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2024-09-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精选1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1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购烟叶的单位为烟叶税的纳税人。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缴纳烟叶税。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烟叶,是指晾晒烟叶、烤烟叶。

第三条烟叶税的应纳税额按照纳税人收购烟叶的收购金额和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烟叶收购金额×税率

应纳税额以人民币计算。

第四条烟叶税实行比例税率,税率为20%。

烟叶税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五条烟叶税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第六条纳税人收购烟叶,应当向烟叶收购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第七条烟叶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购烟叶的当天。

第八条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纳税。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

第九条烟叶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2

一、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的相关规定

(一)抵扣资格和范围。

《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对2009年1月1日及其之后取得的固定资产,按规定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固定资产是指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同时《暂行条例》特别指出,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在可抵扣固定资产之列。

(二)抵扣条件和税率。

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1月1日及其以后新增的固定资产,可凭税务机关已经认证的单据抵扣进项税额,但发生下列情形的除外:一是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二是发生非正常损失。符合抵扣条件的固定资产,如在购进过程中发生运输费用,也可依据运输单据票面金额7%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

2.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3%或17%,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3%。

(三)抵扣凭证及期限。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1月1日及其以后取得固定资产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必须自该专用发票开具之日起90日内到税务机关认证,并于认证通过的当月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核算当月进项税额申报抵扣。

二、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的会计处理

(一)增加固定资产。

企业通过采购、接受捐赠转入、接受投资转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入等方式增加的固定资产或企业购进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接受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应税劳务和为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等,应按照有关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确定的会计规定,将专用发票上固定资产价款与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合计数,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或接受资产的价值,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待转资产价值”等科目。

(二)进项税额抵扣。

企业持增加固定资产的专用发票抵扣联要定期到税务机关认证,经税务机关审查批准按规定抵扣进项税额后,应按实际抵扣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如果企业直接收到税务机关以货币资金退回的进项税额,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如果原购进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经税务机关审查不符合抵扣规定,那么原记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做调整。

(三)已提折旧的处理。

对于已按全价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并已按月计提折旧的,不再追溯调整,应从抵扣的当月,重新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即从原价中扣除抵扣金额和已计提折旧后的净额,按尚可使用年限和原已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计算出应计折旧额,并按新计算的折旧额提取折旧。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处理。

1. 企业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该项固定资产在取得时,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已抵扣过,销售时计算确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2. 企业销售本企业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该项固定资产在取得时,其增值税进项税额未抵扣过,按税法规定在销售时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销售时计算确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三、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处理中的难点

(一)固定资产的界定。

处理固定资产相关业务时,首先要判断其是否为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从定义看,税法所指固定资产要小于会计规定的范畴,不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此外,《暂行条例》还特别指出了三种不可抵扣的固定资产: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如何判断其进项税额能否抵扣呢?关键是要判断该运输工具是否为生产经营所必须。根据《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33号)的规定,下列种类不属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范围:一是含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含9个),用于载运乘客和货物的各类乘用车;二是含驾驶员座位在内的座位数在10至23座(含23座),用于载运乘客和货物的各类中轻型商用客车;三是用排气量小于1.5升(含1.5)的乘用车底盘(车架)改装、改制的车辆;四是用排气量大于1.5升的乘用车底盘(车架)或用中轻型商用客车底盘(车架)改装、改制的车辆;五是各类两轮、三轮摩托车;六是长度大于8米(含8米)小于90米(含90米),内置发动机,可以在水上移动,主要用于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等非牟利活动的机动艇。

(二)抵扣条件的判定。

对符合税法规定范畴的固定资产,还要进一步确认其产权及使用用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从取得来源看,有从外部购入、自制、投资、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配、融资租赁和经营租入等方式。取得方式不同,固定资产的产权关系也可能不同。通过前七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企业完全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处分权与收益权,属于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仅拥有该资产的短期使用权和保管权;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承租人承担了与资产有关的一切风险与责任,在会计上“视同自有”,作固定资产增加处理。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哪些是可以抵扣进项税的呢?其核心是企业必须拥有该固定资产的完全产权。毫无疑问,通过购入、自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配及接受投资、捐赠、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自有资产,但是会计上“视同自有”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不是就等于“自有资产”呢?在增值税改革试点的相关法规中,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此类业务可以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但在新颁布的增值税条例及相关文件中,则对该业务没有规定。笔者认为此类资产不宜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原因在于:从融资租赁业务的性质来说,属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应缴纳营业税,而融资方作为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受益方,当然也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另一方面,融资租赁费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分期支付的,这与分期付款购进货物的性质有根本的不同,不符合购入资产的会计要件。如果允许此类业务抵扣增值税进项税,既是对其他企业公平权利的漠视与践踏,也会给恶意偷逃税款者以可乘之机,形成税收漏洞。判定固定资产的产权后,还要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用途,只有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的,才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三)抵扣税率的确定。

抵扣税率的高低决定了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多少,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税负水平。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抵扣税率应为17%或13%,如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并取得了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率为3%。但是由于我国自2004年起,先后在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进行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改革,导致了各地固定资产税务处置的差异,增加了确定抵扣税率的难度。笔者认为应该注意:1.一般纳税人已使用的资产,如果属于转型试点企业,若转型试点前购置的,按4%征收率减半抵扣增值税;转型试点后购置的,按17%或13%税率抵扣。2.一般纳税人已使用的资产,如果属于非转型试点企业,且2008年12月31日之前购置的,则按4%征收率减半抵扣增值税。3.若符合以上条件但是小规模纳税人的,则按2%的税率抵扣。4.2009年1月1日以后的,一般纳税人按17%或13%抵扣。5.新购进的全新资产,一般纳税人按17%或13%抵扣,小规模纳税人按3%抵扣。另外,如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发生了运输费用,则可依据合法的运输结算凭证按运费金额的7%计算可抵扣税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3

