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类

2024-06-19

社会类(精选12篇)

社会类 篇1

摘要:本文从济宁技师学院工作实践出发, 分析了目前技工类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对如何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阐述了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研究

多年的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技工类院校在发挥社会培训职能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够。本文从济宁技师学院工作实践出发, 分析了目前技工类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对如何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阐述了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现状

(一) 院校的社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在学院日常的工作中, 没有给职业培训正确定位, 没有相应人、财、物的支持, 使社会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 成效不大。

(二) 培训面较窄,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目前, 绝大多数技工类院校主要进行在校生的培训, 而真正面向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 还未能充分发挥技工类院校在自身方面的优势。在对企业已开展的定单式职业培训中, 技工类院校只考虑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 对企业丰富的人力、物力等培训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

(三) 培训方式、内容未能与时俱进, 培训成效不明显。由于目前较多的企业对员工职业培训重视程度不高, 技工类院校在社会培训上也存在着培训模式陈旧, 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存在培训大纲和教材不完善, 教学内容和手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使得培训成效不明显。

二、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发展对策

( 一 ) 加强政策保障、更新培训理念。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大力推进技工类院校改革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为技工类院校更好地进行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要大力发展社会培训, 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技工类院校应将社会培训作为与在校生培训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 把培训看作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 以效益多极化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 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技工类院校需要以特色学科为导向,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制度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在高科技化和竞争激烈化的时代, 企业对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技工类院校的社会培训必须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手段, 开辟培训新途径。在继承传统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 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积极创新培训方式。

( 三 ) 加强师资保障, 积累社会培训经验。培训教师既要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技工类院校一方面选用从事培训行业的专家作为培训教师;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就济宁技师学院而言, 现有教师409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110人, 省、市级首席技师10人, 技师、高级技师111人, 形成了一支向高标准综合型迈进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社会培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另外, 丰富的培训经验在社会培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济宁市技师学院作为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 面向全社会开展各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 同时承担济宁市“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区管委的职工培训、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技工类院校十大名牌专业教师培训等多项工作。丰富的培训经验为技工类院校顺利开展各种社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技工类院校社会培训的实践意义

(一) 积极探索, 不断开拓, 使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化。1. 完善社会培训机制, 使培训市场化、产业化。学院建立了自主发展的培训机制, 在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设定社会培训的方向和模式, 提供优质的社会培训,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训, 极大地开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2. 制定培训管理体系, 促进培训的现代化建设。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 使社会生产对岗位技能需求实际的变化信息, 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实训设备的设置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培训设施和技术水平, 促进社会培训的现代化建设。

(二) 以社会培训反哺教学, 带动技工类院校快速发展。1. 社会培训联手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社会培训的开展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提高教师将教育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 结合案例教学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2. 促进教学工作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学院围绕目前市场紧缺、发展前景好的职业领域, 参与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培训大纲和鉴定规范, 形成一整套培训规范, 并进入实际的培训运作阶段, 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要。同时也为学校开始新的专业提供条件和基础。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现代社会培训需要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是技工类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院多举并措, 更新培训机制, 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罗玲.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 (3) .

[2]郭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 (8) .

[3]薛计勇.大力开发社会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8 (17) .

社会类 篇2

社会保障体系 social safety net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Chinesenation 结构性减税 selective tax cuts 加强科技支撑 increase inpu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increase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保障性住房 low-income housing;government subsidizedhousing 廉租房 low-rent housing 经适房 affordable housing 限价房 price-capped housing 公租房 public rental housing 棚改房 housing in run-down areas that will undergo renovation 有效弥补外需缺口 to effectively compensate for weak external demand 股指期货 stock index futures 融资融券 securities margin trading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the trials of settling cross-border trade accounts in RMB 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 portable pension account(PPA)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patterns and forms of urbanization 人才库 talent pool 人才战略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人才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人才培养 talent fostering;staff development 人才培训 personnel training 人才之家 Home for Talent 人才选拔 personnel selection 人才类型 personnel types 人才竞争力 talent competitiveness 人才管理 personnel/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人才投资 talent investment 人才政策 personnel policy 人才发展 talent development 高级人才

high-end professionals/personnel;top talents 复合型人才 versatile professionals;personnel of multiple skills 海外人才 overseas talents 尊重人才 value

talents/talented people 党管人才 human resources under the Party leadership 党政人才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青年英才 young talents 高素质教育人才

high-quality educators 海外高层次人才 high-quality overseas professionals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 national health professionals 高技能人才 the highly skilled;highly skilled workers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enterprise management talents 高素质军事人才 military talents 专业医药人才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创新型科技人才

innovative skilled sci-tech workers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professionals in short supply 人才队伍建设 building of talent team 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talent administration 人才工作机制 talent management 重大人才工程 major project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各类型、多层次人才队伍 a skilled, 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workforce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ational Program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社会类 篇3

2015年,湖北卫视的排播计划中,《长江剧场》占据了周一到周日19:30-21:20的时段,将推出《东方战场》《大陆小岛》《锋刃》《活色生香》等多部年度大戏,每日两集。

周四和周日的21:20-23:00时段,湖北卫视将推出多档综艺节目,除王牌综艺节目《我为喜剧狂》第二季外,《我爱我的祖国》《谁是我家人》等节目也将继续播出,并在人文情怀方面做出新探索。联合百度和郭德纲全新推出的娱乐新闻时评脱口秀——《纲到你身边》,也颇值期待。

新一年里,湖北卫视的综艺节目将更加注重视角与深度上的突破。除了剖析明星情感案例的《如果爱》第二季之外,湖北卫视还将推出零距离观察和体验韩国演艺圈的中国首档明星合宿真人秀《你好,陌生人》、探寻家人间相处之道的《梦想桃花源》,以及传播国学的历史情境体验真人秀《时光探险队》等多档节目,进一步拓宽“社会观察类真人秀”的新路子。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问题研究 篇4

一、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概述

(一)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含义

我国现阶段已经步入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问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如人意, 公共设施低效率运行是存在于政府投资建设公共项目两大难以破解的困境。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并不适宜照搬国外现有的效益评价模式,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应注重社会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所谓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相关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 根据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多方面效益全面系统考虑, 采用定性分析为主, 适度结合量化手段的方法, 分析评价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影响, 以保证项目顺利开工并有效使用、社会效益持续发挥的分析、评估和选择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不是公共项目的一般评价, 不是以往的如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等经济评价, 也不是环境评价。它是一种以全新理念展开的, 具有独自特色的系统的分析评价方式。

(二)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特点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虽然是公共项目评价的组成部分, 但它与其他公共项目如教育设施项目、文化设施项目和科普设施等项目比, 具有明显的交通行业特征。同时, 更为主要的是, 这里的社会评价与目前经济领域常用的经济评价相比具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和要求, 具体可以体现为:

1. 外部效益难于界定评价。

交通类公共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其公益性很强, 且外延丰富, 具体种类繁多。欲全面准确地识别和确定交通类公共项目的外部效益难度很大。其一, 在针对某一具体公共项目分析评价时, 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难以确定, 尤其和某些经济方面内容不好区分, 如方便出行导致的就业增加, 相关区域店铺增加导致的居民收入提高和当地GDP的增加;其二, 由于评价者看问题的角度和素质等因素限制, 能科学地从整个地区的公益角度出发来进行评价, 能在实际操作中协调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单位利益的划分也很难做到。社会影响因素很多, 相互关系很复杂, 社会表象中究竟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不好确定;其三, 外部效益包括的具体内容用于进行某些外部效益评价的理论尚不完善, 评价方法选择余地有限, 所以导致在进行相关社会评价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评估结果和评估手段方面的争议在所难免。

2. 以人为本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公共项目如何满足目标人口的出行等社会需要, 通过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案。所以从交通项目与居民相互适应的角度入手, 如分析居民的年龄、职业、性别、居住分布、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 以及学习与就业等因素的关系和影响。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 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分析论证也就是体现为评价的社会性, 要注意对相关区域居民的影响, 如居民对交通项目的理解配合程度, 拆迁群众的善后安置问题等。

