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类

2024-06-16

社会纪实类(共12篇)

社会纪实类 篇1

摘要:本文从济宁技师学院工作实践出发, 分析了目前技工类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对如何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阐述了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研究

多年的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技工类院校在发挥社会培训职能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够。本文从济宁技师学院工作实践出发, 分析了目前技工类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对如何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阐述了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现状

(一) 院校的社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在学院日常的工作中, 没有给职业培训正确定位, 没有相应人、财、物的支持, 使社会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 成效不大。

(二) 培训面较窄,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目前, 绝大多数技工类院校主要进行在校生的培训, 而真正面向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 还未能充分发挥技工类院校在自身方面的优势。在对企业已开展的定单式职业培训中, 技工类院校只考虑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 对企业丰富的人力、物力等培训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

(三) 培训方式、内容未能与时俱进, 培训成效不明显。由于目前较多的企业对员工职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 技工类院校在社会培训上也存在着培训模式陈旧, 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存在培训大纲和教材不完善, 教学内容和手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使得培训成效不明显。

二、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发展对策

( 一 ) 加强政策保障、更新培训理念。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大力推进技工类院校改革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为技工类院校更好地进行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要大力发展社会培训, 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技工类院校应将社会培训作为与在校生培训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 把培训看作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 以效益多极化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 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技工类院校需要以特色学科为导向,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制度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在高科技化和竞争激烈化的时代, 企业对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技工类院校的社会培训必须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手段, 开辟培训新途径。在继承传统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 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积极创新培训方式。

( 三 ) 加强师资保障, 积累社会培训经验。培训教师既要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技工类院校一方面选用从事培训行业的专家作为培训教师;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就济宁技师学院而言, 现有教师409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110人, 省、市级首席技师10人, 技师、高级技师111人, 形成了一支向高标准综合型迈进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社会培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另外, 丰富的培训经验在社会培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济宁市技师学院作为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 面向全社会开展各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 同时承担济宁市“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区管委的职工培训、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技工类院校十大名牌专业教师培训等多项工作。丰富的培训经验为技工类院校顺利开展各种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实践意义

(一) 积极探索, 不断开拓, 使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化。1. 完善社会培训机制, 使培训市场化、产业化。学院建立了自主发展的培训机制, 在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设定社会培训的方向和模式, 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训, 极大地开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2. 制定培训管理体系, 促进培训的现代化建设。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 使社会生产对岗位技能需求实际的变化信息, 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实训设备的设置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培训设施和技术水平, 促进社会培训的现代化建设。

(二) 以社会培训反哺教学, 带动技工类院校快速发展。1. 社会培训联手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社会培训的开展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提高教师将教育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 结合案例教学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2. 促进教学工作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学院围绕目前市场紧缺、发展前景好的职业领域, 参与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培训大纲和鉴定规范, 形成一整套培训规范, 并进入实际的培训运作阶段, 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要。同时也为学校开始新的专业提供条件和基础。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现代社会培训需要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院多举并措, 更新培训机制, 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罗玲.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 (3) .

[2]郭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 (8) .

[3]薛计勇.大力开发社会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8 (17) .

社会纪实类 篇2

“小虾仁”被抓了,这个消息在班里炸开了窝。据说“小虾仁”一伙撬开一家电玩老板的家,盗走了很多钱物。后来老板去报案,派出所的同志根据脚印,指纹断定是一群小孩,尔后顺藤摸瓜抓获“虾仁”一伙。

大家都感到震惊,他才12岁,瘦瘦小小的,爱调皮捣蛋,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虾仁”。他常常旷课,欺负女同学,作业从不完成。考试更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老师还常常找他谈话,给他做思想工作,屡教不改。老师没办法,只能任他放逐自流。因此,他更加放肆了,谁都拿他没辙。有次,他又惹了大麻烦,老师便带了虾仁去他家。是他爸爸在家,他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几趟。他的爸爸看见是老师带着回来,猜出了几分,便怒目圆睁:“兔崽子,看我不打死你。”顺手摸起一根棍子就要打,老师好说歹说终于劝住。而“小虾仁”却用冷漠的眼神看着这一切,仿佛一切与他无关,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第二天,“小虾仁”就没来读书了。

好几日后,老师告诉我们“小虾仁”到外地打工了,我看到老师叹了一口气。不过,真的,“小虾仁”不在了,班级里安静了许多。期末我们班获得了“文明班级”的称号。

大家渐渐淡忘了“小虾仁”。直到今天,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老师们是一声声叹息。

可是这一切叹息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一个12岁的孩子走上这条路呢?他天生是一块顽石吗?是朽木不可雕吗?这一切是谁的责任?如果家庭能够给他温暖与呵护,少一点棒棍,多一点慈爱,那么今天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是脆弱的花朵,我们需要知识的浇灌,也需要爱心呵护。爸爸妈妈、老师,走近我、靠近我,也听听我们的心声,不要再重演“小虾仁”的悲剧。

当老师

昨天中午我接到了一个任务-替老师给文茜同学面批作文。我真是欣喜若狂!平常看老师给同学们面批作文时拿着笔在同学的作文上圈圈画画,觉得老师威风极了,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在同学的本子上圈圈画画该多好!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我万分兴奋,恨不得立刻跑到文茜那儿去给她面批作文。

面批的时间终于到了。我把文茜带到女生宿舍我的床位,让她坐下,我也坐在她旁边。从她手中接过她的作文,我看了起来。这篇文章写的比较糟糕,光是开头就让我找到了两个毛病:语句不通,词语重复。我学着老师的样子用铅笔“笃笃”的敲着文茜的作文纸,一本正经地说:“文茜啊,你的作文开头就有问题。你的词语重复了,语句也不通顺。应该改成这样、、”我说着,替她划掉意思重复的词,并帮她把语句理通顺。我读了一遍,哈,果然通顺多了。我不禁为这个小小的成功得意起来。

我接着往下看,又帮她理通了一个自然段。改着改着,我发现文茜的作文中人的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场面描写则十分少,使文章显得平淡乏味,成为了一篇流水帐。我皱着眉头对她说:“你应该多做一些场面描写,可以写点,也可以写面。比如一个人发言,你只写出了他的语言而没又写他的动作、神态、、、、”我把自己知道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她。“明白了吧,自己修改一下。”我递给她一支笔,却发现她正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你明白了没有?”

“没有。”

听完着两个字,我地怒火猛地窜了起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那么多,讲得那么详细,她居然一点都不懂!有那么一瞬间,我真想狠狠地骂她一句,然后把笔丢下转身离去。可转念一想,一个合格的老师绝对不能教了一半就丢下学生转身离去!我强忍怒火,耐着性子又讲了一遍。这一回她听明白了,拿着笔在作文上修改了一大堆。我看了一下,嘿,还真不错呢!

我们就这样修改着。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腰酸了起来,握着笔的手也出了许多汗。作文终于修改完了!我让文茜读了一遍。修改完的作文比原文好多了,人的语言少了,场面描写多了,文字也精彩了。我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很累,但我感到十分高兴。

捶着又酸又痛的背,我终于体会到老师是多么的辛苦!我为一个同学面批作文就感到如此辛苦,何况要给54个同学面批作文的老师呢?老师给我们批改作业是这样的辛苦,而我们却不愿做好每天的作业,常常随便写上几个答案应付老师,我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吗?我想着,脸火辣辣地发起烧来。平常我们只懂得抱怨作业是多么的多,做起来是多么的累,可却不曾想一想老师要批改54份作业师多么的辛苦!没有当过老师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批改作业是多么的辛苦,可当了90分钟老师的我却深深的体会到老师批改作业的那份劳累。我们做作业的那份劳累与老师改作业的那份辛苦相比算得了什么!我们不好好学习又怎能对得起教我们的每一位老师?

当了90分钟的老师,我受益匪浅!

