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案件

2024-06-19

行政复议案件(精选7篇)

行政复议案件 篇1

行政复议案件卷宗装订顺序

一、正卷装订顺序

1、行政复议决定书(或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签批单及定稿;

2、行政复议决定书或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正式文书)及送达回证;

3、结案报告领导审批单;

4、结案报告;

5、决定延期通知书签批单及定稿;

6、决定延期通知书(正式文书)及送达回证;

7、延期审理请示领导审批单;

8、延期审理批示;

9、调查听证会会议通知、签到单、笔录;

10、答辩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证据、依据和相关材料;

11、提出答复通知书签批单及定稿;

12、提出答复通知书(正式文书)及送达回证;

13、立案审批表;

14、行政复议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或企业法人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及相关材料;

二、附卷装订顺序

1、行政复议申请书;

2、被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

3、提出答复通知书;

4、立案审批表;

5、答辩书;

6、决定延期通知书;

7、行政复议决定书或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

8、调查听证会会议通知、签到单、笔录。

行政复议案件 篇2

第1条为提高律师办理专利行政诉讼业务的能力, 在总结律师办理专利行政诉讼业务服务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 编写本指引。

第2条本指引是仅供律师、专利代理人在办理专利行政诉讼业务时参考,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本指引对律师参考本指引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所产生的一切风险不构成明示或默示的担保。

第一章专利行政诉讼的分类

第3条按照专利行政诉讼的被告主体分类, 分为以国家知识产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地方知识产权局、地方人民政府为被告四种类型。

第4条根据《专利法施细则》的规定, “地方知识产权局”包括两级, 即省级和地市级知识产权局。在实际工作中, 地级市知识产权局以下, 仍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但由于没有获得《专利法实施细则》的承认, 这些管理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活动, 它们的行为应当视为受上级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委托, 因此, 如果因它们的行为引起诉讼, 应当以上级地方知识产权局为被告。

第二章专利行政诉讼的管辖

第5条专利行政诉讼的一审案件,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6条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被告和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一审案件, 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管辖。

第7条以地方知识产局或地方人民政府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一审案件, 由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以北京、上海、广州的地方知识产权局或地方政府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一审案件, 分别由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管辖。

第三章专利行政诉讼的范围

第8条不服国家知识产局作出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的, 可以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被告提起专利行政诉讼。

一、专利管理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 专利强制实施许可决定;

(二) 终止专利强制实施许可决定;

(三) 对专利代理人或代理机构的行政处罚;

(四) 对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的裁决行为;

二、专利审查中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 、初步审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

1.专利申请不受理;

2.专利申请日的确定;

3.专利申请是否保密的确定;

4.专利申请视为撤回;

5.专利分案申请视为撤回;

6.专利分案申请视为未提出;.

7.专利申请中视为要求本国或外国优先权;

8.专利申请中生物材料样品视为未保藏;

9.专利申请中视为未要求不丧失新颖性的宽限期;

10.专利申请中著录项目变更请求视为未提出, 如专利申请权转让中的申请人变更、发明人或设计人变更等;

11.相关权利不予恢复, 比如因正当理由延误办理专利权登记手续的期限, 造成专利权丧失的, 专利申请人请求恢复权利的, 而国家知识产权局不予恢复的。

12.专利申请的中止或结束中止, 如专利申请人因专利申请人资格纠纷, 起诉到法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止专利申请的审查。

13.在中国完成的发明或实用新型, 向外国申请专利的, 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保密审查决定。

(二) 实质审查审期间的具体行政行为:

1.专利申请视为撤回;

2.专利申请著录项目的变更;

3.相关权利不予恢复;

4.专利申请中止或结束中止;

(三) 专利权维持期间的具体行政行为:

1.专利权终止;

2.著录项目的变更, 如专利权转让, 专利权人的变更;如因发明人资格纠纷导致的发明人变更等;

3.专利权不予恢复;

4.中止或结束中止, 如因发生专利权属纠纷, 中止专利权人的著录项目变更。

(四) 专利申请审查中, 国家知识产权局迟迟不能审结发明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人提起的行政诉讼, 法院即是以行政不作为为案由受理。

第9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 可以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提起专利行政诉讼。

(一) 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书》;

(二) 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

第10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 可以以地方知识产权局为被告提起专利行政诉讼。

(一) 专利侵权处理请求决定; (二) 对假冒专利的处罚决定;

(三) 假冒专利处罚程序中作出的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措施。

第11条对地方知识产权局假冒专利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向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地方人民政府复议决定改变行政处罚决定的, 以地方人民政府为被告, 提起专利行政诉讼。地方人民政府复议决定未改变行政处罚决定的, 以地方知识产权局为被告。

第12条地方知识产权局能够处理的案件包括:

1.确认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案件;

2.责令停止专利侵权的案件;

3.对假冒专利的处罚;

4.对专利侵权赔偿纠纷的调解;

5.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纠纷的调解;

6.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的调解;

7.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的纠纷的调解;

8.发明专利权授予前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的调解。

对上述第4、5、6、7、8种情形不服的, 不能对地方知识产权局提起诉讼。

第13条对地方知识产权局居间裁决所作的决定和行政处罚均可提起行政诉讼。地方知识产权局对专利侵权纠纷所作处理决定, 应当理解为是行政机关居间裁决民事纠纷所作决定, 而不是行政处罚性质的决定。对地方知识产权局假冒专利行政处罚不服的, 既可行政复议, 也可行政诉讼。此处, 行政复议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 对知识产权局所作对假冒专利行政处罚不服的, 既可以先行复议, 也可以直接起诉到法院。