3. 目标具有多重性。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 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从区域上看, 会涉及大到国家、中到地方政府、小到社区等各层次利益主体不同的目标追求和目标关系协调问题;从涉及具体内容上看, 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会体现其中, 如便捷目标、安全目标、经济目标、公平、公正目标、环保和持续发展等社会发展等众多目标成为项目社会评价所追求的目的, 这就使得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目标具有多重性, 需要我们在相关决策中正确处理协调好不同目标间的关系。

二、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应包括的内容

要搞好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 必须首先确定交通类公共项目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根据前面的相关介绍及分析, 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的内容一般应该包含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 对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

(一) 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分析评价

上马公共交通项目直接面临的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其一, 对目标人口出行满足度。公共交通项目的上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某些人口出行问题, 则无需多言。其二, 对涉及的相关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保护问题。公共交通项目一般都规模很大, 涉及区域范围广泛, 很容易涉及到一些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 这样矛盾马上就会产生, 如何合理科学地解决, 处理好交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就十分重要。其三, 受损群体的补偿问题。如前所述, 公共交通项目规模大, 涉及区域范围广, 必然会涉及一些所在区域相关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拆迁补偿问题, 还会有通风挡光、噪声污染问题带来的补偿处理纠纷。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分析评价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公共交通项目满足目标人口出行程度分析评价。

众所周知, 作为人们生活必须满足的衣食住行四方面因素中, 行是目前很多地区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学生上课、员工上班、病人就医、外出购物等都涉及到交通出行问题。上马后的交通类公共项目势必会减少交通拥挤, 方便人们出行, 节约目标人口的出行时间。上马一项公共交通项目,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项要求, 它既是项目规划的前提, 也是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

2. 对相关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保护的分析评价。

在公共交通项目规划实施时, 如何既能使公共交通项目发挥最大程度满处目标人口出行需要, 又能适当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又可以尽量不损害文物古迹, 有重要意义的不动产设施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又要考虑社会的呼声和反应。

3. 受损群体的补偿措施及效果的分析。

这需要各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办事, 又要换位思考, 切身考虑受损群体的利益, 要分析评价公共交通项目可否避免损害相关群体的利益, 避不开时, 正确评价相关群体的损失, 最终争取化解社会矛盾, 减少公共交通项目社会风险。

(二) 对社会经济方面评价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中对社会经济方面评价与前面对社会环境方面评价有联系又有区别, 共性方面是对交通项目所涉及的外部社会方面的分析评价, 设计的内容, 研究的手段方法都有类似之处。区别是环境评价侧重从环境方面, 非经济方法分析评价;而社会经济评价侧重从交通项目与周边影响因素的经济角度分析评价,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考量。

1. 对相关区域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共交通项目的上马与运行会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体现为多上马了企事业单位数目, 增加了税收、促进了沿线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生产、带动了消费等多方面。

2. 对相关科学技术进步的正面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上马与运行会涉及到规划设计、地质勘探、地下地上开发、交通车辆、动力供应、能源开发信号控制、环保通风、噪声治理等众多相关产业, 进而导致相关科技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对相关居民收益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交通类公共项目在投入建设和运行后带来的就业影响, 前面分析了, 新上马的企事业单位当然需要人口就业, 沿线的经济繁荣也会带来众多的直接间接就业机会。这些当然会为相关居民增加创收渠道, 提升的收入水平。

(三) 对社会环境方面评价

在进行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过程中, 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作为提供一种非常环保经济安全的交通手段, 其项目的建成可以十分有利于减少私家车数量, 降低交通事故, 方便公众出行, 节约公众的出行时间。由此产生一系列正面效果, 节约燃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同时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损失。

2. 对项目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建设, 可以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 去图书馆学习, 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 去文化宫欣赏音乐等等, 进而有利于人们普及、学习、提高各种文化知识和素质。近年来患者患病就医时因为交通拥挤不畅导致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的新闻时常见于各种媒体报端。如果出行方便, 能及时到医院就医, 这就会对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进而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另一方面, 交通类公共项目的建设使用, 减少了家用轿车的环境噪声、废气排放, 对改善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对相关地区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影响。

交通类公共项目如果规划合理, 不但便于人们出行工作, 也有利于吸引招商引资, 上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项目, 带动就业。有利于更合理地规划发展房地产项目, 缓解某一局部区域人口拥挤的现象, 所以最终会对人口分布产生正面影响, 改变原有的人口分布状况。

三、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原则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具有人文分析是重点、宏观性、间接性、多目标和难以计量等特点, 所以我们对该项目社会评价时要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 从各个层次综合评价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效益。

我们要根据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特殊性、结合社会评价的自身特点, 建立一套能够科学的、全面的、系统地描述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内涵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 其指标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 以社会效益为主原则。

对一个公共交通项目的评价, 必然要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 但此时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追求目标。因为公共交通项目从物品属性上看属于公共物品或至少属于准公共物品, 它有极强的正外部性, 上马此类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 节省乘客路上时间, 所以这些社会效益问题当然要成为项目社会评价的部分。

2. 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原则。

在公共交通项目的投入产出中, 既有可量化和可比的因素, 又有不可量化和不可比的因素。形成效果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因此, 在评价效率的时候, 应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首先, 交通类公共项目涉及的社会评价指标很多, 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影响因素。其次, 用于项目社会评价的指标, 有的可以用量化数据表示, 如居民收入, 拆迁补偿标准与金额, 投资回收期与投资回报率等。有的只能定性描述。如社会评价所考虑的居民喜好、各自的追求目标、环境污染防治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等指标却难以或不能量化, 科学的社会评价当然不能只评价分析其中的部分指标, 所以其评价方法必须也只能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3. 系统性原则。

交通类公共项目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用系统的观点, 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的关系以及影响社会评价各因素各指标间相互协调制约关系。应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 宏观的系统的解决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4. 突出重点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遵循以社会效益为主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基础之上, 在处理涉及众多的社会评价指标时不能平均地全部同等考虑和处理, 要分清主次, 要再分析权重上有充分的体现, 甚至有些取舍。如满足目标人口出行和促进相关社会环境改善的指标因素要优先考虑, 要加大权重, 而对相关居民收益的影响、促进有关方面科技进步的影响等指标可以滞后些考虑, 相应权重应当小一些。

(二)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前面提及的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内容以及以社会效益为主、系统性、突出重点性原则要求构建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子系统构成, 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与相关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经济影响是大的方向问题, 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合上述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设计3个一级指标, 13个二级指标。按照所列出的指标, 采用AHP评价方法对交通类公共项目项目影响进行评价, 可以得到Á较为科学的结论。具体指标体系见图1。

由于至今社会评价的指标衡量方式尚未能做到全面量化, 所以对于以上的指标要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和安排。

四、完善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 且大多集中于城市等经济社会发达地区, 这些区域由于历史等因素限制, 建设交通类公共项目无疑是解决出行问题的最好办法。搞好公共交通工程项目社会评价难点很多, 欲妥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相关保障措施。

(一) 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重要意义的认识

以往的公共项目评价比较重视如何提高项目投资的财务效益、降低财务风险, 而对与公共项目投资有关的其他问题却不大关注。更谈不上形成科学的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了, 这方面原因很多, 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社会评价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监督管理部门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为此必须首先从观念上, 尤其是相关监管部门从观念上予以充分重视, 只有思想观念上重视, 才能把后面的相关工作做实做好。

(二) 制定科学统一的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规则

目前, 对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但是相应统一的社会评价方面的规范和要求还没有建立, 导致不同地区相关项目即使进行社会评价也是尺度标准不一, 权威性可信性不高, 所以急需相关部门尽早出台有关公共项目社会评价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以满足社会对其日益增大的需求。

(三) 加强完善对相关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的要素有两个, 一是指标体系, 二是评定标准。指标体系是指公共交通项目涉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具体评价内容的集合, 主要包括公共交通项目追求的目标, 评价对象和条件以及人们的愿望、需要和现有的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内容。而评定标准是指规定对应于相应的指标, 评价对象达到什么程度, 才能获得相应的分数和等级。而这些指标和标准的获取必须依赖于真实, 全面和有效的基础数据资料。众所周知, 我们相关的这方面资料很不完善, 一是没有, 二是有些材料就是有也可信度不高, 所以必须加强完善对相关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四) 加强对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

