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随笔

2024-09-28

体育课教学随笔(精选6篇)

体育课教学随笔 篇1

每次上课前, 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 这节课玩什么?”这句话, 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中。难道我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大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弟子们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这些事要是换在我刚毕业那几年, 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你就这一点见识?应该说“学习”!今后说话你一定得注意等。学生会伸长舌头, 溜之大吉。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 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 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 尤其对女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呢?

笔者是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 从教十年有余了。刚毕业那会儿, 在我们这里, 在相当多的学校体育课上,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形式化、成人化,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 指导思想陈旧所致。可是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 有些因素是值得研究。如有些教师在教法选用上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 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 他们的学和练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的义务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发言权, 更不能说半个“不”字。学生是否喜欢, 最多是个“保留意见”或者“点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角色只是一句空话, 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 极少会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那时的我们很少提师生之间的平等, 也不讲“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主宰了教学活动的全程, 学生好比是因教育需要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 老师不必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 共性才是关键,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刀切。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 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 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 相反却尝尽失败的苦涩。那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很累, 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也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一大批缺乏个性的、不快乐的学生也就这样从我们手中诞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们热爱体育, 却讨厌体育课的根本原因!

如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与其说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快乐的曙光, 不如说是给当前许多没有生气的课堂注入一剂强心剂, 也给墨守成规的同行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老样子, 还是用那套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套套来上的话, 那我们的体育课肯定是失败的, 也就别怪我们的学生给我们打分打得低了。

其实, 体育活动和竞赛不都是在玩吗, 只是大人们狡猾些, 把这种玩冠以“体育”二字, 便玩得一本正经, 玩得名正言顺。人们正是在玩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体味到做人的快乐。玩, 更是学生们的天性。体育活动有许多严格的规则可循, 为什么就不能称之为玩呢?随着一个“玩”字在我心中日渐生根发芽, 我想, 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发生转变。我们不应再是那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 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势, 之后换位思考一下, 自己假如是学生, 那么希望体育课怎么上?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 同学共练, 最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利用好它。使得体育教学不再是“领导和学生都不满意, 两头受气”的活儿。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千万别让学生把我们体育老师看低了, 说我们“OUT”了, 那实在是我们的悲哀。

把自己当做“学生”, 我们快乐无比。现如今, 哪怕学生再冒出一个更时髦的词汇:老师, 这节课怎么“混”啊?我也能欣然接受。毕竟“玩”和“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学生的健康。况且老师心里还有一把衡量教学的尺子———怎么才能玩得转!

(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

体育课教学随笔 篇2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让音乐走进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三、体育游戏化,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四、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育教学巩固性

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就要要求老师细心的去发现,发扬。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树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 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激励,是做好老师的关键。就让这些含苞的花蕾在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下尽情开放吧。

教学随笔 篇3

很认真地听儿子讲了半天,儿子最后总结道“电影里的东西都是假的。”然后他放心的轻松的睡觉了。我心里也很轻松,不用再担心儿子有心理阴影了。儿子睡了,我却睡不着了,想起另一件事。

那一天早上,我按照惯例检查作业,查到一个男孩身边时,他告诉我作业没有带。其实,作为老师,大家都明白这种话往往是托词,一般都是没有写作业的意思。那天,也许是心情好的缘故,听他结结巴巴的一直解释下去,终于听明白,原来他姥姥有病,在他姥姥家做的作业,忘在姥姥家。下午,他妈妈会帮他从姥姥家带回来的,他肯定是写作业了,老师千万要相信他,以前有同学骗老师没有带作业,其实是没有写作业,自己真的写了,绝对不是骗老师的,下午肯定能拿来。绝对不会骗老师的。他一直在解释,我也没有打断他,只是点点头,没说什么。到下午快上课时,真的看见他拿着作业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小脸涨得通红,眼睛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的心里也很快乐。

很突兀的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为什么呢?我思索了一下,原来处理这两件事后,我都很快乐,因为我能静静的听孩子们诉说缘由,并且能相信他们,最终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一直训斥儿子,强迫让他睡觉,结局会怎样?如果我逼着要学生的作业,大声训斥他,结局又会怎样?很多时候答案不在于我们去努力寻找,其实就在我们静静的倾听之中,认真地听孩子们的话,并相信他们,这是不是也是教育中的“耐心”?我想教育中的“耐心”不会仅仅是一道题翻来覆去多教几遍吧。

想起很久以前,在高中教学的一位老同学告诉我,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过我,我很好奇的问他写的是什么,表扬我还是骂我呢。同学笑着说“作文中写的是:有一次他和朋友打架,然后他已经被拉到你的办公室里,还在使劲的诉说自己的委屈,你竟然很有耐心的听他整整诉说了一节课,让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觉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就在这不停的诉说中。”我已经忘记还有这么一回事,可是孩子却深深的记着,并且念念不忘。

体育教师教学随笔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也就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抓住学生普遍兴趣去促进他们身心发展。

