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旅游旅游体验(精选12篇)
科普旅游旅游体验 篇1
1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窘境
在国外,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民俗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宣传、发扬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但在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迅猛发展的背后, 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同样显著, 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缺乏规划、全面开花的民俗文化旅游, 多采取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 以至于环境损耗和地方文化同化的恶果逐渐凸显, 旅游资源质量及吸引力渐趋下降。总体而言, 民族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非但未能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而使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与世界“三N” (Nature、Nostalgia、Nirvana, 自然、怀旧、天堂) 的旅游潮流完全是背道而驰, 由此看来, 民俗文化旅游亟待新鲜元素的加入以谋求新的发展与进步。
1.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地质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 起源于地质旅行活动, 现已发展成为以地质内容为主, 涵盖矿产、古生物、地震等多种类型的观光性质的科学旅游。我国西南地区地质地貌形态多样, 地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应用地质旅游方式可在旅游市场中形成崭新的亮点, 并由此牵头整合区域内多种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具体来说,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的资源整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 丰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走旅游资源综合化开发道路。地质旅游以山水为特色, 通过整合西南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可对“七彩云南”“多彩贵州”形成最生动的诠释, 最终形成区域特色旅游优势, 对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构成助推作用。
(2) 地质旅游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 成为全国旅游市场竞争中的特色项目、优势项目, 树立品牌效应, 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仅贵州目前就已有兴义、绥阳双河洞、关岭化石群、织金洞等8处国家地质公园, 以及“十二五”期间申报的贵州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 乌江—梵净山世界地质公园, 建设发展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深度游、“水高原”生态旅游品牌, 都可由此全面带动贵州旅游发展, 以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号召力抢占这一独特的资源品牌高地, 由此促进贵州民族旅游的优化整合。
(3) 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的资源整合可弥补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诸多欠缺。如交通问题, 地质景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两者的结合可使民俗旅游景点的硬件优势得到补充。比如喀斯特景区万峰林、顶效贵州龙博物馆与布依村寨民俗游连成一体后, 既节省了旅游时间、路程, 又丰富了路线内容。
(4) 民俗旅游与地质旅游的整合可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档次和内容。二者均明显地表现出知识性、文化性的旅游特征, 旅游资源的优势整合可使民族文化在文化内容层面上提升至更高的科学性层次, 在地质旅游的自然科学元素中深入人文感性色彩, 更可以体现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人文景致的原生态特色, 如黄果树瀑布节就将民族歌舞表演和唱山祭水大典糅合起来, 形成了人文资源与山水形胜融合的特色旅游。
2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需注意到的问题
在将已成熟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与新兴旅游形式——地质旅游相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到地质科普旅游与旅游地质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庄寿强等研究者指出, “凡是有石头的地方都可能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地质旅游”。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地质公园建设的主流思路是旅游地质而非地质旅游, 如 “寒武系—震旦系地层界线”、 “三叶虫化石点”等类似景点在本质上仍归属于地质范畴。在将地质旅游景点沟通串联起来时, 应当拓宽地质旅游思路, 组合为不同的地质旅游类型, 如探奇型连贯式地质旅游、引喻型插入式地质旅游等。因此, 启动地质旅游产业的关键在于思想创新、理论创新。
3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对策建议
地质旅游凸显的不仅是科学性, 更要求的是旅游性、文化性。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发展应当体现出以新带旧、以新促旧的旅游资源发展思路, 以地质文化为特色, 整合民族旅游资源, 树立旅游品牌, 进而全盘带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3.1 开展旅游理论与规划研究, 探讨旅游资源整合的契合点
地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其开发建设仍处于零启动状态, 无成熟模式或案例用于借鉴。开发地质旅游首要的问题在于发展资源开发、地质公园建设等基础理论研究, 对学科交叉部分如民族、地质等加以深入探讨, 现阶段亟待处理的重点问题就是以地质旅游开发为契机, 实现旅游资源的总体整合。其中, 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方式, 必须做到兼顾“主动”与“被动”, 所谓“被动”整合, 是指地质旅游规划建设必须避免走重新建设、重复建设的老路, 要善于组合、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 包含民俗文化游已建、在建项目资源在内, 一次性规划到位, 突出地质特色和地貌特点。“主动”整合所代指的则是地质旅游的发展应当主动整合民族旅游元素, 丰富旅游线路资源, 打造“七彩云南”“多彩贵州”旅游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3.2 合理规划地质公园建设, 为民族旅游资源发展预留空间
地质公园建设是保护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的重要途径, 对拓展旅游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从西南地区地质公园建设来看, 贵州省是我国国家级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 有兴义、绥阳双河溶洞、织金洞、六盘水、乌蒙山等多达8处的国家地质公园。在依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2002) 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重要元素, 地质公园建设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公园建设与民族旅游资源发掘的深度、宽度问题。一方面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资源可为地质旅游主要是地质公园增添文化元素, 民族旅游也可搭乘地质公园世界级品牌建设的契机找寻到恰当的宣传、推介平台, 这也是当前地质公园建设与地质旅游发展中值得尝试的一条可行道路。另一方面,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质旅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相比较来说, 是较为有限的, 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即是情理之中的问题, 前文提及的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 其所在区域均分布有不同的少数民族, 如兴义的布依族, 平塘的布依、毛南和苗族等;云南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周边有纳西族等。
3.3 整合民俗文化与地质旅游资源, 打造精品线游路
精品旅游线路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窗口”, 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规划精品线路必须符合4项基本特征:代表区域旅游特色, 线路集中, 时间紧凑, 观赏性、娱乐性强。毋庸置疑, 单纯的民俗文化游或地质旅游都无法适应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设要求, 统筹开发、资源整合, 才能使地质旅游与民族旅游形成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如云南丽江景区黄山——白沙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带就将玉龙雪山、纳西民俗文化、茶马古道等品牌有机地糅合为一体;贵州的关岭——兴义的古生物化石考察路线, 同时也可成为新的苗族、布依族文化旅游线路, 经贵黄高速公路将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兴义贵州龙化石群、花江大峡谷、贞丰双乳峰、黄果树瀑布等典型地质景观串联起来, 配合以沿线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如兴义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砍嘎、赶鬼场等, 对当前的旅游线路改造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总的来说,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必须整合规划才可能形成优势品牌, 精品建设才能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3.4 综合开发,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在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的结合中, 地质旅游相对来说, 投入少、起点高, 开发难度大。在以地质旅游的品牌效应重新带动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二者应当互为补益, 走综合开发道路。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建设, 形成强劲的产业带动力。譬如贵州地质旅游可适量开发观赏石资源、古生物化石模型等, 周边的苗族蜡染、刺绣或其他民族手工艺品开发也有待于进一步形成规模。只有将旅游商品收入提升至旅游经济总量的40%以上, 这才是正常、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 结论
综上,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当前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在效益的重要方法, 是旅游二次创业的优选途径。以新带旧、以新促旧, 对于各地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在具体实践中, 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相应的旅游资源整合方案, 以期探索出更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及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就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意义及概念问题, 分别从旅游理论与规划研究、规划地质公园建设、打造精品线游路等方面对当前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融合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地质旅游,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卢志明, 郭建强等.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思考[J].四川地质学报, 2009 (23) .
[2]王长生.暂缓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原则[J].四川地质学报, 2005 (25) .
[3]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5 (Z) .
[4]刘瑞, 苏维词, 滕建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生态经济, 2005 (6) .
[5]李家清.武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整合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01 (35) .
[6]伍琼华.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几个原则[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1) .
科普旅游旅游体验 篇2
蓬莱阁初建于建于宋嘉祐六年,明万历十七年、清嘉庆二十四年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已发展成为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山海胜地,加之中国四大名楼的光环,蓬莱阁自古为名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为仙阁增色不少。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朝代更叠,文化汇聚,促成了以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等蓬莱阁多元文化载体的奇异景象。
蓬莱阁东南的观澜亭中有明朝诗人袁可立《蓬莱阁怀古》诗石刻,云:“夙闻蓬莱仙,今到蓬阁上。神仙杳难求,海水空漭潼。秦皇踪已沉,汉武终觖望。田横五百人,至今堪惆怅。”神仙、秦皇、汉武、田横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为诗人吟咏蓬莱阁的鲜明文化符号。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荷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史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寻求仙药先后来此,传说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东海去求仙丹。
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 篇3
关键词:杨凌; 生态农业 ;科普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102-04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目前仍然居住在农村。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利用旅游行业的介入发展生态农业并借助科技手段推广生态农业科普旅游,通过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农业旅游的价值含量,增加农业发展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先,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是结合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是以游览为主要目的,在游览过程中普及生态农业科学知识,使人们在游乐中了解生态农业,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科普旅游是把科普和旅游结合起来,让公众在旅游场所游玩、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生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进行科学思想的传播、普及和教育。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不具有完全的盈利性质,它是以普及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收取少量的门票费以及相关的费用。它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推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地的交通、住宿、饮食等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二、杨凌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优势
杨凌地处陕西省关中腹地,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面积9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万,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杨凌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史和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因此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杨凌在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丰富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绿色、环保、农业文化宣传推广示范的宗旨,因此杨凌地区的所有旅游示范项目均以其为指导思想,注重绿色、环保,目前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具有特色的公园景观。杨凌的水运中心是一所具有特色的水运公园,在此不仅可以欣赏湖光山色之美,而且可以体验快艇、越野卡丁车、跑马、射箭、沙滩、浴场的刺激之感。
2.现代化的科技园。(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有动物、植物、土壤、昆虫和农史5个展馆,积累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动物、植物、土壤、昆虫标本(实物)和农史典藏。其中昆虫标本120万号,植物标本55万份;动物标本数10万号,其中富有农林专业特色的珍稀动物样本8 000余件;线装古籍5万余册,其中收藏全国现存农业古籍284种,善本文献20余种。通过极为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和室外植物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科学知识。(2)中国克隆动物基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3)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和绿色农业的高新技术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4)节水科技示范园和人工降雨大厅。
3.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如夏家沟的猕猴桃基地,五泉镇的万头牛场、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上川口村的锣鼓制造基地,南庄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大寨乡的万亩花卉苗木、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及食用菌基地等。
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崔西沟是杨凌当地著名的民俗村,该村经济正是在尊重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了当地特色农家饭振兴起来的。
5.花园式的大学。该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两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在此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美宁静的大学环境,还可以看到各种具有特色和品种名贵珍稀树种和花草,又可以感受到有着历史底蕴沉积的大学文化气息。
(二)雄厚的科技实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示范区内两所国内著名院校,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称西北农业大学),是于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原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高水平综合型大学,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大学,其农业科技实力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所以,杨凌依托区内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三)方向明确
示范区政府在建设初期就明确,在农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联合科技部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态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各种现代农业示范村,实行“一村一品”;在工业方面欢迎无污染、环保、绿色企业在杨凌落户,现已形成农林牧良种繁育、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对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起到了带头作用,真正展现了示范区的农业示范作用。
三、目前杨凌发展农业生态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
杨凌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
杨凌虽然旅游资源丰富,并且政府在大力推动,但是杨凌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旅游城市的重要原因是旅游的基础设施差,道路不尽如意,住宿就餐条件也是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最重要的是旅游的线路设计不尽如人意,定位模糊,导致有些路线受欢迎,有些线路则无人问津。
(二)缺少专业的导游队伍
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最终需要能够向旅游者传授相关的科普生态农业知识,尽管农博园在导游讲解服务方面下了很大力气,要求导游必须具备相关农林专业学历,相对做到专业讲解,但实际中离专业还是有相当距离。而其他景点,大多数讲解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讲解能力,不能生动形象的向游客展示展馆的相关科普知识。杨凌整体还是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办法。
(三)旅游收入过于依赖门票收入
科普旅游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旅游,目的在于使公众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应该是目标群体,但是,青少年和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较差。以杨凌农业博览园为例,除了重大节日对部分学生的免费开放外,其他时候均要收取高达60元的门票费,导致人们对博览园的概念只限于庞大的外形,而极少涉足其中,从而造成资源极大地浪费。
(四)客源少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当地人的旅游需求相对小;由于宣传的不到位,杨凌并没有作为旅游城市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每年来杨凌旅游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客源少直接会影响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推广发展。
(五)缺少必要的行业协会组织
杨凌旅游整体发展滞后,各个景点零散无序。示范区成立10年来,至今未成立一个旅游行业协会组织,致使旅游行业缺乏自律性,各家自行其是,无法规范管理旅游市场,这是制约杨凌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发展对策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国外的科技旅游,在近些年来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在西方国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科技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科技旅游已不是少数旅游者特有的专项旅游活动,而是一种逐渐被主流市场接受并受到欢迎的大众旅游形式。杨凌要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在发展特色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上寻找自己的出路。
1.政府重视,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应在政策和宣传上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目前杨凌要不断强化道路建设,完善道路标识系统,加强宾馆住宿的管理,改善旅游线路模糊不清的现状,完善旅游的硬件,并积极与西咸都市圈接轨,力求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大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宣传力度,做旅游目的地城市。杨凌地区位置相对偏僻,因此很多游人对此并不是很熟悉。鉴于此,我们必须通过政府牵头,进行营销整合,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持续性媒体宣传及策划活动,提高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可以有效利用一年一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借势宣传生态农业旅游,达到组合宣传目的。
3.充分挖掘杨凌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特色,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生态科技旅游产品。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开发要迎合市场的需求,不仅要在旅游形式上满足游客求新、探奇的心理,而且还要结合本地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特色品牌。比如利用现代农科城的农业示范效应,发展绿色瓜蔬餐饮、昆虫宴、特色工艺礼品等,吸引客源。
4.提升生态农业科普宣传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科普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杨凌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科普从业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导游人员的培训,不仅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知识,还有具有相关的科普知识,因此从事科普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并进行相关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教育。
5.成立旅游行业管理协会,认真开展旅游市场调研,查找薄弱环节,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积极推进旅游行业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塑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整体形象,以期达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宁,吴高盛.我国应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产业[J].科协论坛,2008(7):39-40.
