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模式

2024-06-22

体育课教学模式(共12篇)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1

一、背景

(一)室内体育课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显然,室外的体育实践课是有效实现课程价值的主场,而室内体育课则是起到帮助主场完成教学任务的作用。

(二)室内体育课的教学现状《课标》还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室内教学因其外界干扰小,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学习健康常识的优势,为更好地达成增进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提供保障。然而,一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室内体育课的重要作用,常有教学无目标、内容无计划、活动无方法和组织无规律等不良现象,其现状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客观的地域气候和条件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北方寒冷,而南方则多雨,很多学校无室内场馆,即使有室内场馆的绝大多数学校也无法完全满足全校学生上体育课的需要,再加上雾霾的出现,更是减少了室外教学的时段,增加了室内体育课的时数。因此,如何提升室内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常态下小学室内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展开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常态下室内体育课的界定

常态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固定的姿态;二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

1.以固定时段的姿态存在的室内体育课。如,开学初的引导课、学期结束时的学评课等。

2.因天气等原因由室外改为室内上的体育课。这样的课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随着偶然的增多已成为自然规律,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对于这样的课将以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来面对。

3.利用上课班级教室与教室旁走廊的空间上的室内体育课。在这样的场地条件下,利用室内多媒体设备、课桌椅和便携式小型易移动器材,并且在准备上课器材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状态下能上的室内体育课。

4.能准时下课,不影响本班下一节课教学的室内体育课。面对看似偶然的变化如何能从容应对,让室内体育来时不慌张。那么开学初有计划有准备地备好室内体育课,同时储备一些体育室内课的教学模式,根据上课的需要及时调整,即可用于不时之需。

(二)常用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指教学中比较稳定的教学流程。为此,笔者以常用的教材内容为界,将室内体育课的模式分为三类。

1.以体育与健康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健康知识是室内体育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健康常识、养生方法、卫生知识、安全知识等。授教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以图片、视频、案例、小故事、名人名言等形式呈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多样的课堂形式下,也要注重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通过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总结交流等形式,让课堂呈现出多种维度,以达到知识巩固、经验分享的目的。

体育运动知识是体育室内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拓展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催化剂,如何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体育运动知识才是重中之重。教师可结合国内外喜闻乐见的典型赛事,吸引学生的关注度,通过举例介绍、个案讲解、综述总评等方式,深入介绍体育运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最大程度的汲取知识。

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的原理补充性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结合学生本学期学习的体育运动技能,利用室内体育课进行技术讲解,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室内有学习理论知识的氛围。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缜密而细致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形成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再通过典型动作的示范与讲解,使其对动作正确的方法和要领加深印象,为室外的练习打好知识基础。

2.以发展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室内体育课在室内进行,教室里的桌椅和空地为发展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不仅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各种姿势的走、各类形式的爬上,爬下、各式各样的躺等简单动作,还能利用板凳上举练上肢,下蹲或上下板凳练下肢,躺在桌上做仰卧起坐练腰腹等来增强小学生大肌肉群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基础素质。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教学组织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周到安排,以保障学生练习时的安全。

3.以弥补室外课教学时间不足,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室外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以练习为主,常常会忽略动作价值或原理等体育理论的讲解,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室内体育课的时间作为室外体育课的补充,做一些解释性的讲解和补偿性的练习,如投垒球为什么要挥臂速度快容易投得准?讲解原理后,马上在室内组织纸球投准练习打黑板上的标靶,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只有事前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室外体育课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动作的情况,才可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讲解内容和适宜在室内练习的方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常态下室内体育课三种模式的结构与主要教法简介

1.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为主的模式结构与常用教法

体育与健康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的结构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因此,知识内容与时间比重一般安排在一节课的50%以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剩余时间则安排室内操、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或体育教学游戏等内容。常用的结构是一个体育或健康常识方面的知识内容,搭配一个活动类的趣味性体育游戏。

此模式的教学一般采用讲解法、答疑法、直观法和情境教学法。经常采用的教法手段有教师解释性讲解、启发性说故事、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模仿练习,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看视频、仿动作、说道理、写答案、互讨论,达到答疑解惑,明确知识要点的目的。