有了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还不能保证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就会正确有效, 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技能,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我国由于社会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这方面人才极其缺乏, 如何解决这项急迫的问题, 使得公共交通项目社会评价能顺利实施, 目前来看主要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来实现。

五、结论

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工作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 目前既没有科学统一的社会评价体系和标准,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社会评价专业从业人员。本文尝试对交通类公共项目项目社会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指出了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有着不同于其他经济评价的独有特点, 其外部效益难于评价和界定, 其社会评价追求的目标是多重的, 这些特点必须引起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认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才能保证交通项目社会评价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与此相应的是公共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应当根据交通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和要求, 在评价内容方面包括对直接面临问题解决程度, 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 并区别重要性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予以考量分析, 这样的设计思路才能真正科学评价交通类公共项目的社会效果, 为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限制, 文中提出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洪山, 宋晓晓.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价值工程, 2011 (1)

[2]花拥军等.公共工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7)

[3]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社会类 篇5

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类课题参考

一、哲学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2.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3.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5.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6.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二、经济学类

1.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途径及方法

2.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机制

3.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货膨胀治理

4.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5.中小企业转型成长

6.物联网等服务业新业态发展

7.发展低碳经济问题

8.鼓励民间投资体制与机制改革

9.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研究

11.公共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

12.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1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14.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策研究

15.减小居民收入差距途径的调研

16.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企业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

17.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

18.居民消费意识与消费结构

19.其他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课题

三、法学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

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

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9.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10.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2.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4.我省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5.我省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16.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17.江苏农村合作社法律研究。

18.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19.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调查研究。

四、教育学类

1.社会变迁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2.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成长

3.传媒多样化与青少年成长

4.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身心发展

5.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

6.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

7.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8.城市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问题

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0.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就学问题

11.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

12.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

13.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运行状况

14.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15.其他有关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项目

五、社会学类

1.下岗职工生活状况与再就业

2.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3.居民住房期望与居住意愿调研

4.居民就医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研究

5.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6.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7.民族地区农(牧)村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研

8.老年人养老与服务体系构建

9.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

10.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

11.新传媒环境下的公众信息获取与传播机制

1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3.基层医疗机构运营现状

14.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调研

1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问题

16.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接续问题

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

18.农村社会安全与维稳方式转变

19.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20.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及模式探索

21.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22.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3.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和路径

24.残疾人社会权利与保障体系建设

25.其他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的项目

六、管理学类

1.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管理

2.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

3.食品安全管理

4.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与管理

5.可回收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6.中国特色老龄化社会管理模式

7.扶贫救助管理和模式创新

8.网络社会运动及管理

9.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及其管理

10.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问题

11.公共服务目标群体的需求表达机制

12.公众参与的模式和途径探索

13.垄断性行业与公益性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及管理

14.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价格监管机制和手段研究

15.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16.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功能

17.志愿者参与社会基层管理的模式创新

18.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

19.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20.新型媒体的发展与企业营销战略

21.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

22.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竞争优势

23.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风险与应急管理

24.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

25.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务业发展

26.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

27.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的关系研究

高校公益类社会实践模式的探析 篇6

关键词 高校 社会实践 社会公益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开展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1.1 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需求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的职能几乎包揽了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部事务,具有“全能型”的特征。为响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让渡了一部分职能给第三部门,意在借助第三部门的优势更好地处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职能的转变,唤醒了社会民间力量,由有能力承接社会责任的人与组织构成。这些独立、自主、富有创造性的人和组织即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①在这层意义上政府弱化了经济职能,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因此,政府需要社会力量来实现提供部分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的功能。

作为社会力量发挥第三部门作用的有效途径,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因其志愿性和服务性,具备了政府、企业无法提供的精神价值和社会资本。从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角度来看,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教育为例,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平衡性,中西部教育普及程度的差距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艺术教育方面更是差异明显。某支暑期艺术教育支教团②在河南省林州市某小学支教后,向当地60位小学生的家长发放的问卷中,有46位家长表示非常希望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有51位家长表示如果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一定会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同时有57位家长表示以后也愿意让孩子参与类似的艺术夏令营。在我国各类资源还未平衡发展的现状下,公益类社会实践能够以灵活的形式凝聚志愿力量,以群体的力量扩大影响覆盖面,以迅速有效的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成为第三部门的有力臂膀。

1.2 高校开展公益类社会实践的不足

1.2.1 师资投入有限,项目设计不足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根本功能,教学始终是第一要务。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一般会将更多的师资力量花在专业实践上。围绕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对于公益类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团组织为抓手,各高校能够投入的师资力量和教师个人可以投入的精力,受学校本身对公益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教师的工作重心影响颇大。在工作条件明确,公益类社会实践具有对口负责教师的情况下,该项工作的推进会较为有力,成果较为丰富。而在人员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项目设计就会不够深入,以短期策划、效果明显的活动为主要方式,呈现出表面化和泛化的现象。

1.2.2 以学生为主,流动性较大

高校的学生存在自然升学、毕业的客观规律,为了尽可能地增加项目的可延续性,高校开展的公益类社会实践,会从易于组织,便于操作的角度进行运作。虽然,在有效的梯队管理中能够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要进一步实现项目的持续深化,就必须依靠稳定的团队结构,成熟的运作模式来做支撑。当代的大学生具有个性鲜明、阶段性目标明确的特点。在高校中,往往是大一的学生最热衷于社团、公益类实践等校园活动,大二则留下一批对这类活动具有兴趣的学生继续参与,跨入大三时就会流失一批已有明确专业目标的学生,而大四的学生基本不参加和专业发展无关的校园活动。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有限的,公益类社会实践的学生参与度,很大程度上是和专业实践相比拼。因此,从公益类社会实践的参与性来看,学生团队具有其不稳定性和流动性。

1.2.3 创新意识受局限 (下转第23页)(上接第12页)

公益实践活动已经从最初的好人好事式的志愿服务,发展成为政府和市场以外的第三方部门的重要部分。在高校中最为普及的“敬老服务”、“环境清扫”等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公益类社会实践的需求。而在项目策划中,高校还会更多地考量执行中的安全因素。为了尽可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对于大型的校外活动,高校都会要求配备带队老师。各种顾虑与人员投入的因素都会降低高校在策划执行公益类社会实践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开展保守、易于操作的项目。

2 高校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模式

近年来,各类公益组织蓬勃发展。通过对上海志愿者网的查询,上海将志愿服务组织分为三类:直属总队、民间组织、外企志愿服务联盟,其中直属总队的数量为75个,民间组织数量为32个,外企志愿者联盟数量为2个。其中,民间公益组织的成长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具有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公益特质,能够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公益类社会实践中的不足。

2.1 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善于挖掘项目深度的优势

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之一源自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公益这件事,比起投入精力有限的高校教师,这类组织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团队,他们依靠策划开展公益实践项目来获取更多资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社会公益组织在项目挖掘上具有敏锐性。同时,随着政府对社会公益组织扶持力度的增加,这些社会组织和政府、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合作。

2.2 发扬社会公益组织敢于创意创新的精神

社会公益组织因其公益性的特点,大多由热心公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或团队发起。志愿性的背后是这群人执着、不轻言放弃的特征。他们有些为了掌握偏远山区的实际情况,自费前往实地调研,只为确保每一份公益爱心都送往了最需要的地方。正是超强的行动力,提高了项目运作过程的可控性,转变高校因对不可预知因素的顾虑而在项目策划上绑手绑脚的弱势,在可提供保障的范围内敢想敢做,尽可能地激发创新意识。

2.3 依托高校资源,寻求专业支撑

社会公益组织虽然有其核心团队,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有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由社会来完成,社会公益组织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所有的项目服务,在项目的执行中最为缺乏的就是专业力量的支撑。没有能力将其实现的创意,即使再优秀,也仅仅只是华丽的纸上楼阁,对现实毫无推动作用。高校正是专业人才培养、储备的园地,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也正是社会公益组织缺乏的。高校的专业资源能够为社会公益组织的优秀实践项目提供最有力的专业支撑。

