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

2024-10-24

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通用12篇)

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 篇1

统计学就业前景

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能熟 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各大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排名如下:1中国人民大学,2东北财经大学,3上海财经大学,4厦门大学,5天津财经大学,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浙江工商大学,8暨南大学,9西安交通大学,10辽宁大学。

统计学的就业方向:

一,般性统计工作者——大到进行客观分析,小到微观企业统

计;

二,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经济咨询师——为企事业单位等作咨询、调研等有关经济分析工作;

三、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市场调查与分析专家——进行项目评估及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现在,中国的经济将和世界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 不断地向细分化与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这样一来,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就更多了,这种社会需求,促使统计学专 业的教育发展已迫在眉捷。而且,由于国际化的产生,中国的统计学专业也要和国际接轨,以便于更好地为宏观和微观主体服务。就以上而言,统计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有三种。

第一、本专业要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的换算体系,逐步与联合国SNA接轨。随着数学的发展,本专业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本专 业的新分支或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边缘学科将形成,新分支如抽样理论,非参数统计,多变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边缘学科如经济计量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 计学等等。今后尤其要借助电子计算机,促使本专业的教学逐步完善。

第二、本专业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官方统计与国际接轨教育,首先是统计标准体系的接轨,其次是统计调查方法的国际化,再次是调查表设计的国际化,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国际化,再次是统计信息发布的国际化,最后是严格遵循为调查者保密的原则。

第三、本专业要着力于改进有关统计指标体系的教学。包括清理现行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指标的名称、定义、口径及计算方法,使之尽量与国际通用标准一 致。计算一些派生指标,以反映我国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三资”统计,了解外资进入我国的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合作度明显增大,风险也随之增加,各个贸易、外资独资、合资伙伴出现得越多,风险就会越大,因而,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将加大力培养人才,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国民经济运作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统计学就业前景:

目前国家由于人才的增长率较高,已经打破了以 往的“统一分配”,而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统计学专业也是一样,这种比较灵活的就业政策,给了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志趣,自主 地择业。但这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有人要失业。因而也无形中增加了择业的竞争压力。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社会需求量接近于饱和状态。

近年来本专业工作领域内有影响的人物也不少,像付成敏,成功地应用统计专业知识为中国的统计工作进行了高效和精确的统计。像姚飞,李智等等一批统计工作者们都在这一工作领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达到与世界的先进国家同步的水平。

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所以就业时需注意的事项也很多。首先,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成绩。竞争大,自然而然就要优中选优,而专业知识是衡量你是否 优秀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因而,在面试时,一定要带上你的成绩单。一般单位都认为,好学生是能做好统计工作的,因为统计工作需要认真、耐心、踏踏实实,所 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就业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客观地评 价估计自己,在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要用成熟、稳重、自信的风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也不要总拘泥于选择大城市、大单位,总注意个人 收入,工作环境,要多考虑一下偏远的地区,多注意一下西部的开发,多关注中国的不发达却需要人才的地方。

近几年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许多行业 都发展起来,特别是沿海一带的城市,像广州、深圳、大连等,这些地方随着其它行业的大发展,统计学的应用也随之发展起来,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其它中小 城市也多一些,但由于人口密集。人才众多,就业压力更大。所以,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定要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要慎重考虑。近几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不好,就业率仅30—40%。而且就业范围比较单一,收入也不高。加之国家扩大专业的招生量,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大,就业的趋势越来越严峻。本专业是研究现象总体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这种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因而,就业范围很单一,或者到国家政府的各级统计局工作,或

者到各高校的统计系做教师。虽然统计专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很迅速,包括的内容也很繁杂,但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却不太理想,人才需求情况是“供大于求”,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人口数量、土地数量、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军事等方面的统计工作。

统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和基本能力。知识和能力结构: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

3.了解与社会经济统计、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或工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对于理学学士,应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对于经济学学士,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统计法律、法规,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 篇2