[2] 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94-96.
[3] 彭建良,龚勤.旅游城市发展科普旅游产业的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9 ,9(2):17-20.
[4] 沈恬.浅谈生态旅游[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22(2):29-31.
[5] 谢雨萍,耿文辉.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J].大众科技,2009(3):127-128.
[6] 李绍刚,浅析吉林省科普旅游开发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320-322.
[7] 刘艳.沈阳科普旅游的现状及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05(3):57-59.
[8] 曹军会,贾军战,海江波,等.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4-27.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LEI He-tao1;LIAO Yong-cheng2*
(1.Museum Park,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College of Agronom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s a new tourism model,which integrat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together.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science eco-tourism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and analyzes Yangling’s current tourism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resourc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and then it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辽西地区发展科普旅游对策研究 篇4
(一)科教功能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区别于传统旅游方式的首要特点就是将科普与旅游紧密联系起来,以旅游为依托,注重在旅游的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是一种具有科普功能的旅游模式。对于那些自身对科普知识有浓厚兴趣的游客,科普旅游为其提供了更生动直观的在游览享受的过程中了解辽西地区丰富的科普知识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对辽西地区科普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自身对科普知识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游客,科普旅游可以在为其提供休闲娱乐的旅游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推广有关辽西地区的科学知识,通过引人入胜的场景布置以及生动形象的讲解艺术激发游客对辽西地区相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拓展游客的知识面,发挥科教功能,从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科普旅游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还可以与辽西地区的教育部门联合推出面向在校学生的科普体验套餐,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及学习体验。在旅游过程中将普及科普知识与旅游的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既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普遍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在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推进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经济功能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不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而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加之科普旅游作为科普与旅游紧密结合的产物,极具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发展科普旅游项目有利于辽西地区的资金引进,有利于加强辽西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辽西地区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能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游览量,又可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带动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全面提高辽西地区经济效益,带动辽西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促进辽西地区经济形态由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转变。在就业方面,科普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势必会增加辽西地区的就业人数,缓解当前辽西地区存在的就业压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居民消费,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循环。
(三)文化功能
科普就是通过推广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将普及科普知识与旅游的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既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增加旅游者与辽西地区居民对辽西地区文化的了解,拓宽文化层面,普遍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可以在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推进了辽西地区以及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科普旅游在提升国民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多元性,形成了通过旅游的方式进行科学文化普及的模式,并且将科普旅游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科普旅游也有利于辽西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多角度的实现科普旅游的文化功能。
(四)环保功能
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辽西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辽西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交接地带,多为丘陵、山地和坡地,土地贫瘠。由于历史原因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辽西地区不仅经济发展缓慢,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草原退化现象严重,加之由于自然环境原因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科普旅游属于绿色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的环境资源保护。科普旅游项目不仅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专项地区的环境资源,还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周边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因此,发展科普旅游是辽西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满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辽西地区发展科普旅游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科普旅游资源
在关于科普旅游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将我国现有的科普旅游资源分为科技馆、博物馆游,科技教育中心游,自然、历史景区游,动植物观赏景区游,机构、实验室游,科技型企业游以及各类示范场地游七大类。辽西地区历史悠久,追溯到1亿2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辽西地区就已经成为各门类生物的活动栖息地,在这里,它们繁衍生息形成了完整的“热河生物群”体系。春秋战国以后,辽西地区成为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接融合的地区,也成为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联系的交通枢纽。随着朝代的更替,不同势力以及意识形态在辽西地区交流、碰撞,加之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战争、革命,都在辽西地区留下深刻印记,形成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社会、文化等不同形态的科普旅游资源。
辽西五市均具备丰富的科普旅游资源,在历史文化博物馆方面,除各市级博物馆外,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萧军纪念馆、张作霖墓园,朝阳市的赵尚志纪念馆、北塔博物馆,葫芦岛的塔山烈士纪念塔、张作霖别墅、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兴城的张学良纪念馆等。在自然、历史景区方面,锦州的翠岩山、北普陀山、奉国寺、青岩寺、老爷岭、万佛堂石窟,朝阳的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惠宁寺、槐树洞、佑顺寺,阜新的宝力根寺、瑞应寺、千佛山,葫芦岛的望海寺,兴城古城等兼具历史建筑、自然植被以及宗教文化普及的旅游功能。在动植物观赏景区方面,锦州动物园,锦州世博园,朝阳清风岭,阜新海棠山,葫芦岛灵山风景名胜区、虹螺山等都能为游客提供及观赏与科普于一身的旅游体验。在古生物研究方面,辽西地区被称为“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库”,锦州中德化石地质公园、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宝贵的古生物科普旅游资源。在示范场地方面,阜新的海州露天矿则是辽西地区最具代表的工业示范性科普旅游资源之一,海州露天矿曾经是亚洲最大煤矿之一,也是世界级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之一,是对辽宁工业历史以及资源利用情况的生动记录,十分具有科学普及价值。辽西地区的科普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非常广泛,极具开发价值。
(二)政府部门的重视
当前,辽宁省旅游项目结构正在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辽宁省政府大力推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功能面临着转型升级,其中辽西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普旅游成为辽西地区首推的旅游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都重视开展科普工作,计划增加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设备的引入以及对现有科普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维护,同时,还计划投入大量人力对科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辽西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
(三)财政经济的保障
在2015年9月召开的辽宁省旅游项目工作现场会上,公布了今后辽宁省旅游项目投资重点领域,其中包括辽西历史文化科普旅游资源。辽宁省政府在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多次举办招商引资活动,为辽西地区发展科普旅游提供资金支持。除了旅游项目资金的投入外,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科学普及工作愈发重视,各级人民政府都会安排一定的科普经费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国家还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结合辽西地区科普旅游事业,于2003年6月开始实行的《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中,明确规定对于对公众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等免除营业税,这也为辽西地区科普旅游的发展提供税收方面的财政经济的保障。
(四)市场需求的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对旅游的需求以及需求层次都有明显提升。单纯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精神文明层次的需要,结合科学普及与休闲娱乐于一身的科普旅游得到游客的广泛认可。加之近年来逐步完善的休假制度使得大众有越来越多的旅游时间,利用周末以及小长假进行短途旅游的游客数量剧增,辽西地区位于交通枢纽位置,客源丰富。所以,辽西地区日益增长的科普旅游市场需求也成为该地发展科普旅游的可行性因素之一。
辽西地区发展科普旅游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辽西地区科普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非常适合发展科普旅游,但是如何促进辽西地区科普旅游发展成为首要问题。当前,辽西地区各类人文、历史、自然景区众多,但是辽西地区大多数的旅游景区仅仅达到了量的积累,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多数景区各自为政,未能联合周边相关景区共同营造科普旅游氛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部分景区侧重发展该景区的休闲观光功能,未能将科普推广与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亟需合理的规划与开发。以朝阳市清风岭为例,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清风岭被誉为英雄的山,也被称作“中国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入侵东北,当地农民王文福带领清风岭的人民群众积极进行抗日战争,并且坚持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清风岭也真正成为了从未被日本人占领过的“中国地”。1960年以后,国家在清风岭建成了“280厂”,其生产的高射炮在抗美援越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今天,清风岭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科普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关于抗日战争以及兵工厂的科普知识推广方面应该在后续的规划开发中得到重视,同时对周边科普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对科普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化。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辽西地区科普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辽西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公路四通八达,大大方便了游客出行,但是,仍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首先,随着自驾游游客的增加,旅游旺季,辽西地区各景区普遍存在停车场车位不足现象,造成交通堵塞,势必会增加停车时间,减少观光时间,影响游客出游心情;其次,随着农家乐餐饮模式的备受欢迎,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旅游的时候吃到当地的特色或者野味,但是部分城郊景区的餐饮行业未能让游客满意;另外,部分景区附近住宿设施不完善,住宿环境备品卫生难以保障,为游客游览带来不便;最重要的是景区讲解人员知识储备量不足以及景区科普知识推广不生动形象,科普旅游过程中的生动讲解对于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尤为重要,因此辽西地区在改善景区食住行配套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景区科普知识讲解培训,以及景区内科普展板的设计。
(三)突出产品专门性特点
辽西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但各类科普旅游资源多以地点与景区类型结合的方式命名,从名称上就未能突出其独特性、专门性的特点。以朝阳市的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公元345年夏,燕慕容皝在那里建造了龙翔寺,使之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建寺70多年以后,寺内高僧远赴天竺西行取经,在时间上来看,比唐玄奘早了两百多年。从前燕至辽的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凤凰山一直是东北地区最负盛名的佛教道场,2009年9月12日,在朝阳市内发现的释迦牟尼佛祖舍利以及锭光佛舍利被共同安奉至凤凰山,自此,凤凰山被誉是为唯一一座同时供奉有两佛舍利的佛教圣山。且凤凰山存留的历史古迹众多,也是珍贵的宗教历史科普旅游资源。但是,朝阳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从命名上就未突出其具有的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特点。所以,辽西地区在发展科普旅游时,应该重视突出该地区科普旅游资源专门性、独特性的特点。在景区命名以及景区科普旅游内容塑造方面,强调整体协调发展的同时,突出其专门性与独特性。
(四)拓宽融资渠道
当前,辽西地区科普旅游景区建设多以政府带头、财政拨款的方式建设,投资结构单一。政府应适当放开科普旅游景区开发的融资渠道,发挥科普旅游建设过程中的市场导向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对科普旅游开发有着科学合理规划、经济状况良好的企业或个人对辽西地区的科普旅游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对辽西地区科普旅游景区设立专项资金,通过面向国内外在科普旅游方面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众筹,由政府聘请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参与众筹的企业或个人享有分红的权利,但没有对景区开发方面的决定权。
(五)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当前,我国部分旅游景区普遍存在景区内食品物价过高、乘坐的交通工具定价不明确、园内工作人员未能对景区景点进行详细介绍、景区内导游人员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辽西地区的部分科普旅游景区也普遍存在。商家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对商品进行高价销售,景区内工作人员并未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服务水平低,未能形成全员服务的模式,景区内管理层却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归根究底,景区内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景区内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辽西地区在发展科普旅游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团队,对景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整治,及时发现并解决景区内存在的问题及隐患。与此同时,政府也应重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提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六)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游客的旅游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简单的自然观光和单纯的历史人文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游客的物质文化需要,辽西地区部分旅游景点难以吸引游客再次光顾,缺乏旅游资源创意。为了满足游客的更深层次需求,避免一次性景区出现。辽西地区在景区发展期间应该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普知识推广的同时融入新的科普旅游项目,将历史、人文、宗教与高科技融合。例如在历史宗教科普旅游景区增加4D科教电影宣传,在化石公园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恐龙时代进行最大限度的还原等。各景区应定期结合新型科技拓展新项目,增加对旅游客源的吸引力,提升景区内在价值,为游客多次游览提供可能性。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科普旅游景区的监管力度,推动辽西科普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辽西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科普旅游所具有的科教、经济、文化、社会等功能入手,分析辽西地区发展科普旅游的必要性。从科普旅游资源,国家政策法规、财政经济支持等方面探讨了辽西发展科普旅游的可行性。针对辽西地区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辽西地区,科普旅游,研究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化石资源保护管理局.辽西地质遗迹分布规律调查评价报告[R].2007.