第四章专利行政诉讼案件的当事人

第14条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案件中, 本指引第8条中的行政行为相对人为案件当事人。即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具备专利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第15条不服专利复审请求决定,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案件中, 专利申请人具备专利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第16条不服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决定,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案件中, 无效宣告请求人或专利权人是原告。无效宣告请求人作为原告起诉的, 专利权人为诉讼中的第三人;专利权人作为原告起诉的, 无效宣告请求人为诉讼中的第三人;无效宣告请求人、专利权人均作为原告分别起诉的, 无效宣告请求人和专利权人均是原告, 而没有第三人。

第17条不服专利侵权请求处理决定, 以地方知识产权局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 专利权人或专利侵权处理被请求人为原告。专利权人作为原告提起专利行政诉讼的, 专利侵权处理被请求人为诉讼的第三人;专利侵权处理被请求人为原告提起专利行政诉讼的, 专利权人为诉讼的第三人。

第18条不服假冒专利处罚决定或查封、扣押行政措施, 以地方知识产权局为被告提起的专利行政诉讼, 被处罚人是诉讼中的原告。

第19条不服改变假冒专利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 以地方人民政府为被告专利行政诉讼, 被处罚人是诉讼中的原告。

第五章专利行政诉讼的起诉

第20条原告不服专利复审请求决定或专利无效宣告决定, 对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专利行政诉讼时, 起诉书必须对具体政行为如何侵犯其合法权益进行具体说明, 即应说明专利复审请求决定或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决定是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还是违反了法定审理程序、超越职权或证据不足。

第21条原告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行政诉讼请求应当具体、明确, 即要求人民法院撤销或维持复审委员会的决定, 应当明确。

第六章专利行政诉讼的委托

第22条委托人是个人的, 委托手续包括向人民法院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件、一审委托书、受托人的身份或代理证件、委托代理机构公函。委托人为外国人或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人的, 其身份证件和委托书要办理相应的公证手续, 或者根据所在国或地区与中国之间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上述文件为外文的, 应当同时准备法院认可的翻译机构翻译的中文译文。

第23条委托人是单位的, 委托手续包括向人民法院提供委托人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一审委托书、受托人的身份或代理证件、委托代理机构公函。委托人为外国单位或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法人单位的, 其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和委托书要办理相应的公证手续, 或根据所在国或地区与中国之间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单位没有营业执照, 可以采用其所在国登记的工商资料作为证明。上述文件为外文的, 应当同时准备由法院认可的翻译机构翻译的中文译文。

第24条无论在一审诉讼中递交的委托书内容是否有二审诉讼的授权内容, 二审法院通常也要求当事人再提交一份关于二审的授权委托书, 如需要办理公证、认证手续的, 还需要再办理一次公证、认证手续。

第七章专利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审查

第25条不服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决定, 对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专利行政诉讼, 注意对无效宣告请求人提交证据的期限审查。《专利法实施细则》有关证据提交期限的规定, 请求人在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之日起1个月后提交的证据, 专利复审委员会不予考虑。

第26条不服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决定, 对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专利行政诉讼时, 注意审查无效宣告请求人提交的证据与无效宣告请求的理由是否相结合, 是否指明每项理由所依据的证据。如果仅提交证据, 而没有结合证据说明无效宣告请求的理由, 该证据不会被作为无效宣告请求的依据。

第27条不服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或专利复审请求审查决定, 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提起专利行政诉讼, 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或复审请求审查决定后, 或者在诉讼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证据, 以及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或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中未作为作出决定依据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28条涉及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或复审请求审查决定而提起专利行政诉讼中, 注意审查: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或专利复审审查中, 是否在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供外文证据的中文译文, 如果未在指定期限内提交外文证据的中文译文, 按照《专实施细则》第3条的规定, 该外文证据应当视为未提交。

第29条专利复审委员会所作出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或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中, 采用了未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的外文证据的中文译文, 针对该行政决定的专利行政诉讼中, 该行政决定则是属于适用法律、法规不当。

第八章专利行政诉讼与专利民事诉讼的衔接

第30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专利侵权处理决定确认构成专利侵权或不构成专利侵权, 专利权人或请求人均可以针对地方知识产权局提起行政诉讼, 要求如果被控侵权人没有提起行政诉讼, 专利权人亦有权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赔偿的民事诉讼。法院审理专利侵权赔偿民事诉讼不受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处理决定的影响, 不仅要审理侵权赔偿问题, 法院还要重新审查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问题。

第31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的专利侵权处理决定, 认定构成侵权或不侵权, 专利权人均可以在决定作出后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 要求法院判决确认构成侵权, 地方知识产权局已经作出的处理决定将不发生法律效力, 要等待民事诉讼的结果。如果民事诉讼的结果是构成侵权, 法院会依权利人的要求, 判决侵权人停止侵权, 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处理决定的内容应当认为已经被法院的民事判决所“吸收”了, 如果法院民事判决不构成侵权, 则基于法院判决的效力要高于地方知识产权局处理决定的效力, 处理决定亦不再执行。

第32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的专利侵权处理决定确认构成专利侵权, 被控侵权人可以地方知识产权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要求撤销该处理决定。被控侵权人没有提起行政诉讼, 而是向法院提起要求确认“不侵权”的民事诉讼, 法院受理后, 亦要全面进行审查, 而无论作出何种判决, 最后结果均以法院判决为准。

第33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的侵权处理决定确认被控侵权人的行为不构成专利侵权, 但被控侵权人也可提起“不侵权”的民事诉讼。

第34条提起行政诉讼又提起民事诉讼时, 地方知识产权局侵权处理决定作出后, 双方当事人可以分别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即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构成专利侵权决定, 被控侵权人不服, 针对该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 同时, 专利权人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赔偿的民事诉讼, 正常情况下两个法院进行协调, 由审理行政案件的法院中止行政诉讼, 等民事诉的结果出来后再作出行政诉讼判决。