2.以发展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模式结构与常用教法

以发展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身体练习,课的结构以动作练习内容为主展开构建,学练的内容与时间比重一般安排在一节课的60%以上,而其余时间才安排室内操、室外体育课讲评、体育教学游戏或体育与健康知识等内容。常用的结构模式由一套室内操或专门部位的准备活动,加上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1~2个专项练习内容和放松性体育游戏所组成。以一节四年级以发展上肢支撑能力为主的室内体育课为例,就可安排一套上肢操作为准备部分,在告知学生发展上肢支撑能力的作用后,组织学生学练“两桌间的双臂支撑悬垂”(见图1)3~4次,进行30秒或一分钟的“支撑悬垂达标赛”2~3次;再练习“两桌间的双臂支撑交替前移60厘米”的动作方法3~4次,组织男、女生分别进行60厘米和120厘米的“支撑前移比赛”(将两张桌子并起来,就可作为120厘米比赛的场地),完成讲评,基本部分的教学也就完成了。

最后,安排一个“一举就响”的放松性趣味体育游戏(简介附后)就可作为课的结束部分了。

此模式的教学一般采用示范纠错法和重复练习法。教师经常采用的教法手段有示范性或纠错动作展示,演示动作过程与主要动作方法;提出练习次数、练习秩序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在学生明确要求后,组织学生重复练习,达到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之目的。

3.以弥补室外体育课时间不足,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模式结构与教法

以弥补室外体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足,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模式教学,主要内容与时间,比重一般在一节课的60%以上,而其他内容则作为辅助性的搭配内容安排。常用的搭配内容练习前一般是与本课练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室内操或专项准备活动,练习后安排解释性讲解和放松性游戏。

此模式的教学一般采用讲解法、预防与纠错和重复练习的方法。教师经常采用的教法手段有结合图解、视频演示,讲解动作名称、动作方法及动作价值,使学生明确练习的意义;现场演示规范的正确动作或夸张的错误动作,以帮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组织学生有序地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在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处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室内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地位和不断增加的课时量,理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而室内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体育教师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室内体育教学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长和达到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二)建议

第一,本文对室内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尽完善,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话题,建议感兴趣的一线体育教师们积极实践,勇于参与。因为纵观以往室内体育课教学案例,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大多都是以动静交替、师生互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好方法层出不穷,特别希望能在“一线话题”栏目上看到这一类的研究成果。

第二,富有趣味的室内体育游戏是室内体育课必不可少的教材内容和教法手段。采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室内体育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更能在游戏中锻炼学生身体,特别有利于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值得大家研究。

笔者絮语:在简单易行且实用的常态背景下,室内体育课的教学受到大家的重视,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寄意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体育老师们的共鸣。

附:室内体育教学游戏“一举就响”简介

一举就响:将学生按座位分成2组,由一人在讲台前做指挥者,其它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指挥者举手,大家鼓掌;指挥者手放下,掌声停止(见图2)。

通过对掌声的节奏和控制程度进行比赛,控制好的组获胜。游戏方法熟练后,还可以展开各种信号或方位变化的比赛。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2

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着改革的大趋势,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用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进行情景教学。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托野外的自然环境,将生存生活作为主要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师在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时要注意:(1)明确设置课程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目标,也教育的社会目标等。(2)设置好课程教学内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涉及学科范围十分广泛,如教育学、心理学及地质学等,教师应该安排好学时与课时,使用一些简易的工具及学校现成资源在校园内模拟教学,可以将学校单双杠模拟简易云梯、借助树枝木板等模拟沼泽区等开展教学。进行过知识技术学习与训练后,可以给学生安排3~5天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教学转移到自然环境中,让已经有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生参与到野外锻炼中,参与到野外生存生活活动中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前期准备与动员工作也要做好。

4.2“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

开展高校体育课情景教学,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采用“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有关的文化元素,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传统民间体育形态及文化环境。教师在讲解采茶舞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媒介,生动形象地展示桂东南的茶园风光,将采茶舞原生态地展示出来,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及信息量大优势,将传统文化植入到体育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上传到网络,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检索浏览的环境与条件。教师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一些情绪色彩及形象比较鲜明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应该将“文化植入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景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到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流传的村落,深入了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情景,并参与到当地的体育活动中去,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例如,桂东南采茶舞通常情况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是重大庆典时举办,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观看采茶舞活动庆典,参加当地人民的采茶舞活动,还要采集其中的文化脉络与形态精髓,增强其对采茶舞的认识。

4.3开展拓展训练实践教学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是一项改革与创新,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课内容,还增强了体育课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使用拓展训练实践课开展情境模式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实际情况,采用体验式学习与实践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团队协作式的体育项目,如“人椅”“众志成城”等体育项目,但是避免重复安排体育项目。教师安排体育项目时,应该遵守先简单、后复杂,先个人、后集体等原则,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大纲,安排好主要项目,然后安排其他体育项目。

5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的需求,需要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豫.高校体育课改革初探[J].才智,(24):30.

