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贴画教学设计

2024-09-25

蛋壳贴画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蛋壳贴画教学设计 篇1

蛋壳贴画艺术社团《蛋壳贴画》教学设计

美术课外兴趣活动校本教材,适合七年级 设计意图:

为了充分利用废弃材料,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我校把“蛋壳贴画”作为驼峰中学的特色美术活动课。此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蛋壳贴画的基础上掌握其操作步骤,重点是如何进行黏贴,就贴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要求刷漆完成,这样时间久了蛋壳不易脱落,让学生在完成贴画的基础上让作品更加完美。教学目的:

1.学习制作蛋壳黏贴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蛋壳画。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3.通过制作蛋壳黏贴,引导学生利用“废弃物”创造新形象,创造生活的乐趣,达到心灵手巧、精神充实。教学重点:

掌握材料性能与基本制作方法,注意画面整洁干净。教学难点:

如何黏贴出生动、有个性、有美感与创新的作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教学工具:蛋壳、彩色卡纸、乳胶、棉签棒或镊子、清漆、刷子、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教师示范操作过程讲解:

(一)如何涂抹乳胶:

用竹筷或棉签棒沾适量的乳胶涂抹于彩色卡纸上,注意涂的面积不可太大,太大容易干;乳胶也不可涂的太厚,太厚容易溢到蛋壳外面。

(二)如何撕碎、黏贴蛋壳:

1.大面积的贴蛋壳时,可根据画面的需求把蛋壳撕成合适的形状贴在合适的位置,切记用手压实、压紧,蛋壳不要出现黏贴双层现象;

2.小面积黏贴时可借助棉签棒,具体方法是:先将棉签棒的一头沾点乳胶(不可沾的太多,否则不易黏到卡纸上),然后用棉签棒沾小的蛋壳再黏到卡纸上,大小碎蛋壳同时在画面中,会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3.注意尖尖角角,比如树叶的叶尖一定要撕出有尖角的蛋壳贴上,这样细节出来了,画面效果才会更耐看;

4.最后为作品刷上一层清漆,一是为了让蛋壳看起来更亮,画面更完美,二是防止时间久了蛋壳脱落,为整个画面加上一层保护膜。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用废弃蛋壳,制作蛋壳贴画,重点是讲解在黏贴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对学生以后的黏贴来讲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形状不同的造型,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蛋壳贴画教学设计 篇2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 ”中的起始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 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体验算法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

学生学习基础:

1.学生在前一段学习2~5的乘法口诀中, 已积累了一定的编写口诀的经验。能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加以运用。

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但仍存在个体差异, 学习程度参差不齐, 有个别学生已经会背九九乘法表了 (但不是建立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73页:有多少粘贴画。

教学目标:

1.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记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会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编制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过程:

复习———摘苹果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2, 3, 4, 5的乘法口诀, 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师:请看大屏幕, 看得数想口诀, 如果回答对了, 就能把苹果摘下来。

一、谈话引入

大家表现不错, 我们继续学习新课,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瞧, 谁来啦?

生:小青蛙。

师:喜欢小青蛙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能捉害虫.

师:对, 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 所以我们要保护它.小青蛙看见我们二班的孩子这么可爱, 还带来了很多青蛙贴画, 你瞧。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每排有6张, 有9排。

师:你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如:一共有多少只小青蛙?

二、合作探究, 感受新知

1.填一填

师:一排有6张青蛙贴画, 那2排, 3排, 4排……你能接着往下数吗?

师:请打开书本完成78页的表格, 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看图, 完成表格。组织汇报交流。

师;仔细观察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表格中我们看出:青蛙的贴画是连续加6。

师:那现在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青蛙贴画了吗?

生:54张。

2.编口诀

师:今天, 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 这次老师想让你们自己编口诀?敢挑战吗?

生:“敢”。

师:和同桌说一说。

生 (同桌互相交流)

师:我们编口诀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请在小组内说说。

生 (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你把书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生:学生尝试写算式, 编口诀, 师巡视指导。

师:完成后, 同桌交换, 互相检查, 如果发现有错, 要告诉同伴, 由他自己订正.

师:一起把口诀读一读吧.

师:男生读口诀, 女生读算式。

3.记口诀

师:你发现6的口诀有什么秘密?

生1:一共有9句, 其中4句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2.每次差六。

师:如果老师, 忘记了, 六六三十六, 怎么办?

生:先算五六三十, 三十加六等于三十六。

师:老师这有两幅画, 表示推算6×7的过程, 你看懂了什么, 和同桌说说。

生:先算五个六再加两个六, 先算四个六再加三个六。

师:如果老师忘记了6×8= () , 你能在钉子图上推算一下吗?

师:组织交流。

4.多种形式记口诀

3分钟背口诀, 请大家先择喜欢的方式背口诀。

三、多维应用, 深化口诀

师:看到同学们学习这么认真, 掌握的这么好, 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有信心吗?

第一关:口诀算式对对碰。我说口诀, 你们说算式。

第二关:我是小小神算手。

第三关:生活中的数学。

师:每本书六元, 你想买几本, 怎么付钱?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6的口诀来解决呢。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第四关:投骰子。

师:出示规则:4人一组投骰子, 比如说投到数字2就说二六十二;投到数字7就说六七四十二, 以抢答的方式速度最快的获胜。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广告招贴画设计要素分析 篇3

构图要结合传统文化

纵观国外的商品招贴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的商品,如美国、法国等,其商品外包和招贴设计都非常用心,看到招贴就能想到商品,即使和商品联系不起来,也总会联想到这个商品的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注重融入民族特征,起到了双重宣传的效果。如法国的香水生产商,盖勒兄弟(Gelle Frères)、娇兰(Guerlain)、鲁宾(Lubin)、米罗(Millot)、里高(Rigaud)、罗杰和嘎雷(Roger & Gallet)、埃德·皮瑙(Ed.Pinaud)、L.T.皮维(Piver)等在招贴画宣传册上使用很多威尼斯风格的香水玻璃瓶,这就使产品和国家挂钩,香水就代表了国家特征。还有的在招贴画中把香水标签做成调动罗曼蒂克想象的图画、五颜六色的花束、在梦中才会出现的遥远的田园风景,这为香水扣上了浪漫法国的标签。使人们说到香水就会想到法国,提起法国总能想起香水。