第35条侵权处理决定作出后, 被控侵权人针对该决定既提起行政诉讼, 同时又提起“不侵权”的民事诉讼。应以中止行政诉讼, 等待民事诉讼的结果。行政诉讼在确认专利侵权问题上, 应当与民事判决保持一致。

第36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侵权处理决定后, 专利权人既提起行政诉讼, 又提起民事诉的, 不能认为专利权人是重复起诉, 不能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即两个法院均可以立案, 通常情况应当行政诉讼程序先行中止, 待民事诉讼判去生效后, 再继续行政诉讼。

第37条地方知识产权侵权处理决定作出后, 专利权人提起行政诉讼、被控侵权人提起民事诉讼。地方知识产权局处理决定不构成侵权, 利权人依《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 而被控侵权人也可以提起上述确认“不侵权”的民事诉讼。以民事诉讼为主、以行政诉讼为辅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程序交叉问题。

第38条提起行政诉讼同时“附带民事诉讼”的衔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第61条的规定, “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 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 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如果当事人不服地方知识产权局所作关于专利侵权的决定, 依行政诉讼法起诉到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决定违法的, 可以在撤销违法决定的同时, 应当事人的请求, 依民事诉讼法对专利侵权纠纷进行审理。

第39条假冒专利行政处罚和民事诉讼的衔接。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假冒专利处罚决定后, 专利权利人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此时, 法院处理赔偿问题要以是否构成假冒为前提。法院在诉讼中仍然要进行全面审查, 即首先要审查假冒行为是否构成, 只有在认定假冒行为已经构成的情况下, 才可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应当赔偿。法院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来看待是否构成假冒的, 不对行政罚款及其数额进行判断。法院民事诉讼程序中是否认定构成假冒, 对地方知识产权局的行政处罚均没有影响。因为民事诉讼程序无权审查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正确。

第40条如果专利权人认为假冒产品还落入了其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专利权人在民事诉讼中同时提出专利侵权赔偿, 即还要求假冒人赔偿其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法院不仅要审查是否构成假冒, 还要审查假冒行为是否同时构成专利侵权, 假冒行为是否落人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如果构成, 则法院不仅要判决假冒人赔偿对专利权人造成的商誉上的损害, 还要判决假冒人承担专利侵权的赔偿责任, 即双重赔偿责任。

第41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处罚的决定, 被处罚人不服处罚决定而提起行政诉讼, 而权利人提起假冒所引起的损害的民事赔偿诉讼及专利侵权赔偿诉讼。处理民事诉讼的法院应当暂停对假冒问题的审查, 先进行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审查, 等审查行政处罚的行政诉讼审结后, 再根据行政诉讼的审查结论, 决定是否需要假冒人赔偿权利人因假冒行为所产生的商誉等损害。但无论如何, 民事诉讼不停止对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审查, 因为产品是否落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与假冒行为有可能重合, 亦有可能单独构成。

第42条当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不构成假冒专利的处罚决定后, 专利权人对该决定提起行政诉讼权的同时, 权利人以对假冒行为遭受的损失, 提出民事赔偿诉讼, 甚至还包括专利侵权的诉讼。民事诉讼程序中对假冒行为的审查应当中止, 对是否构成专利侵权行为的审查并不停止。等行政诉讼有了结论后, 再根据行政诉讼的结论, 决定是否应当由假冒人承担基于假冒行为产生的损失。

第43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 当事人人一方反悔的, 当事人可以按照合同法规定起诉到法院, 不能对地方知识产权局提起诉讼。

第九章专利行政诉讼的审理

第44条专利申请人不服专利申请的驳回决定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复审请求, 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合议审理后认为原驳回决定是正确的并作出维持原驳决定的复审决定, 复审请求人不服复审决定又向人民法院提起专利行政诉讼, 此时人民法院只能围绕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维持原驳回决定的复审决定是否正确进行审查。

第45条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务是审查专利复审委员会所作的决定是否查清了事实, 是否准确地适用了法律, 是否违反了法定程序查原则。例如, 在一件无效案的审查决定中, 请求人始终以不能被认定为有效证据的证据1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 并以证据1结合证据2否定涉案专利的创造性, 专利复审委员会依职权采用了请求人没有提及的证据3与证据4进行结合而作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在作出决定前也没有给专利权人一次符合听证原则的陈述意见的机会, 则其行为属于违反请求原则和听证原则的行政行为。

第46条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2条的规定, 在无效宣告阶段, 请求人主动撤回无效宣告请求或者因双方和解需要, 请求人撤回无效宣告请求时, 复审委员会在已进行的审查工作的基础上, 认为专利权可以全部无效的, 可以不终止审理。

第47条法院的庭审是针对双方当事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所作出的专利行政决定正确与否来听取双方当事人的观点, 凡是专利行政决定中未涉及的理由、证据、事实一般不予采纳并不纳入庭审的范围, 其情况类似专利复审委员会对不服专利申请驳回决定而提出的复审请求的审理, 即只针对驳回决定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理。法院的庭审不适合采用长篇大论的论述和具体对比, 不适于对纯技术问题进行过度的技术性讨论以及法律条款解释评述, 法院的庭审适合直接切入无效宣告或复审决定所谓不公正、不合法的具体叙述和辩论,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把问题讲清楚即可。法院的法庭辩论一般在庭审调查阶段就一并进行, 即质辩合一模式。因此有些观点在庭审调查阶段就可以发表, 而不必等到辩论阶段。针对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不服的行政诉讼中, 第三人始终应与专利复审委员会站在同一立场上去参加诉讼、发表意见, 而不能与专利复委员会产生不和谐或相矛盾的说法。

第48条人民法院在审理因不服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和无效宣告审查决定而产生的利行政案件时, 其依据的法律是《专利法》《行政诉讼法》, 其参照的是《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等。