[2]李首一,李书泉,高健,等.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4):114-118.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3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上好体育实践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实施的有力保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准备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强调了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传统准备活动模式下形式单调、呆板、枯燥、公式化和教条化的内容、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新课改 体育课 准备活动 创新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对于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准备活动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到课堂教学实施,加强准备活动形式的设计和编排是新课改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部分之一。然而,目前中学的体育课准备部分内容普遍存在着公式化、教条化现象,形式单一、呆板,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本文就如何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并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通过创新来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进行研究,从而剔除传统教学的病垢。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合肥市包河区第二十八中学:七年级2个班、八年级2个班、高一年级2个班,共计260人。按照自然分班的形式把七年级一班,八年级一班,高一年级一班作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实验班即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其余的班级为对照班即传统准备活动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问卷调查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现在体育课准备活动安排内容合理性的认识

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不同的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准备活动安排合理程度的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实验班的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下,有9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准备活动安排合理,而对照班在传统准备活动教学模式下,只有29%的学生认为合理,有71%的学生认为这种传统准备活动教学模式不合理。由此可以得出: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明显强于传统准备活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喜欢创新准备活动下教学模式。

(二)学生对新课改理念下体育课准备活动主体地位的认识

有45%的学生认为在新课改理念下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应当由“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相反认为应该完全由“教师主导”的仅占12%。结合实验过程分析,传统教学班准备活动都是以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为辅。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运动技术、练习内容及成绩的提高。而实验教学班准备活动采用的是“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他们所准备的内容都是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易于接受,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创新的能力[2]。例如篮球课的准备活动,以游戏竞赛形式的内容出现,各组运球接力比赛,投篮比赛,越障碍比赛等,这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兴奋身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和提高,最后才是全身各部位的徒手操,已达到活动身心、调动情绪,为课的主题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喜爱程度的调查

77%的学生认为今后的体育课准备活动应该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并且有66%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喜爱程度。通过实验教学,实验班的学生明显体现出对体育课的喜爱,并且希望可以一直延续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的基本部分,并且乐于接受课的主体内容。而对照班的课堂气氛十分压抑,部分学生甚至觉得这种传统的准备活动是多余的,进而体现出一种厌恶体育课的表现,扰乱体育课堂,不服从老师的安排等[3]。

(四)学生对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影响的认识

体育课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增强趣味性和新颖性是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课影响的首要因素,这种趣味性和新颖性也是区别于传统体育准备活动的呆板、单调最明显的特点之一[4]。其次,学生认为防止运动损失是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影响的第二因素,国内外运动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80%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而造成的。科学实践证明,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是避免与防治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缓解身心压力,减轻身心负担的重要措施。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放松身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发展与提高运动机能,促进和增强运动实效性。而调动积极性,提高参与性与学生参与,增强创新能力分别占16%和15%。而中学生认为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对体育课没有影响的仅占2%,说明绝大部分中学生对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对体育课的影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四、结论

(一)新课改理念下中学生对体育课创新准备活动的喜爱程度很高。

(二)新课改理念下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对整节课的影响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模式。

(三)体育课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课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四)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五)体育教师应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用新课改理念来指导准备活动。

五、建议

(一)准备活动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克服单调死板又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准备活动,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在准备活动中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代替口令。

(四)准备活动要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 ] 黄俊.新课改理念下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创新研究[J].体育时空.2011(6).

[2] 郭琴.应重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J].山西体育科技.2002(2).

[3] 时玉英,马成亮,等.体育课准备活动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

在体育课堂上实施差异教学模式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已成为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差异教学的涵义

所谓差异教育, 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 面向每一名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 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创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 采取差异的教学对策, 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 提高素质, 发展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 又有巨大的差异性, 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 要打破统一的模式和传统的做法和教法, 去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别指导、分层次、分组等教学方法, 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帮助他们确立“每个人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差异往往是潜能开发程度不同表现出的差异, 在体育课堂上这种差异显而易见。在一次篮球三步上篮课上, 有些学生一大二小三跳动作非常娴熟, 而且进球率很高;有些同学低头盯着球运球, 上篮动作僵硬;有些甚至连运球都不会, 一拿球就走步。针对这种情况, 如果采取以往贯的完整练习法, 一个教学单元后, 动作娴熟的同学进球率会更高, 而那些低头运球和不会运球的同学则会失去对篮球的兴趣和信心, 不但技术方面没有得到提高, 而且会惧怕篮球这项运动。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甚至改变教学内容。

