校身上, 我们已经深深的意识到思想政治教学更应主动迎接挑战, 在实践中获得发展。但是, 我们的思想政治学案教学难道就按着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的模式照搬照抄?我们学校这学期积极开展学案教学模式, 我们思想政治教学更不看落后。我们的学案教学要做的精, 更要做的细, 做的深, 最重要的是更适应我们的学生。
例如:我们八年级《意志的特征》的学案就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学习思路、学法的指导、新课导入、重点知识讲解、学以致用, 当堂巩固、总结本堂所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即:感受意志的重要性和良好意志的特征。“学习思路、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怎么学, 即:什么是意志?良好意志的四个特征?不良意志的四个特征?采用活动体验法、谈话法等等。“新课导入、重点知识讲解”使每个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自学,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 从材料中主人公的经历来总结出意志的四个特征。“学以致用, 当堂巩固、总结本堂所学知识”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通过完成课堂作业, 检测自己是否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通过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课→解决疑难→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当堂巩固→及时复习这些环节, 引导更正学生, 指导学生运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察言观色, 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端正学生自学态度。让学生将“知识”与“方法”两手抓, 两手硬!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意义 篇3
关键词:孔子;政治思想;演变、意义
作者简介:徐莲梅,女,1964年生,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
联系电话:13461033217
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特殊的地位,他所开创的儒家政治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统治我国长达几千年,直到封建制度退出我国历史舞台。几千年间,孔子本人及其政治思想被统治者不断推崇、改造。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礼”与“仁”,这两个概念基本概括了孔子政治思想的轮廓与核心内容。
1. “礼”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礼”。“礼”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政治秩序,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
首先,礼是一种等差有序、尊卑有别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别同异、分尊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国富》);“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遵循不同的规矩、享受不同的权利。西周时把统治阶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为最高统治者,是至尊,享有最高权力,百姓在社会权力之外。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尊尊”、“亲亲”,即忠、孝。孔子最为推崇并竭力去重建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当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
其次,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礼的制度为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诸多不同的规矩、行为规范,这些规矩、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极其繁缛,正如《礼记·礼器》所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即礼的大项有300条,小项有3000条。这些礼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行为规范,具体规定了各级贵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行动准则、待遇规格。孔子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手段:“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之所兴,众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齐之以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就是约束人们思想与行动,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守本分,从而使尊卑有别、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稳固。
孔子所讲的礼的秩序,虽然强调“尊尊”原则,但也强调尊卑双方都要尽好自己的义务,而且更强调尊者要首先尽好自己的义务、以影响、带动卑者尽忠尽孝回报之。
2.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另一个核心范畴。孔子把他的礼治秩序基本上建立在君王、从政者的道德、仁爱基础之上:“为正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特点就是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赋予礼以仁的内涵,强调礼与仁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是一种爱。《论语》里说,当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爱人。”但孔子的仁爱不是博爱,而是合乎礼的要求、有差别的爱。礼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亲亲。所谓亲亲就是要亲近自己的亲人,其核心是对父母要孝。所以,仁的首要含意就是对父母的孝及对长辈的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后是推己及人,扩大到社会其他成员:“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的仁爱对稳固封建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为什么呢?他认为,首先,只有仁爱才能获得民心。“故君民者,子以爱子,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礼记》)其次,民众没有自己的思想,君王的作风决定着民风,君王的仁爱利于教化百姓,维护统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礼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所以,君王要有仁爱。君王仁爱,可以促进臣下的仁爱:“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君王仁爱,可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立爱以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合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君王的仁爱指的又是什么呢?主要指“使臣以礼”、“使民以义”、“养民”“惠民”。怎样实现统治者的仁爱呢?首先,统治手段上要施行德治。即重视道德教化,慎用刑罚。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其次,要“举贤才”。所谓贤才,主要是指那些尊礼,有仁爱精神的人。强调通过贤人推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再次,要加强自身修养。“修己以安百姓”(《论语》)。
总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希望建立一个尊卑有别、差等有序的社会秩序,在这个社会秩序里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遵守不同的规矩,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帝王具有最高的权威。要求各社会阶层的人都能自觉遵守各自不同的规矩,安于自己的地位,不向高层挑战。他想通过外在礼的规范和内在仁爱精神的培养,特别是统治者的仁爱来确立并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这些思想,极利于统治者利益。首先,孔子推崇的“礼”通过分等级、定规矩,使社会尊卑有序,并通过强调“尊尊”原则,把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权、话语权等都赋予统治阶层,维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孔子提倡教化,让人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让人们承认差别,安于差别,安于自己的地位和职守,不能有非分之想和非分之举,这就从思想上把人们给禁锢住了,极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其次,孔子的仁爱思想从理论上也利于促进帝王推行仁政,从而赢得民心、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他的思想西汉时被统治者选中,并能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
