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2024-10-13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1

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定位,并从多方面阐述了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这对于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文化传承,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和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观、价值观,提高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目前,由于受一些西方国家体育商业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注重竞技体育的利益以及对奖牌的追求意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中庸、内向、重合、好静等特点,在这样的宏观立场下,随着西方体育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发展缓慢。本文通过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对当代的教育价值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做了对策研究与分析。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是一种密不可分。两者同属于一项社会活动,都是在社会文化的一个大环境里,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是一种既矛盾又能协同发展的关系,都为促进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追溯到古代,历史上记载的体育活动,都是源于人们最原始的生活与生产,但是都在发展与继承的基础上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家知道,藏族人民擅长骑马、狩猎、饲养与训犬等等。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藏北高原人民传承的是骑马、挤奶、制作奶制品等生活技能;以农业为主的雅隆河谷则掌握了摔跤、犁地、骑马、习用刀枪、编织等技能。而这些由于生产生活训练出来的技能是人们最原始的体育活动内容,在发展与传承方面也都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当人们掌握这些制造与生产的技能后,就会理所当然地传授给下一代,对下一代进行指导与训练,而下一代就需要通过练习、听、看、说等方法来掌握这些制造和生产使用工具的方法,这就是最原始的教育。

最原始的教育手段大都是通过口授与亲身示范来实现的,在原始社会没有书本与文字,更没有专门的场所与人员,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仅限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生活本领。可以说,在原始教育当中,身体教育是最多的因素。原始的人们急于下一代对生活生产的需求,将一些技能传授给他们,只能简单地通过身体活动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之后的体育。可以说,在原始社会中传授给人们生活生产技能的教育就是最原始的体育。这种体育的意义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是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教育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此外,原始社会中的舞蹈、祭祀等等活动都与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产生体育的基本素材,从产生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内容和手段,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吐蕃时,人们对于英勇作战的勇士极为重视,会给与大力的褒奖,对一些边防的将士会传授一些武艺谋略。到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对藏族中的男人生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骑马、抛套索、射箭、抛石、举石、游泳、跳远、摔跤等技能,还要具备听说读写及计算等技能。清朝时在一些俗官考试中,要进行骑马、射箭武艺考试外,还要参加许多考试与文化知识的培养。这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武艺精神的崇尚,使人们在注重文化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发展到现代,教育仍然与民族传统体育密不可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登山、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都是从原始人们在生存技能过程中训练发展而来的。这类体育技能仍然需要有专门的人进行教育与训练。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最佳方式之一。学校是传播文化的最重要的基地,有着多方面的优势条件,大力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纵观当今许多传承下来的优秀体育项目,无一不是通过学校这一载体完成其由原始体育形态走向科学规范、普及化的道路。民族体育项目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来进行传承与保护,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技能和场地要求都不复杂,有着很强大健身与娱乐效果,将其作为体育活动纳入到一个健全体系是切实可行的,最有效的途径是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保障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强身健体、精神娱乐、民族艺术、竞技比赛等多种特性为一体,集中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气质、道德、价值及审美等多方面的情趣,具体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与性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2.1 丰富校园文化,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集竞技与表演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具有动作和谐、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如剪纸、书法、龙舟、舞狮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以伦比的美感。这些动作动静结合、阴阳对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对和谐的追求,这些传统体育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使学校师生能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力,更容易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为高校架起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2 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利于终身体育的养成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改变当今社会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实现以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发展的模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中主张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这种观念根植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体育教育的持续性,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教学的终身目标,将对场地器械的要求,以民族传统体育广泛的内容为主,方式简单易行,可以有效地在高校普及推广,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养成。

2.3 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形成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能够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形成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民族向心力的形成。

在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改革形势下,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和关注到传统体育教育在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各个高校都将弘扬传统文化科学地纳入到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当中。高校大学生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才能激起学习传统体育的兴趣,奠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文化修养与行为习惯,树立国家和民族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族文化不断地深入交流,高校传统体育教育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健康第一”的观念,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内涵也因此丰富起来。但是受多年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不顺利,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课程内容比较单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改革理念的提出,不仅使各个高校找到了现行体育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从文化传承视角下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教学模式为核心,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和细化,教学方法也在发生不断地改变,各个高校必须构建一个新型教学团队与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与测验,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促进教师成为良好的行为模式,建立科学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机制。此外,可以聘任邀请体育名师进行名人讲学传道,有效地营造一种体育文化氛围。

3.2 整合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首先,高校要积极地引入一些先进的体育设备与器材,建设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引进一定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适合体育运动的环境;其次,高校一定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与建设,能够打造出适合文化传承的人文景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构建适合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宣传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平台了解传统体育文化,从而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3.3 设置合理、丰富的课程内容

