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气质教案

2024-10-12

旅游者气质教案(精选8篇)

旅游者气质教案 篇1

《旅游者的气质》教学教案

姓名:李

学号:20085127034 班级:08级旅游管理一班

科目:旅游心理学 课题:旅游者的气质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气质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气质测量表的使用方法;

2.通过影音剪截播放,提高学生通过外在初步判断气质类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减少对气质的神秘感,明白气质的两重性,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努力发挥积极性,克服消极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培养成就感,加深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掌握气质的内涵和外在表现等内容; 2.训练学生通过外在表现初步判断气质类型的能力;

3.以本节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练习,在具体情景中进行服务技巧的训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和情景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导语: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为什么我们身边有的人热情直率,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成熟稳重,有的人性情暴躁? 学生阅读:四种气质内型的特点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巩固练习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一)气质的内涵

(二)四种气质内型

(三)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接待技巧

教师总结:多媒件展示,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气质的主要特点是先天性、可塑性、稳定性和两重性。

旅游者气质教案 篇2

引导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时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引导型教学法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 而是处于积极的、独立的状态, 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 它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专家和从业者所推崇。

二、引导型教学法的特点

引导型教学法采用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 它将学习领域和职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得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引导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优点表现如下:

(一)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引导型教学法让学生的脑、心、手等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学习, 因此, 能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思维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仿真型的情境, 也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这给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引导型教学法往往在教学情境中下达模拟的“工作任务”,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或者合作地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往往是综合的, 它包含了若干项目, 这就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完成, 学生自己寻找资料, 研究教学内容, 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以及交流成果的能力。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 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遇到新任务时, 就能从宏观上进行组织协调, 而不会束手无策。因此, 引导型教学法注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 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引导型教学法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在整个引导型教学活动中, 需要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同时还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对学生的成果展示和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 这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感。因此, 引导型教学法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三、引导型教学法实施案例

引导型教学法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 被定义为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 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 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下面, 笔者以“旅游者的气质”一节的教学为例, 谈谈旅游心理学教学中引导型教学法实施策略。

(一) 抽象的、概括性理论知识的引导方法

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知识在旅游心理学教材中往往以抽象的定义、规定性的行业术语等形式出现, 这些知识相对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不仅有一定的难度, 还容易缺乏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旅游者的气质”一节的教学中, 气质的定义、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学说等均属此类知识, 对这类知识的引导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通过教师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讲解, 最后进行讨论归纳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清晰明了, 印象深刻,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在进行“旅游者的气质”一节的教学前, 教师抛出《红楼梦》12钗中具有典型气质类型表现的4钗: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史湘云。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了解你自己的个性吗?你与下面人物中的哪个个性相似?

教师采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导入新课, 是因为《红楼梦》是家喻户晓且深受学生喜爱的古代小说, 此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这样的引入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同时为四种气质类型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问题上来, 并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时, 教师适时给出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古老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从气质开始来认识我们自己。古代格言不但明确了自我剖析的情感教学目标,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悬念, 还很好地过渡到了关于气质含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2. 温故知新, 深入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的实质又是什么?以求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而人的气质正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 也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四方面的特征。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引导, 符合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使知识讲解清晰明了, 效果良好。

3. 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如, 关于气质的研究, 最著名的是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说”, 他根据人的体液在人体内所占的优势把人为分四种类型:易激动的“胆汁质”, 热情好动的“多血质”, 冷静沉稳的“粘液质”, 敏感抑郁的“抑郁质”。心理学上对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神经系统由于个体差异, 在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时, 产生各自的活动类型:“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以及“抑制型”。

通过分析以上资料,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说”具有的哪些实际意义, 又具有哪些局限性。其中, 教师故意给出两个资料,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两个资料的比较, 来评价希波克拉底这位关于心理学气质研究权威的理论的实际意义和局限性, 也就是说用“心理学上对这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来引导学生肯定希波克拉底理论的实际意义, 用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分析希波克拉底理论缺乏科学依据的局限性。这种对权威学者的观点的评价, 使学生对气质类型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运用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课堂讨论,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这就锻炼了学生倾听、表达、协作等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再如下面一则资料:气质具有双重性, 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表现方面 (见表) 。

俄国有四位不同气质类型的作家, 分别是胆汁质的普希金、多血质的赫尔岑、粘液质的克雷洛夫和抑郁质的果戈理。他们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 但都在文艺领域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气质能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通过对气质类型能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的正反辩论以及俄国四位不同气质类型的作家各自取得成就的事实, 明确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但是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这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又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完善自我气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很好地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 具体的、应用性实践知识的引导方法

具体的、应用性的实践知识在旅游心理学教材中往往以旅游者的具体表现和实际的接待方法等形式出现, 这些知识往往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趣味性相对较高,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比如在“旅游者的气质”一节的教学中, 不同气质类型旅游者的主要表现及接待技巧便是典型的具体应用性的实践知识, 对这类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案例,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使所学得的理论知识能活学活用。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 再通过想象嫁接、思考、分析, 归纳出具体的、应用性的实践知识, 加强感性认识。

1. 巧设案例, 引导讨论

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案例, 进行案例教学,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感。如, 某旅游者日记:“真想一个人静一静, 可导游却将我房间排在电梯旁, 睡也睡不好。昨天, 我找导游, 再三要求换房, 可他似乎很不耐烦, 不知为什么, 今天突然要我搬去和陈小姐同住一间房。陈小姐称我林妹妹, 一定是嫌我体弱多病又难以相处……刚才在大堂, 他们嘻笑谈论, 还朝我看, 想必是在议论我……”

通过该案例的设置, 教师让学生仔细思考, 该日记主人公属于什么气质类型, 她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并充分进行讨论, 针对这些表现, 我们服务人员该如何接待。

通过典型的案例, 创设教学情境, 从而为学生自主地探究搭建平台。学生很容易得出案例中主人公抑郁型气质的结论, 以及抑郁型旅游者敏感, 好猜疑, 不合群的典型表现。同时, 在学生对案例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 引导学生讲述针对这些表现, 我们服务人员接待方法和接待技巧,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更好更快地完成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案例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案例要有针对性。案例是为学生探究学习准备的, 应该针对教材具体的内容, 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编排; (2) 案例要有典型性。案例越典型, 学生越容易得出结论; (3) 案例要有精炼性。简明精炼的教学案例, 能尽快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 如果案例篇幅过长, 文字过多, 将会使学生产生视听和意识上的疲劳, 分散注意力, 降低探究激情, 影响引导效果。

2. 贴近生活, 探究归纳

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在你身边熟悉的人中, 你能找出其他三种气质类型的人吗?能说出他的日常主要表现吗?”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 进行充分地讨论, 然后再请小组代表发言。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 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另三种气质类型的人的日常主要表现。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活案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载体。利用生活案例来进行引导, 使学生感觉到“心理学”就在身边, 自己需要心理学, 自己能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 从中体验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心理学学科的兴趣。在学生进行上面的讨论并得出结论时, 教师适时提出:“若你身边熟悉的人是旅游者, 你作为服务人员又该如何接待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入手, 想象嫁接, 使不易理解辨别的知识变得有趣、明了、易记, 还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起到重要作用, 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 利用现实想象嫁接的方法进行引导, 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本专业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

总之, 引导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活动中引导个性, 鼓励创新,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摘要: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究,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对抽象的、概括性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应用性实践知识, 运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多方设计, 都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真正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引导型教学法,职业教育,旅游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余跃明.教师引导要做到“三适”[J].教学案例, 2005 (1) .

做个精明旅游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能力渗透点):

(1) 通过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乘法的含义,把抽象的符号生活化、现实化,让学生更容易接收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3) 制定旅游计划

知识渗透点:100以内的乘法

德育和情感渗透点:培养生活中利用数学的能力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作用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录像带(大连风景,2分钟)、旅游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温故

算一算: ① 2 3 ② 7 4

×1 5 ×1 4

 ̄ ̄ ̄ ̄  ̄ ̄ ̄ ̄

③31×30=

④教师旅游团有28人去游览世界公园,每张门票60元,应付多少元?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谈话:“五一”已经过了,“五一”的时候有谁去了旅游?

请学生说一说旅游的情况。

2、 组织讨论

(1) 独立思考旅游中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如:出发时间,经费安排、车费升价……

(2) 小组内讨论,互相启发

(3) 全班交流

三、 再创情境,自主探究

1、 创设科技夏令营活动情境(播放大连风景录像带),按照书本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解决旅游中主要事项

(1) 行:

a、 利用多媒体演示北京到大连的火车票,解决出发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问题

如:晚上21:30从北京开出第二天7:00到达大连,火车每时行103千米,北京到大连约多少千米?

b、 给出多个在大连租小巴方案及夏令营团员人数(58人),选择租车方案

(2)、吃: (电脑演示)给出某饭店菜单和旅游过程当中用于饮食的经费(每人每天10元)、用餐次数(7个早餐:个人吃,14个正餐:以围餐的形式10个人一张台),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由小组讨论选出合适方案再全班讨论

菜 单

凉菜 热菜 主食 饮料

拌豆腐 3。00元 鱼香鸡丝 7。00元 面条(碗)2。00元 汽水 2。50元

土豆丝 4。00元 炒芹菜 4。00元 馅饼(个)1。00元 果汁 2。50元

水果沙拉6。00元 烧茄子 5。00元 米饭(碗)1。00元 矿泉水2。50元

四、 动手操作,综合运用(作业)

留心观察生活,发现能用乘法解决的生活问题并写出计划和列出乘法式子

如:整理书桌、外出旅游、帮父母买东西等等

板书设计:

一、 ① 2 3 ② 7 4

×1 5 ×1 4

 ̄ ̄ ̄ ̄  ̄ ̄ ̄ ̄

3 5 8 6

③31×30=930

④28×60=1680

二、

(1)、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大连

(2)出发时间:21:30 到达时间:7:00

乘火车所需时间:9小时30分钟

(3)北京到大连总路程:103×9。5=972。5千米

三、

18人 12人 可乘人数 钱数∕元

一 3 1 18×3+12×1=66 160×3+120×1=600

二 0 5 12×5=60 120×5=600

三 4 0 18×4=72 160×4=640

四 2 2 18×2+12×2=60 160×2+120×2=560

……

注:由上可看出方案一和方案二最终所用前钱数是一样的,由此可说明相同的数字可以由不同数字经过四则运算获得。

旅游概论绪论 教案 篇4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旅游学概论就系统介绍了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及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现象和问题,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作为旅游方向各专业的基础课,旅游学概论一是简单介绍旅游活动涉及到的各个部分,可以帮助同学们在脑海中构建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并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所以,《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旅游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绪论第1—2页,5分钟后来回答我两个问题。

1、什么是旅游学?