反观我国的招贴画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西化”。当前发达国家的招贴画在很多方面是优于我们的,他们招贴画设计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的设计师应该汲取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模仿,设计要想获得共鸣,就必须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这些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没有融入民族精神,那么这个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不论哪个民族都有感情表达的方式,融入感情的作品可以引起认同感,作品所宣传的产品也就会被认同。如日本崇尚茶道、乌龟、武士,日本招贴画设计大量的运用了这些因素,栗津洁1973年在《现代日本雕刻展》的设计中,就采用了日本的崇尚的乌龟符号,获得了认可。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数不尽的传统文化,过年有放炮、看花灯、贴年画;端午吃粽子;重阳要插茱萸;中秋吃月饼;还有刺绣、瓷器、剪纸、绣花等。另有56个民族不同的装饰、不同的风俗,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数不胜数,这都为招贴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招贴画设计主要是用图形来带动视觉享受,在设计时结合传统文化,不管是利用五彩缤纷的灯节,还是借鉴青花瓷的淡雅,这些传统文化的利用总能触动一些人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不由的驻足观看。但是,在对历史文化借鉴时也要把当前的潮流元素、时尚元素融合进去,这样可以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增加吸引力,这需要设计师对文化的深层理解,也只有深层挖掘才能抓住精华并融合现代。如第十二届中国广告节的八副获奖招贴,分别为天安门、中国古代的竹简、古代乐器埙、红色剪纸、兵马俑、皮影、城门楼等元素,设计者在对这些古代元素处理时融入了大量的时尚颜色,充分体现了古文化与时尚的结合。

现代招贴设计想走创新之路,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能一味的吸取外来文化而忘了本,设计者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并融入时尚元素,只有这样广告招贴所宣传的产品才是有灵性的。

色彩运用要引起情感共鸣

色彩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本无什么“感情”可言。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就靠这些光线获取大量的信息。春夏秋东、风云雨雪、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这一切变化对人生带来的影响无不通过色彩在人们心灵的深处留下烙印。加上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当人们看到某种颜色(或色组)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经历中遇到过的与此相关的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每个不同色相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的冷暖感觉会使人联想到气候季节感受,将色彩的冷暖感受运用到招贴画面中,可使消费者对该招贴的季节需求有认同感,或对商品的季节实用性产生认同。

色相、色彩除了在大众传播上大大加强了视觉感受的魅力外,在招贴的需求功能方面,也使商品与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桥梁。招贴的内容常常对色彩的倾向有着决定向的作用,例如,红色是汉族人非常喜欢的一个颜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喜气、热情的表现,往往与发财、好运、喜庆相联系,它是庆祝节日活动的常用色。红色又可使人联想到血液和火炮,有一种生命感、跳动感;黑色有严肃、尊贵和神秘的感觉:灰色调的运用,单独灰色的使用让人感到单调、压抑,如果灰色搭配其他颜色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会带来生命力亦或庄重感。我们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是不吉祥、丧失的代表。而在藏族地区,却崇尚白色,视白色为尊贵。朝鲜族也喜欢高雅、干净的白色,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民族感情。

现实中经常能看到运用色彩阐述设计主题的案例。如日本的佐藤晃一的代表作《新音乐媒体》,设计时充分调动色彩功能,把色彩和光合理的融合,将色阶调的渐变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他手里色彩成了传递信息的主力,色彩不同,表达的主旨不同。所以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必须善于运用色彩的各种特性与招贴需求目的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招贴效引起感情共鸣。

| 作者单位:上海復旦大学

蛋壳贴画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养成平凡中求神奇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设计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2、利用鸡蛋壳的碎片质感来拼贴画面,注意使画面简洁。

3、作品构思巧妙,颜色自然搭配。

活动准备:图片、范画、示范用蛋壳,胶水、色纸、铅笔、蛋壳,胶水、色纸。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鸡蛋是我们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一种营养品,一般情况下,吃完后我们就把蛋壳扔进垃圾筒里去了。可是,如果我们把蛋壳洗净,将里面的一层内膜揭去,再把它们进行合理搭配,就可以组成一幅别致、新颖的装饰画了。

板书:蛋壳碎片粘贴画

二、1、欣赏范画并思考:

(1)这幅装饰画贴的是什么?是按什么形式贴的?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2)这幅画是按什么贴的,感觉怎样?

2、欣赏教师范画:

(1)用线表现的物象简洁、清晰、明快

(2)用面来表现的物象浑厚,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3、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根据设计选彩纸

(2)设计稿

(3)均匀粘贴碎蛋壳

4、请幼儿尝试一下蛋壳粘贴技能

四、运用不同的颜色蛋壳碎片,用胶水涂在色纸上粘线贴面,做一幅漂亮的装饰画

树叶贴画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树叶有各式各样的形状,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用树叶拼贴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展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树叶贴画,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对手工制作的爱好。

2.在制作过程中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不同的树叶贴制成不同的画面,培养艺术表达力。3.培养学生做事细心、耐心的良好品质。4.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成功。

三、课前准备

1.各种类型树叶若干及叶贴画成品若干。

2.剪刀、图画纸、胶水(或双面胶)、抹布、小镊子等材料和用具。

3.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活动

(一)收集树叶(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秋天,捡起片片飘落的黄叶„„)。(二)树叶博览会

1.黄叶飞,树叶儿飘,飘在地上睡个觉……,秋天来到了。(课件)

(三)导人新课:

1.美丽的秋天来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到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2.介绍自己收集的树叶,看看我们收集的叶子像什么?观察叶子的形状,展开想象。3.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