2.4 面向广大青年,扩大动员覆盖面

在邓国胜划分的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中,大部分社会公益组织属于第三类“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模式。这部分社会组织起源于民间,它最广泛的动员力也存在于民间。但是我国成熟的公民社会还未形成,依托民间力量开展的动员活动覆盖面较窄,人员构成较为单一,动员力量也比较有限。因此,要满足多元化的公益实践需求,具有活力且资源丰富的青年群体是必不可少的动员对象。同时,动员青年的价值并不只在于将青年的力量成为志愿服务力量的一部分,更是要将服务他人、奉献他人的公益理念渗透到国家的未来——每一个青年个体的价值观中,以点及面、潜移默化地展开思想引导工作。

社会类 篇7

体育科学包括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3个部分。[5]体育院系的课程开设也基本按照这3个学科进行。由于每个学科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基本属性尚未统一、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在《指导纲要》的情况下完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目标,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尤为重要。

1对《指导纲要》的思考

1 .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学习体育人文社会学类相关课程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根据《指导纲要》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的表述为:“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4]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3]

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组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6]《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有: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根据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指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校教育、教学”、体育社会学指向“社会体育指导”的话,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所涉及到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科研方法以及体育管理学也应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设立的标准与依据还较为模糊,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 2教材选用参差不一, 教学内容陈旧、重复

教材是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也即教科书。它是以直线式或者螺旋式的排列方式对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及原理直接呈献给学习者。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7]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繁荣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翻译和学习苏联的《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教科书被认为是最早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随着教育主管部分对于教材建设的重视以及体育学科的不断壮大发展,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作为二级学科进入到体育科学之中,在近短短20年的时间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教材的跨越式发展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其一,教材选用参差不齐。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选用流程是: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把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等相关信息以院(系)为单位报送给学校教材科,然后由教材科统一采购,发放给学生。由于现在教材选择余地较大,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再是教材选择的唯一出版社,同一教材可能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版本,上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喜好来选择教材。甚至出现用任课教师“自产自销”的教材。为评职称所编写的“学术著作”其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当然有待商榷。

其二,教材内容陈旧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文学和社会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更新周期较之于其他自然学科本身就要短。《指导纲要》对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代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并能结合我国体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吸收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4]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大都是在近10年前出版的,如杨文轩、杨霆主编的《体育概论》2005年7月出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7月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第二版只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修修补补,甚至还不如第一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第二版较之于第一版在某些章节上进行了删补,增加第六章体育教学,但是增加的体育教学中的内容与《体育教学论》完全重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是由各院校专家分别对具体章节进行撰写,最后由主编统一校对合并。这样难免出现各章节逻辑层次的脱节。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在第14章项群理论中提出了项群理论的新发展,但是在其他各章节中出现新旧理论同时出现的情况。教材内容的重复还体现在不同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之间内容的重复、《体育学概论》与《体育社会学》内容的重复等。

1 . 3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

体育院系学生理论课教学效果差已是不争之事实。对于知识抽象、操作性不强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来说,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现象出现由来已久,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试问一节课当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在听课,做笔记。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处于隐形逃课的状态。只怕是那些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最有发言权。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在学分制的前提下,有多少学生可以自愿到教室来听课。学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强卖强买”的现实面前,《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集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等教学基本要求显得那么空洞无力。

1 . 4学习评价名不副实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学习评价是在完成具体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掌握该类课程的整体情况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它是检验学生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常见、有效手段,与学生的学分直接挂钩。《指导纲要》中规定,“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学科知识传授断裂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率)上面来,至于学科知识无非是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一划考试的重点。学生也心领神会地淡漠学习过程,而重视重点的突击。至于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学习评价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症结之一。

1 . 5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现如今均较难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同时身兼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疲于在各门丧失活力与热情的教学中,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方师范院校配备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缺少师资力量与条件的前提下,“创编网络教学课件”更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要成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配套体育人文社会学各门课程相关的试验设备,恐怕在很多重点师范大学里都较为少见。

2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 . 1以课程群的观点改革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

《指导纲要》所规定的5门主干课程,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期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之后是一套线性结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宏观把握。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外在的相关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把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以便在统一框架统领之下,规划、互补各门课程,形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体系。

2 . 2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实践研究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教学内容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采取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是不理想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身,为“枯燥、乏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添加了“生气”。

2 . 3提倡“小班化”教学

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形式一般采取大班化教学,一个教学班好几个专业班做组成,人数少则40~50人,多则上百人。一个任课教师既要上课又要管理近百人的课堂纪律,其教学难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表明,实施“小班化”教学,对规避学生隐形逃课、体现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2 . 4严格规范考核环节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重点、难点知识深入讲解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平时积累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困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指导纲要》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教材选用参差不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学习评价名不副实;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5个基本问题,并提出相应4条建议。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社会类 篇8

作为老年类报刊, 涉老新闻是不可缺少的, 而与传统的老龄新闻相比, 如今的老年新闻, 不仅仅要给老年读者提供各类新闻, 还应满足老年读者对新闻的服务性要求。应该与媒体大融合, 与网络大融合。抱残守缺, 自我积累式发展是没有出路的。所以, 我们在办好报的同时, 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将目光投向外界, 走出去, 开拓与其他行业合作的“蓝海”。所以媒体人应该提升自我推销能力, 要有自己的看家本事, 提升与社会沟通交往的本领。

延伸新闻服务功能

如今,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严重, 传统报纸到底该怎么办?2005年, 新兴媒体就对传统媒体的报业,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报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克服了种种困难, 探寻出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种种方法。

面对网络媒体的时实报道和快速出击, 报纸则没有这些优势, 无法在第一时间推出时效性强的新闻消息。作为报纸的采编人员, 如何在此基础上体现报纸的服务功能。这就需要编采人员开动脑筋, 利用时间的优势, 透视新闻背景, 反观新闻源头, 请专家评论, 在网络播出消息后, 以更深, 更准确的采编手法, 刊发新闻背后的新闻, 更具深度, 更有可读性。而针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 搜索出最有效的信息, 让读者爱阅读, 强化报纸特有的新闻服务功能, 则是服务读者的关键所在。

由于报纸版面有限, 没有网络的海量空间, 这就需要把有限的版面, 为读者提供最有用的服务信息。需要编辑有较好的信息搜索能力。比如在2013年, 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 老年日报保健养生版针对这一主题, 编辑在网络上搜寻了大量的关于睡眠的文章, 选出的关于“关注睡眠关爱心脏”等一系列文章, 既有相关消息的介绍, 又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养生保健的信息。

强化生活服务类信息

扩大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还应强化生活服务类的信息。作为报人, 首先要了解自己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同类报纸有着各自不同的读者, 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刊发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 这样才能占领市场。所以媒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读者的特点, 了解读者的需求。

作为老年类的报刊, 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实用, 有价值的信息, 包括购物、选择养老方式等方面的实用信息。以《老年日报》为例, 扩版后的《老年日报》增加了许多服务类的版面。比如“老人商城”、“夕阳有约”、“养老社区”等版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所开办的。其中“老人商城”主要是为老年人介绍实用的消费产品, 以及在消费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开办的过程中, 针对老年人听力较差的状态, 如果为老年人介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扩音类的电话, 一定很实用。于是编辑考察市场后, 与厂家联系, 为读者介绍了一款既实用, 又低于市场销售价格的扩音电话。活动一经推出, 就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由于许多读者从前就想购买这类电话, 但一直没能寻找到销售地点, 无法购买。《老年日报》推出这一活动后, 满足了许多老年读者的需要, 非常受读者欢迎。

开办的“夕阳有约”也是为了服务广大读者。“夕阳有约”曾经作为一个栏目出现在报纸上, 在办报的过程中发现, 许多老年人都有寻找多年未曾联系的老友的愿望, 而且这中间, 又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种寻友的消息, 曾经仅仅是作为一条小消息出现在报纸上。改版后, 编辑将这些寻找老友的消息扩展开来, 将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动的写出来。读起来既生动, 又很感人, 引起读者共鸣。改版后的“夕阳有约”版, 不仅仅是寻亲、寻友的单调信息, 还增加了“以笔会友”、“鹊桥”等实用性非常强的栏目。

面对单身老人的困惑, 想寻找老伴的老人不在少数, 但又出于种种原因的阻力, 老人们没有勇气为自己找个伴。而组织老年人参加老年乡亲活动, 受到老年读者的广泛关注。

“养老社区”版, 主要是围绕老年人如何养老, 指引老年人科学养老, 引领老人如何改善养老状态。2012年开展的“全国十大养老胜地的评选活动”非常成功, 为老年人选择养老地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本次活动大体分为养老胜地的征集、推荐、初选、初评、终评一系列的程序, 活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最后根据评审团的评选, 在众多的城市中选出全国十大养老胜地。