三、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个体差异, 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 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和主观学习意识的努力程度的不同, 决定了他们在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方面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

(一) 根据学生的性别, 采用男女分组教学。

体育课一般也都采取班级授课制, 以班级为单位, 统一学习某一技术和技能。但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统一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 进入青春期, 学生开始慢慢成熟, 此时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时期, 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其特点是:男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明显优于女生, 而女生则在柔韧性、技巧性、平衡能力方面比男生更有发展潜力。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讲, 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都得到了增强, 注意力明显提高, 意志的独立性、顽强性和自我控制力大大加强了, 但又有轻率、固执蛮干、易冲动的倾向, 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在情感方面男女生相互自我表现又相互回避情感, 不希望在异性面前出丑, 这给双方都带来了心理压力, 不敢大胆练习, 不利于自尊心的发展。所以分组教学有利于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在男女生分组教学中, 要积极运用体育委员、班干部、体育特长生的作用, 起好带头模范作用, 管好一个组, 带好一个组, 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二) 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的程度, 采用帮教型分组教学。

某一技术动作新授课后, 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强化练习, 这是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要求, 从泛化、分化到自动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律性等的不同, 一堂课后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相差很大, 有些能达到分化甚至自动化阶段, 有些连动作的基本影像、套路都不清楚, 特别是一些技巧、武术课。这就需要在复习课的时候尽全力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分小组帮教练习。在整体提高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 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加强班级凝聚力。

(三) 根据学生的性格, 采用性格分组教学。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 活泼开朗, 反应较快, 身体素质往往较好, 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的学生, 性格孤僻, 反应较慢, 一般体育素质较差, 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 如果忽略了这种个性格差异的存在,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 前者会感到“吃不饱”, 而后者却已经是“吃不消”了, 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 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 结合其运动技能分组教学,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这样, 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让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采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 让学生感到满足, 让学生感到健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的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体育活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 学习动机肯定是积极的。这样的教学组织安排, 学生不仅会全力配合, 而且易于完成学习领域中的五大目标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 也能使学生在快乐体育中尽情运动, 自觉学习, 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差异教学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差异教学的特点之一, 就是提供学习内容、练习过程和锻炼成果三要素的多元化选择。学习内容是指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东西;练习过程是指学生练习技术动作的组织、教学手段实施等过程;锻炼成果是指学生获得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和体育兴趣。教师要教会学生, 首先得自己会;要教得好, 就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洞察力、体育专业素质、教学方式的探究能力等。

五、结语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重在得法, 贵在创法。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 运动技能、生理发育、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 针对他们之间的差异性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选择有弹性的学习内容, 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分享成功, 感受体育, 享受快乐。

摘要:经过四年的体育课堂教学, 面对不同体质的学生, 作者越来越发觉差异教学在体育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作者在体育课堂上实施差异教学,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 不仅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而且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效果,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所以, 作者认为在体育课堂实施差异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应大力提倡。

关键词:体育课堂,差异教学,教学策略,提升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

[2]江仁虎.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4.

[3]唐玉荣.如何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J].体育教学, 2004.5.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5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小学体育课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注入拓展训练的可操作依据

1.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拓展训练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或学员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

具体来说,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训练项目来提升学员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和共享成功的精神与品质,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团队熔炼及个人或组织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升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强健体魄,增强其团结、协作、应变、创新及适应等各项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夯实基础。

2.在训练方法上,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拓展训练非常相似

拓展训练根据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并将培训内容融入体验式训练活动项目中,在激发学员面对挑战时的潜力的同时,也能引导学员运用智慧、技能及团结、协作等精神,成功达成目标,从而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形成新的高尚、积极、向上的品质与精神。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也是根据素质教育目标,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项目,并将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引导小学生完成相关技能训练,培养其坚强、勇敢、创新、协作等优良的精神品质,增强其体能和健康。

3.训练原理相似,都是通过设计特定项目来提升受训者的身心素质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和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是根据科学研究而设计的,符合受训者的身体与体能特点,而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受训者能够在愉快、积极的项目活动参与过程中,深刻地认知自我,增强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在社会中健康生活、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优秀品质与素质。在项目教学安排上,都是遵循客观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低负荷到高负荷,逐渐深入地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和拓展训练在课程理念、适应群体、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为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的问题,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我校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3.5%的小学生认为拓展训练能改善人际关系,81.2%的小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91.2%的小学生认为能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拓展训练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整合