2、旅游学有哪些研究对象?

其实,不光旅游是一门朝阳产业,我们旅游管理专业也是一门朝阳学科。198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设旅游酒店管理系,这是我国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迄今只有25年的历史。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旅游管理专业呢?对,是因为对旅游的重视?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旅游呢,还要专门创设一个专业来对它进行研究。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下面我给大家念一组数据:2012年,泰安接纳游客人数达4324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86亿,同比增长幅分别为16%,21%。2012年泰安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对社会的贡献不容小觑,那么大家知

道它是怎么带动经济发展的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假设我们全班一起去威海旅游三天,大家想一想我们要为这三天做哪些准备,这三天又会产生哪些消费呢?

行 交通 住 酒店 吃 餐馆 游 门票 购 纪念品 礼物 娱 温泉 等

在这六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大量的消费,是不是带动了威海的经济发展啊?

另外,大家想一想,这些过程中都需要谁来给我们服务啊?谁来驾驶?谁来办理住店手续?谁来做饭、传菜?谁来讲解?谁来答疑?是不是都是人啊?所以,即使遇到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萧条,其他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钢铁业等的员工大量失业、下岗的情况下,我们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会减少的,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产业,大家学旅游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这样一个有利可图、前景又光明的行业,我们能看到商机,其他人也能看到商机,所以旅游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大家,到那些旅游城市看看,包括我们泰安,餐馆、酒店、旅社比比皆是,但是这些餐馆酒店的硬件设施相差大吗?不大,经济、科技都这么发达的今天,你有的,我也能有,你会做的,我也能会。所以这些竞争最终又落到了软件的较量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样是四星级的酒店,这家服务热情,待客周到,宾至如归,那家的

服务员却不冷不热,面无表情,像机器人,你说你会去哪家啊?同样是花钱,我们肯定会选择服务好的那家对不对啊?所以目前各大酒店、旅行社都需要素质高、服务一是高的从业人员,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恰巧就是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目标的。

另外,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旅游推动了目的地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十一长假、五一小长假,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区,致使景区设施损坏加重,不止这样,大家想想这时候的泰城交通有多堵?我们普通市民到超市买点东西都十分不方便。这还只是一些不便,还有更严重的影响呢。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为了赚钱,为了迎合外来的游客,他们丢弃了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些习惯和建筑,还过多地使用汉语,甚至孩子出生后都不在叫他们学习本族的语言,这些都是文化的流失,是宝贵财产的流失,而这又都是由旅游造成的,这也是旅游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我们学习旅游概论也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积累

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构筑旅游学的理论体系。

2、能力培养

旅游费用 教案 篇5

新平二小 刘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P58“旅游费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入手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活跃,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是在我们已经掌握解答基本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把已经掌握的解答问题的方法迁移到解决旅游费用中来,看一看哪种方案更经济实惠。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难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2+5)×100=

(3+2)×100= ×50+2 ×150=

4× 50+3 ×150=

(指名说)

师:大家能正确计算这些题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些数学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去旅游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钱)通常我们把旅游用的钱统称为旅游费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吧。(板书:旅游费用)

2、(出示情境图)同学们喜欢旅游,那我们就一起去长城旅行社看看吧!你们知道旅行社是做什么的吗?(向旅游者提供信息,组织旅游活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指名说)师板书数学信息:A: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引导理解团体5人以上,每位100元是什么意思)。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哪种方案买票省钱?(板书问题)

三、建立模型

1、师:笑笑一家也想去参加长城旅行社推出的景园一日游,笑笑家有4个大人,1个小孩(出示卡片),究竟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

(1)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

(2)学生把解题方法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板演、反馈,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师把笑笑一家人数卡片移到B方案下)

(4)引导学生小结思考过程。

2、我们已经帮笑笑家选择了合适的方案,(出示卡片)2个大人、4个小孩,小兰家又该选择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来帮帮他们吧。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把人数卡片移A方案下面)

3、为什么笑笑家选B方案省钱,小兰家选A方案省钱呢?指名说。师小结: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最好先算出两种方案所需的费用,在进行比较,最后选择适合的方案。在选择方案时,一般不要求同学们采用搭配方案。

4、及时练习。

出示“试一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说说选择方案的方法。

5、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比较省钱”这种问题?先计算两种方案所需的费用,在进行比较,最后选择适合的方案。(板书:计算 比较 选择)

四、解释应用。

1、根据“长城旅行社推出的AB两种优惠方案”的情境,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解决问题,指名板演。

师:观察人数与相应的方案,你们发现了什么?

(随学生汇报板书:大人多,小孩少,B方案省钱;大人少,小孩多,A方案省钱。)

2、出示:淘气一家三口想参加长城旅行社推出的景园一日游,该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只能选A方案)3个大人,3个小孩,又该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学生先独立算一算,及时反馈。(两种方案都一样)

师小结: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最好先算出两种方案所需的费用,在进行比较,最后选择适合的方案。在选择方案时,一般不要求同学们采用搭配方案。

五、回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A :大人每位160元 B: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计算 2大4小 4大1小 比较 1大7小 6大3小 选择 7大3小

安全旅游教案 篇6

1.了解旅游时可能遇到的危险,知道不做危险的事情。

2.初步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旅游安全守则。

3.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旅游时可能遇到的危险,知道不去做危险的事情。

难点:初步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小组合作

制定简单的旅游安全守则。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纸、笔。

2.经验准备:旅游的小知识。

活动过程:

1.听音乐,以旅游的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听音乐《去郊游》,幼儿到位子上坐好。提问: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旅游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事情?

2.播放课件,了解外出旅游时可能遇到的危险,讨论制定旅游安全守则,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1)情景一“乗车去旅游”:嘀嘀——快乐大巴车来了,现在我们

应该怎样做?坐车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幼儿讨论乘坐的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小结:我们外出乘坐汽车时,要等车停下后再排队上下车,乘坐时不要在车厢里走动、打闹,更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2)情景二“沙滩”:嘀嘀——看,我们来到了哪里?海滩上有危险的地方吗?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启发幼儿谈谈在海滩、游泳池等有危险的地方。小结:我们到海边去玩,要跟着大人,不要自己走进海水里、不要在海滩上捉迷藏、或到海边的岩石上玩,玩沙时注意不要把沙子弄到眼睛里。

(3)情景三“儿童游乐场”,讨论:游乐场里有什么好玩的?听到哭声——亮亮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小朋友,我们快想办法帮帮他吧!引导幼儿讨论、想办法。小结:旅游过程中要跟着爸爸妈妈,不要离开成人的视线。如果真的走丢了,也不要着急,先在原地等待,再请叔叔或阿姨拨打110,请警察来帮忙。

(4)在旅行的时候,我们还会遇到什么危险?了解其他还可能遇到的危险:你会怎么做?拨打哪个求救电话?不小心受伤了——拨打120;发现失火——找消防员,拨打119;遇到坏人——打110找警察叔叔帮忙。小结:刚才小朋友说的110、120、119这些求救电话,在我们或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发挥作用了。

3.幼儿分组,将旅游应该注意的事情整理成“旅游安全守则”。

(1)幼儿自由分组,每组根据一个旅游地点用绘画方式将应该注意的事情表征出来。

(2)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述绘画内容,整理成“旅游安全守则”。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我们的快乐旅游安全结束了,还整理了一本“旅游安全守则”,这样小朋友再旅游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参考了。

生态旅游学 教案 篇7

2013~2014学下学期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学 授课教师:闵冬梅 课程所属部:基础教学部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学

授课班级:12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理论课

使用教材:生态旅游学(主编:李俊清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考核方式:考试 主要参考书: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张广瑞.生态旅游: 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者。

生态旅游学是研究生态旅游活动规律与生态环境伦理的一门学科,是生态学与旅游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2.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态旅游的内涵。2.生态旅游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配合启发式教学。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顺应人类文明的更替应运而生,并努力寻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它是当前各国生态学界和旅游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将成为21世纪的最新国际流行色。

一、旅游与生态学的关系

旅游是个人或集体外出旅行的一种观光活动。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标志。旅游即能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又能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生理需求—精神需求),诸如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宏村、故宫等),欣赏自然风光(黄山),游泳等都是最经常性的旅游活动。

(一)在旅游中描述生态:中国:司马迁,徐霞客。国外: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等。

通过游历,研究和描述了自然现象、动物行为特征和生物进化规律。(你在旅游中遇到猴子吃东西、打架等来了解猴子的生活习性)。

(二)在考察生态中旅游:国外:海克尔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生物改造环境(旱化与水化的演变),洪宝德在美洲做植物调查写出《热带旅游》(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的适宜月份,植物对象和动物对象等一些旅游常识,会遇到的一些现象)。

这些人所做的旅游不是生态旅游,只是通过游历总结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为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认识生态学规律的旅游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总结:生态考察研究和旅游活动是结伴而生的,生态学是生态旅游的基础,二者共同点:旅游经历。

二、生态旅游的渊源

历史上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思想根深蒂固,生态旅游为这种保护思想提供了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行为模式。

肯尼亚生态旅游:最先以捕杀野生动植物获得经济效益,捕杀大象的主要目的是要象牙(象牙梳子、吊坠、簪子等),大象尸体遍布草原,惨不忍睹。现在开发的生态旅游,让游客进入动物和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户外旅游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国际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为野营和徒步旅行配上积极先进的户外装置,旅游开发商的投资,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这些都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正式提出。

(1)环境问题:20世纪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代。进入21世纪,解决旅游环境问题,关键是处理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骤减,水资源问题,水体富氧化,酸雨,自然灾害,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

(2)游客兴趣:人们长时间生活在都市里,与大自然隔绝,感官变得麻木,心灵也越发沉重,人们渴望回复一种清新的感觉和真切的体会,有了了解自然,复苏心灵和完善自我的迫切要求。并被广泛接受和欢迎。

(3)战略趋势:保护环境,开发新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发展需求,而生态旅游就是一种绿色旅游,是指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与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思想。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绿色革命——绿色旅游——生态旅游。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经济驱动: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保护当地的环境,更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两种模式

生态旅游首先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迅猛兴起;为了把生态旅游推向广度和深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生态旅游政策、战略及行动计划;生态旅游不仅范围越来越广,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

1、被动式: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 生态旅游的最初诞生地:

1)非洲的肯尼亚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1977、1978年提出了“请用照相机拍摄肯尼亚”口号,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招揽游人,生态旅游由此而生。

2)哥斯达黎加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从1970年开始建立43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

2.主动式: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主动开展生态旅游。1)欧美国家

a:美国: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b:英、法、德:提出“森林向全民开放”。

c:西班牙的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亚太地区

a:日本:开展“森林浴”。

b:马来西亚:提出把该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c: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开展生态旅游较为成功的国家。d:夏威夷群岛: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上,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场所主要有:

1)自然保护区; 2)森林公园; 3)风景名胜区; 4)民族生态旅游区; 5)宗教生态旅游区; 6)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

4、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1)主体地位日趋明显。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3)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存。4)客源市场日益拓宽。

(三)生态旅游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和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2、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国外

生态旅游是一种主题旅游,它是指旅游者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同时使自然资源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早期的生态旅游就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如丛林探险、攀岩高山等。

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生态旅游是游客在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

世界自然基金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为学习、研修、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协会:为了解当地环境、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的旅游,不改变生态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2.国内

卢云亭:从环境学的角度,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即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王兴斌:从旅游类型角度,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迪卡斯蒂的椅子模型,生态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的协调发展。3.依据范畴

狭义:指到偏僻、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旅游。

广义: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

单义: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旅游思想。

双义:生态旅游是旅游形式和旅游思想两者兼有。4.依据内容

①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概念

②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游概念

③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游概念

④将生态旅游界定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迭部分。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上,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旅游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1)生态旅游的主体是人,即旅游者。

(2)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环境,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3)旅游者的行为不对或尽量少的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4)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5)生态旅游应具有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能提高甚至改变游客的环境观和生活方式。总结以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生态学为基础 2.最高境界的旅游体验 3.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4.使当地居民受益 生态旅游的主体:1.有准备的旅游者:具有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接受训练的当地居民:核心成员。3.生态旅游经营者:开发旅游项目 4.研究者:调查、管理和保护旅游资源。5.政府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原则

一、特点

(一)国内外 1.Honey(美国)(1)到自然区域的旅游;(2)对环境与文化的影响最小化;(3)培养旅游者和周围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4)通过各种途径为环境保护、研究和教育直接提供资金;(5)为当地人带来资金收益,并将经济、政治控制权交给当地社会、村庄或者企业;(6)尊重当地文化;(7)支持民众权力和民主运动。2.陈传康(中国)(1)应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2)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后才能真正重视自然保护;(3)应对游客进行相应的生态保护教育和宣传,经营和管理者更应重视生态保护;(4)应有一个不破坏自然的规划。3.卢云亭(中国)(1)范域上的自然性;(2)层次上的高品位性;(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4)内容上的专业性。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特点分析的共同点:强调保护、强调自然、强调参与。

生态旅游的特点(旅游者角度):认知自然、参与公益、感悟伦理。

生态旅游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的角度考虑,它包括自然科学、美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保护大自然、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形式,它与传统旅游活动相比尚有很大不同。

(二)特点

1.以保护为前提

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最终目的是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的旅游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当地居民: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剥夺了最接近自然保护区居民对这些资源的经营权,生态旅游和当地居民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完成保护的任务。

游客: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是游客的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

2.保护原始自然的风貌

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环境,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知,表现特定的生态环境特征、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3.公众的参与:生态旅游者的参与;当地居民、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的参与。4.科学性:生态旅游的过程贯穿生态学原理。

5.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景区开发、游客性质规模等。

6.高境界性:达到三种境界、修养身心、天人合一的境界。7.遵循“非零和”游戏原理:双赢:人与环境。

人们到自然环境中旅游,陶冶自身情操,得到了环境的教育,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并保护了环境。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 1.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经济欠发达国家被动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最初诞生地:

1)非洲的肯尼亚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1977、1978年提出了“请用照相机拍摄肯尼亚”口号,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招揽游人,生态旅游由此而生。

2)哥斯达黎加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从1970年开始建立43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

2、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主动开展生态旅游。1)欧美国家

a:美国: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b:英、法、德:提出“森林向全民开放”。

c:西班牙的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亚太地区

a:日本:开展“森林浴”。

b:马来西亚:提出把该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c: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开展生态旅游较为成功的国家。d:夏威夷群岛: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上,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场所主要有:

1)自然保护区; 2)森林公园; 3)风景名胜区;

4)民族生态旅游区; 5)宗教生态旅游区; 6)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

4、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1)主体地位日趋明显。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3)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存。4)客源市场日益拓宽

第二章 特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观光农业的概念以及发展背景 2.了解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观光农业的基本知识,对各种观光农业的目标定位进行区分,对一个观光农业的功能分区进行区分。

能力目标:依据本章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观光农业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能动态分析观光农业出现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观光农业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农业是观光农业的前提条件 生态农业的特点:

1.追求高经济效益(郊区农业功能:经济、生态和社会)2.完整的生态过程(耕作制度)

3.集约型、高效性(立体农业、桑基鱼塘)

二、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的兴起

(一)历史的背景

城市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寻找出路;农村地区贫困

(二)发展概况

19世纪 阿尔卑斯山区、美国和加拿大的落基山区最早

1865年,意大利 “农业旅游全国协会”组织 城市居民 农夫山泉有点田 目前 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中国台湾规范化发展 1.日本

亚洲 最早之一 几种类型

综合性观光农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民俗农庄

此外还有市民农园、农业公园、观光农场、森林旅游、农村修学旅游、亲水公园等多种形式与种类。

(1)综合性观光农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区、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憩设施等,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性观光场所和服务。

(2)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让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生活乐趣

(3)民俗农庄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当地民俗文化,让游客自然的接触、认识和体验农村生活。在维护整体农村自然景观的原则下,仿建农庄设施,以乡村特有的日然宁静的气氛,给游客体会农村闲适的生活,体验其中浓厚的乡土风情

(4)教育农园 :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体验书本知识的活动场所。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极具教育内涵,所以教育农园以接待学生修学旅行为主。2.法国

传统习惯 种植蔬菜为乐

法国农场三大类型:美食品尝、休闲、住宿。

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露营农场。

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品尝、品酒休闲 3.韩国

韩国政府出资建设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吸引企业投资所有的娱乐设施,银行低息贷款。韩国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促进发展的新方案。

农林渔业、农家民房、农家西餐厅、加工直售农产品、体验农林渔业等。目前的观光农业,主要在于或用于农村资源、防止地区人口流失或当地其他资源要素。4.美国

观光休闲农场 集观光旅游和推广科普知识

常规与特色结合 如绿色食品展、榨果菜汁、乡村音乐会、破冰垂钓比赛等;饲养小动物放养到果园里,欢迎小朋友去亲近、喂食。

政府支持,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如要求农场必须设置流动厕所和饮用水源,露天厕所则需提供消毒水。

规模 东部地区观光农场1500多家;2000年夏威夷全州有5500家农场从事农业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达到2600万美元,其中1/3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华盛顿10处大型郊游区

5.马来西亚

1985年建立农林旅游区,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样板。区内设有鱼池、果园、菇房、稻田、花园、植物园、禽场、畜场、野餐区、四季馆、灌木林区和雨林区等兼具公园和迪斯尼等名园的部分特点,突出自然属性。

马来西亚发展花卉旅游业。7月2日至9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花卉节”,在花卉节期间举行各种活动,1994年旅游业成为了排名第三的产业。1995年,马来西亚成功的举办了国际花卉展销会,成为东南亚地区具有权威的国际花卉展。6.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 台湾地区 到20世纪末,普及阶段,其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健全化。

20世纪80年代末 深圳荔枝采摘园

20世纪90年代 观光农业园在许多大中城市迅速兴起

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二 观光农业的特征

1.生产性 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

2.观赏性 农作物、林草、花木和饲养动物具有观光功能。3.参与性 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文化性 具有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 5.娱乐性 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 6.市场性 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

第二节 观光农业旅游的规划

一、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主要有以下3种

1.观赏型旅游模式。2.实践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以亲生体验为特点,包括以下几种形式①品尝型②操作型③学习型

3.综合型旅游模式,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生活方式,以获得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乐趣。

二、观光农业项目的定位

(一)目标定位:贴近自然、廉价且利于健康的修养生活。

(二)形象定位: 观光农业市场开拓、实现成功营销第一步。

依托本地的主要旅游资源,突出特有的区域个性和旅游者的市场利益点,还要不断提升主题形象 山东临沂市

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树立“绿色沂蒙,休闲养生”形象。以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优越的水热自然条件,使临沂成为特色鲜明的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广州新荔湾

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西关文化旅游品牌路线,把新荔湾的形象定位为“商贸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引导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三、获利方式与途径

门票收入;采摘收入;度假休闲收入;场地出租收入;餐饮收入;当地农产品收入 地方特色工艺品开发及销售收入

四、观光农业的类型

按观光农业结构,8种类型 1.观光种植业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2.观光林业

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森林、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3.观光牧业

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人提供观光和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如奶牛观光、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等各项活动。4.观光渔业

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渔船、水中垂钓、品尝水鲜、参与捕捞活动等,还可以让游人学习养殖技术。5.观光副业

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等编造的多种美术工艺品;南方利用椰子壳制作的兼有实用和纪念用途的茶具,云南利用棕榈编织的小人、脸谱及玩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精湛造诣或组织游人自己参与编织活动。6.观光生态农业

建立农林牧副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健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形成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桑、鱼、蔗互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景观典范。7.高科技农业园

应用农业高新科技手段,如组织培养和杂交育种等,突出各种无公害的珍惜蔬菜、果品和观赏花卉,成为融农业生产、农艺奇观、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艺园.民俗文化园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篇8

授课人:马广营班

级:学

期:学期教学方案

中 国 旅 游 地 理

07旅游管理班 09-10上学期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一、课程说明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中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分区的理论知识和各大旅游区的景观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各大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环境特征,以及各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依据、旅游业发展条件、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以及主要旅游区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兴省(区)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为将来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二、教学计划(共36学时)

第一编 旅游地理概论(7学时)

第1章 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1学时)

教学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1学时)教学重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2章 旅游资源(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类别(1学时)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保护(1学时)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类别。

3、旅游资源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保护。教学难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3章 旅游开发(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0.5学时)

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0.5学时)

三、旅游开发的条件(0.5学时)

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0.5学时)

五、旅游开发类型(0.5学时)

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0.5学时)教学重点:

1、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3、我国的旅游开发。教学难点: 我国的旅游开发。

第4章 旅游业规划(1学时)

教学内容:

