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纪实片

2024-07-28

教学纪实片(共12篇)

教学纪实片 篇1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两个好朋友, 你们看他是谁呀? (播放多媒体课件, 机器猫、大雄乘坐时间飞船从时间隧道出现了)

生:机器猫和大雄。

【由孩子们熟悉的两个卡通人物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师:并且今天他们带我们到时间王国去旅行, 想去吗?

生:想。

师:让我们马上出发吧! (多媒体播放, 时间王国中的许多钟表小精灵欢迎大家。小精灵说:“你们认识我吗?”)

生:认识, 是钟表。 (继续播放多媒体, 小精灵说:“你们愿意和我成为好朋友吗?”)

生:愿意。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教师板书) 请同学们齐读。

生:认识钟表。 (教师贴钟表)

【利用两个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带领大家去旅行, 既便于明确学习的新知识, 又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认识钟面

师:仔细看屏幕你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个时针和分针转动的钟面) 先观察再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你真棒, 老师奖励给你一颗时间星。

生:我发现钟面上有两根针在动。

师:怎么动?

生2:短针绕这个方向在动, 长针也是绕这个方向在动。

师:你说的真好, 时间小精灵愿与你做朋友, 奖励你一颗星星, 老师告诉你们这两根针绕这个方向在动叫做“顺时针”转动。

生3:我发现钟面上有两根针, 一根叫时针, 一根叫分针。

师:快到前面来告诉同学们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生:短的针是时针, 长的针是分针。

师:刚才这位小老师告诉同学们短粗的是——— (同学们齐说“时针”) , 细长的针是——— (同学们齐说“分针”) 。杨宇晴同学, 时间小精灵愿意让你做时间王国的小公民, 你太聪明了。

【教师利用不同层面评价语言给予鼓励,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 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观察钟面上有什么。组员之间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整回答, 并会对课件的演示感兴趣。】

三、认识整时和半时

师:同学们认识了钟面, 大雄和机器猫真为你们高兴, 现在大雄要考考同学们, 你们能答对吗?

生:能。

师:大雄想考你们他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小组同学可以进行研究, 请看 (播放多媒体动画片, 早上大雄背着书包去上学, 同时还出现了一个钟面, 上面的时间是7时) 。

生:大雄7点上学。 (教师贴钟表)

师:你观察真仔细, 你说的7点是我们生活用语, 还可以说7时, (板书7时) 这个“时”是时间的时, 这个时间是?

生:7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的呢?到前面告诉同学们。

生:我知道时针指向7, 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同学们表扬他, 请接着看 (播放多媒体动画, 大雄中午放学回家, 同时出现一个钟面, 上面的时间是11时半) 。

生:这是11时半, 大雄中午放学。 (教师贴钟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时针在11和12中间, 分针指向6时, 这是11时半。

师:你真聪明, 老师告诉你, 时间小精灵愿与你做朋友, 请接着看 (播放多媒体动画, 大雄和爸爸妈妈中午在家吃饭, 同时出现了一个钟面, 上面的时间是12时) 。

生:这是12时。 (教师贴钟表)

师:大雄在做什么?吃午饭, 你是怎么看出是12时的?

生:我知道时针指向12, 分针也指向12就是12时。

师:你说的真好, 请接着看吧! (播放多媒体动画, 大雄正在写作业, 同时出现了一个钟面, 上面的时间是1时)

生:这是1时。 (教师贴钟表)

师:同学们对吗?

生:对。

师: (播放多媒体动画, 大雄和小朋友们正在踢球, 同时出现一个钟面, 上面的时间是3时半) 这是什么时间?

生:这是3时半, 大雄在踢球。 (教师贴钟表)

师:大家说对吗?

生:对。

师:大家齐读。

生:3时半。

师: (继续播放多媒体, 大雄和机器猫晚上睡觉了, 同时出现了一个钟面, 上面的时间是8时半) 这是什么时间?

生:8时半大雄睡觉了。 (教师贴钟表)

师:同学们答对了, 齐读。

生:8时半。

【利用“大雄的一天”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 找寻数学知识, 学生思维得到尽情的发展, 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 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你们真棒, 大雄想考考你们, 可是没有难住你们, 我们再来告诉大雄他都在什么时间做事情。

生:7时、11时半、12时、1时、3时半、8时半。

师:大雄现在有个难题让你帮忙了, 让你们帮他想一想, 这六块钟面上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成员做到说———大胆说自己的想法, 记———记录不同的时间, 听———认真听别人的意见。

生1:我们根据以前学过的分类知识把六块钟表分成两类, 一类是7时、12时、1时, 另一类是11时半、3时半、8时半。 (教师把六块钟表分成两类)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并结合学过的分类、整理相关知识把钟面分成两类:一类整时, 一类是半时,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整时与半时的区别。】

生2:我发现左边三块钟表都是分针指向12。

师:你观察真仔细, 谁再说具体些。

生3:我发现左边三块钟表分针都指向12, 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你说对了, 当分针指向12时, 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这个是———7时, 这个是———12时, 这个是———1时。你们还能举例吗?说一说你们在做什么?

生4:1时、3时, 这个时间我在上课。

生5:6时我在看动画片《天线宝宝》。

生6:10时我在睡觉。

生7:7时在家吃晚饭。

【同学们能结合生活经验, 很自然地举例说出自己什么时间做什么,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师:你们还发现什么?

生8:发现右边三块钟表上的时间都是半时。

生9:我发现分针指向6,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你们说得真好, 老师奖励给你们一颗时间星。当分针指向6,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这个是?

生:11时半、3时半、8时半。

师:你们能不能举例说一说自己在几时半做什么?

生10:我在4时半放学回家。

生11:我在5时半吃晚饭。

生12:我在早上6时半起床。

【整个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在交流讨论过程中,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这样, 学生们全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发现了钟面上的规律, 现在教室里也来了一些可爱的钟表小精灵, 你们找一找在哪儿?哪些钟面上是整时, 哪些是半时。 (出示小黑板)

生1:小鹿、小猫是整时, 分别是6时、9时。

生2:小猴、小鸟是半时, 12时半、3时半。

师:刚才同学们在教室里找到了很多钟表小精灵, 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行吗? (播放多媒体出现一个空表盘, 它会说:谁愿意和我做朋友。我是11时半、10时、7时、6时半, 同桌互相检查, 选一名同学到黑板拨上时间, 大家做裁判检查)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探索操作、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有效促进了数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师:我们在时间王国旅行既愉快又紧张, 我们来休息, 做找朋友游戏。老师看谁表现好, 选你做时间王国的小公民, 发给一块小钟表。 (教师发钟表)

其他同学拿好时间条, 到前面找你的朋友。

生:唱着找朋友的歌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 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加深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在时间王国旅行可真有意思, 现在我们和大雄做击鼓传花的游戏, 听好要求, 老师在一朵向日葵花瓣上面写了许多时间, 花传到谁那儿, 就在葵花上找一个时间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拨时间, 同时同桌到黑板前面拨时间, 其他同学做裁判。听清要求, 我们示范一下, 接着选同学做鼓手, 大家自己玩。

【在学习中, 使学生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合作参与中产生自信成功的积极体验。】

生:我找的时间是10时半, 大家一起拨这个时间吧!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 这个练习是一个梯度练习, 因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程度不同, 所以在设计练习时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 让他们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得以展现和提高,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培养合作的意识。】

四、课堂小节

师:今天在时间王国旅行, 你们有收获吗?

生1:我学会认识钟面了。

生2:我学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生3:我学会拨整时和半时。

五、实践活动

师:调查太阳刚升起是几时?太阳落下大约是几时?然后向家长汇报好吗?

总评:

1. 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是生活的需要。教学时, 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 导入新课。并将机器猫和大雄一天学习生活作为学习探索对象和学习内容, 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 整节课教师始终贯穿着游戏, 让学生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 找寻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2.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3.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学中教师利用不同层面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 例如, “杨宇晴同学, 时间小精灵愿意让你做时间王国的小公民, 你太聪明了”……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4. 遵循人人动手、人人动脑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 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游戏找朋友”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 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纪实片 篇2

《赶海》(苏教版第六册)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激趣

师:配乐叙述: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板书:趣)

生:观看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片。

师:(教师点击出示赶海的图片,边叙述):同学们,赶海可有趣啦!你瞧,开始退潮了,海水哗哗往下退,金色的沙滩上留下了无数海洋里的宝贝。有海鱼啦,海蟹啦,海虾啦┄┄还等什么,就让我们迎着腥咸的海风,背起小背篓,赶海去喽!

