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主义

2024-09-28

纪实主义(共3篇)

纪实主义 篇1

电视纪录片主创用真实而非虚构的手法将客观存在而非变性的、处理过的内容展现给受众, 在这过程中, 主创以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中心, 对纪录的素材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提炼、组接, 从而使得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表现, 正是这种 “真实”与 “虚构”的相互交织中得以展现的。

1 强化性的主体意识

进入21 世纪, 在电视纪录片的美学领域, 愈发强调纪录片主创的主体意识, 愈发强调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的创造性, 这也就为电视纪录片提出了全新的纪实主义美学的观念。台湾纪著名导演李道明就曾说, 电视纪录片是以现实存在的人、事、物作为其拍摄的对象, 再经过艺术性的剪辑后, 表达纪录片主创者的思想观念的一种电视艺术类型。这就可以看出, 在纪录片中, 主体意识的重要性。英国纪录片学者格里尔逊也对此认同, “纪录片是对真实的一种创造性的诠释。”

张以庆的纪录片 《英与白》通过大熊猫英、大熊猫驯养师白、孩子娟、电视机四者向受众展现了四个层次: 具有自然属性的大熊猫英代表的是动物的世界, 具有社会属性的大熊猫驯养师白代表的是成人的世界, 具有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过渡的孩子娟代表的是儿童的世界, 具有技术属性的电视机代表的是媒介的世界。导演张以庆通过将这四个层面渗透、交织在一起, 展现了新旧世纪交替时代的普遍的孤独感和人与动物的异化的主体思想。导演张以庆将目光对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现象, 将这四个层面的孤独感和异化感相互交织在一起, 使得强化了主体思想的表达, 同时给 《英与白》这部作品以强烈的主观性的悲剧色彩, 也折射出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电视纪录片 《英与白》 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人、真实的动物、真实的事件进行的记录, 英与白的生活并非是虚构的, 都是在拍摄期间真正发生的事情。但导演张以庆并非仅仅是对英与白生活的客观纪录, 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 都可以看出导演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其想要表达的内容思想。 《英与白》正是将主观性的表示风格和客观性的真实事件相融合, 从而体现了导演的艺术美学追求, 实现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最高境界。

2 意象化的美学追求

在客观世界中, 不仅包括物质世界方面, 还包括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指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精神世界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既以物质世界为基础, 又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在黑格尔看来, 认识和实践是人们获得意识的两种方式, 认识方式是人们从呈现在眼前的客观世界来获得意识, 实践方式是通过改变客观世界来获得意识。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 客观世界和人们的内心生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电视纪录片不仅记录物质世界, 还原现实生活, 同样也需要反映精神世界。黎巴嫩电视纪录片 《驿站杏花遍地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电视纪录片的纪实主义美学追求, 着重表现的就是作为客观世界一个重要部分的精神世界的纪录, 它以25 年的心路历程为纪录对象, 注重于对客观存在过的意象进行还原。黎巴嫩电视纪录片 《驿站杏花遍地开》的导演说: 这部影片关注的焦点在于他个人的观点、想法和情感, 希望受众透过纪录片来对问题进行深思。这恰恰体现了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对思维品格的追求, 对内心世界的纪录, 其追求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

意象性电视纪录片, 是对意象进行记录的一种新的模式, 它既符合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需要, 也具有电视传播的本质特性, 相信其会在未来发挥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3 人文性的文化关怀

电视纪录片是记录人自身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 电视纪录片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再现, 并在其中融入了浓厚的文化思考。电视纪录片始终纪录的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思想情感等, 在创作过程中纪录片主创也融入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文化思索, 从而提升了纪实主义美学的哲学深度。

如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电视纪录片。人与自然关系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敬畏崇拜到后来的征服、自大, 尤其是在进入工业文明后, 人类对科技的盲目崇拜, 对自然无情无尽的肆意索取, 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人与自然关系也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所反应, 如孙曾田导演的 《最后的山神》、就是具有浓厚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的电视纪录片。再如描写鄂伦春族生活和习俗的孙曾田导演的 《最后的山神》、 《神鹿啊, 我们的神鹿》, 表现母系 “走婚”等独特社会生活方式的摩梭族的电视纪录片 《泸沽湖》, 都是电视纪录片主创们深入到各个民族中间拍摄到的具有极大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纪录片。近些年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电视纪录片, 这些都有利于受众了解世界文明的面貌, 探索自身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关怀, 需要紧紧抓住人文情感交流。应该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将 “再现之美”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无所取舍的再现, 第二层次为认为选择后的再现, 第三层次为情感的再现。由此也可以看到情感在纪实主义美学中的重要性。艺术作品的成功在与其是否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更是不能例外。因此, 电视纪录片虽然以客观存在为其表现主题, 但是其最终仍要落脚于受众群体, 只有当影片引发受众的情感反应时, 电视纪录片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对美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6.