[2].于洪贤,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94-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10.
[4].陶卓民,林妙花,沙润.科技旅游资源分类及价值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2).
[5].赵亮,李洪娜,卢晓君.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2):173-177.
[6].邓伟,苏阳.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黄丹斌.从美国科普旅游的旺势看我国科普旅游的思路和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84-86.
[8].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9].李冰.国外工业旅游开发方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1):68-69.
旅游体验调查问卷 篇5
您好:
我们是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旅游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现正做一份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调查问卷,希望深入了解有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地点、方式等。希望您能积极参加,对于您的回答完全保密,所有调查资料仅仅用于探讨研究,请您谅解。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您的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 20岁以下
B 21~40岁
C 41~60岁
D 60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学生 B.个体
C.企业职工
D.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
E自由职业者
F退休人员
4.您的月收入()
A 2000元以下 B 2000~3000元 C 3000~5000元 D 5000元以上
5.您的学历()
A初中及以下
B高中或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6.您来自哪里()
A.青海省内
B.青海省外
7.您到过青海河湟地区几次?()
A 1次
B 2次
C3次
D 3次以上
E长期居住 8.您在青海河湟地区停留了多长时间()A1~3天
B3~5天
C5~7天
D7天以上
E长期居住 9您选择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最主要的原因是()A 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
B 体验神秘的民族风情
C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D 出于价格和时间的考虑 E 单位安排,因公出差
F大家都来过,我也想看看 G 其它
您到过青海河湟地区的哪些地方()可多选
A 西宁市(如:马步芳公馆)B 互助(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C 大通县(如:黑泉水库)
D 乐都县(如:柳湾彩陶)
E 湟中县(如:塔尔寺)
F 湟源县(如:丹噶尔古城)G平安县(如:夏宗寺)
H民和县(如:七里寺)11 您来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前,您比较感兴趣的六大世居民族有()可多选
A 汉族
B 回族
C 土族
D 藏族
E 撒拉族
F蒙古族 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时,您实际接触到的六大世居民族有()可多选
A 汉族
B 回族
C 土族
D 藏族
E 撒拉族
F蒙古族 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结束后,您最难忘的六大世居民族是()
A 汉族
B 回族
C 土族
D 藏族
E 撒拉族
F蒙古族 来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前您比较感兴趣的文化类型有()可多选
A居民建筑文化
B服饰文化
C饮食文化
D生产方式(如:农业)
E家族村落
F人生仪式(如:婚姻、丧葬仪式)
G节庆活动
H神话传说故事
I歌谣
J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
K民族巫术
L民族宗教信仰
M民族禁忌 N道德礼仪
O民间游艺(如:民间杂艺、民间体育禁忌)15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时,您实际接触到的文化类型有()可多选
A居民建筑文化 B服饰文化 C饮食文化 D生产方式(如:农业)E家族村落
F人生仪式(如:婚姻、丧葬仪式)G节庆活动 H神话传说故事
I歌谣
J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
K民族巫术
L民族宗教信仰
M民族禁忌
N道德礼仪
O民间游艺(如:民间杂艺、民间体育禁忌)
16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结束后,您最难忘的文化类型()可多选
A居民建筑文化
B服饰文化
C饮食文化
D生产方(如:农业)
E家族村落
F人生仪式(如:婚姻、丧葬仪式)
G节庆活动
H神话传说故事
I歌谣
J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
K民族巫术
L民族宗教信仰
M民族禁忌
N道德礼仪
O民间游艺(如:民间杂
艺、民间体育禁忌)
17到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前,您对青海的何种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A民间手工艺术
B民间口头传承艺术
C民间歌舞
D民间竞技体育 E饮酒文化
F茶文化
18您接触到的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您可以展现的内容有哪些()
A民间手工艺术
B民间口头传承艺术 C民间歌舞
D民间竞技体育 E饮酒文化
F茶文化
19您接触到的青海河湟地区哪些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大部分都与您的审美观相一致()
A民间手工艺术
B民间口头传承艺术 C民间歌舞 D民间竞技体育 E饮酒文化
F茶文化
20在青海河湟地区文化旅游体验时,您参与了哪些文化活动()A民间手工艺术 B民间口头传承艺术 C民间歌舞
D民间竞技体育 E饮酒文化
F茶文化
二、以下是有关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问题,请根据您的真实感受,在5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适合您的答案
21您一直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非常感兴趣()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2您认为青海河湟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很高()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3您一直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非常关注()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4对您而言,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5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方面,您的青海之旅与您的期望非常相符()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6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方面,您对青海的总体感受非常满意()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7虽然青海河湟地区旅游已经结束,但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的价值却还在延续()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8在可能的情况下,您非常乐意再次重游青海河湟地区并体验当地的文化()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9您非常乐意将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推荐给其他人()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30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您有什么建议?
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 篇6
[关键词]旅游体验;审美;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88—06
一、诠释旅游体验
(一)旅游体验研究现状
以色列旅游社会学家尤里(Uriely)指出,旅游体验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他对旅游体验的概念演变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梳理,尤其强调了此概念在后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发展和变化:
从旅游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区别研究转向对区别的否定;从总体概念转向复杂多样化的概念;从对旅游对象的关注转向对旅游者主观流动意义的关注;从矛盾性、决定性的陈述方式趋向相关性、补充性的解释。
布尔斯廷(Boorstin)把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大众旅游非自发的预制的体验;麦坎内尔(MacCannell)则认为,“现代旅游者主要是前往异地寻找一种替代性的真实体验”。旅游体验是对现代生活之烦恼的一种积极反应,是现代人为克服这些问题而追求的一种“真实性”经历。这两个定义引发了一些争论。加拿大的两位学者于2009年回顾了国际旅游体验研究的成果,并将其归纳为6个研究方向,即体验基础研究、寻求体验行为研究、体验方法论研究、特殊旅游体验之本质研究、规划与传递体验的管理问题研究。
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国外的旅游体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比如科恩(Cohen)的现象学方法,麦坎内尔的“新涂尔干主义”(neo—Durkheimian)视角,维肯斯(Wickens)的“高夫曼(Goffman)(社会人类学的框架分析)角色理论”,巴斯(Barthes)的文化批评与冲突理论,以及艾萨路德(Elsrud)的“建设性对话导向方法”等。
人类在这种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是自信、充实、舒畅、愉悦、自豪……,这种情感正是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体验在人类的实践中反复发生,使体验不断深化,终于积淀为现代人类的旅游情感。因而,旅游感受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快感,而是在人类实践中出现的社会性情感,它蕴蓄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1995年,王婉飞发表了《略论游境的创获及其审美心理过程》,认为旅游是一个“立体性的审美过程”。章海荣在对旅游美学的研究中发现,存在着一个和“畅”相类似的学术空间:“游”。谢彦君在我国率先提出了“旅游体验”的研究范畴,在其专著《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2005年)的带动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旅游体验的专门研究。旅游研究体验论的尝试,意味着旅游研究新视角的出现,其一是研究基础的转向,从经济学、管理学向社会学、心理学的转向;其二是研究对象的转向,从将旅游者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转为将旅游者的“体验”作为研究对象,这一转向,更为关注旅游者的人本需要。从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来看,一类是需求/动机意义上的体验分析,其目的是为旅游供给提供建议和参考,多以旅游体验动机一旅游体验行为对旅游者进行分析,属于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的应用研究。与之相对应,旅游体验的基础研究还不充分。存在/需要意义上的体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人类自身真实存在和美好生活提供方向和指导,即从旅游体验人本需要——旅游体验价值着眼,进行哲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二)审美心理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属性和特征
“很久以来,旅游体验一直被单方面地理解,或者从高峰体验的角度,或者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就包含在审美与感觉的存在之中”。
体验给予旅游者的是什么?基于麦坎内尔对于文化体验的分析,体验的第一个部分是在舞台、电影里出现的,生活中的某个有代表性的方面,他将其称之为“模式”;体验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模式基础之上的信仰或情感,他将其称之为“影响”。旅游企业关注提供体验的模式,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而社会学更关注影响,即旅游体验对于旅游者审美存在的影响。
第一,主体性。旅游体验是独享的审美感受,体验本身就是吸引力。旅游者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享的亲身经历。旅游者可以与旁人分享旅游见闻和旅游纪念品,但体验不能分享。这种主体性成为旅游的巨大魅力。旅游者融入旅游环境,与目的地居民接触与交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体味生活之美。旅游体验,彰显的是审美的独立和自主。
第二,浸入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通过对自我的观照,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人们在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派恩二世与吉尔摩(PineⅡ&Gilmore)提出了“體验王国”的模型,“展示体验并不是如何取悦顾客,而是如何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客人参与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是想学习,参与逃避体验是想去做,参与娱乐体验是想感觉,而参与审美体验的人就想到达现场”。相比较“融入”这个词,笔者更倾向于“浸入”,旅游体验是一种浸入式的审美。作为“活动”的旅游是可以作为商品而生产出来的,作为“体验”的旅游是旅游者与其浸入的情境互动的结果。同艺术审美一样,旅游同样使人获得全方位的感观刺激。不仅如此,旅游所蕴含的“异质性”恰恰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观照不是被动的感觉和认知,而是主动的积极参与;这种审美是旅游者情感的外化,饱含想象,意味着新鲜和激动,意味着新的生活。
第三,互动性。“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体验”。通过体验的“桥梁”,审美与旅游天然地维系在一起。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观所感,无一不与旅游目的地环境、旅游业的服务、当地居民的态度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特定审美场域中,旅游者不僅是审美体验的感受者,还是审美体验的创造者。旅游的过程是关于体验的,旅游体验的本质是关乎审美的。这里的审美不仅仅是感观意义上的审美认知,不仅仅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心态,更多的是关于人本需求的审美境界。
第四,不确定性。纵览旅游的各种定义,无外乎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离开常住地,意味着空间的位移,以及空间位移带来的新奇;二是离开时间的约束,意味着旅一游一旅的时间有限,意味着时间限制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特征给予旅游最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差异性与不确定性。人们朝觐、狂欢,人们游戏、漂泊,一切都与旅游相关,一切又似乎超越了旅游的范畴。旅游,亦被称为成人的游戏。游戏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重复,可以把自己放进想象的空间,人们因而乐此不疲。云游四方,浪迹天涯——旅游体验的审美满足也许根本就在于对不确定的追求。
旅游体验充满着融经历、践行、感悟为一体的审美愉悦,充满着对存在和创造无限向往的审美理想,是身心交融的审美化合,旅游体验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因此,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