第49条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的专利行政诉讼件的焦点并不是请求法院直接依据《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对专利申请的内容或已经授权的专利进行审查, 而是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行政审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因此, 原告不能要求法院直接认定原告的专利申请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条件或是否符合维持专利权有效的条件, 如果原告提出这样的请求, 一般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第50条原告的诉讼代理人可以在诉讼中请求法院着重对复审程序或无效宣告审查序中不合法的地方进行重点审查, 这就要求其对于上述重点审查之处要有所准备, 准备越充分越好。代理人对于程序的合法性质亦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对该决定不利于当事人是否给予一次符合听证原则的陈述意见的机会、是否应当通知当事人出庭口头审理而没有通知、是否应当回避的合议组成员没有回避、是否一方当事人对于对方出庭人员有异议而没有被专利复审委员会接受等问题进行准备。对于实体问题的质疑则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证据的采集是否违反法律关于证据的一般规则或特别规则的规定, 对于证据的不予采信是否违反法律的规定, 适用法律是否超出了无效宣告请求的理由、范围, 对事实的认定是正确。只要在上述方面能够找出任何一点有关被告行为的不合法性的缺陷, 有可能促使人民法院作出要求专利复审委员会重新审查的决定。因此, 律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泛泛地谈合法性问题, 而是要从专利复审委员会所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找到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具体缺陷, 即从复审决定或无效宣告求审查决定的字里行间找到不符合法律的具体描述, 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定性分析, 从而使法院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第十章专利行政诉讼的判决和执行

第51条不服地方知识产权局决定行政诉讼时, 包括四种判决判决, 即撤销或维持判决、变更判决、确认判决、履行判决。且不区分是居问裁决专利侵权民事纠纷还是行政处罚。判决、行政处罚生效后, 当事人不履行判决或行政处罚决定的, 地方知识产权局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52条根据《专利法》的规定, 对地方知识产权局在行政处罚程序中所采取的强制措施不服的, 诉讼或复议均不停止该强制措施的执行, 即扣押的假冒产品并不返还, 查封的假冒产品照样继续查封。

第53条地方知识产权局作出的《专利侵权请求处理决定书》认定被请求人构成专利侵权的, 地方知识产权局可以责令被请求人停止侵权。但当事人可以在收到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停止侵权行为, 地方知识产权局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地方知识产权局停止侵权的决定作出后, 并不立即产生执行的法律效力, 这一点与其他行政行为有所区别。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后, 只有在法院维持原决定时, 地方知识产权局才产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力, 在此之前并不产生这样的权力。

行政案件的庭审 篇3

关键词:行政诉讼;庭前准备;法庭调查

行政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行政争议,进而维护和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障和发展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秩序,化解行政管理相對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行政诉讼的价值在于:①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②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自由,包括关于人身权的自由,关于财产权的自由,关于行为权的自由;四、秩序,包括实体秩序和程序秩序。《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合法性审查原则,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依法裁判不调解原则。要充分、全面地实现行政诉讼的价值,在《行政诉讼法》三大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搞好行政案件的庭审至关重要。笔者试就行政案件的庭审(包括向前延伸的庭前准备环节和向后延伸的庭后工作环节)谈一些浅见。

行政案件的庭审可以分为庭前准备、法庭调查与辩论、评述与宣判、庭后工作四个大的环节。

一、庭前准备环节

庭前准备环节是为开庭审理作好准备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明确举证责任,庭前证据交换,明确争议的焦点,合议庭成员了解案情并明确分工。

在向原告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的同时送达《举证通知书》,载明以下内容:①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应由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如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应举证证明提出申请的事实,在行政赔偿案件中应举证证明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及权利的被侵害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为了充分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监督和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应当告知原告可以提供证据、依据反驳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及适用的法律依据,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②举证的期限。超过举证期限不得再补充举证,有正当理由的除外。③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将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在向被告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的同时送达《举证通知书》,载明以下内容:①被告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②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③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包括申请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和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向第三人送达《起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的同时送达《举证通知书》,载明以下内容:①第三人可以提供证据、依据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②举证的期限。超过举证期限不得再补充举证,有正当理由的除外。③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的法律后果。

在原告、被告、第三人举证的基础上,合议庭组织召开预备庭:①告知各方当事人不得在正式开庭时提出预备庭期间未提出的证据,有正当理由的除外。②各方当事人互相交换证据。③询问各方当事人对其他当事人的诉讼主张、证据、依据是否有异议。④归纳出各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作为开庭审理的重点。开庭审理时应以预备庭期间提出的证据为举证、质证、认定的对象;围绕争议的焦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

强化合议庭的职能。现行模式的庭前准备环节:往往是主审人积极介入相关的工作,合议庭成员不介入,直到开庭审理时才介入。要强化合议庭的职能,必须要求合议庭所有成员从庭前准备环节就同时介入:①主持召开预备庭。②阅读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依据,全面了解案情。③根据案情及争议的焦点,明确合议庭成员在庭审过程中的分工。

二、法庭调查与辩论环节

法庭调查与辩论环节是行政案件庭审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

(1)对于行政作为案件,首先由被告陈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然后由原告陈述请求及理由,被告进行答辩,然后由第三人陈述诉讼主张,再根据举证责任的分担进入举证、质证、认证。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首先由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和理由,然后由被告进行答辩,然后由第三人陈述诉讼主张,再根据举证责任的分担进入举证、质证、认证。

(2)对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应按以下顺序进行:①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职权或者超越职权。没有相应的职权或者超越职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审查其他内容即可认定不具备合法性。②是否违反法定程序。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审查其他内容即可认定不具有合法性。③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④定性及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⑤是否滥用职权或者显失公正。