旅游业规划(1学时)教学重点: 旅游业规划 教学难点: 旅游业规划。

第二编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13学时)第1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1学时)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0.5学时)第三节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0.5学时)第四节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0.5学时)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0.5学时)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七节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0.5学时)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0.5学时)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0.5学时)教学重点:

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3、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4、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5、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6、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教学难点:

1、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2、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第2章 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0.5学时)第二节 万里长城和旅游业(0.5学时)第三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0.5学时)第四节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0.5学时)第五节 我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0.5学时)第六节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七节 我国的园林资源(0.5学时)

第八节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0.5学时)第九节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节 庄严的革命纪念地(0.5学时)

第十一节 我国古代文化遗存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二节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三节 中国膳食和烹饪技艺(0.5学时)第十四节 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0.5学时)第十五节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0.5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2、我国的主要人文旅游资源介绍。

第3章

交通与旅游(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0.5学时)第二节

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0.5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2、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16学时)第1章 旅游地理区划(1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0.5学时)二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0.5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2、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2章 京、津、冀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0.5学时)第二节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三节 天津旅游区(0.5学时)第四节 清东陵和清西陵(0.5学时)第五节 秦皇岛旅游区 教学重点:

1、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2、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

3、天津旅游区。

4、清东陵和清西陵。教学难点: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第3章 东北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第4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1学时)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0.5学时)第三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0.5学时)教学重点: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1、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2、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第5章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概况。

第6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第7章 华南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0.5学时)第二节 经济地理概况(0.5学时)第三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1、自然地理概况。

2、经济地理概况。

第8章 西南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1学时)教学重点: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概况。

第9章 青藏旅游区(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0.5学时)第二节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0.5学时)教学重点: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教学难点: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附:教案部分

第一编 旅游地理概论

第1章 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2、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上才对旅游进行专门的探讨,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中国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3、中国旅游区划;

4、中国各大旅游区的区域规划。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七、作业:

教材第3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2章 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

2、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

2、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事物和现象。

(二)旅游资源的类别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大类。还有,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分为: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和市(县)级旅游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1、观赏性

2、区域性

3、组合性和整体性

4、地域的固定性和不可移置性

5、时代性与季节性

6、民族性和文化性

7、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四)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那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不是专门从事保护技术研究的,但我们保护资源的意识决不能比专司环境、生态、文物等资源保护工作的同志弱,正如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对党旗应当有着一样的忠诚那样。所以我们旅游工作者必须像珍惜生命一样去保护旅游资源。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

七、作业:

教材第6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3章 旅游开发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历史发展、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

2、使学生了解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

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旅游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无论多么优越的旅游资源,如果没有被开发,或者没有被利用,那么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决定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旅游开发是创造价值,同时也是提高其价值。

(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

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先驱,被一致认为是1959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划,从1959年开始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末)(2)旅游开发的扩展阶段(60年代——70年代初)(3)旅游开发观念转变阶段(70年代——80年代)(4)旅游开发快速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5)旅游开发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我国的旅游开发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

(三)旅游开发的条件

1、立地条件

2、自然条件

3、社会条件

(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

基本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建设的基本方针;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要破坏自然景观和原有氛围;

3、保持历史文物和古迹的固有面貌;

4、突出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5、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6、讲究经济效益,要求投资少、收效快。

旅游开发评价包括效益评价、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

(五)旅游开发类型

1、充分开发自然景观型;

2、充分开发人文资源性;

3、充分利用交通旅游地型;

4、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

5、旅游对象创造型;

(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旅游开发是地区开发的一部分,旅游开发要符合地区开发的整体要求。

(七)我国的旅游开发

我国在旅游开发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然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了解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

七、作业:

教材第12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4章 旅游业规划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旅游业规划

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旅游业规划的步骤:

1、查明可供旅游利用的全部现有设施与潜在设施情况。

2、分析旅游市场和预测未来的旅游流向和流量,3、探讨旅游区游人需求大于游览设施时需采取的措施,4、了解国内外投资的来源和可能性;

5、探讨保护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社会环境的策略与措施等。

旅游业规划的分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点)建设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按其内容详略可分为: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等。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

七、作业:

教材第3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二编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1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使学生熟悉中国的地貌、水、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旅游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旅游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3、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4、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5、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6、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

7、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8、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5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自然旅游资源是又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组成的,如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等。其特点:复杂性、多样性、地带性。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

辽阔的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旅游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多样的旅游环境。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市场结构,即以日本为主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短程旅游客源市场,以美国、西欧为主的远程旅游客源市场,以俄罗斯、东欧、澳大利亚为主的中程旅游客源市场。第三节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不论是峰谷、洞穴,还是河湖、泉瀑,都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受各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人文景观中的古建筑、古遗址等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论从什么角度看,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表现在:

1、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2、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

3、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4、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

5、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第四节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1、气势磅礴的江河

2、星罗棋布的湖泊

3、泉及矿泉旅游资源

4、瀑布旅游资源

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陆地和海洋间的分界线,即海洋水体与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以及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狭义的海岸,系指高潮线以上到海蚀崖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地带。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态,可将海岸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两大类。海岸和其他的自然界事物一样,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和发展之中。“沧海桑田”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不断变化着的海岸所作的生动概括。

由击岸浪对海岸基岩的冲蚀,波浪携带粗碎屑物的磨蚀,海水对海岸基岩的溶蚀,以及砂砾物质在波浪作用下的搬运与沉积,促使在海岸塑造成了一系列极具观赏性的海蚀与堆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等。

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资源:

1、北方海滨避暑修养观赏胜地;

2、南方海滨避暑御寒娱乐胜地。

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1、云海:由于波动气流的作用,空气产生升降,当水汽充沛时,在波峰处因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云,在波谷处因空气绝热下沉增温而无云形成,于是出现了一列列条带状的层积云,波澜壮阔,俗称云海。云海多发生在午夜或早晨,这是因为该时山地中多形成稳定的逆温层,逆温层上下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有较大差异,故容易产生气流波动,形成云海。

2、雾与雾淞:雾是低层大气凝结现象,是由低空中极细小的水滴和冰晶组成。雾淞则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凝结物,呈针状或粒状的疏松微小的冰晶或冰粒。多形成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根据雾淞的形状和结构,可分成晶状雾淞和粒状雾淞两类。著名的吉林“树挂”,属于晶状雾淞一类。

3、冰、雪:雪是指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当温度在冰点或冰点以下(<0℃=,水汽直接凝华呈固态,即冰晶。冰晶不断从空气中吸收水汽,形成大冰晶。大冰晶在大气中下降时,又沿途把云滴碰撞合并,形成更大的冰粒。冰粒如在较暖气层中融化,就以雨的形式下降;如不及融化,则以雪、冰雹等形式下降。

4、烟雨:俗称“毛毛雨”,是指从层积云和层云中降落下来的由大量小雨滴或极小雪花组成的降水,其降水强度不超过0.25mm/h。

5、蜃景:即海市蜃楼奇景。它有上现蜃景与下现蜃景之分。

6、佛光:佛光是由光线的衍射作用产生的。在水汽丰富的山势高峻地区,半山腰常分布有白茫茫一片云海。当人站在山上,若光线从他背后射来,由于光线的衍射作用,会在他前面的云幕上出现人影或头影,影外围绕有彩色的光环,似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故称佛光。第七节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

1、我国的植物资源:1)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我国植被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2、我国的动物资源:1)我国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2)地区分布不均。

3、动植物资源与旅游活动:1)观赏性;2)奇特性;3)珍惜性;4)古老性 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在主要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自然界哺育了人类,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使森林遭砍伐、动物遭捕杀、环境遭污染、土地遭退化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灭。据统计:全世界500~1000万种生物,17~19世纪每天平均消灭一个物种,如不保护自然,物种消失的速度更快。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域在美国建立,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随后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国像雨后春笋般地萌生,逐步在全球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自然保护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通常说的自然保护区是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1、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3、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

4、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将近500个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有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熟悉中国的地貌、水、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旅游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旅游价值。

七、作业:

教材第58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3题、第3题、第4题、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第2章 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3、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特种工艺品资源和博物馆建设与旅游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2、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7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2、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强有力的生命力;

4、活跃性。第二节 万里长城和旅游业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北部以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和长城以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的分界线。它东起鸭绿江边的丹东、西达天山之麓,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绵延起伏达1万余公里。

1、长城修筑历史: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长城是楚长城和齐长城。楚是战国时的大国,疆域很大,但楚怀王时,常受北方秦、韩、魏的侵犯,于是利用渑水、泚水的堤防,再接伏牛山,筑成长500km的“楚方城”;齐长城建于春秋,以防鲁、楚之入侵,沿泰山、鲁山、沂山,于小珠山入海,全长500多km。其余的秦、魏、赵、韩、燕等国都修筑了长城。有的完全是高墙,有的墙、堑、沟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山河险要处筑寨,把孤立的据点联接起来,形成防御体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于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组织军队、民夫、战俘、有罪官吏近200万人,大举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没连在一起的进行补筑,年久破坏的进行整修,对新扩疆域进行新修,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经甘、宁、晋、冀、辽五省区,直到朝鲜大同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汉代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曾于公元前121年、108年和102年,将长城由永登延伸到酒泉,由酒泉延伸至玉门,再由玉门延伸至罗布泊。使长城东西蜿蜒一万多公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修长城之举,唯独唐、元两个朝代,因威鼎盛,边界远在长城以外,所以无需修筑原长城或增筑新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5000余年,前后经历20多个朝代,若把各个朝代所筑长城的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5万km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万里长城,远不止万里!