二、 孔子及其政治学说最终成为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政治思想由于利于统治者利益、利于稳固封建秩序,所以从西汉开始被统治者推为国家正统思想,并且长达几千年。在此期间,孔子的政治思想不断被改造,孔子的政治地位不断被抬升。最终,虽然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政治文化离孔子原有的思想已有相当差距(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孔子本人及以其名义的儒家学说却由于被推举为至尊之位独霸社会而成为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或符号。
(一) 西汉时期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并开始被改造
刘邦刚登上皇帝宝座时,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人被封为大臣,这些人大多是平民出身,缺乏礼仪教育,所以朝堂之上常常是“群臣饮酒争功,醉或狂呼,拔剑击柱”,刘邦很是烦忧,叔孙通揣摩圣意特意制定了一套朝仪制度,使刘邦 “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叔孙通制定的这套朝仪制度,主要是区分君尊臣卑的等级序列,抑制臣下权力,突出帝主高高在上的地位,为皇权的神化打下了基础。从此,刘邦改变了对孔子与儒生的态度,并以太牢之礼祀孔,开了帝王祀孔的先例,还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把君”,专司祀事。西汉中期,博士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汉室,采纳其建议,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开始引礼入法,出现“春秋决狱”,即把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作为判案依据。
孔子及其学说也开始被改造和推崇。为了把儒学定为一尊,董仲舒根据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等,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说,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改造和包装,使其具有天然合理性、神秘性。他把孔子关于礼和仁的思想发展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并对其进行了论证。他把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套搬到社会生活中:“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所以,“王者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父、夫统率臣、子、妇,就成了天经地义,否则就是逆天行事。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他把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套搬到社会中人的思想行为上。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的“三纲”形成了中国封建礼教的基本架构,君权、父权、夫权构成一体,逐渐成为两千年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尽管在董仲舒这里,君臣父子夫妇关系还不那么绝对,他认为二者相互辅助,并以天人感应思想约束君权)。与此同时,孔子本人及其学说的地位不断上升。《汉书艺文志》说:“好书而不要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仲尼,说铃也。”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东汉时的汉章帝亲自主持白虎观会议整理出最高权威性的《白虎通义》,炮制了“圣人法天而立道”的谬论,这个圣人就是孔子,从此孔子被完全神化,推上“素王”的宝座。孔子的学说进一步被神化,成为宗教教条,凡是孔子说过的敬过的都百分之百正确。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文化思想混乱,儒学受到多次冲击,但并未中断。到了隋唐,儒学开始兴盛。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重兴孔子之学。唐太宗李世民虽尊老子为李氏之祖,但还是强调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宜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整理和对历代名儒的褒扬,提高儒学的地位,完成儒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建构。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二) 宋代,孔子政治思想被改造、抬升的又一高峰
宋代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包装。首先,他们创立“天理”论,为孔子的政治思想寻求本体论支持。二程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理, “天理”唯一绝对:“万物皆只一个天理”。天理是什么?主要是封建道德:“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忠者天理”(《河南程氏遗书》; “礼者,理也”,“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皆理也”。 这就为封建道德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他们认为,那些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都属于人欲,做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能“存天理、灭人欲”。其次,他们把原来“君礼臣忠、父慈子孝”的政治关系,发展为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第一,君权绝对,强调臣对君绝对的忠。朱熹说:“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朱子语类》),并制定了整套的礼仪制度,从制度、礼仪上保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强调绝对的父权。朱熹强调父在家族中具有最高权力,支配一切,任何违反父的意志,触犯其尊严的行为都视为不孝,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为维护父权,宋时的家礼也兴盛起来。第三,强调绝对的夫权。程颐提出:“妇人以从为正,以顺为德,当终守于从要”,并由此推论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河南程氏遗书》)。程朱理学及家礼严酷地窒息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扼杀了人们的个性、独立性,巩固、强化了专制主义统治,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愚忠、愚孝。
随着对孔子学说的改造与包装,孔子及其学说的地位也进一步上升。宋太祖赵匡胤亲临太庙,登堂礼拜孔子,重建孔庙,增建大成殿,下诏免孔子家祖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宋太宗要求: “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教。”宋仁宗至和二(1055年)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朱熹写《论语精义》,又编《论语集注》与《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合称《四书集注》,系统地论述了孔子的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命题,成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提倡尊孔读经的必修课本,成为元、明、清科考取士的蓝本。
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这一封号是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金国亦崇拜孔子。金熙宗谒拜孔庙,金世宗重修孔庙,金章宗拨孔庙祀田一百二十三顷。元世祖忽必烈宣诏孔子五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并诏见赴阙。元成宗下诏说:“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首当尊奉。”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三)明清时期