在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在传统体育教学方面增加丰富的内容,培养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大学生。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教学要具有时代感,能够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有效融合,如何学习对传统体育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为提高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及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差异性与多样性,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来满足他们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从而设置出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3.4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内容指的是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本文重点提到的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在体能素质、体育基础与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制定大学生评价体系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学生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对于评价其体育训练效果的时候应该综合这方面的因素。在制定评价体系过程中,一定要让一些地区落后、身体素质较弱、基础较差的一类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成就感。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标准应该将客观存在的因素降到最小,把大学生对待传统体育学习的态度与进步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起到督导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我国的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在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若要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达到应有的效果,一定不能回避问题,首先要看清“症结”所在,从而解决问题,使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成功。文化传承视角下提出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质上指的是体育课程文化的科学建设与持续发展,无论是从思想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角度去分析,对当今体育课程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和探索,对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进行重新科学规范的定位,从而构建起符合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所需要的科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2]单静怡,刘俊荣,李俊杰.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

[3]甄浩.基于文化传承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华章,2014.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2

历史教学的深处是细节,还是根本?

历史教学的深处不是知识的细节,而正是关系历史发展规律与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直觉培养和形成等大是大非的根本命题,这就如同海面上的浪花与海底深处涌动的暗流的关系。历史的知识点(细节)就像海面上的朵朵浪花,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与形成就像这海底深处的暗流运动,也正是在对历史浪花现象的学习、分析与探询中,学生才真正意义上学会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确立了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生观、生命价值观、世界观科学阐释的本质认识,同时培养起了正确地对待历史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因此成为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融合进他们平常生活的血液中。如果学生以为仅仅背诵了一些历史知识点就完全掌握了历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如光光欣赏到海面上翻腾的浪花,但对海底深处进行着一场怎样的革命却一无所知,那这种割裂了历史知识、规律间的联系、背弃了历史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态度就是历史教学的巨大悲哀了,也正是我们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面临的巨大悲哀了。

无独有偶,就拿令国人因之沸腾的某著名青年女演员穿日本军旗服事件来说吧,对该演员承认的对历史的无知我不想再做过多的评论(其的确太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了),[1]但却可以凭借这起事件来考量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考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等。这又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留头”还是“留发”的生命至高选择,不能不让我们怀念朱志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愿购买日本人生产的面粉的崇高民族气节,不能不让我们缅怀牺牲的民间“保钓”运动的革命志士陈毓祥,[2]愿他们的灵魂在上天得以安歇!记得前不久在上《中日甲午战争》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战败的原因时,在对比中日军事力量分析了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以及中国近代因为闭关锁国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等等习惯思路之后,有一个男生举手站起来义愤填膺地责问“那时侯的中国男人们在干什么?”,接下来就有一位女生也好奇地问“是呀,女人们又在做什么呢?”我无言以对,是啊,那时侯如蝼蚁般的普通民众真的在做些什么呢?!……这不也正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至为关键的原因吗!同样也正是因为这场重要的给所有中国人带来了巨大民族耻辱的战争,才导致了后来清政府内部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了农民自发反抗的义和团运动,有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而又是由于这三大运动的失败,使鲁迅、林语堂、梁启超等人深刻认识到了普通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的根本缺乏与麻木不仁,中国人太需要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实干精神和具有这种情怀的大无畏的民族脊梁、民族魂魄与革命志士了。这也正是已经被或正在被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与前途……

由此,联想到教育家吕型伟教授在《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中所重点提到的一段话“……我之所以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多讲一些,是因为我深感我国的历史进程缺了文艺复兴这一段。五四运动对封建冲击了一下,但很快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国民党***、抗日战争、内战,解放后不久出现的极‘左’路线、‘文革’,致使形式主义、个人迷信大行其道。……中国就缺乏文艺复兴这一课,文艺复兴最大的作用是恢复了人作为人的尊严,人民有民主的权利……”,[3]用历史、用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启蒙,促进每一个学生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并进一步推进每一个公民为中华民族、为祖国作出积极的贡献,这难道不正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吗?!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反思 篇3

一、板书——增强知识联系和逻辑关系

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的缩写和摘要,而是对教材中定义、原理、规律、公式等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教材精髓的提炼。它以短小精悍的整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在层次和逻辑因果关系,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和宏观把握。

例如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注意在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总结答题技巧。譬如在分析“气候的成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问题时,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并大胆说出。这样既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图与板画——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欲望