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 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 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 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 毕业生的去向有政府统计部门, 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信息咨询公司等。在很多院校, 本专业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多, 如攻读研究生, 将来在工作中会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一,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后继课程的学习离不开数学能力的培养。现代的统计学专业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建立的推断统计学, 在专业课程中, 概率论是基础课程, 其次是数理统计。基本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时间序列分析及描述性统计等, 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也能为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第二,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一至两门统计软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两种:SPSS和SAS。前者的优点是完全菜单化, 操作简便;后者的优点是功能强大, 有很多子程序, 可以自己编制程序调用子程序。SPSS由统计专业与非统计专业人士共同使用, SAS主要由统计专业人士使用。现在很多教材中例子的计算都是由SPSS或SAS来实现的。另外, Excel软件中也有简单的统计计算功能, 且很多政府及企业的统计人员较习惯用该软件。因此,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利用在校的一切教学及学习资源, 熟练掌握统计软件, 并能结合统计理论及方法对输出结果给予恰当的解释。这样对今后的就业帮助很大。

第三,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因为我们遇到的很多都是与经济现象有关的问题。在成功地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前, 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 这样对我们统计模型的建立及结果的解释, 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统计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并解释数据的学科。数据是统计的生命, 因此, 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总要求能收集到最新的数据。从而, 若学生只用过时的数据来分析问题, 没什么实际意义。

第五,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广阔的视角。统计是方法论学科, 很容易与其它学科结合, 从而也就产生了卫生统计学、医药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环境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保险精算、数理金融等, 这也未我们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的空间, 而且也更加强了统计学的应用。因此, 学生在决定考研时, 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报考。

第六,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 每个学生都会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这些都是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若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机会, 不但能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能从中发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的脱轨, 从而加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的统计事业的发展。

第七,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证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市场调查师、质量工程师及精算师, 等等。

总之, 新形势下, 一方面, 统计专业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广, 另一方面,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希望统计学专业学生能珍惜在在校的学习机会,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各种随机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规律性, 对各种类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及统计推断的学科。文章从就业前景的角度论述了统计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几个方面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专业素质,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及课程介绍.

[2]闫敏伦, 李宗娟.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109-111.

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 篇3

在日益多样化的就业形式中,非正规就业在整个就业总量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需要从经济政策到社会保障多方面的努力,来建立更完善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及统计制度,从而准确测量失业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客观有效的政策。

一、劳动就业统计系统的几个重要数据存在质疑

就业统计业务繁杂,所涉及报表数据繁多,涵盖的范围较广。现在就业统计的三个重要数据存在来源不准确、界定模糊等方面的问题。

1.城镇从业人口

城镇从业人口指满16岁、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城镇人口,包括机关、事业、企业在职职工,城镇人口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和民营私营企业的城镇人口在职人员。这是基层劳动部门每季一报的,也是最重要的数据。机关、事业、企业在职职工由统计局统计,数据较准确。而其他两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总就业人数都很难确定,何况还要区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因此报表上的数不可能准确。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失业的人员。具体指:有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如失业职工、失业学生、城镇社会闲散人员等)。当前就业大军中非正规部分已是主流,他们多是失业了自己找工作,仅少量到劳动及中介机构登记。由此看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数据远小于实际失业人员。

3.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受以上两个数据的局限,其可靠性不得而知。

二、影响就业失业管理统计的主要因素

就业、失业管理要做好,就不能抛开劳动保障。只有就业失业管理和劳动保障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促成就业统计的真实性。

1.经济的增长

若经济增长仅是少数人获得成果,多数人从就业收入到劳动保障改善极少,就业人口与经济增长就不可比,统计上也难以把“灵活就业”估算准确。

2.二元城乡结构及户籍制度

困扰中国的二元城乡结构、户籍制度成为就业的障碍,不同的城市“障碍”的大小不一样。小地方的城镇户口,到大城市工作多年仍未能落户的“边缘人”大有人在,“农民企业家”等也是中国特色,由此“城镇人口”这个在管理和统计中常用的名词界定模糊。

3.中国的大体制与就业

中国的官员多是上级委任制,届期都不长,这就决定唯上为主,就业问题属持久性解决的,一届领导不可能做到,于是多数官员不下力气管,各种工作只能疲于应付。好在中国的“城镇人口”不是很多。由此就业统计上的就失业人口就随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变化。

4.就业管理统计体制难落实

乡镇级财政吃饭都困难,不给经费不可能陪着工作,况且企业用人自主,个人择业自主,不可能在就业统计上出现有条不紊的工作机制,于是工作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就业失业管理统计的对策

就业失业管理统计工作的几个大问题几乎都事关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但真正下力气解决好一定有相关的配套措施。