【评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教学伊始,教师利用自身生动的语言配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描述了一幅有趣的赶海图。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赶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地阅读课文的愿望。

找趣

师:请同学们轻轻把书打开,默读课文2、3自然段,动笔划出你认为课文中写得有趣的地方。

生:边默读边划出有关句子。

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现了个性化阅读。此外,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精神。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

读趣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学得可真认真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写得有趣的地方读得有趣呢?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读到哪里想到哪里,读慢些,留给自己想象的时间,谁想象得好,谁就能把这篇课文读得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朗读你刚刚划出的有趣的地方,相信你一定会给老师一个惊喜。[

生: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课堂上,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懂得怎样去读好,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这一重要的读书方法。

师:刚刚老师看见赵臻同学划出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她觉得很有趣。我们就先请她来读读这一句话。(指读)

师:老师提醒你一下,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的闹字。同学们读到这个字,有没有想起自己平时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满足自己某项要求的情景。我们不妨来演一演我是怎样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的。老师来演舅舅,谁来演我的小外甥或小外甥女。谁闹得最厉害,我就带谁去赶海,先准备一下!

生:练习表演。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谁自告奋勇上来演一演。

师生:合演闹着赶海的情景。.师:这个小外甥闹得可真够厉害的,连说带拉,一个劲地耍赖,我这个舅舅真拿他没辙,只能带他去赶海了。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话读一读,特别注意这个闹字。

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评析】新课程下的课堂十分重视生命的体验,没有生命体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体验有直接和间接体验,教学必须符合这种体验,符合新时代、新生代的要求。在读到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时,教师引导学生打开生活积累的仓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经验演一演我是怎样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的,把语言交际和理解课文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一闹,不光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而且学生对整堂课都会终生难忘。

师:这一小节中,你还划出了哪些觉得有趣的句子,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了,浪花舍不得离开,去了又回来,真可爱呀!你们还划出其他句子了吗?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听出什么没有?

生:我听出了,小作者飞跑着追赶浪花,十分兴奋。

师:你说得真好!你愿不愿意也来读一读?(生读,结合评议)[

师小结:是呀!海水一浪一浪往下退,小朋友最喜欢在海边玩水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板书:追赶)是多么有趣呀!这时,你在这群孩子中的话,你觉得有趣吗?(有趣)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后面三句话)

师过渡: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我和小伙伴也正忙着赶海呢!可有趣拉!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这一自然段中划出了许多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有的同学甚至把整段都划下来了。下面,就请你美美地去读读你划出来的句子,读出其中的乐趣。这一遍读的时候,你可以边读边做动作,脸上还可以带上表情;你甚至还可以走下座位,读给你的小伙伴听,互相提提意见,老师也很乐意为你提供帮助。

生:练读。(教师周围围得水泄不通,小伙伴一起读得兴致盎然)

【评析】教学中,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伙伴,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读得可专注啦!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脸上还带着丰富的表情呢!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成果?你觉得哪里有趣,就读哪里。想读的同学起立!这么多同学要读,真爱表现自己。好,我就先请你读吧!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觉得写得很有趣,我来把它读一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师:你的摸呀摸呀读得真不错,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摸)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你为什么这样读呀?

生:因为摸螃蟹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要小心地摸,慢慢摸。

师:你体会得真好!你再读一遍,让大家跟你学一学。

生:范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

师:这么小心地摸,有没有摸到螃蟹呢?谁来读读下半句话。(指读)

师:一只小螃蟹被你抓住了,应该很高兴的呀!你怎么还不够高兴呀?老师教你一个办法,笑着读,你试试?

生:笑着朗读: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师:进步真大!这下可把小作者抓住小螃蟹的兴奋劲全读出来了。特别是嘿这个字,读得又轻又高,看得出小作者是多么高兴呀!(板书:嘿)有谁想和他比赛读吗?(生赛读)

师:我们都把小手拿出来,一起来摸摸这只小螃蟹。[

生:齐读。

师:除此以外,你还觉得哪里有趣,谁来读一读。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觉得写得很有趣,我来把它读一读: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呀?

生:因为被螃蟹用大螯夹住了手,很疼。所以我这样读。

师:有没有谁想和他较量一下?

生1:朗读

生2:朗读

师:较量真够激烈的。你们都是赢家,高兴吧!

师:你还觉得哪里有趣,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觉得写得很有趣,我来把它读一读: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不知在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向我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师:这可是一只不甘束手就擒,正想着法儿四处逃窜的小螃蟹!你好像很乖,就甘心束手就擒了!谁不甘心束手就擒?

生1:朗读

生2:朗读

师:好一只不甘束手就擒的小螃蟹!所以小伙伴只向我努努嘴儿,不作

声,可不能惊动了它。谁来做做努努嘴儿的动作。

生:上台做努努嘴儿的动作。

师:我们一起边做这个动作边读这句话,好吗?(师生一起读)

师:你还觉得哪里有趣,愿意来读一读吗?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觉得写得很有趣,我来把它读一读: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师:你读得很认真,都读对了。老师建议你读咦和哦这两个字时,可以脸上带上表情读,这样就能读得更好!(板书:咦,哦)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给机会吗?(教师范读)你们学着老师的样,练一练,同桌可以互相提提意见。

生:练读。

生:指名上台表演读。

师:哪里也是有趣的,请谁再来读一读?

生:我划出了这句话,觉得写得很有趣。我来把它读一读: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你尽力去读了!如果想读得更好一点,有谁给他出点好点子吗?

生:我有一个点子,他读的时候,可以把手拿出来,边读边做摇摆着两条长须的动作,就一定能够读好。

师:你采纳一下他的建议,读读看。(生读)[

师:哇!真够威武的!好像你就是一员武将!这个点子真不错,你真要好好谢谢他。进步这么大,就奖励你继续往下读。

师:哈哈,你可真牛。只一捏这三个字,读得太好了。谁来做一个捏的动作?

生:上台做捏的动作。

师:对!捏就是这样,又轻又快。谁也想来俘虏这只大虾,尝尝胜利者的滋味?(指读)

师:我捏大虾可真有趣!下面,让我们起立,一起来捏一捏这只大虾。

师生:齐读。

师总结:是呀!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摸螃蟹,捏大虾,就算给螃蟹用大螯夹住了手,也觉得高兴。难怪我要闹着舅舅带我去赶海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来到海边领略一下赶海的乐趣!

生:齐读。

师:叙述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并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学生久久沉醉在优美的课文和抒情的音乐中,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

【评析】阅读教学姓读,但读不是一种单一,机械的行为,贵在教师引导得法,便可令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在这段教学中,教师毫不吝啬地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整堂课,书声琅琅,以朗读贯穿全课,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十分充分。其次,教师在学生自由的展示中轻松点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读得怡然自得,醉在其中,在阅读中既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和成功自豪感,真可谓一箭双雕。

四.延趣.师总结: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享受了小作者赶海的乐趣,共同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相信大家肯定有各自说不完的开心事。下面,谁愿意把你的开心事与大家分享?

生:交流各自的童年趣事。

师:是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这些童年趣事将成为我们心底里最甜蜜的回忆。下课以后,大家模仿《赶海》这篇课文,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它一定会成为你童年最珍贵的一份收藏。

【评点】结束之余,仍不忘把自主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交流延续下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全课总评】

课堂即生活。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自身极具亲和力。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如同是自己的朋友一般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可亲近的大姐姐。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长城》教学纪实(一) 篇3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蜿蜒” “奇迹” “名副其实”等词语的意思。

2.在阅读、品读和感悟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的特点,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并由景生情、由景联想的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圈、画、读、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词语、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应当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因而本课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同时,还着重考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在品词析句中提高读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录像铺垫,激情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片子(教师播放一段长城的影像资料,同时教师旁白),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赞誉。它纵横千年,绵延万里,让人称奇,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去领略它的伟大与神奇。(教师板书课题:长城。)

(点评:长城气魄雄伟,本文作者的文笔也是大气磅礴。同样,一个气势磅礴的导语也能振奋学生精神,尽快将学生带入学文的最佳境界。)

二、初读课文,词语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再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师巡视,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蜿蜒“是什么意思?

师:在哪句话中出现的?试着读一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就是曲里拐弯(同时用手臂做个动作)。

师:他的解释真是形象啊!不过,他的解释很口语化,能不能再换个说法?

生:弯弯曲曲,形容长城弯曲绵延的样子。

(点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进行,学生乐于接受。)

师:非常好!谁还遇到了疑难词语,借助一些方法已经理解的?