1.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只是模仿和学习

体育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生本位的要求。拓展训练以项目活动为媒介、以学员为主体,通过体验式训练和反思,使学员获得超过体验本身的感悟和提升。因此,在设计小学体育课程的时候,需要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拓展训练项目与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

2.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拓展训练项目

小学生年龄尚小,在自我管理和应变能力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小学生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趣味性活动项目的特点,因而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心理和兴趣特点,有的放矢地引进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拓展训练内容,能使学生通过意志磨炼,获得良好的身心素质,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这种教学的脱节,难以实现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

而拓展训练强调的是把理论融汇到项目活动中,实现“在体验中学”,这样将会增强学习的效果。在拓展项目训练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真正的“演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用15%的“导”来为学生创设环境与条件,提供指导和方向,其余的都要靠学生自主进行“演”,也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思考、计划、体验、分享回顾、迁移、提升,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三、拓展训练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不可否认的是,拓展训练也具有一定的不足:(1)拓展训练教学多采用小班化教学,一般为15~20人,这样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师数量有限,无法实现小班化教学。因此,在引进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加以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切合小学体育教学。(2)拓展训练授课时间较长,一般为1~2天,目的是以连续的项目体验刺激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小学体育课程每节课只有40分钟,容易影响拓展训练的效果。解决方式是要根据小学体育的教学特点,创造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新的拓展项目,以提升反思和教学效率。(3)拓展训练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引入小学体育教学中时,要注意降低危险度,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安全防护机制,以保证教学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同祥.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快乐体育教学[J].体育世界·学术,2006.

[2]党挺.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7

1 分层教学的优点

1.1 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原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因为先天基础条件差一些, 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及格。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 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

实践证明, 大学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均有很好的效果, 实施分层教学, 各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对优等生而言, 总感到“有内容可学”, 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对学困生而言, 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实现既定目标[2]。

1.3 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 教师必须要认真的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动适应学生, 使教学方法更具人性化, 并预计各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这些都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可以说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也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3]。

1.4 有利于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要尊重个体以及个体的差异, 要善于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而分层教学的目标也恰恰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中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2 分层教学的缺点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已被多次证明。基于此, 不少普通高校都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 然而在传统的分层教学过程中, 学生严格按照测试成绩分层, 而且在分层之后缺乏必要的跟进措施, 这样的分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2.1 容易造成学生之间两极分化趋势的扩大

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之后, 对于高层次班来说,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原有的技术技能都较好, 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浓厚, 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层次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低层次的班, 学生的既有基础比较薄弱, 再加上普遍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之间两极分化趋势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2.2 榜样缺失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授之外, 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与互帮互学也是他们获得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实行分层教学之后, 对于差班的同学来说, 则失去了学习的榜样, 他们找不到引领他们向上追赶的参照物了, 其实无论是在竞技体育还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都是同高手“过招”, 才能获得更快的提高。

2.3 违反教育公平

在高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模式中, 学生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的依据, 更是对一个阶段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4】。然而在当前的高校体育分层教学实践中, 受到传统划一性教育模式和制度化教学理念的影响, 实施分层教学之后, 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考核标准不尽相同, 这就会导致出现运动技能差的同学反而比好的同学成绩更高的现象, 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

2.4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将差生集中起来不厌其烦的加以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 无非是将一项技能、技术反复讲解练习, 但这种学习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另外, 在分层教学时, 教师容易给学生贴“标签”, 区别对待,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活力与兴趣,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 尽量采用弹性分层或者隐形分层, 减少“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 减少由于分层导致差班学生的消极和抵触心理。

(2) 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需要跟学生提前沟通, 以争取学生的积极配合,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做好心理辅导。

(3) 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 所以应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参考文献

[1]蔡长青.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刘亚东.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8) :48-50.

