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

2024-11-18

纪实故事(通用12篇)

纪实故事 篇1

和女友相恋的时候,她所有的亲朋没一个支持的,都觉得她委实是疯了,再倒退几十年也没有她这样xx的:大学毕业生,有好工作,好家庭,好外貌;竟然找我这样家里是农村,没学历、没工作,举债度日的穷小子。我为此也有些自卑,女友鼓励说:“你是潜力股,我很看好你,加油!”她带我回了趟老家后,不管任何人的意见,第二天就和我一起坐火车来到北京,为爱走天涯。

在北京奋斗几年后,我们稳定下来,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婚姻大事我久拖不办,总想再多挣点钱有了房和车办得更风光些。

我从小是奶奶养大,和奶奶感情格外深,奶奶也天天惦记我的终身大事。去年春天,我突然记起奶奶有个心愿,等自己老了想回趟山东老家。正巧,表妹要去香港路过北京,我让她顺便带奶奶来京玩一阵子;并且,告诉奶奶我要带她回山东老家。

奶奶听说这个消息有些激动,但奶奶嘱咐我:在山东老家听到什么事情,别回东北说。90岁高龄的奶奶在我们家族中非常受尊重,她待人接物大方有礼数,言谈举止很有风范。村里人都说她像是大家闺秀的女子;因奶奶是早年闯关东过来的,家庭背景出身她不愿提起,别人也都不知道。

我和女友带着奶奶坐了一天的客车,回到了山东。奶奶的故乡,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的一个屯子里。回到故乡的奶奶非常激动,像个刚出生的孩子,屯子里的人在长辈的带领下,几乎都出来迎接奶奶,而且连50多岁的人都要叫我叔叔,我在村里的辈分那么大;呆了几天才在长辈的聊天中知道原委,并且听到了有关奶奶传奇的爱情:原来奶奶的祖上早年在屯子里是大户人家,不仅开钱庄、店铺,还有大量的土地。奶奶则是大家闺秀的千金。当年曾外祖父要把奶奶嫁给一个当地大户人家的公子,但奶奶却喜欢上一个佃农的儿子。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事情,显然遭到所有人反对;但奶奶爱那个穷小子,放弃优渥的家庭环境,和她心爱的男人不辞而别,混在了闯关东的大潮中;当年的奶奶裹着小脚,竟然和爷爷能步行几千里来到关东腹地。

当晚,我们和奶奶一个屋,就趁机问奶奶后来的事情:奶奶说他们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中途她病了几回,走不动了,爷爷就背着奶奶走,脚磨起了不知道多少泡。中途爷爷问奶奶想回去不?奶奶紧紧搂着他的脖子一直摇头。奶奶说她结婚时候什么也没有,住在东北简单搭建的窝棚里,就一床防寒的被褥。外面寒风瑟瑟,但奶奶说只要和爷爷在一起,就一点不感觉冷。

奶奶就此和爷爷在东北扎下根。奶奶学会了做饭、劈柴、缝补衣服,过简朴的日子,做起了普通女人应该做的一切,并给爷爷生下了三个孩子。奶奶说她和爷爷挨过饿、吃过草根、啃过树皮,但这一切她都觉得不苦,最苦的是爷爷被抓去打仗的时候她最难过。可让她欣喜的是,在她对着门框哭了半个月后,爷爷竟然当了逃兵顺利地跑了回来。

奶奶说,和爷爷在一起的那些年日子虽苦,可看着他一心为家奔波劳累的样子,就很满足。期间,曾外祖父托人打听到了奶奶的下落,也曾几次写信劝她回去。奶奶每次都把信撕毁了,不让爷爷知道……

奶奶和我们聊到后半夜,就沉沉睡去了。后来的故事进展我就知道了。爷爷在20年前去世。从爸爸口中得知,奶奶从那时起就经常一个人伤心地哭,后来落下毛病,一伤心过度就犯癫痫病,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在老家待了一阵子,屯子里的人都极力挽留奶奶,但奶奶执意要走。在回来的路上我问奶奶:“要是真想家,咱们就都搬到山东吧。”奶奶厉声地说:“不行,咱们走了你爷爷咋办?我生和他在一起,死也一样;时候到了我要葬在他旁边,在东北陪他。”

陪奶奶回趟山东老家后,我就很快和女友办了婚礼。办完婚礼半年后,奶奶在东北病逝。爸爸把爷爷的坟挖了小半边,把奶奶的骨灰盒放在里面。奶奶和爷爷走完了一生,生在一起,死在一起;而我和爱人,也正沿着他们的路,演绎着他们的故事。

爱人上个月怀了孕,等孩子长大,我定会把两辈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即便很久远,哪怕是当故事听;再说,对新生的一代,这本来说起来也都是故事……

纪实故事 篇2

七月底八月初, 迎来夏季最后也是最热的一个月, 笔者来到国内知名快递物流集散地—江苏省淮安市金网物流中心, 在这里深入了解快递车司机的生活。司机徐师傅和他驾驶的一辆外观高大的霸龙M5百世汇通快递车, 成为我这次“体验生活”重点关注的对象。

以车为家, 可以省50块钱

徐师傅来自贵州铜仁, 今年40岁的他却已经有超过20年的驾龄。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这个以乐观自居的男人, 驾驶着他的霸龙卡车整日在路上奔波, 养家、给孩子交学费, 这些都需要钱。

早上七点准时给徐师傅打电话, 他说自己已经在货运站排队等候装货, 事实上他就住在货运站, 只不过是住在车上!

“这地方比较偏僻没有出租房, 住旅馆最少要50块钱一宿, 还好车上有上下两层卧铺, 上铺可以放些衣服、生活用品, 下铺八九十公分宽, 睡起来还是挺舒服的, 最主要的是还可以省50块钱!”徐师傅说, “这些年在外东奔西跑已经习惯了, 除了有时候会偶尔想家。”

“我们开快递车的对时间卡的比较严, 按时送到是最基本的要求, 否则就会被罚款。对我们来说, 没有法定假期的概念, 早起晚归, 不加班的话每周可以休息一天, 就是离家远点, 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住上五六天。”

直到中午十一点, 一个足足60立方米的货厢终于被大大小小的快件包裹装满, 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是百世汇通位于山东临沂的站点, 算上折返路程, 总行程超过四百公里。

“按照路程, 我们每个月用油都是限量的, 超了就得自己掏钱补。还好这个车平时还挺省油, 600L的大油箱, 跑6个来回还能剩点, 省下的油可以晚上睡前开十多分钟的空调。”

