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看苏轼(共3篇)
苏词看苏轼 篇1
爱上苏词作文800字
依稀记得,童年里,是父亲低沉柔和的声音开启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彼时,他反复吟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父亲口中的苏轼产生了兴趣,追问父亲,父亲笑着为我说起苏轼。于是,我便与书结下了缘,与苏轼结下了缘。
长大后,接触的书繁杂了。我读了《三国演义》,为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去”而遗憾的扼腕叹息;我读了《红楼梦》,为黛玉孤苦无依的命运和以悲结局的爱情所感伤;我读了鲁迅的小说,杂文,为他的孤独和痛楚,韧性和坚强,不易和伟大而震撼……
虽然我读过千本书,万篇文,但最爱的还是苏轼和他的词。
在月色惨白,树枝掩映的坟冢前,一壶清酒,千行热泪。一抹消瘦的身影静静伫立。至爱已消逝,曾经的伉俪情深如过眼烟云,如今只剩下他形单影只。他的手轻轻拂过坟头,将清酒滴滴洒在坟前。这是何等的悲痛啊!但他并未沉沦,而是用坚实的肩膀撑起伤痛,化作风中几声低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便是苏轼。虽伤痛,未沉沦,他的肩上承担着对亡妻
的千古情思。
平冈上,他左牵黄犬,右擎苍鹰;霞光下,他挽弓射箭;军帐里,他立下豪言——誓将一统大宋!却全然忘却两鬓微霜。那颗赤胆心,无法言语,遂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雕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便是苏轼。鬓虽已染霜,却胸怀壮志,他的肩上承担着对祖国的忠心。
历史长河中,如苏轼般的人千千万万,他们忧国忧民,肩负起了国计民生的大任。他们或许在历史的某一个角落,但永远不会有人剥夺他们存在的权利。所以,我梦想着,在将来的某一日,我可以静心研究历史中那如苏轼般的存在,肯定他的努力。
我爱看书,更爱看苏轼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他,“把盏凄然北望”的他,我都在书中与他们相识相知。而那个小小的梦想,也默默伴我成长。
苏词看苏轼 篇2
关键词:苏轼,人格魅力
苏轼 (1036—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 (今四川眉山) 人, 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从苏词中分析苏轼的人格魅力, 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艺术上才华横溢, 政治上正直果敢, 感情上丰富浓烈, 思想上博大精深。
1、艺术上才华横溢的苏轼——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
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 领略到的是他艺术上的才华横溢。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诗词散文皆有杰出成就, 亦善书法绘画。他的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诗歌清新豪健, 自成一家, 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貌;词创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魅力首先来自他在文学上纵横驰骋的杰出表现。他把人生的感悟、心灵的火花、深刻的见解都付诸笔端, 思想敏锐、文笔优美, 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气息, 充溢着思想和审美的魅力。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 发展了婉约词, 风格多样;苏词开拓词的题材,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谈禅说理等各个方面。苏词不协音律, 内容丰富、境界阔大。文学是支撑苏东坡生命的顶梁柱之一, 他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多地体现在这里。
2、政治上正直果敢的苏轼——体恤民情, 政绩卓越
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 观赏到的是他那“西北望, 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奔放洒脱, 有为而作, 正直果敢。他的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在官场沉浮中, 他执著于“济苍生, 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虽然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 但他在历任地方官吏时, 非常关心人民疾苦, 体恤民情。典型著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绵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这是作者写的第一首豪放词。作品以出猎开始, 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 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 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 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 韵调铿锵, 气势雄浑, 感情奔放, 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3、感情上丰富浓烈的苏轼——情真意切, 凄楚哀婉
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 体会到的是他那“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 有情义, 真挚的情感, 感情上丰富浓烈。他流着眼泪写下了这首哀婉凄恻的千古绝唱《江城子·记梦》, 感情之深挚、心境之凄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写得真挚朴素, 沉痛感人, 音响凄厉。读此词, 确实能看到它字字浸着血泪, 能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感受到诗人对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这首词的线索是“记梦”, 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展开。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以虚映实, 虚中见实, 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 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 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 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苏轼是一位具有旷世奇才的伟人, 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 有着常人所共有的情感。苏轼丰富的情感, 以人性化的特点征服了每位读者, 从而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感情上丰富浓烈, 这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的又一层内涵。
4、思想上博大精深的苏轼——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超脱旷达
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 理解到的是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潇洒, 超然脱俗, 思想上博大精深。参悟人生、超脱旷达的生命态度是苏东坡人格魅力的又一层内涵。正是他这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份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成就了苏轼的境界。苏东坡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性情, 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完美理解。《定风波》应是最能反映其旷达态度的代表之作。《定风波》: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 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尤其是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更能使人品味到东坡特有的禅宗式顿悟。此词把作者谪居后那种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不以外物萦怀, 在人生路上漫步轻吟、自得其乐的老者形象, 大有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的况味, 也显示了作者于人生的风雨中从容、镇静的心态,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超脱旷达。
结语
千百年来, 苏东坡之所以备受推崇和爱戴,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这来自于他自然、不事雕琢的本性和他对世事的洞彻以及他高尚的人品。他是一个具有伟人品格的普通人, 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初品苏轼, 多了一份豪迈;又品苏轼, 多了一份凄凉;再品苏轼, 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
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 从简单了解到用心感悟, 我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苏轼。苏轼那豪放坦诚、胸襟博大的个性, 雍容旷达、超迈乐观的情怀和堂正做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为后世的文人士子所景仰。他不仅以文学成就名垂后世, 还以其人格魅力感动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苏轼一生始终是乐观的, 积极的, 豁达的, 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种身处逆境之中, 既保持一种豪迈独立、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 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 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 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白本松, 华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2]曹杨.大学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篇3
东坡讵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对人生矛盾上:
一、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黜之时,时常感到失落。儒家人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后被朝廷“放归”时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伊,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宝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着多少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而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贫弱,加上国策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命运由此可知。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因此,他对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的对生活、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一致。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这表现在四个层面上:
一、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二、在顺境中的淡泊。元佑元年至元祜六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却告诫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元祜六年三月,将自杭州知州人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自首忘机。”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三、在逆境中的从容。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四、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说:“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而建安作家王粲则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淹留!”如果说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情感”,前者则是一种“理智”;后者是诗人的纯真,前者则是哲人的通达。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词听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人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脱: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及精神的滋养。