明朝在理论上没有大发展,但礼仪之风更盛,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更加明确,名目增多,形式更完善。孔子及其学说也被进一步抬升。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明代朱元璋称孔子为“千万世之所宗”,“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必学至孔子然后无愧于儒之名也”,“不法周公孔子不足谓之儒”,并规定科举制度以“八股文”格式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要求只能按宋代二程、朱熹等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
清朝政府入关后很快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尊孔更盛,把礼发展到僵化、刻板的地步。顺治二年(1645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祭祀规格又升为上祀。康熙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又亲笔写匾悬挂于孔庙。雍正四年(1726年),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全体官民军士要斋戒一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还尊孔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历史上也曾遭到批判,五四运动是最为激烈的一次。 张岱年先生说过:“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今天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研究孔子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它遭到了不断的改造。主要是改造其关于礼的思想:片面地发展、扩大尊者一方的权力,形成了绝对的君权、父权和夫权,为社会成员的思想套上了三大枷锁,禁锢、奴化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活力和进步。至于其仁的思想,主要被当作驯化下属、被统治者的工具和装点自己的门面。孔子的政治学说最终被改造成压迫人民、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虽然与其原初思想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其思想实质有关,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不断推崇,从而成为不可冒犯的圣人、不可僭越的教条,孔子本人最终成为了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所以,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认为可以这样认识:孔子的政治大厦里,礼的思想是是其框架,这个框架根本上说是腐朽的;仁的思想是其支柱,这个支柱是脆弱的,这个大厦里确实含有丰富的、珍贵的优秀资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可以也应当汲取其优秀资源为我所用,但对其政治、文化含意要有清醒认识,保持必要的警觉。
参考资料:
四书五经
恩威文化网
沽源法院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篇4
一是深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院党组把坚持干警的法治理念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坚持对干警的法治理念教育当作“一把手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通过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中国历史和党史,进一步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观念,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建立并完善行之有效的学习考核制度。年初,我院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规定院党组每月集中学习不得少于四次,规定了干警理论、业务学习量,集体有学习记录,干警个人有学习笔记,增强了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是坚持对干警进行传统教育,增强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意识。该院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民、务实、清廉”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传统
教育,激发了大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热情。
(河北沽源县人民法院苏秀武)
海南区法院思想政治建设调研材料 篇5
人民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是确保人民法院各项审判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近年来,在区委、上级法院的领导和指导下,我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经过诸如“人民法官为人民”“千名法官下基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教育活动,领导班子和干警队伍思想开拓、作风过硬,法院风清气正。
一、领导班子和干警队伍的政治思想状况。
近几年来,我法院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创先争优”、和“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等有效形式,法院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队伍建设势头良好,干警的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高,争先创优意识较强。但由于目前有些工作相对滞后,也使法院干警产生了一些思想情绪,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
(一)由于保障体系的相对滞后,使基层法院干警对工作产生了厌战情绪。
基层法院审判力量不足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审判力量不足导致有些工作无法落实到位,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中心任务、临时性的工作、勤务一个接一个,使基层法院干警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堪重负。由于精力、体力得不到有效恢复,造成身心疲惫,工作疲沓,干警就产生了厌战情绪。
(二)由于干警合法权益保护机制的相对滞后,使基层法院干警产生了牢骚情绪。
一是干警正常休息时间被无偿占用,补休和补贴都很难落实。工作中,案件一个接一个,任务接踵而来,为了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干警只能没日没夜的工作。二是干警长期奔波劳累,心里压力和经济压力大,干警的身体健康状况差,在每两年一体检中,发现大部分干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各类肝炎、各类肠胃炎、胆囊炎、哮喘、颈椎病、腰椎病,干警身体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三)由于监督制约和考核考评等机制的相对滞后,使基层法院干警产生了消极情绪
当前流行于法院管理体系的考评机制、错案追究制等管理手段不可否认在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当法官办理案件的发回重审率、改判率,甚至当事人行使合法诉权的案件上诉率,也被作为考评机制、错案追究制中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法官们往往无暇细致地审理案件,无暇进行业务培训,在身心俱疲和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生怕出错从而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干部的管理使用有局限性,横向交流使用不活,制约了干部的成长。科级后备干部条件标准过高,使个别有文化、有素质、有品德、有能力却没有年龄优势的干警“感到政治前途渺茫”,而在目前基层法院队伍中,35-45岁的干警却正是中坚力量,他们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强烈的上进心和事业成就感,思想比较活跃。由于没有 了政治希望,拼搏争先的劲头明显减弱,有的还消极处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安心基层工作。
二、领导班子和法院干警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情况。
班子成员在学习、工作、纪律方面率先垂范,要求干警做到的,党组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干警不做的,党组成员首先不做。院领导班子成员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干警的真心拥护,班子真正形成了讲团结、守纪律、集思广益、互相尊重的良好风气,确保了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