生:我开始不理解“垛子“是什么意思,就看了一下79页的图,发现图上画得很清楚,就是城墙上有缺口的地方。

师:指给大家看。(生略。)

师:老师要表扬他。他能结合图画去解决疑惑,可见他很会学习,好!

(点评: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理解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师:看得出,还有一些同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将予以解决,请同学们在学习相关内容时注意。

(点评:学文的第一步是读懂课文,而读懂的前提是扫清词语障碍,解疑的环节很有必要。)

三、师生探究,理解感悟

1.生速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通过读文,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一切,均来源于长城给他带来的巨大的震撼。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画出给作者带来巨大震撼的句子来。

生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全长六千多千米。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板书“伟大的奇迹”)说说你的理解。

生:这一句能看得出作者对长城的评价。

师:谁找出的句子和他相同?说一说。

生:从“伟大”一词可以看出长城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师:很好,同学们找得很准!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长城的高度评价,也是作者对长城由衷的赞美。试着读出你对长城由衷的赞美!

(点评:学习课文一般遵循总分总的顺序。教师让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有利于学生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进一步了解做好了必要的铺垫。也使学生掌握整体入手学习文章的方法。)

师:说说你对“奇迹”的理解。

生:与众不同,很少出现的。

师:是啊,奇迹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或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点评:对“伟大的奇迹”的品读,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学习方向明确。)

2.默读理解,交流发现。

(1)感受长城的“长”。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分享一下?

生: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

师:(板书:长龙。)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长城很长,而且弯弯曲曲。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这句话吗?

(评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读是重要的内容,我们应侧重于发现学生的独特感悟,并让他们在读中体现出自己的感悟来。)

师:同学们,你从她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把“蜿蜒盘旋”突出了,我能感受到长城弯弯曲曲在群山中的样子。

生: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中我感到长城仿佛“活”了。

师:是啊,这位同学把句子读活了,除了得益于她深刻的感受外,还来源于作者的文笔功力。谁来具体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表现出了长城的长,还把长城写活了。

师:这就是比喻句的好处,形象生动地再现描写的事物。作者除了用比喻外,还用什么手法表现长城的长?

生:运用了数字法。

师: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用数字后,我们能具体知道长城的长度,更有说服力了。

师:所以,作者说:之所以称为万里长城,是——

生齐:名副其实。

师:不用过多地解释,我们已经了解到“名副其实”的含义。长城全长六千多千米,可见长城之长。这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长城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从“远看”这个词看出来作者是从远处写长城的。

师:(板书“远看”。)我们看78页图片,我们如同在空中看向长城,这便是作者的远处取景。我们从“长”的方面感受到了长城是“伟大的奇迹”,还有哪些方面也体现了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点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比喻和数字的方法以及远观的视角是对学生方法的培养,而能读出来和听出来则是情感的体验。)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师:请同学们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个词语可以表现八达岭长城的特点?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高大坚固。

师:(板书“高大坚固”。)很好,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中把握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可见,交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点评:21世纪的一项能力是与人合作,这里巧妙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介绍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的?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画一画。(师指名汇报。)

(点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画、标注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生: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师:(板书:条石 城砖 方砖。)这是从哪个角度介绍长城的?

生:从修建长城用的材料来表现它的高大坚固。

师:是啊,作者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表现出长城的坚固。能结合课文的词句具体说一说吗?

生:“巨大”一词可见材料很结实。

生:老师,我觉得“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能看出长城的路面很宽阔。

师:你读书很细心。我们来看图片,长城修建在山岭的顶部,这样易守难攻,但同时也增加了修建的难度。另外,一旦敌人入侵,顶部宽阔有利于士兵快速调动,这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所以作者评价长城是——

生齐: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点评: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并补充说明,体现了扶放结合。)

师:长城修建于山顶,易守难攻,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它的构造上还有哪些适合战争的设置?

生:还有垛子,瞭望口和射口。

生: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师:对,城墙上有缺口的部分就是垛子,如果长城是一条龙,垛子就是龙背上的鳍。

生:老师,那垛子上的眼就是瞭望口吧。

师:能说说你认为瞭望口有什么作用呢?

生:瞭望口,可以很远就看到敌人,那些小孔就是射口,士兵躲在后面可以向敌人射箭,能起保护作用。

师:对,这样的结构能使长城上的守军在第一时间发现敌人,并且在宽阔的城墙上迅速调动兵力,并组织反击。从图上看,整个长城的建造都是为战争服务:城台与城墙相比,高大宽阔,既能屯兵,又能防守;既可以互相呼应,又可以各自为战。而宽阔的城墙又易于兵力调动和防守,垛子上的特殊结构利于观察敌情和杀敌。这是名副其实的坚固啊。这是奇迹,崇山峻岭间的奇迹,世界建筑史上的——

生齐:奇迹!

(点评:在需要教师扶的时候,就不能惜字如金,吝啬语言。)

(3)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使我们了解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个世界史上的奇迹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叹为观止。同样,作者也思潮起伏不能自已。我们接着看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

师:作者想到了长城的缔造者,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通过几个词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生:站在,踏着,扶着。

师:你认为作者的观察角度有了什么变化?

生:我认为作者是从近处来写长城的。

(师板书:近看。)

师:是啊,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长城之上,看着这一切,很自然地想到它的建设者们,作者的过渡多么自然啊。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一块条石有一吨多重。

师:一吨啊,那是两千斤啊!相当于二十几个同学的体重啊!人们是怎样运上这陡峭的山岭的?(生读原文)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的劳动人民,正喊着号子,把一条条巨石艰难地运上山岗。

师:是的,他们的手磨破了,身上擦出了道道伤痕,有的人半途倒下了,可监工依然无情地把皮鞭抽打在他的身上!这万里长城就是靠这一双双手修建起来的!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一句。

(点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联想,是本文情感抒发部分,为后文的升华奠定基础。教师在这里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使学生体会到了联想的方法,同时也增加了情感体验。)

师:我们的想象以及作者本段的描述都运用了联想的方法,这是我们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同学们要学习使用。所以,作者联想之余,用了一个“凝结”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对“凝结”一词你是如何体会的?

生:长城的修建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师:是啊,为了修筑长城,多少民工家破人亡;为了修长城,多少民工葬身城下。长城是伟大的,用文中的词说是——

生:气魄雄伟。

师:(板书:气魄雄伟。)所以,作者对长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生齐读结尾一段。

(点评:升华情感,一泻千里。教师的讲解与文章的节奏同步进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升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更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所以,这样一个气魄雄伟的工程才能屹立千年!长城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万里长城永不倒!(师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师:我们要学习作者由远及近观察事物的方法,也要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的方法,还要学习作者用联想抒发情感的方法。更主要的是,长城见证了历史,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长城是伟大的,而人民是不朽的。

(评析: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才是千古功臣。从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亦如此,使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关于长城,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和相关资料,如:毛主席诗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再进行交流,进一步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点评:课后学生会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是对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拓展和延伸。)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云环小学)

“一般过去时”教学纪实 篇4

教学背景:一般过去时表示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或存在的状态,根据这个时态的特点我通过回放镜头的形式来回顾难以忘怀的2008年。通过对其中几件大事的谈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一般过去时的含义,从而能更好地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知识结构。通过北京奥运会和神七飞天这两件大事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引入一般过去时;谈论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引入一般过去时句式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神七飞天的短文。

情境一: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使学生回想到过去的2008年。通过回放镜头一,教师呈现有关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画面,让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并把回顾片段整理成一篇短文,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动词过去式和时间状语,然后自然引入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一般过去时。

为解决生词问题,我在课件图片的相应位置进行注释,并让这些生词反复出现,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消化。

T:When we hear this song, it will remind us of the year of2008.As we know, the year of 2008 is very important to our Chinese!There are many remarkable things.

Yesterday evening I looked back on the year of 2008.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s was the Beijing Olympics.Now let’s look back on the first scene.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talk about them.)

T:Let’s look back on the whole course.

(Show the passage with different past verbs and time adverbials on the screen.)

Yesterday evening I looked back on the year of 2008.One ofthe most exciting moments was the Beijing Olympics.When people passed on the torch in Paris in April last year, Jin Jing protected the torch not to be robbed by others.On August8th, 2008, Li Ning lighted the main torch in the Bird’s Nest.The opening ceremony became the most unforgettable moment!However, on August 18 th, Liu Xiang left the Bird’s Nest.It made us disappointed.And there was a famous swimming star all over the world, Michael Phelps.Just one day ago, he got the eighth gold medal in the Water Cube.We had so many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moments to remember.I think the Beijing Olympic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 history.