2、长城在旅游业重的价值及重点游览地段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重点游览地段有:山海关、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 第三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 “丝绸之路”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2、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第四节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1、京杭大运河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7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2、都江堰

在古代水利工程中以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它位于玉垒山麓的岷江中。相传为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后代屡有扩建,至今已有2200余年。主要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几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长700m,如一弯新月伏卧江中,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用于引水灌溉;外江是岷江正流,用来排洪排沙。宝瓶口是凿开玉垒山麓而形成的瓶颈状缺口,长80m,宽20m,利用坚硬的岩壁束住内江,以控制进水量。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引水进入成都平原,既可灌溉、又可通航。飞沙堰在鱼嘴和宝瓶口中间,用竹笼装满卵石作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这些工程的互相配合,形成了科学的引水、排洪、排沙的水利系统,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经过改建、扩建,都江堰区的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万亩。渠道一带已成为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的游览胜地,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离堆公园和玉垒山公园。

3、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了向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率军民开凿的。

灵渠全长34km,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联接起来,解决了水程30多km、落差32m的河道航运问题。这里渠水清澈、两岸垂柳成行、松竹苍翠,座座拱桥似彩虹横跨,亭台楼阁掩映在绿丛之中,形成淡雅清新的风格,成为游人络绎的旅游胜地。

4、坎儿井系吐鲁番地区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的来源,是天山雪水融化渗入地下后被勤劳的各族人民引至吐鲁番地区,如果没有坎儿井,吐鲁番会消失在沙漠之中,同时坎儿井是吐鲁番文明得以沿续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坎儿井与京杭运河、长城并列为我国著名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不可不看的著名人文景观。吐鲁番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余万人次,坎儿井、葡萄沟是必游之地。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公里。在新疆境内坎儿井总长度达4400公里,称得上“地下大运河”。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具有很多优点: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清凉剂”;自流灌溉,不需动力。

第五节 我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

1、名楼伟阁

楼阁是两层以上的屋宇建筑。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指重屋,即重叠起来的房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宋以后楼与阁已无严格区别。按功能分,有观景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箭楼、城楼、敌楼、戏楼、茶楼、酒楼、过街楼等。较为著名的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长江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以及蓬莱观海的蓬莱阁、青岛栈桥迥澜阁等,在楼阁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2、亭、水榭和游廊

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驻足、观览,俗称亭子,出现在南北朝中后期。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亭子利用也越来越广泛,种类也越来越多,造型富于变化。历史上许多亭与名人名句联系起来,如:陶然亭、爱晚亭、醉翁亭。我们学校还有风华亭、蘑菇亭。

水榭,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高台榭、美宫室”,“层台累榭”的记载。汉以后,随着高台建筑的消失,建于高台的榭就移到了花间水际,成为园林中供人休息的游观建筑了。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

游廊,是带形建筑,是联系建筑物和景物的脉络,景区的导游线。具有划分空间,增加景深,便于观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因此设计廊特别注意与地形结合,最忌僵直呆板。它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蜿蜒逶迤,富于变化。廊可分直廊、曲廊、波形廊和复廊等类型,它可将一条本来较为单调的空间,辗转于园林之中,而使游人不感乏味。著名的颐和园长廊,长728m,共273间,它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随湖岸曲折而曲折,穿花透树,对称地延伸在排云殿的两翼,像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联缀起来,使湖山之间的景色更加层次分明。

3、古代石拱桥遗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第六节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

1、我国城与都城的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国家出现,首都就成为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所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同当时首都有联系。例如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西周的陕西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遗址,西安附近丰、镐遗址,春秋战国时洛阳东周城遗址,曲阜鲁故城遗址,楚纪南故城遗址,郑韩城遗址,赵邯郸故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末央宫遗址,邺城曹魏遗址,鄂城东吴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宋东京和临安遗址,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遗址,等等。这些城市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历史价值。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有价值的都城进行旅游开发,并利用开发的文化载体,开展相应旅游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古都中,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等古都已有较系统研究,在旅游开发中已取得很大成绩,推出了许多有特色的景点。

2、城市建设与旅游

从旅游角度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旅游开发前景和可以开展旅游活动。因为: 第一、中国大部分城市或依山傍水,或位于河、湖、海岸边,再加绿化、园林布置,以及近郊绿化带建设,都有天然之利。尽管近几年工业发展,一些城镇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和绿化带受到破坏,今后如果加以治理,绿化,美化,园林化,可以改变城镇的生态环境。第二、一些城市历史悠久,保存一些古建筑、历史文物和遗迹,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计划开发,会突出本城市特色。

第三、一些城市建设中,既保留有古建筑、近代建筑,又有现代建筑,形成城市景观风景线。

第四、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商业中心,都有名优特产品,都有购物一条街,有名吃名店,给旅游者提供购物、餐饮的有利条件。

第五、城镇一般是交通方便,服务设施较好,有利旅游者吃、住、行。

当前,在城市开展旅游中,不仅仅是条件具备与不具备,关键是城市管理者有没有现代意识和旅游意识问题。如果认识到旅游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的结果,旅游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话,只要在组织社会生产中,注意和侧重旅游开发,就会把资源优势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第七节 我国的园林资源

1、我国古代园林史

2、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园林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的几何形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为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园,笔直的林荫道,规整的水池,华丽的雕像和喷泉,修剪过并具有一定造型排列成行的树木,以及壮丽的建筑物等。它是建筑在西方“唯理”美学基础上,推崇人工的几何美,反映了封建地主庄园的享乐意识,以及仪典性排场的需要。东方,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美,并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它深受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艺术影响。有一些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反映文人超然脱俗的感情,飘逸的风度和浮华的气质。满足文人可居、可游的要求。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利用山、水、植物的素材,经过人工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了的自然。例如我国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温度高,降水丰富,风化与侵蚀强烈,因而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地区,多形成峰林地貌,山体空灵秀丽。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在山水园林中,以山水花木做为主体,体现一派自然风光,建筑是画龙点睛之笔,二者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在园林建筑中,虽在景点上是重要标志,但数量有限,散落在山水之间,建筑布局不追求严整、对称、均齐格局,而是因山就水,自由随宜,高低错落。

3)诗画的情趣

园林布置在于成景。景,就是诗情画意。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而园林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立体艺术。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时时处处在追求诗画情趣。

在造园中,“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是传统的艺术手法。因而每个景点,要达到“画境”,需利用框景的手法,制造一幅幅画面,如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等。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因为水平位移的左右周围的视点变换,或垂直位移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的变化,将各个景点纳入画面系统中,达到最佳的效果,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4)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即理念与生活,感情与景物的结合。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是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的联想。它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与西方追求形象本身的逼真性有很大区别。

中国山水园林借助于山、水、花木和建筑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已不仅是眼睛能看到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这就是创作者做到“寓情于景”;旅游者感到见景生情。

3、中国园林主要类型

我国园林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帝王苑囿,二是士大夫私家园林,三是寺观园林。这些园林由于营造目的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各有特点。第八节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

1、我国陵墓的历史演变

1)封土

2)墓室

3)陵园建筑

2、古代陵墓在旅游中的意义

陵墓成为旅游资源的主要条件,一是环境,二是建筑,三是文物,四是历史和传说,其余大量的只是社会文化一部分,不能进入旅游的研究范围。第九节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

1、宗教的一般概况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在社会的覆盖面较为广泛,从哲学、道德、诗词,到建筑、绘画、雕塑,无不包含有宗教内容或意境。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宗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些佛教石窟造像、道教宫观壁画等,更是稀世国宝,已成了名扬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2、佛教

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南传佛教(巴利语系)。隋唐时,中国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在汉地佛教中逐渐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禅宗八个宗派。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行于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到13世纪后期,西藏上层僧侣逐渐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西藏地区独特的佛教形式。并形成宁玛教(红教)、噶当派、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等许多独立派别。

3、佛教建筑 1)汉地佛教寺庙

2)藏传佛教寺庙(喇嘛庙)3)寺庙中的佛像雕塑和壁画 4)石窟艺术 5)塔

4、宗教旅游 第十节 庄严的革命纪念地 革命纪念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红色旅游的基础,红色旅游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专项旅游产品,是以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6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

第十一节 我国古代文化遗存旅游资源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许多说法,许多传说,许多猜想和疑问。今天的人们都期望能看到自己祖先的过去,对传说和说法找到答案。故人类遗址对于今天旅游者来讲,有较强的吸引力。

考古发现地,反映了古代人生产生活情形。像华北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华东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具有典型性。其中半坡文化经过成功的复原,再现6000年前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生活情形,成为西安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古代美丽神话传说产生地,虽无发掘文物遗址那样确凿不疑,但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民众的认同性,只要经过合理的艺术再现,会成为重要景点。如对5000年前黄帝与伏羲的传说遗迹的开发,很有旅游价值。黄帝生于寿丘(曲阜的旧城)、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黄帝部落中心地轩辕台(新郑)和黄帝墓地在黄陵县桥山。通过遗迹的恢复这不仅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父系时代的历史发展有较正确地了解,而且对开展祭祖旅游有重要前景。

在黄帝之前,5000~6000年的父系与母系过渡时代的伏羲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全国纪念性建筑有数十处。但较有说服力的地点,应在鲁南地区。因为①邹城南凫山是伏羲、女娲风姓部落的中心,“凫”与“伏”同音,在春秋时就有纪念性庙宇,鲁僖公曾亲自修复过;②西凫山山有八个脚,对伏羲发明八卦有启示;③附近的峄山是花岗岩石蛋堆垒成500多m的孤山,在前秦时代就很有名气,是秦始皇第一个封禅山。用它说明炼石补天遗留下石块传说更有说服力,并在此时沿断裂带曾有大地震发生过,可以分析“炼石补天”就是抗灾斗争;④兄妹成亲一说时间正是6000年前左右。大理冰期后,气候转暖,海侵发生,鲁南地区低地一片汪洋,原始人在洪水中大部分遇难,因而伏羲、女娲各据东西凫山一个山头,演化成滚磨成亲之说;⑤更令人坚信的东、西凫山有规模较大的爷娘庙、老磨台遗址,并且对以后齐鲁文化形成、鲁南出现孔子、孟子和创立儒家学说有着历史的必然。前者是源头,后者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这一遗迹的恢复,会丰富祭祖旅游的内容,强化儒家文化的地位,而且将中华民族历史向前延伸1~2千年。

此外像“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重要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和遗迹的恢复,都会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遥远历史过去的疑迷,会对今天人们有着永恒的魅力。第十二节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

1、我国的民族

2、风土民情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以民众生产生活的活动为旅游资源客体,同旅游者更贴近,尤其古老民族,历史久远,特色突出,更易进到旅游范畴,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

第一、民俗是活跃的旅游资源,以她的独特形式出现在今天的旅游舞台上,成为与山水、文物古迹并驾齐驱的重要旅游产品角色。我国56个民族,以历史悠久、文化淀积深厚,风俗独特著称于世。像苗族的古歌、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江格尔”和彝族的“阿诗玛”等传奇人物,既是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又是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灿烂光彩。