(一)少数干警学习自觉性不强,错误认为政治理论变化快,务虚的多,对审判工作指导性不强,因而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有的法官错误认为办理案件翻翻法律条文就够了,疑难案件有院、庭长把关,用不着平时的知识积累,因而对审判业务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二)司法理念存在偏差。一是片面夸大法院工作的独立性、中立性和被动性。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相对集中显现的实际,少数干警未考虑中国的国情,忽视地区差别,不了解本地的发展形势,办案中轻视地方法规、规章的适用,导致裁判结果与党委的工作大局、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不合拍,社会效果不好。二是片面强调法官的职业化、专业化。一些干警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与人民群众缺乏共同语言,“鱼水”关系淡化,对人民群众感情淡漠。少数青年法官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轻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善良风俗,裁判结果不为人民群众所 认同。个别法官随意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职业保障机制不全。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生在各层次、各领域的矛盾冲突不断涌现。一些民事、行政纠纷矛盾尖锐,群体性纠纷呈逐年增多,当事人缠访、闹访时有发生,有的当事人借信访为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随意污蔑、诽谤法官,甚至当面谩骂、威胁法官,法官受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官的职业风险比较高。而对法官职业约束性措施多,保障性措施少。一是法官经济待遇低。虽然《法官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法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审判工作特点,由国家规定。法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法官的工资制度和增资制度仍然套用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没有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制定出新的工资制度。《法官法》规定的审判津贴、地区津贴和相关的保险福利待遇也不能落实。与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收入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和同地区的其他公务员相比也有一定距离。二是政治待遇低。虽然《法官法》对法官的政治待遇有明文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法官等同于公务员序列管理,而且法官职级晋升空间相对狭小,法院内部人员多,职位有限,法官升迁困难,而法院法官交流到其他部门任职的很少,工作负荷重,风险高,压力大,政治前景不明朗。
(四)队伍管理不够完善。一是审判管理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经验主义偏重,按部就班多,特色举措少。客观上,法院干警身份 多样化,有法官、行政管理人员、书记员和法警,管理难度大,分类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就审判活动的规律性而言,办案数量是衡量法官工作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规范公务员工资津补贴后,干警收入只与行政级别挂钩,干得多与少、好与坏一个样,干警晋升行政级别又相当困难,面对日益突出的案多人少的矛盾,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干警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个别中层干部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不敢管理、不愿管理、不会管理。就目前我院办公环境而言,由于历史原因和现有政策,改善办公办案条件制约因素多,审判办公条件及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客观条件制约了办事效率的提高。二是考核方法不科学。目前法院的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没有科学统一的既能定性、定量又方便操作的指标体系,考核程序也存在着问题,具体操作时随意性较大,对考核对象难以作出精准的评判,这样的考核结果往往难以令人信服。
三、领导班子和法院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海南区法院党组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积极有效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讲政治,建设过硬的领导班子。院党组坚持以党建带队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和党员干警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活,舍弃传统的说教,通过党员活动日,通过开展诸如“畅游乌海看新貌,感受发展忆党恩”“红色旅游”“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 多样、丰富灵活主题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日常活动之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同时,院党组注重发挥班子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经常教育和引导班子成员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
二是抓教育,建设敬业务实的干警队伍。围绕增强广大法官的司法能力,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审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院以实施“三项工程”,“开展五项活动”为手段,即:以办精品案件为目标,实施“铁案工程”;以提高审判效率为中心,实施“提速工程”;以解决“执行难”为重点,实施“攻坚工程”。开展庭审观摩讲评活动;开展裁判文书展评活动;开展书记员速录竞赛活动;开展效率提速竞赛活动;开展达标评比活动。不断提升广大法官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司法能力。
三是严管理,塑造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通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等12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责任追究运行机制。经常性的教育、制度的制约、领导的表率作用,激励全体干警自觉维护公正廉洁形象。
四是重培训,培养业务精通的法官队伍。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干警培训教育资金50余万元,先后安排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和全体执行人员共85人次参加自治区高院和市中院组织的各种 业务知识培训班,分期分批组织干警赴先进地区法院参观学习。支持干警参加司法考试,制定了《司法考试奖励办法》,2009年至2011年,有8名干警通过了司法考试。坚持开展庭审观摩、优秀裁判文书评比、书记员速录等岗位大练兵活动,促进经验交流,力求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近三年来,我院招考、选调了26名工作人员,提拔、任用了14名素质高、业务精、人品好的环节干部,充分发挥了人才群的综合效益。
五是加强法院文化建设,陶冶干警情操。我院利用“五一”、“七一”、国庆等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举办演讲、知识竞赛,参加区歌演唱会等丰富干警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干警深入企业、乡村镇体察民情。为彰显法院文化底蕴,树立优良院风,砥砺人格品行,在全院干警中开展征集院训、院风活动,通过广泛的意见征求、深入调研和论证,将“尚法厚德 敬业务实”作为海南区法院“院训”,将“勤学善思 团结奉献”作为海南区法院院风。内容丰富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干警的情操、提高干警的修养,营造出和衷共济、勤奋向上、生动活泼的法院文化氛围。
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情况以及一岗双责情况
(一)党组织和党员基本情况。我院现有机构16个,其中内设机构14个,下辖人民法庭2个。有在职干警64人,其中男干警44人,女干警20人。法院设有党支部一个,现有支部成员5名;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有党员43人,占全院干警总数的71%,其 中女性8人,男性35人。
(二)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情况