T:OK.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when we talk about the past things, we should use the Simple Past Tense.Today we will learn the grammar———The Simple Past Tense.

情境二:奥运会比赛中,奖牌的归属是为人津津乐道的。我围绕奥运会游泳、乒乓球比赛的精彩画面来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引出一般过去时的不同句式。而在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之后,再次呈现前面有关回顾奥运会的短文,让学生根据短文内容,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至此学生都是在反复回顾2008年奥运会精彩片段,在这一背景的情境中感知、学习和巩固一般过去时,同时也在为下一个环节—操练句型做铺垫。

New drills

1.Present the new drill in the simple past tense.

T:There are many winners in the Beijing Olympics.Look at this picture.Do you know her? (Show a picture of Liu Zige.)

Ss:…

T:Her name is Liu Zige.Was she a swimming player lastyear?

Ss:Yes, she was.

T:Did she get the gold medal?

Ss:Yes, she did.

T:When did she get the gold medal?

Ss:She got the gold medal on August 14th.

(Show a picture of Wang Hao and Ma Lin.)

T:Who are they?

Ss:They are Wang Hao and Ma Lin.

T:Were they tennis players in 2008?

Ss:No, they weren’t.

T:Did Wang Hao get the gold medal?

Ss:No, he didn’t.

T:Who beat him and got the gold medal?

Ss:Ma Lin.

T:Well-done.Now let’s look at the drills.

(Show the drills on the screen.)

2.Practice the new drill.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roper forms of given verbs.

Yesterday evening I (look) back on the year of2008.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s (be) the Beijing Olympics.When people (pass) on the torch in Paris in April last year, Jin Jing (protect) the torch not to be robbed by others.On August 8th, 2008, Li Ning (light) the main torch in the Bird’s Nest.The opening ceremony (become) the most unforgettable moment!However, on August 18th, Liu Xiang (leave) the Bird’s Nest.It (make) us disappointed.And there (be) a famous swimming star all over the world, Michael Phelps.Just one day ago, he (get) the eighth gold medal in the Water Cube.We (have) so many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moments to remember.Ithink the Beijing Olympics is the mostsuccessfulin history.

情境三:过去的2008年既有让人激动不已又有令人悲伤、感叹的事情,而如何用2008年的大事件来创设情境,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的一般过去时知识结构,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是我反复思考的。为了使课堂的气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我创设了谈论2008年令国人骄傲的另一大事———神七飞天的情境。通过呈现2003年“神五”、2005年“神六”飞天作为铺垫,过渡到2008年飞天壮举,然后呈现神七图片及表格信息,设计任务,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写一篇关于神七的文章。在提供写作信息时,考虑到此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呈现的表格下方附加了前面呈现过的有关“神七”从发射到降落整个过程的小图片,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知识联想;另外在表格的最后两个内容中设置“意义”和“期望”,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考查学生用一般过去时语言输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Task:Write a short passage.

T:There is another most exciting moment in 2008.It makesall the Chinese excited.Now let’s look back on the second scene.Six years ago, Yang Liwei went into space by Shenzhou V.It was the first time of our Chinese to go into space.

(Show pictures of Yang Liwei.)

T:In 2005, Fei Junlong and Nie Haisheng flew to space by Shenzhou VI.They worked and lived in space for 5 days and nights.

(Show pictures of Fei Junlong and Nie Haisheng.)

T:Last year, Zhai Zhigang, Liu Boming and Jing Haipeng flew to space by Shenzhou VII.Zhai Zhigang finished walking in space for the first time of our Chinese.

All the Chinese cheered for it and the whole worl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Show pictures of Zhai Zhigang, Liu Boming and Jing Haipeng.)

T:Now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Shenzhou VII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the chart in groups.Then report your passages.

(Show some pictures and the chart, go around and offer help.)

T:Who can report your passage?

……

(Ask other Ss to present their passages.)

T:Excellent.“A small step by Zhai Zhigang in space is a big step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are proud of them and our country.As teenagers, we should study ha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beautiful and stronger.

强化记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记忆许多语法知识点,而许多看似错综复杂的语言知识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用歌曲、口诀、顺口溜的方式整理那些需要记忆又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口诀朗朗上口,简洁易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记忆手段。我通过自编chant,让学生一起跟读,不仅突出了本堂课的重点,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本堂课的知识。

Chant and sum up

T:Please look at the chant on the screen and read it together.

Chant

动词一般过去时, 表示过去发生的事;

be用was或用were, have, has变had;谓语动词过去式, 过去时间做标志;

一般动词加-ed, 若是特殊得硬记。

否定句很简单, 主语之后didn’t添;

疑问句也不难, did放在主语前;

如果谓语之前有did, 谓语动词需还原;

动词若是was, were, 否定就把not添。

T:Excellent!What have we learnt in this lesson?Who cansum up?

……

T:Today we have learnt the Simple Past Tense and the past form of the verbs and different drills.I hope you can remember and use them clearly.

巧设作业:继续紧扣前面创设的情境, 仍以200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 让学生回顾在他们心目中记忆犹新、铭刻在心的事件, 巧用一般过去时, 书写一篇小短文, 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Homework

Think about an important thing which happened in 2008and write a passage about it.

“确定位置”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5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初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感觉非常好,很想认识在座的各位同学,谁来自我介绍一下?(学生自我介绍。)

师:我还想认识第1小组的第2个同学。

生:我叫小浩,今年11岁,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和画画。

师:好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我再想认识第6小组的第2个同学。

生:我叫雅娣,是班里的文艺委员,特别喜欢唱歌,师:嗯!听出来,你的声音特别好听。从刚才的对话中,老师发现大家把靠右的这组作为第1组,然后依次往左数,最左边的是第6组,平时在教室中也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看来这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了。那好。第3小组的第4个同学应该就是你了。贵姓?

生:姓刘。

师:小刘同学,现在让你介绍一名同学让我认识,你会介绍谁?说出他的名字?

生:他叫小博,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棒的同学。(师板书:小博。)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从轻松的自我介绍入手,创设了一种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为抽象的“数对”学习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模型。]

2,揭示课题。

师:让我猜猜小博同学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第l小组的第4个?还是第4小组的第1个呢?那么就是第6小组的第6个?(学生一一否定。)

师:看来这样猜。很难猜得对,大家帮帮忙,想一种方法来确定他的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独立操作,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到的同学。通过写一写、画一画把你的想法完成在卡纸上,让我一看就能找到小博同学的位置。(学生独立操作。)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向我推荐你的方法?

生1:他的位置是第4小组的第3个。

师:简单、明白。

生2:他在我这组往右数第2小组的第3个位置上。

师:以他的这组为标准,也能找到小博同学的位置。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出示座位图。)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6个位置,小博就在第4小组的第3个位置。

师:他这样的方法能看得懂吗?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样放?

生:转过来。

师:(将生3制作的座位图转过来。)小博同学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还是第4小组第3个位置,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师: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座位图放大。(出示课件。)大家看,刚才大家介绍的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说小博同学的位置在第4小组第3个。(板书:第4小组第3个。)

[评析: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定位标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确定位置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教师十分注意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确定小博同学的位置,然后在交流中自然地引导探究,形成共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让他们思维经历异中求同的过程,进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2,探究知识。

师: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同桌说一说。(同桌用语言描述自己在座位图中的位置。)

师:(指着第3小组第5个位置。)这是谁的位置?

生:老师。这是我的位置。我的位置是第3小组第5个。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3小组的一条竖线,再出示第5排的横线,两线相交成一点,就是第3小组第5个同学的位置。)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他的位置在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师:(指着第6小组第3个。)他的位置可以看成哪一条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呢?

生:表示第6组的竖线和表示第3排的横线是交叉点。(课件演示。)

师:既然这样,我们全班同学在座位图中的位置都可以看成这样两条线的交叉点,是吗?那我们的座位图就变成具有许多交叉点的方格图了,在方格图中你能找到表示自己位置的那个点吗?请标出来,与伙伴交流。(学生标出位置,同伴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方格图上标出了自己的位置,还用语言加以描述。其实,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交叉点的位置。想不想知道?比如说,小博同学在表格图中的位置,只要用两个数,你知道是哪两个数吗?

生:4和3。

师:4和3表示什么意思?