雪中记事

雪,无情地下着,凛冽的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窗户上镀了一层白雾,透过窗子望去,雪已经没过台阶。六点的钟声幽幽地敲响了,我匆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了丰盛的早餐,去上学。

走到楼下,只见爸爸的车在雪中苦苦“挣扎”,爸爸走出了车,愁眉苦脸地对我说:“车胎陷进了坑里,上不来了,我们打车走吧!”我点了点头,便和爸爸走到门口,边走边找出租车,结果都走过了一个十字路口也没有等到,我直叫累,不想走了。爸爸瞪了我一眼,说:“你瞧你,连走都不愿走,我们小时候每天都走着去上学。”我小声地嘟哝着:“你那是走习惯了。”没想到,被爸爸听到了,爸爸活像一只老虎一样怒吼:“你自己走吧!我不陪你了!”我头也不回地向前跑去,觉得委屈极了。

由于心里赌气,我跑了好长一段路也没觉得累。突然,一辆自行车不知从哪里晃了出来,扭曲着朝我冲过来。因为地滑,这自行车一下子撞到了我的身上,让我摔得四脚朝天。那冰冷的地面,使本来摔疼的手更疼了。雪无情地打着我的脸,我爬了起来,呼出的热气,使脸上的雪融化了,滴下一滴滴冰凉的水,我的头发上挂满了雪,冰冷的风使雪更加硬的固定在上面。我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我咬咬牙,继续向前走,没想到,前面有一个被雪“伪装“起来凹下去的坑,结果我一下子被绊摔了,旁边有一个年轻人,带着讽刺的语调笑着说:“哈哈,真笨!”我愤怒极了,这时,耳边响起了老师说的话:“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我坚强地站了起来。继续往前走,也不知是谁,泼过来一盆水,把我的裤子和鞋溅湿了,水钻进了腿里,夹上刺骨的北风,冷极了。我全然不顾,学校的大门就在前方,我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向着学校大门跑去。

如果要把当时的学校比作什么,我就把它比作“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遇到困难,我们不能退缩,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篇3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庄子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下列有关“虚静”“物化”的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虚静”“物化”说由老子提出来的,而后庄子加以继承和发展。

B. “坐忘”即“虚静”,它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创作的精神状态。

C. 所谓“以天合天”就是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将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主题、情感融为一体,即后世所谓情景交融。

D. 从养生学角度看,“虚静”“物化”能使人安逸快乐,年寿久长。

2. 下面所录诗句与本文所述庄子美学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情。

C.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所作的引申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一书阐释了许多美学理论,可见它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美学著作。

B. 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庄子》那么我们将会从哲学、文艺创作甚至修身养性诸方面受到启发。

C. 之所以“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是因为要“得意忘言”。

D.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对病梅、夭梅现象进行激烈的批判,其写作目的就是号召鬻梅者要顺其天性。这是符合庄子的美学思想的。

4. 综合全文,概括庄子的主要美学思想。

答:

5. 作者认为庄子的“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的奥妙”,请你谈谈对“奥妙”的理解。

答:

(二)艺术解读中的时间意象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犹如精神之依赖于物质,是生发于艺术中的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因为“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的表达才发展起来”,“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但是,艺术解读中空间意象、时间意象的生成,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形式转换问题,而是一个与理解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心理释放问题。例如,我们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感受到的肃杀的时代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中唐社会现状以及诗人遭受迫害的种种联想,虽然是从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生命活动几乎绝迹的生态画面中引发出来的,但它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

广义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统一的绝对的时间是没有的,“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但“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和如何运动”。正因为如此,时间意象的生成在实际上就成了艺术解读者的心灵在各种具象的空间意象中的游履过程,及其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满足,但这并不是空间意象本身所固有的美的意义,而是空间意象在时间演进中把微妙的感觉或联想激活的结果。

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大多和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所以往往会有非理性的成分。例如“落花流水”,由于它潜在的时间性被空间性所遮蔽,一些读者往往就会直接把它和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往往会生成青春易逝的“第一意象”。于是,有些批评者往往就习惯性地根据阅读中生成的这种直觉性时间意象,把“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一般地看成是作者的消极颓废的人生观的直接反映,其实这种批判性的结论是值得读者讨论的。事实上,不同的读者在直观“落花流水”的艺术形象时总是潜在地跟它所象征的生命过程的时间性存在状态关联着的。如果我们不仅懂得用过去式的眼光而且懂得用进行时式的眼光来看待创造“落花流水”形象的作者对生命的复杂历程的描写,那么也会觉得上述艺术解读中得出的“第一意象”其实是可以延伸和丰富的。而直觉生成的时间意象,由于其深深地联系于生命时间的推移和流逝,让人们在想象中看到流动变幻的具体生动的生命活动情景,甚至从更广阔意义上看到生命活动的绵延性和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直觉性又是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的。

对于艺术解读来讲,艺术的时间意象比起艺术的空间意象是更为本质和更有挑战性的东西。因此,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才能使艺术的审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下列不能支撑“(犹如)精神之依赖物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

B. 所有时间取向都以空间定位为前提。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生发于空间意象所表达的空间关系。

D. 时间关系的表达只有通过空间关系的表达才发展起来。

2. 下列各项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意象生成不是一个物理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B. 富于个性的时间意象的生成,主要由欣赏者具体处境来决定。

C. 时间意象的直觉生成和大多读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

D. 把“落花流水”一般地看作作者消极颓废人生观的直接反映,这是值得批评者讨论的。

3. 下列各项根据文中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雪》时间意象的生成远远地超出了画面固有的界限,是解读者抛开原有生态画面而让理解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结果。

B. 读者直接把“落花流水”与人的生命活动的终结性特征联系起来,是由于他们用空间性遮蔽了时间性。

C. 空间意象在时间的演进中能够激活艺术解读者微妙的感觉或联想。

D. 为了克服艺术的空间意象缺少本质性和挑战性弊端,就必须努力实现空间意象向时间意象的转换。

4. 试举一诗句对“落花流水”(或“落花”或“流水”)的意象加以延伸。

答:

5. 试概括艺术解读中时间意象的生成特点。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问题研究 篇4

一、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概述

(一)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含义

我国现阶段已经步入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问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如人意, 公共设施低效率运行是存在于政府投资建设公共项目两大难以破解的困境。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并不适宜照搬国外现有的效益评价模式,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应注重社会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所谓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相关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 根据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多方面效益全面系统考虑, 采用定性分析为主, 适度结合量化手段的方法, 分析评价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影响, 以保证项目顺利开工并有效使用、社会效益持续发挥的分析、评估和选择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不是公共项目的一般评价, 不是以往的如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等经济评价, 也不是环境评价。它是一种以全新理念展开的, 具有独自特色的系统的分析评价方式。

(二)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特点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虽然是公共项目评价的组成部分, 但它与其他公共项目如教育设施项目、文化设施项目和科普设施等项目比, 具有明显的交通行业特征。同时, 更为主要的是, 这里的社会评价与目前经济领域常用的经济评价相比具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和要求, 具体可以体现为:

1. 外部效益难于界定评价。

交通类公共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其公益性很强, 且外延丰富, 具体种类繁多。欲全面准确地识别和确定交通类公共项目的外部效益难度很大。其一, 在针对某一具体公共项目分析评价时, 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难以确定, 尤其和某些经济方面内容不好区分, 如方便出行导致的就业增加, 相关区域店铺增加导致的居民收入提高和当地GDP的增加;其二, 由于评价者看问题的角度和素质等因素限制, 能科学地从整个地区的公益角度出发来进行评价, 能在实际操作中协调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单位利益的划分也很难做到。社会影响因素很多, 相互关系很复杂, 社会表象中究竟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不好确定;其三, 外部效益包括的具体内容用于进行某些外部效益评价的理论尚不完善, 评价方法选择余地有限, 所以导致在进行相关社会评价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评估结果和评估手段方面的争议在所难免。

2. 以人为本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公共项目如何满足目标人口的出行等社会需要, 通过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案。所以从交通项目与居民相互适应的角度入手, 如分析居民的年龄、职业、性别、居住分布、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 以及学习与就业等因素的关系和影响。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 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分析论证也就是体现为评价的社会性, 要注意对相关区域居民的影响, 如居民对交通项目的理解配合程度, 拆迁群众的善后安置问题等。

3. 目标具有多重性。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 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从区域上看, 会涉及大到国家、中到地方政府、小到社区等各层次利益主体不同的目标追求和目标关系协调问题;从涉及具体内容上看, 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会体现其中, 如便捷目标、安全目标、经济目标、公平、公正目标、环保和持续发展等社会发展等众多目标成为项目社会评价所追求的目的, 这就使得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目标具有多重性, 需要我们在相关决策中正确处理协调好不同目标间的关系。

二、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应包括的内容

要搞好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 必须首先确定交通类公共项目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根据前面的相关介绍及分析, 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的内容一般应该包含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 对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

(一) 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分析评价

上马公共交通项目直接面临的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其一, 对目标人口出行满足度。公共交通项目的上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某些人口出行问题, 则无需多言。其二, 对涉及的相关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保护问题。公共交通项目一般都规模很大, 涉及区域范围广泛, 很容易涉及到一些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 这样矛盾马上就会产生, 如何合理科学地解决, 处理好交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就十分重要。其三, 受损群体的补偿问题。如前所述, 公共交通项目规模大, 涉及区域范围广, 必然会涉及一些所在区域相关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拆迁补偿问题, 还会有通风挡光、噪声污染问题带来的补偿处理纠纷。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分析评价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公共交通项目满足目标人口出行程度分析评价。