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状。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枫叶”像“手掌”,可以引导学生把这类形状的叶子归为“掌形叶”,银杏叶为“扇形叶”,马尾松是“针形叶”,桂花树叶是“卵形叶”等等。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想象,学会观察)4.互相欣赏美丽的树叶,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课件)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幅美丽的画。5.出示课题:树叶贴画。(课件)

(1)读画:出示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激发兴趣,多媒体出示几幅美丽的叶贴画,使学生知道利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树叶可以拼成一幅美丽的叶贴画。(2)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3)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4)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四)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课件)

1.教师示范制作小金鱼贴画,边做边讲解,帮助了解叶贴画的基本制作过程。(要求:我们先粘贴底层部分,再粘贴上层部分。)

(1)粘贴小金鱼的尾巴;

(2)再粘贴小金鱼的身体;

(3)小松鼠的嘴巴,最后粘贴小金鱼的眼睛,作品完成。(4)还可以想象制作,添加水草、泡泡等。2.构思树叶贴画。

启发可以做小金鱼,还可以做什么?动物、植物、白云、大树和小草等等,或者是你秋游时看到的景象。可以动手摆一摆,根据叶子的形状和颜色拼出各式各样的图画。3.动手制作叶贴画。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及时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技巧及安全,可以随时点评学生的制作亮点,以便激发学生的制作创新意识。

(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感悟、去创造,提高表达美的能力,同时培养细心、耐心的良好品质)4.秋色博览会。

(1)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3~4个作品准备参加班级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

(学生的作品展示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好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吸取别人的亮点,拓宽自己的思路,分享别人的快乐)。(3)欣赏同龄人作品。(课件)

中班《小蛋壳》教学教案设计 篇6

1.能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

2.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知道蛋壳易碎的特点。

活动准备:

1. 实物:半个鸡蛋壳。

2.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鸡蛋壳进行初步的想象。

1.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请你看一看,想一想。

这半个口朝上的小蛋壳,看上去像什么?(小碗、小船、小包……)

那小蛋壳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帽、小伞、小桥……)

2. 有一只小老鼠,它叫皮皮,它也有半个鸡蛋壳,它把蛋壳当成了什么呢?小朋友一定很想知道,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小蛋壳》

二、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一遍。(小老鼠皮皮在草地上玩~皮皮皮皮,心里真快活)

2.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并出示相应的画面。

皮皮在草地上发现了半个蛋壳,心里怎么样?

皮皮把半个蛋壳顶在头上当成什么?这样旅行起来就怎么样?

旅行途中它又把蛋壳当成了什么?划着蛋壳船,皮皮怎么样?

下山的时候皮皮又把蛋壳当成了什么?坐上蛋壳车,滑下高山坡,皮皮感觉怎么样?

3.讲述故事结尾部分,然后提问:

回到自己的小屋,皮皮又把蛋壳当成了什么?

最后怎么了?为什么会碎?

我们应该怎样拿鸡蛋和玩蛋壳做的东西?(要小心,轻拿轻放,不要挤、不要碰……)

4.师:半个蛋壳的故事真有趣,我们一起看着图画来讲讲吧!(和幼儿一起讲述故事一遍)

三、迁移、想象。

1.师:小蛋壳碎了,于是,小老鼠皮皮又出发了,它要再找一块小蛋壳……呀!这一次,它找到的可是一个爱旅行的小蛋壳。

小蛋壳和皮皮一起出去旅行了,它们碰见了谁?瞧!小蛋壳它会变成什么?(小白兔——篮子)

再来看看小蛋壳又遇到了谁?它又会变成什么?(小螃蟹——手套)

它还碰到了谁?变成了什么?(毛毛虫——沙发)

这里它遇见了谁呢?它变成了什么?(大树——门铃)

2. 师:老师把刚才小朋友讲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读一读。

出示图夹文的诗歌画面图片,教师先示范读第一句,下面的和幼儿一起读:小蛋壳,变篮子,小白兔拿着采蘑菇;小蛋壳,变手套,小螃蟹戴上真神气;小蛋壳,变沙发,毛毛虫坐了好舒服;小蛋壳,变门铃,叮咚叮咚叮咚叮!

3.小蛋壳它又去旅行了,它还会遇到谁,变成了什么,请小朋友也用象诗歌里一样好听的句子把它说出来!

教师将幼儿的创编诗句在图夹文画面上记录下来,连接成一首长长的诗歌。

四、延伸活动

蛋壳漏斗 篇7

没想到, 蛋壳漏斗在我家还真发挥了作用。有一天放学回到家, 我看到爸爸正在将大油桶里的油往油瓶里倒。只见他手颤颤的, 一不小心还把油洒到瓶外了。原来, 油瓶里的油用完了, 我家又没有漏斗。我赶忙叫道:“爸爸, 等会儿, 我给你制个漏斗。”

我拿出一个生鸡蛋, 将鸡蛋的中部在桌子上轻轻地敲一下, 鸡蛋中部就出现了裂缝。沿着裂缝, 我用手将鸡蛋分成两半, 倒出蛋清、蛋黄。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两半蛋壳, 感觉用大头的那半蛋壳做漏斗的话, 装东西会多一些。于是, 我将这半个蛋壳在水中轻轻地洗干净, 然后把它按在桌子上, 用剪刀从蛋壳里的底部向外打一个小洞, 漏斗就做好了。

我把蛋壳漏斗放在油瓶的口上, 用手轻轻地往下压一下, 使蛋壳和瓶口接触更紧密。下面, 就轮到爸爸试验产品了。

爸爸把大油桶里的油倒入蛋壳中, 油从漏斗小洞中一泻而下又进入了油瓶中。由于蛋壳的上端开口比油瓶的口要大得多, 油倒进去的时候也很顺利。爸爸高兴地夸我说:“儿子的方法真好。又容易做, 又环保, 效果还不错呢!下次倒油再也不愁没有漏斗了。”

接着, 爸爸又考查我似地问:“如果装大米、黄豆能不能用你的漏斗呢?”我说:“再做一个试试吧!”我又做了一个漏斗。把大米倒入蛋壳中, 大米都挤在一起, 没有倒油那么顺畅。我用剪刀把漏斗洞又剪大了些, 再倒入大米, 大米哗啦啦落到瓶中了。但是蛋壳又小又脆, 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 我又想到了用另外一种材料做漏斗——饮料瓶漏斗。将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剪下, 倒转过来, 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漏斗吗?