板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简练的笔法将地理事物、现象及其过程描绘而成的黑板画。通常只写意,不写实,不及照片、画片逼真,但能突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能示意学习过程。

三、现代化与传统结合——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有效性

理想的教学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视听结合,用形象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了板书辅助讲课,就可以使学生听得更清楚、更准确;理解得更迅速、更正确;记忆得更牢固、更持久。快捷、灵便、经济的板书特点,即使在电化教学盛行的今天,在普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也不能被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所完全取代,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反思 篇4

关键词:科学,解释,哲学,民族传统体育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社会发展的速度较之以往任何阶段都要快出多少倍。更为关键的是,科技的进步使得以往众多看似“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这足以引起人们足够的乐观情绪:任何事情借助科技的进步都可以得到解决——这种观念虽然还有争论,但持反对意见的人似乎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任何可以支持他们的论据!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凭借什么力量得到人们的信任甚至是迷恋?科学解释的逻辑是什么?具体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相同的思考也会引出诸多有益的帮助。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而上”和“形而下”

民族传统体育活作为身体活动进行考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层面的身体动作、场地、器材等具化的指标;另一方面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指它们所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是通过人的活动得以实现,并代表了人的活动,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而下”和“形而上”。

法国社会学家莫斯指出通过对“身体技术”的考察可以找到文明的起源;[1]诺贝特·埃利亚斯研究运动史时,调查了身体技巧方面的变化以何种方式折射了社会结构的变化;[2]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样也体现了各民族文明的发展。因此,作为“形而上”的研究关注的物质文化层面指向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改造,甚至通过发展达到奥运项目。而“形而上”关注的是“传承与演变”,突出研究如何传承以及发生的演变,在“发展”时如何保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由于二者关注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这种断层成为学界指责“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不完善”,理论建构“不严谨”的把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关于发展指导性理论的来源大都是通过“闭门造车”式的逻辑推演的方式进行的建构。并不是说逻辑推演的方法不可用,而是缺少了理论的实践前证和现实环境中后证,这种理论的可靠性和对实践指导的可行性都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实践先行于指导性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变革,随着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竞技、旅游等方式先于指导性理论产生了。尽管后来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对能否“保持文化性”的担忧却是学界共同的心声。指导性理论未建立在实践的归纳总结之上,这种理论指导与发展模式的具体操作之间缺少可以对接的平台。

2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

对于武术、龙舟、跆拳道的竞技化改造引起的争论,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内容的讨论,其实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思考,更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的反思。发展的理论指导是都认可在保持文化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

按照文化的三层次学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表现为3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当前研究中对于发展要保持“原生态、文化性”的论点正是建立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以上这种文化性特指向了精神文化的层面。

任何文化(包含了3个层次)的稳定都是相对的,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即使是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在传承过程中也是逐渐形成并演变成当前的状态。

那么,代表核心层次的精神文化内容的具体体现是什么?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承载体以是什么?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传承?表现为物质层面技术动作、器材及表现为制度方面的比赛制度、表演形式的创新改造能否会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的评价?或是脱离了地域性、民族性的传承才会被认为是文化的失真?

如果要保持传统文化为发展的根本,认为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进行思考。

3文化的人为“发展”

关于文化的发展,有研究指出文化的发展有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但对相关实例的评判却不易找到标准。英属殖民地印地安妇女想改变自身及整个殖民地的文化地位而采取的行动却导致了另一种结果;极地某爱斯基摩人接受了现代人的科技,但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接受了现代“斧头”的某“原始初民社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北魏孝文帝文化上的“禁胡尊孔”使文化从认同到接受都发生了作用。

评判的标准是否真的可以“价值无涉”?关于此问题,争论将会一直存在。科学理性的实证主义总是想对任何一种事物都找到规律,尽管寻找的方法想尽可能地“科学化”,但科学本身所建立的逻辑又是什么?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内容及所涉及范围虽广却杂乱,甚至没有明确提出“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发展”,以及达到什么目的。通过对研究的梳理,结合自身的思考,认为:第一,发展不是要把所有的项目都传承下去,所有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有其产生、发展、演变、消沉甚至消失的过程,对于某些确实已经失去传承的价值或者失去传承的条件的项目,就按照博物馆模式把它保留。第二,发展是为了让世界认识、欣赏、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一起展现于世人面前,让它具有被选择的权力,而不是建立在人人都去践行的基础上。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的活动,任何创新发展都是为了能使它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绵延,也就是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人群参与,让其生活化才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

从当前“工具理性”指导下的实用主义出发,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那么以其“健身性”为共性,如何使人们选择性参与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如此一来,问题又出现了,作为“健身”性的活动项目如此多,为何非要选择此项目?如果作为其“文化性”来使之得以传承,那么,“文化”的产生、传承、繁荣、衰落甚至消逝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吗?