第二、民俗更完整、更集中地反映地理环境和旅游景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为一地居民群体,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与一定地域的地形地貌(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水体(江、河、湖、海)、气候变化、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打交道,从而形成与地理环境和景观相一致的习俗,从习俗中反映环境特征。譬如汉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是个农业民族,对一年四季农时变化的观察细致、深刻,在观念上颂赞忠、孝历史人物,因而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都反映一年农时劳动等的变化。再如白族的女孩最喜欢白、蓝、红三色,因为她们从周围环境中红色的茶花、蓝色的洱海碧波、白色的苍山积雪得到启示,汲取美学观念,因而多是白色头饰和上衣,红色的马夹和蓝色长裤,不仅色调搭配协调、鲜艳,而且线条优美。惠安地区女子所谓封闭的头,开放的肚皮,成为该区一大人文景观,引得人们不解,实际是同她们在海滨参加重体力劳动相适应。惠安地区男子多出海或到海外谋生,女子要参加重体力劳动,用头巾裹着头,抵挡强劲的海风,保护脸;衣服短,可自由运动,不影响上肢用力担挑沉重物体,而且上衣短,下裤宽松,与式样众多的头巾一起,很得体、美观。

第三、民俗对各地旅游者有一种新奇感,与生活贴近,最易产生认同,便于他们参与,一同生活,一同庆祝,亲身体验另一地域文化特征。譬如,古代汉族青年结婚坐花轿仪式,吹吹打打,有趣的婚礼程序吸引海外度蜜月旅游青年,他们要亲身体会一下东方人度过“洞房花烛夜”这一生难忘的一天。傣族的四月泼水节,适应热季到来前晴朗的炎热天气,迎接傣族新年,旅游者参与当地人泼水、赛龙舟、赶摆等活动,会感到新奇而高兴。

3、各地民俗主要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我们从地域上可看到多姿多彩的民俗特征。

北方:即以东北的少数民族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粗犷、豪放。特别突出的是蒙古族的摔跤、赛马,鄂伦春人的狩猎,鄂温克人驯养四不象,赫哲人制作鱼皮工艺品和朝鲜族敬老爱幼和能歌善舞等。

西北丝绸之路地区少数民族的风情特征:热情、奔放、欢快、勇敢。颇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如哈萨克的姑娘追、叨羊,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手鼓舞、沙巴依舞,锡伯族的射箭活动等。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特点多姿多彩,极富于情调。主要活动如壮族的赛歌会,僳僳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腊染,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蝴蝶会和绕三灵等活动。中原地区古民风:例如北京四合院,老舍茶馆,天桥乐园,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子年画,河北吴桥杂技,山西乔家大院,河南开封宋都御街。重要节庆有:北京地坛庙会、潍坊风筝会、吴桥国际杂技节和河南少林寺武术节。

江南水乡风情:主要有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茶道表演,绍兴咸亨酒店和乌蓬船,黄山西递村,以及安徽九华山庙会。

一江(长江)两湖(湖南、湖北)楚国民风:主要有武汉编钟博物馆,荆州渔家乐,湘西猛洞河漂流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岳阳洞庭湖国际龙舟大赛。岭南风情:主要有深圳的民俗村,泉州的南音会馆,莆田妈祖庙,通什民族博物馆等。第十三节 中国膳食和烹饪技艺

饮食是旅游地重要旅游资源,品尝名酒、名茶,参加席宴是重要旅游项目。在中国古老历史和文化中,饮食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美酒之乡”和“世界茶叶祖国”之称。

我们祖先不仅创造丰富物产,并利用动、植物原料,经过加工,制成风味可口、丰富多彩的佳肴,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十四节 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

来中国的旅游者,首选购物品,即丝、瓷和工艺品。因为这些实物中凝结着民族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水平,举世无与伦比,受到世人赞誉。因此,中国有“丝绸王国”和“瓷器王国”的美称。

1、丝绸与刺绣

丝绸。养蚕取丝,织成锦缎,是我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品种繁多,外观形态千变万化,花纹复杂,很早以前就有绸、缎、绫、罗、锦、绮、绡、纱、绉、缟、绨、绒、素、绢等类,每类又有许多种。每种各有独特形态和性能,有的素织,色泽雅洁;有的色织,艳丽夺目。乔其纱薄如蝉翼;丝罗如云雾缭绕;绡类富丽飘逸;丝绒温厚柔软;绢类素雅文静;绉类泛起绉纹,富有弹性;真丝和人造丝交织的软段,五彩缤纷。

中国刺绣驰名世界,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刺绣是一种在布面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作“画”,当代艺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从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由双面相同人物发展到双面异色人物,更发展到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人物,称为“双面全异绣”,使刺绣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福建的闽绣、开封的汴绣。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刺绣传统。刺绣成为我国既普及又高超的艺术奇葩。

2、陶瓷

陶瓷在我国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红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秦汉的陶人陶马,唐三彩和宋紫砂陶,均代表了我国的古代文明。

我们祖先在烧制陶器的启示下,用高岭土作原料,器表面施釉,用比烧陶高几百度的温度,烧成比陶器还硬,有金属声的瓷器。瓷器始于商代前期,到东汉、魏、晋已成熟。至明清,瓷器从我国沿海传播到欧、亚、非、美,留下“瓷器之路”之称。

今天,陶瓷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遍及全国。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青花玲珑瓷、薄胎瓷和粉彩瓷被誉为传统四大名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著称。河南禹州的钧瓷。此外,还有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广东枫溪等地的瓷器也很有名。

宜兴以生产紫砂陶著名,其色调有“红而不艳,紫而不姹,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的特色,生产品种达2000多个,有“陶都”之美称。

3、工艺品 在我国古老文化背景下,在历史上出现许多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创造了许多稀世珍品,工艺上巧夺天工,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有民族风格的工艺品。

雕塑工艺品是工艺美术品最多的一类,用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为原料,巧妙地雕塑出珍贵的艺术品和实用品。主要有象牙雕、各种玉雕、各种石雕、各种木雕、砖雕、贝雕、煤精雕、微雕、泥塑、面塑等。

金属工艺品,是利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分别采用掐、錾、点釉、烧制品镶嵌等技艺,制成各种富丽堂皇或清雅实用的工艺品。主要有景泰蓝、烧瓷、花丝、金银手饰及摆件、镶嵌饰品等。

此外,还有纺织工艺、漆器工艺、玻璃工艺,等等。第十五节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掌握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了解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特种工艺品资源和博物馆建设与旅游的关系。

七、作业:

教材第109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5题、第8题、第11题、第12题

第3章 交通与旅游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

2、使学生熟悉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2、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交通运输设施除徒步旅游外,旅游必须借助于交通工具才能完成,改善交通条件对旅游的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帮助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解决旅游者住宿地和游览景点之间的地理差距。其重要性可以将它比做旅游事业的动脉。游客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是“便利、高效、快速、安全、舒适、经济”。旅游交通工具主要有火车、飞机、轮船、汽车。完备的交通工 具使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我国的国内旅祷游客坐火车、轮船和汽车的比例较高,海外游客乘坐飞机较多。火车,其优点是运输量大,费用低廉、污染小、安全性能好。汽车,其优点是自由灵活、独立性大。可随时停靠,选择旅游点的自由度大。轮船,其优点是舒适,价格低廉。更是水上游览所必需工具,但速度慢、费时长。第二节

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1、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在出行方式、目的地、路线的选择及出行链的构成等方面和其它目的的出行有着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同样的观光出行方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遍布全国。随着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我国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常规旅游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4种。近20年来,一种既适于在山地、水域或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形区内应用,又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交通方式——客运索道交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迅速发展。客运索道交通已成为旅游地内主要交通方式和地区旅游交通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众多国际航空公司提供多条飞往中国的航线,为海外旅游者来华及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交通保证。

1)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运输方式,该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6%—69%。其特点是灵活、方便,能深入到旅游点内部,短途旅行速度快,公路建设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但运载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

截至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2.79万公里、省道22.34万公里、县道47.29万公里、乡道89.83万公里、专用公路8.73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7.1%、12.3%、26.1%、49.7%和4.8%。我国交通规划中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确保在2007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覆盖10多亿人口,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3%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以及机场、铁路枢纽,都将被高速公路网连接起来。

2)铁路旅游交通

自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是国内旅游者选用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旅游交通具有客运量大、票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也具有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缺点。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经过5次提速,目前已提速到160公里/小时,个别区段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行时间还有缩短的可能。

3)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是固定的水域或固定的航线上,使用船舶运载游客,或在船上沿途观光,或在一个到数个观光地停泊上岸观光游览的交通方式,具有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但速度慢、准时性差。

2003年,我国完成水路客运量1.7亿人,旅客周转量63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8%和0.46%:水路客运平均运距36.8公里。到2010年,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另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4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约1.5万公里。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沿海南北、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航运体系。同时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渠化航道,提高标准,改善航运条件。

4)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远距离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地面的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但是票价高,空港占地面积大,用地条件高,飞机起落噪音污染严重,机场要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航空运输存在着最小飞行距离的限制(空中直接距离200公里定为开办航线的最小经济半径),易受天气条件制约。

1990—2002年,国内航空客运量的逐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業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76条,航线里程163.8万公里,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2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城市,旅客运输量达到85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为16.3%,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旅客周转量计,由第37位上升为第4位。

5)索道旅游交通

客运架空索道(简称客运索道)是利用架空绳索支承和牵引客车运送乘客的机械运输设施。游人进出景区交通通道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3种形式。客运索道倍受青睐,原因是其独有的特点: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缩短运输距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基建费用省、能耗低;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我国的客运索道是伴随着旅游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各种客运索道的形式也趋于完备。

2、我国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现象严重

旅游活动是实现旅游者在空间的位移及暂时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交通及设施保证,又需要同步的劳务服务。我国不少重要旅游区(点)的专用联系路线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游客进出受到限制。尤其在春节、五

一、国庆3个“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期间,旅游交通运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容易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等系列交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客运设施滞后现象,不仅会引起“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的萎缩,而且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

2)交通服务质量令人忧虑

国内旅游者对各服务环节的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对交通满意者仅占54.1%,不满意者占19%。满意程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期望值指标,不满意程度却远超过10%的期望值指标。

3)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4)信息化工作进展较缓慢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尤其是旅游交通专业人才匮乏。

5)旅游交通发展障碍重重

旅游交通发展障碍有:一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愿对旅游交通建设作长期投资I二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模糊障碍,专线道路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一些旅游专线成为断头路或路况差,旅游区(点)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三是旅游区管理体制障碍,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山麓、山下、区内,各有各的“婆婆”,各行其政,相互制约,四是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障碍,在旅游交通开发建设中,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一一自然生态环境可能被永久破坏;五是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的障碍,旅游商们尽可能地聚集资源,不惧风险地搞高级宾馆酒店建设、搞人造旅游景观开发,对旅游交通的前景缺乏忧患意识,对旅游交通的建设采取冷漠的态度。