(三)成就完整的人
从旅游体验的层次来看,经历了三个层次:身到、心到、神到。对应在审美境界上,旅游体验的美是悦目之美、悦心之美、悦神之美。正如席勒(schiller)所说:审美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感性的人通过美被引向形式与思维,精神的人通过美被带回到物质,又被交给感性世界”,人的感性与理性通过审美生活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达到和谐统一,成为“审美的人”。“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旅游正是此过程的美好践行,通过“体验”这一中介,人从异化的“碎片”状态解放出来,感性和理性重新融合成为整体。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对人生的完整同样重要。感官的愉悦,带来了兴奋和快感。美景与美情,相得益彰;美丽景色与风情体验,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情景共鸣,情境交融,情意相怡。大美在于人性。自然景物、情感碰撞,终究见于精神之陶冶。精神世界的畅爽,生命的美好灿烂,集于瞬间的体验和感悟,一种物我交融,那是一种天人合一;对生命本质的最终体认,那是生命的重新发现,那是审美境界的自我实现。
尽管旅游之审美对象是被压缩的时空,审美感知却可以无比跃动,审美情感可以无比放飞,审美想象可以无比连绵,审美信仰可以无比坚贞——旅游之审美存在无比自由!“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旅游蕴涵着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审美的人”是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人,因而是完整的人。
二、旅游体验之审美感知: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
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主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不仅将原有的文化传播到异地,也受到异地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在文化的比较、传播和熏陶中,跨文化的交往随时给予旅游者新奇和碰撞。
旅游体验是一种跨文化的、身心共融的审美体验。旅游,作为自然美引发的美好情感而勃兴;旅游,作为轻松活泼的活动很好地填补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断发展。旅游体验,不仅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更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作为人们审美追求和审美向往的形式载体,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成为现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是一种新鲜刺激的生活,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新奇的,旅游者的每一个毛孔都张扬着发现的冲动;旅游,也是一种休闲安逸的生活,在旅游过程中,尽可以放弃,没有人是必须,没有物是必须的,旅游者的每一个毛孔都张扬自由的愉悦。旅游将生活的必然与审美的自由融为一体,旅游之审美意蕴,是直接的体验,是直面的人生,使人不脱离现实生活而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升华:旅游之审美意蕴,是文化的互动,是文化的体验,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文化体验与交往如同旅游的体验,如此真切,如此感性。
旅游,意味着惯常生活的离弃;同时,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涵盖了生活的全部。距离产生美。旅游这一方式,本能地造就了审美的可能。同时,旅游又使距离无限地缩小。在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特征的今天,这种直面的跨文化交往,赋予文化交往的新鲜感、本真感和自由度。人们观赏、交往、模仿,既是无所不包的生活审美,又是洋溢着自我的直觉碰撞。无论是休闲垂钓,还是乐舞狂欢;无论是今日相聚,还是明日作别;若即若离,朦胧又清晰,凝结着审美的极致。
三、旅游体验之审美情感: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
叶朗先生说,“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进到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如果说,旅游体验研究是“将旅游现象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从而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可以对其展开旅游研究的领域——旅游世界以及构成旅游世界的各种体验情境范畴”,我们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与剥离相对的方法——回归,即“将旅游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这种回归并不完全意味着模糊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是从这种回归中找寻旅游的意义和本质。这种回归的基础看似在于西方后现代社会中“非真实性的泛滥”所导致的对一切真实性的叛逆;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这种回归隐喻了主体性文化思潮的崛起,表达了对“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的取向。
旅游的审美动力源自何处?旅游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怎样?这些疑问,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学思潮紧密相连,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伊始的“新的美学原则”之崛起一脉相承。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特纳(Turner)、麦坎内尔和纳什(Nash),都对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定义进行了反思。那时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观点:日常生活的体验是非真实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打破束缚,从旅游体验中去追寻生活的真实。从20世纪90年代起,受到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的影响,日常生活体验与旅游体验、旅游/休闲与工作之间的边界都日益模糊。瑞恩(Ryan)指出,休闲生活和那些与游憩相关的活动一样,日益丰富,尤其在那些软件行业中,工作空间往往也提供健身、SPA、沐浴、滑板等设施。生活越来越一体化,人们在商务旅途中,既工作,也探访亲友、观看体育赛事,或是旅游度假。在理想社会中,休闲终将在自由的尺度上,与工作达成统一。
如果说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活动是以区别化为特征的,包括标准化和制度化,那么后现代社会则趋向消解,包括对区别本身的消解。随着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没有“旅”就可以“游”,人们甚至可以“虚拟旅游”。后起的當代中国旅游产业既面临着行业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又面对着旅游者日益多样的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日常生活越来越忙碌,人们渴望度假来放松身心。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不是偶然为之的奢侈,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与生活越来越不可分。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旅游体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旅游体验的追求不是单一的,它就像多元化的生活一样,发展的动力和机缘都在于对丰富度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对旅游体验的渴望,是普通大众对生活世界的审美追求。旅游体验是关乎个人的。“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30年前,当孙绍振先生评价当时的一些新锐诗歌作品时,提出这样的“新的美学原则”的时候,还是相当有争议的话题;现在看来,他的观点其实非常敏锐而率真地表达了人们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向往。在经历了长期的思想禁锢之后,诗歌以及文学作品“向人的内心进军”——“人”被大写,“个性”彰显出来。人们旅游,不仅赞美如画的风景,重要的是将自身融于如画的风景。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从大众旅游到可持续发展旅游,旅游发展的进程不仅昭示着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更体现了旅游者审美需求的演绎。旅游的生态化、休闲化不仅是自然的要求,也是内心的需要。风景成为内心永远的风景,体验也许转瞬即逝,但体验将会成为心中永远的风景。所谓“景在心中,人亦在景中”。人们喜欢旅游,因为旅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游就是去追寻那“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
四、旅游体验之审美想象:存在真实与生命沉醉
(一)旅游体验之存在真实
真实性,是旅游体验研究关注的重点。真实性理论的提出,代表着一种批判旅游商品化的价值观,但从一开始似乎就走人了一个怪圈。如果说“商品化”导致了旅游产品的舞台化,导致了“非真实”,旅游早已进入产业发展的阶段,商品化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正如同商品化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特征;那么结论似乎很清楚:旅游不可能真实,对真实性的追求也是不可能通过旅游来实现的。所以,曾经得出极端结论:“旅游业越是繁荣,它越有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骗局”。所有的人被诱惑进入,实际上却永远被真实世界所阻隔。这样的争论其实来自这样的担忧,即生存真实感日渐消失。但是,庆幸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尚能体验到它——存在的真实和存在的美感。
艺术的“真”与“美”本也不是同一范畴。旅游所提供的文化场景,无论其原生态到何种程度,都是一种再造的艺术;旅游吸引物也的确越来越“舞台化”了——完全的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象原本就是重要的审美体验要素,审美离不开想象。如同中国画并不追求形的逼真,而是追求意境之美。意境源自何处?是画家的想象激发了欣赏画者的想象。如果说诗的想象是“适应人类对于生活真理和内在心灵的探求,也为了满足人类心灵对于想象刺激的爱好,对新鲜印象的渴求”;那么,真实和想象之间,正为旅游审美的发生和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从个体评价标准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会满足于眼见为‘实。而只要他满足于此,这种‘真实就是他所要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朝着“真实的想象”而去,带着“想象的真实”而归。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曾经有一个很好的命题“猜到的比看到的更动人”;借用一下,想象的往往比真实的更动人。旅游之前的“猜”和“想”也同样是重要的审美过程;旅游的审美也因游走在真实和想象之间,才别有一番滋味。想象,恰恰体现了旅游者具体的、感性的审美,高扬了旅游审美的主体精神。由想象去诠释真实,用真实构成下一个想象。旅途的魅力正在于此。
1999年,王宁提出了“存在真实”,意味着真实评判的主观主义转向。旅游产品的好坏并非由是否商品化来决定,其追求者和评判者就是旅游者本人。对于个体旅游者来说,旅游体验总是真实的,也仅仅属于其个人。这种体验无法被模仿,无法被商业化地重构。旅游的独特体验,每次不一,不仅成为其回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而且最大、最真切的“真实”就是旅游者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正体现了人对于自身生存方式的选择,体现了人在定居与游走之间的平衡和补充。
“人在名利行走,心在荒村听雨”可能是当代很多旅游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和深刻的旅游动机。身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否定其惯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否定惯常的消费观念(往往表现为愿意花更多的钱)、时间观念(往往表现为“不守时”)、审美观念(往往表现为对视觉有异常冲击的人和物的特殊兴趣),甚至伦理观念(往往表现为更随意的“情感行为”)。虽然可以批判旅游者的生活是不真实的,但对日常生活的逃离,是否意味着旅途生活恰是其所要的“本来”?经由这样的“再现”,旅游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新的生活方式,还有全新的自己。孔子说“乐可以知己”,我们可以说“游可以知己”:景观可以再造,但体验永远真实。如同休闲与工作正日益融为一体,旅游与日常生活也互相补充——由此构成了存在的全部。“旅游的作用,就仿佛一个美丽的点缀,是灰暗的日常生活中的亮点。它意味着康复,意味着新生。只有经过这样的旅行,我们的存在才能得到证明。”这一真实,是存在的真实。
(二)旅游体验之生命沉醉
旅游体验的着眼点是旅游者生命之美的再造。沉醉的美感不仅是认知的,而是体悟到的。“在存在主义那里,艺术被归结为人的日常‘此在的审美体验的产物。”旅游审美体验不仅包括丰富、生动的审美感知,更蕴含着活泼、深刻的审美情感。旅游体验不仅能使旅游者感受美,更能使之体验“畅”。更重要的是“美”和“畅”本身就包含着旅游者自身的投入,因而彰显出“创造性”。一群人到相同的目的地游览,每个人的审美体验不尽相同,因为旅游者“再创造”了旅游审美。“再创造”的可能性越大,“再创造”的空间越大,旅游者的审美体验越是完美。
如果说艺术的审美体验通向艺术创造,旅游审美体验通向的则是生命的创造。“体验思考的是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理,体验不是从逻辑的观点看世界,而是以内在的心灵去体悟世界;体验之思是一种诗化思维,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方式,体验本身就是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过旅游体验,追求休闲理想,实现自己的审美人生。《文心雕龙》中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旅游的审美体验不只是静观,不只是沉思,不只是冥想,而是充满着惊喜的发现之美,充盈着颤动的创造之美,这种创造是对生命之美的创造。
海德格尔(Heidegger)曾经说过,“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开启,即揭示,亦即存在者的真理,是在作品中实现的”。同样,旅游者正是以体验的方式开启了自身的存在,获得了自我的真实呈现。海德格尔把美视为真理存在的一种方式,存在者被存在之光照耀,就是真正的创造;旅游体验——追求“美”,崇尚“闲”,这样的休闲存在不仅意味着存在的呈现、存在的真实,更意味着存在的创造。
结语
旅游体验之审美境界
旅游体验源于何物?用西方式的研究语言来说,其源于对生存真实的追求;用中国式的研究语言来说,其源于对审美境界的追求。“美学都将力求‘看护那与审美体验和审美沟通相关的人生中诗意的东西,并努力去阐释它,从而使我们的存在在此过程中变得明朗起来。”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旅游体验对于旅游个体来说,始终是一个审美过程,始终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对未知的探索,体现了对休闲境界的渴望,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旅游的时空转换,为人生体验的拓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通过丰富的审美展現,能使人获得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满足。现代社会,旅游体验已经成为生命美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体验通过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成为人之存在的再造。
田义勇博士新近由文论体系论及“审美体系的重建”时,提出“世界本体即‘生生不息的否定力的判断”。旅游体验的美感何在?源于否定,终在超越。对于惯常生活的否定,对于惯常行为的否定,对于惯常思维方式的否定,而正是在这样的否定中,旅游者获得了审美体验,生命得以绽放,生存得以呈现,不断去追寻休闲之人生境界。
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的开发初探 篇7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类型分析
1. 古生物化石及遗址