生:4表示第4小组。3表示第3个。

师:这样的一对数在我们数学中叫它“数对”。(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正确的写法,还要在两数中间加上逗号,外面加上括号,数对中头一个数表示第几组,后一个数表示第几个。读的时候可以这样:“小博同学的位置是4、3。”

师:下面谁能用数对表示图中另外两位同学的位置?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口述。)

[评析:本环节中,教师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既直观又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对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从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准确地揭示了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崭新、抽象的知识点――数对。]

3,阶段练习。

(1)用数对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同桌互说,互猜好朋友是谁?

(2)游戏“韩信点兵”,分3个层次。

[课件出示数对,学生起立,口述含义,如出现:(3,5)、(5,3)。]

师:两个数对都由数字3、5组成。为什么会有两个同学站起来呢?

生:两个数字3、5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课件出示方格图上的几个交叉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如出示:(2,2)。]

师:两个2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前一个2表示第2组,后一个2表示第2个。

师: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如果有个班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班有多少个人吗?为什么?

生:这班有49个人,因为(7,7)表示有7个小组,每组有7人,所以7×7=49(个)。

[课件出示速度加快(1,6)(2,5)(3,4)()。]

师:你猜会是谁?为什么?

生:是(4,3),因为这些数对都在一条斜线上。

生:有规律。数对中前一个数依次增加1,后一个数依次减少1,所以是(4,3)。

师:观察很细致,很会思考。

[评析:巩固练习以“韩信点兵”的形式展开,教师设计中注重知识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巩固认知,发展思维

的目的。]

三、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1,深化应用。

师:数对除了可以表示我们的位置,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用处。看,这张是《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学校分布图》,谁能用数对向老师介绍图中多所学校相应的位置。(学生用数对表示图中4所学校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这里还有几所学校,清根据相关信息把它们标记在地图上,其中,长庚小学的位置在(4)。全福小学的位置在(7,),你能确定它们大概在什么位置?

生:长庚小学的位置应该在横线4的上面,而且在我们学校的隔壁。

生:全福小学应该在竖线7的上面,大概在(7,10)吧。

师:看来,只给我们一个数字,很难确定它们的位置。这样,给大家一点提示。(课件出示:长庚小学的位置在市第二医院的西方:全福小学的位置在分布图的最北部。)大家能确定了吗?(学生确定它们的正确位置。)

2,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下面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出示课件。)一艘船在茫茫大海上遇险求救,如果你是搜救人员,你先要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怎么确定它的位置呢?(出示课件。)其实,为了确定地球上一点的位置。人们就在地球仪上标上横向的纬线和纵向的经线,根据经纬线的交叉,可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如: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是北纬40度,东经116度。其实,数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同学们有兴趣,可课后查查资料了解了解。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运用数对解决地图上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无所不在、变化多端,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评:

“确定位置”这节课要求学生能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的知识打下基础。

“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申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学生现实情境“座位”导入,以认识学生入手,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彼此距离,又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既唤醒了学生已有对确定位置的认知,又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

2.自主探究与引导深化相结合,提供了知识构建的基本过程,准确揭示数对构成及含义。教师从中设计了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其次,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合理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对”有个清晰的理解。

《开国大典》教学纪实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和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2.领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记叙方法。

3.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10月1日是国庆节。

生: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出示图片:旧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场面。)

师:在旧中国,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人民从此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把目光一齐投向天安门广场,共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师板书题目,强调“典”字的写法。生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文章中的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作者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精彩的场面?

生(相互补充):会场布置、庆典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概括得很准确。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师: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请同学们找到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读一读当时的情景,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五更天”是早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农民伯伯就出发了,参加开国大典的心情一定非常急切。

(出示课件: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生2:“步行四五十里地”就是二十多公里,这么远的路步行,看出了当时国家的贫穷落后。

师:同一句话,读出了不同感受。很好,再读一读,看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自由读句子。)

生3:我想他们一定边走边聊庆典,走了很远的路也不觉得累,看出了农民们参加盛典时激动的心情。

生4:他们的心情不仅激动,还非常兴奋。

师:此时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海、旗如潮,谁能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还有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和群众见面的场景。

(出示课件: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生2:“排山倒海的掌声”,写出了人很多,声音大,很有气势。

生3:这掌声真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生4:“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大家见到毛主席太高兴、太激动了。

生5:“一齐”,写出了大家的动作是统一的。

师:动作这么一致,有人指挥吗?

生1:没有。

生2:是不约而同的。

师:总结得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

生2: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尊重。

生3:人民盼望新中国成立的激动心情。

师:同学们反复读文章,感受颇多,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人民对领袖的拥戴和热爱。

(生自由练习朗读。)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此时此刻,人民群众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让我们伴着这雄壮的国歌声和毛主席一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播放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群众欢呼的视频。)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会传到哪里?

生1: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生2:传到祖国各地。

生3:传到全世界,告诉那些曾经欺压过我们的国家,中国站起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了。毛主席用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了新中国的声音,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生:(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出现了两遍,是不是重复了?

生1:不重复,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

生2:不重复,有多少先烈没有听到这宣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流血牺牲了。

师:升国旗、鸣礼炮,在典礼进行中有多次写到了人民的掌声,这几处掌声都写出了什么?

生1:掌声写出了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

生2:写出了人民对新中国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期盼。

生3:写出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写出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心情。

生4:这掌声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激动。

师:多少年的屈辱,多少年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多少人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新中国的诞生。盛大的阅兵式开始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交流一下感受。

(生小组读句子,交流感受。)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挺着”写出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生2:“钢铁巨人”写出了战士高大威武的形象,神圣不可侵犯。

师:我们的军队威风凛凛、纪律严明,他们是国家的钢铁长城,是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

生:“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战士们步伐如此整齐,可真了不起呀!

师:让我们为这些战士齐声喝彩吧!

生:“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抛”这个动词描写出了群众情不自禁的动作。

师:你注意了细节描写,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盖过”写出了群众的欢呼声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表现了群众们看到我们自己国家的飞机飞上蓝天时喜悦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生1:“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手都拍麻了。”人们兴奋到了极点。

生2:欢呼和鼓掌是表达自己内心高兴和激动的方式。

师:大家为战士喝彩,为新中国欢呼。阅兵式完毕,游行开始了,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受这喜悦的气氛,欢快的场面。

生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五颜六色、千千万万这两个词写出了广场盛大的场面。

生2:一片红正是我们国旗的颜色,是中国的色彩。

生3: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的喜悦。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游行队伍的热情和幸福的心情。

生1: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着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我感受到了人民爱领袖,领袖爱人民。

生2:毛主席是多么平易近人,热爱人民。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如今,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富足,经济不断腾飞,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实现了飞天梦!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透镜”课堂教学纪实及反思 篇7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 前面我们研究了有趣的声现象, 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研究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光学仪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章“章首语”, 思考这一章我们要研究哪些光学仪器;这些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是什么?

学生1: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 这些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学生2:这章我们要研究透镜的知识。

[反思:学生通过阅读章首语获得了本章要研究的内容信息。将学生带入透镜的世界。]

二、新知探究

教师:透镜不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与同学们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为了帮助同学们矫正视力要戴眼镜,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都是透镜, 通过用手实际触摸同学戴的近视眼镜和老师发给小组的透镜, 谈谈同学们手中透镜的特点, 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远视镜是凸透镜。

教师:出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实物 (板书:一、凸透镜和凹透镜概念) 。用实物投影展示姿态万千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板图凸透镜和凹透镜同时介绍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

学生:看画板图过程并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反思:学生通过触摸自己熟悉的眼镜、体验获得知识,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教师:谁能大胆猜测:当光入射到凸透镜或凹透镜的表面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1:光经过凸透镜后会变得会聚些, 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些。

学生2: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些。

[反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教师: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动动手, 试一试。介绍实验器材, 如何分工合作及操作, 观察、记录的内容。

学生小组进行探究,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巡视, 对需要帮助的小组进行适当指导。

探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谈小组探究结果。

小组1:太阳光照到凸透镜后在透镜的另一侧形成一个小而亮的光斑, 这点到透镜的距离10厘米, 而照到凹透镜上, 凹透镜周围出现了一圈光圈。

小组2:我组与小组1实验现象相同, 但测得的距离是15厘米。

小组3:我组与前两组的实验现象一致, 但我测的距离是12厘米。

教师:如何解释各组的数据不同呢?请同学小组讨论。

学生:我发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由于每组的透镜不同, 所以测得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距离也就不同。

教师:这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介绍焦点和焦距概念, 使学生明白每个凸透镜都有自己的焦距, 这也是每组记录结果不同的原因。 (并板书: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同时画出板图。)

[反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获得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从课堂实际可以看出,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自主的参与。]

教师:在凸透镜焦点处放一光源, 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变成什么样呢?理论依据是什么?