众所周知, 作为人们生活必须满足的衣食住行四方面因素中, 行是目前很多地区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学生上课、员工上班、病人就医、外出购物等都涉及到交通出行问题。上马后的交通类公共项目势必会减少交通拥挤, 方便人们出行, 节约目标人口的出行时间。上马一项公共交通项目,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项要求, 它既是项目规划的前提, 也是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

2. 对相关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保护的分析评价。

在公共交通项目规划实施时, 如何既能使公共交通项目发挥最大程度满处目标人口出行需要, 又能适当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又可以尽量不损害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又要考虑社会的呼声和反应。

3. 受损群体的补偿措施及效果的分析。

这需要各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办事, 又要换位思考, 切身考虑受损群体的利益, 要分析评价公共交通项目可否避免损害相关群体的利益, 避不开时, 正确评价相关群体的损失, 最终争取化解社会矛盾, 减少公共交通项目社会风险。

(二) 对社会经济方面评价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中对社会经济方面评价与前面对社会环境方面评价有联系又有区别, 共性方面是对交通项目所涉及的外部社会方面的分析评价, 设计的内容, 研究的手段方法都有类似之处。区别是环境评价侧重从环境方面, 非经济方法分析评价;而社会经济评价侧重从交通项目与周边影响因素的经济角度分析评价,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考量。

1. 对相关区域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共交通项目的上马与运行会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体现为多上马了企事业单位数目, 增加了税收、促进了沿线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生产、带动了消费等多方面。

2. 对相关科学技术进步的正面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上马与运行会涉及到规划设计、地质勘探、地下地上开发、交通车辆、动力供应、能源开发信号控制、环保通风、噪声治理等众多相关产业, 进而导致相关科技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对相关居民收益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交通类公共项目在投入建设和运行后带来的就业影响, 前面分析了, 新上马的企事业单位当然需要人口就业, 沿线的经济繁荣也会带来众多的直接间接就业机会。这些当然会为相关居民增加创收渠道, 提升的收入水平。

(三) 对社会环境方面评价

在进行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过程中, 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作为提供一种非常环保经济安全的交通手段, 其项目的建成可以十分有利于减少私家车数量, 降低交通事故, 方便公众出行, 节约公众的出行时间。由此产生一系列正面效果, 节约燃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同时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损失。

2. 对项目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建设, 可以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 去图书馆学习, 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 去文化宫欣赏音乐等等, 进而有利于人们普及、学习、提高各种文化知识和素质。近年来患者患病就医时因为交通拥挤不畅导致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的新闻时常见于各种媒体报端。如果出行方便, 能及时到医院就医, 这就会对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进而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另一方面, 交通类公共项目的建设使用, 减少了家用轿车的环境噪声、废气排放, 对改善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对相关地区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如果规划合理, 不但便于人们出行工作, 也有利于吸引招商引资, 上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项目, 带动就业。有利于更合理地规划发展房地产项目, 缓解某一局部区域人口拥挤的现象, 所以最终会对人口分布产生正面影响, 改变原有的人口分布状况。

三、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原则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具有人文分析是重点、宏观性、间接性、多目标和难以计量等特点, 所以我们对该项目社会评价时要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 从各个层次综合评价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效益。

我们要根据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特殊性、结合社会评价的自身特点, 建立一套能够科学的、全面的、系统地描述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内涵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 其指标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 以社会效益为主原则。

对一个公共交通项目的评价, 必然要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 但此时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追求目标。因为公共交通项目从物品属性上看属于公共物品或至少属于准公共物品, 它有极强的正外部性, 上马此类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 节省乘客路上时间, 所以这些社会效益问题当然要成为项目社会评价的部分。

2. 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原则。

在公共交通项目的投入产出中, 既有可量化和可比的因素, 又有不可量化和不可比的因素。形成效果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因此, 在评价效率的时候, 应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首先, 交通类公共项目涉及的社会评价指标很多, 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影响因素。其次, 用于项目社会评价的指标, 有的可以用量化数据表示, 如居民收入, 拆迁补偿标准与金额, 投资回收期与投资回报率等。有的只能定性描述。如社会评价所考虑的居民喜好、各自的追求目标、环境污染防治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等指标却难以或不能量化, 科学的社会评价当然不能只评价分析其中的部分指标, 所以其评价方法必须也只能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3. 系统性原则。

交通类公共项目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用系统的观点, 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的关系以及影响社会评价各因素各指标间相互协调制约关系。应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 宏观的系统的解决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4. 突出重点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遵循以社会效益为主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基础之上, 在处理涉及众多的社会评价指标时不能平均地全部同等考虑和处理, 要分清主次, 要再分析权重上有充分的体现, 甚至有些取舍。如满足目标人口出行和促进相关社会环境改善的指标因素要优先考虑, 要加大权重, 而对相关居民收益的影响、促进有关方面科技进步的影响等指标可以滞后些考虑, 相应权重应当小一些。

(二)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前面提及的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内容以及以社会效益为主、系统性、突出重点性原则要求构建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子系统构成, 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与相关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经济影响是大的方向问题, 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合上述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设计3个一级指标, 13个二级指标。按照所列出的指标, 采用AHP评价方法对交通类公共项目项目影响进行评价, 可以得到Á较为科学的结论。具体指标体系见图1。

由于至今社会评价的指标衡量方式尚未能做到全面量化, 所以对于以上的指标要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和安排。

四、完善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 且大多集中于城市等经济社会发达地区, 这些区域由于历史等因素限制, 建设交通类公共项目无疑是解决出行问题的最好办法。搞好公共交通工程项目社会评价难点很多, 欲妥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相关保障措施。

(一) 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重要意义的认识

以往的公共项目评价比较重视如何提高项目投资的财务效益、降低财务风险, 而对与公共项目投资有关的其他问题却不大关注。更谈不上形成科学的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了, 这方面原因很多, 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社会评价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监督管理部门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为此必须首先从观念上, 尤其是相关监管部门从观念上予以充分重视, 只有思想观念上重视, 才能把后面的相关工作做实做好。

(二) 制定科学统一的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规则

目前, 对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但是相应统一的社会评价方面的规范和要求还没有建立, 导致不同地区相关项目即使进行社会评价也是尺度标准不一, 权威性可信性不高, 所以急需相关部门尽早出台有关公共项目社会评价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以满足社会对其日益增大的需求。

(三) 加强完善对相关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的要素有两个, 一是指标体系, 二是评定标准。指标体系是指公共交通项目涉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具体评价内容的集合, 主要包括公共交通项目追求的目标, 评价对象和条件以及人们的愿望、需要和现有的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内容。而评定标准是指规定对应于相应的指标, 评价对象达到什么程度, 才能获得相应的分数和等级。而这些指标和标准的获取必须依赖于真实, 全面和有效的基础数据资料。众所周知, 我们相关的这方面资料很不完善, 一是没有, 二是有些材料就是有也可信度不高, 所以必须加强完善对相关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四) 加强对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

有了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还不能保证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就会正确有效, 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技能,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我国由于社会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这方面人才极其缺乏, 如何解决这项急迫的问题, 使得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能顺利实施, 目前来看主要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来实现。

五、结论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工作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 目前既没有科学统一的社会评价体系和标准,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社会评价专业从业人员。本文尝试对交通类公共项目项目社会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指出了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有着不同于其他经济评价的独有特点, 其外部效益难于评价和界定, 其社会评价追求的目标是多重的, 这些特点必须引起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认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才能保证交通项目社会评价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与此相应的是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应当根据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和要求, 在评价内容方面包括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 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 并区别重要性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予以考量分析, 这样的设计思路才能真正科学评价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效果, 为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限制, 文中提出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洪山, 宋晓晓.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价值工程, 2011 (1)

[2]花拥军等.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7)

[3]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 篇5

为确保所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安全,顺利实现工作目标,本着“预防为主”、“思想重视、处置快速得当”的原则,为更好防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及伤害,使事故的处理合情、合理、合法,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领导

成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员:各班主任

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领导小组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治安、安全、消防、交通等安全稳定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管理、协调,负责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沟通情况,协调工作。

四、应急处理原则

(一)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果断处置,一旦发生情况,相应职能部门和参加社会实践全体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二)生命财产安全第一。要优先救助学生,稳定实践活动秩序,尽一切可能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伤害事故,将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教职工应当履行保护、救助学生的职责。

五、工作要求

(一)全体教职工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的安全负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抓好安全管理,确保本次活动万无一失。

(二)实行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申报审批制度,班级组织活动要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申报,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并做好活动的组织和抓好师生的安全。