快递在路上, 速度与安全同在

对于快递车司机而言, 追求速度将快递包裹第一时间送达到目的地, 是他们肩负的行业使命, 而安全行驶, 不仅是完成使命的保障, 也是对自我的最好保护。

G2京沪高速公路贯穿淮安、临沂, 路面上小型车似乎并不太多, 更多的是大型货车、挂车, 特别是一些标有“爆”、“毒”、“腐”等字样的危险品运输车辆, 随处可见, 而一路上时晴时雨的天气状况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就算是正常行驶、正常超车也必须小心, 要是两个大家伙碰到一起可不得了!”一路上徐师傅紧抓方向盘, 不住的交叉观察两侧后视镜, 期间时不时瞟一眼贴在前挡风玻璃左下角的“TUV”贴标, 上面一排注解小字:“国内首款通过TUV驾驶室安全试验, 达到欧洲ECE R29标准”。徐师傅说他见过几次交通事故现场, 其中他开的这种配置被厂家称为龙骨式框架结构驾驶室的霸龙M5, 在和一辆大货车意外碰撞后, 仅前脸稍微受损变形, 而对方驾驶室严重变形。

纪实故事 篇3

一、影像故事

70多年前,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千难万险,来到陕北,来到延安。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13年厉兵秣马,13年探索创新,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延安改变了中国,延安走向了世界。从此,延安成为中国的红都,成为照耀中国的红星。延安,究竟有什么魔法,吸引着人们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和阻挠而潮水般涌入?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70年来吸引着中外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地朝拜革命圣地,叩问往昔风雨?

201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陕西调研时说,延安是我们党的精神殿堂,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我们党重视自身建设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陕西调研时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延安精神和群众路线对当今中国依然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并希望陕西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红色信号一经发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紧急部署,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广播电视台会同中央电视台将此作为重大理论文献题材重点立项,该项目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曾成功执导《邓小平》《杨尚昆》《大鲁艺》等文献纪录片的央视老牌资深导演闫东亲自挂帅,迅速调集精兵强将,率两台主创团队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摄制组三个小分队,分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榆林、延安、华池等地高密度、高节奏海量采访,行程上万公里,136位讲述人、150万字采访素材、200小时影像资料、86条动画创作……经过100个昼夜奋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策划、拍摄、采访到样片制作,创造了中央电视台拍摄重大题材纪录片用时最短的纪录。《延安延安》由此诞生。该片以“口述体”故事叙述历史的纪实手法,以史代论,生动再现了1935年至1948年间,从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延安延安》分上下两集,上集重点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始终秉承一贯倡导的以民为本的政策方针,不仅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还为延安带来了一片生机和繁荣;下集着重表现中国共产党通过廉政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为保障,为最终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广泛而良好的群众基础。

《延安延安》播出后好评如潮,专家盛赞,观众热评,网友称道。“该片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其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该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对当代共产党人是一部生动教材”,“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作品,采访规模宏大,体现了当下文献纪录片的高水平”……《延安延安》被专家评价为“丰富和完善了国家的影像典藏”,认为“该片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对当代共产党人是一部生动教材”。

《延安延安》以其独有的影像故事不朽神话,征服了亿万观众,撬动了人们心底那颗永葆青春的延水情和家国梦,更是被年轻观众热评为一部生动的党史电视教科书,它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扎了根。红色经典文献纪录片的独有魅力就在于此。

二、主题出版

就在电视人昼夜兼程呕心制作电视片的时日,由电视人精心编撰、由出版人精心制作的影视同名图书同步诞生。

众所周知,文献纪录片承载着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的使命与责任,其成功的魂魄,就在于成功构建并通过电视传媒强化国家意识形态主流话语体系,实现政治智慧与影像技艺的高度融合。这也正是《延安延安》艺术创作的闪光点。如何延展和深化纪录片本身的主题,巧妙地将影像创作与编辑技巧原生态揉合,使电视衍生产品在内容上更加丰厚,在叙事上更加鲜活,进而寻根追源,激励斗志,得到鼓舞与启迪,激励人们不懈奋斗与追寻,这对编辑出版《延安延安》同名书籍颇具挑战意义。

作为央视国家影像典藏图书品牌同名纪实文学作品,其突出特点,紧扣时代,视角独特,立意高远,主题鲜明。

一是永恒主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者就永恒。”延安这一特定历史题材,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延安精神。它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它是以延安为中心,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各解放区军民所创造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聚集。延安精神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那座灯塔,汇聚着全国四面八方的革命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推动着中华民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奔向独立、解放、民主、幸福的彼岸。

这部历史底蕴深厚、史料弥足珍贵的影像图书,正是围绕延安精神这一永恒主题,透过延安是天堂、彗星划过中国、民心所向、霖雨苍生、润物无声、天道酬勤、万山红遍等篇章,以浓烈而温馨的细腻笔触,真实描绘了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政府廉洁、经济发展,既描述当年在军事、经济双重围剿封锁下边区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贫困匮乏,又体现党中央领导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正所谓,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光辉业绩;滚滚黄河水,传承着伟大而不朽的延安精神。

二是口述史实。136位耄耋老人亲历亲述,感人至深,文献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这里,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七大代表,有毛泽东的警卫员和速记员,有大生产中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有抗大学员和鲁艺学员,有当年延安电影团成员,还有当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们,有中央医院的医生护士,有边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有边区普通的工人和职员,还有60多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其中有一些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比如,97岁的黄静波是当年高干会表彰的22个劳动英雄之一;85岁的李林森是当年毛泽东为佳县题词时的买布人;90岁的封芝琴是“刘巧儿”的原型,还有乌兰夫之子81岁的乌可力,刘志丹之女84岁的刘力贞;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外孙女86岁的马婉英,唱出“东方红”一歌的李有源的侄子87岁的李增成。被采访者中年纪最大的是100岁的张子芳(女)老人,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妇女联合会干事……有的老人是在病榻中接受采访的,老人坦言,《延安延安》,是这个片名让他感慨万千。就在电视片播映后,有三位老人在看完《延安延安》后,满意地走了。延安精神是传世之宝、民族之魂,具有同天地共存、日月同辉的生命力。他们走了,但我们深信,被记录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

三是理性回望。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短短3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359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传唱至今,就是因为它无意中记录下了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好意境。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用什么来承担未来?历史不会等待。延安时期,民族危亡,战火连绵,人们生活困苦,但思想达观。正是延安生活,造就了人们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品格,奠定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只有人民的事业,才是终生追求无怨无悔的事业。这就是延安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凝炼与升华,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柱。用历史感悟红色故事,用影像记录延安精神。延安,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着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

神秘包裹纪实故事 篇4

就在这时,办公室里走进一个绿衣蓝帽的快递员,小伙子抱着一个包裹盒,礼貌地问道:“请问谁是陈华民先生?这里有您来自美国休斯顿的包裹。”

同事们一听这话,来了兴趣,一窝蜂地围过来,小陈越俎代庖地接过包裹,声势夸张地朗诵道:“收件人——陈华民;发件人——艾琳!邮寄物品:信件。哇,寄件人是个小姐耶!怪不得我们陈华民对咱们中国女孩心若止水,原来早泡了个外国妞啊!”

大家嘻嘻哈哈地说笑着,陈华民却一头雾水:有个外国人给我寄包裹?还是个女孩或者女士?是谁呢?陈华民在脑海里飞快地梳理着,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他疑惑地接过包裹,想打开看个究竟,这时,一向不苟言笑的工程部主管老许大喊一声道:“慢!”