而老年公寓养老现状的调查, 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社区医疗卫生的发展, 异地互助养老的建立, 居家养老方式的转变等等, 都是这个版面所关注的问题。

强化老年类报纸的社会服务, 就是要为老人提供交友服务、养老服务、消费服务等等。

将报纸做得既好看又实用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 人们对报纸的要求, 不仅仅是好看, 而且还要有用。这里所讲的“好看”, 就是报纸上应该有可供读者阅读的新闻与文章。而“有用”就是报纸应该为读者提供读者最需要的生活类服务。因此, 做好报纸的服务性, 要让报纸上所刊发的信息有用, 实用。只有做到所刊发信息有用, 实用, 才能增加报纸的卖点。

为了更好的为老年读者服务, 《老年日报》扩大了“老人热线”版, 由原有的每周一期, 扩大到现在的每周两期。帮助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映老年政策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倾吐的平台。让读者真正感到了报纸的有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老年人反映的问题, 编采人员不可盲目的认同, 而是应该经过大量的调查后, 再将事实的真相讲出来。

扩版后的《老年日报》, 在进行社会调查后, 根据市场的调查结果及读者需求, 在保留传统优秀内容的基础上, 增减一些新的版面。基本做到了在有限的版面上, 合理安排读者最需要的内容。就拿改版后的“保健养生”版来说, 不单单告诉读者某一保健类的新闻消息, 而是通过这一消息, 指导读者如何更好的做好自我保健。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老年日报》扩版后, 既没有局限于一般的形式, 也没有照搬其他报刊的做法;而是紧密地结合自身报纸的特点与特色。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 自然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社会类 篇9

人的学习方式有多种, 有获得间接知识的“书中学”, 也有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的“做中学”。传统课堂大量的是“书中学”,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属于体验式的“做中学”。可以说,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引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改革。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活动性、实践性课程。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要突出实践过程的体验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坚, 在谈到新教材新课程新在哪里时,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节课讲要关心残疾人, 我们的教师通常会说要带盲人过马路之类。同样的主题, 国外就有完全不同的课堂实施方式, 教师先让学生连续三次穿上又脱下外套, 再让学生固定一只手做同样的动作, 于是学生开始出现你帮我、我帮你的情形, 有的用上了嘴, 还有的用上了脚, 乱作一团。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就会体验到一个健全人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不能动不动就自残、自绝;残疾人确实需要帮助, 遇到残疾人有困难时不应想“我是不是帮他一下”, 而是下意识地帮他。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的体验对内化知识, 学会合作与交往, 建立个人经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至关重要。

二、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如下:

1. 有效渗透, 推进调查探究活动

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改变学生单纯的知识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在前期的课改中已经进行了探索,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研究与实践表明, 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不宜与整个课程体系相分割, 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要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中, 引导和促进各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和探究活动。如学校的动物科技、园艺果蔬、环境保护等社团的实践活动要与生物学科中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法律社团探究的有关社会问题或历史问题可以与政治历史疑难问题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相互促进。

2. 挖掘资源,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立足当地, 按照“前期调研—加强培训—典型引路—团队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充分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 合理地进行课程化开发, 构建与当地人文相适应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平台,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县城, 资源虽不及省城与市区丰富, 但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善”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渊源、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影剧院、图书馆、孙道临纪念馆、青少年宫、柳州公园、碧云花园、大云温泉、浙北桃花岛、小蜜蜂葡萄种植基地、高铁站、养老院、消防大队、西塘古镇旅游、拳王生态农庄等均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开发, 让这些沉睡的资源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课例, 成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蓝本。如, 针对身边的事和物, 实施了《嘉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神奇的黑板擦》课题, 对同伴开展引起了很大反响。

3. 打造精品, 活跃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团队精神、展现校园文化魅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校围绕“严谨治学, 向善育人”的办学理念, 秉承“诚正、为公”的校训, 紧盯“打造精品教育, 培养优质人才”办学目标, 以班级主题活动、年级社团活动、年级特色活动为主要平台, 推出各年级生命体验教育的标志性活动, 以校级活动课程为平台, 打造学校生命体验教育有示范功效的特色活动, 共同构建具有班级 (或学科) 特征、年级特点、学校特色的生命体验教育课内、课外活动系列, 引导学生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习技能、涵养性灵, 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等方面得到锻炼。如每年的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科体艺周, 学生会的学生论坛, 团委的广播站, 各自的寝室文化建设等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或自行组织来完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保障措施

校长宏观驾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转变观念是前提、校本培训是关键、改革评价是导向、操作规范是保障。只有不断提升领导技艺, 才能增强实施效果。

1. 及时更新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首先要体现在观念的引领上。一所学校只有校长在观念层面上有所突破和转变,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全体师生才有实施课程改革的教育自觉。要借助两条途径:一是学习理论, 二是反思实践。校长要带领教师认真研读新“纲要”, 践行新“课标”, 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把握新课程的标准, 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校长要与教师一起反思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 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变革课程观, 就是要形成新的课程功能观、评价观、管理观。

2. 开展校本培训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是在课外实施的,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 所以学校要强化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校本培训。

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 (1) 与教师需要相结合。校本培训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 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 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必须要考虑本校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具体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校本培训中来。 (2) 优选培训内容。要聚焦研究主题, 帮助全体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树立起课题意识, 善于把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践问题, 转化为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研课题, 通过攻克研究课题, 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解决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 要优化培训方式。变培训形式的单一化为多样化, 可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 分别采用案例式、参与式、研讨式和反思式、讲座式、论坛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如每学期组织有关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进行说课比赛, 引导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中, 使培训形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 切实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3. 注重评价引导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 评价的目的是监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校长统领学校课程实施, 其评价导向也就成了课程实施的“风向标”。

校长的“风向标”功能应从两个维度上来体现:一是根据国家的课程目标, 正确设定评价标准, 这是“定向”;二是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课程目标的实施行为, 这是“校正”。新课程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可持续发展的“四有”新人。校长在这一新理念观照下, 应把评价的功能定位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这一重要层面上, 构建起新型的评价体系。强调“多元化评价”就是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改革校长评价的“一言堂”, 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加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

4. 引领规范操作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力求规范, 不能只满足于已经开发了多少门课程, 而要认真审核已经开发的课程是否规范。只有规范的课程才有生命力, 才能可持续发展。校长要引导教师不断思考规范的课程应该具备四个内在一致性的要求: (1) 明确的目标, 即把学生引导到哪里; (2) 适切的内容, 即用什么来引导学生到那里; (3) 有序的实施, 即怎样带领学生到那里; (4) 恰当的评价, 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了那里。这样才能提升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性程度。

总之,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基本能力。作为一校之长, 必须要具备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置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监控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 必须要有主见、远见和创见,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从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实施策略、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展开, 阐述如何推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的实施。

关键词:选修课程,调查探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人利.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与后“茶馆式”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 2011 (Z1) :55.

[2]刘坚.谈新教材新课程新在哪里[J].瞭望, 2001 (42) :52.

[3]王新平.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发展内涵[J].中小学校长, 2012 (5) :36.