新修订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1987年起实施的旧条例所作的一个最重要的修改是,提高了耕地占用税的税额标准,将税额标准的上、下限都提高了4倍左右。为重点保护基本农田,《条例》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适用税额还应在上述适用税额基础上再提高50%。

此外,《条例》还统一了内、外资企业耕地占用税税收负担;从严规定了减免税项目等。

《工资条例》有望年内出台

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今年将研究建立,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将制定《工资条例》作为重点工作列入2008年工作计划。有专家表示,作为解决职工工资的增长问题和保障问题的重要举措,《工资条例》的制定和出台或许将保证工资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物价涨。

此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曾公开表示,《工资条例》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机制,旨在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和欠薪等问题。与《工资条例》一起将于年内出台的,还有《劳动争议仲裁法》、《社会保险法》、《户籍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而作为母法的《劳动法》也将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全面修订。

《保险营销员诚信记录

管理办法》实施

2008年1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营销员诚信记录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按《办法》规定,投保人可直接登录中国保监会指定网站www.circ.gov.cn,查询保险营销员的从业资格证和诚信记录信息。据了解,这是保监会首次为保险营销员队伍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按照《办法》要求,保险营销员诚信记录包括保险营销员表彰奖励记录、违法违规记录和投诉记录;保险营销员损害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投诉,也将被记录在案,投诉记录查询时限为3年。

产销食品须有许可证

今年消费者凭“QS”标志将能购买到更多放心食品。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2008年1月1日起,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不得生产销售食品,而获证企业生产的食品都必须要有“QS”标志。

为何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食品都还没有“QS”标志?原来,2008年元旦以前生产的新纳入市场准入管理的食品(以生产日期为准),无论是否有“QS”标志,允许合格产品在保质期内继续销售,监管部门给予这些无证合格食品一个退出市场的过渡期。

广东《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施行

《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特别规定: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水质、水压进行监测,并每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所需费用纳入部门预算。

该条例规定,公共供水设施发生故障,供水企业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影响正常供水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罚款。供水企业连续停止供水超过二十四小时未采取应急供水措施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同时还规定:凡盗用城市供水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补交水费。有违法所得且可以计算的,按违法所得三倍处以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条例》还明确规定,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户用水实行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相结合,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分级累进加价制度。

葡萄酒年份不能乱标

新《葡萄酒(GB 15037-2006)国家标准》于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里实施,并由推荐性国家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明确规定,葡萄酒标注的年份必须是此瓶产品的葡萄原料采摘的年份,并且该年的葡萄汁含量必须达到80%以上。

这一标准实施是为了制止葡萄酒乱报年龄、令消费者蒙冤的“年份酒”现象。瓶子里根本没有数年前的葡萄汁,但葡萄酒产品动辄标注数年前生产,商家乱标年份、乱炒年份概念屡见不鲜。无疑,新标准的实施将使得葡萄酒年份标注有法可依。

个税起征点由1600元

提高到2000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时表示,近两年来,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又有所提高,需要对减除费用标准做适当调整。将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2000元/月,既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需要,也统筹兼顾了财政承受能力,并体现了重点照顾中低收入者的政策调整意图。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有专家分析认为,物价上涨快、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等,是此次个税起征点调整的主要原因。

董事长、总经理不得

兼任总精算师

房产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篇4

第二条 房产税在下列地区征收:

一、城市按市行政区域(含郊区)的区域范围;

二、县城按县城镇行政区域(含镇郊)的区域范围;

三、建制镇按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区范围,不包括所辖的行政村;

四、工矿区指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非农业人口达二千人以上,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工矿区。开征房产税的工矿区须经省税务局批准。

第三条 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

前款列举的产权所有人、经营管理单位、承典人、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统称为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第四条 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百分之三十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房产原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在帐簿记载的房产原值。对纳税人未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记载,房产原值不实和没有原值的房产,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时期的同类房产核定。

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第五条 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百分之一点二;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百分之十二。

第六条 下列房产免征房产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

四、社会举办的`学校、图书馆(室)、文化馆(室)、体育馆、医院、幼儿园、托儿所、敬老院等公共、公益事业单位自用的房产;

五、个人自有自用的非营业用的房产;

六、经有关部门核定属危房、不准使用的房产;

七、经财政部门和省税务局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

第七条 对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其他地区部分新建立的建制镇,由于经济不发达,房屋简陋,县人民政府要求缓征的,可由县税务局上报,经省税务局批准,可暂缓征收房产税。

第八条 除本细则第六条规定者外,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可向房产所在地纳税人税务机关申请,经县(市)税务局批准,酌情给予定期减税或免税的照顾。

第九条 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具体的缴纳期限,由市、县税务局规定。

第十条 纳 税人应于本细则施行之日起二个月内,将现有房产的座落、结构、幢数或间数、面积、原值或租金等情况据实向房主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后,纳税 人变更地址,新建或购买的房产,产权转移,房屋添建,改建增减原值,免税房产出租或营业,应于变更、建成、购进、转移、添建、改建竣工和出租、营业之日起 二十天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

第十一条 房产税的征收管理,除本细则第十条规定者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广东省税收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房产税由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

第十三条 本细则由广东省税务局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障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管理,繁荣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第三条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私营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第四条 私营企业职工依法组织工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五条 私营企业可以成立私营企业协会。

第二章 私营企业的种类

第六条 私营企业分为以下三种:

(一)独资企业;

(二)合伙企业;