许主管来到陈华民身边,盯着包裹左看右瞧,皱起眉头很认真地问:“小陈,这个叫艾琳的女人你熟悉吗?”陈华民摇摇头说:“我从来没有认识这个叫艾琳的人。”“那么,在休斯顿,有你的同学朋友或者亲戚吗?”许主管又问。

陈华民想了一会儿,很坚决地摇摇头说:“没有!”许主管点点头,提高了嗓门道:“我再问你,这个包裹里寄的是什么?”没等陈华民回答,老龙说:“是一封信!你有没有想一想,既然邮寄的是一封信,为什么不直接寄过来,非要用包裹寄过来?这里面难道没有值得怀疑的东西吗?”

许主管的话让在场的人恍然大悟,是啊,既然是信件,为什么要用包裹寄过来?挂号,传真,电子邮件,哪一种方式不能把信件传送到陈华民手里?难道这包裹里装着什么特殊的危险东西?

下班的时间到了,同事们飞快散去,陈华民抱着包裹出了办公室。说实话,对这个有些神秘的包裹,陈华民也感到奇怪。“对!是应该查清这个包裹的来龙去脉。”陈华民在心里对自己说。

两个神秘的女人

回到宿舍,陈华民从包裹单上查到寄件人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码,他拨通了这个国际长途。接电话的是一个女人苍老的声音——艾琳是个女士。

陈华民把收到包裹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下,艾琳显然很兴奋,她连声说着“上帝保佑!”

陈华民问:“艾琳女士,您认识我吗?”艾琳说不认识。“既然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那么你为什么寄包裹给我?这个包裹里为什么寄的又是一封信?这封信里写的又是什么内容?”陈华民连珠炮似地发问。

艾琳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陈先生,其实我也不知道,那封信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那封信装在一个纸盒里,我从没有看过它。但是,我必须把这封信寄给你。因为它是我的女儿文佳的遗嘱,文佳在离开这个世界前交代我,一定要把这封信交给你。”陈华民更糊涂了。文佳是谁?她死了?为什么要把这封信交给我?信里面有什么重要的内容?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艾琳平静了一些,她缓缓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艾琳说的文佳全名叫吕文佳,是中国安徽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2004年10月,吕文佳到美国休斯敦一所大学自费留学,租住在艾琳家。吕文佳一边求学,一边打工,日子过得清苦快乐而充实。吕文佳美丽善良,对孤身一人的房东艾琳也很体贴,没有子女的艾琳也喜欢上了吕文佳,把她看成自己的女儿,一老一少就像一对母女。

和吕文佳相处的时间长了,艾琳发现,吕文佳常常会从箱子里取出一个小巧的纸盒,出神地端详着。有一天,艾琳笑着问吕文佳,纸盒里装的是什么?是不是男朋友送的礼物?吕文佳微笑着说:这个纸盒是她家乡一个小伙子给她的,小伙子说,这个纸盒的主人叫陈华民,里面装的可能是书信之类的东西,这个东西对陈华民很重要。小伙子无意中得到这个纸盒,但和陈华民再也联系不上了。小伙子呆在山里,和外面的世界几乎隔绝,只好请同村的吕文佳帮他寻找陈华民。在国内上大学时,吕文佳就开始寻找,但人海茫茫,一直没有找到,到美国留学,她把这个纸盒也带到美国,继续寻找陈华民。

“那么,吕文佳为什么确定我就是这个纸盒的主人,她又是怎么找到我的联系方式的呢?为什么她又委托你给我寄包裹?”陈华民奇怪地追问着。

艾琳哽咽着说:“去年圣诞节那天,文佳在网上搜索你的名字,偶然看见你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你写了在上海打工的经历,和那个小伙子说的陈华民有类似的经历,文佳确定作者就是她要寻找的陈华民,她记下了你的地址,准备第二天就把纸盒寄过去。可就在圣诞节的晚上,文佳到58区送外卖,被一伙酒后飚车的坏人撞飞了,她没有从死神的魔爪里逃出来,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文佳对我说,按照这个地址,把那个纸盒寄回中国,寄给陈华民。”

艾琳泣不成声,陈华民也两眼发涩,鼻子发酸,热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过了好大一会儿,艾琳问:“陈,你好像不知道这个纸盒的来历,你真的是这个纸盒的主人吗?”

就在这一刹那间,陈华民做出决定,无论这个纸盒和他有没有关系,他都必须接过这个纸盒,即便不是他的,他也要替在天堂里的吕文佳找到那个和他同名的人。陈华民赶紧擦干眼泪说:“艾琳太太,我正是这个纸盒的主人,收到这个纸盒,我很激动,我要谢谢你们,我会为您和文佳祈祷的。”

放下电话,陈华民让自己平静下来,他真的不能确定自己就是这个纸盒的主人,甚至能确定自己肯定不是这个纸盒的主人——他和吕文佳从没谋面,他也想不起来,他和哪个安徽人有什么关系。

寻找陈华民

陈华民决定飞到安徽师范大学刨根问底。

第二天下午,陈华民来到安徽省芜湖市,在学生处,陈华民看到吕文佳的档案。

照片上的女孩是那么年轻,那么清秀,微微张开的嘴巴笑得那么甜蜜,陈华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就那么残酷地逝去了,陈华民的心一阵绞痛。

随即,陈华民按照学校提供的地址,赶往吕文佳的老家——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清塘村民组。

陈华民找到吕文佳的家里时,已经是黄昏时分,见到了吕文佳的父母。陈华民更确定他不是这个纸盒的主人。因为,这对老人他同样是未曾谋面。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吕文佳不也是为了一个陌生人牵肠挂肚奔波寻找吗?自己作为一个大男人,有什么理由拒绝这场温暖而善良的寻找呢?

机密的纪实故事 篇5

这一天,曹宝又带红牡丹坐小车到汉江河边的江滨公园去做野鸳鸯,两人正在风流快活之时,被值勤的公安人员发现。公安人员把他带去一审问,曹宝的局长身份暴露了。末了人家说罚款一千元,他回家拿来二千元说:“我交双倍罚款,只是要你们替我保守机密,千万别把这事传出去。”为首的公安干警满口应允:“行犝饷晃侍狻”

交了双倍罚款的曹局长如释重负回局里上班了,不料,才过了一个星期,市委组织部赵部长突然来到他办公室,找他谈话:“老曹,最近做什么错事没有”

曹宝摇摇头:“没,没有。”

赵部长脸色一沉:“没有,那个周末,你和一个叫红牡丹的陪舞小姐,到江滨公园干啥来的,别狡辩了,我是来传达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见,叫你停职做检查的。”

曹宝一听赵部长这话,心里咯噔一下,这事咋这么快就走漏了风声,让顶头上司给知道了呢犇非赵部长话中有诈熛氲秸饫,他额头虽冒着虚汗,脸上却强装镇静,嘴里也矢口否认:“赵部长,没有那回事的。我根本不认识什么红牡丹绿牡丹的。”