1.社会保障覆盖

建立覆盖所有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网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有一两种社会保险,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特别是企业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一定要大,企业养老保险一定要有城镇低收入人群所能缴得起的比例和标准。目前是通货紧缩,过后必是通货膨胀,老百姓靠积累存款作养老钱一不小心全膨胀没了,以后社会很难稳定。

2.劳动保障执法

企业所有制改革后,老板说了算,职工权益得不到保护,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很弱,地方经济的增长以很多人的权益缺失为代价。企业老板只是把工人作为为他创造价值的衣食父母,而不能让劳动者退休时真的老有所养。

综上所述,就业失业管理统计工作,应制定确切的统计对象,以“正在缴社保费就业人口”代替“城镇从业人口”、“正在领失业金人口”代替“城镇失业人员”,想方设法在体制改革上建立全覆盖的劳动保障机制,就业失业管理及统计工作都建立在确切的有各种保障基础的人群之上,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孙运刚,山东临沂莒南县劳动就业办公室;

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 篇4

经济统计学属于经济学类专业,经济统计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基本专业。将经济学与统计学结合在一起。统计学是收集、描述、分析和研究经济数据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统计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厚实的统计学与经济学理论基础 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擅长于运用经济统计信息资料进行经济分析及管理,拥有定量分析优势,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与统计分析人才。

经济统计学专业特色:有坚实的经济学、数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设计数据采集方案、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的基本能力及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得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经济统计学主干课程: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空间解析几何、随机过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 析、应用多元分析、抽样调查、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分析、证券投资分析、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运筹学、统计计算与软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保险精算、试验设计、社会统计学等。

经济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 篇5

经济统计学就业方向可以面向金融,统计,经济,会计这四个大方向。而经济统计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人成为了会计,其次是数学教师,然后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学最好的就业方向就是进入事业单位,但这些单位往往很少招本科的学生,一般都是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说,经济统计学由于所学范围宽广,知识涉及学科较多,学得广而不精,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就存在一个转向的问题。但数据处理是统计学的优势所在,是会计,经济等专业都没有的优势,所以不必为就业的问题担心。

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实用回归分析、抽样调查技术、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证券期货投资技术分析、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等。

会计与统计就业前景 篇6

一、会计与统计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与统计专业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而设立的专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生命力极强的传统专业,经济越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大。

由于会计与统计工作涉及到几乎所有企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凡是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都需要进行会计与统计工作,尤其是当前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增加,更需要这种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同时又由于其在成本预测、决策,正确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岗位提升空间巨大,因此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二、会计与统计专业就业方向

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就业领域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会计、统计岗位。

就业岗位

职业方向

必备职业资格证书

初始就业岗位

出纳

企事业单位

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

统计员

生产、销售类企业

统计从业资格证

调查分析人员

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数据分析员

企事业单位

发展就业岗位

会计、财务管理

企事业单位

初级会计师证

综合统计

生产、销售类企业

初级统计师证

调查分析师

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初级调查分析师证

数据分析师

企事业单位

职业提升岗位

审计

企事业单位

中级(或高级)会计师证

会计主管

财务总监

统计主管

企事业单位

中级(或高级)统计师证

高级数据分析师

企事业单位

中级(或高级)统计师证

福建就业统计首次实现信息化汇编 篇7

此次汇编最大特点是首次实现信息化汇编,即通过“福建省就业与失业在线统计软件”对就业数据进行采集、审核、汇总,在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质量的同时,大幅度减少统计工作量,得到各设区市的肯定。

“福建省就业与失业在线统计软件”是我局致力于推动统计信息化与无纸化,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效率,避免错报、漏报、未及时上报以及数据参差不齐、逻辑偏差的阶段性成果,其依托“劳动99”三版主体架构,设立省、市、县(市、区)三级模块,其中县级模块用于数据采集;省、市两级模块用于数据上报进度查看及数据汇总。上报流程实行“前置审核”,数据审核校验均在县级模块完成,同时,依托现有金保专网与VPN网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内、外网在线上报。

统计学中的统计思想 篇8

【关键词】统计学 统计思想

一 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 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 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3]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2007,(08)

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篇9

调查

一、调查背景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就业是国家政治成效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和工作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作的不稳定性以及就业者的失业风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二、调查目的了解商学院2010届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态,用人单位对当届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看法等,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高校对当届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求职服务的有效性,了解当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读研状况;最终对调查结果做出分析和总结。