(3)在举证、质证过程中,可以组织各方当事人对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和证据证明的事实,证明的效力以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影响进行小型的辩论。

(4)对证据证明的内容明确、充分,各方当事人无争议或争议较小的,可以一证一质一认,对证据证明的内容不充分,各方当事人争议较大,需要与其他证据互相配合、互相印证的,可以多证多质一认。在诉讼中,法官应明确阐述确认的证据证明了什么事实,并进行充分的说理。既要立论——说明确认什么,为什么予以确认的道理;又要驳论——说明不确认什么,为什么不予确认的道理。通过充分的说理,清晰、详尽地展示证据在法官心中得到确认或不予确认的思维过程。同时还应加大当庭认证的力度,除了证据疑难、复杂,必须休庭评议的外,都应当当庭认证。这样既强化了庭审功能,提高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又体现了公正与效率。

(5)合议庭应组织、引导各方当事人在质证的小辩论和认证确认的证据、事实的基础上,围绕争议的焦点,就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全面、充分地进行综合辩论。第一轮辩论结束后,应当归纳出各方当事人意见一致的内容和有争议的内容,同时提出应当在辩论中辩明而各方当事人均未提及的内容,引导各方当事人在下一轮辩论中补充发表意见,如比循环至无新的意见发表为止。

nlc202309031551

(6)经过举证、质证、认证和辩论,对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具有合法性的,合议庭可以进行一定的协调工作。这里的协调并不违反依法裁判不调解原则。调解是以处分权为前提,而协调并不要求任何一方处分自己的职权或权利。协调是通过合议庭的工作,使被告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促使被告主动改变其违法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及时地救济或恢复原告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行政爭议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三、评议与宣判环节

评述与宣判环节是审判职能的集中体现,是整个庭审活动的高潮。高质量的评述和宣判,会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充分说明裁判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公正性。评述应阐明以下内容:

本案的事实、证据、依据,要注意避免与认证说理的过多重复而造成庭审时间的拖延、效率的降低。

各方当事人在辩论中争议的内容的评析,对各方当事人的意见是否采纳及理由,各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是否成立及理由。要总结各方当事人的观点,引导各方当事人充分衡量争议所依据的事实,理解相关的法律依据规定,以事实和法律依据为基础阐述理由。

详尽地阐明裁判结论赖以形成的逻辑推理过程和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理由。

评述应当规范、全面、详尽,向各方当事人及旁听群众充分说明裁判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四、庭后工作环节

庭后工作环节是庭审的向后的必要延伸,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维护裁判的权威性,扩大行政审判的社会效果。

(1)告知各方当事人相关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如裁判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的程序,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等),确保裁判的权威性和生效后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履行、执行。

(2)对于在庭审中发现的被告的较为普遍、严重的问题或不足,依法提出司法建议,促使被告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扩大行政审判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必新、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2]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释解与应用.诉讼程序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3]江必新、梁凤云.《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4]董治良.《中国行政审判研究》.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丛书.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作者简介:

黄志勇(1972.06~),男,现任四川省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历任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刑一庭庭长、大英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行政复议案件 篇4

工作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德州市工商局紧紧围绕“依法行政,建设行政法治系统”的总目标,把法制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和总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更新监管执法理念,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改进监管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系统法制工作。几年来,共向公安部门移交案件5起,所办理的20余起复议案件没有一起发生复议撤改的情况。

一、高度重视复议工作

行政复议工作,对保障行政处罚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规范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执法办案是否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可以从行政复议工作中得到检验。市局党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度重视复议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将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法律知识丰富、学历高的同志充实到法制工作岗位,在全市127个工商所全部设立了法制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制工作网络,从而保障了行政复议工作的落实。坚决实施法制工作一票否决制,对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经复议撤改或者行政败诉,以及执法过程中出现玩忽职守、滥罚滥扣、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一律追究执法人员的过错责任。

二、积极探索,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在行政复议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和措施,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一)做好日常法律咨询和解释工作。法制科虽然没有对外的法律咨询职责,但是,经常有行政处罚的相对人通过电话或亲自到法制科咨询反映有关情况。我们认识到对当事人有关的疑问或反映问题答复不好,咨询人很有可能进一步提起复议或诉讼。对此,科室人员耐心细致的向咨询人进行法律解释,大部分当事人意识到其行为确实违反了工商法律法规,接受了工商机关的处罚,减少了复议、诉讼案件的发生。近几年,法制科平均每年接待法律咨询200次以上,有效的降低了复议诉讼案件发生的几率。

(二)严格依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我们严格按照合法、公开、公正、及时、便民的行政复议原则,对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情况,依法作出复议决定。首先审查复议申请人是否具有复议主体资格。申请人是否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当事人。2004年,威海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对齐河县工商局的扣留强制措施不服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经我们审查,该强制措施的相对人是其经销商,而不是威海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被扣留啤酒的所有权已为经销商所有,威海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不具有提起行政复议的主体资格,据此,我们作出了不予受理的决定,而经销商也未在提起行政复议申请。二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主要审查行为的主体是否具有行政执法资格,是否在其管辖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定性是否准确。三是审查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定的形式,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四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过罚相当、公平合理,有无显失公平、畸轻畸重的情形。

(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步伐的加快,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这些对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复议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除告知被复议单位注意纠正外,我们还及时告知其他有关单位,杜绝出现类似行为。如2005年,我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的通知》,对近期复议案件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要求各单位提高认识,严格程序,增强广大执法人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自觉性,加强执法监督,切实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办案的能力。