赵部长脸色铁青地从公文包中掏出一份文件说:“没有那事熚艺饫锇字胶谧值亩西,难道还有假吗犐厦娼你和红牡丹的那个时间、地点,说得一点不差,你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曹宝接过那东西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天哪,是市公安局出的公安简报。没错,是原原本本写他和红牡丹幽会的那一幕丑闻的。他不看则已,一看就暴跳如雷,扔下那份简报说:“他妈的,这帮大盖帽太不像话了,说好我交了双倍罚款,要替我保守机密的。怎么会言而无信,还将这事印到简报上去了呢”

吞剑纪实故事 篇6

清江浦也有别人在玩吞剑,但那些人的剑有猫腻——都是在上海打的,里面有机关,看外表是一柄很长的剑,一旦入了口,剑身就会一截一截地缩回去。

耿家看不起那些人,认为他们顶多算个玩把戏的——而吞剑,那应该属于武术。

耿家人练吞剑术,首先会吞下一只拴了腿的青蛙——吞下去,那拴青蛙的绳头儿却露在外面,不管青蛙在胃里怎么折腾,都要等到一炷香燃尽才可以吐出来。

这样是为了抑制身体对异物的条件反射。

这一步练成了,才可以吞剑。

一柄剑插进喉咙,喉管里的软骨要向两边打开,保证剑身沿正确的方向进入食道。

食道壁和心脏离得很近,所以这个时候吞剑的人要调动身体使心脏尽量离开原来的位置以保障生命的安全。

这些过程一说便知,要教却是很困难。

学吞剑者只能自己摸索。

耿素素能同时吞下三柄剑,而且,都是剑把朝下剑尖朝上。

表演结束时再用一口丹田之气把这三柄剑顶出来。

三尺剑,一张琴。

表演吞剑必须心凝一处。

而表演的场地多在闹市,要想有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是很难的。

于是配一个琴师。

琴师极丑,弹琴的技术却极好,无论怎样的环境,只要他的琴声一响,耿素素就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

耳朵里、脑子里,静得出奇。

有了琴师后,耿素素把她的场子设在清江浦楼旁的空地上,肚子里的三柄剑射出时,能“叮叮叮”地嵌入二楼悬的木匾额上。

琴师弹的琴,自认为也是十分了得的。

可是他有耳疾,听不到自己的琴声。

他背对着耿素素,却能知道耿素素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剑进入喉管了,什么时候剑进入胃里了——当他弹最后一轮琴的时候,保准是“叮叮叮”的三声。

正好和耿素素的剑射入匾额的时间相呼应。

他一心一意地弹琴,希望耿素素也能听到。

可是耿素素也听不到,她只是觉得琴师的琴声一响,自己的心就静了下来——也就是能抵消周围噪音的干扰吧。

观众也听不到,或者观众其实听到了,可是他们不是来听琴的,他们的注意力,永远集中在耿素素身上。

作为一个热爱弹琴的人,没人能体会到琴师的用心,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呀。

琴师走的时候,素素正在表演吞剑。

那三柄剑刚好被她吞下肚去。

琴师留下两个棉花团。

“两个棉花团,给我的?”

耿素素笑笑,头仰起来,想吐出那三柄剑。

她似乎听到匾额上又“叮叮叮”地响了三下。

可是肚子里的剑却根本没有射出来。

耿素素一愣。

十年以后,琴师的耳疾治好了。

再弹琴,却还是听不到自己的琴声——他能听到别人的琴声,却听不到自己的。

琴师愣了愣。

他只听到“叮叮叮”的三声。

他要回来寻找耿素素。

耿素素正坐在家里,吞下去的那三柄剑一直没有射出来。

家里人给她找了洋医生拍片子,可是根本看不到她的胃里有剑的影子。

家里人和耿素素自己都认定了有,洋医生没有办法,只好给她做了手术。

——可是真的什么也没有。

琴师一弹琴,耿素素就觉得喉咙痒痒的。

“噗”“噗”“噗”吐出三柄剑。

寒光闪闪,炫人眼目。

“送给我好吗?”

琴师抚拭多时,朝耿素素深揖一躬。

成果纪实 篇7

金刀峡镇,是重庆近郊游的一张名片。这里的百年古镇、第一险峡、 湖光山色、河滩节、粽子宴、民生宴, 在市民的亲身体验及口耳相传中, 声名远播。

以特色旅游业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为引擎,以旅游业促进城镇化, 以现代农业加速城镇化。金刀峡镇的城镇化建设始终围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作文章,以期通过三者的互动,实现新一轮振兴,建设市级中心镇、文明镇。

夯实旅游基础实现“二次腾飞”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金刀峡镇最引以为傲的资本,金刀峡、胜天湖、 偏岩古镇、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溶洞群都是金刀峡镇特色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元素。但是,如何突破金刀峡镇旅游业发展瓶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科学规划,成为了破题的重中之重。

金刀峡镇首先着手景区的全面规划,将大金刀峡旅游区分区布局, 让其发挥各自的特色功能,统筹发展,同时,引导企业注入资金,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金刀峡景区的品质提高了档次。另外, 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宣传,让大金刀峡旅游区的品牌价值得到快速提升。

此外,该镇还搭建多种平台、 挖掘古镇潜力,粽子宴、民生宴、 河滩节就是该镇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并结合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打造的品牌活动,这些都让金刀峡镇的人气得到了聚集,每年都有数十万中外游客前来参与。

与此同时,该镇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大企业之势实现产业的腾飞。该镇于2008年引进重庆交旅集团、重庆和畅农业等大型企业进驻。期间认真做好对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金刀峡镇的旅游品牌在神州大地日渐唱响。

丰富特色农业助力生态旅游

“如何让游客有看的,也有拿的?”这是金刀峡镇在发展特色旅游业过程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于是,该镇开始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市民除了可以看到美丽的湖光山色、险峻的高峡险地、人文气息浓厚的古镇,还可以带走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等品牌农产品。

近年来,该镇将特色水果和绿色蔬菜打造为优质品牌,发展冬桃、 脆红李、脐橙和诗进葡萄、富硒葡萄等特色水果2万多亩,大小果园10个,充分保证了该镇的水果供应, 并且以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脱毒马铃薯、紫薯、紫山药和优质糯玉米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并构建完善的市场销售体制, 以订单引导种植,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金刀峡镇还将特色养殖业作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引进多家养殖企业,年出栏生猪两万多头、山羊近万只、生态鸡十余万只。

改造场镇风貌改善居住环境

“镇街有些脏乱,房屋错落, 看起来总有些老旧。”这是过去的游客对金刀峡镇的看法。而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这些看起来老旧的房屋、脏乱的街道都“穿衣戴帽”“梳妆打扮”,焕然一新。