4从“文化的解释”到“科学的解释”

自然学科的发展超过了人文学科,原因被指向了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尽管对于人文学科是不是科学的讨论以多数人肯定的结果告终,但对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质疑仍然存在,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质性研究方法因其只对个案进行“文化的解释”不具有可推广的共性而广受囹圄,然而对于“科学的解释”也受到了哲学的诘问,科学能解释一切吗?科学解释的逻辑在哪儿?这样看来,仍然要回到那最初的原点,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方法和理论的借用总是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有时不一定适用,但解释起来似乎让你也找不出破绽来。比如:关于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被拿来做复杂的社会学的研究,尽管一开始就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但总是有人去尝试,你一旦认可了它的前提,那量化研究的过程根本无法反驳,那一串串的数字看起来比质性研究的语言描述要“科学”得多!这也是现在仍然有那么多社会学研究对量化方法如此痴迷的原因。

对身体的活动的考察可能得出某个文明的起源,莫斯和埃利亚斯在一个世纪前已经做了先行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化考察的方法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才刚刚起步。从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开始,20年间学者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无奈这种关于实地考察的真实材料太少,所得理论建立的基础太过薄弱,导致了与实践的相脱节。所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出真实的文化解释是建立理论的重要基础。认识到这个问题,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向研究的阵地。

5“自然齐一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科学实证主义的前提假设是“自然齐一性”,因此才会有“类”的差别。假设自然是有规律的,这在人类进化的长期历史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益处,而自然在很多情况下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如果将这一点推而广之,把它当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通用的法则,这恐怕有些过分夸大了吧。社会学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以质化研究的方法给人们深入、细致、全面地展示了研究对象的方方面面。这种建立在研究者“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后的“自我主观感觉”为主的研究范式如果也要以科学实证的“自然齐一性”为目的,恐怕实在是困难!“实际上我们会看到,只要是在科学—实证化的进路内做个案研究,而又期望以此来探讨代表性和普遍性问题,就必然会遭遇到一个方法论难题。”[3]

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也是社会活动的复杂性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创造,并不仅仅代表了某种身体的活动。任何一个概念的都是某一“类”事物的体现,人们创造“概念”和“类”是想更方便地掌握它们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的确立也是如此。但是如果细化到每一种活动、每一个项目的话,恐怕必须要借用“文化相对”的理论了。对类的研究是为了寻找其共性,个案研究是寻找其个性,共性是建立在每个个性基础上才得出来看共性,二者并不对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薄弱就在于还没有对“个性”的深刻揭示下,就急于寻找其“共性”,并且急于建构共性理论。学界开始对此问题有所关注,最近的两年中关于个案的研究开始出现,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如此下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才算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6结语

哲学是什么?如果哲学是对思考的反思,那么科学哲学就是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对问题经常反思并不见得就能得出绝对真理,但反思的过程总是够接近“真理”。社会科学中总是有一句话,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文明,说的是离开了彼时彼地彼人,想要感同身受,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除去了个体心理层面的感受,能否“客观地”去解释彼时彼地所发生的现象呢?如果不能,努力是去做,或许也能算是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了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索不正是如此写照吗?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36.

[2]Ders./Eric Dunning,Sport im Zivilisationsprozess,Mumster 1981[M]//(德)沃尔夫岗·贝林格.运动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10.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5

《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共有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第八句和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易读易记。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分别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然后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逐句讲解,让学生在认识8个传统节日的同时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本课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拓展,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对此较为感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增加了一个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讲讲有关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在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准备充分,所以表现很好。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然后指导学生读文,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含义,突破识字教学的重点。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圈画课文中所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并在评论区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再连线全班汇报交流,加深对韵文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除文中所讲到的习俗外,自己还知道的其他习俗,并通过播放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拓展延伸到民族传统节日,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及民族习俗。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强身健体;民族传统体育;中职学校;爱国意识

现在我国民众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之下,各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提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中职的体育教学之中,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一、在中职体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

(一)增强中职学生的爱国意识

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形式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很多项目都带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将其加入到体育的课程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亲身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让他们能够由衷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从而增强中职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拓展体育教学资源

以往的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基本都是按照体育教材为依据进行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但在教学中加入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且还能通过运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传统的体育运动基本都是有氧型运动,这样的运动对于人体心肺功能以及各器官生理机能等方面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助益。

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心思想就是保健养生、强身健体,很多运动都包含一定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等方面的功能,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身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起到极为积极的助益。