蛋壳贴画教学设计 篇8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要表现

传统美学思想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地域性特色,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古老的情感、性格和精神气质。它既积蓄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又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魄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旺盛活力,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抗争中所积累下来的审美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成为古往今来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一直传承和延续的具有指导性的美学精神和不二法则。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儒道释三大主干。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的入世精神;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追寻超凡脱俗的出世情怀;禅宗则是“万古长空,一朝明月”的形而上学。三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所谓的“人而不仁,如何礼。”(《论语·八佾》),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则是“尽美而不尽善”,这是其“仁学”美学思想的明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对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阐释。儒家美学观点基本在于:其一是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其二是处处强调把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而儒家美学是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群体规范达到统一。

2.道家美学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之上。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儒家美学思想的“入世”相反,道家美学思想致力于揭示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艺术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将设计物态化,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

3.禅宗美学思想

早期佛教思想的传入,以非本体超越观念从两方面影响着中国的美学。一是物无自性缘合而成的理蕴,与老庄尊重自然、无为自化的思想相通;二是缘起和合的观念,引发了中国美学的知识结构由重直觉、重感性的天人相合向观念内蕴的元结构转化,是中国美学在渗透佛学生态智慧的同时逐步向自由、空灵、崭新的生态观境界的发展。后来佛学逐步与本土的儒道思想融合最终发展成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宗是以“人心”作为依据的,“南顿”也好、“北渐”也罢,都是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思想,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即佛”,就是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将美的产生归为“物与心”的统一之中。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招贴画版面立意布局的价值

在中国,广告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的“望子”、两宋时因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视为广告的雏形,但广告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招贴画广告艺术可以说是“舶来品”。招贴画是广告艺术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道、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在我国,适用于公益事业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为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为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

招贴画传送信息、鼓动宣传的功用决定了它的特殊形式:不同于架上油画或者版画,乃至其它画科。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间、一定距离之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因而对其构思、立意、布局都要能超载现实,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出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为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所谓的先“立像以尽意”,然后才是“得意忘形”。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能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资源和营养。

例如在构思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在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布局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以及“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等这些都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众多的招贴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老庄的美学思想,就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他创作出了大量文化招贴画,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具有现代性而又不失其传统性。他的“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特征,同时也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再如中国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又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有的审美意韵,得到世界的认同而成为经典作品。

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如前所述,欲使招贴画既要让人“一目了然”,又要让人“一见倾心”,被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而达到“过目不忘”,这就要求招贴画必须具有精湛的立意和构思。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说明一切,尤其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设计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要使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就需要做到“言简意赅”和“由此及彼”。招贴画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只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这就是传统美学思想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外之象”等的具体表现。尽管构图简单,却能表现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心的某种情思、体验和联想。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在传统书画艺术设计中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的相对原理,也符合艺术上的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诸多招贴画设计中,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随处可见。动与静、疏于密、多样性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联系;明代本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画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这也正是传统美学思想在招贴画版面立意、布局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古人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中国绘画从来不曾有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也没有人去指责人物、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有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一些固定的理念,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以寥寥数笔突出虾的主要特征,使虾的形象更为完美生动。他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观点是一脉相通的,这也正是道家美学思想“虚实相生”价值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招贴画色彩装饰的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色彩装饰。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我们知道现代招贴画艺术主要由图形、色彩、文字三部分组成——这就决定了色彩装饰在画面上所起的作用,色彩装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招贴画艺术画面所刻意追求的。古之所谓“意足不求颜色似”正说明了这种关系。史载宋代文豪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诘问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而苏轼却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言外之意,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正说明传统美学思想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的主观想象并非主观臆造,色彩装饰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依旧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养分。艺术家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色彩装饰的主观性是用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特征、情绪经历等的差异性,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杜甫说“恶竹应须斩万竿”,而苏轼却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是“怡红快绿”。至于“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人诗词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正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画论中就有“炎绯寒碧”之说。这些心理因素,色彩的联想是由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的把某种色彩硬说成是代表某种性格,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正是传统美学思想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传统中国画中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而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现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因为画家运用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同样之理,在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的空白联想成茫茫水面。在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幅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烟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欣赏者接受为深邃的蓝天;而在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上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茵茵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者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见其虚,在内容上也具有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虚实相生”观念的价值表现。“春风又绿江两岸”,一个“绿”字,给赏析者充实而深刻的含义和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价值思想的确值得在设计招贴画时很好的借鉴。

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招贴画设计的延伸与拓展的价值

透过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美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果儒、道美学思想不接纳佛教文化,那么也就没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美学思想的产生。这表明只有通过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美学思想的主人。在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方面,我们仍然要“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诉求。在具体的艺术设计实践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它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与时俱进。因此要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招贴画设计中得以延伸与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其一,取其“形”。既然取其“形”,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如照相机般定格,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再创造: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中,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凤凰卫视中文的台徽,便是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使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和太极阴阳图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敦厚的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态,体现了现代媒体特色。

其二,延其“意”。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所谓的“意味无穷”、“意外之旨”,因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各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和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之中,众所周知的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增添了文化气息和亲和力而少了几许商业气味。