今年开始,金刀峡镇启动了对场镇的重新规划和治理,先后筹资约560万元,完成了新街人行道整修、 行道树美化、场镇风貌整治、添置太阳能路灯等工程,并率先在江东片区实施场镇道路“白改黑”工程。 此外,为了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该镇新建了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1800平方米的写生广场, 使该镇的文化广场增加到4个,丰富了居民和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如今,漆黑油亮的街面、宽敞平整的人行道、飘香的桂花树,以及广场上翩翩起舞的居民,成为了金刀峡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是金刀峡镇“城乡建设管理年”,该镇还将围绕旅游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完善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打造优美的城乡环境, 真正成为市级中心镇、文明镇。(来源:新华网)

岷县漳县灾后重建大草滩火车站小城镇初具雏形

“把兰渝铁路漳县车站周边建设成山川秀美小城镇”,2013年8月17 ~ 18日,李克强总理视察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6.6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时的指示让漳县大草滩乡火车站迎来了新的机遇。

两年来,漳县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 不建设”的原则,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村庄风貌设计为抓手,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灾民建房为重点,以小城镇、重灾村、集中安置点、 旅游景区和公路沿线市政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特色小城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载体,积极衔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草滩火车站小城镇规划编制。

抗癌乐园联欢纪实 篇8

1月21日,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天。这天上午,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的八一湖畔,不时传来一阵阵笑语欢声。这里聚集着百来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他们身边的树梢上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写着:抗癌乐园庆新年迎新春联欢会。

“联欢会就要开始啦,各部口集合自己的队伍!”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几位拿着硬纸卡片的人并排站到了横幅下面。硬纸卡片上分别写着:脑部、肺部、胃部、肠部、肾部……人体各主要部位,应有尽有,各种不同癌症的练功病人自动站到了自己的部门里。这些癌症病人,在已故著名气功大师郭林的倡导下,用气功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抗癌,他们同病相怜而不消沉、互相帮助,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不管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每天坚持在这里共同练习吸、吸-呼,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欢乐的集体。他们自称“老癌”、互称“老癌”,用一位老大夫(也是老癌中的一员)的话说,轻松的交谈实际上是公园里的“话疗”。这种“话疗”有着医院中的“化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园里的“话疗”和西医的放疗、化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互相配合,延长了老癌们的存活时间,给了他们信心和力量。

联欢会正式开始了,老癌们唱起了自己创作的抗癌歌,他们的歌声无法和歌星们媲美,但他们的朝气、他们的激情却使人动情,他们是癌症患者,更是和死神拼搏的勇士。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徐光炜教授是治疗肿瘤的专家,也是老癌们的朋友,他在联欢会上说:“肿瘤是人类凶恶的敌人,有许许多多的人被它夺去了生命。要攻克癌症,既要有特种部队,又要有地方部队,肿瘤研究人员是特种部队,你们是地方部队,特种部队和地方部队相配合,就能打一场漂亮的抗癌战争。”

广安门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孙桂芝说,我的病人有好多在这里练郭林气功,我很高兴,我对300多名练气功的病人做了统计,他们普遍免疫力提高、食欲增强、情绪改善,实践证明,郭林气功很适合肿瘤病人。

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是隆冬,演讲人充满激情,听讲人凝神谛听,只有当他们为演讲者的精彩发言鼓掌时,手套碰击时发出的“嘭嘭”声,才使人们意识到这是在严冬的室外联欢。

抗癌乐园负责人宣布乐园各“部门”的组成,人们又鼓起了掌,老癌们都早已熟悉,他们信赖自己的病友、功友和老师。“祝各位升官不发财”,不知谁喊了一声,湖畔又是一阵笑声。是的,这里的病人在自己练功受益后,没有忘记服务他人,他们又从病人变成了老师,成了气功乐园不拿报酬的“官”。

乐园负责人表彰了练功认真刻苦和癌症斗争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成员。他把存活三年以上的老癌称为勇士:五年以上的为英雄:十年以上的为明星。并请他们出列合影留念。表彰名单还未念完,出列的就超过了与会者的半数。那些未受到表彰的或许是刚刚加入乐园的新朋友,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正在召唤着他们。

父与子纪实故事 篇9

早些年生活艰苦,我们4口之家每遇星期天改善一次伙食,也至多去割两毛钱的猪肉吃顿卤面而已。有年夏天,外出做客天黑返程。6岁的我被父亲背着,半睡不睡地走。天上满目繁星,地下响着他的脚步声,路走也走不完。走到一处夜宵店,父亲花两毛钱要了瓶汽水给我,说是提提精神。我让他,他仅沾沾唇,看着我一口口喝完。当时我意识不到,这瓶汽水的价钱相当于父亲四个中午的菜金。

等到身染癌症的父亲被推进手术室时,他的同事们才告诉我们他是怎样节俭。现在我们的生话好起来了,但无论是“可口可乐”、“高橙”还是别的什么饮料,在我看来都远远不及父亲给我买的那瓶汽水。到我可以用自己的钱买最好的酒、最好的饮料的时候,父亲已经不能享用了。我非常后悔喝掉那瓶汽水,不该让父亲因此连续4天以大蒜、辣椒佐餐。

父亲爱读书,爱听广播,手术后病休在家,常坐在门前矮凳上,旁边是半导体收音机,腿上摊着历史资料或历史演义。一看到我背着书包回家,就很专注地望着,等我走到近前,往往由衣兜里掏出块带着体温的硬糖塞给我。我问过好便去疯跑,竟不懂得应该在他身边多呆一会儿。

那阵子正值十年内乱,我们好好一个百姓家庭被乱糟糟的时事和父亲的病症罩上浓重的阴影。母亲、11岁的我和6岁的弟弟精打细算,省下细粮和肉、蛋让父亲补养身体。父亲极是不忍,趁母亲不注意就往我们哥俩嘴里塞一点好吃的东西。到了1972年,父亲的病情恶化,一天天枯瘦下去,终于离我们远去,在44岁。

父亲故去的最初几年,尽管我家已变换住处,我却常常在黄昏独立窗前,看着雪片被风刮来刮去,静听门外有没有那串重重的足音由远而近,一小时、一小时地等待。有好几次,我在街市茫茫人海里发现与父亲相似的身影,心里一面念叨着这不会是他,不会是他,一面又身不由己地跟出好远一程。我无法说服少年的自己:你没有了父亲。

前年清明,我护送父亲的骨灰返回故乡,让他长眠于村后的山岗。立于瑟瑟风中,环顾父亲在儿时玩耍过的,病中一再怀恋的浩荡水库和光秃秃的山巅巨石,我感到时光流逝的重压,心中泛酸。他曾许诺过,一定带我返乡寻根,真来时他却不能指点故地故人。

将近20个春秋过去,国事家事风风雨雨几多变迁。过去的都过去了,然而对于父亲,我为人之子确实愧感未能临终尽孝。有一天,13岁的我和8岁的弟弟被打发到外祖父家暂住。等我们再回家,连父亲用过的床也撤掉了。