[2]倪祥保, 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7.

[3]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9.

[4]石屹.纪录片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6.

[5]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学林出版社, 2005, 3.

纪实主义 篇2

11月18日上午,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15级学生张静娜和自己的舍友彭思慧正在进行800米女子体能达标测试, 就在快到终点的时候, 她看到彭思慧朝自己笑了一下, 就在打算松口气的时候, 彭思慧突然倒下了。

“彭思慧, 彭思慧, 你怎么了, 你快醒醒……”张静娜急忙跑过去扶起彭思慧, 此时的彭思慧已经陷入昏迷。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张静娜着急地哭了起来, 一边哭着大声喊舍友名字, 一边大声喊救命。

闻讯赶来的体育老师和班上同学们都围了过来, 校医院的医生也迅速赶到, 当时的彭思慧已没有自主呼吸, 没有心跳, 瞳孔散大, 情况万分紧急。校医院医生当机立断, 在操场做心肺复苏和开通静脉通道, 5分钟后, 彭思慧的瞳孔有所回缩, 有了微弱的呼吸, 而此时120救护车也赶到了, 师生们紧急将彭思慧送到学校附近的武警甘肃医院。

经过两天两夜的紧急抢救, 11月20日中午, 彭思慧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转入普通病房观察治疗。从彭思慧晕倒到脱离生命危险的72个小时里, 兰州理工大学紧急启动了预案机制, 师生们临危不乱, 处理及时得当, 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这是兰州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16行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全面、系统、深入地覆盖于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大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16行动”,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点滴, 进一步坚定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 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 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提升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 提升了学校文化水平,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发展。

“一个目标”:以精神的力量, 助推学校改革发展

怎样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师生员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党委认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党中央立足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 立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兰州理工大学认识到, 在全校上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兰州理工大学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为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懈奋斗。

“六项工程”:以工程的思维, 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深入开展

“24字人知人晓工程”。一是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体系, 在两校区醒目位置设置了“24字”大型永久性宣传牌, 在两校区主干道设置了“24字”宣传道旗, 在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学生公寓楼、体育场等公共区域设立了“24字”宣传牌, 在会议室、电梯间、卫生间等人流必到处张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挂图, 形成了师生员工时时处处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环境文化氛围;二是在学校校报、宣传栏、各学院宣传橱窗开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 在两校区电子屏滚动播出“24字”及相关内容, 在校园广播开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 并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 在学校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 以及校团委主办的“红柳青年手机报”、“红柳短信学堂”等新媒体开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 努力做到“24字”宣传的多方位、立体化、全覆盖。

理论武装工程。一是领导带头学习。校院两级领导干部重点自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计划, 并分批次组织二级党组织书记、行政一把手、副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和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 专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二是突出重点学习。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论述, 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精神, 有笔记, 有心得, 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精神, 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工程。突出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率先垂范作用,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规定和学校党委“八项规定”, 要求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三严三实”, 带头反对“四风”, 带头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向全校师生员工作出公开承诺, 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师生、带动师生。

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一是着力营造氛围。大力倡导尊师重教, 着力营造“讲台神圣”“教书光荣”的浓厚氛围, 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每年隆重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 对“三育人”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2015年教师节前, 为全校所有从教30年以上老教师颁发了荣誉奖章;二是注重典型引领。组织师生员工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督导、学生评教等方式, 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2013年评出“十大师德标兵”, 其中, 土木学院杜永峰教授后来荣获“陇原师德标兵”和“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2014年评出“学生爱戴的十大导师”, 2015年开始, 将“师德标兵”评选纳入学校评奖体系, 每年组织评选活动。2015年教师节, 学校对4名“师德标兵”进行了隆重表彰奖励, 并举办“师德标兵”专场报告会, 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突出重点对象。学校坚持将加强中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作为重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中青年教师培训体系, 融入教师岗前培训和管理全过程, 每年教师节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 并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 邀请“师德标兵”为新教师做师德专场报告, 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四是严明师德纪律。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发[2014]59号和甘办发[2015]7号文件精神, 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教学有纪律”原则, 制定下发了《兰州理工大学干部职工行为规范》《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兰州理工大学课堂意识形态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 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站稳站好三尺讲台, 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育人属性, 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加强教育管理。坚持师德为上,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构建师德评价机制, 将教师能否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和职称评聘的首要内容, 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初步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工程。学校以“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 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团学组织为依托, 组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其中, “中国梦·我的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我为党代会寄语我为理工大祝福”活动, “红柳骄子”辩论赛、演讲赛, 以及“五月的鲜花”中华优秀诗词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校园达人秀、“宜海清韵”音乐会等活动, 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也有力推动了学风建设, 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程。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部署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和法律修养”课、“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 并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 开展“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进课堂”活动, 持续推进“教师走基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党校、党员之家、人文书吧等阵地, 采用专家辅导、时事报告、理论研讨、宣讲座谈等形式,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有效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六项工程”的深入实施, 使学校各级干部、师生员工全面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识, 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进一步增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