(三)有限责任公司。

第七条 独资企业是指一人投资经营的企业。

独资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

第八条 合伙企业是指二人以上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

合伙企业应当有书面协议。

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

第九条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投资者以其出资额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司名称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的字样;

(二)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司章程;

(三)投资者为二人以上三十人以下;

(四)注册资金取得合法的验资证明;

(五)投资者转让出资应当取得其他投资者的同意,投资者为三人以上的,需要取得半数以上的投资者的同意;

(六)不得减少注册资金;

(七)不得向社会发行股票。

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超过三十人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专项申报,经同意后始得办理登记。

第十条 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第三章 私营企业的开办和关闭

第十一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开办私营企业:

(一)农村村民;

(二)城镇待业人员;

(三)个体工商户经营者;

(四)辞职、退职人员;

(五)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离休、退休人员和其他人员。

第十二条 私营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和科技咨询等行业的生产经营。

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生产经营国家禁止经营的产品。

第十三条 申请开办私营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和从业人员;

(二)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第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和住所;

(二)开办公司的宗旨和经营范围;

(三)注册资金和各个投资者的出资数额;

(四)投资者的姓名、住所及投资者的权利、义务;

(五)公司的组织机构;

(六)公司的解散条件;

(七)投资者转让出资的条件;

(八)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办法;

(九)公司章程的修改程序;

(十)需要订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申请开办私营企业,必须持有关证件向企业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经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后,始得营业。

第十六条 私营企业分立、合并、转让、迁移以及改变经营范围等,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重新登记。

第十七条 私营企业歇业,应当在距歇业三十日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核准后办理注销登记。

私营企业歇业,应当进行财产清算,偿还债务。

第十八条 私营企业破产,应当进行破产清算,偿还债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具备法人条件的私营企业办理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私营企业投资者对其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财产可以依法继承。

第二十一条 私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核准登记的名称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二)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自主经营;

(三)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招用或者辞退职工;

(四)决定企业的工资制度和利润分配形式;

(五)按照国家价格管理规定,制定企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六)订立合同;

(七)申请专利、注册商标。

第二十二条 私营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同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可以承揽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从事补偿贸易。

第二十三条 私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依法纳税;

(三)服从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私营企业应当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立账户。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贷款。

第二十五条 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者外,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私营企业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对于向私营企业的摊派,私营企业有权拒绝提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予以制止。

第二十六条 私营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扣缴或者吊销外,不被扣缴或者吊销。

第五章 私营企业的劳动管理

第二十七条 私营企业招用职工必须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私营企业劳动合同应当向当地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八条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职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要求;

(二)合同期限;

(三)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保险和福利待遇;

(五)劳动纪律;

(六)违反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的责任;

(七)双方议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九条 私营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私营企业必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提供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私营企业对从事关系到人身健康、生命安全的`行业或者工种的职工,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向保险公司投保。

私营企业有条件的应当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

第三十一条 私营企业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第三十二条 私营企业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童工。

第三十三条 私营企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章 私营企业的财务和税收

第三十四条 私营企业必须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第三十五条 私营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和税务机关的规定,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配备财会人员,建立会计账簿,编送财务报表,严格履行纳税义务,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私营企业厂长(经理或董事长)的工资,可以在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十倍以内确定。

第三十七条 私营企业所得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私营企业税后利润留作生产发展基金的部分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由于特殊原因,提取比例低于百分之五十的,须经税务机关批准。

私营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可以用于本企业扩大再生产、向其他企业投资、偿还贷款或者弥补本企业的亏损。用于其他用途,须经税务机关批准。

第三十九条 私营企业投资者的工资收入和税后利润分配所得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四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私营企业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营活动。

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 私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或者未经核准登记注册擅自开业的;

(二)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或者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注销登记的;

(三)伪造、涂改、出租、转让、出卖或者擅自复印《营业执照》的;

(四)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

取得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违反登记管理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 私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警告、罚款的处罚:

(一)不按国家关于劳动保护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

(二)招用童工的;

(三)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三条 私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的行为,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警告、罚款的处罚。

第四十四条 私营企业对管理机关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时,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上一级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逾期未申请复议或者未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处罚决定生效。

第四十五条 私营企业违反国家有关税收、资源、工商行政、价格、金融、计量、质量、卫生、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由有关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六条 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或者侵害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有关主管机关应当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施行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 篇6

一、服务对象

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农民专业合作社);

销售避孕药品和用具、古旧图书的纳税人。

二、办理时限

首次发生免税业务办理纳税申报前。

相关证件证书或文件有明确截止期限的,按此期限作为备案期限;未明确期限的`,两个年度备案一次,到期次年一月底前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三、资料提供

(一)验证资料

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和经办人身份证明,

(二)报送主表

《税收优惠备案报告表》 (一式一份)。

(三)附送资料

1.农产品提供:(复印件一式一份)

(1)土地租赁合同及土地权证复印件;

(2)合作社章程;

(3)经营项目证明文书和社员所承包及租赁的地亩、水面合同或协议;

(4)社员名单;

(5)种养殖品种及市值备案表。

2.避孕药品和用具提供:避孕药品和用具说明及财务分开核算说明(复印件一式一份)。

四、纳税人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7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开采本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 (以下称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 的单位和个人, 为资源税的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

第二条资源税的税目、税率, 依照本条例所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及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税目、税率的部分调整, 由国务院决定。

第三条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率, 在本条例所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规定的税率幅度内, 根据纳税人所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等情况, 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财政部未列举名称且未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四条资源税的应纳税额, 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 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

第五条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 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未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的, 从高适用税率。

第六条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 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 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 视同销售, 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减征或者免征资源税:

(一) 开采原油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 免税。

(二) 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过程中, 因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受重大损失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酌情决定减税或者免税。