都是父亲的主意,他嘱咐家人把我们带开。

脱贫攻坚纪实故事征文 篇10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县**镇党委按照“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是保障,能致富是目标”思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贫困群众搬离了“穷窝”、改变“困境”,确保易地搬迁工作实效。

识别动员搬迁对象,确保“搬得出”。

“新房实在太好了,有文化广场、有路灯、有自来水,出门就是宽阔的马路,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说起搬迁后的生活,**村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镇党委以各村党组织为依托,加强党组织对搬迁群众的管理,增强搬迁群众向心力、凝聚力。开展搬迁户思想大教育,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展示搬迁成功案例,以政策引导、群众自愿为原则,不断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确保能顺利“搬出来”。全镇通过精准识别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925户2442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172户、555人。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共建成楼房安置小区2个、平房安置小区2个,同步建设易地搬迁后续产业设施农业园区2处,养殖小区2处,目前,172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

全面覆盖服务群众,确保“稳得住”。

“现在看病走几步就到卫生院了,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太方便了,超市、银行、文化广场都在这附近,真是赶上好时候了...”一位老大爷乐呵呵的说。

为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归属感、幸福感,**镇党委重视健全搬迁村党组织组织网络,完善活动场所。易地搬迁村由“第一书记”牵头,组织党员到搬迁群众中了解详细情况,摸透贫困群众顾虑,深究贫困群众需求,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再优化再升级,切实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难题。同时,加快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等资源配备,解决搬迁带来的后顾之忧,更好的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30户51人实施兜底保障。

拓宽后续发展路径,确保“能致富”。

“我们一家三口,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享受60㎡的住房,平时儿子在外地上大学,我和老伴儿在易地搬迁养殖小区发展基础母羊养殖,现存栏54只,**年养殖纯收入3万元。空闲时间还能在集市卖小食品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贫困户尹桂军略有激动的讲述着现在的生活。

为了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镇党委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镇党委充分征求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发展意愿,因人因户因地制宜,采用“党建+产业”、“党建+脱贫”等模式,在**村6组建设300亩的设施农业园区1处,按人均30米左右的标准,为每个贫困户配建日光温室大棚1个,每延长米收益至少400元,贫困户年人均收入1.2万元。同时,在平房安置区南边建养牛小区一处,占地面积50亩,有33户贫困户养殖牛、羊、驴,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篇二】

上学时,老师总是爱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每个同学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科学家、警察、法官、老师……”他叫**,曾是教育系统的一名骨干,梦想着当一位名师,**年5月,他的理想发生了改变。

**市**区**乡大十号村,看着因生病失去生活希望的家庭、因残疾只能社会兜底的村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有了更美的人生理想:“改变大十号村容村貌,帮村民选好脱贫致富道路,让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实现脱贫,把大十号村打造成宜居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今这个理想正在他的努力下一点点的实现着。

他说:“农村是个广大的舞台,也是个大熔炉,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在纷繁的农村工作中失去方向,有理想才会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干劲,有干劲才会有实效。”

**年刚到大十号村的他就赶上了“危土房改造”工程,这是**年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全村的121户农户需要对他们的住房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任务重,时间紧,与农户促膝长谈成为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收集村情民意,了解村民需求并开展危房改造动员工作,协调农户和工程队之间的问题,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一户一户的制定危房改造方案,并对有困难的农户进行积极帮助,他和工作队员一起帮农户搬家,打扫庭院,得到了农户的赞誉和认可,村里人都亲切的说:“小高书记真是农户的贴心人。”

**家是大十号村的贫困户,**年因患病毒性心内膜炎失去了劳动能力,虽然救治成功,但他自己觉得成了家里的“负担”,眼看着自己不能劳动的身体和马上要上初中的儿子,**总是愁容满面,心事重重。得知了他家的情况,**和**进行了很多次谈心,帮他解开心结,并且与**区教育局沟通后,帮他的孩子找到一所好的寄宿制中学,解决了他心里最大的负担。除此之外,还帮助办理了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让他的生活有了着落,也有了希望。危房改造中,**主动配合,积极签约,当他住进了宽敞亮堂的砖瓦房,彻底的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与**之间的交谈也从“倒苦水”变成了“谋发展”。

**的哥哥擅长养殖牛羊,再三商量后,**年在**的帮助下他们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开始了养殖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常常联系**区的科技特派员,对他在养殖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现在他家已经从最初贷款买的3头牛,发展到现有的大小牛10多头,20多只羊。如今,**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土房度日,治病欠债、孩子上学没着落,到现在住着亮堂的新房,妻子在村委会有稳定的公益岗位收入,自己也把养殖事业发展的初具规模。他的孩子是班里的班长,奖状挂满了墙面,这一切的一切,给了他无穷的动力,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村里像**这样的农户很多,他们的困难和需求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颗想把生活过的更美好的心,看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也更加充满了干劲,富裕起来的贫困户就是他理想中的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把这些小目标连在一起,就是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理想。

经过2年多的努力,**与驻村工作队的付出终于见到了成效。利用村里闲置厂房,引进**汇爱天使扶贫被服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服装、校服、床品项目,解决就业岗位40个,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工人年收入可达到25000元,同时企业租用村闲置厂房,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每年7.5万元。除此之外,大十号村还建设了集体经济果园,林果采摘基地50亩,种植陕西大接杏、秋红李、金红苹果等名优特果品18种。大十号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镇。**说:“第一书记就应该是村民的贴心人,只有扶到百姓心里去,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好,让广大群众满意,我的理想也在一步步实现。”

【篇三】

初见**,不熟悉的人绝不会把他和“专家”“人才”这样的词联系起来。常年在田间地头工作,他脸晒得黑红黑红;

与农民打交道多年,他谈吐淳朴,再专业的词到了他嘴里,都变成了老乡听得懂的“大白话”;

他衣着朴素,背着一个老旧的单肩包,里面装着各类资料。

他是高寒蔬菜种植专家,在科研工作中攻坚克难

**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分管经济作物、农村能源。1990年从**农牧学院蔬菜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农业多种经营站工作。他是一位研究高寒地区蔬菜种植的专家、高级农艺师,曾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自治区“草原英才”“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他主持的“寒地设施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多年来,他主持编制了露地覆膜菇娘、塑料大棚菜豆、塑料大棚马铃薯、卜留克生产等多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围绕高寒地区番茄、黄瓜等蔬菜种植发表了多篇论文。

他是农民的朋友,在脱贫致富领域尽职尽责

**年5月8日,**第一次走进****镇****金花、**等贫困户的院子时,眼前的“塑料大棚”让他的十分意外。严格意义上说,这“塑料大棚”更像是饲养牛羊的棚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里的确是种植瓜果蔬菜的好地方,既能给周边城区提供新鲜时令蔬菜——“有销路”,又能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能创收”。可从时令上来讲,此时已错过了种植最好播种时间,而且“塑料大棚”下面是非常贫瘠的土地,一铁锹挖下去、半锹是黄沙。更困难的是,贫困户从来没有种植过蔬菜瓜果,可以说是“零基础”。面对这样的困难,**没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斗志,他跟贫困户和驻村干部当场表示“只要你们有决心种,我和我的团队一定全力以赴指导好”。