“十六项行动”:从细微处入手, 引导师生员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到实处, 兰州理工大学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师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学校开展了十六项行动, 推动师生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生读书行动。宣传部为教职工开具推荐书目表, 为学生开具必读书目表, 并发动师生组织读书会, 举办“图书漂流”活动, 在全校营造出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理论宣讲行动。在邀请领导、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基础上, 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为主的宣讲团, 深入全校二级党组织和教学基层组织、学生班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 对师生员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

干部带头行动。要求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和弘扬“三个倡导”,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实行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 并向师生员工作出公开承诺, 对全校师生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

教师示范行动。要求全校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为学生作出表率。

优质服务行动。要求学校管理服务部门从严格执行管理服务制度、规范管理服务流程、推行管理服务文明用语做起, 积极倡导管理服务人员规范服务、热情服务、文明服务, 在服务师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教育行动。突出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国际性节日, 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时机,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礼仪礼节教育。2015年, 学校组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 以教职工合唱比赛、图片展、征文大赛等形式, 在学校营造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弘扬学校“红柳精神”, 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鼓舞全校师生向着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的良好氛围。

典型引领行动。集中宣传了“陇原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杜永峰,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见义勇为英雄”魏玉川等先进典型, 并以“红柳人物”为题持续推进“身边人、身边事”宣传, 在全校营造出了向先进典型学习,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践行诚信行动。发起“从讲诚信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签名活动, 并试点创建“诚信考场”、“无人监考考场”,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探索建立教师学术诚信教育体系, 使讲诚信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

经典诵读行动。在组织学生利用晨读诵读经典、举办中华经典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的同时, 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子屏、手机平台等传播国学经典名句, 对师生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

尊师重教行动。在举办学校向从教30年以上教师致敬活动的同时, 推行教师进课堂时学生全体起立和师生互致问候仪式, 倡导师生“进教室不带手机或关闭手机”, 并组织学生开展“短信祝福教师节”活动, 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教风尚。

文明创建行动。在教职工中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处室”创建活动, 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 较好发挥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推动师生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台和载体作用。

网络文明行动。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 成立了西部高校首个易班发展中心, 倡导师生文明上网, 着力净化学校网络空间, 为学校校园稳定和事业发展营造出了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志愿服务行动。突出“以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环境保护、敬老爱幼等志愿服务活动, 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修身行动。从师生排队乘车、排队就餐、排队进自习室等细节抓起, 并组织编写了《兰州理工大学师生员工文明修身三字经》, 使师生员工深刻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高不可及”, 只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 就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环境整治行动。集中整治了胡乱张贴、乱写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纸屑等不文明行为, 使师生员工深切感受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可喜变化, 进一步增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此外, 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对校内公共建筑物进行了内部美化, 建成了甘肃科技教育的开拓者、学校历史上第一任校长牛载坤、学校“见义勇为英雄”魏玉川雕像, 进一步增强了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光盘行动。教育引导师生员工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粮”、“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做起, 光盘行动成为全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 兰州理工大学不断丰富载体手段, 充分体现“细小实”三字要求, 突出立德树人, 着力推动“五个融入”, 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科学研究、融入管理服务、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之中;坚持围绕中心, 大力加强“五个结合”, 即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与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实力结合起来, 与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结合起来, 与提高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结合起来, 与推动学校深化改革发展结合起来。

纪实主义 篇3

【背景】海南省琼海市的潭门镇, 是一座具有悠久耕海牧渔历史、对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做出重要贡献的小镇。对祖祖辈辈与大海打交道的潭门渔民来说, 南海不仅仅是他们捕捞致富的“祖宗海”, 更是其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而誓死坚守的一方碧蓝水域。