(三)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减税、免税项目。

第八条纳税人的减税、免税项目, 应当单独核算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未单独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的, 不予减税或者免税。

第九条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自产自用应税产品,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移送使用的当天。

第十条资源税由税务机关征收。

第十一条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为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

第十二条纳税人应纳的资源税, 应当向应税产品的开采或者生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纳税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 其纳税地点需要调整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决定。

第十三条纳税人的纳税期限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者1个月,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核定。不能按固定期限计算纳税的, 可以按次计算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为一期纳税的, 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一期纳税的, 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 于次月1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税款。

扣缴义务人的解缴税款期限, 比照前两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资源税的征收管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条例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六条本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盐税条例 (草案) 》同时废止。

(2011年9月30日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8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释义】本条是关于制定本细则法律依据的规定。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所称条例规定的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加工和修理、修配,不属于条例规定的劳务(以下称非应税劳务)。【释义】本条是关于对缴纳营业税劳务范围进行界定的规定。

与旧细则相比,新细则只是个别文字上作了修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本条例规定的劳务”包括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有关九大税目的具体征税范围,仍然按1993年《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149号)执行。

二、加工和修理、修配,不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

判定建筑业修缮和修理修配是征收营业税还是增值税的原则,关键在于修理或者修缮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修缮的对象是建筑物、构筑物等不动产则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如果修理的对象是货物等动产则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以下称应税行为)。但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不包括在内。前款所称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释义】本条是有关营业税征收范围界定的规定。

与旧细则相比,新细则只有文字表述上作了个别修改。本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下,纳税人只有发生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才能征收营业税。

二、单位或个体经营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服务,虽然发生有偿行为,但不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

对于这条规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只有单位或个体经营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服务才不征收营业税。(二)并不是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不征收营业税。

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的服务不征税应仅限于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职务性劳务,员工向用人单位或雇主提供与工作(职务)无关的劳务凡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应当征收营业税。

第四条 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

(一)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

(二)所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的接受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三)所转让或者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境内;(四)所销售或者出租的不动产在境内。

【释义】本条是关于境内外行为划分的规定。

与旧细则相比,新细则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境内外劳务判定原则从“劳务发生在境内”调整为“提供或者接受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即对境内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的全部劳务以及劳务接受方在境内的行为都视为境内劳务。

2、将“所转让的无形资产在境内使用”调整为“所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的接受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所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境内;”。本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境内外行为判定的原则 理解本条规定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提供本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属于境内提供劳务。这里强调的是劳务提供方为境内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其提供的劳务无论是否发生在境内都属于境内提供劳务。

二是接受本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属于境内提供劳务。这里强调的是劳务接受方在境内,无论其是否属于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只要其在境内接受劳务的;无论劳务提供方是否在境内提供劳务,只要接受劳务方在境内,都视为境内劳务。

二、关于转让无形资产

理解这条规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对转让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强调的是受让方是否在境内,即如果受让方属于境内单位或者个人的,则转让无形资产行为属于境内行为;反之为境外行为。

(二)对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关键在于所转让的土地是否在境内,如果土地在境内属于境内行为,反之属于境外行为。

三、关于销售不动产境内外行为的界定原则

本条规定,所销售的不动产在境内。根据这一规定,判定销售不动产行为是否属于境内行为,其关键在于所销售的不动产是否在境内,如果在境内属于境内行为,反之属于境外行为。

第五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

(一)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释义】本条是有关视同发生应税行为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

1、适用主体从原先的“单位”扩大为“单位或者个人”,征税范围从“不动产无偿赠与”扩大到“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1)这次修订营业税实施细则时,之所以要将适用主体从原先的“单位”扩大为“单位或者个人”,主要是考虑到个人无偿赠送行为与单位无偿赠送性质相同,而且目前个人转让房屋过程中客观存在一些个人利用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行为不征税的规定,签订假赠与合同以达到偷漏营业税的目的,这次我们将个人无偿赠送行为也纳入征税范围,就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纳税人偷逃税的问题。

(2)、对于征税范围从“不动产无偿赠与”扩大到“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这是因为:不动产的转移也必然伴随着土地使用权而转移以及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具有相同性质

2、删除了“转让不动产有限产权或永久使用权,视同销售不动产。”的规定

我们认为,转让不动产有限产权或永久使用权本身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需明确的是应当适用何种税目的问题,并不是研究是否属于征税范围的问题,与本条中无偿赠送不动产和自建行为等不同,与是否视同应税行为没有关系,因此这次修订营业税实施细则时,将这一条款删除,将其放到《营业税税目注释》中明确。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行为征收营业税

理解本条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适用主体为所有单位和个人

(二)适用范围,仅限于无偿赠送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行为

二、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视同建筑业劳务

在理解该规定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建筑物,是指自己施工建设,不是指自己投资请其他施工企业建设。在实际执行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纳税人把自建行为理解为自己投资建设,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自己投资建设并没有发生建筑业劳务,不征收建筑业营业税。

二是对自建行为要征税必须是发生销售建筑物的时候。自己施工建造建筑物,一般分为自建自用和自建销售,如果自建自用,没有发生建筑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不征收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当然也不存在补征建筑业营业税。

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视同应税行为的情形

这条规定主要是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今后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政策规定提供依据。第六条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七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

第一款所称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

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应税劳务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释义】本条是关于混合销售行为确认征收营业税还是征收增值税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主要有两点变化:

1、删除了“纳税人的销售行为是否属于混合销售行为,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的规定

对于这类问题出现的争议,一般还是通过国家税务总局来协调解决,这条规定显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删除。