(三)出发前做好一次安全教育及宣布活动安排。

(四)各班级听从指挥,有序上车。上车时,从后排开始坐;下车时,从前排开始下。上车前、下车后,各班主任与下班教师应集合清点学生人数,确认无误后方可行动。

(五)往返过程中,每辆接送车上必须配备2名教师,负责管理学生。行车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不随意走动,不做将头、手伸出窗外等危险动作。返程后,班主任及下班老师跟车回校,待学生离校后,才能离开。

(六)班主任、跟班教师应随身携带教师通讯录及学生家长通讯录,以便及时联系。

六、应急处理程序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应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中止活动、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往返路程中发生突发事件

1、车辆故障处理

①乘车前要求承运方检查车辆车况,车辆必须三证齐全,必须有第三者保险。车况不良必须更换,否则不得发车。

②中途车辆故障:随车教师及时把故障情况通知领导小组,故障如影响安全的,一律停驶,由承运方紧急调车改乘。

③途中车辆失火,应立即要求司机停车开门,用灭火机扑灭。同时指挥学生不要惊慌,如火势较小,前部学生从前门下,后部学生从后部应急门下;如火势较大,可视情况破窗逃生。下车后,及时组织疏散,一名教师负责清点人数,一名教师负责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如有学生受伤应立即组织抢救,应及时拨打120求助。

2、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

①学生在途中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随车教师立即联系驾驶员,视轻重由校医作处理或就近送医院。

②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③迅速报告领导小组。

④总务处负责向保险公司备案。

3、交通事故处理

①有严重受伤即刻拨打120,并立即组织抢救。

②迅速报告领导小组,并视伤情确定立即送医院,还是紧急处理后送医院。

③保护好现场,指挥学生撤离至安全地点。

④向学校及上级领导报告事故情况。

⑤安定学生情绪,询问、检查学生受伤情况,受轻伤学生送医院检查、诊治。

⑥立即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分别负责家长、公安、医疗、保险各方接洽,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二)社会实践基地内出现伤害事故

1、一般受伤

①由校医作初步诊断、护理;伤势较重即由校医、班主任送医院救治。

②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③领导小组成员到医院看望、慰问。

④总务处负责向保险公司备案。

2、重伤或死亡

①在第一时间即向110报警,并拨打120请医疗机构救治。

②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③立即向市教育局报告。

④了解事故原因,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重大的学生安全事故向当地人民政府反映,组织教育、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⑤按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分清责任,落实补偿。

⑥向保险公司备案。

⑦将事故调查及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市教育局汇报。

(三)活动时遭遇恶劣天气

①领导小组活动前应预先掌握气象信息,根据气象状况与实践基地方决定是否照常开展实践活动,如暂停实践活动,则需安排好各班当天作息。

②如活动时碰上暴雨、雷电、狂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恶劣气候时,领导小组应立即要求各班集合队伍进行撤离或疏散到安全地带。

③领导小组负责与承运方联系,并视情况决定是否中止活动返程。

(四)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①发现有食物中毒症状立即由班主任或校医陪同送医院救治。

②立即告知家长。

③根据分析了解,有可能系食品不洁或其他原因所致,稍有症状即送医院救治。

(五)发生其他预案中未涉及的安全事故

若出现以上未提及的应急事件,应根据应急指挥组的工作布置,从而确定行动及处理方案。

八、责任倒查

高校思政类图书的社会价值探究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类图书;社会价值;研究

【作者单位】许倪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机遇与挑战,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2014年5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方院校德育研究》(第6辑)(以下简称《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汇集了国内多名资深专家、学者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学术探讨。

本书的编者谭仁杰曾长期在武汉大学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历任系党总支副书记、教务处处长,后转入教育部门,历任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市政府秘书长等职,是一位既有丰富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又深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学者。

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及时回应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切,还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广阔的维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度的理论解读和前景展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充分感受高校思政类图书在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在出版利益驱动的大环境下,如何科学定位出版主题并坚守出版方向,如何在沧海横流中不忘初心,回归本真,最大限度地凸显高校思政类图书的实践创新以及社会价值,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一、关注相关领域的实践创新

网络时代,社会生产高速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如交际、阅读、获取信息等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些变化背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在悄悄改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感知最深、体会最深、研究最深的,当属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类工作,在施教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感知学生思想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对高校思政教育革新的愿望最为迫切。因此,在高校思政类图书的内容选取上,出版机构应该多关注一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和想法,以及他们采取的措施和实践方法,以提高高校思政类图书的实用性。

《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书在内容选取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书汇集了当前各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的80余篇文章,其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这些文章体现了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研究广度,另一方面,这些作者都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对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特征和心理成长轨迹等有切身体会。本书文章中的诸多理论成果展示了极强的专业性和研究价值。比如书中的《用国防教育的培育民族精神的魂――关于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几点思考》一文,立足高校思政教学现状,从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角度切入,尝试赋予高校思政教育新的内涵和视角,读者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对众多一线思政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措施方法等有更加清晰的印象。《论网络时代的虚拟人格》一文,则从网络时代对高校学生身心、人格、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入手,尝试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和新动向,体现了时代性特征。

本书以“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的实践总结,体现了本书编者对当前高校思政现状和面临困难的清醒认识。编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就是网络时代,正是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才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经历变革与阵痛,这是本书理论研究的创新体现。

二、凸显高校思政类图书的社会价值

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现有各类普通高校2553所,加上其他民办高校、高职专科院校,共计2845所,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3500万人。网络时代,如何做好这些高校在校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课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一项关键性工作。《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书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专业敏感性,凸显了高校思政类图书应有的社会价值。

从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来看,高校思政类图书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高校教学实际及社会读者需求两个方面。

首先,本书满足了高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如前文所言,高校思政类图书必须紧贴高校思政教学实际,注重选取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兼顾理论深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凸显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性和应用性。(1)本书紧密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从高校思政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究根源,辩证施策,展示了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体现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如《网络虚拟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价值的辩证分析》《负面新闻网络传播的消极效应及德育矫正》等文章。(2)本书从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些实际课程出发,围绕如何科学构建高效的思政教学体系展开,深入挖掘现有思政课程体系的德育价值,比如《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德育功能》等文章。(3)本书立足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如何把握高校学生心理特点,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从“90后”个体特质看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 等文章。

其次,本书满足了相关领域社会读者的需求。目前,高校思政类图书的读者群除了高校思政教师,相关领域的社会读者也不可忽视。这部分人群虽然没有思政教学的实际需求,但也愿意从理论层面去关注、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因此,高校思政类图书不仅要体现教学的实用价值,也要凸显应有的理论价值和研究价值,以满足相关领域读者的需要。本书一是从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思政教学经验中得到启发,将研究视野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给予社会读者很好的理论启迪和研究借鉴。比如《哈佛大学网络公开课〈正义〉对我国思政课教学的启示》一文,文章内容侧重的是如何从国外高等学府的教学经验中得到启发,创新思政教育。二是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院校特点,通过比较不同院校思政教育的特点,探寻思政教育的规律和时代性。比如《论网络时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整合与创新――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浅析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江汉大学为例 》等文章,就是立足不同类型高校思政教育特点,对高校思政教学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三是对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和拓展。当前,很多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比较滞后和陈旧。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应注重对教学内容和载体的创新,赋予思政教育新的内涵,比如《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利用》等文章,体现了编者对思政教育内容和载体创新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相关机构在出版高校思政类图书时,要立足高校思政教学实际,立足学生个性特点,从大局出发,从研究需求和教学实践需要出发,科学地选取图书内容,明确图书定位,全面展现高校思政类图书的社会价值。

[1]熊瑜,李航星.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J]. 现代出版,2014(6).

[2]张煜. 论小型高校出版社的特色专业学科出版之路[J]. 编辑之友,2015(4).

[3]章毅,张岩,付继娟. 面向出版服务的高校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探讨[J]. 科技与出版,2014(7).

[4]张文鸯.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发展路径[J]. 出版发行研究,2015(1).