我院在实践中,通过总结摸索,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德、能、勤、绩、纪、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警四联监督评价机制,从工作业绩到党员日常行为规范都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不同层面上做到用制度引导人、规范人和激励人,实现了党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是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党员的工作业绩、平时表现和业外活动全部纳入管理视线,结合“一岗双责”,全部记入个人执法执纪档案,并据此奖优罚劣和作为提拨使用的重要依据;实行诫勉谈话制度,院领导以关心爱护党员为目的,及时针对党员在工作作风、组织纪律、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的不良倾向或行为进行诫勉谈话,防患于未然。
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学好。按照党章和上级要求,把“三会一课”抓经常、抓深入,持之以恒。及时组织全院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组决议。从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是推行每季度工作通报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会,对每季度工作情况,下月的工作计划,由主管领导进行面对面的点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党建工作扎实、平稳开展。
四是健全党员活动阵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支部建设,推进党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完善党支部活动室,为党员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活动室公示党员享有的权利、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入党誓词,提供有关书籍等学习资料给党员阅读。活动室的设立使院党支部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也丰富了党员生活。
(三)党务干部的配备及职级待遇情况
我院设有政工科负责院党务工作,党支部书记由纪检组织兼任,享受正科级待遇,配备一名工作员。党务干部对党务工作敬职敬责,有较的敬业精神,熟悉党务工作技能。党务干部没有轮岗,但经常性进行培训。党务干部的平均年龄39岁。
(四)贯彻落实各项廉政建设责任制
院党组坚持把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臵,与审判业务工作一起统一研究、统一部署,并且狠抓落实。印发《海南区法院领导班子成员廉政建设责任分解》,在“一把手”负总责的基础上,分层级签订了主要领导与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院领导与庭室领导的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廉政建设负直接责任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使每个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全面贯彻落实我院的廉政建设工作,切实做到廉政工作与审判业务的“一岗双责”。
其次,为保证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完成,我们把廉政建设与队伍建设、岗位目标管理相结合,公正司法与抓“五项廉政制度”相结合,进行廉政教育与开展“千名法官下基层”、“弘扬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专项教育整顿与勤政廉政教育相结合,抓司法作风建设与区委开展的“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相结合,坚持做到廉政建设同法院各项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扎实做到“一岗双责”。
三是结合自身法院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我院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诫勉谈话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院务会议制度》、《党组会议议事制度》、《审判委员会议事制度》、《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案件评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和请(休)假制度》、《干警八小时以外涉及廉政纠风问题报告制度》、《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廉政风险处臵制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评估考核办法(试行)》等等,通过以上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党员、干警的廉洁自律意识,对促进法院的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目前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当前人民法院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与党建工作关系认识不清,在工作思路和工作决策上没有将其纳入全局战略地位,软弱性突出;二是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际运作不到位,成效不高。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照本宣科,组织活动,写心得体会,实际成效如何则不去深入分析和研究;三是重业务轻政治,抓业务肯动心思卖力气,而抓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务虚不务实,工作漂浮,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
六、对法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上找准结合点、切入点。
(一)着眼于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这几年来,我院通过开展司法公正、执法为民的宗旨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抓司法为民措施的落实,总体上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审判人员中,公正司法的理念树立的还不够牢,司法为民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表现在有些审判人员责任心不强,审判作风不细不实,工作效率不高,有些案件的质量较差,当事人有反映。
(二)着眼于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我院中,党员的比例已占到干警总数的71%,总的来看,这支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党员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不重视学习理论和业务,思想理论水平和司法能力不强,也有的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体现不出党员的先进性。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抓队伍建设,而党员队伍则是推进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和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正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必须进一步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严格规范党内生活,改进“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先进性意识;必须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使每个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先进性;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监督制度,不仅党内要互相监督,而且要创造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接受群众监督,使每个党员能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觉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着眼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几年来,我院围绕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做了不少努力,也探索了一些好的方法,如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岗位交流,开展庭审、裁判文书评比以及专题研讨等。总的来讲,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先进法院相比,还存在差距,比较突出的是还没有形成一支自己的专家型法官队伍,部分审判人员法学理论功底不强,业务能力、办案经验相对较弱,特别是处理复杂、疑难案件的能力不强。如何更好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铁路法院法官队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四)着眼于干警队伍的稳定。从当前来看,稳定队伍、凝聚人心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特别需要振奋精神,防止人心涣散。要加强对干警的大局观教育,克服松劲情绪,做到工作不松、劲头不减,标准不降,人心不散,继续以自我加压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业绩实现法院转制的平稳过渡。同时,要及时分析和掌握干警的思想动态,构筑上下交流平台,畅通党组与部门及干警沟通的渠道。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