2、将“个体经营者”的表述调整为“个体工商户”,将“征收营业税”调整为“缴纳营业税”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国统字[1992]344号)所附的《经济类型与代码》对各种经济类型相对应的企业构成中明确规定,个体经济中包括个体工商户,而非个体经营者,因此这次修订营业税实施细则以及增值税实施细则的时候,都将原先“个体经营者”的表述调整为“个体工商户”。

之所以将“征收营业税”调整为“缴纳营业税”,是因为本条款描述的主体:“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他们是缴纳营业税的主体,而税务机关才是征收营业税的主体。

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混合销售行为的界定问题

在把握混合销售行为的概念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混合销售行为只涉及到营业税应税劳务和货物,不涉及到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税目。

2、同一纳税人为同一受让人提供的行为以及不同纳税人为同一受让人或者同一纳税人为不同受让人提供的行为都不能认定是混合销售行为。

3、货物销售和应税劳务存在着因果关系。一般情况下,货物销售是提供应税劳务的前提。

二、关于混合销售行为判定征税的原则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这就是判定一项混合销售行为是否征收营业税的基本原则。

第七条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释义】本条是关于对混合销售行为中特殊情形的税收处理规定。

本条规定是新增加的条款。在这次修订条例和细则之所以要提出增加这个条款,主要原因:建筑业是混合销售行为中目前增值税与营业税中交叉较多,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税目。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适用范围

本条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这里首先需注意的是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而不是销售所有的货物,也就是说不包括外购货物,对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外购货物的仍然按照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处理。其次,要了解自产货物的范围。

二、税收处理原则

本条对混合销售行为中特殊情形在税收处理上没有按照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的方式来处理,而是对能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第八条纳税人兼营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释义】本条是关于界定兼营行为是否缴纳营业税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1、将“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调整为“兼营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旧细则将兼营行为限定为“应税劳务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但对于兼营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情形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因此,此次修订细则,将兼营行为扩大到所有应税行为。

2、将“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应税劳务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调整为“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之所以这样调整,一是不能因为兼营行为划分不清楚就全部征收增值税,这种做法显然不合理,二是如果对兼营行为划分不清楚就全部征收增值税,还可能使得一些纳税人明明可以划分清楚营业额,但由于经营的项目缴纳营业税税负高、增值税税负低的原因有意划分不清楚,达到少纳税款的目的。

3、删除了“纳税人兼营的应税劳务是否应当一并征收增值税,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的规定。

这是因为前款已将“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应税劳务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调整为“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由于不存在一并征收增值税的情形,因此相应的由“纳税人兼营的应税劳务是否应当一并征收增值税,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的规定也理所应当删除。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兼营行为的界定

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区别:

1、涉及范围不同。混合销售行为只涉及到货物和应税劳务;而兼营行为不仅涉及到货物和应税劳务,还涉及到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非应税劳务。

2、行为确认不同。混合销售行为强调的是一项销售行为,这一项销售行为中涉及到销售货物和应税劳务,并且销售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之间有因果关系;而兼营行为是指纳税人经营范围中有应税行为、货物销售以及非应税劳务,这些行为往往不会同时发生,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

3、接受方不同。混合销售行为强调的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对象和提供应税劳务的对象是同一单位或者个人;而兼营行为提供应税行为、销售货物、提供非应税劳务等行为不一定会是对同一个单位或者个人,往往是不同的购买者。

4、征税处理上不同。一般情况下混合销售行为只征收一种税,征收增值税或征收营业税;而兼营行为是分别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即对应税行为征收营业税,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非应税劳务征收增值税。

二、对兼营行为的税收处理

兼营行为在税收处理上,一是要分别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即对应税行为征收营业税,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非应税劳务征收增值税,无论是否划分清楚,都是分别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二是对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

第九条 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释义】本条是关于营业税纳税人范围的规定。

与旧细则的规定相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1、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企业”表述方式调整为“企业” 之所以这样修改,是因为旧施细则没有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问题,也没有考虑到个人独资企业和私人合伙企业的适用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细则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因此将各种类型的企业统称为“企业”比较妥当。

2、将“其他有经营行为的个人”表述方式调整为“其他个人” 这种表述调整主要是考虑到新条例第一条己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如果再在个人前面加上“有经营行为的”有些画蛇添足,而且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单位的具体范围

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二、个人的具体范围

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第十条除本细则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外,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单位为发生应税行为并收取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单位,但不包括单位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内设机构。

【释义】本条是关于营业税纳税人范围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新细则主要变化点是:

取消了过去将单位分为独立核算的单位和不独立核算的单位的分类方法,明确单位内设的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机构不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之所以要作这个修改,是因为依据旧细则的规定,对不独立核算单位内部之间提供应税行为只要发生价款结算就应该征收营业税。然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60号)文件进行修订,该文件解决了内部机构对内服务征税不合理问题;但同时又带来新问题,就是很多单独纳税的分公司为总公司和其他分公司提供应税行为,由于属于法人单位内部提供行为而不征税,造成了与其他单位税负不公的问题。

基于这些考虑,这次我们在修订条例细则的时候,既要解决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可以单独作为纳税人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对这些单位内部发生行为不纳税的问题,所以提出了除单位内设的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机构外均为营业税纳税人。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单位内设的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机构不属于营业税的纳税人 这个规定在理解上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必须是内设机构

所谓内设机构,系指独立机构的内部组织,又称内部机构。内设机构一般不能单独用本机构的名义对外行使职权,通过所从属的独立机构的名义来行使所赋予的职权。

2、是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机构

二、两种例外情形

本细则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属于例外情形。

第十一条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

【释义】本条是关于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营业税纳税人确定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