2.让学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共同参与,注重学生的个体,个性发展。

3.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幽默诙谐的语句,趣味的动作设计,引人入胜的主线等来对抽象的技术动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采用激励表扬的手段

教学随笔 篇5

一、反思在教学中曾出现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硬性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感受。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快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强加给学生,是我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曾常用的方法。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数学、是否喜欢这节课或这个知识点、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所教的解题方法;没有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数学、用自己理解的解题方法。

2、对教材的内容机械的使用而不是灵活的运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开放能力。我在教学中往往拘泥于教材上的信息,只是在讲教材、完成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是在教教材,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的发散程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学生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会解题,而没有真正掌握本节的知识运用技能。

3、备课时不注重个体差异,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在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各式等样,有的数学基础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不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单一教授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分层次、划梯度的教学,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基础好的学生没吃饱,基础差的没吃到。

4、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分析以前的教学检测后的学生反思,可以发现学生错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马虎”“粗心大意”,而是没有掌握好解题中的审题环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未渗透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学生往往靠自己的简单读题而做题,甚至把读题当做审题。

5、对中考的研究不够深入。前幾年初三数学教学中,我对数学中考出题范围、要求、形式、题型特点及规律未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只是依赖于各式各类的复习资料,不会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架构不能成为体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没有中考考点与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活化与提升。

二、改进及提高的方法:

1、使学生从接受老师转变为接受数学,再到喜欢学数学。我认为“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现在学生如果讨厌一位老师,就一定不会去听这个老师课,那么讲的再好、备课再认真,学生不跟你学,成绩一定不会好。在实际教学中,从心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一点一滴的积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因素。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最好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的问题。其次,根据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教学生想知道的数学问题,诱发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一点点的成功也要夸大的鼓励。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产生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成就感。

3、深入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学教材、教教材、用教材”。学教材指照本宣科讲出教材上的内容;教教材指把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用教材指在弄清教材本质后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材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由一线教师中的专家编写出来的,可能适用于大多数地区的学生,但也许不适用于你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深入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后,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可以适当的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或补充,我个人认为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了,不一定是用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当然,在用教材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全改全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来定,而且,教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取舍也是不同的。

4、关注学生的差异,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基础低、分析能力差时,要把问题设计的难度小一点、易懂一点,学生基础高、分析能力强时,要把问题设计的难度大一点。教师的课程设计一定要围着你的学生转,不然讲了也白讲。

5、注重审题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审题要求学生不只是读题,而是要读懂题、理解题、读出深意。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题目的核心,最后深刻理会问题的涵义。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贯穿到每一节课中、每一个知识点上。首先,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如文字、符号、图形等,并掌握它们的特点,根据解题的需要进行互译。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在的感知的基础上找到技巧性题目的细微变化,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探索解决技巧。再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6、探索中考意向,分化中考难度。中考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要认为中考就是初三下学期的工作,要把中考的内容细化到每节课中。每一节课的知识,在历年中考中一定会找到对应的训练题,我个人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一直把中考题分化到每一节课中做为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使学生到下学期时不至于感觉中考有多难。

三、中考总复习的几点体会

1、抓住课本的内容结合考纲有效复习。教材与考纲是复习与命题的依据,教师与学生都应在复习时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考纲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分清知识脉络。在总复习时,一定先对整个初中数学进行总的知识概括,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结构图”,形成知识链条。

3、专项题型专项训练。搜集当地历年的中考题,把中考题分成几大专题,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讲解,并整理学生各题型出现的问题加以突破。

4、运用模拟实战训练,编写或查找适用于学生的模拟题进行训练,不可过难,也不可过简。

随笔—美术教学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指导目标;基本要求

美术是一门艺术类课程,不需要学生有那么多的理性认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感性认知,我觉得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互补方法。数学、语文、英语这种必修课程本的一幅小图画,虽然小但是却五彩缤纷,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全新感受,可以放松心情甚至可以为学生们打开一道新的门,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尽自己所能把课程讲好,给学生带来最大益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并且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学校、家庭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要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笔墨纸张是美术教学中必须的,学习用具、教材书籍等条件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学技能。美术课程是一门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技能的学科,所有的美术作品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独立完成。学生自学的效率取决于自学的技能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技能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中,要让学生学会拟定学习任务、合理规划安排时间、创造条件、进行总结等,这受用于每一个学科。美术学科的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生方向,自己要画什么,要用多长时间画完,需要用到什么绘画工具等。再来,学生的信息技能也十分重要,特别是现在这个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更能满足一个学生所需求的内容。所以,学生要掌握这门技能,让高科技为自身服务。使用信息技能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丰富内心,那么学生的画作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利用信息网络看到更多的名师名画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让学生学会理解画作,独立思考。

在教学学习方法指导中有这样的基本要求,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习方法指导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从教学系统功能整体性原则来看,学习方法指导必须在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要明白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单看着学生自己去作画,也要适当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这样才能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受教师的教制约,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么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教师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把学习方法指导与学生整体情况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就能让教学变得如一幅画作一样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新城市花园规划设计下一篇:纪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