三、多项措施提高执法质量,促进依法行政。

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达到“复议不撤改、诉讼不败诉”的目标,基础工作是行政执法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全员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制定了《领导干部集体学法日制度》,要求副科以上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重点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实行了一月一法一考,成绩与上岗执法挂钩制度。结合执法能力建设年和岗位大练兵活动,开展了法规知识竞赛、现场模拟培训、执法案卷评比等多项活动;并邀请省局领导、法学院教授、市检察院、法院等专家,多次开展大规模法制培训活动,极大促进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实行了重大案件集体审批制度,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案件提交案件核审委员会集体核审。推广了“案件核审流程表”、“行政处罚建议审批表”等办案文书,完善了执法程序。在全市推广了烟台“一制四化”制度,实施了案件主办人制度,结合国家局开展的“四项清理”工作,在全市工商系统推行了《重大案件回访制度》,对每年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的30%以上进行回访。于今年9月制定了七项法制制度,对部分已实行的法制制度进行了完善,并施行了新的制度。这七项制度包括: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批制度、行政强制措施及罚没财物处理监督制度、行政处罚立(销)案监督制度、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制度、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监督考核办法、工商所法制员工作制度。七项制度的实行,建立了权责明确、量质并重、奖惩分明的执法办案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执法办案行为,加强了执法监督。

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实行执法监督“四个延伸”,一是从对案件处罚结果一个环节的核审监督,向立案、采取强制措施、执行等各主要环节的监督延伸,我们实行了行政强制措施及罚没财物处理监督制度,要求办案机构在实施强制措施后三日内,将有关文书送法制机构备案,并加强了对罚没物品的管理和监督。设计实施了《行政执法案件执结情况登记表》,由执法科室在案件执结后填写一式三份,分别交分管局长、财装科、存档,督促了案件的执结。二是从对单一行政处罚案件的监督,向对登记许可、管理收费等各种行为的监督延伸。我们与纪检监察、财务等科室联合,对以上行为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并通过部分复议、诉讼案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纠正,加强了对以上行为的监督。三是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核审,几年来核审规范性文件50余件,提出各类建议和意见30余条,从法定职权、法律程序等方面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四是建立了法制员工作制度,把监督的重点延伸至基层,逐步实现对执法者的全员监督。此外,我们还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配合市政府法制办清理了行政许可及依据,完善了行政许可政务公开制度,并将有关职能、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法律依据、收费依据、办理程序、时限等内容进行公开,广泛接受了社会的监督。

四、密切与司法部门协作,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制度 为保证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惩罚犯罪行为,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我局一直非常重视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工作。

(一)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实施后,我们及时组织对该项法律法规的培训,邀请市法院、检察院专业人员讲课,并对《刑法》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组织了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对涉嫌犯罪案件必须移送的认识,促进了执法人员对有关法律的理解和执行。

(二)加强案件核审。对执法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在案件核审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应当移交的案件,我们及时提出建议,避免出现以罚代刑的情况。几年来,我们共核审一般程序案件300余件,建议移送案件5件,保障了涉嫌犯罪案件的及时移送。

行政案件装订顺序 篇5

适用一般程序办理的公安行政、治安案件,卷内应当保存下列文书材料:受理案件材料;处(罚)理决定文书材料;强制(调查)措施文书材料;调查取证材料;告知材料;听证文书材料;送达执行文书材料;其他结案文书材料;需要保存的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具体应当按下列顺序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卷内材料

(一)受理案件文书

1、受案登记表

2、移送案件通知书(回执)

(二)处罚(理)决定文书

3、呈请行政处罚报告书

4、呈请收缴/追缴报告书

5、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

6、收缴/追缴决定书

7、呈请强制戒毒/延长强制戒毒报告书

8、强制戒毒/延长强制戒毒决定书

9、呈请限期戒毒报告书

10、限期戒毒通知书

11、呈请不予处罚报告书

12、不予处罚决定书

13、治安案件调解书

14、呈请终止案件调查报告书

15、终止案件调查决定书

16、呈请取缔报告书

17、取缔通知书

18、责令限期___________通知书

19、责令停止___________通知书

(三)强制(调查)措施文书材料 20、传唤证

21、呈请继续盘问/延长继续盘问时限报告书

22、继续盘问通知书

23、暂存物品清单

24、呈请检查报告书

25、检查证

26、检查笔录

27、扣押物品清单

28、抽样取证证据清单

29、呈请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报告书 30、登记物品清单

(四)当事人笔录材料

31、当场盘问检查/继续盘问笔录

32、询问嫌疑人笔录、嫌疑人陈述、申辩材料

33、询问被害人、证人笔录

(五)鉴定、检测文书

34、法医鉴定书、委托书

35、精神病医学鉴定书

36、价格鉴定结论书或财物损失价格证明

37、管制器具鉴定书

38、淫秽物品鉴定书

39、枪弹鉴定书

40、毒品检验报告书(物证鉴定书)

41、酒精度检测结论书

42、其他需检验、鉴定物品的鉴定文书

43、重新鉴定申请书

44、呈请重新鉴定报告书

45、重新鉴定结论

(六)其他证据材料

46、现场勘验笔录、

47、现场勘验草图、照片

48、辨认笔录

49、物证照片 50、书证及照片

51、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及电子数据记录件、打印件

52、违法嫌疑人身份证明材料(前科劣迹、年龄、现实表现等)

53、电话查询记录

54、财物损失清单、照片及赔偿损失收据

55、医疗费用证明及赔偿医疗费收据

56、具结悔过书、训诫材料、监护人书写的保证材料

57、其他需要入卷的证据材料、图片、照片

(七)告知材料

58、告知笔录

59、其他告知材料

(八)听证文书材料

60、要求听证申请书

61、呈请受理(不予受理)听证报告书 62、不予受理听证通知书

63、举行听证审批表、通知书

64、听证笔录

(九)执行、送达文书

65、罚、没款物收据

66、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清单 67、收缴/追缴物品清单

68、行政拘留执行通知书(回执)