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探讨 篇8

关键词:分层教学,普通高校,探讨

在“教育要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方式而不是挑选一个适合体育教学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曾出现过诸如普通、选项、专项、选修和保健等多种课型, 多没有真正摆脱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束缚。分层教学是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针对学生差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个别差异, 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才能,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等特点。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有效体育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 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看来, 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 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的区分, 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不同就相对符合他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 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教育, 更易于最经济地发挥教育优势, 收到更好效果。巴班斯基也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 (即最优的) 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分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使全体学生既要学得好, 又不感到负担过重, 就要探索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 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学生之间的差异

1.身体素质的差异。

以往的教学大纲安排了身体素质测验, 这是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此笔者对所教2001—2004级学生1 000米跑和立定跳远的成绩做测试统计, 结果优秀者占12.0%, 及格者为81.2%, 不及格者为6.8%。在运动技能方面差异更大,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中学体育教育无论在物质条件还是具体措施上都有着显著差异, 主要表现为:在统一大纲教学的情况下, 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 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消”。

2.心理素质差异。

有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有的信心不足, 甚至有个别人对体育课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这些因素不仅严重地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 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3.接受体育教育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有的学生来自大城市, 从小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 体育知识、技能都有一定的基础;有些学生尽管身体素质不错, 但受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 体育知识和技能较差, 给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三、普通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有针对性地使优秀生“吃饱”、落后生“消化”、中等生“解渴”。由于在教学中实施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学生都自信地参与教学活动, 感受教学带来的快乐, 因而中向优靠拢、后向中迈进十分自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发展, 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分层教学适应学生多极化的差异, 并使处于不同水平或者类别的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有利于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分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分层教学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 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 以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活动来代替班级呆板、统一的活动, 给学生更多的适应个性的机会。这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对当前体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也是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势。

3.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大学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层教学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组别, 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而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会达到。这种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 促使他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四、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始终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当代世界教育思想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分层体育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在实行体育教学实践中,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人本主义教育认为, 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每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 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 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为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 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 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2.关于分层教学的方式及系统性。

在分层方式上, 有些学校盲目分层, 或分层标准单一, 简单地按身体素质或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高、中、低班, 这种单一分班的方式, 可能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失去自信心。同时低层班级的学生通常不能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能够激发兴趣的课程。分层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自我倾向等关键因素通盘考虑, 由学生自己选择, 在此基础上, 教学要做到有针对性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使整个分层系统完善, 以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 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使得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既辩证又统一, 既突出群体水平的提高, 又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作为教师还应认真研究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法与学法选择多方面的问题, 更好地完成分层教学的目标。

五、结论和建议

1.分层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分类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2.分层教学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真正做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

3.分层教学俱乐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4.在分层方式上采用学生自测、教师指导、学生自我选择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统计学生的自我评价相对较复杂, 建议制作简单的学生自评软件。

5.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不易操作, 易忽略少数学生, 建议分层教学评价应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并就评价的功能做更深入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分值的方式不同、要求不同, 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能力制定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

[1]马治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 1998 (1) :5-7.

[2]李自勇.甘肃省中专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9

一、分组教学法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能力

分组教学法的实施, 可以调动全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状态, 避免学生们不情愿的心理, 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使体育教学课堂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分组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锻炼了每位学生的参与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运动, 在课下的时候自己也能够主动去运动, 更培养了学生们积极运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法, 可以使同一小组之间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纠正, 大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 在感兴趣的状态下锻炼自己的运动技能。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训练, 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专心练习, 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逐渐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在分组分享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也得到了发展,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进行分组法教学后, 学生们形成了各自的小组, 在小组中自己就不仅仅是代表自己了, 更是代表了自己所在的小组。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成绩很差, 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整个小组;若是取得了好成绩, 则是给自己也是给小组带来了荣耀。所以说, 学生们会在潜意识里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和认真度, 为了集体的利益, 会力争上游, 渐渐培养了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如此一来, 学生个人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也会不断有所提高。

(四) 有利于锻炼学生们的洞察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们更加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或是小组成员的欠缺之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会向小组的成员学习, 完善自己;若是发现了小组同伴的欠缺处, 就可以联合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帮助他。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发现问题, 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也要向别的小组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一)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分组

每位学生都有他的独特性, 性格、身高、爱好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分组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 运动项目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不同。一是如果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 那么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比较积极, 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 那么学习状态就不那么积极了。二是每位学生的性格不一样, 在体育运动中往往都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比较活泼, 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会怯于参加到活动中去。所以, 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自身特点对他们进行分组教学。

(二) 保证分组教学稳定性

根据以上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 那么在以后的教学课堂上就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可以在几周内保持分组成员不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家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建立更加深厚的情谊, 可以培养锻炼出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度, 如此一来, 在日后的体育活动中也能够发挥得更好。