(三)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中职学校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体育运动场地等诸多教学优势,这就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地条件。学生通过正规的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能够正确掌握各项运动的锻炼方式和注意事项,只要老师能够对学生予以适当的引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信念,这样就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了良好地保护与传承。

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对传统体育动作教学的重视

想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传统体育运动方式,首先老师必须要对体育项目的动作、呼吸调节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都要做到熟记于心,能够灵活、协调的做出每一项动作,并仔细研究、设计每一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动作的教学时引导他们调节自己的呼吸,体会在运动时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养成优秀的肌肉感受力。再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以及其他高难度运功的教学时,老师一定不要心急,多次进行示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知道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套路节奏感,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增强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

在进行传统体育活动教学时,无论是器材购买还是配套场地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一些中职学校对于体育教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都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上,导致体育教学的可用资金并不充足,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各中职学校要改变以往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提高学校领导

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按照本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数额,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配套完善的体育教学器材,满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

(三)将传统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并不是直接使用,而是对这些体育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适合中职的体育教学。各中职学校的体育任课教师应对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取出项目中的精华所在,并将其与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笔者将踢毽子与体育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了踢毽子比赛教学方式,比赛的内容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踢毽子的数量,而另一部分比的是踢毽子的花样,老师要将学生按照学生自身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开展比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娱乐性和运动性更强,同时还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既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自己的体魄,同时也达到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四)优化课外体育运动教学

想要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训练。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在校园内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社团,像武术社、打口袋社以及高跷社等等,通过社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这些项目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能拓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力,对于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传承都具有一定的助益。除此之外,各中职学校还可以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运动会,让本校所有的体育社团都参与到其中,体育老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比赛项目设计,像武术就是以各项武术的基本套路表演为主,而高桥社团则是以花样高跷表演的比赛为主,这样的比赛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对传统运动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中职体育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的爱国之情,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同时还能对课堂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喜爱程度,从而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使其日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苹聪.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职体育日常教学的探讨[J]. 新课程(中旬),2012,10:145.

[2]甘菊云.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职体育教学的探究[J]. 广西教育,2015,14:127-128.

[3]黄燕. 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体现[J]. 运动,2015,22:97-98.

[4]王艳雯. 管窥中职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4,33:205-206.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7

新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困惑,是由于他们把新体育课程看成是已有的体育教学,而不是建立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的改革;新体育课程中出现的陌生的概念使他们忽略了体育课本身的性质;因此,虽然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逐渐浮现出来,但仍然找不到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于是,体育教师对新体育课程产生的陌生感和传统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影响着体育教学,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对新体育课程产生困惑且无所适从。正确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弊端,探寻一种能立足于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的新体育课程教学,已成为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1. 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特征

1.1 注重言行规范

传统体育教学比较重视教师的教态和仪表,在课堂上讲究自身言行、规范和严密的组织教学精神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但是,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喜欢以发号施令的形式来统领课堂,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体育课堂令行禁止、中规中矩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豪。体育课堂场面往往给人纪律严明、严肃规整的感觉。

1.2 课堂教学组织严密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严谨的课堂组织和练习过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习惯于精心设计课的组织形式和分配时间进行授课,力求严密、较顺利地完成新体育课的各部分练习并充分实现课的教学目的。

1.3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的动作示范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本身规范、标准的动作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保证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模仿体育教师的动作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途径;设计课的主要思路也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出发点。因此,体育教师自身扎实的教学基础和技术与技能的运用能力被看得很重要,能较好地完成各种示范动作,并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被视为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扬弃的是单纯的技术教学观,重视引导体育教师注意挖掘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和深层次的教育内涵。

1.4 过分注重主导式传授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练习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方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被体育教师普遍使用,忽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体育教师能利用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程序学习等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

2. 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优势和弊端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在应用中显现出的种种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弊端的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了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客观分析和全面认识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的利与弊,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发展。

2.1 过分追求教师的威严

过分追求威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僵化,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堂纪律,这对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保证大班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师过分讲究形式和整齐的外观效果,对发展学生个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是对个体差异的一种忽略。但实际让我们又不能一味摒弃统一练习的方法和形式,在人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统一指挥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集体练习方式。现在体育观摩课上,随意站队集合是一种已被体育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但这是在小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认为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了师生关系。在大班级的体育教学中,没有严格的队形队列和组织纪律,就无法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当这种“散点式队形”成了观摩课上的花架子和形式时,对于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军事化的体育课不能提倡,但一盘散沙的体育课更不能提倡。寻求一种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局面,应该是体育教师的目标。