学生1:会聚于一点。

学生2:变成与主光轴平行的光。

同学小组讨论:你们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

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在凸透镜焦点处放一光源, 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变成与主光轴平行的光。教师补充:理论根据是光在折射的过程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反思:教师很好地利用课堂资源, 在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产生分歧时恰当地引入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对问题达成共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梳理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1:我学到了什么样的透镜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线有什么作用?我的收获是:我知道了我戴的近视镜是凹透镜。

学生2:我知道了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3:我认为我们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很粗略, 但对我们探究物理问题仍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4:学完本节我想:眼镜度数不同, 它们的焦距可能不同, 我想课后测测来验证我的猜想。

学生5:每个凸透镜都有自己的焦距, 不同的透镜焦距不同。

[反思:从学生的实际收获看, 通过这节课,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同时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能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探究性作业:

定性研究老花镜的度数与它焦距的关系。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很好地落实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和“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从很多学生每天都戴的眼镜开始研究, 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物理是有用的。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了科学探究7个要素中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交流5个要素。学生通过触摸近视眼镜和教师发的放大镜获得了透镜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知识。教师提出光入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合作探究。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分工合作得很好, 几乎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起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在学生对问题的结果产生分歧时我适时地引入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获得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整节课的教学氛围是宽松、和谐、民主的。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会学习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鼎湖山听泉》生本教学纪实 篇8

《鼎湖山听泉》是初三语文的第一课, 是篇精美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郭思乐教授强调, 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大量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活动, 更多地自主阅读, “只要自主, 就能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 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最基本的能力——用语言来表意上, 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 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 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 但是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 是学习语言的本能。”何建芬老师在实践中得出, 从事生本教育, 只要把握一个宗旨: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生命!小叉老师说,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 以激发学生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 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发于自身的阅读感悟。一段段精辟的话语使我在迷雾中看见金灿灿的阳光, 我逐渐地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说干就干, 我认真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说实话, 这篇文章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 例如, 移步换景的写法、虚实相生的语言表述特点、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我选取后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

首先是设置前置性作业:1.读了《鼎湖山听泉》以后, 课文中哪些文字引发了你的感想, 你想到了什么? (笔者设置这个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感悟, 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人生体验来解读文本, 真实地反馈自身阅读感悟, 从而理解、内化、迁移, 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 2.读了这篇文章以后, 你还有什么疑问? (笔者设置这个题目实际上模仿的是李镇西的教学风格, 他特别擅长在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抓住一个核心问题, 重点开花, 以点带面。我想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谢大光写作中语言表述的特点, 真的是太美妙了。)

上课伊始,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昨天的那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 而我的内心有一些激动, 但更多的是忐忑不安。一是为了这节课, 学生不知道我真正思考了一个夏天, 内心不知受过怎样的煎熬, 那时似乎有一种走上战场的感觉;二是我不知道今天的学生会给我出怎样的难题, 那时我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尴尬。不行, 我不能站在这里光看着, 要参与到小组中去, 了解情况, 及时地组织、配合, 点拨, 促使课堂学习实现各层面的超越和突破。

小组展示开始了, 我重申了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要求。这时候教室里一片沉寂, 也许还没有适应开学第一天上课吧, 不行, 我得再等等, 不要急于求成, 多鼓励鼓励吧!终于, 李缘代表其小组首先进行了发言, 真的, 谢谢你李缘!你帮了我的大忙了!

李缘:“我们小组认为最有感触的文字是: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的感想是:泉水是如此的神奇, 仔细聆听后竟能听到生命奏响的旋律。生命就是这样, 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 永不停止, 生生不息。生命是宝贵的, 是美丽的, 更是神圣的。”

“人生的每一次啼哭, 每一次欢笑, 都是生命奏起的歌谱, 这歌谱犹如那泉声, 有抑有扬, 跌宕起伏, 让你的人生变得如此的精彩!”

我说:“李缘同学代表本小组作了精彩的发言, 这一段话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相信很多同学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下面还有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清源站起来说:“李缘同学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旋律, 生命的宝贵。现在我代表我们小组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读到这里的时候, 觉得作者在鼎湖山听泉, 不仅是用耳朵倾听, 更重要的是用心在聆听。”

“用耳朵听, 仅仅能听到表面, 用心聆听, 则可以品味事物之内涵;用耳朵听泉, 只能听到泉鸣, 用心听泉, 却能听出万物之历程;用耳朵听松, 只能听到阵阵松涛, 用心听松, 却能听出君子的气概;用耳朵听鹰, 只能听到撕裂长空的鸣叫, 用心听鹰, 却能听出搏击蓝天的勇气;用耳朵听蝉, 只能听到似乎永无止境且令人烦躁的蝉鸣, 用心去听, 却能听到凝结毕生的心力, 只为喧闹整个夏季的壮美!用耳朵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你能听到的仅仅是一串跳跃排列的音符, 而用心去听, 却能听到他对宿命的抗争,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耳朵听, 它最多算一段记忆, 而用心去听, 它就是对你永远的激励, 它让聆听的心变得坚强。”

“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 有太多的声音可以去倾听。用耳朵听是人的本能, 它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但那毕竟是暂时的;用心听则是人生的境界, 让我们学会思索和探究, 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东西, 从而思考人生, 思考生命, 使人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听了以后简直热血沸腾, 想不到小小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惊人的见识, 这是哪一本参考书都没有的精美解读, 生本真的太神奇了!学生们听了也热烈地鼓掌, 为张清源的深刻见解叫好。我因势利导:“张清源的这段话写出了谢大光听泉的境界, 说得真是太精彩了!下面还有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刚才情景的激励下, 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朱雨晴站了起来说:“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鼎湖山上景色十分美丽, 繁花似锦, 这泉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作者对它情有独钟呢?后来我明白了,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 孕育生机, 滋润万木,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啊, 倘若没有泉水, 也许不仅少了一份清幽宁静, 恐怕连山上的花草树木繁茂的景象也不复存在了吧?泉水是山之灵, 是生命之源, 它永不停息地奔流着, 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目标, 它要用自己去滋润万千植物, 它懂得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它付出过, 它努力过, 所以, 它才能歌唱得那样欢乐, 是发自内心的欢乐, 它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 但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就需要在内心给自己寻找一个方向, 朝着目标去努力, 你终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如果你是一滴水, 就要滋润土地;如果你是一个音符, 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即使你是一根小小蜡烛, 也要驱逐全世界的黑暗。因为, 那就是你的价值。既然我们是有灵魂的生命, 就要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让全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

真是不说不知道, 一说吓一跳。不要小看平常沉默寡言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情感却是异常丰富的。

……

限于篇幅, 我只选了部分学生的发言, 最后几分钟我让学生对本节课作了一个小结, 第一课时就这样结束了, 虽已离开教室, 可我总觉得心还在课堂, 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何建芬,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纪实片 篇9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看图中警察正在让司机干什么?

生:让司机系好安全带。

师:对, 为什么要系安全带?不系会怎样?

生:系安全带比较安全, 不然紧急刹车时, 人可能会受伤, 很危险。

师:说得非常好, 其实这一情境中蕴含着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些物理知识。请大家把物理课本翻到16页,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怀揣好奇, 走进新课

(一) 一个问题, 两种看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师:滑板车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 如果我们不再蹬地, 他最终会停下来, 为什么?

生:滑板车不受力了就不运动了。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对吗?

生:对。

师:有一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但还有一个人, 他不这么认为, 这个人认为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也就是说按照他的观点, 滑板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滑板车受到了阻力作用。那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伽利略。到底哪个观点正确呢?下面我们先按照伽利略的观点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也就是探究阻力是否会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板书: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 各显神通,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师: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课本, 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完成实验探究。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2) 哪个水平面的阻力小?哪个水平面的小车滑行的距离大?

(3) 设想一下, 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 (没有任何阻力) , 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

(教师深入各组指导。)

(三) 展示成果, 交流观点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投影实验结果:

师:根据以上结果,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阻力对物体运动是有影响的, 水平面越光滑, 小车受的摩擦阻力越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阻力, 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也就是说, 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 会一直运动下去, 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

师:反之, 水平面越粗糙, 小车受的摩擦阻力越大, 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近, 最终停下来。也就是说, 运动的物体在受力的作用时, 可能会停下来,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板书:力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视频) :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运动, 由于冰壶运动过程中阻力很小, 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师: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被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 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 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 许多人可能会放弃, 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四) 继续讨论, 完善成果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 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 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

师: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 进一步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板书: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适用范围为一切物体, 条件为不受力。

师:关于牛顿第一定律, 同学们还有补充或疑问吗?