毋庸置疑, 潭门港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渔民南海捕捞作业, 对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具有重要意义。潭门港是海南最大的渔业远海捕捞船集中的港口, 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的给养基地和深远海渔货的集散销售基地, 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一级渔港。潭门人世世代代与海为生, 足迹遍布整个中国南海, 在南海捕鱼的渔船大多都来自潭门港, 在南海各岛礁上长期定居的渔民大多都是潭门渔民。随着南海战略意义的凸显, 三沙市越来越广受世人的关注。而潭门港作为与三沙关系最为紧密的大型渔港, 其重要性越发显现。潭门人因独特的潜水作业捕鱼方式, 被称作“海里的渔民”。除近海捕捞外, 潭门镇渔民基本以黄岩岛为主进行海洋捕捞。早在明代的文献史册中就有记载, 潭门镇渔民前往南沙海域捕鱼。当地渔民不仅在南海从事传统渔业生产, 而且通过长期驻礁捕鱼作业的方式, 有效彰显我国在南海主权的存在, 维护中国固有领土的完整。

2013年4月, 习总书记视察潭门, 对当地渔民的远航安全和生活状况表示了亲切问候和关心。习总书记在视察时, 曾叮嘱大家“注意安全, 抓大鱼”, 还看望了由潭门渔民组成的海上民兵连, 并勉励他们保护渔民、服务渔民的同时, 积极做好收集远洋信息、支援岛礁建设等工作。南海安全关乎国家领土完整和渔民自身利益, 习总书记的叮嘱和勉励, 让当地渔民和民兵连对于保护南海特别自豪和有信心, 保护南海是他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总体目标】

1.增强对我国南海领域的认识和维护祖国主权完整的决心。

2.对渔民捕捞作业的认识和理解、对家乡的热爱, 对海洋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对一系列的调查、访谈、参观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4.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特色活动, 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 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活动对象

嘉积中学高中三个年级66个教学班, 一共3316名学生。

三、活动内容和时间

由校团委和校德育处牵头, 在班主任的组织下, 我校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分批去潭门重温习主席走过的路, 沿途高唱红歌, 参观海上民兵连并和民兵座谈, 参观潭门海上安全指挥中心和渔民远海捕捞的远、近代史图片展, 走访潭门渔民之家并采访渔民协会会长等相关人员, 还与老、中、青不同年龄的渔民座谈, 聆听和了解他们南海作业捕鱼不同时段的经历和南海维权的艰苦和执著及勇敢和外国军舰对峙的事例, 还徒步参观港口停泊的来自全省乃至省外的渔船和沿街贝壳工艺品店等, 深切体会到潭门渔民保护和长期耕耘这片“祖宗海”且顽强地与各国列强长期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 也感受到潭门港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 学校还大力宣传此次“重温习主席走过的路”, 从而在校园内学生中进一步普及国防知识, 增强国防观念, 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等相关活动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 激发爱国热情,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活动时间:2014年9月20日至2014年9月22日。 (重温习主席走过的路———海南潭门渔港)

高一年级:2014年9月20日;

高二年级:2014年9月21日;

高三年级:2014年9月22日。

活动总结和校园内进一步开展:2014年9月23日至2014年10月13日。

四、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的几个重点问题

1.琼海市群众对我国南海局势的认识和了解;

2.潭门渔民南海捕捞作业的历史和现状;

3.潭门渔民南海捕捞作业对维护我国南海海域主权完整有何重要作用;

4.潭门渔民南海作业的结构方式和经济收入;

5.潭门海上民兵连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及如何有效安全保护渔民海上作业;

6.国家对渔民南海远海捕捞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都有哪些?

7.黄岩岛事件及近年南海事端频发后潭门港受到世人瞩目所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8.部分渔民上岸或本地居民得益南海丰富的贝类资源当老板开海洋工艺品店经济效益情况;

9.2013年4月8日, 习近平主席海南潭门港考察后, 潭门港今后的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及重要的战略作用。

五、活动过程和步骤

1.活动过程。

(1) 校团委、学生处和各班主任高度重视此次教育活动, 加强组织, 事前制定好实践活动方案, 务求实效。

(2) 高中三个年级66个教学班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 分批去潭门重温习主席走过的路教育实践活动, 同时强调外出纪律:一是要穿校服、举班旗, 遵守社会公德和纪律, 注意维护学校及个人的形象。