2.2 体育教师对言行规范过于讲究

讲究教师的言行规范并非坏事,但过于注重这一点,会给体育教师的教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呆板、拘谨等,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的要求过于严密,会限制体育教师对时间的必要调整和灵活掌握,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失去教育时机。但讲究言行规范和严密组织教学的精神,却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吸取的文化素养。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和言行举止的规范要求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是有益的。

2.3 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能力

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能力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保证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本要求。曾有人说: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就算不能做出完美的示范动作,他也算是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连基本的示范动作都完成不了,那他又如何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呢?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用动作示范的方法来展示运动技能,模仿永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体育教师的示范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教与学的基础,不能忽略。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8

(1) 文献法。通过对此前出版的各类体育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及学会论文报告上发表的有关快乐体育思想的论文, 有关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的研究参考, 帮助完成本课题。

(2) 调查法。通过对孟州市一中、洛阳市一中和偃师市高中共3 0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实施一年的快乐体育教学前后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卷、面访、座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 分析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3) 比较与逻辑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采用逐步递进的逻辑方法, 总结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别。

二、结果与分析

(1) 快乐体育的界定。 (1) 快乐体育的特征。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能, 使学生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初步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乐趣、再学习、赞许 (理性) 、运动成就感。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和积极良好的心理,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有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只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快乐感, 体验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从生理学角度来说, 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会伴随着人的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外界刺激使得原有的动力得到维持、扩大、发展时, 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体验。从教育学角度来说, 乐学是最高的学习境界, 能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高。 (3) 快乐体育的概念。这里的快乐体育中的体育, 是指狭义的体育, 即学校体育或体育。广义体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竞技运动、狭义的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快乐体育不是快乐与体育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 也不是属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的娱乐体育。快乐体育的快乐是两种快乐, 一种是体育学习练习中情绪上的快乐, 一种是获得知识、技能后成功的情感体验的快乐。第一种情绪上的快乐很容易达到, 只要有宽松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行了, 这是浅层的快乐, 一时的快乐。第二种成功体验的快乐是学生必须付出努力, 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后才能获得, 这是内心的深层次的快乐, 是学生得到意志锻炼和人格教育后的成功体验的快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我们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前后3 000名学生的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2 951份。结果如下。

其一,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体育态度分析。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在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后, 学生的体育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 多数同学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体育课中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教师为学生确立一个达到一定标准的共同目标, 然后再进一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而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和维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动机,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其二,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心理体验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以及从我们与部分学生交谈中可以看出,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快乐体验, 使学生真正享受运动乐趣。快乐体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而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状态。

其三,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实施快乐体育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大多数同学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快乐体育实施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难度, 教师再通过精心备课, 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及进行练习方法的指导。这样, 学生不但有更加积极的状态参加到体育教学中来, 而且学练的方法科学, 掌握技能的效果非常好。

其四,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师生关系变化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实施快乐体育后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步骤完成任务, 学生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体验, 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个性, 不但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而且能增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通过老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帮助表扬, 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快乐, 更使其亲师信道。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总之, 快乐体育比传统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体育课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培养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1)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 提高学习效果, 融洽师生关系。 (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必将对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建议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争取能依据这一思想编出新版的体育教材, 以适应基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萍.对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 1999 (6) .

[2]赵立.对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3]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科研, 2000 (2) .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 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行政教学班为主, 上课时间、内容和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教学程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优点:能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对促进教学规范化,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凸显的。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

(一) 、经验话教学思想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使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 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 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 使教师陷入条框之中, 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没有达到体育教学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 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学校体育教育总要总结过去, 放眼未来, 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 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 、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 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 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 、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高校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都已经接近成熟, 他们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 思维敏捷,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老师的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课的形式单调, 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四) 、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掌握方法, 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关系, 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型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核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价位上, 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位, 忽视非功利性价位, 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在体育教学目标上, 表现为“模型化”, 试图用1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标准件,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任务上, 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 这种教学任务观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在体育教学方法上, 表现为注入式教学, 赶任务、赶进度, 教师强行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毫无乐趣可言,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在体育课程上, 表现为课程结构同一化,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 难以满足。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要适应社会需求, 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 、现代体育教学要引进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模式即: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 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简化的操作模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 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 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被新教学方式所代替。

体育课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 有了爱好就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 有了爱好与特长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即:学校体育教学;兴趣;爱好;特长;习惯;终身体育。

(二) 、体育教学模式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看, 突破课堂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的需要。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有“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小集体式教学”、“成功式教学”等模式, 发展的趋势也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由简单罗列俄教学模式向着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教学模式、有短期行为向终身体育能力教学模式发展, 等等, 但是我们建立的模式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模式, 它还会并且应该随着我们队素质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 不断发展。因此, 从发展的角度看, 突破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建模”是为了“无模”,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结束语