三、调查对象

已经毕业半年的本院2010届统计学毕业生

四、调查内容(项目)

调查本院2010届的统计学毕业生的以下5个方面:

1、工作满意程度(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等)

2、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主要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择业就业现状分析:签约前对企业的选择标准、选择目前工作的原因、成功就业因素、毕业生眼中的企业单位择才标准等

4、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现状和主要就业方向。

具体调查项目见附录一。

五、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0年6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调查期限:2010年7月——2010年10月

六、调查组织的形式和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努力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七、调查组织实施

1、小组成员培训讨论具体的调查方案;

2、网上以电子邮件方式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做问卷调查、联系毕业生;

3、正式展开调查并接收调查问卷;

4、统计收集所得数据。

调查经费安排:

1、网上收集就业形势的现况和收发电子邮件,费用约100元

2、复印调查问卷费用约为100元

3、联系调查学生费用约为200元

合计,约400元人民币。

附录一:调查问卷

1.你觉得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2.在找工作时,你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3.你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

A.毕业前找到工作

B.一个月内

C.一到三个月

D.至今待业

4.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

A.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

B.综合素质不足 欠缺求职方法技巧

C.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D.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

5.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情况的重要办法是:

A.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技巧 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

B.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C.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

6.您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A.1000-2000元

B.2000-3000元

C.3000-4000元

D.4000元以上

7.您认为在求职前必须具备的求职知识和能力是:

A.如何写专业简历 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B.企业选人的标准

C.如何面试

D.如何谈薪酬和福利

8.您主要通过哪种求职途径找工作?

A.浏览人才网站

B.校园招聘会

C.社会招聘会

D.其他

9.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您的态度是:

A.先就业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

B.继续深造或者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找

C.自己创业

D.其他

10.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

B.专业技能

C.实习经历

D.考试证书/技能认证

11.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

B.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C.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D.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12.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

A.前途远大

B.该行业收入较高

C.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D.创业机会大

13.你最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企业的招聘信息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求职网站

C.招聘会

D.其它

14.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

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坚决不接受

15.您对以上薪酬标准的考虑是根据以下哪种情况确定的A.人才市场的行情

B.对自身价值的评价

C.用人单位的实力

D.其它

16.您对现在求职形势的看法:

A.乐观

B.一般

C.不乐观

17.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A.应聘技巧

B.用人单位信息

C.求职心理辅导

D.其它

18.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是

A.专业能力

B.自我表达能力

C.外语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

19.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

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C.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20.你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

B.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C.人才招聘网络

D.其他

21.你认为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答:

22.请用几句话写出自己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策建议。答: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调查员:

调查时间:

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 篇10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言而喻,统计学又是一门和数据分不开的学科,在当前形势下统计学如何发展,本文就此,从大数据的基本概况,统计学的学科介绍,二者如何相结合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统计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前景

一、引言

在现如今的社会,无论是干什么都离不开信息。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防军事,每一样都需要信息才能完成。信息是一个名词,围绕着它有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处理加工、信息的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等等的一系列环节。所以在现代社会信息就如同一个核心细胞,其他细胞的工作都是围绕它展开进行的。我们对信息一定要敏感而精准。

二、何为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最初是由麦肯锡公司所提出来的,它在物理、生物、化学、金融、通讯行业出现并存在已经有一段时日,但它真正为人们所熟知认识却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总是用它来表述现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海量、共享的时代。现如今一个决策的出台不再是凭借昔日的经验和感觉,而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就表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信息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商业、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信息已经成为主宰。这就是大数据时代,也是信息的年代。

三、统计学专业基本概况

统计学,从名称来看貌似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实不然,它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它最早始于希腊雅典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统计学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搜索、整理、分析、描述,以达到窥测所测对象的本质的目的,它是预测对象未来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运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家王见定的研究已经说明了数理统计学永远打不败社会统计学,所以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将是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共存与互补共同前行的模式。

目前作为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学科,统计学专业主要有一般统计、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它所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在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型精英类人才。

四、如何很好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专业

首先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統计学的技术手段是,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数据,它的目的是预测、推断检测对象的本质,它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学性学科。从它的使用广度上来看,它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统计学的“势力”非常大。