文化类节目编辑与社会感染力创造 篇10

1 文化类节目社会感染力的内涵

文化类节目表现形式多样, 但总体上具有社会感染力的共同优势。其社会

设备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系统中有防雷地和工作地, 防雷地线系统往往在大楼基建时考虑, 工作地线系统是采用机房内铺设铜带, 机柜安装接地铜排, 配电柜安装接地铜排, 单个设备均要铜线接地的方式, 采用环形合理的进行地线铺设, 和大楼统一的工作地连接。另一方面要合理搭建机房的配电系统, 新机房的供电采用三相五线制, 建立规范统一的大楼工作地线, 为提高播出电源的安全保证, 播出系统两路UPS不间断电源主备供电, 一套为山特电源, 另一套为美国APC电源, 主备配电柜安装在播出系统的设备机房, 建设配套的配电供电系统。

配电柜的配置如下:主备路电每一感染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传达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类节目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节目形式, 首先通过政治思想传递实现社会感染力。当代社会对于先进思想、文化的弘扬, 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摒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文化类节目传承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 借助节目形成对当代人的教育, 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社会风气的改观, 因而形成特有的政治思想感染力。

第二,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文化类节目的精髓, 无论选择哪一方面的文化切入点, 节目都应具备充实的文化素材, 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百家讲坛》对我国多部历史著作的分析解读, 《探索·发现》对历史事件的追溯等, 都充分体现出文化类节目

相都配有独立的电源开关, 独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电源配有玻璃门和指示灯, 能看到电源的状态我们采用高可靠的梅兰日兰空气开关, 主备路各配一个63A的动力空开, 主备配电机柜横排6排, 按A, B, C, A, B, C顺序, 每排配6个16A单项空开, 共36个。另外, 机房内使用的所有电力线和信号线都使用电磁屏蔽线, 电源走线穿蛇皮管, 信号线和电源线分开走不同的线槽。电接口应选择具备抗浪涌, 抗冲击、抗干扰能力的电接口设备, 这样可以免掉在外面加防护器件, 如去藕, 防静电, 防雷电保护等隔离变压器, 如果外部加这些隔离设备, 会使信号传输距离变短, 眼图变差。

所特有的内涵。正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 使人为之感叹。

第三, 展现精彩的电视画面。文化类节目的本质是电视节目的一种, 电视媒体的特点在于视听效果的结合, 画面美感亦是文化类节目的一大亮点。节目中对文化悠远、深邃的体现离不开画面支持, 富有震撼力的视觉冲击能够发人深省, 引人深思, 所以艺术感染力更是社会文化进步所不可或缺的。

2 文化类节目编辑创造社会感染力的现状

创造社会感染力是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应承担的使命。从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来看, 其社会感染力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 如《百家讲坛》已在广大观众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使当代人更加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3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良好的机房环境是保证电视数字播出机房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想要确保这些的设备的正常运行就要在建设的初期, 考虑好相关的事宜, 只有这样, 才能给我们的运行维护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到设备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锋.浅谈机房环境对播出设备的影响.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7

[2]唐广宇.计算机机房环境对设备和人的影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子午书简》教育人放慢脚步, 细细品读, 感受开卷有益的真谛;《探索·发现》多年来如一日通过考古研究、地质勘探解读一个又一个奇闻。这些精品文化节目深深扎根于观众的内心, 也让当代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当今浮华的社会中仿佛另辟蹊径, 带给人内心的宁静, 使人们的精神品质得到升华。其节目编辑过程包含了工作人员的独具匠心, 也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辛勤汗水、勇气与拼搏。因此, 节目编辑创造的社会感染力有目共睹。

但是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又不得不使人担忧, 其社会感染力的创造往往被其他节目的影响力所遮盖。社会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 也有明显的区别。社会影响力更强调知名度, 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收视率、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谈论等。例如《百里挑一》、《非你莫属》等征婚、求职类节目, 以及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 节目社会影响力很强, 但社会范围内的评价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之下, 很多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远远不及, 其受众群体范围狭窄, 生存面临巨大压力。由于收视率、经济效益等方面与知名娱乐节目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有的文化节目甚至有可能被电视台所淘汰。所以文化类节目社会感染力的创造仍然有待加强, 节目编辑应不断向纵深发展, 以吸引观众目光, 打造知名品牌。

3 提升文化类节目社会感染力的举措

不能否认, 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狭隘了观众的视野, 但电视媒体不能单纯以征婚、求职、娱乐等潮流性的节目为主导方向, 或是主要以此类节目作为收视率提高、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文化始终是经得起推敲、咀嚼、品位的厚重之物, 社会感染力那种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启迪意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 是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到先进文化弘扬热潮, 参与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热潮中来的动力。这种感染对社会整体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文化类节目编辑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 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社会感染力的创造。

第一, 挖掘符合观众兴趣爱好的编辑素材。观众是节目编辑服务的对象, 能否获得观众肯定直接决定着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也决定着社会感染力的创造程度。文化类节目编辑首先应分析观众的需求品位和兴趣爱好, 并挖掘与之相关的编辑素材, 确立节目主题, 才能吸引观众注意, 逐渐提高节目收视率, 增强社会感染力。例如探索类节目就非常适合将多种文化集中于一个主题, 并吸引观众持续关注节目。其中对某一地区神秘现象的探索, 就需要编辑人员及科研、考古人员深入实地采访调研, 节目不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探秘活动的来龙去脉, 更融合了历史文化、地质文化等丰富的内涵, 从而使观众带着好奇心、紧张心理全神贯注探索奥秘, 同时也能对中华文化耳濡目染。所以多种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丰富节目文化内涵, 展现艺术魅力, 并从中弘扬先进文化。

第二, 编辑精品文化节目。精品文化节目强调对节目的精雕细刻与创新发展。精品文化需要展现媒体公信力, 体现时代前沿的文化理念, 所以编辑工作务求精心策划、细致认真。由于文化类节目具有独特的视角, 与其他潮流性的节目区别明显, 其中不乏备受观众好评、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知名节目。但往往是一个节目知名, 就会有多个效仿者。例如近年来各地鉴宝类节目异军突起, 与原先简单的鉴宝欣赏节目相比, 节目更具挑战意味, 甚至还爆出刻意使用赝品等负面新闻, 这与精品文化节目的要求差距甚远。编辑人员应在广泛挖掘素材的基础上树立与众不同的节目视角, 用引人入胜的内容编排提升节目质量, 将社会感染力的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凝结起来, 使观众从中收获顿悟, 不断提升文化类节目的地位, 扩大受众范围。

第三, 塑造文化类节目的品牌。《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文化节目已形成特有的品牌, 并与经济效益创造相并行发展。所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并不矛盾, 但文化类节目编辑应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来达到创造经济效益的目标, 用社会感染力证明节目的独特价值。编辑人员应当从媒体公信力、节目新颖性、画面艺术性的角度打造有代表性的品牌文化节目, 并借助电视媒体优势, 加强对优质文化节目的宣传推广, 与观众展开积极互动, 构筑文化类节目的品牌优势。

4 总结

反思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编辑工作任重道远。社会感染力创造是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应承担的使命, 是社会赋予的艰巨任务。当今时代媒体生存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博弈异常艰难, 电视媒体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信息传播优势, 通过编辑工作的发展, 创造出更多脍炙人口的文化节目。

参考文献

[1]陈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定位及其发展反思[J].现代视听, 2011 (6) .

[2]张建萍.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1 (15) .

[3]郭昱言.浅析地方台文化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传播, 2012 (3) .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备考专题攻略 篇11

【真题聚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傲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的“二旬”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解析】1、A项“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是正名的基础,当然是原因之一。C项“‘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也是原因之一。且原文说“‘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也说明此意。D项“‘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此句也是原因之一。而B项“马踏飞燕”“马超龙雀”只是作者用来说明“众说纷纭”的根据,而并非“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故应选B项。

2、A项错误在于“从古到今”“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原文只是举了“历朝”,并非“从古到今”;原文说“以燕喻良马”,而“奔腾如飞”原文中也有,但在列举诗文之前,是说明飞燕为何喻马的原因,而非“古今喻马之奔腾如飞”之意。B项中的“二句”只是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而不指前句“紫燕光陆离”,从原文中自可分辨。C项错在“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原文中并没有表明奔马快于飞燕,只是想到“奔腾如飞”。只有D项是正确的,“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3、A项有两个推断:一是《四库提要》比《三才图会》晚出,这是正确的说法,因为《四库提要》认为《三才图会》有虚构之病,就说明此书在《三才图会》之后。二是《四库提要》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一点推断也是正确的,因为作者用《四库提要》的观点否定《三才图会》的观点,也说明其极具权威。B项说“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是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原文中顺次引了三人的注释,说明其准确与可靠性,不具有渊博的学识能作注释家吗?D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飞廉铜马”中的“飞廉”按《三才图会》上的说法是“一只鸟”,而“紫燕骝”前者指燕,都是由“鸟+马”组成的命名形式,所以是相似的。而c项则推断太绝对,不当。“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说法不恰当。原文说“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从此句看,根本无法推断出“人骑马的图案不属于神话故事”的说法。