新理念指导下地体育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潜能、探索创造的空间。“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的运用,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尝试, 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遵守纪律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形式化得体育课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等;有一些体育课甚至出现了“走偏”的现象, 背离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03) 。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10

1 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与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对比

见表1。

2 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2.1 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当前体育教学主导模式的性质是以技术学习和技能熟练为主,以身体主锻炼为辅的教学。该模式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以行政班级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把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几个阶段,以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为中心,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十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设定的教学内容为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 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2.2.1 行政班教学影响教学效率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男生和女生在运动能力和运动意识上都完全相悖;其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兴趣、运动能力和智力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教师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再者,教学班人数多,学习能力层次不齐,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实践消耗实践多,学生学习及练习时间较短,师生交流少,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2.2.2 体育教学缺乏创新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虽然能按照教材完成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还存在缺陷,并缺乏了在内容、教学等方面的创新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多以教材为蓝本,再加上教材上对学生学习内容要求过细过严,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是教师烦教,学生厌学,已经违背了体育课的教学意义。

2.2.3“应试教育”忽略青少年体质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思想在大多数学校根深蒂固。中招考试加入了体育考试并算入中考成绩及高中的体能达标测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锻炼时间,但仅仅以考试项目为课程内容,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锻炼的质量,内容枯燥无味目的性强,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未起到改善青少年体质的初衷。

3 体育课选项课教学模式及其优越性

3.1 选项教学模式

体育课选项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打乱原有的行政教学班,然后按兴趣分班,进行学习的一种授课形式。通过三年的体育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并懂得锻炼身体的道理,学会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质得到确实的增强,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师生关系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 . 2 选项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3.2.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从初中阶段开始,青少年的思想开始逐渐独立,会在各方面的影响下,形成对某项或某几项运动的兴趣,产生学习和提高知识技能的需要。选项课教学将原有的行政班级打乱,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别和能力进行分班,这样避免了由兴趣、性别和能力造成的差异,同时也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3.2.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时,都以学生的兴趣、心理和能力等为出发点,实施教学相长。制定整体教学目标同时,协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教材为参考根据学生兴趣、能力选择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有益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及以启发性、创造性为主的教学方法。

3.2.3 有助于教师的进取和提高

体育课选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指导能力,还必须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以促进体育课选项教学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一般来说,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选项课教学按照教师的专项安排教授的课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调配,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特长,同时还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 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为体育课选项教学提供充足物质基础,促进选项课教学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考虑本校体育教师基本状况配置体育教师,还要针对教师的思想、心理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培训,不断改善体育教师专项结构,提高专项教学水平,真正使教师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的“导师”。

(3)普及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行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首先就要从思想开始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才能够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如若只是套上选项教学的空壳,没有在实质上推行素质教育,结果往往会恰得其反。

摘要: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而传统体育教学对于青少年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该文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教学和选项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来深入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可实施性,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得出体育课选项课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应积极克服困难普及于各个中学。

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传统体育?体育教学?技工校

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学生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的主要途径,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更加需要将趣味性、灵活性引入教学,将传统体育融入技工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传统体育融入技工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对传统体育融入技工校体育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传统体育融入技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传统体育项目有其旺盛生命力,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娱乐性、群众性。在技校的体育教学中,传统体育项目一直都被忽视,其实,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技校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有其必要性。

1.有利于技校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承

笔者认为,现代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仅只包含竞技体育,现代体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我国传统的体育进行传承与发扬。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人都比较倾向于足球、羽毛球以及篮球等体育活动,这导致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被遗忘,为了较好地让技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入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2.传统体育项目是现代体育的基础

从我国广大群众日常的生活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对我国人民的影响还是十分大的,从小时候玩的踢毽子到逢年过节的舞龙舞狮等活动,这对我国人民群众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正是传统的民间体育文化的影响,加之我国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普及,这才形成了我国现代体育的组成。

3.有利于技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增强

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学习,技工学校学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团结力,增强身体素质,有利于技校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增强。

二、传统体育融入技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通过对技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发现,技校体育教学对传统体育的融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技工院校传统体育融入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融入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传统体育的了解

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之间,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体育文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理解,更好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进行简单易懂的传统体育项目

相关体育老师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时,要选择简单易懂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要选择较难的体育项目。虽然,部分学生对传统体育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传统体育项目过难,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不下去,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3.增加学生学习传统体育的兴趣

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体育是一门需要热情与激情的一门学科,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传统体育的内容。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丧失热情与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是有趣的关于传统体育的音像视频,来不断地增加学生学习传统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传统体育的教学效率。

4.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时,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备因素之一。因为,传统的体育项目文化底蕴较深,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十分值得我们广大师生进行学习,传统的体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相关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体育的教学。

三、小结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广大群众,为了我国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必须将传统体育融入技校体育教学内容中。通过传统体育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体育项目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老的文化,从而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发扬。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内容,才能不断地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提高现代体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陆世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部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探析[J].学术论坛,2013(4).