社会纪实类 篇7

体育科学包括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3个部分。[5]体育院系的课程开设也基本按照这3个学科进行。由于每个学科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基本属性尚未统一、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在《指导纲要》的情况下完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目标,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尤为重要。

1对《指导纲要》的思考

1 .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学习体育人文社会学类相关课程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根据《指导纲要》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的表述为:“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4]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3]

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组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6]《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有: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根据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指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校教育、教学”、体育社会学指向“社会体育指导”的话,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所涉及到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科研方法以及体育管理学也应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设立的标准与依据还较为模糊,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 2教材选用参差不一, 教学内容陈旧、重复

教材是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也即教科书。它是以直线式或者螺旋式的排列方式对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及原理直接呈献给学习者。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7]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繁荣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翻译和学习苏联的《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教科书被认为是最早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随着教育主管部分对于教材建设的重视以及体育学科的不断壮大发展,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作为二级学科进入到体育科学之中,在近短短20年的时间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教材的跨越式发展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其一,教材选用参差不齐。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选用流程是: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把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等相关信息以院(系)为单位报送给学校教材科,然后由教材科统一采购,发放给学生。由于现在教材选择余地较大,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再是教材选择的唯一出版社,同一教材可能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版本,上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喜好来选择教材。甚至出现用任课教师“自产自销”的教材。为评职称所编写的“学术著作”其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当然有待商榷。

其二,教材内容陈旧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文学和社会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更新周期较之于其他自然学科本身就要短。《指导纲要》对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代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并能结合我国体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吸收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4]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大都是在近10年前出版的,如杨文轩、杨霆主编的《体育概论》2005年7月出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7月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第二版只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修修补补,甚至还不如第一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第二版较之于第一版在某些章节上进行了删补,增加第六章体育教学,但是增加的体育教学中的内容与《体育教学论》完全重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是由各院校专家分别对具体章节进行撰写,最后由主编统一校对合并。这样难免出现各章节逻辑层次的脱节。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在第14章项群理论中提出了项群理论的新发展,但是在其他各章节中出现新旧理论同时出现的情况。教材内容的重复还体现在不同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之间内容的重复、《体育学概论》与《体育社会学》内容的重复等。

1 . 3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

体育院系学生理论课教学效果差已是不争之事实。对于知识抽象、操作性不强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来说,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现象出现由来已久,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试问一节课当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在听课,做笔记。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处于隐形逃课的状态。只怕是那些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最有发言权。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在学分制的前提下,有多少学生可以自愿到教室来听课。学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强卖强买”的现实面前,《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集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等教学基本要求显得那么空洞无力。

1 . 4学习评价名不副实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学习评价是在完成具体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掌握该类课程的整体情况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它是检验学生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常见、有效手段,与学生的学分直接挂钩。《指导纲要》中规定,“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学科知识传授断裂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率)上面来,至于学科知识无非是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一划考试的重点。学生也心领神会地淡漠学习过程,而重视重点的突击。至于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学习评价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症结之一。

1 . 5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现如今均较难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同时身兼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疲于在各门丧失活力与热情的教学中,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方师范院校配备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缺少师资力量与条件的前提下,“创编网络教学课件”更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要成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配套体育人文社会学各门课程相关的试验设备,恐怕在很多重点师范大学里都较为少见。

2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 . 1以课程群的观点改革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

《指导纲要》所规定的5门主干课程,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期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之后是一套线性结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宏观把握。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外在的相关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把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以便在统一框架统领之下,规划、互补各门课程,形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体系。

2 . 2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实践研究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教学内容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采取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是不理想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身,为“枯燥、乏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添加了“生气”。

2 . 3提倡“小班化”教学

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形式一般采取大班化教学,一个教学班好几个专业班做组成,人数少则40~50人,多则上百人。一个任课教师既要上课又要管理近百人的课堂纪律,其教学难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表明,实施“小班化”教学,对规避学生隐形逃课、体现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2 . 4严格规范考核环节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重点、难点知识深入讲解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平时积累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困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指导纲要》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教材选用参差不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学习评价名不副实;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5个基本问题,并提出相应4条建议。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社会纪实类 篇8

作为老年类报刊, 涉老新闻是不可缺少的, 而与传统的老龄新闻相比, 如今的老年新闻, 不仅仅要给老年读者提供各类新闻, 还应满足老年读者对新闻的服务性要求。应该与媒体大融合, 与网络大融合。抱残守缺, 自我积累式发展是没有出路的。所以, 我们在办好报的同时, 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将目光投向外界, 走出去, 开拓与其他行业合作的“蓝海”。所以媒体人应该提升自我推销能力, 要有自己的看家本事, 提升与社会沟通交往的本领。

延伸新闻服务功能

如今,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严重, 传统报纸到底该怎么办?2005年, 新兴媒体就对传统媒体的报业,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报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克服了种种困难, 探寻出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种种方法。

面对网络媒体的时实报道和快速出击, 报纸则没有这些优势, 无法在第一时间推出时效性强的新闻消息。作为报纸的采编人员, 如何在此基础上体现报纸的服务功能。这就需要编采人员开动脑筋, 利用时间的优势, 透视新闻背景, 反观新闻源头, 请专家评论, 在网络播出消息后, 以更深, 更准确的采编手法, 刊发新闻背后的新闻, 更具深度, 更有可读性。而针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 搜索出最有效的信息, 让读者爱阅读, 强化报纸特有的新闻服务功能, 则是服务读者的关键所在。

由于报纸版面有限, 没有网络的海量空间, 这就需要把有限的版面, 为读者提供最有用的服务信息。需要编辑有较好的信息搜索能力。比如在2013年, 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 老年日报保健养生版针对这一主题, 编辑在网络上搜寻了大量的关于睡眠的文章, 选出的关于“关注睡眠关爱心脏”等一系列文章, 既有相关消息的介绍, 又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养生保健的信息。

强化生活服务类信息

扩大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还应强化生活服务类的信息。作为报人, 首先要了解自己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同类报纸有着各自不同的读者, 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刊发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 这样才能占领市场。所以媒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读者的特点, 了解读者的需求。

作为老年类的报刊, 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实用, 有价值的信息, 包括购物、选择养老方式等方面的实用信息。以《老年日报》为例, 扩版后的《老年日报》增加了许多服务类的版面。比如“老人商城”、“夕阳有约”、“养老社区”等版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所开办的。其中“老人商城”主要是为老年人介绍实用的消费产品, 以及在消费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开办的过程中, 针对老年人听力较差的状态, 如果为老年人介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扩音类的电话, 一定很实用。于是编辑考察市场后, 与厂家联系, 为读者介绍了一款既实用, 又低于市场销售价格的扩音电话。活动一经推出, 就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由于许多读者从前就想购买这类电话, 但一直没能寻找到销售地点, 无法购买。《老年日报》推出这一活动后, 满足了许多老年读者的需要, 非常受读者欢迎。

开办的“夕阳有约”也是为了服务广大读者。“夕阳有约”曾经作为一个栏目出现在报纸上, 在办报的过程中发现, 许多老年人都有寻找多年未曾联系的老友的愿望, 而且这中间, 又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种寻友的消息, 曾经仅仅是作为一条小消息出现在报纸上。改版后, 编辑将这些寻找老友的消息扩展开来, 将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动的写出来。读起来既生动, 又很感人, 引起读者共鸣。改版后的“夕阳有约”版, 不仅仅是寻亲、寻友的单调信息, 还增加了“以笔会友”、“鹊桥”等实用性非常强的栏目。

面对单身老人的困惑, 想寻找老伴的老人不在少数, 但又出于种种原因的阻力, 老人们没有勇气为自己找个伴。而组织老年人参加老年乡亲活动, 受到老年读者的广泛关注。

“养老社区”版, 主要是围绕老年人如何养老, 指引老年人科学养老, 引领老人如何改善养老状态。2012年开展的“全国十大养老胜地的评选活动”非常成功, 为老年人选择养老地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本次活动大体分为养老胜地的征集、推荐、初选、初评、终评一系列的程序, 活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最后根据评审团的评选, 在众多的城市中选出全国十大养老胜地。

而老年公寓养老现状的调查, 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社区医疗卫生的发展, 异地互助养老的建立, 居家养老方式的转变等等, 都是这个版面所关注的问题。

强化老年类报纸的社会服务, 就是要为老人提供交友服务、养老服务、消费服务等等。

将报纸做得既好看又实用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 人们对报纸的要求, 不仅仅是好看, 而且还要有用。这里所讲的“好看”, 就是报纸上应该有可供读者阅读的新闻与文章。而“有用”就是报纸应该为读者提供读者最需要的生活类服务。因此, 做好报纸的服务性, 要让报纸上所刊发的信息有用, 实用。只有做到所刊发信息有用, 实用, 才能增加报纸的卖点。

为了更好的为老年读者服务, 《老年日报》扩大了“老人热线”版, 由原有的每周一期, 扩大到现在的每周两期。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映老年政策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倾吐的平台。让读者真正感到了报纸的有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老年人反映的问题, 编采人员不可盲目的认同, 而是应该经过大量的调查后, 再将事实的真相讲出来。

扩版后的《老年日报》, 在进行社会调查后, 根据市场的调查结果及读者需求, 在保留传统优秀内容的基础上, 增减一些新的版面。基本做到了在有限的版面上, 合理安排读者最需要的内容。就拿改版后的“保健养生”版来说, 不单单告诉读者某一保健类的新闻消息, 而是通过这一消息, 指导读者如何更好的做好自我保健。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老年日报》扩版后, 既没有局限于一般的形式, 也没有照搬其他报刊的做法;而是紧密地结合自身报纸的特点与特色。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 自然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社会纪实类 篇9