其三,传其“神”。对于“形”和“意”的沿用,严格来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则需要艺术家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如石涛所言“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因此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美学思想精神、充分认识来自当下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当下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同时又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艺术设计产品,正是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总之,艺术设计的再生力在于创新,但是创造力不是与传统的疏离或者决裂,也决不是为了求奇求怪搞形式主义。在艺术设计创新中,若想创作出好的艺术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国度,艺术文化的发展更应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但我们也要超越自身文化壁垒、冲出西方文明的迷雾,吸收其它优秀美学思想,丰富原有的传统美学思想底蕴来达到发展。独到的见解、谨慎的判断与前瞻性的思考加上切实的艺术实践才能寻找到当下艺术设计的创作之路。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是吸引人、感染人和鼓舞人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创作者观照时代的映射,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艺术是个长远而谨慎的话题,其价值在于与其社会所容,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所谓“笔墨不仅反映时代”更应“引领时代”,为人们阐释一种永恒而不灭的真与善,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情趣与欢乐。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学思想的有益价值成分进行艺术设计创新,作品会让人们达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目标。处于文化多元时代的艺术家们,正是在现代广告招贴画设计中向传统美学思想汲取了资源和营养,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土壤,才在世界文化艺术范围内具备独特魅力和话语权。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谢林.浅论设计创新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结合[J].科技资讯,2007,(07).

[5]陈晓婷.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宣传招贴设计的影响[J].江南论坛,2009,(06).

[6]徐红.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J].教师,2009,(10).

[7]聂森.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1).

[8]汪辉,张明远.浅谈中国油画风景中的传统美学[J].文艺生活,2010,(09).

[9]李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J].学理论,2010,(33).

[10]杨平.关于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2).

[11]张静.论当代招贴设计与传统美学[J].美术界,2011,(07).

《树叶贴画》教学案例 篇9

2005-08-11 锦州教育网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窗口

古塔区保二小学 丁烨

课 题:树叶贴画

课 型:手 工

年 级:三 年 级

课 时: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3.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师)两副树叶贴画作品、各种各样的树叶、卡纸、胶水、剪刀、多媒体、生物园等。

(生)各种各样的树叶、卡纸(8开)、剪刀、胶水、吸水性较好的书本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借助树叶的各种形状进行拼摆造型,表现物象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现场教学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整队

(1)检查学生人数

(2)分组(每4人1小队并为小队命名如:“国旗小队”、“优秀小队”„„)

二、导言激趣,明确目标

1.导言:“同学们,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有红的、金黄的、三角形的、细长的,真是多姿多彩。我们一起到生物园里去看一看吧!”

2.出示目标:请看A同学的提示:(1)收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树叶;(由A同学双手举起指示牌)请看B同学的提示:(2)分组讨论所收集树叶的形状、颜色及可制作对象(由B同学双手举起指示牌)

3.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队采集的树叶种类多、颜色丰富、形状特别。)

4.安全教育(A请各小队在采集过程中注意安全。B由各小队队长负责本小队安全。走,我们出发吧!)

三、体验感受

1.学生收集树叶

2.教师提示:(1)收集颜色、形状比较特别的树叶;(2)将树叶夹到书里。(3)收集过程中请各小队互相讨论(4)以收集落叶为主,不要随意攀折树枝。

3.师生一起收集树叶

四、思考造型

1.让各小队派代表展示本小队收集情况

2.学生说出所收集树叶的特点:

(1)颜色丰富(如:黄色、红色、紫色„„)

(2)形状各异(如:象金鱼的尾巴、象老虎的身子、象虾的触须、象飞机的“翅膀”、象水草„„)

3.师生共同探讨,进行相叶造型思考。

(1)小队进行展示竞赛(请各小队讨论并说出其树叶可制作的对象,可以“一叶多思”)

(2)综合各小队相叶造型情况(如:金鱼、小猪、大公鸡、虾、飞机、轮船、宝塔„„)

(3)教师小结,补充可造型对象(人物、动物、植物、建筑„„)

五、以点带面,推动发展经验

1.展示小队收集树叶(评价)

2.根据实际进行第二次采集(提示:就近收集、注意安全)

六、小结:(整队)“同学们,今天各小队根据制作对象收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树叶,各小队还进行认真讨论,表现都不错,为我们下节课做好充分地准备。”

七、布置作业

(I)请大家将收集的树叶洗干净,晾干夹到书里。

(2)大自然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树叶,课后大家还可以根据要求采集一些更美的树叶。

八、布置下节课要带的材料、工具

下节课请大家带如下材料和工具:各种各样的树叶、卡纸(8开)、彩色水笔、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媒体激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相(播放录相:远古时候人们穿着树叶的片段)

2.请问他们穿什么呀?(树叶)是的,那时没有衣布,人们就用树叶来制作衣裳。当然,现在不用了,因为我们都有漂亮的衣服了,那么树叶可以拿来做什么呢?(„„)瞧!(实物投影)这两幅作品(A、海底世界,B、斗鸡图)是用什么制作的呢?(树叶)引出课题(板书:树叶贴画)

三、体验感受

1.指导欣赏

(1)请A同学说一说这两幅画分别有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形状?颜色?怎样拼摆的?

(2)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20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本中的范图。

①“荷花金鱼图”(这是一幅荷花金鱼图,用形状各异的树叶做成几只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再配上一片枫树叶子做荷花,就成了一幅漂亮的树叶贴画了)

②“河鱼”、“大龙虾”“小熊”等分别由学生自由欣赏并发表看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看,说一说你喜欢哪幅作品,你为什么喜欢它?)

2.激发兴趣。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制作漂亮的树叶贴画?请把上节课采集的树叶拿出来。

四、思考造型方法

1.思考、讨论:请大家猜一猜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让各小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出示制作方法步骤并以海底世界为例示范。(其实可以将他们的制作步骤概括成五个过程。边讲解边示范并板书:①构思 ②拼摆 ③加工 ④粘贴 ⑤调整)

①构思:探讨构思方法。怎样进行构思呢?

a.分别让A、B、C小队代表上台,说说你手中的叶子可以制作什么?还可以制作什么?

b.分别让D、E、F小队代表说一说,你想制作什么?可用什么树叶制作?

c.小结并出示构思方法:(①根据叶形构思;②根据主题构思)

②拼摆:请各小队根据叶形或主题的内容试一试,用你的叶子可拼摆什么?