【迷海探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也就较容易破解疑阵。社科文阅读试题设置干扰项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曲解和夸大原意: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如2006年安徽卷第6题要求“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该题的D项说“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原文第三段恩格斯的论述只能说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而D项表述夸大曲解了恩格斯论断的作用。又如2007年江西卷第6题的c项、2007年全国卷第6题的B项等,都是“曲解原意”的题型。

2、或然、必然混淆:即将原文中不确定的说法变成确定的的说法。如2005年第6题要求找出“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该题的D项说“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而原文末段讲的是“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很显然,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

3、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即选项故意缩小(或扩大)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如2006年天津卷第6题要求“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的c项说“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原文第二段说“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

教育的一个主题”,而不是继续教育的主题是终身学习,属于以偏概全。

4、偷换概念:即在一些重要概念或关键说法上故意张冠李戴。如2006年广东卷第5题要求找出“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的一项是”,该题的c项说“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这是对“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评论,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如2006年广东卷第7题的A项“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表述为因果关系,而原文中“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是假设关系。

6、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2007年湖北卷第6题要求“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的c项是“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由原文第二段可知,“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考情分析】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③至⑦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

从选材上看,社科文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民俗、考古、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阅读的文字量一般在700~800字,一般总要说明一件物品,或是介绍一个过程,或是陈述一项发现,或是传播一种思想等,选文的主要信息可分成说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几个方面。

2001年以前,这类文章的阅读考查,设置在第Ⅱ卷,题型为简答题和多项选择题。自2001年起,开始改为客观性选择题,归人第1卷,分值及题量同科技文一样。

【备考展望】

2005年高考16套试题中仅有6套试题考查社科文,2006年高考17套试题中就有11套试题考查社科文,在2009年高考18套试题中,社科文竟占了14篇之多,考查点基本上涵盖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其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成为考查的重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非课改区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从2010年备考角度看,社科文的考查仍突出对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选项的设计一般不再照抄原文语句,可能通过语句的转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备考秘笈】

要读懂社科文,就要把握社科文的特点。从表达方式来看。社科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议论性的,一类是说明性的。对于议论性的社科文,耍弄清主要观点,弄清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对于说明性的社科文,要弄清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方法,体会关键语句。

1、抓题月: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点。议论性社科文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则在中间或结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议论性的社科文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把握了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3、明特点:揣摩语言含义,推测作者写作意图。社科文语言准确、严谨,加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有认真琢磨其语言的深刻含义,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重落实:社科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难度。在做题时应做到:①把握论点。不仅要把握社科文的大论点,而且要把握每段的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②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中例子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去思考。③理解关键语句含义。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议论性、抒情性强的句子。首先要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使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由“雾里看花”到“识得庐山真面目”!

【预测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熵,反熵

1865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引入了“Entropy”这个词,一个新概念——“熵”伴随着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欧洲出现了。什么是熵?它代表着宇宙中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总和的测定单位。即熵的增加表示宇宙物质的日益混乱和无序,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我们每当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我们就“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损失了能在未来用于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也是测量混乱程度的标准,“熵”的增大打破了一切秩序,也就是淹没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和特点而使得一切趋于单调、统一和混沌。

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维纳《人的人类使用法》一书中提到“当熵增加时,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封閉的体系都自然地趋向退化,并且失去它们的特性,从最小可能性的状态移向最大可能性的状态,从差异与形式存在的组织与可区分的状态到混沌与相同的状态。”也就是说把一个人变成与世隔绝的生物体存在,那么,他的“熵”就套越来越大。

早在50年代,在讨论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时,美国学者迈克(Henry Bemark)说:“我们必须进行综合,除非我们要让文学研究永远处于支离破碎和孤立隔绝的状态。要是我们有志于加入世界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我们就应该时时把文学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和成功汇集起来,并把有意义的结论呈现给其他学科,整个民族和整个世界。”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的“互动认知:文学与科学”一讲中就曾提到,20世纪前半叶,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曾经全面刷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判、文学史、以至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各个领域。20世纪后半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热力学也相继登场了,而“熵”便是其中一个代表。

“熵”的观念在美国文学中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在小说界。那些著名的作者如索尔·贝娄(saulBellow)、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等就曾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次提到“熵”的概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作品只要不是陈词滥调,就会带来一定的信息,信息就是打破旧的统一和沉寂。实质上也就是减低了“熵量”。正是艺术家们刻意创新,不断降低熟悉度,追求“陌生化”的倾向使他们成为“反熵的英雄”。

在乐黛云教授看来,要防止熵量的增加,“就必须突破隔离封闭的体系,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不断改变主体的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

1、对“当熵增加时,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封闭的体系都自然地趋向退化”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熵”的增加会打破一切秩序,导致宇宙出现无秩序的混沌状态。

B、突破隔离封闭的体系,是防止熵量增加的一种方法。

c、熵量的增加能淹没一切事物的区别和特点而使得一切趋于单调、统一和混沌。

D、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封闭的体系趋向退化都是由熵量增加引起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迈克(Henry Remark≥认为:我们不能让文学研究永远处于支离破碎和孤立隔绝的状态。

B,只要突破隔离封闭的体系,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不断改变主体的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就能防止熵量的增加。

c,追求“陌生化”的倾向使艺术家们刻意创新,不断降低熟悉度,从而成为“反熵的英雄”。

D,乐黛云教授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只要不是陈词滥调,就会带来一定的信息。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熵的增加,损失了用于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使宇宙物质日益混乱和无序。

B,“熵”的观念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在小说界。

c,随着人们“熵”观念深入,“熵”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将日益密切。

D,如果一个人变成与世隔绝的生物体存在,那么,他的“熵”值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都是熵量增加引起的”太绝对化)

2,A(B项结合最后一段的信息“就必须突破隔离封闭的体系,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不断改变主体的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可知,“只要”使用不当,c项因果倒置,D项推断失之武断)

3,c(A项因果倒置,B项“社会各界”不当,D项“受到很大影响”不当)

社会类 篇12

1 医保定点规定不利于民营医疗机构

1. 1 医保定点申报门槛高, 对社会办中医机构存在不公平现象

成为医保定点单位, 对于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高服务量, 改善运营情况的重要手段, 也是国家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迅速壮大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也在政策层面上大力鼓励社会办医机构成为医保定点单位, 指出应将社会办医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实施同等标准。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社会办医机构普遍认为当地医保定点申请困难重重, 门槛过高, 在医保定点设置标准和评定上有不公平现象, 绝大多数的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难以成为定点医保点, 医保补偿的标准也和公立医疗机构存在差距。据北京商报的调查显示[2], 北京市朝阳区共有民营医院625家, 只有5%的民营医院进入医保, 从2009年至今, 北京只批准了若干家社区卫生站进入医保; 上海现在拥有社会医疗机构1715 家, 只有102 家获得医保定点资格, 而目前拥有新农合定点资格的只有11家。又如深圳市在医保定点单位参保标准的规定, 要评分达到85 分以上才可纳入医保定点, 但对新增定点为中医馆类别的评分要求中, 或者拥有国家、省、市认定的“名中医”, 或者拥有本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认定的“名医”, 或者拥有曾任或现任的省级以上医学会或医师协会的常委或理事以上成员, 又或者拥有曾任或现任的三甲以上医院临床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 这一条目的得分在100 分中就占了50 分[3]。能够达到这过高门槛的中医馆少之又少。

1. 2 医保额度过低, 额度调整不符合实际情况

限定医保额度主要是为了有效减少医保定点单位发生道德损失, 但如果额度较低, 又会促使参保的医疗机构有意控制每个医保患者的费用, 容易造成患者该享受的医疗服务没有得到, 应该得到的药没有拿到, 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根据现行的政策规定, 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医保定点单位的第一年, 医保额度无总量限制, 第二年开始根据前年的医保费用涨幅限定7%以内作为本年的医保额度。作为第一年的参保单位, 其服务量的增长十分有限, 如果以第一年作为基数, 容易造成额度偏低。同时, 每年医保费用增幅都限制在7%内, 容易忽视机构本身实际服务量的增幅。事实上, 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初期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时, 服务量一般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应充分考虑市场变化以及参保单位的运营情况合理设置医保额度, 并按机构实际增长幅度情况给予相应的医保额度增量。对于特色中医药服务项目, 应增大医保额度, 鼓励患者合理使用中医药服务。