69、解除强制戒毒证明书

70、送达回执

(十)暂缓执行拘留文书 71、呈请暂缓执行拘留(收取保证金)报告书 72、暂缓执行拘留决定书

73、收取保证金通知书、74、担保人保证书

75、呈请退还保证金报告书 76、退还保证金通知书

77、呈请没收保证金报告书 78、没收保证金决定书

四、备考表

几种林业行政案件及处罚初探 篇6

关键词:林业,行政案件,处罚

林业行政案件是指违反我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 危害森林、林木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及森林资源保护, 依法应当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行为。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现行林业法律、法规对违反森林法规的行政行为, 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通过对以下主要林业行政案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与林业执法者共勉。

1 主要林业行政案件及处罚

1.1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运输、进出口准许证件行政案件

1.1.1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运输、进出口准许证件行政案件的认定特征

第一, 行为人具有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运输、进出口准许证件的行为。即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或者超越职权发放上述证件行为 (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有两种情况:一是超过申请单位或者个人的年采伐限额;二是超过发放部门控制的总的年采伐限额。超越职权范围是指本来没有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权力的机关、部门或者个人, 发放了上述证件) 。

第二, 违法发放的对象是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三, 行为人的滥发行为情节轻微, 未构成犯罪。

1.1.2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运输、进出口准许证件行政案件的处罚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运输、进出口准许证件的, 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纠正,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关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未予纠正的, 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

1.2 违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行政案件

1.2.1 违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行政案件认定特征

第一, 违法人的收购行为是在明知的情况下进行的。明知应理解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应当知道的情形包括: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场所和销售单位购买的;木材手续不全或者明显违反规定的;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木材的。

第二, 收购林木的来源是非法的。非法的情形包括:盗伐、滥伐的林木;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的林木;其他无来源合法有效证件的林木。

第三, 收购行为是在林区进行的。

第四, 收购的目的是为了牟利。

第五, 违法人可以是自然人, 也可以是单位。

第六, 违法收购数额较小, 未构成犯罪。未构成犯罪的标准是违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以下;违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2立方米或者幼树5株以下。

1.2.2 违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行政案件的处罚

违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的,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收购林木价款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1.3 毁坏森林、林木行政案件

1.3.1 毁坏森林、林木行政案件的认定特征

第一,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违反森林法律、法规规定的毁林行为。

第二, 毁林的目的是进行经营性生产活动或者其他活动。如:擅自开垦林地;擅自采石、采砂、采土;毁林采种或者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在幼林地、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等。

第三, 行为人的行为一般应当有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事实。

第四, 毁坏森林、林木的数量较小,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1.3.2 毁坏森林、林木行政案件的处罚

第一, 毁林采种或者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 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 依法赔偿损失,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补种毁坏株数1倍至3倍的树木, 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至5倍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 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二, 擅自开垦林地, 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 依法赔偿损失, 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补种毁坏株数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 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 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对森林、林木未造成毁坏或者被开垦的林地上没有森林、林木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恢复原状, 可以处非法开垦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下罚款。

第三, 进行采石、采砂、采土及其他活动, 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 依法赔偿损失, 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补种毁坏株数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 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 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四, 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 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 依法赔偿损失, 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补种毁坏株数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 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1.4 违法改变林地用途行政案件

1.4.1 违法改变林地用途行政案件的认定特征

违法改变林地用途, 必须是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1.4.2 违法改变林地用途行政案件的处罚

违法改变林地用途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罚款。

1.5 临时占用林地不还行政案件

1.5.1 临时占用林地不还行政案件的认定特征

临时占用林地不还, 必须是临时占用的林地到期不归还。

1.5.2 临时占用林地不还行政案件的处罚

临时占用林地不还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归还, 恢复原状, 并处不归还占用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罚款。

1.6 非法运输木材行政案件

1.6.1 非法运输木材行政案件的认定特征

非法运输木材, 必须是运输木材的行为不规范。

1.6.2 非法运输木材行政案件的处罚

第一, 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违法运输的木材, 对货主可以并处违法运输木材价款30%以下罚款。

第二, 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超出部分的木材;运输的木材的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 没收其不相符部分的木材。

第三, 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违法运输的木材, 并处没收木材价款10%至50%罚款。

第四, 承运无木材运输证的木材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运费, 并处运费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2 建议

2.1 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林业主管部门有必要从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上着手, 改组现行不合理的执法体制, 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专门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 其他职能机构不再办理林业行政案件。如整合现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 组建省、市、县三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把分散的执法职能归并到综合执法机构, 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执法机构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管理, 人员经费和办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业公安、森林防火、木材检查、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植物检疫执法等, 可设一个综合性执法队伍。

2.2 强化林政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水平

林政执法人员是严格执法、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林业法规正确实施的执行者, 强化其素质, 提高执法水平, 是保证林业行政执法准确的基本条件。如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培训, 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党风党纪、反腐倡廉、林业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集中学习的方法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体辅导, 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授课、自学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 把全体执法人员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 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 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使执法人员在懂法基础上, 更会用法, 严格执法, 文明执法;认清形势, 严于律已, 规范行为, 艰苦奋斗, 努力工作。具体工作中, 实行优化组合、待岗教育等措施, 定岗定责, 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用制度规范人, 靠制度约束人, 努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林政执法队伍。

2.3 继续深化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

为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伐,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勇于实践, 扩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范围, 积极探索林业执法改革的路子。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试点中,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制止和查处毁坏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主要林业行政违法行为上, 针对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 大胆探索,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行政执法。

2.4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林业行政执法单位要与林业普法相结合,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克服思想障碍, 自觉服从改革大局, 紧密结合本地林情, 边宣传发动边统一认识, 边摸索实践边总结完善, 不断增加林业行政执法的知识。近年来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 林业行政应诉案件的增加以及林业经济损失的逐年加大, 体现出了林业行政执法的重要性。依法治林是各级林业行政部门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 但是林业行政执法与依法治林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还不能适应当前林业历史性转变的要求。因此, 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大, 林业法制环境的改善, 是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S].2000.