生:我补充一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出的, 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师:你补充得很好!

生: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吗?师:是的, 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

(五) 深入研讨, 总结新知

师: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得知, 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这说明……

(板书: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我们把这种性质叫惯性。)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如上图, 拨动簧片, 把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时, 小球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你能说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

2.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 乘客身体会前倾;汽车突然开动时, 乘客身体会向后仰。想想看, 身体向后仰的原因是什么?

师: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

师:下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说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金属片被弹出时, 上面的小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不会随金属片飞出。

生:汽车突然刹车时, 乘客的脚已随车停止运动, 而身体的上部要保持原来运动的状态, 因此身体会前倾。

生:汽车突然开动时, 乘客的脚已随车开始运动, 而身体的上部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 因此身体会向后仰。

(六) 学以致用, 体验收获

师:惯性的应用十分广泛, 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

生:运动员助跑后, 利用惯性能跳得远些;

生:斧头松了, 利用惯性可将斧头牢牢地套在斧柄上。

师:当然, 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需要防范。

生:如前面提到的警察让司机系好安全带就是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三、梳理整合, 迁移提高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 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纪实性评价的探索 篇10

一、课堂教学纪实

课堂教学纪实评价的研究内容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日常的行为能够展示出来学生最真实的一面, 课堂教学纪实评价在时间上应该与教学同时进行、动态发展, 良好的结合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意向并能根据突发事件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1. 教师随堂记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细心观察, 用关心、过问、肯定或批评的话来完成对学生的随机评价。教师可以用一两句话点评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或描述一项活动的经历, 肯定学生的努力, 指出其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等等。

实际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活性与多变性, 突发事件是在教师预设情境之外的, 但这种意料之外的课堂情境更值得捕捉、值得记录。教师可以用告示贴解决这个问题, 记录下来的事例可以贴到调整过的观察记录表中, 通过课后反思、整理能够捕捉学生的实际想法。教师通过课后反思进而改进教育策略, 从而提高进一步教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 学生随堂记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 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发展性学生评价标准, 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作为评价和引导的中心——教师, 应该以回忆、反思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改进和完善。

二、课外自学记录

教师作为唯一“审判官”的时代早已结束, 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建构, 评价主体是学生, 评价成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1. 预习与复习记录表

家长参与评价, 有利于整个评价环节的完善。家长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对课文的朗读、文意的把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课堂结束时, 家长检查学生上课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 及预习时、上课时存在的问题, 并与老师进行沟通。

2. 读书记录卡

读书记录卡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和质量的一种记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阅读时间, 读物名称、作者, 读物类别, 书的主要内容, 积累的优美句段以及阅读感悟。读书记录卡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学生还可借助读书记录卡开展自评和互评。

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状态呈现给教师。根据第一手材料, 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自主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 自觉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4.

[2]刘光霞.中小学学生评价技巧集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时、分、秒”教学纪实 篇11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概念,在学生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具体内容的编排如下:本单元先安排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接着,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

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教学难点: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经历“几秒”,培养学生估测时间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猜测、验证,发现1分=60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感悟和体验1秒与几秒的时间长短。

教具、学具:钟表、秒表、题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激趣谈话。

师:同学们,在传统节日中,哪一个节日最热闹?

生:春节。

…………

师:你们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

生:看过。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那盛大的联欢晚会仍然记忆犹新是吗?其实滕老师最喜欢看的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尤其是当午夜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至今都特别难忘!小朋友们想不想在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上再来重温一次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啊?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晚会的现场看一看。(课件播放春晚录像。)

2.播放视频,初步体验秒。

师: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数:10、9、8……1。)

师:过年可真热闹!谁知道,刚才我们倒计时每数一个数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对!

3.揭示课题。

师:为什么不用时或分作单位进行倒计时呢?

生:计量较短的时间要用时间单位——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那么要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生:我们等待的交通灯。(课件出示。)

生:动画片播放之前。

生:跑步比赛的时候。

师:(课件出示:刘翔跨栏的图片。)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被称为“世界飞人”。在2006年的世界田联大奖赛上,他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尘封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又一次夺得了世界冠军。

生:火箭发射倒计时的时候。

师:(课件出示:火箭发射倒计时的图片。)火箭成功发射,我国载人宇宙飞船顺利登上了太空。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谁知道,乘坐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太空的人是谁呢?(杨利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也要为祖国争光!

…………

师:看来呀,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秒”。

(1)观察钟面,认识1秒。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桌面上的钟表,思考并回答: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通过秒针走过的小格数计秒。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通过秒针走动时发出的滴答声计秒。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秒。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师:总结得真好!(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那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仔细地听一听、看一看。

师:(课件演示:“滴答”一声秒针走了一小格)这“嘀嗒”一声所用的时间就是1秒。

师:把你的钟表拿起来放在耳朵上仔细地听一听。

师:谁能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

生:嗒。endprint

…………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1秒的时间吗?

(生点一下头,拍一下手。)

师:一起做。

…………

(3)感受1秒的价值。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怎么样?

生:很快。

生:太短了。

师:是呀,1秒是很短的。可是在这短短的1秒时间里: (播放课件。)(1)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秒钟大约可以飞行2600米,坐在这样的飞机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一眨眼就不见了。(2)三峡水电站1秒钟大约可以发电2700千瓦/时,相当于大约30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3)2006年中国1秒钟大约产值67万元。用这笔钱大约可以捐助1000名失学儿童。(4)在男篮世锦赛上,中国运动员王士鹏在最后1秒钟投进了一个三分球,将中国队成功地带入了8强。

师:孩子们都在为1秒而惊叹,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时间多么宝贵,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爱惜它。

生2:我们要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生3: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生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 是啊,相信同学们会更加珍惜时间!

(2)计量5秒、十几秒。

师: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仔细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秒针走了5个小格,所以是5秒。

师:说得真好!接着看——(课件演示。)你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秒针走了20个小格,所以是20秒。

生:秒针从1走到5,走了4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秒,4个大格就是20秒。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她的方法,再来看看,这次秒针又走了几秒?(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秒针走了两个大格是10秒,又走了2个小格,一共是12秒。

师: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通过看钟面上秒针的走动很快就能知道时间过去了几秒。

2.体验时间长短,建立“1秒”“十几秒”的时间观念。

(1)体验1秒、十几秒的长短。

①初体验——10秒的小测试。

交待任务,明确游戏规则:老师说“开始”,就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到了,就悄悄地举手告诉老师;睁开眼睛后看看是多少秒。

②反馈交流,验证调整。

测试后,反馈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生汇报。)

…………

师: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随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感受下10秒的时间吧。(课件演示:秒针从12走到2。)

师:你的方法怎么样?

生:很准!

③再次感知。

师: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如打拍子、数数等,帮助我们体会1秒的长短。现在我们再做一次15秒的小测试,看看有没有进步!游戏规则不变。

(2)多样活动,估计时间。

①估计音乐时间。

师:没想到小朋友们不看钟表也能数得跟秒针的节奏一样。下面奖励小朋友们来放松一下,听一段音乐,用上咱们刚才数数的方法来估一估这段音乐一共有几秒,好吗?听音乐的时候要求小朋友们一定要闭上眼睛,明白了吗?

师:你估了多少秒?回想一下,音乐开始之前秒针指在什么位置,现在秒针指到12,算一算是多少秒?

②小组活动。

师:看来小朋友都能当一个合格的小闹钟了。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件事来估一估所用的时间呢?请看大屏幕上的活动要求: 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题卡并给组员读一读你们组要做一件什么事。

1号同学负责做事; 2号同学负责喊“开始”并等1号同学事情做完之后喊“停”;3号同学在听到“开始”之后再开始估算时间,在听到“停”之后停止估算;4号同学负责看秒表记录做完这件事所用的准确时间,最后把你们组估的时间和实际所用时间填写在题卡上。

(学生4人小组活动,要操作的具体事情分别是:读一首古诗、剪一棵松树、做6朵小花、折一架飞机、做8道口算题。)

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做了一件什么事?估了多长时间,实际用了多长时间?

3.探索秒与分的关系。

掌握秒针与分针的运动规律,得出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确了!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秒针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的时间吧!(课件演示)感受的同时,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个小格。

师:对!我们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个小格。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 1分=60秒。

师:你的思维真敏捷!(师指板书,生齐读。)

4.认识其他常见的计量“秒”的工具,并体会1分钟的长短。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用“秒”做时间的工具吗?