有了这颗“定心丸”,****的第一书记带着贫困户迈出了大棚种植瓜果蔬菜的第一步。**“手把手教”“肩并肩讲”,怎么挖地、如何填土、怎样扣棚、如何科学施肥,做畦子、栽苗、浇水等,每一步**都“想到、说到、指导到”。当第一批瓜果采收,红瓤的西瓜、甘甜的蜜瓜变成钞票时,贫困户脸上写满了信心和喜悦。两年来,**帮助的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2020年,金花等贫困户计划着把房前屋后的空地也盖上大棚、再种点其他品种。**许诺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们心存感恩,为**送上了绣有“情系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的锦**。

他是农技推广员,在农田土地上精耕细作

闲暇周末,**会骑上自行车,到郊区蔬菜大棚参加生产实践,现场指导农民整地、定植、整枝、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也因此与蔬菜种植户们成了好朋友。**还会通过“技术攻坚,勤劳致富”农户、驻村书记交流微信群,看看瓜果长势,及时解答贫困户在大棚瓜菜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寒地设施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是**和他的团队近年来一直大力推广的集成技术。除了日常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他还经常去海拉尔区北山蔬菜种植基地——小良农庄指导安全高效生产设施蔬菜,重点解决高寒地区设施蔬菜水肥管理、光照不足、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基地带领贫困户创收。他还是**市星火科技12396农牧业科技服务专家,通过12396平台为农民解决了蔬菜水果种植的多项难题。**讲课的足迹遍布了**市的农、林、牧区,在各类产业脱贫培训班上,他与农户、驻村干部、乡镇干部面对面交流,传授经验、交流如何用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满足农牧民对生产技术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蜗牛生活纪实 篇11

美国小朋友比卡尔对蜗牛有着浓厚的兴趣,你看,他把自己对蜗牛的观察所得写了下来,读一读吧,可有意思啦!

主持人:陶 陶

你1小时能走多远?5英里?3英里?13英尺?

“13英尺!”你也许会说,“那不算远,唔,那等于是蜗牛爬行的速度!”你说得不错,有一种陆上蜗牛1小时走十三四英尺。

对我们来说这要算慢的,但是我们要是把房子背着走,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而蜗牛恰恰是背着房子爬行的,它的房子就是贴在它背部中央的那只壳。

无论爬到哪儿,蜗牛都是在地毯上爬行,这地毯是它自己铺的一条黏液地毯。

蜗牛实际上不是爬行——而是滑行。它身体的前部往前伸展,身体下部贴在地面上,然后它把壳往前拉,它的身体就这么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伸展,壳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向前去。

尽管蜗牛爬得很慢,但是大部分时间蜗牛根本不活动,它们呆在壳内睡大觉。

灼热的阳光会把蜗牛的身体晒干,因此,蜗牛看见有一点儿灼热的阳光就会把身子缩进壳里,用薄薄的一层黏液把壳口封上,然后它就安然入睡了。蜗牛会被大雨淹死,所以每逢下雨它就会躲进壳里进入梦乡,蜗牛想睡多久就能睡多久。它会打一个短短的盹儿,也会一下子睡好几天,它整个冬天都呆在壳里睡觉。

到了春天,蜗牛醒来,它的约3英寸长的身体从壳里伸出来,它饿了,开始觅食。它的眼睛长在头顶最上面的触角的末梢,视力很弱,但是它的嗅觉很灵,可以引导它找到新鲜嫩绿的食物,然后,它的小嘴就开始吃了。

蜗牛的嘴不比一根大头针的针尖大,但是它有25,600颗牙齿!这些牙齿小得都看不见。但是它们很管用,如果你把一只蜗牛放在一个硬纸板盒里,它会咬穿盒子跑出来!而且它的牙如果磨坏了,还会长出新的。

蜗牛经常在晚上觅食,但是在阴天里它白天也吃东西,事实上,蜗牛整天都在吃东西,可以连吃几个小时,永远不会感到饱。

看蜗牛是挺有趣的——假如你能找到它们的话。要找到它们是很难的,因为它们又小又不作声,而且白天一般不出来。但是陆地上的蜗牛在我国几乎到处可见,你可以到潮湿的地方去找——在木头或石头下面,到池塘边上,树林里面去找。

如果找到了,把它放在玻璃上,然后举起玻璃,从下面观看蜗牛,你就可以看到它是如何慢条斯理地行走的。

浅议纪实摄影 篇12

一、纪实摄影概述

纪实摄影一词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描述, 但是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世人公认的唯一概念。“纪实摄影”这一词汇最早在国人视野里出现是源于《国际摄影》这本杂志。1981年, 中方办的《国际摄影》杂志编辑部请人翻译一篇美国时代生活文库中的文章, 翻译家王慧敏将原文中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译为了“纪实摄影”, “Documentary”作为形容词本有“文献的”之含义, 这个舶来的词汇在“纪实”一词中被注入了更多的中国式理解, 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灌注其中。黄少华是国内对“纪实摄影”这一概念界定较早, 较有信服力的人士。他在《纪实摄影是一种独立的摄影形式》一文中写道“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 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1) 该定义突出强调了被摄对象为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 拍摄结果是引起关注及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奠定了国内纪实摄影研究的基础。

而在国外, 对“纪实摄影”进行了代表性界定的当属纪实摄影家多萝茜娅·兰格 (porothealange, 1895-1965) 。其主要观点有:纪实摄影反映了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够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纪实摄影还用镜头描绘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制度、习俗。关于“纪实摄影”的界定虽然有很多种, 但这些解释均有一个中心点即拍摄者透过镜头传达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怀, 照片题材兼具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纪实摄影的发展原因

1. 影像自身的传播优势

且不论现代社会早已步入图像时代, 影像充斥着所处的周遭。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居伊·德波就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强调了图像对当代世界的隐性霸权和图像语言的重要性。“有实验证明, 观看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最佳方式, 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而图像是最具有视觉直观性和同步性的一种信息呈现方式——尤其是视像作品”。 (2) 图像语言成为了一种相对于更加需要专业训练的文字语言来说门槛更低的表达形式。图像的直观性与文字的抽象性相比, 图像更具能准确描述二维空间的传播优势。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曾这样谈道:“在揭露城市贫民的真相方面, 照片有其特殊的力量, 在某些方面要比文字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 因此也更具说服力, 更有影响力, 并因此可以促使人们起而行, 努力消除社会的丑陋现象。” (3) 纪实摄影在反映社会现象时的直观性、精确性被人接受并喜爱, 这在解放人的视觉疲劳的同时也赋予了纪实摄影得以不断发展的血脉。