1、经营方式由原先“企业租赁或承包给他人经营”修改为“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

2、明确了“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作为纳税人的条件,即承包人以发包人的名义对外经营,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

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形式;

二、承包、承租、挂靠方式下的纳税人界定的原则

关于承包、承租、挂靠方式下的纳税人界定问题,1994年至今下发了10个政策规定。理解这条规定,我们需要把握以下二点:

一是发包人为纳税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承包人以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

二是如果不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则对外发生应税行为的纳税人为承包人。同时对发包人向承包人收取的款项应按照“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第十二条中央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铁道部,合资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合资铁路公司,地方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地方铁路管理机构,基建临管线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基建临管线管理机构。

【释义】本条是关于铁路运输营业税纳税人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删除了第二款“从事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或其他陆路运输业务并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单位,为从事运输业务并计算盈亏的单位。”的规定。

这是因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9号)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航空运输业营业税纳税人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210号)分别有不同的表述,因此旧细则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本条涉及到的铁路运输业营业税的纳税人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中央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铁道部

各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不是铁路运营业务营业税纳税人。

二、中央地方合资铁路运营业务纳税人

中央地方合资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合资经营管理机构,站、段不是中央地方合资铁路运营业务营业税纳税人。

三、地方铁路运营业务纳税人

地方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铁路总管理机构,即地方铁路局、公司、处或其他管理机构等。站、段不是地方铁路运营业务营业税纳税人。

四、中央兴建铁路临时运营业务纳税人

基建临管线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基建临管线管理机构。除上述铁路业务外,还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是企业专用铁路运营业务纳税人。

企业专用铁路运营业务纳税人是企业或企业的运输部。站、段不是企业专用铁路运营业务营业税纳税人。

第二种是铁路专用线运营业务纳税人。

铁路专用线运营业务营业税纳税人,为企业或其他经营管理单位。

第十三条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不包括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一)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三)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释义】本条是关于价外费用的范围界定问题的规定。与旧细则相比,新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进一步明确了价外费用的范围,增加了“补贴、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罚息、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等名义的款项。

2、明确了同时符合由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以及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包括在价外费用中。

3、删除了旧细则第十四条第二款“凡价外费用,无论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均应并入营业额计算应纳税额。”的规定。

原先规定实际上是一个价外费用的兜底条款,出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考虑,这次修订细则删除了该条款。

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价外费用的具体范围

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罚息、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纳税人因为提供应税行为而收取的罚息、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一般是并入提供应税行为的营业额按照其适用税目缴纳营业税,不单独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缴纳营业税。

二、符合一定条件的代行政单位收取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属于价外费用的范畴 上述规定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委托方必须是行政单位;其他单位如事业单位、企业等不包括在内。

2、适用范围,仅包括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3、批准权限,政府性基金必须是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批准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是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对市及以下政府设立的均不在内。

4、票据使用,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这也就是说纳税人不能自行使用其他票据或者开具自己的发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9

一、司法警察实行编队归口管理后,其称谓和内部机构设置有何规定?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在法院内部将司法警察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人员装备等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武装形式实施编队序列组成战斗集体,是新形势下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所决定的。司法警察部门的称谓与其他行政部门有所区别,借鉴其他警种的提法,即:高级人民法院称XXX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总队;中级人民法院称:X*X市(地区、州)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支队;基层人民法院称XXX县(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其待遇依照《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应与公安等警种同级相同。专门人民;法院参照执行。

司法警察部门的内设机构应合理、精干、高效,便于与其他警种开展警务联系和内部指挥。原则上司法警察总队应依据职责把警务、警训、警政等业务区分到处(室)归口负责。支队、大队参照其他警种和工作需要设置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具体事宜由各总队商有关部门确定。

二、司法警室部门的领导职务称谓有什么规定?

司法警察部门的领导职数虽与本单位其他内设机构配备一样,但是,在领导职务的称谓上应符合司法警察编队序列,与其他警种相一致,即: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总队的行政领导称总队长,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支队行政领导称支队长,基层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行政领导称大队长;总队、支队、大队的政治领导称政治委员(政委)。配备副职时,职务称谓前冠以“副”。如“副总队长、副政治委员(副政委)。

三、人民法院对司法警察的调配,应当征求本院司法警察管理部门的意见;司法警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管理部门备案。具体怎么掌握?。

司法警察部门‟应在党组的领导下,积级协助组织人事部门搞好司法警察的调配和任免工作,以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整体战斗力。为此,初次调配具备《人民警察法》第26条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23条的规定任司法警察的,应征得本院司法警察部门同意,经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任命上岗;对具备《人民警察法》第26条、第28条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23条的规定,调任司法警察领导职务的按照《警衔工作管理办法》规定,任职前应将有关材料报上级司法警察部门同意并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任职。否则,不承认警籍,不予评授警衔。

司法警察调离岗位前应征得本单位领导同意,担任司法警察领导职务的,调离前应征求上级司法警察部门的意见。凡调离司法警察岗位其警籍、警衔不予保留。自调离之日的下月起不再享受司法警察待遇,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四、对担任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必须具备“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如何掌握?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根据《 法官法》 有关规定和法律专业证书、学历培训计划以及司法警察的长远发展,要认真解决司法警察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今后

(一)录用新司法警察文化程度一般应掌握大专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按有关规定掌握;

(二)现任司祛警察(50 岁除上除外)凡是高中(含)以下文化程度的,应补习文化知识,2000年底达到大专以上;

(三)不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得担任司法警察领导职务。

五、人民法院人事制度改革引人竞争机制,从其他部门调任不同职务司法警察的最高年龄如何掌握?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以武装形式服务于审判工作,其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逐步实现专业化和年轻化,所以《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 第23 条规定了从其他部门(非授衔单位)调任不同职务(含非领导职务)的最高年龄。对符合《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 第19 条和《人民警察法》第28 条规定的人员(含军队转业干部),若调任大队、支队、总队领导正职的(含高配),在征得有关部门和上级司法警察部门的同意后,最高年龄可放宽三周岁‟,有特殊贡献的英模可放宽五周岁。否则,不予评授警衔。

六、“司法警察工作和训练所需经费应当得到保证,并列入本院财务预算”。具体怎么操作?