1. 3 医保范围过于限制, 中医诊疗项目医保范围小

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医保定点单位, 其医保范围十分有限。在医保范围均以西医类医疗服务为主, 医保药品目录中也是西药居多, 很大一部分的中药以及中医特色疗法都不在医保范围。以中医坐堂医为例, 目前大部分地方都将中药饮片纳入了医保范围, 但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等疗法却没有在医保范围。众所周知, 针灸推拿反而是减少药物滥用和药物毒副作用的“绿色治疗”, 在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很受欢迎, 而在我国却被排除在医保之外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样也会逐渐使针灸推拿在民间利用不足。

1. 4 社会办医疗机构申报医保定点与现有政策冲突

我国的医保政策和自主定价政策有冲突。一方面政策规定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可自行定价, 但现行医保政策又不能报销市场定价的医疗费用, 此外, 在异地就诊医保报销的问题上也出现冲突现象, 民营医疗机构使用税务局发票, 而医保报销却要求财政监制的发票, 使得部分外地病人无法回到当地报销。

2 中医医疗服务定价普遍过低

2. 1 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普遍较低

当前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在我国各地是普遍现象, 同时也是我国医疗价格形成机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以2009 年南京某三甲中医医院骨科为例, 西医骨科200 多个项目平均收费为1000 元左右, 而中医骨伤15 个收费项目平均收费只有164 元[4]。在李林贵[5]对浙江8家县级中西医医疗门诊对比研究发现, 西医直肠肛门手术34 个项目平均价格为857 元, 中医肛肠科10 个项目平均为253元, 仅为西医肛肠科价格的29. 52%。以2014 年广东省物价局公布最新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为例, 46 个中医骨伤类医疗服务项目平均收费168. 65 元; 28 个针刺服务项目平均收费20. 93 元, 14 个推拿疗法项目平均收费38. 36 元。中医服务项目收费价格与西医类相比较, 差距较大。

2. 2 挂号费低, 中医医疗服务的劳务价值无法体现

中医医疗服务的挂号费严重偏低, 无法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劳务价值, 也就无法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进而难以控制基本医保费用。因为在中医医疗服务过程中, 大多数诊疗服务不需要使用大型医疗设备, 也不需要做大检查, 大手术, 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辨证经验和技术完成医疗服务。因此, 在诊疗活动中, 中医的人力成本占整个成本的绝大部分, 西医以检验、检查占成本重要成分。然而, 中医医疗的人力成本在中医服务项目定价并没得到承认, 尤其是在辨证处方环节, 有经验的老中医的价值未能得到尊重和体现。这种现状造成了许多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因价格低廉缺乏收益, 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也因得不到合理的收益回报而逐渐被放弃 ( 如骨折后的手法复位、针灸治疗病种下降) , 医生会因此而选择高收费的西医诊疗方法。挂号费作为医生的诊疗服务的劳务费是医生诊断水平的主要体现, 针对挂号费偏低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尚未涉及, 笔者建议在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可先行提高挂号费试验, 配套落实政策还需要医保和物价部门的同步配合。首先物价部门不得拒绝接受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物价定价的备案, 接受备案的定价才具有合法意义, 其次医保部门对已在物价部门备案的社会办中医门诊部类医疗机构应给于报销部分挂号费、诊查费、治疗费, 而不只局限于药物费, 只报销药物费则会存在明显的消费诱导。

2. 3 价格调整机制滞后于市场变化

从2001 旧版到2012 年发布新版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相距11年, 这种定价调整的速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价格本是调整市场需求关系的一个杠杆, 理当加快价格调整机制的优化。事实上, 从医疗服务价格的测算和价格确定到价格政策发布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也造成了价格调整与市场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规则与调整机制尚需要认真研究。

2. 4 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少, 占比很小

在2012 年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上共有9360 个医疗服务项目, 而中医服务项目只有327 项, 占项目总数的3. 5%。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医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到该服务项目规范中, 这不仅给各地方政府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严重制约了中医特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一些民间流传具有特色和疗效的中医疗法因为没有收费依据, 就无法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开展, 既满足不了群众需求, 又阻碍中医特色技术的传承创新。推进社会办中医, 应该重拾并规范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组织中医专家对中医服务项目进行全面的征集和筛选, 逐步完善和丰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内容。

2. 5 申请新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难

在2014 年发改委发布的《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 营利性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可自行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根据该政策营利性非公立医疗机构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去新增服务项目, 但是以广东的坐堂医为例, 在广东深圳等地方的坐堂医目前实际上只有中药饮片处方服务这一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新增中医服务项目, 不只是卫计委一个部委就可以拍板的, 国家物价局、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多头审批的困局造成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的调整十分滞后、十分困难。因此, 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医整体性、经验性特点的中医服务项目申报标准十分必要。要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挖掘、传承中医的民间传统治疗方法, 特别是确有疗效的民间秘方秘技, 给于其名正言顺的收费名目, 赋予其收取合理费用的权利。

2. 6 定价机制将中医类服务的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定得较低

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风险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价格的高低, 一般来说, 技术难度大、风险程度大的项目, 收费价格也会因此比较高。《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给医疗服务项目制定了相应的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 但是在中医服务项目上侧重于“物”而看轻人的劳务价值及其风险, 因此将中医医疗服务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定得较低。与西医项目比较, 中医项目的技术难度偏低, 二者基本处于一种倒置的状态, 有72%的项目风险系数在赋值0 ~ 39 分之间, 而西医项目在赋值60~ 100 分之间所占的比例较高[6]。在中医医疗服务过程中,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中医诊断本很少需要借助外部的医疗器械, 而主要是依靠中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 人力成本在整个中医医疗服务过程成本占据绝大部分, 这是与西医类医疗服务成本构成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以西医服务价格形成标准衡量中医医疗服务, 将出现“重物轻人”现象, 从而导致中医服务价格低。

2. 7 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区分性不强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同样的疾病可能因为患者身体素质的差异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 导致治疗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都不一样, 但目前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并没有体现中医辨证价值, 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一般只有单一的价格, 例如针灸对脸、眼、腹、胸、背等不同部位的不同针法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但目前针灸治疗只以人次计算, 并没有区别不同针灸部位形成不同的服务价格。而在西医, 同病种可以根据其复杂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费价格。另一方面, 《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指出: 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对医疗服务可以制定不同的指导价格。对于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 既有非公立医院、门诊, 还有规模较小的坐堂医等 形式, 应该考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机构制定不同的服务项目价格。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应增强区分性, 才能体现医院辨证论治、选穴取穴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水平价值。同时, 应根据中医类医疗机构的特色类别, 如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等社会办中医机构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定价应细化中医服务项目收费, 对不同病种所需的技术价值和人力成本制定价格标准, 以及对同种病种的不同技术难度和成本制定价格标准。

3 小结

社会办中医的医保问题主要涉及申请医保定点的条件过高, 民营医疗机构使用的税务发票无法异地报销, 中医服务医保额度低和医保报销范围过局限等问题。建议建立全面综合的医保申办评价体系, 完善异地就医医疗保障体系, 扩大中医服务报销范围, 医保政策应倾向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基层医疗机构。

社会办中医的服务定价问题主要涉及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普遍较低、中医医疗服务的劳动价值无法体现、价格调整机制具有滞后性、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少、申请新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难、定价机制将中医类服务的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定得较低、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区分性不强等问题。建议制定一套合理的适合于中医的定价机制, 提高特色中医服务的价格; 细化收费标准, 实行分级定价; 实行灵活价格管理体系; 逐步完善和丰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内容; 分别制定中西医疗服务申报标准, 鼓励中医服务项目申报; 从中医诊疗特色的角度测量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

参考文献

[1]金春林, 王贤吉, 何达等.我国社会办医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7 (4) :1-7.

[2]李子君.民营医院“体制外”挣扎依旧[N].北京商报, 2013-9-24 (5) .

[3]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Z].2014-12-22.

[4]刘玉, 佘磊.加快中医药价格改革,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8) :41.

[5]李林贵.浙江8家县级中西医疗机构门诊经济学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8 (11) :74.

上一篇:安全生产决策下一篇:五年高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