人的学习方式有多种, 有获得间接知识的“书中学”, 也有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的“做中学”。传统课堂大量的是“书中学”,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属于体验式的“做中学”。可以说,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引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改革。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活动性、实践性课程。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要突出实践过程的体验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坚, 在谈到新教材新课程新在哪里时,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节课讲要关心残疾人, 我们的教师通常会说要带盲人过马路之类。同样的主题, 国外就有完全不同的课堂实施方式, 教师先让学生连续三次穿上又脱下外套, 再让学生固定一只手做同样的动作, 于是学生开始出现你帮我、我帮你的情形, 有的用上了嘴, 还有的用上了脚, 乱作一团。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就会体验到一个健全人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不能动不动就自残、自绝;残疾人确实需要帮助, 遇到残疾人有困难时不应想“我是不是帮他一下”, 而是下意识地帮他。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的体验对内化知识, 学会合作与交往, 建立个人经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至关重要。

二、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如下:

1. 有效渗透, 推进调查探究活动

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改变学生单纯的知识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在前期的课改中已经进行了探索,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研究与实践表明, 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不宜与整个课程体系相分割, 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要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中, 引导和促进各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如学校的动物科技、园艺果蔬、环境保护等社团的实践活动要与生物学科中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法律社团探究的有关社会问题或历史问题可以与政治历史疑难问题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相互促进。

2. 挖掘资源,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立足当地, 按照“前期调研—加强培训—典型引路—团队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充分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 合理地进行课程化开发, 构建与当地人文相适应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平台,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县城, 资源虽不及省城与市区丰富, 但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善”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渊源、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影剧院、图书馆、孙道临纪念馆、青少年宫、柳州公园、碧云花园、大云温泉、浙北桃花岛、小蜜蜂葡萄种植基地、高铁站、养老院、消防大队、西塘古镇旅游、拳王生态农庄等均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开发, 让这些沉睡的资源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课例, 成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蓝本。如, 针对身边的事和物, 实施了《嘉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神奇的黑板擦》课题, 对同伴开展引起了很大反响。

3. 打造精品, 活跃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团队精神、展现校园文化魅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校围绕“严谨治学, 向善育人”的办学理念, 秉承“诚正、为公”的校训, 紧盯“打造精品教育, 培养优质人才”办学目标, 以班级主题活动、年级社团活动、年级特色活动为主要平台, 推出各年级生命体验教育的标志性活动, 以校级活动课程为平台, 打造学校生命体验教育有示范功效的特色活动, 共同构建具有班级 (或学科) 特征、年级特点、学校特色的生命体验教育课内、课外活动系列, 引导学生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习技能、涵养性灵, 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等方面得到锻炼。如每年的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科体艺周, 学生会的学生论坛, 团委的广播站, 各自的寝室文化建设等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或自行组织来完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保障措施

校长宏观驾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转变观念是前提、校本培训是关键、改革评价是导向、操作规范是保障。只有不断提升领导技艺, 才能增强实施效果。

1. 及时更新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首先要体现在观念的引领上。一所学校只有校长在观念层面上有所突破和转变,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全体师生才有实施课程改革的教育自觉。要借助两条途径:一是学习理论, 二是反思实践。校长要带领教师认真研读新“纲要”, 践行新“课标”, 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把握新课程的标准, 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校长要与教师一起反思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 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变革课程观, 就是要形成新的课程功能观、评价观、管理观。

2. 开展校本培训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是在课外实施的,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 所以学校要强化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校本培训。

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 (1) 与教师需要相结合。校本培训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 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 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必须要考虑本校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具体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校本培训中来。 (2) 优选培训内容。要聚焦研究主题, 帮助全体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树立起课题意识, 善于把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践问题, 转化为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研课题, 通过攻克研究课题, 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解决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 要优化培训方式。变培训形式的单一化为多样化, 可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 分别采用案例式、参与式、研讨式和反思式、讲座式、论坛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如每学期组织有关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进行说课比赛, 引导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中, 使培训形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 切实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3. 注重评价引导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 评价的目的是监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校长统领学校课程实施, 其评价导向也就成了课程实施的“风向标”。

校长的“风向标”功能应从两个维度上来体现:一是根据国家的课程目标, 正确设定评价标准, 这是“定向”;二是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课程目标的实施行为, 这是“校正”。新课程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可持续发展的“四有”新人。校长在这一新理念观照下, 应把评价的功能定位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这一重要层面上, 构建起新型的评价体系。强调“多元化评价”就是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改革校长评价的“一言堂”, 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加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

4. 引领规范操作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力求规范, 不能只满足于已经开发了多少门课程, 而要认真审核已经开发的课程是否规范。只有规范的课程才有生命力, 才能可持续发展。校长要引导教师不断思考规范的课程应该具备四个内在一致性的要求: (1) 明确的目标, 即把学生引导到哪里; (2) 适切的内容, 即用什么来引导学生到那里; (3) 有序的实施, 即怎样带领学生到那里; (4) 恰当的评价, 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了那里。这样才能提升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性程度。

总之,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基本能力。作为一校之长, 必须要具备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置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监控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 必须要有主见、远见和创见,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从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实施策略、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展开, 阐述如何推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的实施。

关键词:选修课程,调查探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人利.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与后“茶馆式”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 2011 (Z1) :55.

[2]刘坚.谈新教材新课程新在哪里[J].瞭望, 2001 (42) :52.

[3]王新平.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发展内涵[J].中小学校长, 2012 (5) :36.

文化类节目编辑与社会感染力创造 篇10

1 文化类节目社会感染力的内涵

文化类节目表现形式多样, 但总体上具有社会感染力的共同优势。其社会

设备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系统中有防雷地和工作地, 防雷地线系统往往在大楼基建时考虑, 工作地线系统是采用机房内铺设铜带, 机柜安装接地铜排, 配电柜安装接地铜排, 单个设备均要铜线接地的方式, 采用环形合理的进行地线铺设, 和大楼统一的工作地连接。另一方面要合理搭建机房的配电系统, 新机房的供电采用三相五线制, 建立规范统一的大楼工作地线, 为提高播出电源的安全保证, 播出系统两路UPS不间断电源主备供电, 一套为山特电源, 另一套为美国APC电源, 主备配电柜安装在播出系统的设备机房, 建设配套的配电供电系统。

配电柜的配置如下:主备路电每一感染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传达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类节目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节目形式, 首先通过政治思想传递实现社会感染力。当代社会对于先进思想、文化的弘扬, 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摒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文化类节目传承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 借助节目形成对当代人的教育, 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社会风气的改观, 因而形成特有的政治思想感染力。

第二,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文化类节目的精髓, 无论选择哪一方面的文化切入点, 节目都应具备充实的文化素材, 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百家讲坛》对我国多部历史著作的分析解读, 《探索·发现》对历史事件的追溯等, 都充分体现出文化类节目

相都配有独立的电源开关, 独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电源配有玻璃门和指示灯, 能看到电源的状态我们采用高可靠的梅兰日兰空气开关, 主备路各配一个63A的动力空开, 主备配电机柜横排6排, 按A, B, C, A, B, C顺序, 每排配6个16A单项空开, 共36个。另外, 机房内使用的所有电力线和信号线都使用电磁屏蔽线, 电源走线穿蛇皮管, 信号线和电源线分开走不同的线槽。电接口应选择具备抗浪涌, 抗冲击、抗干扰能力的电接口设备, 这样可以免掉在外面加防护器件, 如去藕, 防静电, 防雷电保护等隔离变压器, 如果外部加这些隔离设备, 会使信号传输距离变短, 眼图变差。

所特有的内涵。正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 使人为之感叹。

第三, 展现精彩的电视画面。文化类节目的本质是电视节目的一种, 电视媒体的特点在于视听效果的结合, 画面美感亦是文化类节目的一大亮点。节目中对文化悠远、深邃的体现离不开画面支持, 富有震撼力的视觉冲击能够发人深省, 引人深思, 所以艺术感染力更是社会文化进步所不可或缺的。

2 文化类节目编辑创造社会感染力的现状

创造社会感染力是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应承担的使命。从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来看, 其社会感染力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 如《百家讲坛》已在广大观众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使当代人更加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3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良好的机房环境是保证电视数字播出机房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想要确保这些的设备的正常运行就要在建设的初期, 考虑好相关的事宜, 只有这样, 才能给我们的运行维护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到设备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锋.浅谈机房环境对播出设备的影响.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7