根据《 人民警察法》 中“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的规定,各级司法警察工作、训练、警服、装备等所需经费应具体参照公安等警种标准和司法警察的特殊情况商有关部门确定,作为专项经费列入本院财务预算,经领导审批后,报当地财政划拨,使用按

照.财务有关规定执行,做到专款专用。

七、管理司法警察装备具体指哪些物品?

警用装备是保障司法警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也是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人民警察法》、《 枪支管理法》 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发司法警察用于执勤和训练的枪支、弹药、车辆(含警车牌照)、通讯器材、警械、警服、警用标志、和司法警察证件等为司法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望不得持有和使用,各级司法警察部门要依法履行管理警用装备的职责,为使这些按标准和季节配发的装备合理使用和保持良好状态,做好保养、维修、控制以及报废等项工作,把使用、保管、责任一致起来;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八警衔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标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称号,也是国家授予人民警察的荣誉,因此,批准授予警衔的权限高于任免人民警察职务的权限,报批程序不同于干部职务的任免程序,也区别于通常的人事管理。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 中“司法警察总队管理警司以下人员警衔”的规定和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中的序列,司法警察部门应把警衔作为队伍日常管理制度纳入正规“建设轨道。警衔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警籍的登记;

(二)承办警衔的授予和晋升及不予保留的有关手续;

(三)警衔晋级的培训;

(四)警衔实力的统计和上报;

(五)警衔标志和证件的购置、发放和保存;

(六)警衔档案以及有关事宜。但是,各总队在办理衔级授予和变动时,程序上应将上报材料送政工部门把关后,按审批权限和有关规定行文。

九、“对进人审判场所的非履行职务人员,可以进行安全检查”。具体指哪些人?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以武装形式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为保障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实行安全检查时按照开庭公告,除依法出庭履行职务的法官、检察官、书记员、人民陪审员、翻译员、鉴定人、勘验人,律师以及证人外,对进入审判场所的其他人员,在验证的同时,进行安全检查。

十、如何理解“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法官指令下履行职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法官和司法警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但是,在审判案件过程中,法官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指挥司法警察部门派出的、为保障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司法警察去完成职责范围的任务,这是司法警察以武装形式维护法律尊严和统一的具体实践,是司法警察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的重要措施,也是司法警察执行职督的重要环节。所以,这种指令不同于行政命令其他事宜按照《人民警察法》 第32、33 条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工伤保险条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均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含农民工,以下称职工)缴险费。外埠企业来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用人单位尚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应当参加本市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的职工发生工伤,有依照《条例》和本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第三条 用人单位依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个人不缴纳工。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依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分级管理。县(市)、区的工伤保险管理工作暂按现行规定执行。条件成熟后,逐步纳入全市统筹。

在纳入全市统筹之前,县(市)工伤保险缴费工资基数和职工平均工资按本县(市)标准执行。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和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况每年7月在本单位公示一次,公示时间为7天,接受监督。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第六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

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市、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七条 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本辖区非在职工伤人员和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九条 工伤保险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

一类行业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二类行业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三类行业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为用职工工资总额的2%(详见附件)。

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登记的生产或经营范围,确定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

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情况、工伤发生频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1?3年可以浮动一次,具体标准由经办机构提出,报同级劳政部门批准后执行。但一类行业用人单位除外。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与单位缴费费率之积,按月向经办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月缴费数额不足100元的,可一次性的费用;月缴费数额在100元以上,不足500元的,可一次性缴纳三个月的费用。

用人单位在一个缴费周期内发生人员增减变化,应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到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变更后缴费数额有变化的,于下一个缴费周期一并结算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经办机构可委托用人单位开户银行代扣,也可直接受理用人单位以支票或现金形式缴纳。

用人单位逾期未缴或少缴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费用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主要用于下列开支:

一)工伤医疗费;

二)辅助器具费;

三)生活护理费;

四)1?4级伤残津贴;

五)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六)职业康复费;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丧葬补助金;

九)供养亲属抚恤金;

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以及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瞒报、虚报职工工资,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除依照《条例》规定进行处罚外,其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期间出现工伤事故的,在用人单位补齐欠费之前,已经发生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

市、县(市、区)工伤保险储备金按当年征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7%提取,分别统一上解市级经办机构。

市、县(市、区)发生重特大事故,造成工伤保险基金不敷使用的,可以申请工伤保险储备金。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垫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按照《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职工工伤的认定工作,在实行市级统筹前,暂按照以下分工进行:

一)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的工伤认定工作,按照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分别由市、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

二)未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的工伤认定工作,由用人单位所在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

三)参加省级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的工伤认定工作,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对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直接认定应由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定案件,也可以将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移送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

第十六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及受其他条件限制不能按《条例》第十七条

定时限进行申报的,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第十五条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等有关费用,全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经办机构不予

第十七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河南省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文本原件及复印件,或者其他证明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二)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紧急时除外)出具受伤害后的医疗诊断证明或省、市职业病诊断专门医疗机构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三)受伤人员的身份证明;

四)持有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八条 第十七条第四项所称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是:

一)由于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相关的处理证明;

二)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关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三)属于因工、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

四)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抢救治疗记录、病历和死亡证明;