而统计学所依赖的基础则是数据,传统的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实验数据、调查数据以及各种途径收集到的第二次数据。但是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后人们发现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经常会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误差,这对样本的客观性是一个根本上的影响,同时样本选取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很难适应统计学的飞速发展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数据的出现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此大数据的产生和统计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另一面来看大数据的出现也是统计学中的核心环节实现,也就是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检测对象的任何数据都能应用到统计过程中,打破了数据采集处理的局限性,再加上精准、合理的统计处理方法,使得统计结果将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同时大数据、统计学、云计算技术三者的强强联合,预计未来的统计学势必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大数据将对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目前可以预见的统计学未来发展的前景有以下两个关键的点:第一点是在数据中科学性将和数据本身形成联盟。数据科学独立门户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势不可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学也将乘浪前行迎来新的发展的奇迹。对于数据平台,也将实现跨领域共享,最终将数据的共享扩展到企业层面,成为未来产业的一员。第二点则是数据的管理处理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数据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乎财务表现。数据资产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这个理念会逐步深入人心。之后,企业对于数据管理便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企业就会将数据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战略性规划与运用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管理效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显著正相关。届时,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将会有大作为,每一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统计学的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大数据、云计算、统计学三者则是珠联璧合,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技术又会迎来新的浪潮,并且是一浪高过一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结束语

本文就大数据,统计学二者的定义、概念首先做了介绍。其次是对统计学和大数据包括云计算在内的联合后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合理的分析与预测。数据时代已经扬帆起航,我们每一个人万万不可落后,我们要追赶信息技术的时代潮流,乘风破浪,迎难而上。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增砖添瓦,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 薛艳.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4):110-111.

[2] 周茂袁.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05-106.

[3] 李政,赵彦云.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美国统计学大学教育(下)[J].中国统计,2015(4):24-25.

统计学对医学的贡献 篇11

抗生素是治疗所有细菌性疾病的最佳武器,但是在治疗肺结核时却遇到了点小麻烦。肺结核史称“白色瘟疫”,是一种很厉害的传染病。人类虽然早在1885年就分离出结核杆菌,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生们拿它毫无办法,病人只有寄希望于自己的免疫系统足够坚强。

最先被发现对肺结核有效的抗生素是链霉素。可是,和青霉素不同的是,使用链霉素的肺结核病人的病情经常会反复,医生们一直搞不懂到底是为什么。

揭开谜底的是一个名叫布拉德福德·希尔(Bradford Hill)的生物统计学家。此人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医生世家,小时候立志要子承父业,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被迫加入空军。服役期间他得了肺结核,幸运的是他的免疫系统足够坚强,侥幸逃过一劫。不过他元气大伤,当医生的幻想破灭了,只好改行学习经济学,并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统计学知识。

希尔的恩师格林伍德是个非常聪明的学者,他认为现代医学必须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治疗的准确性。要知道,当时的西方医学骨子里和中医一样,仍然属于“经验医学”,医生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多年临床积累的经验,而不是客观的科学实验。格林伍德则不然,他本人精通统计学,非常推崇1935年出版的一本名为《怎样设计科学实验》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作者运用统计学原理,提出了一整套设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1945年,格林伍德从伦敦卫生学校首席教授的职位上退休,他推荐希尔做为自己的接班人。就这样,一个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统计学家当上了医学院的教授。次年希尔被邀请加入了肺结核试验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检验链霉素到底能不能治疗肺结核。

要知道,青霉素刚被用于临床时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要去检验它的有效性,因为病人服药后几天内就见效,临床效果好得惊人。可是肺结核杆菌外表有一层厚厚的黏膜,链霉素不容易接触到它,因此病人往往需要连续注射几个月链霉素才能见效。即使如此,当时的英国医学界仍然认为没必要进行什么科学检验,只要多找几个病人,观察一下疗效就可以了。