3、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百姓生活年”,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多人前往的旅游热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及旅游交通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旅游交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要对旅游区道路规划与设计问题,城市旅游与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定量分析问题,旅游交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尽快开展研究。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

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旅游交通投入,改变传统观念,要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给旅游交通来个大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通过引进中高档的旅游车辆更新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交通业不是旅游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从旅游交通规划、建设到运输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和机构,如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航空公司、水运公司、铁路、公路和交警大队等。因此,应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只有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得到这些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旅游交通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4)运用科技,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以公路运载为例,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客流预测、车辆调度监控、运载工作的统计分析等,不少国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移动式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采用,为旅游交通的调度管理、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好的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在航空运载管理更为普遍,引入以效益控制为目标,建立客运、航班计划、机场信息、综合业务等的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的旅游交通管理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要迎头赶上。

5)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铁路运载为例,可从编组人手,适当提高列车编组数,在增强机车牵引能力、提高司机驾驶技术的基础卜,争取多挂几节车厢,挖掘已有设备、车辆和人员的潜力,增开一些车次。在航空运载方面,很多航班中采取开放前舱、增加客机座位,从而在不增加班次、不增加飞机的前提下,使营运效益大幅度增长。努力挖掘潜力,向组织管理要运载能力、运载效益。

6)遵循原则,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和区内交通系统两部分。对外交通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高效率、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内交通主要游览路线能够便利通达各景点,保证使大多数旅游者能充分领略旅游地的精华部分。若在景区修建索道,对其选线要进行反复考察,避开主要观赏景点,力争对景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及出入口建设;加快铁路规划建设,扩大铁路客运站容量;挖潜改造水运交通,积极发展海港;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运力,切实注意保护好机场的周围环境,增辟国内和国际新航线,增加航班。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的关系。

七、作业:

教材第118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1章 旅游地理区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熟悉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2、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旅游地理和其他地理学科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划分旅游区即是反映这一特征。旅游区是指以旅游资源特征为基础,具有组织旅游活动相应机构、设施和旅游点的完整体系旅游区域。

(二)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正式的资源分区。一些专家、学者从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区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以下数种。郭来喜(1985年)研究了中国旅游资源特征后,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周进步(1985年)提出了一个中国旅游资源地理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9个旅游区;濮静娟等(1987年)用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为指标,进行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研究,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3个旅游气候大区,18个旅游气候区和22个旅游气候小区;孙仲明(1987年)根据中国气候带的分布特点把我国分为10大气候旅游区;刘振礼等(1988年)将中国划分为11个旅游区;雷明德等(1988年)以旅游资源成因类型的共同性原则,将中国划分为9个一级旅游地区;阎守邕等(1989年)对中国旅游资源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和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孙文昌等(1989年)将全国划分成9大旅游地区;孙大文等(1990年)以旅游景观的区域分异为基础,以几种主要综合经济区划方案为参照,提出10大旅游区的中国旅游区景观——经济区划;庞规荃(1990年)将全国划分为9大一级旅游区;陈传康(1991年)考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将观光游览与科学文化导游相结合,把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钱今昔(1993年)从旅游资源欣赏的角度,将全国划分为8个旅游区;石高俊(1994年)依据地貌、气候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宏观特征,将全国划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宋德明等(1994年)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和旅游资源区域特征的角度出发,将全国划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即一级区)和77个旅游资源亚区(二级区)。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七、作业:

教材第122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2章 京、津、冀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2、使学生掌握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的旅游资源概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2、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的旅游资源概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1、自然地理环境

(1)地势轮廓明显,地貌类型齐全 本区地势轮廓明显,可分为两个基本的地理单元,即东部的华北平原和西部的太行山地与冀北山地。本区地貌类型较为齐全,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都有分布。

(2)河流发育,水体众多 本区河流都发源于西部、北部山地,其中,海河是本区最重要的河流,其干流长70公里,支流达300多条,主要有北运河、永定河、南运河等,他们呈一扇形水系会于天津附近,最后注入渤海。永定河发源于山西高原,全长700多公里,是流经北京的最大的河流。另外还有发源于冀北山地的滦河,流经河北省北部,最后注入渤海。

(3)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本区处于中纬度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中冬季寒冷多风沙,影响了人们的出游,秋季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东部滨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温年较差较小,承德盆地因地形影响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这两个地区都是避暑度假的旅游胜地。

2、人文地理环境

(1)经济基础雄厚 本区是我国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就成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本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本区已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本区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本区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种类多,如北京景泰蓝、玉雕、牙雕、绢花,天津地毯、杨柳青年画等享誉国内外,是很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2)交通运输发达 本区是我国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以铁路运输最为重要,其次是海上运输和公路运输。

本区是全国铁路最密的地区之一,铁路网密度和通车里程仅次于东北地区,居全国第二位。以北京为中心,有京哈、京通、京包、京广、京沪、京承等干线,还有石德、石太、京九等铁路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海运在本区对外联系上的重要性仅次于铁路,天津和秦皇岛是本区两大海港。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北京和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将各旅游景点和城镇连为一体,是旅游交通的重要方式。

北京是全国航空网络的中心,它与国内省会城市及旅游中心城市之间都有航空线连接,还陆续开辟了数十条国际航线,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地理上的距离。另有天津、石家庄等航空港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

(3)燕赵文化魅力无穷

本区特定的环境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燕赵文化,从武术到地方戏曲,从民间艺术到民俗风情,都体现了粗犷豪放、慷慨激昂的雄风侠骨。

世代传承的尚武遗风使本区成为中华武术的摇篮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英雄辈出,三皇五帝,逐鹿中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有战国时的乐毅、廉颇,宋太祖赵匡胤,梁山好汉卢俊义、石秀、柴进以及近代的霍元甲等。

民间艺术方面,独具燕赵风韵的戏剧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木偶剧等形式,为国内外观众所喜爱。吴桥杂技、马戏、唐山皮影、尉县剪纸、曲阳石雕等为国内外游客所赞赏。第二节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著名高等院校林立,有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等近百所,与众多科研机构、图书馆、展览馆等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北京被称之为“地球北纬40度地带经历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从金代起,连续800多年的建都史,使北京形成了宏伟而壮丽的皇宫建筑,瑰丽而秀美的园林设施,历经沧桑的寺庙宫观,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典籍,精湛的工艺美术品以及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和烹调技术。她荟萃了众多价值连城、世所罕见的珍奇瑰宝,拥有一批像故宫、古长城、明十三陵、天坛、颐和园等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古迹和景区;近年来,又修复了慕田峪长城、潭柘寺、大钟寺、云居寺、恭王府花园等名胜古迹;开辟了有北方小桂林之称的房山十渡风景区,被誉为小三峡和人间仙境的石花洞溶岩景观,新建的密云、石景山、龙潭湖三大游乐园也对外开放。1996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达218万人次,创汇2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683万人次,收入达359.2亿元人民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居全国首位。第三节 天津旅游区

天津历史遗址多,出土文物丰富,有 40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始建于隋朝的大型木结构庙宇——独乐寺,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有蓟县黄崖关长城,全长41公里,多种不同造型的古台一 千多座,险峻、雄奇,素有 “ 蓟北锁钥 ” 之称。有号称 “ 京东第一山 ” 的蓟县盘山,山势雄伟,层峦叠秀,建筑与自然山水浑成一体。此外,还有天后宫、文庙、大悲院、清真大寺、天尊阁、天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广东会馆以及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天津的建筑具有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的特色,有 “ 万国建筑博物馆 ” 之称。由于开埠较早,且有 9 国租界,以风格各异的小洋楼为特色,保留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东西方各国的各类建筑一千多幢。天津有驰名天下的四大民间艺术。“泥人张” 彩塑艺术闻名全国,饮誉世界。“杨柳青年画” 历史悠久,深受国际友人青睐。“ 魏记风筝 ” 获 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以 “ 刻砖刘 ” 为代表的建筑装饰砖雕,使天津刻砖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建筑工艺。

第四节 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第五节 秦皇岛旅游区

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城市。公元前2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4次东巡,驻跸于此,并派燕人卢生、方士韩终入海求仙,刻“碣石门辞”,秦皇岛厥有其名。此后,汉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临秦皇岛。

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横亘全境。山海关暨老龙头、北戴河海滨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40佳。南戴河海滨、昌黎黄金海岸、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新澳海底世界、长寿山、祖山等景区独具魅力。每年吸引800多万海内外游人慕名而至。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掌握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的旅游资源概况。

七、作业:

教材第137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第8题

第3章 东北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环境

(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盆地形势

本区的地形,西、北、东三面环绕着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略成一弧形,包围着东北平原。在此地形地势基础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河流大部分受山地形势的限制,紧紧围绕山地流动,从而形成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2)冷湿性森林景观

东北地区自然景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温带、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地表长期积雪,呈现出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原”景观。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又集中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本区形成了郁郁葱葱的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本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与东西过渡性,自南向北由针叶林逐渐过渡为针阔叶混交林,自东向西由森林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有利的自然条件加上有限的开发历史,使本区拥有的森林面积在全国各大旅游区中居于首位,有“林海”之称。

2、人文地理环境

(1)多民族交融的关东文化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里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游猎地区。历史上曾有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此建立了辽、金、元等政权。特殊的地域开发历史使本区成为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复合区。除以汉族为主体而形成的关东文化外,这里还有由游牧转向农耕的满族文化,以种植水稻见长的朝鲜族农耕文化,内蒙古的游牧文化,达翰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狩猎文化,以及以捕鱼为主的赫哲族渔猎文化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建筑风貌以及文化标识等,充分展示了本区与其他旅游大区所不同的多元文化的特色景观。

(2)雄厚的工农业经济基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把东北作为原料供应地,而且企图把东北建成为侵略全中国和亚洲大陆的跳板和军火生产基地,在东北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先后建立了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业。解放后,东北地区利用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迅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本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甜菜和木材生产基地。此外,还盛产珍贵的毛皮和药材。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以造纸、粮油、制糖、纺织等为主的轻工业部门。由此形成了本区比较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3)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中,铁路居主导地位。无论通车里程还是铁路网密度,均占全国各大旅游区的首位。东北地区公路网以高速公路为主体,作为铁路运输的辅助线,深入到城市与乡村,内河运输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主,海运方面,沿海港口以大连和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和锦州为地区性重要港口,逐步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再加上沈阳、长春等航空港,使东北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像机体的血管一样把全区组成一个比较完整而具开放性的旅游地域单元。第二节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姿的风情,丰富的特产,为本区旅游业积淀了深厚的底蕴,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20多年艰苦努力,黑、吉、辽三省旅游业实现了由接待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近年来,本区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快速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了绿色生态、雾凇冰雪、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边境风光、观光农业、电影文化、关东美食、会展节庆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种种情况表明,本区旅游业已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本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冰雪、湿地、森林、大山、草原、江河、湖泊、绿色农业等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顺应全球21世纪生态旅游主题;二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本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掌握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44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4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和经济状况;