[2]唐广宇.计算机机房环境对设备和人的影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子午书简》教育人放慢脚步, 细细品读, 感受开卷有益的真谛;《探索·发现》多年来如一日通过考古研究、地质勘探解读一个又一个奇闻。这些精品文化节目深深扎根于观众的内心, 也让当代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当今浮华的社会中仿佛另辟蹊径, 带给人内心的宁静, 使人们的精神品质得到升华。其节目编辑过程包含了工作人员的独具匠心, 也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辛勤汗水、勇气与拼搏。因此, 节目编辑创造的社会感染力有目共睹。

但是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又不得不使人担忧, 其社会感染力的创造往往被其他节目的影响力所遮盖。社会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 也有明显的区别。社会影响力更强调知名度, 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收视率、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谈论等。例如《百里挑一》、《非你莫属》等征婚、求职类节目, 以及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 节目社会影响力很强, 但社会范围内的评价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之下, 很多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远远不及, 其受众群体范围狭窄, 生存面临巨大压力。由于收视率、经济效益等方面与知名娱乐节目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有的文化节目甚至有可能被电视台所淘汰。所以文化类节目社会感染力的创造仍然有待加强, 节目编辑应不断向纵深发展, 以吸引观众目光, 打造知名品牌。

3 提升文化类节目社会感染力的举措

不能否认, 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狭隘了观众的视野, 但电视媒体不能单纯以征婚、求职、娱乐等潮流性的节目为主导方向, 或是主要以此类节目作为收视率提高、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文化始终是经得起推敲、咀嚼、品位的厚重之物, 社会感染力那种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启迪意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 是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到先进文化弘扬热潮, 参与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热潮中来的动力。这种感染对社会整体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文化类节目编辑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 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社会感染力的创造。

第一, 挖掘符合观众兴趣爱好的编辑素材。观众是节目编辑服务的对象, 能否获得观众肯定直接决定着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也决定着社会感染力的创造程度。文化类节目编辑首先应分析观众的需求品位和兴趣爱好, 并挖掘与之相关的编辑素材, 确立节目主题, 才能吸引观众注意, 逐渐提高节目收视率, 增强社会感染力。例如探索类节目就非常适合将多种文化集中于一个主题, 并吸引观众持续关注节目。其中对某一地区神秘现象的探索, 就需要编辑人员及科研、考古人员深入实地采访调研, 节目不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探秘活动的来龙去脉, 更融合了历史文化、地质文化等丰富的内涵, 从而使观众带着好奇心、紧张心理全神贯注探索奥秘, 同时也能对中华文化耳濡目染。所以多种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丰富节目文化内涵, 展现艺术魅力, 并从中弘扬先进文化。

第二, 编辑精品文化节目。精品文化节目强调对节目的精雕细刻与创新发展。精品文化需要展现媒体公信力, 体现时代前沿的文化理念, 所以编辑工作务求精心策划、细致认真。由于文化类节目具有独特的视角, 与其他潮流性的节目区别明显, 其中不乏备受观众好评、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知名节目。但往往是一个节目知名, 就会有多个效仿者。例如近年来各地鉴宝类节目异军突起, 与原先简单的鉴宝欣赏节目相比, 节目更具挑战意味, 甚至还爆出刻意使用赝品等负面新闻, 这与精品文化节目的要求差距甚远。编辑人员应在广泛挖掘素材的基础上树立与众不同的节目视角, 用引人入胜的内容编排提升节目质量, 将社会感染力的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凝结起来, 使观众从中收获顿悟, 不断提升文化类节目的地位, 扩大受众范围。

第三, 塑造文化类节目的品牌。《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文化节目已形成特有的品牌, 并与经济效益创造相并行发展。所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并不矛盾, 但文化类节目编辑应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来达到创造经济效益的目标, 用社会感染力证明节目的独特价值。编辑人员应当从媒体公信力、节目新颖性、画面艺术性的角度打造有代表性的品牌文化节目, 并借助电视媒体优势, 加强对优质文化节目的宣传推广, 与观众展开积极互动, 构筑文化类节目的品牌优势。

4 总结

反思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编辑工作任重道远。社会感染力创造是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应承担的使命, 是社会赋予的艰巨任务。当今时代媒体生存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博弈异常艰难, 电视媒体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信息传播优势, 通过编辑工作的发展, 创造出更多脍炙人口的文化节目。

参考文献

[1]陈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定位及其发展反思[J].现代视听, 2011 (6) .

[2]张建萍.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1 (15) .

[3]郭昱言.浅析地方台文化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传播, 2012 (3) .

美国环境新闻类杂志的社会效益 篇11

人员组成与资金运作

编辑人员组成 在SEJ创立之初的1990年,环境新闻记者协会就规定:参加SEJ编辑与采写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在职”的新闻记者,这样一方面保证编辑和记者不会因为从事SEJ杂志工作而没有经济来源;另一方面,那些真正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记者和编辑,才会对环境问题有最深认识,才具有最新鲜的话题。

为了更清楚地确定SEJ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事业,环境新闻记者协会规定,SEJ的编辑成员不允许做公关,不允许在各处做关于各类环境问题的游说活动。这种规定限制了杂志编辑人员因为身份复杂而有可能给杂志学术研究带来的伤害,如有的记者编辑在SEJ兼职,有可能会利用在职做记者期间,以SEJ为名,在公共关系、社会游说方面获得个人好处。所有的编撰人员在环境新闻记者协会内部都降职为没有投票权的成员,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中立性。

组织资金运作 从1990年8月起,环境新闻类杂志及其相关机构就被美国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归类为非营利性事业。德特金先生与其同仁就把发展与环境新闻学杂志的活动做一个政策性规定:拒绝接受政府机构、非媒体组织、环境单位或利益集团的资助;作为一项有尊严和独立理念的事业,更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和施舍。环境新闻类杂志的资金“仅仅来自个人、大学、基金或媒介同仁的捐献”,从不例外。由于SEJ与EJ杂志是免费期刊,从一开始建立起,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虽然有很多人怀疑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组织资金运作模式能够长久进行下去,但以德特金先生为首的环境新闻学教育同仁们一直笃信这一理想,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1994年,德特金先生辞去环境新闻记者协会主席一职,在纳尔特基金(The John S.and James L.Knight Foundation)的资助下,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创立了环境新闻学中心,把环境新闻学教育带到大学,EJ杂志在这种资金运作下随之诞生,并逐渐走向繁荣。

抚摸创伤:内容编辑特色

再现地球创伤 既然环境新闻研究要展示后工业社会的环境风险,环境新闻学杂志记者要独立揭露环境破坏的阴暗面,以挽救日益被破坏的地球生态,这些主张对于环境新闻类杂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每期围绕一个主题来论说。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拿SEJ最初2年与最新1年为例,内容分析如下:

以上8期内容时间相隔17年,具有连续性。所刊新闻报道、评论和讨论文章,几乎全是关于环境破坏的负面内容。而且每期都围绕一个热点环境问题来组稿,主题在封面的大幅彩色照片统领下得以突出,里面的文章通过彩色照片、数据、表格、卡通、故事及艺术作品等形式得以丰富地表现,在视觉与文字效果上都力求有冲击力,通过环境创伤的再现,达到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

和谐社会的环境新闻教育 本着这一理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Harmonized Society)一部分的环境新闻类杂志,其编辑思想里渗透着把环境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去建构、然后传之于后人的理念。环境新闻学在美国诞生于1980年代末,由于该门科学最早在业界人士积极努力下创建,其技术、感性成分远远大于学术、理性成分。要成为世代相传的成熟学科,尚需几代人的努力。

爱心出版发行与杂志影响力

出版与发行 EJ杂志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纳尔特环境新闻中心所办的杂志,SEJ是美国环境新闻记者协会的会刊,二者定位都不是市场化,在市场上买不到,而是向行业人士与大学图书馆免费赠送,资金主要来自纳尔特环境新闻中心与美国环境新闻记者协会的预算。

EJ杂志至2006年底印刷本在4000份左右,主要免费赠给美国大学,特别是开设环境新闻专业的图书馆,另一部分则赠送给环保单位与新闻记者。另外,这个杂志最大的发行通道在电子版上,由于是免费赠送,每一期大概有1万次的免费下载,而且读者来自世界各地。

SEJ也包括印刷本与电子版两类,前者向环境新闻记者协会成员、大学图书馆、新闻界与环保单位免费赠送,截至2006年底每期发行量为5000份左右;电子版定期提供给协会成员;非会员不需注册即可免费下载,目前每期下载量在15000份左右,读者来自世界五大洲。

杂志影响力 首先,环境新闻类杂志目标读者面对社会高端读者,是社会上最有行动能力的人,这是影响力的首要来源。

其次,通过会议或在职人员培训来提升杂志影响力。环境新闻记者协会自1991年以来已经召开过16次环境记者年会,都是来自全美最好的环境记者,到2006年到会人数为3500名,是美国最大的环境记者讨论会。并且每年都有最具影响力的讨论内容在SEJ上刊载,杂志已经成为最优秀环境记者交流的平台。