做为一个外行,希尔不信邪,他坚持必须先进行一次科学试验来验证链霉素的有效性。正好当时英国刚刚从二战中走出来,国库空虚,买不起那么多链霉素大量供应给医院,专家们只好同意先进行一次小规模临床试验,并请希尔来设计试验方案。希尔找来108名患者充当“试验品”,其中54人服药,52人做为对照。但究竟谁服药谁对照,完全是随机选取的,就连主治医生也不知道谁是谁,这个方法是希尔对现代医学所做的最大的贡献,他认为医生的主观印象会影响试验的准确性,必须随机取样,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半年后,服药的病人中有28人病情明显好转,对照组却有14人死亡,显示链霉素确实有效。假如事情到此结束的话,希尔的贡献也许就不值一提了。可是,3年后,服药组有32人死亡,对照组则死了35人,两者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别。这一惊人的结果让医生们得出结论:链霉素确实有效,但是一段时间后细菌会产生抗药性。假如当初没采用希尔的建议,那么医生们决不会那么快就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找出原因,解决办法自然很快就想出来了,那就是在使用链霉素的同时。再让病人服用另一种药物。这个药很快就找到了,这就是“对-氨基水杨酸”(PAS)。这种药单独使用时疗效并不高,但医生们希望两种药结合使用能对付细菌的抗药性,理由很简单:假如病菌对每种药物的抗药性产生几率都是1%,那么同时产生两种抗药性的几率就是1/10000。试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链霉素+PAS的方法使结核病人的存活率上升到了80%。

后来又有几种新药被发现,医生们又按照希尔的方法进行了几次试验,证明3种药物合用的疗效比两种药物还要好很多。如果三种药物持续用上2年的话,结核病的治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人类终于宣布攻克了“白色瘟疫”。

希尔采用的这一方法叫做“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这种方法很快就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标准试验方法,目前所有已知的西药必须经过这种方法的检验才能上市。从此,西医从经验医学时期进入了实证医学的时代。

至此,希尔的故事还远未结束。194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又给希尔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找出肺癌和吸烟之间的关系。那一年英国的肺癌死亡率比25年前提高了15倍,这个数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家都想找出其中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因为工业化造成的空气污染,还有人说这是由于新式柏油马路散发的有毒气体,只有少数医生怀疑是吸烟造成的。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批吸烟者,据统计,英国当时有超过90%的成年男子都是香烟的瘾君子。正是因为吸烟人数实在太多,希尔犯了难。他不可能去统计得肺癌的人当中抽烟的有多少,不抽烟的有多少,因为他几乎找不到不吸烟的人。

怎么办呢?希尔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首先,他做了个合乎情理的假设:如果吸烟确实能引起肺癌,那么吸烟越多的人得肺癌的几率就越大。其次,他认为必须排除其它的致癌因素,比如空气污染,初次吸烟年龄,居住环境等等。换句话说,他必须找出一群人,其它方面都比较相似,只有吸烟的量不同。

1948年,他从伦敦的医院里找出了649个肺癌病人,以及同样数量的情况相似的其它病人。然后他雇佣了一批富有经验的调查人员,挨个询问病人的吸烟史,把结果做成了一个统计表。结果显示,肺癌病人中有99.7%的人吸烟,其它病人则有95.8%是瘾君子。这两个数字当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当他把病人按照吸烟数量的多少分成不同的组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4.9%的肺癌病人每天吸50支烟以上,而只有2.0%的其它病人每天吸这么多烟。也就是说,吸烟越多的人患肺癌的几率就越大。

1950年,希尔把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首次科学地证明了吸烟和肺癌的对应关系。但是这个结果相当微妙,不懂统计学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重大意义。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希尔又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实验。他给6万名英国医生发了封调查表,请求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吸烟史详细记录下来寄还给他。之所以选择医生做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希尔相信医生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描述能力肯定比普通老百姓更精确,也更诚实。

有4万名医生寄回了调查表。希尔把他们按照吸烟数量进行了分类,并要求他们(或者他们的家属)及时汇报自己的健康状况。2年半后,有789名医生因病去世,其中只有36人死于肺癌。但是当他把医生们的吸烟量和发病率联系起来后,发现只有肺癌的死亡率和吸烟量有对应的关系,其余疾病都和吸烟量没有任何关联。比如,每天吸25克烟草的人的肺癌死亡率比每天吸1克烟草的人多2倍以上,而其它疾病的死亡率前者只比后者多20%。

1993年,大约有2万名当初接受调查的英国医生去世了,其中有883名医生死于肺癌。如果把他们的吸烟数量和肺癌发病率联系起来的话,就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每天吸25根烟以上的人得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多25倍!后来其它一些类似的研究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现在,吸烟和肺癌的关系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发达国家的烟民数量正在逐年下降,其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那些因为戒烟而免于肺癌的人真应该感谢希尔当初所做的贡献。