2、使学生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和经济状况;

2、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1)黄土广泛分布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黄土的广度、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而我国的黄土又集中分布在中原旅游区内,奇特的塬、梁、峁等黄土地貌景观极富原始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旅游资源。同时广泛分布的黄土还成为本区自然景观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黄河的名字就与黄土密切相关。在黄河的上游,河水是十分清澈的,但是在进入黄土高原以后,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雨的冲刷使得大量的泥水汇入河道,才使得这条河流成为了“黄色的河流”,而在孟津以东,由于构造陷落,地势急降,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一方面,使河床逐渐抬高,产生了世界罕见的“悬河”奇观,另一方面,历史上多次的洪水泛滥,泥沙的淤积,形成了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物产富饶,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由于平原区自然条件好,人类自古至今活动频繁,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除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外,本区还有大面积的山地和丘陵,诸如吕梁山、太行山、秦岭、山东丘陵,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大多成为引人入胜的风景区。特别是五岳中的泰山、华山、嵩山、恒山以及列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太白山等更是闻名海内外。

山东省东部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形成山东半岛(也称胶东半岛),海滨岩岸、沙岸、泥岸、河口等各种海岸地貌齐全,多已开辟为海滨浴场。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已成为闻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

(2)暖温带季风气候

本区大部分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受海陆差异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表现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只有南部的南阳、汉中盆地属北亚热带。本区属于中纬度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受海洋影响,夏季沿海地区气候宜人,为滨海旅游旺季;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为全区旅游的黄金季节。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1)经济基础好,交通方便 中原旅游区是我国农牧业发展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本区的汾河谷地和黄河冲积扇一带,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传说的尧、舜、禹都建都于本区。这里是我国小麦和杂粮的集中产区,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在此基础上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城市发展了以棉、麻、毛纺织为主的轻工业。

本区煤、油、气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山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山东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中原油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三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发达。另外,太原是我国大型钢铁基地之一,洛阳是我国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胶东半岛、煤海三晋、关中平原以及郑州一带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高。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中原旅游区内的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京沪、京

九、京广、陇海线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动脉,还有胶济、同蒲、太焦─焦枝、宝成线等,也担负着区内外重要的运输任务。海上运输有烟台、威海、青岛等优良港口,而且这些港口多为不冻港。公路运输线以豫、鲁两省密度最大。西安、郑州、济南、烟台、青岛、太原、洛阳为重要的航空港,以国内航线为主。发达的经济,便捷的交通为本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2)古文明发祥地,文物古迹丰富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祖先最早生存繁衍的地区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使本区拥有无数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比如已发现的蓝田人和丁村人等古人类化石和遗址,半坡文化、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殷墟等。中国七大古都中就有四个在本区内,分别是西安、洛阳、开封、安阳。本区还拥有众多的诸如秦始皇陵、孔墓等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本区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3)文化艺术特色鲜明,旅游商品多

中原旅游区历史悠久,因而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地方特色鲜明。诸如山东的吕剧、山东快书、山西的皮影、木偶、以及拥有“中国第一鼓”之称的山西锣鼓、陕西的秦腔、信天游、陕北的安塞腰鼓、河南的豫剧、曲剧、越调等都反映了当地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区旅游商品繁多,最引人注目的是特种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河南洛阳的唐三彩、禹州的钧瓷、山东的鲁砚、潍坊风筝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另外还有山西的拉面、刀削面、山东的煎饼卷大葱、陕西的羊肉泡馍等地方名吃,以及山西的汾酒、竹叶青酒、青岛啤酒等全国知名品牌,也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本区旅游资源的特色。

第三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本区旅游业在产业体系、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旅游产品结构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省以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主体,强抓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加快了一大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依托秦岭、黄土高原和黄河等,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建设了一大批自然风景名胜区。同时,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和乡土民俗、技艺表演等新型旅游产品。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和经济状况;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59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5题、第6题

第5章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内蒙古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西北、内蒙古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西北、内蒙古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西北、内蒙古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本区地势高亢,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这是区内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骨架,控制着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长,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河流大部分属内流向心状水系或无流区。由于干旱环境,本区中部和西部植被多呈旱生、叶退化的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蚕桑业和丝绸生产最早的国家。随着丝织业的高度发达,中西陆路贸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产品远销中亚、欧洲等地,在丝路沿线,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此外,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长期聚居在本区,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

1、丝绸之路引人入胜

2、民族风情意趣浓郁

3、景点集中且呈串珠状分布

4、草原风光独特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北、内蒙古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掌握西北、内蒙古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68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6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本区为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地区,平均海拔较低,江河分布如织、湖泊密集成群、陆地水面较大,兼有暖温带、亚热带多种多样的气候,属于降水丰沛的“湿润区”,加上热量充足,植被繁茂,形成一派“水乡泽国”和以清秀见长的景致。

至隋唐时代,政治中心虽仍在北方,但经济中心则已逐渐南移,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成为人杰地灵之区,并保存了大量以文化为特点的历史遗迹。本区沿海多良港,也多国际航空港,因而在吸引国际客源上占有优势。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胜景为支柱

本区是我国名山最多的旅游资源区。以黄山、庐山、雁荡山、天柱山、武当山、九华山和普陀山等为主组成的山水风光,旅游价值极高。

2、人文旅游资源以园林、名城和宗教为代表

本区是我国园林最集中的地区,为数众多的江南园林,工艺精巧、结构轻盈、布局紧凑、风格特异,它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列,组成我国园林的主干;名城有虎踞龙盘的古城南京,“人间天堂”杭州和苏州,瓷都景德镇,还有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普陀山、天台山、九华山、齐云山、龙虎山、茅山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85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7章 华南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华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地理概况;

2、华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概况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经流水侵蚀切割和风化、溶蚀,形成许多自然奇景;绵长的海岸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岸和滨海景观,别具特色;众多的岛屿,风光各异。本区干湿季度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长夏无冬、高温多雨。

由于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加之闽粤交通不便,使其区域开发的历史较中原地区要晚一些。本区背陆面海,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起步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其形成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区。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热带特征明显

在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上均有表现: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热带水果各季都有,花卉四时不断;住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无不表现出热带环境下特有的风貌。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类开发建设的旅游区集中分布。这种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致性,形成其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

3)以近、现代旅游资源为主

在近代史上,华南特别是广东,一直是革命的策源地,留下众多的近现代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纪念性建筑物;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滋生出一大批现代化旅游资源。

4)人文旅游资源的风格南北并蓄、中外兼采

由于本区区域开发的历史和独特区位条件,使其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华南园林为例,既吸收了北方皇家园林的风格,也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并注意吸收西南少数民族、外国造园经验,使各家特色完美结合,成为华南园林独具的特征。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地理概况;掌握华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204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6题、第7题

第8章 西南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西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概况

本区地跨滇西与滇南山地、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异不明显,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本区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猿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本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陆路通道,我国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过该地区运往印度、缅甸等国,被誉为“西南丝路”。本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

本区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第二节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1、岩溶景观分布广泛

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孤峰、石林、峰林、峰丛、天生桥、溶洞、岩洞瀑布等无所不有,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也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

2、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从古至今,本区一直是多民族聚集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各自的民族习俗,创造出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构成独具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对异地异族的游人有很大吸引力。

3、高山深谷蔚为壮观

与我国其它旅游资源区相比,本区自然景观更具“天然未雕饰”之自然美。区内雪山茫茫,山高谷深,湖光水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其中不少自然奇观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4.三国古迹遍布各地

三国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霸王的魏、蜀、吴三国,为了争相统一全国而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本区为“三国”时代的矛盾中心,留下许多历史遗迹,为三国胜迹游创造了条件。

5、自然保护区风光秀丽

本区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原始情趣自然浓厚。为保护自然环境及珍稀动植物而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九寨沟、卧龙等为代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掌握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七、作业: 教材第215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7题

第9章 青藏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环境

(1)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地区地势高峻,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以“高、大、新”为特色(即海拔最高,地壳厚度最大,最年轻),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外围高山环绕,雄伟高大;高原内部的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盆地、谷地,构成“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壮丽景象。

(2)高原气候独特 青藏高原块体巨大,在地势高耸的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特征是: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故透明度高,天空分外澄净碧蓝,景色恬静美丽;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气温低,温度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日有寒暑”之说。

(3)生物景观丰富多样 在气候的影响下,全区形成了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景观。山南地区垂直高差大,出现了自高山冰雪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森林景观。从谷底到青藏高原顶部可看到从热带到极地的各自然带景观,不仅是天然旅游胜地,而且是科学考察宝地。现已划定了6个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对稀有植物如长叶松、长叶云杉、喜马拉雅山红豆杉、高原巨柏、延龄草等,以及珍禽异兽如白唇鹿、长尾叶猴,小熊猫、藏羚羊等进行保护。

2、人文地理环境

(1)宗教文化神秘奇特 青藏高原是藏族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发源地和传播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区盛行藏传佛教,因藏语尊称僧侣为喇嘛,故俗称喇嘛教。喇嘛教在发展史上曾两度兴旺,在青藏高原上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宗教寺庙,如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日喀则萨迦寺,西宁塔尔寺等。佛事活动常年兴盛,香火终年不断,保持着古老而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朝圣。

(2)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青藏地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其中以藏族人口最多,此外还有土族、撒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又由于高原环境的相对闭塞,使民风民俗保持了相对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如各民族的婚丧嫁娶、宗教节日、歌舞戏曲、绘画雕塑、居住方式,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且多姿多彩。第二节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西藏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原始自然景观、雪域风光和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著称于世。这里的山脉气势磅礴,集中了地球上70%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系和山脉,90%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保存着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原始生态群落和独特的高原气候景象,被称为是大自然的最后据点。雪峰、旷野、河流、湖泊构成了这里绝美的景致。主要旅游城市有拉萨、日喀则、阿里。

青海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由此经过,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出生在这里,热贡艺术也发源于此。省会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塔尔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青海湖距西宁约120公里,为中国最大的咸水内陆湖。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掌握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七、作业:

上一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水果店教案及反思下一篇:幸存者偏差-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