③加工:对一些树叶的形状可进行适当修剪(如:根据制作对象的形状进行修剪、用叶背粘贴时可将叶脉较粗的叶片削平等)。

④粘贴:粘贴时注意对象的特征,另外还应注意胶水不要太多,胶完后用纸在上面压一压等。

⑤调整:对不够满意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调整。

3.分组讨论。(请各小队讨论自己小队的制作方案,说一说本小队的想法)

4.提供要造型的对象(人物——圣诞老人、运动员„„;动物——虾、猫、乌龟„„;植物——水草、圣诞树„„;建筑——宝塔、桥梁、房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坦克„„;其它等)

五、学生制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小队竞赛,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六、展评作业,推广经验

(1)让学生展示作业

(2)共同探讨,提出建议(生:自评、互评;师:点评——构图、拼摆、颜色搭配等)

七、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利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树叶制作了漂亮的树叶贴画作品,学会了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不过老师有一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录相(播放西北附近同龄学生的生活环境片段)这是西北地区儿童的家园,那里没有绿树,没有花草,更没有丰富多彩的树叶,也就没有漂亮的树叶贴画了。(播放上杭森林景观片段)而我们家乡,绿树成荫,我们可以利用落叶制作更多更美的树叶工艺品。同时,我们也要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大家行动起来吧!

八、布置作业

选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贴一张漂亮的画

2005-08-11 锦州教育网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窗口分隔线

版权所有 © 2001-2008 锦州腾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分辨率1024×768,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Tel:86-0416-2602083 教育网站许可证: 2001 B0002 辽宁省教育厅 ICP证:辽B-2-4-20070112

三下美术《彩纸撕贴画》教学设计 篇10

执教人:李培凤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广告纸等材料撕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2、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知绘画与撕贴画的画面效果的不同。

3、通过与同学合作一起完成作品,增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体验成功感。并且在作业过程中养成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充分利用纸材的特性采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设计一幅有趣的撕贴画并表现出色彩对比鲜明,形象生动饱满的画面。

难点:在拼贴时,尽量注意大块的颜色统一,在块面与块面的交接处颜色对比要强烈些,不然很容易“花”。

三、教学过程

1、出示范作,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很多彩纸,老师带这些彩纸来干什么呢?啊!老师把这些纸都撕成了小纸片,老师想干什么?想知道吗?看,这些小纸片被老师拼贴成了一幅漂亮的画。

(2)学生说一说这幅画跟以前接触过得蜡笔画、彩笔画等的区别?(3)小结谈话:这幅画都是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撕贴成的。它比彩笔作画更加自由、随意,简便易行,且更加生动、自然,更能体现我们稚拙、率真的天性。所以这幅画叫做彩纸撕贴画。(板书课题:彩纸撕贴画)

2、探究技法,师生互动。(1)撕法探究:

a、教师展示两种撕法,一种是直接撕成大小均等的小纸片,然后以点的组合形式拼贴。一种是撕出具体的物体形象(撕的纸片是事物的每一个部件),然后组合而成。这一种撕法要注意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按着轮廓线慢慢地撕。教师展示由撕贴部件组成的作品。

b、还有没有其它撕纸方法?(如:撕成几何形状、长条形、不规则形等。)c、学生试着撕一撕,半分钟时间。(2)贴法探究: 教师演示“撕贴步骤”:

①首先想好要撕贴的内容,选好彩纸用铅笔轻轻画好要撕的形象轮廓。②选择颜色合适的纸片,在形象轮廓上拼一拼(注意大块颜色的统一)。③贴根据形象的轮廓线拼接粘贴。

师:可以直接色纸上拼贴,用色纸作为背景,也可以先打底贴出背景后层层遮盖拼贴。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3、欣赏学生作品,启发创意。课件出示学生各类作品,师生交流。

4、小组合作,表现创意。

(1)、他们做的这些撕贴画内容可真丰富,有人物的,有美丽的风景的,还有贴小动物的呢,他们可真有想法。同学们,我们今天也来搞个“彩色撕贴画展”吧,那你们想贴张什么画呢?

(2)、大家的想法真多,来看一下我们的行动计划吧:

a、四人小组讨论表现的内容和方法,并有一人为主起好稿。b、分工合作,进行选纸、撕纸、拼摆、粘贴。

特别提示:要注意形象整体些、用纸很巧妙、贴得有美感、色彩要对比,这就像四把金钥匙,帮助我们做出优秀的作品来。

(3)、学生开展创作活动,教师进行巡视辅导。

5、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1)、每组把贴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自评、互评作业。(2)、选出典型作品,全班评,教师小结。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有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以下几个方面:a画面形象是否整体、清晰?b撕贴的效果是否有美感?c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

6、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活动都有各自的收获,我们灵巧的手可以用彩纸创造出这么美丽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材料能做出漂亮的拼贴画(课件展示不同作品),说明我们身边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四、教学反思

在市优质课校级评比活动中,我在三(4)班上了《彩纸撕贴画》这一课,本课要求学生用彩纸代替画笔,用撕贴的方法来作画,创作步骤比较繁琐。课堂上除去老师讲解、示范、点评、拓展的时间真正让孩子表现的时间就只有15分钟。短短的15分钟孩子们能顺利完成 画-----撕------贴------调整这些步骤吗?最后作品能出来吗?这是我课前最担心的问题,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对这堂课的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课堂上,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讲解、欣赏、示范、点评、主要以想让学生能自主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三年级段的学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根据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本课我以“撕纸事件”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把撕成的小纸片做成了什么?师展示有做好的撕贴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撕纸小挑战”,四人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撕的纸大小最均匀,形状最规则,桌面最整洁,让撕得最好的一组派代表来介绍撕的经验,师总结撕法,为下面制作“拼贴画”做铺垫。结果没有预期的那样好,学生撕得不够大胆,撕的方法不够多样。