(三) 进行调整式分组

虽然保持分组的稳定性可以带来一定的教学成效, 但是时间太久的话就会破坏分组教学法的优势。保持分组成员稳定的时间不宜太久, 如果长时间下去学生们的新鲜感就会消失, 并且同一个班级之间的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 如果仅仅是只跟小组内的成员交流, 不利于全班同学间的团结。所以, 教师应该进行阶段性的分组。这样一来, 可以维持学生们的新鲜感, 增进更多的学生之间的感情, 使分组教学法更有效地实施。

1.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有选择性地安排几种不同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自己选择, 组成小组进行体育活动。这样一来, 增加了体育运动选项, 能够让学生们很乐意、很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以往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 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更容易建立友谊, 促进互相协作。

2. 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分组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 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 参加活动比较积极, 但也有不少学生性格内向,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比较内敛。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 把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混合在一起, 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 调动起每位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3. 根据学生体育成绩分组

在分组时, 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体育成绩, 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如此一来,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带动成绩差一些的学生, 在相互帮助之下, 相信大家的体育成绩都会有所提高, 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了提升。同时, 学生们的体育平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从而促进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10

1 探究式教学模式内涵和特点

探究式教学指教师通过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特点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实践性。

2 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2.1 探究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 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 自主进行体育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探究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2) 能独立进行思考。 (3) 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2.2 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具备素质

(1) 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为保证体育课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体育教师必须在对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明确自身的职责。主要体现在: (1) 尊重并鼓励学生: (2)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3) 创设问题情景: (4) 采取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1]。

(2) 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 还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及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此, 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 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2]。

2.3 学校应营造探究式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高校应为探究式体育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条件, 如电教、图书、实验、网络、经费、人员等, 并向体育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等。同时, 教学管理人员也应理解探究式体育教学, 为探究式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培植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

3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实施程序

3.1 创设情境, 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课题选题, 即探究的问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好的选题会激发学生们探索体育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对今后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 适得其反。因此, 教学中, 教师在对学生实际知识、技能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发问,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如, 在篮球投篮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低手打板上篮与高手打板投篮相比, 哪个速度更快?为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来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思索,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3.2 搜集资料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认知水平等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 并制定出适宜教学目标,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探究热情、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自主的运用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报纸、问卷等方法搜集资料, 获取相应信息。学生在对获取的相应信息整理归纳、分析过程中, 巩固已学知识, 掌握了相应原理, 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学生对授课知识的掌握效果远比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好的多。另外,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与学生经常沟通, 随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 及时提供符合探究性学习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3.3 引出假设或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途径, 引导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现有知识和经验积极思维和讨论, 自我提出假设, 或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假设猜想, 设计出检验或推理方案。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或独立、或协作、或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探索, 最终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进而得出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的结论, 或提出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或途径。

4 结语

在实验探究、验证、论证假设猜想过程中,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实验观察等过程,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并用体育专业术语、图表等系统、简明、概念化形式加以归纳总结。这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习保持和迁移: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整体性、概括性和结构性水平的提高[3]。最后, 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前面实践体验、探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展开相互交流和补充, 整合和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正确与否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 并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验证和交流, 从而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化, 广大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对传统的“讲解—练习”的授课模式弊端进行反思,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这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体育,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振明, 陈晓鸣.探究学习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4 (6) :110~112.

[2]单小东.论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会科学版) , 2005, 27 (3) :151~152.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学体育;探究学习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中学基础教学的一门必学课程,是教育不可缺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分层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有针对的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对本校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归纳与分析,现将自己的一点见解与大家分享。

一、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但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逐步摆脱了对师长的依赖心理,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问题、分析一些问题,尤其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中学生在心理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注意力要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自己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不过对那些过分抽象、枯燥无味,与他们自己的感知较远的问题,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保持稳定的注意。鉴于上述特点,在教学中就要能够使学生选取自己“想要”的问题去解决,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分层式体育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自主性、实践性与社会性。在分层式体育课的基本设计中,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性地去解决问题。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不同的小组。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的层次而调节。对优秀学生严格要求,调高高度,提出更高要求;中上等的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高度一般,巩固动作;下等生则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弹跳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等的体育精神面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二、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学习必须是自觉的,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内在的创造力。因此,教学就是创造环境,如果在环境中能够体现自主性的原则,学生才会在亲身实践中创新。这一点对体育课很重要,因为体育课虽然有别于其它的体育活动形式,但体育课本身只有通过“过程”才能更有效地获得“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的主体。当我们把情感当作知识、技能一样灌输给学生时,学生的接受是比较被动的,难以接受的。以学生为本需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形象,尊重学生独立、主观、创造、发展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真正面对问题。在找寻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得到收益。传统教学法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教给学生较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于学生情感的形成却不如分层教学法。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布局”的印象,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分层教学可以提高不同学生的兴趣。