生:带秒针的钟表、电子表、秒表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出示秒表)。认识它吗?它是专门用来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秒表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呢?

生:体育课上跳绳比赛的时候。endprint

生:开运动会跑步比赛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用秒表计时。

师:对!现在老师就用秒表给大家计时。看一看,60秒(1分钟),我们能干多少事情。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组题单,分别有口算、写数字、写汉字、测脉搏。请组长到前面自愿领取,然后再发给你们组的成员。

师:大家做好准备了吗?计时开始,时间到。

师:统计一下你们组完成的任务。

师:谁来汇报自己的成绩?

生:我写了42个数字。

生:我做了11道口算题。

生:我写了11个汉字。

生:我的脉搏跳动了72下。

…………

师:看来呀,1分钟的时间尽管很短,但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它,也能做许许多多的事情。

师:现在把你们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老师看你能用多长的时间。(生收拾桌子。)

师:真棒!只用了5秒钟就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了。老师相信以后同学们会更加珍惜时间的。对不对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题,看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课件出示。)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我们每天大约睡8(     )。

小红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5(      )。

煮饭大约需要30(      )。

2.评一评。

这是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三年级4位男同学10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100米跑决赛成绩表

四、全课总结,反思提升

师:不知不觉马上就要下课了,滕老师很高兴能跟小朋友们一起度过这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最后,滕老师想让你们用1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老师计时。)

师:老师还想用8秒钟的时间送大家一句话,“争分夺秒、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师:最后,滕老师想用1秒钟的时间感谢小朋友们这节课上的精彩表现,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纪实片 篇12

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才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米山国藏[日]

缘起

邻居家的小刚是个数学迷,家里藏有很多数学方面的趣题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想当然地就成了他的挚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小刚为“如何找出次品”焦头烂额、欲罢不能。教育直觉告诉我这是个好问题,以“找次品”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

由于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没有安排该知识点,类似问题也没有提及,上网搜索,发现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中都有出现。其中人教版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4个页面,青岛版在《数学与生活》中安排了2个页面。由此可见,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很难覆盖所有找次品问题的类型,知识难度的挖掘上也不能过深。重新选择素材吗?几经心里盘问,还是很难割舍。徘徊之后,最终打定主意仍用“找次品”的资源,知识难度不往深处去,推理比较的方法倒是可以传授,运筹规划的思想也可以感悟。以“最优化”的思想主线串联“找次品”“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等,弱化数学知识的难度,强化学习活动的经验。指导思想明确后,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方法的高效性。2.感悟假设、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第一次试教

【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比较方法

1. 引入问题:怎样在3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学生口答。

2. 看图理解天平称重的过程。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

评析:图的呈现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为后续在多个物体中寻找铺垫思维。

二、问题深入,感悟优化

1. 思考:5个物品中怎样找出次品?小组操作,画图记录操作过程。

2. 小组汇报,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案。板书课题,介绍“最优化”。

3. 画图表示在8包糖果中找出唯一次品的方法。

4. 拓展介绍“你知道吗”。

三、问题拓展,运用优化

1. 观看视频《田忌赛马》。

2. 思考:按照其他的顺序比赛,结果会怎样?感叹孙膑卓越的运筹天赋。

3. 回忆自己学习生活中运用最优化方法的经历。

4. 赠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学思考】

【教学思考】

1.教学思想明确吗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渗透与运用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如推理、符号化、化归、分类、方程、集合、画图、优化、函数等。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想让它承载过多的思想,不免有炒杂烩之嫌。倘若剪不断,则理必乱!借用天平称重找次品时,学生已经在观察“3找1”的图式中理解了推想的过程,很多同学也能直接口述“5找1”的方法,如果再在这里强调画图就成了画蛇添足。解决寻找次品的问题其实重在培养学生解决方法调试的意识,当确立一种方法后要进行逻辑推理。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结果的获得,还要敢于大胆尝试其他方案,在不同的方案之间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最优化、最便捷的称重方案。这里要突出的是推理和优化,而优化在这节课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删去画图记录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动手操作、口头交流,如若要画图也是学生自发进行。

2.活动形式合适吗

全班共有43名学生,由于天平数量的限制,只好分为6组,每组约7人。课前准备糖代价较大,所以用玻璃弹珠代替糖装在喜糖包里。数学课上要使用天平,对学生而言是件新鲜事,加上7人小组是课前临时组建的,刚开始上课就看出他们掩饰不住的兴奋。实际操作时,天平托盘较小,4包糖放在上面很不稳妥,有好几个小组的糖包滑落下来,弹珠满地跑,教室内不时有嬉闹声。一个字———“乱”,天平的操作成了几个调皮鬼玩耍的好机会。痛定思痛,天平的操作必须吗?小组的人数合适吗?比较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两个学段“综合与实践”的要求发现:第一学段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而第二学段需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方案制定”。后者更注重实践活动的研究味,重归纳、重推理、重数学模型的思考。诚然,实践活动课中需要操作,但学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5找1”的推理思维,就可以不需要小组的称重。但又不能全部取消,毕竟班级中还有不少学生想象不出也想象不了推理的过程,如果没有亲眼所见的称重,他们可能就成了课堂的看客。总之,动手操作是思维的拐棍,探究过程中必须用,但还要注意不能让拐棍羁绊了前进的步伐。

第二次试教

【教学改进】

一、问题创建,引入“最优化”

1. 引入问题:怎样在3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学生口答,感受天平称重的快捷。

2. 图式理解并回答:至少几次保证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

评析:数量较少时能轻松地进行推理思考,但数量增多、问题复杂时,没有图式的支撑很难完成多步骤的推想。这里的抽象图式既是对“3找1”合情推理的延时理解,也为后续自主探究“8找1”“12找1”做好铺垫。

二、问题深入,感悟“最优化”

1. 问题:怎样在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独立思考后4人小组内验证操作。

2. 汇报不同称法,寻求最优化的方案。

3. 头脑风暴:如何3次从12包中找出质量不足的那一包?口头汇报。

4. 揭示课题,板书认识“最优化”。

三、问题延伸,运用“最优化”

1. 回顾学习中曾使用最优化方法的经历。(简便运算、租船方案)

2. 列举生活中运用最优化方法的事例。(理发顺序、路径选择)

3. 重温《田忌赛马》,探寻不同的比赛顺序,交流感受。

4. 赠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教学感想】

1.精心选取素材,有效促进思想的感悟

课程资源由可能状态进入实际应用领域有一个判断、鉴别、开发、建设、管理、应用和共享的过程,资源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利用课程资源有是否合适之别。比较两个版本的教材在“找次品”数量上的不同,发现人教版安排的是先从“5找1”中引出天平,再在“9找1”中比较发现“3份法”最快捷;而青岛版的安排是直接在“8找1”的实验中发现“3份法”最省事,再通过“9找1”对“3份法”进行运用验证,两者不约而同地总结了“3份法”。诚然,他们的教学重点是“找次品”的问题模型,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而自己的重点不是掌握“3份法”,只是想让学生在不同的方案中感知“3份法”的最优化。优化的前提是多样化,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种“8找1”的解决方案:

课堂上能涌现出如此多不同的方法,说明学生具有敢于挑战、主动思维和积极交流的学习品质。每呈现一种方案,学生就需要对它进行合理的推想,这其实就是对“找次品”核心数学思想———推理的反复运用,而多样化的结果又为优化比较提供了条件。这里把“8找1”素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面头脑风暴思考“12找1”奠定了认知基础,也使学生对“3份法”的最优化价值有了深刻体验。

2.耐心检索资源,有效整合学科间的联系

数学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和存在方式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我们不可能关起学科的门来只谈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课中播放《田忌赛马》的视频,学生一方面感叹孙膑的聪慧,另一方面也从数学的视角去探索“还可以有其他赢的顺序吗”,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样是《田忌赛马》,语文中的人物分析是那样的文采飞扬,数学课上的方案推想同样精彩纷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整合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没有理由做井里的青蛙。课中适时介绍“百度”,搜索“最优化”的相关词条,从而更清晰地明确思想的运用价值,也让学生感受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3.用心创设问题,有效帮助品质的养成

找次品的问题或许学生还有些陌生,但优化的数学思想其实早就运用。以最常见的简便运算为引子,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回想出很多一题多解的经历,“怎样租船最省钱”“怎样安排理发的顺序使得等候的时间最短”“走哪条路最近”等,当然也包括了许多教科书中的开放题。这些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学习问题鲜活地在头脑中再现,帮助学生感悟了优化的思想价值。

上一篇:多体动力学模型下一篇:日本电磁式发电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