接下来教师简单示范其中一种,直观性的演示填充法的创作步骤,演示时讲解注意事项,便于学生操作,边示范边告知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作业创作中,能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粘贴。通过讲解、示范等使学生了解了撕贴画的基本步骤:选彩纸——撕——贴——调整,让学生作业创作时能胸有成竹。

最后考虑到时间紧凑,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创作美术作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知识收集。作业设计也是通过让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一幅拼贴画,小组先选出画画最好的一位同学,她负责画画,其他同学先一起撕纸片,然后大家一起合作进行拼贴,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添加,通过两步完成作业。在最后学生作业展评上,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首先让学生自评,自由选出自己做喜欢的作品,说一说为什么?小朋友们最后非常开心,学习的积极性都很不错,大部分作品的呈现效果也很好。虽然有的小组作品完成的不尽如人意,但是由于她们合作认真,我也给他们投上了鼓励的一票。

蛋壳打孔不简单 篇11

彩绘鸡蛋你玩过吗?它们的图案千奇百怪:有京剧脸谱的,有花卉的,各式各样!想不想在你自己的写字台上摆放一个?

今天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打孔技术!可别小瞧鸡蛋打孔的学问,这可不是吃火锅的时候打鸡蛋的方法。

准备器材:

1个蛋、1支滴管、1小瓶浓盐酸、1个小碗、1小块橡皮泥

这个实验使用到浓盐酸,皮肤不可接触。请务必在老师的帮助下操作!请不要孤军奋战!

实验步骤

1、先将蛋握在手心,剧烈地摇动30下,然后用橡皮泥把它固定在小碗里面,并保持横向摆放。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心地用滴管吸取小半管浓盐酸,然后将它滴到蛋壳上。千万记住,滴的时候,量要尽可能的少!不要让酸流淌,并且分别滴在2处。

3、滴的时候,你会发现,有酸的地方会冒气泡,过了一会儿,蛋壳上出现了2个小洞,从一个小洞里面往外出蛋里的蛋清和蛋黄,空蛋壳便制成了

4、把蛋壳内外清洗干净,晾干,即可画出图案来了。

实验揭秘: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遇到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氯化钙和二氧化碳,蛋壳便会溶出2个小孔了!

知识加油站:

国宝蛋壳陶的复活 篇12

但是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张学海所长告诉记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山东考古所的科研人员就已经完整地复活了蛋壳陶的制作工艺流程。“蛋壳陶是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 没有任何制作记录, 我们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 总算让它复活了。”张学海说。

拼成蛋壳陶

1928年, 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了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 在镇子以东的武原河畔的台地上, 吴金鼎凭着自己丰富的考古经验, 发现了这里有过古人生活的痕迹。于是, 吴金鼎在当地的村民以及一些专业考古人士的帮助下, 打开了这块埋藏了数千年的土地。后来, 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城子崖”遗址。

吴金鼎和不少考古学家冒着战火, 在这块面积1.5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 不辞辛苦地寻找着各种文化遗存。很快, 一些碎片样的东西引起了吴金鼎的注意, 它们又薄又轻, 却有着瓷器般的坚硬, 当吴金鼎用水洗尽蒙在碎片上的灰尘后, 它顿时绽放出了一种黑色的美, 一位在场的考古学者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 亮如镜, 薄如纸, 硬如瓷”。经过测量, 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

于是, 这些碎片有了一个新名字——“蛋壳陶”。

张学海,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 前山东考古所所长。他是见证了整个蛋壳陶历史的人。1974年, 他主持了对城子崖遗址的挖掘, 也正是这次发掘, 让他有幸见到了一个完整的蛋壳陶器皿。

“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蛋壳陶, 但是始终就没有见过一件完整的蛋壳陶, 出土的都是一些碎片,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回忆起当年的那次挖掘, 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张老先生依然感慨万千:“当时我们都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烧制这些蛋壳一般大小的陶器的。”

1974年的一天, 在城子崖的挖掘现场, 张学海和同事郑笑梅等人一起, 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考古现场出土的器具, 忽然间, 有队员报告说, 在考古现场的一角, 再次发现了一个古墓。“这个墓的出现, 我们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那个时候城子崖考古现场的墓太多了, 不但有墓, 还有一些生活的痕迹。可以说, 那个地方是历史上的龙山人的一个聚居点。”

张学海等人很快就打开了墓道。“墓里面很普通, 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那里有一堆完整的碎片。”经验丰富的张学海和郑笑梅迅速判断出来, 这堆碎片的厚度, 应该是属于蛋壳陶的。

对此, 张学海有点遗憾, 因为他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完整的蛋壳陶, 但是郑笑梅却不这么认为, 她主动向张学海提出, 要独自将蛋壳陶复原:“就是一片一片地把这些碎片重新粘合起来。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不但要细心, 还要有耐心, 毕竟那个东西已经全部碎了。”

于是, 从那以后的考古现场, 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张学海和同事们一起开会研究, 而郑笑梅则在边上一片一片地拼凑蛋壳陶的碎片。半个多月之后, 当张学海正在考古现场忙着指导工作时, 郑笑梅将一件完整的“蛋壳陶”放到了张学海面前。“震撼, 实在是震撼。真的跟纸一样薄, 看着很大, 上秤一称, 才10克左右的重量。”张学海被这件蛋壳陶惊呆了, 他急忙将这个完整的蛋壳陶, 带回了考古研究所。

今生必复活蛋壳陶

当张学海将蛋壳陶带回到考古所, 整个所都轰动了, 人们争相前来观赏这个蛋壳陶。当时, 钟华南也挤在参观的同事中, 他被蛋壳陶的美所震撼:“太不可思议, 那时候, 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工业都不发达, 他们是如何烧制成这种陶器的?”这个疑问久久萦绕在钟华南的心头, 他思索良久后决定, 尝试复活蛋壳陶。