黔东南自治州古生物化石丰富,从震旦系至第三纪均可以发现化石。例如从江、黎平一带的震旦系地质剖面,迄今8亿~6亿年,化石层中有丰富的微生物化石;丹寨南皋地区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1];岑巩县侏罗纪古动物化石等。有的成群分布,如寒武纪台江古生物化石群、凯里古生物化石群、杷榔动物化石群、凯堂—翁项—虎庄志留纪化石群、渔洞—万潮石炭纪化石群、凯里江口二叠纪化石群等。其中,台江和凯里化石群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宝库,早寒武纪的台江古生物化石群含有9个门类,50余属,以及一些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其中的化石wiwaxia属于珍稀的化石;中寒武纪的凯里化石群包括11个门类100多个动物化石[2],以及一些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杷榔动物化石群,其中发现的迄今5.25亿年前的始海百合动物化石,是目前全球在下寒武纪地层中唯一发现的棘皮类动物古生物。
2. 地层及地质剖面
黔东南州地层从元古代的四堡群和下江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贵州是研究中国震旦纪的地层(称为震旦系)的重要地区之一,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黔东。在黔东南州,震旦系分布在自治州西部的丹寨及台江—三穗、岑巩等地,黎平、从江一带亦有成片分布。贵州的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是中国寒武系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3]。而寒武系地层在黔东南州境内分布较广泛,镇远—凯里—丹寨以西有大面积出露。境内有凯里翁项剖面、台江番召剖面、隆里剖面等国内典型地层剖面。同时,有八郎中下寒武系国际层型剖面,且凯里古生物化石群被确定为国际寒武纪中下阶“金钉子”。另外,有丹寨南皋地区寒武典型的剖面、雷公山变质岩剖面、沉积岩剖面、从江火山岩剖面等。
3. 喀斯特地貌
黔东南州总面积30 337Km2,喀斯特出露面积占23.1%[4]。喀斯特主要集中分布于镇远县焦溪、台江施洞、凯里挂丁、丹寨的复兴这一线以西北地区,此线以东南地区也有喀斯特零星分布。著名的有:舞阳三峡、渔洞、黎平天生桥、金瓜洞、飞云洞及大峡谷等。这些可以进行形态成因、喀斯特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喀斯特水文景观、绿色喀斯特地质生态景观等科普教育。例如,州内石灰岩石漠面积28 126 ha,白云岩石漠面积19 894 ha,共计48 020ha,占贵州石漠化总面积的4.8%[5],这些石漠化景观有的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价值;又如绿色喀斯特地质生态景观如云台山、飞云洞景区等喀斯特森林植被,可以作为研究喀斯特发育的基本理论、喀斯特生态环境及重建喀斯特区生态平衡的基地。
4. 地质构造地貌和奇峰异岭
从地质构造看,黔东南自治州地跨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黔东南地区构造复杂,划分为顺层韧性剪切带、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过渡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及地垒—地堑式构造等组合类型[6]。主要形态有断裂谷、断层盆地、背斜等。例如革东—台烈断裂谷、施秉断陷盆地、榕江断陷盆地、西江断陷盆地等。背斜如雷公山复式背斜[7]。另外,还有施秉马号构造窗、飞来峰等。奇峰异岭主要有雷公山、云台山、月亮山等。
5. 土壤景观和农业生态地质
黔东南州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黄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11个土类。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如丹寨硒米产区、银球茶产区等均与地质关系密切。所以,可以进行地球化学科考和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旅游科普教育。
6. 金矿矿址地质
黔东地区是贵州金矿的重要产地。黔东地区处的构造位置为江南造山地带,属于雪峰山多金属成矿带之南西段。含金层位有番召组、清水江组及隆里组[8]。其中,天柱—锦屏—黎平地区及从江地区金矿为变碎屑岩中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床,丹寨地区金矿为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天柱—锦屏—黎平地区的变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点)暴露表生环境后可形成冲积型砂金矿床[9]。可以利用废弃的矿点及金矿址,增强金矿地质科普知识。
7. 地质灾害遗迹
黔东南州地质灾害遗迹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遗迹。另外,还有台拱冰川遗迹。据目前了解,地甲病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南半部,特别是黔东南和黔南两个州就有29个县、市有地甲病[10]。据资料统计,重病区有17个县、市,黔东南州有7个,约占41%;轻病区有12个县、市[11],黔东南州有7个,约占58%。地方性氟中毒在黔东南州局部地区存在[12],以及氟斑牙等。可以进行地质灾害考察与科普教育,培养灾害意识。
8. 差异明显的区域地质生态景观
黔东南州地质属于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区域。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大,喀斯特地区往往植被覆盖少,有的石山裸露,旱地遍野;非喀斯特则是郁郁葱葱杉松林,水田波光粼粼,所以可以获得地质环境分异方面的知识。
9. 人文地质景观
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名山大寺地,如黄平的飞云崖、施秉的云台山、镇远的青龙洞、岑巩的鳌山寺、三穗的圣德山、天柱的金凤山、锦屏的回龙庵、黎平的南泉山等;佛教道场如凯里香炉山的观音洞、黄平的飞云洞、施秉的华严洞、镇远的青龙洞等[13];革命遗迹:如“五一广场旧址”、隆里“红军墓”、剑河“红军纪念碑”,以及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凯里“烈士陵园”[14]、旧州烈士陵园;还有与农民起义有关的黎平太平山、榕江八宝山、黄平太平洞、黄飘大捷遗址以及雷公山;纪念抗清将领何腾蛟的“浩气常存”摩崖;侗族石雕墓、中木召古庄园遗址、马家寨陈圆圆墓地、清朝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墓地、冷神圣婆碑、圣婆墓、周治群墓等;思州石砚;台江古生物博物馆;另外,还有“天人和一”苗岭梯田文化景观。
二、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已经有初步的开发,例如,台江古生物博物馆被全国科协确定为200家科普基地之一。1999年4月30日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多达20万人次的参观,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
1. 地质科普旅游开发意识差,开发度低
例如,专家们认为,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保护区有望成为国家和世界级地质公园,但由于不够重视,2000年还是错过了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头班车”,至今还不是国家级地质公园。目前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主要停留在商业价值的开发,除台江古生物开发外,其他地质景观的科普价值开发很少。并且开发理念落后,例如,台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陈列室的化石不齐全,同时没有电脑动画展示等,八郎山的古生物化石遗址基本没有开发。
2. 宣传促销不足
当前宣传促销主要集中在苗族侗族风情及乡村旅游,而地质科普旅游宣传很少,例如八郎山古生物化石,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大众宣传少。例如目前主要局限于地学尤其是科研工作者,而广大的普通观光游客和中小学生对其知之甚少。
3.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2004年民间资本投入8.65亿元,国家投入3.2亿元[15],投资相对较少,而投资到旅游地质科普的开发则更少,基础设施配套差。目前境内没有国家地质公园,未得国土资源部等的资金支持。同时,严重缺少地质科普导游资料和科普说明。黔东南州旅游局2000年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黔东南旅游导游》一书,客观上解决了这一空白,对黔东南的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黔东南旅游导游》涉及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别人文方面比较多。除少数用神话传说等对其进行兴趣性的解释外,都没有科学的解释,并且没有单独的地质科普旅游的导游书,没有系统地对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编写导游词,故对地质景观的成因等不能进行科学讲解,导游培训中又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培训。
4. 开发管理和科普水平低
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地学等科普知识欠缺,绝大多数对有关的地学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例如现有的解说系统的科学含量低,地方导游的科普素质低,景区管理者的科普意识差。导游词中有神话、传说、诗情画意成分多,如姜太公钓鱼、仙人田、恋人接吻、癞蛤蟆谈恋爱等。台江古生物博物馆虽然有了地质专业的人员讲解,但不能够满足需要,故严重影响科普开发。
开发管理科学性差,破坏原生态比较大,例如:调查发现,有的岩溶洞穴中布设有各种彩灯,故掩盖了沉积形态的真实色彩,易造成误导;又如,太平洞的开发中,有的石笋、石钟乳、边石堤等形态被破坏或者被游客敲走,如不加保护,很多的形态将消失;八郎山等的保护不到位,游客随意采集古生物化石等。
5. 地质科普旅游产品和商品稀缺
地质科普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商品很少。例如,剑河八郎、施秉云台山根本没有地质旅游商品。
6. 区位优势差
由于所处的区域没有大城市如北京这样的高文化素养人群的城市支撑,加上是民族贫困地区,区域文化较落后,所以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开发对策
1. 提高认识,适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黔东南州的旅游是政府主导的开发发展模式,所以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提高认识。科普旅游的开发可以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16],并且可以提高旅游的层次,故必须提高这一认识,并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同时,适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面向大众宣传,积极加强寒武纪古生物等的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利用科普旅游地质资源,加强地学科研,提高影响力。
2. 适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解说系统
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发。积极开展地质科普资源调查研究,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挖掘每个旅游地质景观的科普价值,编写地质景区有关的地质结构、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地质介绍资料,并可在门票上、地质体边立牌、碑进行说明。完善科普旅游解说系统,解说词是一个景区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一个好的解说词可以大大提高景区的品位和档次[17],且不能过多用神话故事和传说讲解。这方面还将与其他相关部门相结合。
3. 完善旅游法规,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地学科普知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旅游法规,加强开发管理规划,保护好科普旅游地质资源,地质科普资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开发应避免遭到破坏,同时,开发要科学、自然化、乡土化、生态化,做到开发与保护紧密相结合。
应积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地学知识,可以通过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甚至对特殊的地质景观要配有地学专家进行导游,用现代地学理论加以解释。同时,应该引进地学专业人员进入旅游部门系统,并且提高开发管理水平。
4. 适度加大区域合作,积极进行市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地质科普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设计
应当扩大视野,加强区域协作,联合拓展市场,实现各方面共赢,将区位劣势转化为优势。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分析等相关的研究,协调好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关系,进行旅游地质科普的开发、线路的开发设计、促进其科学健康的发展。可以开发产品:地质奇观科考观光旅游的产品、教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旅游产品、自然地理考察旅游产品等。要重视开发矿泉水、地质科普图书及音像制品、古生物玩具模型等旅游商品。同时,更进一步加大雷山银球茶、丹寨富硒米、思州石砚等的开发。
5. 开发应以八郎古生物化石群为龙头的层次综合开发模式
凯里生物群、台江古生物群等寒武纪生物群的影响力大,已经在世界地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现已初具规模,所以,开发应该以其为龙头的开发模式,加大开发深度,应该在古生物博物馆和遗址方面下工夫。例如寒武纪古生物旅游开发,应该增强其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使之成为学习地学知识、体验环境情景的场所。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演示。同时,加快古生物的收集和馆(所)的建设。同时,使科普旅游更好地融入民族风情与乡村旅游中,主次开发,开发应该综合,不能一味开发科普,而降低旅游的愉快性。
摘要:对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类型、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类型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及遗址、地层及地质剖面、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和奇峰异岭、土壤景观和农业生态地质、金矿矿址地质、地质灾害遗迹、人文地质景观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地质科普旅游开发意识差,开发度低;开发管理和科普水平低;区位优势差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对策,为有关政府部门作为参考。
创新旅游产业,关注旅游体验 篇8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一般而言,旅游发展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休闲旅游,第三阶段是体验旅游。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它强调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体验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如果说在观光旅游中平均每个游客逗留1—2天,人均花费300元,而在休闲旅游中会延长到5—7天,人均花费3000元左右,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体验旅游阶段,游客至少会停留10天以上,人均花费5000元以上,并且可以形成重复性消费。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休闲消费的增长速度会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社会便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体验旅游开始出现。
有人曾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有一个地方刚开始生产花生,当花生成熟后,农民拿到市场上去卖,1元1斤,我们把它叫做“农业经济”;后来人们把花生米烘干后做出各种花生食品,卖到10元1斤,叫做“工业经济”;接着把花生经过包装和市场营销摆在超市的货架上,变成20元1斤,叫做“商业经济”;再后来把加工好的花生摆在酒吧和咖啡店供人品尝,变成30元1斤,这叫“服务经济”;最后,有人找到花生之乡,在这里营造出一种生活形态,或者是旅游区,或者是农家乐,城里人来到此地,不仅能参观花生的各种加工流程,而且能参与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一天下来每人要给当地农民至少200元钱,这叫“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是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产品、旅游设施为道具,以旅游者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通过沟通、互动、游览和消费等方式体验放松、新奇等独特的精神享受。