[2]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对“学而习时之”的误读

语文课本《论语十则》中选《论语》第一卷《学而》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学生耳熟能详, 但经常也会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学习感觉不快乐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读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但具体要学习什么, 学了以后成为什么, 孔子并没有明言。现行的教师参考书和众多的注释中, 学习的对象是知识, “习”也经常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时至今日, 就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 如此一来, 不但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反而让学生痛苦不堪。古人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也没有明言, 但学习的结果则有共识。宋朝的邢昺在《论语正义》中明确地指出:“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君子”一语, 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孔子之前, 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 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君”, 从尹, 从口。“尹”, 表示治事;“口”, 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 治理国家。如《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 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 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 小人则供其役。”到孔子时代, 君子一词则侧重于道德品质方面, 故“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中的君子均是着眼于道德品质而非政治地位。所以我们教育学生, 也应该告诉他们要学为“人”。1917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庄愈等编写、张元济校订的《国语教科书》, 此书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 以儿童周围事物和见闻立义, 注意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 穿插了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该书出版后的10年间, 共发行七八千万册, 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此书内有一段文字, 耐人寻味:“学生入校, 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 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 不能成人。’”“人不读书, 不能成人”, 就是对“学为君子”的阐发。既然是“成人”、“学习君子”, 其所要学的内容就不应是单纯的知识, 更主要的是在于品德修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掌握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 但对于学生品德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则不能对其分为三六九等。学生将其所学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 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学生一定会感觉到快乐。当然, 这种知识并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考试的考点, 还应包括生活的常识、为人处世的道理, 等等。

二、对《关尹子教射》的不求甚解

《关尹子教射》一课选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 中矣。请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 又以报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 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 而察其所以然。’”这则寓言故事难点即在于如何理解关尹子的最后一句话。通常的翻译是“很好, 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 不要让它荒废了。不光是射箭, 治国修身也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 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由此, 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就是通常解释为“学习也好, 做事也好,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 才算掌握了规律, 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 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列子为什么能射中箭靶?关尹子第二次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列子究竟知道了什么?列子没有说明, 关尹子则说:“可矣, 守而勿失也。”关尹子也只是肯定列子的回答, 究竟肯定什么, 没有明言, 看来师徒二人是以心传心。对于列子究竟知道了什么, 高绣在《吕氏春秋注》中在注解“知之矣”时给了明确的答案:“知射, 心平体正, 然后能中。自求诸己, 不求诸人, 故曰知之。”在注“可矣, 守而勿失也”时说:“守求诸己, 不求诸人, 勿失也。”而在总结时, 高绣说:“求诸已则存, 求诸人则亡。”从高绣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 列子所知道的东西即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这也是个人品性的修养、意志的磨炼。“自求诸己, 不求诸人”中的“求”应解释为“责求”、“责备”, 所以“自求诸己, 不求诸人”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自己反思自己的过错, 而不应该苛求他人”, 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求人不如求己”的正确解释。所以关尹子肯定的不是“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 而是品质的修养、心境的磨炼。

三、字词讲解与寓意理解的相对脱节

寓言的教学, 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文本的解析, 二是寓意的达成。文本的解析, 即是对字词的讲解, 教师往往会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如在讲读《坐井观天》时, “无边无际”、“大话”、“笑”等词语即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教师会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无边无际”时, 设计了动画,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营造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在完成对字词的疏通后, 教师领导学生理解寓意, 指出“我们应该尽量拓展我们的视野, 不能局限于一隅”。显然, 学生要从具体的情境中, 如沙漠、海洋、草原、天空中转入抽象的视野中, 这中间的跨度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教师在讲解字词时, 没有和寓意联系起来。人类的思想可以是无边无际的, 而个人的固执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而固守一个学派的理念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所以古人说:“蔽者见小而不见大, 故其辞詖, 如申、韩只见刑名, 便谓可以治国, 此目不见大道, 如坐井观天井。”如果我们在讲解字词时能考虑如何与寓意联系起来, 那么在引领学生理解寓意时, 就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良好的人文素养应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的教学, 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加强个人的修养, 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王宁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语文, 2007 (04) .

上一篇:地下水污染现状下一篇:距离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