希尔使用的第一种方法叫做“对照研究”(Case ControlStudy),第二种方法叫做“定群研究”(Cohort Study)。这两种方法是目前群体医学研究领域最常用的两种生物统计学方法,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关于健康的忠告都应该经过这两个方法的验证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统计学就业前景论文 篇12

但从实际统计的就业率数据上看, 官方机构之间、官方机构与民间机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关于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多种描述:截至2010年7月1日, 教育部公布的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截至2010年12月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不同的数据使得公众无法准确判断就业率的真伪, 同时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使数据的可信度降低。因此, 如何科学地看待毕业生高校就业率统计问题、如何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社会各方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率

为了督促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1999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公布毕业生就业率;2003年, 教育部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与高校发展相联系;2005年, 教育部表示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因此, 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和高校的关注。

毕业生就业, 包括已就业、继续深造 (如考研、专升本等) 与出国留学三个方向, 是个广义的就业概念。其中, 已就业人数具体体现为签订就业协议、领取报到证或者直接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或得到用人单位出具的接收函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率也即总就业人数与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值。

一般统计的时间截点为当年的6月底和12月底, 我国教育部门每年9月份和12月份两次公布就业率情况。

二、现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存在的问题

自从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被公布以来, 客观上讲, 一定程度上督促高校依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 提高了大学生培养质量, 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部分达到了最初的统计目的。但是,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1.统计主体单一, 统计可靠性被质疑

当前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要由高等院校上报国家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学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学校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 既是数据的申报人又是材料的证明人。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招生数量、专业设置等问题有密切联系。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部门于2005年联合表示, 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 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 甚至停止招生。在这些利害关系的支配下, 高校上报就业率数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和反对。而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只是把各高校的统计数据汇总公布, 对就业率统计的整个过程参与和控制较少, 监督作用不明显, 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更弱。因此, 单一的统计主体造成社会各界质疑毕业生就业率的可靠性。

2.统计内容较笼统, 重数量轻质量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一般包括已就业人数、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三个部分。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和自由创业者等, 只要学校收到一式三份包含学校、教育部门就业中心和用人单位三方红色公章的协议, 即视为毕业生就业。该统计内容仅注重对大学生就业数量的统计, 不注重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薪酬待遇、福利情况、专业对口率、工作满意度、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人才需求情况等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内容的统计, 很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同时, 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如考研、专升本、定向培养等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就业, 在接受2至3年更高层次的教育后仍然要面临就业问题的, 属于“隐性就业”, 不应该包含在就业率统计当中。

3.统计时间不连续, 可比性不强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一般由学校在每年度6月份中旬统计, 在7月初上报, 半年后12月份再次上报, 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主要通过这两个时间点统计, 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较少。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211”院校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2%, “非211”院校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33%, 2006届大学毕业生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 “211”院校为1.7个, “非211”院校为1.9个。这些数据表明, 应届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 工作不确定性较强, 岗位轮转较快, 仅仅统计半年内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全面。统计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就不能及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 既不能更好地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情况与社会需求接轨服务, 背离了就业率统计的初衷, 又使得数据时间的可比性减弱。

4.统计目的涉嫌功利性,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最初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校的科学发展, 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 是主要的考核指标。其与高校的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可以反映高校的声誉、社会影响力等。由此可见,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出发点与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经济利益直接相关, 统计目的的功利性嫌疑较大。从社会的发展来看, 如人文学科、基础学科等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单纯以就业率考核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全面的。因此, 仅通过就业率考核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目的不全面, 也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学生就业。

三、国外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综述

国外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 在促进高校发展和改进学生就业状况方面体现出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1.统计主体由多方承担, 保障统计的公正性

国外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一般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机构统计或多方共同承担, 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美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由政府专职部门、民间机构和高等院校自身三方共同承担;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由高等教育统计署和高校共同完成的, 多家媒体积极参与;加拿大利用国家统计局、统计局下属部门和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日本由高校自行上报和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抽样调查两种途径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因此, 多方统计主体是国外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鲜明特点, 保证了统计的公正性和社会较高的认可程度。