(二)旅游体验的特点
1. 重视旅游者的参与性
从近年来的旅游实践看,人们为了“体验”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高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的核心,旅游的经历就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比如滑沙、滑草、划船、滑冰、骑马总比单纯观看要印象深刻,这是由当时参与的兴奋决定定的的。。
2. 重视旅游者的情感反应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在认知反应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旅游活动就是游客对旅游产品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旅游者的教育背景、个性、兴趣爱好等影响着情感反应的强烈程度。当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兴趣或心境相符合时,旅游者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表现为愉悦、难忘的一次经历。
3. 体现旅游的差异性
旅游已使人们的社会人角色转变为自然人角色,追求个性的张扬,兴趣爱好的满足,要求旅游体验内容、方式力求独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时刻保持体验物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断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感受,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4. 体现旅游的挑战性
旅游体验是区分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的因素之一,因此,适度的挑战性活动能使旅游者真正忘却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畅感,从而充分体味到一种克服种种困难后体验征服的愉悦。
5. 体现旅游的主题性
主题是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鲜明的主题能充分调动旅游者的感官,使旅游者获得真实的体验环境,触动心灵,留下深刻感受和强烈印象。比如,“印象刘三姐”,生动的表演、刘三姐的服饰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真切地忘记了时间,仿佛真的置身于刘三姐的表演之中,从而使体验更加真实。
二、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者本人、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过程和旅游体验产品的特性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总体体验效果。
三、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的构建
要想真正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我们一定要先理解旅游者的动机或主观意图,提供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且尽量情感化,让旅游者参与进去。旅游地居民也要好好地与旅游者进行沟通,使其产生一种永久难忘的感觉。
根据旅游体验的特点和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因素,游客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由“旅游者‘我’—旅游者‘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四个主体构成,旅游者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四体”(旅游者“我”、旅游者“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旅游者“我”与旅游者“他”之间是一种交流关系,与旅游从业人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旅游地居民是一种沟通关系;旅游者“他”与旅游从业人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旅游地居民是一种沟通关系;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地居民之间是一种相处关系。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旅游从业人员要与旅游地居民融洽相处,要促进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沟通,从而深化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体验的质量。
四、构建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旅游活动的亲身经历性,使得旅游者可以通过寻求体验把握旅游的真谛。构建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四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薄,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庭缺少一种亲情感,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一种亲情感的补偿,同时情感交流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升旅游者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及旅游地形象,此外,情感交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注重“四体”之间美的魅力。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旅游企业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配以美的主题;旅游从业人员要提供美的服务;旅游地居民要增添美的魅力,以迎合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使旅游者产生美好的体验。
(三)旅游地居民要讲诚信讲文明,要与旅游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使旅游者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四)旅游从业人员要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尽量让游客参与体验旅游项目,同时,还要与旅游地居民融洽相处,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这样才能让游客享受到真正的愉悦和审美,让游客在一种不同于生活世界中文化和环境的异化体验中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世界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不同的旅游体验需求,我国旅游业的建设需要从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等方面作更多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深入研究,以及个性化、人性化的探讨工作。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 2007, (1) :178-179.
[2]张健华, 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商业研究, 2008, (1) :176.
[3]张丽华, 罗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模型的一种设计[J].经济管理, 2007, (3) :72-73.
[4]吴文智, 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 2003, (6) :66-70.
科普旅游旅游体验 篇9
关键词:赤水丹霞,科普旅游,世界自然遗产,评价标准,旅游产品
一、背景
科普旅游是科技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文化旅游, 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技成分和要素为基础, 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 形成新的旅游活动产品的旅游形式[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普旅游作为非大众旅游地一种方式, 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科普旅游在带领游客享受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景观深层次成因机理的科学表达。
二、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中国贵州西北部的赤水市境内南部地区, 紧邻习水与四川叙永两县, 105°47′39″E~106°2′33″E, 28°22′11″N~28°25′19″N, 总面积27 364公顷。2009年1月26日中国丹霞—赤水被世界遗产中心正式确立为第三十四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提名地。
本区位于贵州遵义西北部, 与四川南部接壤, 是黔北通向川渝的重要门户, 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 交通环境优越。作为贵州最大的通江港口, “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 航运可达重庆至上海等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公路连接黔川渝, 陆路距遵义300公里, 距贵阳450公里, 距重庆250公里, 距成都350公里;赤水紧倚泸州蓝田机场, 重庆江北机场, 水陆空兼备, 可达性好。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的古川黔凹陷湖盆南缘, 以砂岩型沉积为主, 出露侏罗纪—白垩纪以红层为主的地层, 是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区内高山峡谷横纵交错, 海拔起伏在221米~1 703米间, 垂直高差大, 地形切割强, 属亚热带气候区, 年均雨量1 292.3mm, 年均温18.1℃, 雨热同期, 高温高湿, 植被茂盛。
三、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
1. 赤水丹霞是高原峡谷型丹霞大观园。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名地, 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极为发育。在峡谷区, 由于构造抬升, 侵蚀基面下降, 地貌回春, 河流处于强烈的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过程中, 这不仅造成发育高大的赤壁丹崖, 也造成峡谷区产生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结构的瀑布群[2]。
在经历古湖沉积和抬升剥蚀的过程后, 赤水丹霞发育了丹霞崖壁, 丹霞崩塌石、丹霞壶穴、丹霞石柱、丹霞蘑菇、丹霞沟谷和丹霞凹槽等多种地貌单体形态。这些单体形态是赤水丹霞地貌演变的杰出例证, 具有很高的观光价值和科考价值。
赤水丹霞在特殊的地质地貌背景及水文、气候环境下, 发育了350多条急流飞瀑, 素有“千瀑之乡”的美誉[3]。这些瀑布或气势磅礴, 声如擂鼓阵阵, 或涓涓细流, 勾勒丹霞山水的魂魄。如, 枫溪河上游的十丈洞瀑布高76.2米, 宽80米, 雨季时最大流量可达329m3/s, 湍流倾泻、堪称“中国丹霞第一瀑”;再如,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佛光岩瀑布, 相对高度近400米, 直线宽666米 (弧长1 000余米) 的巨大的马蹄形丹霞赤壁水平展布, 中央一柱状瀑布, 高200余米, 宽40米, 似银河落天, 十分壮观。崖壁在夕阳照射下红艳绚丽, 如同万绿丛中一幕壮美的壁画极具视觉震撼力和感染力。
2. 赤水丹霞是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
晚三叠纪巴蜀古湖消亡后, 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红层经第三纪长期剥蚀夷平, 在第四纪该区遭受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快速流水切割作用的同时而未受到冰川的作用, 从而使得大量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的古物种得以保存。
赤水丹霞拥有完整的孑遗植物类型。研究区内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分布有大量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共7科、12属、13种[1]。蕨类植物中, 裸蕨纲、石松纲、木贼纲和真蕨纲齐全[4]。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桫椤等国家珍稀濒危动植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面积13 300公顷, 仅在金沙沟一代, 高山深谷、河流纵横、水汽充沛, 发育了以桫椤为代表的沟谷雨林层片, 是蕨类植物生长的乐园。桫椤, 作为一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大型树蕨, 享有“活化石”的盛誉。金沙沟拥有桫椤4万余株, 堪称真正的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此外, 该区还拥有26种特有植物, 以山茶科、蕨类科、竹类植物较为典型。
四、产品设计原则
1. 独特性。
旅游行为是一种求异动机所驱使的行为, 而越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越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一个成功的旅游地一旦拥有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就更易开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
享有“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桫椤王国”、“竹子之乡”和“长征遗址”等盛誉的赤水丹霞应将丹霞、飞泉、桫椤和竹海四大元素作为开发具有独特性科普旅游产品的着眼点。作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六地 (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 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提名点, 赤水丹霞的地质旅游资源价值应得到重视。正如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学家黄进先生在考察赤水的丹霞地貌后的感言:“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 发育之成熟典型, 壮观美丽之程度, 当属全国第一。”由此赤水丹霞地貌价值的独特性可见一斑。
2. 市场导向性。
随着自驾游, 就近游的兴起, 从前述研究区概况来看, 赤水丹霞的游客主要来自中国重庆市。根据[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重庆市内游客出游多以观光、娱乐为主, 在景点选择上偏好自然风光。因此, 针对重庆这一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客源地, 赤水丹霞的旅游产品设计应该针对市场推出能够集自然美与异域风情于一体的山水结合型观光产品。而作为西南片区丹霞发育面积最大最典型的赤水丹霞, 其异域性和独特性毋庸置疑, 同时丹山、白瀑、碧水在蓝天的映衬下所勾。
3. 游客参与性。
首先, 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符合现代人追求体验旅游的心理。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 和游客文化水平的提高开阔了游客的眼界。就以山水风光为主打特色的景区而言, 传统的观光游和单一的导游讲解已经不能满足游客体验旅游的心理。于是参与性旅游产品呼之欲出。其次, 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地心理需求。如今的城市人生活在林立的高楼间, 饱受尾气噪声的污染, 而在赤水丹霞的丹山、飞瀑间开发诸如攀岩、徒步、戏水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恰好能满足城市人纵情山水的渴望。再次, 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另外, 钟情山水游的游客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传统的观光游和单一的导游讲解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游客的旅游期望, 回归自然, 获取知识养分才是旅游的初衷。因此在赤水丹霞开展科普旅游应当更强调导游讲解和标识标牌内容的科学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在畅游山水的同时又获得了地学、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五、科普旅游产品设计