“当郑笑梅听说我想还原蛋壳陶的烧制, 非常支持我。”和郑笑梅同样支持钟华南的还有张学海和当时的考古所领导, 以及当时的山东省考古学会会长苏秉琦先生。因此, 只要是钟华南想要的资料, 张学海等人都会尽力提供。

复活蛋壳陶谈何容易, 尤其是对于雕塑专业毕业的钟华南来说, 对于陶器是一窍不通:“这个东西很需要学问, 首先你要懂物理学, 然后还要懂无机化学, 因为陶器的烧制, 对于土的选择要求很严格, 至于其他的你也要懂, 比如说烧制陶器的工艺流程。”幸运的是, 钟华南在毕业分配到山东后, 曾在山东各个城市的陶瓷厂蹲点学习过, 因此对于烧制陶瓷器具的工艺流程并不陌生。

“难就难在化学, 我买了一堆无机化学的书自学。光是学就学了大半年。”钟华南感慨道, “当时就下定决心了, 我这辈子非得复活蛋壳陶的工艺不可。”

“我们所说的复活蛋壳陶, 不是说利用现代的器具复活蛋壳陶, 而是一种彻底的原生态的还原。比如说古人制陶的时候烧什么?那时候龙山人根本没有斧子这样的金属伐木工具, 他们烧制陶器的时候, 只能用小灌木。所以老钟复活蛋壳陶时也必须用这个方法。但是这样难度就很大。”张学海告诉记者, “那个时候没有对蛋壳陶工艺制作的记载, 想找到制作工艺的唯一办法, 就是根据当时考古现场的一些遗迹来判断古人的烧制过程。”

后来, 钟华南在城子崖遗址中, 发现了一个类似于烧窑厂的遗迹, 通过对当时的火炉形状的判断, 大体了解到了当时烧时用的炉子的样子,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类似的烧窑炉。

“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小细节, 真正难的是成分的鉴定。你说蛋壳陶这么薄, 用的泥土中的成分是什么啊?如果没有合适的陶土, 是无法烧制成蛋壳陶的。”钟华南说道。

还好, 当时北京的一位考古家恰好来山东, 于是将一片蛋壳陶的碎片带到了上海, 在上海的一间实验室, 鉴定出了碎片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元素。“元素很多, 我当时抄那些元素就抄了好多页。”钟华南说, “其实都是些硅酸盐类的物质, 比如说硅酸铝、硅酸铁, 但是里面要求的比例是很严格的, 多一点少一点, 都会让你前功尽弃。”

了解陶艺的人可能都知道, 在制陶机上, 有一个圆盘, 当制陶机开始工作时, 圆盘会随之转动, 而泥坯则被放在圆盘上, 随着圆盘转动, 制陶者可以把泥坯捏成各种形状的东西。这个圆盘, 叫做陶轮。

“制作这个陶轮, 我可是费老功夫了。”钟华南说:“蛋壳陶的厚度一般在0.1毫米到0.3毫米之间, 因此泥坯也必须很薄, 如果陶轮不够稳定, 转动时稍有变化, 就可能让泥坯坏掉, 而且我们既然是按着古人的方法来制作陶器, 就不能用电, 必须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做。”为此, 钟华南在3个月的时间里, 做坏了几十个陶轮。最后, 钟华南总算是设计出了精密的陶轮, 经过一番实验和监测后, 这个陶轮是最精密的, 在转动时跳动的误差, 不超过0.1毫米。

千烧百炼出蛋壳

接下来, 他的任务就是找陶土。这个工作是最艰巨的。“只是了解蛋壳陶的化学成分还不够, 还要找到陶土, 而且取陶土是非常难的事。”钟华南说。为了找到合适的陶土, 老钟转遍了山东省境内的每一个东夷文化遗址, 将那里的土取回来制作陶土。“陶土是怎么做的呢, 先把土泡在水里, 然后澄清, 去掉里面的杂质, 取出最上面的那一层。”虽然说起来很简单, 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 由于数千年的变化, 很多土质已经改变了。

“基本上是一车一车地往我的实验室拉土, 几百斤土就沉淀出那么小小的一勺。结果取出的土都不理想。”钟华南说。既然陶土那么难找, 龙山人又是如何取土的呢?对此, 钟华南笑着说:“古人取土其实比我们省事多了, 比如说下雨了, 雨水带着山上的泥土流下来, 然后积存在洼地里, 等水都干了, 就自然而然地沉淀出了陶土, 几次下雨之后, 淤积出的这种陶土很厚, 所以他们一次就可以轻松取出很多这种土。”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钟华南总算是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土样, 随后他像古人一样, 将这些土放在池子里, 赤脚站在里面踩。“大冬天的, 你也得光着脚踩, 边踩边加水, 直到踩出合适的陶土。”解决了陶土, 只意味着蛋壳陶的工艺还原完成了一半。还有就是烧制陶器时的火候。

“这可能是最让我恼火的。”钟华南说, “从我开始还原蛋壳陶, 到彻底还原出蛋壳陶来, 烧出的碎片不计其数。”由于蛋壳陶很薄, 因此在烧制时必须小心翼翼, 温度和火候稍微有误差, 就会前功尽弃。经专家鉴定, 龙山遗址出土的蛋壳陶, 其烧制温度达到1000℃左右, 因此能否掌握火候, 是成败的关键。

“尤其是加温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拉风箱点火, 风一吹, 那火焰苗子哗一下窜得老高, 这个在烧制过程中是严格禁止的, 因为火苗子一起来, 很可能就把陶坯给毁了。”

这一天, 当钟华南烧完一个蛋壳陶, 打开炉子的时候, 炉内那个精美的蛋壳陶杯让他欣喜若狂。他来不及多庆贺, 转过身发狂似的开始翻看烧制记录, 用颤抖的笔尖把此次的烧制温度、用火的火候都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经过现场鉴定, 该瓷器的厚度在0.1毫米到0.2毫米之间, 与郑笑梅拼成的那件蛋壳陶的厚度基本一样。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主持稿下一篇:人与气侯的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