五)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证明或判决书;

六)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职工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还应提交职工委托证明或亲属关系证明。

工会组织代表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还应提交工会介绍信。

第二十条 《工伤认定决定》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受伤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治时间或职业病名称、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

四)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或认定为不属于工伤、不视同工伤的依据;

五)认定结论;

六)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部门和期限;

七)作出认定决定的时间。

工伤认定决定》应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提供的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1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自接到工伤认定申请或补正材料后,应当受理认定申请,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制作《工伤认定决定》,将《工伤认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同时抄送经办机构。

工伤认定文书的送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工伤认定调查勘验费用,列入部门财政预算。

第二十二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内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无正当理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其他有关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二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如有以下情形,可以中止工伤认定:

一)需要有关部门出具证据,而一时难以提供的;

二)因法律、法规、规章等问题需要向上级机关请示的;

三)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工伤认定决定难以作出的。中止工伤认定,应向工伤认定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中止工伤认定的因素消除或申请人提供新的证据,经过调查核实后,可以恢复工伤认定。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四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市劳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五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负责对职工的劳动能力进行鉴定;

二)负责工伤职工配备辅助器具的确认;

三)负责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聘任和管理工作;

四)组织和监督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劳动能力鉴定医院开展工作;

五)其他有关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经办机构对停工留薪期有争议的,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确认。

第二十六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县(市)、区设立派出机构或者委托有关部门受理当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停工留薪期内伤情相对稳定,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或直系亲属)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能力鉴定申请、填写《劳动能力鉴定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

二)工伤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近期照片;

三)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病历(复印件)等诊疗资料;

四)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材料。

直系亲属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需提供与工伤职工关系的证明。

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亲属没有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的,经办机构也可以申请。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十八条 职工因工伤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所在用人单位应积极救治,并在3日内用书面、电话、传真等形式向经办机构报告。

工伤保险的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到协议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医疗机构抢救。在非协议医疗机构急救的,脱离危险后应及时转到协议医疗机异地发生事故伤害在外地医疗机构救治的,经急救脱离危险后应转入本市的协议医疗机构治疗。

职工回户籍所在地就医的,经经办机构同意,可在户籍所在地选择一家医疗机构作为治疗医院。

职工需要进行康复性治疗的,须由协议医疗机构提出意见,并报经办机构确认。

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职工经急救脱离危险后,无正当理由拒绝转到协议医疗机构治疗,或者用人单位未按第一款规定向经办机构报告的,期间发生的工伤医疗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

十九条 受伤职工在工伤认定之前的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垫付;工伤认定后符合工伤医疗规定的费用,由经办机构予以报销。继续发生的符合工伤保险基围的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向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结算。

住院治疗工伤,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职工在治疗工伤期间发生的治疗与工伤无直接关联的其他疾病的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十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需要或者就业需要,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有关费用由所在用人单位负责。

十二条 工伤职工已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三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0%。

十三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

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在国内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在境外发生工伤进行治疗,其境外工伤医疗费用及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依据统筹地区同级别伤残人员平均医疗费用和国内安装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标准限额,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伤残津贴在扣除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停发伤残津贴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的,享受以下待遇:

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

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的60%,并由用人单位及个人按照规定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的,享受以下待遇:

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人工资。

十七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照《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6--16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16个月,六级14个月,七级12个月,八级10个月,九级8个月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为6--56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56个月,六级46个月,七级36个月,八级26个月,九级16个月个月。

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4年以上、不足5年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80%支付;依此类推每减少1年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10%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基金不再支付工伤待遇。

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领取,不影响其依法应当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

十八条 职工因工死亡,按照下列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直系亲属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给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首次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得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本人工资。供养亲属的具《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执行。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视同工伤死亡的支付48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因工死亡的支付54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因抢险救勇为等死亡的支付60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前款规定的待遇。

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一)、(二)项规定的待遇。

十九条 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自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达鉴定结论的次月起支付。

十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失踪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由其所在用人单位照发工资,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八条职工的规定处理。

人员重新出现并经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待遇应当全额退回。

十一条 被认定为工伤的职工或供养亲属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工伤认定决定》;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被供养人户口簿、身份证、公安户籍管理的生存证明;(四)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的无生活来源的证明;(五)在普通中小学就学的学校证明;(六)有关部门的人或孤儿的证明;(七)养子女(养父母)的公证书;(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供养亲属的鉴定结论;(九)经办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材料。

十二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相关的工伤保险待遇:

拒绝治疗的;

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其他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十三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地区上职工工资平均增长率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提出调整方案,报市准后实施。

十四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登记。

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的被鉴定为1--4级的工伤职工,以及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仍按原标准和原渠道继续发放。未参保的,预留期望寿命,因工死亡供养亲属未满18岁的,预留至年满18周岁,在资产结算时一次性拨付给工伤职工或其供养亲属。被鉴定为5--10级的,按规定支付其一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所需资金在资产结算时一次性结清。

章 监督管理

十五条 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依法征收工伤保险费;

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办理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并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进行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按规定编制工伤保险基金的会计、统计报表;

按照规定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核定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赋予的其他职责。

十六条 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服务协议,并公布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名单。具体办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十七条 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公布工提出调整费率的建议。

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听取工伤职工、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对改进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

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工伤保险的违法行为,有权举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按照规定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十一条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实行监督。

十二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章 附

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法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法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十五条 2003年12月31日前发生的工伤(含职业病),供养亲属按月享受抚恤金仍按原规定执行,其他工伤待遇按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

十六条 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不适用本办法。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伤发生人身伤害,可由实习单位和双方约定,参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

十七条 本办法未作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篇:2011――2012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下一篇:1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