1. 传统观光型科普旅游产品。
作为中国丹霞地貌高原峡谷型的典型代表, 赤水丹霞景观价值具有显著的世界性。山高谷深、飞瀑流淌的地貌形态本身就极具观赏性。因此, 针对大众游客尤其是老年游客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新兴的代步工具和媒体系统可以为传统观光游提供便捷。如赤水国家级风景区王牌景区的十丈洞瀑布, 运用电瓶车等新型代步工具既能减轻游客的旅途疲劳, 同时又能使游客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山水美景中。再如, 可以在景区的游客中心内设置多媒体投影, 播放禁止对游客开放的世界遗产核心区的风光片。
2. 深入学习型科普旅游产品。
赤水丹霞地质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 组织以丹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和科学考察可以使赤水成为丹霞地貌专题研究的一个国际性基地, 从而带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赤水丹霞地质地貌和生态过程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就为在赤水丹霞开发深入学习型旅游产品提供了契机。通过对步道沿线标识标牌, 展示中心多媒体和讲解员解说词中的科普知识进行丰富完善, 可以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旅游沿途观察丹霞绝壁、石柱、飞瀑及生态体系的同时对丹霞地貌有深入的学习。同时加强赤水桫椤博物馆、在建的中国丹霞—赤水展示中心建设, 完善解说牌、展品、多媒体、沙盘等硬件设施, 发挥其科普旅游的窗口作用。
3. 游客参与型科普旅游产品。
游客参与式旅游在强调游客自身体验感的同时也使游客自身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使游客的旅游行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而非仅仅是旅游景色的看客。例如, 可以在景区内部休憩处设计DIY创意陶吧;在瀑布跌潭浅滩处设计摸鱼池;在提名地缓冲区边缘设计攀岩、探险旅游线路等, 让游客在身体力行中体会景区科学价值的意境、知识与魅力。
六、结语与讨论
在实施科普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游客的破坏作用, 同时还应重视对研究区资源原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限制游客数量, 避免景点的超负荷经营。本文是一个初步性的设计研究, 希望借此引发景区管理者的重视, 推动科普旅游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丹, 刘元晨.对沈阳科普旅游开发的思考[J].产业经济, 2007, (5) :239-40.
[2]杨明德.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增刊, 1999, (19) :19-28.
[3]陈建庚.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及旅游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增刊, 1998, (18) :102-108.
[4]陈浒, 熊康宁, 任晓东, 刘寅, 汪小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遗产价值[G]//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 2009:161-166.
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旅游营销 篇10
关键词:旅游者,情感体验,营销
著名未来学者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写道:“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旅游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得的旅游收获与旅游享受是一种无形的体验,旅游体验是现代旅游者的终极目标。大多数父母带着孩子去迪斯尼乐园时,并不是为了这一事件本身,而是为了全家共同体验这个特殊的经历。虽然人们无法触摸这种经历,但是,人们依然珍视它的价值。旅游从业者的使命则是要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一、旅游者的情感体验
当旅游者离家踏上出游的旅途后,便开始了旅游的体验。旅游体验是一个过程,即旅游者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体验是旅游者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去寻求某种体验的活动,体验是旅游者的核心需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的施密特教授在他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提出了构成体验式营销基石的五种消费者体验:感觉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动体验、关系体验。感觉体验引起人们的注意,情感体验使体验富有个性化,思维体验加强对体验的认知,行动体验唤起对体验的投入,关系体验使得体验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产生意义。
感觉体验是人们受到各种感觉器官刺激而形成的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上的各种体验。情感体验是产生于消费过程的情感方面的体验,即消费者经历的感觉、情绪、心境。情感体验是建立在感觉体验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二、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特点
旅游者的情感体验是其旅游体验的中心内容,这体现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
(一)从旅游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成为需求结构的主要方面
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满足生活必需之后的一种精神消费。旅游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再是出于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出于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产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因此,旅游者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除了注重有形的物质产品,如饭店的设施设备、餐馆的饭菜外,更注重精神上的消费,希望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一个不用在乎周围人评价、无拘无束行动的地方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生活情趣。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更关注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旅游产品。
(二)从旅游观赏过程看,旅游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审美体验
美感是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审美体验也是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旅游者在旅游观赏过程中,要获得的不只是对世俗愉悦的体验,而是追求旅游审美愉悦的体验。在审美体验活动中,主体心理的各种心理因素诸如感知、情感、理解、联想、想象等十分活跃。审美能够最充分地调动审美主体的所有心理功能。康德曾强调,审美是主体诸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力、理解力)的和谐运动。审美体验中主体的心理状态是极度自由的,自由的心理状态给了体验产生以广阔的空间,自由的体验是旅游的真谛。
(三)从旅游角色扮演过程看,旅游者追求的是新鲜、神秘的另类角色体验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旅游者的角色构成了旅游群体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旅游者的角色与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是一样的,但是二者有着不同。首先,旅游者角色扮演的场景与日常生活中角色扮演的场景不同。日常生活中角色活动的场景属于日常生活范畴,布景与道具相对稳定,而旅游者角色扮演的场景是易变的、不稳定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场景有可能是大海、青山和沙漠,也有可能是城市、村庄和人群,场景的变幻莫测在客观上丰富了旅游者的角色体验。其次,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具有脱离日常规范的性质。日常生活中的人,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不得不中规中居地扮演自己的主要社会角色,角色扮演活动紧张、正规,具有高频率的重复性。为了摆脱日常的烦恼和规范的约束,人们常常选择旅游者的角色,在短期内中断世俗行为,获得新鲜和畅爽的新感受,这便是旅游的真谛,于是一种全新的角色体验便在脱离世俗的、与众不同的直接感知中产生了,旅游者的角色体验轻松而随意,没有任何一种角色能像这种角色给人以扮演的快感、愉悦的体验。
三、针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营销策略
旅游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潮流、一种生活方式,它在向他人传递出地位、身份、情趣等信息的同时,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别样的生活,领略异地的风情,感受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旅游的过程中他们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延伸自己的探索欲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淀。在这样一个摆脱了日常束缚、转换了身份角色的旅游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外界对身心的刺激所带来的愉悦感受。旅游的内在需要决定了旅游消费中更多的是感性消费的成分。在感性消费时代,旅游者所看重的已不是产品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而更看重的是所购买的产品与自己的密切程度,能否给自己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认同,他们往往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消费产品,所以,旅游企业营销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关注旅游者的情感需求,从心理上打动旅游者,引起旅游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一)以旅游者情感为诉求,注重产品心理属性开发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同步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就是旅游企业员工和旅游者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的成败,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升旅游者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形象。而旅游产品本身无思想和情感,如何以情动人,发挥情感的影响力、心灵的感召力,使旅游者在购买产品、消费产品过程中,得到正面的情感满足并形成情感共鸣?所以,从旅游产品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的产品设计,也就是产品概念的设计——对潜在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的迎合和挖掘,以旅游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去设计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重视产品所体现的品位、形象、情感和情调的塑造,营造出符合目标旅游者需要的求新、求异、求知等心理属性,提供情感体验舞台,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在的消费行为。
(二)挖掘旅游产品美的魅力,迎合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体验旅游是观光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强调以人们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为实施体验的工具,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角度综合体验,所以离不开“美”这个基础。而且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是理智的感性动物,也就是说理性和感性是兼具的,在感性与理性交相作用下产生的美感能使整个身心得到愉悦,比纯粹的理性的说服更易打动人心,能使灵魂为之陶醉,得到一次美好的体验。所以,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企业为了迎合“感性消费”,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为重点,运用美学原理和美学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配以美的主题,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以迎合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引发旅游者的购买兴趣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体验。
(三)刺激旅游者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追新猎奇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旅游企业可以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编剧”角色的作用,引导旅游者主动参与旅游活动,尽情表演,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角。以欢乐谷的四维影院为例,用图像、音乐、带有清凉气息的喷雾、座位下方连上电源可以挥舞的细线来迷惑观众的感觉,让他们感到身临其境,用生活中的情景渐渐抓住游客的感情,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把游客带到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里去感受刺激,疑惑、恐惧、心惊胆战……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一些手工艺品的推销,服务人员边介绍边动手表演一番,看着一件陶制品就在服务人员的双手中产生,一块布经过双手的一番调理,就有了初步的图案,这种触觉的信息就会使旅游者感到很新奇,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要求亲自体验,进而促进旅游消费。四川一些旅游公司安排一些九寨沟的藏族姑娘作当地导游,这些藏族姑娘穿着民族服装,一路上展示藏民族天生的好嗓子,满腹的故事传说,不时邀请游人加入她们的行列,在这种气氛渲染下,许多旅游者也忘乎所以,载歌载舞,乐不思蜀。
旅游体验就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体验活动,它是在一个特定旅游地游览参观所形成的,它带有浓厚的旅游者个人情感色彩。这就让旅游企业很难把握住游客的需求,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服务质量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尊重旅游者的情感,为他们提供人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小红,雷霞,许益锋.消费者情感体验的心理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钱祖煜.熊健.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消费行为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4).
[3]赵素洁.顾客的情感体验与企业营销[1].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4]余世仁.旅游体验营销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30).