(3) 参观潭门海上民兵连并和民兵座谈, 进一步加强学生关于我国的南海领域面积和国防知识教育, 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学生近代史知识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4) 走访潭门镇镇政府和参观潭门海上安全指挥中心和渔民远海捕捞的远、近代史图片展, 详细了解渔民海上作业安全保障的体系和潭门渔民从最早期长期耕耘这片“祖宗海”的历史。

(5) 走访潭门渔民之家并采访渔民协会会长, 了解潭门渔民南海捕捞的历史和现状,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

(6) 与老、中、青不同年龄的渔民座谈, 聆听和了解其南海作业捕鱼不同时段的经历和南海维权的艰苦和执著及勇敢和外国军舰对峙的事例。

(7) 徒步参观港口停泊的来自全省乃至省外的渔船和沿街贝壳工艺品店, 感受潭门渔港的繁荣发展和潭门人们勤劳致富的精神面貌。

(8) 走进贝壳工艺加工厂, 零距离接触和了解砗磲的加工生产过程。

(9) 问卷调查潭门港本地居民, 共发放300份问卷, 了解当地居民家庭从事渔业作业结构比例和作业方式情况。

2.具体步骤。

(1) 采访渔民民兵, 了解潭门海上民兵连。由于去采访时有些渔民民兵已出海作业, 只能在港口采访到4位渔民民兵, 他们当中有2位当时受到习主席的接见。民兵程宏亮告诉我们, 潭门海上民兵连, 组建于1985年, 连部人员全部由潭门镇从事远海捕捞的渔民组成, 编制128人, 分连部 (8人) 、四个排 (每排31人) 、12个班 (每班10人) , 渔船12艘。目前连队渔船的吨位均在60吨以上, 全部配备了日产911型、912型GPS导航仪, 北斗星定位仪, 150瓦单边带电台和海事卫星电话, 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情报上报。

(2) 参观潭门海上安全指挥中心, 了解渔民海上作业安全保障。在潭门海上安全指挥中心, 郭连长向我们介绍这十几年来, 被南海周边国家军警无理抓扣、枪击、刻字侮辱的潭门渔民、民兵超过170人, 但没有一个人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画押, 更没有一个人被金钱收买。在南海勤务指挥沙盘模型旁边, 郭连长详细地向我们讲解我国南海领域及和邻国尚处争议的领土、潭门渔民南海作业海域活动范围。

(3) 在潭门港口采访部队官兵, 了解官兵训练和海监船巡航保护渔民安全。在港口, 我们碰到正在补充给养的琼琼海11002海监船, 我们采访了冯团长和他的战友们。冯团长告诉我们自从南海事件爆发后, 党中央非常重视潭门渔民南海作业的安全和领海主权的维护, 先后总共派遣4艘先进的海监船驻扎在潭门渔港, 定期地随渔船出海护渔巡航保护渔民安全和宣誓领土完整及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他们正在给海监船补充给养3天后就要起航了。

(4) 问卷调查潭门本地渔民和居民。镇上95%的家庭以捕鱼为生, 潭门港的渔船一般到中沙群岛、南沙、西沙和东沙去捕捞, 短则三月长则半年, 即所谓的远海作业。这一走, 镇上、渔民家里几乎都是只剩老幼妇孺。

六、调查小结

通过调查研究, 学生深刻认识了解到, 海南潭门镇渔民从古至今就是西沙、中沙、南沙 (以下简称“三沙”) 的主人, 是他们把三沙与祖国联系起来的,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市, 彰显了他们对于保护南海领土安全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此次活动, 深刻体会到习近平主席来到琼海市潭门镇看望渔民群众的深层意义。习主席对潭门港的访问, 是在鼓励中国渔民到南海捕鱼, 以此来宣示主权。同时, 学生提升了对潭门港所具有的重要战略位置, 以及对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意义的认同和自豪感,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了解潭门海上民兵连建设的历史及如何有效安全保护渔民海上生产活动, 学生对守护着南海的领土安全和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民兵肃然起敬。

因此, 把潭门建成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培养学生领土主权完整意识也显得极具现实意义。潭门渔民从明代开始就在南海耕耘这片“祖宗海”, 一代又一代的潭门儿女为了维护我国领海的完整前赴后继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奉献给了这片海。建议把潭门建设成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组织学生重走习主席走过的路、慰问或与老渔民座谈, 聆听他们南海作业捕鱼不同时段的经历和为了保护这片“祖宗海”艰苦和勇敢地面对外国军舰, 宣誓我国海洋领域主权的英勇事迹, 参观海上民兵连和渔政护卫舰, 感受他们为了保护渔民能安全和安心地在南海作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等等。

七、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体育课教学随笔下一篇:期刊征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