2.注重跟踪调查, 保持就业率统计时间的连续性

持续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方向, 可以了解毕业生在不同阶段的就业状况, 更详细地明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保持了就业率统计的时间连续性和可比性, 为在校生的就业思路、就业目标及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等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与指导性建议。美国联邦政府的就业率统计分三次:毕业生就业1年后、4年后和10年后;英国就业率统计一般在大学生毕业5个月后, 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 对1年至4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澳大利亚对大学生毕业后每3个月进行定期跟踪统计。

3.不仅关注就业状况“量”的统计, 更重视“质”的统计

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统计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两大方面, 就业质量指标对高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更大。美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不仅包含就业率指标等“量”的指标, 还包括不同时间段的就业经历、培训与求学情况、收入情况、工作单位与专业的对口率等“质”指标;英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更细化, 包括就业与升学指标、未就业指标和正在找工作指标等指标。

4.统计目的为了指导大学生就业, 不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

国外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 为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服务, 但不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美国政府部门统计主要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 为制定相关法规提供依据, 民间机构主要比较不同高校相同专业、专业与收入相关性等内容, 指导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 高校的统计是为了指导大学生就业。

四、完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的对策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2011年, 我国大学生招生人数约670万人, 高招录取率达到70%左右, 某些高校密集的地区已达到90%, 大学生就业的确值得关注。但考虑到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 参考国外就业情况统计的经验,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

1.确立多元统计主体, 保障统计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改变当前以高校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汇总的统计方式, 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 考虑民间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多方组织相结合, 不同的统计主体承担不同的统计任务。政府部门主要通过了解不同高校和不同地域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 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民间机构侧重了解学生就业与收入等关系, 为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客观的参考。这些统计主体每年都可以直接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获取就业率的直接数据。高校对就业率的统计应该更详细, 包括就业率、就业岗位、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情况、薪酬等具体问题, 在统计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同时, 政府主管部门和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就业率统计的全过程, 发挥监督作用。

2.调整就业率的统计目的, 建立以就业率为中心的统计指标体系

(1) 建立就业情况统计综合指标体系。

就业率统计只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就业包括时间指标、就业岗位、专业方向、薪酬情况、单位性质、就业区域、工作满意程度、单位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 因此,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是包含就业率在内的多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 可将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量”的情况和具体“质”的情况分别统计, 全面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

依据大学生的学科特点可以分为文史类、经管类、理学类和工学类等多个学科, 不同的学科建立符合其特点的综合指标体系, 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与学科的发展趋势、方向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2) 细化毕业生就业率指标。

毕业生就业由三部分组成, 可以细化为三个反映大学生就业率的指标, 即就业率、升学率和出国留学率。就业率是真正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升学率是继续深造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出国留学率是出国留学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值。三个指标可以更准确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

可以学习加拿大, 为每个高校毕业生设立永久性社会保障号码, 将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与社会保障号码挂钩, 建立并开发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实施就业实名制登记制度, 构建全国统一权威的就业率统计信息系统, 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下, 毕业生的就业状态, 无论就业还是失业, 都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 使就业率更为客观、科学、真实, 真正成为政府对高校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的手段, 成为广大民众评价大学及其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的工具。

3.注重后续的跟踪调查, 保证就业率统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国外的实践表明, 毕业生就业率的跟踪调查对学校、政府部门和在校生有重大的意义。确定合适的时间节点, 连续对毕业生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 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 发现就业的趋势, 更好为社会服务。国外研究表明, 毕业生临近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平均需要3~6个月, 毕业6个月后, 毕业生的就业率将超过50%, 毕业1年后工作趋于稳定, 3年内大约再增加25%。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后的5年内, 可以进行每6个月定期和不定期的后续调查, 以就业情况综合指标体系为基础, 以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为平台, 经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 纠正初次就业率统计的偏差, 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 方便学校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招生数量等。

4.与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相比较, 将就业率统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不是统计出来的, 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就业观念、社会失业情况等多重因素决定的, 单纯以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全面,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善。通过与经济增长率、就业增长率的比较, 若就业率与二者呈现同方向变化, 表明高校就业情况与社会经济需求基本吻合;若相反, 则表明存在问题。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教育部根据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统计主体单一;统计内容笼统;统计时间不连续及统计目的涉嫌功利性等。文章在综述国外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的对策建议:确立多元统计主体;调整统计目的, 构建毕业生就业统计综合指标体系;注重后续的跟踪调查, 保证就业率统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与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相比较, 将就业率统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上一篇:思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活动感言.doc下一篇: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