[3]王志新, 等.森林司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行政复议案件 篇7

一、2012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处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情况

1.案件总量。2012年,全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98件,比2011年减少60%。其中受理77件,比2011年减少67.09%,不予受理及依法作其他处理的21件。已结案件60件。见表1。

表1 2011年、2012年全区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及结案情况

(单位:件)

2.申请复议事项分类。2012年全区申请行政复议主要集中在工伤保险、养老保险、人事行政等事项。其中工伤保险55件,占56.12%;养老保险21件,占21.43%;人事行政6件,占6.12%;劳动监察2件,占2.04%;行政审批1件,占1.02%;其他13件,占13.27%。见表2。

表2 2011年、2012年全区申请复议案件案由分类

(单位:件)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全区申请行政复议案件仍然主要集中在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上述两类案件的总量虽然分别比2011年下降24.66%和86.54%,但仍占全区申请复议案件总数的77.55%;其中,工伤保险占全区申请复议案件总数的56.12%,养老保险占全区申请复议案件总数的21.43%。

3.处理情况。在2012年已审结的60件案件中,复议决定维持54件,占90%;撤销和责令履行5件,占8.33%;作其他处理1件,占1.67%。见表3。

表3 2011年、2012年全区行政复议案件处理情况

(单位:件)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全区已审结行政复议案件中,复议决定维持、作其他处理的分别比2011年下降了0.31个百分点、5.47个百分点,撤销和责令履行的增加了5.78个百分点。

(二)被复议的情况

2012年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参加复议,作出复议答复并提交有关证据依据材料,履行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被申请人参加行政复议的职责。全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被复议119件,比2011年减少195件,减幅62.1%。在被复议的119件中,由地市以下部门处理109件,由省级部门处理10件。

(三)行政应诉情况

1.案件总量。2012年,全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处理行政应诉案件184件,与2011年基本持平。

2.案件事由。2012年行政应诉案件主要集中在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劳动监察等事项。其中工伤保险132件,占71.74%;养老保险36件,占19.56%;劳动监察5件,占2.72%;行政不作为2件,占1.09%;行政审批1件,占0.54%;其他 8件,占4.35%。 见表4。

表4 2011年、2012年全区行政应诉案件事由分类

(单位:件)

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全区行政应诉案件中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占全区行政应诉案件总数的91.3%,工伤保险比2011年上升13.27个百分点,养老保险比2011年下降12.68个百分点。同时,案件涉及范围呈多样化趋势。

3.处理情况。2012年已审结140件,未结44件。已审结的案件中,判决维持103件,占73.57%;撤销和限期履行职责14件,占10%,作其他处理23件,占16.43%。见表5。

表5 2011年、2012年全区行政应诉案件处理情况

(单位:件)

从表5可以看出,2012年全区已审结行政应诉案件中,维持的比2011年下降11.77个百分点;撤销和限期履行职责、作其他处理的分别上升5.69个百分点、6.09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一)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区行政复议案件、被复议案件数量有所下降,行政应诉案件数量基本持平

1.2012年行政复议案件总量和被复议案件数量分别下降了60% 和62.10%。下降的原因:一是养老保险行政争议大幅度减少。2011年7月起,除对特殊工种和政策性提前退休仍需审批外,其他退休一律不再实施退休审批。因此,因退休审批引发的养老保险行政争议数量大幅减少;二是群体申请复议的案件数量有所减少;三是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行政复议不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用人单位、工伤(亡)职工及其近亲属对工伤(亡)认定不服而选择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2.应诉案件基本持平。2012年与2011年行政应诉案件数量基本持平,说明近年来我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行政应诉案件数量总体保持稳定,波动不大。究其原因是作为行政应诉案件两个主要来源的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此消彼长:一是实施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后,我区新增参保职工65万人,工伤保险方面的诉求最为集中,诉讼案件数量有所增加;二是另一个行政应诉案件主要集中源的养老保险诉讼案件有所减少。

(二)工伤保险案件占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的比例仍居于首位

2012年工伤保险案件在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中分别占71.74%和56.12%。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普法宣传教育的开展,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维权意识增强。二是由于工伤涉及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等诸多方面的利益,因此,无论是否认定工伤,双方当事人都可能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三是由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工伤保险案件处理难度增大。

(三)从审结处理情况看,2012年全区案件纠错率有所提高

2012年行政复议案件被撤销和责令履行的占已审结案件的8.33%,比2011年提高了5.78个百分点,表明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一是上一级行政复议机构能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地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二是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树立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法律和业务知识学习,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对案件事实的调查取证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些具体行政部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前仍存在不仔细审查材料和证据、不重视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调查核实,仅凭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就作出认定的情况,导致具体行政行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由此被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撤销责令重作。

(二)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的专业素质仍需不断提高。基层执法办案人员少,更缺乏专职专业执法人员,执法办案人员往往身兼多职,需要应对各类繁重的事务。同时,有些执法人员对法律程序、证据规则及执法依据等掌握和理解不够,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处理应对不及时。另外,仍存在部分基层行政执法文书不规范,制定成文时校对不仔细,因内容和程序方面的原因导致相关文书有瑕疵或无效,从而引发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四、对策及建议

(一)進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和征缴力度,促使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有效地减少争议和诉讼发生。

(二)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通过组织培训、举办讲座、召开典型案例研讨会、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复议案件调查取证制度等各项制度,创新工作方式,规范行政行为。

上一篇:酒店常用英语口语的学习都有哪些方式呢下一篇:收银员常用服务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