三、能使体育与健康有机的结合

体育必须要达到健康的目的。如果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并有一定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认为有意义或与他们有关系的问题,或让他们直接面对他们自己关注的各种现实问题或有意义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使人人都有健康锻炼的机会。分层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体会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层教学,就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学生就会在学练的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欢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体育课就变得“有血有肉”了,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于是,分层教学就自然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四、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体做法

(1)分层目标的制定是关键的一步,必须具有科学性。分层目标的制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学的组织中,制定几个可以说不分难度的目标进行分层推进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目标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的需求都得以满足。二是教学组织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解决了好的同学没事干和差的同学干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合”“分”结合的方法分层施教:首先“合”,即教师引导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实现基础目标,将基础知识内容予以讲解、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其次“分”,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甲乙丙三组学生分层教学,既可以“一动两静”,也可以“两动一静”,使分组集中讲解、答疑与自主练习“动”“静”结合。这样,在合与分、动与静的反复交替中,各层次学生各自学习,各有收获,共同提高。

(3)重视课堂评价。体育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只重视共性评价,忽视个性差异评价。因此,必须结合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分层评价。既能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会激发内在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心态。分层对学生而言,各层学生在完成各自学习目标时,面临的难度则大致相当,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分层的教学评价标准更趋于科学合理。

(4)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处理。分层教学中教师做好引导作用、注重从学生的主体情况出发,所以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分层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特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这用。分层教学中要处理好分层目标与教材整体目标的关系。既要分层学习,又要注意整体的掌握,二者不可偏移。分层教学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严永安.中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教学, 2001(5):21-22.

[2]陈康.因材施教,各有所获——浅谈高中体育分层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 2013(7):64-65.

体育课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中学体育,篮球,分层教学

1、中学篮球体育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 篮球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喜爱, 但是由于篮球在很多学校并不是体育课上的必选课, 因此中学生的篮球基础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篮球基础的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 加上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以及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 为每个班级篮球课的有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1.2、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中学体育篮球课上, 很多教师仍旧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是相对固定、一成不变的, “标准化”、“一刀切”式的教学形式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导致篮球教学的过程过于求同化、循规化, 未能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相关篮球理论知识, 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篮球素质的发展。

1.3、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近年来, 随着中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 升学压力的增大, 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不够重视, 导致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习惯、运动技能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态势, 而教师相对单一、标准化的教师方式又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 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篮球课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在女生、身材矮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学生等群体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都表现的相对不足, 并对整个班级篮球课的正常教学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

1.4 落实学生“终身体育”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随着“终身体育”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不断贯彻与落实, “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中学篮球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这就使得中学篮球体育课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从场地内延伸到了场地外, 中学体育篮球课教学更是需要满足各类学生人群的参与, 并且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组织形式, 确保每个学生在篮球课上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2、中学篮球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学生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 应当在充分调查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基础上, 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篮球基础等因素将学生按照1:2:1的比例合理的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 分别划分到A组、B组、C组, 为后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分层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层

在对学生主体进行合理分层的基础上, 中学篮球课教师接下来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组情况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增强中学篮球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A组优等生, 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 制定系统的篮球训练活动和技战术教学活动, 在确定学生基本功训练质量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竞争水平的提升, 为学生篮球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B组中等生, 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战术的教育与培养上,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运动技巧和基本的理论知识, 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等基本素质, 为学生篮球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C组学困生, 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篮球兴趣培养、篮球基本动作要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上, 实现基本的篮球训练目标。

2.3、教学方法分层

在对中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的基础上, 由于每层次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础、运动心理、运动态度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篮球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对于A组学生, 教师可以采取“自学辅导法”, 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战术教学中, 则可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结合篮球国家队、CBA球队或NBA球队的某场比赛进行篮球战术的讲解;在教学训练形式上, 可以采取以比赛练习为主的方法, 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体会篮球的技术原理和各种战术的运用, 也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轮流充当裁判, 提高学生篮球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B组学生,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实现对中等生的积极鼓励, 营造良好的课堂竞争氛围, 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C层次学生,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重点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基本的篮球动作和理论知识做起, 鼓励他们初次的成功, 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

2.4 教学评价分层

上一篇:专科建设下一篇:脑出血合并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