法院政治处的思想汇报格式 篇6
为方便论文的统一整理、汇编成册,此次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特作如下要求,望作者务必参照执行:
一、格式
1.论文标题格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2.作者姓名(四号、楷体、居中)
3.作者所属具体部门党总支名称(小
四、仿宋、居中并加括号)4.摘要(空两格、五号、仿宋、字数一般为100-150字)5.关键词(空两格、五号、仿宋、一般为3-5个词)
6.正文前言及正文(五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18磅)
7.一级标题(小
四、黑体,统一用一、二、三、…)8.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统一用
(一)、(二)、(三)、…)9.三级标题(五号、宋体、不加粗,统一用1.、2.、3.、…)
9.引文注释(统一用插入脚注、当页重新编号,编号用①、②、…)
10.参考文献(统一用尾注、五号、宋体、单倍行距,编号用[1]、[2]、[3]、…)11.作者简介(五号、黑体,内容为:姓名、出生年份--、部门及职务、研究方向、联系电话、Email)
二、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举例
1.著作格式举例: 崔常发、谢适汀:《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习纲要》,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日]依田熹家:《现代日本的历史问题》,雷慧英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71—111页。
2.刊物论文格式举例: 何勤华:《鸦片战争前中国法文化对外国的影响》,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23页。
[美]亚当·塞利格曼:《近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缘起》,景跃进译,载《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5-6页。
法院政治处的思想汇报格式 篇7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学生所接受的几乎以理论知识为主, 长期的学习虽然理论知识过硬, 但是理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 极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1]。专业的理论知识主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 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这些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法律意识的培养等等, 高校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 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思想困惑或理论热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恰恰相反,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育的全面性和实践性, 但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却有所欠缺, 稍显不足。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实践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例如新生入学时的入学教育、军训等, 学校还会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活动, 比如以“我的中国梦”为主体的演讲比赛, 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实际紧密相联,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的效果
2.1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 还提供了更加贴近学生的案例[2]。例如,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可以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相互之间组成若干个小组去讨论近来的某些热点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点评。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不但变得特别活跃, 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 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有, 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政治教育的例子, 像违纪通报批评类的、学风建设类的, 教师可以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之上,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讲解。此外还有像时事热点、社会矛盾、国家大事等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解读, 提高学生的社会规则、政治观念的判断和理解。
2.2 将日常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体系。
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一般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的, 考试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很多学生都对考试抱有极大的期望值, 仅仅从一次考试就对学生进行判断有失合理性的, 所以需要对考试方式进行适当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试适当融入一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学生日常参加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应当在考核当中反应出来, 作为每个学期考核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判断应用到实践当中, 从而加深理解。例如, 学校或者学院每个学期都会举行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时候, 可以加入一点活动有关的知识进去,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更加关注这些活动, 并亲自参与到其中。
2.3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工作者的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大学的管理模式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承担, 是教学科研的一部分, 教师关注的主要是自身的教学情况和专业研究, 对于学校整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了解度还不够, 对学生日益变化的思想状况也缺乏掌握[4]。面对这种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工作者进行沟通交流, 比如可以定期举行交流会等, 学生工作者将碰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教师需要实际案例的可以咨询学生工作者, 二者相互补充, 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
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 各种思想相互碰撞, 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定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摘要:当前, 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仅仅从课堂上给予学生单方面的教育还是不够的, 必须要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从而不断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的有关问题, 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可以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炳林, 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21 (05) :69-72.