科普旅游旅游体验 篇11
将“体验”融入旅游,探索景德镇体验式旅游升级路径是本文的主要目标。以体验经济下游客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变化为突破口,结合景德镇旅游资源特点以及旅游发展现状设计了“紧抓软硬环境建设”、开发“陶瓷文化体验旅游”、“体验购物旅游”、“休闲体验旅游”三主题的创新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步入体验经济时代。2009年末一部来自美国的3D影片《阿凡达》犹如一阵飓风席卷全球,带给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影体验之旅,苹果系列产品由于其独特用户体验,在电子产品行业独领风骚。
旅游业是与生俱来的体验经济,是天然的、名副其实的体验经济行业,可以说旅游业是体验经济的一个重要舞台,但我国大多较早开发或较成熟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却面临着产品内容单一、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新兴旅游地开发导致竞争加剧。因此,传统景区必须结合现代旅游理念设计出集参与性、娱乐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创新产品,增强目的地的吸引力,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旅游规划和设计出发,在综合分析景德镇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将“旅游体验”的概念引入旅游产品设计中,以期望能够增强景德镇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其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景德镇旅游资源特点与旅游发展现状
(一)景德镇旅游资源禀赋特点与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但开发不足,处于周边旅游景点的遮蔽之中。景德镇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以陶瓷文化为核心衍生出了众多人文观光旅游产品,除此之外,景德镇作为一座江南城市,山体、湖泊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但目前对其利用并不充分,一方面由于景德镇处于黄山、庐山、九华山、龙虎山、三清山和鄱阳湖、千岛湖的包围之中,与周边风景区相比,其自然旅游资源无论从文化底蕴、名气还是规模上都逊色很多,处于众多光环的遮蔽之下,另一方面是景德镇在旅游规划、开发以及宣传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用于“陶瓷”上,疏忽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
2.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但开发缺乏深度。景德镇以瓷器盛名海内外,旅游主题形象鲜明,陶瓷艺术与文化是景德镇旅游的主线也是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但就目前来看,该地区处于以观光旅游和购物旅游为主的较低层次阶段。景德镇是“黄山-景德镇-婺源”、“景德镇-婺源-三清山”等多条黄金线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紧张的旅游行程安排下,游客在景德镇停留时间短,景德镇成为游客旅游行程中的一个购物点。
通过上述分析,景德镇与其他旅游地相比,有自身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但就目前开发现状来看,主体产品仅能满足观光、购物等较低层次的旅游形式,未能迎合游客对“畅”的旅游追求。
三、景德镇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结合旅游体验的设计要求和景德镇旅游资源禀赋,笔者认为景德镇在打造体验旅游的过程中要坚持“两环境、三主题”的开发原则,如图3.1。
图3.1景德镇体验旅游设计框架
(一)两环境建设
硬环境指空间环境,与旅游目的地主题相呼应的空间环境氛围能够对主题的演绎起到烘托的作用,主题文化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构思与设计得以物化,目的地环境的渲染有助于游客更好的融入体验之中。软环境指服务环境,游客的体验经历是由食、住、行、游、购、娱六个体验模块构成的,旅游一半的体验经历都由服务产生,提供个性化、参与性、挑战性的服务是增强游客体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三主题开发
根据景德镇旅游资源禀赋,笔者认为,景德镇旅游产品升级的构思可以采取以“陶瓷文化体验游”、“体验购物游”为基调,以“休闲体验游”为着色的三主题体验旅游。
(1)陶瓷文化体验旅游
陶瓷文化体验游以珍贵的古迹窑址、古作坊、古陶瓷展览馆以及与陶瓷有关的文艺、民俗、传说等为载体,以模拟再现制瓷工艺流程、传说以及演绎民俗等为手段,为游客烘托出一个逼真的体验氛围。
(2)体验购物旅游
体验购物是旅游购物的升级,是融顾客参与在内的一种新型购物形式。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旅游购物开发与体验相结合成为旅游购物发展的新趋势。购买瓷器作为旅游纪念品几乎是景德镇游客必做的一件事情,但徜徉于现代化的商场中挑选各种上架的瓷器似乎缺少了旅游应该带给游客的“体验经历”,对于此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划一批能够承担足够接待量的制瓷工场,让购买瓷器的顾客参与到设计或制作瓷器的流程中,通过顾客参与的方式制作个性化瓷器。另一方面,瓷器交易市场可以由商场转到防古瓷窑或者以瓷窑氛围为主题对商场进行装修,满足游客享受购物的愿望。最后游客购买的不仅是瓷器,更是一种体验购买的经历。
(3)休闲体验游
景德镇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将“重振瓷都雄风,建设经济重镇和旅游都市”作为战略定位和目标,力图将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江南旅游都市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个性独特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如今,景德镇构建了一批以“瓷”为主线的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如休闲广场、昌江广场等,加之景德镇拥有的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旅游景点,如享誉世界的地质公园“高岭”旅游风景区、锦绣昌南、瑶里度假村等,景德镇已经具备了构建休闲旅游的基础。打造休闲体验游,必须使产品紧紧依存于“瓷”这一主题之中,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分别着力进行打造,另外,还需进一步做的是休闲旅游产品的提升,将零散的景点进行整合,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明确,互补为盈。
[1]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3).
[2]StamboulisYeoryiosand Pantoleon Skaynnnis.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y for Experience-based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2,24:35~43.
[3]Otto J E,Brent Ritchie J R.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3):165~174.
[4]Ning Wa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
[5]邹统钎.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
[6]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8]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4).
科普旅游旅游体验 篇12
1 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链的内涵
1.1 旅游产业
早在20世纪初, 有学者曾提出旅游并非一个产业。但是, 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的深入发展, 大多学术界和业界人士都承认旅游已经成为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然而, 当前关于“旅游产业”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产业等同于旅游业。例如, 学者魏小安、王大悟依照《国际产业划分标准》中对旅游业的界定, 指出旅游业与旅游产业大同小异;另一种观点虽然不否认第一种观点, 但是认为两者不能等同, 因为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比旅游业更加宽泛。例如, 学者申葆嘉指出旅游业主要指以旅行社、人造游乐园、餐饮业、住宿业等为主负责接待服务的各行业复合体, 但是旅游产业不仅包括上述旅游业营利部门, 也包括了为旅游业服务的社会非营利部门。
1.2 旅游产业链
鉴于旅游产业的内涵存在争议, 旅游产业链的内涵同样也存在些许争议,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基于旅游产品供应来界定旅游产业链。例如, 学者张辉将生产和销售旅游相关产品和服务所涉及的众多企业活动, 从旅游目的地各种要素暂时使用权的获得到旅游产品分配和销售过程定义为旅游产业链。这种界定方式注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而非旅游活动的始点与终点, 因此其外延较为宽泛;二是基于旅游者需求来界定旅游产业链。例如, 学者李丹枫等指出旅游产业链是指从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到完成旅游体验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购等行为而涉及产业所构成的一种产业链接。此内涵界定认为旅游产业链始于旅游者的空间移动, 终于其旅游体验的实现, 实质上该界定方式比较狭隘, 但是比较易于数据统计, 所以国家旅游局采用这一界定方式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统计口径;三是基于空间移动范围内旅游产品供应来界定旅游产业链。有学者指出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起点与终点界定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 “在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 各产业相互供需以保证旅游者完成在目的地的游览和各种需求”。此种界定明确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 但是仍然存在第一种界定的缺陷。
总之, 关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传统界定都比较关注产品及其流通所涉及的产业联系, 但是这些产品或者服务的流动均为产业链的外在表现, 其实质在于基于知识分工协作的功能网链。因此, 旅游产业链的界定与分析应该从知识分工协作的角度着手, 以其所创造价值的差异进行产业划分, 并将划分出来的产业链接为网状产业结构。
2 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链分析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旅游产业链有别于传统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具备“模块化”结构, 体现在其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网状结构。实质上, 旅游产业链分工背后的技术水平差异同样只是表现, 围绕旅游体验创造、生产、销售的知识分工才是其“核心”。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链所包含的企业类别具体如下:
2.1 旅游体验产品策划设计类企业
旅游产品的策划与设计是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过渡的第一步, 以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和设计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旅游产品策划、营销与旅游规划等类型的企业均属于这一群体。此类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 具有较大的价值创造空间, 但是在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中未得到充分重视。
2.2 旅游体验产品硬件建设类企业
物质载体是优秀概念产品展现给旅游者的关键, 与其配套的硬件设施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硬件建设不妥, 那么再好的创意也不能使旅游者满意, 发挥不出其潜在的效益。当前很多在旅游景区进行酒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施工企业往往被归类于建筑行业, 其旅游属性被长期忽视。
2.3 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中介服务类企业
旅游体验产品信息将旅游产品概念创意与配套硬件集合于一身, 为身处异地的旅游需求者服务。旅游体验产品信息对吸引旅游者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与之相对应的中介服务企业群体如网络传播、文化传播、旅游广告公司、旅行社企业、旅游在线服务机构等也应运而生。此类企业群体是激发旅游市场潜力的重要主体。
2.4 旅游运输服务类企业
绝大多数旅游产品体验取决于旅游者的空间移动, 而非产品的空间移动, 所以, 旅游交通运输服务类企业也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旅游运输服务主要是指由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 不包括目的地运输。实际上, 我们可以将旅游运输看作旅游体验产品的一部分, 其服务价值不仅在于运输功能本身, 还在于服务质量提升的空间。
2.5 旅游体验产品生产类企业
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是服务业的特性, 旅游产业同样具有此类特性。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就开始享受旅游体验服务, 同时旅游企业也开始进行旅游体验产品的提供与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生产类企业包括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娱、购服务的企业群体, 这一类企业是典型劳动力密集型传统服务业, 是通常意义上的核心旅游产业。
2.6 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类企业
随着旅游市场游客类型的不断丰富, 旅游体验产品的个性化、精细化程度也随之升级, 进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企业群体产生并发展起来, 如集保健、康疗、养生、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端服务企业。一般而言, 此类企业的知识与技术附加值较高。随着国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7 旅游体验产品物质消费服务类企业
随着游客对旅游体验产品个性化要求的不断提升, 部分旅游体验产品对物质条件的依赖程度愈加提高, 因此专门提供物产供应的旅游企业也随之成长起来。例如, 将度假与房地产开发销售相结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将酒店体验产品与度假相结合的酒店类企业等。
2.8 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类企业
鉴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 旅游企业对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性企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 市场已经出现一些整合旅游体验产业链的服务类企业, 如提供旅游数字化服务的企业、旅游保险企业以及旅游信用卡企业等。这类企业是旅游产业链延伸的产物, 具有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3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分析旅游产业链的研究意义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明确地了解各方面的产业特性。一方面,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分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范畴仅仅局限于于吃、住、行、游、娱、购的范围, 且将其定性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概念界定已经不再适用。客观来讲, 从旅游体验的视角, 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等一些现代服务业已经融入旅游产业链, 为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分析, 为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旅游体验视角分析下, 一些增长迅速但是通常极易被忽视的企业被挖掘出来, 因此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大大得到拓展。同时, 旅游专业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 将新兴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纳入教学体系, 以为旅游产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诚然,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链界定虽然有助于更加清晰、明确地界定旅游产业, 但是如果将其应用于实践, 仍存在着统计操作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课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以推进其在实际领域内的应用与操作, 以更强地发挥其对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社会对碳排放量愈加敏感, 我国大力发展无污染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 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产业和旅游产业链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难以实现为旅游业发展而服务的目标。鉴于此, 本文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分析了旅游产业链, 首先阐述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产业链的内涵, 然后主要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对旅游链进行了剖析, 最后指出从这一角度研究旅游产业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体验,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1) :35~42.
[2]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4) :30~36.
【科普旅游旅游体验】推荐阅读:
科普旅游08-23
特色体验旅游11-09
体验型旅游07-12
体验旅游开发08-14
广州旅游心得体验09-03
体验式旅游产品09-03
从体验式教学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论文06-18
广东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项目建设方案07-26
旅游单位旅游管理10-14
旅游文学与旅游营销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