2. 摄影家的人文情怀

虽然摄影师罗杰·芬顿早在1855年就以摄影为工具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是人类早期以摄影为工具记录社会现象和文化行为的一次探索, 但视觉文化研究学者顾铮认为, 就摄影家以纪实影像的方式作出一种个人的社会判断并展开以此来与社会的互动来说“纪实摄影诞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 (4) 颇具盛名的美国人文主义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 (1918-1978) 不断将现实背后的层面以纪实影像作品的形式揭露给人们。《3K党》、《助产士》、《西班牙乡村》这些影像记录都深深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尤金·史密斯在他的纪实作品中显示出了其竭力揭开人性之谜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对生活饱满的热情。1960年, 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到日本熊本县的渔村, 潜伏偷拍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怪病, 就算被打到伤痕累累依然没有放弃揭露黑暗的执念, 最终耗费三年时间拍摄了一部揭发水银公害的摄影集《水俣》。

在中国, 最著名的纪实摄影作品当属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中的《大眼睛》。他以影像的方式为中国揭露苦难打开了突破口。从1987到1997年, 解海龙花了约10年时间深入中国贫困地区, 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 行程数万公里采访并拍摄了近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 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视觉感染力的作品。由此, 社会对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产生了警醒的认识,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地改变了许多青少年就学的条件。全国兴建了一万四千多所希望小学使295万孩子重返课堂。 (5) 正因为其拥有一颗兼爱苍生的心, 他才会不辞劳苦关注山区的教育问题。解海龙身上闪亮着人文光芒, 其作品怀着对人性的探索, 感动了无数善良的心。不仅是尤金·史密斯和解海龙, 所有纪实摄影家都是由于其内心喷薄的人文主义情怀, 才不遗余力地按动快门, 创作更多无价的纪实摄影作品。

3. 社会呼唤下的舆论监督

纪实摄影具有揭露暗藏的社会问题, 产生有批判色彩的视觉见证之作用。其在承担着社会公器责任时所释放出的社会话语力量能够与社会产生互动行为。纪实摄影在起到舆论监督作用时以揭露和批判现实作为要求, 为改变社会现状做着努力。

随着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建立, 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公民懂得借助影像表达寻求正义。在众多诚信缺失的场域中民众选择让纪实摄影“为民请愿”, 通过舆论监督改变事情现状。例如郴州某区, 历史文物水星楼因欠了维修费年久失修, 在未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说明的情况下就被强行拆除。该区另一文物文昌宫戏台也面临着相同的命运, 村民们为这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传家宝”就此灰飞烟灭感到痛心疾首, 便采取举报措施。摄影师用几张纪实性照片拍下了现场的一切, 照片经刊发后引起了国家环保局、江西湖南两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直接督查了这一问题。纪实摄影作品担负着书写社会表象的重任, 公民主动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诉诸纪实摄影时, 摄影师手中的社会公器便释放出了更多彩的生命力。

三、纪实摄影与传播

摄影的构思和拍摄是摄影者在洞察世界中对自我的交代, 要使纪实照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必须使照片被传播、被观看。只有经历了传播, 对观者产生心灵触动, 纪实摄影的社会使命才算完成。纪实影像, 必须借助所使用的媒介, 来表达并迸发出意义与力量。

1. 在纸媒、网络里活跃

早期的纪实摄影作品诉诸读者的方式就是通过纸媒。20世纪20年代摄影杂志应时而生, 并且很快受到读者亲睐获得巨大发展。纸媒对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同时也在征稿的过程中汇聚了一批有共同理想操守的摄影家。《生活》杂志便是这其中的突出代表。在当今世界摄影史中, 产生的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就是《生活》了。在它创办的岁月里, 刊登出了一批又一批经典的纪实摄影作品, 无数著名的摄影师都为《生活》服务过, 因此它成为了当时人们接触纪实摄影的最便利途径。现在各式各样的摄影杂志应运而生, 它便于爱好影像的读者了解摄影界动态。除了定期刊发的杂志外, 关于某个主题的摄影集也是纪实摄影传播的一种渠道。如孟昭瑞在纪实摄影作品集《亲历抗美援朝战争》中收录了两百余幅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历史照片, 为那场伟大的战争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像资料。使这本影集成为真实再现历史、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源。

当网络媒体逐渐卷入当代纪实摄影的传播后, 有效增强了纪实影像的力量。网络凭借自身的互动性、及时性、公共性、广泛性等传播优势为摄影作品的分享传递提供了更广阔便捷的平台, 也为纪实摄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纪实摄影的受众量有了极大提升, 摄影作品有了更便捷更迅速的展示空间, 摄影者得以向普通人群扩展, 而且作品的公开保存和持久传播也得以实现。网络的传播在很多时候都超过了传统的纸质媒介。

2. 在影展、影赛中升温

影展作为一种综合性媒介, 给了大众实地接触艺术的机会, 在形式上赋予受众一种参与的满足感。众多照片的环绕, 也会无形中增加一种艺术感染力, 更强烈地调动观者的视觉感官。纪实摄影史上最负盛名的影展是1955年在纽约举办的《人类大家庭》 (The Family of Man) 。它是由美国摄影大师施泰肯策划创办的大型展览, 共收录了200余位摄影师的五百多幅照片。施泰肯以人类在人生道路的经历将照片从出生到成长到死亡分成了11个不同的主题, 近乎全面地表现了人类大家庭的生存状况。这些展出的纪实之作流露出对生活的强烈见证性和揭示力度, 给观者造成了穿透灵魂般的感染力, 取得了极大反响, 从而使纪实摄影这一手法、纪实摄影所体现的内容被更多人所关注。

影赛同样是一个让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被更多人熟知的途径。除了哈苏国际摄影奖这类综合性摄影比赛下设的纪实单元外, 还有一些专门为纪实摄影而立的奖项, 如为了纪念优秀的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于1978年成立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该基金会秉持“对摄影的激情、对生命的关怀、对社会的探究”的原则, 面向全球纪实摄影者设立了此奖项, (6) 它现在已成为世界纪实摄影最高的荣誉奖项。卢广是中国内地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由于周遭环境的恶化, 卢广于2005年开始拍摄《关注中国污染》这一专题。近年来, 卢广的足迹遍布中国, 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 专题的内容不断壮大, 真实地纪录了中国的污染现状。凭借该专题, 卢广在2008年获得了尤金·史密斯助研奖。 (7) 其实在获奖前卢广就已将照片在媒体上发表, 还向环保部门反映了情况, 但直到获奖这些照片才产生巨大的轰动。卢广及他的作品借助国际大奖得到认可, 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 这凸显出影赛在推动纪实摄影实现价值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1 宋明谦.纪实摄影的题材选择[J].神州.2013 (6) :36

2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3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4 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J].社会观察.2004 (10) :34

5 谢建华.当代中国社会剖析摄影之研究[J].美与时代.2013 (7) :5

6 北寒.战争与生活同在的“浪漫主义者”[J].旅游世界.2014 (10) :94

上一篇:农贸市场宣传片解说词下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__口语交际__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