[2]蔡文鹏, 张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8 (11) :35-38.
[3]王敏, 徐露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性思考[J].大学教育, 2016, 13 (02) :56-58.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篇8
纵观世界历史,差不多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封建时代都置于宗教的统治之下,尤其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的理性靠上帝的启示和光照,人类理性的目的就是认识上帝的存在,“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天意要对一切事物贯彻一种秩序”。(《阿奎那政治著作选》)他们认为上帝对人的奴隶制度是合理的,谁要破坏这种秩序,便是违背上帝的旨意,要遭到上帝的惩罚。而我们中国是一个例外,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无论先秦老子、庄子,还是宋明时的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无不排斥和批判宗教,都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社会,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最主要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所以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非常突出。本文主要从君民关系上论述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把它作为治国手段的是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意在要求统治者做道德的榜样去感化人民,以仁爱的心去爱护人民。最早明确提出民本思想观点的是《尚书·王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在他所整理的这部书中进一步提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孟子所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他非常明确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人民、社稷与君主三者比较起来,人民最重要,社稷第二,君主第三。这就是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孔孟稍后的荀子论述到:“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荀子·王霸》)这就是得民众得天下的道理。
在论述民、国、君三者关系方面最具典型性的是汉代贾谊,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新书·大政上》)贾谊从民为本、民为命、民为功、民为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民为邦本的道理。一是民众决定了国家的安全、君主的威望、官吏的尊贵;二是民众决定了国家的存亡、君主的明暗、官吏的贤否;三是民众决定了国家的兴废、君主的强弱、官吏能力的有无;四是民众决定了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战、攻、守的胜败。归根结底,民众是国家、君主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民本思想在政治思想上的体现
民惟邦本是传统的为政治国良策,为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所重视。他的思想源于先儒的“仁”和“仁政”思想。孔子提倡“仁”,“以德治国。”仁的基本精神是重视人,基本含义是“爱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讲“仁”有100多处,要求人们把对亲人、家庭的爱推广到家庭以外的人们中间去,把对一个邦国的关怀推广到整个天下,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全社会的博爱。孟子则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将仁爱原则置于君臣、君民的从属关系之上,使“民贵君轻”思想显示出限制暴君苛政的积极意义。
“仁政”在理论上出自于“人性善”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在实践中表现为个人道德的扩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在执政上要实行“德治”,强调仁义原则是制定政策与法令的依据,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德治的实现有赖于道德高尚的人充当统治者来感化人民。所以,传统儒家都认为,国家的治乱,礼法的立废,都取决于统治者,特别是君主个人的品德。为此强调,“由己及人”,以身作则,统治者要严格地以礼法“正己”,“其自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孟子也强调“身正而天下归之”,“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因而“惟仁者宜在高位”,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适宜掌握重要的权力,“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尽心上》)这就是“为政在人”的德治思想主张。
民本思想是德治的基础和前提,德治是反对暴政、苛政的。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论·檀弓》)对于治国,他提倡“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即给百姓恩惠但耗费不大;役使百姓而无人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态度庄重而不傲慢;政治威严而不苛刻。荀子也指出“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三、民本思想体现的内容
惠民、爱民、利民,是民本思想原有之义。如何实现呢?我们的先智先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诸多论述,主要思想有:
(一)富民为先
春秋时代的杰出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反之,“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管仲还特别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要使天下太平,权力握牢,必须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这四个方面,富民是基础。管子是最早提出富民政策的政治思想家。稍后孔子也提出过“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
怎样富民呢?孟子提出—个根本性的措施,这就是“制民之产”,也就是让老百姓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他认为,“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这个“制产”的标准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当时孟子定的民之产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这些作为“驱民之善而王天下”的基本条件的。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从划
分和确定土地的疆界开始,甚至主张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土地兼并。孟子之后,许多政治思想家都提出过“制民之产”的具体方案。汉代晁错曾指出,“圣王”能使民不饥饿,并非要自己亲自去种田织布,而是让百姓安心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生活。他说:“民贫,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刑重法,犹不能禁也。”(《论贵粟疏》)北魏高祖元宏曾颁布均田令,“遗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之本。”(《魏书·高祖纪》)等等。
(二)轻徭薄赋,使民以时
官府徭役,不违农时,这在农业社会里是十分重要的。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管仲,他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牧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孔子也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就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梁惠王上》)