另外,通过环境新闻奖项的评选也是提高杂志影响力的环节。SEJ每年都要推出全美最“优秀环境新闻奖”评选,并刊载其上。EJ除了设立美国重要的Meaman环境新闻奖以外,该杂志的编辑与作者也在不断获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中提升杂志的注意力。如2003年EJ编辑卢因斯坦(Kristen Tuinstra)获得美国州级最高环境新闻奖The Ben East奖;密歇根州立大学一个本科生因在EJ上报道中国四川天全县退山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被授予全美最高环境新闻荣誉称号之一的“学院环境新闻学作者”,所有这些都提升着EJ的影响力与权威性。

对国内杂志的借鉴意义 目前带有儒学气质的和谐社会构建理念在我国提出,目的是要改变过去快速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的模式。和谐的对立面是“风险”,和谐社会的发展,从大范围上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研究环境风险传播的环境新闻学应该走在前面。

社会纪实类 篇12

一、课程特征

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各种社会体验和问题解决等活动, 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理解社会的活动性课程。

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过程的体验, 在各种体验中内化知识, 学会合作与交往、建立个人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也是这一课程与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最鲜明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真实性。课程是紧紧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活动场景。真实的活动场景与真正的活动体验,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辅助。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 突出培养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成性。所有的结论不是预设的, 而是在活动中生成的。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不断生成, 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新的知识不断生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升华, 创造性的火花随时迸发。

综合性。课程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综合和重整, 是一个知识、经验与方法内化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综合, 要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

二、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调查探究活动, 主要指学科以外的调查探究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 主要指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等。

校园文化活动, 主要指班级活动 (主题班会、校园值日) 、团队活动 (学生业余党校、五四节等各类节日活动) 、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专家学者讲座、各类学生论坛、成人宣誓仪式、春游、跨县市省乃至国界的结对学校的互访交流活动等。

学生社团活动, 主要指天文社、动漫社、航模社、文学社、校广播站、校电视台、专项体育运动队、合唱团、舞蹈队、记者团、摄影社、集邮社、趣味实验社等。

通过这些活动, 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交往能力, 这也是与兴趣类选修课程的区别点。

三、课程目标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设置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 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不仅对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 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一句话, 这一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获得亲身实践的积极体验, 激发学习热情,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开发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包括不同行业联合开发, 可以引进国内外精品课程, 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但从目前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看应该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学校自主开发要紧紧抓住“六个关注”。

一是关注时政, 也即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当前, 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大变革中, 当今世界也正发生大转折。大到世界、国家, 小到社区、乡村, 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有待于正确地认识和解决, 不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可谓应接不暇,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与繁殖状况及防治方法的探究、吊兰在净化家居甲醛污染中的作用研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调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素质与心理状况的调查、计算机周围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护调查研究、钱江跨海大桥的经济学思考、电子垃圾———人类的又一杀手、养猪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绿色农药”杀死松毛虫的实验探索等, 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做过的调查探究课题。

二是关注地方的国有巨型企业。因为是国有巨型企业, 人才多、技术强、人脉广、资源丰;因为是建在地方, 他们也要依赖地方的支持, 所以便于联系沟通, 赢得他们的帮助, 课程开发容易成功。如我们海盐, 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所在地, 一期工程正常发电后, 续建了二期、三期, 现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核电基地。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国有巨型企业, 组织建立了核电科技活动基地, 请专家介绍核电知识, 讲解核电站工作原理,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访问, 并成立了秦山核电站环境污染调查研究兴趣小组, 对秦山核电站及周围地区的核污染展开了全面调查, 用具体数据证实了核电站对周围地区核污染的程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 缓解了周围地区人民群众的担忧,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奖。

三是关注地方的特色产业。凡是地方的特色产业, 往往形成一定的规模, 且一定有为这一特色产业服务的管理部门与技术队伍。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实践场所容易找, 外聘辅导教师容易请, 新的技术信息也容易得到, 因此也容易成功。我们海盐县圩城、富亭、武原等乡镇的葡萄种植非常发达, 远近闻名, 农业经济局与乡镇有专门的技术指导站与技术指导员。我们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就与这一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每个学期都成立了许多主攻方向不同的调查探究兴趣小组, 聘请了有关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 一个学期下来, 各小组均取得了良好的调查探究效果, 有的研究报告还在省及全国的科技创新大赛与研究性作文大赛中获奖。

四是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拿我们海盐县说吧。海盐县历史悠久, 是史前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一年 (公元前222年) 被秦国命名而设立的一个县, 至今已有2232年的历史了, 且一直保留着古名。省级风景名胜区———融山、湖、海为一体的南北湖, 不仅景色秀丽, 风光迷人, 而且孕育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省级保护文物———钱塘江海塘, 巍然矗立近千年, 闻名遐迩。自然山水的神韵和历史文化的遗存形成了海盐独特的人文文化。笔者以为, 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发社会实践类课程。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乡土名人贤士, 这些乡土名人贤士同样能成为课程资源。在假期中引导组织学生前往名人故居参观, 并通过现场采访、资料查找、书信联络等手段, 收集名人故事和名人作品,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深受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是关注地方的发展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经济突飞猛进, 变化日新月异, 每个地方都有她发展与变化的原因、特色与前景, 这些同样是我们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资源。

六是关注校园。校园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通过校园生活获得知识、培养心智、提升能力。校园是值得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大大开发的一块宝地。如口香糖对生活环境污染的调查、对冬天教室空气污染程度的测试、课本中的菌落研究、草坪对静化校园空气的作用研究、学生课桌的最佳设计、校园饮用水二次污染的调查、电脑桌的改进设想、学校课外教育互动管理系统、多功能课桌椅、高中生肥胖原因的调查分析、一诺千金何处寻———中学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校园纸张浪费情况调查报告、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与改进构想等课题, 都是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校园这块肥沃土地里培育出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艳丽花朵。

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 结合自己学校教师的特长, 结合当地的课程资源, 充分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

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 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足, 那么这方面的知识也多, 在活动中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色, 课程容易成功。如来自农村的学生, 车模、航模、无线电遥控、电脑等, 他们接触不多, 但他们对农业、林业、渔业、家畜饲养、特种养殖业却十分熟悉, 甚至有的人还非常精通。从这个意义上说, 农村学校, 没有理由抱怨课程资源贫乏, 只要善于开发, 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远比城市学校丰富。

三是力求规范。不能只满足于已经开发了多少门课程, 而要认真审核已经开发的课程是否规范。只有规范的课程才有生命力, 才能可持续,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专业理解课程, 至少应该具备四个内在一致性的要求:明确的目标, 即把学生引导到哪里 (目的) 。适切的内容, 即用什么来引导学生到那里 (目的) 。有序的实施, 即怎样带领学生到那里 (目的) 。恰当的评价, 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了那里 (目的) 。因此, 学校要制定出规范的课程开发与编写要求。

四是要打造精品课程。开发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要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和填满课表, 开发一门扔一门, 要珍惜已经开发出来的每一门课程, 开发前仔细论证, 反复审核, 开发后认真总结, 不断完善, 力求开发一门成功一门, 打造出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因此,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管理机构。

五、课程实施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是在课外实施的, 从我校的教学实践看, 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 所以, 学校要强化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

首先要配足配全指导教师。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指导教师人力资源的最优化, 有利于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学校要建立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教研组, 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组合而成。依据我们学校的实践经验, 每个行政班配备一名专任指导教师, 一般在班主任、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中挑选。学校要统筹规划, 发现人才, 培养骨干, 聘请称职能干的教师担任。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由学生自己选聘。

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专任教师的责任:一是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调查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 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指导工作。

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的责任:帮助学生论证课题, 确定研究内容、范围、方法, 指导学生撰写活动实施方案, 指导学生探究实践过程和撰写研究报告, 帮助学生联系、协调外出调查活动的单位与场地等。每个指导教师以指导2~3个课题为宜, 最多不超过4个。

另外还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课时工作量, 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六、课程评价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对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评价内容。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与态度, 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 与他人积极合作, 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如感想、体会、总结等。三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情况, 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四是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情况, 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善于合作共事、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 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比较宽阔的视野等。五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如善于用新的视角看问题, 大胆又合情合理地想象, 勤于动手尝试实践等。

评价方式。评价的方式很多, 从我们学校的教学实践看, “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比较实用, 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

学校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档案, 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进行反思。也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关注身边的同伴。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应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养成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以及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的优良品质, 为学生之间开展评价互动奠定基础。教师还要精心观察并留意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通过一定形式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记载下来, 使评价更准确、更全面, 令人信服。

上一篇:财务绩效下一篇:服务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