富民,要“薄税敛”,征收赋税要有定制。“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管子-权修》)南朝刘勰从“仁政”的高度来论述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并把它看成是致太平的根本措施。他说:“夫足寒伤心,民劳伤国;足温而心平,人佚而国宁。是故善为理者,必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宽宥刑罚,以全人命;省彻徭役,以体民力;轻约赋敛,不匿人财;不夺农时,以足民用。则家给国富,而太平可致也。”(《刘子·爱良》)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注重“宽政息役,惠益百姓。”汉初实行“与民休息”,奖励农桑,“三十税一”,形成文景之治;唐太宗在贞观二年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菅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政要·务农》)正因为李世民有这样的清醒认识,推行“安人宁国”的政策,历史上形成“贞观之治”就不难理解了。
(三)恤刑慎杀,反对繁法苛刑
孟轲认为重刑滥杀都是“虐政”和“暴政”,主张“省刑罚”,“不嗜杀人。”“省刑罚”即减少刑罚方面的规定,减轻刑罚的危害程度。“不嗜杀人”即慎重地运用死刑,不依靠杀人来维持统治。他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主张大夫可以背叛“无罪而杀士”的国君,士可以离开“无罪而戮民”的诸侯,臣下可以讨伐残害民众的君主。他劝告国君一定要审慎地对待死刑,千万不能只听一面之辞而草率决定:“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上》)孟子的这些主张,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对儒家君思想的重大修正,是古代民本思想中具有民主性的精华因素。
(四)富而教之
以民为本者都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孔子认为,治者的第一步是使民众富足,第二步就是教育。而“教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天下之所以殃也。”(《李觐集·安民策三》)所得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一点汉儒董仲舒说得非常清楚:“老百姓追逐利益就好似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作为堤防就不能阻止。教化建立了,奸邪的人或事都会得到制止,这是堤防完好的结果;教化破坏了,奸邪的人或事都会出现,用刑罚也制止不了,这是堤防破坏的结果。”(译自《全汉文·卷二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居帝位统治天下,都把教化作为首要任务。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宋明理学家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天理与人欲的对举,都为统治阶级教化百姓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古代特有的书院制度,将教育与训导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教化的特点。教化的内容则是儒家一贯倡导的四常,即: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整个封建社会,教化的道德价值取向都是非常明确的。统治者教化民众的目的是使其统治能够长治久安。汉代贾谊说:“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国政得到治理)也。政治,然后民劝也。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新书·大政下》)对人民进行教化,这是传统的治国方策,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设教劝善,效迟功远。
(五)与民同乐
所谓与民同乐,也不仅仅是指同老百姓一道娱乐,更主要的是指统治者要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百姓疾苦忧乐。何谓以民为本,无非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已。只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才是仁政理想所追求的。所以,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从维护根本的统治出发,尊重民间的风俗习惯,如元宵放灯、端午赛龙舟、庆贺五谷丰登、祈求风调雨顺等活动,都是与百姓同乐同忧的。唐太宗把君主分为“苦民之君”和“乐民之君”,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百姓的态度不同。凡“苦民之君”往往“多营池观,远求异宝,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田荒业废,兆庶凋残,见其饥寒不为哀,睹其劳苦不为之感。”相反,“乐民之君”能够做到“薄赋轻徭,百姓家给,上无暴令之征,下有讴歌之咏,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旧唐书·太宗纪》)与民同乐与教化民众一样,在民本思想里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民本思想与现代我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这些主张,作为封建社会为政治国的精华,虽然与现代民主不是同样的概念,但其中包含着肯定百姓的某些权利与利益,强调民众的拥护与否决定政权的稳固与否,主张对权力进行限制等,都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但民本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维护皇权,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事实上,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做到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皇权腐败,民生涂炭,司空见惯,哪朝哪代能避免得了呢?是封建制度决定了君与民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牧”与“被牧”的关系。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正如黄宗羲明确指出的,封建制度是“家天下”制度,君主凭借权力“以为天下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同时,君主不仅自己终身享用“天下”福利,还“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这是君主将天下据为己有,集大权于一身,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明夷待访录·原君》)
尽管如此,民本思想毕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民心向背、富民为先的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传承至今,也得到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与升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就渊源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江泽民同志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指出,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群众的利益,最后被群众所抛弃。它们垮台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是一个根本原因。‘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代表全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社会,是整个社会生产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的社会。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切实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实现了根本意义上的以民为本,体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所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一切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都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与剥削阶级维护等级特权相反,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
【法院政治处的思想汇报格式】推荐阅读:
法院思想政治建设07-13
法院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5
学习心得法院政治07-20
法院离婚协议书格式07-09
人民法院答复函格式09-08
法院撤回再审申请书格式10-06
法院党员思想汇报范文10-20
法院院长典型事迹汇报材料08-30
2020法院选人用人工作总结汇报07-03
人民法院社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汇报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